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慧凈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 1-10章)

【壹、書信篇】

一、人在世間
 

人在世間  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  苦樂之地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大經

一周前拜讀三月三十日之來信,要我表達意見,實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個又愚又痴、煩惱具足眾生所見所聞,所悟所解,自無超勝之可言,難免詒人笑柄,何況又沒有社會常識與經驗。既無點墨可談,強而談之,自然會錯,甚而文不對題。不過好在都是知己,講對講錯不過嘴就是了。

佛弟子社會工作中的態度」等:既是佛弟子,應有佛弟子的氣質,無論站在任何崗位上,都能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學生學佛的人還在學的學佛人,在學的過程中,有學得成,有學不成的。又,末法眾生,學而難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個字,實在很難承當。

論語》曰「隨遇而安」,《中庸》曰「無入而不自得」,這是君子之事。《孟子》曰「豪傑之士雖無堯舜亦興」,這是豪傑之事。俗雲:「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難以承當。

學佛之人,應該質直,不充體面;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在什麼崗位說什麼話。沒有能力或沒有興趣,能培養就好,不能培養就應退步回頭,以免自惱自苦。何況佛弟子學佛為第一:有妨害自己學佛的,再好皆應舍;有助益自己學佛的,再壞也應就。不過,古人雲:「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就是宿業,我們大多都是隨著宿業在走。《論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古德雲「知命者於人無怨」。《菜根譚》雲:「諉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又雲:「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大經》言:「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以上都是學佛的人應知應學之事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世間之愜意事、樂事都是相對,非究竟。樂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來生六道四生,隨業受報,輪迴未出,必墮地獄。若能體會地獄痛苦,則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無常,切求出要。「白骨章」要每天念一遍,可提醒自己。曉得有無常不被世間榮華所迷、俗樂所染。法然上人之遺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訴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這是悲心的培養與表現。

自覺罪惡深,常存罪惡感,此種人較難開悟,不過較容易信受彌陀救度。這就二種深信之信機即信法。

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沒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覺沒反省而已。若論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樣大,只是有覺有不覺而已。「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此語非出自《論語》,這句話站在世間觀念世人凡夫設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如果沒有淫慾,即已超凡入聖,哪還會眾生的性命!一切眾生,無不隨業牽引。有時出生為貞女,有時出生為淫婦;或許此生為僧,持戒清凈,或許來生為富,恣縱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障礙

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興之時天性豁達樂觀者,即不知生死輪迴、未有信心,其人亦終生歡喜過日。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人,即使信心決定,亦難免笑顏難開。不過,心意柔軟反求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學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應知凡事無論巨細都有因果。權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盜。

從來信中,知大家於彌陀救度之信心尚未確立,應更加努力,切莫看輕。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輪迴,古德雲:「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人生目的,是信心念佛,經雲:「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


二、人生目的(一)
 

向著凈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恆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人,都有慾望慾望有凈不凈,有深不深,有顯不顯。所言「慾望是成長的原動力」,則依凈欲將使人成佛,依不凈欲將使人下墮。

其實,人之慾望都是不凈、有污染、而且深。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慾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後,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人生下來是為了什麼?

活著是為了什麼?

死後成了什麼?

人生的大事、人生目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不知人生目的而活著,不是沒有意義嗎?不是迷迷糊糊地在過日子、蒙著眼睛往無間地獄邁進嗎?

釋尊說:「人命呼吸間」、「人生無常」、「人生是苦」、「必墮無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但自己的心行,豈非徹底地在跟釋尊唱反調,以行為來表示否定嗎!

世間的一切,都是為了學佛而存在的,是為了學佛而生活,為了念佛而生存,否則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義

人生的大事是「後生一大事」,「後生」即是死後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後生必墮地獄人生目的在於解決這「必墮地獄」的後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來無盡,無盡的未來往生極樂或墮落地獄?唯有這才是人生的大事,這大事不解決,生而為人的意義便失去了

要解決這後生一大事,自己沒有力量諸佛菩薩也沒力量,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無彌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彌陀的存在,就是為了救我們這必墮無間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我往生彌陀便放棄佛的資格,無資格稱「阿彌陀佛」。而今,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說法眾生,我們唯有任憑、隨順彌陀的救度,不論自己的善惡、賢愚,投入彌陀的懷抱,過安穩日子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照在我身上

            向著凈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恆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遠

 

        譯古德嘉言共勉:

            ◆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 苦生於欲而勞身    名出於我而費心
                 知命者於人無怨    知足時於世無求

            ◆ 見朝結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堅
                 就夕立空中之煙    悟世事夢幻無常

            ◆ 求而應求法之緣    慕而應慕道之友
                 報而應報佛之恩    謝而應謝師之德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三、人生目的(二)
 

人生在世,誰能免死?
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人到底為什麼而生?又為了什麼而活下去?非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生存的目的又是什麼?

你這樣每天過著同樣吃、睡、工作生活可以嗎?你的人生就這樣結束滿意嗎?這些事你曾否考慮過?生而為人,若對這些不加以深切思惟,就太枉費生而為人的價值了!

你們聽聞佛法有段日子了,應該知道得人身是極為困難的,這種困難度實在太難以形容。當聽到得人身如掌中土、如盲龜浮木、如高山垂線時,心中有何感想?若沒被驚嚇到當晚睡不著,顯然善根太淺、根器太鈍了。如果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是鄉村老太婆迷信,那真是「一闡提」了!

聽聞佛法,要以法印心,深入思惟到自己就是那樣。人身既然難得,可見一旦失去人身,後生便要墮入三惡道。即使幸而為動物應知被割被烹之後、擺在桌上的那塊肉就是自己;一般人每天殺生吃肉,只怕連當動物的緣都說不上,除了地獄,別無去處。既是這樣,則若今天一死,今天就要承受地獄中無法形容、難以忍受之苦。而人生無常,此身脆弱,人隨時都會死,地獄之火就在每一個人腳下。善導大師說:「三惡火坑,臨臨在足下。」這比什麼都現實、都嚴厲,是真可驚可怖,不是兒戲這是人生之大事。學佛就是要知道人生有這一大事,而在今天這口氣還在時,立刻把握,非解決不可。盡管每個人性情、趣味、事業各有不同,但只要生而為人,就有這件大事,而且非早日解決不可,否則若還能恐怖、不驚慌,豈非愚頑不靈

我們知道有這人生之大事要解決,有這人生目的要完成,但世上還有更多的人未聞未知,而這些人都曾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怎忍心看他們墮入火坑,承受遙遠漫長的火烤油煎之苦而不動心?因此,應該發起大志,要救度自己,也要想度他人,而能救度自己及生生世世父母兄弟的,唯有彌陀偉大的悲願。

不用說這要下很大決心,似乎很難。但請想想,人生到最後得了什麼?又帶走什麼?豈不是「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嗎?人們常藉口說民生問題很重要,是的,但只要不飢不寒,便可度年度日。「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人為虛假的事付出一生,卻將真實佛法的事看作業余,而在工作、娛樂之暇才想到學習,這談得上聰明智慧嗎?人生在世,誰能免死?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

另外,從事布教也很重要,使這法門深入民間,散播到各階層,引接每個人,所謂「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善導大師)。若能如此,則是將道業、學業、事業三者貫串,三者合一。不像一般學佛者,道業是學佛,研究的學問卻與這沒相關,而事業、興趣就離得更遠了,這樣一生的光陰、精神力量分散開來,難以集中、專一,多麼可惜!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奮起,地獄必須離,極樂須求生。

青年人啊!你要豎耳傾聽:彌陀在呼喚,群生在哀嚎。

青年人啊!你要深刻覺悟,世事夢幻不真,人生老少不定。

青年人啊!你要即時放下,勿迷於私慾,勿為五斗米折腰。

青年人啊!你要恢弘其志,要堅定不移。法門需要你弘揚,群生需要你救濟。

青年人啊!你要大眾帶來往生信心不死的希望,帶來踴躍的歡喜天上天下無可倫比的價值意義

青年人啊!不要為了嘗一滴蜜,而使自己及生生世世父母兄弟永在惡道,萬劫不復。

青年人啊!你要有大志,不要迷心喪志,偉大的弘法事業在等著你。

青年人啊!你要充滿使命感,任重而道遠。弘法是家業,至死而不渝。

青年人啊!請你細思,為彌陀家業,為廣大的眾生,豈非真價值、真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解決人生的大事,完成人生目的才有人生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青年人啊!你要知道,向凈土前進的人,步步都踏著彌陀慈悲的愛,時時浴在永遠不滅的光中。

《樂邦文類》雲:

            「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
      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四、人生是夢
 

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
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
彌陀所擁抱的人
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再怎麼強調說明都不過分的,是學佛的事。

學佛要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善惡報應」等事實(因果報應道理佛法的骨幹)。同時以出離為動機(亦即是出離心」),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目的(這是最低限度—— 再高一層即是菩提心),才可稱為真正佛教徒。因為佛的本懷是要眾生今生就直接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須是不貪戀財色、名利世間欲樂(有出離心),了解世間虛假人生無常。所有萬物,一切是非好壞、成敗得失苦樂禍福等只是宿世之因與今世之緣暫時的和合,其本身沒有一個自體,既非固定不變,也非永遠不滅。有了這個觀念,才具有學佛正見,這也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這對世間人來講,實在很難,幾乎無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門來講,無法也得設法做到,否則豈非永永遠遠都要輪迴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稱為「大丈夫」。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因出家動機目的都是為了出離也,就是要擺脫世間的一切煩惱束縛,而向著出世間涅槃寂靜目標前進。但若身雖出家而心未出家,則只是掛個名,不是事實,只是形似,而不具內涵。所以徹底言之可以說:「出離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鳳角)。雖然如此,佛又不忍眾生永受輪迴之苦。即使煩惱重,不能在今生脫出三界,但至少來生不要墮入三惡道受苦,起碼也能再生為人或生天;既不受苦,同時還必須能夠遇到佛法,有學佛的緣;因此詳說五戒十善功德目的在這里。所以來生為人或生天只是個跳板,博個再有學佛因緣這是極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生天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福報,因為人天五戒十善世間法,尚有污染、非解脫道。

但話要談回來,世上有誰真正具足五戒十善功德虛假不實、嫉妒諂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慣了的眾生,業深障重,煩惱強盛。單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凈,何況十善

中說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又說

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又說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問我們大家,有誰不是這樣,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後果是如何呢?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又說:「一切眾生,必墮地獄。」所以唐朝之善導大師悲嘆的說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意思是說大部的人,其行為是「罪惡凡夫」,其命運「永在惡道,無出離之緣」。如此的眾生(我們大家),實在是無法形容的可悲可憐,無可奈何的可哀可嘆,故佛說

一切眾生都是可憐憫者。

能發出離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學佛者」。但其他絕大多數的「常沉惡道,永在輪迴」的眾生怎麼辦?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也就在這里顯現出來。

彌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承受常沒常流轉之苦,而感同身受地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安樂。」因而為我們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了四十八願,又為我們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去累積菩薩行,然後完成令任何人都能往生凈土力量彌陀的願為我們而發,彌陀的行為我們而修,彌陀功德都是為我們,都是我們的。因有彌陀成佛,只知作惡、不會修行、無願無行的眾生,但能回心念佛,便白白擁有了解脫六道輪迴往生凈土成佛、還來娑婆眾生功德

但我們若對此事未聞未知未信受,則依然是個造業凡夫輪迴受苦;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則必生彌陀凈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眾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菩薩彌陀光明永遠攝取不舍,彌陀功德納入我心彌陀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卧,共出入,成為「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之佛凡一體之身,雖是凡夫,卻位同菩薩佛法雖多,唯有彌陀救度是拔苦與樂的妙法,是轉凡成聖的神丹。故極惡深重凡夫,獲得彌陀金剛的救度,便蒙諸佛金口的讚歎說:「則我善親友」、「次如彌勒」。

人生目的就是學佛學佛目的在於今生離開輪迴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彌陀救度的願力,才能離苦得樂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目的在於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為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學佛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黑暗,指出人生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愚痴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幾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嗎?我是個愚笨的人,雖然學佛,依然沒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給你恰如其分的引導,頗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卻在異地相逢,豈非無因?唯願憑此因緣,使夢幻短暫、生滅無常的人生,步入真實永恆、不生不滅境界。一切眾生,都可憐愍,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脫生死,雖然事關各人善根,但此心念,無時或止。你是個善根的人,只二十幾歲就請了經文佛書去看,想一窺佛法的奧妙,並且自動參拜佛寺,又請求蓋章,想讓巡禮的腳印永留痕跡、永保記憶。在京都的留學生你是虔誠的(出家眾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動。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黑暗,指出人生方向

學佛可以啟發心中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

沒有佛法,其人生愚痴目的

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麼幸福快樂都是短暫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恆的未來,而同時尋求對未來的超越,則今生幸福快樂便能獲得圓滿而且永恆,所以凡是人,都要學佛,都非學佛不可,因為人生的未來沒有第二條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智慧,但佛教的最後,不是智慧知識的問題,而是人心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學佛若只是擁有智慧知識也不能使人超凡入聖,即使再有智慧也會做惡事,再有學問也會惡念。無論是誰,都無可奈何地對此從內心發出悲嘆。何況世上有更多的人沒緣學佛而無智慧也有更多的人惡行惡,心中充滿著苦惱,而此生既是苦惱,來生依然苦惱。佛說:「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學佛就是要解決人類今生後世的苦,這是本質的問題,學佛若忘了這一點,那佛學就會只成為哲學學佛失去了重要的內涵而沒有意義

順便寄去兩塊念佛錄音帶,韻律優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悶,希望你能喜歡

不管是誰,學佛始終都要「一向專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使每一個人生前獲得大安心、大滿足,死後決定生凈土成佛果。我說這種話,難免會給人武斷、蠻橫之感。其實念佛法門,若就其平常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沒有其他法門比這更高深了。但願我有智慧也有機會跟你講解念佛法門的奧妙,因為這是萬法的結晶,也是佛法的結論,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也是吾人學佛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來生
 

人生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四月三十日來信敬悉,我依然如舊,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異國風情,既參學觀光,又盡孝思,為你高興。

其實人生旅人天地如客舍,但應該思考的是悠悠天地,遼遼古今,而剎那人生,到底佔了什麼份量?何以會有我我是什麼,我從何來,又將何去?為了什麼而生下來,又為了什麼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人生旅於天地之間,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長壽快樂,也是電光石火,瞬息便逝,這樣的人生,究竟為了什麼?沒有目的之人生,說得上有意義價值嗎?且死後是有是無?不知死後是有是無的人生,再如何長壽富有快樂,心底仍然免不了潛有莫名的不安與苦惱。

人的內心之底有著莫名的不安苦惱與孤獨寂寞肉體雖有同伴心靈沒有同伴;現在雖有同伴未來沒有同伴。因此人生沒有真同伴親友人生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始終都是孤獨寂寞古人說:「偏營眼前之事,不慮後世者,愚也。」人生有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但今生很短,未來世無窮。無窮的未來,極難再度當人,大多墮入三惡道。三惡道時長苦重。度脫來生之苦,決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須完成救度來生這件事是每一個人「人生的大事」,解決這大事是每一個人「人生目的」。不知此一大的人,其人生目標;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後的感覺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慾望無窮,越是成就,越不滿足;一旦臨終萬物離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決輪迴之大事,則雖貧乏,亦是人生之大勝利,大安心,大滿足。

因此,人生有兩件事,無論是誰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墮惡道」之後生之大事)

人生目的(即解決人生之大事)

同時,人生無論是誰都非學佛不可,因為唯有佛法才能說明此兩件事。

何故會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黑暗,指出人生方向;唯有學佛才能啟發心中智慧,導正旅途的步伐。沒有佛法,其人生愚痴目的;不知學佛,其一生是空過悔恨的。

人生是為了工作吃飯而已,工作吃飯是為了維持人生的一種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卻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記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過而無意義。希望你一面學佛,一面工作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滿足自己,才是真充實,否則內心之底,誰都會有空虛之感。

人生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一雙空手見閻羅。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目的。誠然事關佛緣,但此素懷,無時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觀經九品
 

一息不來,即入報土,
日日在彌陀光明中,
無異處處在彌陀光明土。

《觀經》九品與《大經》三輩,僅是開合之異,本質是同,皆是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迴嚮往生,生處謂之化土。九品見佛之遲速與胎宮之五百歲都是大概地表示時間性之長短,無一定的時限。九品亦是大分類,論品應是無量品,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大小勝劣,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

至於「同處異處」之說,古來多主「同處」,然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之二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真實報土是酬報彌陀十八願所成就之廣略相入無礙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願之人其所修之業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廣略不融,數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

若全憑佛願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所謂:「清凈報土,不言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

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舍;一息不來,即入報土。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報、化二土乃依《大經》所分,天台四土乃聖道門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證果之階次。若欲和會,則常寂光屬極樂之「真」實報土,故謂之「橫超」,余屬化土。故《大經》言:「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往生論》言:「彼無量壽佛,國土庄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研習此法,目前只能從書上閱讀,磁帶上聽聞,並思惟機法二種之義早晚課誦極簡單,唯以誦經(《小經》或《大經》)、念佛迴向(凈土宗叢書後面版權頁迴向偈)。

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道心堅,悟性高;廣讀經論,博識經義;思惟敏捷,辯才無礙。可知宿昔為佛教中人,未來法門龍象。良可讚歎,實可同慶。尤其慧眼見真,能於諸法門中,專重凈土;於凈土門中,獨尊善導。可謂不只三四五佛,已於無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經》言: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
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善導大師雲:

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則生歡喜

此法宜以平淺語言敷演,必要時再引用經文為證;或以某段經文為主題,而作淺白之解釋,但令人易聞易曉易信便可。因為此法易行道、易往之教,現生正定聚,往生成佛。不選擇僧俗賢愚善惡,一味平等,絕無條件主動來救。此法雖極玄妙,亦極平常;橫說豎說,但欲令人知其要處,否則玄則玄矣,於己未涉。

此法順序而言,應先辨明聖凈差別

http://read.goodweb.cn/pic/21-47.gif" width=431 height=303>

道門是「修行」之教。

凈土門是「救度」之教:彌陀成就二種迴向,賜與眾生眾生信受之,當下獲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雖尚無此能力,然如太子誕生,長大必繼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證佛果

《大經》言:「咸同一類,形無異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異譯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又言:「說經行道皆如佛。」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運稱名便可。《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信心發起之時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選擇,時處諸緣無拘礙」。

○○純金朴玉,僧之豪傑,法之干城。其智慧學識,非凈可及。若能潛心專研善導教法,切磋琢磨,則將見其廣長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
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
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凈不染心,
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詢問「在」或許是「有」之誤,而「花」應是「華」之訛,凈亦以為然;只因原本(續藏)是此字,故雖覺有誤,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據。經典自古代代抄寫相傳,難免脫句訛字,所謂「字經三寫,烏焉為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覆推敲,取其義,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孔子說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獄外,無棲身處;除凈土外,無得救法。在信受間,自知應懺悔而無懺悔心,應慚愧而無慚愧心,其罪惡實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軟,常仰念佛恩,欲以現生行「還相迴向」之普賢行,而深感心餘力絀;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況故意為惡,以惡為庄嚴?斷無此理。若其藉口彌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則可知其未深深體會機法兩種深信,非真實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無佛德之薰習。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現賢善精進相,以知自己是罪惡凡夫,既無至誠真實心,亦無清凈不染心,毫無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斷煩惱涅槃)。外若現賢善精進相,則是內外不相應。

雖然如此,其行事為人,對己有良心,對人有愛心;念念常思己過,言談不論人非。能寬諒他人不計較,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寬諒故;能布施人不慳吝,因知自己亦蒙彌陀之大布施故。(實則深知自己罪深惡極,無寬諒他人之資格,故亦無所謂行忍辱之感。)而於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獲信心,得脫三界故。

又第十八願「唯除逆謗」之文,顯明不漏群機之外,亦是誡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和睦親鄰等綱常倫理、去惡行善之意。《大經》下卷五惡段之文即是具體說明此意。故第十八願及整部《大經》圓說真諦與俗諦,無遺無缺也。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

 


十、謙不受
 

幸蒙諸佛大悲於苦者,引入佛門
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
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稱慧凈為「大善知識」,實深感激。但凈一點也沒有資格,絲毫不可承擔。若法師知道凈的生平,就不會如此稱呼。凈以宿業故,自幼至今,智商極低,可謂愚劣懈怠。小學時代,考試往往零分;長大成人,坎坷困頓,無以立足社會。幸蒙諸佛大悲於苦者,引入佛門,濫廁僧倫,寄食十方,致使輾轉值遇彌陀救度;深覺佛恩難思,悲喜莫名。今雖有刊行凈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現有書物,藉凈出家之名義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眾故)。論凈之愚,實無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諸緣已具,因人成事耳!凈獨佔其名,難免僭妄,實是無慚無愧之甚矣!向後幸莫以此相稱,庶幾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凈幸得與諸法師同信彌陀救度,同預凈土人天之眾,喜中之喜,無過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論弘揚凈土,凈何人哉,豈有此能力;幸得兩位法師,悲心真切,學德服眾,將見神州法運,由此而煽;彌陀教法,因之而興。

凈土法門信佛救度,一向稱名;無義為義,全憑佛力。若能就「凈宗大綱」或「大經五文」(《無量壽經》附錄)等為經,再以三經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語為緯,以之弘揚,凈想如此或可抓住重點。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願及其成就文,而其內涵不出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外。收放皆不離此,則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歟!

凈愚鈍,既無辯才又不文章祈願弘揚凈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禱也。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