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靜靜地坐在這里用心感受這座養正堂。當初我們設計養正堂的時候,為什麼在頭頂上設計了一千盞小燈和一輪明月呢?這一千盞小燈代表了一千顆星星,這輪明月代表了我們每個人心中本來就有的那輪明月。當大家在養正堂里把修行的基本功練好,心中的明月升起以後,就可以進入禪堂修行,也就達到我當初的預想了。
當初建養正堂是為了接引初學。什麼叫「養正」呢?就是在這里培養學佛做人的正知正見的思想。大家都知道,無論有什麼理想,做什麼事,做人是第一位。人做不好,什麼事都做不成。即便做成了,也做不久。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喊「做人是做一切的根本」,尤其商業界,大家都說「經商就是做人」。確實,經商就是經營人,先經營自己,再經營他人。無論做哪個行業都是先做人,我們當和尚也是先做人,先修人道。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是為人服務的,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脫離了人,拋棄了人,什麼也無法存在,即便存在也沒有意義。出家人學了滿腹經綸,目的就是為了服務眾生。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做人做事的准則呢?
佛門里有一個做人的基本准則,就是遵循五戒十善。出家人和學佛人把五戒十善做到位了,可以說就是成功的人。世間人做人的准則基本上也離不開佛門的五戒。要想知道一個人的德性就看他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做人做事的時候就會輕鬆自如,不會犯錯誤。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潛規則,都有它的道。道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是通過德體現出來。要看一個人有沒有道,就看他有沒有德。什麼是德?德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一個出家人要想把德體現出來,就要把五戒十善做到位。世俗人的德則是體現在講信用,能按時完成工作,能兌現承諾,遇事能包容,有氣量,能忍讓……古人說大德以道立命,小德以術安身。這個「術」就是方法、技巧,小德之人就是以方法、技巧來安身。凡夫俗子面對功名利祿都會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見到名利都會忘掉自己的身份,忘掉自己的初衷。實際上一個人求名、求利、求功不是過,過就過在他不知道如何求,以什麼方式求,求到哪個度上。
求名當求百世名,求利當求千秋利,求功當求萬世功。一個人要是有這種氣魄、這個心量,在他身上就會體現出不急不躁,四平八穩。可是現在的人又哪裡會想到求百世名、千秋利、萬世功呢?都是只顧眼前利益,不擇手段,不講道,不講德,只講術(手段、方法、技巧、訣竅);都是為了短暫地安身,不講立命(思想或靈魂)。其實人生一世,到最後什麼都留不下,唯一能留下的只有思想。思想如何留下呢?就是剛才講的「大德以道立命」。
如果每個人在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能遵守規則,不僅自己沒有煩惱,周圍的人也沒有煩惱,領導也沒有煩惱。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跟有些人長期相處,卻不敢相信這個人呢?就是因為這個人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按道的規則來做事,而是用術,用手段。用術只能達到當下的目的,不會得到長遠的結果。通常種一棵果樹也要兩三年才會結果。我們要想為人類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為人類留下精神食糧,所想所做的必須符合道,符合德。因為道的具體體現就是德。而德的具體體現是包容,是奉獻。只有培養了一顆包容的心、奉獻的心,我們才能在自己的心靈裡面建立起一座萬能的寶藏。我們常說:「量大,福大,造化大。」你想獲得多大的福報,想為社會、為人類作出多大貢獻,首先取決於你的心量。心量不夠,德是建立不起來的。德建立不起來,就無法入道。道和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是一體分不開的,誰離開了誰都沒有辦法起用。德以道為體,道以德為相。
我們身邊並不缺有能力的人,可是為什麼當我們碰到一些有能力的人,卻不願意和他共事,即便和他共事,心裡也會想:先和他共事把事情做成了,未必繼續與他合作,未必和他做真正的朋友呢?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做一個忠誠的人、有德的人、有道的人,而喜歡用術用技巧來為人處事呢?古人為什麼能建立百世名、千秋利、萬世功?就是因為他們對德對道有深刻的感悟,掌握了德與道的內涵。他們明白只有德與道才是暢通無阻的,無論什麼力量、什麼東西,遇到了德,全部被吃掉,遇上了道,全部被融化。即便短時間內靠術能取勝的,最後也要歸入道裡面。
平時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所學所用的都是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果一個人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道和德,他就不會在方法和技巧上下功夫了。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敞開,讓對方看清楚。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心打開,彼此看清對方,大家就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可以少走多少彎路,減少多少誤會啊!大到整個地球,小到人與人之間,無論對道和德是否信奉,是否會用,最終都必須歸入道和德裡面。否則,你所想所做的都行不通。
我們看到自然界中有一個現象,就是弱肉強食,弱小的被強大的吃掉。其實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也是符合道和德的。如果你想人為地改變這種現狀,把弱小的保護起來,短期內會收到效果,可是從長遠來看,弱小的還是會倒下,還是會消失。凡是能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都是能適應自然規律的。如何才能適應自然規律呢?入了道才能適應。未入道,以何安身呢?入道的具體體現在哪裡?在德上。德又如何體現出來呢?通過包容,通過為人服務。世間萬事萬物最終都是以為人服務為榮,為其存在的價值。無論你是學什麼幹什麼的,都是以為人服務為榮,只有如此才能體現你存在的價值。如果你不願意拿你的所學來為人所用,為人服務,你的所學又怎麼會有價值,你又如何體現你存在的意義呢?
所謂的德,主要體現在為人服務、為人使用上。只有當你願意為人所用時,才能把自己的福德資糧建立起來。大家是否觀察過一個現象:世間上存在的植物或動物,哪一種被人利用得越多,它的價值越高;人越離不開它,它的價值越高。比如大米小麥被人吃得最多,所以最值錢。可能你會說它沒有黃金、翡翠值錢。可是真正能長盛不衰,永久立於世間的不是黃金,不是翡翠,而是大米、小麥,關鍵時候還是糧食管用。
就像我們的德性一樣,可能你會說德性在這個現實社會是施展不開的,身邊的人都是用手段手腕來為人處事,我一個人用德來為人處事,不是會吃虧嗎?從眼前來看,你用德為人處事可能會比別人慢半步,沒有用術的人快。但是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誰笑到最後,誰才是勝利者」。以德為道的人一定會笑到最後,一定能留到最後;以德為道的人永遠不敗。除此,無論以什麼為道,眼前或許行得通,最終都會敗下陣來。唯有德才是放之四海人皆喜之。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書讀得不多,長相平平,也沒有什麼錢財地位,可是為什麼我們願意看他,和他打交道,和他共事,甚至願意把自己託付給他呢?就是因為這個人有德性,身上散發出德的味道,跟他打交道很放心。
在社會上,我們衡量一個人要看他的業績,看他對社會的貢獻。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做了很多業績,有很大的作為,最終卻倒下,被同行擊敗了呢?因為他沒有德性。如果他是以德取勝,以德為社會作了很多貢獻,不僅不會被人擊敗,還會有很多人擁護。很多人剛開始做事時,因為急功近利,都是通過方法和訣竅取勝。如果他不能很快地轉到德上,行使德性的力量,用德來經營出世,他所建立的基業很快就會崩潰。
世間上,大到一個國家,中到一個企業,小到一個家庭,最需要的都是德。包括我們現在的執政黨提倡和諧社會也要靠德,離開了德,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任何時候、任何時代都離不開德。盡管老子在《道德經》上一味地強調道,但是最終能讓人類受益的還是德。人與人之間唯有德才是最好的潤滑劑、粘合劑。人與人和睦共處,國與國和睦共處,靠的都是德。
人的生命很短暫,就這一世而言都只有一次,要想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價值,下手處就是德。要想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是從德上修煉。一個人能在自己所處的人群里立於不敗,在同行中立於不敗,關鍵因素都是德。可是當今社會處處顯現出來的都是術,在很多人身上流露出來的都是術。今天的社會讓人缺乏安全感、信任感。本來按上蒼給我們設計的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法寶就是德和道。可是現在無論社會上,還是人與人之間,都不用這個法寶了,都是在術上用功夫。所以人心才那麼浮躁,社會才那麼動盪,什麼都在做,什麼都做不起來,即便做起來,頃刻間又倒下了。
當今這個時代,各行各業都出了很多大師,很多名人、明星,據有關統計,無論大師還是名人明星,他們的平均「星運」只有三年。為什麼他們的事業生命這么短暫呢?因為他們的名是以術取得,靠術炒作起來的。為什麼佛門里有些幾百上千年前的高僧大德讓我們那麼崇拜,至今我們仍在學習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德行、他們的思想呢?為什麼他們到現在還活著?他們是以什麼方式建立起他們的生命力,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維系他們的生命力呢?他們用的還是德。
每個年輕人都想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都想受人尊重,受人崇拜,被人追隨。但這是靠炒作、運作能獲得的嗎?是靠業績能實現的嗎?業績只能讓人信服一時,但說明不了一切。古人講「立功,立言,立德」,實際上功和言在今天這個時代是很容易立起來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立德,先前他所立的功和言,人一死就消失了;如果他立了德,就算他的肉體死了,他的精神、他的靈魂還會存留在世間,不會消失。可是,有的人的確立了德,但沒有立功,沒有立言,他的德也顯得蒼白無力。在某些特定的環境里,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立功,也就是做出業績,比立德還重要。但是最終能讓一個人立於不敗的不是功,而是德,只有德才是根本。在座的都是高才生,很快就要離開學校到社會上為人服務。大家要記得:越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越要把德把持住,不要放棄德;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不能使用術。
西方心理學家說人有五個需求層次:首先是滿足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社交需求,四是被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我學佛以後,拿佛的思想跟他比,他的思想還不夠圓滿,他還有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佛法講到最後要把自我的價值、自我的業績全部放下,不能拿在手裡炫耀,拿這個當本錢,靠這個吃飯。光環抓在手裡不放是很危險的,尤其是當你有所成就,有所得的時候,你要學會散財消災。當你一個人獲得了利益,身邊的人都沒有得到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如何化解危險呢?就是靠你的德。你的德如何體現出來呢?就是舍。舍就是我們佛門里講的布施。一個人能布施,敢布施,就是德的體現。為什麼別人得到了利益願意與大家分享,你得到了利益不願意與大家分享呢?就是你德性不夠。你想獨享,不僅你不能真正享到,還會遭來滅頂之災。為什麼說獨樂不如眾樂?眾樂才安全,才能體現出你是一個有德性的人。
當一個人做了一定的業績,在單位里得到重用的時候,你可不要洋洋得意!你能在一個團體里做出一點成績,那是大家、是領導、是老闆給你平台,給你機會,你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如果領導、老闆不給你機會,你再有本事也發揮不出來。當你拿著自己的光環炫耀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就會傷害很多人。所以有德的人會把他的業績、光環分給大家。因為他深深地知道,一個人是做不了事的,一個人是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不僅一個人實現不了,恐怕兩個人、三個人也很難實現。因為宇宙、大自然是一個整體,誰也離不開誰。表面上看,我們彼此無關,人與人之間無關,行業與行業之間無關。實際上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各行各業都是互相關聯的。就像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能不能各自分離?肯定不能。五臟六腑能不能各自吹噓、炫耀自己:我最厲害,我最有用?恐怕只有某個愚昧無知的臟腑才會這么說,有智慧的人、有獨到眼光的人都不會這么說。
誰重要?誰不重要?在我看來,表面上看起來最不重要的人、最不重要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東華寺,你們認為方丈最重要嗎?我認為搞衛生的人最重要,種花種草的人最重要。方丈,只要叫一個人坐在方丈室里,他就是方丈了;只要政府任命他為方丈,他就是方丈了。所以方丈不重要,關鍵是下面的大眾,也就是團隊才重要。我經常跟東華寺的和尚說一個道理:一個企業可以沒有董事長,但不能沒有總經理。寺廟也一樣,方丈可以不要,但不能沒有當家的。做人也是如此,你可以沒有知識,沒有學歷等,但不能沒有德性。德性是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出來給人看的。沒有智慧的人看你的術,有智慧的人看你的德。
在座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道理:當你遇到好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與大家分享,獨樂不如眾樂,獨享受不如大家來享受。人是需要分享,需要關心,需要關注,需要尊重,需要理解和認可的。當我們需要這些的時候,如何才能得到呢?就是靠德。今年我們東華寺有幾個和尚在外面建寺,我感受特別深。弟子們出去開山建寺,到了陌生的地方,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句話:你想在一個地方立足生根,打開局面,不是靠手段,而是靠德性。德性體現在哪裡?就是要包容,要舍。舍不單指錢財,還有尊嚴和面子。人最難捨的就是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就是自我。好多人可以舍錢財,但不能舍尊嚴和面子。我讓你們給我布施一點錢財,你們可能都願意,都做得到。但是如果我叫你們把面子給我,讓我把你們罵一頓,羞辱一頓,你們都做不到。
菩薩道的六波羅蜜,把布施擺在第一位。你把布施做好做到位了,後面的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都做到了。所以萬法從「舍」入手。不管在哪個行業要想有所建樹,都要從舍入手。因為舍就是德的體現。你不需要絞盡腦汁,用盡方法、手段、策略、技巧、訣竅,這些都不需要,只要一個字就全部解決了,就是「舍」——人家要罵我,我就讓他罵;人家要諷刺我,我就讓他諷刺;人家要面子,我就把「贏」給他,我來要「輸」;人家要走在前面,我就後退一步,或者我就搶先一步把門打開,請他先進……這些都是舍。
有時候東華寺的小和尚走在我後面,我說:「其實你走在我後面只對了一半,你應該走在我前面給我探探路,把地踩平,把門打開。」這也是舍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禮貌,而且是大禮貌。我們只知道讓父母、領導、老闆走在前面,這樣做只對了一半。更多的領導、老闆希望屬下走在前面探路,把前面的準備工作做好。比如今天要開會,你先去檢查會場,看會場布置好了沒有,不要等老闆來了才去檢查。你應該做到:你想到的、你會做的都是別人想不到的,不會做的,而不是你想的做的跟別人一樣。
並不是你做多了,就搶了別人的業績。但是你做多了,要把功勞給別人。實際上你把功勞給別人,這個功勞恰恰還是歸你自己。你不願意給,別人就會跟你爭。你所做的一切,從表面上看,從顯態上看,是給了出去;從隱態上看,你越給,你的功德越多。因為宇宙間的一切是循環的,力量是循環交換的。表面上看是我把力量給了你,實際上你的力量又反彈回我身上。所以佛門里講「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組合而成,看得見的是受看不見的主宰和支配。每一個人內在的力量、內在寶藏都是無窮的,只要你敢拿出來用,你會發現你什麼都不缺。只是你不相信你具足一切,總認為:我沒有這個,我沒有那個。實際上那是因為你沒有去使用。只要你相信你什麼都有,而且敢去用,敢去做,你會發現你和那些偉人、那些成功的人一樣,不增不減,你不比他們少,也不比他們多。
在佛門里,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心的端正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方法重要,而是心重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你的初衷是什麼,初發心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走偏差,會走火入魔呢?就是因為他的心不端正,出發點錯了。
世間人在社會上做事,初衷和發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帶著什麼樣的心在幫?如果你是帶著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幫,結果沒有得到,你們彼此肯定無法繼續友好相處。幫一個人應該以一種無所求的心去幫。當你帶著無所求的心去幫對方時,真正受益的是你自己。因為你借做這件事的機會,借這個舞台掌握了技術,接了一些人脈和人氣。同時信佛的人都知道,不僅有顯態的力量,還有隱態的力量,自然界的力量是平衡的。顯態的你得到了,隱態的你就得不到;隱態的你得到了,顯態的你就會失去。你幫人家,這是顯態的,實際上隱態上你已經得到了功德,得到了福報,得到了正能量。
現在科學也證明自然界處處充滿了能量,處處充滿了生命。在宗教領域幾千年前就講到了加持力。什麼是加持力呢?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得到了對方的能量場,得到了神的能量場,得到了明師的能量場。為什麼我們能得到他的能量場呢?首先是你信任他,你放鬆了,你的心靈敞開了,沒有建起一道牆,沒有防範意識,你全部打開了。宇宙的力量無處不在,到處瀰漫,當你的心靈有一道牆時,它遇到阻礙就繞道而行了。但是只要你的心靈敞開,這個力量就會流向你。
一個人的心靈要想完全敞開,必須具備完美的品德。不具備完美的品德,你得到的僅僅是身體有限的力量,根本得不到靈性無窮的力量。道的力量是無窮的,德性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身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身體的力量是靠術獲得。術只能針對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層面。而主宰物質的是德,是隱態的力量。
所以說大德是以道安命,小德是以術立身。你的位置坐得越高,事做得越大,越要靠德。如果不是靠德,你的位置坐高了,事業做大了,隨之而來的危險性也是無法估量的。只有德才有無限的承載力,能承載任何重量、任何問題。
我們把德比喻成大地,世間萬物都是建立在大地上。盡管我們現在做不到把自己的德完全施展、發揮出來,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想做事,尤其是想做大事,做長久的事,立所謂的百世名、千秋利、萬事功,靠的都是德。沒有德,什麼事都做不成,即便做成了也不會持久。為什麼我們常聽說某某領導升到一定高度就倒下了呢?因為到了一定高度後,他的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他不知道施,不知道舍。只有在施與舍的同時,才能把自己的德建立起來。一個人有德,永遠都會在軌道上行走。否則就是德不配位,必然翻船。
我們的身體出了毛病,也是內在的德出了問題。只有德才能平衡一切。當你與德合二為一時,到任何領域都會像聚光燈一樣,把光、熱量、別人的視線聚集到你身上。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我們的五官,而是我們內在的德性、我們的氣質。「氣質」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很抽象,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很具象的東西。只有當你具足了氣質,你才會成為一個「名牌」,在你身上才會產生「名牌效應」。所以穿什麼名牌,戴什麼名牌,都不如把自己的氣質培養起來。氣質是什麼呢?就是今天晚上講了無數次的「德」。真正的名牌就是你的氣質,真正的氣質就是你的德性,只有你的德性才是你真正的人格魅力。
當今這個時代要想找個帥哥、美女太容易了,隨便就可以整容。可是你整得了容,整得了心嗎?但是你到我這里來,我可以給你整心!今晚我教大家的就是「整心術」。我們擁有什麼都不如擁有過硬的德性。現在社會上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信任。信任只是一種現象,它的根還是在德上。一個人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根本原因還是缺了德。我也時常跟我們東華寺的和尚說:「萬行今天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德。」這是我的肺腑之言。因為我碰到事情一樣會憤怒、暴躁。但是我很快會意識到:作為一個師父,作為一個領導,作為一個雙引號的大師,你必須把德做到位了才能服眾。人家認可你,不是因為你蓋了一間大寺廟。現在的寺廟都是鋼筋混泥土結構,最多三百年,過了三百年不拔掉就屬於危房了,不像木頭石頭蓋的房子可以存在千年。但是,如果我把德建立起來,我立了德,那就不是三百年的問題了,可能三千年後萬行還活著!
德的確是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但是你必須有這個意識,必須認識到你的生命能長存不死靠的是德,能把小事做成大事靠的也是德。沒有知識,可以學習;沒有能力,也容易培養。但是如果沒有德,想把德培養起來,那不是短時間內能達成的。
今天在座的有好多老闆。你說你開公司沒有錢,那隻是第一步的問題;你說沒有人脈關係,那也只是第二步的問題。最終你缺的不是錢,也不是人脈關係,這些都容易達成,都不是問題。最難達成、最難建立起來的,還是德性,還是人品。為什麼很多人很有錢,很有權勢地位,卻不受人尊重;而有些人沒有錢,也沒有權勢地位,卻很受人尊重呢?我想這個問題大家心裡都有答案。前幾天我寫微博時說,和諧社會、和諧團體不僅靠我們個人的能力、業績,更靠我們的道德、修養。相反,一個人一味地想表現自己的能力,顯示自己的業績,這就是社會、團體動盪的根源。你們覺得這個道理不對嗎?(答:對!熱烈的掌聲)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家庭注重的是德性,大家都在修為上用心,下功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業績,也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那麼,這個家庭、這個團體、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不是很和諧、很安寧?所以我們要讓別人認可我們,能力、業績只是一方面,甚至是一小方面,更重要的、更大的方面是我們的人品、我們的修養和德性。
東華寺也有一些人能力超強,很會做事。但是,如果你所做的事讓你的師父,讓你的老闆感到不踏實,那你已經失敗了。既然你那麼能幹,為什麼你做的事讓你的老闆感到不踏實呢?說明你還不是真能幹。你要是真能幹,你不做事也讓你的老闆感到踏實,那才是真本事,你也就成功了(眾笑)。如何才能做到你能幹,讓你的老闆感到踏實;不能幹,也讓你的老闆感到踏實呢?就是要用德把自己完全武裝起來。可不是讓你把自己偽裝起來呀,而是讓你用德裝滿自己的身心,讓你的血液里流出來的都是德,都是最好的人品,讓你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流露出德性,人人見你都喜愛,都歡喜。
並不是一個人沒有做害人的事,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就證明了他有德行。他所謂的沒有做,只是沒有機會;一旦有了機會,就會做一些對不起別人的事、有背德性的事。好多人沒犯錯誤,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個別人犯錯誤,是因為他有了機會。檢驗一個人有沒有德性是要等機會的。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一起共事,尤其是共患難,不是見見面,吃吃喝喝就能認識一個人的本性。只有在共事的時候,在利益面前,一個人的本性才會真正暴露出來,你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人是否有德性。
一個領導實際上就是一個老師。老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就是育人。如何育人呢?高明的老師、有智慧的老師是育人以德。沒有智慧的老師,或者說沒有開悟的老師是育人以術,也就是教人方法、手段、技巧。
在座的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社會上創業,或是在單位企業里做經營管理,要想穩定自己的家庭、企業、團體,甚至要想穩定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你就要想到我今天所說的話。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有胸襟,有氣量,你就育人以德;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眼光,沒有胸襟,沒有氣量,你就育人以術。你們知道育人以術的結果是什麼嗎?我來告訴你們:如果今天我以術來教育我的徒弟,結果他們就會用術來對待我;如果我是用德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將來他們就會以德來回報我。你們說是不是這樣?(熱烈的掌聲)
很多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撫養長大,培養他上大學,最後還要幫他找工作,甚至賣掉房子幫他成家立業。可是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非但不回報父母,不孝順父母,還跟父母對著干呢?因為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甚至根本沒有教育孩子,他們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有一部分父母也教育孩子,但他們教孩子的是術,是技巧、方法、訣竅、手段,沒有育孩子以德。術是用來解決眼前問題的,德是用來平衡、穩定、發展的。術只會帶來短期效應,德則會產生長期效果。為什麼現在社會上那麼流行短平快的手法,用的全都是術呢?就是因為缺了德,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的結果。實際上如果你有足夠的膽識和氣魄敢在今天這個時代用德,而不用術,你會發現用德的效果並不比用術來得慢,而且一旦生效就會持續地發展,持續地獲得利益!
問:感恩上師的教導!您今天談的,包括您著作中的觀點,結合我的生活實踐,我都非常認同。但是在實踐中我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單純地使用道和德,有時候會行不通。如何以道德為基礎,在實踐中輔以智慧,這是我很欠缺的地方,我不能很好地把您的教導和實際相結合,請您指點迷津。
師:其實我們在展現德的同時,就是在展現自己的智慧。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的智慧、足夠的胸襟、足夠的氣量,才敢用德。沒有智慧的人是不敢用德的,只敢用術,用一些技巧、伎倆。為什麼他不敢用德呢?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胸襟和氣量。所以有智慧的人,手裡拿的永遠是「德」這把無上鋒利的寶劍。千萬不要耍小聰明,用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為人處事、處理問題。
一個有智慧的人敢承受不好的結果,敢把不好的事情攬在自己身上——你們都是對的,都是我的錯。其實這樣做更容易得人心,更容易把福報聚集過來。可是有些人恰恰相反,所有的責任都是別人的,功勞都是我的。久而久之,你就成光桿司令了!
學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有多大的心量,就能證多高的果位。你有菩薩的心量、菩薩的心胸,你就證菩薩的果位;你有佛的心量、佛的心胸,你就證佛的果位。我經常告誡我們東華寺的小和尚:你能容納一百個人,你就能當一百個人的方丈;你能容納十個人,你就只能當十個人的方丈;你誰都容不下,最後你自己也瘋掉了。為什麼?你連自己都容不下了,不就瘋掉了嗎?(眾笑)
其實一個人能接受自己,慢慢地擴大,就能接受身邊的人,再慢慢地擴大,就能接受天下所有的眾生。一個連自己都抱怨,都不能接受的人,又怎麼能接受身邊的人呢?當然,我所說的接受自己,並不是指一個人每天都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夜郎自大,自我陶醉。這不是接受,不叫認可,而是不自知。所謂的接受自己,是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如何規避自己的缺點。
一個人有缺點也不需要總是譴責自己,對自己的缺點感到憤怒,非把它打死不可。缺點也是你自身帶來的一種力量,是為了平衡你的,是你成長的需要。因為你身心不平衡,所以你身上的缺點就多。當你身心平衡後,會發現你身上既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高人。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優點,你還不是一個高人。或者你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你也有問題。當身心平衡後,你什麼都看得見,也什麼都看不見。但是當需要的時候,你什麼都有,只要你想發揮,就來力量。
佛教把地球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別名叫「器世間」。什麼叫器世間呢?就是在這個世間,人與人之間是通過物質交換來達成自己的意願,來認可彼此。比如當我擁有某種物質,我把它分享給你時,你願意或不願意,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回報給我我想要的東西。只有在舍的同時,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你舍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回報。看一個人是否成功,不要看他創造了多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要看他從社會上獲取了多少財富,獲得了什麼名利地位。要看什麼呢?要看有多少人認可他,有多少人到他這里來回報他,有多少人到他這里來跟隨他,為他付出。其實,當大家來到他面前回報他的時候,他不會把這一切視為自己的東西,不會把成功據為己有,他會把所獲得的一切回饋給大家,而這時候他得到的更多。這時候他使用的就是德的手法。有德的人從來不會據功為己有,從來不會據物為己有。功是別人的,物也是別人的。有德的人應該據什麼為己有呢?
答:據道為己有。
師:道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答:責任。
答:據過為己有。
師:那位同學說對了!據過錯為己有,也可以理解為據災難、禍害、困難為己有。把不好的都據為己有,把好的都分享給別人;好事都是別人的,壞事都是我的。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態,當師父就成功了,當領導也成功了,當父母也成功了。
我一直給東華寺的和尚灌輸一個理念:我容不下你們好吃懶做不做事,希望你們多做事,哪怕做錯了,我也能包容,因為我自己也做錯了很多事。我能包容你們做錯事,但不能包容你們不做事。你做了一百件事,哪怕九十九件都做錯了,只要有一件做成了,你的人生就成了。你不要想著做一百件事,一百件都成,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一槍擊中的事。所以一個人有德性不僅體現在任勞上,更體現在任怨上。我們說任勞容易任怨難,任勞是一種責任,任怨是一種境界。如何才能做到任怨呢?還是要有深厚的德。只有在德上做足了功夫,才能無愧地行走於天地之間,也就是我今天講的主題——德行天下。
釋萬行20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