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

付囑品第

  付囑就是臨終交待,這是最後一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有一天,大師把他門下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來,對他們說:「你們和其他的徒眾不同,我滅度以後,你們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禪師我現在教你們如何說法,才能不失本宗頓教法門宗旨。」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說法時,應先舉述三科法門,運用三十六相對法,如有出沒就會落於兩邊,說一切法不要背離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問法,說話都要雙句相對,彼此來去相互為因,最後兩邊的對待全部去除,更沒有其他可著之處

  大家都會玩概念,立標准,拿自己的標准來指責別人的標准,往往都認為自己的標準最好的,人家的標準是錯的;接納了一種新的標准,又把另一種標准給丟了。這裡是說不被任何一種標准卡住,也不否認任何一種標准,統統都要超越。

  「來」和「去」,互為因果,說左是因的時候,右就是果;說右是因的時候,左就是果。這兩者都要談到,這樣法就圓融了。否則,會成為一個新的標准把別人卡住,要再次破除和超越。

  「二法盡除」,就是左的或者右的都要除掉它,除到完全超越,不留一切法,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法,不立一切標准。不立一切標准,是不是也成了標准呢?那就再超越它。

  佛法中道為根本,凡是離於中道的對待法,不管你說空說有,講色講心,都不是究竟的。因為在真理實相中,本來一切皆空,沒有相對的是非好壞、生滅有無

  唐朝杜鴻漸宰相有一次與無住禪師寺院後論道,剛好庭前樹上有隻烏鴉高了嗓子在啼叫。無住禪師問杜相國,是否聽到烏鴉的啼聲?杜相國回答道:「聽到了。」

  後來烏鴉走了,無住禪師又問相國,是否還聽到烏鴉的啼聲?杜相國照實回答道:「聽不到了。」

  無住禪師卻非常認真地說道:「我現在還聽到烏鴉的啼聲。」

  杜相國聽後,驚奇不已,問道:「烏鴉已經飛走,早就沒有聲音了,為什麼你說還聽到烏鴉的啼聲呢?」

  無住禪師解釋道:「有聞無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聲是無常,聲無生滅。故烏鴉有去來,而吾人聞性則無去來。」

  世間諸法,皆為對待之法。如上下、去來、有無生滅、大小、內外、你我是非善惡、好壞等,都不是究竟的。六祖大師弟子們明白對待法,就是要弟子們能從對待法里取一個中道義。因為,唯有中道才能超越。

  世間的人往往不能過中道生活終日在對待法上起種種分別,時而這般,時而那般,因此煩惱、紛爭不已。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能夠離開偏執的兩邊,甚至善惡一起蠲除,一起放下對於世間上的對待法,如果你能通達,能夠超越它,就能夠超越自己,超越對待。如此,自能任性逍遙,隨緣自在地過生活了。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這些概念,都是指我們的感知系統五陰、六塵、六門,這是三科法門。再就是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塵,就是像塵土一樣,並非真實是個虛假現象眾生成佛是從十八界起修的,順藤摸瓜,就路還家,回歸本性。十八界外加地、水、火、風、空、根、識,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五個。在《楞嚴經》中有二十圓通章》指的就是從十八界加地、水、火、風、空、根、識而悟道,就是二十圓通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自性能含容萬法,所以叫作含藏識;如果起了分別思量,就是轉識。由轉識生起六識,出於六根門頭,對外接觸六塵,就這樣,十八界都是從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產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產生十八正。如果表現出惡用,就是眾生用;如果表現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哪裡來呢?由自性而來。相互對待的諸法,外境無情方面有五對法:天和地相對,日和月相對,明和暗相對,陰和陽相對,水和火相對。這是五對相對法。

  我們的自性眾生來說叫藏識,說識的時候就是眾生,說智的時候就是聖賢,就是悟道了。我們現在是用識感知這個世界就有錯覺,就感知到這個世界充滿了苦難煩惱。我們調整感覺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只需要轉錯覺正覺,叫轉識成智。當你轉識成智的時候,你沒有改變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給你感覺卻已經變了。所以,修行真正的證量是把錯覺調整到正覺上,把我凡夫感覺調整到佛菩薩感覺上。怎麼能夠調整它呢?就看經典中如何描述的佛菩薩境界。那個境界就是我們應該有的境界,正常境界我們現在是非正常境界。調整回去就可以了,那是可借鑒可臨摹的,只需要調整過去。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如果我們對某個事物起思量,思量就是分別它,這時候就是轉識。我們起了分別的時候,分別見就從我們的六識產生。出六門,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延伸出去。見六塵,就是把外面的錯覺收攝回來見到六塵,六塵就是外在錯誤信息

  「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而這一都是自性力量在顯現。作為凡夫可能沒有感覺到自性在起作用,但是自性一直是在作用。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已知的世界是我們自己向如來藏祈請訂做出來的。如來藏,具有無邊的幻化力,而我們的妄心帶著分別去感知、去思考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就被造作幻化扭曲了。

  我們眼前見聞覺知的世界,都是從我們自性起用而顯現的,你想要什麼就來什麼。每個人仔細想想,自己這一生,基本上都是你想什麼,想著想著那個事就來了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著想著那種生活就出現了,真正是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自性是沒有邪正的,「自性若邪」,指的是自性被我們錯誤的理解了,叫若邪,不要想自性是邪。是我們錯誤理解了,所以我們現在的眼前就出現了錯覺自性若正,我們自性所產生的感覺正確的,是正覺,於是眼前顯現的就是實報庄嚴的佛國境界。我們理解錯了就會顯現五濁惡世凡夫境界。是你感覺的問題,理解的問題。

  「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什麼叫用?就是作用。體、相、用,這是來表述一個事物的。就像以這個桌子為體,它的相就是上面平的下面四條腿;用就是作用,可以拿它作講桌也可以在上面吃飯喝茶。體、相、用,我們一般說體和用。自性是體,所謂的惡用就是錯用,錯用的時候就是眾生用,就是眾生境界。我們對自性妙用善用就是佛用,佛用就是實報庄嚴土。同樣是佛性在顯現這一切,用佛心去體悟和感知它,就是實報庄嚴土的極樂世界;用凡夫的心去體悟和感知它,就是五濁惡世。所以,叫「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這是法相語言方面有十二對法。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對法。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離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六祖說,此三十六對法如果懂得如何運用,就能使道貫穿於一切經法,而且出入不落於兩邊。真如自性緣起用,和人言談時,對外要能即於一切相而不執著一切相,在內要能即空而不執著空。如果完全著相就會助長邪見;如果完全著空,就會增長無明執著空見的人,有的誹謗佛經,肯定地說「不用文字」。既然說不用文字,那麼人也不應該有語言,因為這語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說「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這「不立」兩個字,也是文字。又見到別人在說法,就誹謗別人所說著在文字。你們應該知道!自己執迷還罷了,又誹謗佛經。千萬不可誹謗經法,否則將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如果外著於相,而造作有為法來尋求真道;或者到處建立道場,而辯論有無的過患,像這樣的人,即使歷經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見性。只許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什麼都不想,這樣反將造成佛道上的障礙。如果只是聽人說法而不實地修行,反而會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說法不要住相。你們如果能夠悟解,並且依照這樣去說、去用、去行、去作,就不會失卻本宗的宗旨了。

  如果一個弘法的人執著於相,作種種的法想求得真實的實相,求得真實見性,或者廣立道場,或者建很多寺院,或者開多少講堂,說有無之過患,甚至嫉惡如仇,這一類的。「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

  我曾經就卡在這上面,到哪裡講課,都要大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那時候在民間普及佛法,老講這個,累劫不能見性,是需要超越的。當然,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作為道次第,講孝敬父母夫妻和睦這一類的,更能夠讓眾生感覺到佛法的可親可敬,從而進入修學,趨入上乘。但是,不要把那個當成永恆,不要把那個當成是根本,要再次超越。如果僅僅是光靠多建寺院,多印書,多放生來想見性,門都沒有。佛性是從內向外顯現的,而不你在那裡造作出的。所以說到這裡,大家要知道,真實修行,古往今來的一切聖賢,他的智慧生起不是靠外面積累進來的,而是從他的內心深處向外顯現的,佛陀也是如此。佛陀六年苦行中,遍訪各種外道不得解脫,後來在菩提樹下獨自悟道,道從他的心性中顯現,佛性完全從他心性中釋放,於是他成了佛陀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成為大海

  基督也是這樣。基督傳記中講到耶穌在河邊見到約翰在施洗,於是基督就到他面前,去求得施洗,約翰給他施洗的時候聖靈降臨到他的身上。於是,他就擁有了上帝所有的慈悲博愛。傳記中說聖靈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其實是說聖靈從他的心性中顯現。他自此之後,就有了無邊的博愛,自稱是上帝之子。其實,當心性顯現的時候,任何人都是上帝之子。這個上帝我們可以理解為佛性,我們說這個桌子也是佛性顯現的。作為我們來說,當佛性從我們心性顯現的時候,我們就是如來佛子!佛是法王,我們就是法王子!當佛性從我們心性中顯現,就好比是來到我們身上降臨,是降臨還是顯現,其實是一個概念兩種說法

  我們再來看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怎麼悟道的呢?當時的中東各部落混戰,互相征戰、殺戮,穆罕默德對殺戮非常厭倦。他從小就是一個誠實的人。他喜歡在山洞裡獨自體悟,在山洞裡靜坐的時候,心中有聲音產生,說:「宣說,宣說!」他當時害怕了,怎麼有這樣的聲音,嚇得跑回家。跑到妻子懷里說:「我害怕到底是什麼聲音,我可不想當巫師,是什麼魔來纏著我?」這時候,他去見了他的叔叔,他叔叔是一個證道之人,他叔叔說:「上帝選擇了你,希望你來宣道!」於是,他就知道不是魔,這是上帝聲音從他心性中顯現,於是他就脫口而出,記錄下來就是《古蘭經》。你看他不是從外面來的,他是心性顯現的。

  中國孔子孔子老師幾個,包括老子等都曾經教導過他,但他有個根本的老師周公周公和他相差幾百年,周公當時也是封於魯國一帶。孔子從小對周公心生膜拜,他每次都效仿周公祭祀祖先,每次祭祀他都祈請周公在他夢里顯現,他經常會夢見周公,他所學的禮樂之法都是周公夢中給他教授的。到後來他年事已高,為了寫《春秋》,很忙碌,同時又為《周易》寫大傳,他有時候慚愧地跟弟子們說:「好慚愧,我已經好幾天夢到周公了。」

  我們再看王陽明,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一代大德,他悟得了孔顏心法。他夢到孔子顏回在他夢中教授他,孔子和顏回的心法在他心性中顯現,所以叫悟得孔顏心法佛教講究佛的心法,王陽明其實就把佛教禪宗的很多證悟思想納入到儒家了。他當時曾經斟酌過:我是出家相當和尚呢,還是現在家相傳播儒學?當時抓鬮抓了個傳播儒學,於是他就傳播心性儒學。

  因此,我們知道:古往今來一切賢聖所傳播的法看似有所不同,其實都是因為眾生根基不一樣。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講到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諸佛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他所宣講的都有共通之處。我們要成佛,不是把外面的書籍苦讀死背,都納進來,而是要藉助書籍、光碟這些教導來誘發我們自性智慧顯現。自性智慧不顯現,外面學的再多也只是個知識知識對於解決煩惱沒有任何作用,只有自性智慧才能夠解脫煩惱。外面學來的東西那是容易增加煩惱的,容易增加分別、判斷、攻擊,強化貪瞋痴等這些錯誤思想。所以,智慧要從自性中顯現。這裡講到:「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他做成個學問家了佛學修行的,是了生死的,是證悟自性的。不能做知識家、學問家。但是,你也不要聽了之後百物不思,就那麼發獃,那也不行。那就把道性也卡住了,所以佛法是活潑潑,不離一切法,而又超越一切法。

  六祖說:大家要按照我所說的這樣,不要被任何的道性,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不要被一些性相卡住我們的道用,讓我們自性真實的從我們的自心中顯現。但是,你也千萬別認為,好像一聽說不需要修,你就生了邪念:那咱就不修了吧?可不能這樣想。你要依法修行,還要不被修行的相給卡住。你們要是真能明白了,依據我所說的去用,依所說的去行,依所說的去作,就是不失本宗的深廣內涵,不失本宗的不共特色。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如果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就用「無」來答;問「無」,就用「有」來答;問「凡」,就用「聖」來答;問「聖」,就用「凡」來答。就這樣,二邊對待法的相互為因而離卻二邊,就顯出了中道義理

  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像這樣一問一答,其餘的問題也完全依照這樣作答,就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了。假如有人問:「什麼叫作暗?」就回答他說:「明就是因,暗就是緣,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來顯現黑暗,以黑暗來顯現光明,一來一回相互為因,而成中道義理。」其餘的問題都可以這樣回答。你們今後傳法,要依照這種方法轉相教導傳授,不要失卻頓門宗旨

  中道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真實義。六祖大師舉出三十六對法,就是告訴弟子們,要從對待法里超越出來,才能契合中道實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對法。如此,兩邊相因,而隨即離卻兩邊,就能開顯無所著的中道義而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

  佛陀成道後,初轉*輪時,即為比丘揭示說: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此乃佛陀歷經六年苦行生活,深體「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於中道,心則寂定」。

  所以,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義,三論宗以八不為道義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義華嚴宗以法界為中道義。我們要遠離苦樂二邊,才能入中道義

  如有人問,什麼是暗?回答說,明是因,暗是緣,明的沒有了,暗就顯現,以明來顯暗,以暗來顯明,這兩者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你說的「明」,是建立於因為有「暗」,所以才有「明」。這個明指的是和暗相對的狀態,但是同時我們對於明和暗還要再超越,不要把明和暗對立起來。這兩者還是要圓融無礙的,再上升到中道義這就是透過現象說本質,由於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你直接說本質他聽不懂你在現象上否定再否定。這就叫否定之否定,然後告訴他實相。所以,看禪宗說話,有時候跟抬扛似的,有時候繞口令似的,有時候你不知道他說什麼,其實都是破相。我們看禪宗公案,為什麼看不懂呢?就是你離了當場,他有個文化背景的。有些禪宗公案中拿出了祖師的兩句話來,在這之前他有別的交流,有別的因緣,你可能不知道,你所有的材料不足的時候,你就不懂他說什麼,但他有個基本宗旨就是破相,破眾生執著的那個假相

  就像小孩走路,他不會走,你就給他個挪步車子,他推著就能學走路。但你不能老讓他推著小車子,將來你還得再把車子奪回去,他就會走了。你給他個拐棍,他拄著能走了,如果不甩掉拐棍,拐棍又成了他的障礙了,所以奪掉拐棍,這就叫邊立邊破。不讓他被任何一個相卡住,就叫道人,卡住就叫凡人

  平常心就是佛教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於有無苦樂的二邊。有時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極煩惱;如果太快樂了,也會樂極生悲。不偏於苦樂二邊,自有一個超越苦樂境界。我們在思想上,也不可過於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無生趣。如果我們能以六祖大師的三十六對法來過中道生活,來做一番身心修養,則生活中必然會有另一番的光風霽月。

  六祖所說,就是教授大家,一是自己體悟,二是能把佛法說得圓融,為眾生破相而不眾生建立名相。同時,我們自己修學的時候,大家要記住一點,要把自己自性智慧調顯出來。最快方法藉助外面的經書光碟來誘導自性智慧的顯現。

  在我的體驗中,上師瑜伽本尊瑜伽最快修法。什麼是上師瑜伽本尊瑜伽呢?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和諧、統一、一致等涵義。上師本尊其實是不二的。本尊,我們一般是指某一位佛菩薩,但這個佛菩薩往往我們只是聽說過他的名頭,而沒有親自見過他本人,我們只是見過他的一些假像顯相。上師就是我們認可的比較接近的,對他有信心的善知識,我們稱作上師,他和本尊是不二的。上師的所有能量都是來源本尊三寶,但是我們直接和本尊三寶溝通的時候,感覺不明顯,往往找不到感覺。我們就藉助上師假相來顯發本尊能量。在修行中,對上師至誠恭敬能夠顯現我們自性智慧

  美國有種nlp教練技術,是做企業培訓,企業顧問,專門培訓教練的。也是用上師心法的這種方式,完全就是佛教的大瑜伽教法你想成為哪一個導師你就看這個導師光碟,看這個導師著作,理解他,臨摹他,你臨摹他說話的語氣、手勢、動作觀想他和你合二為一,他的靈魂你的身體,於是你再上去講課的時候,你和他就不二了,叫nlp教練技術。其實,大瑜伽法是超越宗教的,在世出世間都是可以應用的。

  在佛教中如何來表詮的呢?叫「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什麼意思呢?是說我們的心裡有佛,你就成了佛。心作心是,諸佛所有的一切智慧是從心裡想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進來的。你要從外面學,是有限的;而從心中顯現,是無限的。

  這是六祖教導門人,我們也要祈請六祖從我們心性中顯現,讓我們擁有智慧自覺覺他,廣利有情。無論是古往今來的一切賢聖,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一切聖人他們的悟道是從心性顯現的。我們大家也是用種種的方法去顯現,哪幾種方法顯現最快呢?

  1.稱贊。你要想成為哪一位本尊給自己建立一個夢想板,建立一個目標。像我們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要成佛就叫阿彌陀佛,也要建一個世界極樂世界。好,我們就向阿彌陀佛邁進,我們隨時隨地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讚歎阿彌陀佛,一說到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就心生歡喜,無限的贊美。

  2.禮敬。我們要拜阿彌陀佛。無論拜哪個佛菩薩的像,無論拜哪個聖賢知識的像,我們嘴裡都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都觀想著一切賢聖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拜爹拜娘,爹娘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世間也是阿彌陀佛的顯現。於是,這樣強烈地去思維禮拜、禮敬。

  3.供養。我們的一切功德供養阿彌陀佛。我們大家都說「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庄嚴凈土就是供養阿彌陀佛,讓極樂世界越來越庄嚴的意思。所以,我們做任何好事,我們做飯也要雙十合掌,先念供養阿彌陀佛,供養十方諸佛。然後,我們所做好事,一切榮譽歸於阿彌陀佛,買的新樓供養阿彌陀佛,買的新車供養阿彌陀佛,一切供養阿彌陀佛,都是阿彌陀佛的,我也阿彌陀佛的,連我也供養阿彌陀佛。如此去供養阿彌陀佛。

  4.作意。就是思維,要觀想阿彌陀佛。沒事就想他,想他的音容相貌,想他的一言一行,想他充滿著微笑,放著無限的光明,想他利益眾生慈悲眾生,想他和藹可親,想他用手摸我的頭頂,撫摸我。你要去想到作意,想著和阿彌陀佛一起共進晚餐,一起遊戲江湖。想著阿彌陀佛永遠與我同在,這叫作意。

  5.觀像。《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首先,我們觀看阿彌陀佛的像,看阿彌陀佛的髮髻、手、耳朵,經常看阿彌陀佛庄嚴相好畫家講,胸有成竹能畫竹子。我們心中有佛,我們的一切就會和佛一樣顯現。相由心生,我們的貌相都會阿彌陀佛越來越接近。如此去起修,我們和阿彌陀佛的本尊瑜伽就會建立起來。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惠能大師在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也就是後來改元的延和七月時,命門下弟子到新州的國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終於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眾,對他們說:「我到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如果有什麼疑問,須趁早發問,我當為你們解答,消除你們心中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後,就沒有人教導你們了。」法海等人聽了這話,都傷心地流淚悲泣,只有神會神情如常不動也沒有流淚哭泣。

  「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神會當時還是個小和尚,非常年輕神會前世是張別駕。《壇經·自序品》講到,神秀上人寫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盡皆讚歎,都在念誦。六祖惠能那時還沒有出家,只是個凈人,被安排舂米,就像民工一樣。他說我也有個偈子,能不能幫我寫一下?當時張別駕笑話他,說,你也要寫個偈子,真是甚為稀有。六祖就呵斥他說:「上上人有沒意智,下下人有上上智,若輕於初學,有無罪過。」張別駕是江州別駕,江州就是九江,別駕相當於九江市的副市長,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高幹了。這個人有極大的善根,六祖當時穿得破破爛爛,是寺院里的一個義工,如此指責呵斥張別駕,張別駕立刻懺悔說:「好好,我給你寫,我給你寫,如果你悟道了,一定記得要度我。」六祖就念了個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張別駕給他寫在牆上了,大家都非常驚訝。當時張別駕已是長者,去世後轉世回來,又到了六祖的門下,就是神會。當時神會剛到寺院的時候,是個小和尚,六祖非常喜歡他,前邊曾經介紹。

  六祖要圓寂的時候,別的法師一聽老和尚要走,都哭得稀里嘩啦的,「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大師說:「神會小師卻能懂得善與不善平等不為毀謗或贊譽所動搖,不生悲哀或快樂情緒其他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你們這幾年山中都修的什麼道?你們現在悲傷涕泣,是為誰擔憂呢?如果是憂慮不知道我的去處,我自己是知道要去哪裡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去處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傷涕泣,是因為不知道我的去處;如果知道我要去哪裡,就不應該悲傷涕泣了。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你們都坐下來,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叫作真假動靜偈。你們誦得此偈,就能與我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會失卻宗門的宗旨。」

  其實,六祖門下的人很多,都證量很高。這是說那些人都已經到各地弘法去了,留在身邊的這些弟子,「余者不得」,是指在這裡的其他人,你們在山中修道這麼多年,你們修的什麼?修到哪裡去了

  六祖說,你們在這裡哭哭啼啼的,哭誰呢,哭你們自己,還是哭我?你要是哭我,你擔心我不知道去哪裡,我自己知道去哪裡。我要是不知道我去哪裡,我怎麼會提前預報給你我要往生呢?你們哭哭啼啼,大概都不知道我要去哪裡。你們要知道我去哪裡,你們才不會哭呢。那麼,要去哪裡呢?如果從現象說,就是去佛國凈土,但是從究竟地說,六祖是即身成佛的,他直接入於常寂光土,直接與法性合二為一。常寂光遍滿世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融攝在六祖的心性中。

  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向六祖祈禱智慧的時候,六祖都會現於我們身邊加持我們,令我們生起無上的智慧。所以說,他老人家完全融入常寂光,融入整個法界,他與我們是同在的。眾人不知,就會哭哭啼啼。六祖說,你們要知道我去哪裡,你們就不會哭了。

  法性是指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自性,我們的如來藏海,沒有生滅以及去來的概念。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法界,這個法界真實面目沒有什麼來、去、生起滅掉,沒有這一切。你們坐好,我要給你們說一首偈子。這個偈子叫真假動靜偈。

  你們大家回去,好好誦念這個偈子,好好修持這個偈子,就和我的心是相同的。我們知道六祖的心是完全證得佛心,我們和六祖的心相通,就是和佛的心相通。所以六祖說,按照這個偈子修習,就可證得與佛的同心,與佛的同性,與佛的同在。你們依照這個修行就不會失去了禪宗的真正內涵,禪宗的無上密意。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生死

  所有的徒眾都一齊向六祖作禮,請大師說偈。偈語是這樣說的:一切萬法皆非真,不要顛倒看作真。若是當作真實看,此見完全不是真。若能自心識得真,離了假相即心真。自心不能離假相,既已無真何處真。有情本來就解動,木石無情不動。若是偏修不動行,則同木石頑不動。如尋自心不動不動自存於動中。不動若是頑不動無情卻是無佛種。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只要能作這樣看,此見就是真如用。告訴諸位學道人,著力必須要用意。勿在大乘門下,卻仍執著生死見。彼此談論若相契,就應共論佛法義。所言若實不相契,也應合掌使歡喜。宗門原本是無諍,有諍就失真道義。固執違逆諍論者,心性便轉入生死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一切都沒有真,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這個世界,「一切」是指我們所看到的,它都不真實現象,它只是一個假相的幻化。佛教不說它沒有,是說它幻有,說它假有。不要把所見的,這個見不只是看到的意思,它指的是見聞覺知聽到的現象界。你不要現象當成真實的。

  你要是認為這些是真的,在現象上用功夫你不會有什麼成果。這就是指我們的修行了,你在現象用功是不行的,要從心性上去體悟。這個外在生滅世界,你無論怎麼運作,你做不出什麼東西的。因為,它是生滅的幻有。就像夢里,你無論在夢里構建一個什麼城堡,構建一個什麼殿堂都不成就道業的。你要了知這一都是幻化的,是從哪裡幻化的呢?你順著幻化的境相順藤摸瓜,去參去悟,抱著一句語言或者盯住一個顯現點去起修,深深地進入,就能夠體悟到究竟的空性狀態。空性就在這假相中,不要認為假相沒了才有空性,不,空性就融攝在這假相之中。你對任何一個假相,你使勁地去順藤摸瓜,你摸到它的根,它的根就是空生萬有。所以說,你如果僅僅停留在末端,而不是順藤摸那個瓜,僅僅停留在這個現象上,你見到的都是假相。如果我們用假相衡量、驗證假相就會執著假相實有,輪迴就更堅固。這個真是真理的意思,也指我們的證量,也指我們的空性究竟了義,包含著多重涵義。我們大家知道,單純在現象上用功夫,不能夠成就道業。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如果我們當作真實的來看這些都不真實的,如果我們自心真正認識到那個真,就是我們的妙明實性。你若了知了實性的時候,你再看這些生滅現象,就明了是幻化不實、剎那生滅假相了。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我們大多數都卡在現象上,不了知實相。而實相和現象是什麼關係呢?就如手心和手背。我們在談到實相的時候,從來不否定假相的存在,但它的存在是一個假的存在。我們的世界,我們稱為業力幻化的世界諸佛是他智慧所顯現的妙明世界。因此,同樣的狀態下,在佛稱作是真空妙有,而我們就稱作真空假有,或者稱為真空業有。真空和業有這兩者是不互相排斥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如果眾生不知道有個真的東西,不知道有個空性的本質,而只存在於假相,就卡在輪迴中了

  凡夫外道有這麼幾種狀態凡夫認為假相是真的,抱著假相不放,執迷於假相,在假相中生存,這是凡夫外道什麼呢外道就是抱著沒有,什麼都沒有,頑空。執著於頑空,認為什麼都沒有,人死如燈滅,滅了什麼都沒有之類的,這都是頑空,斷滅見。這兩者都是不對的。而真正的佛法的內涵如何表述呢?真空中它顯現萬有,而萬有的本質是真空。我們對待這兩者要圓融,不可否定任何一個,不可以卡在任何一個。我們所說真空狀態此時此刻那種真空仍然存在於我們的心性中,從我們的心性也能看到它的跡象,只是有時候不大關注。比如說,無常就是空性的粗相,萬事都是無常的。就像這張桌子一萬年後可能就沒有了。因此,它目前短暫的有就稱為假有,這隻是從現象的粗相來說。更細微的相是,這個狀態只是我們的感覺所產生的,這個房間只是我們的感覺所產生的,色受想行識的感覺所形成的。就像我們睡覺在夢里夢里那個境界也是色受想行識感覺所產生的,並非是實有。在夢里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做個好夢,但你一定要知道有個醒的狀態。「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兩者都不具有沖突和排斥。不要一說空的,就什麼也不幹了,咱什麼也不幹了,反正是空,那叫頑空,那是不對的。所以,歷代祖師證悟之後怎麼修行呢?原來這樣,還是這樣,該吃的吃,該喝的喝,飢來吃飯,困來眠。該忙活什麼忙活什麼,但是他的心已經不再卡在這裡了,不再被假相所苦了。以假有作為究竟,以妙有觀照真實,遵循大眾價值觀,和諧自他關係他就超越了。

  當我們證悟之後,福報因緣具足,實報庄嚴境界就開始顯現了。對於未證悟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他是個懲罰,活著就是痛苦,誰活著誰就難受;對於證悟的人來說,生命他就是恩賜,他活一天就享用一天,享用安樂庄嚴報土。同樣看待這個世界,人的思想是千差萬別的。因證量不同,福報差異,同處於一個世間,但是,覺受是相差非常大的。

  「有情即解動,無情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所謂的有情,就是指我們有靈性神識的生命;所謂無情,就是沒有神識的。像桌子稱作無情,人、動物就稱作有情。這就叫情與無情。一個有情眾生,他要修行,他要求解脫他不是修不動。六祖就明確提出了,否定了讓人沒事就老修不動行。修不動,當然他不是否定打坐功德,是否定把打坐成了根本。你不要成了不動東西無情不動的,情是動的。你要把自己修的不動的話,同無情有什麼兩樣?

  六祖在經典中,對修行人迷戀打坐是有呵斥的。因為,過去古人曾經相當一段時間迷戀打坐,包括道教也有打坐的,像陳摶一打坐幾十年,六祖是呵斥的。你坐在那不動有什麼用呢?你像個無情似的,你想還是不想?你要是想的話,與走著想有什麼區別?你如果不想,不想那你跟個石頭有什麼區別?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身體在動,佛性不動假相在動,實相不動身體動而心性平和,這就心性不動萬事萬物在動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但是,它的本有的體性不動的。所以,你要找「真」,那個不動體性自性佛性如來藏。「不動不動」,就是有的是不動的,你不要把自己修成那種不動。真要是修成了石頭的話,「無情無佛種」,你就成了無情物,也沒有佛的種性。佛種就是內在的覺性,喚醒內在的覺性,你就成就道業。

  佛教中有很多人是相當迷戀一打坐幾天沒動靜的,這是很荒唐的。那不是混天熬日子嗎?六祖認為是不對的。你打坐關係,但你的覺性是要靈敏的,覺性是要生起的。不是說讓自己進入昏沉,類似睡眠狀態那是外道禪。像真正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人,根本一動不動,連形體都沒有了,但是無量劫之後,他一動念頭,又成了凡夫了,又再輪迴。所以,打坐不是根本。

  「能善分別相」,什麼叫善分別?善分別,不是世俗凡夫的分別見,凡夫分別是好壞對錯,而善分別是分別讓我們進入實相的路徑。因為,修行要有解悟,見地上先不能錯。善分別,不是業分別。「第一義不動」,在佛教中的第一義諦就是空性見,也叫清凈見。

  我們要把我們的心安住於我們的第一義空性上,即是真如妙用真如就是我們的佛性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動作,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是真如在起妙用都是佛性就像關注這個心,你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掉到情節裡面,就被它所牽動,就是凡夫。你跳出來,你了知是電影,知道是電影的幻相,你就看得很娛樂,還不會掉在裡面被它牽動得揪心。

  我們把心安在妙明真心上,如如不動自性上的時候,再看世間的萬般假相你就不會被它所勾牽、拖累。這種狀態即是真如用,真如就是佛性妙用

  在這我要告訴這些學道的人,要努力地用自己的甚深思維努力地去明了無上的妙法,去思考。不要在大乘法門中去走生死智慧生死智是什麼?就是人天乘。了生死智慧就是解脫法。生死智慧是在世間掙個錢,當個官,這一類的事,就是世間名利。六祖告訴學道的人,千萬別錯用其心,你是個修道的人,你的目標成佛,不是為了輪迴的光彩一些。

  六祖告訴門人,你們今後到外面去弘揚佛法,有相應的,大家就一起探討探討無上的法義;如果實在不相應,合掌令歡喜。就是:阿彌陀佛,好好好,就這樣吧!不要和他談的太多,因為無上乘的法,密乘的法不是人人都能接納的。你要隨便找個人,給他說無上乘的法,他會起毀謗,甚至起恐懼,甚至會造成眾生的更多的苦難。因為,他毀謗正法,毀謗無上乘密法的時候,他會遭受果報的。六祖也是悲憫心,免得弟子們過於熱情地弘揚無上乘密法。因為,無上乘的法只能跟上根利器的人講,對下下根器的人就是講道次第,先結善緣,慢慢起修,漸漸入道。

  此宗,就是禪宗心地法門了。無諍,是不辯論不爭論的。你要是跟人辯論,哪個高哪個低,哪個對哪個錯,辯論的時候已經失去了禪宗真實道義

  大圓滿見地就是這樣,不辯論原則,如是如是。你是如此,我也如此,它就是如此,不需要改變任何,只改變感覺就可以了。大圓滿見地就是不諍論。當你諍論的時候,就會排斥。我們要讓自己的見地心性生起。同樣,對待眾生,教化眾生的時候,你要誘導他,讓他見地從他心性生起你不要給他灌輸概念。有的人說:「師父,你講得真好!」其實他說講得好的時候,只是他感覺符合他的思想才叫好,是否真好他並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他感覺講得不好講得不好是說不符合他的觀念每個人都是:講的內容符合「我」的法執的時候,我就認為是好的;不符合「我」的法執的時候,就是不好的。

  弘揚無上乘,不要給別人強行灌輸,尤其他不願意接受,你強行讓他接受的時候,他可能懾於你的面子,或者某種壓力,裝作接納的樣子。但在他心裡起對抗,他會因為對抗了無上乘的法,自此之後令他的輪迴更艱苦,更難出離。所以,不要拿無上乘的法跟人辯論。包括我們自己,跟普通人探討,還是探討責任心,使命感,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就說這些,多了不用。你說他聽不懂的,聽不懂就會起對抗。六祖告訴門人,不要出去和別人諍論,你只要諍論就失去了禪宗道義了。禪宗是什麼狀態?就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如是如是!大圓滿見地也是,一切都圓滿的,你諍論什麼?所以,不要諍論。

  「執逆諍法門自性生死。」執就是法執、我執。你執著和別人諍論,諍論高低對錯。你的自性就顯現了生生滅滅的輪迴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涅槃狀態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當時徒眾聽完偈語,都一起向六祖頂禮,並且都體會大師心意,人人收攝散亂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諍執。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間法海上座於是再禮拜大師,請問道:「和尚滅度以後,衣法將要傳給什麼人呢?」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祖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大師說:「自從我在大梵寺說法,直到今天所說,記錄流通,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守護此經,轉相傳授,度化一切眾生。只要能依照此經說法就叫正法我現在為你說法,不再傳付祖衣。因為你們的信根都已純熟了,決定不再存有疑慮,足以勝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據達摩祖師傳授的偈意,祖衣不應該再傳。達摩祖師的偈語是這樣說的:我來東土的本意,是為傳法度迷情。一花開展為五葉,菩提道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凈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人人各自清凈心意,聽我說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並於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取和舍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靜,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作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卧,都懷有一顆純凈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場中別有舉動造作,即已真實成就凈土這叫作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具有這二種三昧就好像地下種子,由含藏到長養,終使果實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

  什麼是三昧呢?二諦融通三昧印。印是印證印可。二諦融通,二諦是真諦和俗諦。真諦是空性,俗諦是現象我們現在吃喝拉撒過日子,就是俗諦。真諦是空性的狀態你要了知萬般假相背後的真實相。這兩者你能圓融,就是三昧

  極樂世界相好庄嚴,其實就是一相三昧極樂世界那種修行自在,就是一行三昧極樂世界其實就是三昧境界境界世界是沒有區別的。你具有了三昧境界就能感受世界極樂狀態。你到了極樂世界自然能獲得三昧境界。所以說,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修行凈土法門這兩者都可以同時起修的,此時此刻就可以起修。能證到三昧很好,證不到也沒關係,證不到你往生凈土品位也會增高。你證一點,你心性就舒坦一點。要去求證三昧

  還有一種三昧最快方法,大家可以去嘗試嘗試,就是明確告訴自己:我是佛性化身。在心中提醒,我是佛性化身,我應該如何對待萬般事物呢?我對眾生就會隨緣教化,去利益,去慈悲。隨眾生的善緣而讓他遞進。當然要有一點,就是要保持永遠的謙卑。有的人說,哦,成佛了!是不是我得先顯顯本事,看人多的時候我飛到樓上去,我震驚他們一下。那叫貪名逐利,那叫什麼成佛呢?!成佛了就沒那個東西了,成佛了就是一個慈悲長者,看誰都是孩子都很乖,每個孩子都要進步,都要成長。成佛了只有滿腔的慈悲,沒有顯擺的妄心,顯擺的心不是佛的境界。作我是佛性化身想。

  修凈土法門,善導大師告訴弟子凈土怎麼修呢,作已得生想。我已經到極樂世界了。不要想著我死後極樂世界,而說我已經到極樂世界了。我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我現在就在極樂世界了,這就極樂世界。然後,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這就極樂世界狀態,其實也是在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像《觀無量壽佛經》就是修念佛三昧也得修觀佛三昧。觀佛三昧就是一相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是修三昧法的。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我現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能發芽生長。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持的人,決定能夠獲證妙果。聽我說偈: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萌。頓悟華情行持後,菩提妙果自然成。

  這就告訴我們,每個眾生心中本自具有菩提種子,我們稱為佛性佛性如果沒有因緣、沒有善知識的教導,這個種子只能永遠在那裡埋藏。善知識的教導就像下雨一樣,雨水濕潤就開始發芽。眾生聽聞了這個教法,認可了這個教法,接納了這個教法,也藉助這個教法來顯現自己的智慧就好像開花,慢慢開下去就一定能夠結出殊勝的妙果,就能成道成佛

  這裡麵包含了一個涵義:六祖沒說,你沒有法我給你一個法,或者你沒種子給你一個種子,沒有。而是說,你本來有個種子,我講的法像下的毛毛雨,誘發你自己的善根增長,成就佛果這就修行真實涵義,我們大家一定要了知。沒有一個「佛果」是別人給的,如果別人能給我們一個「佛果」的話,釋迦牟尼佛早就給咱們了。成佛必須要從我們自心中顯現,學習佛法也是這樣。打個比方說,我們身體傷了,輸血,身體會排斥這些血液,輸進來的血排斥的力量很強大。像我們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也會互相排斥,同樣我法二執抱准了自我,這時候如果有法進來,就會排斥,不能夠完全接納。因此,真正地接納它,要藉助外面的法誘導,讓妙法自己的心中生起來,才能殊勝妙用

  我們看古聖先賢修行成道,以及神話傳說中成道,大多數都是善根具足,在外緣的接引下從他自性中、從他自心中產生的能量。這樣是最可靠的。我們任何人的修行也要記住是這樣。

  我們現在讀經、聽法、看光碟,它的目的是為了誘發我們內在的菩提種子生根發芽,長出花果。我們接納這個教法,這個教法的顯現就好像是開花,只要你不斷讓這朵花開下去,將來就結果。

  讓大家修上師瑜伽,或者本尊瑜伽,這種修法是非殊勝難得的。我們聽聞來的教法,我們會分別判斷,分別這個法對不對,好不好,我喜歡喜歡每個人會有這樣的裁判心態。因為,我們有「我執」,有「我執就會相伴「法執」,有「法執」就會對接納來的信息去評判。其實從根源上來說,外面一切信息都是我們自性顯現的,自性化現而出又回歸到我們心性中,從心性中,就是從我們的藏識,透過末那識,到達意識,然後展現到外面,外面的六根六識收攝回來又成了六塵。收攝回來再回歸自性自性再綻放出去,這叫流通。所有的世界都是自性顯現的,但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是自性顯現的,我們認為外在事物是實在的,不知道是自性顯現的。所以,我們會對外面的事物產生排斥。排斥是種本能,是法執所產生的一種能量,只要是眾生凡夫會有這種能量,排斥和挑剔新鮮信息。符合我的習氣我就判斷它為好,不符合我習氣的就判斷它不好。如此,就會障礙我們接納教法和顯現智慧。長時熏修或許可以解決法執,但卻曠日持久,虛費時日,遙遙無期。

  六祖告訴大家,所講的一切法,以及將來我們模仿六祖向外傳播法,要記住的是,藉助這個法去誘導他自我善根、覺性的顯現,而不是強加給他一個覺性,誰也加不進去。因為,他會對抗,會排斥,要引導他,讓他自己去顯現。改變他的價值觀,自然的行為就改變。同樣,你把他善根顯發出來的時候,他自己主觀就會精進修行用功

  「心地含諸種」,我們的心田中是包含著諸佛佛性種子的。「普雨悉皆萌」,只要遇到雨之後他就開始發芽。「頓悟華情已」,只要他接納了這個教法,顯現了這個教法,他的花就開始開放。「菩提果自成」,將來必定成就無上的道業。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凈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六祖說完偈語,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佛道清凈,沒有什麼可以執著。你們切勿偏著「看靜」和偏落 「空心」,自心本來清凈,原本無可執取和舍棄。你們要各自努力隨緣珍重!這時,徒眾都向六祖頂禮而後退出。

  六祖說,「其法無二」,法是一切現象一切事物,它的本質是不二的,沒什麼分別的。眾生的心也是這樣。煩惱心也好,妄心也好,它的體性都是佛性顯現的,都是來源佛性的,大家要了知。我們不知道有個妙明真心的時候,就是妄心。當你了知都是妙明真心顯現的時候,一切也就都無二無別了。

  「其道清凈亦無諸相。」真理本來清凈,超越於諸般的幻相。大家一定要「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慎勿觀靜」,就是不要貪靜,很多人貪著於靜,貪著於定。「及空其心」,六祖不讓大家把心搞得空空盪盪,什麼都沒有,而是讓大家妙然綻放,活潑潑的妙用

  「此心本凈,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你不必取捨你眼前的一切。大家明白了,就好好去努力

  我們的世界都是妙明真心的顯現。因此,我們不必取捨好和壞,對和錯。凡夫在意識、潛意識這裡,他都會分別一個好壞對錯,好的我就保留,壞的我就舍棄。而到了妙明真心這裡,知道我的境界中,我的見聞覺知中,所顯現的一切都是妙明真心顯現的,都是吉祥光明的,我不必舍棄什麼。這和密宗圓滿無上瑜伽修法是一樣的。

  我們大多修行人總期望藉助「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痴」。而密宗圓滿的無上瑜伽禪宗心地法門同一概念,就是: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體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獻!

  天地萬物就是諸佛的身密,一切音都是諸佛的語密,你生起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是諸佛的意密。「貪、瞋、痴」同為佛性喜樂、忿怒、寂靜本尊你不要取捨什麼,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是諸佛境界;你的世界,就是諸佛的壇城;你的境界,就是諸佛境界。佛能做到的你完全能做到,只是你不知道,從而感覺不到。所以,你只需要去調試感覺。這種修法,藏傳佛教有完整的修學次第。文革法難後的漢地禪宗大師遠去,青黃不接,傳承斷代,尤其像禪宗的棒喝直指,幾成絕響。因此,我們要警惕禪宗修學中,或茫然失措,不知所以;或鸚鵡學舌,說食不飽;或盲修瞎練,拚命玩腿。

  所以,我們也應打破門戶之見,敞開心量,接納大圓滿和大手印的道次第和觀修法,結合漢地祖師開示,求得證悟,以繼承和傳承佛陀無上禪意心法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對門下弟子說:「我要回新州去,你們趕快去準備船隻!」大家堅決哀請挽留,六祖說:「諸佛隨緣應化出世,尚且還要示現涅槃。有來必定有去,這是正常的道理我這肉身骸骨,也應該有所歸宿。」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大眾說:「師父!您現在去了新州,什麼時候可以再回來?」六祖說:「葉落歸根,生來本無法可說。」大家又問:「正法眼藏傳給了什麼人?」六祖說:「有道的人得我法,無心的人自宗通。」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庄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門人又問:「自從佛祖應現以來,不知一共傳授了幾代?願請垂恩開示!」

  六祖說:「應化世間的古佛,已經無數無量,無法計算了。現在只以七佛為始來說:過去庄嚴劫時,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現在賢劫時,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這就所說的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馬鳴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羅尊者,第十四、龍樹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羅睺羅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鳩摩羅多尊者,第二十、闍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羅尊者,第二十三、鶴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師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師,第三十、僧璨大師,第三十一、道信大師,第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眾人信受,個別而退。

  這是宗法流程清凈的法流是如此傳下來的。惠能大師是三十三祖。六祖說,以上的祖師都是一代代把法傳到今天,今後你們要把禪宗教法,諸佛心印傳承下去,千萬不要正法斷絕了,變異了。

  佛法的傳播是一代代傳的,到今天禪宗,法脈是越傳越稀少,一是上根利器的人少,咱們在這裡談一談也只是結個善緣,結個善根,希望能夠喚醒我們的清凈自性。但是,我們大家都不是上根利器的人,像六祖一聞即可開悟,我們都不是那樣的人,我們要用功夫。讓自己的心性,讓自己的佛性完全顯現,不要把教法在我這一人手裡。雖然我們說我們的根器不好,但我們要努力讓我們能夠完整地繼承佛陀祖師們的教法祖師為了把佛法傳播到中土,九死一生,受盡了苦難

  禪宗西天初祖摩訶迦葉為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將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並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後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眾生菩提達摩大師印度天竺國人,剎帝利種姓族。他的父親名字叫作香至。達摩大師是香至的第三個兒子。到了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隻生意商船,航海東來。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

  中土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公元487—593年),本名叫作神光,俗家姓名姬武牢,今河南洛陽東人。在幼年時代對於儒家學說以及文學書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出家以後,更精通佛教大乘小乘教義。後尋蹤參禮達摩大師而至少林寺大師靜坐修行禪觀。神光求法心切,每日早晚親侍左右,執役服勞,請求開示佛教要義。經過了很久的時光,大師總是自顧自的參禪用功一句都不開口,使神光心如火燒一樣,急得要命。這種情景,正是古人說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醫,如飢思美食,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又如經中說的:「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神光就不顧一切,精進勇猛為法忘軀,迫不及待尋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這時,神光大師心中,一念求法精誠,就跪在達摩大師面前。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經積得很高,圍繞著神光的身體,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