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如何讀懂《金剛經》(十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受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請問此經應以何為題,我等弟子應如何受持,佛回答說: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意謂“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功德便已不可思議,應當看作真言咒語一樣誦持。為什麼?名以表德詮實,如提起一個熟人的名字,便馬上會想到他的長相、為人、才幹等,顧名思義,明白了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含義也就明白了此經的大意價值。而所謂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波羅蜜——堪以度到涅槃彼岸大智慧,並非文字言說,而是一種不可言說的超越性智慧,佛以語言文字般若波羅蜜,意在破除眾生的種種妄執,指示證得般若波羅蜜之道,依法修行,開發自心潛在的般若波羅蜜佛說經的語言文字,叫做文字般若,並非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只有依法修行,方可獲證。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

  佛又問菩提,佛有所說法嗎?回答說“如來所說。”明明在說,而且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無所說呢?因為此經中佛說的是諸法實相,實相本來不可言說,禪宗人謂“開口即錯”。執著說法及所說法為實,也是一種法執,所以佛通過問須菩提,聲明佛無所說。不可說可說,是諸法實相的第一義,也是佛說法的第一義。在《楞伽經》中,佛也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跟這裡的無所說意思是一樣的。

  古人有解釋說:佛其實並未說法眾生見佛說法,是因其與佛的因緣,即佛的本願與眾生同佛的緣分相互感應,在聽法者自己心識中現為見佛說法。與佛的機緣不同,所見佛及所聞法也有不同,所以《維摩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世界,是名世界

  佛又問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其數量多嗎,回答當然說甚多。佛言: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破除對微塵世界執著

  微塵,即極小的微粒,古印度哲學有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塵構成的,佛經也用這種說法,還把微塵分為從大到小的多個層次,最小的叫做“極微”,就是最小的微觀粒子不可以再分,再分的話就成虛空了,叫做“鄰虛塵”。好多佛經裡面也都講,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是極微集合而成的。微塵極微,相當於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微觀粒子。現代物理學也認為這個世界的微觀層次粒子,目前所知最小的粒子——電子,具波粒二象性,即從某種角度觀察是粒子,從另一角度觀察則為波,與佛經所說極微、鄰虛塵相當。

  然而,這經里卻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並非實有自性世界本原。現在的宇宙“大爆炸”說,認為這個宇宙是由一個極小的“原點”爆炸以後形成的,所有的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光,本來都是沒有的,是大爆炸以後才形成的,有產生必然有消滅,到一定的時候還會消滅。而且現前也都是剎那生滅,即生即滅,甚至沒有可以於剎那間固定不變的固有實體,絕對無自性,畢竟空,只是就人為的觀察研究和假設,假名微塵

  佛又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人們認為由微觀粒子集成的這個物質世界,也是因緣所生的有為法,無常、無自性,畢竟空。佛經中說,整個的世界、星球,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劫:先是形成微觀物質,然後慢慢形成恆星、行星,叫做“成劫”,時間非常長;世界形成以後穩定了,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星球上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眾生,叫做“住劫”;到了一定的時間,星球、恆星都衰老死壞了,眾生全部滅亡了,叫做“壞劫”;壞滅以後,很長時間之內,宇宙當中什麼都沒有,微觀粒子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只有“大冥”——無邊的黑暗,叫做“空劫”。成住壞空,成住壞空,這樣不斷循環,無有止期。現在宇宙學、天文學的發現證明了佛經說法,用射電望遠鏡看見宇宙中有正在形成的天體,有正在壞的天體,有壞了以後坍塌成為黑洞的天體。世界永遠就是這樣,無常,無自性,而人們卻認為它是本來如此的客觀存在,人生無常的,而世界常住不變的,毛澤東詞有曰:“人生易老天難老”,常人都這樣看。為破除這種世界相實在的法執,佛說世界即非世界,只是假名世界

  或曰:大千世界的實在性無可置疑,我們死了世界依然存在,如前人雖死,我們後代見其所生活的世界依然存在。當知佛說“即非世界”,是指人們所執打有主觀心識烙印的經驗世界名相而言,此名相所表,並非絕對真實,若是絕對真實,便應無增無減,如此則科學世界不應再有新的發現。我們若死,如心識滅,則我們個體的經驗世界,無疑亦隨之斷滅,如死後心識有延續,其所經驗世界相,未必同於生前無明生死之夢未醒,總執經驗世界真實不虛,一旦覺醒而證實相,自見夢中所執為幻為空。

  那麼,世界真相什麼呢?是不可言說的法界,其普遍一切、永恆不變體性,為實相、真如,當破除了對各種相的執著,破除了對色聲香味觸法相,我、人、眾生、壽者相,及國土相、微塵相、世界相、佛相等等相,認知實相的智慧就會顯現,就會證得涅槃,可以智慧眼看到宇宙眾生世界的實相是什麼。因為它完全超出我們的知識體系,非常難以言說它究竟是個什麼,但是它就是這樣,雖然畢竟空,而有不可思議的奇妙作用。如果執著於各種相,不能如實認知實相,便造成生死輪迴、眾苦交攻的眾生界。如實認知實相,就能夠造成超出生死輪迴的阿羅漢乃至佛,能夠造成庄嚴凈土宇宙的實相就是這樣,既不能說它是物質也不能說它是精神,但是精神物質微塵世界眾生和佛,都是由它所產生的,它能夠造精神也能夠造物質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經中記述,釋迦牟尼佛的相貌非常圓滿福態,氣質安詳沉靜,當時見到佛的人,大都被其身相及氣質所傾倒,不由自主地禮敬歸依。佛身材高大,而且比例勻稱,全身上下無不圓滿秀美,總結為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三十二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是當時印度所說佛及轉輪聖王所具有的三十二種福態相,還有八十種“隨形好”,即微細隱密的美,合稱“相好”。三十二相為:

  1、足下平滿相——兩腳底平直柔軟,無凹陷,密著地面。

  2、足下千輻輪相——腳底現一千輻輪寶之掌紋。

  3、指纖長相——兩手、兩足指皆纖長端直。

  4、足跟廣平相——腳跟圓滿廣平。

  5、手足指縵網相——手、腳指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

  6、手足柔軟相——手足極柔軟,如細毛布。

  7、足趺高滿相——足背高起圓滿

  8、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纖圓。

  9、垂手過膝相——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過膝。

  10、馬陰藏相——男根密隱,猶如馬陰。

  11、身廣長等相——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相等,周匝圓滿

  12、身毛右旋相——全身一切發毛皆右旋,柔潤,其色紺青。

  13、孔生一毛相——每一毛孔各生一青琉璃色毛,毛孔皆出妙香。

  14、金色身相——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庄嚴之妙金台。

  15、圓光一尋相——身光任運普照四方,遠及一丈。

  16、皮膚細軟相——皮膚細薄、潤澤,不染塵垢

  17、七處隆滿相——手、足、兩肩、頸項等七處肌肉皆隆滿柔軟

  18、腋下平滿相——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

  19、身如獅子相——上半身廣大,行住坐卧威容端嚴,如獅子王。

  20、身廣洪直相——於一切人中,佛身最高,且端直不曲。

  21、肩圓好相——兩肩圓滿豐腴。

  22、四十齒相——有四十齒,常人一般僅有三十二齒或二十八齒。

  23、齒密齊平相——諸齒皆平齊相等,齒間密接,不容一毫。

  24、齒白如雪相——牙齒鮮白光潔,銳利堅固

  25、獅子頰相——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26、常得上味相——口中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

  27、廣長舌相——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可覆至發際。

  28、梵音相——聲音圓滿悅耳,如天鼓響,如最好聽的共命鳥之音。

  29、目紺青相——眼珠紺青,如青蓮花。

  30、眼睫如牛王相——睫毛整齊而不雜亂。

  31、頂上肉髻相——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

  32、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一根白毫,長一丈五尺,右旋宛轉,從此放光,稱毫光。

  此外,還有“八十隨形好”,好,在古漢語中是“美”之義。如無見頂、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骨際如鉤鎖、身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指甲如赤銅色、膝骨堅而圓好、唇如丹果色、面如滿月、眼廣長、毛孔出香氣、口出無上香頭發青色旋好,等等。

  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庄嚴圓滿是他宿世於多劫之中修行果報。按大乘經中的說法菩薩修行滿三大阿僧祗劫,至十地等覺位後,尚須於一百劫中,專門修能感得相好圓滿果報。行百善才能感得一妙相,因而稱佛相好稱“百福庄嚴”。修得相好庄嚴,比修得自己涅槃解脫要難得多。按唯識學,要讓別人看見你相貌好而喜歡,必須在與別人的關係中,供養給別人以好看的相貌表情,在其阿賴耶識倉庫中種下看見你相好種子才可以讓別人見你相好庄嚴,而起敬信。古語說:“今生人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要在百千萬億眾生面前現出相好庄嚴,需要與百千萬億眾生廣結善緣,供養給他們歡喜、和悅。這隻是指相貌而言,要修得全身一切部位都庄嚴圓滿,非常不容易。

  佛無量劫修得相好庄嚴,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只是其相好就能令一切見者歡喜敬愛,即便惡心眾生,見到佛也會和悅喜歡。當時見到佛的人,看見佛後,都不得不跪下皈依,因為他有一種氣質,能讓你情不自禁地感到他是了不起聖人,是大慈大悲的,應該皈依他。當時皈依的人,很多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佛經上是這么記載的。不但相貌庄嚴,而且具有大神通,走路的時候,腳離地四寸,可以從河上走過去,忽然出現在河的對岸。進城的時候,常先放光全城瞎子就能夠看見了聾子能聽見了跛子能夠行走了,所有的佛經裡面都這樣記載。

  今天寺廟里造的佛像,合格者應是按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造作,當然只能是相似於佛,要比佛的真身低劣得多也能使許多參禮的人敬仰歸依。但若認為佛只是當時一位具有三十二相相貌圓滿聖人,乃至如今天不少進香者認為佛就是廟里供奉的佛像,是大大的誤解。須菩提因此說:佛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只是假名為三十二相。三十二相雖然圓滿庄嚴,也和其它一切相一樣,也是色聲香味觸法組成的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不是佛的實相,也不是佛的真身,只是就眾生世俗知見假名相好而已。

  所以,對佛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不要以為佛就住在哪個寺廟里,哪個廟里的佛特別靈,菩薩特別靈,那是對於菩薩的一種誤解。佛不住在寺廟里,而住在法身里。你只要誠心祈禱他,皈依他,他一般都會根據你和他緣分有所感應,尤其觀世音菩薩,有感必應。感應方式不同,有明顯的,也有不明顯的,稱為冥應和顯應。冥應就是暗中發生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不是太明顯。比如說你應該遇到什麼災難,你祈禱觀世音菩薩以後,他幫助你解除了,你就沒有碰到這個災難,你以為你沒有這個災難,實際上應該有,那就是冥應。顯應就是能夠遇到各種各樣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度脫你。

  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說到這裡,佛再次告誡須菩提若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其所得福德,勝過以恆河沙數的身命布施。前面講以七寶布施,屬財物布施,比較容易修,尤其是有錢人,拿出多餘的錢施捨,救濟貧困,並不難,而要以身體生命布施,如捨身救人,就很難了,當然所得福德要比以財物布施得多佛經中一般不教凡夫修身命布施,這種布施是見道以上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所修。而受持解說此經,乃至經中的四句偈等,其福勝過身命布施,說明此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原標題:《金剛經》講解—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