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好,我們看經文:
這是第九行願恆順眾生。恆是恆常,順是隨順,恆順眾生就是恆常隨順眾生的種類、根機來饒益眾生。上面第八行願是常隨佛學,佛的因地、果地之行都順於真理,所以是恆常隨順佛、向佛來學習。而這一願是對眾生而言,眾生所作惡行以及善行都不離迷惑之心,不能作為學習的軌則,所以不能說常隨眾生學,只能說恆順眾生。
那麼既然眾生所作善行惡行都不離迷心,也就是說,我們所作的、凡夫所作的善行惡行都是出於妄心,為什麼還要隨順呢?我們打個比喻。假如有一位賢明的人具足仁義忠孝等美德,忽然在夢中夢見自己殺害父母,那麼人們知道之後,是否可以因為他在夢中殺害自己的父母,我們就要捨棄他呢?當然是不可以捨棄的。既然不可以因夢而捨棄他,是否可以學習他夢中所作的事呢?當然也是不可以的。我們對於眾生也是這樣,眾生本具的佛性與佛無二無別,眾生所作的善惡行也都是如夢如幻,為什麼?因為都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都是夢都是幻,都是妄心所生出來的。就像那位賢人夢中殺害父母一樣,我們不能因為眾生迷真逐妄、造諸惡業就捨棄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性之緣起,雖然相上有種種不同的差別,但是在性體上,都是同一真如體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雖然對於眾生不能像對佛那樣恆常隨學,但是一定也要常以同體大悲心來隨順眾生。先與眾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恆常幫助這些眾生,然後循序漸進的引導眾生來修學佛法,最終得到解脫,這才是普賢行願的隨順眾生。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這是說明所要隨順的眾生。普賢行願所要恆順的眾生,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這個對境是非常的寬廣,十方法界中,除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所有眾生都是所要隨順的對象。菩薩所要隨順的眾生,沒有地域范圍的觀念,沒有人畜等級的分別,只要是眾生菩薩就會隨順他,這顯示出菩薩心胸的寬廣。我們現在學習普賢行願的恆順眾生,也要打開我們的心胸,擴展自己的心量,不要只隨順我們如意的、我們喜歡的眾生,也不要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像普賢菩薩一樣,發願隨順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
九法界的眾生有種種的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是四生、四種受生的方式。卵生就是依卵而受生,比如我們常見的雞鴨鵝,以及這些鳥類的眾生;胎生是由母胎而生,我們人類以及豬羊這些等等畜生道的眾生都是屬於胎生,由母胎而生;濕生就是依濕氣而受生,就像我們現在夏天一些小飛蟲蚊子等,有濕氣有水的地方,就會生出這些眾生;化生,化生就是沒有依託,頓時出現。比如天人和地獄里的眾生,他無所依託,他是靠業力忽然出現了。
化生含攝五道,就是天人和地獄的眾生是化生,劫初的時候,在我們劫初的時候,人、鬼、畜生也都是化生。中陰身,我們人死了以後有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陰身,也是屬於化生。
胎生含攝人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和地獄道他們是沒有胎生的,他們是化生。
卵生和濕生含攝人道和畜生道,大家說了,我們剛才說人道應該是胎生,由母胎十月懷胎而生,怎麼人道中也有卵生呢?在人道中也是有卵生和濕生的,比如佛經中記載,毗舍佉母是一位長者的夫人,她生下了三十二個肉卵,每個卵里都有一個男孩,這三十二個男孩長大之後都是大力士,武藝高強,毗舍佉母後來修行也證了三果,這是卵生的人。人也有濕生的,比如頂生王,他是布殺陀國的國王,在他的頭頂上生起了一個小水泡,十個月後,這個小水泡里生出一個男孩,泡里有水,所以也是屬於濕生。所以由此而證明我們人道也有卵生和濕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這是個例、個案,但是也有。畜生道的卵生和濕生大家都是經常見的,畜生道的雞鴨鵝是卵生,濕生,蚊蟲這些。這些我們就不再詳細介紹了,所以卵生和濕生含攝了人道和畜生道,其餘天道、鬼道、地獄道,這三道都沒有卵生和濕生的。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說生的種類繁多,依住的地方也有種種的不同。有依地而住的,就像蚯蚓、蛇這些都是依地而住;有在水中居住的,魚蝦蟹這些水族動物;也有眾生是依火而生住的,比如地獄里的眾生就是依火而住,地獄里有的眾生就是依火而住的;有些眾生是依風而住的,空氣中飄浮的這些微生物,有的細菌就是在空中飄浮,還有這些微生物這是空中飄著的各種,這是依風而住的;還有是依空而住的,像空居天的天人,這些都是依空而住;還有是依花卉樹木而住的,就像花芯里寄生的蟲子,還有樹干里寄生的這些小蟲子,還有一些鬼神,他也是依附花卉樹木而住,像花神樹神。所以我們不要無緣無故的去傷害這些花和樹,他們上面都有花神和樹神而依住。
種種生類,是指眾生種類的差別。我們常說四生九類,四生我們剛才說了,胎、卵、濕、化;九類,在這四生之外還有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一共是九類、九大類的眾生,四生九類。
種種色身,就是眾生的身體構造、以及顏色各種不同,身體顏色構造都各有不同,有種種的差別。以我們人類來說,膚色經常見到的就有黃種人、白種人、還有棕色的。紅色的、黑色的、甚至於其他的眾生,如深海里的魚類、森林中的飛鳥和野獸更是多彩多姿,顏色更多。
種種形狀,這是說眾生的外表形狀各式各樣,比如牛有牛的形狀,羊有羊的形狀,豬有豬的形狀,大雁天鵝麻雀也各有它們獨自的形狀形像,眾生各種的形狀說之不盡。種種形狀。
種種相貌,就是每一位眾生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相貌。就是人類眾生也各有各自的相貌,就像我們人類沒有兩個完全相貌相同的,什麼原因?我們常說相由心生,因為每個人的心念不同,相貌自然也有差別。
種種壽量,就是眾生的壽命長短不一。以四大部洲來說,北俱盧洲人的壽命是一千歲,西牛賀洲人的壽命是五百歲,東勝神洲人的壽命是二百五十歲,我們南贍部洲、我們這個地方人的壽命是一百歲。
我們剛才說的北俱盧洲的千歲、西牛賀洲的五百歲、東勝神洲的二百五十歲,這三洲人的壽命都是定數,所謂的定數,他們就是到這個年齡,不多也不少,這是定數。而只有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很多人活不到百歲,中間有夭亡的,所以說,南贍部洲人的壽命不定。再看諸天,諸天的壽命也不一樣,比如欲界的第一層天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但是他這個五百歲,不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晝夜的五百歲。它的一個晝夜是我們人間的五十年,它的一個晝夜不是我們二十四小時的,一個地球的自轉的一個晝夜,我們人間的五十年是他們的一個晝夜。他們的壽命是五百歲,越往上越是成倍的遞增,而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命高達八萬劫。
人間其他眾生的壽命也不同,我們人間的、就像我們經常在河面上見的這個蜉蝣,它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成語的朝生暮死說的就是蜉蝣。而壽命比較長的是烏龜,壽命有的幾百年,甚至也有上千年的。
種種族類,眾生的族類繁多,以我們人道來說,我們中國就有五十六個民族,全世界大約有兩千多個民族,動物中的族類就更多了。魚有金魚、鯉魚、鯨魚、種種的魚類,這些種種的族類。獸類中的族類也是非常多的,老虎、獅子、猴子等等的族類,還有昆蟲,已經發現的就有六萬多種,眾生的族類多的數不勝數。
種種名號,就是指的眾生的名字。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名字,其他的眾生也都各自有名字的劃分和分類。
種種心性,眾生的心性也是千差萬別,有的堅強、有的懦弱、有的善良、有的兇狠等等一切的心性。
種種知見,這是說眾生的知識還有見解各不相同。有的見解是正確的,有的見解是錯誤的,知識的水平也有高低的不同。以我們學佛來說,有的注重念佛有的注重參禪,還有的注重持咒等等,眾生的思想見解也有種種的差別。
種種欲樂,這就是眾生的愛好有種種的不同。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睡覺,有的喜歡跑步,有的喜歡玩鬧,所以眾生的好樂有種種的不同。
種種意行,指的是眾生的主觀意識以及外錶行為不同。有時是向善的心念,就會去幫助別人;有時又起惡心,就會做出傷害別人的惡事。眾生的意行也是剎那不停的變化著。
種種威儀,眾生行住坐卧的儀態也各有不同,有活潑好動的、有安靜的、有舉止文雅的、也有行為粗暴的。人的儀態儀錶就有種種的不同,何況這么多種類的眾生,那就更是說不能盡了。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是眾生受用的差別。有穿綾羅綢緞的、有穿粗麻布衣的、有人吃著山珍海味、有人吃著粗茶淡飯;眾生的住處也各有不同,有的住在農村、有的住在海邊、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草房、有的住宮殿、有的住山裡、有的住海邊,總之眾生所受用的衣服飲食、居住環境也有種種的差別。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的種類繁多,不能一一舉例,以這一段是包括了其餘一切的種類。天龍八部我們前面講過,人即人類;非人指的除天龍八部之外的天仙鬼神;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的動物就是指這些蛇、蚯蚓一類的眾生;二足,人、雞鴨麻雀等禽類的眾生;四足,如豬馬牛老虎獅子;多足就是蜈蚣螃蟹這些眾生。有色是指欲界和色界的眾生,欲界和色界的眾生還都可以看見色身,所以稱為有色。無色是指無色界的眾生,無色界的眾生只有心識的活動,沒有色身可見。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三界的眾生,凡是有識心分別的都稱為有想;無想是指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此天的天人是修無想定而感得的,生到此天之後,五百大劫沒有思想活動;非有想非無想,是指生在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講過,此天是三界的頂天,還沒出三界,生到此天的眾生定心深妙,已經沒有粗想,但是仍然有微細的識心存在,因此你不能說他有想,也不能說無想,就稱為非有想非無想。有些外道的眾生,以為到達這一層天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這樣實在是不了解此天的真相。此天,我們剛才說了還在三界之內,仍然有生死的輪迴,未得解脫。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 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如是等類,這是承上啟下文,總結以上所說的各種形類的眾生,引起下文正式說明隨順之想。我皆於彼隨順而轉,轉是生起觀智的意思,就是說,隨順以上所說各種形類的眾生生起觀想。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承事就是侍奉;如敬父母,是說在眾生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要盡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的為眾生服務。眾生缺乏衣服、缺乏飲食、缺乏生活的必需品時,我們就應該去供養眾生;在種種承事供養時,應當把眾生視作自己的父母。
《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此間所高,莫過須彌,悲母之恩,須彌過之,世間之重,大地為最,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背恩不順,令其怨念,父母發惡 子即隨墮,以百千種上妙供具,供養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養父母,校量其福,不可為此。」是說父母之恩比須彌山還要高、比大地還要重,我們應當孝敬父母。用這個舉例來說明,我們幫助眾生的時候,雖然他們並不是我們的生身父母,但是我們的心要把他們當成親生父母一樣。經文中用的「如」字就非常的重要,如是同的意思,雖然不是親生父母,一定要如同親生父母一樣來侍奉,不能只是口裡說說,要從心裡把他們當成對我們恩重如山的父母,從而生起至誠的孝心來。
如奉師長,經中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由此可知,師長恩勝過父母恩,所以見到眾生,應當如同學生對待老師一樣的恭敬。
阿羅漢是梵語,有多種含義,我們用其中的三種。第一是殺賊,就是殺掉煩惱賊。阿羅漢已經把見惑煩惱和思惑煩惱斷得干乾淨凈;第二是無生,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惑和思惑,了脫分段生死,不會再來三界受生;第三是應供,阿羅漢證得道果,是勝福田,堪受人天供養。
乃至如來,乃至是超略之詞,因為阿羅漢過了之後,中間還有辟支佛、菩薩,所以說乃至如來。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如來,這是出世四聖,對待眾生應當如同對待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如來一樣,以恭敬心承事供養,所以說等無有異。
我們對待眾生只有做到這樣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如同見到出世四聖一樣,以這樣的心態去對待眾生才能做到恆順,否則的話,心裡還有高低貴賤的分別、有親疏的分別就很難做到恆常隨順眾生的。
以上講的是隨順眾生的心態,那麼菩薩究竟應當以怎樣的方式去恆順眾生呢?以下是進一步的加以詳細來說明。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大智度論》中說,「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淫慾、嗔恚、嫉妒、慳貪、憂愁、怖畏等種種煩惱、九十八結、五百纏、種種欲願等名為心病。」也就是說,眾生的病苦有兩種,身病和心病。身病我們大家都有深刻的體會,疾病纏身帶給我們很大的痛苦,甚至也會有心裡的恐懼,作為修行人來說,疾病也是非常影響我們修行的。《華嚴經》中說:「菩薩初學修菩提時,當知病為最大障礙。」因為身體多病、心不安寧,就會影響我們修諸波羅蜜。《成實論》中也談到,「少病者能初夜、後夜精進不息,若多疾病,則妨行道。」如果沒有病,我們修行可以長時間的用功;如果有疾病的話,則障礙我們的行道。所以眾生在遭受病苦時,菩薩為作良醫,對症下藥,能讓眾生恢復健康,祛病延年。
心病也給眾生帶來很大的困擾,如恐懼、嫉妒、憤怒、憂愁等不良的情緒,讓眾生苦不堪言。就像我們在講經前要備課,如果心裡面有煩惱,心肯定靜不下來,備課的效果就深入不進去,那講課的時候肯定就講不好的。所以給我們的修行,身病心病都會帶來很大的苦惱。這樣就看我們的定力,任何的境界都把它當成一種鍛煉,再大的情況把心靜下來,這種憤怒憂愁隨之就化為灰燼,就沒有了。根本都是夢幻泡影,剎那生滅的,用我們的清凈心來對治就可以的。如果沒有這些,不明理不明白的話,就給我們的身苦和心苦,帶來很大的修學上的障礙。
菩薩廣學五明,不僅精通醫術更精通佛法,能夠幫助眾生增長智慧,就像我剛才說的叫大家明理,能夠降伏這些障礙、消除無明煩惱、恢復清凈本性。我們現在修持普賢行願,雖然還不具備高超的醫術,對佛法也不是非常的精通,但是這也不影響我們發大願心,去幫助眾生擺脫痛苦。就像我們平時,眾生生病時我們盡力的去做,雖說我們不會醫術,但是我們可以供養藥品、悉心照料;在眾生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用佛法去開導他,幫助他去看破,繼而能放下,幫助他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使他們能夠身心自在。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眾生有時會走錯路迷失了方向,本來該往東走的最後向西了。菩薩遇到眾生迷路,就會指引他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這里的路也指人生道路,以世俗而言,做人要正直,我們說要做君子,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以出世法來說,正路指的是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路。眾生無始以來,背覺合塵、迷失正道、誤入歧途,不只是前程的危害,將來還會墮落到三惡道受苦無窮,菩薩為了這些迷失正路的眾生,指示正確的道路,讓他們走向佛道,直至達到彼岸,離苦得樂,達到彼岸。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眾生,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應當讓他們,我們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來引導他們,讓他們慢慢的了解佛法,循序漸進。根據他們的因緣來引導他們認識佛法,讓他們認識到佛法是積極的,佛法的思想是符合哲學,是高度的智慧,這樣不但自己能夠擺脫煩惱得到利益,還能利益一切有緣的眾生、利益社會。菩提道才是每個人都應當走的正路。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眾生處在黑暗之中摸索著前進,看不見道路,辨不清方向,菩薩用明燈為眾生帶來光明,使眾生能大踏步的向前進。黑暗也比喻眾生處在六道輪迴的生死長夜之中,菩薩為眾生演說正法,以智慧之光照耀沉溺於生死長夜中的眾生,讓他們永離一切,憂悲苦惱,了脫生死,直至光明。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伏藏就是埋藏地下的寶藏,這里是比喻眾生本有的佛性具足恆沙功德,只不過被煩惱所遮障了,以致於缺少福德智慧、輪迴六道飽受困苦。菩薩了知眾生本具功德法財,幫助眾生剷除遮覆功德法財的煩惱,使眾生能夠受用自己本具的法財。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發願修持恆順眾生的菩薩,應當沒有分別心的,平等地隨順,這樣隨順才能普遍饒益一切的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上面說菩薩應當如同對待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如同對待佛一樣承事供養眾生,那有人就會問,以恭敬心隨順供養諸佛如來理所應當,為什麼還要以恭敬心平等心去隨順供養一切眾生呢?我們平時真的是這樣的,比如說寺院里需要塑造佛像、修補塔寺,或者需要以香花燭等來供養佛,大家都非常踴躍發心供養,但是如果是一般的眾生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大家的積極性就沒有這么高了。下面就是解釋,為什麼要如同隨順供養佛一樣的來隨順眾生。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大家要知道,供養如來固然是我們的本分,但是諸佛的希望,不是說在於對佛的種種供養,而是在於的是度化眾生,能使眾生離苦得樂。也就是說,諸佛的本懷是利益眾生的、是無我的。所以作為佛弟子就應該體諒佛的悲心,既然諸佛心心念念都是為了眾生,那我們就要隨順佛的心願,以佛的心為我們的心,我們也心心念念為眾生著想,盡種種辦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真的能這樣做的話,就是隨順佛心去利益眾生,才能算得上是隨順諸佛,才能算得上是對諸佛無上供養,所以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我們一般都能做到對佛尊重承事,見到佛像見到佛塔都能禮拜,像平時擦拭佛像,擺放貢品,大家也都是小心翼翼恭恭敬敬的。可是眾生與眾生之間,不但不能做到尊重承事,而且還會彼此輕視,甚至會互相詆毀傷害。我們今天發願修持普賢行願的恆順眾生,就是要以普度眾生為唯一志願,不論對任何的眾生我們都不能輕視,要時時刻刻以尊重眾生的心,就像以尊重諸佛的心去與眾生相處。不僅如此,還要對眾生有所承事,承事也就是服務,我們在為眾生服務的時候,不要當作一種負擔,更不要當作一種人情,要把這種當作難得難遇的機會。正是因為眾生給了我們發慈悲心的機會、為眾生服務的機會,我們的福德才能增長。
就像我曾經在作開示的時候講過,如果還能修布施、還能做善事的眾生,一定是有福報的眾生;沒有福報的眾生,供養善法他看不到,就是在他眼前他也看不到。有的居士心不如意、心裡痛苦來找我問,說的「師父,我怎麼改變我的狀況,讓我能夠快樂起來,讓我沒有種種的障礙?」我就說,你堅持日行一善二善、三善乃至十善,這樣你的心量逐漸擴大,你就會感覺到助人為樂的快樂,這樣你的心量大了,助人為樂你就快樂了,你的慾望就少了。他想了半天,說的「師父,我一天找不到一件善事,我沒有辦法做到。」看看,一天都見不到一件善事,有福報的人處處都是善事,哪怕對眾生的一個恭敬、對眾生的一個禮讓,這些都是善事,這樣能夠長養我們的福德、長養我們的心量、長養我們的智慧平等。如果能這樣尊重承事眾生,就等於尊重承事如來,因為這正是諸佛所希望我們做到的。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一切行菩薩道的人,如果不但不去損害眾生,不去給眾生帶來煩惱,而且能以種種的法去隨順眾生,讓眾生心生歡喜,那麼就等於令一切如來生歡喜。因為最讓如來歡喜的,就是眾生都能脫離煩惱離苦得樂。如果大家聽了普賢十大願王,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發起菩提心,因為你們奉事眾生如同如來,你們就能生起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你們就很快能證得佛果。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眾生離苦得樂是佛的本懷,所以說,你日行一善,你把一切的眾生都當成如來一樣的看待,你這就是善中之善了。讓眾生歡喜,諸佛就會因為眾生歡喜而歡喜。諸佛心裡只有眾生,沒有其他。所以我們應當在在處處饒益眾生,讓眾生歡喜,也就是讓諸佛生大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這就是師父剛才講的,因為眾生而起大悲,因為大悲而生菩提,因菩提心而成正覺,所以我們會很快的成佛的。為什麼說普賢大行是稱性的大願,大家細細的聽,這一句連著一句,一句跟著一句,都是稱性之行。
好,我們回到經文上來。大家總認為眾生是眾生,佛是佛,佛是覺悟的聖者,我們高不可及,非常了不起的,我們要仰視;而眾生是凡夫,我們心裡不服。眾生和佛有天壤之別,佛和眾生的差別這么大,為什麼說尊重承事眾生就等於是尊重承事如來呢?為什麼說眾生歡喜就會令一切如來歡喜呢?下面就是對這個加以解釋。
大家首先要知道,諸佛如來是以大悲心為體性的,《觀無量壽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意思是說,佛心體現在大慈悲上,所以佛心的本體就是大悲。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大悲心是如何發起的呢?是由於見到眾生在六道輪迴時造作惡業、受種種的苦,以此激發起慈悲心來。這種慈悲心不同於世間的慈悲的,我們世間也有一些非常有同情心的,看到別人生病無錢醫治,或者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也會做些慈善,會幫助別人,但是這種慈悲心是比較小的、是受局限的。而且是有分別的,在時間上也是非常短暫的。這里說的因眾生而起大悲,這種悲心是出世之悲,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這種慈悲心普攝一切的眾生,沒有任何的遺漏;並且對一切的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分別,沒有增加任何的條件。
就像釋迦牟尼佛看一切的眾生,如同他的獨子羅睺羅一樣。他把一切的眾生都當成他的獨子,包括魔王波旬在內,也是佛要度化的眾生。沒有因為是波旬佛就捨棄他,沒有置他於死地也沒有捨棄他,也是要等他因緣成熟來度化他。包括提婆達多,佛在《法華經》中也為提婆達多授記,當來作佛。而且佛的成就,佛也是非常感恩提婆達多的這種鍛煉的。大家也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的愛子受種種的磨難,有危險的時候,我們作為親人、身為他們的父母會怎麼樣呢?肯定的會不顧任何的危險,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那麼如果對待所有的眾生,都能像對待自己的愛子一樣,這才稱得上是大悲心。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為見眾生受苦心生悲憫,發起了大悲心來,就要去救度眾生,可是自己的力量不夠,所以唯有成佛才有能力去救度眾生,於是由大悲而生起菩提心來。菩提心就是願成佛之心,也可以說就是進趣無上菩提之心,由於大悲心進趣無上菩提之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發了菩提心之後,就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修六度萬行饒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同時成就自利功德,到自利利他圓滿,福慧具足時,就具足成等正覺。
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段經文,成佛是由發菩提心而成的,而發菩提心的開始,是由於大悲心的激勵,所以說諸佛如來都是以大悲心為體,所以真正發心求菩薩道的菩薩,見到眾生受苦,一定要生起菩提心來,這樣才能以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就佛果。可以說假如沒有眾生,也就沒有辦法生起大悲心來,也就沒有諸佛。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這是以比喻來說明上面一段經文的道理。在曠野沙石之中,有一棵很大的樹王,只要樹根能得到水的滋潤,樹上的枝葉花果就能長得茂盛。眾生輪迴生死,時而生天時而墮落,時而又受種種的苦,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任何的依靠,所以說是生死曠野。沙石是比喻眾生的煩惱,菩提樹王比喻眾生的法身理體,樹根是比喻眾生本具的佛性種子,水比喻大悲,枝葉比喻戒定慧三學,花比喻六度萬行,果比喻證得佛果。也就是眾生發起大悲心,饒益眾生,就像是以水來澆灌樹根,使得本有的佛性種子獲得滋潤,抽發出戒定慧的枝葉,再依戒定慧而修萬行之花,有花必定結果,萬行周圓,就可以證得佛果菩提。這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慈悲是成佛之因。
就比如水滋潤樹根是花果繁茂之因,如果沒有水的澆灌,樹根在乾燥的沙石當中是不可能枝葉繁茂的,更不可能開花結果。也就是說,眾生雖然有佛性,發不起大悲心來,也不能廣修六度萬行來利益眾生,更不可能成就佛果,還是在生死曠野。對於眾生來說,大悲心通於自利和利他,在饒益眾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這是從眾生的層面來說;從佛的角度來說,自證佛果已經是圓滿,只有利他,諸佛如來以大悲心饒益一切的眾生,令眾生來成就佛果。所以經中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何以故,就是為什麼饒益眾生就能成就無上菩提呢?我們剛才說饒益眾生就能成就無上菩提,一般人來看這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都是從世間法、都是從我執、自我我執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利益別人卻成就了自己,這不就等於把自己的飯給別人吃,自己沒有飯吃了也就飽了?大家都會有這種認知。但是要想成佛就是這樣。佛法講的是大悲心,是同體大悲,菩薩在利益一切眾生時,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菩薩的心中,一切眾生即是自己身、是一體的,眾生與自己等無差別。所以眾生得到利益,菩薩自己也就得到利益;當眾生離苦得樂趣向菩提時,菩薩自己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說,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既然是這樣,諸佛所證的菩提就應該屬於眾生。大家注意聽,因為沒有受苦的眾生,就發不起大悲心來;沒有大悲心就生不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願成佛的心;沒有菩提心你就不可能成佛,就是這么一環套著一環。因為眾生的苦,我們就生起了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想拔眾生的苦,那麼我們就要成菩提,我們就要發起出離的心、圓成佛道的心,所以沒有菩提心你就成不了佛果。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應當問一問,我們究竟是想成佛還是想六道輪迴?如果你真的想成佛,就不要厭棄眾生,因為眾生是我們成佛、是我們菩提道上的增上緣,沒有眾生的這種因緣,我們是成不了佛的。如果真正的想學佛,真正的想成佛,就應該隨時隨地的恆順眾生,這樣才能在度化眾生的同時,證得無上菩提。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普賢菩薩勸諭善財童子以及諸菩薩,應當如上面所說,來認識理解恆順眾生的義理。因為對於眾生以平等心來看待,就能成就圓滿大悲,而以圓滿大悲心來隨順一切眾生,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和前面大願的結尾都是一樣的,如是隨順眾生,即使虛空界盡 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眾生之行願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