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度弟子芬陀利子明暘日新錄
六正釋經解
【講】此後入文。】從這里開始要進入這個經文。【正釋本經要解。因本經文淺義深。蓮池大師著《疏鈔》。幽溪大師著《圓中鈔》。乃將妙義。】一直發揮沒有遺漏。【闡發無遺。】蕅益大師,【蕅公】就是蕅益大師,【以二書。文富義繁。】就是內容很豐富,義理很繁。恐怕【初機】的人,認識不夠叫做【淺識。莫測高深。故有要解之作。文雖簡。而義仍豐。許多入理之談。亦不易領解。特於講演時。命度徒】就是出家,他剃度的,他剃度的度徒【明暘。筆而記之。】就把它記下來。【或可為披閱《要解》。】就是說人家要看《要解》的時候。【及修凈宗者之一助也。】解:
【文三分甲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這序分就像我們人的頭。我們一看到這個頭,這個人獐頭鼠目,這個人怎樣不好,這個人長得很莊嚴,眼睛兩眼有神,噢!這個大智慧之人,這序分,序分,一看到頭就知道,若傻里傻氣的,這個精神科的,一看兩眼無神,兩眼無神,看到這個臉,多少就知道這個人幾分,叫做序分,一部經你若看前面你就知道後面,比如說你看到《金剛經》裡面對須菩提,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你就了解這《金剛經》這本就是專門在講空的思想,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對機者就對須菩提一直講,比如說《彌陀經》,《彌陀經》是對舍利弗,又舍利弗,又舍利弗,《彌陀經》有幾句舍利弗,你有算過嗎?你就知道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智慧第一的人他還不能夠了解,還要佛不問自說,可見這本《彌陀經》不是阿羅漢能夠了解的,所以若會看經典,只看前面就知道後面,現在看《地藏經》,《地藏經》是說……,別本經典是說很多弟子來集合,這《地藏經》是無量,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來集合,這樣你就能了解這《地藏經》,是在講這個孝道,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必須要從孝順開始,孝順就是順的意思,簡單講一句話,要修持,要拜佛、念佛,《地藏經》前面,你若看前面就知道後面,這本經就是在講「孝」,這本經就是在講「孝順」,你若打開《華嚴經》你就知道,講的都是幾地菩薩,就知道這本經是佛經最深奧的,事事無礙法界,懂得看經典的,看前面就知道後面,看前面就知道後面,所以說序分說是先讓你了解這本經典,就像一部電影,古早、古早,再過去那個古早,有一個故事,人就出來了,怎樣……,打鬥或是怎樣,咦!先有一個序分,演一部電影先有一個故事的開始,正宗分就是開始在演電影的這個內容,一開始就跑入深山林中跟隨少林寺學功夫,經過十八年以後武功學成,要開始報仇,正宗分,演電影就是有一個正宗分,這流通分呢?他復仇完了,影片就二個人一直走,起到深山林中,要進去修行,知道武林當中打打殺殺這不是人生,到最後就拿木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電影就演完了,電影就演完了,這電影也是一樣,我們人也一樣,看到這個頭,獐頭鼠目,這個人陰險,陰險,這個人若眼睛,這男人眼睛很小,所說這個人度量很窄,度量很窄,女人眼睛若很大,講兩、三句話他就會哭泣,感情太豐富,雙眼皮,看這個貌相多少可以判斷一個人,因為我也有學過面相學,面相學,這序分,正宗分就是我們這個五臟六腑,我們這個五臟六腑,有健康,沒健康,檢查,五臟六腑在運行,就是這個正宗分,一本經典有進入這個核心,流通分就像我們雙手雙腳東奔西跑,一本經典也有流通分,就是說十方三世諸佛講的經典我們要流通,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要好好去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就是流通分,《彌陀經》到最後:歡喜信受奉行,大家很歡喜,就一代傳一代,一代傳一代,邊叫做流通分,流通分。底下: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這意思就是說佛經講的無論你前面、中間、後面,全都是好的,全都是在教人做善,全都是要讓我們清凈心,所以叫做初善、中善、後善,意思是說經典無論哪一句都是很好,所以有眾生(信徒)來到這里,他父親七十歲生日,他就說:啊!師父!拜託你幫我誦一本最好的經,為我父親消個災,他今年是七十大壽。我說:大藏經在那裡,不好的你幫我挑起來,留下好的幫你父親誦。就是啊!你看哪一本不好的挑起來,留下好的我再為你誦,佛講的哪一本是不好的,眾生的根機不懂,他不知道佛經初善、中善、後善,全都是好的,經典哪有分好壞,對不對?所以一本經典就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就是我們的頭。【五官具存。】眼、耳、鼻、舌、身,【正宗如身。】我們的色身。【腑臟無闕。】無缺陷。【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解中判爾時下三十九字為,別序六方。佛為流通與,古不同故科,釋之。)】運行不滯。
【講】經文之分三分。始於道安。】道安,晉,東晉,是不是?道安大師【證於親光。】就是親光菩薩,《佛地經論》底下有講到,【上古】以前在【講經。】上古,以前在講經。【隨文釋義。不分科判。】古時候講這個經,他是沒有分這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迨道安法師。】一直到這個道安法師。【將經文。分為序正流通三分。眾議其非。】眾議其非就是說大家全都攻擊他,說他自以為是,自以為是,自己開創另外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因為很多經典還沒有翻譯以前,這個道安法師他就有這種頭腦,分辨每一本經典就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是當時一些出家人就攻擊他,就像我今天這樣,今天我改變一個方式演講,我認為有辦法度眾生就好,沒有分一定要怎樣講,能夠達到度盡一切眾生就好,所以我就講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所以這正、邪分清楚,讓佛教分清楚,一貫道、清海、李俊男,還是盧勝彥,我就把它分清楚,噢!一些法師很難原諒我,說我們佛教好就好,何必講別人,但是我個人我認為不是這樣,佛教它的好,好在什麼地方,知見不對,不對在什麼地方,我都直接講,我都直接講,到今天一貫道的講師來到我這里,他說:慧律法師!我告訴你,去年這樣簡單統計,一貫道改信佛教至少有二十萬人,都因為聽到錄音帶,因為你沒有把它搞得很清楚來講,他還迷迷糊糊,什麼是拜神,什麼是拜佛,不知道,反正就是慈悲,什麼叫做慈悲?把正法交代給眾生這個叫做慈悲,我慈悲,但是你不了解正法是什麼東西,這不是慈悲,這不是慈悲,對不對?所以今天我們會接到黑函,佛教一直興盛,現在就累死我了,聽得懂嗎?就一直搞我們,不曉得誰搞的,不曉得,對不對?所以說你看看?你有覺得五年前的佛教,跟一年之後到今天的佛教有所不同嗎?你問他,從哪裡來?聽錄音帶來,他分得清楚,所以他會寫信來感謝師父,我救了他一條生命,因為深入一貫道,還是跟隨這些有的沒有的,結果皈依佛教,到他就近的寺廟去修行,所以每一間寺廟都增加很多信徒、眾生,但是我今天只要佛教這些長老級的也有很支持我們,也有對我們看法很不認同的,長老是慈悲,意思是疼惜我們晚輩,我的見解不同,我的見解是正就是正,邪就是邪,你為什麼不分清楚,慈悲,你害到眾生是比較好,還是我要真正分得清楚,扮演一個壞人,所以這個道安大師當時他分這樣,也是很多人反對他,我今天上台講經,用我的方式、方法講課,一開始也是很多人反對,對不對?但是佛教到今天你看看,對不對?非常興盛,難道不是這樣(眾鼓掌),哪有說一定要用什麼方式講經,只要你道理不要講錯,不要講錯,要是胡言亂語,教人家不要拜什麼地藏王菩薩,那會下地獄,你知道嗎?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到彌勒佛出世以前,這要靠地藏王菩薩來度,有某某人#**?我沒有講名字,我沒有講名字,教人家不要地藏王菩薩這罪真的很重,我念這樣你就知道了,#**?……,所以說我們要了解,這要有正知正見,真的不可以這樣子,真的不可以這樣子,因為我不敢直呼其名,萬一人家又在廣播電台又誹謗你反而更慘,不要這樣,不要這樣,只是告訴你經教不通達不要亂講,那麼有時候我們發生革命性的改變,有時候一開始無法接受,慢慢來,我告訴你,再五年、十年全國的人他就會了解我的苦心,他就會了解我才是真正大慈大悲,真的(眾鼓掌),不然邪、正分不清楚會被人家拉著團團轉。底下,眾議其非,【多不肯從。】大家都不按照道安法師的方式去行。【後唐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緣分。】這教起因緣分就更序分。【二聖教所說分。】就是正宗分。【三依教奉行分。】這就是流通分。【名異義同。後人稱為彌天高判。】就是像天那麼行,要判斷一件事情就是天,像天那麼行,彌天高判就像天那麼厲害,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道安法師他就先分做三科了。【今古同遵。】從現在開始就開始遵守,開始遵守,所以我這個方式,講經有時候比較幽默,或是說講一些比較普通性的東西,這是大慈大悲要接引眾生,一開始有的人不能接受,慢慢、慢慢他在講經,我告訴你,他就會學我,我不騙你,他要學我這個辦法才度得了眾生(眾鼓掌),你若告訴他像以前這樣「打開第一頁」,《佛說阿彌陀經》,馬上就睡著,全都睡著了,馬上就全都睡著了,真的,度什麼,度什麼眾生。底下:
【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下明三科之要。復舉喻顯之。序如首。五官具存者。】都存在。【五官為百骸之總。】就是我們這個……,百骸就是我們這個骨頭,整個色身,【觀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惡。】諸位!不知道你有注意看,你若看報紙,你若看槍擊要犯或是通緝犯,都留兩撇鬍子,臉黑黑的,殺氣騰騰,你注意看電視抓到通緝犯的,臉黑黑的,牙齒都黃黃的,嚼檳榔的,黃黃的,你一看你就知道這通緝犯,人很奇怪,因為他一輩子都……,都在殺人,動不動就生氣,所以他的貌相不會慈悲相,貌相不會慈悲相,你若看高僧大德的臉,不同,你看懺雲法師的修行,看廣欽老和尚的貌相,看廣欽老和尚的貌相,雙眼藍色的,藍色的,深藍色的,你看廣欽老和尚的眼睛,看懺雲法師的威儀,我是不敢說看慧律法師,我是沒有那種功夫,噢!那個人有修行的人眼福就是不一樣,就是那麼慈悲,那麼具足智慧,哪有殺氣騰騰,沒有這樣,即使達磨祖師丑也丑得很好看,丑也丑得很好看,所以說有智慧、愚的、善的、惡的,【序分亦復如是。觀其序分。便知此經。大小偏圓。】全都很清楚。
○【正宗如身。腑臟無闕者。六腑五臟。皆在身中。極關重要。正宗分亦復如是。一陳依正莊嚴以啟信。】第一陳就是說描述,陳就是將這個東西拿出來,描寫,描寫這個依報跟正報的莊嚴,以啟這個信讓眾生產生這個信心。【二勸】,勸告,【應求往生以發願。三示執持名號以立行。】開示這個我們人要好好念佛,要好好去行。【三種資糧要義。皆在正宗分中。亦為凈土重要之義。
○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者。】沒有被障礙。【人有手足。方能運動行走。流通分亦復如是。流傳萬古。通達十方。即流通今後。無有滯礙。】沒有障礙。【故以一人喻一經也。】看到頭,五臟六腑,看到腳,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比喻。
【解】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在這里有困難的地方。因為《法華經》諸位沒看過,所以不知道,沒看過,很困難,很困難,但是只有簡單跟諸位解釋一下,將來諸位我們若是有因緣來講這個《法華經》,當然我們就會很清楚,所以這個時候是在講《彌陀經》,那麼因為經典有註解出來,所以我們就簡單讀一下,所以我們今天重心點是在講這個五時八教。所謂智者迷個《法華》,第一品作序分,這是一種分法,這《法華經》有二十八品,有二十八品,後面十一品半就是作流通分,這是一種的科判,又一時,就是另外一種,又一時,就是又另外一種,另外一種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這一種是第一品作序分,二、三、四、五、六、七、八,到中間,全都是這個正宗分,後面十一品半是流通分,這是一種分法;又,這是另外一種分法,又一時跡本,你們先把筆拿起來,我告訴你,你先寫起來,待會我就會跟你解釋,「跡」,你旁邊寫個「釋迦牟尼佛」,「本」就是寫個:久遠劫已經成佛,這個「跡」就是釋迦牟尼佛,「本」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來,已經是修行成佛了,已經是修行成佛了,所以依照他的本願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所以本就是過去無量劫以來這叫做「本」,「跡」就是出世在印度,示現做釋迦佛,那尊叫做「跡」,好!在「跡」的旁邊,「跡」的旁邊寫:十四品,分三分,「本」的旁邊寫:十四品,也分三分,就是說「跡」因為《法華經》有二十八品,這個跡門,跡門,跡門是分作十四品,十四品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門也是十四品,十四品也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簡單講《法華經》就是分作兩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又一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知道嗎?一本經典在分都是分作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法華經》分作兩個,分作兩個階段,前面十四品一個階段,後面又十四品一個階段,是這種情形,所以這叫做跡門本門二門各分階段,各分三個階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這是後面就會講到,法師就是《法師品》,《法師品》這一品,等下面那些五品,皆為跡門的流通分,跡門就是前面十四品而已。
【講】此引證初中後三善。智者。】智者大師,【乃天台宗祖師。名智顗。】智顗(顗yǐ:1. 安靜。2.莊重恭謹的樣子。),【字德安。系潁川人。】潁川人,【其母】這個大師若要出世都不簡單,像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九龍吐水,你現在看智者大師他出世是怎樣出世的,那都不是普通的人,他母親【夢五色彩煙縈懷。】五彩色的這個煙繞在她的腹中,繞在她肚子的旁邊,縈懷,懷就是肚子。【而生師。及誕光明照室。】照室,光明照室,你想想看,聽說我出世也有,不是,那是日光照進來的,那是日光照進來,我出世聽說也有光,是日光由外面照進來,那時候剛好清晨,因為我是辰時出世的,剛好有日光,也有光,這跟智者大師不能比,人家那是自然光,我們這是太陽,太陽,出世的時候光明照室。【目有重瞳。】其實重瞳,我看這個,我查這字典,這瞳是眼珠,我們眼睛裡面黑的眼珠,意思不就是一個眼睛,兩個黑色的黑珠,不然怎麼有這個重瞳是什麼,我還以為是瞳孔,你知道嗎?這智者大師怎麼重瞳是雙眼皮,我剛開始以為是否雙眼皮,雙眼皮我也有,這沒什麼稀奇,這重瞳是重複眼睛的意思,在我的想法,因為我查的說眼珠子有兩個,意思是說,可能,因為我們沒看到不曉得長什麼樣子,這字這樣寫我們也是猜不到,可能是眼睛裡面有兩個黑點,跟別人不同,不然這個重瞳你們怎麼解釋,你們看得懂嗎?你們也看不懂,我們也沒有看到智者大師,總是一個奇奇怪怪的人,就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不是像我們平凡的人,有光,眼睛又跟人家不同。【卧必合掌。】躺著的時候合掌。【坐必向西。】坐著的時候一定向西方,【誠非常人也。】這不是普通人,【十八歲出家。日誦《法華經》。】誦這個《法華經》,白天都誦這個《法華經》。【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大師。】慧思大師就是天台宗的祖師,這就是他創造的,慧思大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會上佛菩薩,我們在念午供的時候都念這個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昔日的時候有這個靈山會上。【同聽《法華》。今復遇矣。】意思就是說這個智者大師來頂禮慧思禪師,因為慧思祖師是一個大徹悟的人,所以一看到他就說:我們同時在世尊的靈山會上都在聽世尊的《法華經》,聽一聽,我們今天再來到這個中國遇上,今復遇矣。【即示普賢道場。顗於此行法華三昧。誦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寂然入定。】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就親自誦到那個地方《法華經•葯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入定,看到靈山會上佛菩薩,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經,所以經典講,眾生看印度這靈山會上已經不見,但是事實上世尊還在那裡說法,只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凡夫的眼睛看不到。儼然未散,【得一旋陀羅尼。】把筆拿起來,旋陀羅尼就是旋轉,就是凡夫執著然後我們把它轉,旋轉就是悟這個差別相,入於平等的空性,簡單講旋就是旋轉,陀羅尼就是一個轉變,陀羅尼就是旋轉,旋陀羅尼就是一個定,悟入這個空性,簡單講這陀羅尼就是一種空性,一個定,他誦這個《法華經》誦到這個地方入定,入定之後看到靈山會上佛菩薩,還在那裡講這個《法華經》,還沒結束,佛在對大菩薩講,當然印度這個靈山會上佛菩薩,我們凡夫看是已經沒了,因為凡夫看到是生滅法,這菩薩看還有,所以諸位你們來這里聽經的時候,諸佛菩薩都知道,我在這里講經龍天護法都知道,全都知道,只是我們眼睛沒看到而已,眼睛沒看到而已,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所以他會支持我,我的病馬上就好了,他會支持我,龍天護法(眾鼓掌),那麼儼然未散,沒有解散,得到一個旋陀羅尼,轉這個凡夫的執著,悟這個差別,入這個平等,悟差別,悟差別相,入於平等,這個叫做旋陀羅尼。【後立天台宗。】後來立這個天台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為五時八教。】我們今天最重要就是要講這個,今天講可以明天還要再解釋。五時八教就是佛祖一輩子所講的經,把它判作五個時候,五個時間。八教就是四化儀、四化法,我們的講義就有。【創立三止三觀。】三止三觀,體空觀,什麼析空觀、體空觀、次第三觀、當下三觀、當體三觀,那麼體真止,方便隨緣止,這總共三止三觀,【一生宏揚《法華》。著三大部。】把筆拿起來,不管你懂不懂你都要寫起來,法華三大部:第一、《法華文句》,文章的文,句子的句,二、《法華玄義》,玄奘的玄,意義的義,三、《摩訶止觀》。再講一遍:法華三大部,著三大部就是法華三大部,第一、《法華文句》,文章的文,句子的句,一句、兩句的句,第二、《法華玄義》,玄奘大師地玄,玄妙的玄,意義的義,意義的義,義理的義,不是意思的意,意義的義第二個義字,《法華玄義》,第三、《摩訶止觀》,摩訶就是我們在唱的摩訶薩,《摩訶止觀》,止,停止的止,觀,就是觀想的觀,第三叫做《摩訶止觀》,叫做法華三大部,不管你懂不懂,你先把它抄起來。【享壽六十七歲。後坐脫於石城寺。】坐著就往生了,表示他是一個聖者,聖者。好!現在將這個講義拿出來,將這個《彌陀要解講義》合起來,今天一定講不完,一定講不完,講義拿出來。
這個天台宗五時八教這個沒講絕對不行,天台宗五時八教,五時八教,智顗就是智者大師所主張的天台宗教判,就是將這個佛教我們種種的經典的內容加以分類,加進去解釋,從世尊說法的順序分為華嚴時、鹿苑時,鹿苑,鹿苑的旁邊用個括弧寫個:阿含,小乘的。阿含,然後鹿苑的旁邊寫個:小乘。方等,寫一個遍十方平等法,就是大乘,大乘的經典,就是佛剛成道的時候先講《華嚴經》叫做華嚴時,後來《華嚴經》聽不懂,就改講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在鹿苑時,就是對這個五比丘講,三轉*輪,小乘的,後來小乘的根機慢慢成熟,方等就是遍十方,平等法,就是大乘的經典,再來就是般若時,般若時就是講這個大智慧的法門,再來法華涅槃時,就是要教人如何成佛,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叫做《大般涅槃經》,這慢慢會來講解。定這個五時: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簡單講就是佛的一輩子就分作五個時候來解釋,比如說鹿苑講八年,《方等經》講這個幾年,十二年,或是說般若講二十二年,法華涅槃講八年,把它分開幾年、幾年,一個階段,佛一輩子從成道之後分作五個時候,先從華嚴。頓悟,了不起的根機講華嚴,再來《華嚴經》聽不懂改成小乘的,改成小乘的,再來小乘的漸漸成熟,改成大乘的,大乘漸漸成熟,講這個般若法,入這個空的絕對的思想,到最後大家都能成佛,講這個法華涅槃,五時從這個教導眾生的方法分為頓,頓就是根機很利,一聽到他馬上就知道,漸呢?漸的意思是根機比較差,要漸漸引導他,漸漸引導他,秘密就是佛在教這個眾生,因為根機不同,所以在秘密的旁邊:因根器不同,所以不互相知道,佛在教導,因為根機不同,比如說在講這個四諦法,但是每個人所聽的,根機不同所悟到也是不同,叫做秘密,你在修的跟他在修的,你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你,只有佛知道而已,這叫做秘密,不定呢?這不定的意思就是說因為眾生的悟性不同,舉一個例子說,我來講這個《十四講表》對這個大專生講,有的人就聽得很歡喜,得到很多,有的人聽不懂,有的人得到一點點,這叫做不定,佛同時在說法,同樣坐在佛前在聽經,所證不一叫做不定,所證不一,所證悟的不同叫做不定,定,四種類,化儀四教,化儀四教叫做頓,頓、漸、秘密、不定,因為他適應這個眾生的根機,而教導教理的內容,現在講教他的內容分作藏、通、別、圓 等四種,叫做化法四教,好!化法四教,在化儀四教旁邊寫個:葯方,在化法四教的旁邊寫個:葯味,化儀四教就是中醫師開這葯方給你,這眾生要如何教,他形式有的是頓要,頓悟的,有的是漸教的,慢慢、慢慢,有的是秘密,有的是不定要來教他,化法四教呢?就是葯味,就是他的根機深淺不同,葯方開給你,你的體質有熱性,有寒性種種,你是什麼病,你這種人是用什麼葯,開始吃葯,分作藏,根機不夠,小乘的。通,根機中等的。別,根機大乘的用這別教,咦!根機最利的,用圓教,就是開始開葯方給他吃,以上全部稱為五時八教,五時就是華嚴時,鹿苑時就是阿含時,方等時就是大乘的,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八教,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好!把筆拿起來,第一,看左邊,這個表先不要看,這個表先不要看,畫線的這個表先不要看,到最後讀完我會全部向你解釋一遍。
五時,你先將這個五時畫一個四角框,畫一個方型,現在開始要講這個五時。好!翻過來,看到第三,一、二、三的三,第二張,第三的中間,中間有一個八教,你有看到嗎?八教,第三的這個中間,那裡有一個八教,有沒有?把它畫一個四角框,四角框,畫一個四角框就是第二階段,我們要講這個五時是一個階段,要來解釋,八教又是一個階段,又要來解釋,現在翻開第一張,五時,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之一代聖教分判為五時:
第一、華嚴時,就是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二十一天,說這個《華嚴經》的時間,如日照高山,把筆拿起來,高山表示最利根的人,意思是說佛一成道講這個《華嚴經》,從這個根機最利的大菩薩講經,當時說教的內容是正說圓教,兼說別教,這正說圓教就是說針對圓教的眾生講的,為什麼兼說別教呢?因為別教的根機還不到那裡,但是別教當中還有人根機很利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講這個《彌陀要解講義》,是針對可以說對年輕人講的,正說就是針對年輕人學問較飽學的,因為這個《彌陀要解講義》比較深奧,但是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菩薩,他對這個凈土法門也很有興趣,所以旁兼說別教,就是說也可以附帶度到這個年紀比較大的人,對這個佛法有興趣的,所以我們講這個《彌陀要解講義》,對這個大專《十四講表》是針對年輕人講的,正說,針對這種根機,但是老人若來聽多少也可以得到利益,這樣知道意思吧!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兼說別教,而說法對象是別教的大菩薩,大菩薩眾,與圓教當中優秀份子,對象就是說這別教的大菩薩,跟圓教中優秀的,將佛陀教化的意義,因為這是佛陀的自內證之佛慧,什麼叫做自內證呢?自己內心證悟到的究竟的這個法叫做自內證。再講一遍:自己內心證悟到究竟之法,我空、法空、一切法,就是自內證的佛慧,佛的智慧,擬試驗是否適合眾生的根機,佛成道之後講這個《華嚴經》,要試看看眾生有沒有辦法適合這種根機,故稱為擬宜時,就是說講看看,要試試看,從教的順序來講,相當於從牛身擠出的乳味,意思是說乳味,意思就是說《華嚴經》就像從牛擠出來的牛奶,為什麼呢?就是沒有經過變化,親自從佛出來自內證的東西,就是像牛出來的牛乳沒有經過再調適過,意思就是說根機很利,保持原來佛這個自內證的功夫跟這些大菩薩講,就像牛擠出來的這個牛奶保持這個原味,原味,《華嚴經》有前分跟後分的區別,前分是三七日的時候說法的,前面,佛成道,佛講《華嚴經》分作二個階段,第一就是佛坐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二十一天講這《華嚴經》,之後,起座之後,看這些聲聞大家都證阿羅漢果了,講給舍利弗聽,所以後面叫做《入法界不思議法界品》,所以後面就包含到舍利弗,那麼前面三七二十一日來講是針對這些別教的大菩薩,圓教的優秀份子講的,所以全都沒有這些聲聞、緣覺,全都沒有,都是大菩薩在聽,所以《華嚴經》非常深奧,叫做經典之王,經中之王,這是《華嚴經》,前分三七日的時候說法不含聲聞在內,後面這個《華嚴經》入這個《不思議法界品》,那麼裡面就有舍利弗等大聲聞在內,但是這個時候因為說法的程度很高,所以聲聞、緣覺聽到如聾如啞,聽不懂,像聾子,像啞巴,聽不懂,因為講那個《華嚴經》,連這個大乘的阿羅漢都聽不懂,擬受利益,化益的效果,就是說他雖然要度化,但是度不了,因為根機不夠。
第二叫做鹿苑時,就是小乘的,是指佛陀說這個《華嚴經》之後十二年,意思是說十二年講這個小乘的經典,在十六個大國講這個小乘的《四阿含經》,《增一阿含》、《長阿含》,後面你們自己了解,《四阿含》,什麼《增一阿含》,那麼這《四阿含經》,什麼《中阿含》、《長阿含》,《四阿含經》的時間,那麼這裡面講的全都是三法印,苦、空、無常的這個法印,諸行無常,講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阿含經》裡面不是破外道,要不然就講一些世間無常的故事,要不然就破這個外道,《阿含經》,《四阿含經》裡面所講的,就像日光照到這個幽谷,前面說日光初出來的時候先照到高山,因為根機很利嘛!這個根機很利,先得到一些利益,這日光漸漸、漸漸、漸漸來,照到什麼?照到幽谷,幽谷就是根機比較差的意思,慢慢照到這個幽谷,因為佛陀最初說法的場所在鹿野苑,所以這個時期稱為鹿苑時,又取所說之經典叫做《阿含經》,《四阿含》叫做阿含時,這期所說教法的程度比較低,諸位!這比較低你不要看作低,對我們而言是很難的,你不要看那個比較低,佛陀怎麼要講這比較低的,這低是對這些要成佛的大菩薩講的,對我們而言這《四阿含》,就已經很深奧了,講這低,你不要瞧不起小乘,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連這個低……,我們不是低,我們是爛,我們這根機不是低,是爛,僅為小乘法,即三藏教,經、律、論,經、律、論,從佛陀教化的意義而言,就是因為根機比較淺為對象慢慢、慢慢引導他,引導,所以稱為誘引時,誘引時,在教化眾生的順序來講,此期譬喻叫做酪,酪,就是我們講的酪味,是不是?酸酸,這牛奶去提煉、提煉,酪味,酪味,酪味。
第三、方等時,這是指鹿野苑之後八年講這個《方等經》,《方等經》就是大乘經,所以叫做《維摩詰經》就是大乘經,《思益經》就是大乘經,《勝鬘經》就是大乘的經典,這個時候就是像日光照到高山,高山之後照到幽谷,幽谷之後又照到平地,平地,食時,把這個食時旁邊寫個:八點,am,早上八點,稱做食時,舉例這個時候是早上八點,到最後會全都解釋,你先寫起來,這個時候的教化也有講到這個藏教,對這個小乘的,也有講到這個通教,通教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別教就是只有單獨對大乘的教化叫做別,別小乘,別二乘,別二乘法,專為大乘的講叫做別教,也有講圓教,圓教,圓滿,所以這個通就是藏……,方等時對這個藏、通、別、圓四教,打破視這個第二時得到小乘那個淺證,小乘的證到我空,他以為與佛之深證同樣一個偏見,小乘的證到我空,認為他所證的跟佛所證果的是一樣,大乘的方等時就是說這樣還不行,這樣還不行,你只有破掉我空而已,還沒有破法空,你還有法執,你對這個人生觀你有破,但是對宇宙觀還沒破,所以叫做打破視第二時得小乘之淺證,第二叫做通,鹿苑時,鹿苑時證到小乘的果位,以為他所證的跟佛深證的一樣,這種偏見,不可以說跟佛的一樣,因為這還不夠資格,佛證的是圓滿,你證到是小乘而已,大乘就是叫他放棄小乘的,要慢慢向大乘法,其中所講的斥小嘆大,斥小就是指責,指責這個小乘的,你這樣修不可以,你怎麼可以進入這個偏空涅槃呢?你不可以,要繼續迴向走入這個大乘,所以說斥責這個小乘而贊嘆大乘法,叫斥小嘆大,指責小乘的,這樣不可以,要向大乘法,彈偏褒圓,彈偏就是彈訶,這個偏教,偏了,不要偏空,不然就偏有,要空、有圓滿叫做褒揚,贊嘆的意思,叫做彈偏褒圓,彈訶,訶斥,訶斥這個偏教,偏空不然就偏有,褒就是贊嘆,贊嘆這個圓教的思想的意義,乃是欲啟發小乘的人生起這個慚愧心,恥小慕大,我們修這個小乘的,慚愧,我們要度眾生,要度眾生,尊大乘之心,若從佛陀教化之意義來講,這一期叫做彈訶時,訶責小乘的,彈訶時,在教的順序來講譬喻作生酥味,生酥,生酥味,我們吃的那個酥,酥,生酥味,又方等為大乘經典的通稱,這個時候初說大乘經典的時期,亦稱呼作方等時,方等時。
請翻開這個講義。第四般若時,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般若談,就是般若講二十二年,可見般若經典總共六百卷,《般若心經》剛好二百六十字,可見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可見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所以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之間,說諸般若經的時候,所以依照經典名字而立名,就像日照禺中時,禺中時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這巳時,有的人念shì時,是不是?那麼禺中就是指十點,早上十點左右,在說這個般若的時候,這個經典就像譬喻早上十點的時候,我們講說這個方等的時候就像早上八點的時候,漸漸進入這個中午,那麼般若時是禺中,禺中是十點左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午時的前面,那麼這個時候所說的教法在內容上為通,就是通教、別教跟圓教,諸位這個通教、別教、圓教,這不是佛教或是不是外道,這不是這樣,這是將我們佛教在講經當中有分作根機利跟不利,藏教根機最差,小乘的,通教根機就比較好,別教就是大乘的根機,圓教就是頓根,就是最利的,最上(利)的根機,是這樣分法,所以在般若時就對這個通教、別教、圓教三教全都教化,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教化的意義來講,這個時候,這個淘汰就是去掉,要去掉大、小乘分別的偏執,要說這個諸法皆是空,要融合這個大、小乘於一味,一味就是諸法皆空,畢竟空,所以這稱為淘汰時,淘汰,去掉的意思,在教的順序中來講,順序來講,比如熟酥,我們把生酥煮熟,熟酥味,更熟的味道,這個時期乃是佛陀為須菩提等說般若,所以我們看到《金剛經》,我們就知道這在講空的思想,須菩提就是解空第一,解空第一。令其仰慕大乘,讓他欣慕這個大乘,而且由二乘再進展至大乘中的空,所以叫做般若轉教,以此能夠消除上面的區別,所以這叫做法開會,故亦稱法開會,法開會,其中在說明通教消極的空,即是共般若為三乘共學之般若,共般若就是空的思想,聲聞也證到空,緣覺也證到空,菩薩也證到空,這叫做共般若,亦說明別教跟圓教二教積極中的不空中道,不空中道就是有,因為他要度眾生,這叫不共般若,簡單講就是說共般若就是大家都證到這個空性,但是不共般若就是大乘的這些菩薩為了要度眾生,要去跟這些眾生結緣,所以他不空,他要從本性產生妙有來度眾生,所以共般若就是空,不共般若他就是證到妙有,因為他是摩訶薩,大菩薩所要學的這個般若,因為他要度眾生,他要度眾生,般若時。
第五、法華涅槃時,《法華經》,我們有一部經叫做《妙法蓮華經》,有一部經叫做《大般涅槃經》,《法華經》的意思是在講一千佛大家都能夠證到佛因,《法華經》是在授記成佛的經典,《大般涅槃經》這個大般就是大家每一個眾生,每一位眾生全都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究竟解脫的階段,叫做《大般涅槃經》,簡單講就是每一位眾生就是有佛性,包括一闡提,叫做法華涅槃時,是指為所受教者的能力進入最高的境界,要進入佛的知見的時候,大約佛陀在最後八年的時候,講這個《法華經》到入涅槃前一天,一日一夜說這個《涅槃經》的時候,佛在說《涅槃經》是一日一夜而已,一日一夜而已,所以就像在日輪當午之時,像日光正中時,這是究竟圓滿,這個時候所說的教法純是圓滿的圓教,圓滿的圓教,所以會通前面四個時之淺方便教,前面四個時,這個藏、通、別,會通圓教,藏、通、別、圓,那麼會通前面四個這個時,比這些顯……,彰顯就是顯示真實的,開顯圓,就是說過去都是權巧,現在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別,就是說在講這個《法華》、《涅槃經》,這是講出一實相,實的東西,諸位!我們前面講的,講這個圓教是對這個根機比較利的,圓教,開顯圓,這不同,純圓,純的,比圓教更加圓滿,最究竟的圓滿法就是大家都會成佛,會通前面四個時候,叫做之淺方便教,到最後就藏、通、別、圓,跟他講、講、講……,之後叫他要放下這些,這是權巧講法,到最後開顯圓,開出真實的教法出來,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來講,不止於理論上的法開會,法開會,不止在理論上的法開會,那麼這是實際令一切皆證入這個開會,我們人的開會,那麼實際證入我們這個人,就是說他會證悟到最後這個佛自內證的東西,比如說到法華涅槃的時候是最究竟,最圓滿,是純,都講到佛陀內心的東西,每一個眾生都可以達到這個時候,所以理論上叫做法,可以證入的是我們人,所以理論上叫做法,法開會,開權顯實,可以證入的是我們人所以叫做人開會,在教理當中的順序叫做醍醐,醍醐這是什麼東西,不曉得,意思是說牛奶去提煉,提煉、提煉,酪,酪去提煉稱為生酥,生酥提煉為熟酥,熟酥提煉為醍醐,《法華經》跟《涅槃經》的關係,在顯揚畢竟一乘,畢竟一乘就是一實相,一實相,一實相,《法華經》屬於前番,五味中的後教後味,就是《法華經》在最後,佛從七十二歲講到八十歲,這是從華嚴時以後到《法華經》期間,二乘加以開會,令成就就是開佛的知見,令成就,入佛的知見,為大目的,大收教,所以這一貫道叫做收圓,收圓,這就是在學我們《法華經》裡面的,三期末劫收圓,令成就入佛的知見為大目的,大收教,所以這一貫道看到:你看!這也是收圓,你看!《涅槃經》對《法華經》所遺漏,就是有這個能力的,追說追泯藏、通、別、圓四教,並說佛性常住,扶律談常,這個沒講絕對聽不懂,追說就是說佛要入涅槃就一直講,講、講……,講過去他藏教的道理,通教的道理,別教的道理,圓教的道理,叫做追說,已經要入涅槃了,就講過去他一輩子所講的教法,追泯,就去年,要去掉藏教的,要去掉通教的,要去掉別教,要去掉這個圓教,進入開顯圓,純的圓教,純的圓教,所以這叫做追說,追說就是說他要入涅槃,我再跟他講一遍,講藏、通、別、圓的教法,追泯就是你要放下這個權巧,這是權巧,佛在權巧講法的,只有《法華》《涅槃》這是最好的,並說佛性常住,我們的佛性是常住,扶律談常,幫助這個戒律來講這個本性,談常,常就是我們的本性,扶律,幫助這個律,幫助講這個佛性,教化使你成佛,所以為後番五味中的後教後味,五味最後就是醍醐,所以也稱後教的《涅槃經》,叫做捃拾教,全都揀起來,全都包括在內,除了華嚴三照,華嚴三照,就是先照;高山,之後照這個幽谷,之後照這個平地,叫做華嚴三照,涅槃經五味,華嚴三照,涅槃經五味以外,另外還有《法華經》長老窮子的譬喻,因為大家沒看過《法華經》,《法華經》舉一個例子說佛陀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很有錢的父親,我們眾生就是一個很沒用、很窮的兒子,看到很有地位的父親他會害怕,他會害怕,所以這父親就方便權巧,就先僱傭這個窮子,因為他窮習慣了很有自卑感,我們就是窮子,沒有智慧,先僱傭他來掃廁所,打掃家裡,打掃家裡,這就是佛的慈悲,就是說一個父親他當皇帝,或是他很富有,很有勢力,因為我們人有自卑感,佛就是像這樣,我們眾生就是什麼?就是很自卑感,我不夠資格成佛,佛說:沒關係!先來結緣。就先進來,先講堂清掃廁所,現在掃地板,做這些打雜的工作,慢慢再跟他開示:你也會成佛。所以,噢!常常掃廁所之後,咦!心相體信,慢慢、慢慢他了解這個心是佛,他了解本體,他就相信他會成佛,慢慢再教導他,到最後佛就為他授記,佛就為他授記,授記說:你將來你會成佛。所以說法華長老窮子的譬喻,就是說因為我們生生世世就是很貧窮,生生世世就是沒智慧,所以我們這輩子聽到這個佛法,說我們會成佛,我們會害怕,我們會害怕,佛祖他這么慈悲,要將這個佛法給我們,我們會害怕,自卑感,所以就跑掉了,這個佛陀說:不要跑、不要跑。我這里廁所缺少人打掃,你來為我打掃廁所就好,你不會成佛沒關係,你慢慢來,慢慢來,一天,兩天慢慢培養,再為他說法、說法、說法,咦!有一天他悟到,悟到之後他這個本性,他這個外相慢慢會起信心,噢!這樣我的本性就是跟佛的本性一樣,慢慢引導進來,引導進來之後為他授記,授記,他將來會成佛,是方便,佛的慈悲,這是《法華經》在比喻,在比喻,因為諸位沒看過,若有看過的人就知道,若沒看過你就簡單聽我這樣說,你就知道這《法華經》就是在講這樣。顯示佛陀一代教化的次第,像左手邊這個表這樣,左手邊這個表這樣。
五時,還有通五時跟別五時,諸位!不要看這講義,現在聽我這樣解釋,佛說華嚴時、這叫做別五時。就是分得很清楚,不可以亂,但是佛在講經的時候,佛若在講阿含時,若有諸大菩薩要來問,佛祖會再為他解答,所以這叫做通五時,雖然他在講《阿含經》,但是有根機比較利的來問他,佛也跟他講根機比較深奧的法,佛在講這個般若時的時候,後面度來的這些,後來才出家的這些不懂,佛雖然講這個般若時,但是根機比較不夠的來問他,佛也跟他講四諦法、十二因緣法,這叫做通五時,那麼這樣講,別五時就是分得很清楚,知道嗎?分得很清楚,每一個時候都……,佛的一輩子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但是這樣講行不通,那佛豈不是就這樣,佛在要入涅槃的時候,或是講般若的時候,根機比較不夠的問說:世尊!世尊!什麼叫做四諦法?你不要問,這已經講過了,二、三十年前已經講完了,佛祖沒有這樣,來,他也慈悲跟他講四諦法,這樣叫做通五時。同那個時候,通五時就是說同要在講般若的時候,也有講華嚴,也有講四諦法,也有講十二因緣法,也有講權巧菩薩法,對不對?但是實在講它最重要的就是要講這個般若時,這樣知道吧!
如果你們還聽不懂,換我來比喻:比如說我現在在講《十四講表》的時候,研讀班,比如說我們講這個《彌陀經》,一段時間,一年,再來講《無量壽經》,再一年,再講這個《觀無量壽經》,再一年,這是我們就講堂來講這是一年、一年,對不對?但是有的人根機比較利的要來問《華嚴經》,我是不是要對人家講,也要跟人家解釋,所以就時間的分別,是說有《彌陀經》、《無量壽經》,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觀無量壽經》一個階段,但是就師父來講,我度的根機不能只度這樣,對不對?有人再來問四諦法,我當師父的也是要對人家解釋,所以這叫做通五時,我這個時候也可以在講《彌陀經》,也有在講《華嚴經》,也有在講《楞嚴經》,只要來跟我參考我就會跟他解釋,跟他解釋。別五時就是分得很清楚,能五時意思就是說慈悲納受其他的眾生,這樣還聽不懂就沒辦法了,沒辦法,聽不懂就真的要去跪香。五時,五時,亦有通五時跟別五時,別五時就是佛陀才華眾生的方法,以此分為五個時候,以顯說法的次第,通五時指每一個時期當中相應受教者的能力而說法,隨其各自不同的反應以顯教法的融通,此法關於五時的年限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說五時是不是應以時間而分別,或者是以理論的組織分別,自古以來爭論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就智者大師怎麼說我們照這樣就好。
底下說八教,就是第二個階段,前面講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現在講八教,又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八教就是化儀四教,化儀四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陀教化眾生所用的形式跟儀則,以這個化法四教就是佛在教化眾生所採用的教法的內容,所採用的教法的內容:第一、化儀四教,頓教,佛陀最初將他自內證的方法直接教示這個眾生,相當於《華嚴經》所說,《華嚴經》直接講他內心的證,這么深奧的道理,第二就是漸教,教化的內容從淺而漸漸進入深奧的教法,相當於《阿含》,《阿含》,所以寫一個:初。漸教分作初,漸初,漸中跟漸末,所以這《阿含經》就是漸初,根機最差的,慢慢成熟;《方等經》就是漸中,漸漸的漸,漸漸進這個《方等經》,《方等》底下一個:中。般若時,末,就是漸教進入般若智慧的教化,根機更加利,三時所說,所以有漸初、漸中、漸末,就是漸教分成初、中、末。第三,秘密教,佛陀應眾生不同的根機的能力因材施教,施以各別的教化,因此彼此互相不相知這叫做秘密,佛陀教他,他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他,這叫做秘密。不定教,各種根機的眾生雖然坐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因為能力不同,所體悟的教法不同,這叫做不定,簡單講就是每一個人體悟都是不一,不同,這叫做不定,其中秘密教跟不定教共同的點就是同聽異聞,秘密教跟不定教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在聽,而所產生的聽法不同,同樣坐在一度聽法,所講到的法都不同,但是前者,前者是秘密,前者就是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別,就是說秘密教是因為互相不曉得利益,你聽你得到大利益,我聽我得到小利益,互相不了解,是為人法俱不知,秘密就是說人,你也不了解我的內心聽佛的講法我得到多少,你也不曉得我聽多少,比如說佛在講這個四諦法,這個人聽的跟那個人聽的感覺不同,他聽這個四諦法,但是他證到圓滿法,他聽這個四諦法,得到一點點而已,所以人也不知道,法也不知道,俱不知,後者就是不定法,後者就是不定法,是了知相互利益的差別,我有得到利益,你也有得到利益,但是你得到利益比較大,我得到利益比較小,都知道,但是……,這叫做人知,但是法不知,你知道我,我也知道你,但是你所聽到的法是很好的法,我聽到的法是平平的,所以這叫做不定法,不定教,前面,前者就是說秘密教,後者就是講這個不定教,又不定教原義,不定教它的原義,本來的意思是說個人所體悟教法不一定,所以嚴格來說上面的秘密教理,應該稱為秘密不定,上面的秘密教理應該稱為秘密不定,而不定教應該稱為顯露不定,前面這個秘密教就是說他聽到法不同,但是大家都不了解,這叫做秘密不定,沒有顯示出來,後面這不定教叫做顯露,因為你知道我也知道,但是你聽得比較得利益,我聽得比較不得利益,像我們大家都在聽《彌陀經》,大家都知道你在聽《彌陀經》,你得到法喜充滿,他得到的比較少,年經大的人沒讀過書,他就說:都聽不懂,都聽不懂。因此要了解,顯露不定教對此頓、漸二教,乃是公開的教法,所以稱作顯露定教,顯露定教,這個頓、漸二教就是公開的教法,稱為顯露定教。
現在再來,化法四教,前面是講頓、漸、秘密、不定,頓、漸、秘密、不定,第二個是化法四教,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略稱藏教,就是小乘教,是為三乘人說《阿含經》,為了聲聞、緣覺、菩薩,菩薩比較鈍的,說《阿含經》,以明但空就是只知道空的一面,而不知道同時有不空的一面這個道理,並由析空觀,析空觀的意思就是說慢慢去分析,慢慢地分析,又作拙度觀,拙度,拙就是比較笨,比較差,簡略……,就是說析空集……,慢慢、慢慢、慢慢……,審紙,慢慢分析這個紙變成紙灰,紙灰就變成電子、質子、中子,再來就沒有,慢慢、慢慢來分析,我們這個色身,色身就是四大造成的,四大都是假的,假的裡面的細胞、骨頭有一天會死、會無、會滅,慢慢覺悟,叫做拙度觀,根機比較差,入這個之教,無余涅槃,這《十四講表》有解釋過,無余涅槃就是沒有存這個色身,該教的菩薩已制伏見思二惑,見思二惑,惟未斷盡煩惱,為教化眾生經三大阿僧祇劫證悟到長時間實踐因行,所以叫做伏惑行因,意思是說藏教伏惑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實踐,所以這叫做伏惑行因,根機比較差,第二叫做通教,通教,通,有通同、通入與共通,諸位!你們初看有比較困難,聽到這個時候很吃力,一團霧水,沒關係,錄音帶再買回來,再繼續聽,再繼續聽,回去一定要聽,聽得耳熟能詳再來,再來,當然我不可以一直等你,我不可以一直問:你聽得懂嗎?聽不懂再講,聽得懂嗎?聽不懂再講,這樣會耽誤到眾生,聽不懂沒關係,慢慢來,通教,通有通同、通入、共通,以該教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門教,這叫做通教,通往大乘,即有如幻即空,如幻即空,簡單講當體就是空,當下就是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因為因緣所成立,所以叫做如幻的假空,如幻之空,空、假的道理,觀體空觀,觀空上體空觀,就是觀這個全體本來畢竟空,又作巧度觀,比較厲害的,頭腦比較好,簡單講就是讕觀就知道這是因緣和合的,根本就無所著,也沒什麼好執著的,此教菩薩中的鈍根者只能理解比較淺的教理,以藏教的菩薩同證到菩提果,叫做通同,通同,就是說藏教的菩薩同證到菩提果,通同。底下:勝根的菩薩能夠領悟到教中所含的深奧中道的妙理,所以最後他能夠進入別教跟圓教,就是通教能夠進入別教跟圓教叫做通入,通同就是以藏教能夠證到藏教的菩薩的,同證到菩提果,那麼現在講以勝根比較利的菩薩,能夠領悟到比較深奧的道理,進入這個別教跟圓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轉進別教,叫做雖接通,別接通的意思就是別教來到這個通教,意思是說通教的人會進來這個別教,別教接引通教,慈悲,別教的根機比大乘根還深,所以叫做別接通,別教來接引這個通教,或者是可以說別入通,就是別教進入通教,由通教轉入圓教,這叫做圓接通,或者說圓入通,圓教進入這個通教,圓教根機這么利進入通教,或是通教根機比較利能夠圓教接引走,同時通教的菩薩為了學習別教的教,而以別教修行的目的、名目來表示通教的位次,此稱為名別義通,就是名是不同,但是義理是會相通。第三、別教,別就是不共跟歷別兩種意義,就是不共二乘,獨為菩薩叫做不共,別教就是不是小乘的,不是聲聞也不是緣覺,這一點別於其他的三教,又由差別的面觀……,又由差別面觀察諸法,差別面來觀察這個諸法叫做歷別,所以叫做別教,簡單講就是說藏教也有藏教的差別,通教也有通教的差別,別教有別教的差別,所以這叫做別教,叫做歷別,因為跟這個二乘不同,因為獨為菩薩法,這叫做不共,還是叫做別教,別教就是說別於其他的三教,都有差別叫做別教,別於二乘法也是可以說別教,所以稱為別教,此教次第觀空,觀空觀,再來觀這個假觀,再來觀這個中觀,三諦,觀空觀叫做真諦,觀假觀這叫做俗諦,觀中諦叫做中諦,領悟到中道的道理,但是因為他中道不同空、假,假就是假有,所以稱但中,但中就是只有中道,不是圓滿,不是圓滿教,只有講這個中道,但是因為他的中道是不同於這個空、假,意思是說離開這個空跟假另外有一個中,所以觀空、假之外,還要安立一個中庸、中道,他的觀法叫做次第三觀,次第三觀是有次序的,根機又比較差,根機又比較差,根機又比較差的意思,根機又比較差的意思是說觀這個空就是空,觀這個有,假有就是有,觀這個中就是中,叫做觀空、觀假、觀中,這有次序的叫做次第三觀,又稱為隔歷三觀,有隔閡的,別教的菩薩到實地之後悟到中道的道理,就是見法身,與圓教的人一樣,但是在初地以前,從這個但中就是只了解這個中道,不了解中就是空,就是有,不了解空就是假,就是有,假就是中,不了解假就是中,就是空,意思是說圓教就是說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愈來愈一頭霧水了,你看,已經兩眼無神了,初次來聽經的時候聽到這個穩倒的,第一天若不曾聽過聽到這個穩死的,躺著睡精神比較好,若聽得懂的人是:噢!像得到寶貝,得到寶貝,就是這樣,所以因為他只但中就是只了解中道,不了解中道又有具足空跟有,所以別教的菩薩到初地之後悟到中道的道理,與圓教的人相同,但是在初地之前從這個但中的道理,體悟到其中所含的不但中,就是空、假中不離中,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就是自信這個十住位到十迴向之間,又將這個別教轉入圓教,所以叫做圓接別,圓接別教,也稱為圓入別,那麼前面在講別接通,圓接通,還是圓接別,全稱三被接,別教來接引通教,要不然就圓教來接引通教,圓教來接引別教,叫做三被接,被接的意思主要是說觀理之際,體悟到其中所含的深義,由此再轉進,更高的次第,以上三教在理論上皆可通至佛果,但是實際上行者在因中被接,以至於沒有人可以達到三藏教的斷惑,因為這個藏教是斷這個見、思、惑,證到這個阿羅漢果,但是這個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別教,初地以上,這全都還沒有斷惑證到這個佛果,因為藏教斷見、思二惑,在三界內就是已經證阿羅漢果,但是這個通教跟別教是行菩薩法,他就是斷這個三界外的法執,塵沙惑跟根本無明,所以在通教跟別教他沒有究竟證果位的人,所以說乃至別教初地以上到這個有教無人,有教無人就是說有人學這個教理,行這個菩薩道,但是沒有人證到這個果位,因為通教跟別教是大乘的過程,必須要到圓教才有辦法,或者是果頭無人,果就是說至佛果,但是沒有這個人,我現在解釋,解釋,意思就是說藏教他斷這個三界內的見、思二惑,斷這個三界內的見、思二惑他證到這個阿羅漢果,阿羅漢分作二個,一個是小乘的阿羅漢,就是四果阿羅漢,一個是大乘的阿羅漢,就是我們所說的佛,小乘的阿羅漢是斷這個三界內的見、思二惑,大乘的阿羅漢斷這個三界外塵沙惑跟根本無明,所以在藏教他有證果位,因為他證到四果,但是在通教跟別教,因為他在行菩薩法還沒有證到佛果,沒辦法,所以必要在圓教才能證到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所以叫做無人證教,就是有教無人,或者是果頭無人,叫做無至佛果者,無至佛果者,講歸講,自己回去想,待會兒回去慢慢去想。
請翻開講義:我們看圓教,第四的,一、二、三、四的四,四的最底下圓教,我們昨天講這個藏教、通教跟別教,今天要來講這個圓教,圓教,圓意思就是不偏,就是圓融、互備,就是無論他迷,還是他悟,在本質上並無差別,處於真實之理,也是為佛所覺悟的道理,所以圓教在顯示佛之所悟,也就是明示佛陀自內證之教,自內證就是佛有證悟到什麼道理,那麼圓教就徹悟到什麼道理,此教觀空、假、中三諦,三諦之理在一諦,互具其他二諦,意思就是說這個中道的道理不但是中,他是用一心三觀,不是像別教,別教是說次第三觀,觀空、觀假、觀中,這有次第,若圓教不是,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當下就一心三觀,他悟到空,當下就是假跟中,悟到假,假有,當下就是空跟中道,悟到中道,當下就是具足空跟有,這叫做一心三觀,空、假、中,故此三觀,稱為一心三觀,或稱不次第三觀,圓融三觀,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為教證俱權,教證俱權就是說這個教法跟這個證悟,全都是方便,不是真實法,至於別教呢?是教權證實,教是方便,證到是真實法,所謂真實法就是大乘的一實相,一實相法就是真如的意思,證到真如的本性,這是別教,所以前面二教是教跟證都是權巧方便,若是別教是教是方便,那麼證是真實法,這叫做教權證實,圓教則為教跟證俱實,教就是方便法,證就是真實法,這個教跟證全都是真實的,全都是真實的,意思是說別教,教是方便,證是真實,若圓教,教是真實法,那麼證也是真實法,教是真實法,這是唯是一個真實相,一真實相,《華嚴經》講一真法界,那麼《法華經》講實相,那麼《涅槃經》講大般涅槃,那麼這《楞嚴經》講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那麼這圓教講的教跟證都是真實法,若是以此配這個五時,看第五,現在要翻過來看,看這個斜的,因為接不起來,接斜的,第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因為圓教教理很圓融,很徹底,對這個利根的這個菩薩講的,所以兼說這個別教,這個別教若有大菩薩的根機也可以適合聽這個圓教。第二、鹿苑時,但說三藏教,所以底下一個括弧,一個但,但就是只說這個三藏教法而已,經、律、論,第三、方等時,對說四教叫做對,對說四教就是藏、通、別、圓全都包括在內,用一個對字。第四、般若時,帶這個通教跟別教二教,正說是圓教,是針對根機比較利的人,但是還包含通教跟別教。第五、法華涅槃時,時中法華是純圓教,純的,於《涅槃經》是對說是明說四教,佛要入涅槃再跟他講,跟他講這四教,追泯就是純圓教,追泯就是說講這個藏、通、別、圓,跟他講這是權巧方便的,所以這還要去掉留一個純,這是要成佛,大家都可以成佛,圓滿,圓滿教,當時法華之圓的圓滿是今圓,以說《法華經》以前四時,那個四時那個圓是四時,過去的圓滿,《法華經》是這個時候的圓滿,《法華經》以前的藏、通、別、圓,那是過去的圓滿教,雖然同一個教理說是圓滿,圓滿是昔圓跟今圓,但是這體是不同,無二,今圓,今圓滿教,跟過去的圓滿教,這個圓體無殊就是不同,沒有說不一樣,全都一樣的意思,這是說在論它的作用,互有,優跟劣,所以說今圓為純圓,獨妙開顯門,開權顯實,開顯就是顯示這個純圓,這個獨妙的這個法門,叫做今圓,而超越前面四時的過去的圓滿法,顯出這個殊勝的作用,意思是說法華涅槃這個圓是純圓法,圓滿法,純正的圓滿法,前面那個圓是藉著藏、通、別、圓去比較出來的圓滿法,比這個藏、通、別還圓滿,所以叫做圓滿法,但是這個昔日的圓跟今日的圓滿法,今天這個圓滿法,法華涅槃又是純圓法,由此《法華經》乃是四教之外,超八醍醐之最殊勝,超八就是超前面的,前面的,也就是超越化儀四教,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別、圓,超越這個八教,所以叫做超八醍醐,而為最上的醍醐味教,醍醐味教。
那麼這樣講,諸位!這樣講有時候會聽不懂,聽不懂,會一頭霧水,會一頭霧水,昨天下課就有人搖頭,現在這簡單,現在翻到第一張來,我若將這個第一張這個講表有畫線路這些,從頭,你只看這個表就好,都不用看前面、後面你就通達,你就會通達了,不用煩惱,不用煩惱。
好!看這個表,化儀四教就是佛要度化眾生的形式,分為頓就是根機很利的人,根機非常的利,像大菩薩、六祖,一聽就頓悟那種,很利的人,頓教,用這個頓的方法,像葯要開葯方,這個人寒性要開熱葯,這個人熱性的要開寒葯,這個人容易感冒,要開這個改變體質的,所以化儀四教就像開葯的那張葯單,葯單,葯方,開始在開葯,有的要開頓教的這個葯方,再來底下漸教,漸教的意思就是說他的根機不夠利,他必須要慢慢、慢慢引導他,引導他,但是這個漸教又分為漸初、漸中、漸末,漸初就是說他的根機是小乘的,根機是小乘的,所以他必須要講這個《四阿含》,漸中可以漸漸進入這個大乘法,進入這個大乘法,漸末就是說大乘法聽得已經很久了,所以漸末的意思是說究竟般若法,究竟圓滿,後來講這個圓滿法,漸末。
再來,秘密教就是說……,秘密教旁邊你寫幾個字,寫:根機不同,佛所說法所得不互相知道,你若寫這樣看了就會懂,因為根機不同,佛所說的法,所得到的互不知,互相不知道,比如說我現在在這里說法,你所得到的跟他所得到的不同,這叫做秘密,你知道你的而已,他知道他的而已,不定教,寫八個字,法會同席,所證不一,法會同席,佛在說法的時候,佛在說法的時候坐在前面的這些眾生,全都同這個時候叫做法會同席,所證不一,他所證到的卻是不同,有的講四諦法證到圓教的菩薩,有的講到菩薩法,證到小乘而已,所以說不定教就是說法會同席,所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