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受法門人雪相戒凈敬錄
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分二)
丁初征釋用心 二 廣明行相
(丁初分五)
戊一普賢啟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為請法進問威儀,以表三業恭敬,可知。]要請法也是得恭恭敬敬來。所以,雖然說:他是一尊大菩薩,華嚴三聖,普賢菩薩,華嚴三聖之一,他還是要禮佛,一樣,按請法之儀來。
[戊二正陳請詞(分五)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為了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雲何修行?】
此就機請修。大悲世尊,解見前章。]就是它的解釋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叫做解見前章,解釋在前面一章已經講過了,叫做解見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顯頓悟法門,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悟必依智,不依若修。注意聽!悟必依智,不是依若行,修行人吃苦是應該;但是,吃苦不一定能大徹大悟,苦,還要會運用智慧,才是真正在吃苦。什麼叫做真正的苦行?要記住!平等不分別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我告訴諸位:你叫一個人日中一食,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你要叫眾生無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心,這個沒那麼簡單!記住!沒有分別、執著,都是真正的苦行(héng),你要把這句話背起來!你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在修苦行,你修什麼苦行?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然後衣服穿得很少,劈柴、挑水、洗廁所。對!這個也算是苦行,但是,不是真正地苦行,如果這樣能成道,那些挑糞的早就開悟了,你挑的,會比那些挑糞的多嗎?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靠體力,你的力氣會比牛大嗎?泰國的elephant,大象,大象的腿很粗,很有力,所以,泰國的大象都必需工作。你想想看,如果要比力氣,嚇死人!大象在拔河比賽的時候,綁一條繩子跟六十個士兵,六十個人呢!六十個人拖一隻大象,反而被大象拖著走,你想想看!六十個人!再多人都拖不贏它,如果要靠體力,大象最大了!所以,沒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力氣、體力不夠時就會說:原我來世為大象(法師笑)!因為大象最有力啊,最有力!對不對?如果要靠這樣修行,這種找木材苦修的,那應該叫:大象佛,南無大象佛……,可惜沒聽過!大象佛,對不對?沒有這種佛!所以,沒有分別心,才是真正的苦行,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不動念,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放下!我告訴你們:我今天如果沒有少許的定力跟功夫,早就離開眾生了,講真的!真的。所以,有一個居士打電話來,說:法師!您真的不簡單,要在都市裡面弘法利生,真的實在不簡單!為什麼?人言可畏,是非多啊!對不對?自古以來,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裡;我這個矮僧無德,所以,只好在都市。沒辦法!福報不夠,要去山上采荔枝了,再講一陣子,看看反應如何?所以說:悟必依智,我今天如果沒有一點智慧、沒有一點定力,光是被這些是非的眾生講,我說:對不起!對不對?所以,那天吳居士打電話來,我跟他講了一個多小時,吳居士說:我看有些眾生很奇怪,為什麼要這樣傷害佛教的法師呢?這樣攻擊佛教的法師,他如果不出來講經,我們又得到什麼?我說:這樣講沒錯,這樣講沒錯!真的啊!對不對?最起碼他也是為了佛教。我們眾生很奇怪,都不顧自己的生死。所以,有正知正見的居士,還是很難能可貴,很難能可貴!吳居士說:也有人來跟我講閑言閑語,可是,我偏偏要來!他說:我偏偏要來!他說他偏偏要來,看對方能如何?我說:這樣對!我沒有叫你不要來啊!我今天就有一個體悟,要來不來隨緣,大徹大悟,要跟六祖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啊!我漸漸學就漸漸解脫,因為我勸你們解脫,我漸漸就會警惕我自己。所以,你看我現在就無礙、自在,沒事![此章悟後請修,]悟了之後請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賢錶行。]文殊是表智,所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在佛教當中,不認識這兩尊菩薩,可說是不可能,這兩尊菩薩名遍十方。[此經以二菩薩居前者,]安排在前面。[正以智行相資,得入圓覺故。]
普賢因聞佛答文殊:]聽到佛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不必藉著修行,本性就是佛了。[亦無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領荷。]不能領受到。[現在未來,此等根器眾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造」就是成就,也不能成就修行。如果你不假方便、不藉著方便,你就不能夠成就這個修行。簡單講:還是要修,雖然本性是佛,你還是要聽經聞法,還是要解行並重。[故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凡修大乘者,聞此因地法行,雲何依解修行?先問修行,後問方便漸次。]漸次就是次第,修行要有次第。[聞此圓覺清凈境界者:即文殊所問,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佛答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乃頓悟頓了之境界,纖塵不立,]就是一點點,「纖」就是微細,微細的一塵都不立。[無事修證矣。]沒有所謂的修證,無事,這個「事」不能解釋作事相,要解釋:無所謂的有修有證。就是說:頓悟、頓了的境界是一塵不染,也沒有所謂修證的東西。
[然宗門悟修,亦不一概。]也不一而論。[有頓悟漸修,如日出冰消。頓悟,如朝曦忽出,]「曦」就是早晨的陽光,所以,台灣大學佛學社叫做晨曦社,我去演講,就是去晨曦社演講。台大校本部,羅斯福路跟徐州路,講真的,那個校園太大了!沒辦法,台灣最好的大學。我第一次去羅斯福路台大上課的時候,找不到地方。說在什麼教室上課,進去一看,喔!那實在很大!朝曦就是早上的陽光,剛出來的陽光。就像早上的陽光剛出來,[大光普照;漸修,如暖氣所熏,]所薰習。[堅冰漸化,此為解悟。所以,頓悟,但是,是漸漸修。太陽出來,大光普照,漸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有頓修漸悟,]什麼叫做頓修呢?[如學射中鵠。]「鵠」就是目的,學射箭,「鵠」就是目的、紅心、中心。[頓修,如射箭,一發即發;漸悟,]慢慢的射,才射中紅心、中心。[如中鵠,久習方中。]再來,[有漸修頓悟,如起程入都。]京都,就像入皇帝的首都,[漸修,如每日行路;頓悟,如一旦入都。]看到了,總統府看得清清楚楚。[有漸修漸悟,如登高遠眺。]。站得很高這樣看。我去文化大學跟他們講:文化大學是台北市最「高」的學府,因為在陽明山。[漸修,如步步登高;漸悟,如所鑒漸遠。]漸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漸悟,一步一步看得更深遠。[此三為證語。更有頓悟頓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斬繩。]刀斬繩子。[此通三義:一、先悟後修:]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種:第一、先悟而後修,[先悟則豁然貫通,頓了一切;]都是空性;[後修]就是長養聖胎,慢慢修,[則不著不證,]然後[任運合道,]我告訴諸位:剛開始要勉強,沒有勉強就沒有自然。你要先勉強為道,要先勉強你的功夫,勉強久了,我不看人家的缺點,你常常這樣告訴自己:我寬恕眾生,我勉強自己!咦!很奇怪,久而久之,你就很自然,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你要常常講謙虛的話、包容的話,久而久之,雖然一開始,覺得這樣很虛偽;但是,久了就變成很正常,很能夠收斂自己。任運合道,[此為解悟。二、先修後悟;先修則如人服葯;]吃葯,[後悟如病除愈,此為證悟。]這是證悟。[三、悟修同時;如發電話,隨發隨到,此通解證。若雲本具一切佛法為悟(如飲大海水),一念萬行為修(自得百川味),]意思是說:你喝了海水,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亦通解證。此《圓覺經》,如上悟修諸義皆具,]所以,[細研自知。《文殊章》,圓照清凈覺相,是頓修,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是頓悟。余章隨文研究,不難明了。一總問雲何修行竟。]要如何修行。
[己二別難幻幻何修
【「世尊!若被眾生]「知」,注意!這個「知」不是分別心的知;這個「知」是能照之智,[知如幻者,]注意!是無明,如果能照之智,徹底的了悟無明,那麼,[身、心亦幻,]若彼眾生就是那些無明的眾生,如果知道無明是如幻的東西,不實在,當然身心也是如幻,[雲何以幻,]智,[還修於幻?]惑?注意聽!我們這個惑是幻化出來的,要如何用幻化出來的智慧,除掉幻化出來的無明?就是這樣子,這樣知道嗎?[】
此因聞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而起疑。]無輪轉就是無生滅、無變化,而起疑。[空華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無明不實如空華。既知無明如幻,則身心亦皆是幻。]身心是假的,身心既然是假的,我們就隨便穿、簡單過日子,三餐吃得飽就行了;吃的好也不要執著。[雲何以幻,還修於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為幻惑(惑,即無明)。無明身心,既皆是幻,則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雲何,]這是反問,[是反難(去聲)辭,]這里念難nan,「難」就是問難的意思,反過來問。[謂雲何更要依圓照清凈覺相,起幻智,還修治如幻之無明,而求成佛道耶]底下佛回答,[(下佛答:]下面佛回答,[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因為眾生的心是幻化出來的東西,這個叫做以毒攻毒。
[己三別疑斷滅誰修
【「若諸幻性,]注意!幻性就是無明。就是說:能生幻化出來的這個無明,能生幻法的這個幻性,[一切盡滅,]就是說:連這個無明的性都盡滅了,無明的心都滅掉,眾生就認為[則無有心,]如果身心世界都無,那麼,[誰為修行?]身、心世界都沒有,是誰在修行呢?無心要如何修行呢?[雲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者:幻性,指無明,為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諸法。因聞上章,以幻智滅除諸幻,故難(去聲)雲:若諸無明幻性與一切幻法悉皆盡滅,則身心亦不可得。心為修行之因,]我們如果沒有心,[若無有心,則將誰為修行?故反難:雲何復說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不動還是不變,就是不變,[不入斷滅)?]不會說連那個覺性也否認掉。把這個幻法,幻化出來的心身、身心全部放下,清凈的心還是存在,還是有,是不可得。
[己四別遮不修永失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若諸眾生,本來就沒有修行,在生死中,常常住於幻滅、變化出來的東西,[曾不了知]就是從來不覺悟,這是[如幻境界,]「曾」就是從來不,從來不曾覺悟,怎麼樣?這個是如幻的境界。就是那麼,[令]「令」[妄想心雲何解脫?]「令」就是「問」的意思。那麼,請問佛,「雲」就是如何,雲何能解脫?怎麼樣能夠解脫呢?】
若諸眾生了知無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以為自己很厲害,[不肯修行斷惑,則於生死輪迴之中,起惑造業,隨業受報,輪轉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並不曾了知(覺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離幻,則妄想顛倒之心,]我們不想求出離,我們一直執著。你不相信我們今天很難不執著嗎?不然你叫一個歌星來,不用太出名的歌星。你要他今天來學佛,說:我放下今天的演藝,我來修行。很難,那很難,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選擇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出去的職業選擇性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一個職業跨出去是不歸路,轉不過來,真的轉不過來![雲何而得解脫耶?][
己五結請方便漸次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上舉三疑,總請開示,此專為未來,請示應修方便,故曰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之下,文意太略,]太少,[當為補足,分別演說一句,則文意連,義理顯。]就是說:願為末世,一切眾生,分別演說,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普賢之意:求佛說示,既知是幻,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沒有方便,不能成真實啊!對不對?沒有方便道,哪裡有真實道呢?所 以說,漸次修習,[方能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下佛答,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其實有智慧的人,一下子就盡離了,有智慧的人,哪有什麼漸次不漸次?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話:六祖惠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生其心;注意!生清凈心喔,那個生其心不是妄想心喔。應在無所住,不可住,自然清凈心就現前,生其心那個「心」是清凈喔,菩提是清凈,沒有分別心。六祖這樣一句話就解決了;我們今天上課上這么久了,既然知道世間都是如夢幻泡影,哪裡還放不下呢?為什麼要這樣呢?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請法之儀,義准前釋。戊二正陳問詞竟。
戊三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習菩薩]道。[如幻三昧,方便漸次,]方便次第,[令諸眾生得離諸幻。]能令一切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重贊善哉,以普賢權示有疑,]方便示現叫做權示。方便示現有懷疑;其實,普賢菩薩怎麼會有懷疑呢?[當場一問,能益現未眾生。]因為普賢菩薩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樣能夠利益眾生,現在、未來的眾生。[文中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下,應加問於如來四字,]剛才師父已經跟你們講過了,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其義方足。]這個道理才能補足。[修習菩薩,如幻三昧者:聞說如幻境界,即以觀智,觀察諸法如幻,本身自體;身心世界,皆無明幻力所幻現。無明幻師,亦本是幻,]本來就是幻化,觀力若深,時間一到,他就頓悟了。[觀力既深,時至頓悟,]諸位!聽經聞法這個熏習非常重要,你不斷熏習,熏習到有一天,怎麼樣?突然間悟到師父講的某一句話:原來如此!因為看了師父的一句話,全台灣省寫信來感謝師父的有多少呢?至少有一百封信,都是因為聽到師父一句話,感恩啊!感謝師父最多的人,都是因為那句話,就是:「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因為這句話,不知道救了多少眾生,寫信來感謝。第二句最大的感恩就是:「時間總會過去的」。他在很痛苦、掙扎的時候,就把師父的相片拿出來,請出來。他現在不是「國父說」;是「慧律法師說: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時間總會過去的」。你看!這樣兩句話,救了多少眾生?實在太好了!時至頓悟,[如睡夢覺,]就像從睡夢中清醒覺悟了。[當下一念不動,智與理冥,名入三昧,而得正受,]無所受名正受,正受換一個字,叫做定慧均等,無所受名正受;有所受名邪受。[身心寂滅。方便漸次,即修習如幻三昧,下手之方便,以及程序之漸次(如入門升堂入室),此二明了,方能進修,而得離幻。本科是佛牒]「牒」就是依,佛依[普賢之問辭,遂即許說,故囑雲: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三如來贊許竟。]為了度一切眾生嘛,其實普賢菩薩哪裡會有懷疑的地方呢?要如何修行如幻三昧,它的方便的次第,如何能夠離開諸幻?現在佛要為他開示。
[戊四承教靜聽
【時,]那個時候,[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注意聽佛怎麼開示。
[戊五正答所問(分二)
己一長行 二 偈頌(已初分四)
庚初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二 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 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四 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庚初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這句話就是:幻化不離當處就是圓覺,也就是佛說: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我們今天的五蘊,也是從我們的清凈心幻化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也是因為我們的業力幻化出來的東西。如果說:我們能夠了解這個幻化,當下就將它舍離;舍離不是逃避,而是說:心無所著這種幻化出來的東西,當下你就生如來圓覺妙心。就是,修行不必尋找,當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說: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當下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此佛標示,諸幻義本。]這是佛所開示的一切幻的定義是什麼。[因普賢但問修幻之法,未問幻之所生,故佛先為標示,以為修幻離幻之義本。]藉著這幻,「憑」就是仗此來顯示,[憑此以顯,幻盡覺圓,]幻盡就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無法成佛?因為這個虛妄的東西你放不下、你舍不下,所以,你一直在做凡夫。我們幻不盡,覺性就不圓滿,就是說:虛妄的東西,你還有產生一念的分別、一念的執著,那麼,這樣還未盡。幻如果盡,就是虛妄的東西,你徹徹底底的一念放下,一念不生,空性涅槃,圓滿的覺性就現前。厲害的人是在一念之間;不會的人,也可以用推論的方法。譬如:我們今天心情不好,去咖啡廳喝咖啡、聽音樂,你現在觀想說:我這時候開始去咖啡廳,七點半去,喝到九點半、十點半,最晚喝到十一點半,不然喝到凌晨兩點半,你難道不用回家睡覺嗎?還是得回家啊!這樣我們內心就了解,將這個時間拉得很長,就統統了解幻化的東西都是在欺騙我們,是不實在的東西,把時間拉長,你就更能夠顯示無常的可怕!我們去咖啡廳喝咖啡,喝五小時的咖啡、唱歌,人家在家裡已經念佛、拜佛數萬次了!因此眾生是不肯用決定心來修行,並不是佛法很難。我們說佛法很難,這實在是一種藉口,佛法並不是很困難,因為你沒有志氣,你甘願做凡夫,你生生世世甘願要做六道輪迴的凡夫,沒有志氣,下不了決心!明明知道這是虛妄的東西,卻還是要執著,這是很悲哀的人、很悲哀的事!幻盡覺圓,幻化的東西若能盡,這個「盡」就是離,離一切相,離一切幻化的東西。覺圓,就是覺性的圓滿,我們的覺性就圓滿。[諸幻滅盡,]一切幻化的東西如果滅盡,[覺心不動。]覺心就不動。[如《大乘起信論》雲:「眾生自性清凈心,因無明風動,]無明就像風這樣吹,這樣吹動我們。[乃至若無明滅,相續(諸識相續而生,皆因無明之力,若無明一滅,所有相續即滅)則滅,]換一句現代人在描寫的話就是說:在每一個動點上產生執著,就是相續,就是輪迴的開始。如果反過來說:在每一個時間、空間的交會點,你念頭都放得下,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什麼空間,無論發生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很平淡的處理,這樣相續就產生不了作用。[智性不壞故。」 ]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不能破壞的,因為本性本來就存在。[《立喻》雲:「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本性。大海水[因風波動,]風就比喻無明,無明搖動我們,這個波浪就是產生作用,無明的業。[乃至風若止滅,]就是,我們的無明如果停止,[動相則滅,]動相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就停止;我們的執著心就停止。一切的動相離不開四個字:「分別」跟「執著」,因為分別跟執著,眾生就產生兩種情形,就是夢想和顛倒,所有的動相就是這樣。你今天當下不生不滅,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一切境界對你無礙!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古來的祖師大德在講禪就是很偉大,一句話簡簡單單的,所有的事情統統解決!我們凡夫是天大地大的事,包括小事都沒辦法解決;而修禪宗的灑脫的祖師大德: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就解決這世間無量無邊的煩惱。但無心於萬物,在這個世間,你只要不一直強加自己去分別、去執著,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沒有妨礙。天地萬物每天千變萬化,我的心沒有變化,對我沒有作用!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濕性就是水性,水本來的性質,就是我們的佛性。[一切(去聲)眾生,指六凡三乘。]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種種幻化,即九法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九法界。[聖凡、染凈、依正、因果諸法,不一而足,故雲種種。]那麼,這最大的分別、最大的原因,為什麼會分成聖凡、染凈、依正、因果?因為我們不悟到平等的畢竟空性,所以,沒辦法。如果我們在修行當中,聖人也空、凡夫也空;染也空、凈也空;依報也空、正報也空;因當體即空,果報也不執著,那麼,一切就進入平等法,就是諸佛。故雲種種,[悉皆幻化不實,猶如空華,非但六凡染法是幻,]也是虛妄的東西。[究竟三乘凈法亦幻,於是當究諸幻之所從生。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者:此句最關緊要,須加詳釋。先將字義辨清。皆生者,無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任何一法,都是我們心的問題,也就是說,簡單講:我們今天都是要擺平外境,不擺平我們的內在;如果我們擺平我們的內在,外境自然就平等,這就是聖人跟凡夫不同之處。無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就是[當知是諸幻生於心中,不是心生諸幻,]也就是一切幻化都影現在我們的心中,你只要不著,這些影現的東西對你沒有作用!但是,我們人因為業力而來,有這個肉體之後,從小就一直執著這個[我]的存在,為了我們這條生命,造無量的業;為了我們的生存權力,我們一直排斥別人。為了保護自己,結果造無量無邊的業,為了保護自己,要毀謗別人、攻擊別人,這個由拉攏朋友就看得出來。在我們學校的學生,也是有這種情形,我跟他本來是好朋友,他要拉攏我們這個好朋友,當然我就要講他的壞話,這個好朋友才不會跑掉。我如果要拉攏你這個人來跟我做朋友,就要先破壞你們兩人的感情,才有辦法把你拉攏過來。所以,眾生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友情、為了自己私有的慾望,不惜一切,一直拚命造惡業,結果做到最後,兩腳一伸,雙手一攤,什麼都帶不走!我們今天,雖然說:人是天地萬物之靈,其實講起來是一種很悲哀的動物!中國有句俗話:我們今生今世是無量生的一世;但是,可以掌握的也只有今生今世。佛法也是勸你:無量億劫來並不值得回憶,值得回憶的只有今生今世。你就是要掌握這一生;你這一生如果沒有掌握,講起來是很悲哀的!你如果叫她來修行,她就說:唉!我這輩子沒辦法了,我是一個女人,我還有病苦,還有兩個小孩子,嫁了人身不由已啊!我告訴你:那個不影響!你要這樣想:我這輩子不解決生死,何時才要解決呢?換我問你啊!離一切幻,虛妄的東西就將它放下。因為是幻化的東西,在我們心中影現,影現叫做投射、投影,它並不能合、跟本性卡在一起;如果本性跟這個無明卡在一起,那這個本性就永遠不能成道,沒有作用啊!正因為無明卡不住本性,無明只是遮住而已。所以,《大乘起信論》最大的毛病,就是覺跟不覺和合,這是開悟、大徹大悟的眾生、每一個悟道的人都知道,《大乘起信論》這一點是講不通的,就是說:生滅跟不生滅,真如跟生滅,生滅又分覺跟不覺,覺跟不覺怎麼能夠配合呢?這是《大乘起信論》最無法解釋的一點。如果說:這個覺配合著不覺,叫做和合,那麼,覺將來就會變成不覺;不覺,無緣無故就會變成覺悟,所以,這樣講是講不通的。這里講就對了,諸幻是產生在我們的心中,並不是我們的心會產生諸幻。所以,它不影響,是因為你不了解,根本卡不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如空華生於空中,]空華生於空中,根本是因為你的眼睛痛,就看到虛空中產生花,其實沒有。所以,這個花怎麼可能與空和合呢?「空」就是表示覺;「華」就表示無明,這個覺根本就不可以和合這個不覺,根本就不可能![不是虛空生出空華。]虛空怎麼可能產生空華?是因為我們錯覺。[空華本無生處,]我們以為空中產生花,其實不是,我們如果眼睛痛,看虛空當中,就認為空中有花,其實不是,因為是我們的眼睛有問題。所以,空華本無生處,也就是,我們今天是因為[病目妄見,]注意聽!病目,沒有正知正見,沒有般若的空慧,妄加執著,強加分別,產生業障,我們今天就是可憐的動物,強迫自己痛苦!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因為病目妄見,病目就是愚痴的人的心,因為無明所看出去的這個世間,所以,虛妄一直見,一直看到的東西,所有看到的,都是虛妄的東西,叫做錯誤的東西,卻拚命一直造業,妄上再加妄,所以,本錢加利息,利息加本錢,還不完!他不了解是虛妄的,就拚命一直造業啊。一直造業,今生欠你,來世換你欠我,欠來欠去!有智慧的人則隨緣盡分,淡泊名利,一切境界無礙。病目妄見,[故謂之幻。如來二字,不指住世諸佛,乃指妙心,不變隨緣二義。]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的意思。[如,是不變之體,湛然常住;來,是隨緣之用,無為寂滅。]我以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邊,研究《般若心經》,這句話每天都在聽;但是,不知道它的究竟之義為何?我當時的觀念就是說:我們另外還有一個不變的本體,這個本體能夠隨緣,所以,把這個「如」跟「來」二分法。所以,我以前對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直無法了解這個意思。雖然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你認為很簡單,不然換我問你,我現在問你,注意聽:什麼叫做緣?這四個字很難的,你不要認為這四個字很簡單,緣,你講給我聽聽看,什麼叫緣?我跟你有緣,你跟我有緣,那個人很「投緣」,緣叫做條件的湊合,有增有減叫做緣。那麼我問你:本性隨緣,隨著這個增減的東西,隨緣就是條件構成,你眼睛所看出去的東西,哪一樣不是因緣法?如果說:本性隨緣,本性隨這個緣,那本性也是生滅法,本性隨這個色身,這個色身也是生滅法;隨這個桌子,桌子也是生滅法,那到底什麼是本性?你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你不要以為你很厲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你能聽得懂,你根本就聽不懂,你也不知道在講什麼。不然你用手指出來給我看看,你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哪一樣東西不是緣所構成的?你指出本性給我看看。牆壁,牆壁是生滅法,那你是求生滅,不是求本性,本性是不生不滅,來!你指啊,你指給我看看!隨緣就不可能不變;不變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隨緣。所以,在這當中,就缺少悟道人的湊合,悟道人,他要徹底的把這個不變隨緣解釋。這四個字是沒有什麼過失;但是,因為文字不能表示心境的東西,所以,我就必須補充解釋,你才能了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意思。不變,當下就是隨緣,隨緣當下就是不變,這還沒解釋完。因為沒有辦法形容,只有把這四個字連在一起。再來,緣的東西當下就是生滅,生生滅滅,當下無所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無所住,這樣無所住生其心,無所住這顆心,就是不變的東西,這樣才能解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道理。緣是生滅法,隨這個生滅法,一定是生滅法的東西。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在大藏經裡面從來沒有看過,也就是因為這句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東西,印度經典傳到中國,中國強加把它解釋。因為強迫解釋,落入文字上的東西;落入文字上的東西,他無法去解釋這種不生不滅的涅槃的體,所以,只好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這樣解釋。所有大藏經裡面、經典,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道理,從來沒有看過!中國人就是這樣,太厲害,以致變成把它解釋成這樣。這樣解釋,如果你沒有悟道,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講什麼。我們現在開示、看經典,都會跟人家開示說:一切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果遇到我,你就完了!換我問你:緣是什麼?緣是生滅法,生滅的東西,怎麼會不變呢?我師父都這樣講啊!啞口無言,一句都答不出來!所以,如,是不變之體,湛然常住,注意!不變之體,不離隨緣的東西,不離當下這個緣,不是這個緣以外,另外有一個不變的體。來,是隨緣的作用,無為寂滅。[體雖不變,用恆隨緣,]為什麼?[用雖隨緣,]當體即空。所以,[體元不變,]為什麼?無所住的東西,你要變化什麼?當下這一念就是空性,本無身心、宇宙、一切境界,一切生滅法都無所住,這就是本來的面目。[是之謂如來。具此如來二義者,其唯圓覺妙心也。]在座諸位,我們現在雖然不能作佛;但是,我們最起碼要做君子,君子隨緣。所以,君子斷交,不出惡言。我們今天好朋友來結善緣,很好;萬一有一天,我們兩個無緣,我們不要在背後批評對方,不要講人家屁股後面的話。國語就這樣講!對不對?我們不要在背後批評人家,那是很沒有修養的人才會這樣,非常沒有修養的人!斷交就斷交,沒有來往嘛,你講人家的壞話做什麼?所以,我們人就是為了自己好,我如果不講對方的壞話,他就不會過來我這邊,為了拉攏信徒,或是拉攏朋友,就是這樣。我告訴你:我們如果碰到利害關係,包括師父都攻擊,照樣如此!再好的朋友、父子、母子、師徒,照樣如此,現實的利害關係如果起衝突,什麼話都講得出來,深深能夠體會出來。我們因為沒有妙用,我們如果要有妙用,很簡單,一切法無常。世間的君子要離開尚不能出惡言,既然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反而執著一個因緣法的東西?因此,我們圓覺的妙心要拿出來,我常常勸他們:將本性拿出來。
[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口欲談而詞喪,]嘴巴想說,但是,沒有那個語言可以講,詞喪,表達不出來。[心欲緣而慮亡。]心要攀緣,攀緣不到。[正由此心,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離言絕思,]離言就是不可議;絕思就是不可思。[不可思議,故稱妙心。]就是不可以用思想去分別、去想像;不可議,不可以用語言去討論它,叫做不可思議。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議,竟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今天我才知道。你們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議,你不相信的話,在座諸位,很簡單!你明天去隔壁的道場,隨便問一個人,或是一貫道的師兄,他如果說:不可思議!你就問:什麼是不可思議?啊?不可思議還需要解釋?他認為很簡單啊!不可思議,不然你講給我聽聽看,不懂!我們學佛都是學半吊子的,每天講,不知道在講什麼,連「不可思議」他也不會解釋,不懂!要趕快抄起來,回去可以當老師教別人。[妙心本無種種幻化,種種幻化皆生妙心。此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可思議。《楞嚴經》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譬如虛空,它不是一切什麼相,任何事相都不是;但是,不排除[而不拒]不拒,不拒絕,[彼諸相發揮。」 ]整句的意思是說:譬如虛空,虛空的體是空性,空,它不是一切有相的東西;群相就是有形相的東西。虛空的體,它不是有形相的東西;但是,它不拒絕群相的發揮。[任從諸相發揮,空體不動。]這就是度量大。我們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說這世間人的形容,跟佛法所講的還差得很遠!宰相肚裡能撐船,幹什麼呢?船那麼小!佛法講:海闊縱魚躍,天高任鳥飛!那船怎麼能比呢?海那麼大,任憑你怎麼翻滾,用一艘船來裝,怎麼相比呢?所以,世間法所講的,句句都不能跟佛法相比,跟佛陀講的,根本不能相比。現在聽到之後很歡喜,明天被倒會錢,一樣受不了!師父!我也想看開一點啊,可是沒辦法!所以說:不著相,講是這樣講啦!就加減講,當作口頭禪。有一個常常在講堂進出的,來這里兩、三年了,還聽過《六祖壇經》、《金剛經》,結果因為先生在外面養女人,就自殺了!我說這種女人實在很不能贊同,毫無意義啊!你這樣剛好便宜了你先生,你先生整天在念:南無喝啰怛那賺到了…他賺到了,你去自殺死掉,他正好跟那個女人稱心如意。這樣聽懂了嗎?所以說:這就是愚痴,你要好好的活,才有辦法解決事情,誰叫你去自殺?講起來很悲哀,真的!聽經聽那麼久,竟然會跑去自殺!
[再明種種幻化,]再次說明種種的幻化。[隨緣而生之義。如來藏心海為因,]就是我們具足無量無邊如來智慧之相,叫做如來藏心海,為因就是因地修行。但是,因為我們今天被業遮蔽了,為什麼被業遮蔽?[無明風動為緣,生三細;]三細:業相、轉相、現相,三細就是三種微細的惑,非凡夫、二乘人所知,名為三細,不是我們凡夫、二乘人、或是初發心的菩薩所能探討的。簡單講:「細」就是微細,非常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無法察覺。[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粗。]無明風動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大乘起信論》講的。[此明從真起妄,]從真——我們的本性起虛妄,[生六凡眾生,種種幻化之法。如真如內熏為因,]就像這個真如內熏,我們因為真如的內熏的力量,[如來教法]真如就是每一個人具足的本性。因為我們先天具足真如的本性,還有佛、善知識由外教化,[外熏為緣,發起信、解、修、證,此明返妄歸真,生三乘眾生,種種幻化之法。]有的人說:師父!我們是在家人,沒辦法像出家人一樣!我說:這樣講是對;但是,我們不妨參考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邊的例子。我在念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那邊辦佛學講座,我總共參加了十幾遍,明倫講座、初級班、高級班的研讀,我還做旁聽生的學員長,所以,舉凡搬榻榻米、搬蒲團、掃地,我都有幫忙做到。我在那裡看得很感動,很感動就是說:不知道老師是怎麼教的,據我所了解的,那些在家人統統以法為主。老師在的時候,只要是講經的時候,包括老師的學生講經,你幾乎看不到有人缺席,幾乎不缺席。這就表示:一個在家人,人家也是以法為重。所有親近老師的人,差不多都舍離五欲六塵,我說那些在家人已經跟出家沒有兩樣!有一個菩薩,聽《華嚴經》二、三十年,一問之下,根本聽不懂,聽《華嚴經》二、三十年,聽不懂,她怎麼可能聽得懂?她不識字,怎麼可能聽得懂《華嚴經》?一定聽不懂的,講一真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她怎麼可能聽得懂?可是,她每次來一定坐那個位子,就看她拿一串念珠坐著,老師講《華嚴經》,她就: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聽《華嚴經》兩個小時,她去那裡念兩個小時的佛,這樣有什麼不好?沒什麼不好啊!聽不懂!那你在做什麼?念佛啊!結果人家臨命終自知時至呢!所以,我常說:聽不懂,聽結緣的也很好,聽結緣的也有功德,比看電視更有功德。你看!這個老菩薩聽了幾十年,親近一個善知識,從來沒有改變,無論你怎麼跟她講,她就是聽經!我說這實在厲害!不知道這種風氣,能不能轉來我們高雄文殊講堂?風水輪流轉嘛,看到老師的教化,我們真的很敬佩,學生一來就是幾百個!你去不能占別人的位子喔,初去聽經的人,不能占人家的位子,人家已經坐二十年了,每天都坐那個位子,你不能占人家的位子。那隻差在座位上貼上一個名牌而已,那可以說幾百個位子都固定了!那邊沒有在搶位子的,不是像我們講《圓覺經》,昨天這里就在排隊了,沒有人這樣的,你佔位子也沒用,因為人家聽經的位子都固定了!你看!聽經聞法的風氣這么好,你想想看!哪有說老師在台中的時候,佛法會不興?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一定大大的興盛!偉大!講到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始終是無量無邊的敬仰、贊嘆!我們在家人,在座諸位,我們這里有幾個要做李炳南的?菩薩,要學著點,不要說學老師了,學他的學生就不得了了。所以,不要說:我們出家人才會修行,不一定!在家人如果要修,比出家更厲害。[六凡生死染法,三乘涅槃凈法,皆不離心也。一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竟。
庚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分三)辛初 舉喻 二 法合 三 疊拂
辛一舉喻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哎呀!這個《圓覺經》真是美得不得了,這個詞句真是太美了!古來的高僧大德怎麼這么美?你叫博士來寫,都沒辦法寫出這么漂亮的句子,太美了這個!猶如空華,就像空中幻化出來的花,它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幻化出來的花雖然滅;但是,空性不壞,虛空還是不壞,空華就是無明。現在再套上去念:猶如從本性產生了無明,無明的花,雖然無明滅,但是,我們的本性不壞。正著念、倒著念,你想想看,這個詞句是美得不得了!世間什麼詩聖、什麼詩叔、詩伯,怎麼能相比呢?這個詞句之美,美得實在是太美了!
[此以種種幻化,喻如空華。空本無華,病目妄見。華從空有,原非實有,翳生華生,翳滅華滅,空性不壞。都緣眼中有翳,空里華紅。
辛二法合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幻心,指本末無明。還依如幻身心,借假修真,而得除滅。此一解也。又眾生隨染緣,所起之幻心,還]就是轉回來,[依隨凈緣,所起之幻智,而得除滅。]我有一個親戚,他的脾氣很差,十幾年以前,我的脾氣跟他是不相上下;不過,有一次我再回去鄉下,經過十幾年之後,又回去鄉下,回去的時候,剛好碰到他跟老婆吵架,一吵之下就憤而離開,他的妻子來跟我哭訴,一講就哭。脾氣也是證悟到本性的那種功夫:不增不減。不增不減的意思就是十幾年前這種脾氣,十幾年後還是這種脾氣。但是,我就不同了,十幾年前我是這樣;但是,十幾年後,我發現自己的錯誤,我有學佛,有觀照的力量,我已經改變了!所以說:有學跟沒學,學佛的人,他一定會依照智慧去除滅,除非那個沒有志氣的人,願意活在這個水深火熱的脾氣的煎熬之下。我們今天就是這樣,活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下,我們今天就是自我束縛、自我痛苦,脾氣如果不改、如果沒有去除,看你多會修行?[前疑雲:知如幻者,身心亦幻,]「幻」是不實在的。雲何以幻智,還修於幻惑呢?[雲何以幻,還修於幻?]我們用幻化出來的智慧,除幻化的迷惑。[此中答意:以身心無明,皆幻也,]身心無明,皆是幻化出來的東西;但是,[不妨起幻智,以除諸幻。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前疑雲:若諸幻性,一切滅盡,則無有心,誰為修行,恐落斷滅?]斷滅就是頑空的意思,冥頑不靈的空性。斷滅就是不能產生妙有的空,叫做頑空,以為修行若滅盡,滅盡就無心了,無心,誰在修行呢?[故此答雲:如幻之身、心、無明雖滅,尚有幻智,]幻化的智慧,[不致落空。]意思是:我們的本性清清楚楚,無明滅,本性不能滅,本性滅要做什麼?本性滅,要如何成佛呢?所以,還有幻智,不致於落空。[惟是幻智,亦須不立,]不立,也不能有那種念頭、觀念說:有一個幻智。不立就是心中也不能說有幻智的念頭,這是智慧。也沒有那種,智慧是任運自如。[故曰:諸幻盡滅。雖然諸幻皆滅,能所雙亡,畢竟顯露,圓覺妙心,常住不動。合前喻中,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在虛空中的花是假的,花滅,虛空不滅;我們的無明雖滅,可是,我們的智性不滅。
[辛三疊拂
【「依幻說覺,]因為我們有一個幻化的迷惑,所以,我們現在來說這個覺,雖然說有覺,[亦名為幻。]幻覺,也是虛妄的覺。[若說有覺,猶未離幻]如果你認為還有一個本性可以覺悟,那還是不能離開一切幻化。[;說無覺者亦復如是。]你說無覺,也是一樣的道理,也不能說一個無覺,因為無覺就是無明,這樣大家就變佛。對不對?意思就是說:還是有無明的存在,也不能否認它。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諸幻若滅,名為不動。
[覺,即覺幻之智。]覺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叫做覺幻,覺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如果我十年前、二十年前,有這種佛法的智慧,談戀愛就不用談得這么痛苦!我如果能出生在佛教的家庭,從小就來短期出家、從小就來打佛七、從小就來打八關齋戒、聽經聞法,就不用那麼痛苦,不用等到大學才聽到佛法,搞得煩煩惱惱的!所以,出生在佛教家庭的小孩,是很有福氣的,從小就能夠聽經聞法。可是,我們沒有那個福報,所以,來世不敢來了!你想想看!來世,你一頭栽進去感情的圈套裡面,你完蛋了!就像一條狗,被那個環保局的捕狗的那個鐵線拉住,任你狂吠、尖叫,一樣擺脫不了那一條繩子!一定要碰到一個慈悲、智慧的人,把你那個鐵鏈,啪!剪斷,就不會再落入那個圈套裡面。愛情裡面的漩渦,有誰能夠躲過?只有大智慧的人。我上次講過,我發生車禍是觀世音菩薩救的,平常我都念阿彌陀佛,被車撞到的時候,竟然是念觀世音菩薩!講起來是個不孝子,觀世音菩薩救了我,我卻不曾念他,不曾念觀世音菩薩。所以,我今天很感念佛恩,真的!我今天為什麼一直抱病上台?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勇氣,不管一切眾生對我的看法怎麼樣,我弘法不斷,這就是我生命的理念,我認為我這條命是佛救回來的,寧願講到死,也勝過不講;你可不要說:寧願吃死,也勝過沒得吃!那是很貪的,知道嗎?我們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東西,來啊!用這個幻化的身心來做功德。[乃依如幻身心無明,而說此智為覺,是對幻所立之覺,]意思是說:因為幻化,所以我們才要講到覺悟,一切法不可得,覺悟也不可立,哪裡有什麼幻跟覺的對立?所以,這個覺[亦名為幻。]亦名為幻也是假設,在這里,幻是假設有一個覺,覺要破除幻;但是,覺也要放下。[此拂幻智也。]「拂」就是:不是,它的本意是違背的意思,這並不是說沒有幻智,連幻智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說否認有一個幻智。[若說有覺,]如果說:你認為還有一個覺,[猶未離幻者:此承上雲,對幻之覺,]來講的,[亦名為幻,若說有個離幻獨立之覺,仍屬對待,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者:此又承上對幻之覺,]來講的,離幻化,你就覺悟了。[離幻之覺,二]我們離開一切幻化,離幻即覺,如果你離開一個幻化,還認為有一個覺,那麼,還是不覺。[者皆未離幻,]還執著有一個覺啊!你如果取笑沒有學佛的人,那麼,這個學佛的人,也是落入對立,你的修養也是不到圓滿。恥笑沒有修行的人,那麼,你本身也是落入沒有修行的念頭,一樣!簡單講,有修行的人,永遠不會看不起沒有修行的人。[以為無覺,]二者皆未離幻,又以為無覺,[乃名為真。]如果這樣子叫做真,「又是大錯」又是大錯特錯。二者皆未離幻,以為無覺,如果這樣子以為無覺,又以為沒有一個覺,才名為真——如果你把這個無覺當作是真,有一個這樣子的東西,那還是一個大錯!你說:覺不是,那無覺應該是是嘛!不對!也不能說有一個無覺。[豈知說無覺者,此亦是幻。何以故?圓覺不屬有無之故。但有起心動念,均未離幻。]諸位!但有起心動念,都還沒有離幻。[是故幻滅,名為不動者:是有無俱遣之故,]都放下。[諸幻滅盡,妙性天然,泯絕無寄,]沒有寄託,[名為不動。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竟。]菩薩!這是佛的境界,在座諸位!你想了解《圓覺經》的偉大嗎?你想了解佛陀的境界嗎?我帶你去認識佛陀,我現在帶你去認識佛陀的心境,讓你今天回去之後,無比歡喜,笑眯眯的,讓你眉開眼笑。我帶領你入太空時代,超載的境界,你回去之後,下面這段念一百遍,保證開悟!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毀禁」就是犯戒。不重久習,「久習」就是老參。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這一段要跟諸位解釋一下,讓你今天回去之後眉開眼笑的,讓你的法喜無法言喻!善男子!是善男子喔,有心要修行的善男子,不是惡男子、臭女人!是要善男子才算數,聽經聞法要記得看清楚,是善男子,有心要修行的人,當然也包括善女人。善男子!覺成就故,如果你圓滿的覺性有所成就,就是說:你真正要修行,而且真正要下功夫,有一點覺性的功夫,有所了悟了。當知這位菩薩,什麼境界呢?不與法縛,[與]就是被,不被一切法所束縛,不管你貧窮、富有;有修、沒修,不管你!二十四個小時都注意自己的錯誤,研究佛法是升華自己,開口閉口也不傷害任何眾生,大慈大悲,一切法都束縛不了你,黏不到你。不與法縛,就是不被一切法所束縛。不求法脫,心知道有法;但是,不求一切,心,一切無所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求法脫,就是說:也沒有所謂的朝著解脫的方向去求,因為求就變成不是解脫。不厭生死,雖然活在這個娑婆世界,但是,不會埋怨,他沒有怨言,生老病死,忍受一切痛苦。不愛涅槃,不執著說:我一定要求這個涅槃法!愛是執著,我並不執著於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不敬持戒,也不會說:這個人有持戒,我就對他特別恭敬。這句話是對底下講的:也不會特別的仇視那一些毀犯戒律的人。為什麼?一切平等嘛!不憎毀戒,也不會看不起那一些破戒、犯戒的眾生。不重久習,不會特別重視那些有修行的人;不輕初學,也不會輕視那些實學的人。何以故?一切覺故,任何一個時間、空間,都是用本性,平等故。太好了!所以,我跟你們說:《圓覺經》是太好了,比吃麵包更好!
[庚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分四)辛初 離幻 二 顯覺三 舉喻 四 法合
辛一離幻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你看佛多麼慈悲,再三一直勸告我們。
[此下離幻之文,輾轉四重,此第一重遠離幻境。由前普賢疑問有五:二、雲何以幻,還修於幻?三、幻心斷滅,誰為修行?四、若不修行,雲何解脫?上文幻盡]就是說:[(以幻心離幻境,以幻智離幻心,以幻空離幻智,即是以幻修幻)、]一層一層一直離。[覺滿(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至斷滅),]斷滅就是頑空,沒有妙有的叫做斷滅,一切空,否認了一切,空就什麼都沒有,斷滅。[可釋前二疑。]可以解釋前面兩種懷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釋第三不修之失。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止觀就是定慧的力量,[先止息攀緣,]這個攀緣是指心浮動不定,執著於外境,也可以叫做攀緣,心的問題。所以,先停止攀緣,[亡情]這個「情」就是執,情執,情執,自古以來,[情執]一向是連在一起念的。亡掉這個執著,息掉,[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幻不實。]我們今天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都是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堅執持就是說:一開始先堅持一下,勉強的意思。我要離!勉強,因為還無法任運自如。所以,你若不堅持這個念頭,要離幻的念頭,那麼,慾望來,或者是非又來,我們就又退失道心了,我們就又被轉了!學佛就是轉來轉去而已,有智慧的人,能轉一切境界;沒有智慧的人,被境界所轉,其實別人的境界,與我們的生死根本無關,而我們每天都在為別人忙碌,為了那些沒有意義的事煩惱、困擾。有一個姐姐很可愛,姐姐學佛,弟弟不學佛,叫他來文殊講堂,就complain,抗議,開始你一言我一句吵起來了。這個大姐說:師父!我該怎麼辦?我說:哎呀!大腦壞掉!你要修你自己,把自己修好,你強迫他來學佛,他怎麼肯來呢?你學佛要先表現得很好,有空就多少關心他,慢慢等待機會,這樣才對!所以,雖然我們發心,但是,不了解隨緣。我說:你這樣也是叫做執著,雖然你是真的想度眾生,但是,不觀機、不逗教、不看時空的因緣,只是一味拚命的想把佛法送給你弟弟,這樣會增加痛苦!由堅執持,堅持要遠離這個執著的心。心如幻者,也是要遠離。所以,[】
此第二重遠離幻心。由前離幻境時,堅固執持,有能離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遠離為幻」遠離也是一種幻化的,因為遠離是有智慧才能遠離。意思就是說:能夠有遠離的智慧,它也是幻化出來的,這個也必須要遠離,這句話是這個意思。能夠有遠離的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執著,[亦復遠離。]】
此第三重,遠離幻離。此遠離是智,因前幻心已滅,此為幻智。若愛此智,亦即心病,故曰:遠離乃為幻智,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離這個遠離幻,[亦復遠離。]就是說:有了幻智,有離於幻的能力,注意聽!遠離幻就是說:有了幻智,能夠遠離於幻;有了幻智,能夠離開幻化的迷惑,所以,這句就是遠離幻。那麼,上面加一個「離」字呢?就是包括那個遠離的幻智都要遠離,都要離。也就是離到無可再離,亦復遠離。】
[此第四重,遠離離離。]就是這個意思。[謂能離遠離幻智之離,此離猶未離幻,亦復遠離。]能離開遠離幻智的離,此離猶未離幻,亦復遠離。[以上四重遠離,即修行甪心之階級,步步升高,以後後位,覺前前非。]一層又一層,覺悟到前面,一次又一次。[故離之又離,離之又離,中途不住。辛一離幻竟。]其實我們修行如果一切不住,事情就解決了!所以,有的信徒來信:師父!我昨天夢見什麼,我從頭到尾講給你聽!我說:stop!只要是夢,你都不用講給我聽!他問:不知道那個夢有什麼含意?我說:人生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夢境更是毫無意義可言,你講給我聽做什麼?他說:這樣啊!我沒有在聽人家講夢境的,不必!你講給你兒子聽就行了!人生已經是一團糟了,你做夢還講給我聽做什麼?我還得當義務聽眾呢!我覺得討論夢境很無聊,人生已經是幻化的東西了,何況是做夢?所以,以後你們這些菩薩如果做夢,不要講給我聽,拜託!
[辛二顯覺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到了無所離的時候,一切幻化就除掉了!]】]
所以,[此密顯真覺,由輾轉遠離,]輾轉就是一次又一次。[離到得無可離境界,]無可離的境界,本來就是不住,無所住的境界,進入平等的空性中,這樣就對了![即滅除諸幻,契合真覺。真覺,則不可離也。]直覺若離,變就成沒有覺性了。[此段離幻顯覺之文,全是禪宗頓悟漸修工夫。由淺及深,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分明。即同《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解六結、越三空工夫,]我簡單解釋一下:解六結就是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解釋一下:我們的耳根、耳朵,聽外面的動塵,我們修行將它攝收回來,動,不要執著;聽,變成靜。變成靜就是我們的六根,六根還感覺有一個靜,這種感覺也要放下,變成覺。覺悟到這個根,有動靜二相,這個覺也要放下,就變成空。連空都不可以執著,這叫做滅。動、靜是六根所攀緣的,就是耳朵,耳朵不是聽到動,就是聽到靜。 所以說: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六結。「結」簡單講:就是六種通達自性裡面的束縛,要經過六個階段,你若能解開這六個結,就能超越三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的功夫,這《楞嚴經》會講到。[若合符節。]就像這樣子的符合。《圓覺經》跟《楞嚴經》講的有一點相同。[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即亡塵也(境界屬前塵)。]前塵:前面的影像,落謝的影子叫做塵。境界只是一個落下來的影子,前面污染的東西而已。[所謂初於聞中,]一開始聞我們自己的聲音,[入流亡所,所入既寂,]迴光返照回來,以前是聽外面的,現在聽裡面的,叫做入流;入流就是逆流。「亡所」就是亡掉這個能所,有能聽、有所聽。[所入既寂]六根所入的塵,我們都無所著,六根無所著,入於寂靜,那麼,外面的[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也。]耳根就不會執著動,或者是靜的相。也就是說:你講什麼話都無礙,他聽到毀謗,不會難過,聽到贊嘆,不會歡喜,瞭然不生。我們今天都是在動靜當中執著,不是執著動,就是執著靜。我們如果能入流亡所,返聞自性,放下萬緣,所入既寂,這樣就瞭然不生。[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者:心,即根也。亡塵盡根,]就是亡掉這個六塵,盡掉六根。盡根就是連根都不去執著這個塵,連根也不執著;不執著有一個能攀緣動、靜的根,所以說:亡六塵,盡六根,[所謂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也。]聞所聞盡就是:能聞以及所聞盡,都沒有了,都亡了。這是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者:即空智也。]這是空的智慧。[所謂盡聞不住,]聞性的能所都空盡,我們都不要執著。但是,[覺所覺空也。]有一個能覺悟,有一個所覺,也必須把它空掉,能覺所覺也是要空,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有這個遠離的功夫,還要遠離,叫做遠離遠幻,[即滅空也。]連這個空都不能有執著。[所謂空覺極圓,]空掉那個覺悟,就達到極點的圓滿。[空所空滅也。]能空、所空全部滅掉。[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還覺也。所謂生滅既滅(諸幻盡滅),]還覺就是回復到本來的覺性。得無所離,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就恢復到覺悟,還覺。所謂生滅即滅,這是四阿含經講的,[寂滅現前也]諸幻盡滅,寂滅現前,這句話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著。寂滅就是[(真覺顯現,覺心不動),以上離幻之功,]能力,[同觀世音,耳根圓通無異,即圓照清凈覺相,有以成之。辛二顯覺竟。]這一段,離無所離,即除諸幻,顯出我們的覺性。
[辛三舉喻
【「譬如鑽火,]鑽木取火,[兩木相因,]互相磨來磨去,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煙先滅掉,灰才能飛,倒過來。怎麼是灰先飛,煙才滅呢?譬如鑽火,兩木相因,就是用智慧觀照心的境界,觀照到火出的功夫;火出就是比喻離開心境的幻智,因為我們有智慧,就能離開心跟境界的執著。能離於心境執著的幻智,火出,冒出了智慧。我們一開始是心,用智慧來觀照,觀照這個心的執著、觀照境界都是無常,放下,智慧就出來。火出就是智慧就產生,兩木盡,就是心境皆離,心也離,境也離。煙滅灰飛,煙滅就是智愛的執著也離,為什麼?因為你有智慧,也不能執著我有智慧,智愛的執著也離。灰飛,全部飛散了,空愛的執著也離。再解釋一遍,譬如鑽火,兩木相因,就是說:用我們的智慧來觀照心跟境界,一直觀照,觀照到最後,知道身心都是虛妄的,火出,產生智慧,產生智慧以後,這個木盡,木盡就是燒光。燒光就是說:心也沒有了,境也沒有了,能夠放下心,也放下境了。煙滅就是智慧,有了智慧,連這個智慧的愛的執著也要放下;灰飛,連這個最後的空性的執著也必須放下。沒有人跟你們講這么詳細的,這樣已經很詳細了!][】
[譬如鑽火鑽字,從金旁,似是金屬,鑽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以自熟食。]這樣可以讓我們吃到熱的東西。[今雲:兩木相因者,則能鑽所鑽,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獨木不生,亦必兩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極火出。兩木,喻發智之心境;]要發智慧的心境。[火,比離心境之幻智。由智發,而心境皆離;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在座諸位!今天我們修行要記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來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時間,你就發無量的智慧。我們如果用感恩的心來修行,你想想看:順境來,感恩;逆境來,感恩,這樣眾生對你都沒有作用。誰想讓你痛苦,都沒有作用,我統統感恩你,你就對我莫可奈何,他就拿你沒辦法!我們今天因為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都是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所以,會一直認為別人對不起我們,我們很少會想我們對不起別人。稍微一點不滿,就象潑婦罵街一樣的,一樣的這樣罵。也不想想過去人家是怎麼對我們的,也沒有想到這樣子。我們人會分開,都是因為幾句話而已,就離開一個好朋友、離開一個善知識,抵擋不住一點閑言閑語。在文殊講堂結緣三年,聽經聞法,師父也很疼他,抵擋不了別人幾句話,遠離!講起來你會很想笑,也很悲哀,抵擋不了別人幾句話,就散了!我們現在修行不要這樣,要用感恩的心,轉一個念頭試試看:順、逆境界來,感恩,都能吞得下去,消化得了,這樣你的智慧就一直發出來。如果你不肯,任憑你多會拜佛,拜千佛、拜萬佛,就算拜億佛,照樣沒用!那隻能算是結緣,要記住!學佛不是運動,你要記住我這句話。學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你要學佛的覺悟,心才是主要的,拜佛、念佛,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你有多厲害?拜到頭蓋骨破掉,還是一樣,腦髄都流出來,也不能開悟。沒用![灰飛煙滅者:有謂譯之倒也,應以煙滅在前,灰飛在後。若木雖盡,而煙未滅,木化為炭,猶有炭在。]還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愛之病,]智愛,意思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智慧,執著自己很有智慧,這個也是一種毛病![其智亦應遠離。此病未離,猶未了當。若煙雖滅,而灰未飛,此亦是病,亦未了當。以其智愛雖離,空愛又起,]因為他能空一切相,智慧能夠空一切相;對於能夠空一切相,那個空,他又執著![亦應遠離。故修行之法,必如鑽火,火出木盡,煙滅灰飛,才是到家消息。]有一次,佛在說法,就問徒弟說:弟子們?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他說:什麼是世間多福之人?弟子說:世尊!當布施者是多福之人。世尊說:非也!不對。佛說:忍辱才是多福之人。包括空,他都能夠忍。能舍是最大福之人!舍掉身上的金錢、能舍一切名利、能舍世間一切執著的東西,這最富有。為什麼最富有?大智慧,無所住就是世間最有大福的人,大大的好用!試試看這個[舍]菩薩,如果我們看不開,我講一個例子。你今天如果有什麼委屈看不開,你就想想看,佛陀無量劫來受多少的痛苦、受多少委屈、犧牲千百萬世的生命,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眼淚?度了多少眾生,含冤委屈,舍多少的身命?到今天才能成佛!冷靜!想到佛陀,我們今天被人倒了三萬,就睡不著?回去就好睡了。能舍是大福之人,因為他有智慧。所以,你要享受人生,就要像昨天師父講的那個禪宗的公案:有一個禪師在打坐,他打坐之後都會歡喜的笑;當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是微微的笑。徒弟看師父每次打坐後就無比歡喜,微微的笑,就問師父:師父,您每天打坐是為了什麼?師父就回答:為了享受啊!徒弟又問:出家人也講享受啊?師父說: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但是,大徹大悟的人,就懂得如何享受,知道如何享受。他享受他的生命、享受這顆平等的心、享受無量的慈悲心、享受忍辱的心、享受般若的心、享受慈悲喜舍的心、享受一切空性所帶來無量財富的心、安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