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廣法師:受如水上泡 禪七開示錄(九)――第四日 大堂開示

 受如水上泡

禪七開示錄(九)――第四日大堂開示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2006.07.26晚間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禪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今天過的好嗎?心情平靜嗎?

       我們今天教了一個新的功課那就是「受念處」。不過,正規的「受念處」修法並不如此,我們所教的,是因應初學者的定心程度而修的簡易方法我想就將之名為「受念處」的「簡易版」好了。「受」屬於五蘊,更嚴格來講是名法,所以應當等「色法」能夠觀察成就後,乃至於若依照四念處──身、受、心、法的修學次第,當「身念處」的功課不能觀得非常徹底和完整時,要進一步觀察「受念處」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為什麼還是要教導各位以很粗淺的念力去學習觀照「身受」呢?

       首先必須提醒,你們現在所學的並非「受念處」最完整的修法,以免大家誤解,以為「受念處」的修法是如此模糊而粗淺。「受」是名法,如果沒有能力觀察心門的轉向,也就是六門的轉向,則我們是不可能徹底的觀察受念處的。因此,你們出了禪堂,如果有人問你們修了什麼?你們說:「我修四念處。」並且依樣葫蘆地描繪現在所學的「受念處」觀法,這樣是會笑掉內行人大牙的。 

       雖然現在所教的不是最完整的,但是就個人的修持心得和帶領同學用功經驗來看,這個方法對大家的幫助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今天的開示中,先要說明練習這個方法,可以得到什麼益處。再者,也要簡單地介紹經論典中所教導的,完整「受念處」的修法,希望可以讓大家有基本的概念

修學受念處的利益

       有關於「受念處」的特色及其修學利益

       首先,可以從「普遍性」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教導的禪修方法,都注重「普遍性」的特點,如大家學的第一個所緣──安般念就是如此。以安般念為例,我們每個人都有呼吸,所以無論何種年齡性別宗教或族裔的人,都可以修學它,所以它是一個超越宗派修行方法事實上,「根本佛教時期的禪觀所緣,都具有超越宗派的普遍性。如《阿含經》中所說的身、受、心、法「四念處」,不就是所有人類都具備的嗎?因此,為了遵循並彰顯佛陀教法的這項殊勝的特色,我們一直提倡、推廣超越宗派修行方法,例如安般念、受念處、四界分別觀、慈心禪等。不但教導佛弟子用這個方法,甚至在基督教所辦的大學裡,我們也教學生用這個方法來凈念攝心。所以受念處,它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修行方法,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無論你是佛教徒、基督教徒,或是回教徒等等,每一個人都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不可能沒有一點感受,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認為受念處的修法很值得提倡。

       其次,安般念的所緣非常小,只有在人中范圍,所以,如果我們的專註力不集中,有時鼻息是很難覺察的。那「受」呢?身的苦、樂覺受與心的憂、喜情緒,是相互交感,互為因緣的。再者,「受」是遍滿全身,粗細皆有的,即使是一個沒有禪修經驗的人,當他跟人家爭執之後,也會感受到自己臉紅脖子粗;當他有了氣惱,也會覺知自己肩膀僵硬,渾身不舒服;而當他諸事順遂時,則「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時是樂受。由此可見,「受」不但普遍為人所共有,而且粗顯的身心覺受,是一般人都觀察得到的。不過,若要修行進步,禪修者是不能以覺知這種粗顯覺受為滿足的。

       還有,有些學員修安般念會出現障礙,比如要他觀察自然呼吸,他卻會不自覺的控制呼吸要他做一個旁觀者,他卻會無法控制似的加長呼吸或加深呼吸;因為不自然的控制,不自覺的憋氣,有些學員修安般念會胸悶、會氣促。這些「禪病」,不是安般念的方法有問題,而是禪修者在其中攙雜了一些不正當的思維心態所導致的毛病。因此,當修安般念修出這方面的問題時,可以試著改修「受念處」,若用功得力,就可以化解因安般念修持不當所產生的困境,因此,「受念處」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修法

       接下來,我們剛才提到,受是全身都有的,它的范圍比安般念大,因此,雖然我們生氣的時候,息也會起變化,比如說,氣喘如牛、上氣不接下氣,但是息和受比起來,它的范圍和所緣是更小的,此外,在我們的感知和覺察中,受與情緒之間交互影響的范圍更大,更明顯,甚至更強烈,更容易覺知。

       第二,佛陀指出:世間因緣所生法,因此,佛法既不主張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而是心色交感:心影響色,色影響心。我們身體種種的異熟,種種不當情緒,乃至於純粹只是不當姿勢都會身體留下非常多的遺痕,而一入禪堂用功,自己種種的粗糙或微細相,就會心靜而被覺知。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色身的種種粗重相,乃至於病相,都是心念而引起,但是心的造作的確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心念微細之處,一般沒有定力的人是難以觀察、覺知的,因為它很微細,運轉的速度也很快;比較起來,粗糙的色身卻是比較容易覺知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全身僵硬,但卻自覺不出瞋惱,因此說自己沒有生氣,這時可能只是因為觀察不到自己微細的心行罷了。但是,如果你叫他照鏡子,看看自己緊繃的面容,感覺一下自己僵硬的身體姿勢他也就不得不承認了。

       依修行經驗,觀察自己的身體是容易的,而觀察心念卻容易受騙,當然,要觀到微細色也需要較深的定力。色身屬於物質,在身心交感的過程中物質特性是會留下很多色法的余痕、勢用,故色法的粗糙相現,比較容易覺察它的問題。在禪修過程中,所謂的進步或輕安,會伴隨有禪相和禪支出現,這是檢驗內心安程度方法,有此明確的衡量標準,比較嚴謹而精確。在修行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本書,它一直在告訴我們現在狀況,所以,如果越修身體粗重、濁穢,苦受越多,就要小心檢視其中有沒有問題,正常的狀況身體會伴隨定力的增強而越修越輕安。

       但是,這樣的說法也會讓沒有正見學生產生許多的誤解,所以須要進一步說明。當禪修時,如果苦受生起就想起我們前面所說的,心裡想:「唉呀!糟糕!我是不是退步了?」其實不是!小參時,有些同學會說:「我這里痛,那裡痛,很嚴重啊!要請假。」我都會追問:「是不是修的時候痛,不修的時候不痛?」果真如此,那是因為在禪觀中,心比較安靜,因此色身的種種相會開始被發覺,而有些濁重的痛覺,會是因心安靜的緣故而被引發,此中因由,則視個人情況,當時情境,不一而足,有關於這種種象狀,可以在小參的時候跟我討論。

       再回到我剛剛所說的,其實觀受念處,要能夠觀到六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門,因意門隨轉,才能夠覺知受,所以,它是名法而非色法。六門因意門而轉,受就生起;以前不知道,埋頭造業,在生起心念過程中,就已經嚴重地傷害、懲罰自己的身體了。我想在座各位都有生氣經驗吧!生氣之後是不是很不舒服很難受?並不是心意生氣過了,就沒事兒,你會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舒服,但是因為心念太快,在一瞬間你不知道已經起了多少惡念了,還一直覺得自己很純潔、很無辜,都是別人在傷害你,其實如果你能回觀身受,它就會告訴自己,好像有惡念喔!因為身受很不舒服。至於心惡念,要等到觀名法或心法,看到心念的迅速變化之後,你才能知道自己起了多少惡念。所以,修受念處是有這些好處的。

       禪修到這個階段,其實大家的安般念還沒有修到一個段落,因為就嚴格的標準來說,安般念要修到四禪,才算學完(眾笑)。咦!為什麼笑呢?你們覺得自己做不到嗎?不要起疑!每次當我在祝福你們,或是告訴你們能修到什麼境界的時候,你們的心裡要「答應」,要說:「是!好!我一定會做到。」不要每次都說:「憑我?不可能的吶!」如果你們常常養成這樣負面習慣反應,那就代表你們的決意心不強,沒有準備好,也不願意向於善法。所以心要時時准備好接受善法,接受祝福。

       照理說,安般念應該修到四禪才算圓滿,可是,我們不但沒有修到四禪,而且還只修了三天半,怎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禪修的課程只有七天,如果在這七天當中只學了一點安般念的技巧,那麼大家出了禪堂後要怎麼辦呀!如果大家對整體修法的次第和完整性,乃至於它清凈、普遍的殊勝之處不能了解;不知定,不知慧,不知定、慧,這不是盲修瞎練嗎?

       所以,為了讓大家成為有正見,有智慧的修行人在這短短七天的禪修課程中,我們會安排一個理想的修學次第,讓大家知道分別定與慧的特性,知道修止與修觀的所緣,知道分別聲聞大乘禪修所緣的不同等等;雖然都是淺嘗即止,但還是可以從中學會分辨與培養擇法的能力。這些方法都經過設計,雖然是粗淺,但是已經可以讓同學掌握到佛教禪法的精神、特色與要領;也可以稍嘗法味,親得法喜,對修行產生無比的興趣,以及對佛法修道次第的輪廓瞭然於胸。正因為如此,我們安般念修了三天半,就不得不割愛,接下來轉成受念處的「簡易法」。透過它過渡,再進修四界分別觀時,藉四大所產生的受,輔助以對四大的分別、揀擇,也不失是一個善巧。

修學受念處的要領

       經過幾支香的提醒與練習,相信同學們對受念處的修法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來,要提醒幾個修學的要領:

       首先,只依自己的身體來觀身受,這就是文中所說的「觀內身」,因此,現在不觀外身──他人的身體。其次,我們是循著自己的全身來觀受,受有身受和心受,現在不觀心受,因為心受跟六門的轉向有關係。例如,眼見色、耳聞聲,生起貪念、瞋念,引起喜受與憂受等,這些都是和根門有關的心受和身受;在受念處和五蘊的受蘊中,身受和心受的內容非常多樣而繁雜,依大家現在的定力,無法勝任微細的觀察與覺知,所以在此只需要做簡易的觀察即可,雖然淺嘗即止,也已經可以受用無窮了。

       複次,現在雖然只觀身受不觀心受,但是《雜阿含經》中,佛陀也特別提醒弟子們:因為身受是異熟果報身,有時難免於痛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攝護根門,以及種種修定、修慧的方法就能免除因色身的苦受而生起憂惱的心受。也就是說,身的苦受可以因修行而解離心的瞋惱;身的樂受,也因禪觀力而心念不起貪染執著。故受可以區分為有染污的受和無染污的受,佛陀鼓勵我們修無染污的受,遠離有染污的受。

      又次,在此我們教同學以自己正念明覺的心念來觀察全身的身受,不能只觀察喜歡的樂受,略過濁重的苦受,不能苦受不觀,專門觀樂受。不能只觀察清楚的受,不觀察不清楚的受。要注意不清楚的、模糊的才是要下功夫地方才是能進步的因緣;因為強烈的受不能生起更深、更堅穩的定力。但是一般的狀況卻是,只要遇到模糊的受,一般人好逸惡勞,貪易煩難的業習就來了。以瞋心為例,有同學跟我小參,說他觀不到,觀到全身熱惱,想要換所緣,換觀察的部位。我剛開始還聽不懂,說:「熱很好,熱是身受,惱是心受,先不觀瞋惱,專心觀身的熱受就好。」後來才弄清楚,原來他是因為觀察不到而心生不耐,身起熱受。這樣的修行心態需要調整,因為禪修所緣模模糊糊,一片混沌,不知頭、腳在哪裡的狀態,正是需要專心修練,耐心面對的時候。偷懶怕煩,想要快快的觀到,一遇逆境就起瞋心的反應與習性,就正是要運用修行去克服與超越的。

       所以在禪修中,我們不斷的提醒各位:所有的法門都只是技巧,透過這些方法來幫助我們得定、得慧。但是修行原則有一個,那就是:應當時常反省和檢查自己的內心,在修學的過程中,有沒有漸漸的遠離貪瞋痴?如果沒有,就代表心念法門的操作上出了問題。

       我們在禪堂中看盡眾生百態,有的人一碰到困難會有不耐煩、焦慮、沮喪的反應,有的更因此而退縮罷道,甚至導致精神異常。禪修怎麼會弄到精神異常呢?以前我去緬甸的時候,在未抵達禪修中心之前,先到一個寺院掛單。才剛到,就聽說有一個修了很多年的禪修者,修到後來出了問題,常常會在半夜去敲別人寮房的門,然後躺在房門口的地板上。我心想:怎麼禪修會修成這樣?這不是說禪修到後來都會變成精神異常,這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其實關鍵是在於有沒有防護自己的心念

       在這禪堂里,我們非常留意塑造一個安全的修道環境,好讓大家能安全、平穩的修行。我們盡量將必要的技巧講清楚,學員小參時是單獨一人,其他人不會聽到交談的內容也不會將學員成就或困頓讓其他人知道,每個人都能只專心地面對自己的功課;如此,失去了參照的資料,也就不會讓大家落入患得患失競爭比較的漩渦,不但提醒大家注意在心意上遠離貪瞋痴,也塑造一個讓貪嗔痴無由發作的,平安修行環境。我們重視的是遠離貪瞋痴的修道目的而不是強調程度的進展與境界的獲得。重要的是學員在所有的過程中心念都是平安寧靜的;如果進步就歡喜,不進步或退步就沮喪、懊惱,這種患得患失心態會帶來很深的負面影響,一兩天也許看不出來,但是一兩年或三、五年之後,或許會有人因此而狂亂失心。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如此,但是技巧如果沒有善用,沒有好的觀念時調整、保護心念,沒有趨向斷除貪、瞋、痴的究竟目標,則所有的修行都只像馬戲團的雜耍,只是一堆技巧的堆迭與超能力的炫耀而已。這樣講也許有些過頭,但我們確實碰到有些禪修者因心態不正思維,不能平衡,因而修出一大堆的問題,這一點請大家仔細思維。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一直跟同學勉勵:佛陀所教導的一切定慧法門都要立志學習,但是一定要善自護念心意,不要把進度與境界當成修道的目的,它只是工具,而要時常檢視自己有沒有遠離貪瞋痴,乃至於斷除貪瞋痴,因為那才是修道真正的目的

       所以,修受念處只知身受,要防止因身的苦受而引生心的憂惱,甚至在修道的前途模糊一片時,更要防護起心,不起瞋恚懊惱。剛才曾提到,觀身受時,不要忽略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對於目前觀察不清處的或模糊的部份,正好用來降伏瞋心,培養耐心。在修行過程中,耐心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後來有強調「一生圓證,三生取辦」的法門出現?此中反映了急切的貪心在作祟,想要結果,卻不耐過程的煩難;如此,不但忽視眾生煩惱的實相,也違背因果法則正理。修道如果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再加上心意不當操作,當然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鈍根與利根

       在此舉一個例子來旁證耐心對修道的重要性:舍利尊者在眾多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稱,是釋迦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第一脅侍,可是他證阿羅漢果的時間是比較晚的。舍利尊者在路上遇見阿說示尊者,當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1]這個偈子時證得了初果。於是他趕緊回去對目犍連尊者說:「有一聖者,應當就是我們究竟皈依導師。」目犍連尊者見佛出家後一周就證阿羅漢果,但是舍利尊者沒有,他一直等到第二周才證阿羅漢果,而且當時佛陀還不是為他說法,而是為他侄子長爪梵志說法,他站在佛陀背後搧扇子隨順聽法,此時他的波羅具足圓滿因緣成熟,因此證果。這樣比起來,他比他生生世世同修好友目楗連尊者晚七天證阿羅漢果,而卻是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又如過去十八佛妙見佛的時代,當時他帶去見佛的他的弟子們都證了阿羅漢,但他的誓願弘深,在妙見佛前發心要成為未來佛的上首弟子,因此需要更多時劫的波羅蜜,所以他忍而不證,轉身跑回家,繼續努力修行,以累積一大劫和十萬小劫的福德智慧資糧。

       如果快速證果就是利根的話,那麼從表相來看,舍利尊者比那些隨他去見佛而快速證果的弟子們,應該是鈍根。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利根、鈍根的區分與證果的速度無關,而與誓願的淺深與發心的大小有關,而是與空相應勝解的甚深若有關,所以發大心,立大願,空慧解是利根;整日憂悔墮落,患得患失,眛失因果法則妄言說頓說快,則是頓根。所以,從修行到證果的時間,是如是因如是果,不能違背因果法則而妄說果證。

       經過了以上的說明,希望同學們不要急躁,失去對修道的耐心。有些同學會抱怨自己沒有進步,我會說:「才三天半呢,急什麼?」你們要成為什麼樣的聖者?這要看你們自己發願啊!所以印順導師才會在《成佛之道》指出:認為要快快成佛的,或是要快快成就的,稱為鈍根。反之,先發願,然後經過必要的程序具足圓滿的善德和波羅蜜,經過種、熟、脫的次第,在過程中,心不急躁,不張狂,不存幻想安穩修道,以待時節因緣這叫做利根。所以,舍利不與快速證果的他的弟子一樣,而是發更深的弘願,安耐更長遠的時劫,終於功成果滿的成為釋迦佛陀的第一上首弟子,第一脅侍,這才是真正的利根。

       心不急躁,並不是讓心鬆掉,懈怠放逸,而是靜默安忍,持忍堅行,修行用功修行不放失任何增上因緣。如果現在的所緣是模模糊糊的,也能耐心觀察,在整個過程中,心不焦慮,不急躁,於此培養耐心的善德,具足種種波羅因緣,修受念處時如此,修其他所緣時亦復如是。請同學安然接受自己現階段能力,不要有太多負面思考和幻想

苦受與苦諦

       能夠值遇三寶聽聞正法,就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想想,如果沒有佛法生死長夜,何有出期?只有苦,沒有苦諦,白白的受苦,無意義輪迴!但是,有了佛法正見,所有的苦都可以轉化成邁向解脫的資糧。以苦受為例,並不是說苦受就不好啊!剛剛不是提醒你們了,你們不是說昏沉散亂、掉舉嗎?當強烈的腿痛出現時,已然掩蓋過所有其它的障礙,只剩下「痛」──苦受這個所緣,這不是很好嗎?我們不是要得心一境性嗎?不過,要注意的是,絕不能起瞋心,因為起瞋就跟惡法相應了。佛陀在《法句經》裡面說:無義之苦當遠離。所以,如果那個苦能助道,就是有意義的苦,吃點有意義的苦很好,我們要感謝它。

       接著,再跟各位講一個好像情節有點誇張的故事,它出自南傳典籍,內容是說有一長老生病了,一位年輕比丘在照顧他。長老因為病得嚴重,太痛苦了,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呻吟不已。比丘見狀,便提醒他說:「長老,要正念啊!」長老答道:「是!要正念!」過了會兒比丘再問他:「你哪裡痛?」長老回答:「我只知道痛,但不知道哪裡痛!」

       這樣的回答,聽來有點奇怪,是不是?但是,如果修過受念處,知道受念處的修持要領,就會明白長老這個回答是非正確的。在分析之前,先問你們:當你們痛的時候,你們知道哪裡在痛嗎?

       你們當然知道,而且通常會說:「我的肩膀痛,我的腳痛,……。」不但有「我」,還有「肩膀」和「腳」的分別意識,這個很嚴重喔!因為那是我執在強烈地執取苦受,那種苦受是有染污的。反觀那位長老的反應,為什麼他會說:「知道痛,但是不知道哪裡痛」呢?這是因為那位長老雖然尚未證道,但他在禪修上下過功夫也有相當程度定力,再加上他修過觀色法的究竟法;因此當他覺得某個部位疼痛時,他就在痛受的地方觀察色聚,而不是去感覺痛苦,因為感覺有時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貪愚之見,但是觀察色聚就不同了,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得清楚,就會發現疼痛的覺受只不過是一堆色聚的生滅聚散現象,而構成強烈的受的色聚可能是風大,或是火大或地大增盛,在那邊猛烈地推動一些凈色根,因這種推擠壓迫的力量,所以產生痛覺和苦受。

       當我們在痛受的部位觀察色聚時,如果能觀察簡擇色聚,並且能見色法的種種相,這時只會看到火大的增盛、地大的增色或風大的增盛等等;也就是說,只有色法的生滅,沒有其他。如此,因為只見六根門隨著色法轉,所以生受,所以會正確的回答:「不見有我,但見於受」這是長老境界,他的回答是如實正觀而有的正法語

       故事的結尾是,看護的年輕比丘竟然又對他說:「長老,那你應該精進用功啊!」這樣的比丘應該去看護有禪修境界病人,如果是看護普通病人,這樣沒有半句軟語寬慰,還要人不許呻吟、勉力用功態度,不讓一般人起大瞋惱才怪。

       講到這里,又想起一個小故事,一般人都是閑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我有個師兄,他平常都會提醒他父親說:「爸!你怎麼念佛?」他父親總會不耐煩的答:「沒空啦!忙得要命,念什麼佛!」有一次他父親心肌梗塞病發,這種病平時像沒事一樣,但發作起來會在短暫的時間要了人的命。那一次他父親經急救後,住進加護病房觀察調養,我師兄去探望他,見他躺在床,就再提醒他:「爸!你怎麼念佛?」他父親又很不耐煩的答:「別吵啦!都生病了,痛得要命,還念佛?」所以,一般人是閑時不想用功,忙時無暇用功病痛時不能用功,反正任何時候都有不能用功的理由,這就是平常人。但是,修行人就不同了,平時把握時機用功,而且常作「死念」──常念自己生命無常,當勤精進。現在你們靜坐時會動來動去,就是念死的心不夠殷切,覺得自己還有時間,等自己痛完了再來用功,是不是這樣?

       再接續前面的故事長老聽到比丘的提醒,就說:「是!我要正念我要修行!」因為他有禪觀的基礎,而且已經觀到色究竟法,所以他繼續觀察,雖然精進力不斷涌生,但此時他的色身已經衰敗,地大相與火大相過於增盛,壓迫到他的心臟,苦受非常強烈。南傳的注書中記載:「甚至因為增盛相太大了,竟然把他腸子推出體外。」這種苦受實在太猛烈了。此時,長老因為精進力和正念力的任持,所以只有苦受,而沒有「我」在受苦;只有一堆受在生滅,而沒有誰在受。最後,長老就問比丘說:「我這樣子用功,你覺得還可以嗎?」比丘見狀,靜靜的不敢再多言了。也正因為長老臨終時還這么用功,所以他在色身敗壞,斷氣之前,即時證入涅槃

       須注意,「受」雖因色法而起,但它是心法,除了要觀察六意門與色法的相應,更要進一步觀察諸因緣法的無常生滅。由此可知,現在我們所修的受念處「簡易法」是非常粗淺的。但是根據個人的經驗,這個方法學員有平衡色身的益處,所以才教給大家。等到大家止觀力增長後,就可以用精微,經論中所教授方法來觀察色法,修受念處,這等以後有因緣再說。

       如是,無論苦受還是樂受,一般人的受是有染污的受,會引生我執煩惱,而聖者的受是無染污的受,即沒有我執與煩惱參雜其中的受。希望大家時常憶念佛陀,憶念聖弟子,為朝向聖者境界努力修行。需要分別的是,現在有一些禪修法門,強調必須忍受強烈的痛苦。比如說,有時候會要求禪修者坐很常的時間都不能移動,有時候要進一步觀察那些痛的覺受,那種徹骨徹髓的痛苦,而有時候要禪修者能一直觀察到痛苦消失。觀察一些因人為特意製造的痛苦,並不符合佛陀教授的「中道」,而且因久坐疼痛消失,很多時候只是傳導神經的麻痹而已,這與空相應勝解,「但見於法,不見有我」的緣起空觀的禪觀修持,是一點也不相乾的。而且,有時坐在那邊忍痛,身體苦切煎熬,內心熱惱煩亂,只是在僵硬在那裡等待、妄想著不痛的一刻來到,無形中讓我見我慢增盛,這與以慧觀空,因智證聖的修行正道,是一點也不相乾的。

       受蘊中的苦受,有人把它拿來當做唯一的修行所緣,當遇到強烈的苦受,縱然身體強忍不動,但若內心只有瞋惱而沒有正念那是不成為修行的。記得《法句經》中曾說:「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在什麼情況下「苦受」是對修道無益的?就是當它與貪、瞋、痴相應時,這種需要忍受劇烈痛苦方法,不是人人做得來,也容易因心念的操作錯誤而不能真正遠離三毒煩惱,所以,我們就取離苦樂二邊的中道行吧!

       總而言之,苦受可以成為助道的資糧,但須注意應時時以正見與凈心為伴,如果能夠依正念明覺來觀察苦受,就不應該放棄這個苦受的機會因緣,更不應懈怠,像蚯蚓一樣動來動去,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動,呈現出來的是不安住、不穩定的毛躁樣子修行不是要忍癢、忍痛,而是要正念明覺,不僅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況也要敏銳的觀察自己的容受度,在移動之前,必須先像那位長老一樣自問:我這樣子夠了嗎?

       再次提醒大家,禪堂所訂的一些規矩,一點都不嚴格,好樂修行的心只有從禪修者的內心自動生起,才算是真精進同學們這幾天的表現,讓我心裡有喜受,因為大部都很用功,願意連香精進,並且平穩安然,希望能繼續保持這樣的修道氣氛。

如實知苦樂

       前面一直在談「吃苦如吃補」,那麼樂受呢?它是否純粹只是障道因緣呢?它對修行也有幫助嗎?有情生命習慣是趨樂避苦,在趨與避之間,無論是苦受或樂受,都充滿了瞋心與貪心都是染污的惡法。至於不苦不樂受,則是從覺苦與覺樂的比較中得知的,眾生在不苦不樂中,也不安閑心念很容易因循茍且,飄忽散亂,也是不清凈的。對於苦、樂、不苦不樂這三種覺受,佛陀教導我們:用樂受來去貪欲;苦受如刺,用它來去除瞋恚;用不苦不樂受來斷愚痴,修無常想。

       盡管如此,佛陀也贊嘆無染污的樂受,就像那位長老修無染污的苦受一樣。無染污的樂受是什麼呢?比如,與欲界比,色界的初禪就是無染污的樂受,其他諸禪定當然也是,當然色界、無色界的定樂仍屬世間,真正無染的定樂是三果以上聖者所證的「離受想次第定」,而究竟的凈樂是般涅槃的離系解脫樂。不過,從三界依次升進來說,佛陀先贊嘆初禪的樂受,因為那時的心念離開欲界的染污,十分平穩專註。而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樂受,包括禪定智慧的現法樂,都屬於無染污的樂受。由此可見,只要沒有染污,樂受也是值得努力以赴去追求的。在禪堂中,不管是以安般念或身受為禪修的所緣,只要我專註觀照,就算還沒達到色界初禪的離生喜樂,也會有少許的輕安相生起,但是仍然應該加功用道,以親嘗禪定與諸階觀智的現法樂,以親證涅槃的究竟離系之樂,這些都是佛陀所稱許的無染污之樂

       我們現在都是在欲界的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中攪和,充滿了染污不凈,盡管如此,它們卻也是很好的助道因緣,所以也可以用以為禪修所緣。此外,四念處中的受念處,五蘊中的受蘊,都是我們需要觀察的,所以在這次的禪修中,特別傳授簡易的受念處觀法,讓大家淺嘗法味。這個方法對色身的覺知與平衡,有非常好的功效,是一個很好的禪修所緣。

       以下歸納幾個修持受念處的要領,希望大家遇境逢緣,如法操作,以確保在整個禪修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技巧,也培養了離染的清凈心,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重點如下:

       1. 在觀察時,不要追逐明顯的感覺,而忽略模糊的部位;因為明顯和粗糙的受只需一般的感知力就可以覺察,根本不能增長定力微細或微弱的受是培養定力的良好所緣,你們要珍惜它;在觀察的時候,千萬不要草草了事,就算進度慢,也沒關係,因為正好可以培養耐心。

       2. 對於模糊的受最好不要觀察太久,因為心念一定要有所緣,沒有所緣,修定無法進步,因此觀察的時間以三分鍾為准,至多不要超過五分鍾,之後,一定要換部位,否則心念專註力會退失。

       3. 在觀身受的時候,要循序漸進、按步就班的觀察,絕對不要忽略任何一個部位,而且一旦觀察到了,清楚了,就要移動,不可以在那個部位讓它起太強的身受,因為太強的身受對我們的用處不大。有些禪修者因為貪著強烈的樂受,所以常會在禪修時,心念有意無意地尋找樂受,增長樂受,這不是在修行這是在增長貪心

       4. 有禪修的書如此教人:觀察強烈的覺受,如果痛,就觀痛,然後一直觀到它不痛為止,能夠觀到不痛,就表示修行進步。真的是如此嗎?定力增強本就會起輕安覺受?但是如果一直以貪欲心希望觀到不痛,這整個過程是在修行是在造貪業!它只是讓我們更增加貪欲而已。因此,同學在觀受的時候,有些部位的確會有不舒服的受出現,這種苦受有時很輕微,有時很粗重,但無論如何,都不可以生起「我要把它觀到不痛」的貪念,否則是在增長貪念,而不是在禪修,也不可能邁向清凈解脫的道路。

       5. 不可以標榜修受念處能治病,乃至於所有禪修方法都不可以如此標榜,因為佛法修行的目的是煩惱而不是治身病。只要心念清凈,身就會相對健康,至於因過去業所召感的異熟果報身,或因外在環境的污染,共業所感而有的疾病,若能以離染的清凈心來面對,就不會再有因惡心所召感的身苦。禪修可以令心清凈,但是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地妄想用它來治身病。

       6. 當觀身受的時候,有時會越觀越清楚,碰到這種情況,禪修者有時會覺得自己被感覺拉著跑,覺得自己還沒有觀它,它就出現了,於是立刻跑去跟它相應,這樣的修法錯誤的。我們一再提醒:比如在觀頭部時,頭部什麼感覺都無法覺察,但是胸部和腹部的覺受卻非常強烈,這時,我們還是應該安住,耐心地觀察頭部,不可以把它放掉,轉去觀察覺受強烈的部位。只當在毫無知覺的頭部耐心地停留,觀察三到五分鍾之後,才可以移動到下一個部位,如胸部。但是這下好了,剛才胸部強烈的覺受,現在通通都不見了也就是說,想觀的時候什麼感覺都沒有,不想觀的時候則感覺強烈,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答案簡單,我們還是要安住在現在應當觀察的部位,不可以跑去追逐明顯的覺受喔!因為明顯的受不能培養定力,而隨著強烈覺受走的錯誤修法,又會養成貪易怕難的放逸惡習,與修道一點也不相干。

       這是為什麼要你們自己訂下一定的觀察順序,並循序依次觀察,不可躐等的原因。請大家一定要耐心的做功課,不要沮喪,同時也要用你們的修行來證明:觀不到是因為定力弱,只要堅忍以對,持恆修行依此培養出定力,屆時想觀什麼,都能觀得到。

       最有趣的是,曾有同學跑來說:為什麼有觀的部位才有覺受,沒有觀就沒有(覺受)?禪修者覺得奇怪,不知道為什麼是如此?我們前面不是說過嗎?受念處是名法,名法是要六根去觸境,然後作意,才會對覺受生起感知。所以這位禪修者以不攙入自以為是的成見而親身觀察,就會從親修實證中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樣的觀察所得正確的,因為心與色是相應相資的,心念沒有作意觀察,當然不會感覺到身受呀!大家或許會用平常經驗來提問:那為什麼有時候沒有觀察,卻也能夠知道(覺受)呢?須注意,平常心念散亂而游移不定的,自以為沒有注意卻能感覺身受,其實在那當下,心念已經緣念於它了。其次,若認為「覺受」縱然不能覺知它,它也是常在那裡的,這就犯了常見,「受」也是因緣生法,心色相應才生受,絕沒有離色之心(受)與離心(受)之色。所以佛陀要我們如實正觀,不要自以為是地幻想。在禪修中作觀,是心念起作意、注意,觸對境界而生受,又作觀就能覺知受,因緣生法之受就出現,受蘊就生起!我們如果能一直不懷著或是此或是彼的成見,只純然地如實知見,如實正觀,則就會那位禪修者一樣,縱有不正知見也會被如實正觀的結果所摧毀、否定,親自地印證到諸法無我緣起無常法是禪修者親自觀見的,老師扮演的只是印證的角色正法必須親自去現觀,而不是光坐在那邊妄想世間是常啊!有這個,有那個;本來是這樣,不是那樣……。

如實正觀

       佛陀教導我們要如實正觀,就能現見諸法無常無我、無自性,我們在禪修中,就是學習現見於法。安般念除了可以修定,其實也可以修觀,但是在這課程,我們以安般念來修定,所以很少、甚至沒有提醒你們要以之練習修觀的技巧和運作的方法。現在課程的進度是以身受為正念正知的對象,之後還會教四界分別觀,這些都是觀門,我們要把過去的成見、常見、斷見、邪知邪見全部放下,如實知見地直接觀察諸法的實相。我們常常在經典中看到,佛陀弟子們在短短的兩、三句對話中,就能證得聖果,除了已具足波羅蜜之外,這都是從直接觀察諸法,現見諸法實相,以見真實得證究竟的。如果是忽略真實,在那邊打妄想,往往會流於胡思亂想的妄見、錯知。

       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解脫所有的煩惱無明妄見,達到離苦得樂涅槃之道,在止觀修行的道路上。以安般念來修定,屬於共世間的定學,從今天下午則開始修學佛法不共世間殊勝法,唯一的滅苦之道這是如實的觀察,也是不共世間的慧學。對於學者,只能一步步的引導,讓大家淺嘗法味,因為七天要證果是非常少見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碰過一位禪修者,可以在七天之內把所有精深的觀門都一一完成,一般人需要花較長的時間修行,所以請大家不要心急。如果想從修行中得受用的話,就必須非常精進用功不可以懈怠,二六時中,除了睡眠之外,都得綿綿密密的用功,不要散心放逸。

       現階段功課是觀身受,多數的同學定力不夠強,所以在移動時的「觀身如身念住」,只要觀察身體姿勢變換就好,不觀鼻息,不觀三十二身分也不觀四大。佛陀教法雖然很深,但都是從淺的開始,次第升進,比如「觀身如身」,如果只是觀察姿勢,那不是比較簡單嗎?只要稍為攝心正念,每一個人都觀得到。這不是較淺易嗎?佛陀教導初學者觀察移動的身體,覺察姿勢不斷的在變化,這不就是無常嗎?這樣的無常現象怎麼會觀不到呢?愚痴無聞凡夫老是睜眼說瞎話,無常動作明擺在眼前,卻偏偏想要去找一個常存永恆的、不變的靈魂,或生命本源之類的東西

       佛法修行不建立在忽視真實想像,從身體姿勢的變化無常,到鼻息變化無常,到色法究竟無常,從受無常,想無常,乃至於所有心念無常,一切有為法,無一不是無常

       大家從粗至細,由淺到深的依次觀察:移動時觀察身體姿勢的變化,靜坐時攝意鼻息,增長念力。而現階段功課是觀身受,觀身受亦可知無常。等到晚上睡覺養息,這時就不要太專心觀察,太專註精神會變好,就不能入眠了。可以讓心輕鬆地念住全身,覺知苦受,覺知樂受,覺知不苦不樂受。最好是連這些名詞也不要有,只要知道不同覺受之間的區別就好,注意不要觀得太專心,否則會不著。越專心精神越好,大家經過了幾天的禪修,精神都非常好,不需要太多睡眠,由此可以從中印證一件事,即:平常我們因為多煩惱、多尋思,所以才需要很多的睡眠。這幾天,除了清凈的法以外,不思惟不作意、不造作惡法,不與之相應,睡眠不就自然少了嗎!晚上如果睡不著千萬不要來用功,因為你們的色身還沒有跟上來,久了會撐不住,所以,最好安靜的躺著,不要因為擔心睡眠不夠而輾轉反側,在未入眠時,仍然要攝心安穩,念住於四大。

       同學們要互相護念彼此的道業,動作要輕盈,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響,要自愛,不管睡不睡得著,第二天聽到板聲,立刻以正念明覺的心觀察自己醒來、起身、轉身、下床等一切的動作,如經典中提醒的:要像坐觀卧人、卧觀坐人一樣的覺知、觀察。進了禪堂,就按照我們下午所講的修行重點和原則,觀察身受,精進用功

再次叮嚀:正思惟的重要性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有些禪修方法特彆強調以強烈的苦受做為修行方法,有的則常常用一些特別的姿勢或緩慢的速度修行,其實這是非常怪異的,我們應該用正常的速度來行走,不要故意走得慢。一個禪修者曾向我說,他曾在某個團體禪修,被要求做每一件事都要慢慢來,認為動作慢觀察得比較清楚,所以他凡事放慢,活像轉不靈光的動畫,誇張的是洗澡常要花一個半小時以上。怎麼洗呢?首先,慢慢覺知手握到水瓢,接著觀察水淋到身體,然後慢慢抹肥皂,以便觀察……。試想,我們禪堂有一百多人,如果每個人都洗一個半鍾頭,那還得了!慢的動作定力弱的初學者,當然比較好觀察,但是究竟色與心法的運轉其快無比,只重視特意做出慢動作以便觀察,卻不知自然生滅的法剎那生滅,快速變異,不重視培養甚深定力,只一味捨本逐末地放慢動作,不但舉止怪異、不正常,終究是錯誤方法

       所以,修行要正常,要見得了人,見不得人的修行方法要用。我們在《阿含經》中從來沒有看過佛陀教導這樣奇奇怪怪的方法,所以,不是披那種袈裟的就是原始佛教,他們當中有些人的教法是很詭異的。大家目前在禪堂中觀身受,以後還要學習觀色法和名法,究竟色變化很快,心法更快;如果你只能觀慢,不能觀快,那微細的法就沒有觀察的希望了,因此那種修法,無法觀到究竟,破極微,見心色相資,剎那生滅緣起無我

       修行要如常,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無論以何種速度行事,重點是每個動作都保持正念正知,不與煩惱相應。修行要正思惟,大家在修學四念處的身念處時,仍然是正常的姿勢,以正常的速度進退行止,不要舉止怪異,不倫不類,活像馬戲團的雜耍。重要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能正念正知於四念處定力不夠,就從粗顯的作觀,待定力深厚,則縱然舉止快速,心念剎那變遷,也能觀察覺知得了了分明,這才是佛陀所教導的正法修行

       我們以前在禪修的時候,也曾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修行主張與怪異的修行舉止,比較誇張的是入神時的手舞足蹈,搖頭晃腦,或哭泣或大笑;比較斯文的是雙手輪流不停移動,或是走路行禪時姿勢因為放慢而顯得怪異。對這些琳琳總總的非常現象,常感困惑而疑懼不解。當時也曾想:難道這就是修行嗎?要學這種怪異舉止嗎?這樣怎麼能見人!那時對佛法正見不足,不能掌握正法精神,雖然直覺奇怪,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知道了,也說得出來,所以就把這些經驗直接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必走冤枉路,希望這個禪堂出去的人舉止心態都能正常。

      無論如何,我們總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在修行時,要時常感恩佛陀感恩弟子,能夠將這么純一滿凈、梵行清凈的法傳下來,使我們不致白白吃苦,白白輪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