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

大乘起信論講義

(1993年 2月27日文殊講堂)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在佛教界可以說是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論典,它是融通空、有的思想的一部論典,尤其真諦三藏所翻譯的,這個詞句非常之美!很美!所以,《起信論》在佛教界裡面所佔的地位,一直都是屹立不搖,所有研究佛法的人,沒有一個不研究《大乘起信論》,所以,《大乘起信論》,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大乘起信論》在佛教,只要是弘法的法師或者是佛學院或者是有心深入經藏的人,想對真如生滅了解的人,都一定會了解、一定會深入的,但是,《大乘起信論》的註解非常多,包括日本人,也對這部論典非常有興趣,所以,如果你打開《大藏經或者是過去祖師註解太多無所適從,我們選擇圓瑛法師這本講義,說深不是很深,說淺也不白話,深淺適中,很適合現代的人研究,所以,我們放輕松,慢慢、慢慢的……,一步一步來研究,我們就會發現這部論典的重要跟詞句優美地方,可以增加我們很深厚的文學的底子。)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上

四明接待講寺佛教講習所圓瑛弘悟述

(這樣一段一段念,就讓大家知道段落是在哪裡分開來。「四明」就是四明山,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什麼,菩提山什麼寺,光明寺,什麼山什麼寺,都是樣子,所以,四明它是山,是個屬於地方,因為,這裡是浙江鄞縣西南方,浙江的鄞縣,這個鄞縣西南方,它是台山北方山麓這一帶,統統稱為四明山,四明山接近浙江的奉化縣交界處的地方老總統住的地方,我們講浙江奉化縣,這個地方有數百里都是山,總共有二百八十個高峰,其中芙蓉五峰的頂有四個穴,天氣晴朗的時候,就像日光月光的照射,所以,稱為四明山,自古是我國佛教勝地之一。師父這裡有一些資料,我們簡單念一念,大家對四明山就比較容易:以杖錫之杖錫寺,雪竇山資聖寺,天童山之景德寺,阿育王山這阿育王寺。念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四明山簡單講就是佛教勝地。「接待」:這個接待,老一輩的人會比較了解,布施給過路來往的人所需要的,比如說,奉茶,在門口寫個:奉茶,或者是的人,像印度有人喜歡修福,修福,他就供養來往的旅客住宿、吃的東西,像中國日本都設有義井,以提供清水,或者是在路旁,或者是門前供應茶水、桌椅以便利行旅者,以便利行者就是旅行的人休憩飲用的地方,所以,這個接待在以前,這個名詞並不是陌生,但是,在我們現代沒有,現代都是旅社hotel,沒有這種接待的地方,以前的人大部分是比較淳樸、善良,如果說,我們現在設一個接待,明天去,鍋、灶都空無一物,統統沒有,連煎匙(鍋鏟)也順手拿去,現代人沒有設接待的地方,所以,接待這個名詞,在幾十年前是大家都了解,不是很陌生的名詞。「講寺」,也就是在這個地方四明山接待,講寺就是專門弘法用的,你像我們這裡的講堂一樣。「佛教講習所」,佛教講習的地方。(下面一段摘自《佛光大辭典》)

圓瑛(1878~1953)(這個人總共活了七十六歲)我國近代僧(是近代有名的高僧。這個不困難記,因為我是1953年出生的,所以,圓瑛的死造成我的出生(法師笑),所以,你要記圓瑛法師就記師父年齡我要是幾歲,圓瑛法師死了幾年,我今天四十一歲,對不對?四十一歲,fory-one years old. 所以,圓瑛法師就是距離我們今天四十一年前,很不幸,我算是倒楣(諧音接續)來出世的,我一出世,他就死了,所以,1953是我誕(蛋)生,然後,他就走了慈航法師也是1952走的,好像是那個時候,所以,我是來接續的,出世之後總接,所以,記圓瑛法師很好記,你要師父幾歲,他就是離開這世間幾年,圓瑛法師我這有一些《佛學大辭典》的資料,我們念一念,讓大家對他有一個印象,不是很長,短短的,用兩、三分鐘的時間,我們對這個人崇拜、推崇、讚歎。圓瑛1878到1953年,是我國近代的出家人)。福建古田人(師父祖先也是福建,跟我一樣是同樣一個省籍,福建省。當然,我們是在台灣出生,福建古田人),俗姓吳(師媽也是姓吳)。法名宏悟(法名叫做弘悟,就是圓瑛跟弘悟是同一個人),號韜光(弘悟,號叫做韜光),以字行。生於清光緒四年(生在清光緒四年)。幼失怙恃(從小他就沒有雙親,沒有雙親),十九歲至鼓山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到鼓山出家,十九歲出家我是二十七他是十九),主修天台學。後至寧波天寧寺習禪(後來到寧波的天寧寺習禪,學習禪宗)。二十六歲參學於天童寺(二十六歲參學在天童寺)敬安和尚,並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然後,又到福建、浙江、以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光緒十二年(1906),與太虛大師締交,訂定(就是兩個人訂定幾個原則:)「以心印心、白首如新(訂定第一個是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就是說太虛大師結交,用禪的心:印心,它才不是我們一般在唱的:你的一顆心,我的一顆心,差太多啦,那個是迷惑顛倒,這個是以禪宗大徹大悟的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到百年我們的交情,就像新結交的一樣,就是不會喜新厭舊,永遠朋友,就是那麼好)、以善勸勉(用善來互相勸勉)、疾病相扶(有疾病的話互相幫助,互相幫助,這個在出家人這個地方可以看到,比親兄弟更好,親兄弟你要叫他照顧,他可能有點微詞,要是出家人生病,只要是真正在道上修行都會盡心儘力地互相照顧)、安危與共(碰到困難我們用生命共同付出)、事必相商(碰到什麼事情互相商量)、各自立志(各自立志就是每一個人要志向,決定我們今天的訂定)」等數條義規,共結兄弟之盟。時年二十九(那個時候圓瑛法師二十九歲),太虛十八(太虛大師十八歲而已,十八歲,近代的高僧太虛大師)。其後致力於組織中國佛教會(虛大師最偉大的地方,如果,民國以來沒有太虛大師的話,我看佛教今天完蛋了,今天佛教沒有虛大師的話,佛教沒有辦法,整個佛教的改革,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最大,他開佛學院,然後,訂定出家人的制服、規矩、栽培僧才,這個觀念都是太虛大師創立的,所以,虛大師對我們近代,就是最近這幾十年來,佛教影響很大)與寺產保護運動(當時政府提倡廟產興學運動,主張以寺院財產充作振興教育之資)(那個時候他們發起寺產保護運動。當時候的政府提倡把寺廟財產貢獻出來,寺廟財產全部充公,充作什麼?興辦教育的資金,就是你這裡所有的供養,動產、不動產全部要捐贈,出家人趕出去,然後,興辦教育、學校,就是不準有宗教簡單講就是破壞,破壞宗教,然後,假借名義辦學校,說起來也很悲哀。台灣目前來講,宗教受到保護,所以,再怎麼樣始終台灣是很有福報的地方)。民國二十年(1931)(就是1931年)四月於(在)上海舉行中國佛教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的時候),由於議決事項之(的)意見相左(相左就是意見不合,也就是圓瑛法師跟虛大師的,兩個大師的意見不合,大師級的意見也會不合,也沒有辦法太虛大師他們比較進步派,他們希望改革,圓瑛法師比較希望保守,虛大師認為這樣不行,這樣佛教不會興盛,虛大師認為如果按照古來的這種方式,沒有統合整理整個佛教佛教會因為沒有辦法配合現代而變成沒落,一定要改革。所以,虛大師站在進步派這個地方,圓瑛法師他們是站在保守方面,結果,意見不合),太虛等進步派乃脫離該會(所以,太虛大師就脫離了中國佛教會),另於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所以,兩個看法意見不一樣,但是,兩個都是高僧,虛大師火化出來幾千顆舍利子,圓瑛大師也不是弱者,火化以後,你看!整盤都是舍利子,能燒出舍利子的人看法還是不一樣,所以,你不要:奇怪!唉!兩個出家人,怎麼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有舍利子就好有什麼關係!不是很有辦法,對不對?兩個都很了不起,是不是?見地不一樣。所以,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師與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圓瑛法師跟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抗戰軍興,師赴南洋募集醫藥費用(圓瑛法師來去南洋,籌募醫藥費用,那時候戰亂,窮)。翌年(第二年),主持檳榔嶼極樂寺(就主持檳榔嶼的極樂寺。檳榔嶼一個島)。二十八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的)湧泉寺、寧波天童寺,並於上海佛寺(同時在上海的玉佛寺。現在上海佛寺還在)、圓明講堂等處講經布教。其中,尤以《楞嚴經》之(的)注釋、宣講,傾四十餘年之願力而廣說之(換句話說,圓瑛法師做那本《楞嚴經講義》是花四十年的時間,是花四十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印的到前面來,放在你的前面,你還不聽,那有什麼辦法,人家高僧大德是用四十年,所有的青春生命,都發揮在那本講義,而我們不去研究,沒有福也沒因緣,說起來很悲哀,他用四十年把《楞嚴經講義》整理出來,而我們現在還好碰到某某人,跟他講一講,要不然,那麼好的書,很可憐!排起來也看不太懂,因為,裡面都是文言,都看不懂,此外,都是文言文,因為,我不講這句話,人家以為我國文真的不懂,傳到大陸去,唉!台灣的慧律法師怎麼這樣子,言文言文言文都看不懂),機辯縱橫,饒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此外,圓瑛法師特別重視僧伽的教育)、社會(的)福利事業、各地(的)寺剎復興、佛書(的)刊行、難民救濟等。四十二年九月於北京入寂(圓瑛法師一九五三年九月在北京入寂,九月,不曉得是不是農曆,我是農曆九月二十二日出生,如果是農曆的話,哇!就是同樣一個月生,同樣一個月死,如果,他是國歷的話,我國歷是十一月五日),世壽七十六。遺有(留有)《圓瑛文集》、《圓瑛大師法匯》等行世(所以,我們對圓瑛法師是無上地推崇,無上的讚歎,也無上地感恩,沒有他,我們今天沒有這本講義來講,沒有這些資料)。(《太虛大師年譜》、《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東初)》)【佛光大辭典】)(好!我們看《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

今解此論 直分為六

甲一 略釋論題(簡單地解釋論的題目) 二 造論菩薩(馬鳴菩薩) 三 翻譯人時(翻譯的人是誰?真諦三藏,) 四 歸敬述意(要作這本論典,要先歸敬三寶叫做歸敬述意。歸敬三寶) 五 正立論題(開始講到論體,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 六 總結迴向(希望作這部論能夠迴向一切法界眾生無量的功德)

今初(就是現在開始。今初就是要開始略釋論題,) 略釋論題

大者(《大乘起信論》的人,這個字)包含之義(這個大:包含,就是無所不包)。乘(:大乘)有運載之功(可以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彼岸)。起則對境發心(「境」就是因緣,碰到了因緣要發大心,發這個大心,境就是碰到了因緣發這個大心,所以,學佛他一定是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學佛的總綱領他一定是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正念要常常現前,對境發心)。信則忍可印定(「信」就是當你產生信心的時候,這個「忍」不是解釋作忍耐,這個「忍可」是指他接受認同的時候,就是說當你有信心起信的時候,你就是認同、印可它,也就是印定,「印定」就是印證不變,不變產生了信心)。論(《大乘起信論》的論)乃假立賓主(假就是假設。賓主:一個是問,一個是答,一個是主人,一個是貴賓,主人講話,貴賓就回答,貴賓講話,主人就回答,假立賓主:互相對答的意思)。問答發揮(怎麼問就怎麼回答)。(然後,發揮了什麼?)決擇正理(選擇了正確真理)。(來)破除邪見。揀非經律(「揀非」就是顯然不是經也不律,是論的意思,所以,這個「揀」,作好幾種解釋,就是分別於經跟論,因為,經跟律,因為,它是論,揀也可以說不同於經、律,因為,它是論,也可以解釋顯然不是經跟律,分別於、不同於、顯然於,都可以揀字來解釋,揀非經律,顯然不是經律也可以,這個揀真正的意思是分別,是分別,分別於是經、是律、是論,所以,分別於就是不同於,不同於經律,那當然就是論)。故以論名(所以,用這個論來立這個名)。

題中應分通(題跟)別(題。「通」就是大家都有的,比如說《大乘起信論》的論,這是通題,《唯識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或者是說什麼論,這個很多,所以,這個通題,每一部論都有一個「論」字。別題呢?別題就是「大乘起信」這四個字,因為,只有這一部論,叫做大乘起信,而別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所以,通就是經、律、論,論藏裡面每一部都有一個「論」字,這叫做通題;別呢?就只有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上四字別題(「上四字」就是上面四個字,哪四個字?就是上面的「大乘起信」這四個字叫做別題,只有這個是別題)。別在當部(「當部」就是本部,只有這一本,「別」就是只,只在本部,因為這是別題,只有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下一字通題(就是「論」字)。通於論藏(經、律、論,論藏)。

題者頭也。如人頭目為五官之總(就是一個題目就像一個人的頭)。觀其頭目。便知此人。為忠奸賢否(看看這個人的頭、眉目,有沒有清秀,就知道這個人是忠臣、是奸臣,是賢人與否,一看就知道)。論題亦爾。為一論之總。略釋宗要(簡單地了解它的宗旨、綱要)。便知此論權實頓漸(就可以知道論是權教、是實教,是頓教、是漸教。權實頓漸就一目瞭然)。

(現在談到《大乘起信論》的)大(字它)有三義。曰體相用(體、相、用都要加一個「大」,體大,相大,用大,噢!都很大,這樣子就更清楚,大有三義,哪三義?體大、相大、用大,統統大)。夫一心之理。為諸法所依。即體大(我們的本體大得沒有邊際就是一個心,一心:這個理體,是諸法所緣,一切法都依我們這一心來建立這是體大)。(體大所影現出來的叫做)具足恆沙稱性功德(「稱」就是合於。具足的恆沙合於……(性)。「性」就是平等)。(由這一清凈平等心顯現出來的功德)即相大(不高不下,平等叫做性,清凈心叫做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這顆心不但是體大、相大,還能夠出生一切因果,這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都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大並沒有一個範圍,所以說,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乘者以本覺為所乘(本覺理)。始覺(是用智。始覺是用智)為能乘(以本覺的理體是我們所乘,我們以此無生的理,起始覺智慧的觀照,「為能乘」)。(一直到)究竟覺為乘所至處(就是車子要到達目的地的地方,所以,我們起觀照的心,恢復了我們的本能,本來的清凈自性,究竟覺悟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不管是出家、在家,學佛目的始終就是要想成佛,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究竟覺為乘所至處,所最究竟去的地方,所以底下文章就會說)。故下文雲。諸佛本所乘故(諸佛就是依著這個「大」字,達到究竟覺)。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還是必須用大乘的「大」字)。

(所以)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沉滯化城(這個「化城」是《法華經》七種比喻之一,這個化城是指變化的城喻,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二乘人的涅槃,《法華經》卷三有一段叫做《化城譬喻品》,裡面有寫:有眾人將要通過,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以達到寶處,在疲憊的時候、很艱困的時候想要折返,因為達不到寶所,那個導師為了振奮眾人,用方便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做一個休息處,就像我們現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一下子開車到台北累了,中間有休息處,開到台中我累了,我不去了,從台中又折返回來,所以,在五百由旬,他在三百由旬,暫時做給你休息,表示不究竟,暫時休息,這樣休息一下,終於能夠向寶處前進,所以,是藉著化城來譬喻二乘人所得涅槃,不是真實的,就是聲聞跟緣覺所得到的涅槃,它不是真實性的,是佛為了使彼等,達到大乘,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說,所以,什麼叫做「化城」?我們簡單講就是:停留不動的意思,停留在半途,方便暫時休息的一個地方簡單講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外道不信此理。終無實果(外道不信大乘的理,所以,沒有實果)。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輪迴。蓋不信者,實非不具而不信也( 「實非」:實在來說。並不是不具有佛性,而不去相信)。(而是)人人有心。本來等具(本來統統具足)。良由(「良因」就是因為)五陰所覆(因為被五陰所覆蓋,被我們這個色身,色、受、想、行、識所覆蓋)。(也因為錯覺無明,產生了)二執所障(我、法二執所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此理不得現前(大乘的理沒有辦法顯現出來,所以,不相信)。迷而不信(這個「迷」就是迷於大乘之理,所以,他會不相信,我們今天能夠慶幸地聞到大乘的究竟的理,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所以)故菩薩愍物沉迷(菩薩憐愍眾生的沉迷)。宗百部(這個「宗」就是推崇、尊崇,尊崇,百部)大乘(這個「宗」也可以解釋作集合,集合了一百部大乘,因為那麼多百部大乘道理麻煩,我讓你研究一部,就具足百部道理,乾脆造一部論,這部你看了,百部大乘道理就統統在裡面,所以說,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特造此論(特別造這個《大乘起信論》,)。普令眾生髮起信心(讓眾生髮起大乘信心)。

問。何以獨言發起信心(為什麼只說發起這個信心?)。答。大乘之理。雖眾生等具(眾生具足)。實眾生同迷(跟迷沒有什麼兩樣,它雖然具足佛性,但是,大家都在迷)。迷則不信(迷了就不相信)。菩薩闡揚(「闡揚」就是弘揚。菩薩弘揚大乘)此理。能令從聞生解(聞法以後,他就了解了)。(他就可以)破迷起信(噢!原來我也是佛,依著大乘的理去修行我一成佛,那修行以前要怎樣?要深信)。(所以)信此理已。一切道法。任運而生(你不大乘的理,你當然不了解道在哪裡,不相信此理,你怎麼會想修道呢?所以,信此理,一切道法能夠任運而生)。《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行之本。行無信不立(信心是實行之本修行的開始,行無信不立,你要修行,你一點信心都沒有,那當然沒有辦法站立,立什麼?)。是起信者。急先務焉(這個信心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你不相信嗎?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如果說,大家都拜佛,突然有一天,人家寄一張佛像給你,滿庄嚴的。唉呀!你不曉得誰寄的,打開,一張觀世音,哇!滿庄嚴的,唉呀!拜!一剛開始很讚歎:觀世音菩薩那麼庄嚴。後來,查,查……,發現這個人是有精神病的一個女孩子畫的,麻煩大了也就:我拜一拜會不會像她?我看收起來算了,收起來,對不對?這個是沒有信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題字也很重要,是不是?如果,她簡單地畫兩撇很大的鬍子,上面簽字:懺雲,哇!這是懺公畫的,假設畫得不怎麼樣,總是看到那兩個字,哇!這很有信心,這持戒第一,一代的清凈高僧供養起來,拜久了會像師父這樣,如果,那個精神病畫得很漂亮,掛起來,她沒有標號,一看,後來查,發現她是精神病,他每天拜、每天拜,這會不會邪靈附身,拜一拜像她這樣子阿達阿達的,我看收起來好了,就差簽那兩個字,就差很多,人的信心,一個人對有信心,你講什麼他就信,一個人對你失去信心你怎麼他不起來,沒有辦法的,所以,我們的語言要注意你想要做功德嗎?很容易你要讚歎三寶你看過《阿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無量的恆沙的諸佛,讚歎阿彌陀佛,東方有什麼佛讚歎,南、西、北方,為什麼?諸佛菩薩因為讚歎,而我們得聞會對他有信心,這個讚歎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曉得這個信心是非常之重要,我們人的心思千變萬化,所以說,唯心無境,就是這個道理。一個電影有一男孩子,他追求一個女孩子兩個人也非常相愛,愛得死去活來,非常的喜歡,結果,這個男孩子,又有孩子追他,有一天,他很忙,他沒有時間去買花,剛好對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他就拿了這束花,這兩個愛得死去活來,她不曉得這束花是……,一樣是花哦!你看!接過來的時候,嗯!謝謝,然後就……,你對我最好,買了這束漂亮的花,就是對我……,太感恩了,你對我好了,花拿去供奉起來。男朋友走了,等一下,有人告訴她:那花不是你男朋友買的,那花是到我家,某某女孩子那邊拿的。怎麼拿別的女孩子的花給我拿起來……,然後踩在地上,嗚……哭了。同樣是花,她已經插好了,她還是把它拿下來弄壞、弄壞……,這樣是不是萬法都唯心,這樣的比喻如果還不清楚的話,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法都是心的問題,比如說,你看一隻鴨子野鴨……飛,離水面不是很高……,飛,如果,畫家看到這隻野鴨,他馬上……,唉!我現在把它……畫這隻野鴨起來,這個布景有多漂亮,對不對?如果,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我的心就像野鴨這麼樣地自在野鴨你真自在啊!因為,我的心跟你一樣,是不是?如果一個剛好離婚的夫妻:唉!野鴨野鴨我就像你勞燕分飛,就是像你單獨一隻,如果,碰到一個老饕,他喜歡吃鴨肉,他說:飛過去,一槍打下來,哇!這個肉一定很好吃。一隻鴨子這樣飛過去,竟然有千萬種心的情緒你說哪裡有真的境,根本沒有真的境,只有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把眾生都當作是佛菩薩,就是這個道理。要升華自己,因為,只有在升華自己,才能見到我們真正清凈本性,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常常跟徒弟開開玩笑,說:與其你把你你師父當作凡夫,不如把你師父當作是聖人,這樣你比較輕松,你才會比較輕松,聽得懂嗎?對不對?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樣可以升華你的境界,所以,師父舉這個例子,你們不妨可以冷靜地想想看!這個信有多重要,換句話說,破壞人家對三寶信心,罪有多重,也是這個道理,不能破壞人家的信心,你寧可去喝酒、去吃肉,你寧可去殺生,當然,這是開開玩笑講的,你寧可去偷竊,殺、盜、淫,你寧可去幹壞事情,就是不能斷眾生的慧命,不能斷眾生信心,比如說,他今天殺生、喝酒、吃肉有一天,他對三寶沒有失去信心,對不對?他就有機會成佛,他今天對三寶沒有沒有信心,一下子就完蛋了。有一個在家居士,對佛教也不是很認識的,他有一次,拿了水果寺廟裡面供奉,因為,他買了很多,因為,師父慈悲太多了,供養了很多,師父就很慈悲要把它化作金錢來……,就是要變賣這些水果,因為吃不完,變賣這些水果來護持常住功德算他的,結果,他不師父的心,這個師父就把這些水果拿到菜市場去賣了,結果,他去看到師父,唉!這是我送去的水果,您怎麼又拿到這裡賣掉,從此以後,每天都在誹謗那個尼姑,因為,那是比丘尼,以後叫他信佛,唉!出家人!我送她水果,她怎麼會拿去賣錢,他不曉得師父用心你現在跟他講什麼法,他都聽不進去,甚至於來到這裡,我再勸他,他也不聽我的話,這個法師實在是無心的,不是刻意的,實在說是誤會,因為,就這樣誤會了,他就三寶失去信心你怎麼勸他,他就不相信,後來,也不護持三寶你看!就看到三寶這樣一點點,所以,我一勸告我的徒弟你要對這些在家居士要遠離,因為你不聖人,你一定有缺點,如果,你不遠離他,有一天,他會看到你的缺點他會失去信心,我們不要給他這個機會,我們今天收攝回來,這個就是做功德你要跟他結緣,可以,結法緣。以前有一比丘,他這個人想法怎樣我不曉得,他每次都拜託信徒買什麼,買錄音機、買錄音帶,他需要什麼就拜託信徒買,結果這個信徒幫他買,他每次去找他、找他……,這個信徒,後來,找他找得恐懼,因為,他是師父,如果,不跟他拿錢,那我每次都要付費,要跟他拿錢,他又是三寶又不好意思,所以,怎麼樣,每次,這個法師去,到他家他就避開來,法師!您坐一下,我去買菜,結果,從八點多去買菜,買到下午二、三點都沒回來,她不敢跟他見面,因為她見面,他就開口要買什麼錄音機,買什麼錄音帶,買什麼,買這個、買那個,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所以,我一直教導我的徒弟你要永遠地記住,你有修、沒有修不管,但是,你的行為不能讓眾生誹謗,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小乘比較困難,因為小乘要出去托缽小乘沒有廚房,你去泰國看,寺廟裡面沒有廚房,所以,小乘他要很大的威儀,常常要現威儀相,跟眾生結緣,大乘不必,你家的灶也不比我的大,我把大門關起來,我根本不要跟你結什麼緣,對不對?要就自己來,對不對?我把大門關起來,我裡面有八個灶,怎麼煮也煮不完,對不對?八個灶,對不對?我吃飯坐歪一點,你也不會講我第二句話,對不對?所以,把僧團整個集中起來,斷絕一切居士來源,他要誹謗的機會就等於沒有,他就會造成信心,就是這個道理,少接觸在家,他就會有信心,接觸在家,到最後都麻煩很大,所以,這個信是很重要的)。

若約七種立題。大乘是所信之理。信為能信之心(我們能夠相信的心)。能信乃即理之心(如果,你再加個字就更清楚:理的上面加一個明,明理這一顆心就是信,就是能信)。所信亦即心之理(再加一個心中之理。能信就是明理之心,所信就是心中之理,簡單講就是說我們能夠明理這顆心,就是我們能相信的這顆心,我們所信的是我們心中的理,都離不開這個心,)。(那麼,就是)能所不二。惟一心法。則單法立題(七種立題裡面,它是單法立題,就是這個法,我們人、法、喻,三種立題,它是單法立題,所以,站在這人角度,它是單法立題,)。若乘字(拿來當作車子來比喻的話,若乘字)就喻為稱(就比喻來說的話)。亦可法喻立題(也可說是法跟比喻來立題,這是大乘起信論》,第二個是法喻立題,《大乘起信論》,第一個是單法立題,《大乘起信論》,也可說是法喻立題)。(《大乘起信論》,又可以講什麼立題?)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能起信之人,中間加一個信字就更清楚,必有能起信之人)。義則兼人(義理則兼有人,有一個人出現,人字來立題,所以說義就是,這個義理來講則兼有一個人:人字出現)。亦可文義雙收(亦可就是這樣也可以,文章道理很美的都具足,「雙收」就是兩邊都顧到,就是說人、法、喻統統有,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大乘是法,起信就是人,又有比喻,所以說,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加一個人)。(所以說)具足立題(這一段就是說大乘起信論》,如果站在唯是一心,那麼,就是單法立題,如果站在這個乘字,加一個乘字,也可以當作比喻也可以說,法跟比喻的立題。如果說加上一個人,那麼就是人、法、喻立題,具足立題就是人也有,法也有比喻也有人)。(人、法、喻立題就是具足)一(釋立題,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略釋論題竟。

甲二 造論菩薩

(造論菩薩叫做)【馬鳴菩薩造】(這個名字很奇特,馬會叫)

菩薩名曰馬鳴者(菩薩名字什麼叫做馬鳴呢?)。按諸傳記。當有三釋。一菩薩初生時。感群馬悲鳴不息(菩薩出生的時候,馬就悲鳴不息)。二菩薩善能撫琴(「撫」就是撥弄琴弦,也就是彈琴,菩薩他一彈起琴來)。以宣法音。群馬聞已。咸悉悲鳴(「咸」就是皆。「悉」就是全部。皆全部悲鳴,被感動得叫)。三菩薩善能說法。能令馬聞(這個跟我不一樣,我是菩薩善能說法,能令狗鳴,如果,我當時在世的話,會叫做狗鳴菩薩,就差一點點,他是馬比較大隻一點,我是狗比較小隻一點)。悲鳴垂淚。七日不食。故立此名。

菩薩。具雲菩提薩埵。此翻(中文叫做)覺有情(覺悟有情)。菩提乃大覺(大覺就是佛,大覺悟的人)。即所求也(我們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夠大徹大悟)。薩埵乃有情。即所化也。實智悲並運(「實」:實在是,智跟悲同時下手,有緣的眾生我們要用智慧,無緣的眾生我們要用慈悲,上根利智以及惡劣的眾生,兩種人要智、悲並運。你對有緣的眾生,你就不要用慈悲,因為有緣的眾生,他們就會佛門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智慧,對無緣的眾生智慧,你跟他說法是沒有用的,你就要用慈悲感化他,道理講不能的時候,沒有辦法你就要有悲心,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惡劣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他要進修佛道你要下發大悲心提攜他,然後用大智慧去度他,因為,他是上根利智。還有一種是很卑劣頑強的人,那沒有辦法,我們要觀一切,用智慧去觀照,一切法不可得相;緣起性空,然後,用悲憐憫他,他與佛無緣,所以,那是上根利智,劣根智的人都要用兩個字,智跟悲同時)。上求下化之人。此雙約二利說(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自利還有利他)。若單約自利(自己利益來講)。雖已分證佛覺(「分證」:已經覺悟部分,像佛,分證就是部分,有一部分像佛的覺悟)。(但是)尚有情未盡故(那就微細的法執沒有斷)。若單約利他。廣行善巧方便。覺悟一切有情故(你看!這個寫得多圓融,善巧方便,你看這四個字,這很不容易做到,善巧方便就是說你只要讓對方能夠入道,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要善巧、要方便,有的人他不會度眾生他就覺得佛法很好,拚命地硬塞,硬叫對方接受,結果,對方抗拒,他又不高興,然後說:你比我沒有學佛的人更糟糕,因為,我不信佛你就這樣生氣,所以,師父已經講過了,我們要用耐性對緣份很淺薄的人要用悲心,就是等待,要等待因緣,這個不能一下子就入道,需要時間的,你不要急,急也沒有用,他不入道,你急也沒有用,有許多的太太,她看她先生不學佛,她就會跑來師父這裡一講,一邊講就一邊掉眼淚女人專利品就是掉眼淚不信佛,師父!我怎麼樣救我的先生,叫他來信佛我一跟她回答一句話,一定,答案都是千篇一律,我一跟她講:你先救救你自己吧!先不要哭可以嗎?你先救救你自己嘛!對不對?你自己的情執都沒有辦法斷,執著那麼深,你又沒有辦法感化對方,一直哭有什麼用,你有心,可是,你沒有那個能力,慢慢來嘛!對不對?也不急嘛!你很也不一不定能夠達到你的目標佛法講一個字就是「緣」,不可思議的「緣」,如果有一天你先生迴光返照,在哪一天,你在錄音帶的時候,突然,讓他偷聽到兩句,告訴你,他比你更精進我不騙你,比你更精進,不要急嘛!所以,我們度眾生就是要隨緣,像師父就是很隨緣他來信徒來到這個地方菩薩!你那裡坐!啊!我要來參訪慧律法師師父在休息沒有空。這樣啊!不過,您很像,您很像。菩薩!你那裡坐!我也不會跟他我很行,或者什麼有的沒有的,在哪裡……,不會這樣子他來到這裡,他不問法,我一定不會跟他講,法是用求的,它不是你一直要講給他聽,不是這樣子的,度眾生也是這樣子,這樣保持一個我們的原則性,但是,親朋好友機會的話,有這個機會,我們從側面慢慢說,慢慢說,也許這樣可以,第一次見面來,有的人不是,有的法師,他第一次見面來,碰到你,(法師把撫尺一拍,「啪!」)業障相,就罵信徒業障相,信徒嚇一跳,我拜梁皇,我有一萬,怎麼業障相,講什麼,他聽不懂。奇怪!這是什麼法師嘛!奇怪!動不動就罵人家業障相,這就不懂得度眾生不懂得度眾生,不要這樣子,我就不會這樣子師父現在做到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展現出來的,對眾生都是平等,你從哪裡來,不管他長得很醜、很漂亮,你從哪裡來?來,我帶你到廚房吃飯,來、來……,過來,過來,師父不好意思!來這裡讓師父請,沒有關係你有供養你看你有包一個紅包,沒關係!來,吃飯,來,師父!那沒有包?沒有包也可以吃。很喜歡我說笑,很好,一直講,多可愛啊!我帶到那邊去的時候,問廚房的,我要來見慧律法師!慧律法師在哪裡?剛才帶來的那個就是,啊!那個就是哦!跑出來,啊!快點!快點!慧律法師這就是、這就是,噢!跑出來好像在叫小雞般,叫一大堆來,真糟糕!好像很驚訝!很糟糕!現在來就看一看,唉呀!法師!您比錄影帶還年輕、還庄嚴,您看起來好像以前比較胖。我說:不是,以前是因為水腫。噢!水腫!每一個人他看到師父都很歡喜我一定不會給他煩惱,一定給他很滿意地回去,很滿意地回去。結果,昨天,蔡老師來,他說有一個桃園的信徒打電話來,桃園信徒對我有微詞,打電話給蔡老師太太他說:慧律法師很大牌,每次打電話去,就被擋住,不請師父聽,他們樓下不知在做啥?做在法師了,現在都很大牌,都叫他的徒弟隨便應付一下,這樣子。蔡老師他說:一個法師面對好幾百萬的眾生,每通電話都接穩死,真的,我一支電話,掛這樣就好:嗨!我就師父(日語)(法師作打電話的動作)。每天講電話就好,一天的電話,若叫師父要接,一天的電話,你馬上昏倒,我騙你,看你多行,你都有用睡午覺,所以說,他不諒解師父的立場,這就沒有辦法,對不對?我不能滿眾生的願,所以說,我已經盡心儘力要使每一個眾生歡喜,還是沒有辦法圓滿。今天,我在阿華那裡,一個女信徒,走過去:「師父我要供養佛像你看木頭比較好,還是那個銅的比較好?」我說:「木頭比較好」。她就我一下:「你看你看!人家慧律法師也說木頭比較好(法師不停地在做推的動作)」。當作兄弟般在推。奇怪!怎麼這樣。「你看你看法師也這樣說」 (法師不停地在做推的動作)。當作兄弟般在推,真糟糕!我是一直對她合掌,她是一直推我這裡(前面肩部),又是女眾才……,沒辦法!你又不能說:法師不能推。你跟她講這樣,她會生氣,待會兒回去就慘了,我們又怕她誹謗,所以,她推我兩次,推第三次,我躲這樣(法師側身躲過),沒推到。她不知道這不是兄弟,所以,要覺悟一切有情,這不是很簡單的事,你要千變萬化、要冷靜,又不生氣,還要有笑容,真的,怎麼會這樣?推一推說:我是看您英俊才推您。真糟!算她都是推英俊的法師,不是正信的)。

造者製作。宗百部大乘廣義(「宗」,剛剛已經講過。集百部大乘的廣義,大乘義很廣,所以說,研究了《大乘起信論》,等於研究了一百部的論典,就是宗百部大乘的廣義,集合了大乘思想,那麼廣大的道理)。(所以)製作斯論(因此,製作《大乘起信論》)。以約該博(「約」就是簡要。「該」就是包,包含了。「博」就是廣。用最簡要的來包含了廣大的論典,百部的論典,這個博是指百部大乘的論典。博就是百部大乘的廣義,約就是指大乘起信論》。就是用這部大乘起信論》簡要的道理,就包含了百部大乘廣義,這個道理,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因為,眾生根器太差,多的話,範圍太多的話,劣根器的人很難入道,他一聽那麼多,如果釋迦牟尼佛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看完。保證大家都不修行我也不用看,反正我也不懂也不可能看完,這樣哪有希望,放棄,保證沒有人要往生,對不對?一定是這樣,眾生根器陋劣,三藏十二部經典看完才能往生台灣省有幾個?是不是這樣?不可能的事,對不對?所以,眾生聞多則煩,因此,我們研究一部論典就包括了很多義理的話,這樣的話,可以適應很多眾生根器)。應機施化也。考造論之時(就是時代,考察,就是它的典故,考造論的時代)。依《摩訶摩耶經》(這個《摩訶摩耶經》,又稱《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這兩部經是一樣的,意思是這部經是講佛在臨涅槃的時候,母子相見,又稱《摩耶經》,在《大正藏》第十二冊。那麼,這部摩訶摩耶經》的前半部是記述佛陀升忉利天,為他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令她證初果,後半部是敘述佛陀游化諸國,後來在拘屍揭羅娑羅雙樹間入涅槃,這個摩耶夫人天上降下,悲號慟絕,那時候佛陀開金棺,跟他母親訣別,經的最後是敘述佛陀授記法住以及法滅,佛法要住世多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法就會滅,眾生就沒有福報,那時候地上刀兵都是……,那個時候地上長出來的草木都可以殺人,到我們人壽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所走過去的沒有芳香的草,在路旁所長出來的都是刺,都是刺的植物,你隨便在路上跟人家沖突,拔起來就可以殺人,那個草就可以殺人,眾生已經完全沒有福報的時候,《摩訶摩耶經》就是講這些末法的時候)雲。如來滅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他還沒有出生,六百年前,佛就已經預言,佛是無量劫以後的事情都知道)。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此菩薩如來預記之人(這是佛所授記的)。實內秘外現之士(內秘菩薩行,外現一般的身體)。造論乃在如來滅後。六百餘年。二造論菩薩竟(造論菩薩,是馬鳴菩薩)。

甲三 翻譯人時

真諦三藏譯】

(真諦三藏:499到569,這個人活71歲,攝論宗祖師。好,我這有一些資料,師父簡單念一念,真諦三藏來源真諦三藏是499到569,換句話說是五、六世紀間著名的譯經出家人,譯經僧:出家人他是西北印度優禪尼國,這裡的人婆羅門種姓,就是他的出生是婆羅門真諦三藏聰敏強記,就是記憶力非常的強。要做一個三藏法師,沒有相當的條件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要講三藏,一藏都沒有辦法,一藏都看不完了,經藏你都看不完了,你還看什麼侓跟論呢?對不對?辯才不竭,他當然是辯才不竭,通達三藏的人當然是辯才不竭,這還用說嗎?對不對,辯才無礙,年紀輕的時候,這個真諦三藏游諸國,然後,服侍了諸師,就是服侍了很多的師父,參學了很多的師父,精研四韋六論,貫練三藏五部,簡單講就是他徹底地明了大乘的妙理,四韋六論是世俗諦,三藏五部是出世間,這個人是世間、出世間統統通達真諦三藏這個人不得了,大乘的妙理他非常地清楚。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攜帶經典來到中國南海,在太清二年就是西元548年,入建業,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謁武帝,謁就是參訪,武帝就是梁武帝,時值侯景之亂,那個時候碰到侯景之亂,亂:反叛、叛逆。(侯景之亂也要講一講:侯景這是一個人,我們這本後面也會講到,侯景,南北朝朔方人,就是今天的陝西清澗縣,侯景字萬景,善騎射,侯景這個人很會騎馬,射箭,初從,初就是剛開始,從樂朱榮,做定州的刺史,後歸高歡,專制河南,就是治理河南,大統十三年就是西元547年,降伏了梁朝,為河南王,次年舉兵反叛,攻破建康,太清三年就是西元549年,攻陷台城。梁武帝(梁武帝大家應該知道了,梁武帝達摩祖師碰面的時候說:朕造了這麼多的寺廟,度了這麼多的出家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跟他講:沒有功德。然後,梁武帝就:送客!電影是這樣演的。因為梁武帝他希望人家稱贊他,因為,這個不是自性功德。送客!就把達摩祖師趕走,所以,達摩祖師看一言不合,面壁九年)被逼餓死,也就是梁武帝得很慘,是餓死的,被侯景危逼,逼得梁武帝沒有飯吃,死在台城上面。台城,台高,皇帝巡視的地方,高處,全部被圍起來,斷糧,沒有東西吃,活活地餓死。所以,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慘。立簡文帝,分兵破吳郡、會稽等地,燒殺掠奪,南朝文物盡遭破壞,後自立建國稱漢帝,侯景自立為帝,自稱為漢帝,後為陳霸先、王僧辯等討平(事見《梁書》五十六,《南史》八十,侯景之亂)。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多少研究一下。)所以,遂潛行南歸,算了、算了,反正剛好碰到戰亂,就逃、逃……,往南邊一直走,輾轉遊歷,經過今天的江蘇、浙江,贛是指江西,閩就是福建、廣州等地,就是真諦三藏也是遊了不少,遊了不少地方,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譯不停,除了翻譯以外,然後,撰疏就是寫疏,就是註解,寫註解來解釋經論,自己翻譯,翻譯以後寫註解,然後,解釋這個經論,陳太建元年示寂,世壽七十一歲。從梁武帝末到陳太建元年,共翻譯經論,這個傳記64部278卷,現在僅存的30部,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四大翻譯家,你們一定要了解:第一個鳩摩羅什,第二個玄奘大師,這兩個你們都知道,第三個義凈大師,第四個就是真諦三藏學佛的人應該認識這四個,所有的經典,幾乎都是他們四個翻譯的,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其他人翻譯的,但是,占的數量是有限,他翻譯的方法跟學識,為我佛教傳譯史上的泰斗,主要譯作除了《轉識論》、《大乘唯識論》等唯識論典外,另外有《金光明經》、《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律二十二明了論》、《中邊分別論》、《十七地論》(《十七地論》是《瑜伽師地論》的別出本)、《俱舍論釋》、《大乘起信論》等,其中以《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影響最大,此二論乃是南朝攝論學派,主要的理論根據,真諦三藏也因此被尊為攝論宗的祖師。)

梵語波羅末陀(波羅末陀,他當然是印度人)。華言(中國話叫做)真諦。(這個三藏法師)契悟真如諦理(悟到真如本性,是大徹大悟)。闡揚大乘奧義(奧就是深。弘揚大乘的深入道理)。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優禪尼國人就是中印度,在中印度,優禪尼國在摩揭陀國西南的古國的名字,也是以都城來命名,是古代印度優禪尼國的首都,就是中印度地方。優禪尼國稍微介紹一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該國有六千餘里,當然這是以前的計算,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不可能那麼大,六千餘里不得了,以前,可能里數是比較小一點,它的城圍有三十餘里,國家是六千餘里;城圍:城牆圍起來,三十餘里。居民殷盛就是很熱忱,家室富饒,每一家都很富有,有寺廟數十所,就是僧伽藍數十所,出家眾三百餘人。在優禪尼國,小乘小乘都有,兼習大、小二乘,像我們台灣全部都是大乘泰國全部都是小乘,佛的大弟子迦旃延,以及《楞嚴經》裡面講的,蓮花比丘尼,以及譯經的三藏真諦,還有月婆首那,月婆首那是優禪尼國的太子太子出家,後面會講到都是優禪尼國的人這個地方就是阿育王時代的卑提寫村,阿育王還沒有登五位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地方當官,負責這個地方的行政,娶一個長者女兒阿育王生了兩個兒子,「二子」就是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後來一個比丘,一個比丘尼兩個出家兒子女兒統統出家也就阿育王兩個子,就是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統統出家,這個二子出家,為錫蘭佛教的開創,他的兒子叫做摩哂陀,他的女兒叫做伽密多,大家念一下,這是一個觀念,優禪尼國這個地方稍微認識一下,西印度,因為算是接近中印度,所以,人家講西印度的話,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講,西印度優禪尼國人,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國的西南邊,摩竭陀國是在印度,所以,它偏於西部)。性天高朗(「高朗」就是明亮的意思。天性就是很明亮)。氣宇澄明(氣宇就是他的氣概,有男子氣概,有度量的人眼睛很大,我們以前看過眼睛很小的人大部分器量都很小,所以,這個器量很大,大概眼睛也很大,也許。氣宇澄明,澄是清澄,明就是明亮,很清澄、很明亮)。風神(風神就是所謂他的格調,我們講的風度。風度怎麼樣?)超拔(超就是超俗,拔叫做拔群。超俗拔群就是超出眾人之上,而無可相比:超拔,風神超拔,簡單講就是他態度、格調,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風度翩翩,而且他的神韻,風格、神韻超俗拔群)。博覽群藏。而於大乘。偏洞深遠(「洞」就是透徹,特別,偏就是特別。特別的透徹,特別的深遠)。遊歷諸國。(真諦三藏)隨機利見(「機」就是眾生。「利見」就是利益眾生之見,隨一切眾生根器,然後,強化他的正知正見。利見就是能夠知見,自己本身有智慧,而且又可以利益眾生見地)。於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入華(公元548年來到中國)。(來到中國)與瞿曇及多(就是跟一個侍者。瞿曇及多)侍從(就是真諦三藏師父,瞿曇及多侍從是他徒弟,就是跟隨在旁邊一個侍從)。並(「並」就是一起)送蘇合(「蘇合」:即蘇合香。蘇合香是一種供佛的香,蘇合就是供佛的香。以及)佛像來朝(來到中國。「朝」我們是講朝貢,來供養我們中國)。至未經旬(「至」就是到達。「未」就是尚未。「經旬」就是十天。到達、來到中國還不到十天)。便值侯景侵擾(碰到侯景之亂,沒有福的人,每次都遇到戰亂,沒有福的人,戰亂是很痛苦的,在大陸或者是……,以前經過戰亂,越戰的人,南韓、北韓都知道戰爭是很殘酷的,是很殘酷的)。迨(等到)承聖三年(「承聖三年」是梁元帝,公元554年)九月十日。與慧顯智愷曇振慧旻等。並黃鉞大將軍太保蕭公勃(「蕭公勃」就是蕭勃。太保是古代的官名,是三公之一,位置僅次於太傅,太保很大了。跟這些黃鉞大將軍以及太保蕭勃,那個太保不是我們現在的小太保,不是這個意思)。於衡州(衡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省的英德縣西邊75里的地方)建興寺所譯(一起翻譯的)。沙門智愷筆受(智愷:518到568,這個人活了51歲,這個智愷要稍微簡單講一下:智愷:518到568,這個人活了51歲,南朝陳代,陳代僧就是陳代出家人,俗姓曹,籍貫不詳,陳天嘉四年,就是公元563年,在廣州的制旨寺,禮請真諦三藏翻譯《攝大乘論以及翻論,以及《釋論》,這個智愷自任筆受之職,就是他翻譯,拿筆記起來,他講,然後記起來,未久:沒有經過多久,又幫助翻譯《俱舍論》,智愷法師又作兩論的疏,《攝大乘論》的疏,就是註解,以及《俱舍論》的註解,爾後頗受真諦的器視,器視就是很器重他,當真諦翻譯《大乘起信論》,以及《侓二十二明了論》的時候,斯,就是智愷,皆任筆受的職務,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講說《俱舍論》,《俱舍論》還沒講完死了,世壽51歲,生命很短,51歲就走了,講《俱舍論》還沒講完走了我這楞嚴經》也不曉得講得完講不完。所以,法師什麼時候要走都不知道,世事無常,51歲。著有《攝大乘論疏》八卷,《俱舍論疏》五十三卷。好!再看沙門智愷筆受)。月婆首那(優禪尼國王子王子出家,月婆首那就是剛剛講的優禪尼國,剛剛我們講的西印度的優禪尼國人,月婆首那就是那個國家太子,所以,那個出家都是了不起太子,不是沒有飯吃出家,)等譯語。並翻論旨玄文(就是這個論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奧的地方)二十卷(翻這個論的宗旨,而且深奧的地方,總共翻了二十卷)。馬鳴沖旨。更曜於時(「沖」就是說把馬鳴的精神,沖就是向上,把這個宗旨更向上一層,沖滿了水,沖:往上,使馬鳴菩薩所講的道理,「更曜於時」,「曜」就是光明照耀)。邪見之流。伏從正化。

本論前後二譯(第一個真諦三藏翻譯的,本論就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有兩種譯本,一個是真諦三藏所翻譯的)。(另外)一(個是)於闐沙門(「於闐國」在新疆的西部這是西域的古國名,位於新疆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和闐國。沙門)實叉難陀。此雲喜學(實叉難陀中國話叫做喜學,很歡喜地學習,這個實叉難陀,我們這裡有一點資料,念一念讓大家更加了解:實叉難陀,652到710,這個人活了59歲,實叉難陀翻譯成中文叫做學喜,學習喜歡或者是喜歡學習,實叉難陀是唐代譯經三藏,就是通達三藏於闐是新疆和闐人,實叉難陀通達大、小乘人,通達大、小二乘的一個法師,旁通異學:就是還有其他的,他都有學到,證聖元年就是公元695年,持梵本《華嚴經》到洛陽,奉武則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義凈三藏法師,在東都的大內大遍空寺共同翻譯成漢文,也就是新翻譯的《華嚴經八十卷》,我們現在所研究的《八十華嚴》,就是實叉難陀這個人翻譯的,此外,另譯 《大乘楞伽經》,《楞伽經》深,佛陀楞伽山講的,對大慧菩薩所講的,《文殊授記經》共19部107卷,長安四年也就公元705年歸國,後經再三地迎請,在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再度來到中國皇帝親自迎請在郊外,就是走出去幾步就把他迎請過來,未幾罹疾就是患病,沒有經過多久得了病,景雲元年,十月示寂,十月就往生,世壽59歲,荼毘後,荼毘就是火化以後,其舌不壞,實叉難陀跟鳩摩羅什,兩個人火化以後舌根不壞,這個不得了,可見做一個高僧大德,通過三藏要真的有功夫,像我們這個哪能舌根不壞,開玩笑,一燒下去,一無所有,不可能!一無所有,門人悲智等,就是悲智比丘把他的靈骨以及舌根,送回到他原來的地方於闐國就是新疆省的地方,起塔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去的話,可能還可以看到實叉難陀的塔,後人並在荼毘的地方,建立七重塔,稱為華嚴三藏塔,華嚴三藏是指實叉難陀,實叉難陀這個人也是不得了,怎麼會那麼偉大呢!聽起來好像我們沒什麼用,怎麼大家都這麼行,舌根不壞,喜學,諸位看!)。大周聖歷三年(公元692年)十月八日。於東都(「東都」:河南洛陽)佛授記寺(唐代武則天的時候,白馬寺的主人住持叫做懷義法師所建,來華的三藏法師是從印度來到中國三藏法師大部的人都住在這個地方翻譯經典,所以,佛授記寺是翻譯的場所,翻譯的地方,那個時候都是用國庫,所以,這個佛授記寺,你不能不了解,不得不了解一下,你不了解的話,不行,佛授記寺:專門有印度法師來到這個地方住下來,住下來的時候開始翻譯,統統在這個地方大部份的印度人,通達三藏法師都在這個地方)譯。沙門復禮筆受(也要了解一下復禮大師:復禮大師,唐代的出家人,京兆人就是陝西人,俗姓皇甫,生年不詳,復禮大師年少就出家,住在大興善寺,曾隨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出經典,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有一太子文學,太子文學是官名,唐代管理經典官吏叫做權無二,這個名字也是很奇怪,這個人對佛教提出二十條質疑、疑問,復禮大師就這個寫了《十門辯惑論》來答覆他,這個權無二遂折服,所以,做一個法師你要服人家很不容易,不要人家一問你就靜默,睜大眼睛一直看,你怎麼這樣問,他說你怎麼無法回答。所以,復禮大師也是辯才無礙,縱橫無礙,對不對?後來,這個權無二作為復禮大師弟子。另著有《真妄頌》,論真心跟妄心的關係,並徵求當時候,這些大法師的回答。復禮筆受,就是復禮大師筆受)。今行前譯(「行」就更遵照。現在遵照前(前譯就是真諦三藏所翻譯的,不是遵照後譯,後譯是實叉難陀翻譯的)真諦三藏翻譯的來研究這本譯本,不按照實叉難陀所翻譯的譯本就是今行前譯)。三翻譯人時竟。(上面是半介紹性的,對歷史淵源、譯論的人了解一下,不錯。有的人不喜歡研究這一段,不行,不研究這一段,你不曉得歷史的淵源是什麼,雖然,師父有念得稍微快一點,但是,大家至少有一觀念,了解人家的偉大是什麼,給大家一個警惕、一個鼓勵作用)

甲四 歸敬述意(歸敬就是先尊敬三寶,然後為什麼要造論,歸敬就是「歸敬三寶」,述意就是說我為什麼「後述造論意」)

二 a乙先 歸敬三寶 b 後 述造論意

a乙先 歸敬三寶

【(造論的人)歸命盡十方(你要造論,先歸依十方諸佛,盡十方的三寶)。最勝業遍知(最殊勝的三業的一個正遍知,這是指佛寶,先歸依佛寶。最勝業,這個「業」就是指三業,身、口、意業最殊勝的,哪一種人呢?正遍(遍:biān)知就是佛,最勝業遍知,這是指佛寶)。色無礙自在(是指佛的身業最勝,)。救世大悲者(是指佛的口業最勝。他對色法一切無礙,就是指這個色身,身業千變萬化,救世大悲者,你要救世,你就說法那就是口業最勝,意業,當然是無形的,所以,他就是在身業以及口業裡面顯現,所以,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這是指歸依佛寶)。(底下是法寶)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這個是指法寶)。如實修行等(這個是指僧寶。及彼身體相,這個「彼」字也就是指諸佛,指佛身體相,這個「身」:諸佛以法為身,諸佛菩薩以這個法、這個真理來當作身,不是我們一般以父母所生的色身為身,諸佛以法,就是以真理簡單講就是智慧,法的顯現就是智慧,有形的叫做慈悲,無形的叫做般若。「及彼身體相」,「體」是指我們真如,相是我們無量的體相。「法性真如海」,這個就是解釋上面那個「體」字,「體」是什麼意思?體就是法性真如海,「相」呢?相就是底下,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是解釋佛的體,「無量功德藏」是解釋佛的體相。「法性真如海」法性空一切法,真如海就是無所不在,廣大無比;「無量功德藏」就是說雖然是空一切法,但是,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藏。「如實」就是以不生滅的心,見道無為的心去修行這是專指初地菩薩以上的修行,才能稱為如實修行,如果,不是初地以上見無為的真如,不能稱為如實修行。「如」:自性清凈心之真實,不是相似境,是真實境,真實境就是所悟的跟諸佛一樣叫做如實。「如實修行等」,這句是指歸依僧寶,等智(等智:從初地到十地,「等」就表示說從初地的如實修行境,無為的真如自性開始算起,到十地菩薩都離不開如實修行,所以,這個「等」字因為沒有辦法一地一地的列出來,乾脆寫一個「等」字就包括了十地菩薩,「等」包括從初地到十地,就不必再多說明)。如實修行等」,修什麼?修兩種智慧第一個修正體智,也就是所謂的修根本智,第二,修後得智。根本智專指空,後得智專指有,也就是所謂的如實修行,離不開兩種智慧,正體智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智,後得智也就是所謂的妙有。好!再簡單地念一遍:「歸命盡十方」,要造這部論先歸依,「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先歸依佛寶,這三句是指佛寶,最殊勝的三業,一個正遍知者,他的色就是所謂的身業無礙自在辯才無礙,口業最殊勝,所以,他是個救世的大悲者。底下三句是法寶:「及彼身體相」,這個「彼」字是指諸佛。「身」:諸佛以法為身,我們常常講:法身法身。「體」、「相」:用下面兩句解釋體跟相,「體」就是真如體,「相」就是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這句是解釋諸佛的體。「無量功德藏」是解釋諸佛的相。「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這是歸依法寶。「如實修行等」,這是指歸依三寶,歸敬三寶,僧寶。「如實」是指入於真如的無為,從實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修行的,修兩種智,正體智也就是根本智,以及後得智,等是指初地到十地,統統是修這個,只是說力量的強跟弱而已)。】

將造斯論(預備要造《大乘起信論》)。先歸三寶(先歸敬三寶)。具有三意(具有三種意義)。一為荷恩故(「荷」就是承受,荷擔如來家業就是承受,因為承受了恩)。若無佛說。法無由起(沒有佛來說法,法沒有一源頭,沒有一個開始)。若無有法(沒有這個法)。解無從生(我們也無法去解它。無佛,法無有起,無法,解無從生,我們沒有辦法解悟)。若無僧傳(僧寶來傳)。聞無所自(你要聽經聞法就困難)。由荷三恩(因為承受了三種恩德,所謂三寶的恩)。方成慧悟(才成一個有智慧覺悟的人)。今傳此法。理宜致敬(現在要傳這個法,我們應當致敬,對三寶致敬)。二求加被故。濁惡世中。傳化不易(要傳達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智慧不夠也沒有辦法智慧夠了,眾生不接受也沒有辦法,所以,傳化這個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碰到了三寶那是千幸萬幸)。若不仰請三寶威力加被。難以自利利人。故應致敬。三令生信故。如率已造論(「率已」也就是說草率,輕易而不慎重。如果,輕易而不慎重造這個論)。恐人不信(恐怕人會不相信,因為,你隨隨便便造論)。要歸三寶。法有所宗(「宗」就是依循。法有所依循)。庶使論義(希望使《起信論》這個道理)。印契佛心(符合佛的意思、符合佛的心)。易啟信從(容易開啟信心及依從)。故應致敬(如果,一個出家人他見佛就頂禮,見到長老頂禮,那麼,他就會做模範給在家居士看,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僧寶,都是三寶、對佛寶這麼恭敬,他就有一個模範,無形當中他就會感化眾生,讓眾生三寶信心,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歸敬是很重要工作)。

歸命。表能歸之心。盡十方。即所歸分際(「分際」就是境界,它的境界到哪裡?到十方。它的界限到哪裡?也就是十方。表示一切三寶,十方的三寶統統歸命)。最勝下七句。舉三寶德。歸命有二釋。一歸向義。(我們的)命謂命根。乃六根之總(眼、耳、鼻、舌、身、意總合叫做命根)。一身之要(最重要的)。萬生所重(萬就是一切,生就是眾生,一切眾生所最貴重的就是他生命,沒有命就什麼都不用談,對不對?所以,殺生的罪最重就是這樣子你去殺一個人,你要死刑你去強暴一個女孩子,你只要不殺死她,不會判死刑五戒裡面,殺、盜、淫、妄、酒,你看看!你去偷人家的東西也不會判死刑,強暴女孩子他也不會判死刑,除非你再殺死她,對不對?你打妄語你不影響法律的話,打妄語也不是很重的罪,喝酒只是說害了自己的身體,所以,你怎麼講就是殺生的罪最重,你怎麼講,沒有命就什麼都不必談,要是沒有這個色身,你怎麼學佛呢?所以,斷了眾生生命就等於斷了他的一切,所以,列為第一個根本重戒就是這樣:殺生)。莫此為先。今舉之以奉三尊(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是不是?)。表信敬之極也(以春三尊,所以,歸向的意思就是這樣子,歸向的意思,用我們的生命侍奉三寶)。(第)二(歸命有第二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