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41-45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1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面,第七行,從一百二十四看起:

  【智度論雲,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這一經文菩薩所修的功德法藏,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我們看看他是怎麼修法。『菩薩得』,「得」是證得也就是通達明了而得其受用,他確實在生活上用上了。『一切三世』,「三世」加上個「一切」,意思就更深了。佛經裡面,特別是大乘經,常講到十世,十世怎麼說法?過去有三世,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這有九世,加一個根本的,叫十世。一切三世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否則的話,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哪有一切?一切是這個意思。

  『無礙明』,「明」是智慧,「無礙」是一切通達無礙。在《無量壽經上有句話,「住真實慧」,跟這個意思相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住在真實智慧。也就像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清涼大師註解華嚴經》,為我們說出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是無有障礙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的法界這是法身大士生活狀況。入這個境界,此地講『等諸三昧』,實在就是《華嚴經》上講到華嚴三昧,《無量壽經》上也說到這個,華嚴三昧

    『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一一三昧」,說了個一,一裡面有無量,無量中有一,這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一多無礙。佛在《華嚴經》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切法都是圓滿具足,沒有一法不是。舉一微塵微塵物質里頭最小的,說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粒微塵,多是什麼?這一微塵你要分析,用現在科技來觀察,一粒微塵是很多原子組織的,而原子又是許多電子組織的。電子再分析,是粒子組織的,一裡面就有多。這麼多東西是一,一是那一微塵。佛舉這個例子說明,所有一切萬法,這是舉到最小的,依報裡面講一微塵,正報裡面講毛孔、毛端。舉這個為例,說明一多不二,這是粗說。像《華嚴》再往細處說,涵蓋了虛空法界。所以說大不是定大,不是一定的大,小亦非定小,大小能夠互容,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見到的,清涼大師也說得很明白,必須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就在眼前,我們看不出來,他們能看得出來。我們看不出來,是有障礙,什麼障?妄想執著,見不到事實真相。如果把妄想執著斷盡,這事實真相原來就擺在面前這是說一一三昧當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

  『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和合」是歸納,一類一類歸納,因為無量阿僧祇就沒有法子說。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無量法歸納成多少類,像《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還是很不方便,太多、太雜了,所以天親菩薩教初學的人,又把六百六十類歸納為一百類,稱為《百法明門》。一百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就方便太多了。所以,一百展開就是六百六十,六百六十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用歸納法。由此可知,一多是互容的,一多是相即的。這是菩薩善法功德藏』,我們學佛在這地方學習,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明了事實真相,修積一切善法,這才叫學佛。再看底下這一段,也是《智度論》里頭說的。

  【智度論曰,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

  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凈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一切凡夫他的受,就是享受不正常,因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換句話說,這些東西煩惱凡夫享受的是煩惱,佛菩薩享受的是智慧智慧清凈的。我們世間人有沒有智慧?沒有,世間人種種智慧里頭參雜著煩惱,不是真智慧;佛法叫它做世智辯聰,世間聰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稱之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世間智慧差別,就是它裡面沒有煩惱,決定沒有妄想執著,這個智慧才是真實智慧

  所以『三昧修行』,這是總綱領,佛法行門很多,所謂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統統修三昧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受用。在《無量壽經》就是清凈平等覺,這叫修行。在生活裡面修清凈心,在工作裡面修清凈心,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修平等心,這是修行修行是說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不是這個。這個搞法,如果與生活、與處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兩樁事情那就完全錯了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思想行為,這叫修行,而錯誤思想行為就在生活里頭。所以要明白經義,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一些原理原則,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修行這就是三昧修行」。三昧修行是總說,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三昧修行,換句話說,都是清凈心、平等心。

    『習久』,修行時間久了,久了就有效果。開始修的時候要作意,因為習氣太重,常常犯這個毛病;學久了,自自然然心清凈,自自然妄想分別執著少了功夫就得力。久了以後,就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好習慣這叫陀羅尼』。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自然能夠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這個大總持法從哪裡生出來的?「是諸三昧」,就是自己清凈平等的感受,以及外面的境界;換句話說,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對外不著相,外離相;內離念,內離念是三昧,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就是正受。內離念,外離相,外面不著相這是諸法實相都現前,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真相你都明了,這是真實慧,能生總持法門陀羅尼在起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就是權智的德用。是諸三昧,實在講就是實智,般若無知三昧無知陀羅尼是無所不知。這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實在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只要把障礙去掉,這個能力就現前。底下一段還是《智度論》裡面說的。

  【智度論曰,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這一是說三昧陀羅尼不同的地方三昧決定是相應的,由此可知,從三昧里得的陀羅尼,是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果沒有三昧,能不能得陀羅尼?能,『聞持陀羅尼』。陀羅尼是講總持法門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有,中國古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做學問、做功夫他有能力抓住綱領。我們世間人講抓住綱領,在佛法裡面叫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綱領,他能抓得住。雖抓住了,他心裡面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斷。你不能說他沒有學問,不能說他沒有抓住綱領,他確實掌握綱領,他也說得頭頭是道,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這是給我們解釋這樁事情,說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羅尼,得陀羅尼不一定得三昧這是不能不曉得的,什麼原因?因為三昧是心相應法,與心不相應,怎麼會能得三昧?三昧清凈心、平等心,決定是與心相應的。但是陀羅尼不見得相應,亦相應,也不相應,這個地方從不相應來說。所以陀羅尼跟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

  有與心相應的陀羅尼,有不相應的陀羅尼,相應的陀羅尼,前面所講的,那是真實慧,是菩薩善法功德藏,這都是說相應。如果是與心不相應,底下就舉一個比喻,『如』,如是譬如,譬如有人『得聞持陀羅尼』。聞持陀羅尼在佛法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很明顯的代表阿難尊者阿難佛陀弟子當中多聞第一,而且記憶力非常之好,理解能力很強,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就是聞持陀羅尼。他多聞,而且他能夠保持不失掉,這就是記憶能力非常好,分析能力非常好,他有這種能力。『雖心瞋恚亦不失』,這就是煩惱沒有失掉,他的貪瞋痴沒斷掉。所以阿難世尊法會裡面,一生只證得小乘須陀洹果,他的同學們幾乎各個都證阿羅漢他還是初果。如果說在佛法能力上,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他,楞嚴會上就很明顯的,富樓那尊者證了阿羅漢,四果羅漢世尊講經,阿難能聽懂,富樓那聽不懂。為什麼四果羅漢不懂,他初果須陀洹聽懂了?這是大經裡面所說的,每個人根性不相同。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以他不能證果,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聞法能夠理解,就是他的是聞持陀羅尼。富樓那尊者阿難根性恰相反,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以他很容易阿羅漢;所知障重,所以佛講大乘經他聽不懂。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亦復如是。這是煩惱習氣沒有斷,這個煩惱習氣就是講貪瞋痴,『常隨人行,如影隨形』,不離開你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實真相,我們看看經典諸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看了以後,回來想想自己,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來修學。實在講,我們現前兩種障礙都重,煩惱障也重,所知障也重。所知障重,對於佛的經義不能透徹了解,甚至於有時候把經義錯解,這所知障重。煩惱障重,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不下生活在這個裡面,哪能不造業?怎能不墮落?如果對於這個事實真正有高度的警覺心,能救,不是不能救,任何一個人都能得救。這個高度警覺心就是覺得自己兩種障礙都重,如果這一生要不能夠脫離三界輪回,必定墮落,有這樣一個警覺就好辦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老實念佛

  世間一切人、一切事我統統都不管,與我完全不相干,都把它放下隨緣度日,什麼事情都好,你說善,很好,惡也很好,完全不關我的事。老實念佛老實這兩個字要緊,念上個三年、五載就成功了。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許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是不是他壽命到了?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他念佛三年,他剛好壽命到了?我想不見得,哪有這麼巧!你說一個、兩個也許有這個樣子太多了。太多了,我們想法就決定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壽命要了,在世間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多住兩年就受兩年罪,人家能走他為什麼不走?我們是走不了,無可奈何。有本事走,不願意多受一天的罪,極樂世界的樂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到。所以他有能力,三年他能力達到、他做到了,自在往生。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那麼好,我們從近代往生傳裡面都看到。

    你看念佛論》,我們這裡流通得很多,倓虛法師所講的極樂寺的修無師,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鄭錫賓居士學佛都沒幾年尤其是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徒弟,念三年站著往生,我不相信他三年壽命到的,絕對不是壽命到的,而是他功夫成就了。沒有生病,站著走的,那是預知時至他在走之前一天,去看看他親戚朋友,那個看看就是告別,但是他不說。說了什麼?說了怕人家打閑岔,你明天往生,我明天看你怎麼往生他就走不了了,他怕人家干擾。所以,絕對不是他壽命到了,壽命往生固然是有,但是壽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我們世間人不懂,貪生怕死,希望在這個世間還多住幾年、多住幾天,人家跟我們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沒有理由在這個地方多住一天,沒有理由。

  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兩種障礙都不怕,只要你真發心,真的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叫消業障!特別是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那個錄音帶聽了四、五十遍,實在是我們的好榜樣。他沒有念過書,什麼事都不懂跟他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所知障重。煩惱障也重,學什麼都不會,雖然出家了,兩堂功課都不會,人笨到這個樣子。所以,老法師教他一句佛號教他阿彌陀佛,而且方法非常善巧。你就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簡單!給他找個小廟,那個小廟是沒人住的,一個破廟,在鄉下,叫他一個人在里頭去住,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三年,居然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但是死了以後站三天,沒聽說過。

  從這個地方證明,這一句佛號業障力量不可思議。如果業障不消除,哪裡能夠這樣自在往生?什麼方法消除業障一句佛號。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消不了業障?我們不是老實念,我們念佛里頭參雜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所以把功德破壞掉了,念得再多,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是你自己破壞掉。人家這個佛號為什麼念得成功?裡面沒有夾雜妄想,所以叫老實念,我們不老實。真正老實念,修學這個法門,實在講三年決定成功。可是你聽了怎麼樣?你聽了決定不肯念,三年就死了,這個不得了,這個法門不能學,我還長命百歲!給你講真的你反而不學了這就是迷惑顛倒,迷戀在五欲六塵當中,沒有真正發心脫離三界苦海的意願,沒有這個意願,雖然講信、講願,信願都不真實。不是這個法門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發心有問題,法門決定不錯。上根利智,在經上講,一日二日就能成就,根性再劣,七天也能成就

    這個說法,在《往生傳》、《凈土聖賢錄》里頭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出了證明。這個出家人煩惱障很重,我們看起來,大概煩惱所知障都重。雖然出家,因為習氣,沒有辦法持戒、守清規,常常犯戒、常常破戒,造作的罪業就很多。但是他之所以能夠得救,他相信因果報應,這個很難得。想想佛在經上常講的,自己生活行為一比照,他自己知道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就害怕了。請教他的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救他?這些同參道友就拿《往生傳》給他看。他讀了之後,對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羨慕,就發心念佛,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一句佛號日夜不間斷,不吃飯、不喝水,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則靈,真誠就有感應阿彌陀佛現身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念佛,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這個時候智慧開了他就一想,我的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再十年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所以跟阿彌佛說,我的十年壽命要了我現在跟你走。他提出這個要求,阿彌陀佛也接受了,佛就告訴他,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非常歡喜,房門一打開,告訴他的同參道友,我三天之後要往生了。一般人看到,他說的話瘋瘋顛顛的,說瘋話,沒人相信他。這麼一個惡人,一個壞人,關門念三天佛,就說他三天之後要往生。好在三天時間不長,我們大家看你三天之後你往生往生?到三天之後,真的他往生了

  這是說明,這一句佛號業障力量,什麼法門都不能比,問題是你真心念。這個世間有什麼好留戀的,年歲稍微大一點的人看得太清楚、太透徹。三十年前的社會,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人心變了,社會的型態變了,將來不知道要遭什麼樣的劫難!這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戰期間,那個時候的人心,跟五十年之後現在的人心不能比。所以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覺悟,應當求生凈土,應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這一是說明,得陀羅尼不一定得清凈心,得清凈心,得陀羅才是菩薩善法功德藏。一百二十七段。

  【智度論曰,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這也是說陀羅尼跟三昧性質不相同,陀羅尼會傳到底下一世,這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有生下來就很聰明,就很有智慧,那是他阿賴耶裡面有這些種子。這個種子習氣生生世世不間斷,可以帶到來世。但是三昧就不一樣,三昧一轉世,一個生死一轉世,來生就沒有了,這一所得到的,來生就沒有了。來生必須要遇到善緣,這個很難得,真正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從頭再修,再修會得到。如果遇不到善緣、遇不到機會,沒修的話就失掉了這是三昧陀羅尼不相同的地方

    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夠發願往生,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報這是很可怕的。人天福報一現前,把修行這個事情就丟掉了,而享福沒有不造業的。他在世間是大富大貴,富貴人權力、有財富、有勢力,為所欲為,他想什麼他都能辦得到。如果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這一生的福報盡了來生必定墮落。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囑咐菩薩不受福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無論示現出家、示現在家都不享福,生活都過得很清苦,非常有道理出家人,大家所知道,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不是沒有福,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供養太豐富了,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生活嗎?

  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在南洋弘法,泰國皇後皇帝,泰王都是皈依法師的。老法師穿的一身衣服,補釘補了好多個,這些在家徒弟,大富長者,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幾件好衣服嗎?實在講供養的好衣服太多了,我們在老法師年譜裡面看到,他這個地方受了,那個地方布施給別人。有些初出家的人沒人供養,沒得穿,他新的衣服、好的都送人,自己還穿一身破爛衣服。印光法師也是這樣的,所有一切的供養他拿去印經書他在蘇州報國寺辦了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印經布施流通。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點都沒有改變。確實遵守佛在《般若經》上的教訓,不受福德,不接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不造業,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在家學佛的這些長者居士們,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台灣李炳南居士,那有大福報在台中弘法利生,以居士身分講經說法。我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在台中十年了。我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台中蓮社的蓮友,登記本子上有姓名、有住址的,已經超過二十萬人他自己生活,還是一天吃一餐,那麼簡單,穿的衣服,幾十年沒有換過新衣服。到以後我們才曉得,他的內衣都是補的,襪子也是補的。有沒有供養新的?有!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給他,他一拿到就送人,還送我不少件,都是非常好的料子,他自己不用,轉手就布施掉。在家菩薩!也是不受福德,不享福就不造業,佛門常講隨緣舊業這是在家、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隨緣消業,不造新殃。

  這是陀羅尼跟三昧不一樣。陀羅尼可以隨著一個人轉世,生生世世都顯出他的聰明智慧,但是清凈心、正受,一轉世就沒有了。這是六道裡面,一轉世所謂有隔陰之迷,這是兩種不相同。再看底下這一段。

  【凈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底下這幾節都是解釋「入華嚴三昧」。什麼叫華嚴三昧?《凈影疏》裡面這句話,『彼一三昧』,就是華嚴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由此可知,華嚴三昧實際上就是大總持法門

  【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

  實在講華嚴三昧就是四無礙法界,也是《華嚴經》裡面所說六相十玄,就是十玄門,能夠統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在一三昧當中,『佛華嚴』是究竟圓滿的正受。底下這一段是解釋,說得比較詳細。

  【法界記雲,言華嚴三昧者,解雲,華者,菩薩萬行也。】

  「華嚴」是比喻,在《華嚴經》經題里頭為我們說明。「大方廣」這三個字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含在這個字裡面。「大」是說一切諸法的理體,說它的本體也就是講的自性。在有情眾生稱作佛性,在無情眾生作法性,實在講,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沒有差別。性就是本體,所有一切法是從它出生的,性是能生,諸法所生。所以性是體,所生的叫相,相用「方」這個字代表,方的意思是方法、是軌則,是變現一切法相程序。「廣」是講作用,它的用途非常廣大。所以,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講一切諸法的體、相、用。「佛」這個字,佛是能證,佛是徹底覺悟的人覺悟什麼?覺悟大方廣,大方廣實在講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大方廣。徹底究竟的覺悟,這個人就叫做佛。「華嚴」是比喻,『華者,菩薩萬行也』,「萬」是比喻多,比喻無量,「行」就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當中點點滴滴。

    所以,經的梵文經題裡面是「雜華嚴飾」,佛把它比喻一個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面,世間有一切花的品種統統具足那就太妙了。你到這個花園來,什麼樣的品種都能見到。佛用這個比喻,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就好比雜花一樣,這是一個世間庄嚴是嚴飾,飾是裝飾。在這麼一個復雜無比的世界之中,就像個大花園,什麼樣的花、什麼樣的品種統統具足你在裡面遊覽,宗門的人說「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這就是菩薩遊戲在人間世間無論怎麼復雜,菩薩的心永遠清凈,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而不迷,那就是片葉不沾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意思。那就是嚴的意思,這真的庄嚴。如果對於這些境界心動念,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就迷了,就不覺。什麼叫覺者?菩薩是覺者,佛是覺者,知道萬法雖有,有即是空,《心經》里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有就是空。所以他不分別、不執著他能夠保持清凈心、保持平等心,不會隨外面境界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他的本事。凡夫跟他不一樣的,見色聞聲就起心動念,就起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這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所以菩薩正受,底下講:

  【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託事,故名華也。】

  這是解釋華嚴個字。為什麼用『華』做比喻?因為華開花之後會結果,『生實』就是結果的意思。而菩薩的行,行後面也感果,行是造的因,有因必有果。這個造作,不但是在言語、行為上造作,起心動念就造作。所以我們自己現前感受的果報將來我們也會感受果報,不論果報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是自己業力招感的。你自己沒有這個業因,怎麼會有這個果報?真正覺悟、明白了,在受果報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果報受了之後就了了,絕不怨天尤人,等於說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如果受報的時候,特別是受惡的果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那你在果報的時候又造惡業,你將來果報就更苦,愈來愈苦。可是世間人有幾個覺悟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他不怨天尤人?太少了,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受極大的苦難,他知道自己造的業因,應該受這個果報這是覺悟的人。所以用華來比喻因,比喻造因。

  『雖復內外兩殊』,這個比喻是外,實在講的意思就是菩薩生活行為,這個不一樣,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開花,花開得好,果一定結得好;花開得不好,果就結得不好跟我們在生活當中造業是一樣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的心善行善,果一定善;心不善、行不善,果一定不善,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說法是相似的。『今即以法託事,故名華也』,用華來表法,顯示在生活裡面所遭受到的這些果報

  【嚴者,行成果滿。】

  庄嚴

  【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

  『嚴』是庄嚴,是完美果報完美果報一定是要把煩惱斷掉。『垢障』,垢是污染,障是障礙,這兩個字是指煩惱無明煩惱是污染,見思、塵沙障礙,這三種障礙把它永遠斷掉,這就是「垢障永消」的意思。能把無明煩惱斷盡,證理就圓滿,理就是自性,理就是諸法實相,你才能夠證得圓、證得滿,而沒有欠缺。佛在經論上『隨用贊德』,「用」是用在生活上,讚歎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在生活上表現的圓滿的德能,智慧、德能都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嚴來讚歎他,『故稱為嚴』。

  【三昧者,理智無二。】

  『理』是所證,『智』是能證,智就是般若智慧,理是真如本性。顯現在外面,就變現出一真法界,變現出十法界依正庄嚴這都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如果你要明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麼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穿、看透了,那就是「理智無二」。諸位曉得,無二就入不二法門,就入一真法界。還有二,你決定沒有入不二法門,你決定在一法界之外。在一法界之外,你就是落在十法界里頭,如果二障要重一點的人,在十法界里必定在六道裡面。這些理與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事情;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十法界機會就沒有。你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事實真相,然後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心。

  要發心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願心才能生得起來。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這個願心生不起來?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明了。假如對於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這兩方面情況搞清楚了,這個地方真苦,那個地方真樂,你還不趕快移民過去嗎?這一道理!沒搞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未必比我們這裡好,去不去無所謂,他願心就不強。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不但非去不可,愈快愈好,一定是這個心理。所以入不二法門這是真實利益真實的受用。

  【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雲三昧也。】

  這是解釋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華嚴是究竟圓滿三昧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不見得究竟圓滿,要比華嚴三昧那就很遠三昧之多,我們在此地也舉一個簡單比喻,讓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有個很清楚的概念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剛才講過,裡面沒有貪瞋痴慢。譬如這個人他對於財他不貪財物擺在面前他決定不會起心動念,這個人在財裡面得三昧,得正受。可是他遇到名,名他要,他貪名,他在名裡面就沒有三昧,在財里頭有三昧有些人財富得很重,名看得很淡薄,那個人在名里頭得三昧,財里頭沒有三昧。這樣你可以依此類推,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精神生活上、在物質生活上,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你要把無量無邊煩惱習氣一樁一樁都離開、都不動心了,你就得無量三昧

  而華嚴三昧境界就更擴大,大到盡虛空法界。不但是六道不染著,十法界不染著,連一真法界也沒放在心上,這才是華嚴三昧末後結得好,結的是究竟圓滿三昧。『理智無二,交徹熔融』,理與智交徹,性與相交徹,事與理交徹,互相併融。『彼此俱亡』,「彼此」就是底下講的『能所』,心才達到真正的清凈惠能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到這個境界才是華嚴三昧,這個三昧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底下一段:

  【華嚴經雲,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這是華嚴經》上兩句偈,形容華嚴三昧的德用,也是華嚴三昧功德利益你要是明了它的作用,知道它的好處,你才會發心去修學,我們學了好處學了有用處。它的用處,實在講就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一切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無障礙法界你看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我們通常講「普賢菩薩行願品」,而它的品題不止這幾個字,這幾個字是略稱。品題具足是說障礙法界,「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就是你得到了,你得到不思解脫境界,就是此地講的一切自在不思解脫境界就是四無礙法界,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入到這個境界這是你能入的。不思解脫境界就是普賢菩薩生活境界,他用什麼入的?普賢行願。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解脫境界所入,能所不二,那就華嚴三昧。所以『華嚴三昧勢力故』,才能夠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解脫境界在這個境界里得大自在

  我們對於這樁事情雖然聽說,實在講沒透徹,不是真正的明了。真正明了,你一定會發心去求,你自己要想得到。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真正念佛求生凈土,就入華嚴不思解脫境界。用這個方法我們有把握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用別的方法非常困難,即使是依《華嚴經》十大願王來修行很難,實在講沒有信願持名來的容易。信願持名,我們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要是修十大願王,我們不見得有能力修成,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凈宗是不思法門,是真實難信之法。我們有幸遇到,如果這一生不認真,把它輕易放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2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九面,從第一百三十三段看起,倒數第五行:

  【合贊曰,法界唯心,名佛華嚴,以因行華,嚴果德相,令顯著故,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

  這是無量壽經合贊》裡面的一段話,這個意思很深,完全是《華嚴經》裡面所說境界法界心性,實在說是一不是二,心性能現,法界是所現,能所不二,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個意思也是『佛華嚴』的意思。底下說『以因行華,嚴果德相』,華嚴個字比喻,華代表因,開花之後才會結果,用嚴表果德,華表因行。在《華嚴經》上講,就是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代表華嚴的因行。由此可知,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總綱領,不外乎十波羅蜜與十大願王。

  「果德相」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圓滿含攝了十法界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行化他的境界。『令顯著故』,就是入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入此三昧,現見十方佛及佛土』。不但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方微塵國土他也看得清楚、也聽得清楚。由此可知,法界原本是一,不是二。凡夫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正是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一切凡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由此可知,妄想執著障礙,去掉這個障礙,佛華嚴就現前。

  【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雲華嚴。】

  這個『三昧』是庄嚴法身的,『飾』是裝飾。所以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庄嚴,不但是正報,也包括依報在其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情無情,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華嚴』兩個字的意思很深,也非常之廣。

  【秘藏記雲,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真實虛妄,故曰真言。】

  這段是解釋『真言』,真言特別是密宗所說的。「真」是真實無虛的意思,這是諸佛如來所說言語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宗門里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之後,他的言語、他的德能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不是虛妄的。諸佛菩薩要隨俗締來說,我們凡夫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如果隨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來說,我們凡夫就沒有能力理解他,因為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前面我們講的很多。凡夫、二乘的境界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那個裡面的現象、裡面的狀況,不是十法界裡面這些人能夠知道的。因此,佛講經的時候,不僅有六道眾生,有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十法界裡面的,還有一法界法身大士他們也來與會。

  既然來與會,世尊也不能夠把他們冷淡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為我講經說法之後,有時候就用咒語,『密語』就是密咒,密咒實在講就是他們的言語。實在講,世尊無論對哪一道的眾生說,法身大士哪有通達、不明了的道理?但是咒語說幾句,對他們來講有特別親切之感。而且咒語有一作用,能夠對治凡夫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讀經,讀經為什麼不容易攝心?因為看到經文,他打妄想,佛這一句怎麼講,這一段什麼意思,他打妄想。如果叫他念咒語咒語沒解釋,所以能夠攝心,不讓他妄想,它對於我們有這個作用。而咒語裡面所含的意思,跟佛顯說的無二無別,所以神咒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百千三昧者,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百千三昧,斷其塵勞。】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是解釋經上所講的『百千三昧』。三昧的意思是正受,「百千」不是個定數,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數字來看。它是形容,表法的,代表多,所以底下講『無量』,百千就是無量的意思,代表眾多。三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前面我們也曾經舉例說過。實在說眾生無量無邊,每個人的心行不相同,實在講就一個人來說,一個人的心行也是無量。你看我們從早到晚妄想念頭,一會想東,一會想西,如果你要是仔細把它記錄一下,你從早到晚想了多少事情!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念頭裡面的復雜。一樁事情得正受,這是一個三昧。從早到晚,無量無邊的念頭,如果都得正受,那你就成了無量三昧。我們還從簡單比喻來說,譬如這個人把財放下不貪財了,在財裡面得三昧。可是財裡麵包括很多種,財物,只要是有價值的都屬於財物,那財物多少種!不是單單純純說個財,財里頭就包括了百千種。百千財物當中,恐怕有些放下了,還有些放不下,不見得在財富裡面你全都放下。由此類推就能體會到,心行無量無邊。

  根性上講『有利有鈍』,有利根的,聰明人;有比較上愚鈍一點的根性。根性的利鈍,對於煩惱『結使』就有厚薄不同。根性利的煩惱輕,容易覺悟,容易放下這就是薄的。根性要是鈍的,他的煩惱重,很不容易消除煩惱,就用厚來代表。結使這兩個字通常指見思煩惱。『是故菩薩百千三昧,斷其塵勞』,菩薩教化眾生,用三昧來說,是從總綱領上來講的,就是前面所說的總持法門陀羅法門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一定是先觀其根機,然後應機說法就如大夫治病一樣,應病與葯,藥到病除,才能夠收到效果。往後,這些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觀機的能力不上菩薩,所以雖然講得很辛苦,而聞法的大眾真正能得利益的並不太多這就是說明,祖師大德們應機不及佛菩薩

  現代人講經,無論是出家、在家,比起過去祖師大德又差之甚遠了。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我們也不忌諱,完全是事實。說的人不如古德,聽的人根性也不如過去人那樣的淳厚,我們現在煩惱比從前的人要重,環境的誘惑比古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修學要能成就實在不容易,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說,若有成就的話,決定是超過古人。但是不能說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成就世尊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即使在現前這個時代,或者在往後,依舊有修福之人。由此可知,這種人過去生中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在五濁惡世還能夠不迷,還能警覺這是非常難得的。下面舉一個比喻說:

  【譬如為諸貧人慾令大富。】

  幫助這些貧窮人致富,這是現代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做,許多地方政府也努力在做。

  【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能濟諸貧。】

  這比喻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煩惱。底下再一個比喻

  【又如欲治諸病,當備種種眾葯,然後能治。】

  如果你這些藥物要不齊,許多的病痛你就不能治。『種種眾葯』、『種種財物』,就比喻菩薩百千三昧。他一切具足,沒有缺陷,所以他才能幫助無量眾生。底下一段:

  【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無所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等,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故雲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大智度論》里頭這一段話說得實在是不容易,這不是普通菩薩能有的。實在講,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四弘誓願裡面教我們,「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成佛?成佛這一段講的才圓滿具足。等覺菩薩還有欠缺,還不能有這樣圓滿具足。這個裡面每一種三昧都是如來果地上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不究竟。『首楞嚴三昧』,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讀過《楞嚴經》,知道「首楞嚴三昧」是自性本定,是屬於性定,它不是修得的。性定,雖然說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但是不但六道眾生掉了,即使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有得到。為什麼說沒得到?沒有見性見性之後,首楞嚴三昧才現前。見了性的是什麼人?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超越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自性本定才現前。『乃至虛空無所解脫三昧』,這也是自性本定所起的大用。盡虛空法界自己的性體,《華嚴經》上講得詳細、講得透徹,解脫是得大自在。這是從上講的,從德用上說的。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一切佛」不是說已經成佛的那些諸佛你要這麼看法,意思就太狹小了。此地講的一切佛,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見的是這個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本來成佛無情眾生也是本來成佛,這個意思確實不是凡夫、二乘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叫「見一切佛三昧」。見一切佛,諸位想想,自己成佛了,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見到,諸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見佛也是菩薩;凡夫見到佛菩薩也是凡夫,境隨心轉。法無有定法,完全是從心轉的。你的心善良慈悲,你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如果自己的心惡,你見一切眾生都是惡人,沒有一善人,所以境界隨著心轉。我們要想住好的境界,就要修善心善心就變善境界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見一切佛,這是至善圓滿境界

  『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這也是三昧名字。「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如來在果地上,能修、所修都離了,這才叫真修;如果還有能所,決定在十法界,能所雙忘才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乃不二法門。「師子頻呻」是比喻比喻自在,頻呻是伸懶腰,師子是獸中之王,它在獸類裡面它自在。所以用師子頻呻來比喻、來形容。『無量阿僧祇』是講數字就是我們常講無量無邊,『菩薩三昧』就是菩薩行。菩薩行門,雖然在總綱領上說六度這是六條總綱領。在《華嚴經》上講十度,將般若波羅蜜又開成五條,般若是根本智,下面有方便、願、力、智,這四種合起來都是後得智,都是權智。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行門,行門的受用就是無量三昧。『如是等諸三昧無不具足』,這個說得比較詳細,所以底下講,這是具足成就百千三昧』。可見得百千三昧實在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三昧門。

  【智度論復雲,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陀羅尼。】

  三昧是定,這一所說的,有性定、有修定,但是性修不二,性修是一樁事情。所以任何一種三昧你要是得到了,佛法里常講定能開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學就能通達。『陀羅尼』是智慧你就得無量的陀羅尼,顯示出自性般若起用的不可思議

  【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

  我們通常也叫大定甚深禪定,這裡面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聲聞、緣覺、初發心菩薩所能夠達到的。此地的『深定』,我們多少有個念了。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所住三昧,他們也住三昧,《楞嚴經》裡面稱作九次第定。世間禪定,有四禪、四空定,這叫八定,九次第定比這個更高,提升一級,超越三界了,四禪八定沒有超越三界。四禪是四禪天,四空定是四空天,沒超越三界,到第九定超越了。這還不算是深定,深定一定比這個還要提升,提升到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再往上提升,這才是深定。這樣甚深三昧當中的境界,說實在的話,我們對於初禪天人這是得定最低的,他們的境界我們也沒辦法知道,何況法身大士他們的甚深三昧。所以,《會疏》裡面用四個字來形容,『微深幽玄』,以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微是微妙甚深,幽玄而莫測,不是凡人能夠思議的。

  底下講『初心菩薩』,是指十信位的菩薩。如果就圓教來說,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可以說那是甚深禪定。十信位以前,都可以說是初心菩薩

  【甄解曰,唐譯雲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雲甚深。】

  『唐譯』是《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當中《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在《大寶積經》第五會裡面,這是屬於唐朝時候翻譯的。指唐譯就是指這個本子,《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經》。經文里說『一切種甚深禪定』,《甄解》解釋一切種就是講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所證的。佛在經上講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二乘證得的,一切智是空,一切法空。從體上說的,《金剛經》我們剛剛講過去沒有多久,經上告訴我們諸法皆空」,諸法皆空是從體上說的。這個聲聞、緣覺他們明了,知道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他們的清凈,於一切法再不執著,他放下了,所以他能成就九次第定。但是你要問他,這些幻相怎麼來的?他不知道。這就很復雜了,十法界依正庄嚴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你問阿羅漢、問辟支佛,問這個事情他搖頭,他不知道。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

  譬如我們凡夫凡夫都會作夢,你昨天晚上做的些夢你記得清清楚楚。夢是真的、是假的?你曉得夢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這就是一切智。但是要問你,夢雖然是假的,假的有沒有相?有那些相,相怎麼來的?這不知道了,我們也真的不曉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嚴假相是怎麼來的?這個智慧佛法里稱為道種智。道是道理,凡是有現象,總得有個道理。種,可見得道理很復雜,種種道理。《華嚴經》上所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就是無量無邊的道理,不是簡單的。這些道理都能通達都能明了,那是菩薩菩薩知「道種智」,知道這一現象怎麼來的。如來果地上智慧圓滿了,知道一切智是講空,真空;道種智是講妙有,幻有;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不二,空有是一。像《心經》上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道種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法身大士也有這個智慧,沒有如來果地上那樣圓滿透徹。所以此地講,『一切種智,全理之事』,理是性體,事是法界依正庄嚴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反過來,全事之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故雲甚深』,這甚深禪定

  【凈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

  這一段全都是解釋「甚深禪定」,住甚深禪定。定的現象在我凡夫眼裡面似乎很難辨別定功的淺深,這什麼原因?凡夫著了相,著了入定的相。凡夫以為什麼叫禪定?一定是每天盤腿面壁,所謂坐禪,功夫好的,能夠入定多少天不出定。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老和尚有的時候一入定就一、兩個星期,有的時候入定將近一個多月,他也吃東西也不喝水,他就是坐在那裡。出定之後,精神飽滿,他告訴別人,他在定中感覺時間很短。我們凡夫一般觀念當中,定境大概都是這個想法。而甚深禪定,可能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我們讀《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換句話都是諸佛如來,他們是『住深定門』,的確是住甚深禪定,但是沒有入定的相,也沒有出定的相。禪定有出有入,不是深定,深定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卧都是定中,佛經上有兩句話形容它,「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種禪定現象,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六祖教坐禪,把坐禪兩個字的定義說出來。什麼叫坐?坐是不動的意思。你看人,在平常威儀裡面,坐在這個地方,他是個定相,所以坐表不動;禪的意思是不染著、不著相。實在說,六祖大師所得到的都是金剛經》上的。佛在《金剛經》上最後,在總結論的時候教須菩提尊者,教化一切眾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坐,不取於相就是禪。六祖實在就是把這兩句話用淺顯的語句來表達,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由此可知,並不是指形式上的坐,實在講,惠能大師在黃梅那時候,他坐的時間少了,他每天都要勞動、都工作,柴房裡面舂米破柴,他舂米破柴就是坐禪。所以他教給人,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心裡面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住深定門」。

  『起行所依』,甚深禪定作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皆是住深定門。所以,佛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可見得它有體、有相、有用,這個定就深定,它不是沒有作用的。甚深禪定就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甚深禪定甚深禪定就是日常生活,「起行所依」。

  『無心往來』,做到無心就行了,有心,心就不定了。有心,此地講有心就是有念、有想,有想有念就不定,要無想無念。無想無念亦不著,如果著了個無想無念,他還是有想有念,他有個無想、有個無念,這也不能有諸佛菩薩才能夠往來於虛空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是住甚深禪定大用感應道交裡面,並不會把他的定失掉,不會失掉他禪定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分,應當說什麼法門他就說什麼法門這是得大自在。所以,前面講「所住三昧」,三昧禪定的意思要來的更活潑,實在意思是相同的,三昧就是禪定禪定就是三昧,但是三昧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

  『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若不住定,縱然是佛、菩薩,這個佛跟菩薩是從十法界講的,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佛法界,有退轉,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覺到。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我們沒有住在定上,境界風一動,我們自己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必定要退轉。如果我們也要學佛菩薩,二六時中,行住坐卧都能住在定上,住在定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住定。換句話說,心是清凈的,外面所有一切誘惑我統統不理會,常常守住這個清凈心,這就是三昧。我們用念佛這叫念佛三昧。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應當要做到,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善根福德不是這一生修的,無量劫修積的,無量劫所修積的,為什麼沒有能往生?說實在話,就是心不定。累積的,無量壽所累積的是福德,《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積的是福德而不功德功德會失掉,福德不會失掉,我們多生多劫累積的福德,只要自己能住在念佛三昧上,就成功了。一定要把念佛這個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不能再疏忽了。

  要不要修福?修福隨緣就可以,不要作意去修,為什麼?沒有必要。念佛要緊!尤其是這個時代災難很多,每一天諸位要是在電視、廣播裡面去留意的話,這個世間不定什麼地方人是一堆一堆的死掉。在過去沒有這個現象,現在愈來愈平常,絕不是個現象,不定什麼時候災難來。所以學佛的人、有高度警覺的人就應當想到,我時時刻刻可以往生,時時刻刻我都可以走,你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正是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一天到晚想到我就死了。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心,說老實話,你才會不做惡事,真的是斷惡修善。善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善,不要再搞別的善事,別的善事未必是真善,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善。

  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的鍋漏匠,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實在說他能做得到,他知道世間太苦了,急著要往生,想離苦。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感覺得我們的生活還很舒服還想求改善眼前的生活,過得更舒服一點,不想走!往生慾望沒有,這是我們比不上那個念佛人根本原因之所在。如果我們曉得生活苦,人太苦了,不想再干這個事情,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確實不難。民國以來,多少例子在我們眼前,台灣這四十年當中,往生的人,我們看到、聽到的也不少,這是真的。關鍵就是要『故須住定』,就這一句,絕不被外境動搖。知道外面境界都是空,無自性,了不可得,然後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才能夠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功夫才能成就

  『下明起行』,底下就講他起行,住定之後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這個境界,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達到真實境界,可是相似的境界、觀行的境界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觀行跟相似,要求生西方凈土那是決定有把握的,可以像民國以來一些自在往生的人

  末後一句『攝行寬廣』,「寬廣」是無量無邊,關鍵就是要住深定門。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現在不少同修每天你還工作、還有許多應酬,這個都不能避免的,但是生活工作應酬都是在修定。事我照樣應付、我照樣做,並沒有把工作放下不做了,不是的,樣樣都在做,而且樣樣都很認真做,在這裡面學不著相不動心。這是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修定。如果說不會,不會就用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心裡面或者是出聲念、或者是默念,把心就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在我工作裡面如果需要用思考的,我們暫時把佛號放下,因為你工作需要思考;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可以念佛,不相妨礙。如果用思考的話,就有沖突、有妨礙,我們功夫不到家,把佛號暫時放下專心工作工作做完,佛號就提起來,做完之後,再不要去工作這樣子久久功夫就純熟,自自然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提得起佛號功夫就得力了。

  這裡面最重要的,世緣要放下,就是世間有一切緣都要放下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你的功夫才會得力。有一絲毫憂慮、牽掛,你一定要知道那就魔障!魔在哪裡?你那個妄念就是魔,你的憂慮是魔,你的牽掛是魔,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放下。所以印祖那個方法好,你要想到我馬上死了,你那些牽掛的你還怎麼辦?你怎麼處理法?所以他那個方法妙絕了。一切放下,決定有好處你有一絲毫放不下,是決定有害處,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比不上古人環境古人的確他能把外面事物方面能夠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今天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環境必須要工作必須要應酬。所以在這個復雜的工作應酬裡面去修念佛法門,去修放下萬緣,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不懂得,你就沒有法子成就。在這一成就,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怎樣用功。底下這一段。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門,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雲深禪定,悉睹周遍,是其業用。】

  《甄解》講的這段話,跟我剛才所說的非常接近。『普等』,等是平等,普是普遍,放下平等放不下,決定不平等放下平等你沒看破,不平等,沒放下,不平等,看破、放下就統統平等了。「普等三昧」,這是甚深禪定,後面歸結到念佛三昧,『此三昧彌陀智願之所成』,阿彌陀佛的大智大願,大願是四十八願,這個叫做甚深禪定。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用一句最普通的話來說,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普等三昧老實念佛就是甚深三昧,但是老實個字的意思不好懂。你如果還有妄想你不老實;你還憂慮,不老實;你還有牽掛,不老實;你還想修福,不老實;你還想眾生也不老實。什麼樣是老實人?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才叫老實,這個心、行才平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一個心,這一個心是什麼?阿彌陀佛,一個心,絕對不會用第二個心。所以這個心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覺悟的心,不迷。什麼叫迷?於一切法里頭起心動念,就迷了,這一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透徹、明白了、學會了的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長的時間不可能超過三年,往生的時候自在!

  假如你聽到這個,這個可不能學,學這個東西三年就要死,這還得了!這一念頭就是我生生世世念佛沒有能往生原因,貪生怕死;捨不得這個世界,這個苦世界,捨不得離苦得樂,這個就沒辦法。迷在世緣之中,這是最可怕的,佛經裡面講愚痴什麼叫愚痴?有幾個人懂得愚痴?有幾個在這裡頭真的覺悟了?

  唐朝時候的龐居士學佛同修不少人知道他的公案他是真正住甚深禪定。不但他自己得定了,所謂得定就是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他一家人,他的太太、他的女兒都得到了。所以他的行事家人沒有障礙,他把他全家的財產放在船上,船砸個洞沉到江裡面去,統統都不要了。還有這個身體在,身體還需要生活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賣。草鞋大概許多同修見過,如果到中國大陸去觀光,可能還會見到,但是要在鄉下,偏僻的地方,用草編的,編草鞋。一雙草鞋賣幾文錢,編個幾雙草鞋就可以換一頓飯吃了,他們一家人過這個日子得很快樂。實在說,他們已經得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要走了,他也沒說,他叫他女兒,那個時候沒有時鍾,看看太陽,這什麼時候了,叫他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麼時候了。他女兒清楚、明白,她爸爸想走,爸爸走了之後,當然後事還要她辦。她比她爸爸聰明,她到外面一看,說時辰還沒有到,結果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爸爸看到她這樣子生氣我還要替她辦後事。這麼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一家人都是的。他的本事從哪來的?其實很簡單,只要把世緣統統放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確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喜歡站著走也行坐著也行,愛怎麼樣走就怎麼樣走。

  佛法傳到中國,這將近兩千年當中,世世代代,多少人做榜樣給我們看,一直到現在,這個事情哪裡是假的!我們今天確實深信不疑。理論上我們明白了,古今這些大德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也親眼看到、也親耳聽到,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住甚深禪定假如我們也能夠住甚深禪定甚深禪定就是什麼都不牽掛,真的徹底放下明天有沒有飯吃不放心上,有也好,沒也好,都自在了,決定沒有絲毫憂慮牽掛的,你才是住深禪定。一心念佛,法喜充滿,才感應道交。所以這個確實是彌陀大悲願力的成就。『甚深無涯底』,「無涯底」就是無邊際的意思。『悉睹周遍,是其業用』,它的作用是盡虛空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你都能通達明了,這是它的業用。「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業是活動,用是作用,我們今天講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菩薩工作是自行化他,這是菩薩的業用,無不周遍。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三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3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一面,從第二行看起:

  【般舟經雲,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

  《般舟經》也是凈宗的經典之一,但是它是附帶說的,說的比較上多,它不是專說。這一段也接得很好,說明世尊當年在世所說的許多經論之中,都提到念佛往生凈土法門。後來,祖師大德們看到這種情形為我們說出,凈宗法門諸佛如來讚歎,千經萬論指歸,這兩句話確實是有根據的。《般舟經》上說『是菩薩』,這是指念佛菩薩發心求生凈土菩薩。雖然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過,只要發心,現前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不可思議事情。《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菩薩這是說下下品帶業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徹聽洞視。這個能力幾乎與等覺菩薩沒有兩樣,跟十方世界其他菩薩能力相比,懸殊很大。

  此地這個「是菩薩」,就是十方世界發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他們不需要『持天眼』,當然這些菩薩天眼、有天耳、有神足,六種神通他們都具足,但是神通能力大小不相同。譬如我們在經上常常讀到的,阿羅漢已經斷見思煩惱了,他這個神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