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長者經(下)

六、手長者經(下)

  講法地點阿邏鞞伽邏的惒林之中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的內容,為佛陀稱讚手長者為一具足了少欲、信、慚、愧、精進、念、定、慧等八種未曾有之法。

  這部《手長者經》,它的起點在於四攝,而落點在於手長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關於四攝的內容,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對於它的深意,以及更深的用途,我們沒有作認真的分析,只是從佛教層面去認識他。我在想,如果把佛教中的四攝以及六度法門,運用並融入到當今頗為時髦的領導科學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活動中,那麼將會極大豐富社會科學的豐富與發展。比如說我們在接觸並了解了西方有關管理學說史後,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這樣的一個共識,那就他們的很多學說,盡管說得很具體很全面,但是事實都是在闡述佛教中早已闡述過的一些思想觀點,只是所採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罷了。舉個例子來說,馬克斯·韋伯主張的科層制(或官僚制),其核心內容就是要求大家都按照既定的程序辦事,主張組織的嚴密性、管理的非人格化以及技術層面的高效率。那麼佛教六度」中的「持戒」,就要求我們四眾弟子一切言行舉止都要如法如律,不能擅自超越雷池;而福萊特的動態管理理論,所強調的不外是「群體」二字,「社會團結的潛力就在於群體過程,在於調和分歧,在於綜合出代表全體最佳利益想法」(福萊特,《創造性經驗》,紐約朗曼和翠綠出版公司1924年版);而梅奧所提出的「社會人」理論以及麥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論,都著重強調了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要想方設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如何發揮呢?用佛教的「四攝」以及「六度」,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四攝」與「六度」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只是後世的一些高僧大德們在闡釋它們時,把側重點放在佛教修學活動中,造成了現實社會管理理論的一些脫節,而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當然,這些都是些題外話,若有機會我在別的相關文章里或許會更深層次地加以分析。

  那麼,手長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八未曾有法是指:①少欲;②有信;③有慚;④有愧;⑤精進;⑥有念;⑦有定;⑧有慧。下面我們參照佛經,進行大略的闡述。

  1、少欲。在此經的上部中,佛陀曾說「手長者無求無欲」,此處為什麼說他「少欲」了呢?我個人的理解是,「無欲」是手長者所追求的目標,而「少欲」是他當前所處的實際境地。從前面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手長者在修習四無量心,修此法命終之後,上生梵天然後再進一步精進修行,可以證得四果阿羅漢,從此才可以達到「無欲」。因此,此時稱手長者為「少欲」,我覺得是合適的。

  2、信。中說:「手長者得信堅固,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間」,就是說佛陀以及佛法生了堅定信念,他的信仰決不會左右搖擺,從此以後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3、慚。「手長者常行慚取,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這里的「慚」,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對於自己的罪過感到羞恥。

  4、愧。「手長者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愧」與「慚」是有區別的。《大乘義章》說:「於惡自厭名慚,於過羞他為愧」。對於別人的過錯,自己引以為戒,我認為就是「愧」的表現。我們常說「自愧不如」,其前提就是有一個他物作參照系。因此「慚」主要是內省,而「愧」則是傾向於外觀。

  5精進「手長者常行精進,除惡不善,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舍方便」。有關精進的解釋很多,我認為重點要抓住三點,一是精進方向要搞正確,我們說「五度為盲,般若為眼」,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再努力,如果把方向搞顛倒了,「南轅北轍」,結果於己絲毫無補。我們精進方向是什麼?就是要「除惡不善,修諸善法」,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向惡的方向滑行。二是要「恆自起意」,就是奉守最初的誓願。我們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指的也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出家勇猛精進,結果三、五年下來,道念俱失,令人十分痛心。第三點就是「不舍方便」。精進方法很多,不一定要固守一種。比如說大家一提到修行,就馬上說要參禪打坐,要老實念佛。那麼,為常住服務,做好本職工作,算不算修行我覺得同樣是一種修行有一對聯,叫「迎賓待客皆解脫,搬柴運水悉圓通」,我以講得非常到位。

  6、念。中對此表述是:「手長者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這里的「念」,不是指信念,而是指觀照,具體就是觀照「四念處」,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們讀阿含系列經典時,會發現這一現象佛陀對於出家比丘,將四念處作為一門必修的功課;而對象若是居家信眾,則很少講四念處這就說明四念處並不適合所有的四眾弟子。那麼佛陀為什麼稱嘆手長者修習四念處呢?看來手長者已真正地像出家比丘那樣,遵守著出家比丘的所有戒律清凈離欲,像郁伽長者那樣,是一位身著俗裝、隱身於凡塵的比丘僧了。所以在佛經中,我們見到了一些甘做佛陀忠實護法的居家弟子們,都達到了十分了不起思想境界

  7、定。這里的「定」,並非指普通的禪定它是專指四禪。佛陀說:「手長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游」。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手長者所修的「定」,已經達到了色界中的四禪天的境地。那麼四禪天到底是處於何種境界呢?我對這個是門外漢,不能亂講——因為自己沒有實證功夫,根本無法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未證言證,是屬於後果相當嚴重的大妄語。據說前三禪為方便定,第四禪為真實定,當進入第四禪時,因已脫離八種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禪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禪為不動定。但是修到四禪天,是不是就可以獲得了究竟的解脫了呢?相關經論記載說還是不可以的,比如說《大智度論》中說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雖以坐禪持戒而得四禪,但因為生起增上慢,自稱「我已得四沙門果」(即四果阿羅漢),且謗罵佛陀,最終死後墮入地獄

  8智慧佛陀說:「手長者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這里的「觀興衰法」,就是觀察和領悟生滅無常之法;「聖慧通達」,就是明白通曉聖者智慧。從這句經文之中,我在琢磨一件事,就是這個手長者其實很不簡單讓我們回憶一下,他聽聞佛陀的教導之後,回家就向人宣揚佛法好處,然後就開始「升堂敷床,結跏趺坐」,修習四無量心。接著,他修習四念處,再進入到四禪定,最後悟出了萬法無常宇宙真理。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得出,手長者修行是一個漸悟的過程,從聲聞起,以緣覺終,最後「以正盡苦」,把生死問題予以徹底解決。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智慧」,與大乘佛教六度中的「智慧」,不完全一樣,主要是它們之間的關注點不同。這是常識,不需要我多講。

  從手長者所具有的八種未曾有法來說,我個人以為已經是相當地了不起。一個居家優婆塞,能夠排除種種干擾,靜心息慮,一門心思體悟宇宙無常世間真理,堪為居家信眾修行楷模。更難能可貴的是,手長者具備此八未曾有法,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調,「不欲令他知我有少欲」,甚至都不讓別人知道他的修行境界到底達到了怎樣的高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風格?我們常常說「大道無形」,「平常心是道」,手長者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問題是我們講得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地困難。比如說出家比丘發心閉關這是好事,值得贊嘆!然後坦率地說,假如閉關師付掩關修行動機不純,其動機是為了撈取修行資本,或者說是為了今後可以獲得更多的名聞利養作準備工作,那麼閉關就失去了意義,變成了敲門磚。有人或許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以小人之心君子之腹,你憑什麼說人家動機不純?你說人家動機不純,你也去閉個三、五年試試看?諸位,請切勿誤會,我這里只是說假如」,並沒有妄加指摘某某法師閉關動機不純。我是說,從「平常心是道」這一點上,手長者不僅是居家信眾要學習的楷模,也是值得出家比丘僧學習的好榜樣,因為手長者真正持守了一顆平常心」……(界定,2009.02.16.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