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36-40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6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涅盤曰,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樂。】

  這是《大涅盤經》裡面所說的,這個意思很明顯,也很好懂。

  【嘉祥疏雲,三有之苦,故雲三苦。】

  『三有』就是指三界三界為什麼稱之為三有?所謂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的意思,它有業因、有果報,沒有辦法離開業因果報,所以稱之為三有。既有業因果報,當然就不能避免苦的感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這三種苦統統具足,苦苦、壞苦、行苦。在色界天,色界有形色,因為他能夠將煩惱伏住,他有定功的力量,伏住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意念他不生起,伏住。因此,他沒有苦苦,但他有壞苦。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的定力是有時間性,雖然時間長,到時候他的定會失掉,失掉之後,他苦的感受就會現前。所以在色界他有壞苦、有行苦。

  三界最高的無色界天,我們也常講作四空天,這是世間高級的凡夫。無色界他不身體的形狀,我們現在一般人稱為靈界,靈的世界。他沒有身體,他也不需要居住的房舍,這個東西,有身體才需要它,沒有身體當然就不需要,因此他壞苦也沒有。我們有身體身體會壞,有生老病死,有居住的房子房子也會壞,他這些都沒有,因此他壞苦也沒有了。雖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麼意思?就是他這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他的問題就解決了,他不能永遠保持。他的壽命最長,也就是說他定功最深,佛在經上講,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壽命八萬大劫,的確是很長的時間。八萬大劫實在說,還是一個有限的時間,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力失掉,失掉之後,他的煩惱又起現行。所以種種苦他還是要感受的。因此,佛告訴我們三界皆苦,不過愈往上去,他苦受愈少,這是真的,愈往下苦難愈多這是三界狀況,佛在經上講三界統苦」。

  【甄解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葯,治三有之苦,病有眾多,法葯亦多,故雲諸法葯。】

    佛法當中,常常以這個做比喻,這個比喻實在講非常有道理。一切眾生實在說都是不正的人不正常就是病人,我們世間人哪一個不是病人?一餐飯沒吃就餓了,餓就是病,吃飯就是吃藥,就是治病的。一個晚上沒睡得好,精神就沒有了,也生病,所以飲食睡眠都是治病方法。諸位細細想想,你要能夠不睡眠、不要飲食,你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你一天到晚不開藥物,你就不是健康的人。佛確實看出一切眾生都是病人諸佛菩薩才是健康的人諸佛菩薩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他精神飽滿,幸福快樂那是正常的人。佛菩薩是正常的人眾生有病的人佛教眾生也就是眾生治療這些病苦,所以說如來是大醫王,能治眾生的病。一切眾生的病從哪裡來的?這個病的狀況要如何治療?佛菩薩非常清楚,也就是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知病,這是智慧,為眾生治病這是能力他有智慧他有德能。『應病與葯,治三有之苦』,這就是救度六道眾生病苦的根源,佛在經上講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起的。因為有妄想,就變現出十法界,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回。妄想的事太多了,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所以說『病有眾多』,這個「眾多」確實沒有法子來計算的。佛為了對治一切眾生這些病苦方法也非常之多,佛門裡面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確實有這個數字,這不是假設的,確實有這個數字,諸位查經典,查《佛學大辭典》上都有。它的根,根源就是妄想執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佛對治眾生的『法葯』,方法。我們如果明了、認識它,才知道佛法好處佛法是對治我們毛病習氣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為我解決問題的。明了之後,我們才歡喜、樂意的接受,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底下一段。

  【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

  底下這兩段是解釋「受灌頂記」,因為《無量壽經》的內容非常圓滿,不僅僅是凈土經典裡面的一種,它的內容實在包括了禪宗,也包括了密宗這一段屬於密宗教義,顯宗裡面沒有講灌頂的,密宗里頭有灌頂。灌頂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底下這一段也是:

  【秘藏記鈔七曰。】

  《秘藏記》的『鈔』是註解,第七卷裡面說得很清楚,把灌頂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了。我們把它念下去,然後合起來講。

  【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所以『灌頂』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了解,什麼叫做灌頂?在形式上,那是個儀式儀式如果沒有內容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密宗美國法相當興盛,我們常常聽到仁波切,這些密宗上師傳法、灌頂。儀式上雖然是用水彈在頭頂上,那是個儀式就如同顯宗裡面傳授三皈、五戒一樣,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個儀式儀式沒有內容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有內容,著重在實質;如果有內容沒有形式,那還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形式不重要,重要是真正的內涵。

  「灌」是諸佛菩薩慈悲護念眾生,哪一尊佛菩薩不護念眾生?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自己願意接受,依教奉行,就得諸佛菩薩的灌頂。「頂」是最高的佛法,最高是叫眾生成佛方法。我們曉得在一法門當中,能令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無過於《無量壽經》,就是念佛法門。由此可知,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如來護念我們。一切諸佛如來成佛最究竟、最圓滿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自己認真的受持,就是接受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的灌頂,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灌頂。還要找一個人在你頭頂灑一點水,認為這就是灌頂,這真是迷惑顛倒!所以,教義不能不明了,不明了那叫迷信,你受人欺騙,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受了灌頂。其實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醒同修們,你們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一切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念兩遍就灌頂兩次。《無量壽經》太長了,《彌陀經》短,《彌陀經》念一遍,也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明了,這不是假的。經義通達明徹,那你受持名號,聲聲名都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何必要去求人!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七十九段,意思就更容易懂得。

    『菩薩初地乃至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常講的菩薩摩訶薩,這是摩訶薩,大菩薩,從初地到等覺是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菩薩,在《華嚴經》上說「始終不離念佛」。他們在以往可能修學種種不同的法門,但是證得初地之後,就完全捨棄以前所修的法門,統統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學佛的人,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都非常歡喜。不要以為他沒有修念佛法門,沒有關係,等到他證得初地之後,他就會阿彌陀佛。他現在不念,現在不相信,登地之後,他就相信了,他就會念了。為什麼他要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

    『究竟遷佛果時』,這時候他要選擇成佛方法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可靠的,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高度智慧的選擇,現前他不願意念佛,他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不認識這個法門。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我們是不是有高度智慧?不見得。沒有高度智慧,為什麼也會選中這個法門?這是佛在經上說,雖沒有智慧,但是你有福報,過去世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你才會選中這個法門。所以這是福德因緣選的,不是智慧。初地到等覺菩薩,說實在話他們是智慧的選擇,我們是福德因緣的選擇。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這一生決定是往生不退成佛;三個條件當中,如果有一具足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往生

  他們是究竟遷佛果時,『諸佛大悲水灌頂』,大悲水灌頂,諸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不一定在形式上。這就是一切諸佛大慈大悲加持他,灌頂是加持的意思。說實在的,我們今天選擇凈土法門,深信不疑,以懇切願望求生凈土就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加持,跟經上講的無二無別。『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所以這『是頂義也』。地上菩薩如是,我們現前大眾也沒有兩樣,只要你真正做到信心不逆,這個境界自己可以能夠感受得到。如果我們對於宗法門,雖然選擇了,但是信心不專、願心不切,常常動搖,佛菩薩加持力量達不到。不是他們的力量達不到,而是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信願若有若無,與佛菩薩加持力量不能完全感應道交。所以問題是出在自己這邊,不是在菩薩那邊,佛菩薩那邊永遠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心堅定求生的意願。底下一段:

  【憬興雲,聖說當果,令識因利,故雲授記。】

  這是解釋『授記』兩個字的意思。『聖說』是佛說,『當』是當來,就是你將來會得到的果報。而且將來果報多半都是指成佛說的,預先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作佛。甚至於詳細說明你成佛那時候狀況,佛都能夠預先的說明,這叫「授記」,給你說明將來果報。『令識因利』,因是指現在,你現在修行功德利益,獲得將來果報。凡是佛在經上說這些事情,都叫做授記,佛跟菩薩授記。如果諸位細讀《無量壽經》,你就明了,佛也給我們自己授記了,都在經文當中。一般人讀經,實在講粗心大意,把這樣重要的經文疏忽了。像經典裡面常講的,往生不退成佛這就給我們授記。更明顯的,《無量壽經末後的一段,說明娑婆世界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批人,將來在西方世界修行功德圓滿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佛的名號都叫做「妙音如來」。這個授記就更明顯,連佛號給我們說出來了。為什麼叫妙音如來?都是阿彌陀佛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妙音。無量劫來,無量無邊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眾生都是依這個名號成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妙音。這是授記的意思。

  不僅僅是《無量壽經》,可以說佛講一切大乘經,這樣的說法很多。我們只要留意,世尊諸佛無不是時時為我們自己授記,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能夠直下承當,這個利益殊勝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這是彭際清居士造的,《起信論》是他的作品,解釋《無量壽經》的。

  【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

  這一段文當中,這兩句是總說。換句話說,要修普賢行,要先修文殊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就沒有法子普賢行,普賢行是建立在圓滿智慧基礎上。下面就說明了。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圓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

  這幾句話說明了文殊智慧的總綱領,文殊智慧說了些什麼?最要緊的,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了知自心』就是明心見性六道凡夫不能了知,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能了知,了知自心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的佛都不行。超越十法界,這個人就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了知自心。所以禪宗裡面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假如一個人認識自己的真心大地無寸土,大地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無寸土,沒有了。這句話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一個意思。若人識得心,就是覺悟了,覺悟之後,大千世界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佛法教學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那我們再要說,話不能不講清楚,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不是大千世界真的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大千世界還在,一切眾生還照常生活。怎麼說沒有了?自己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沒有是指這個,不是指形相沒有了,現象在,你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為什麼?事實真相徹底明了!這是真實究竟圓滿智慧現前,文殊般若

  『一念圓頓』,智慧開了,圓是圓滿,頓是頓超,不需要經過長時間,一念就頓超。『平等正性,凡聖共有』,這個時候徹底通達明了一切眾生萬事萬法是平等的,裡面沒有差別,全是自性變現的。十法界依正庄嚴都是自性變現出,離開自性,無有一可得。所以在現象裡面,雖然有凡有聖,可是在自性裡面是平等一如,所以『一際無差』,沒有差別。際是真際,《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之際」。

  【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

  為什麼沒有明心見性人不能修普賢行?沒有見性的人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普賢行的特色,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普賢行,行行都是圓滿的,稍有分別執著,他的行決定不圓滿普賢行,佛在經上把它歸納為十大綱領,稱作普賢十大願王,實際上是他的行門的十大綱領。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有文殊智慧也就是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是有差別的眼光來看它,也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怎麼能做圓滿的禮敬?所以我們修禮敬,可以說勉強說得上修菩薩行,一切大乘菩薩行,沒有辦法說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的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我們對佛跟對菩薩、對眾生差別就很大。學佛的人見到佛像頂禮,見到一個普通的人看不順眼,理都不理他,這哪裡是禮敬諸佛?

  何況普賢行裡面,不但對一些有情眾生平等的禮敬,還對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器具,桌椅板凳都是無情的,普賢行裡面是平等恭敬。我們有沒有用對阿彌陀佛恭敬心來對這張桌子?假如我們對阿彌陀佛跟對一張桌子的心不一樣,那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的禮敬不容易修。

  什麼人修普賢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是普賢行,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明心見性都能夠將妄想分別執著永遠的斷掉,他們的行才叫普賢行。底下說了

  【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這是法界裡面的眾生。十法界為他沒有見性,他的修行都是『心外起修』,與真心、與自性不相應,心外修法這叫『有漏』。六道凡夫,有漏就是有煩惱六道裡面煩惱重,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四聖法界凡夫煩惱六道輕,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講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雖然見思煩惱掉了,但是塵沙煩惱沒有斷盡,他還有,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有破,因此他也是有漏的,他比我們輕就是了。所以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說他漏盡了才能夠普賢行門,他們所修的,可以說得上是普賢行門。

  【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這是觀念上的問題,見解上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認識。無量無邊的功德大乘經上說得很多,「不外自心」,是自心本具的。既是自心本具的性德,修德上哪有成就道理!如同念佛法門所說的,這是《觀經》裡面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自性本具的佛果;是心作佛,現在念佛求生凈土,是是心作佛。自心本來是佛,現在想作佛,哪有成佛道理!這就是「無邊功德,不外自心」。修德上重要,要『隨順真如,修一切法』,這兩句是講修德。關鍵的問題,是怎麼隨順真如這是關鍵。我們今天隨順的是煩惱,不是隨順真如,所以不相應。

  諸位同修,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薰習,我們讀的經不少,聽的經也不少,問題就是我們健忘,常常把這樁事情給忘掉了,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就是在生活上得不到真正的享受,太健忘了。假如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隨順真如」。有分別心、有執著心,就有法界就有六道輪回;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就隨順真如。這個事情難,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實在說,諸佛菩薩已經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學習。最明顯的是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佛菩薩為我們做榜樣,這樣子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看了以後應當覺悟知道自己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怎麼工作、怎麼處事待人接物。佛的確是慈悲到了極處,不但把道理給我們說清楚,方法說明白,而且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這就十大願王上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此地講的,隨順真如,修一切法。恆順眾生,自己不迷,眾生迷惑,我們不迷,要隨順他的迷惑才行,在迷惑裡面示現不迷惑的樣子。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迷惑的樣子是什麼?貪瞋痴是迷惑,佛菩薩的示現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做樣子給迷惑眾生看。世間貪財,佛菩薩不貪財;世間人瞋恚、嫉妒,佛菩薩示現沒有瞋恚、沒有嫉妒;世間人示現的愚痴,佛菩薩表演的智慧,不愚痴

  我們讀誦大乘,要時時刻刻從這些地方去領悟、去體會,然後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能隨順無貪無瞋無痴,就是隨順真如;如果還是隨順貪瞋痴慢,你就隨順煩惱隨順煩惱的是凡夫,是六道眾生。能夠隨順無貪無瞋無痴,你就隨順菩提,你隨順覺悟。修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所以,無量無邊功德就在生活當中,真實的受用。這句話不是空話,不是玄談,是實際上真實的受用,我們常講幸福美滿生活。所以,要有智慧的觀察,要有智慧的認識,然後你的行為,你的言行造作才成就無邊功德

  底下一段,《智度論》裡面的幾句話,是解釋「譬善幻師」。幻師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魔術師,變魔術的。變魔術在古代就有,可能相當普遍,所以佛講經常常舉這個來做比喻

  【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

  這個『西方』是講印度,在古印度,會變魔術的人很多,所以佛常常用它來做比喻

  【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

  他能夠變,變『宮殿』、變『城郭』,這是外面的環境,所謂物質環境他能夠變現。但是諸位要曉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舞台上的表演。

  【結巾為兔。】

  這是手帕,連接起來他能變個兔子

  【豎帶為蛇。】

  腰帶他夠把它變成蛇。

  【種種變現等。】

  這個好懂。現在我們常常在電視裡面看到,變魔術的,就是指這一類的,這是上講的『幻師』。

  【寶積經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

  前面是《寶積經》里講的,『幻師』就是魔術師魔術師在變魔術,他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所以他不迷惑,不會把假的當作真的,他知道全是假的,『知幻虛故』。佛眼睛世間就像魔術師變的魔術一樣,這個意思深了,世間如幻。《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就是指六道法界六道、十法界在佛與大菩薩眼睛裡面是夢幻泡影,就如魔術師變的魔術一樣,沒有差別

  這是佛說六道、十法界事實真相,我們聽了很難理解,也不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是以幻為真,以虛為實,看錯了、想錯了,所以不能夠明了事實真相。如果我們要想得到事實真相的彷佛,得到一點消息,要細細的去讀大乘經論,你才能得到一點消息。什麼時候能夠見到事實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必須真的做到離相離念,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給我生活方法。應無所而生其心,就是此地講的「隨順真如,修一切法」,經論裡面所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境界是一樣的。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末後一首偈就是說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確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見到真相了。

  【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通與一切法為性。】

  這幾句話,一直到底下第八十九段,都是解釋什麼叫做『法性』,這個佛學的名詞,在一切經論裡面都可以看到法性是什麼。而這幾段的解釋,解釋的很好,言簡意賅。《起信論義記》裡面說,法性是『明是真體普遍義』,明是顯明,在言教裡面講就是說明,事相裡面講,它是顯明,教學裡面講是說明。是宇宙萬有的真體,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論,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性。「普遍」,就是一切法,所以底下講『通與一切法』,一切法它的體是共同的。也就是說一切法從哪個地方發生的?人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今天我們講星球,從哪裡來的?虛空從哪裡來的?那個來處,就是體。所有一切萬法,它的出生處是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性,都是依它而起的,都是從它這裡變現出來的。性就是真心,也叫做本性,在哲學裡面稱之為本體,意思是相通的。

  【唯識述記曰。】

  《唯識述記》是窺基大師作的。

  【性者體也,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這個意思跟前面意思是相同的,說得簡單、明了。

  【大乘義章一曰,法之體性,故雲法性。】

  【嘉祥法華疏五曰。】

  就是《法華經義疏》第五卷,裡面說:

  【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我們再把底下這一條念掉。

  【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總合前面所說的意思,實在就是講,宇宙人生真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是法性,就是宇宙本體。而實在講,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自己本人。所以佛法與我們最為親切,認識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認識自己。無怪乎宗門所說,就是禪宗所講的,「父母生前本來面目」,法性、實相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大乘菩薩證果證的是什麼?你見到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法性,見到法性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也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根源。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徹底明白、明了了,這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的人,我們就叫他佛,佛就是見性的人。法性也就法身成佛證得法身,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法身是什麼意思?見到法性。

  《止觀》裡面這個講得好,『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止觀》跟《法華疏》合起來看,三乘里麵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雖然沒見性,但是很接近。在天台家講,他們所得的是相似位,雖然不是真的有一點像,相似。如果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分證位,他證得了,但是沒有圓滿。到如來果地上,叫究竟位,究竟圓滿了。這是法華經》裡面的意思。而《止觀》的意思來的謹嚴,它說「尚非二乘境界」,《止觀》裡面意思完全是指分證位的菩薩。前面相似位都不能算,也就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所以不是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認識,然後才知道我們學佛到底是學的什麼?我們學佛究竟是為的什麼?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學佛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了,不會走岔路、不會迷失。為什麼許多的人學佛多年還是迷惑顛倒?說實在的話,他不知道自己的是什麼,他怎麼會有成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目標都是在明心見性。我們念佛念佛目標是在明心見性,跟宗門沒有兩樣,我們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目標都是相同的,他們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執持名號方法。他們在一生當中想達到這個目標,而我們是一生當中,能達到這個目標最好,達不到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達到,我們把達到這個目標分成兩個階段。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曰,菩薩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會疏》這一段解釋,解釋得很好這就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解釋這兩句經文。這兩種智也是一般所說的根本智與後得智,這是我們常常聽講的。『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實智,真實,後得智也叫權智,權巧方便。《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如理智」,無所不知就是「如量智」。由此可知,無知智慧本體無所不知智慧的映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因此,我們要想真實智慧,要怎樣修學?先修根本,像種樹一樣,樹種下去,先長根、長本,本是它的主幹,而後才有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是後得智,是權智。佛在一切經論都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可是我們自己不能體會佛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修學錯了,我們是從枝葉上下手,不是從根本上下手。枝葉上下手,得的是什麼結果?花瓶裡面插的花,沒根,很好看,幾天就枯死了,它不是活的,它是死的。從根本上修是活的,根本上修什麼?修無知,我們今天是要求知,是想現前要無所不知,結果是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佛法修學,學般若是從哪裡學?從禪定裡面學。佛的三學,把順序跟我講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定裡面生的。戒是什麼?戒是方法你要遵守方法,要依照方法才能夠得定。定起作用,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如理智就是甚深禪定,如量智就是甚深禪定的起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的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為定境突破了時空障礙時空有什麼障礙?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那就時空障礙我們現在一般的凡夫生活在三度空間裡面,四度空間的狀況我們都不曉得,不能突破。佛給我們講六道、講十法界,實在講,就是這些不同度數的時空。佛菩薩禪定當中能夠突破,所以六道、十法界情形看得清清楚楚,他的障礙沒有了。我們今天因為有障礙諸天生活狀況我們不了解,鬼神生活狀況我們也不知道,不能突破這個空間。

  科學家雖然知道了,證實確實有不同度數的時空存在,但是到現在都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突破,找不到方法佛法里是用定功,用禪定方法來突破,這個非常有道理。因為這些種種不同的時空,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是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禪定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造成不同度數時空因素沒有了,所以他突破了,突破之後,稱之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不是沒有十法界,不是沒有,有!但是他障礙沒有了,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看得明明白白這是真實智慧這是自己的本能。所以,菩薩兩種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從凡夫修成圓滿佛果,不能離開這兩種智。

  這兩種智裡面最重要的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非常重要。得到如理智就超越了時空時空界限統統突破,我們常講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念佛的人,就用這一佛號這一佛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並沒有突破,念到事一心不亂,突破了一些,六道破了念到理一心不亂,十法界破了。所以,念佛是修定,一定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理論要不清楚,佛的方法你不能完全運用,因為你疑惑。理論明白,佛教給你方法你能夠圓圓滿滿都用到,這樣子就是所謂功夫得力;功夫能夠得力,障礙很容易突破。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三面,倒數第七行,從第九十一段看起。好像前面一段我們沒有講完是不是?前面這段上一次沒有講完時間到了。好,我們從九十段看起好了

  【會疏曰,菩薩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這兩句很重要,說明佛法的修學完全是智慧,離開智慧就不佛法。佛這個字,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不覺就迷了,智慧開了覺悟。所以佛菩薩他們的受用就是圓滿智慧尤其是如來果地上,確實是究竟圓滿智慧學佛就是求智慧學佛就是過智慧生活而不是過煩惱生活。所以這兩種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也是修正迷惑、錯誤行為的根本。下面說了

  【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

  前面雖然說過,此地重復也不妨,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如理,理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理體,稱之為『如理智』,這是能夠通達。底下講:

  【能照諸法本性。】

  這個智慧就是如理智,它的別名很多,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的,也稱它作根本智,也稱它作實智,就是真實。經上常講真實智慧,這實智,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如理智在起用的時候,它的相狀,底下兩句說得很好

  【不一不異,不生不滅。】

  此地只說了四個不字,《中觀》裡面講八不,經論裡面還有講十四不,但是無論說的多少,理就是一個。一切諸法體性,確實是『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這個道理很深,事也很難懂,這是宇宙人生真相。因為所有一萬象,實際上講都是同時的,一異同時,生滅同時,沒有先後也沒來去,這才是事實真相,是諸佛與大菩薩們親證的境界凡夫看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同有不同,實在講都沒有看到諸法真相。唯有大菩薩這個地方所講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見到了,這是他們的境界。由此可知,這『二種智』不是普通菩薩有的,法身大士才具備這二種智。

  那我們怎麼辦?我們雖然沒有智慧,但是要知道佛菩薩生活是怎麼回事情,我們應當嚮往、應當追求,應當向這個方向目標努力去學習,這就對了。凡是與二種智相應的都稱之為正行正法;與二智相違背的,是迷惑顛倒,不是正法標准在此地。佛法裡面講邪正、講真妄,標准在這地方。所以底下結論:

  【是名通諸法性。】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經文裡面的「通諸法性,達眾生相」,解釋這兩句。根本智是通達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如量智』就是後得智,後得是對根本講的。得到根本智之後,根本智用在日常生活上叫做後得智,也叫做權智。權是對實講的,前面是實,真實的,這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稱之為權,稱它作權智。這是如理智起作用,起作用是『能照眾生殊相』,殊是差別,九法界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六道各個不相同,殊就是不相同。十法界依正庄嚴,在事相上都不一樣,迷是六凡,悟是四聖,『凡聖各異』。迷里頭有六道,我們稱六道凡夫;悟的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稱為四聖。六凡四聖法界這叫法界,合起來十法界,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庄嚴對於這些事相、因果裡面的變化,因緣果報都能通達明了,這叫『達眾生相』,達是通達

  《般若經》上將這兩種智慧,常常用一句話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如理智,無所不知就是如量智。諸位要曉得,這兩種智是一不是二,如果要是二,那就錯了。契入到高級的佛法佛門中有句話,也許諸位同修都聽說過,也都能說得出來,「萬法歸一」。這句話意思非常深、非常廣,幾時你要親證到萬法歸一,那就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你已經脫離了六道、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這境界當中,所以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門。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我們都落在二、三里頭,你看說了如理智、如量智,一定是看作兩個,不曉得它是一個。要是我們拿這個話去問禪宗六祖能大師,他一定跟你說,如理智、如量智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他一定跟你這樣講。

  印宗不是問他嗎?印宗問了一個解脫禪定,問他在黃梅的時候,五祖對於禪定解脫怎麼個講法?他的回答就是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佛法。你才曉得什麼叫做萬法歸一。這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間都是不二,你這才能契入到一真法界道理在哪裡?還是《華嚴經》上那一句老話,佛說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證得」。我們心裡心目當中有個二、有個三,就是迷惑顛倒。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不就是一了嗎?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門,盡虛空法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這才真正萬法歸一的樣子,我們能夠體會少分。

  因此,學佛最容易入門的人,這個入門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一種是上根利智,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一聞佛法他就契入。換句話說,妄想執著他就掉了。另外一種人,是下愚之人,愚不可及,佛教他一個方法,他絕對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叫他念佛,就老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他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念個兩年、三年,人家能夠站著往生,能夠預知時至。什麼原因?他入不二法門他就一句老實念,把他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沒有了。這兩種都是少數,少數又少數,過去李炳老常講,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大多數人,我們今天講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麻煩大了你看本來是智,如理智、如量智,智沒有了變成識,佛法是叫我們轉識成智,知識分子是轉智成識。他的妄想特別多,分別執著特別重,這是佛最難度的一類眾生

  實在說難度也不怕,我們知道,所謂上根利智、所謂下愚的老實人,說實在他們也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遇到緣才能成就的。如果沒有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他上上根從哪來的?由此可知,佛法修行證果要經歷無量劫這句話並不是假話這是我們應當要理解的,應當要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然後才曉得我們學的是什麼、我們求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得的是什麼?那修學才能夠相應,才能得佛法殊勝功德利益。我們看底下一段。

  【甄解曰,能游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雲供養諸佛。】

  《甄解》這段話也是說法身大士若不法身大士,沒有這個能力。而克實而論,唯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才能夠承當。因為即使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也沒有能夠『游無量佛土』,他還沒有這個能力他能夠游歷幾十個佛國土、幾百個佛國土、幾千個佛國土,行,他還有這個能力;無量佛國土,他沒有這個能力。佛在大乘經上常說,若有能力游歷無量佛土,通常講的是八地菩薩,七地、八地;七地是遠行地,就有這個能力,八地是不動地。絕對不是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的,初住菩薩才破一品無明;七地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三十七品,他能力大了才能夠「游無量佛國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可能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實在說他是凡夫,但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他就能力遍游無量佛土。換句話說,他的能力作用幾乎等於十地菩薩,等於等覺菩薩這是彌陀威神加持給他的,所以他能夠『供養諸佛』,『興供養雲』。

  佛經裡面這個「雲」字用得非常之多,這個字就表示如《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而生其心」。表示雖供養,那個心非常清凈,絕沒有著相,不但沒有著相,念也不著,《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相離念而修供養就像雲一樣,雲代表非有非無。我們在遠處看到雲彩一朵一朵的,接近之後就沒有了,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無。事上有供養心地里沒有痕跡,所以稱之為雲,這才是如法供養。這都是法身大士境界,不是凡夫所修的這些事相,凡夫修行都有執著著相

  【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於群生。】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諸佛國」是指一真法界,「眾生空」是指的十法界。不但十法界相有體無,因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十法界情形,而一真法界也是緣起的,這個事情太清楚了。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你們讀了《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建的,緣起的,不是本來有的。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十劫,時間並不算很長。凡是緣起皆是性空,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這個定律是不會改變的,緣起一定是性空,緣起一定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

  雖然這些理、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常修凈土,教化於群生』,他並沒有消極,並沒有說這是假的,假的算了,不要做了,沒有這個說法他還更積極、更認真努力在做。諸佛菩薩哪一個不修凈土?此地這個凈土不一定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廣義的,所有一諸佛菩薩都是修凈土凈土佛法唯一的目的。我們修行是不是修凈土?如果不是修凈土錯了你就得不到凈土凈土不僅在西方,在現前。正如同經上所說,心凈則土凈,我們修行修什麼?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都是修的清凈心。心凈則佛土凈,只要你清凈,你的身就清凈,你居住的環境世界清凈。也許你說現在世界這樣的亂,染污這樣的重,哪來的清凈?說實在的話,是你心不清凈,你的心如果清凈你看現前這個世界清凈的,境隨心轉!我們心裏面有分別、有執著、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這個境界怎麼可能清凈?怎能不污染?所以,我們自己學佛要曉得修的是什麼?修到清凈心,就轉變現實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切諸佛菩薩你要問他修什麼?總而言之,就是常修凈土,自己修,教化眾生是幫助有緣的眾生修凈土。等到你心地清凈了,自然感應菩薩來幫助你、來指引你。一切凈土當中,最殊勝的是彌陀凈土,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這一經文也明白的告訴我們,不一不異,空有不二,知佛國及眾生空,下面常修、教化這是有,空有不二,不二就契入了一真。可見得大乘教義,一切經論裡面處處顯示,要緊的是我們能夠細心去體會。然後才曉得在生活當中如何的修學、如何去攝取,成就無量功德利益

  【唯識論十雲。】

  這個十是第十卷。

  【神力難思,故能化現。】

  『神力』就是常講的神通道力,不可思議。所以他能夠變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如《普門品》里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能夠隨眾生的意思變化,這個力量神通道力,不可思議

  【會疏曰,電光有四義。】

  佛經論中,用『電光』做比喻的很多,我們常常能夠讀到。凡是讀到電光的比喻,總不外乎這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等於是總解釋電光,電光有四義。

  【一速疾義。】

  就是快速,它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金剛經》上也用它來做比喻,「如露亦如電」。《金剛經》上總共有六個字比喻夢幻泡影露電六個字,每個字比喻一樁事情,夢是總的比喻,底下這五個字是分別。幻比喻虛空虛空不是實在的,如幻;泡比喻國土諸佛國及眾生空;影比喻眾生身體,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時間的短暫。為什麼用兩個比喻?一個是相續相,把相續相的存在比喻作露,露水的時間長一點;而電則表示剎那生滅現象剎那生滅。所以這是『速疾』的意思。第二個:

  【二破暗義。】

  閃電,雖然它光的時間很短,但是它的光很強烈,能夠照明黑暗。因此,即使短暫的剎那,也非常可貴。第三:

  【三不住義。】

  『不住』是它不會停,不會停止在那裡,立刻它就消失了。

  【四無分別義。】

  這剎那閃光它是遍照的,沒有分別我照這個,不照那個,它沒有分別心。所以表這四個意思。

  【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

  在這裡,「猶如電光」是比喻菩薩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用電光四個意思來比喻,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嚮往的。上供諸佛,下利眾生,我們怎樣供養諸佛?「行願品」裡面教給我們很多,我們只要修一條就行了。《大華嚴經》上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圓融具德的。一修一切修,我們只要修一條,就一切都具足。修哪一條?「如教修行供養」,普賢菩薩供養裡面講了七條,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佛教給我怎麼做,我們就照做,佛教給我不可以做,我們決定就不做你能夠依教奉行,就是上供諸佛這一條做到了,《華嚴經》上所講無量的供養法門,你全部都修到了,一修一切修。

  利益眾生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當中,最要緊的是讀誦、書寫、為人演說,佛這個開示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讀到受持就是如教修行這是供養諸佛,真供養!書寫是流通經法,就是現在印經。讀誦是自利利他,這個意思前面都講得很多。為人演說里頭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如教修行,做出一個樣子來給眾生看,教化眾生。演是表演,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樣的心,怎樣說話,表演給眾生看,這叫身教,講經說法是言教,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所以,言跟說是兩樁事情都是教化眾生的。

  自行化他,『無有出入前後相,如電速疾』,這是電光表的第一個意思。從這句話我們就曉得,這個菩薩確實是已經入不二法門,實實在在他是在一法界里。一真法界在哪裡?他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哪裡。剛才講了,境隨心轉,他心裡頭已經沒有妄想執著,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們兩個人靠得緊緊坐在一起,我有分別妄想,我住在十法界里,他住一真法界里,我們對於境界看法確實不一樣。他看一切境界非空非有,我們看這個境界有空也有有,看法完全不一樣,確實證明了境隨心轉。由此可知,境絕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怎麼能隨人的心轉?所以境界夢幻泡影,它能夠隨眾生心變現。這是說他沒有出入前後相。

  【菩薩能照諸佛會,能破眾生暗,如電破暗。】

  這是電光第二個意思。菩薩能夠參與諸佛法會諸佛法會都是講經說法的大會,教化眾生的場合,菩薩能參與,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意思,就如閃電的光明照破黑暗的意思一樣。

  【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無有住處,無有朕跡,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跡。】

  這是電光的第三個意思,不住。菩薩不住身相,也不色相,所以他得到大自在。盡虛空法界是一個自己,他『能化無量身』,十方世界,哪個地方眾生他就有應,同時感他就同時應,他有無量無邊身,確實沒有數字。這個現象很難體會,現身無量,現剎無量,剎是場所。可是現在我們從科技裡面能夠體會到,譬如電視,一個電視台設在這地方,我們現場裡面的狀況就能夠向全世界廣播。哪個地方電視機打開,這個畫面就現前,就像菩薩化無量身,現無量剎,有一點接近,有一點彷佛的樣子。我們今天能做到,是借重科學技術,借重這些機器菩薩不需要這麼麻煩。這種能力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個智慧能力就透出來,就起作用。我們凡夫聽到這樣的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神通而不知道這是自己的本能。我們這個能力,是被嚴重的妄想執著障礙住,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被這個二障障礙住,所以不能現前。

  這些大菩薩法身大士,他們見思煩惱破了塵沙煩惱破了無明也破一品,所以他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能現前,他就作用就有這個能力,化無量身,『現微塵剎』,沒有住處,有住處他就執著就有分別了,沒有住處。沒有痕跡就像電流在空中一樣,像我們現在廣播,廣播電台,無論是電視台、是廣播電台的這些電布滿了虛空,所以是『無所從來,去無定跡』,沒有來去電視距離我們幾百里、幾千里,我們電視頻道撥對了,畫面就現前,你說它有來有去嗎?菩薩在十法界供佛度生,就像這個樣子,沒有來去。我們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給我們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聽到很難理解。生是決定生,為什麼去沒去?沒去怎麼能生?佛明明跟我們講,我們娑婆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怎麼說沒去?實在我們現在逐漸明白了,是境界的轉換,時空的轉換;如果再不明了,就是電視畫面頻道的轉換。這個頻道是六道輪回,再撥一個頻道是西方極樂世界,真的,畫面完全不一樣,還在一個螢幕上,不是沒去嗎?他的境界轉換了,時空轉換了,現在科學家也明白這個事實

  【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別。】

  確實沒有彼此,菩薩心地清凈,沒有人我是非;若有我是非,你沒有離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沒離開。沒有離開四相的,決定是六道凡夫;換句話說,你沒有離開六道輪回。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你現在是非我這念頭沒有了,現在你確實已經不在六道輪回之中。你身還在人間,每天還跟我們大家一塊過日子,沒錯,但是是兩個不同境界。有這個念頭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的,這是六道眾生;沒有這個念頭的,就是經上講的乘願再來菩薩。乘願再來兩種,一個是他世界修行證果再來的,一個是在此地斷了煩惱,馬上就是。你還留這個身在此地,那是生死自在你還留這個身在世間,就是乘願再來境界完全不一樣!實在講差別是在一念之間,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屠刀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你放下你就不是六道凡夫六道輪回與你已經不相干。所以確實,他心裡沒有彼此、沒有先後、沒有分別,『如電光照物』一樣。下面這一段:

  【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這個解釋非常好,讓我們仔細去觀察,重新去認識什麼是『魔』,魔在哪裡?『奪慧命』,慧命是智慧真實智慧,奪是比喻,凡是妨害你智慧的,這是魔。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從清凈心來的,清凈心起用就是智慧。而清凈心的本身,沒起作用的時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如理智,如理智是智慧沒起作用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換句話說,它障礙清凈心,讓你不清凈,這是魔。『壞道法功德善本』,這又舉了三樁事情,「道法」是修道的方法障礙你修道的方法,破壞你修道的方法這是魔;障礙你修功德這是魔。功德福德不一樣,功德是什麼?持戒功夫了,功是功夫,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了,開智慧就是德。所以功德因果關係功夫是因,德是果。

  我們舉三學這個例子非常明顯,譬如說持戒持戒很嚴,但是沒有功夫,為什麼說沒有功夫?沒有得到定。有人戒律很嚴,戒律持得很好,但是沒有功夫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沒有離開妄想執著。他持戒很好,自己就覺得不錯了生起傲慢心,瞧不起別人,看到別人破戒,別人不持戒。常常見別人的過失,他心不清凈,他不能得定。這個持戒人天福報這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不能得定。持戒要能夠得定,那個持戒就有功,持戒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持戒不能說功德,是福德。所以要看他的結果,結果得定了,他持戒功德。定要不能開慧,那定不能算是功德,定也是福德;定要開慧了,定是功德功德福德有很大的差別

  如何能夠修「功德」?六祖大師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行了。一定要曉得修行是修我自己,不是修別人,如果拿佛法理論、戒律做一個標准到處去量別人,你就錯了。這個人如法如法那個人如法如法你就錯了,為什麼?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佛法通達,你講經講的天花亂墜,你還是搞六道輪回,你出不了三界你要想真正成就功德,一定要記住祖師這句話,不見世間過。要曉得佛所制定的戒定慧為我一個人的,不幹他人之事,你才能得定。別人持戒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不必去過問他,不必去分別他,問題我自己有沒有持戒,不要管別人的,你的心才能夠定,你才會得到定;因戒生定,這才能得到定。要拿戒律標准到處去量人,你決定不能得定,那就是魔。前面我們講的四種魔,煩惱魔現前,到處去衡量別人是煩惱魔,你在這裡頭起分別妄想執著,破壞你的功德

  底下講了個「善本」,這個講得更粗淺,破壞你所有的善法,你想修善都不成就。善的根本,世間善本有三個,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善根。換句話說,引誘你起貪心的,這是魔;引誘你發脾氣、瞋恚的,這是魔;使你不開智慧愚痴的,這是魔,貪瞋痴!你想想我們四周、周圍,哪些人哪些事情天天叫我們生煩惱,統統是魔!你在家裡面,你的父母、你的子女,是不是天天叫你脾氣,天天叫你搞貪瞋痴,這都是魔!不能不覺悟六道凡夫生活在魔掌之中,不曉得哪個是魔。走到外面,那個花花世界,樣樣東西在那裡誘惑你,叫你起貪瞋痴慢,全是魔,但是自己不曉得。出世間法的善本有一個,精進,換句話說,障礙精進叫你懶惰、散慢的,那是魔。

  所以魔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魔的境界我們要認識得清清楚楚,才不會上魔的當;使自己的智慧道法功德善本沒有任何障礙,你在這一生當中才能成就如果你不認識,你如何能脫離魔掌?修道人天天與魔為伴,你的道業還能成就嗎?你的同參、道侶都是魔,不是佛。由此可知,佛是幫助你開智慧成就你的道法功德善本,這種同參是佛菩薩、是善知識。如果與這個相違背的,你就曉得這個同參是妖魔鬼怪。九十六:

  【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此地講的『見』,就是見思煩惱,是妄想執著當中錯誤見解。『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你沒有能夠達到聖人之道,此地的聖道,在小乘講是阿羅漢。阿羅漢已經破見思煩惱證得正覺,他的覺稱之為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得到正覺這就證得聖道了。菩薩稱為正等正覺,由此可知,他們這些人永遠不會有見思煩惱現前。他們確實如《金剛經》上所說,離四相、離四見,不再執著有我、人、眾生、壽者。不但不執著這些事相,連這些念頭都沒有,都不會再起,這才叫做菩薩。所以『介爾起計』,「介」是很小、很微,生起計較,就是分別執著念頭,起一點點這個念頭,都落在見惑裡面,那就六道凡夫。我們自己要想測驗自己的功夫、測驗自己的境界,從哪些地方測驗?從這個地方最好的測驗方法。我們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會不會起這個念頭?當然會起,如果不起這個念頭,你已經是菩薩,你絕不是凡夫了。

  起這個念頭,自己要冷靜的去反省、觀察,如果起這個念頭少了不像從前那麼多少了力量弱了;也就是固執不像以前那麼堅固,現在雖有,比從前淡薄很多,這都是功夫進步了,你的修持得力了。假如這一反省,我們妄想執著是非人我並沒有減輕,或者反而比從前更嚴重,那就說明你經念得再多、你佛念得再多,並沒有功夫,你境界沒轉過來。經、佛念的再多,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修學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自己得不到真實受用,那你所修的,可以說都變成福報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大乘義章五曰,推求說之為見。】

  這是對於『見』的另一個說法。『推求』是見惑,我們今天講的設想、研究,都落在見里頭。所以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研究落在見裡面。參究是什麼意思?離心意識叫做參。意是分別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謝影子。離心意識就是離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參。如果裡面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叫參,我們世間法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參究不用心意識差別在此地。大乘佛法,不僅僅禪宗講參,教下也是要用參,乃至於我們念佛法門還是講求的參,也就是離心意識,我們才能夠離四相離四見,三昧很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一心不亂就不難得到。所以推求不是個事情,但是世間人都用這個方法,用思惟、用研究、用思考,都用這個。無論幹什麼都用這個心,這是楞嚴經》上,阿難答覆釋迦牟尼所問的,用的什麼心?都是用這個心,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以為這就自己的心,不知道這個東西妄想,不是真心。底下一段說: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這個『見』,就是《金剛經上講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說得好,總說了,所有一錯誤見解,總不外這四大類,四大類包括盡了。『網』是比喻,每一類裡面它的範圍實在是無限的深廣,像羅網一樣,重重密布。「見綱」不但沒少,天天在增長,為什麼會增長?佛說得好了,『我慢』。所以,慢是根本煩惱,僅次於貪瞋痴,貪瞋痴叫三毒,貪瞋痴後面就是慢,傲慢傲慢,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貪、瞋、痴、慢、疑、惡見,《百法明門》裡面講的六個根本煩惱。這六個根本煩惱俱生的,不是這一生的,而是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承認。承認就是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知道有這個病,我才會求醫、才會對治。如果不承認,有病不以為自己有病,到病重的時候沒有法子醫療。所以這六種根本煩惱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你如果沒有,沒有,你就決定不是凡夫;沒有,你決定不會入六道輪回。所以,「慢」這個習氣不能不斷。

  世出世間聖人都把對治我慢的方法排在第一位,你就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用什麼方法對治?禮敬。你看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禮敬是對治我慢的。世間法裡面,孔老夫子講禮,我們看《禮記》,《禮記》打開第一篇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世間聖人教人的,對人、對事、對物常常保著恭敬心。為什麼要修恭敬?破我慢的,對治我慢的煩惱,我慢要不對治,這個「見網」必定是天天在增長,你要想在道業上成就,就非常困難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8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第八行,從九十九段看起:

  【智度論十一曰,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這兩句話好懂,『邪見』、『煩惱』、『正智』前面都曾經說過,這是錯誤知見無量無邊,『網』是比喻。因為知見不正,則引起煩惱般若正智就不能夠現前,『破』也是比喻的意思,就是障礙智慧不現前。

  【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這個意思很好,所有一切的障礙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有念』而來的。「念」,範圍也很廣。《金剛經》上佛將它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就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把一切的妄念都包含盡了。所以《金剛經》的總結,也就是般若會的總結,就是教我們要離相、離念。離相就是離四相,離念就是離四見,四相、四見要是離開了,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前面講的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說有念就『墮魔網』,魔的意思很深,不但是對於六道裡面這些念頭,是魔所攝,出世間,四聖法界裡面的念頭,也是魔王所攝。

  《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菩薩當然不在六道菩薩是十法界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是非法界裡面的菩薩也就是一真法界,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離念離相的。十法界跟我們比,他們是離了,跟一真法界比,他們離得不乾淨;換句話說,還是有微細執著。我們的執著非常粗重他們的執著比我們輕,但是依舊有執著,依舊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十法界就離開了,『無念則得出』,魔王就是六道跟十法界

  【憬興師曰,纏縛者,即八纏三縛。】

  『纏縛』也是佛經裡面的術語,它說的是什麼?還是說煩惱。「纏」有八種,「縛」有三種,纏是比喻纏繞,縛就是繩子捆綁,纏繞捆綁,那個人就不自由,動彈不得,用這個來比喻。八種纏底下注出來。

  【八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惡作,六睡眠,七掉舉,八惛沉,三縛者,貪瞋痴也。】

  慚愧在《百法》裡面是兩個善心所,有慚、有愧。『無慚』、『無愧』那就煩惱,屬於煩惱心所。煩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