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如何讀懂《金剛經》(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所有的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或“聞如是”開頭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以下講的這些,是結集這個經典的“我”親自聽佛講的。經典的結集,南傳佛教認為是由佛的侍者、佛弟子中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五百上座長老肯定,如是我聞的“我”,為誦出佛所說經的阿難自稱。大乘認為大乘經是文殊菩薩帶領阿難結集,也由阿難誦出,“我”也指阿難。當時的結集,只是口誦,未必有文字記錄,寫成文字學術界認為是佛滅幾百年以後的事。

  這個經是什麼時候說的呢?是佛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這個地方的某時,一時,即是“某一個時候”。祗樹,是人名,是這個國家太子,他獻給佛一個花園,但是由富有的佛弟子孤獨長者出資購買,而且要價特高,要他金幣鋪滿花園才出讓,故合稱祗樹給孤獨園,簡稱“祗園”。佛在這裡大概住了20多年。給孤獨為人名,是意譯,長者,意譯家主、居士,即年高德著的富豪,給孤獨長者,顧名思義,是一位以周濟鰥寡孤獨者著稱的大慈善家。據《僧伽羅剎所集經》載,佛於成道後第十四年居祗樹給孤獨說法

  常隨佛的大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比丘,意譯乞士,即乞食為生的修道男士,受了比丘戒,叫做“具足戒”,是一種專業的瑜伽行者女性比丘尼。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其中五人為佛最先所度的俱鄰等五比丘,五十人為波羅奈國長者子耶舍及其親朋,二百人為原六師外道著名領袖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及其徒眾,九百九十五人為原拜火教領袖優樓頻羅迦葉兄弟及其徒眾。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後不久,都先後證得阿羅漢果,大比丘,意謂大阿羅漢比丘阿羅漢有“慧解脫”、“定慧解脫”之分,慧解脫阿羅漢只是證得涅槃,以親證諸法無我智慧斷盡煩惱,未必有深禪定神通,據《增一阿含經》中說,這種阿羅漢佛陀阿羅漢弟子中佔三分之二。定慧解脫阿羅漢不但以智慧斷盡煩惱證得涅槃,而且證得甚深禪定六種神通,這種阿羅漢佛陀阿羅漢弟子中只有三分之一,叫做大阿羅漢,也稱大比丘

  應該注意的是,此經開頭交代的聽法者,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沒有說還有其他人,說明此經是專為已經完成聲聞乘學業的大阿羅漢們說的,不是為初入門凡夫眾生所說,所以沒有一佛學基礎的人不容易看懂。但經的末尾,則說佛說經後長老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則法會中也還有大阿羅漢之外的其他僧尼男女居士及天、人、阿修羅大眾,只不過主要的聽眾應該是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其他都是旁聽吧。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世尊梵語薄伽梵,是佛的十大尊稱之一,意為世間尊貴者,婆羅門教、耆那教等也稱其教主世尊。佛及弟子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是初夜後夜坐禪修行,中夜作短暫的睡眠,早飯時披上入眾所著的袈裟,叫“大衣”,手持飯缽,到舍衛大城——這個國家的首都去乞食。佛規定,比丘比丘尼不得有私有財產,自己所有的東西只是最重要生活必需品,所謂“三衣一缽”,三種衣服一個吃飯的缽。衣服叫做“染衣”,從垃圾堆里撿來破布,縫在一起,染成不鮮艷的“壞色”:土紅色、褐色、土黃色、茶色等,以表示低賤,因為古印度貴人服色尚白,在家俗人稱“白衣”,出家僧尼稱“緇徒”。因為沒有私有財產,就沒有私心,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所以容易斷除我見,修道容易成功。他們不自己做飯,乞食為生,恪守佛制的南傳佛教僧人,到現在還是如此。佛規定僧尼乞食時要挨家挨戶到每家去乞食,叫做“次第乞”。因為佛及比丘都是聖者布施聖者,得無量福報,他們到俗人家去乞食,是給俗人一個布施修福的機會,這種機會平等給予一切人,要等視一切眾生不分別貧富貴賤,所以要次第乞。

  有人或者要說,佛帶著一千多位弟子浩浩蕩蕩地到一個城裡去乞食,這對城裡人來說,是一大負擔啊。其實,他們人數雖然不少,需要量卻並不大,因為佛及比丘都修證禪定,吃得很少,戒律規定比丘頓飯的量是“一摶食”,即用手抓一把,解釋為五口。印度人通常吃的飯為大米和魚、肉、酥油蜂蜜等做成的米飯,用手抓著吃,類似新疆維吾爾族人吃的“抓飯”。一千多人到舍衛大城裡去乞食,就算這個城市有一萬人、兩千戶吧,也連一戶供養一摶食都輪不到,負擔並沒有多大。

  吃完飯後,要把去乞食入眾時須著袈裟和飯缽收起來,然後準備坐墊就座,敷座,就是鋪設坐墊就座,那時佛和比丘眾的坐墊一般是軟草。就座干什麼呢?干出家正業,《阿含經》里佛說出家人的正業有二:一聖講說,即聽講、討論佛法,二聖默然,即打坐入第二禪,只有第二禪才足以煉化精氣,降伏淫慾,獲得超過一切五欲之樂的身心安樂。證入正定,入色界四禪,需要持守不淫戒,心不旁騖,專精勤修,將性能量轉化為禪定智慧能量,這也是為什麼要出家的主要理由。

  佛及其弟子們的這種日常生活,雖然也著衣吃飯洗足收衣缽,貌似凡俗,而他們的心常在定中,所以他們著衣吃飯洗足收衣缽等日常行事,實際上都是修行都是禪定,亦稱“龍定”,即《永嘉證道歌》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梵文原典中,這一段後面還有幾句,述諸比丘見佛的禮儀,其它譯本都譯出,如義凈譯本雲:“正念而住。時,諸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繞佛三匝,退坐一面。”羅什譯本省略。

原標題:傳承|陳兵:如何讀懂《金剛經》(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