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中國漢傳佛教最著名的經典,全文約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經典《道德經》(《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稱為“五千言”。佛教的《金剛經》正好約五千字,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
過去不僅很多佛教徒讀誦、書寫這個經,而且佛教以外的儒家人士、道家人士,還有一些民間宗教,乃至村夫農婦、閨閣淑女,都讀誦、抄寫這個經,其影響非常巨大。《金剛經》梵文本尚存,漢譯一共有五個譯本,今天我講的是影響最大、也是最早的一個譯本——姚秦鳩摩羅什翻譯,題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個經後來有元魏菩提流支及南朝陳朝真諦的同名譯本,及隋朝達摩笈多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最晚有唐代義凈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皆一卷。以唐玄奘法師的譯本譯筆最為嚴謹,題為《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但文字沒有鳩摩羅什的譯文流暢,所以,讀誦的人很少,今天大家一般都是讀誦鳩摩羅什的譯本。除漢譯外,還有和田文、栗特文、藏文、蒙文、滿文等譯本,近代又有英、法、德、日等數種文字譯本。歷代註疏極多,古印度無著、世親各著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國高僧祖師如僧肇、慧遠、智顗、吉藏、窺基、慧能等,皆有註疏。
現代人註疏講解者也不少。我先解釋“佛經”,什麼叫佛經?佛經的“經”,梵語叫做“修多羅”,意譯“契經”、“長行”,是一種巴利文、梵文散文文體,為佛教“十二部經”之首。和一般的文章或者著作不一樣。
在佛臨圓寂前所說的《無量義經》中,佛明確開示他四十九年種種說法的實質,是令眾生離種種執著。什麼叫做執著呢?執是拿在手裡不放,著,是膠著、粘著,執著,通俗地講,就是抓住不放。抓住不放什麼呢?種種不如實的認知,佛法叫做“妄想”,即不能如實認識自己和人生、世界的真實本面,把不如實的認知誤認為絕對真實。妄想的“妄”,是虛妄不如實之意,想,為“取相”之義,即感知覺及在感知覺基礎上形成的認知。
佛法認為,必然有一個真實本面,但是我們人類天生沒有認識這真實本面的能力和方法,我們的認識,必須依靠稟賦的感知器官,通過五種感官接收某種信息,經意識加工形成感知覺,然後形成某一種認識,建立世界觀、人生觀,這是我們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
佛法認為這種方式得來的認識多是虛妄不實的,以虛妄不實的認識為絕對真實,就是佛說法所著力破除的執著,唯識學叫做遍計所執。眾生執著並非絕對真實的東西為絕對真實,由此產生種種煩惱,由煩惱造種種業,被煩惱、業力所系縛。系,就是被繩子捆住,縛的意思是一樣的,今天叫做“捆綁”。
人生來都被很多條繩子捆住,不得自由,有觀念上的不自由,有慾望上的不自由,有社會生活中的不自由,有生理上的不自由,有情緒上的不自由,最根本的系縛,緊緊捆住人的繩子,佛法認為是眾生內心的我見、我執、法執,它是產生種種煩惱的總根子。
佛教講的煩惱,跟我們現在說的煩惱,意思不完全一樣。佛經中的煩惱,指使心不得安寧平靜的心理活動。像我們內心的種種慾望啊,種種負面情緒:驕傲啊,嫉妒啊,憤恨啊,等等,都屬於煩惱。從煩惱產生“業”,業,梵語達摩,意為造作,就是身口意的活動,人際之間的交往,工作、創造,身體的各種動作,幹了哪些事情,嘴巴講話或者寫作,腦子思考盤算,都叫做“業”。業作為一種活動、運動,和所有物質運動一樣,必然受一定的條件限制,受一定的規律制約,產生它的後果。眾生因為煩惱所造的業,決定了其命運是不自主的,是有各種系縛的,有各種苦的,尤其是生老病死,這種作為人類共同承受的痛苦,誰也不能避免。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使眾生從這些痛苦特別是生老病死苦中解脫出來,達到理想的生命狀態或者精神境界,日本有學者把這叫做“生命的自覺進化”。佛陀說法,一般不先自己講,在三千多種佛經裡面,佛主動講的經只有不多幾種,大部分經都是由弟子發問,佛看發問的人有什麼執著,然後幫助他把自我捆綁的繩子解開。後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他說法是“隨方解縛”,就是說看你是被哪一條繩子捆住了,我幫助你解開就是了,這正是佛陀說法的基本原則。
《金剛經》是一部標準的佛經,體現了這種隨方解縛的作略。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部經。先看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梵語跋資囉,就是鑽石,是所有物質裡面硬度最高的,能夠破壞所有的物質,但是不能被所有的物質所破壞,它是一種比喻,比喻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最初曾經被漢譯為“明度無極”、“智度無極”,因不大准確,後來還是音譯。梵語般若,意譯“慧”,是抉擇、分別是非邪正的功能,可以翻譯為“智慧”,但是不同於我們世俗的一般智慧,而是一種如實知見、能夠使人解除一切系縛而得到大解脫的超越性智慧。
翻譯為智慧的話,容易產生誤解,所以鳩摩羅什把它音譯,梵文的原音大概跟當時都城長安話的“般若”讀音相近。鳩摩羅什是在東晉,距今1300多年前,那時候的漢語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差別很大,“般若”在當時的讀音大概接近於梵語的讀音“波若”,所以,佛教界至今不讀作“班若”而讀作波若。“波羅蜜”是梵語,原意是達到目的地,古代曾翻譯為“到彼岸”,就是達到自己所想要到達的那個最終目地。
最終目的地是什麼呢?就是佛教所說的涅槃。般若波羅蜜,古人曾經意譯為“大智慧到彼岸”,屬大乘菩薩行六度之第六度,這一度被強調為其餘五度的導首,《大般若經》有般若度如首如目、其餘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說般若一度可以總攝六度,因為每一度都必須以般若為導來修,每一度中都有般若度。《摩訶般若經》卷二十三即說:“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念中具足六波羅蜜。”金剛般若,即是般若經所說的大(梵語摩訶)般若,是能夠使人達到涅槃、成就佛果的智慧,非世間各門學科的知識,非表現於處事待人上的聰明練達,非科學家對物質現象的發明揭示,非哲學家對世界模式之思辨構想,非宗教家對神性的內省體驗,甚至亦非佛教小乘聖者所證的涅槃智。
總而言之,金剛般若非各種世間俗智,亦非出世間的偏空之智。世間俗智,不超“自心現量”,對宇宙人生的認識終如瞎子摸象,只見肢節而不見全體,其功用,至多不過能使人們眼前的生活過得舒適一些,做人處事順當一些,或通過修煉而活得略長些、健康些,乃至死後生天成神,但無力解決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給人指出永離生老病死、獲得永恆安樂的正確途徑;小乘聖者的出世間智,雖能使個人超出三界生死,但無力照破根本無明,不能獲得盡度眾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
世俗智與小乘出世間智,皆不能斷滅一切無明黑暗,不得名為金剛般若。金剛般若是一種由如實照見宇宙萬法體性的超越性智慧,是由徹底認識自己、開發自性最深潛能而顯發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的圓滿徹證,便是生死問題的根本解決,永恆安樂及普度眾生皆共解脫的大自在之實現。
它猶如仙人妙寶點石成金,能使眾生由凡而聖,由人而佛。從金剛般若出生一切諸佛菩薩、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莊嚴,故經中尊之為“諸佛之母”、“諸佛之祖母”。它可謂打開宇宙奧秘的總機關、解決文明根本問題的總鑰匙,為世出世間最最珍貴的無價寶,猶如寶石中最貴重的鑽石。
以金剛般若了諸法實相,達涅槃常樂,是佛陀的偉大發明,堪稱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成果。像金剛能摧碎一切物質而不能被一切物質所破壞,金剛般若可以破除一切執著,破除一切邪見邪解,能滅一切無明,能斷一切煩惱,能除一切生死苦惱,而不能被世間的一切學說、一切理論所駁倒,不能被科學發現所證偽,是永遠不能被破壞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大體可用現代語言意譯如下:以像金剛石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達到永恆安樂的究竟歸宿,或雲:能度過生死之流而抵達永恆安樂歸宿處的大智慧。說這種大智慧的經,題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此金剛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辯聰,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觸,非如科學技術的物質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語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遵循正道修行實踐而證得。
大乘佛教按修證的階次,將般若分為三種:先得文字般若,經過聞思經論,獲得對佛法的透徹理解,名為“勝解”,是一種理性思維的結論,屬於聞思慧。其次為觀照般若,運用聞思慧如法觀修,逐漸純熟,獲得一種對佛法直覺的領悟。第三實相般若,觀修功到,親證實相,其智慧稱修慧,才是真正的金剛般若。
以文字般若觀修得觀照般若,以觀照般若觀修證實相般若,為修學佛法、獲得金剛般若的通途。般若經所說的般若,從實相般若流出,多屬觀照般若,以直覺及比喻體會空性,而不多講所以空的道理。按漢傳佛教的傳統說法,佛一生說法49年,一共分為五大階段,般若系經是在第四階段說的,共說了22年,在五大階段中說的時間最長。
所說的經,玄奘大師譯為六百卷,稱《大般若經》,分為16“會”,一會為一個完整的經。其中最短的一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只有一卷。雖然篇幅短,但內容是獨立的。說般若經時,聽法的對象大多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或者還有比阿羅漢果低一些,跟佛學了很長時間小乘法和大乘法的佛弟子。對他們,佛不需要再講小學和中學課程了,在上大學生的課程了。所以,般若經讀起來就不是像小乘的《阿含經》那麼好懂。
這個經確實是非常難懂的,沒有講太多的道理,只是破除執著。為什麼不講道理呢?因為這些道理在講《阿含經》和《方等經》的時候已經講過了。以前沒有學過《阿含經》和《方等經》的,要把《金剛經》完全讀懂,確實比較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是東晉時狄人姚興在北方建立的一個政權,史稱後秦。鳩摩羅什,是這個時代的西域高僧,他的父親是印度僧人,來到現在新疆的庫車縣、當時叫龜茲的國家,被迫娶妻,生下鳩摩羅什,鳩摩羅什自幼隨母出家,聰穎異常,名聲遠播。後來在姑臧,就是涼州——現在甘肅武威那個地方,呆過17年,學習了漢語,又被請到長安來,住了12年。他的梵文本來就學得很好,漢語也學得不錯,佛學水平很高,修持也很好,所以翻譯的水平幾乎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三藏,指佛教的全部經典,分為經、律、論三大部,經藏為佛及佛弟子說法的記錄,律藏為佛教的各種戒律及制定戒律的緣起,論藏為闡釋發揮佛經義理的著作。
精通這三大藏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如唐玄奘為三藏法師,簡稱唐三藏。法師,為善於解說佛法的僧尼,其資格認定在佛教中本來有嚴格的規定,不但要嫻熟經論,善於講說,而且持戒精嚴,修行好。現在在中國幾乎成為對所有僧尼的尊稱。南朝蕭梁時的昭明太子蕭統,虔信佛教,佛學水平相當高,他把羅什譯的《金剛經》按內容分為三十二分(段),這一分法未必很准確,但一直被沿用,現在我們也按這一分法分段講。
原標題:傳承|陳兵:如何讀懂《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