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

  般若(bō rě),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直達空性本體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自然顯現的根本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無明障礙的究竟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量造作得到的,而是對佛陀的無偽信心,以及身心兩方面整體投入而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漢語「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第二天,韋刺史又來向六祖大師請求開示大師登上法座,對大眾說:「大家先清凈自心,一起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又說:「善知識菩提智慧世間眾生本來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須藉助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大家應當知道,不論愚人智人佛性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差異我現在為你們說摩訶般若波羅大法讓你們各自得以開發智慧專心傾聽,我為你們說。」

  「摩訶」是「大」的意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梵語是古印度的一種雅語,據傳是大梵天王創造的語言,只有在官方、在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才可以用,下級階層不可以用,是音譯過來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彼岸、成功成就」,合起來就是:大智慧彼岸,大智慧成就成就無量種成就就像行行有狀元,哪一行都能成就人生修行也是,哪一法門都能修行成佛成就無上的智慧成就無上的菩提。這里大智慧彼岸,大智慧成就是指在無量的波羅蜜中依靠智慧成就的,學習教理就是依靠智慧成就,我們所學習的教理知識,你順著知識思考,就是智慧

  我們所學教理叫標月指。天上有個月亮,你問月亮在哪裡?善知識指著月亮說,月亮在那裡你不能停留在手指上,認為手指就是月亮那是不對的。你要順著手指往前看,有一段是手指所不能及的,禪宗叫向上一著。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我手指再長,也指不到月亮那裡去。手指月亮之間有一思維空間,叫聞思修,是語言所不能觸及的,你要去思考。

  我們所學教理佛法,它指向於般若智慧,但還不是般若智慧。大家能明白這個意思吧?就好比說佛經是不是佛法?大家說?(大眾意見不一,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佛經不是佛法佛經中說道理才是佛法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你要往上一著。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是意會,要用心去體驗的,你必須超越於我所說的文字向上思維,那段空間是你必須獨立完成的,不是我能給你送過去的。我體會的我也無法用語言準確的表述給你,你仍然要借用我的語言往上思維那一段我所不能觸及到的,我的語言所不能觸及到的東西,叫向上一著,有點繞口。智慧就是這樣,表達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走樣了。

  六祖讓大家靜下心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念不僅是嘴上念,更重要的是心念。大家看這個「念」字,上邊一個今,下邊一個心,今心就是當下之心是指我們當下的心要去思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成就要去思考,就是用心去做,不光是用嘴。

  善知識,是對所有參會大眾的尊稱,菩提是「覺」的意思,般若是「智慧」。你覺悟我們本有的自性這叫覺悟,叫菩提覺悟本有的佛性,產生覺悟智慧,以空性應對萬事萬物方法這叫智慧我們現在所學只能叫知識所學知識很重要的,但你不能停而不前。

  農村有個手動壓井抽水器械,倒點引水進去,連續壓手柄,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裡面的水就抽出來了。但是,我們的核心點不是光往裡灌水,灌的再多也不夠用。能把你自己井裡的水引上來的時候,水就源源不斷了,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我們在這里所學,我在這里佛陀智慧,講六祖的智慧是個引水,佛陀智慧,以及六祖的智慧,以及我所講的一切語言都是引水,是希望把你自性中的智慧不斷地誘導出來,顯發出來。當井底的水出來的時候,你的般若智慧豁然現前。於是,你就有了源源不絕的動力生命中所有的危機困難煩惱,統統化為浮雲,在這一你就了知一切——神馬都是浮雲,就解脫了。所以說你要知道,般若智慧含義是說我能夠全盤給你的,你要去思考。

  六祖講到了,「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就像你有一口井,我有一口井,井裡本來是有水的,每個人都有,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並不是說佛的般若智慧一定比我們高,不是。只是他發了,我們未顯發。我們雖然都是凡夫,但我們的般若智慧從未減少過,只是我們忘了自己般若智慧的存在。

  我們的心迷惑於周邊的現象,迷惑在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錯誤採集的信息,卡在這里了,被有形相世界所誤導,認為這是實有的,我們被它誤導。認為是物質不變的,物質不壞的,就被卡住了。我們要超越它,從自性中顯發我們的智慧

  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

  我們的報身與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

  我們的法身與佛的法身沒有任何不同。

  解脫境界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體驗的覺知。眾生煩惱來源於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看不清自己的狀態,卻貪戀於虛構的世俗目標,於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亂

  須知: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感覺。轉錯覺正覺,就是轉識成智。

  我們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過體悟和修行升級的,升級修正以後,其所所感會越來越正確就像哈勃望遠鏡也可以經過技術調整,而使拍下的照片從模糊到清晰一樣。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時此刻的當下,具足如來圓滿智慧德相。對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沒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假,是藉助的意思。需要藉助大善知識,我們今天就是藉助六祖這位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開示指導,讓我們見到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來藏。禪宗就是讓我們見到自己的如來藏,能夠打開智慧

  在我們的本性上,佛性,就是本質,沒有任何差別。因為迷悟的程度不同,就是對世間的萬般事物執著狀態不同,有的顯得很愚痴煩惱,有的充滿了智慧自在。今天,六祖要為我們宣講大智慧成就法門,使大家都能開啟自己本有的智慧希望大家好好地聽,我今天就為你所說

  今天是個日子,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陀聖誕。在2554年前,公元前565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陀示生在古印度,他老人家拋棄帝王富貴,示現種種苦行,打開了自己本有的智慧寶藏,把佛法明燈傳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讓無明黑夜中的眾生看到了光明,得到了解脫

  因為,我們大家剛剛學佛,對佛法的體悟,對佛陀感恩,可能還只是道聽途說,有一你在佛法真實有了體悟的時候,你會佛陀的偉大和慈悲,他對我們本人,對這個世界貢獻,會生起一種全新的感覺在我生命無盡的輪迴中,我們這一生命遇到佛法是最幸運的,也就把我生命價值推到了最高峰,推到了巔峰,隨著大家慢慢地修學就會有這種體悟。當我們說起佛陀智慧的時候,就有一種感恩,我願意像佛陀一樣為利益眾生而獻身。在今天這個日子,我們重溫無上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佛教的不共法。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的殊勝都有慈悲博愛、利眾的思想。但唯有般若思想佛教不共的法,其他宗教找不到這一點。我們學習般若品,就是學習佛法的最高端。

  佛陀在古印度成佛之後,講法四十九年,其中一大時間是在般若,接近三十年的時間是在般若思想,因為這是佛教核心,是佛教的最高端。雖然一開始聽著很繞口會很累,但你今天聽完這堂課,對你人生就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就輕裝上陣,無論今生你創造多大的財富,或者擁有多大的權利,乃至無論你多落魄,多無助,你都將變得非常的灑脫,非常的自在不可思議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專註起來,仔細隨著六祖的思維,隨著我語言大家一起進入佛法的大般若海。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卻不能認識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飢餓的人,說食終不能飽。如果整天只是口裡說空,而不能實踐,雖歷萬劫,也不能得見自性,終究無法受益。

  口念般若是指,不是用心體悟只是嘴上在說,把佛法智慧當作了茶餘飯後的聊天資源,扯談素材,這是很浪費的。猶如說食不飽,說人家的食物數人家的寶貝,不是自己的,六祖批評這種狀況不識自性般若,不能夠體會本性中本有的智慧,因為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我們光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無所謂都是空,都是嘴上說,而不能靜下心去體悟。

  往往很多學佛的人都限於一種口說般若,光說不練。拿佛法去修理別人,跟別人講頭頭是道,但自己用心體悟的時候,立刻就把佛法拋棄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煩惱的時候,不用佛法去應對,去處理,不用佛法生起觀照,而是用煩惱去處理,發脾氣,鬧矛盾。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說沒有融到自己的靈魂深處,沒有融入自己內心深處的時候,佛法僅僅是個表相,佛法就淪為知識,乃至戲論,就不般若了。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智慧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語,翻譯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這必須要內心裡去實行,不是只在頭上稱念的。如果只是口說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電,終歸空過;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應契合,這時清凈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離開自性之外並無別佛。

  「大智慧彼岸」,這句話就是讓我們依靠大智慧證得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要用心去行,不是在嘴上念。古人也好,祖師也好,經常告訴我們要「用心做事」「用心修行」。但往往我們把用心成了用口用力,這是不對的。我們要用我們的心體悟、觀照,而不是光用嘴說,也不是光用蠻力氣要用心去感知。

  如果我們口念心不行,它是虛無縹緲,並不能成為我真實解決生命問題的根本。口念、心行、身體的力作,就是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境界當下與佛沒有區別。密法中講三密相應,所謂的三密相應,就是口中念佛持咒,說著佛語這是口密相應;身密,或者結著印,或者做著修行善業,這都是與佛身密相應;再就是心,用心體悟,心與本尊的合二為一,與自性的合二為一,要拋棄自我執著,體悟佛的境界

  以聖人心來體悟,就像大家都在學《論語》,但不是人人讀得懂的。很多人讀《論語》就是在挑刺,挑孔子的刺。認為孔子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充斥著對古人的挑剔,這是顛倒見的修法。你希望讀得懂《論語》,一定要懂得孔子的心,孔子聖人之心他對每個眾生都是一如平等的教化,有教無類。他對任何的人都沒有壞意,乃至批評都是為他好,要體悟這份心,再去讀《論語》就讀得懂了。讀佛經也是,你一定要體悟佛陀的心。一是從經典來看,了解佛陀的心;二是你把自己觀想與佛的合二為一,與本尊的合二為一。

  像我們探索到自性自性形相的,這里只是假借一個圖示讓大家來了解。

   

   

  

  藏識末那識意識

  ●—●—▉→

  意識意識意識

  佛性習性理性

   

   

  這是我們的心,這是我們的世界當我們凡夫的時候,我們就卡在這個世界上,就卡在這里當我們上升到禪修階段的時候,就開始體悟自心當我們真正去體悟的時候,就用自心世界的結合來體悟自性。我們說「佛」,你不要一提到佛,就想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不是。般若所說的佛是指生命的本初狀態,無形無相能量源,就是如來藏,也叫自性

  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講到如果你以色見我,什麼是色呢?就是形相。我們見到的這個世界稱作色相界,「色」不是指男女之色,是物理空間。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是指如來藏,也叫自性就是我們產生萬物自性。我們的心產生妄想,我們的如來把我們的妄想變成現實世界,於是我們就感受這個世界。但我們不能停留在表相上。當然,我們也需要佛像所起的作用,善知識指方立相,讓眾生有個載體去找感覺。否則我們只是聽說,太抽象了。就像我畫個圖讓大家思考,這個佛像讓我們見到,有個模板,讓我們藉助這個去思考。佛教不是偶像崇拜宗教,但並不排斥偶像,因為在某個高度,教具是必須需要的。就像兒童在幼兒園,就要有玩具,有汽車,有芭比娃娃,有奧特曼,成長所需要。在相應高度就用相應的教具引導提升,到了小學教具是尺子、三角板,到了大學就開始用實驗室。這些都是教具,但我們不能卡在教具上,膜拜在教具上。佛教不提倡偶像崇拜尤其是金剛經》,般若智慧是破偶像崇拜的,但破偶像崇拜並不否認偶像崇拜作用

  像凈土宗還是要安心念佛的,但安心念佛與破一切執著並不衝突,只是不同高度,下手處不同。我們持念佛名號的時候,通過體悟佛的智慧破掉我們對這個世界執著我們現在就像夢里,卡在夢境里了。如果我們悟到自己是在夢里,在夢里我們想飛就飛,夢見狗來咬你,想踢就踢,也不用怕它。你說不許咬,它就不咬了。

  大家看過《黑客帝國》第一集,說的是明心見性後是什麼境界剛開始和人家打得很辛苦,到了明心見性後,子彈打過來,他喊:停!子彈就停下了,他把靜止定格了的子彈捏在手裡。所以,當你真實的體悟到破這個假相的時候,在這個世間就沒有能傷害你的了。沒破的時候,你還需要藉助於這個相來修行體悟找感覺。所以,佛法不廢俗法,也不執著俗法,要不斷超越。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專門講到,我們成佛不是靠這個身體成佛,是靠本性成佛。因此,稱作「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不是說人成無上道,是本性成無上道。而本性本來就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佛的境界本性本來就是無上道。只要你知道了你有個本性有個佛性有個如來藏,你的如來藏和你的心,和你的世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它是一體的時候,當下就具有佛陀能量智慧悟道成佛

  南北朝時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老子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修行就是體悟這個先天地的「道」,就是我們的如來藏、佛性。有人修行認為修的是身體,把身體修得很強大,你再強大又怎麼樣?跑,跑不過鹿、老虎;飛,飛不過小鳥;你力量再強大,也打不過原子彈。所以,不是靠你把身體怎麼折騰它,怎麼扭曲它來成佛,不是的,是靠你了知這個本性,你與本性的合二為一。你現在在這個世界這是你的妄心造作的結果。當你明了了心性,於是你的心如來藏及天地萬物完全合二為一的時候,你就開始「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不是身體成佛,你一定要記住,身體永遠不能成佛將來成佛終要超越這個身體身體為有漏之器,幻生幻滅。

  什麼叫聞聞自性呢?就是返回去,回頭是岸。聞是尋找、探求、聽聞你現在在這個世界裡,你要返觀內照,往回收縮心力,體悟如來藏。《楞嚴經》開篇「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音聲色相、覺知都是源自佛性。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當你聞聞自性的時候,你的心就歸於無上道,安於涅槃,就成佛了。離了本性,沒有其他的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什麼叫摩訶呢?摩訶的譯義是「大」,這是說菩提心量廣大,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上下長短、瞋怒喜樂是非善惡、頭尾等對待分別。一切諸佛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的靈妙真如本來是空,並無一法可得諸法自性本來空寂,也是如此。

  這就是超越了一切對待法。很多人把這世間當成是矛盾的統一,類似於我們說的辨證法,矛盾的統一。但是佛教說從無矛盾只有統一,性相一如,心境不二,色空一體,絕待圓融這個世界一直就是最好的佛國,由於我們的妄見、煩惱遮擋了我們的慧眼。所以,我們感知到一些苦難信息而已。因此這里說,摩訶是大,是指自性的心量,佛的證量。我們修行,在初級的修行來說,修行就是修心。我們談證量,就像考核一樣,通過量化,次第而上。修行越好,證量就越高。證量就是心量,修行就是修心。你現在能包容一個家庭你就是一個家長你能包容一個團隊你就是一個好的領導人;能包下一國家你就是個好元首;能包容天地萬物你就成佛了。證量其實就是心量,看你的心量能容下多少人。

  我們普通人對待自己的家人或者親人,或者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都能對他好,這個叫正常人。對於我們不認識的人,他受難了,像汶川的地震,日本的海嘯,我們捐款捐物幫助他們。我們不認識他,但我們幫助他,這也算個好人如果你家裡人,那是正常的,應該的。你幫不認識的人,這算好人。而你能幫你仇人嗎?所謂的菩薩什麼叫菩薩菩薩就是能無私幫助自己的仇人,在菩薩世界裡「仁者無敵」。我們不要認為「仁者無敵」是仁者打遍天下無敵手,「仁者無敵」是在仁者的心裡,在仁者的世界裡,永遠沒有敵人

  因此,菩薩不管是對誰都充滿慈悲。在菩薩的高度,不會再分別,這個人我要不要對他好呢?我對他好,他以前還害我,我憑什麼對他好?……菩薩會有這種糾結的,但我們就會有。大家說是不是?說我壞話,造我們謠的人,我們想起來恨不得給他兩個耳刮子,這就是說心量還容不下他。因此,我們就只能淪落為一個生死凡夫。有時也會和「好人」略沾一點邊,但當我們對人好的時候,我們卻在生靈塗炭,我們吃雞燉魚,把它們的皮剝開,肚子刨開,刨出它們的腸子,剮取它們的血肉,我們把它燉在鍋里,全家人樂呵呵地吃著。我們發現我們的「好」是有限量的,我們只是對一部分群體好。例如說,我們的同類,我們有關係的人,這樣其實我們的心量仍然是屬於比較狹小的。

  我們修行就是把我們的心量不斷地拓展,不斷地擴大,不斷地超越我們的立足點,這個超越不是憑空而來是有次第的。你現在所存在的狀態都是合理的,沒有不合理。沒有一人是不對的。就像走台階,我們走在上面的人,不能批判下邊的人每個人都有成長次第,一步一個台階,但是我們要記住,不要停在某個台階上。我們要不斷地超越自己,讓自己的心量更大,讓自己的慈悲更廣,讓自己證量更高,於是修行開始長大了。所以,「摩訶」是大。其大無外,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虛空是最大的,我們說他大,比那個房間還大,說明還是有限的;我們說比個國家還大,還是有限的。因此,大到多大呢?廣大如虛空,究竟無邊際。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我們不要想般若以及般若智慧有個什麼方圓大小,有個統一的概念,它不能統一。「亦非青黃赤白」,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智慧也不能分出一個顏色來,無法表詮。這裡面說的不是什麼不是什麼,沒說它是什麼,是不是?因為,它不是語言概念能夠詮釋的。

  大家從未見過東西無法來表述。就像建國前,工作都是給老百姓們說,將來解放了過上共產主義的生活好了!共產主義是什麼生活?共產主義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我們住上樓,我們有電話!有電話覺得是很美妙享受的生活了,我們吃窩窩頭也能上香油吃!只能這樣來描述。但是,我們說共產主義生活是這樣嗎?一定不是。但在當時來說,讓人們去提升嚮往只能用這種描述。你告訴人們,共產主義「物質豐富,思想和諧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按需分派,沒有犯罪……」,大家聽不懂。所以,簡單的解釋:「共產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你吃窩窩頭都給你上香油!」大家就覺得:噢,那真是個生活!所以說,他的理解是有個高度的。只能用對方能理解的來表述。我們在這說佛的智慧的時候,也是用種種的方便比喻來表述,但我們不能卡在比喻上。佛的智慧比這個要更廣大。

  「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行善,這是誤解學佛目的是「覺醒」。學佛世俗諦的表現是行善,樹立形象也是行善,但學佛的勝義諦則是超越善惡二元對立的絕待圓融

  永明延壽大師雲:「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凈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凈名》無非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 千經萬論,指歸一如。

  「無有頭尾」,也沒有所謂的頭和尾的概念。所謂的頭尾,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時空概念。當講到這里的時候,大家想到愛因斯坦,是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更是一個了不起哲學家。他預言相對論,講到時空是相對的。他講到了如果我們沿著時光的方向前進,如果交通工具超越了光的速度時間就會倒退。「過去、現在、未來」一個點,可以隨意超越。《華嚴經》處處講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講到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能把一大劫變成一瞬間,能把一瞬間變成一大劫,能把歷史拿到今天,能把今天拿到歷史,隨意調換。就像桌子上的東西一樣,隨意調換。而且拿到哪裡都和諧圓融,不露痕跡在這個國土的人一點也感覺不出差異變化來。

  後來,沿用這個理念,好萊塢拍出了好多穿越時空隧道電影。回到未來時間交錯。中國的《尋秦記》,到了秦朝,還有愛恨情仇的纏綿,這其實是佛教中早就在探討的一個「無壽者相」理念。此間妙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用心體悟,不可思議佛陀祖師只能告訴我們有那麼好的境界,但是無法與我們共享,要知道這杯水的冷熱,需要自己品嘗,要知道法味,更須用心體悟。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諸佛剎土就是諸佛境界,剎土也叫國土,其實是指境界諸佛境界,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可得。」妙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性同樣是超越概念的空性,無有一可得,既沒有一理念給你也沒有一真實現象出現過。就像做夢,雖然你的夢境了了分明,但是夢中現象從未真實發生過。一個醒著的人,看到另一個人在做夢,夢里害怕,很恐懼,他夢到了很多壞人猛獸追逐,惡人欺凌,他在夢里害怕,我們從他的表情能看出來,他夢里害怕。一般做媽媽的就哄他說寶寶害怕,不害怕媽媽在呢!不害怕,不害怕!……慢慢寶寶會兒安然了。因為,他聽到媽媽的安慰就從噩夢解脫了。

  發起悲願倒駕慈航聖人,進入眾生夢境中,看到在他的夢境里有猛獸在追逐他,替他趕走猛獸也能夠解救他。佛陀用種種的方法來解救迷夢中的人。我們就是夢中人,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就是噩夢救星,知道我們現在身處煩惱之夢,愛恨情仇,糾結不休,事業發展,人際關係行業競爭身體健康信仰衝突讓我感覺很苦很累很煩惱。這時六祖作為一個聖人就進入到我們夢的世界,以般若智慧告訴我們這隻是幻相,不是真實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幻空花,無有一可得。「法」就是現象,沒有一現象真實的,只是一種錯覺。「自性真空,亦復如是。」我們的自性本體空蕩寂寥,卻因妄心的造作顯現假相萬有。你要無所畏懼地面對生命中出現的任何的危機佛陀鼓勵我們這些夢中人:無論你感受到什麼煩惱,要深入直觀,於是煩惱便會不留痕跡地消退。如此,煩惱便自解脫了,這是很容易修持的,也是當下就完全可以做到的。

  好,我們繼續看。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不要聽我說空,便又執著空。第一不要執著空,如果心裡空無所有的靜坐這就執著無記空。

  什麼叫「無記空」呢?就是有人說,噢,空的,那咱還修啥?睡懶覺吧,咱不幹了吧,一切都是空嘛!六祖告訴我們空,但我們現在卻沒體證到空,你餓了還是餓,你累了還是累,打你還是疼。所以,你聽說空,但是現在還在執著有的時候,你還要妙對於當前所有的境界。盡管是夢,夢也得做個好夢。

  所以說,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百無所思,叫無記空。真正的正定是:了了分明,不起貪著,道法自然,無須造作。就像我們現在,對生活中的事情我們很自然,很灑脫地應對它還能夠行雲流水地享受它。般若智慧的內涵就是: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獻!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容萬物的種種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全都含藏在虛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萬法也是如此。

  我們世間天地萬物這一切,都在虛空裡面,就像地球太陽,乃至整個的太陽系、銀河系都在虛空中。六祖告訴我們,我們的本性也是空空蕩盪,但卻包含萬有,幻化萬有,是空,但能產生妙有。我們的心其實是很廣大的,不能停留在認為我是個肉團心,心臟,我們的心,整個太空就是我們的心性。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心性的映現。我們的心量要拓大,要擴展,不能光想著我幾個人,我身邊幾個人,光疼我的孩子,光照顧我的家人,不能這么小心量,要擴展開。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性空」指本性廣大,同時也講到性能產生萬有。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自性能含藏萬法,這就是大,萬法就在每個人自性之中。如果見到任何人,無論是善是惡,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著,心境朗照如同虛空,就稱之為大。所以,梵語叫作摩訶

  我們自性能含萬法,就是你可以包容萬法。萬法在諸人性中,萬法就是指一切現象都在我們的心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見到每個人善惡言行,我們都要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就是說你不要陷到裡面,看到人家壞,你就氣得拚命,氣得自己心臟病,氣出肝硬化,都是沒有必要的。也不舍,就是你也不必要躲著,不必取捨,亦不染著,也別受他污染,受他的煩惱。「心如虛空,名之為大」,心量那麼大才叫大。這就是說心量到底有多大,告訴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叫大。

  禪者的修持,就是以開放的心態,包容一切人、事、物。對錯、是非、好壞、善惡等二元分別,是煩惱憤怒的根源,是偏離禪的內在因素。所以,在遵循社會現有制度的同時,在內心要予以徹底包容和超越。於是,本有的平靜、天然、和諧慈悲和愛就顯現了!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天下平,心包容則世界圓滿!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迷而不的人只是口說,悟了的智者則能心行。又有一類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靜坐,什麼也不想,自以為這就是大。這樣的人不足以和他說「摩訶般若」之法,因為他們已經落入了邪見的謬誤。

  迷人口上說空,行在有中。能說一些般若的話,但是做的時候,全體的煩惱習氣。「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就是呵斥那種外道邪定,道教基督教、婆羅門教、印度教也都有類似禪定功夫基督教叫懺悔基督教的懺悔法也具有禪定功能。他們在像前跪下來的時候,有的一跪幾個月不起的。道家也有,有的老道盤腿一坐,幾十年也有,像陳摶睡覺的時候,一睡幾十年。但是,這些定都叫邪定,不是正定佛教正定正定是安住自性,觀照明了,而不起分別。

  如果突然走過來一個人,沖我們「呸」一口唾沫,扭頭就走了,我們立刻會憤怒生氣沖動煩惱就起來了。但是,如果我們是託兒所的阿姨,在託兒所,剛進來一個小朋友,兩三歲小朋友跑到面前,「呸」你一口,你會說:「嗨,這小傢伙,真調皮!」你還會憤怒嗎?你不會。因為在這一刻,你覺得我不跟他計較,小孩嘛,最喜小兒無賴!因此你就發現,並不是有人對著你吐口水你就煩惱,而是你不包容他,你就容易煩惱。因此,你需要把自己心量調整到很大。

  你仔細來看,所有託兒所的孩子,乃至你團隊的人,只要他心智成熟,永遠是孩子小時候他愛芭比娃娃,現在大了愛洋房汽車,但是他的那種小調皮的感覺從未變化過。每個人需求目標改變了,但他的需求心沒變。以前喜歡房子,現在喜歡房子;過去喜歡小汽車,現在喜歡大汽車;過去喜歡飛機,現在喜歡一大飛機,他需求本性從未變化過。只要他沒有開悟,沒有解脫,他永遠是個孩子,大孩子小孩子而已。

  你了解這個之後,你再和同事交往的時候,就別再跟他們計較了,他們沒學佛啊。曾經有個106歲的老人相貌堂堂,皇帝見他一個人很快樂修行,就問他:「老人家,你今年多大了?」老人說:「我今年四歲了。」「四歲?不可能啊?您老開玩笑吧?」老人就說:「我虛歲是106歲,我學佛四年了,所以我現在是4歲。」用學佛幾年代表自己幾歲。我們大家剛學佛是個小孩子,當我們學佛一年之後,我們就是一歲的孩子,沒學佛的就是小寶寶。你別跟他一般見識,你跟他矛盾,咱是有身份的人,咱學佛了!咱們在古代的時候都稱居士了,居士是什麼? 「士」是士族階層,貴族!我們經常在佛前跪著,要拿出「跪族」的感覺來。(眾笑)對別人我們別跟他計較,如果發生什麼小小不然的衝突,咱們就讓著他,咱是佛的孩子了,高乾子弟。咱們皈依佛陀,就成了佛的孩子。佛也已經把我們的未來給安排好了,在極樂世界已經給我們准備了蓮花將來我們會出生在極樂世界,在蓮花化生,成為菩薩。咱都是極樂世界的人了,身為菩薩,咱跟娑婆世界的人為點蠅頭小事矛盾將來去了菩薩們笑話咱。咱們在這里,跟人計較,鬧矛盾,搶那點小東西就像跑到幼兒園裡,搶小朋友手裡的棒棒糖。自己想想都感覺不好意思了。我們要擴大自己的心量,你了解佛法之後真的很富有。富二代!佛是富一代,我們是富二代,發了!人家是市委書記孩子也就是正廳級的,咱有正佛級的老爸,官二代!咱們的心量要像佛一樣,像咱老爸一樣大,然後出去面對芸芸眾生的時候,咱就想老爸是怎麼對待人家,我就怎麼對待人家,咱要做大人嘛!雖然咱學佛時間也不是很長,但我們畢竟是學佛了。他們還沒學的,就是孩子小孩不懂事,不懂寬容不懂得謙讓,不懂慈悲不懂得奉獻,孩子都這樣的。

  就像小孩,你的東西給他,你再跟他要,他就不給了,你不跟他生氣的,等他大了,就和我們一樣好。咱們要心量廣大。你面對生命中所有的人,乃至你的爸爸媽媽,你都可看他小孩子一樣,跟他說話:乖,聽話,別淘氣!他就會:嗯!……因為,他們真的是孩子,而且將來他們也是佛的孩子。我們要疼他,咱們一塊,等這一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一起攜手回家,那個美麗的地方,那個富饒的地方,就都擁有了。雖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到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雖然我們還沒極樂世界,但是我們皈依了,學佛了,我們的人事關係已經調過去了還沒報到上班。我們現在在這里做點事,照看照看這幫娑婆世界的小寶寶們,我們好好地疼他們,也樹立佛教的良好形象,樹立我們佛子的良好形象。咱也是從這里走的,就等於咱是從這山村裡移民走的,發了財,咱也得幫咱們村建建公路,蓋蓋小學,幫著照看照看老人孩子,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善事。我們再去做的時候就有種很超然的感覺,當然要保持住這種感覺,就是無上的般若智慧,時時觀照,千萬別一走神又忘了,又退失為不懂事的孩子,去託兒所跟人家搶棒棒糖,抓傷人家臉,那就好了。所以,希望大家經常回來,溫習溫習這種微妙感覺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自性心量廣大,周遍法界,用的時候歷歷分明,應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來去自由,心體沒有障礙這就般若

  有個故事講到師父帶著徒弟外出弘法,走到一條河邊,河水很大,正當他們挽起褲腿准備過河的時候,有個女孩子因為過不去,急得哭,年長一點的師父就說,來來來,小姑娘,我背你過河吧!就把姑娘背過去了。背過去放下,師徒倆繼續走,走了半天,徒弟疑惑,實在憋不住就說:「師父那是女孩子,咱們是出家人出家人怎麼能背女孩子呢?你犯戒了師父!」師父就:「噢,過了我就把她放下了,你現在還背著她呢?」

  這其實是說,如果我們老扛著過去的事情,我上大學的時候那個同學造我的謠,那麼壞;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個同學打過我,欺負我。多少年了?還背著它呢!這就叫卡住了。被某件事情卡住了就叫「滯」。「去來自由,心體無滯。」過去的就過去了就像昨晚的夢,醒了就行了,別在夢里糾結了。

  有個故事講,有個人,很強勢,在當地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有人罵他,還衝他吐了一口口水,醒了之後他就氣得不行,他就生氣,說:「我長這么大,從來沒人欺負過我,他竟然沖我吐口水!」生氣憤怒,然後就找這個人,但是找不到,因為在夢里出現的人找不到生氣,氣得實在不行,說:「我沒臉活在這個世上了,那人竟然朝我吐口水,我這么強大的人被人侮辱,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就自殺了,何其荒唐!

  其實,我們經常被昨天的夢,前天的夢,小時候的夢給卡住的。我們有的人:我婆婆當年待我不好,也不替我照看孩子……和婆婆矛盾。我小姑子當年對我不好,鬧矛盾,乃至想著我那個同學曾經哪件事情對不起我。……被卡住的很多!都被過去的夢給卡住了。我們應該空空蕩盪,過去了讓它隨風而去,不要讓它反覆出來,這就叫心體無滯。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不被卡住,就叫般若

  什麼是般若智慧呢?一個故事說,般若智慧就是賣豆子就好比你收獲了一批豆子,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發財;如果滯銷,可將豆子做成豆腐賣;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乾;如果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實在太稀了,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放幾天,賣臭豆腐;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後改賣豆腐乳;還賣不了,你就心平氣和地拿去做明年種豆子的肥料。因為,你始終知道,這隻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而已。……總之,什麼事都卡不住你,你絕不會因為這批豆子失眠、煩惱、罵大街、上吊、跳樓。總之,你不要因為豆子不出去,你就上吊;豆子磨硬了,你就自殺豆子磨稀了,你就跟人拚命。不要那樣。

  般若智慧就是賣豆子不被卡住,這就叫般若智慧在這世間游戲江湖,隨意穿梭,像《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凌波微步,到哪裡都能穿過去,不受傷害。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不是從外面得來,不要錯用了心思!這就叫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於開發真如自性,轉迷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靜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說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這就好像一個平民百姓,自稱自己是國王,終究不是真。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是六祖對所有在場大眾的尊稱。由此可見六祖的心量非常廣大,非常謙卑,雖然自己已經證得與佛同智,但仍然對與會的大眾為善知識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我們要解決生命中的問題,也是要用自性中產生的智慧,從靈性中產生的智慧,從內心深處,從靈魂深處產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有效的。用習氣、用煩惱理事只會事情更亂,亂上添亂,火上澆油,越澆越旺。但是,往往我們處理事情就是用習氣,我們生命中遇到危機的時候,不是心冷靜下來運用佛法用心性中產生的智慧處理,我們往往用情緒、發脾氣、暴怒、撒潑、找黑社會……或者動用自己的法寶,請他喝酒,請他跳舞,把他擺平。這些都是煩惱,越弄越煩惱,越搞越低級。

  當你真正修行到高端的時候,一切法都是從自性中生發的,一切智慧自然流露。你要運用自己真正的自性智慧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

  當你自性顯現的智慧觀察事物的時候,一真一切真,此時此刻的當下一切都變成清凈國土。這國土現在看來很煩惱環境污染,人際關係也嘈雜,各種衝突矛盾,但當你真正般若智慧生起來處理的時候,轉識成智,你突然發現世界靜下來了,在那一刻,一切都靜下來了,一切歸於光明藏,全體光明。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這么大的事不要行小道,不要走小路邪路。修行人要走坦蕩的陽光大道不走曲徑小路。「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我們千萬不要學了般若智慧之後老是嘴上佛法而不真正用功修行,所謂用功修行就是落實佛法。把你所學佛法落實到工作中,生活中,這就叫修行。光嘴上說,不是修行,落實運用才叫修行。如果我們光說佛法而不運用佛法,好比凡人自稱為國王,其實什麼都不是,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禪是一種見地,就是一切都佛性的顯現,包括您我;禪是一種境界,就是一切都本具光明,包括此刻;禪是一種感覺,就是由內而外的幸福,包括當下;禪其實是一種覺醒,覺悟佛性自始至終穿過、融入、顯現、產生你和我,當然,包括無論覺與不覺!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形相智慧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識什麼叫般若呢?梵語般若中國話譯作「智慧」。在日常的一切處、一切時中,如果能念念不無明愚痴,常用智慧行事,這就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盡失般若;一念離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間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見到實相般若。雖然口說般若心中卻為愚迷所惑;雖然常常自己說「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說空,卻不認識真空道理般若沒有形相可說智慧心就是此無形無相又不落斷滅的般若實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稱為般若智。

  一切處、一切時中能保持著智慧,念念不被煩惱所障蔽,常時保持著智慧的心,即是般若行。當你一念愚痴的時候,般若智慧就看不見了般若在我內心深處,我們煩惱現前,般若找不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自己的罩門,你得找得到,封住那個罩門,否則人家一戳到那個罩門,你就火了。

  古希臘寓言講到有個天神兒子,來人間時,在身上澆上一種液體就刀槍不入,結果澆液體的時候,正好一片樹葉落下來,貼在他身上了。身體別的地方都刀槍不入,就留下了那個樹葉空隙,結果在戰爭被人找到那個點,用劍刺死了就如中國武俠小說中經常練金鐘罩鐵布衫的,練這個總是有個罩門,有個命門沒修好,只要被人找著那個地方扎進去,就死翹翹了。修行人也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死罩門。你要找到那個罩門,當煩惱來的時候,你不要排斥煩惱,對抗煩惱。你一生氣立刻要反觀,哎呀,找著我的罩門了,知道我最在乎什麼了。找到了就要超越它,就像下雨,房子漏不是好事,但是你要從這裡面找到漏處,天晴時趕緊把房子修補好,就再也不漏了。如果不下雨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漏點,而那個漏點永遠是個潛在的危險,潛在的危機

  對於修行人來說,修行就是修心,要把你的心理素質修得最強大,這時候你不要怕有人惹你,不要怕有人把你刺傷,你正好借事修行,借人修心,找到自己的命門。

  修行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命門所在,每個人都有學佛多年的老居士也有命門,別的事都可以全不在乎,捐錢、慈善放生什麼的都不在乎,跟人也不計較,但是一旦有人觸動他的敏感點,有人說:「老居士你吃素了嗎?」「我早就吃素十幾年了。」「可人家說你那天去菜市場買肉吃了!」他一聽,火了:「誰說的?!造謠!我十幾年都沒去菜市場買肉吃了!誰說的?!造謠!……」火大了!他的罩門就在這里,他把吃素當成他的形象,說他吃肉就相當於毀壞了他幾十年經營的良好的修行形象,急了。一個女人你要是說長得丑,她就跟你拚命;一個男人你要是說他沒本事,他就跟你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罩門。

  找到自己罩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排斥煩惱煩惱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煩惱來了你把煩惱解決了,當下就是菩提。乃至煩惱的本身就是菩提智慧就像我們輪胎漏了,我們拆下內胎來,充上氣,放在水裡,轉動,有個地方「咕嚕嚕」冒水泡,冒水泡不是煩惱,是智慧。找到哪個地方有洞了,把內胎補好,把外胎的釘子拔出來,問題解決了。

  所以,當煩惱現前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修行機會來了成佛機會來了。同樣當企業出現事故的時候,好,你的企業要進步了,要發展了。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要超越,要保持這個智慧,永遠不要讓問題觸動生大煩惱,一念愚即般若絕,煩惱一起來般若智慧就找不著了,一念智則般若生。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冬蟲夏草的故事。冬蟲夏草是一種昆蟲與真菌的寄生共存體。蟲是蟲草蝙蝠蛾的幼蟲,菌是蟲草真菌。每當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體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將千千萬萬個蟲卵留在花葉上。繼而蛾卵變成小蟲,鑽進潮濕疏鬆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莖的營養,逐漸將身體養得潔白肥胖。深秋,氣溫漸冷,蝙幅蛾幼蟲將球形的子囊孢子作為食物吞入腹內,尚未消化便冬眠為蛹,這就是「冬蟲」。

  春天,氣溫開始回暖,如果子囊孢子真菌首先蘇醒,獲得了生長的條件,便在蟲蛹腹內吸收其營養,萌發菌絲,蟲蛹便被作為真菌的肥料枯竭而死。幼蟲雖死,體內的真菌卻日漸生長,直至充滿整個蟲體。來年春末夏初,蟲子的頭部長出一根紫紅色的小草,高約二至五厘米,頂端有菠蘿狀的囊殼,這就是「夏草」。但如果是蟲蛹首先蘇醒,消化系統恢復,則把子囊孢子消化掉,成為自己成長的營養,從而化作蝙蝠蛾。這就是蟲草,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體的,其實不是。是一種博弈,像股市一樣,散戶琢磨莊家的心理,莊家琢磨散戶的心理。他要吃他,他要吃他的狀態修行也是這樣。般若煩惱也是這樣,你般若正念時時醒的時候,你就煩惱當作修行動力你就吃了它,作為自己的營養,作為能量不斷地生長,你就成為參天大樹你就成就菩提道業。但是,如果你般若智慧睡著了煩惱先醒了,問題就來了就像我們遇見事情,告訴你不要生氣要用智慧來解決:怎麼回事?應該怎麼改正?你按部就班地來處理,這就叫智慧生,煩惱絕。如果你沒有生起智慧,一來就暴跳如雷,這時候你的般若智慧就不復存在。般若已經絕掉了,草長出來了

  我看了蟲草這個事之後,嚇出一身冷汗,發現一不留神就被草給吃了。所以,我們要保持我們的道心,保持我們的正念,保持我們的理性讓我們的般若智慧時時醒著,它就吃不了我們,我們就不斷地成長。時刻告訴自己:我是佛陀弟子。我在這個世間,像佛陀一樣利益大眾,完善自我。時刻保持著這種心,「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時刻想到要灑脫

  我們不要以為般若有個什麼形象,或者可以贈與,很多人想成般若是不是別人給?很多人修行成了武俠小說,認為灌頂了就有智慧學佛人搞造神運動、偶像崇拜、甘當粉絲的很多,一聽說來了活佛大德高僧就想著趕緊去灌灌頂,傳些功力給我。看武俠小說看多了。般若一定是從內心產生的,很多人,拿自己的師父來比:「我師父是哪個高僧,我師父很有名!」師父高僧,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是高僧佛陀很偉大,但佛陀弟子地獄也有幾個。所以,般若形相,別人也無法給你,你只能是自己從自性中顯發。般若就是智慧心,我們時刻保持智慧心的時候就是般若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什麼叫波羅蜜呢?這是印度話,中國話譯為「到彼岸」,從它的譯義來解釋,是斷絕生滅。心若執著外境,就有生滅現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這就叫作此岸;心如果不攀緣外境,好比流水經常暢通無礙,生滅便無由現起,就叫彼岸。所以,稱為波羅蜜多。

  般若智慧包含五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境界般若;第三種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范圍,以及現有的經驗感覺想像的范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思想、討論、研究的。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顯現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這就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不是憑聰明得來的,是悟道之後的自然流露。悟道的時候,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智慧才行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難懂的東西用特殊的一種方法,讓別人一聽就懂這就屬於方便般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這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世間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親眷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才能大徹大悟成佛這都需要般若核心正見為指導。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行為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迷而不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時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實不虛的真如法性。悟得這個法的是般若法;修持這種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才叫真智慧彌勒菩薩寫的偈子:「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禦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力氣他也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越辯越麻煩。有人打我,我就躺倒,我要是站著你還煩惱。有人吐唾沫在臉上,任它自幹了就行我要你還不願意就像電影功夫》里鱷魚幫的幫主打警察警察一躲他就煩惱了。幫主說:「你還敢躲啊?!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你看人家彌勒菩薩,坦然接納。

  我做不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但我可以滿意所有的人! 這就是禪法修持的竅決! 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我完全做不到;滿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我們要對我世界發生的一切承擔完全責任你不必抱怨,當你承擔完全責任的時候,你就煩惱煩惱菩提,都是從般若所產生,都是從如來藏所產生。因此,他們兩個本性上是一體不二的。當陽光透過玻璃射到牆上的時候,牆上的圖案和牆上的光明它是不二的陽光的顯現,我們要明白他的體性是一樣的。電通過燈所散發的光明和通過空調所散發的冷氣,是不二的本性都是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量,都是電產生的。燈的運作和空調的運轉都是電能的不二的運作,都是電的作用。同樣煩惱菩提體性沒有任何區別的。

  信息量很大,所以需要很多的比喻來說明。大家要跟上,但不要卡在比喻上,怎麼和電又扯上了?比喻比喻哈!

  看過《讓子彈飛》沒有?(大眾:看過。)好,看過的都是好學生。(眾笑)黃四郎的下屬說:「草船借箭?我們是馬,不是船。」黃四郎怒吼:「比喻比喻!」我們不要卡在我所說的比喻上,要透過比喻往前想。一念迷了,立刻就是凡夫;一念悟了,立刻就是佛的境界

  著境,就是被境界所轉,被眼前的事物搞地亂套了。就像你看電視劇入戲了,節目中的壞人,把你氣得直罵人,恨不得鑽進電視里揍他,這時候你被境界所轉,你就凡夫你不被入戲,游戲情結,理性地來看,你就等同於佛。看世界和看電視是沒有區別的,你看團隊,你的朋友圈,也是像一齣電視一樣。這時候你再看他們,就像在看一場大戲似的,你也在裡面演戲。演戲看戲但不要入戲,一入戲煩惱就起來了就像電視電影你一入戲扎進去,隨著裡面主人公的命運起伏跌宕,你也在這里翻江倒海,那就苦。

  你跳出來看,藉助它觀察生命無常的,人生如戲,即使歷史的偉人如是的威猛,如是的英明神武,也是盡隨黃土而去,你由此想到一切無常,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就像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想建立萬世疆業,結果到了胡二世就給滅掉了。我們想到當年的金戈鐵馬、王公將相、才子佳人,乃至牛鬼蛇神,紛紛登場,紛紛謝幕,這就是歷史長河。因此,我們就想到,我們這一生命在歷史長河中也如滄海一粟般不起眼,我們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時光也如白駒過隙,一瞬就沒了。歷史上曾經有多少偉人又如何呢?所以,我們要抓住有用的東西,放棄無用的東西,我們在無用功上做的太多了,在有用功上做的偏少。我們要真實的認識自我,認識生命,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陷在小游戲中太久了,也太苦了。所以,要藉助佛陀智慧引導我們,讓我們提升上去。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也無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是從般若法中出生。大家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轉變貪、瞋、痴三毒,成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都是從般若智慧成佛。因此,般若又稱作佛母,諸佛都是般若智慧成就的。我們一定要從般若智慧上用功夫什麼叫般若智慧呢?你了解有個天地萬物的空性本體假名如來藏,它依據你的需要,給你幻化一切。生命歷程中你的世界見到的每個人都是心念的反射,你面對一個大鏡子心念信息不停地投射回來,形成你的五蘊世界。外面的世界形態其實是你的念頭形象化了的信息反饋。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深度念頭的體現,遠方的人是你此時還未生起念頭,但在你的潛意識裡面潛伏著,你遇到的人都是你已經生起念頭你現在正在思考的念頭是粗念頭都是心念的映現。世界是一面鏡子,你面對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你自己的心的波瀾起伏,映現了世界的波瀾起伏。了解了這個狀態你就會有攻擊別人的想法,因為都是你的責任。你對你世界發生的每件事情,要承擔全盤責任。當敢於承擔的時候,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就般若智慧成佛是從這種感覺中逐漸圓融,逐漸穩固。三世諸佛都是般若智慧成佛的。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這就二十五。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向與會大眾匯報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法門,就是把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整合起來,正好就是二十五個。這些看似是煩惱根塵,但卻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現。菩薩如實觀照其中任何一個,都能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破迷開悟,證三摩地。

  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等正覺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覺的境界圓滿,因而完整的心靈解脫,也只能在本覺自性中實現,圓滿覺悟之道,從來也不能向外尋覓和希求。

  因為太簡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