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著名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十分鐘讀懂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uploads/content/2022/june/5fd2ecef6872d09929f280717fcee9c9.jpg" />

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首先,世俗間都是有分別性的,二分性的,相對論是最好的代表。而佛法是講平等性的,無分別性的,稱為不二法門。只要是有分別性的就是污染,不清凈,所以一切世間都是污染不清凈的,人一出生來到世間就是污染的,基督教叫做原罪。在楞嚴經中說,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區分為內的勝義根和在外的浮塵根,但一出生就已經被世塵污染;勝義六根雖是地、水、火、風所造之凈色,似乎是清凈的(只是相對的清凈),但在此眼睛已被明暗、耳被動靜、鼻被通塞、舌被恬變、身被合離、意被生滅這些對立性而污染,(此污染是相對於彼岸佛性絕對的清凈),勝義根質凈而細,相當於神經如眼根猶如琉璃,惟佛眼天眼可見,浮塵根即我們的眼、耳、鼻、身等肉體可見的五官和腦袋部分。

  楞嚴經里說只有佛性清凈無污染的,它既屬於這世間又不屬於這世間,說它不屬於這世間是因為它是絕對的,永恆不生滅來去不動搖的,它是屬於彼岸世間的;說它屬於這世間是因為萬法都是因它而有,佛性能生萬法但又不是萬法,它很客觀的絕不幹涉萬法。父母淫慾時,佛性亦入,受精卵成型有了心跳生命,來到世間本身就是進入五濁亂世,從此煩惱不斷生死不離

  佛法的精髓是“緣起性空”,所有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滅,人身體也是物質當然會死亡。然在生滅中還有一個不生滅東西——佛性佛陀楞嚴經中用三歲到六十歲身體逐漸衰老而“見性”不變,來說明有個生滅的“佛性”。

  我們可以這麼說明,佛性是出世間彼岸絕對的絕對(不二),屬於涅盤寂靜清凈(不污染)平等不分別)常恆(不生滅)的佛土;世間此岸則是對立、動態、分別、煩惱生滅娑婆世界,此岸相對眼、耳、鼻、舌、身、意有明暗、動靜、恬變、通塞、合離、生滅的分別而污染,所以世間法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一個絕對的存在。所謂的“空”也是相對於有的空,沒有一個絕對的“真實空”“畢竟空”存在。而佛法追求的卻是這個涅盤畢竟空,這是佛法難懂的原因之一。

  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楞嚴經里,阿難說了七次心在哪裡:一、心在身內;二、心在身外;三、心潛在根里;四、心在內外明暗之間;五、心在隨所合處;六、心在根塵之中;七、心在無所著處。

  其實佛陀的是真心佛性在哪?世間都是分別污染的,那裡有清凈佛性?所以阿難找不到。接著佛陀又引導阿難世間萬物緣起和合的解析方法,既然我們是用眼睛東西,把明暗,通塞,空有,凈染八個組成的部分一個一個丟掉,還有一個丟不掉的見性(六分之一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

  八還辯見: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

  ?佛祖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把能還的都還了,剩下的就是見性啊;同樣聽性、聞性、嗅性、觸性、知性統統是佛性,我們可以說原來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佛性,化為六根,一分為六,而且禁錮在身體里,不得自在

  佛法認為世間可以用十八界來概括:認識功能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認識對象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和外塵相觸生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六根中,耳根滿功德1200,最為伶俐,最有智慧文殊菩薩後世眾生選了觀世音菩薩的耳圓通法門,不要向外求,返聞聞自己的自性方法。所以我們修佛要隨時保持“正見”“正念”,不但不能讓六根向外攀緣外塵,產生妄念,還要舍識用根,更要進一步返本歸原,才能直達佛性本源。萬法歸一,只能歸到一心不亂的意根!一歸何處?佛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即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彼岸佛性”。

  禪門公案,文遂禪師參謁法眼禪師法眼問他:“《楞嚴經》不是有一段八還辯見的經文嗎?”文遂說:“是的”。法眼曰:“明相還給什麼?”文遂說:“明相還給日輪”。法眼又說:“那日還給什麼?”文遂懵了。請問日還給什麼?答:分別里還有分別,如何開悟!明心見性,則要“能所雙亡啊”,沒有能認識的根,沒有被認識的境,空也要空掉就是它。唉,知易行難,道理簡單,做起來不易啊,更何況大多數人連道理都沒弄懂!活到老修到老,修行是一輩子的大事。

  記住,世間法包括空和色,是以物質為主的相對法則。空性或佛性是橫跨出世間法和世間法,也包涵空和色,它也超越時間空間,是絕對的絕對,所以又叫真空或畢竟空。空性又叫如來藏能生萬法;世間法的性空指萬法沒有自己的本性,因為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