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大義今釋

uploads/content/2022/june/c7a20ef3914dc64c25425308a484fe7c.jpg" />

  楞嚴大義今釋

  南懷瑾 著

  “自從一讀楞嚴後, 不看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經典,是入門悟空的一部書,也是抱本修行閉關修行一直到證果跟在身邊的一部書。昔日憨山大師有言“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然而楞嚴譯文文詞古奧,使佛法義理,愈形晦澀,學者往往望而止步。現轉南懷瑾先生的楞嚴大義今譯一書,期望能有利於各位學子。砒誤之處難免,致歉之餘,請參見原書。

  敘  言

  (一)

  在這個大時代里,一切都在變,變動之中,自然亂象紛陳。"變亂使凡百俱廢,因之,事事都須從頭整理。專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實在是一件很重要事情那是任重而道遠的,.要能耐得凄涼,甘於寂寞,在默默無聞中,散播無形的種子。耕耘不問收獲,成功不必在我必須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精神,不辭辛苦地做去。

  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艱苦的歲月中,增加堅毅的信心。試追溯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每次大變亂中,都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融合之後,又有一種新的光芒產生。我們如果將歷來變亂時代加以劃分,共有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金元、滿清等幾次文化政治上的大變動。其間如南北朝,為佛教文化輸人的階段在我文化思想上,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融化以後,便產生盛唐一代的燦爛光明。五代與金元時期,在文化上,雖然沒有南北朝時代那樣大的變動,但歐亞文化交流的跡象卻歷歷可尋。而且中國文化傳播給西方者較西方影響及於中國者為多。自清末至今百餘年間,西洋文化隨武力而東來,激起我們文化政治上的一連串的變革,啟發我們實驗實踐的慾望科學一馬當先,幾乎有一種趨勢,將使宗教哲學、文學與藝術,都成為它的附庸。這乃是必然的現象。我們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衝突後,由衝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繼之而來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氣象。目前的一切現象,乃是變化中的過程而不是定局。但是在這股動盪的急流中,我們既不應隨波逐流,更不要畏懼 。必須認清方向,把穩船舵,此時此地,應該各安本位,無論在邊緣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盡所能,做些整理介紹的工作。這本書的譯述,便是本著這個願望開始,希望人們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迷信也不哲學思想,更不是科學的圍於現實約有限知識。但是卻可因之而對於宗教哲學科學獲得較深刻的認識,由此也許可以得到一些較大的啟示。

  (二)

  依據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類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復由於對宗教的反動,而有哲學思想科學實驗的產生,哲學是依據思想理論來推斷人生宇宙科學則系從研究實驗來證明宇宙人生。所以希臘與羅馬文明,都有它劃時代千秋價值。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後,科學支配著這個世界,形成成以工商業為最中心的物質文明。一般從表面看來,科學領導文明的進步,惟我獨尊,宗教哲學,將無存在的價值事實上,科學並非萬能,物質文明的進步,並不就是文化的升華。於是在這科學飛躍進步的世界中,哲學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佛教雖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種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宗教。它的哲學理論常常超出宗教範疇以外,所以也有人說佛教是一種哲學思想而不宗教佛教具有科學實證方法,但是因為是從人生本位去證驗宇宙,所以人們會忽略它的科學基礎,而仍然將它歸之於宗教。可是事實上,佛教確實有科學證驗,及哲學的論據。它的哲學,是以科學基礎,去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的論據,去為宗教做證明。楞嚴經為其最顯著者。研究楞嚴經後,對於宗教哲學科學,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

  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世間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佛家所說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人生不開現實世間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這是古今外人人所要追尋的問題。徹底相信唯心論者,事實上並不能擺脫物質世間的束縛。相信唯物論者,事實隨時隨地應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學理念世界與物理世界勉強分作兩個科學卻認為主觀的世界以外,另有一個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些理論總是互相矛盾,不能統一。可是早在二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於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楞嚴經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本體功能動力所產生。因為能與量的互變,構成形器世間的客觀存在,但是真如本體也仍然是個假名。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範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大體都與它相吻合。若干年後,如果科學哲學能夠再加進步,對於楞嚴經上的理論,將會獲得更多的了解。楞嚴上講宇宙現象,指出時間有三位,空間有十位。普通應用,空間只取四位。三四四三,乘除變化。縱橫交織,說明上下古今,成為宇宙萬有現象變化程序的中心。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聖位建立的程序,雖然只代表身心修養過程事實上,三位時間和四位空間的數理演變,也說明了宇宙萬有,只是一個完整的數量世界;一點動隨萬變,相對基於絕對而來矛盾基於統一而生,重重疊疊,所以有物理世界人事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存在。數理是自然科學的鎖鑰,從數理之中,發現很多基本原則,如果要了宇宙,從數理中,可以得到驚人的指示。目前許多自然科學不能解釋證實的問題,如果肯用科學家態度,就楞嚴經中提出的要點,加以深思研究,必定會有所得。若是只把它看作是宗教教義,或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加以輕視,便是所有學術文化界的一個很大的不幸了。

  (四)

  再從佛教的立場來討論楞嚴,很久以前就有二個預言流傳著。預言楞嚴經在所有佛經中是最後流傳到中國的。而當佛法衰微時,它又是最先失傳的。這是寓言,或是神話,姑且不去管它。但在西風東漸以後,學術界的一股疑古風氣,恰與外國人處心積慮來破壞中國文化的意向相呼應。楞嚴與其他幾部著名的佛經,如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便最先受到懷疑。民國初年,有人指出楞嚴是一部偽經。不過還只是說它是偽托佛說對於真理內容,卻沒有輕議。可是近年有些新時代佛學研究者,竟乾脆認為楞嚴是一種真常唯心論的學說,和印度的一種外道的學理相同。講學論道,一定會有爭端,固然人能修養圓融無礙,無學無爭,是一種很大的解脫,但是為了本經的偉大價值使人有不能己於言者。說楞嚴是偽經的,近代由梁啟超提出,他認為第一:本經譯文體裁的美妙,和說理的透闢,都不同於其他佛經,可能是後世禪師們所偽造。而且執筆的房融,是武則天當政時遭貶的宰相。武氏好佛,曾有偽造大雲經的事例。房融可能為了阿附其好,所以才奉上翻譯的楞嚴經,為的是重邀寵信。此經呈上武氏以後,一直被收藏於內廷,當時民間並未流通,所以說其為偽造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楞嚴經中談到人天境界,其中述及十種仙,梁氏認為根本就是有意駁斥道教神仙,因為該經所說的仙道內容,與道教神仙,非常相像。梁氏是當時的權威學者,素為世人所崇敬。他一舉此說,隨聲附和者,大有人在。固然反對此說者也很多,不過都是一鱗半爪的片段意見。民國十二年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載有羅香林先生著的:唐相房融在粵筆受首楞嚴經翻譯考一文。列舉考證資料很多,態度與論證,.也都很平實,足可為這一重學案的辨證資料。我認為梁氏的說法,事實上過於臆測與武斷。因為梁氏對佛法的研究,為時較晚,並無深刻的工夫和造詣。試讀譚嗣同全集里所載的任公對譚公詩詞關於佛學的注釋便知。本經譯者房融,是唐初開國宰相房玄齡族系,房氏族對於佛法,素有研究,玄奘法師回國後的譯經事業,唐太宗都交與房玄齡去辦理。房融對於佛法的造詣和文學的修養,家學淵源,其所經文自較他經為優美,乃是很自然的事,倘因此就指斥他為阿諛武氏而偽造楞嚴,未免輕率人人於罪,那是萬萬不可的。與其說楞嚴辭句太美,有偽造的嫌疑,毋寧說譯者太過重於文學修辭,不免有些地方過於古奧。依照梁氏第一點來說:我們都知道藏文佛經,在初唐時代,也是直接由梵文翻譯而成,並非取材於內地的中文佛經藏文佛經里,卻有楞嚴經的譯本。西藏密宗所傳的大白傘蓋咒,也就是楞嚴咒的一部分。這對於梁氏的第一點懷疑,可以說是很有力的解答。至於說楞嚴經中所說十種仙,相同於道教神仙那是因為梁氏沒有研究過印度婆羅門瑜伽術的修鍊方法中國神仙方士之術,一部分與這兩種方法目的,完全相同。是否是殊途同歸,這又是學術上的大問題,不必在此討論。但是仙人的名稱及事實,和羅漢這個名詞一樣,並不是釋迦佛所創立。在佛教之先,印度婆羅門沙門瑜伽士們,己經早有阿羅漢仙人的名稱存在,譯者就我們傳統文化,即以仙人名之,猶如唐人譯稱佛為大覺金仙一樣,絕不可以將一切具有神仙之名實者,都拉為我文化的特產。這對於梁氏所提出的第二點,也是很有力的駁斥。而且就治學方法來說,疑古自必須考據,但是偏重或迷信於考據,則有時會發生很大的錯誤過失。考據是一種死的方法,它依賴於或然性的陳年往跡,而又根據變動無常的人思想去推斷。人們自己日常的言行和親歷的事物,因時間空間世事的變遷,還會隨時隨地走了樣,何況要遠追昔人的陳跡,以現代觀念去判斷環境不同的古人呢?人們可以從考據方法中求得某一種智識,但是智慧並不必從考據中得來它是要靠理論和實驗去證得的。如果拚命去鑽考據的牛角尖,很可能流於矯枉過正之弊。說楞產經是真常唯心論的外道理論,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學研究源的論調。特此論者只是在研究佛學,而並非實驗修持佛法。他們把佛學當作學術思想來研究,卻忽略了有如科學實驗的修證精神。而且這些理論,大多是根據日本式的佛學思想路線而來,在日本,真正佛法精神早已變質。學佛的人為了避重就輕,曲學取巧,竟自捨本逐末,實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說禪宗也是根據真常唯心論,同樣屬於種我外道見解。實際上,禪宗重在證悟自住,並不是證得神我。這些不值一辯,明眼人自知審擇。楞嚴的確說出一個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說了那是為的有別於妄心而勉強假設的,隨著假設,立刻又提醒點破,只要仔細研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義;舉一個扼要的例來說:如本經佛說的偈語:"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豈不是很所顯的證明楞嚴並不是真常唯心論嗎?總之,痴慢與疑,也正是佛說大智慧解脫積重難返的障礙,如果純粹站在哲學研究立場,自有他的辯證、懷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場,就有些不同了。學佛的人若不首先虛心辨別,又不肯力行證驗,只是人雲亦雲,實在是很危險的偏差。佛說在我法中出家,卻來毀我正法,那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五)

  生在這時代里,個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動亂,真是瞬息萬變,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個世界和全體人類都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夾縫裡生活著。無論是科學哲學宗教都在尋求人生真理,都想求得智慧解脫。這本書譯成於拂逆困窮的艱苦歲月中,如果讀者由此而悟得真實智慧解脫真理,使這個顛倒夢幻的人世界,能升華到恬靜安樂的真善美之領域,就是我所馨香禱祝的了。

  一九六零年端陽節南懷瑾自敘於金粟軒

  楞嚴大義指要

  經題之標示

  "佛經世間普通書籍,標題立義,都求能以一個名詞而概內容,其理並無二致。佛所說群經,顧名思義,觀覽經題,可窺涯量。楞嚴一辭,純系譯音,具有顛撲不破,堅固不壞自性本來清凈,常在定中之意。由此則見楞嚴全經之所指者,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法門。但直指見性,可與利智者言,未足為鈍根者道。是以等次以求,有修行證驗方法與次序,以及種種方便,精詳分析,可謂具全部佛法之綱要矣。,故於其上標名為大佛頂、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也。

  本經之緣

  佛說諸經,大體皆有緣起。舉眾所周知者而言,如金剛經,但從人本位之穿衣吃飯,乎平實實之人生日生活說起。如維摩經,首標佛國心地境界,而以維摩之卧疾說起。人生日生活不離穿衣吃飯,而穿衣吃飯中正具有人生無上之大智慧,故不得歹說。人生必有者病之苦,於老病卧疾之中,更有人生無上之大問題,故又不得不說。楞嚴經中,首先從吃飯說起,因為吃飯,才發生阿難之行乞城中,途遇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幾乎雙雙落在情波慾海之電的的由此而來,明明自白,輕輕指出食色性也之人一大苦惱。吾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說出此中奧妙,如此如技,"乃有此一本經留傳之大因緣。其中節節剖解,條理井然,由人生宇宙精神物質,莫不層層分析無遺。自出生至老死,指出如何才為人一大解脫境界。與其人生解脫之不易,而後始有修持實驗方法之說明。故自阿難摩登伽女之情天慾海始,最後結以修證解脫方法之不易原則。則日:“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實則,阿難摩登伽女,只是一個引子。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中,人不論黃白棕黑,物不論動植飛走,盡在情天慾海中頭出頭沒,何一而非阿難摩登伽女。“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安得慈雲法雨,灑下一滴滴清涼劑,解此塵勞煩惱!故吾佛不忍低眉獨醒,不得不如此雲雲。此所謂如來密因也。系以詩日:

  紫陌芳塵日轉斜,琵琶門巷偶停車,

  枝頭羅綺春無限,落盡天人一夜華。

  好夢初回月上紗,碧天凈掛玉釣斜,

  一聲蕭寺空林磬,敲醒床頭億萬家。

  碧紗窗外月如銀,宴坐焚香寄此身,

  不便閑情生緒障,莫教覺海化紅塵

  七處征心與人還辨見

  佛問阿難,劈頭一語,即詢以為何出家學佛?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故此出家。此所謂追贓斷案,不可冤枉好人阿難為了見相好出家學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來。美感一生,色情繼起。情生慾障,疊疊而興。無怪靡登咖女一見,加之以魔咒之力阿難之本性全迷,定慧不力。魔從心造,妖由人興,是摩登伽女之魔力耶?是阿難之自墮絢障耶?是吾輩芸芸眾生之自喪人天眼目耶?誠不得而辨也。阿難招供,即直吐心腹病根。佛如捉誠捕快,又節節迫逼,問其能知色相之美妙者,究為何物?阿難不思索,即答以因目看見,心生愛好。此誠句句實情,人人如此,復有何疑。孰知佛卻得寸進尺,追問能使心目發生愛好者之主人公,究乃誰為主使?只此一問,即使百萬人天,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明明是此心目,又是誰為主使?故有七處征心之往返論辯生矣。必使阿難與吾輩口服心服,然後才知吾佛之不誣不妄也。

  七處征心者何?即如阿難所答:此心乃在身內。在身外。在根。在內外明暗之間。在思維里。在中間,在無著處。此皆經佛一一辯證,無一是處,其詳具如本文。即此七問七辨,阿難茫然,即舉古今中外之學理,概括唯心唯物之理論,統使其抽絲剝繭凈盡,無一真實存在可言。誰知阿難與吾輩之誤,皆以此現在應用之心,即認為心矣。佛所問心,謂此皆是妄心,只是應用之現象。如以妄心應用之現象而言,阿難所答者,並無過錯。奈何此正為賊媒之巢臼,虛妄不實之尤者,並非真心自性。然則,心果有真妄之別乎?抑為話分兩頭,聲東而擊西耶?“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致使千秋浩浩,坐而商量斷妄求真之輩,滔滔滾滾,如過江之鯽也。若然,妄緣不斷,聲色沉迷,不知何日是了,此豈即是真實耶?吾佛乃興慈悲,到此無言可答,無理可申之處,強為鋪排,說出真妄兩相,於歧路中立碑為記,明告來者以此路不通,然後由橋陳那輕輕拈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盡是浮光掠影,謂之客塵煩惱。此是大塊文章,若非釋迦文佛之大手筆,誰能寫此!林林總總眾生,困擾於客塵煩惱者,多如恆河沙數,由來久矣。豈但阿難一人之左傾右倒而已。迷心逐物,疑真疑假,雖有夫子之木鋅,其奈聾聵者何!系以詩日:

  羊亡幾度泣多歧,錯認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殘蕉有鹿夢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機,塵埃野馬亂相吹,

  壺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是非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菩薩

  世間事物,盡為心上浮塵。草草勞生,終是一團煩惱。"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 生前身後,眾說紛紜,究不知其前因後果,為何而來者?雖尊為帝王,賤如螻蟻,造運至老大,齒落面皺,發蒼蒼而視茫茫,莫不到此興悲,無可奈何!不知身後何往,故有波斯匿王之問。此乃人生必有之境,個個如此,他人不問,唯獨波斯匿王起問,恰恰點出富貴戀生,貧賤輕死之事實。話說雖為帝王,到此亦無為力者。學佛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可為暮鼓晨鍾,曉諭天下。吾佛乃就其所問,當場剖解其見性之實相,三歲觀河,與百年視水,同此真實生老病死,但為形變,固有不變者在也。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此一伏筆,乃石破天驚,引出以下八還辨見一大文章,無怪大眾皆嗒然似喪其偶矣。系以詩曰:

  華發無知又上顛,幾回攬鏡奈何天,

  離離莫羨春風草,落盡還生年復年。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

  生死涅磐,皆如夢幻,吾輩何須求悟?何必成佛?又何以說眾生皆為自性顛倒?吾佛經此一問,乃不借饒舌,直指真心,明白指出心性之體用,是彌綸天地,開物成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放之則彌六合,退而收藏於密,只在目前而人不識耳。乃有八還辨見,明示見性之真際。塵色本不迷人,人自迷於塵色。故吾佛指出“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要當人自見自肯,直達心性不動道場。無奈明理者多,實證者少。知解者多,行證者少。必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若“心能轉物,則同如來。”然後可以橫身宇宙,去住自由,即佛即心,兩不相涉。系以詩日:

  碎卻菩提明鏡台,春光秋色兩無猜,

  年來不用觀花眼,一任繁華眼裡栽。

  不汝還兮更是誰,兒時門巷總依稀,

  尋巢猶是重來燕,故傍空梁自在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菩薩

  楞嚴宇宙觀與人生觀

  由七處征心而至八還辨見,已經明白指出塵塵逐逐,為煩惱窠臼者,都是心目為咎。然而人心,機也。目為心之開關也。如欲心目自不為咎,就要息機才對。此機究竟又從何而息?此誠為人一大因緣。機如不息,始終在柳暗花明處,循聲逐色,依舊沉淪去也。於是佛又橫說豎說,指出宇宙萬象,無非物理變化之幻影。無奈眾生妄見,而生個別與群見之異同。但從心物齊觀,方知萬象盡為能量之互變。而此能變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動,無聲無臭者也。迨感而遂通之後,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困於夫婦之愚,日用而不知其至矣。因此又三科七大,詳細指陳心物之真元。說出十八界因緣法則自然關係,指示一般見解之謬誤。由此可以概括近世自然科學理論與哲學原理,瞭然無遺,上下古今,一串穿卻。此是乾坤一隻眼,直指心物同元,物我無二,涅磐生死,等是空花之境人生到此,可以向無佛處稱矣。然而問題至此,辨理愈精而實際愈迷。黑松林忽然闖出李逵,故有富樓那之卒然發問。若此世間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之萬有世間相,究竟胡為而來者?於是佛又不惜眉毛拖地,說出物質世界眾生世界之形成,從時間以稱世,以空間而名界。時空無際,而對待成勞,則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由身心而透法界。從法界復入身心。視此碌碌塵勞者,無非物理之變化。但能寂然觀化,本分事即不離目前,可以當下明白,歸家穩坐,毋須騎牛覓牛去也。所謂第一義諦,所謂第二義門,直指明心與聞思修慧,到此皆和盤托出,不盡言詮矣。系以詩日:

  魚龍鵬 互相催,瞬息千秋自往來,

  小生閑窗觀萬化,乾坤一馬走雲雷。

  萬物由來自不齊,南山高過北山低,

  空明虛室時生白,子夜漫漫啼木雞。

  根塵解脫二十五位圓通

  到此本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忽然又奇峰突起,阿難卻於言思不到處,等而再求其次,望佛說解脫方法。佛乃以華巾作成六結,譬喻身心六根結縛之因由,指出"虎項金鈴,系者解得。" 花果山上猴子頭上本無金箍,只因未曾悟空,不見如來,自苦不知其中底蘊耳。誰知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須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然此是無門法門,幾人到此誤平生!不如飲食男女,人人本自理會得到。因此復於無法中設法,佛乃命與會諸先進,各自陳述修持解脫行業,如驗兵符,如合契約,各名印證一番,此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之作。恰如夫子所謂:“二三子,吾無隱乎爾。”而此圓通,首由聲色二生開始,終以觀音耳根圓通為結,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么之結,尤較聲塵為難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仍須從解脫色塵人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此乃頂門心上一隻眼,畫龍點睛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苟有不能,可以一二實驗將來千生萬劫磨礪去也,系以詩日: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針。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回枉用心

  偶傍清溪閑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菩薩

  教理行果

  從上娓娓說來,本來大事已畢,奈何“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唯恐平地凡愚,可望而不可即,乃急轉直下,再說出一大藏教之戒定慧三學,無非是“莫以善小而勿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此理人人都知得,叵耐個個做不到。故再三吁嚀咐囑,正是“臨行密密鏈,意恐遲遲歸”之慈母心腸也。於是詳細指出輪回六道因果循環,地獄天堂人間苦海聖賢之種種境界,此即所謂修道之謂教者,亦乃全部佛法之基石也。但又復坦然指出,所謂天堂地獄因果輪回等事,皆此一心堅固妄想之所建立。纖塵下而翳天,一芥墜而覆地,“自凈其意,為諸佛教。”臨歧叮嚀,唯此而已。吾佛婆心懇切,恐來人於歧路徘徊,乃復說出修持過程中十種陰魔境界現象,“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善惡由心,魔佛同體,執迷處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故必須知得在“有佛處莫留戀,無佛處急走過。”則君子坦蕩蕩,不做小人長戚戚矣。古德有雲:"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是陰魔,不起是煩惱”。乃知世人在開眼閉眼處,舉足下足時,無一非心障之冤魂,其魔豈止五十種而已。但得正身心,魔境可成趣,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何有魔佛之可得哉!菩薩之位數五十有五,陰魔之境,只說五十者, 乃綜合身心是稱五陰五陰錯綜複雜而為用,五十相生,故數僅得此。易日:“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舍此天地均數之象僅為五十。一點動隨萬變,故其用四十有九。如一塵不染,即萬法不生。然則所謂五十五,或六十四聖位,與失五種陰魔,都只是大衍之數,六十四封之周天變相而已。周天之象,始於一,終於一,中通於五。故全經以情波慾海之一念始,以剖析五陰之空性為結。首尾關照,層次井然。一以貫之,等於未說一字也。系以詩日:

  游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慾海情波似酒濃,清時翻笑醉時儂,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幾年魂夢出塵寰,濁世何方乞九還,

  一笑拋經高卧穩,龍歸滄海虎歸山。

  庚子年春三月南懷瑾 述楞嚴大義隨筆之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菩薩

  楞嚴大義今釋(注一)

  第一章 心性本體

  問題的開始

  有一天,釋迎牟尼佛(注二)到舍衛國(注三)波斯匿王(注四)的宮廷里去,為追悼王父的忌辰而應邀赴齋。佛的從弟阿難(注五)早年從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歸,不能參加。回來的時侯,就在城裡乞食,湊巧經過娼戶門口,被摩登伽(注六)女看見,愛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難要想加以淫污。正當情形嚴.重的關頭,佛在王宮裡已有警覺,立刻率領弟子們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隨佛同來。佛就教授文殊(注七)大士一個咒語,去援救阿難脫離困厄。阿難見到文殊神智恢復清醒,與摩登伽女一同來到佛前,無限慚愧,涕淚交流,祈求佛的教誨。

  佛問阿難:“你以前為什麼捨去了世間恩愛跟我出家學佛?”阿難答:“我看到佛的身體庄嚴美妙而有光輝,相信這種現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學法。”

  心靈存在七點認識的辨別

  佛說,“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常住真心,本來是清凈光明的。平常都被這種意幟思維心理狀態---- 妄想所支配,"認為這種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發生種種錯誤,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我現在要問你,希望你直心答覆我的問題。你要證得正知正覺的無上菩提,大門只有一個直徑,這個直徑,就是直心。你須要知道,一切正覺成佛的基本行為,就是心口如一,絕不自欺。你因為看見了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學佛,你用什麼來看?又是哪個在愛好呢?”阿難答:“能看見的是我的眼,能愛好的是我的心佛說:“你說出看見而發生愛好,是眼與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與心在哪裡,就無法免除塵勞(注八)顛倒的錯誤根本,不能消滅心理煩惱。譬如一個國王要用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麼地方,如何去剿滅他們呢? 你說,使你發生愛好的,使你在煩惱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與心所指使。我現在問你,這能看的眼,與能愛好的心,究竟在哪裡?"

  阿難答:“世間上一切有靈性生物與人,他們能夠看見的眼,都在面上。他們能夠識別的心,都在身內。”(阿難第一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內。)

  (注一)楞嚴大定之總名也。自性定也。佛自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經雲:“妙況不動周圓。”故為圓定。性自本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為妙定。凡不兼萬有,獨制一心者,皆非圓定。凡不即性,而別取工夫者,皆非妙定。古德稱之為,“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之定。

  (注二)釋迦牟尼佛: 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羅國凈飯王太子,十九出家,三十歲成道,譯日能仁寂默。為婆婆世界教主

  (注三) 舍衛國,地名,後以為國號。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注四)波斯匿: 舍衛國之王名,譯日和悅,又日月光

  (注五)阿難: 譯日慶喜,乃佛堂弟,斛飯王之子。於佛成道日降生王聞太子成道,一喜也。又斛飯王人宮,報告生子,請王賜名,又一喜也。故字日慶喜。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

  (注六)摩登伽: 譯日小家種,亦日下賤種,是其母名。女名缽吉蹄譯曰本性。雖墮淫女本性不失。今雲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注七)文殊:譯日妙德,又日妙吉祥。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

  (注八)塵勞: 生有染污義,勞有擾亂義,塵勞即本末煩惱也。

  認為心在身內的辨別

  佛問:"你現在坐在精舍(注九)的講堂裡面,看外面的林田,在什麼地方?阿難答:“這個精舍講堂在這個園地裡面,園林在講堂的外面。”佛問:“你在講堂裡面,先看到什麼。”阿難答:“我在堂內,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眾。這樣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園林。”佛問:“你看到外面的園林,憑什麼可以看見?”阿難答:“這講堂的門窗洞開,所以身在堂內,可以看見堂外,遠處的園林。”佛問:“依你所說,你的身體講堂內,窗戶洞開,方能見到遠處的園林。是否會有人在堂內,根本不能看到堂內的我和大眾,而只能看見堂外的園林呢?”阿難答:“在堂內不能看見講堂以內的人和景物,而只能看見外面的園林,絕無此理。”佛問:“誠然如你所說你的心對於當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這個朋明了了的心,確實存在於身體裡面,就應該先能看到自己身體的內部。猶如一個人住在室內,應該先能看封室內的東西一樣。試問,世界上有誰能夠先看到了身體內部的東西,形,筋脈動搖的狀態。縱然不可以看見,至少亦應當明明了了事實上,有誰能夠自己看得身體內部的狀況呢?在身體以內既然找不出知能見的心是什麼樣子,何以能夠知道心由內部出身外作用呢?所以你說,心在身體內部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內是錯誤的。)

  認為心在身外的辨別

  阿難問:“聽了佛的分析,我認為我和人們能知能見的心,在身外。譬如一盞燈光,燃亮在室內,這個燈光,應該首先用室內的一 切,然後透過門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間的人,事上不能自己看見身體內部,只能夠看見身外的一切景物。猶如光本來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見室內。”(阿難第二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身外。)

  佛問:“剛才我們大家餓了,就去吃飯。試問,可否在餓時派一個代表去吃,這個代表的人吃飽了飯,我們大家就可以不餓了呢?”阿難答:“每個人身體各自獨立,各自存在,若要一個代表大眾吃飯,而使人人能飽,絕無此理。”佛說:“你說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存在身外,那麼身與心就應該各不相干,心所知的,身體不一定能感覺得到。如果感覺身上,心就不知道。我現在身外一舉手,你眼睛見了,心內就有分別的知覺嗎?”阿難答:“當然有知覺。”佛說:“既然身外一有舉動,你心內在就有知覺的反應,何以認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身外錯誤的。)。

  阿難說:“依照這樣辨別,在身內既見不到心,而在外面的舉動,內心就有反應,確見身心事實上不能分離,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錯誤我再思維,心是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以眼睛舉例來說,就如一個人戴上玻璃眼鏡,雖然眼睛戴上東西,但並不障礙眼睛,眼的視線與外界接觸,心就跟著起分別作用。人們不能自見身體的內部,因為心的作用在神經的根里,舉眼能看外面而無障礙,就是眼神經根里的心向外發生作用。”(阿難第三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並舉眼神經視覺作用來說明。)

  (注九)精舍:以供眾僧精修梵行之舍。

  認為心在生理神經根里的辨別

  佛問:“依你所說,認為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並且舉玻璃良罩眼來說明。凡是戴上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能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難答:“戴上玻璃眼鏡的人,固然可以看見外面的景物,同時也可以看見自己眼睛上的眼鏡。”佛說:“你說心潛伏在生理神經的根里,當一個人舉眼看見外面景物時,何以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麼你所看見的眼睛,也等於外界的景象,就不說是眼睛跟著心起分別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面看外界的景象,卻不能夠同時看見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說的能知能見明明了了的心,潛伏在眼神經的根里,與眼睛戴上玻璃眼鏡的譬喻相比擬,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的作用,潛伏在生理神經根里,是錯誤的。)

  認為它在見明見暗的作用上之辨別

  阿難說:“再依我的思維,人們的身體,腑臟在身體的內部。眼晴和耳朵等有竅穴的器官,在身體的外表。凡是腑臟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竅穴洞開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現在對佛,張開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為見外。閉上眼睛,就只見到黑暗,所以名為見內。以此例來說明,或者比較明了。”(阿難第四次所答的觀念,不是針對心在何處去辨別,只根據見明見暗來說明心在內在外的現象。)

  佛對於這個問題,分舉在外在內八點事實來辨別解釋。佛對阿難說:“第一,當你閉上眼睛,看見黑暗現象,這個黑暗現象,是不是與眼睛所看見的境界對立。如果黑暗現象對立在眼晴前面,當然不能認為在眼睛以內。那麼,所說暗昧境界,名為在內,事實與理論,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見黑暗現象,名為見內,那麼處在完全黑暗的室內,室內的黑暗都是你的內部了,能說這種黑暗現象,就是你的腑臟嗎?第三,假如說,目前黑暗現象不與眼睛對立,須知不相對立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見。唯有離開互相對立的外境,只剩下絕對在裡面的現象才可以說是內在的境界。那你所說在內的實際理論,才可以成立。第四,閉上眼睛,認為就是看見身體的內部,那麼,開眼看見外界的光明,這個心的作用是由內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呢? 第五,假如由內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你.所認為內外界限對立的理論根據,就不成立。假使必由內到外,可以見到自己的面目,這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心,以及可以看見物象的眼,就懸掛在虛空之間,怎樣可以名為在內呢?第六,如在虛空之間,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麼,我現在坐在你的對面,可以看見你,是否我這個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與身呢?第七,我坐在你的面前,你的眼睛已經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經由你的眼到達我身上,同時你的身體仍然存在著有你自己的知覺。那麼這個知覺作用,與你看見外界的知覺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 第八,如果你堅執地說,身體眼睛,各有獨立的知覺,那麼你便是有兩個知覺了。那你的一身,應該有兩個心性的體才是對的。綜上述理由,你說閉上眼睛,看見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見內,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存在於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的作用錯誤的)

  認為能思惟的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聽佛說[心生種種法(注十)生,法生種種心生(注十一),我現在再加思維推測,這個思微的作用就是我心的體住。當這個心的思惟體住,與外面境界事物相連合,就是心之所在,並不一定在內,在外,或者在中間三處。”(阿難第五次所答的觀念,認為思微的作用,就是心的體性。)

  佛說:“依你所說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思椎的意識作用,與現象界相合,就是心。那麼,這個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既然沒有自體,就沒有可以相合的。設使沒有自體的東西可以相合,等於抽象與假設相合,只有名詞,並無事實,那還有什麼道理呢!如果認為心是沒有自體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體某一部分,試問,你這個能夠知覺疼痛的心,是你身體內部發出,還是由外界進來的呢?假若認為是從身內發出,同你第一次所講的心在身內的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身內的一切。如果認為是從外界進來,同你第二次所講的心在身外觀念一樣,應該先能看見自己的面目。”阿難說:“這個所謂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的。”佛說:“假若認為眼睛是能見的,現在你在室內,試問這個室能覺的心,並不是眼睛。若說必能先看見自己的面目,是不對內所開的門窗,也能夠看見東西嗎?而且一般剛死的人眼睛還在他們的眼睛也應該看得東西。倘使眼睛還能看見東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說,你這個能知能覺,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個自體。試問,它的自體是一個體呢?還是有很多個體呢?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滿的呢?還是部分的呢?假若認為只是一個體,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應該同時感覺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覺疼痛,那麼,開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認為全身只有一心性之體,在經驗上和理論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認為有很多心性之體,那又成為一個有很多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體,才是你自己真實的心呢?同樣的,如果認為身內存在的心性之體,是遍滿全身的,那同上面所分析的一樣,不必再說。假若認為身內的能知能覺的心性,並不遍滿全身,那你碰頭,同時也碰到足,既然頭已經感覺疼痛,足就不會再感覺疼痛事實上,並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覺。綜合上述理由,你所說的,認為心性無體,因外界現象的反應,心就相合發生作用,根本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性思惟作用,並無自體。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應而生錯誤的。)

  認為心在中間之辨別

  阿難說:“我常聽佛與文殊大士等講自性的實相,您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我現在再加思維研究,在內尋不到這個能知能覺的心,身外又沒有一精神知覺的東西。既然身內尋覓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認為心就存在身內。事實身心又有互相知覺的關係,所以也不能認為心在身外。因為身心互相關係,才能互相感覺得到。但是向身內尋覓,又找不到心的形象。這樣看來,它應該存在中間。"(阿難第六次所答的觀念,認為心存在於身體中間。)

  佛說:“你講的中間,中間是獨立性的,當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現在推測指定的中,這個中在什麼所在?你認為在其一處,或某一點,還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體上,無論在內部或表層,就都是相對待的一邊,不能認為某一邊就是中間,倘若認為在身體的當中,等於你的第一觀念所講的在身體內部。如果認為在某一處,或某一點,那麼,這個處或點,是實際的有一所在,還是假設的無法表示?倘若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講的中,等於沒有,而且是假設的,不能絕對地固定。從理論的觀點上來講,一個人假定以某一處作為標記,稱它為中,那麼,從其他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沒有絕對的標準了。譬如以東方為基點,這個表示標識就在它的西面,以南方為基點,它就在它的北面。如此標示的准則,因方向而不同,觀點也跟著亂混了。表示中間的觀點既然混亂,這個心也就跟著雜亂無章。”阿難說:“我所講的中 ,不是您所說的這兩種。我的意思如您過去所講,自身有肉體的眼神經等能看的因,就產生自己可以看見外界景象的緣,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夠看見東西的識別作用眼睛自有分別,外界的物理現狀是沒有知覺的物體。因此知道這種識別的能力作用發生在外界現象眼睛接觸的中間。這種作用現象,便是心的存在處,也就是心性作用。”佛說:“你說心在肉體物質眼睛與外界現象發生反應的中間,那你認為這個心性之體,是兼帶具備物質心識兩種作用,還是不兼帶兩種作用呢?假若是兼帶的,外界物質與心識就雜亂了。因為物質本身是沒有知覺的,心識才具有知覺的功能。心物是兩相對立的,如何能說心是在其中間呢?既然不能兼帶具備這兩種作用肉體物質無知的,自然沒有知覺,更談不到有一知覺體性的存在,那你所說的中間是個什麼狀況?所以說心在中間,是絕對的錯誤。”(分析一般觀念,認為心在物質與知覺,身體與外界現象的中間,是錯誤的。)

  認為無著即是心之辨別

  阿難說:“我從前常聽佛說:這個能知能覺能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一切都無所在,也不著於一切,這個作用就叫做心。那麼,我現在心裡根本無著,這種現象,就是心嗎?”(阿難第七次所答的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

  佛說:"你說能知覺能分別的心,無著於一切,現在必須先了解一切的含義。凡是水裡游的,陸上爬的,空中飛的,這些種種世間生物,以及呈現在虛空中的物象,綜合起來,叫做一切。並不在這一切上,又無著個什麼呢?其次: 再說你所說的無著,究竟有一個無著的境界存在呢?還是沒有無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沒有無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沒有。等於說,烏龜身上毛,兔子頭上的角,沒有就沒有,還有什麼可以說無著! 如果有一個無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認為沒有,必定會有一境界現象。有了境界現象事實就有存在,怎麼可以說是無著呢!所以你說一切無著,就名為能知能覺的心,是錯誤的。”(分析一般觀念,認為一切無著就是心,是錯誤的。)

  (以上是有名的七處征心之論辯。)

  (注十) 法: 一切事與理。

  (注十一)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諸法本無,由心故有。心亦本無,因法故有。前一句心生法生”,明法不自生,從心而起。後一句,“法生心生”,明心不對自生,由法而現。正顯心本不生,法無自性,二俱無體,乃心法皆空之旨也。

  真心與妄心體性的辨認

  心,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阿難反覆地提出七點見解,經過佛的分析論辯,都被佛所否定。覺得平生所學,盡是虛妄,就非常惶惑,請求佛的指示,要求說明心性自體本來寂靜真理佛說:“一切含有知覺靈性眾生,自無始時期以來,(時間無始無終,故名無始。)種種錯誤顛倒,都受自然業力所支配,猶如連串的果實,從一個根本發生,愈長愈多。甚至一般學習佛法追求真理的人,雖然努力修行,亦往往走入歧途,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自性正知正覺。)都因為不知道兩種基本原理,就胡亂修習佛法,猶如煮沙,欲成嘉撰 。無論經過多久的時間,無論如何努力用功,終於不能得到至高無上真實成就。”佛又說:“所謂兩種原理,第一,自無始以來,作生死根本的,一切含有靈性眾生心理作用,憑藉生理本能活動,名為攀緣心。(普通心理現狀,都在感想、聯想、幻想感覺、幻覺、錯覺思維與部分知覺的圈子裡打轉,總名叫做妄想,或妄心。猶如鉤鎖連環,互相聯帶發生關係,由此到彼,心裡必須緣著一事一物或一理,有攀取不舍的現象,所以叫做攀緣心。)第二,這種妄心狀況,只是心理生理所產生的現象,不是心性自體功能的本來。自無始以來,心性功能的自體,是超越感覺知覺的範圍的,元本清凈正覺光明寂然,為了界說分別於妄心,名為真心自性。(這個所謂真,只是在名詞上為了有別於妄心而假設的,在人與一切含靈眾生的本位上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狀況妄想,與生理本能的活動,都是自性功能所生的動態作用。)你現在意識精神,原來自然具有自性靈明,能夠產生心理生理各種因緣作用。但是心理生理各種因緣現象的產生,推究其原因,各有其自己的所以然。如能將身心、物理、精神互相關係所產生的各種因緣,各自歸返其所生起攀緣的本位,這個本來清凈正覺光明寂然的自性,自會超然獨立,外遺所有而得解脫。一切含靈的眾生,都具有這個心性自體功能發生種種作用。雖然終日應用,但是只能認識這個自住功能所產生的作用而不能認識心性光明寂然的自體,所以才在生死之流當中旋轉不已。"

  心性自體的指認

  佛告阿難:"你現在要了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須先有正確見解和認識。”佛於是舉手成拳,再問阿難:"你現在看得見嗎?”阿難答:“看見了。”佛問:“你看見什麼。”阿難答:"我的眼睛看見您的拳,心裡知道這是拳。”佛說:“能看見的是誰呢?”阿難答:“我同大眾,用眼睛看見的。”佛又問:“我的拳,當前照耀你的眼與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見;什麼是你的心呢?”阿難答:“您追問心在哪裡,我現在便推測尋求。這個能夠推測尋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說:“這個不是你的真心。",阿難聽了,很驚詫地發問:“這個不是我的心,該是什麼呢?”佛說:“這種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應,產生變幻不實的意識思想,遮障惑亂你心性的自體。自無始以來,直到現在,一般人都認為這意識思想就是真心,猶如認賊為子,喪失本無常寂的心性自體,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渦里。”阿難說:“我是佛的寵弟,因心愛吾佛,所以出家專心學法,不但如此,對於其他善知識,我都恭敬受教,發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為,不怕困難,都懇切地去實行。種種作為,事實上,都是運用這個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對真理,永退善根,也是這個心的運用。現在佛說這個不是心,那我等無心,豈不等於無知的木石一樣?離開這種知覺,還會什麼呢?何以佛說這個不是心?這樣,不但是我,乃至在會的一般大眾,恐怕都有同樣的疑惑。希望佛發慈悲,再加開示我們一般未悟真心的人。"

  這時,佛欲使阿難及一般大眾,使心境進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佛法的專門名詞,也就是上面所說心性寂然正定的實際境象。現行的心理現狀,不再起妄想作用,住於寂然不動生理活動,亦因之進入極靜的狀態,住於心性寂然的自體實相,是見性入道的基本要點。因為這種妄想不生的實相,有動心忍性,切斷身心習慣活動的現象,所以叫作法忍。),使用慈愛的手摩阿難頭頂說: "我常說,一切現象所生都是心性自體功能所顯現。一切世界物質微塵,都因為從心性本體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點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即使是虛空也有它的名稱和現象。這個清光明聖潔的真心,為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體性,哪裡沒有自體的呢?假若你堅執這個意識分別、感覺觀認為就是真心,那麼,這個心就應該離開現象所有的色、香、味、感觸等等事實作業,另外有一個完全獨立體性。例如你現在,聽我說話,因為聽到聲音,你才產生了意識的分別。如果沒有聲音,能聽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現在能夠滅掉一切觀看、聽聞感覺、知覺的作用,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其實,心內什麼都沒有,只守著一個幽幽閑閑、空空洞洞的境界不過是意識分別現象暫時潛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實自性之體。但是,我不是說這種現象,絕對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種作用你可以從這種心理現象上,仔細地去研究揣摩。假若離開精神物質心理生理現象以外,另有一個超然獨立能夠分別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這個能夠分別的性能,離開外界現象經驗,就沒有自體,那就可以明白這些現象都是外界與意識經驗潛伏的影像意識經驗和外界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動,不能永遠長存。當意識變動了,現象滅了,這個心不是等於零嗎?那麼,你的自性本體,等於絕對斷滅無有,還有什麼可以修行證明得到'無生法忍'呢?(換言之:假若守著一個幽閑空洞的境界,便認為是心性自體,若不守這個幽閑空洞,這種境界也就立刻變去。這很明顯地證明這樣靜止的境界,只是一種意識現象而已,並不是真心自性本體。)世間一切修行佛法學人,即使現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禪八定。是佛法外道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禪,‘心一境性’,就是制心一處心念專一的境象。二禪,‘定主喜樂’。三禪,‘離喜得樂’。四禪,‘舍念清凈’。並有四種定的境界,如: 空無邊處定,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滅盡定,統名九次第定。)卻不能得到圓滿無漏的阿羅漢果,(所謂漏,就是煩惱異名。無漏或漏盡,即是煩惱已盡。阿羅漢,是小乘行人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斷盡一切煩惱,完全沒有了無明、欲和煩惱的滲漏,足為人天師表的果位。)都是因為執著這個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當作了真心自性本體。所以你雖然博聞強記,知識廣博,記憶和聽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聖果,也由於這個原因。"

  阿難聽了佛的教誨,悲泣涕流地說:“我常想仰仗佛的威神,不必自己勞苦修行,您會惠賞給我三昧。(心性寂然不動,照用同時的境界。)不知道各人的身心,本來不能代替,所以不能見到真心自性我現在雖然身體出家此心並未入道,譬如富家的驕子,違背慈父,自甘流浪在外,乞食他方。今天才知道雖然博聞強記,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證,結果等於愚蠢無知,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人生現實境遇的煩惱,大體都被兩種基本障礙礫困惑,第一,被各種心理狀態情緒妄想煩惱,所謂我執,"又名我障。第二,受一般世間現實知識障礙,所謂法執,又名所知障。都因為不能自知自見心性寂然常住的實相,希望佛哀憐我們,開發我們的妙明真心和道眼吧。"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菩薩

  能見不是眼見

  佛說:“你先前答覆我,看見了這個拳,何以有這個拳的色相?怎樣變成這個拳?你又憑什麼面看見?" 阿難答: "因為您身體自己具有色相作用,所以才有這個拳的色相。看見的是我的眼,構成拳的是您的手。”佛說:“老實告訴你,一切有智慧的人,安括解真理i須要譬喻才能明白。譬如這個拳,假若沒有我的手,根本就不能握成拳。假若沒有你的眼,你也根本看不見。用你的眼睛,比例我的拳,這個理由,是相同的嗎?”阿難說:“當然相同。如果沒有我的眼,我哪裡看得見? 用我的眼,比您的拳,事實與理由都是相同的。”佛說:“你說相同,其實不同。如果沒有手的人,根本沒有拳可握。但是瞎了眼睛的人,並不是絕對看不見。你試問路上盲人你看得見嗎?盲人必定答覆你,我現在眼前,只看見黑暗,別的什麼都看不見。可見一切盲目的人,只看見黑暗,他與一般眼睛不壞的人,在完全黑暗房間里所看見的黑暗有什麼不同呢? 假使瞎了眼睛的人,看見的完全是黑暗,忽然恢復了視覺,還是可以看見眼前的種種色相現象的。你如果認為能看見的,是眼睛功能。那麼,眼睛不壞的人,在黑暗中看見前面完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燈光,仍然可以看見前面的種種色相,那麼,應該說燈光才是能看見的本能了。假若燈光是能看見的本能,燈光自身具有看見的功能,那不叫做燈,燈應該就是你的眼才對。再說: 燈自有能見的功能,和你又有什麼相干? 要知道燈只能發光照到一切色相,在光明中,你這個能看見的是眼睛,絕不是燈。由此你更須了解,眼睛只能照顯色相,自身並不具有能見能分別的知覺功能。能見的是心性自體功能,並不是眼睛本質。"

  客塵為煩惱的成因

  阿難大眾聽了佛的解說,雖然口已默然,而心還沒有開悟,仍然靜待佛的教誨。佛就再向阿難和大眾說:"我初成道的時候,在鹿園中(注十二),對橋陳那(注十三)等王人以及一般弟子們說: "人們與一切眾生,不能開悟自性,得成正覺都是因為被客塵煩惱所誤。現在要他們當時解悟的人,親自提出說明。”於是僑陳那就說: “我在佛弟子當中,身為長老大眾推為見解第一,就因為我領悟到客塵三字,所以有此成就。譬如行客,投寄旅店,暫時寄居,不會安住。如果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動,不會往來不定。我自己思惟,變動不住的名為客,安居不動的是主人。又如晴天,燦爛陽光照耀天空,陽光入門戶的空隙里,在門隙光線當中,可以看到虛空塵埃飛揚的景象。這些塵埃,在虛空中飛揚飄動,而虛空自體,依舊寂然不動。我由此思惟體會,澄清寂然,是虛空境界。飛揚飄動,是空中塵埃狀態。”於是佛在大眾中,把手掌一開一合,問阿難說:"你現在看到什麼?”阿難答:"我現在看到您的手掌,一開一合。"佛說:"你看見我的手一開一合,是我的手有開有合呢?還是你的能見之性有開有合呢?”阿難答: "佛的手在大眾前一開一合,我看見您的手有開有合,並不是我能見之性有開有合”佛說:"那麼誰動誰靜呢?”阿難答:“佛的手不停地在動,我的能見之性,跟著沒有靜過,誰又是不動的呢”佛說:“如是。”於是從掌中放一道光阿難的右方,阿難跟著轉頭向右方看去。佛又放一道光阿難的左方,阿難又跟著轉頭向左方看去。佛問:“你的頭現在為什麼動搖?”阿難答:“我看見您放光到我的左右兩方,我的視線跟著光也向左右方追蹤,頭就跟著動搖了。”佛間:“你左右轉動顧盼的,是頭動,還是能見之性在動呢?”阿難答,“我的頭當然在動,我的能見之性,正在追蹤左右閃動的光,未曾停止,這中間實在不明自還有誰在動搖。”佛說:“如是。”於是佛又向大眾說:“人們都以動搖的名之為塵,以不停止的名之為客。你們看阿難,頭自動搖,能見之性並無動搖。再者,你們看我的手當然有開有合,可是你們的能見之性,並無卷舒開合。這個道理極其明顯,何以你們反認為變動的是自身,動搖的現象自己的實境呢?自始至終,時時刻刻,認定念念變動無住的意念生起滅了滅了生起作用,當作自己的心性,遺失真心自性的自體,顛倒行事。致使性心失真。反認為物理變動的現象就是自己,在心理生理的範圍內打轉,自入迷誤。"

  (十二)鹿園: 即鹿苑,在波羅奈國境,為古帝王苑囿,又為帝王

  鹿之園。(十三)析陳那 :譯日火器,以先世事火命族故。名阿若多,譯日解本際。因悟客塵二字之理,得成聖果。佛成道後首度五比丘,橋陳那為五比丘之一,在佛弟子見解第一。"

  第二章  宇宙心物認識論

  宇宙萬有自性本體的認識

  這時,波斯匿王起立問佛,"我以前聽迦 延(注十四)、毗羅 (注十五)子們說,這個物質身體死後就滅亡斷絕了,這樣就叫不生不滅涅磐。(注十六)我現在聽佛所講,感覺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說明其中道理,如何證明這個二心自性,確是不生不滅的。我想在會一般初學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這個道理。" 佛說,"你現在身體,是不是漸漸地變壞了呢?”王答,"我這身體,現在雖然還沒有壞,將來一定要變壞的。"佛問,"你現在還沒有衰壞滅亡,何以知過將來一定會衰壞滅亡的呢?" 王答:"我這身體,現在雖然還沒有衰壞,但是當我觀察現在的情形,時時刻刻都在變遷,新陳代謝,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漸漸地消滅,當然將來會衰壞滅盡的。"佛問,“你現在年齡已經衰老,顏貌和兒時相較,又怎樣呢?”王答,"我在童年時期皮膚組織細嫩光潤。後來年齡長大,血氣充滿。現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聵頭發白了,麵皮皺了,距離死期,恐怕不遠了,怎樣可以與壯年時代相比較呢?" 佛間,"你的形體與容貌,應該不是在時期內就衰壞的罷!” 王答,"變化實在是逐漸的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覺的隨著寒暑的交流和時間的變遷,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狀態。當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雖然還算少年,實際顏貌已比十歲的時候衰老了。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又衰老得多了。現在六十二歲,回憶起來,覺得五十歲的時候,也比現在強壯得多。我看這種變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的遷易。實在是每分每秒,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會停止地隨時變化,所以斷定將來一定會衰壞滅盡的。"佛問: "你看到變化,遷改不停,悟到身體生命一定會衰壞滅亡。但在變滅的過程當中,你還有一不滅自性存在嗎?"王答:" 我不知道有這個永不壞滅的性存在。" 佛說:" 我現在指示你這不生不滅自性讓我問你你在幾歲開始見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