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凈,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凈,人性本凈。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起心著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凈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凈,即障道也。
惠能大師開示大眾說:這個法門中所說的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也不執著於凈,也不是不動。如果說執著於心,心念原本是虛妄的;知道心念是虛幻的,所以也就無所執著。如果說執著於凈的話,人的自性本來清凈,因為有了無明妄念,所以覆蓋了真如本性。只要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凈;如果起心執著於凈,就會產生凈的虛妄;虛妄沒有一定的處所,有了執著,就是虛妄。凈原本也沒有形相,現在卻立出了凈的形相,還說這是修行的功夫。有了這樣錯誤的見解,就會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凈相所纏縛。善知識!所謂修不動心者,如果能在見一切人時,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這就是自性不動。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不動,但是一開口便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壞,這就與正道相違背了。如果執著於心或執著於凈,就障蔽了正道。
禪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註一境。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禪定,但是更重視智慧的開悟。
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離開定境,很快又會被世間煩惱所侵襲。因此,佛教並不專註於禪定的修持,而是將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方式之一,目的在於追求解脫一切煩惱的出世間定,亦即滅盡定。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
禪宗頓教法門的禪法,不是讓我們執著於心,也不是執著於凈,不是執著於清凈,也不是不動心念。這里所說的心,也是虛妄的,並非實有。我們要明了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的心念如幻,它剎那不停。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你用不著再去執著它。我們因為妄念、妄想、執著,把我們的真如自性給掩蓋了。你不要被卡住,所謂的妄想、執著就是說把一點事放大,當成全部,卡在那裡,這叫執著。
如果你用心思考凈,其實就是把心卡在凈上了。如果我們執著於一種境界,這就是妄想,要超越,不執著於任何境界,不執著於善惡、對錯、是非、好壞、凈或者不凈,都不要執著它,來的就來,過去就過去,這就是修行人的形態。
所謂的清凈的本性,它是沒有形、相狀來表述的,如果你把它列一個凈來對待,其實就等於是你著了凈相了。你如果談這是修行的功夫,就是把一種狀態當成是永恆的狀態,都是錯誤的。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就像我們坐在這里看著街上的人,來來往往,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我在廬山東林寺的時候,認識一位心理諮詢熱線主持人。當時他們是中國廣播學院,一個班裡他們四五十個人,畢業之後都做熱線節目主持人,當時剛流行這種熱線。幹了幾年之後他發現,做心理熱線主持的這些人,都出現心理問題了。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接待由導播轉進來的「煩惱傾瀉」電話。一般打過電話來就說:「某某老師,你好!我現在失戀了,我很煩惱,我忘不了他,你說我怎麼辦?」這時候,主持人就要進入他的心去體悟,知道他怎麼痛,然後開解:「天涯何處無芳草……」要去體悟他的煩惱,如果我被人拋棄了,我會怎麼煩惱呢?應該怎麼解決呢?於是再去給別人講,這樣就能解決別人的煩惱。這個人聽了之後,「好,謝謝你,我心裡現在寬鬆多了」。
放下電話,接著第二個打進電話來,「某某老師,你好!我現在投資失敗了,手裡的錢都沒了,還欠了一屁股債,你說我怎麼辦?」你這時候就得想,欠了一大堆債是什麼感覺,這時候心多麼地難受,被債主追討。於是你要給他講,你要怎麼怎麼怎麼。好,這個結束了,「謝謝你,老師!我現在聽了你給我解釋,心裡寬鬆多了!」然後一個,再來一個,兩個小時,幾十個人過來了。然後第二天,所有天下最爛的事他每天都要去體會品嘗。於是幾年下來,他們這個班的同學幾乎都得了抑鬱症,好幾個自殺的,大部分都離婚了,後來大家都發現這個問題了。他為什麼能給人解決煩惱,解決不了自己的煩惱呢?就是他沒有學會「通流」,被相卡住了。面對苦惱眾生,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就不煩惱。如果做不到清空和通流,每天把全天下爛事留一點,積少成多,就成了個超級大包袱。
當和尚就跟心理熱線主持人一樣,每天來寺院傾瀉煩惱的人絡繹不絕。你要不懂得清空,那可就毀了,幾年內證得抑鬱波羅蜜,很現成。所以說,要學會隨時隨地清空,雖然清空,但需要時還能隨時調取。過一個月,那個人又來了:「師父!」你要接著上次的話繼續說:「你那個事處理的怎麼樣了?」還要把它調出來,他一走還得立刻把它再清空,不能老把它留在心裡。所以,要有這樣的功夫,隨時歸於寂滅,又能隨時調取。這才能夠去管這些事,否則這些事還是少去惹它,很累的。所以修行人,一個真正地要想有作為的人,就要有這種不沾染事塵的超然境界。不是不管閑事,不是不管俗事,而是不被俗事所糾纏。做好了還要超越過去,要放掉它。不被事相所糾結、所卡住。
所謂的我們說修「定」,不要動,不要動不是身體不動,是思想不被它所纏擾,是心性不動。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惠能大師再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什麼叫作「坐禪」呢?頓教法門所說的坐禪,是無所執著而沒有障礙,在外對一切善惡境界不起念,這就稱為坐;在內能見到自性不動,這就稱為禪。
所謂的坐禪就是面對外在的一切善惡境界,心不要起念,不要被善惡的境界牽著跑。一般來說,人很容易被牽跑,外面一點動靜就被牽跑。我們上課的時候,門一開,很多人注意力就被牽過去了,眼神跟著他,直到看著他坐下,心半天還收不回來,就容易被牽。有動靜看一眼也無可厚非,看一眼接著收回來就叫不動。看一眼就開始跟著他,他走到哪裡你心思跟到哪裡,他坐下了,你還在端詳他半天。收不回心來,不能安於法義,這就是被牽。我們在座的有做企業的,假如有客戶來刁難,你把他穩住,「坐,別急別急」。他煩惱你不要煩惱,你要跟著他煩惱就談不攏了,你能「坐,慢慢說,喝茶,喝口茶,怎麼回事?」,你保持著平和的心態,好,他忙活完走了,走了你立刻忘掉,你別再卡住。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解決完了就是完了,這就叫「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內見自性,就是覺知到我們顯發萬有的空性如來藏是如如不動的,如來藏外幻化萬有,而內如如不動。你要了知天地萬物等一切現象都是如來藏的妙用顯發,所以一切山河大地即是諸佛的妙用,一切山河大地也即是諸佛的化身。了知這個的時候,你即刻能生出對天地萬物、芸芸眾生的無限敬畏之心。了知他們都源自如來藏,同我也是一體不二。
所以,我們要對這個如幻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不抱怨,也無需推諉。古往今來發生的這一切,敢於承擔完全責任。愛這一切,看似復雜,卻有條不紊,徐徐運作,如水月無痕。花開花謝,豐富而優雅;雲卷雲舒,和諧而安祥。似動而靜,潤物無聲,處處禪定;似靜而動,不離自性,時時般若。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什麼叫作「禪定」呢?外離一切相叫作禪,內心不亂叫作定。若在外境上著相,內心就會散亂;若能外離一切相,內心就不會散亂。自心本性原是清凈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內心就亂了。如果見一切境而內心不亂的話,這才是真定。
禪是佛教的教義核心,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大總持法門。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在開悟的人看起來,所謂頭頭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見色聞聲,無非這個,揚眉瞬目,儘是玄機。可是對於迷昧的人看起來,所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頭認影,當面錯過,翳眼空華,無中生有。我們要知道,開悟的人,所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禪。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禪。這樣看來佛教的禪的的確確是一切法門的大總持法門了。也就是我們信仰佛教,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後所要達到的唯一目的。
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凈的,本來就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我們產生萬物的能量源,那個本體,從來沒有動搖過。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心裡亂糟糟呢?是因為我們把關注點沒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夢幻泡影的現象上,所以我們的心被這些亂相所牽動。如果我們見到這些境界,心不被它牽動,不亂,這是真正的禪定。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凈一念佛,念念清凈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持,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安於禪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凈。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識!外離諸相就是禪,內心不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叫作禪定。《菩薩戒經》說:「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凈。」善知識!在念念之中,得見自己的本性清凈,精進修持實踐,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菩薩戒經》說,我本性,我們的佛性原有狀態就是本來清凈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生滅變化的是外相,如如不動的是本性,本性從未動搖過,從未變化過,它與十方諸佛沒有任何的差別。你了解它就知道自己與諸佛境界無二,你卡在外面,就是與一切凡夫糾纏不休。超越於假相,透過現象體悟本質,就是涅槃解脫;卡在現象,迷失現象背後的本性,就是苦難輪迴。學習過「溝通之道」的人,能透過語言的假相知道對方在表達什麼。同樣,我們學習了「解脫之道」,就要透過這個世間的假相,看清世界的實相,「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
世界如此圓滿: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來了,該發生的發生了,不該有的都沒有。一切都是剛剛好,多一點則偏,少一點則不圓。雲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飢了有飯,困了能眠。
世界因我而存在,我為世界而覺醒。緣起如夢,無常幻化。地水火風空,工農商學兵。人人為我夢碌碌,我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一切眾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來妙用;天地萬物,即為法身顯現;芸芸眾生,盡顯妙思紛紜;古往今來,無非前塵影事。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
參禪,究竟是坐呢?還是卧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禪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禪。所以,六祖大師曾對志誠禪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禪。」
那麼,如何才是禪呢?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禪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禪的方法之一。如南嶽懷讓禪師問:「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
打車子沒有用。參禪,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參禪打坐,用心第一。當然不能否認打坐是初學參禪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
真正的參禪,也重在作務,重在生活。百丈禪師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揚眉瞬目,無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禪是什麼?搬柴運水是禪,腰石舂米是禪,犁田鋤草是禪,早耕晚課是禪,忍耐慈悲是禪,勞苦犧牲是禪,方便靈巧是禪,棒喝教化是禪。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有了禪,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就是禪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禪坐的人,可得此禪悅之樂。
因此,雖然禪不是坐,也不是卧,當然更不是立,不過,如果我們想體驗禪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依《天台小止觀》說,初學坐禪,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關於調身方面,「毗盧七支坐法」是坐禪調身的最佳姿勢,分為七個要點:
1.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2.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3.安手結印,置於膝上;
4.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5.雙肩應平,輕松自然;
6.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顎。
打坐經驗久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塚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禪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為此時血液都集中於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而且容易昏沉。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穿著以寬鬆、舒適、柔軟的衣服為宜,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如手錶、眼鏡等,皆須鬆開,以免妨礙血液循環。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其他坐禪應注意的事項,例如:
1.坐時:雙手先將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緊迫頸部,造成不適。
2.靜坐時盡量避免在冷氣口或電風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蓋,以防風濕。
3.靜坐的地方以乾燥木板或榻榻米為宜,但仍需敷陳厚軟適度的坐墊。
4.坐墊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為妥當。
6.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宜。
禪的精神,並不局限於打坐的禪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禪的妙趣;禪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斂目觀心的禪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都透露著禪的妙機。生活中的禪,是將寂靜的禪定功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禪,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偉大於平凡,化高深於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方便。
永嘉大師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禪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禪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如此之禪修,也可以和凈土法門結合來修。《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經由三寶的加持,我們通過禪觀,將了悟一切現象的真實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凈。但為何我們和一切眾生,仍在六道輪迴中被無盡痛苦折磨?這是因為,我們不能認知一切事物本來清凈的緣故。本來清凈,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狀態。我們慣常的不凈認知,全是錯的,妄念一點也不真實,就好像誤認一條繩子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錯認為是遠處發亮的水光。
因此,上師瑜伽的作用是讓我們覺知每件事的本然清凈。藉由阿彌陀佛身的加持,我們將領悟整個宇宙就是本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藉由阿彌陀佛語的加持,我們將領悟宇宙中的一切音聲——水聲、火聲、風聲、野獸吼叫聲、人聲等,都是六字聖號的回聲;藉由阿彌陀佛意的加持,我們將體悟一切念頭都是覺性的展現;藉由阿彌陀佛身、語、意的共同加持,我們將了悟在實相中,身、語、意,不是三個分別的存在,而是阿彌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
我、阿彌陀佛,及天地萬物,所示現的各種形相,不管是在報身或化身的層次,皆是從法身的基礎而產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識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攝了一切佛果的證悟功德。他是無始以來即與我們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過「止、觀」的禪修來悟得。「止」能使混亂的心平靜下來,而「觀」則展開甚深了悟和光明覺知。當「止、觀」無別地融合為一時,即是法身的證悟。
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之一;佛法,指引我們何者當避免,何者該培養,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彌陀佛六字聖號中;僧伽,是在道上幫助我們的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彌陀佛是三寶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無數雨滴般,阿彌陀佛也涵蓋了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勢至菩薩的喜舍、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精進、地藏菩薩的大願、彌勒菩薩的喜樂和韋陀菩薩的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聖號、一修法,我們就能成就一切。
許多本尊有無數的形相:喜樂、寂靜或憤怒相,一頭、三頭或多頭,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種都象徵不同的功德。然而,我們相信他們全都涵攝於阿彌陀佛一身。同樣的,既然其他無量咒語的一切利益都涵攝於六字洪名中,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的只持誦此聖號。我們的身、語、意與阿彌陀佛證悟的身、語、意,本質相同,這是我們應該了知的修行精髓。
同時,在成佛之道上,一切通往究竟目標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持續保持並增長廣大的菩提心。先接受「究竟菩提心」——心的本性之教授,然後我們再培養「相對菩提心」——對一切眾生的悲心。
流轉的念頭在實相上是無生的,既不住也不滅。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控制狂野的心是很困難的。以這種了知,當念頭產生時,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續狀態中,即所謂的「究竟菩提心」。一旦我們以此方式瞥見了心的本性,我們對「究竟菩提心」的了悟,會因兩種「相對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為了一切眾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願菩提,以及真正將此願付諸實行的行菩提。如前所述,只許願幫助他人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像阿彌陀佛一樣,真正力行利益一切眾生。為了達成此目標,我們觀想阿彌陀佛,持誦其聖號,禪修其智慧本性。當我們以此方式持續修行,妄念會愈來愈少。當智慧在我們身上盛開時,就能使我們圓滿「自、他」此刻與究竟的需求。
生起次第的主要修行是:觀想自己和一切眾生都是本尊,宇宙是壇城或凈土。現今的人們智能有限,生命短暫,精進不力,要精通《觀無量壽佛經》十六種細密的觀想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嘗試這些復雜的修行,也可以藉著專註於阿彌陀佛的詳盡專修,將可明白一切諸佛的智慧和慈悲。
《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在這個法門上,我們可以觀想自己是阿彌陀佛,或觀想阿彌陀佛在我們頭上,和根本上師無二無別,是我們最具虔誠心的根本上師。他的身色是光明的,像雪山頂峰十萬個太陽反射出的璀璨光明,驅除了寰宇的黑暗。他有一個頭,代表究竟本性的唯一;有二臂,象徵慈悲、智慧;兩腿跏趺金剛座,表示輪涅不二;他坐在千瓣蓮花上,象徵慈悲,花上月輪,則象徵空性。
一雙手結定印,持金剛蓮台,代表慈悲接引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全身散發光明,象徵無盡的慈悲,不間斷地融入每位眾生的心間;蓮花象徵智慧恆常純凈,綻放於輪迴的泥沼上。同時,蓮台也代表方便智慧的善巧,蓮花則象徵空性智慧的證悟。
如同上述的觀想法,以這些觀想修持生起次第是為了開展凈觀。也就是說,把自己及一切眾生都看成智慧本尊,所處的環境就是佛的凈土,聽到的一切聲響都是聖號,並了悟一切思想都是覺性的展現。這個凈觀,並不是我們造作一些清凈概念來加諸於一切現象之上,而是認知一切現象確實本來清凈,透過各種不同的禪定修持法,可以逐漸圓滿凈觀。剛開始,我們可能無法清楚觀想整個阿彌陀佛,所以先觀想他的臉:黑白分明的雙眼,慈悲地凝視一切眾生;美好彎曲的眉形,高挺的鼻樑和燦爛的微笑。接著再慢慢擴展到整個頭部的觀想:圓滿的頭形和完美發髻。漸漸的,再向下觀想身體其他部分和各種裝飾。以這種方式,慢慢一樣一樣的,詳細觀想,漸漸的,我們就能觀想得很完整。
然後,觀想阿彌陀佛身上的每個毛孔內皆有一凈土。在這萬億的每一凈土中,都有一尊佛對其聲聞、緣覺和菩薩的眷眾大轉*輪。這些佛所傳的大乘見、修、行,都是以六字洪名的妙法為基礎。緣於其傳法的深廣,連一個單字,如「阿」字,歷經數劫也闡釋不完其意義。在這些凈土中,無一事不純凈;沒有對敵人的怨恨,也沒有對朋友的愛執;所有男眾都是阿彌陀佛,所有女眾都是觀世音菩薩。這些凈土都是阿彌陀佛的幻網所化現,即空悲無別的展現。
除了觀想我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的金剛身,也必須觀想外在環境轉變為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凈土,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庄嚴。如七寶池、八功德水、羅網行樹、虛空飄下的曼陀羅花,都散發出光明;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共命之鳥出和雅音,皆是彌陀聖號的音聲在各處迴響,「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觀想本尊的金剛身時,我們不能認為他是由血、骨、肉等實物所構成,而是像彩虹一般燦爛、光彩、明晰,卻毫無實質。這即是阿彌陀佛本性的空相,沒有不凈和實質成分;阿彌陀佛完全不受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染污。五蘊的匯集,即是自我(我法二執)概念的源起。
開始時,無論我們如何精進,都可能會發現:要掌握所有細節的觀想頗為困難。若是如此,只要我們生起「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明確信念——不是心理造作的結果,而是本來如此。如果我們觀想阿彌陀佛在我們頭頂上,只要有信心他就在那裡,清楚覺知他的存在,假以時日,一次又一次的專註於每個細節,我們會漸漸熟悉整個觀想,直到它變得相當自然,好像一個我們曾經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地方,所有細節都能完整地在我們心中顯現。
當我們對阿彌陀佛的觀想變得清楚穩定時,再觀想他的身體放光到十方,護念無量國土中的一切眾生。這些光回返,帶回所有眾生的祈求,融入阿彌陀佛,使其變得更加慈悲偉大,燦爛光輝。他再次放光,照向一切眾生,遣除他們的痛苦,將其安置在大樂的智慧中,並轉化他們為菩薩,整個宇宙變成完美凈土。
當我們在禪觀阿彌陀佛時,俗念將止息,心會安住在寧靜上,喜悅、慈悲和高尚。接著,如果我們注視心的本性,就會開始明白:本尊和空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樣的了解,將擴展為對一切現象本性皆空、故全然純凈的了悟。一直保持這樣的了悟,即是所謂無盡清凈的生起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