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廣法師:觀色如聚沫 禪七開示錄(十一)――第五日 大堂開示

觀色如聚沫

禪七開示錄(十一)――五日大堂開示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2006.07.27晚間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禪堂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過得好嗎?

       我們今天又教了一個新的禪修功課同學可能會覺得疑惑,之前的都還不熟練,學習的狀況也不是很理想,如果進度推得這么快,會不會追趕得既辛苦而又一事無成呢?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短短的七天時間,不要說是具足戒定慧三學,就單是三學的其中一項,時間都是不夠的。以戒學為例,七天或許可以掌握它的基本要領,但若要深究細微,恐怕亦不能成辦。再說從戒清凈到心清凈的「定學」,不要說四十業處(禪修所緣),縱然只是專修一個所緣,比如以「白遍處」為禪修所緣,要從欲界的散心,升至未到地定,進一步得到色界,乃至無色界的定境,一般根機的禪修者是不可能七天就修完的。至於要完成觀慧的學程,亦是如此。所以,在這七天,我們能學些什麼呢?又應該如何學習呢?如果單以一個禪修所緣,學到它的頂點,再學另外一個;依三學依次升進,在禪修中,先得根本定──四禪,再進修觀慧。則七天,大多數的同學頂多就只知道一個安般念嘍!

       然而,要完整的掌握佛法精髓,必須透過整體,全面的學習。就像依圖認路,攤開地圖時,最好先確認東西南北的大方向,對粗略的輪廓有基本認識,之後再慢慢由粗至細的了解,則細節就會越來越清楚。再做一個比喻就像照相時透過視窗調焦距一樣,尚未調准焦距的影像雖然很模糊,但依然可以約略看到影像的大概,當焦距越調清楚,最後終於看清楚了整體形相。這樣的學習,是兼顧全體與細節的方法。我們帶領同學修行,不會只教孤立的、單一的禪修技巧,而會把整體佛法的精髓都融入其中,這樣的學習原理,比較像透過相機的視窗看影像而不是透過顯微鏡放大局部范圍,以致有「見樹不見林」的局限。

      所以,禪修期間,我們會教幾個重要的禪修功課,雖然大家只是淺嘗即止,但卻能藉此掌握全體佛法精髓,對戒定慧三學,重要的法義和禪修的所緣與技巧,有正確認知就像攤開地圖,先讓大家認清大目標,雖然每一個區塊都很模糊,但是最重要的是能掌握整體的輪廓。

       反之,如果因為學生實際的進度慢,在七天中就只教一個禪修所緣,則出禪堂以後,同學最了解的可能只是五蓋,而不可能學習到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也不會知道定與慧的區別。果真如此,則出了禪堂後的修道生活怎麼辦呢?不是更迷惑,更辛苦嗎!所以,雖然只是淺嘗即止,在這七天中,我們安排了依次增上的禪觀次第與內容,引領大家完整學習戒定慧三學。

      再者,也請各位不要妄自菲薄,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些同學會跑來說:「沒有想到自己竟然修得到!」我提醒:「現在你的念力與定力,已經比初入堂時進步多了。」你們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須知,培養一天的定力就有一天的進步和受用,何況我們現在已經修行五天了。當初開始修安般念的時候,多數人是模糊一片的,可是現在很多同學會問我說:「師父,我回去可不可以修安般念,因為現在安般念好清楚喔!」其實,不是安般念的所緣清楚,四界的所緣不清楚,而是因為經過這幾天的禪修,大家的定力已經進步了,才會覺得安般念清楚。你以為四界分別觀比安般念不清楚嗎?其實,你們用覺觀四大的定力跟念住於安般念的定力是一樣的,只是換一個禪修所緣而已。

      為什麼覺得安般念清楚?因為它比較單純,就只是在人中部位感知鼻息的觸覺。可是,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經驗:當要求同學把注意力放在人中的部位時,你們覺知全身有許多覺受在吸引你,干擾你對鼻息的專註,於是很多人會自覺地被強烈覺受的部位所吸引。於是我說:「好!現在換成四界分別觀,讓你們把身體的覺受看個夠。」但是,真的要你們只是觀察四界,不注意安般念,你們又觀不到身體的四界了。經過幾次來回折騰,大部同學就會死心踏地的修安般念了。不過這不是重點,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要你們明了定與慧的差別

四界分別觀的特色

       講解之前,先跟各位說明,你們現在所學的「四界分別觀」的方法,是經過拆解而利於初學的方法經典中對於四界修法的記載,不一定這樣進行,它有時會教導直接觀察地、水、火、風的四種特性

       接著,解說「四界分別觀」禪修所緣的特色,以及教學的原因。「界」有「要素」之意,用以作分類範疇的稱謂。「四界」,是地、水、火、風,這是物質四種特性,因是一切物質共有的特性,故又稱「四大」,「大」者,遍一切處之意。

第一、此一法門具有「普遍性」的特色。

       「普遍」是指它是所有人類普遍都有身心現象。無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無論是佛教的任何宗派,有誰能對它,說他的身體沒有「四界」的種種覺受、特性?無論有情無情都有四界,它是遍一切而存在的,(有情無情的區別,是在於情識功能有無,而色身物質的四界是一樣的。)分別、觀察四界──「四界分別觀」的禪修方法,超越所有文化宗教宗派、種族、性別;在座各位過去也許修學不同的法門,但是對於安般念、受念處與四界分別觀這幾個禪修所緣,不應該排斥,因為它並沒有要我們改變崇拜信仰對象,而只是覺知、觀察色身的鼻息、覺受與四界而已,不會讓我們產生改變信仰對象與否的困擾與迷惑,這些禪修所緣的「普遍性」特質,也正是佛陀根本教法殊勝之處

       從大家入堂到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安般念、受念處與四界分別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普遍性」。佛陀在《阿含經》中所教導的法門,大都具有普遍的特性腦筋動得快的同學也許會問:「《阿含經》的『六念法門』中,不是有佛隨念?」其實,「六念法門」中憶念三寶法門,並不是徒然地祈求佛陀保佑、三寶護持,如果不了解三寶內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之處那就徒有對三寶的憶念,並不能增長正信。依經上說:「念佛」是憶念佛的十個德號。這些名號,從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來」,是正法──真理的體現者,如實的宣說者。「應供」(阿羅漢)是徹斷一切煩惱,值得尊敬供養者。「等正覺」是正確而普遍的覺悟者。「憶念佛陀」,在念念正知中,如此的「顧名思義」,從憶念佛名號而憶念佛功德,乃至進一步禮敬、學習聖者慈悲智慧,和效法祂偉大的利生事行,見賢思齊,以邁向庄嚴的「成佛之道」。

第二、調理情緒功能

       我們一但生起情緒,色身的覺受一定會伴隨而起,因此,如果能夠覺知身受種種四界的特性,當它們出現時就可以加以辨別,同時回溯到心念情緒內容。而且,如果能夠熟練地辨識全身的四界十二相,當覺知身體的四大失調時,也可以在不增長貪心、瞋心的前提下,透過四大的平衡來調整身體的不適。所以,不管你們以後會不會繼續用「四界分別觀」來禪修,都有要了解色身的四大相。當然,進入觀慧的學程,也就是觀察究竟色法時,就非得修四界分別觀不可。

       禪修者必須先能分別色法,進而分別、辨識名法,才能完成照見名色為因緣生法無常、變異、無我的慧觀之學,因此「四界分別觀」是「身念處」的所緣之一,是進修受念處的基礎。「受」包括苦受、樂受、不苦不樂(舍)受。一個長期禪修而有定力的人身體的強烈苦受和樂受比較少,常出現的是中性的舍受,這時的身受常是輕微的。「受」是名法,我們是依身觸而觀受,當心念作意觀察,意門作意尋思,與身根觸知而俱轉,才得知種種受的內容

       「四界分別觀」屬於四念處中的身念處,就修行的次第而言,「身」比「受」粗顯,「受」比「心」粗顯,「心」又比「法」粗顯。從修行的依次升進而言,從粗顯進觀至微細,符合於初學到進階的學程。請用自己的經驗來印證,當我們在行止動作中,「受」比「身」(的姿式,乃至於鼻息)是不是比較不容易觀得到?修行的進程是由粗而細,一步步升進的。以觀無常為例,可以從觀察身體姿勢的變化來得知無常之理,我們從早上到現在,身體姿勢發生了許多變化,初學者藉此觀無常,雖然很粗顯,但還就是依親身體驗,印證無常之法。當定力慢慢增強,無論是進而觀察色法在細微變化,待依定力而起的甚深觀慧力生起,再進一步觀察心法、名法的瞬息、剎那變化。無論是初學還是久參,無論觀粗顯還是細微都在無常無我正法觀照中,不會偏離正道;只有遠離因緣所生、即生即滅的真實法的如實觀察,才會生起種種神我見、恆常見的偏執

       我人的心與身,精神物質是相互交感的,心念生起種種,色身也會相應生起種種微細色聚,以數目而論,一個心念生起,有數萬個色聚相應生起。以噁心所為例,當生起心念時,身體會相應產生幾萬個色聚,若噁心念持續增長,色聚增生的數目就會累積幾百、幾千萬。修過四界分別觀的人就會經驗到噁心所生起的可怕,有些學員會跑來跟我說:「師父,真的不能生氣,我才動一個念頭,全身就遍滿粗糙色!」所以他們不敢生氣,不敢動惡念。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粗糙相和疾病都是噁心所造成的,因為有時候是食物外在環境所致。色法及其四大相的生起內容,除了心念,還有其它外在原因,不可將其完全歸咎於心所生,否則就是唯心論的謬誤。當然,禪修者會重視的是所生色,也就是善噁心念所增長的種種色。

       在禪修時,四大的輕安相現,令人覺得歡喜;四大的粗糙相現,令人瞋惱厭惡。由此可見,若要覺察心念,調理情緒,除了觀受以外,四大的粗糙相也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例如,平時與人互動,遇到暴燥易瞋之人,我們會說:「這個人正在火大!」沒錯,瞋念會引生火大增盛!各位都有生氣經驗生氣身體常覺熱惱。不過,身熱不一定是因為生氣,只是生氣容易引生火大增盛,請不要錯誤的反向推理。再者,有時候同學禪坐,坐得彎腰駝背,我們會說:「哇!這個人『消風』了!」這樣說也對,因為此時「風大」的支撐相微弱了。如果是身體的宿疾所引起,就不能多所責怪,但有時候是因為禪修者心念的放逸、懈怠所引生的「消風」,這種因噁心念所起的色法反應,就應該以精進的善心念來對治。所以,我們常常提醒同學提起精進力,因為心念精進就會坐得越端正。四大的輕軟相、支撐相透過禪定力的培育,會使人越坐越輕松;反之,越懈怠放逸,四大的粗糙相、萎靡相也會相應而起,乃至把你拖垮。

       總之,情緒心法,而心法生滅速度比色法快,若要了情緒狀態,覺察色法比覺察心念來得容易,而這也是我們特別推薦四界分別觀的原因之二。

第三、四界分別觀的觀察,是趨向勝義的如實觀察。

       依色身的四界修觀,破密集而觀至究竟色,進而觀察它的心色相資,名色依緣,緣生緣滅,剎那生滅這是真正能夠破我見,證涅槃的「真實作意」、「勝義觀」,它與依於禪定而修的「勝解作意」或「假想觀」的進路不同。

       四界分別觀的觀慧方法,是先觀察四大的十二相──十二個特性,等定力增強,再進一步觀察微細的色聚,破密集。這時,終於以實修的體驗,覺證一切諸法不過是色相依的依緣生滅,即生即滅而已,其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因我執我見而生起的種種假相。如四界分別觀,只有取生滅真實法來觀察,才是如實的觀察,正法的觀察,也才能照見諸法實相──真實的相狀。而依定力起修的「勝解作意」則是不同進路。它先取一個境相,如白骨或佛的形像於心中久久憶念,等到定力加深,所取的影像定力加深而出現,此時所取的影像在定心中了分明地呈現,稱為「定中影像相」。比如修「白遍」,即先取一定范圍的白色作為專註對象,當定力加深,此白色會在定心中清楚地顯現,這時可以進一步作意令其擴大,當定心穩定而持續地增強,白色會依心力之所及,遍滿而無不至,乃至定心中見到白色流光,遍滿無際。這種修行的進路是禪定之路,縱然取佛相為所緣而於定中見佛,取光明為所緣而於定中現見光明遍照,仍然是定學的成就,仍然是「取相假想」的「假想觀」。因為無論見光見佛,仍是心意自我構作的內容,與變異不居的真實世界無關,也與「如實正觀世間集,不起無見、斷見;如實正觀世間滅,不起有見、常見」的正法觀慧之學無關。如果一直停留在有定無慧的階段而不改途易轍,有時會越修越執著我見會越來越強固,因為他錯覺「心想事成」,我心遍滿虛空界,恆時常時地存在,永遠無變異。這種因為甚深定境所引生的強固執見,是不容易以理論來說服的,許多修持假想觀」的禪修者,我執我見如高山,牢固不可破,這不是沒修行,正是遠離正法錯誤修行所產生的過失

第四、藉此體會「聞思修」三慧依次進修的精神

       平常我們讀經典讀到四大時,只是用背誦想像方式理解它,根本不知道它的特相、性質、現起和作用為何。因為沒有親身觀察和印證,因此,雖然嘴巴念誦著「四大無常」,心裡其實忍不住疑惑:「真的是這樣嗎?應該是恆常吧!怎麼會是無常呢?」所以,為了避免不切實際地胡思亂想,我們希望透過實際的修持,讓大家了解法義所陳述的各種修行特性和要領。比如說,在經論中說禪定」的特性「心一境性」,即:選擇一個所緣,無分別地(不分別自相,不分別共相)安住於所緣,久久練習,心就慢慢安靜,專註於一境了。各位不妨回憶一下,在禪修的前幾天,我們依安般念──鼻息為心念專註的所緣,不移動──不移開注意力,不分別──不去區分息的冷、熱,長、短(自相),不著意識它是無常、空、無我(共相),一心一意專註於息而沒有分別揀擇,如此漸漸地入於心一境,只覺知息,不再覺知其它,這就是「心一境」──定的特性

       再者,雲何為慧?慧是觀察,論典中的定義是「揀擇為性」。什麼是「揀擇」呢?以四界分別觀為例,主要的功課就是,選定一個欲觀察的相,然後在眾多特相中,把所要觀察的那一個相辨識、觀察出來;而且,除了它以外,其他任何的相,都不予理會。《阿含經》中記載佛陀教導佛弟子覺觀諸界,他要我們在觀察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時,就好像「屠夫殺牛剝皮」一樣,當把牛切割肢解之後,將只見到許多肉塊分別地擺開來,當只是看著一塊塊肢解分散開來的牛肉,我們將不再生起一隻全牛的意想,……。

       這個例子雖然寫實,但說起來有一點血腥,我們換經典中另一個豆子比喻好了

       就好像一堆豆子,其中有紅豆、花豆、綠豆、黑豆、黃豆,所謂的「禪定」,就是以這一豆子為所緣,清楚而完整地見到一堆豆子,而不去分別豆子的種類;所謂的「觀慧」,就是清楚的看到不同種類、顏色的豆子,然後毫不錯亂地把它們辨識、挑揀出來。在修四界分別觀時,色身中的硬、粗、重、軟、滑、輕(地大相),推動、支撐(風大相),流動、粘結(水大相),以及冷與熱(火大相),就像豆堆裡面不同顏色的豆子一樣,我們透過移動觀察的方法,將它們逐一地揀擇、分別、辨識出來,達到清楚認知每一種特性的覺知與了解。

       唯有透過這樣的實際操作,我們所閱讀的經文內容才能化為活靈活現的具體經驗而不再只是生冷、硬澀與抽象的文字概念而已。有些禪修者無法切實掌握四大的觀察方法,比如說,有的同學會跑過來告訴我:「師父,什麼是粘?是不是像年糕那麼粘?」我要他留意不可以文字的定義所障礙也不幻想,要實際地去覺知「粘」的覺受。聽完提醒後,他立刻又問:「是不是像強力膠那麼粘?」……。真是雜纏不清把我弄得啼笑皆非。由此可見,這位同學不是實際去觀察、覺知、經驗,而是將心思用在想像文句的意義有些人為什麼讀不懂佛書,因為佛書的文字有時是在描述、表徵一種境界,一種覺受或狀態這是經驗與印證的對象,不是依文意想的對象,如果只是執溺於文字表面,當然會讀不懂可以用一個譬喻:要知道茶的滋味,是以味覺、嗅覺去品嘗,而不是透過讀一堆描述茶的滋味文字去了解。

       佛法不是拿來背誦的,而是親身去觀察、體證的,佛陀常常提醒弟子們要「如實知見」。在《阿含經》中,佛陀弟子間的對答都很簡短,但卻饒富意味。例如:比丘來問佛說:「為什麼會是『無我』呢?」佛陀回答道:「應如實正觀!我問你,色是無常嗎?」如果這位比丘不是用想的,而是用觀的,他一定會以禪觀中見色無常、變化的親身經驗回答佛陀說:「無常!」接著,佛陀再問道:「無常是苦否?」比丘回答道:「苦!」佛陀再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則能從中見到我、我所嗎?」比丘直截、明確地回答道:「否也!世尊!」這位比丘就這樣在「如實觀察」的正確方法下,被佛陀一路追問,隨從粗顯到細微地,一路逐一次第觀察,終於得出正確答案。這不光只是聽聞背誦,而是「自知自作證」的親證境界對於無常無我,緣生無自性的法性就能斷疑生信,堅定不疑在此,我們對於四大十二相的學習,如理作意,如實觀察。首先是聽聞,接著思惟每一個相的特質,接著就開始實修,以親身經驗來印證法的特性。學佛法不單是聽聞也不止於思維、理解,還要有實修的體證;此中,聞、思、修、證的次第與過程,樣樣重要,缺一不可。

觀察四大的要領

       修習四界分別觀,有一些重點需要提醒各位:

       首先,注意聞法的品質同學在禪修的過程中,要能夠當場聽聞,清楚記憶,按照提示,切實修持。比如,我們下午首次學習「四界分別觀」的課程,進行的方式是宣說四界十二相的名目與實際演練各個相的特質,當提示重要的操練步驟與要領之後,就要同學開始實修。如果你們當時能切實演練,就能體會這些簡要提示意義與效用。

       比如,提示:「循序漸進,依次觀察」。「次序」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從明顯到細微,盡量把四大觀察清楚。又比如,提示:「如果沒有連香禪修,坐香結束後,下一支香繼續用功時,必須從上支香未觀完的相與部位接續觀察。」你們有沒有照著做呀?其實,如果定力夠強,是不必如此的,但我們擔心初學者定力弱,無法在一支坐香的時間里完成各部位所有相觀察,如果每次都從頭開始,一支香只觀到硬的特相,只停留在腹部就下座的話,到最後如果「硬」到不能動,那可不妙?幸好你們現在定力不強,否則一天觀下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我們的提示:「下支香從下一個部位,下一個相接續觀察」的提示很重要的,不要對教法內容提示充耳不聞,自以為是地瞎蒙,這樣對自己是有傷害的。

       在初步的聞思修中,每一個階段內容都不可能說得很詳細,而且若教得詳細,學員也不一定懂,因為有些知見與法義,是要經過一次次反覆的練習,長時間的蘊釀與體會,實際情境的堪驗與印證之後,才能有全盤的認識與深切的掌握。關於一一禪修法門更詳細的講解,是安排在晚間大堂開示時間進行,而在實修的時段里,我們的提示,對大家已經足夠應用,只是看有沒有確實遵行,不要胡思亂想。

       第二,如實知見──觀察真實法的相狀。它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增添自己的想像力。有一次禪修中的學員小參,我問:「你怎麼觀熱?」學員回答說:「師父我想到火山爆發的炎漿,熾紅的,灼熱的熱氣。」我回答:「真是萬幸啊!幸好你的定力太差,否則身體真的會燒起來喔!你這是做什麼?是要你觀察、覺知自己身體的熱,不是去想像熱,也不是觀察想像中的熱!」很可愛,很好笑,是吧!你們有些人就是這樣,努力想像:「熱!熱!熱!像火爐中的火那麼熱!」然後,我再問:「你怎麼觀冷呢?」他回答說:「是不是像南極的冰山那麼冷?」……有時候想想,和禪修者相處,還真有趣!

       言歸正傳,請注意:觀察自己色身的實際狀況──真實法,冷的程度多少,就觀多少的冷;熱的程度是多少,就觀察實際的熱度。心念作意專註於觀察,火大的熱相就愈明顯,此中需注意的是,實觀的「明顯」與想像的「增盛」是不一樣的,當然,初學者調心不易,總是實觀與想像混雜著,只要注意要像前面的例子一般,離開現實太遠,誇張的想像就可以了。所以不是用思維去了解四大名言概念,而是用身觸的覺知去觀察,不是亂想,也不是幻覺。

       第三,於所有相,平等觀察。即無論是輕軟的相或粗糙的相,都要平等觀察,不能因為它會引生苦受或樂受,就有所偏愛或偏廢。有的同學聽說輕軟相比較好,就只觀軟、滑、輕,不觀硬、粗、重,我會警告他:如果再繼續這樣觀下去,到後來全身癱軟,走不動這就麻煩了。總而言之,幸好大家的定力很差,否則不知修持正確要領,亂想一氣,胡修一通,錯誤心態方法的「心想事成」,結果就麻煩了。用這種方式提醒,大家學得比較輕松而有趣,但重要的是領受其中蘊涵的修行重點,精準地掌握它。

       從這里也可以體會,經典中提到的神變能力境界並不是神話,也不幻想,一個精通法相特性,嫻熟其中的操作技巧,又善於調心入深定的修行者都能夠具備種種的神變力與通達力。如阿難尊者世間的度化因緣已盡,將入涅槃時,恆河兩岸聚集多國軍隊與人眾,爭著想供養他的舍利,他很慈悲,就以神通力升到恆河上空,此時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更以風奮迅三昧涅槃,這時全身散成舍利,灑在恆河兩岸,以滿眾生的願。

       在經典佛陀與聖弟子所顯現的神變境界都不是騙人的神話,大家開始修學四大,雖然只是初學,就已經有少許的親證經驗,原來,透過心念專註力,確實能夠引起四大的增盛相。如果定力夠強,又能精通四大的操作技巧,當刻意增強色身的溫度時,的確會燃燒起來,西遊記里提到孫悟空曾引發「三昧真火」,這個觀念當然是脫胎於佛經,不要把它只當作吸引小孩的神話。所以,如果想在自己往生時省點柴火錢,現在就可以認真的修四大,以後死了自己燒,省卻別人料理的麻煩!當然,前提是禪定力一定要夠強。

       還有一典故,在《清凈道論》中也曾記載:有一夜叉想要試試某一僧團中出家人定力有多深,打算當僧眾托缽來時,從空中拿一個大鐵杵去敲他們的頭。僧團中有人以他心通得知此事,大家就推派僧團中定力最強的長老走在最前面,在排隊魚貫回僧院的時候,那個夜叉果然在空中拿起大鐵杵往第一個僧人頭頂敲下。這時長老定力增盛四大相,化為一座山去承擋夜叉的大槌,化解了危機,也懾服了夜叉。這些事跡看起來宛如神話,但它是真實的,雖然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可以從四大相的原理,與實際的修行體驗中,推衍出它的原理。

       慢說神妙莫測的甚深神變境界,禪修的初學者有時也會體驗到禪定的少許輕安境界,比如在靜坐中,坐著坐著,或在經行中,走著走著,慢慢地的感覺身體輕飄飄,乃至於好像要飛起來。這是定力增強而有的四大輕安的增盛相,如果不知平衡,或不知操作,有些人定力而升起,卻因驚慌而摔下,這時若知道四大趨衡而平穩的修法就不會有這些現象發生若不知這些原理,有些人會驚惶失措,有些人會故弄虛玄,有些人會沉溺其中,都不正道,也遠離了佛法觀慧之學的目的

       總而言之,初學者最重要的就是先知道四大的各個相狀,然後透過禪觀,依照次第,循序漸進的覺知與觀察。在整個禪修的過程中都要耐心依序作觀,每一個部位都不能忽略,也不能專門揀擇一些會生起樂受的相,比如輕軟相,而刻意避開一些會引發苦受的相,比如粗糙相,而不加以觀察。須知,不是輕軟相是好的,粗糙相是不好的,因為沒有地大的硬相,物質不能固定、成形!所以,應該依序觀察:硬、粗、重相觀完之後,接著觀察軟、滑、輕相,如此,讓地界相趨於平衡;如是,火界的熱和冷,風界的支撐和推動,水界的流動和粘結,亦復如是。當然,從對治而言,如果兩兩相對中的某一個特相過於增盛,可以多觀察,著意於它相對特質的相來平衡它。例如:當水界的流動性質過強時,可以多注意粘相;當風界的推動力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支撐相。

第四,覺知四界十二相的實際程度,不要刻意以想像力增盛之。

       有些同學會問:「到底要觀到多熱?冷要觀到多冷?」對此,剛剛已經舉過例子,首先,不要刻意想像溫度的高低。其次,火界的熱相觀完之後,冷相要怎麼觀?答案簡單:當作意專註於冷時,會感覺體溫降下,那個就是,不要懷疑!因為心懷猶豫,疑蓋容易現起,五蓋現定力會退失,反而越觀越亂,越模糊。此外,有些同學怕自己觀不好會用力作意,以至於觀到全身起雞皮疙瘩,冷得發抖;這是不必要的。另外,也有同學觀察「推動」的時候,因為不知如何節制意念,量力而為,結果心力使用過度,差一點摔出坐位。這些都是學者不會調心所致,我們就先從建立正確觀念開始,就像學開車,初練踩油門,一下子輕,一下子重,也要等練習多次後才能熟練。只是禪修所得能力境界,一般人因無知而視為神秘或妄言才會迷信神通,受人誑惑,或迷於不信,劃地自限。

       心念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為了確保禪修者的身心平衡,請大家輕松的觀察就好。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任何一個部位都不能忽略,切記循序漸進的觀察;在所選擇的部位,輕輕移動觀察,速度不要太快,否則十二相不清楚也不要太慢,否則易生昏沉,也阻礙了修行的興趣。

       第五,遠離貪瞋痴,對所有覺受平等持心。對於容易引生苦受的相,覺知它,不以瞋心與之相應;對於易生樂受的相,覺知它,注意不要起貪心;不苦不樂的相,心念容易輕忽或不耐煩,留心不讓昏沉厭倦,無興趣的懈怠心生起。還有一種情況也要留意:比如有時我們依照順序,在某個部位觀察「輕」,觀察不到,但其他部位卻有明顯的「輕相」顯現,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時,絕不能跑到其他部位去觀察「輕相」,第一個原因是,明顯的相不能增強定力,應該觀察輕微的相;第二個原因是,常常如此做,會導致四界的不平衡;第三個原因是,有時我們只是依稀彷彿覺得它清楚,等到真的移到那個部位去觀察,它卻消失了,這是因為念力不夠,才會覺得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我們應該無論輕微還是明顯,都平心等量齊觀,藉此修練定力與耐煩心,這也是增長定力正確方法,等到定力進步時,就可以輕易地在全身辨識出四界十二相。所以,對於模糊不清的部位,請大家一定要耐住性子,慢慢的觀察,去覺知,不心存躐等與僥幸。

       注意:粗糙明顯的相不能培養定力。比如說,以感冒發燒的體溫來觀察火界的熱,就沒有什麼意思,因為一般人的覺知力,也可以輕易判斷現在正在發燒,這哪裡需要在禪修中花時間觀察。反而是微細的相,覺受模糊的部位,才值得多花一點時間耐性去觀察,這也才是增強定力的禪修所緣。

       切記:在修行的道路上,「耐心」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善德。

       第六,不要刻意追逐感官的享樂與色身的舒適。透過四大的平衡,可以調整身體失調的狀況,但是我們不強調禪修可以治病,否則等到大家念力增強,平衡的訣竅抓住了,以後一碰到身體舒服,老是要來這么兩下子,讓自己通體舒暢,完全不去觀照、體會色身無常變化,苦空無我正理。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和長養貪、瞋的習性,縱然能得甚深禪定,終究是漂離於佛陀教導的正道之外。所以,自始至終,都要以平穩專註的心,平等舍的心,循序漸進觀察遍身的四大,不僅輕軟細微的要觀察,粗糙硬重的也要觀察,觀察後即放下,既不貪著,也不生瞋。

       總而言之,能夠依照以上要領修持四界分別觀,正念、正定力就會慢慢的培養起來,不但四大自然平衡,而且色身也會心念的凈善而起輕安相,這是修四界分別觀的附加值,但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用四界分別觀化解修安般念產生的障礙

      四界十二相真實法,真實法是因緣生法,即生即滅,剎那生滅,以真實法為禪修所緣,在定境方面,最高能到達欲界的未到地定,不能升入色界無色界定。因此,就禪定層次而言,此次禪修所教導的所緣中,最高的是「安般念」,它可以到四禪。

       「安般念」雖然有種種的優點,能達到的定境也很理想,但是根據我們和同學一起修行經驗,也發現有些人因為操作不當個性使然,修安般念出現了障礙。例如:有些人會受貪欲和瞋恚的牽引,不自覺的想要控制呼吸,產生了氣促或胸悶的現象;還有,在禪修中因為專註自然會出現頂門的重觸相,這在《瑜伽師地論》中有記載,這是因為定力加深而起的身受,原本是好事,可是安般念所緣的部位──人中的鼻息離頂門太近,致使有些人在觸相生起時,會去緣慮、觀察它,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雖然我們一再提醒不要理會,但是有學員根本做不到,他們會不斷地被吸引,轉移注意點,如此久而久之,因意念而起的色聚不斷地在頂門附近聚集,越積越多,會造成一專心就頭痛、頭重的現象。一、兩次還沒關係時間一久,它就會揮之不去,好像無時無刻都戴著個頭箍,像孫悟空念著緊箍咒一般的難受,非常不舒服。碰到這些狀況而導致出現了修持安般念的障礙時,可以換禪修所緣來平衡四大,一般而言,受念處的效果不及四界分別觀。

       如前所述,四界十二相是實法,它不以定心做假想觀來增盛所緣相,它的定力只在欲界,無法上色界禪,盡管如此,卻是一個邁向解脫的禪修所緣:先學習分別色法,再辨識名法,最後徹見心色相資,名色互倚的無常無我法。佛弟子想要破除我見知見因緣生滅,這個所緣是禪修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修安般念,直接從四大入手,因此,禪修所緣雖然多,卻不是每一種都需要修,而四界分別觀則是必修的課程,因為它是進觀色法、名法的基礎

       當然,有些被十二相攪得糊塗同學會問:「可不可以先修安般念,等到定力好一點,再來觀四大?」當然可以!如果以安般念修到四禪,再來觀察四大,就不會像現在這么辛苦了,只是未必每個人都需要修安般念。不過,在禪修期間,大家要跟著課程走,反正大家的定力都很弱,不管修哪一個所緣,都一樣不清楚,都還沒有到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絕對不會有定力退失的問題,請不用擔心。

淺談修定的原理

       接著要簡略地說明修定的原理。

       藉以修學禪定的所緣很多,在《清凈道論》中就整理了四十個業處,因此,如果沒有定力,則取任何一個所緣都要從頭修起;反之,如果有定力,則從一個所緣換到另一個所緣,依然是以同等的定力修持。我們可以用駕駛汽車為例:如果會開車,則同樣級別的汽車,不管是哪一種款式、廠牌、顏色的汽車都會開,絕不可能只會停在外面的那一輛紅色的1600c.c.的toyota汽車,換了一輛同款式的白色車就不開了。果真是如此,那不是太奇怪了嗎?所以,不用害怕更換禪修所緣,只有外行人才會說:「師父一叫我換成四界分別觀,我的定力都退失了!」。

       初換禪修所緣,會因根性不同與初時接觸,而有稍微不順暢的情形發生,但是不要多時間,馬上就可以上手了,絕不可能修某個所緣可以達到四禪,換了另一個所緣,卻到不了初禪。同理,一個因念阿彌陀佛而得念佛三昧的人,絕不可能因為換念觀世音菩薩,就無法得到三昧。曾經聽過有人如此說:「我念阿彌陀佛已成習慣,每次改念觀世音菩薩或其它聖號,都會不知不覺回到阿彌陀佛,我跟彌陀佛好有緣喔!」其實這不是他跟阿彌陀佛有緣,而是散亂或掉舉蓋現前,根本尚未成就三昧力!知道嗎?就好像你們修安般念一段時間,現在換修四大,卻常常不知不覺回到安般念,然後說自己跟安般念比較有緣一樣,這是不了解修行的原理所致。若有這種情狀,絕對可以斷定他的定力尚未成就。因此,各位應該時刻檢省:當修什麼所緣,就應該能久久任持於斯而不散動忘失,而且,一定是只有這個,而沒有其他,這才是修定。

       在現階段當你們在禪堂外行動或用餐時,我時常提醒你們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有的同學會跑來告訴我:「師父!把注意放在鼻息,很難走路,很難吃飯耶!」這樣的經驗正確的,因為如果只專註於安般念──得心一境,就無法做其他事情,只不過你們的定力太差,所以在修安般念時還走得了路,吃得下飯。當了解這個原理後,會不會覺得我在捉弄你們,讓你們吃不了飯,走不了路?我絕無此意!之所以這樣要求,用意是提醒各位:一個禪修者從初學開始逐漸培養定力時,不僅要任持自己的禪修所緣,也要時常憶念它,熟悉它。當然,心念一時只能緣慮一個所緣,你們之所以覺得一心可以二用,吃飯與觀安般念可以同時發生那是因為心念太粗,捕捉、觀察不到訊息萬變的心念內容才會錯覺它們可以「同時」運作,等你們定力更好,有能力觀得更清楚仔細之後,就會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希望你們都可以親自去覺觀法的真實相狀。

       再以觀佛像為例:取一尊佛像形相做為禪修的所緣,當修定成就時,在定心中出現的應該要是這尊佛像形相,它了了分明,猶如張眼目視,而且就是取相所觀的那一尊。如果出現的是觀世音菩薩那就要留意了,絕不要以之充數:「阿彌陀佛沒來,旁邊的那一尊來也沒關係。」修定的正確觀念是:取什麼相來觀,在定心中就應出現什麼相。不同的所緣,會呈現不同的禪相,安般念有安般念的禪相,四大有四大的禪相,觀佛像有觀佛像的禪相,在定中就應該出現它的影像相,就像親眼所見一樣清楚明晰,千萬不可囫圇吞棗地,不管任何影像都照單全收。觀這尊佛相,定中就現這尊相;觀菩薩像,那尊菩薩影像就在心中出現;如果你取的相是袈裟折一痕,定中出現的相也要折一痕,否則便是幻相。

       修到心一境的定成就,所緣境已了了分明,但這還不是觀慧,必須轉為觀察所緣的自相與共相,見無常,知緣起,破我執才是佛法的無漏慧證。倘若沒有順著觀慧的路走,再深的定境都和解脫無關,甚至我執會更強固,這一點請大家留意。

       我們生命中的名色業流,變化、生滅得非常迅速,眼、耳、鼻、舌、身、意觸對色、聲、香、味、觸、法,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它們即生即滅,猶如瀑流。惟有在最深細的禪定中,才能見到一個心念對一個所緣,然後迅即滅去,另一對又即頃滅去……。一般的凡夫心識,要在行住坐卧見聞知見名色法的緣生緣滅,根本不可能。既然觀察的是即生即滅的真實法,心念就不可能維持長時間停留在一個不變異的相上,這也是為何觀慧不能得心一境的原因。以名色的究竟法為所緣的觀慧,因為所緣的特性心念自然可能長期停留在一個不變的狀態,要維持相的不變化、不生滅,須作假想觀,這也就是修定不修慧,我執會越來越牢固不可破的主要原因。當然,定力也是依於因緣而有進有退,不可能永恆不變,只是定力較強者,將維持幾萬年的定力錯覺為「永遠」,才產生了常見與伴隨而起的我見

結語

       經典上為什麼常說「自知自作證」呢?簡而言之,因為如實正觀,所以所照見的一切,就會佛陀所說的法不謀而合,而從正觀中所流露出來的話語,必然將正確無誤! 

       經過這段時間的修學與解說,相信你們已有能力區分什麼是定?什麼是慧?而對禪修的原理也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今後如果再碰到一些像似法的謬說,就可以清楚分辨,不再迷惑。

       今天教導的是觀慧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正覺解脫的起始點,請各位掌握循序漸進→不快不慢→次第觀察→跨越概念→平衡諸界→不起疑蓋→念住所緣,以及遍身等觀這幾個修學「四界分別觀」的要領。此外,名言(例如:輕,重)可以幫助我們憶念所要觀察的法,當心中誦念時,立刻生起堅強的作意心,在觀察的部位稍作停留,然後移動觀察,所要觀察的相狀就會一個一個出現,當能夠如此觀察時,必須再次生起精進力,因為有時候所緣會變得模糊。倘若精進力夠,擇法的能力強,我們的心就會因諸相清晰而生喜悅。接著,歡喜心會令我們身心輕安,於是正念、正定力也會依次隨之生起;之後,再對所觀察的諸相保持平等舍的心境。以上,我們簡單說明修「四界分別觀」,依次生起七覺支的過程

       好啦!各位辛苦一天了!經過幾天的禪修,大家的心情已漸趨於平靜,所需的睡眠也會慢慢減少。但是如果睡不著覺,也不要起來靜坐或做其他事情,因為初學者色身調整的速度還跟不上心念調整的速度,更何況白天已經撐了八支香,晚上一定要平躺下來,舒緩某些部位所積累的較粗糙濁重的色聚,讓色身休息。現階段倘若勉強加香用功,連晚上都不休息,到最後一定會累倒。以前我沒經驗時,這種事情都曾經做過,所以你們就不用重蹈覆轍了。

       躺著不著,沒關係千萬不要焦慮也不用擔心隔天會昏沉,只要躺在那裡輕松地觀察四大即可,心念不要太專註,太專註會更睡不著。禪修期間所安排的用功和休息時間對你們是適合的,自己沒經驗不要隨意增減,好好地護念自己的身心,讓修行細水長流,平穩正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