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慧凈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11-20章)

十一、答十二問 

久向妄心問信心
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
嘹亮覺物遠且深

十二月九日來函敬悉。某法師深得信心,聞之一喜;仁者所附二信,亦甚妙。

 一、學人有疑,應決其疑,既已無疑,即是金剛信,任何人來言妨礙,亦不動搖、破壞。

二、歸命即信心信心發起時,即是真歸命。在機法兩種深信之下,自然發起歸順彌陀呼喚決定之敕命。

三、煩惱具足凡夫,自是欣厭不切,火宅之感不真;然若知自己是必墮地獄之身,即能生信心此心自具欣厭之情凡夫難免多少有留戀世間之念,然無礙往生壽命終時,即生極樂,攝取不舍故。

四、信心彌陀真實為本質,亦即彌陀真實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凡夫之心,浮動如暴流,無一刻之安住,唯有阿彌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盡未來際皆如是常住不變;彌陀常住不變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動,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動之心標准應以常住不變之佛為標准。履善法師有一首偈形容他的心路歷程:

久向妄心問信心
如撥斷弦責清音
何知微妙梵聲響
嘹亮覺物遠且深

自己之妄心浮動,不可有不變之信心彌陀決定不變故,吾人信受之,亦決定不變。

五、世間多有人或聽聞或研究此理,然只當作學問觀念,故始終未發信心,此皆因不知不懼六道輪迴,無有機法二種深信故。

六、聽聞與起信,未必同時,請閱《法然上人文鈔》二一三頁,其「一得此理,無復疑念」,即是起信,亦即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此即信心決定。 

七、此法聞而思,思而疑,時節因緣到時,即能觸境而悟,當下起信(此悟非明心見性之悟),所謂「一得此理,無復疑念」也。

八、名號是佛之願心,願力、大心力信心是聞信此之名號故,名號信心並不相異信心之體(本質)是名號,故是一也。

九、古德言:「信心者:真實心也;既是真實心,即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也,此佛心授與凡夫時,謂之信心。」

十、古德言:「中間之白道,或言『行者清凈信心』,或釋『如來願力之道』。此即顯示行者所起之信心,與如來願心一體也。」

十一、欲生安樂佛國者    無上寶珠之名
真實信心一體    鸞師言無別道故

十二、十方眾生,根性萬差,故起信情況,各不一準。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十二、神交已久
 

信者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
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成佛
生命是永恆的,則相知相感也是永恆的。

雖然未曾晤面,卻神交已久。從你給某某居士的信中,及某某居士的口中,知你是個開朗豁達,熱心洋溢,才華出眾的真誠佛門弟子。尤其凈土的橋梁,使我們異地同心,同信同願,同歸一佛救度,同入一土證果。真是「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彌陀之力使我們有得度之因,有相識之緣彌陀恩德,難思難報。須彌之高,尚有其頂,滄溟之深,猶有其底,只有彌陀救度之恩,其高無上,其深無底。可謂高大深廣,不可思議。雖言粉身碎骨,叵報微塵之末。古人每誦及「具足五劫,思惟攝取,庄嚴佛國,清凈之行之文,往往悲心難抑,熱淚盈眶。這種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轍,異地皆然。

凈業深障重,儜弱怯劣之人,忝蒙信中,種種褒譽,可謂羞愧莫名,無地自容,論凈庸庸碌碌,毫無真才實學,既沒有福慧著書立說,也沒有志干弘法布教。雖有些微筆墨因緣,無非也是拾古人牙慧;而每日悠忽懈怠度日,連自己也覺得可恥可傷!

你以前曾惠賜桌巾,不久又送貴重的長白山野參,近又饋贈景德鎮的名貴茶壺,屢蒙珍賜,對凈深厚關懷之情,凈銘感五內,永誌不忘;但今後請不須如此,因為凈喜愛簡單素樸,尤其佛陀嚴命三衣一缽,衣食之外,皆多餘之物。故身既出家,則但能不飢不寒,便應知知足。所以今後可不用給慧凈任何物品,雖然外物可表達內心東西也有紀念價值,但凈最可貴的真實紀念是彼此的信仰。同信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成佛生命是永恆的,則相知相感也是永恆的。

人生最根本恐懼是「死」,這恐懼若沒有消除,則一生無論如何成就擁有,都不滿足。十方雖都有佛,但這恐懼只有彌陀能安之。經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又說:「拔諸生死,勤苦之本。」異譯之《大經》亦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根本的煩惱,心底的恐懼接觸到彌陀五劫思惟的悲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所有苦惱、恐懼,當下轉為喜悅與安慰,悲喜之淚不禁奪眶而出。曠劫以來的無邊罪業,立刻消除;永無窮盡生死輪迴,當下休止。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悲哉!曇鸞大師雲:「三界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又說:「三界是有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又說:「胎卵濕生,緣之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豈不快哉!

人生最高的價值,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最大的喜悅是被彌陀光明擁抱。在這短暫的客舍,能逢此法,已是不虛此行。雖然身心愚劣,日夜有彌陀相隨;雖然尚在娑婆,已入極樂聖眾。豈不快哉!

讓我們吟味同乘願船,共渡西方之樂吧!

 一九九七年六月廿二日


十三、三福無份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本月十八、二十七日華翰敬悉。所作譬喻甚好,很貼切。五濁惡世眾生,自知罪惡深重,豈可故作惡事?只是被「慢蓋」之本性遮住,未看清自己之惡,而誤以為自己是修行善人;若經修行,而看清自己是三福無份,三學亦無份,六度更不用說,則當下能領受彌陀救度,信願稱名而被彌陀所救。做個信心念佛人,如浮雲流水隨緣春秋,毫無造作,因「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源信大師法語)故也。凈無智愚人,少有啟發;仁者敏慧,一隅三反,足見為未來法門棟樑,實可同慶。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


十四、何懼之有
 

五劫思惟,兆載苦行,正為你預修;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為你完成;
無邊大利,無上功德,皆為你準備;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你何懼之有!

慧凈愚痴毒惡之徒,雖然出家,惡性難侵,心如蛇蠍。若無彌陀救度,一息不來,當長墮地獄。靜夜思惟,不禁悚栗悸動,心中狂亂;幸蒙彌陀慈光徹入心髓,告言:

五劫思惟兆載苦行,正為你預修;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為你完成;
無邊大利無上功德,皆為你準備;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你何懼之有!

如此一念之間,忽然心安,疑慮盡除。罪業滿身之人,頓蒙大赦;負債累累之身,一時得贖;千生萬劫輪迴之報,剎那停止。身心輕利,感淚難抑,長時積鬱,一時得解,猶如水庫泄洪,嚎啕大哭。

慧凈當墮地獄之人,蒙彌陀調熟,得生人身,復聞佛法,終蒙救護。彌陀弘恩,昊極叵能形容,除感不思不思議之外,無有啟口處。當拜讀大札,心有戚戚焉!正是同一信心無別道,遠通四海皆此情,可謂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轍,萬人一揆。

慧凈愚痴無智,無德無能,所出的書,本來現成,假凈之名編之而已;雖有錄音帶,也是依經論釋,拾古人牙慧,真感慚愧莫名。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十五、二種深信
 

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
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
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
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

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罪惡生死凡夫之機,感受到正當墮落懸崖時,突然被佛扶起來;在海中掙扎喝水時,被佛抱上願船。所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故此法門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的救度法門,無絲毫的自力與造作。因此龍樹菩薩譬喻為「乘船」,坐在願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幫忙駕駛;自己儘管有何力量在此也置於無用之地。何況就是因為毫無力量才會墮落,才會被救。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故性情會轉變。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不爭;以前缺乏慈愛,現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的過失,或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

此後的生活是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十六、遠離譏嫌
 

前生已種出家
世事紛紜不可牽
今日袈裟披上體
來年同佛往西天

回顧台灣日本留學的比丘之中,竟有一半還俗,究其原因日本社會很繁華而又很開放,五欲生活豐富,女人溫柔,到處充滿聲色犬馬的誘惑,身處其中,稍一不覺,便成日日陷入而不知之勢。然還俗的當中,有的在當地結婚滯留難歸,有的回來卻從此不得不隱姓埋名。當然他們都懊悔一時的迷失,想重新脫俗,過清凈自在生活,奈何已身陷枷鎖,無法如願。而凈也曾遇到從某地區某大佛教團體所派出的一位比丘,到日本進入研究所進修學位,不久躲躲藏藏地與人同居,不知後來如何。可悲!

人是感情動物,稍一不慎,日久生情,乃是常理,終使自己難以自拔而誤了平生,不免令人嘆息。因此大聖佛陀禁止男女僧眾同住同行,縱有言語,亦應攝心。佛陀慈悲的呵護所垂示的教誡之語,真是保護僧侶的堅銳甲胄。

一個人一旦與人有了不當感情,那便是痛苦的開始,從此心裡有了感情的擔子,隱約增添了無謂的苦惱,最後難免有損佛門的清譽。(近來)有幾個地方或寫信或電話傳來了一些可怕的是非,令人難以置信,也難以不信

畢竟仁者出家不久,有些方面見聞未廣,未必能持好分寸。好在後來澄清了一些誤會,很欣慰你能清凈自持,磨而不磷,在涅不緇。

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別人始終是自己的一面鏡子,面貌之垢不易自覺,承蒙他人指出,使自己有擦凈的機緣,則對方無寧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足可稱謝。因此應該畏懼人言,儒家亦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指因果法則大人是指眾人輿論,而聖人之言神欽鬼伏,故大聖釋尊的垂誡更應遵守。玉不琢不成器,人才如玉,經過鍛煉更能成為連城大器,故精金美玉都從烈火中鍛煉而來;希望仁者能畏懼人言。

回憶慧凈出家之初,家師上人即常告誡說:「要斷絕女緣,徹底遠離譏嫌之人,避開譏嫌之地,不妥協,不苟且。」誠然,出家人重譏嫌二字,故有「譏嫌戒」的戒律;能守譏嫌戒,就能保護佛教,保護他人,保護自己;如此則眾生歡喜,龍天歡喜彌陀諸佛無不歡喜

佛門是最講潔癖的,尤其是割愛辭親,成為人天師範,其身口意的行為是信眾的楷模,所以出家眾的立身處世要比在家眾嚴謹,固應嚴以律已,謹言慎行,持身如玉。信眾對於佛門尤其是身負弘法之崇高神聖使命的比丘,其眼睛總是特別雪亮,要求也特別嚴格;萬一被發現有了某些不如法,難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對象而產生失望之心

仁者是男眾,希望以仁者的才德在當地培養志同道合的男眾(應該不難),彼此協力,弘揚彌陀悲願,拯救如下雨般將墮地獄的群萌。畢竟男眾與男眾相處,不起人疑,能增信賴。家師上人亦常告誡說:「出家應以法為重,如果為了某一個人而失去了廣大的信眾,便是法門罪人愚痴的行為。」此語慧凈至今頂戴奉持,不敢或忘。

中國古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仁義、敦倫常、重孝道、尚禮節。這固然是儒理教化的普及,也是佛教因果的紮根。大陸大多還能有此保守,可惜台灣飽暖思淫慾,競相學習日本、歐美開放的風潮,致使國中生半數有性經驗,高中生墮胎隨日而增。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歐美日本如此,台灣亦然。難得大陸能維持保守的美德,可喜可賀。佛門始終是保守的,唯有保守才能維持佛法的面貌。在此濁惡之世,猶如人處暗中,佛法是唯一眼目、曜世明燈。但可悲的甚至有僧眾倡言開放,並謂「只要喜歡有何不可」,聞之驚心。末法之世,厚生利用之術一日千里,而修身養性之道如江河日下。

家師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關:名關、利關、色關,一關比一關困難,所以必須避免男女相處的譏嫌,萬一不能,則應知守大體、有分寸。」家師的語重心長,如同佛陀殷謹的垂誡,亦如親鸞上人敏銳地對於愛欲廣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恥、可傷。事情不生發生之時,乃由微而著,是故君子防微杜漸,必慎其獨;而學道之人見機而作,知非即舍。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此信充滿逆耳之言,然凈愛護仁者之心,與之恰成正比。何況我們同為男眾,同入佛門,同信凈土;同念一佛尊號,同蒙一光攝護,同托一蓮化生;將見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可謂四海兄弟,同氣連枝。尤其凈已上了年紀,而仁者正當年輕將來前途未可限量,故以凈土棟樑期之。若能自愛羽毛,則廣大信眾將蒙其福;倘若不慎有所差池,將是廣大信眾之失。

人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慧凈與仁者既同是男眾,愛護之情甚切,若知而不言,言而不盡,則非真友、直友、益友,理不可默故,乃不避忌諱,披肝瀝膽,剖誠相見,愷切直陳。然而聖賢之言,神欽鬼伏,人人敬重;凈卑賤之人,語無倫次,不可見重於人,但望有益於仁者萬一則足矣。順耳之語容易使人汩沒而不知;反而逆耳之言藏著佛恩的悲心。

古德有言:「修道無道友家中無掃帚。」仁者離開道場,隻身在外,上無良師提攜,下無道友琢磨,而凈忝與仁者長久已來相知相惜,才敢呈上肺腑之言;若是別人,自應噤若寒蟬: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亦如「自己家裡人,方說自己家裡事」。

世人猶如糞中穢蟲,爭處不知清凈,樂穢不喜清流我等既為沙門,立身行道,則不可為色所迷,為情所困;應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嚴守譏嫌之戒。

出家受戒之時寫了一首不像樣的詩,自我期勉;文雖拙劣,聊與仁者互參:

前生已種出家緣    世事紛紜不可牽
今日袈裟披上體    來年同佛往西天

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


十七、信心決定
 

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
獲得彌陀大愛,很想愛護他人;
獲得彌陀大恕,很想寬恕他人;
獲得彌陀大施捨,很想施捨他人。

信心決定就是被彌陀救了,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其內容是機法二種深信,此信心是初後不二,初後一貫,相續不斷;其位格是機法一體,佛凡一體,攝取不舍,住不退轉。故斷不至於改信外道邪教,猶如忠犬不認異主,孝子不認賊為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過著以王為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曇鸞祖師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得救的心情如是。

信心決定不只是一時感情的激動歡喜,更是深藏內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無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計度心)被彌陀真實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來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計度心成隨順心;疑無明不在,此心安穩滿足;煩惱愈深,信心愈固,知彌陀為救煩惱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攝取中,過著想佛、念佛生活。雖三毒不斷,五欲常起,然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獲得彌陀大愛,很想愛護他人;獲得彌陀大恕,很想寬恕他人;獲得彌陀大施捨,很想施捨他人。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十八、人生世上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滿足,
是世上第一幸福者,
黑暗人生變成彩色的人生
痛苦人生變成法喜的人生

來函敬悉,人生世上,為男為女,美醜智愚,成敗苦樂都是前世今世果,點滴都是宿業,毫無例外。佛陀開示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基礎是三世因果善惡報應六道輪迴,所以學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領受,歡喜承擔,所謂「隨緣舊業,更莫造新殃」,否則業上加業,永無了時。

學佛之人,其人生觀價值觀是跟一般世俗人是完全相反的,苦樂禍福不以世俗現況論,而以能聞佛法、依教奉行論。佛陀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應該細細思惟:此生慶幸,得難得之人身,若不人身,現在已墮三惡道,三惡道之苦,苦不可言,比人間任何苦超過千百萬億倍,所以人生再怎麼樣地苦,若能想想三惡道,則此苦不苦,反而深覺慶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惡道了。

又,同樣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億的人口,單單大陸就有十幾億;然而學佛者有幾人?可說寥寥無幾,而我何幸得聞佛法,得遇凈土,成為極樂聖眾之一,曠劫以來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生死輪迴,很高興難得地今生終於劃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後,便是光壽無量的佛身,得永恆的生命自在身心,於宇宙自由來往,廣度歷劫怨親並及一切眾生,一想到此,則任何苦都不以為苦,是轉苦成樂;回顧周遭的親朋鄰居並所有同胞,依然迷而不悟,每日追求五欲,貪罪中之樂不求出離,便油然生起同情之心

人生本質就是苦,故佛陀常言「人生是苦」,同時苦也是入道的因緣,故佛陀初轉*輪時第一句便說「苦集滅道」,因為三界是火宅,六道苦海,茫茫苦海中,能知苦厭苦則能入道,能欣慕極樂便能往生。善導大師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凈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極樂常居。」人生如電光石火之短暫,而未來世卻是無窮無盡的漫長,能假藉短短幾十年之苦而出無窮無盡輪迴,何幸如之!故苦是入道因緣,苦盡甘來,應該感謝此苦,一般人不知苦不厭苦,只貪瞬眼即逝的欲樂,卻受長劫無盡的苦報,實在很不值得,很不幸,很可憐愍。所以你勿須因苦而苦,要因苦而樂,感謝慶幸此苦。

又,由自身之所以特別苦,便可知道自己曠劫以來罪業之深、出離之難,也由此更應乘托彌陀願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機是彌陀正客,座上嘉賓。

凈土法門二種深信。既信自己是罪惡深重生死凡夫,則曠劫以來何罪不造?何怨不結?正是造罪無量,結怨無邊,故今生受苦乃是當然,否則便非二種深信之機。既是二種深信之機,則今生遭遇,理所當然,不能怨天,不可尤人,應當歡喜承受,並請人寬量。故凈土之人,觸光柔軟,凡事只知道自己過咎,不會計較別人,遇境只知道自己該受,不會怨天尤人;而且與彌陀機法一體,佛凡一體,當然轉苦為樂;境由心轉,心變境變,故心境一變,周遭的感覺也會完全改變。

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無善根福德,是無眼人,無耳人,一息不來,便墮惡道,佛說「可憐愍者」。

相信念佛決定往生之人,大安心大滿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黑暗人生變成彩色的人生痛苦人生變成法喜的人生

古德雲:

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
至德風靜,眾禍波轉。

又說

罪障成為功德體,猶如冰與水之間;
冰若多時水亦多,罪障多時功德多。

黑暗轉為光明,苦冰成為法水。又,「欣則凈土常居」,欣即是信願念佛,信願念佛之人已居凈土,既居凈土,便能轉苦成樂,心多歡喜

佛法是拔苦與樂的,這正是彌陀救度法門。你既然已蒙救度,活在彌陀懷抱中,世間黑暗苦獄轉為安樂光景,則何苦之有?

應為今生能知道人生的大事,達成人生目的而喜,不可隨同世人醉生夢死以短暫的苦境為憂。

最後請細細吟味〈源信念佛法語〉。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十九、正行雜行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來函敬悉。仁者所修,勤則勤矣,未得其要。

凈土法門如善導大師言有「正行」有「雜行」。若修正行,百分之百決定往生報土;雜行百無一二,千無五三,難生報土。仁者所修乃雜行也,雖可迴向求生,與彌陀而不親,遠而不近,故彌陀光明不常照攝。

善導大師言: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又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每日功課,不管幾次,都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彌陀全德成名,以名攝物;一句彌陀功德已滿;何所不足,須待外求?何況往生極樂凈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論眾生身份資格: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緇素賢愚,不論罪之輕重,不論行之有無,不論心凈不凈,不論念一不一。一切不論,但稱佛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亦即但憑彌陀不思之本願力,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皆得往生。所謂憑本願力,即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往生極樂,不論自力,只論他力。

欲生凈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為我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為我成就往生功德資糧,也預先為我等承擔償還曠劫以來我等所負一切業債;我等娑婆往生極樂凈土之應備各種資糧功德等,彌陀早已為我圓滿完成。由於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領受彌陀功德,因而繼續徒受輪迴今日信知,稱名願生,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終不二,始終一貫。從早到晚,從晚到早,皆一向專稱專念彌陀佛名,不念余佛菩薩並其他經咒,此善導大師苦口婆心之所勸導也。

善導大師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凡於今生決志往生行者,寧不遵之哉?

仁者每堂功課,但稱念六字洪名則足,其他經咒悉皆舍掉、舍掉,不要執而不舍;其餘時間閱讀凈土宗叢書,其他經書且置一邊;仁者重新細讀《選擇本願念佛集》便知梗概。

善導大師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


二十三種自然
 

      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還即真。

南無阿彌陀佛,來信敬悉,你所言甚是,八萬四千法門真實法門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終目的在宣說彌陀救度。

凡夫稱佛名,與佛成一體;日夜同起卧,出入共相隨。
常憶佛念佛,三業不離佛;現生得安穩自然極樂

離人為的造作,法的自性謂之自然。古代之印度有「自然外道」之一派,提倡萬物自然生起,並非有原因而生起,此外道自然是無視因果之理的自然;而佛教所說自然並非無視因果之理的自然,在諸經論中使用「自然」的例子有三種:一、業力自然,二、願力自然,三、無為自然

一、業力自然:依善惡之業因自然生起良窳苦樂的結果。如《大經》卷下所說:「善惡自然,追行所至,窈窈冥冥,別離久長。」「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諸惡所歸,自然迫促。」

二、願力自然:(或說「他力自然」)是指彌陀本願力,凡是被彌陀救度而往生極樂凈土都是由於彌陀的願力而自然往生。《大經》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必被彌陀願力自然地牽引而決定往生凈土,亦即進入無量光明土。故信他力之念佛人,不用自身之力(體悟自力無力,無有自力),彌陀佛名之力用,自然使念佛往生成佛,所謂「念佛成佛自然」。

三、無為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為法」是由因緣力所造出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離開因緣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無為自然」。《大經》卷下讚歎極樂凈土是「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此之「自然」、「虛無」、「無極」,都是指真如法性的妙理,所謂「得至蓮華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法事贊》卷下說:「從佛逍遙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又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凈土是與真如法性妙理一致的境界其所萬物不待造作,自然顯現,故謂自然

三界凡夫業力自然升沉六道自然苦樂果報,故現今所見的大自然凡夫共業使然,尚在三界,應當遠離。曇鸞祖師說三界是「虛假、污染、顛倒、破壞、輪轉、無窮」,「三界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三界是有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信順彌陀救度而念佛願生之人,在彌陀本願力之自然中,亦即在彌陀光明攝取中,自然六道凈土佛果,所謂「佛力住持」。

彌陀心中充滿十方眾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攝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攝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三界有情無情非佛示現,都是眾生共業自然所感故有六道輪迴苦樂等受;佛眼觀之是假相眾生受之是真實。所謂「無明覆慧眼,來往生死中;往來之所作,更互為父子。怨親數為知識知識數為怨親」。三界顛倒如是,故極樂之生,不可挽也。

凡夫所見所思自然都是業力自然,非無為自然,因為未破根塵識十八界故。若依願力自然,便能橫超業力自然,而證悟無為自然,便能變化十方,自在無礙。猶如極樂世界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佛說阿彌陀經》)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