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九)~E 五、手長者經(上)

五、手長者經(上)

  說法地點阿邏鞞伽邏的惒林之中

  加人員:長者、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手長者以惠施、愛言、利行、同事之四攝事,攝受大眾有一天聞佛說法,回家坐禪,而成就四無量心。三十三天知道而稱嘆,毘沙門天王因告長者長者則默然守定,而得佛在比丘眾當中.嘆其七種未曾有之法。後有一比丘往詣長者,說佛稱嘆他,且為說法比丘回去後,向佛報告佛陀又稱說手長者有無無欲的第八未曾有之法。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這個阿羅鞞伽羅國位於何處呢?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它並不屬於當時的十六大國之內。其位於舍衛城的南方,濱臨恆河。該國大致位於由波羅奈斯沿恆河上溯十二由旬,舍衛城之南三十由旬之恆河沿岸(一由旬按15公里計算)。根據《大智度論》及巴利文增支部的相關記載,佛陀曾居於該國著名寺院阿迦羅瓦寺,並在此說法。此國氣候寒冷且多蒺藜,佛卧其間而不以為苦。

  本經的主人公是位手長者。為什麼叫長者呢?可能是他名字翻譯為華文,其義即為「手」。具體是什麼意思,我也沒有最終弄明白。從經中的記述來看,這位手長者也是位商業界的巨子,而且他還很有領導才幹的領軍人物。為什麼這么說?經中記述說:「手長者與五百大長者俱,往詣佛所」,佛陀到手長者之後,就問他:「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這這段敘述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位手長者是這五百位大長者之中的「頭兒」,如果他們都是商業界的精英,那麼把手長者比之為當前的「工商協會會長」,我看是十分合適的。

  佛陀在這里,就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契機。什麼樣的契機?就是在統攝大眾時,無論是僧團還是社會上的團體,如何去團結大家,提高大家的凝聚力?說白了,也就是教我們如何當領導,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這是佛教里的管理學,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領會才是

  那麼這位手長者是如何回答佛陀的呢?他對佛陀說:「世尊!謂有四事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這就佛教界有名的「四攝」法門在這里,手長者對於不同的對象,實施不同的方便對策,即「或以惠施,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就是說對象不同,所採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說,有的人喜歡人家布施他就布施來攝服他;有的人喜歡好話他就用各種好聽的話來攝服他;有的人比較重於利益他就用分享利益方式來化導他;有的人重於同事之樂他就通過與他合作的方式規攝他。這里的「等利」,相當於四攝之中的「同事」。所謂「等利」,就是通過與人合作的方式,讓對方也獲得與自己相等同的利益,等於是大家都是五五分成,自己一點也不多拿。我們試想一下,採用此四種方法與別人相處,人際關係能搞不好嗎?

  佛陀聽了長者的一番話後,對他是大為贊賞:「善哉!善哉!手長者!汝能以如法攝於大眾,又以如門攝於大眾,以如因緣攝於大眾。」不僅如此,佛陀還說,無論是過去的沙門、梵志,還是未來沙門、梵志,都是以此四攝法門來統攝大眾的。如果大家都以四攝來處理人際關係,那麼融洽的人際交往,我們必定會應付自如而遊刃有餘。

  世尊在贊嘆了手長者一番之後,便運用種種方便,而為他說種種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這位手長者聽聞佛陀的一番教導之後,心裡可高興了,他辭別佛陀之後,就與大家一起,各自回家。回到家裡,他逢人便講說自己聽聞佛法後所獲得的利益,並且勸導家裡人和街坊鄰居,都來皈依佛陀。而且,這位手長者很不簡單他在聽聞佛陀教法之後,就按照教法所說的,努力去實踐修行。經中說他「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游」,進而「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游」。我們若細想一下,手長者此時所修的,就是四無量心,修習四無量心,就可以在命終之後,上生梵天

  我們常說人間之事天上盡知。當這位手長者精進修習四無量心的時候,遠在三十三天之上的那些天人們,簡直跟開了鍋似的,大家聚集在法堂都在熱烈地討論之中。大家都對手長者是贊嘆有加,說他「有大善利,有大功德」。並且,毗沙門天王還特地跑到長者的跟前,把諸天的議論內容向手長者作了詳細通報。但是手長者並沒有理會他,他是「默然不語」,他「不觀、不視毗沙門天王」,為什麼?因為「以尊重定、守護定故」。讀到這里時,我們就需要切記的一件事情,當一個人正在坐禪入定時,我們千萬不要隨意去打攪他,如果此時他被打攪了,那麼對他的道業將是一個很重要干擾。所以阿難很有智慧,每逢佛陀在靜室之中入定時,他從來不會去面見佛陀,哪怕是到了天崩地裂的緊要關頭,也決不能去打攪。而坐禪的人要注意這一點,自己入定時,不要輕易為外境所轉,即使你對外界發生的一切事都了如指掌,也仍然是不可輕易出定,即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位手長者就很是了不起,他為了守護自己的定力,無論毗沙門天王對他是如何贊嘆有加,他始終是不看不語。從這一上講,我們應該向手長者致敬,應該虛心誠懇向他學習,深切體悟這種榮辱不驚、潛心修習的處世原則。當然,佛陀對於長者的這種精進修持的學修態度自然是贊嘆有加。他曾在無量百千大眾之中,對手長者是「咨嗟稱嘆」,說手長者具備了七種未曾有法,它們分別是:信、戒、慚、愧、多聞、捨以及慧。關於這些內容,我們到下一再來這個問題

  既然佛陀對手長者是如此贊嘆,自然引起了大家對手長者的欽敬之心有一位在適當的時機,就到手長者家去登門拜訪——當然,也可以理為利用乞食之機前去請教佛法比丘佛陀的贊嘆如實向手長者進行了轉達。

  手長者聽後,就趕緊問比丘:「尊者,是時無白衣耶?」意思就是說佛陀說這番話時,有沒有居家的信眾在場呢?

  比丘感到很納悶:「當時沒有居家信眾在場啊。手長者,這很重要嗎?」比丘的意思是說,當時即使有在家的信徒在場,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時手長者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尊者啊,佛陀說這番話時,倘若有在家的信眾在場,他們可能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對佛陀所說的話深信不疑,同時也會對我生起恭敬禮事之心;而另一種人可能會佛陀的贊嘆生起疑惑之心,這些人萬一對世尊贊嘆我的話不服氣,那麼他們的心中一定會生起反感。要知道,對世尊說法生起疑惑之心,那樣所受的惡報是相當嚴重的。無論是對我恭敬,還是對我不服氣,我都不願意見到任何一種結果啊!」

  手長者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希望居家的信徒們贊嘆他,也不希望居士生起嗔恨之心生起嗔恨心會墮入惡道,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手長者為什麼不希望居士們贊嘆他呢?根據我的理解,這位手長者是真正的開悟之人,但是他深深地知道,無論他修持的再好,無論他達到了何種境地,有一點是無法變更的,那就是他還是位成家學佛的優婆塞。作為居家的信徒,受到居士們的贊嘆,那是不太好的。那麼居士們應該贊嘆誰呢?應該贊嘆佛陀,應該贊嘆比丘,應該贊嘆佛法,應該贊嘆整個僧伽大眾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當前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就是極少數居家學佛信士好為人師,對出家比丘妄加指摘,橫挑鼻子豎挑眼,不自量力地到處講經說法,有的甚至還廣納門徒。個別比丘僧不知羞恥,四處炫耀自己是某某居士學生。要知道,無論出家居家,四眾弟子的共同的、最高的導師,是我們尊敬釋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後,以戒為師,以比丘為師,這個總原則萬萬不可顛倒,否則便會陷入邪魔外道之列!《心經》中言「遠離顛倒夢想」,若禮居家信士為師,豈不是落入「顛倒夢想」之險境?!

  當這位比丘將手長者的一番話回去後向佛陀啟稟之後,佛陀再一次贊嘆道:

  「我以是故,稱說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複次汝等當知,手長者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長者無求無欲。」

  那麼手長者的七未曾有法是怎樣的?為佛陀所贊嘆的第八未曾有法又是些什麼內容?在本經的下部,我將再作分析。

  最後,我將《手長者經》(上部)作一簡略總結:

  1、四攝法門,是佛教界處理好人關係的靈丹妙藥,它是獨具佛教特色的人事理學,它不僅適用於佛教,也完全適用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普通百姓,應用范圍相當廣泛;

  2、與前面的《郁伽長者經》長者經相同,居家優婆塞,同樣可以證得極高的修持境界

  3、我們學習禪定,首先要入手的是內觀,不要為外境外轉,否則容易出偏差;

  4、四眾弟子當以佛陀為師,為戒為師,以比丘為師,諸位切莫顛倒!

  (2009.02.16.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