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學人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共同學這部阿彌陀經》。本經不管是在大乘經典或者是凈土經典當中,都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講本經之前我想先作兩點的說明。第一點,我們先來說明一下這個凈土宗的特色。佛法宇宙人生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屬於外在物質世界,另外一個部分是內在的心靈世界佛法因緣觀,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外在世界內心世界所變現的,也就是說,外在物質世界是一時的、暫時的因緣;而我們內心世界是長久的。也就是說,你現在環境能有一些不如意事情,那麼這都是暫時的因緣只要你熬過去它就會變化。但是你內心產生的障礙,如果你不加以處理,它這種障礙生生世世地跟隨著你。你今生受到這種心靈的折磨,你來生亦復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學重點,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它不是在處理外在世界它是在處理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世界

  這個處理內心世界,我們大方向大乘法門當中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聖道法門,另一個是凈土法門。聖道法門在處理內心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說你必須透過思維無常無我真理,創造一個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後把你這個躁動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這個空性裡面去——把心帶回家,那麼在空性當中化解心中的執取而離苦得樂。另外一個凈土法門,它安住的點不是空性,而是阿彌陀佛功德,以佛的功德當作我們安住的處所。你心中要創造一個阿彌陀佛功德,然後你的心進入到這個功德裡面去安住。

  這兩種方法,一個是安住空性,一個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難易的差別,一個是困難,一個是容易。如果你選擇安住在空性,那麼你不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們選擇安住在阿彌陀佛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確方法今生你決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們知道凈土法門在整個大乘的修學當中,它的特點,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門是違背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我們的心經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緣分別;而你安住在彌陀功德它是一個有相行,它並沒有違背我們過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夠往生凈土,圓證三不退,直接成佛。所以當我們選擇了凈土法門,它的特點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修行特別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別的高。這是凈土宗的一個特色。

  第二點我們來談談本經的特色。凈土法門,我們前面講過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個中國佛教當中,兩千年的歷史,其實修學凈土的人特別的多。但是我們發覺一個事實:成功的人並不是非常的多,這是一個我們要面對的事實。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我修凈土的人有一通病——往往並不重視教義。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個片段式的、粗淺的概念——你聽某一個法師開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開示在心中自己組合起來一個概念。我們對阿彌陀佛功德沒有真實的了解,就很難產生一種真實的歸依,所以我們就很難抗拒我們的妄想。所以我們在凈土宗的一個失敗點,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來進入到彌陀功德。我們講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歸命的方法,缺乏了。我們講一切法因緣生,你缺乏一個正確因緣你就得不到一個正確的結果。

  在整個凈土教義的研究,本經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師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文簡意賅,辭約理富——文字很簡要,但是內容非常豐富。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當中,如果你有志於有次第地研究凈土法門功德是怎麼成就的,我如何能夠讓我的心進入到彌陀功德,那麼本經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所花的時間最少,但是它的內容可以說相當的完整。所以我們這次選擇《阿彌陀經》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來詳細地、很有次第地介紹凈土法門的特色、凈土法門修學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差異,這個是我們開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

  我們現在看講義,這個講義的標題是《<佛說阿彌陀經>導讀》,這個導讀,其實裡面的內容主要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摘錄出來的。將釋此經大分為四,我們解釋本經有四大科:第一個解釋經題,這是歷代祖師大德講經的一個通則,先解釋本經的經題,這個經題有總持一部經的要義;第二個經文大意,前面的經題是偏重在教理的研究,這個大意講到本經有那些修學的方法,我們把這個修學的方法先作一個綱要的說明;第三個就正式地隨文解釋,隨著經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第四是結示勸修,我們講完本經,我們引用古德的兩個偈頌,把這樣的修學概念作一個總結。這就是我們解釋本經的四個主題。

  我們先看第一個主題:解釋經題。請大家翻開第二面,解釋經題呢,本經的經題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別題,就是這部經各別的名稱;第二個是通題,共通的名稱。各別的名稱就是佛說阿彌陀,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分成三部分來解釋。

  先解釋佛,什麼是佛呢?佛者覺也,具足三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即此土能說之教主釋迦牟尼佛。我們一個佛弟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佛,但是什麼是佛呢?到底我們在跟佛學什麼呢?就是學習內心覺悟。當然剛開始是先求自身的覺悟,你內心自覺功能把它啟發起來。

  從佛法的角度說,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接受外境的碰撞產生的第一個念頭直覺性的,我們稱為妄想,這是一種情緒直覺的反映。那麼從佛法的角度,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妄想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妄想的背後培養一個覺照的力量。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那麼覺照什麼呢?就是對真理的覺照。我們妄想生起了,我想要去做什麼事——慢一點,你開始產生覺照。

  這個覺照的力量,在佛法中有三個次第,第一個自覺自覺到底是覺悟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覺悟業果的道理,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有很多差別果報有些人富貴有些人貧窮,很多的差別。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前生業力所創造的,所以佛法因果思想是講三世因果。我們過去造了業,創造今生果報;我們面對今生果報的時候又創造了一個業力,又招感來生果報。從因果思維,我們在內心當中產生了兩種力量第一個是反省的力量,第二個是克制的力量。反省的力量是說,我們遇到果報的出現,我們一般人如果沒有產生覺照,往往是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我們的內心可以包天包地,但是容不下心中的不平衡。為什麼這樣一個災難事情在我生命中出現?我們習慣性會把這個痛苦災難把它推給是某某人造成的,是某種事情引生的,所以才給我痛苦。這種不平衡的心態在我心中產生一種負面情緒,產生很多的痛苦

  當然學佛人,我們講過,第一個念頭是可以允許的,我們直覺性的妄想我們是控制不住的。根塵接觸產生一個識,這第一個念頭是可以理解的。身為一個凡夫,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要趕快啟動內心的覺照——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一個對業果思維的人他會把所有的過錯反求諸己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今生果報,是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這個果報前生的我創造的,我沒有第二句話這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思惟,化解心中的不平衡,你會心地承受。所以我們對業果的思考最大的作用就是會產生反省,我們遇到事情先不要講誰對誰錯,反省自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第二種力量就是克制的力量,前面是講果報這是講因地。我們在人世的生命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誘惑,尤其現代人的誘惑比以前更多了,我們會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事情。當然諸位都知道從法律層次,其實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夠產生一種克制力,主要是通過業果的思維。因為我不想來生造成痛苦我不想來生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必須克制我錯誤想法,剋制我錯誤的行為。因為前生的我創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我又創造來生的我。所以我們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們看到了來生。我們知道我們今生所造的每一個事情,一定會影響到我來生生命。我們怕來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強自己斷惡修善。

  所以我們透過業果的思維產生反省的力量,產生克制的力量。這個都是透過真理的觀察才能產生的力量,然後把這個妄想慢慢地調伏。這個是我們學佛第一個思考。

  第一個思考是業果的思考,第二個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們只是在有相的因緣不斷地分別,我們感覺內心躁動不安,因為這個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壞的對立。為了讓內心更加安穩,我們開始思維整個因緣變化當中,它有一個不變化的體,叫作空性,我們找到這個空性安住下來。所以第二個思考就是我空、法空的思考。那麼前面的業果是有相的思考,空性是無相的思考,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從這個空性的思考來消滅我們心中有所得的分別。

  第三種思考就更高了,叫中道實相的思考,它不偏有,也不偏空,走的是第三條路中道思想。前面的業果思考是人天法門,空性的思考是二乘的法門大乘菩薩是不偏空也不著有的中道思考。所以諸位我們在研究大乘經典你發覺,大乘佛法在思考人生是雙向思考。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一句話的,都是兩句話的。它如果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一定會講亦如日月不住空;它告訴你無住,它會告訴你無住當中要生心。所以你從大乘經典的學習你會發覺,它每一件事情都是雙向思考,它走的是第三條路中道的路。所以我們從大乘佛法真理的觀照,我們開始以真理來要求自己,所謂的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凡事盡心盡力當然是從因果的思考,我們要斷惡修善;但是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對結果不要太重視,生命的重點在過程,這個是空性的思考。所以大乘佛法是把有相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兩個同時來看人生,把空、有同時來看人生而得到一個人生的平衡。也就是生命的重點在過程而不在結果,你只要做你該做的事就好,不要考慮太多的結果。

  所以這個覺悟的意思,簡單講就是說,我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的心態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心跟外境接觸,我想做什麼做什麼,心隨妄轉,你根本沒有所謂覺照力的。這種人要是去算命是把一生算得死死的,很清楚的,心隨妄轉,跟著感覺走。我們從一個我想要做事情而升華成我要做我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要做事情。所以我們在學佛你說你怎麼知道你學佛這么多年你進步了呢?你發覺我想要做事情慢慢減少,而我應該做的事情慢慢增加,你對人生的觀照力加強,你的剋制力加強了,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了,你的生命是往光明地方趨向了。而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力量呢?因為你產生對生命的觀察,剋制你心中妄想而產生了解脫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也做慈善事業其他的宗教也做慈善事業。但是其他的宗教慈善事業的時候,他心中沒有對道的觀察,心中沒有道,沒有覺悟。而我們在做慈善事業的時候,念念之間是有道的觀察,所以我們知道,你學佛成敗的標準,不是說你造了多少善業,因為這個是生滅,而是說你內心當中培養了多少的覺照功能你是不是能夠足以去克制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改變了,你的命運就改變了。如果你還剋制不了你的妄想,那麼我們就很難去跳脫這個生命的水流的力量。所以我們講,學佛就是你一定要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覺悟功能

  第二個覺他。等到你看到了生命真相以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還在顛倒當中,還在做夢當中,他還不清楚東西南北,他還在跟著感覺走。這個時候我們有責任透過語言文字,透過善巧方便來開啟他心中光明,這個就是覺他。我們有責任來幫助眾生覺悟

  第三個是覺行圓滿。我們自身的覺悟我心中的光明點亮了,我們也把眾生光明點亮了,這件事情叫作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叫作佛。當然前面所說的佛是一個總相的說明,這個地方所說的佛是其中的一個別相,就是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說本經的宣說者就是一個徹底覺悟佛陀,不是菩薩宣說的,也不阿羅漢宣說的,這個是講道能說之人

  這以下我們看這個說字: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故悅也。這個說在古人跟這個喜悅的悅是相通的。所以這個說字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歡喜,第二個是宣說。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看到眾生成佛因緣成熟了,他以歡喜心來宣說這個成佛凈土法門,使令我們解脫

  當然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眾生成佛機熟。這段在祖師開示說,什麼叫眾生成佛機熟?你怎麼知道你現在離開三界的機熟了?你離開痛苦因緣成熟了?就是你心中能夠培養一種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的力量,這表示你離開痛苦因緣成熟了。當然這是要通過我們後面的學習,你要如何能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我們再看第三點,阿彌陀。前面的佛是能說之人這個地方所說之人阿彌陀是印度話直接翻過來的,本義是無量,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就是說這尊佛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莊嚴。那麼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把這個阿彌陀佛功德歸納成兩種,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講,你研究這部經的重點就是了解什麼叫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如果你不了解這四個字你不能當作歸依境的。

  我們簡單講一下,這個無量光的意思是表示一種依報的國土,一個廣大的依報的國土;無量壽表示一個正報,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所以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加起來就是一種凈土的依報、正報的莊嚴。這句阿彌陀的意思,也就是當我們的心去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接觸的時候,念念之間創造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產生一個這樣的力量。那麼這個叫作無量光,無量壽。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引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這個阿彌陀指的是西方凈土導師,因地發了四十八願,來接引這些三界眾生,使令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往生呢?永皆不退者也。我們到經文的時候會講到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每一種莊嚴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安樂功德,第二個是清凈功德清凈的意思就是不退轉。

  極樂世界諸天最大的差別,就是諸天快樂安樂但是不清凈它會讓你退轉。你的心諸天果報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快樂的感受。但這個感受會帶動你心中煩惱貪慾煩惱、嗔恚的煩惱,所以你在享受果報的當下也在累積罪業,結果果報結束之後就墮落了,所以這個果報是有墮落的力量,所以佛陀諸天不贊嘆,因為這個快樂的本身夾帶著過失極樂世界快樂是不同於諸天的,因為它的快樂本身是有一種聖道的力量。我們今天到了八功德水去沐浴,或者是欣賞這個鳥類莊嚴,我們內心極樂世界莊嚴接觸的時候,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極樂世界它的特點就是,它在享受快樂的時候它的道業是同時增上的,所以叫不退轉。

  我想每一個人往生動機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極樂世界往生凈土最大的動機是為了不退而去的,因為極樂世界是為了聖道安立的。這個退轉是什麼?我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在唯識學說是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資糧位的菩薩就是說我們的心跟聖道還不相應,所以我們必須要懺悔業障,積聚資糧。我們剛開示是仰仗一念的信心,我相信三寶功德會加被我,我相信我做得到。所以依止這樣的信心每天懺除業障,積聚資糧,慢慢地前進,這叫資糧位的菩薩

  唯識學上說資糧位的菩薩最大的困擾,是三界的分段生死這一段最難過去。只要這關過去了,後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這個成佛之道最難是什麼?三界這一關。三界這一關為什麼資糧位的菩薩很難沖過去呢?就是這個死亡的問題很嚴重。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糊裡糊塗地過日子,每天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眼睛開了,誒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未來;但是你開始修行有一點功力的時候,哇!死掉了;死掉的時候,你又換了一個新的生命,然後你前生記憶完全消失掉;你必須重新開始又面對一個新的生命、新的環境,你又開始糊裡糊塗的;等到你三十歲、四十歲學佛以後,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等到你身心世界人生經驗成熟了,佛法的修學也上路了,又死掉了來生再來又重新開始……所以死亡使令我們的功力,凡夫戒定慧的功力,不能把它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還在流傳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修了很多生了,但是因為我們面臨死亡以後,我們的修行又重新從零開始。就好像燒開水,燒到有一聲音了,還沒沸騰的時候你把它關掉,等到冷卻再重新燒。

  所以這個退轉,蕅益大師講一句話非常的透徹。蕅益大師說: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意現生出樊籠。蕅益大師說我現在的功力要面對無始的業力,惑業求斷,要斷除惑業就好你做那個陶瓷之器,這個坯器你要做之前用泥土把它捏成形狀,然後拿去燒,但是你還沒有燒的時候叫坯器。但是你還來不及燒的時候,下一場雨這個泥土花瓶的形狀又恢復成泥土了,前功盡棄了。所以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所以蕅益大師晚年的時候,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意現生出樊籠,他必須要找到一個更好修學的環境,不能在三界再待下去了,因為這個死亡對我們產生太大干擾。所以諸位要知道,其實你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目的不是享受極樂世界安樂,而是成就一種三不退,永不退轉的力量這個地方是先標出極樂世界的特色,永皆不退者也

  前面是一個別題,佛說阿彌陀,以下我們看這個通名,每一部經的共通的名稱都叫作經。一切金口通名為經,此有五義:一結鬘、二顯示、三繩墨、四齣生、五湧泉。 這個經的意思,就是它是不能改變的,真實不變謂之經,所以用金口,這個黃金是不容易改變的,這個是經典所詮釋的道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不隨時空而改變叫經。具足來說在《阿毗達摩雜集論》,說經有五種意思,這五種意思,天台智者大師把它判作教、行、理。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教經,一部經一定有它的語言文字,所謂的教。那麼這語言文字兩個特色:一個是結鬘,第二個是顯示。

  這個經典佛陀宣說的,但是佛陀在宣說經典的時候是到處游化的,佛陀這個地方講一段,在另一個地方講一段。等到佛陀滅度以後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就好像花鬘本來是散落地上,我們用線把它結合起來,變成一個花圈。所以這個結鬘的意思就是說經典文字弟子們在佛滅度以後加以結集而成的,就叫結鬘。

  第二個顯示,這些文字有什麼好處呢?顯示真理。道本不可說道理只能夠意會,不能言談。但是佛陀要把心中的道,傳到我們心中,變成我們心中也要有的道,必須要開方便門,就是透過語言文字你說因緣所生法,我說既是空,這句話裡面有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裡面也是有道。當然這個道是文字的道,但是你那個明了的心不斷地去思維句話的時候,你就能夠把文字的道轉成你心中的道,所以某甲心中的道要傳給某乙的時候,他的中間的過程就是靠文字。所以這個文字,這個教法,有顯示真理作用,從文字的道,跑到你的心中,轉成你心中的道。所以這個結鬘跟顯示是約著教法來說。

  第三個繩墨是講行,行動的行,修行的行。從修行的角度,這個經扮演什麼特色呢?它是繩墨。我們過去造房子,需要先打一條線,我們知道我們房子必須蓋在哪裡。這個繩墨是一個標準就是我們的行為,以佛陀所說經典來當作什麼事該作,什麼事不該作的一個標準。所以經典有繩墨的意思,因為它能夠匡正我們的過失

  第四個是出生,第五個是湧泉,這個地方是講理經,教、行、理,這個是講結果、功德。我們透過文字思維,透過這個繩墨的修行,我們內心能夠出生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福德安樂之本智慧解脫之門。所以我們透過修行以後會產生安樂解脫兩種功德這是出生。

  第五個是湧泉,這個湧泉的意思就是說這個經典對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像這個泉白天湧出,晚上也湧出。所以我們對經典的學習跟看報紙是不一樣的,報紙看一次就丟掉了經典的學習要不斷地聽聞、不斷地思維,因為你每一次的聽聞思維內心當中就像湧泉,會產生很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你每一次的聽聞都產生一種功德,所以經典的特色是無量義,它的意思是無窮的,你每一次的學習,感受、體會都會增上,這叫湧泉。

  我們作一個總結:《佛說阿彌陀經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徹底覺悟佛陀,他以歡喜心來介紹極樂世界的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什麼叫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什麼叫極樂世界的因地功德,就是贊嘆凈土因果這是經題的介紹。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面:二、經文大意

  我們前面一科介紹的是經題,這一科就講到本經的修學綱要。我們每一個修行人心中是有兩種力量的,一種是虛妄力量就是我心中很多的慾望妄想力量;第二個是我們聽聞佛法如法地修學以後所創造的另外一種力量,這個是一種正念力量。所有的修行人你都要想辦法使令你正念力量強過你妄想力量,你的修行才算成功的。不管你今天做了多少的事業,多少的善法,當你正念辦法克服妄想的時候,你的修行就是失敗的。所以整個修行就是要以正念來調伏妄想

  從本經的角度,到底我們要怎麼栽培凈土正念?我相信這個正念在每一個宗派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就從本經的角度,從凈土宗的角度,到底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正念?這個就是我們要說的經文大意,這個當中有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第二科是別示。我們先看總標的地方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段是蕅益大師簡單扼要地把本經修學的正念作一個說明。我們先看第一段,本經的修學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信願,第二個是持名,這是整部經的修學大綱。凈土法門,諸位要知道,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所有本尊相應的法門的特色,就是說你的修學成功不是你有多大的功德,而你能跟你本尊功德感應道交,你能夠使令你的心進入到本尊功德,得到本尊的救拔。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你對本尊功德產生信心,產生一種願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信願;第二個是你不斷地憶念他的聖號,持名。所以在凈土宗,我們整個修行的特點就是,你要想辦法讓你的心跟彌陀功德感應道交,這樣當然就是信願跟持名。

  信願跟持名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看第二段: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蕅益大師進一步說,這個信願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持名是一種禪定的修學。我們先講信願,你今天要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正確地去觀照極樂世界功德而產生一種強烈的願望如果你阿彌陀佛只是想要今生消災延壽,你心中有一願望,沒有一個遠景,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其實這個是不能構成感應道交的,因為你因緣具足。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的本身它的前面要有一個觀照力,這個佛號本身要有一個觀照力,這就是信願。那麼第二個就是你的專註力,你如何來調伏你眼前的妄想?一個是對未來目標的設定,一個是對當下妄想的調伏。所以對未來目標的設定叫信願,對眼前妄想的調伏叫持名,這兩個是互相配合的。

  那麼總而言之,你修凈土要成功,你就做兩件事,你的目標設定了沒有?你來生目標是不是規劃好了?第二個,你眼前的妄想是不是調伏了?那麼蕅益大師就把這兩個關系講得更透徹了,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那麼如果說要判斷你今生是不是要往生?他判斷的標準就是你心中願望往生願望是不是堅定?至於你往生以後,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就看你念佛的功力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信願是決定往生與否,持名決定品位的高下

  我在台灣曾經遇到一個一貫道信徒這一貫道的信徒,他跟我講他平常很喜歡念佛我說你怎麼喜歡念佛呢?他說師父啊,我是一個生意人,整天忙著應付很多客戶晚上靜下來我覺得我念阿彌陀佛,很快能夠把我的心安定下來。以念佛安定內心,持名,這個人已經在執持彌陀的聖號。我進一步問他說:你相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他能夠救拔你到凈土去,你相信嗎?你是不是做好來生往生凈土的准備?他跟我講,他完全不相信,他也不想求生凈土。所以他這個佛號對他力量,頂多是今生的趨吉避凶,如此而已,不能產生一種往生力量不可以。所以每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內心,他產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人的心中操作,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個佛號你的心中只是產生一種今生安樂給你今生安樂給你吃個小糖果、小蛋糕,如此而已。

  這個佛號在一個有智慧人的心中操作,它不但讓你今生趨吉避凶,它臨終的時候能夠救拔你到凈土去,乃至於成佛。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心理的准備是很重要的,因為,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中產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信願跟持名,我們從往生的角度來說,凈土法門是偏重信願,你看這個凈土宗的執持名號,這個專註力的最低標準臨終十念就夠了,十念的相續;但是凈土宗對於你對阿彌陀佛那個歸依的心,那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能有任何的差錯,你很明確地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要很明確的。念茲在茲,不得暫忘,任何的時候不能忘掉你來生要去哪裡。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體力有限,你要掌握跟彌陀感應的重點在哪裡?因為這個佛號本身是沒有方向性的,這個佛號也可能變成人天福報也可能變成往生凈土,重點在於你對彌陀的歸依。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當然到了經文會詳細地說明。

  那麼慧行是前導,行行是正修,如目足雙運。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我們產生一個強烈的觀照力,這個觀照力叫作信願,是整個佛號的前導。前導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前面要往左轉,往右轉,我的目標在哪裡很明確,我為什麼要念這一佛號他有很強烈的目標來引導我們。那麼這個念佛,行行,執持名號這種專註是一種正修,一個眼睛,一個腳,這兩個相互的合作使令我們達到最後的結果。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其實我們兩種力量都需要,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專註力。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在《凈土聖賢錄》講到明朝有一個叫黃言福,黃居士,這個人是一個讀書人。當然,久讀聖賢之書,他也就考上了功名,在地方做一個小官。但是因為工作的忙碌,就得到了肺病肺病後來越來越嚴重,就把工作辭掉,在家養病。後來有一天,他的小舅子,就是他太太弟弟看他。看到這個黃居士,就說姐夫啊!我看你的病是病得不輕啊!他說是啊!我這肺病是一天比一天嚴重啊!這個小舅子就說,那這樣子,你與其在這個地方生病,倒不如我們去,在某一個地方念佛共修,我們去參加念佛共修。這個黃居士就說好啊,反正這個病在當時是沒有葯可以醫的,看看佛力有沒有辦法醫我的病。那麼他就跟這個小舅子參加了念佛共修,幾次專註念佛,果然病情有好轉。但是他一放鬆的時候,病又生起來。所以他參加念佛以後,他的病就起起伏伏的。那麼就這樣拖著啦,有時候念佛就好一點,要是一放鬆,這個病又現前。

  等到有一天,他的小舅子跟他在客廳坐,這個小舅子就突然問他說姐夫你有沒有想到你來生要去哪裡?這個時候,這個黃居士,猛然大悟他說我在念佛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來生的問題,我念佛目的就是把我的病治好我要繼續活下去。所以他心中所住的是住在現在,住在眼前的色身。他念佛宗旨是把病痛治好,如此而已;他並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也就是說他念這句佛號並沒有信願。所以他這個時候開始修正他的想法,他的心中念佛的時候已經不是以色身為住,開始住到來生去了,以極樂世界功德當他心中的歸依處。那麼這個時候念佛的時候,因緣改變了。他從那次想法改變,把這個心住在今世的色身,改在住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他念了七天就往生了

  那麼在往生的時候,書上說,七天的專註念佛,最後異香滿室,安然坐化。整個房間都有蓮花的香味,這個是不容易的,而且是很安祥地坐化。那麼當然,我們會想到說,這個黃居士他同樣念這句佛號,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探討:第一個階段念佛的時候,其實他是沒有目標的,他並沒有考慮到來生的問題,把今生看得非常的重要,他是佛號當作一個治病的工具,他對娑婆世界並沒有想要放下的;那麼等到他心念改變了,開始知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把心放到未來,放到極樂世界以後,那麼這個時候佛號真正的救拔力量開始啟動,七天而已他的壽命就結束了,念到異香滿室安然坐化。所以這句佛號你在念的時候,你心中准備好了沒有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目標的設定。

  我們的生命有過去、現在跟未來三個階段。下等人是活在過去,你看有些人講話都講過去的事情,他心中的憶念都是憶念過去的事,這種人辦法突破的,一個人一天到晚回憶過去就失掉了未來,所以一個下等人,佛法認為一個老是活在過去的人是最糟糕的;中等人活在現在,他知道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他努力地經營現在,讓今生活得更好,當然是很難得,但是他對未來目標是沒有遠景的,中等人活在現在;上等人活在未來我現在生命活得不夠好,但是我心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我,諸位要知道,凈土宗的修學者你的心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你的心要住在哪裡,你知道嗎?你的心是住在未來修凈土的人,基本上對今生是抱持一個放棄的心態,我今暫做娑婆客,只是把今生當作一個生命過程,一個客人;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你如果把今生生命咬得死死的,你心還是住在今生,其實你念佛對你來說不能產生一個救拔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執持名號是決定你品位的高下,但是你心中對往生的意願,是決定你往生的一個關健,就是你的觀照力。所以現在大綱知道了,就是一個觀照,一個專註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就各別解釋了,把這個信、願、持名,這個本經所謂的三資糧,就是你在彌陀感應道交,你要准備三種的資糧,那我們把這三資糧的內涵各別解釋,比較詳細地解釋。首先我們看信。我們的心是業障深重,我們期待彌陀的救拔,你要准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彌陀信心,這個信心在本經當中講到三種力量信心第一個彌陀大願力的信心,佛力;第二個自性功德力,你自己的心力;第三個名號功德力,法力也就是說,你每念一句佛號的時候,你要相信,你這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具足三種力量,一個是佛力的加被,一個是法力的加被,第三個你這個能念的心的心力的加被。這三種力量,我們分成感應兩個部分來說,第一個是能應,這是佛陀這一部分的力量。其實我們在修學凈土的時候,我們真正的歸依境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來自於彌陀的四十八願,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所以我們對彌陀的本願要有一點認識。這個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兩種:一個是禪定力,一個是法身力。一個有禪定的人,他心中發了一種咒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經典上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得到四禪的人,他是一個人類眾生,他得到四禪。這個仙人平常入了四禪就不用吃飯了,四禪有這個禪悅為食;但他離開了禪定,他要去水果有一下雨天,他從禪定出來要去水果的時候在地上滑倒,滑倒以後這個腳就摔傷了這個時候他就起嗔心,他就入了禪定就咒願,他說我這個腳受傷就是龍王下雨不得時,下雨的時間不對,那麼他咒願說從今以後為了懲罰龍王龍王十二年當中不準下雨。那麼在古時候的農業社會十二年不下雨,這件事就很嚴重了。所以這個時候整個國家就非常緊張,這個國王就召集了大臣這個時候大臣就卜卦,說今天這個旱災是因為中有一個修行人,他去摘水果的時候滑倒,所以他用他禪定的咒願力,使令天上不下雨,所以我們今天要消除旱災,必須要破壞這個修行人禪定才有辦法。這個國王就派一個淫女就把這個修行人梵行破壞,禪定就失掉了,就下雨了。所以你想想看,這個有禪定的人他講出一句話十二年不準下雨,他的咒願,他這個咒願在整個國家能夠影響十二年

  我們再看阿羅漢禪定阿羅漢禪定叫滅盡定。阿羅漢要入滅盡定之前,他也要咒願,他入禪定之前也要咒願:我入了禪定以後,火不能燒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盜賊不能傷害我。所以他入了定以後,他在樹下打坐,這個農夫白天過去看到這個比丘在這邊坐,回來的時候看到這個比丘也在坐。經過七天以後,這個農夫說,這個比丘可能死掉了,都沒人處理。過去一看,他也沒呼吸了,阿羅漢入滅盡定沒有呼吸的,就把這個阿羅漢身體放在火柴上燒,這個時候,他整個袈裟成了灰燼,他的身體絲毫不受影響。為什麼?火不能燒。所以阿羅漢他發的咒願力也是如此的堅定力量。但這種都是禪定力量都是生滅法。

  那麼當一個佛陀在這清凈法身心中,發下一種咒願力的時候就不得了了,你看仙人的咒願,阿羅漢的咒願,還有佛陀的咒願,佛陀說,他在一清凈法身當中咒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所以這個十念必生就是說只要你臨終的時候以正確的願力來憶念我的聖號,十念,我一定現前,把你救走。這個時候,當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以後,這個願就存在法界,這是一種恆常的力量,這個力量隨時等待我們去感應就好像這個電力公司已經把電准備好了,等到我們把這個插頭插下去。所以我們今天要感應法界,就是彌陀的大願力,特別是第十八願,從臨終的角度是第十八願。問題就是說彌陀的大願力我們怎麼去跟他感應?怎麼去啟動?怎麼把這個門打開來?蕅益大師說我們要具足兩種力量第一個內心當中要有一自性功德力,你有一種覺悟力量你真實地厭離娑婆真實地欣求極樂,不斷地憶念彌陀功德,產生好樂之心,憶佛,叫觀照力;第二個,你心中要有這個佛號力量專註力。

  所以我們要使令你心中覺悟心來念佛陀的聖號,然後跟彌陀的大願力感應道交,這個就是整個修行的關健點。你對於這樣的一個過程要充滿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要具足三種信心第一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然後跟彌陀感應道交,彌陀加持也不可思議,三種力量

  這個信心,是所有功德的根本,我們講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在法國,有一個百貨公司的店員,這個店員在某一年的時候,因為法國產生經濟的蕭條就被公司裁員,結果失業了,沒有工作做了。這個店員他失業以後整天就喝酒,非常的消極。結果他太太開了他,他兒子也離開了他,他一無所有了,所以他對未來失望了,這個時候他就要去自殺了。他自殺之前,他就想要跟他的好朋友道別,就打電話給他的好朋友,說明他准備要自殺這是最後一次跟他通電話了。他好朋友說:那這樣子,你與其要自殺,倒不如,我們這個地方有來一個算命的先生,或者我們去算算命,也可會有轉機。

  這個時候這個朋友帶著這個失業的店員去看這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看他的生辰八字,一跟他排以後,他說哎喲!原來你是拿破崙的轉世啊!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店員說怎麼可能呢?我是一個落泊的失業者。他說不對不對!我看了這么多命盤,我絕對不會看錯,你是拿破崙!那麼這個店員他本來對拿破崙了解不多,但是他想說哎喲!我是拿破崙的轉世啊!這個時候就有信心了。他開始到圖書館去,把整個拿破崙的事跡,他有什麼樣的特點,拿破崙個性不放棄,越挫越勇,他就把他整個功德不斷地研究思維。他想:我前身是拿破崙,我應該繼承這樣的功能!那麼自從他認為他是拿破崙了之後,他心中就想拿破崙的身口意。他的命運也開始變化了,開始找到工作了,充滿了希望。後來他做到了整個法國最大商店連鎖店的總裁他是百貨公司的巨子。後來《商業周刊》去訪問他的時候,他說先生啊,你真地是拿破崙的轉世嗎?他說啊應該不是,但是當我在挫敗的時候我觀想我是拿破崙,這對我幫助太大了。他這個時候的歸依境是以拿破崙當歸依境,他觀想他自己拿破崙。所以我們心中信心力量是很大的。

  當然凈土法門是以佛心為己心,就是說你心中不斷地憶念彌陀功德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容易出現。諸位要知道,佛法因緣很強調你內心心力,你的憶念是很重要的,就是說你平常都在想什麼事情,這很重要。你心中經常想些什麼事情這件事來生就會出現。譬如說兩個人,你們這兩個感情好了,你們想要來生再見面,怎麼辦?你必須要某甲憶念某乙,某乙也憶念某甲,互相地憶念,你們來生肯定出現。所以說,這個凈土法門就是說你一定要把極樂世界功德不斷地憶念,不斷地憶念,這個時候,你來生的時候,這個功德才會出現,不是只是念佛而已。你先建立一個憶念的信心你要建立一個心中的歸依境。就像我們畫這個唐卡,你把這個唐卡,中間有一個正報的佛陀,旁邊有依報的宮殿,還有很多菩薩圍繞,很多的護法圍繞,然後你不斷地觀想你的心進入了唐卡裡面去。當然我們念佛人不一定要靠這個唐卡,但是諸位要知道,你為什麼要學這部阿彌陀經》?你必須把這個經文學過以後你心中要畫出一個唐卡,要勾繪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心中,然後當作你心中的歸依境,產生一種歸依的信心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三力不可思議,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彌陀的大願力,你要信佛陀是與你同在的,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這是第一個

  那麼當我們有了信心以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就是要發願。我們剛才講過,凈土宗的人是活在未來,他心中所想的是來生功德凈土宗你看它的特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從這句話你就看得出來,它不把今生當重點。那麼,我們怎麼厭離娑婆,怎麼欣求極樂呢?這不是嘴巴講,你心中要有這樣的認同,這個其實到願的時候就有一點智慧的抉擇。那我們怎麼去觀察娑婆?怎麼去觀察極樂

  我們看下面的這一段,厭離娑婆我們應該怎麼觀察?從古德的開示,要觀察娑婆世界有三種障礙:第一種煩惱障,第二個業障,第三個報障。那麼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得一個果報,你很容易產生貪嗔的煩惱這個時候障礙你的安樂障礙你的聖道。因為煩惱的本質是躁動的,所有的快樂都必須具足在一安祥安樂的角度,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果報體,有煩惱障礙;第二個業障,有這個業報身一定夾帶著罪業,這個業力障礙我們的安樂,使令我們不自在;第三個是報障,你這個娑婆世界果報體,有老病死的問題,這個老病死,老使令精神衰弱,病痛、死亡這個都會障礙我們的安樂。所以娑婆世界,我們簡單地講它是一場惡夢,這個感受是痛苦的;而且它是添夢,你每一次的投胎就產生一種顛倒的力量,這個十二因緣,你每走過一次,這個十二因緣流轉的力量就加強一次。所以你流轉得越久,你以後要出去就越困難,因為這個夢越做越糊塗,添夢。

  我們每一個人為什麼會來三界投胎呢?因為我們貪戀娑婆。我們前面講過,我們對娑婆世界充滿了期待,有這個願望,你如果對娑婆世界沒有願望你不可能來三界的。那為什麼我們對娑婆世界願望呢?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真實了解娑婆世界,我們看到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因為它有很多五欲的快樂吸引著我們。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五欲的快樂它的背後產生的過失也就是說我們起了顛倒,我們沒有看到娑婆世界真相,所以我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所以講厭離娑婆,你必須要說服你自己要厭離娑婆你必須智慧的觀察,因為它這個快樂的本身夾雜了毒藥,煩惱障、業障、報障。

  智者大師對於我們娑婆世界五欲的快樂,他講一個偈頌,有助於我們觀察。他說我們每一人喜歡追求五欲,財色名食睡,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這個五欲,他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智者大師說,其實當我們靜下來思維,這個五欲的快樂是有三個階段第一個,你追求的過程當你年輕的時候,讀完書,進入了這個職業,你立定志向,使令你富有、使令你追求美好眷屬的時候,其實你追求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壓力很大,因為你要追求,別人也要追求,所以追求的時候是有一種逼迫之苦。等到你中年的時候,你一生的精神體力晚年的時候,得到你心中所要的,你快樂了嗎?不是,得時多怖畏。因為五欲的快樂是非常的脆弱,你必須不斷地擔心才能夠維持它相續。所以你得到越多,你心中害怕就越嚴重,所以擁有越多的人心中憂愁壓力是越大的,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擁有的東西是非常脆弱的,你明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可能就消失掉了。所以心中感到怖畏,你也沒有真正的安穩快樂。等得有一天失掉了,失時懷憂惱,憂愁悔恨。所以我們對於五欲的快樂我們總結啊,一切無樂時。你追求的過程並不快樂,得到的時候有一快樂,但這個快樂帶著怖畏,你也沒有真正快樂,沒有真正受用,等到失掉的時候你比那些沒有得到的更痛苦

  所以就是說,我們今天想要厭離一個東西,你必須要把這個表層的假象撥開來,你看娑婆世界真相才能夠真實厭離的。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是活在妄想當中,智者大師說,我們過去被妄想所欺騙。說是怎麼樣?狗嚙枯骨。說一隻狗,這隻狗去咬一個沒有血、沒有肉的一個乾枯的骨頭,枯骨,這個骨頭沒有肉。但是這個狗太飢餓了,它一直咬一直咬,把舌頭破了,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說這個骨頭太甜美了!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五欲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為什麼我們在接觸金錢的時候,接觸五欲的時候,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呢?那是你的妄想創造出來的,你的妄想產生一種虛妄快樂感受,因為五欲本身不是一種功德相,不像三寶。所以說,我們今天要厭離娑婆,我們必須要遠離這個妄想的誤導,你看娑婆世界真實相,它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它是一個充滿障礙世界

  那麼,我們離開了娑婆世界,我們又不能到涅槃去,那麼我們來生雲何應住呢?應該到哪裡去好呢?所以我們就進一步設定來生目標——欣求極樂。那麼極樂世界之所以值得欣求是因為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法身德,這個法身德就是針對前面的報障,他沒有老病死的障礙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祗劫的壽命,一生都很健康。所以你在極樂世界這一期的生命當中,你不用為了你的果報的色身而憂愁,它不給你老病死的障礙法身德;第二個般若德,在極樂世界果報體,它沒有所謂的煩惱障,因為他經常能夠見佛聞法,能過經常保持正念的觀照,這個果報體有這種力量;第三個解脫德,極樂世界沒有造作罪業的因緣,你所接觸的都是清凈法界,所以它是沒有業障。總而言之,蕅益大師極樂世界的一個總結,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它是一個安樂果報它是一個清凈果報

  這個意思就是說,其實這個發願很重要,你心中的願力很重要。我們一個果報的產生,你造業是一部分,你心中願望又是另一個部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最大的護法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長者為了要護持佛陀,幾乎把所有的家都賣掉了,去蓋這個祗桓精舍,而且他還親自監工。這時候,佛陀就派舍利尊者來陪伴給孤獨長者來監督這個祗桓精舍的工程。這一天,舍利尊者就面帶微笑,當然一個聖人是不隨便微笑的。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就問舍利尊者說,尊者你以何因緣而微笑呢?舍利尊者說,你布施這個精舍,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宮殿已就。我們這個精舍還沒有蓋好,你上面的宮殿已經成就了。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說,你可不可以天上來生果報給我看呢?這個時候舍利尊者就用神通力,把他未來果報現前,結果是六欲天同時現前,因為他這個時候還沒有設定目標要到哪裡去,所以六欲天同時現前。也就是說,他的業力,六欲天都可以去。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就問舍利尊者說,尊者,六欲天都現前,我應該怎麼選擇呢?舍利尊者說兜率天有彌勒菩薩說法,有解脫因緣你應該選擇兜率天。這個時候孤獨長者,他發願要求生兜率天,這個時候其它五天就統統消失掉了。所以你造的業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它沒有方向;你心中所發的願,才是決定這個動力方向

  也就是說,我們念了很多的佛號,這是一種資糧力;但這個佛號是不是能夠引導你到凈土去,重點在於你心中所設定的目標。所以這個地方發願很重要你不能夠等到臨終才來發願,你一定是平常就點點滴滴把你對娑婆世界,這個貪戀的心慢慢地轉過來、慢慢地轉過來、慢慢地轉過來。

  在《大智度論》上面講一個公案說,有一車夫,這個車夫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的。這個車夫為他主人駕車。有一他就佛陀說,說我是一個車夫,我的生命是非常危險的,哪一天發生車禍,我就要死於非命。假設我今天我是很想要求生凈土,那如果發生車禍,臨時死亡了,那我會到哪裡去呢?釋迦牟尼佛說你即使發生了車禍,你也會到凈土去。這個車夫說是樣子嗎?佛陀你看到前面的樹嗎?這棵樹平常是往西邊傾倒,如果你突然間把它砍斷,它是往哪裡去呢?他說它是往西邊傾倒,它只有一方向,往西邊倒下去。佛陀說你亦復如是。你平常已經把你的目標設定得很清楚了,沒有任何的懷疑,你即使隨時死亡,你的生命也只有一方向——往凈土去。所以說,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前面講過,這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我們的心跟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你要的。如果說一個修凈土的人,你平常都沒有觀照力,看到這個就貪求,看到那個就貪求,然後你把娑婆世界的很多東西都咬得死死的,到了臨命你會突然間放下,我們實在是很難相信。一個思想的改變,一個願望的改變是慢慢改變的。所以就是說,我們念佛你必須把你生命方向,從娑婆世界慢慢地調回來、調回來,調到極樂世界方向去,而這都要靠你平常的思考。到臨終的時候,你的方向已經調好了,很自然地水到渠成。所以說,發願很重要,你心中目標,到這個地方等於是信願了,就是我信心目標的設定。

  第三個是持名。我們前面講過,凈土宗講到安住的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是一個調伏的問題。前面安住是一種未來目標的設定,第二個就是你當下妄想的調伏。這個時候我們看這個持名,持名有兩個:一個是執持名號,一個是一心不亂。在凈土宗修學的所緣境就是彌陀的聖號,它的重點是一句彌陀念誦聽,產生一種專註力。這個念誦聽我們講一下。你要把這個佛號相應有三個階段第一個念從心起,你心中有一個歸依的心,念佛人最怕,你那個佛號從嘴巴生起你在念佛的時候,心打妄想,從嘴巴生起就不對了。這個佛號要從你的內心生起,你有一種歸依的心;然後通過嘴巴的讀誦創造音聲然後再聽回去,你要你自己創造的聲音你不能聽別人的聲音。產生專註力,然後再用三三四的韻調讓它相續下去,調伏你現前的妄想。所以說,我們到這個地方,把本經的修學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觀照力,你要設定來生目標;第二個是專註力,調伏當下的妄想這兩個重點。

  好,我們今天的課先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回答兩個問題。

  請師父慈悲開示,若欲禪凈雙修,應如何著手?

  這個禪凈雙修,在我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在宋朝之前禪、凈是獨立的。因為禪宗它的所觀境,是觀照這一念心,它的重點是在覓心了不可得它是這一念心的妄想消滅,然後返妄歸真,找到真實本來面目,所以它的所觀境不是佛的功德,是一念心。即使他念佛,也是假借這個佛號把這個心帶起來,他是觀察念佛是誰?所以禪宗的所緣境是觀心,凈土宗目標的歸依不是心,是彌陀功德是一種他力。所以說,在宋朝之前,禪凈是沒有辦法雙修的,是獨立的,一個偏重心力,一個偏重佛力。但是宋朝以後,因為很多禪宗大德陸續地從禪宗轉到凈土宗,當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朝永明延壽大師,還有近代明末的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那麼從禪宗轉到凈土宗,他們禪宗的觀照力沒有失掉,這一念觀照力沒有失掉;這時候他對彌陀歸依的方法把它結合起來,所以就構成了所謂的禪凈雙修。

  也就是說,我們的修行兩個重點,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法。那麼在凈土宗,基本上是偏重在佛力,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心力是不重視的。你看凈土宗的歸依,善導大師講一句話,他說你阿彌陀佛的歸依是什麼相貌?信我是業力凡夫,我決定沒有能力解脫生死,我自己的心力是不夠的,信阿彌陀佛大悲願,決定可以救拔我。這個時候通身靠倒。也就是說,從善導大師的歸依的標準如果你覺得你離開了佛號,離開了佛陀加持你還是有本事可以解脫生死,不能構成歸依。因為這個佛號對你說是可有可無嘛,那就不能構成一心歸命了!所謂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就是說,我離開了它,我就無所有了。我自己沒有能力,只有佛有能力救拔我。所以凈土宗基本上在修行的時候,是偏重他力的,這個是事實,它對於這個能念的心基本上是不重視。

  那麼禪宗剛好相反,禪宗是它不管持什麼咒,念什麼佛,它是認為它內心自性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以當禪凈雙修了以後,開始所謂的把這個他力,又把自己的力量又加強起來。所以蕅益大師說,禪凈雙修到最後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講本尊相應法,剛開始的時候,他的修學,本尊相應法是對立的: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沒關系,我通身靠倒。但是禪凈雙修就不是了,禪凈雙修的時候,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它是一個入不二法門平等我的心雖然是業障深重,那是一種外在因緣,如果把這個生滅因緣撥開,我的心本自清凈佛陀的心是萬德莊嚴,那個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他的心也是本自清凈。所以,兩個能夠感應道交。所以禪凈雙修,如果你修得好,的確有加分的作用。我們剛開始在修歸依的時候是不平等的,我是在下位的業障凡夫佛陀是萬德莊嚴,那我對他通身靠倒,這是兩個體;但是你進入禪宗的時候,本尊跟我功德是不二,你找到你跟佛陀之間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清凈本性這個時候對你的歸依的信心加持作用,因為我跟本尊本性是不二,所以我有能力進入到本尊功德,是這樣子的。

  不過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在清朝的時候有很多人禪凈雙修。但是印光大師他說,禪凈雙修站在凈土宗的角度,你要偏重凈土你要凈土攝受禪宗,不能用禪宗攝受凈土。因為禪宗法門是談到佛性的問題,那麼你經常觀想你跟本尊平等的,那你怎麼會歸依本尊呢?你會想說,阿彌陀佛怎麼不歸依我呢?是不是?所以說,你這個禪宗思想太厲害的時候,你很難歸依的,所以這個禪凈雙修這個比例,凈土宗的比例要佔得多禪宗是在兼修。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禪凈雙修要以凈土來攝禪,以歸依為主,以禪宗平等觀為輔。

  請問法師該如何斷除妄想或者減少妄想?謝謝!

  我們要斷除妄想要知道妄想是怎麼來的。妄想,當然我們內心中有這樣的一種功能,但是真正妄想的出現是外境的刺激,根、境的和合才產生識。我舉個例子,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妄想是隨境生滅的,真實的心是不隨境生滅的。比如說我現在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去罵一個人,這是妄想。因為當這個人消失的時候,我這個嗔心就消失了,它是境在心在,境走這個心就消失了,它是隨境而生,也隨境而滅。所以你看我們每次發完脾氣後悔,事過境遷都後悔。你為什麼後悔?你一個人會後悔表示你的嗔心不在了,你嗔心在的時候是不會後悔的。所以我們在起妄想的時候是有一個境現前,那我們在這個境,我們跳不開這個境。所以被這個境心隨境轉牽著走,產生了妄想。比如說,我今天舉個例子,諸位在受戒的時候,我在佛前發願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發了三個願,諸位說這是妄想還是真心這是真實的,為什麼?因為你受完戒以後,你當初是緣這個戒師而發願,但是你下去的時候這個念頭還在不在?還在嘛!這個叫真實的,它不隨外境改變,這叫真實

  好,我們現在知道妄想是一時的因緣,某一種人,某一種事,觸景生情,遇到這個環境,看到什麼人,你看你有緣的眾生,你起歡喜心,這是妄想,因為這個人消失了,你歡喜心就消失了;你遇到你不高興的你起嗔心,這個也是妄想。在佛法的角度,我們實在是不怕妄想;但是就怕你在妄想的背後沒有建立一個主人——就是觀照力,或者佛號,或者觀照,妄想在動的時候,你後面六神無主,沒有一個安住的力量。所以說,妄想生起的時候,你怎麼不隨妄轉?你後面一定要有一個家。一個修行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第一個妄想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正常,我們第一個妄想沒有犯錯。但是妄想生起的時候,你沒有觀照到,第二念隨順妄想,這個就錯了。所以菩薩戒的制戒,大家知道菩薩戒的制戒是第一念不結罪,它是從第二念開始結罪。所以菩薩戒雖然是心地戒,起心動念都犯戒,但是它是第二念才開始結罪,叫從緣思覺,這個妄想生起了,你都沒有覺察到,第二念在繼續地隨順下去,從第二念開始結罪,它第一念不結罪的。那麼也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觀照嘛!你沒有用道理來觀照。我們對治妄想不能強壓的,強壓久了你會生病,所以佛法妄想不是壓抑,是用智慧來疏導,用道理來疏導,或者是觀,或者是止,用佛號把這個妄想轉掉,或者持大悲咒

  總之你的心要有另外一個力量,把你的心妄想的角度再把它拉回來。這個就是我們減少妄想方法,就是你的心要有另外一個正念力,能夠取代妄想。當然我們剛開始會失敗,可能第一次做、第二次做會失敗,但是你只要不放棄,你慢慢慢地就會進步。所以這個心地法門你不要要求你剛開始遇到妄想馬上就能夠收回來。但是只要你不斷地努力你不斷地操作,熟能生巧,久了以後,你這妄想力量就會薄弱,回歸到你心中這個法寶力量就會加強。只要你不放棄努力,你的心念就會改變。

  好,我們這堂課上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第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三、隨文解釋。

  我們昨天講到一個觀念,就是說我們在修凈土法門,你的一個基本認識,你先了解凈土法門的特色在哪裡。凈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法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說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在凈土宗修學的每一個人,所成就功德,全部是由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叫這個法門本尊相應法。我們一個念佛人,基本上我們在念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