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行動才有說服力

行動才有說服力

大家好好看看這幅對聯。上聯:心無謙卑日伴高人莫助。心無謙卑的人,即便高人天天陪伴著你,你也沒辦法受益;你的心門緊閉,他也沒辦法幫助你。你想進步,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打開。而且你還得把你屋子裡的破爛家私清理乾淨,搬出去,外面的紅木傢具才搬得進來。我們只要稍留意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無論你怎麼用心教,他都沒法進步;而有些人你只要輕輕一點撥,他就去了,他很容易接受別人好的思想

下聯:胸無大願遍尋貴人不得。有句諺語說:爛泥扶不上牆。你自己沒有志向理想和抱負,不努力,不渴望進步,靠別人把思想灌輸給你,是不會有效果的。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貴人的幫助,但貴人幫你要看你是不是塊好材料,是不是棵好苗子。古人說:「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我們天天發願天天立志,不到三天三個月就丟掉了,然後又重新發願立志。你們有沒有聽說過萬行十八歲出家就立下志向,一直到現在,二十幾年都沒有動搖過,改變過?因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當初的願望,為了這個願望,他流血、流淚、流汗、忍氣吞聲都毫不在意,心甘情願。

你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就必須為你理想抱負支付成本,否則你的理想抱負是實現不了的。如果你沒為你理想支付成本,輕而易舉地成功了,很容易得到的東西也不珍惜。你付出的成本越大,你越會珍惜,越會用心呵護。所以大家以後就不必遍尋貴人了,只要立大志發大願,貴人自然會來找你。人家一看,你有志向,是塊好材料,知道一幫,你就會成功,自然會來幫你如果你胸無大志大願,整天遊手好閒混日子,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麼,誰也幫不了你,就是佛菩薩也幫不了你啊!所以,如果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即便不知道如何獲得也不要緊,自然會有人來幫你

在養正堂寫這幅對聯,大家一進來就能看到,這也是我真心想對大家說的話。當初為什麼給它取名叫「養正堂」呢?就是為了培養大家的正信正念。有了正信正念才會有正知正見正行。沒有正信正念去做事就去行,可能會導致方向錯誤。你以為你在行善,實際上可能是在作惡。在養正堂有了正確人生觀和佛學見地將來能到自在用功打坐,深入修行,獲得大自在、大解脫如果你不具備佛學的正知正見,或者都是邪知邪見,到了自在堂你也不會用功。我希望東華寺常住學佛法的基本功,比如正確打坐方法、對佛法正確認識、人生觀的樹立都能在養正堂里完成。這幅對聯非常重要,如果你真悟透了,按對聯所說去做你會終身受益,誰和你接觸都會受你感染,也會受益。希望東華寺的每一個人都能把這幅對聯和東華家風牢牢記在心裡。

大家坐在養正堂里,是不是感覺比在房間里更暖和啊?(眾答:是。)你們看我多英明啊(師自笑…),當初我堅持要做1.2米厚的雙牆,所有的設計人員都反對,說造價成本太高。現在養正堂裡面基本上是四季恆溫,大家都用了吧!所以有時候一種選擇、一個決定,你問十個人,會有十種不同的看法,最後可能把你給聽糊塗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達到什麼標准,聽完大家的建議你會糊塗。當初我這么做,就是想達到冬暖夏涼的目的。養正堂的座位下鋪了一層很厚的塑料,潮氣不會往上串。當時也有人反對說:「鋪這么厚的塑料,都接不到地氣了。」我說:「整個寺廟這一塊鋪了塑料,周圍不是一樣有地氣進入養正堂嗎?不過,現在城市房子都打上厚厚的混凝土,再鋪上瓷磚,地氣確實受阻,上不來。

為什麼現在世界各地那麼多地震和火山爆發?就是因為太多土地被高樓大廈、鋼筋水泥覆蓋,地表不能呼吸所致。土地是有毛孔的,也需要呼吸,當它被水泥覆蓋,不能呼吸,氣足了憋在下面得不到釋放,就會憤怒,就要爆炸。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病呢?就是因為我們人失去了地氣的滋養,身體陰陽去了平衡。人體之氣必須與天地之氣進行對換,才會達到平衡。比如:一棵樹種在花盆裡,你怎麼給它施肥,它都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你把花盆打碎,讓樹根接到地氣,結果可想而知。又譬如:現在有許多人皮膚病、腳氣病,為什麼?腳整天被鞋子捂著不透氣,沒機會土地接觸,身體的電釋放不出去,身體就會陰陽失衡。在高速公路上細心的人會發現,公路兩邊的花草樹木長得特別茂盛,為什麼呢?因為整條公路都鋪上了水泥,受阻的地氣只好從公路兩邊往上冒,結果就催長了兩邊的花草樹木

我們東華寺所處的地形就像一個鍋或者一個漏斗,上面大,下面小,天地的靈氣源源不斷地接進來,所以住在這個「模具」里特別養人。為什麼那麼多來了之後都覺得這里很清凈磁場很好呢?就是這個原因。相反,如果我們把寺院建到山頂上或山坡上,八面來風,還能養人,還留得住人嗎?不僅不能養人,而且呆上一百天,風都把你吹垮了。這就風水學,或者說環境學。現代人不信風水學,但你換一個講法,講環境學,他就信了。風水就像模具,什麼樣的模具就出什麼樣的產品。比如把我們養正堂的聽眾席設計成內弧形,所有的人都與主席台上的主持人面對面,氣場就很融洽,台上台下就容易合而為一,彼此就容易溝通。如果換成外弧形,盡管你們還是面向我,但能量場的力量往外擴散,彼此的場能是分離的,就不容易溝通,氣場就不融洽了。

再延伸到家庭道理也一樣。一個家門開得太多,氣就留不住,家庭成員就各想各的,各自打算。過去那種庭院式的建築,如果是三進門(前門、廳門、後門)開在一條直線上,一穿到底,這在風水學上叫「一箭穿心」,不管什麼人住在裡面,不出一百天,肯定得心臟病。所以門的設計是有講究的,充其量只能兩道門對開,最好是開成「之」字形

世間最高的學問風水學,也叫陰陽學。出世間最高的學問佛學。對一個未得道的凡夫來說,環境對他心理的影響佔了80%。而一個入了道或者有一禪定基礎的人,他的心力可以改變80%的環境風水。過去講「三分風水,七分人為」,就是說先天風水只要佔三分就是好風水,還有七分不足可以靠人為彌補,但前提是只有真正懂風水人才能改變這七分風水

風水說多了,你們就把我當成風水先生、算命先生了。許多信徒來東華寺,總想讓我算命,看風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們知道我怎麼做嗎?我就說:「算命可以,看風水也可以,但看一卦一百萬!」這樣一說,就沒人再找我算命看風水了!(師笑)如果你真的出一百萬,我還是很高興的,一百萬可以給寺廟做很多事啊(眾笑)。

養正堂的設計,外面是一道大門(相當於人的嘴),兩扇窗(相當於兩隻眼睛);室內是藍白色的吊頂,像野外的藍天白雲;還有六百隻一瓦的小燈泡象徵著滿天星辰。這樣的視覺效果會影響人的心理,人一進來,身心自然放鬆,思維自然變得緩慢,雜念自然減少。我們個人是無法扭轉宇宙之氣的,只能利用宇宙大自然之氣來改變自身。

我們東華寺的坐向是:坐東朝西偏北16度。這個格局寓意是:凡是來到東華寺這個模具里的人,即便沒有道心不思道,只要住上一百天,也會思道渴望道。那怕你修得不好不開悟,但道心道念也不會退轉。

問:我是瑜伽修行者,請教您,現代瑜伽修鍊者要想融入佛法修行,該怎樣尋找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另外,我們一家三口都決定今年在東華寺過春節,但親人不理解,請問您出家二十四年了,是否面對過親人朋友的質疑?我來之前看到您書上有一張回眸微笑的照片,第一感覺是您真帥。不過,今晚聽到您的開示您的智慧、沉穩、干練、祥和,讓我覺得真實的您更帥!

師:「帥」和「莊嚴這兩個詞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和層次,以後別再說我帥,要說我莊嚴(眾笑)。「莊嚴」這個詞讓人一聽,就覺得很莊重、很沉穩、很大氣。而「帥」給人感覺是漂浮。不過世間上對男性形象最好的贊美可能就是「帥」了。

答:帥呆了就莊嚴了。

師:對,這個說法好,帥呆就莊嚴了(師樂、眾笑)。

剛才問的第一個問題瑜伽佛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世界上的第一個宗教就是瑜伽。實際上這個詞應該讀瑜伽(yu qie)。瑜伽人天相應的意思。但是,現在全中國的人把它讀成瑜伽(yu jia),如果我讀瑜伽(yu qie),你們反而會說我知識。當初釋迦牟尼佛就是修了瑜伽,覺得瑜伽不究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才走出瑜伽團體,到山裡去獨修,最終徹悟真理。經考證,瑜伽已有一萬年的歷史,而佛教只有三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比佛教歷史更早的宗教有很多,但形成格局成片成勢的,佛教要算第一了。瑜伽、耆那教、印度教的起源都比佛教早,為什麼沒有形成格局成片成勢呢?這與它們的第一任老闆第一個祖師爺的出生背景有關。他們的創始人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貧民。而釋迦牟尼佛出生的背景很高,所以他創立的佛教很快就傳遍了全印度,乃至全球。想想看:一個太子和尚,影響力有多大!以太子身份出去傳法,速度有多快!而一個平民百姓出家,就是成就了,成佛了,成了教主又有多少人信你呢?就像我現在回老家說我大師了,人家會說:「你不就是那個張小三、李小三嗎?」(眾笑)你再是什麼大師,回到家鄉也不是個笨小三,當初滿嘴鼻涕的小屁孩,怎麼會是大師呢?所以祖師說:「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為什麼過去的英雄功成名就之後,都不願意衣錦還鄉呢?無論你現在有多大成就,多麼風光,穿著多麼富貴氣派,陣勢有多大,老人家一看:這不就是當初那個流浪街頭沒飯吃,到處打架的劉小三嗎?劉邦不就是劉小三嗎?但是我們學佛後,哪裡有眾生就應該到哪裡去度眾生,甚至更應該回老家去教化自己的老鄉親。

第二個關於如何處理親情的問題。我出家了父母都健在,已經七十多歲了,我每年都回去看望他們。我想把接他們到廟里來住,但他們來了,吃頓飯,住一宿就走了。我問為什麼不多住幾天,他們說:「哎呀,你們寺廟規矩多,不習慣。」他們覺得在廟里自在,只是來看看我。

盡管我們出了家,但並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放棄家庭,不顧親情有一部份出家人告訴居士說:既然你學佛信教,就要放棄工作老婆老公孩子……全部都要放下這就是邪知邪見不懂佛法真實精神佛教首先講報四重恩,其中就有一個報父母恩。如果一個修行人對自己的家庭不負責任親情關係都處理不好,不能讓家人安心,即便出了家,他的心也不會安。一個對家庭都不負責的人,會對親朋好友同事和他人負責嗎?既然不能負責,又談什麼成佛眾生呢?

但是,家庭親情的確很磨人,世間上最難超越的恐怕就是親情兒女私情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是,一旦做了就要負責,尤其對父母要無條件孝順和遵從。古人講盡孝不能等待,孝養父母是每個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乘父母還在,乘我們現在還有這個能力,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養父母。即便父母思想觀念錯了,說的話不對,我們也不能馬上反駁,讓他們傷心生氣。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和他們不一樣,見的世面、經歷的事情都不一樣,難免和他們有代溝。我們可以不按他們說的去做,但他們的話還是要恭恭敬敬地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老去,我們怎麼對待父母,我們的下一代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第三個問題說我帥。你只看到我好的一面,沒看到我發脾氣樣子每個人都有他的優缺點,但是,就像照相一樣,我們總是把好的一面對著鏡頭,把不好的一面掩藏起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數人都是這樣,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和觀念。交朋友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也要讓對方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既然你做了我的朋友同事,在欣賞我優點的同時,也必須了解我的缺點,接受我的缺點,否則彼此是很難友好、持久地相處、合作的。而人犯錯誤往往是周圍的人給了他機會,如果不給他機會,他的惡習就無由施展,他好的一面就會發揮得更好。所以佛教有個觀點:管好你的身口意,不要給對方造業的機會。如果你沒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讓對方造業了,你要承擔一半的罪業。

問:請上師介紹修行法門

師:你可以把我的《降服其心》多讀幾遍,裡面講的都是修行方法。《善用其心》講思想心態方面多一些。實際上在《降服其心》中我講了一百多種修行方法社會上傳的很多修行法門都跳不出這些范圍。盡管所用的名詞名相不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理念是一致的。學佛關鍵是落實。一個人想在任何領域有所造詣,有所成就,都必須去行,光想光說,你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行動必須走在語言之前。

問:是否可以用王道推行宗教

師:道講究自然,不能完全靠人為、勉強,甚至壓迫的方式去推動。每個人根器不一樣,好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比如我們都知道要做一個正直陽光的人,大家也都喜歡與坦誠、率真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既然如此,為什麼並不是每個人正直陽光、坦誠、率真呢?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樣。不僅如此,還有些人人做事的心態負面的,他們的素質不夠,無法把自己陽光的一面發掘和展示出來。

的確,歷史上是有帝王將相利用他們的政權來傳播佛法。但是,一旦他們的政權過時過期,人們該信什麼,不信什麼,還是回復原態。在當時看來,這或許是一種現象,但過後還是行不通。這就根器緣分的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能聽到《金剛經》已經是大福報了,如果聽到《金剛經》又能受持則是更大福報功德。為什麼?這說明你曾在一佛、二佛乃至七佛那裡都種過善根,修過福報。有的人知道佛法很好,但不去受持這是業力使然;也有很多人不僅信佛,還出了家,但並不是真正渴望道;還有一部份人甚至只是感覺寺廟氛圍環境生活方式很適合他,就乾脆到寺廟生活。比如當初我出家並不是因為信佛,而是感覺寺廟氛圍特別適合我,出家人理念我特別欣賞,特別能接受。直到出家一兩年後,對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生起了道心和出離心,才立志要好好修學佛法,將來弘揚佛法做一個合格的法師

的人為我出家人是在情感受了打擊、刺激,或事業上遭受了挫敗,才出家學佛的。的確有這種情況,但並非每個人都因為這個原因出家。可以說每個人信佛出家都各有因緣。佛教主張用自然方式傳播佛法,比如我把寺廟的門打開,你進來,我就給你講,你請教我,我就給你說,幾乎是以一種被動的方式在傳教。而基督教不一樣,他們是主動去敲你的門,說:「上帝讓我給你傳福音。」採用的是一種主動方式。而且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每次來都會給你帶點禮物,一直說到你信上帝,接受上帝為止。我們中國很多學生到國外留學,才下飛機就有許多素不相識的基督徒很熱情地問你:「你需要什麼服務?」然後幫你拎包,找房子,帶你去大學、商場等等,給你無微不至的幫助與服務,弄得你不好意思,最後不得不信他的教,跟著他去教堂聽佈道。而佛教不同,你跑到東華寺來,一問我不說,二問你不說,三問我還把你吼一頓:「別說了!」或者說:「你的根器不夠,回去悟吧。」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傳播特別容易。而中國人的頭腦很復雜,不像西方人那麼單純。如果有一天我們和尚也挨家挨戶去敲門傳道,送真理,肯定會被罵:神經病!傳什麼教!佛教裡面不是有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嗎?你來到這座寺廟,必定是心中有疑惑,需要出家人為你答疑解惑。如果沒有疑惑你怎麼會登三寶殿呢?

問:請問上師佛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任務是什麼?

師:你們認為是什麼?佛教在其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做什麼怎麼做

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無論這個世界是好是壞,只有你自己成了光源,才能發光發亮,照耀他人。

答: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認真修行辦道,其次是做好凈化人們心靈工作,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但現在很多有錢的中國人都往國外跑,女孩子也想往外嫁。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外國人崇尚中國文化呢?

師:現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始以學漢文化為榮。

問:從物質上來說,我現在什麼都不缺,有十幾家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車。我很感恩上師。2003年我就上師學佛至今,我發大願不出家,要賺更多的錢供養上師供養父母供養東華寺和所有的僧尼。我帶著母親走遍了東南亞所有的寺院,但我的心最後還是回到了東華寺,因為我們的心系著上師和東華寺的僧眾。記得2003年第一次見到上師時,他剛從洞里出來,穿著一襲白褂長衫,胸前掛著一串珠子就像仙人一樣飄了過來。當時我的感覺是:好美啊!一副孤傲不羈,目空一切的樣子我和我的道家師父給他頂禮,我媽媽瘸著腿也給他頂禮,可是他拂袖而去。當時我覺得這位師父真是神仙啊,太高傲了!但是,當2008年我們再次來到東華寺時,上師帶著我們全家參觀了整個東華寺。那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什麼叫謙卑什麼叫菩薩我一後悔自己對上師的錯解,看上師光碟我一直在流淚:2003年上師最需要我們這些弟子幫助的時候,我沒有出力;等寺廟好了,我卻來享福了。出家師父們的房子里都沒有空調,但我們住的上客房有空調,沖涼房裡樣樣俱全。師父對我們這些弟子真是太好了!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只有一個心願:弘揚上師法門,讓更多的人受益。

師:你說2003年見到我,我已經記不得了。不過想起十二年前出關時的情景,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十年建廟就像做了一場夢,一夢醒來,廟建好了,當時的煎熬也不是怎麼熬過來的。好在我這個人沒心沒肺,什麼事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會留在心裡。當事情發生時,可能很煎熬;一旦過去,就真的過去,沒有痕跡了。

很多人中國人沒有信仰,我是非常反對這個觀點的。中國都有信仰,而且天生就有信仰。我們信什麼?信老天爺,信玉皇大帝,不然怎麼說頭頂三尺神明呢?這種信仰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里。雖然中國人沒有系統信仰信仰某種具體宗教的人很少,但只要是個中國人,骨子裡都有儒釋道的信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構成的。所以不要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已經滲透進骨髓里,這種信仰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而西方人把宗教得很清楚,你信什麼教,他信什麼教,所以西方國家宗教與民族戰爭不斷。

說到中華民族正經歷偉大的復興,我們應該做什麼我覺得兩個人的回答還比較準確:首先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好。但還要加上一句:隨時待命聽招呼。比如作為和尚,我們的職責不僅是把寺廟管理好,如果縣領導有意讓我們配合地方旅遊,我們也要配合好。所以第一步是守本位,第二步是聽招呼。只有在聽招呼時,一個人的格局才能真正顯示出來。在把本職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如果人家還叫你做別的事,你不做,作為出家人你就是沒有奉獻精神。共產黨員不是有一句話,「共產黨員是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嗎?那麼,我們出家人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呢?我們不僅是佛陀的工具,也是眾生的工具。眾生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要有呼有應,一呼就應,這才是一個出家人應有的心態

現在的出家人不應該還持過去的老觀念,讓想學法的信徒求法。只要人家想知道,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一個人只要能做事,能奉獻,這就是你的價值所在。如果你有能力但從不做事,誰都沒有從你身上受益,你的價值從何體現呢?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有一名字叫「不請之友」,你不請我,我主動幫你。《阿彌陀經》是怎麼來的呀?沒有人請佛講《彌陀經》,佛是無問而自說的。就像有的信徒來到萬行面前,很想讓萬行給他指點兩句,但又不好意思開口。我知道他的內心狀態,就主動問他:「今年多大了?屬什麼的?是幹什麼工作的?……」主動為他解惑。一個學佛的人必須有為眾生服務的心態,而且只要人家接觸了你,就能受益,只有這樣,你的存在才有價值意義

問:我們學佛應該從何做起?

師:先從做人開始。做人的標準是以佛為標准。我常說一句話學佛先做人,做人先學佛。大家在心裡念一念。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存在變得很價值,讓自己的人生得很意義,讓自己無論走到哪裡都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缺了你就不圓滿。生而為人,就應該工作,對得起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還有機會讓我們做更多的事,我們就應該以歡喜心去接受和面對。既然有這個機會和平台,你也有這樣的頭腦、才能和健康身體,就應該多做事。

的人很想做事,但沒有機會、平台和環境,人力、物力、財力條件不具備。而有的人具備這些外在條件,又不願意做事。實際上做得越多,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你的功德福報就得越快。拋開因果來談,你的人也會越來越旺,人脈越來越廣。管理學上有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我再加上一句人脈決定成敗。你再能幹,再細心,再會用心,沒有人氣人脈,你的成功也很難持久。

人氣是如何聚集的呢?為眾生服務。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五年、十年,自然你就把人氣聚集過來,把人脈建立起來了你不要想著一付出馬上就有收獲,不要有這種索取的心態。一個人從付出中得到的收獲會更大。如果你有付出、奉獻的心態你的心量、張力和格局會越來越大,能力會越來越強。都說干大事的人有大量,沒有大量怎麼能成大事呢?為什麼那麼多學佛多年,都沒有與佛相應,自身也沒有改變呢?有個概念大家要搞清楚:想成佛,就必須以佛的標准格局、心量來要求自己,只有這樣你才會進步,才會一步步向佛靠近。你學了佛,還和身邊的人一般見識,跟他們比較、計較、對抗,這怎麼能說明你是在學佛呢?學了佛就該與佛一般見識,不該與人一般見識,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

問:我想學佛,是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師:這要看你的因緣你想出家,如果父母阻攔反對,而且他們確實需要人照顧,那就說明你出家因緣條件不具備。但是,在家是不會妨礙你修行學佛的。每個人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對家庭盡職盡責,就是在修行

一個人無論學佛與否,首先都要盡職盡責,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在奉獻。我有一觀點:你每天把本職工作做好,不去做壞事這本身就是在好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還需要人做好事嗎?之所以還需要人做好事,說明還有一部份人沒有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沒做到位的原因很多:條件不具備能力實力不夠。所以有一部份人條件比較好能力因緣具足,在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之餘還有多餘的力量,就出來做好事

所以出家與否是看自己的因緣千萬不要認為出家才好修行才會成就,在家成就不了,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出家佛叫悉達多,在家佛叫維摩詰,他們都成就了。出家佛弘法主要是靠外緣力量,靠在家人護法。在家人護法力量往往比出家人的大。出家人是個「演員」,需要在家人為他搭建舞台。一個出家人想弘法,沒有好的舞台,是沒辦法圓滿的。

大家知道佛的第一座寺廟叫什麼名字,是誰建的嗎?是給孤獨長者建的祇園精舍。你們再看東華寺建得這么好,是誰建的呢?你們以為是萬行建的?萬行又不會做生意又不會印鈔票,只是一個信徒看家的和尚信徒把錢和物捐到寺廟里,我只是把它們用好,把廟蓋好而已。寺廟真正的主人是你們信徒,不是我們和尚。所以希望你們經常回家來住啊。你們看,蓋這個養正堂花了好幾百萬,都是功德主捐助的。他們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修學環境功德不可思議的。如果你有條件做事不去做,就是一種罪惡就像才有人說:「我們吃這個地球,又糟蹋這個地球。」沒錯!我們人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糟蹋這個地球也可以保護、保養這個地球的。我們這張嘴既可以宣揚功德也可以傳播是非,就看你想扮演什麼角色給自己什麼定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好人或者一個壞人,但是既然學了佛,就要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好人,一個奉獻者,這是一種高尚的選擇。

問:我在修行有很多牽絆,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師:每個人因緣條件不一樣,可以說這就是你的業力。為什麼你不能像出家人那樣單純地出家修行呢?因為你世間功課沒有完成,還要繼續完成你昨天沒有完成的功課。我經常開玩笑說:「為什麼我這一世還要做和尚呢?因為上一世沒做好。如果這一世沒有完成做和尚的使命,下一世還是要繼續做和尚。所以我告訴自己:這一世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和尚來世就不再做和尚了。

問:那您來世做什麼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來世要做什麼?我也問過自己來世要做什麼,想來想去,還是做和尚!(掌聲、眾笑、師樂)

師:來世做個什麼和尚呢?做個清閑自在和尚,不要像這世這么累。每個人做事只要努力盡力就好事情在我身邊發生都是來歷練、考驗、成就我們的。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經歷了很多磨礪的人。我們能為大眾做點事,應該感到幸運,不要有抱怨之心:為什麼這種事讓我碰上了?為什麼要我做,不讓別人做呢?因為今天你多為人做點事,明天你會更好,因果循環是真實不虛的。

有時我們會問: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好事,卻得不到回報,沒有受益呢?第一,因果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你做得還不夠;第二,你做方法可能是錯的,你認為你做的是好事,實際上未必是好事你認為幫這個人幫對了,可能恰恰幫錯了。本來這個人是需要你的激勵,但你沒有激勵他,而是給他錢財上的資助,結果滋長了他的惰性。所以在扶貧這件事上有這樣一個觀點:扶物質之貧,還要扶精神之貧。給予他人物質,還要給予他人精神的支持與鼓勵。幫助一個貧窮的人物質是其次,只有讓他心靈成長,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對症下葯,即便給予了很大的物質上的幫助,收到的成效可能會很小。

而且人與人之間還有一緣分的問題。所以釋伽牟尼佛在度化眾生時,經常告訴弟子:你今天要去度這個人,你和他緣分好,本來他是不信佛的,但你一去他就會歡喜心,就會信佛。這個緣又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是因為過去世他在你這里受益了,所以這一世一見到你他就歡喜你說什麼他都不會反對。佛教里說:「未成佛,先結眾生緣。」你有了廣大的善緣,做事才會貴人相助。你沒有大願,就沒有行動力就不會廣結善緣;你有了願力,才會努力去實踐你的願力,當你努力時,你的貴人就會越來越多

問:請問上師如何超越情慾

師:情慾超越升華後就變成了慈悲心如果你能把心打開、放大、擴展,它就慈悲心。實際上情慾慈悲從某個角度講是同一個力量,只是處於不同層面而已。大家都知道,當初釋伽牟尼佛是看到眾生深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無法超越和解脫,想通過修道找到解決之道,才出家修行的。實際上還有一原因,身在皇宮中的他,看到堂兄叔父們那麼激烈地爭奪王位,而自己又沒有能力改變父輩們之間的爭斗,親情的推動力讓他生起大悲心,使他不得不想辦法去改變這種局面,從這個角度他改變不了,就從另一個角度去改變。所以才有後來一系列的事情發生出家悟道、回到家族裡度眾生

所以一個人的情感往往是驅使事情發展的原動力佛教有一句話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學佛,才奉獻。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情,也是大悲心。如果一個人活著只是為了自己,這樣的人生也太沒有價值意義了。世間上有很多人為情所困,那是因為他們沒有聞道、得道。只有當你入了道,與道溝通了,你的身心靈才會真正的充沛、富有,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安寧與滿足。

為什麼有許多人擁有了財色名利還不滿足呢?因為他所有的努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感官和物慾,他努力方向錯了。一個人真正的需求是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後,對精神需求。當初佛祖物質上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為什麼他的心還不安,還不滿足呢?看到皇宮中奢靡的生活,他覺得是愚昧,是迷失了方向。一個人不應該把心放在感官、物慾的滿足和享受上,這些是短暫而不真實,不究竟的。就世間事而言,什麼事都比不上學佛更重要更迫切。當然,出家學佛不代表什麼事都不做,只接受別人的供奉,出了家一樣要勞動,要工作。唐朝佛教那麼興盛,和尚也一樣耕田種地。真正修學佛的人,他的付出是會讓很多人受益的,他所接受的有限的供養與他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所以,在這里奉勸在家的信徒們,給老闆打工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要想老闆個月給我二千塊,我就干二千塊的活。很多人是這么想,這么做的。但你是個佛教徒就不能這樣想,這樣做力量智慧用了仍然在,甚至越用越多,而且心越用越細,頭腦越用越靈活。就怕你長期懈怠不用,有一要用時,已經開動不了了。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志向自然心懷天下,為了理想努力,不會沉溺於情慾之中,為情慾所困。當然,按佛教的說法,人是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生理慾望色界,有心理慾望——情慾;無色界生理心理慾望都突破超越了。超越生理慾望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超越情慾則要下一功夫。比如說八十年代台灣的歌後鄧麗君,我在出家前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喜歡聽她的歌。一聽她的歌,你就知道她是個情種,一生都被情慾所困。她絕對不是被性慾所困,她一出生就已經超越了性慾。而有一種人一出生就被獸性所困,內在沒有情感世界。如果當初鄧麗君能有聽聞佛法,得到明師的指點,她很快就能突破情慾,轉小情小愛為大情大愛生起大悲心,她就真的能心懷天下了。她的力量很大,可惜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記得早年看過宣化上人光碟,說鄧麗君將來下地獄。當時我不懂,心裡疑惑:為什麼鄧麗君會下地獄呢?看了後面的解釋才知道:大家一聽鄧麗君的歌,就掉進情感的漩渦里出不來。

而一些現代低級趣味的歌舞,一聽一看就讓人掉進性慾的漩渦,更可惡!一個聖賢之人,無論他的演奏還是歌舞都會讓人心靈升華,超越性慾情慾與物慾。中國傳統歌舞很高雅,是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為什麼一曲《高山流水》能讓你超越物質世界,進入精神世界,甚至從精神世界進入靈性世界呢?因為這首曲子本身就來自靈性世界。在座的有誰聽過義大利歌唱家帕爾瓦蒂的歌?我在北京看過他的演出,他的歌會把你帶進精神世界。所以我們唱歌要唱高雅的歌,能觸動人心靈的歌,讓人一聽就思道,就想跟你修行。不要認為唱歌是世俗人做的事。出家人並不是不能唱歌,而是要唱高雅脫俗的歌。前些日子我說過,藝術靈魂美的再現。你心靈層次高,你表演的歌舞層次就高。你所做的事、你的作品就是你心靈的寫照,你靈性的再現,包括吃飯穿衣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內心的寫照。所以每個人所做的事、每個人的作品,都代表了他的層次、品位、品質修為

問:我在工作家中阿彌陀佛時,思想總是不能集中,該怎麼對治呢?

師:你做時就身心地做事,不要做事時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時又想著要做的事。有一種人認為:我學佛了,就什麼事都不管了,回到家,飯也不做,碗也不洗,衛生也不搞,什麼都不做了,把所謂的學佛放在第一位。學佛是你個人的事,家庭是大家的事,你必須先把大家的事都做完了,有剩餘時間才做你個人的事。你什麼事都不做不管,結果就是家庭成員對你不滿,對你所謂的學佛產生反感,反對你學佛在這環境下,你又怎麼能安心學佛,把佛學好呢?你必須讓周圍的人喜歡你,支持你,你學佛才能真正進入狀態。否則,無論你怎麼學,也無法與佛產生感應,感受不到學佛的真正滋味。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別人的認可和支持。之所以別人不認可不支持,是我們做人沒做到位。尤其是做一件大事時,更需要得到身邊親人的支持。如果最親的人都不支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就更難了。

問:為什麼我一心動念,渾身上就不舒服,甚至會感到很孤獨、很恐懼呢?

師:那是因為對你所提的問題感覺太迫切了,有些問題是需要時間來解決,環境來調和的,不能太急。當我們力量不夠時,可以慢慢等待因緣成熟,當因緣成熟了,條件具足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實際上我們每做成一件事,我們的作用是在穿針引線,當外在因緣條件具備了,事情也就成了就像我手上的這串佛珠,如果沒有中間這根線把一顆珠子串起來,也就不成其為佛珠,一旦串起來,就成了一件作品。你內心渴望的事、必須做的事,當下就去做;兩可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慢慢努力,但要把心放平。

問:請問達到什麼狀態才是究竟圓滿

師:所以你要修嘛,不修怎麼知道什麼是究竟圓滿呢?而且還要多佛經,你才知道怎樣修行正確佛法的落腳處和最後的歸宿都在經典里。很多學佛人對學佛目的、最後的結果、到哪裡去都答不上來。學佛首先要解決我們的煩惱問題。如果你活著都沒有解決,都沒有受益,你說死了能受益,能往生極樂,這符合邏輯嗎?就像你做生意,活著的時候都沒賺到錢,你說死了以後會發財會有錢,那不是可笑嗎?佛法不是為死人服務的,恰恰相反,是為活人服務的,是解決我們現實人生的問題,怎麼活的問題。至於怎麼死,那隻佛法的一小部分。對死人的服務更是順手捎帶,不值一提的小事。結果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佛法扭曲了,搞顛倒了,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要文化文化,要素質沒素質,事業更談不上生活毫無品質,那些沒學佛的人一看學佛人是這個樣子都不跟你學佛了。你想讓人跟你學佛,你拿什麼去說服人家,打動人家呢?

什麼才是真正的學佛人呢?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有品位,素質高,修養好,有智慧,有慈悲心,樣樣都比不學佛的人好,我不用宣揚,你自然會來問我:為什麼你活得那麼有滋有味,家庭和睦,而且還陞官、發財呢?回答很簡單我在學佛嘛!(眾笑、掌聲)

有一部份學佛的人禁慾,鬧得夫妻不和;還有一部份學佛人所謂的修苦行,結果要什麼沒什麼,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一副窮酸的樣子。你學佛學成這樣,怎麼弘法,怎麼說服別人,怎麼讓別人信你呢?你要事實跟人說話:我學佛之後,變得快樂了,有愛心了,心量大了家庭和睦幸福了,事業成功了……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你度人才有說服力。你要度他人,必須先把自己度成功。本來有的人學佛之前,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家裡拾得干乾淨凈的,結果學了佛之後,聽某個師父他說:「哎呀,你太執著吃穿了,這樣會損福報的,是解脫不了的……」結果他就開始節衣縮食,衣著隨便頭發也不打理,一副邋遢的樣子。有的女信徒聽人家說:不要穿好衣服,不要化妝打扮,這些都是執著……結果把自己搞得像個大媽。這樣你還弘揚什麼佛法,怎麼證明萬行上師傳的法好呢?你不是在佛法,害萬行嗎?你學了佛,更應該煥然一新,不僅內在改變了,人變得陽光、開朗、豁達、有愛心了,外表也改變了,比過去更好看更莊嚴了,而且過去戴一千元的手錶,現在戴一萬元的手錶,過去開本田,現在開q7了……這才證明你學佛學成功了!

我說的是真心話,這是我多年來真實的感受。實際上真正護持佛法都是那些成功人士。你沒有成功,想護法是有無力你看哪座寺廟不是蓋得金壁輝煌?那是誰付出的?是成功人士。你在世間上沒有成功,學佛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你在世間上都玩不轉,想在佛門里玩成功,可能嗎?很多人主張到寺廟拜佛:不要穿好衣服,不要開好車,不要拎好包。萬行恰恰相反,你到寺廟拜佛,來看師父,要穿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收拾得干乾淨凈的,就像過節一樣,把最好的東西穿上戴上用上。佛教所說放下、不執著,並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寶馬、賓士,人民幣、金條,漂亮名貴的衣飾、用物,而是讓你在心裡放下對這些東西的依賴、貪戀和執著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手中有金條,心中無金條。可是很多學佛人是手中無金條,心中對金條的渴望比誰都強烈。你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啊!

所以我們出家人眾生的宣傳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你說你多麼有修行,多麼有能力,蓋一座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蓋不起來,怎麼證明你有修行有能力呢?你看台灣一些法師蓋一座廟就成為世界佛教建築物的標誌,給台灣帶來了多大的經濟效益,對後來人的影響有多大!為什麼他們的起點這么高呢?他們並不像許多出家人說的那樣:搞這些會影響修行,會如何如何……那麼,支持他們的錢財從哪裡來的呢?全是成功的信徒,沒有這些成功的信徒,他們又如何弘揚佛法呢?我們是信佛的,當官之後,知道怎麼利用這個職位去幫助社會老百姓,我們是學佛的,有了錢,我們知道怎麼用這個錢去利益社會,服務人群。如果你不信佛的,可能當官後你不知道怎麼最好地利益這個社會人群,發財後不知道如何發揮金錢最大的效益。

所以金錢和權利不是罪惡,是服務社會眾生的工具。既然大家有這個需求又有這個機會,為什麼不去爭取不去用呢?佛教說不執著是指不刻意強求,不貪戀,不是讓你不要擁有。

釋萬行2012.01.2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