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廣法師:苦口說菩提 禪七開示錄(十三)――第六日 大堂開示

苦口說菩提

禪七開示錄(十三)――第六日 大堂開示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2006.07.28晚間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禪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還愉快嗎?

       剛剛大家在修慈心禪的時候,身心有沒有感受到輕安愉悅的感覺慈悲的心是凈善之心,能令人心喜樂,心的喜樂能帶身體的輕安樂受。就修定的層次而言,慈心禪的定力可以到達第三禪,色界三禪的樂受微妙遍滿,散布全身,是所有樂受中的頂點,在《阿含經》中稱三禪的禪悅之樂為「離喜妙樂」。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精勤不懈,透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去品嘗、印證經典所說的種種定慧的殊勝境界。

       在禪堂里,由於作息規律環境清靜,一切都很如法,禪修者不容易對外境生起強烈的貪瞋痴惡念;但是,沒有了外界的障礙,卻還有自身引起的煩惱。比如對於身體疼痛,目前的修行困境等逆緣,常常容易起惡念,生煩惱並以此為懈怠,不能用功借口。比如有學說:「我觀不起來,是因為我的四大相太粗糙,嚴重地干擾了我的禪修,以致於心生熱惱。」我跟他說:「錯了身心交感,相由心生,是因為你對於眼前不順利的境界心生瞋惱,所以四大相才會是粗糙的!」       

       大家要知道,有時修行的許多障礙,多是因為不正思惟,不善護念自己的心意所導致的結果。對初學者而言,禪觀的所緣境模糊不清修行的進度停滯緩慢,都是常有的事。「有因有緣集世間」,所有的困難挫折,反應的是過去沒有累積凈善因緣的結果,但並不表示我們永遠都是如此;「有因有緣滅世間」,只要不再增長惡業因緣,精勤勇猛,一心累積善法因緣,則修行終將會成功的。所以,恆心向前,不問快慢,無論遇到任何逆境,只要心念都能保持平穩,就能感受到因平等持心所生起的輕安樂修行,也絕對不像你們想像的那樣悲慘凄苦,一點喜樂都沒有的。

       而且,禪修過程身心所產生的許多困境,有許多是我們面對現前的逆境疼痛生起瞋惱排斥的心,以致於再返回來干擾我們的用功,禪修是一種途徑,我們要用它來為自己所製造出來的苦找出解決之道

再論四大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慈心觀」之前,再補充一些修持「四界分別觀」的重點。有些同學很有進步,可喜可賀;有些同學修得不很順利,也不要氣餒。我們一再勉勵各位,修道的路程本來就是起起伏伏的,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心念是否都能夠保持安靜平穩:面對順境不起貪心,面對逆境不起瞋念。如果能夠隨時護念自己的心,則這條修道之路常常時,恆恆時,都會非常的平穩;反之,如果順利就欣喜若狂,張揚無狀,稍遇逆境就灰心喪意,頹廢憂傷,若是如此,則順利就成為他造作貪業的因緣挫折就成為他造作瞋業的因緣,那麼何時才能順向清靜的道果呢!所以,一定要培養出一種不論得失都能安然順處的能力這是一種能保護我們安然度過整個修道過程的好品德

       前面曾經提過,修「四界分別觀」之所以會覺得所緣模糊,修起來比較吃力,主要是因為禪修者的正念正定力不夠。所以有些同學會很疑惑地來問我:「師父!你昨天是說,念力不好的話,不一定要觀四大嗎?」我聽後連忙安慰他說:「對!對!對!你出堂之後就可以不用修這個所緣了。」但是,為什麼卻要你們現在就練習觀察四大,讓大家修得這么吃力呢?你們不覺得我也得很辛苦嗎?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互相給對方壓力呢?這是因為修四界分別觀有很大的益處,所以不管有多辛苦,我都要傾力教授;同樣的,不管你們學得多吃力,也都要勉力學習。

一、觀慧之學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

       理由何在呢?首先,四界分別觀是使我們能破除「我執」的一個重要關鍵,也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慧學特色。有情眾生無明而妄執於「我」,因「我」而有「我所有」的愛染,因此而戀著不舍,無能出離。而這個為之而顛倒夢想,流轉生死的「我」,又是甚麼呢?佛陀要我們不存任何預設立場與意識形態的,如其本然而實際的相狀來觀察它──如實觀察,也只有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得出解決方法──離苦之道才會正確的。問題的征結既然在於「我執」──對自我與我所有的執著,所以應該如實正觀於「我」。當我們不存任何臆想地實觀時,首先會發現,「我」並不是固定和唯一的,它會變化,它是物質精神,即色與心的合成體。

       既然問題出在於根深柢固的「我執」──對於「我」的執取、執著,則「我」又是那些成份的組合體呢?簡說為心色二法,再開為五蘊合和。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類的聚合體。眾生多在五蘊執著有「我」,或是「即蘊計我」,如在色中,在受、想、行、識中執著為我,或是「離蘊計我」,此即「神我見」,執著於超越五蘊之外的形上神我、大我。所以佛陀要我們遠離顛倒夢想,透過定力的扶持,依於正慧,如實正觀世間之集與滅而不有無等常見,斷見,在中道正見中離於二邊而順向解脫。因應眾生的諸多計執煩惱,觀察諸法而生起的無我慧,有許多的觀慧階段,而入智慧之門的第一步,就是覺知、正觀於色法,因為五蘊第一個就是「色蘊」,我們必需透過正觀之慧,藉由對於色蘊──色法的觀察,親自印證色法──諸法無常、空、無我相。

       現在我們教大家的,就是邁入正智解脫第一個重要課程,也是佛法不共世間殊勝之處,所以無論大家如何辛苦,都要努力的學習,否則大費周章地辦一次禪修,卻只教禪定不教觀慧,卻不能彰顯佛法不共世間解脫正道,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二、如實觀照色身之四大相

       再者,無論同學使用「安般念」或其他方法,在禪修的過程中,因著念力的增強與身心安定自然會有四大的增盛相現起。如果沒有學過「四界分別觀」,因為不知道色身中的種種自然生理現象,則對於其間的過程與變化,就會有不必要的痴心妄想或猶疑恐懼等等負面情緒思維出現。如果學習過「四界分別觀」,像揀豆子一樣,對於四大相的一一特性能一一分別,瞭然明白,則面對禪修過程中,色身所生起的種種反應,就能心情穩定,不會有過多不必要的幻想情緒

       尤其是心念交感所現起的色身四大相,如果沒有緣起正見正觀為引導,很多修行人常被它所迷惑,乃至於錯執認為有一神秘的外在力量在主導或控制。所以,只有能夠如實知見「究竟色」,了知心色如何互相交感,互為因果,緣生無自性,才能破除我人對於色法的執著。乃至進一步,受、想、行、識蘊亦如是觀察,才能究竟斷除對於幻我假相執著

       要如何著手呢?「四界分別觀」是重要的第一步,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重要分水嶺。首先要能透過禪修,觀察到四大的一一相,了知四大如何相生相斥,以及所造色如何依靠四大而現起;必須先看到色聚,然後再辨識每一種色聚里的每一究竟色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進而破除對色法的三種密集(即相續組合,與作用密集)的執著與幻相,以斷除對色法的愛著。為了到達此一目的,禪修者非得熟悉四大的觀法不可,你們現在的修學雖然淺嘗即止,但這些經驗卻有助於你們日後對四大的了解。

三、以心念平衡四大有益健康

       還有,四大的平衡與否,除了和意念善惡有關之外,也和業力、時節(火界)與食物有關,因此,當我們四大失調時,不僅要留意情緒思惟和業果方面的因素,也要把環境食物上的影響列入考量。在這諸多因素中,透過心意對四大加強作意,的確也是平衡四大的要素之一,所以,我們雖然不強調以「四界分別觀」的禪修法門治病但也肯定透過心念來平衡四大,確實有助於身體健康

       總而言之,生病不全因為過去的業障所致,然而,如果我們對於色法不了解,內心就會對色法的種種變化相產生許多不如實的幻想邪見,所以「四界分別觀」的修學是非常重要。

四、觀慧力從持續不間斷的努力修行而獲得

       也許有同學擔心自己實際上觀不到四大,而是用幻想方式在禪修,其實,這兩者無關;你是因為定力、念力羸弱才觀察不到,而不是因為幻想而觀察不到。再者,你們也不能說:「那等我有了觀察的定力再來修它。」這種想法是錯的,是透過修持所培養出來的定力,才能觀察得到,而不是坐在那邊空想有了定力,才去觀察;禪觀力是透過修持才能得到的,不是從不勞而獲的空想而得到的。所以,不要怕困難,從現在就開始修,才能累積未來觀得到的因緣。請各位務必坦然面對自己的心態若有偏頗,立刻調整,如果真能如此,那麼我們教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五、循序漸進地觀察四大

       另外需要再一次強調的是,因為大家是初學,所以我們有時會特別提醒一定要按照順序來觀察四大。比如說:我們會要求最好能夠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做遍身的移動觀察;或是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做對稱的移動觀察。其實,如果你們念力、定力夠強的話,根本不必這樣做,而在一念的瞬間,就能不遺漏的遍滿全身觀察。但因為你們是初學,不知如何控制心力的強度,也不能同時觀察全身而不遺漏,若不按步就班地循身作觀,久而久之,或許會產生不協調的狀況,導致諸界失去平衡,乃至於影響到身體健康,所以才會要你們這樣做。我們絕不會隨便學員出餿主意,而是從帶領同學禪修中,累積出來的教學經驗,這些建議對初學者很有用,請大家一定要切實遵守,以免錯走冤枉路,徒然浪費了寶貴的修行時間

       平心而論,「四界分別觀」對初學者來講是不容易修的,你們當然可以等定力成就再來修。比如說,可以修安般念一直修到四禪,之後再以四禪的定力來修「四界分別觀」;那時觀察色身四大,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不會像現在的模糊一片,困頓難安。因此,你們也許會反問:「既然這樣,那我們現在不是白忙一場嗎?」但問題是,你們以為今天修,明天就可以修得禪定嗎?要知道,那種禪定境界,是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培育出來的呀!在這段蘊釀磨練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透過修學四大,了解身心交感的諸多特性,那麼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一種遇到逆境就會焦躁、不耐煩的個性,或是不能專註,經常心有旁騖地被其它事物分散注意力,等等負面情續的產生時,就把注意力轉移回來觀身,覺察到這些負面情緒將帶給身體很大的負擔與傷害,乃至於使四大失調,健康受損的後果。有了這些正觀身心交感的能力經驗,這時你就會非常謹慎與重視,而且會非常小心的護念自己的心意,調整它使它平和安穩心念如果不容易調柔,則可以轉移來調整四大,使之趨向平衡。色法消長與變化的速度心法慢,情緒波動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在心念已經轉變之後,色身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而若是已經成為習慣負面情緒,對身體傷害的程度時間更大更長。

       我們修持「四界分別觀」,透過對色身四大的觀察,可以有平衡和減輕負面影響的功效。所以,無論傳授它是多麼辛勞,也一定要教會大家這個殊勝法門,就算是我們對大家的供養

耐心之善德在修道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如果想輕鬆的話,教「安般念」就好了,「安般念」不但容易教也容易學,縱然觀不到人中的鼻息,還可以數息,所以學生疑惑比較少,無論如何都可以乖乖地坐在蒲團用功。乃至於出現頭痛和胸悶等禪病,或是因為心念不正當運作而產生的四大不平衡時,也並不一定會想到真正的原因何在。但是修四界分別觀,雖然開始的時候復雜一點,困難一點,但對於未來修行道路,卻有很大的助益,不但可以幫助我們覺察身體狀況的好壞,如果是因為不正當的心念所引起的,也比較容易心生警惕而避免再產生或增長惡心念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禪修所緣,除了能依此獲得無我智慧之外,在修持過程中,也可以幫助我們透過平衡四大來保護自己的心念與色身。所以,不管過程有多麼辛苦,我們一定要教,你們也一定要學

       還有要注意的一點,有時候「四界分別觀」修得不順利,也不是因為定力弱或方法難,而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出了問題,比如遇事容易急躁、焦慮或動輒猶疑不安等習性都會使修行變得更加困難。但就算是如此,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知道了,要改善就有希望了。

       我們一再提到,明顯粗糙的相,覺知就好,不要停留太久,因為明顯粗糙的相對於定力的增長沒有幫助。反之,模糊微弱的相才值得我們耐住性子,細細觀察,因為它才能培育我們的定力和耐心。在漫長的生死道路中,修道並不容易,再沒有甚麼比得上「耐心」的重要了!不只聲聞道如此,菩薩道更是馬虎、急躁不得。一心想要求得無上庄嚴圓滿佛果功德,但卻又沒有耐心、毅力去備辦一切度生因緣才會有「三生取辦」、「一生圓證」、「即生成佛」的速成法門出現。這其中所反映的是不要耕耘只想收穫的心態這是急功近利眾生心,不是純一滿凈的佛法

       成佛是什麼?佛陀那麼崇高偉大,以祂自己的定慧力,是有能力證得解脫的,但是因為不忍眾生苦的大慈悲心,使祂願意常在生死輪迴利益眾生。祂不關心自己如何離苦得樂,而是以眾生苦難為緣念的對象,希望和無量眾生締結清凈解脫的法緣;祂耐著性子,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不厭其煩地培養自己的波羅蜜,直到度生的時節終於因圓果滿。成佛聖者之所以崇高、偉大,值得尊敬是因為祂們以無比的耐心和毅力來圓滿無量的功德

       如果想要快快得解脫,可以修聲聞行嘛!《阿含經》裡面就清清楚楚的寫著:「不用七年,乃至一年,乃至是只要一日一夜,一日一夜立心正住於四念處者,必得斯陀洹果,乃至得究竟智。修四念處,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可見得聲聞果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的。而如果是要求成佛果,則要行菩薩道,要在無邊的時劫中,對無量無邊的眾生累積無量無邊的善法因緣;無論有緣或無緣,也無論喜歡厭惡菩薩行者都要破除人我、自他界限,以平等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令他們皆能離苦得樂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會進一步解說菩薩道的偉大殊勝之處並以慈心禪做為五乘通向菩薩道的修行所緣境,這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無論如何,聲聞道的禪觀之學,也是菩薩共學的基礎,如果沒有耐心,又要如何修行呢?如果在這四事具備,環境良好的禪堂中,都無法耐心地學習觀四大,那出堂之後怎麼辦呢?你們會持之以恆的修安般念嗎?我想是不大可能的,修「四界分別觀」沒有耐心的人也不可能修安般念時會有耐心的。因為不耐煩是一種業習,如果沒有認真對治,則不管是處於何種情境,只要遇境逢緣,它都是會發作的。這一點在入堂之初,就已經提醒過大家了,你們現在就是用業習來跟自身的四大相應嘛!但是,為什麼以前是因惑造業,由業感果,無止息的在惑業苦的循環中流轉,而現在卻能知苦而不會白白的受苦呢?因為現在是透過禪修的力量,學習觀苦而不與苦相應,只中一支毒箭──身苦之毒箭,不中第二支──心苦之毒箭。換言之,就是視我們現在身心為過去因所召感的異熟果,異熟果縱然呈現的是不大好的情況,是苦果,但它屬於非善非惡的中性狀態。異熟苦果雖然是不善不惡的中性,但是我們的心念卻有行善造惡的可能,心念若不善加守護,就會對異熟苦果無明怨憎之心,進而耽溺造惡,並且有增長廣大的可能。所以,在觀察自身四大的時候,無論面對的是粗糙相還是輕安相,都要防護自心,不使貪瞋煩惱滋長廣大,無論面對的是修行順境逆境,既不必追悔過去,也毋須幻想未來都要防護自心,善自珍攝,不使厭倦焦躁、不耐煩或激動、張狂等不善心念增長廣大。

       接下來,向大家講解四護衛禪。

淺說「四護衛禪」

       傳統的禪修法門,以「五門禪」為主,「五門禪」又稱為「五停心觀」。我們今天所學的「慈心觀」,屬於「五門禪」之一;五門中除了慈心之外,還包括不凈觀、數息觀、界分別觀和緣起觀。這五種禪法,因為有「凈治惑障」與「順向解脫」的功德妙用,所以流傳廣遠,修習者眾。

       在阿含經中,佛陀也教導弟子們學習幾種護衛自己修行的禪修法門,又如《清凈道論》,也整理出幾種「護衛禪法」,其中比較值得說明,而且也陸續在前面課程中提過的方法,包括佛隨念、不凈觀、死隨念和慈心禪。

一、佛隨念

       比較完整的「佛隨念」的修學內容是:首先要有四禪的定力,我們可以用「安般念」或「白遍處」來培育四禪的定力。接著,在禪定中憶念、觀想一尊最能激起敬意的佛像,這時定力使佛像在定心中出現;這時不是純粹的觀佛像,而是要憶念、思惟佛陀功德,包括阿羅漢、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等等聖者的具體功德內容。在開始時,可先選擇一項自己喜歡功德,作為禪修的所緣,專註一段時間之後,佛相可能會消失,果真如此,不要去找它,不需再使相現前,只需繼續專心憶念佛陀功德即可。這是論典中教導的「佛隨念」的修法,可是,初學者做不到時,怎麼辦?總不能動不動都要等到四禪才起修呀!所以,一定要從現在開始憶念、思惟觀想,慢慢培養禪觀力才行

       雖然在這次的禪修沒有特別教大家修持「佛隨念」的方法,主要是考慮同學定力能力,但是我們在誦念經文或禪修開示中,就時常提醒同學們憶念佛陀慈悲與善德,禪定智慧,以及祂利益眾生為我們指出古仙人道恩德。修「佛隨念」要到圓滿,必須有四禪以上的定力,如果禪修者在過去生中,曾經見過釋迦佛陀,那麼藉此定力,可以在禪定中見到佛陀相貌。而若是初學者,因為定力薄弱,則只能藉由觀想思維,來憶念佛陀的五分功德法身。所以,依同學目前的能力而修學,就是利用晨誦與大堂開示時間,在遇境逢緣中,提醒思惟感恩佛陀的智德、恩德與斷德,依此憶念而心生歡喜感恩,願意向佛學習。

       「佛隨念」是以憶念引導我們邁向解脫導師──佛陀為主,然而在修行中,也需要有好的環境助緣與同行道友尤其是在這佛陀已經入滅的時代。在修行生涯中,如果有榜樣可以學習,有善友相互為伴,相互鼓勵與提醒,則精進力便很容易生起;反之,如果我們舉目所見皆是懶散萎靡,威儀不端的道友,則我們的自我要也會隨之降低。在禪修期間尤其顯著,在禪堂打坐時,我們有時也會因為身體的疲倦或疼痛而不想繼續正身危坐,攝心正念。這時如果張開眼睛,看到其他人都坐得非常端正庄嚴,則我們的精神也會為之一振,生起習學效法的心,而能繼續持續下去。如果放眼望去,大家都坐得東倒西歪,則我們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地移動身體懈怠散心下來了

       還有,禪堂整體的修道氣氛也很重要,我們在禪修的第三天開始,鼓勵大家盡可能的連香坐禪。有同學告訴我,有時候一支坐香的時間結束了,身體雖然不疲倦,但卻不想再用功,想到外面經行、閑逛一下;這時如果很多同學繼續留在禪堂用功,他也會心生歡喜鼓舞,跟著留下來加香用功;但如果這時禪堂只剩小貓兩三隻,他就一定會到外面去「散心」一下。

       因此,為了使自己保有一清明心志,不容易退轉、墮落;我們應當時常憶念佛陀的諸多功德,敦促自己起而效法。也為了相互護念彼此的道心,大家一起來營造禪堂的修道氣氛。尤其是當我們的心暗鈍不明,不知所向時,更需要如此。這是效法典範,勤求精進的「佛隨念」的本意,只不過後來卻慢慢演變成望佛保佑、求佛加持的念佛法門,然而求佛護念的同時,自己也必須精進奮發才行

二、不凈

        至於不凈觀呢?比較粗糙的方法是去「徵求」一具死屍,如果有佛教徒很想成就修行者不凈觀,可能他會樂意的把自己的屍體捐出來。找到屍體之後,可以把它開膛剖腹,剝皮析骨,觀看內身三十二分的種種不凈;再進而觀看它膿脹腐爛的所有過程,藉此對治我人貪愛色慾淫慾情慾心。聽起來有些恐怖惡心罷?覺得惡心,倒盡胃口,就不會再生無謂的貪愛了。這種方法在現代實行起來有困難,不但屍體不容易取得,到墳場去找一具,又容易犯上刑法遺棄毀損屍體罪刑,而且腐爛過程中的屍臭,也會引起旁人的抗議,所以要找到荒山野外,修行不凈觀的適當地點是很困難的。

       其實這種修法太笨拙,如果我們的禪定力足夠深厚,就可以定力在附近觀取屍體;比如我們住處方圓幾里之內如果有墳墓,就以四禪的禪定光明取得地下的屍相,直接觀察墳內屍體敗壞的過程,不必大費周章地去挖人家的墳,找屍體來修。

三、死隨念

       接著說明「死隨念」。

       當證得不凈觀而入於初禪之後,便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簡而言之,就是:先觀想自己成為一具死屍,若腐爛相出現,就專註於它,然後觀想:「我必然會死亡,我的生命確實無常」或「我生命的終點即是死亡」,這是修習死隨念的方法

       我們之所以不能精進用功,多數是一種偷安茍且的心態,認為還有大把的時間供揮霍,才不肯把握時間精進修道。所以要常常憶念、思維生命危粹,年命不永,無常大患,促爾現前。如此則能心生警惕,珍惜光陰,努力用功

       而在禪堂中,應當如何在遇境逢緣中,以警惕心做為修道的助緣呢?記得在禪修的第二天,我們曾提醒各位,當身體久坐疼痛時,當感覺自己好像快要被強烈的痛苦與困頓擊垮時,那時便應該提醒自己:如果這就臨終時的痛苦,那時我若生起瞋惱心,與疼痛糾纏不清,不就有可能墮落到惡趣嗎!我應該藉疼痛因緣,練習靜心觀察,安然耐處,增長自己遇事不亂,不隨惡念起舞的能力

       還有,我們也曾經要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在醫院,被五花大綁地捆在病床上,身上插著鼻管、胃管、導尿管、氣切管……,那時縱然身體疼痛麻癢,也是動彈不得,哪能像現在要動就動,要抓癢就抓癢。我們在此時想那時,趁此因緣,透過禪修的靜定力,學習隨境順處,安然不動的能耐。以上這些例子與提醒,都可以做為修「死隨念」的方便。

       我們要如何運用這四種護衛呢?首先,當一個人的貪欲非常強時,他是無法修行的,因此,他要修不凈觀來加以對治,尤其是男女情慾淫慾眾生對於色慾的愛染是非常強烈而難以斷除的,可以用不凈觀來對治,以消除慾念。其次,當一個禪修者退失道心,懈怠墮落,向外攀緣時,他要修「死隨念」;人之所以不肯用功大部是因為認為死期尚遠,心存僥倖的緣故,所以要修「死隨念」來警惕自己,激勵自己的道心。再次,他可以念佛功德生起勇猛的效法之心

慈心觀之利益

一、外部利益

       最後,我們要解說「慈心觀」,對於禪修者而言,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禪修所緣。為什麼呢?首先,先說外在利益人生在世,其實處處充滿危險,你們不覺得嗎?例如,我們可能會遇到惡人也可能碰到惡鬼,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在佛陀時代比丘大部份在曠野修行,有時候就會碰到很兇暴的羅剎惡鬼,無緣無故,無冤無仇的就會加害於人。

       例如,舍利尊者的經歷:尊者有一次曠野中禪修,一個夜叉飛從他的頭頂飛行經過,無端起了瞋心,惡意地在尊者的頭頂狠狠地敲了一下。要知道,那股力道是會把一般人的頭殼打碎的;但是,那時舍利尊者攝心正念,住於甚深禪定之中,所以並未感到痛苦。當時也在不遠處的目犍連尊者看到了整個過程,覺得這個夜叉好凶喔!他向前問說:「朋友你還好嗎?有沒有哪裡覺得不舒服呢?」舍利弗答說:「我很好!吾友!只是覺得頭有一點痛!」於是目犍連尊者便說:「哎呀!贊嘆大德,太不可思議了!尊者神通力太偉大了!剛才有夜叉在你頭上用力打了一下。那個重擊的力量足以劈開一座山峰,足以打倒一隻大象。但尊者您只是淡淡地說:『我很好,只是有一點頭痛。』」接著舍利尊者答說:「贊嘆尊者目犍連!你的定力是如此之深,神通是如此廣大,能夠看見所有的夜叉,至於我,則連甚麼泥怪也看不到。」

       這時世尊以天耳聽見兩為尊者之間的對話,便贊嘆舍利弗的無瞋之心

       心意不動如盤石,不因貪婪而執著不為瞋恚而忿怒,痛苦豈能何之如,降臨於此清凈心!

       你們看,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尊者,都免不了遇上惡夜叉,受一無妄之災,幸好他的正定正觀力強,慈悲深重,才能如此鎮定的,安然地面對惡鬼神的無理取鬧。這類故事經典中多有記載,所以,我們要學慈心觀,不但要對異類眾生發散慈心,使自己的修行生活不受干擾;而在人群中與人相處時,也要常常對人散發慈悲心,除了能增長護念眾生的善德,別人也比較不容易對我們起惡念,或是莫名其妙的想傷害我們。

二、對治內心瞋惱,善待自己

       以上就外在利益來談修持慈心觀的重要,不過,修慈心最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中時常生起惡念,恃己凌他,動輒看每一個人都不順眼。我們修過四大就知道,惡念會產生不好的身受,會有粗糙的四大相,會讓人不舒服,非常難受,這些我們都已經用自己的經驗印證過了而無論是輕軟的四大相,還是粗糙的四大相,都是有因有緣的,除了業生、時節生,和食生色聚外,還有心生色聚;而在今生修行中,對於心念所生之色聚,我們要負全部的責任當我們的心起惡念時,硬、粗、重、熱惱、粘著、束縛等等粗糙的四大相就會應心而生起,於是我們終於知道:不可以惡念。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還是常常對人起惡念,為了對治這種粗惡心行,這是佛陀要我們修習慈心觀的重要原因

       也許有人會說:「要修慈心觀,那祝福自己就好了。」祝福自己不能得慈心觀的正禪定,我們可以藉此讓自己感覺快樂舒服一點,但這對禪定的增進沒有幫助;因為慈心觀要心有取相,依此才能入於禪定

       盡管如此,我們在一開始還是要對自己修慈心,這不是為了達到安止定或近行定,而是因為培育對自己的慈心之後,身心會輕安柔軟,就比較能夠以己度他情,也較能以愉悅之心祝福眾生。《阿含經》說到「自通之法」:了解到眾生和自己一樣,都希望得到祝福,受人尊重,身處安樂不喜歡受到傷害,不願意死亡。如此一來,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比較柔軟、和善、寬容,而且願意給人歡喜。瞋恚的心和帶有惡意的心,往往會使自己不舒服。所以,我們常常提醒同學:就算你真的不肯寬恕別人,不肯祝福別人,那至少也要善待自己吧!用善心對待別人,能使自己的身心平寧安和,也是善待自己的方法。切記:不要用別人的惡來懲罰自己!對於別人的惡,氣惱瞋恚,對方還沒有接收到,就已經先傷害自己了。

三、論典中說慈心功德

       南傳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論書《清凈道論》中,曾列舉修慈心的幾種功德,如安眠:不會輾轉反側,不做惡夢,而能如在定中的入眠;安寤:不會疲憊不堪,而能迅速的清醒;能見吉祥之夢,為人與非人愛敬,諸天守護,不為火燒或中毒或刀傷,顏色光彩,心得迅速入定,臨終不昏迷等等利益

       要將四種護衛禪修習得圓滿,必須具備四禪的定力,同樣的,修慈心觀的時候,標準做法是:以四禪的定力取一個所緣來修習,這時心念中會浮現這個所緣的影像相,然後入三禪,以禪定光明照向所緣,向他散播慈心。當能成功地完成慈心觀的修學時,便能夠輕易地轉修「佛隨念」。

慈心觀」修習要領

       前面曾提到,必須具備四禪的定力,才能圓滿修習四種護衛禪法;既然如此,那現在修慈心觀,因為大家都沒有四禪的定力,所以只能「咬牙切齒」忍著身體疼痛內心的熱惱,坐在蒲團上「勉強」散播慈心,「假裝」自己很慈悲嘍?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慈心觀啊?這樣自己與他人真能得到慈心利益嗎?初學者要怎麼修慈心觀呢?

       我們的建議是:

       第一,當身體疼痛時,心情也會受影響,此時不要修慈心觀。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快樂平安也就不能散播出慈心,最好等到疼痛解除,身體輕軟相顯現,這時才有能力歡喜、祝福的心,也才能將之散播給他人。平時我們禪修,要求同學不要隨意移動身體,否則念力容易散失,但在帶著大家修慈心觀的時候,就允許同學先移動身體,解除疼痛僵硬,使心念亦能柔軟慈和,才能有效地生起慈心

       第二,在修的時候,先對自己修。使自己先歡喜愉悅,才能真正地祝福別人,對人散布慈心

       第三,對自己修完慈心之後,再開始取外相,以一個你意願祝福的對象,藉此培育對人的慈心。此時所緣相清晰地呈現在定心中,當能達到三禪的定力,這個階段才算完成。接著,將心念轉出,意欲祝福較多的眾生,乃至擴充到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我們祝福於關懷的對象。到此,慈心觀的修學,才算圓滿了「慈無量心」的殊勝特德。這些過程對於學者是有困難,所以剛才那一支香的引領,只是用文字提示讓你們依文起觀,體會慈心在禪修中生起與應用的基本要領。

       「慈心觀」的極至是慈悲心的擴充,等念冤親,無所隔閡,直至無量無邊的「慈無量心」,這是人天殊勝的善德,也是生發菩提心,願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法心要。他的最終目的是對無量眾生的關懷與救濟,但是,禪觀修行的起點,則是先對一個一個具體的眾生慈心而不是動輒不著邊際地泛說無量。所以,縱然有四禪的定力剛開始也是以一個一個所緣,切實地修持。比如說,先取父親母親影像,而且是快樂微笑的影像,然後對這影像慈心,散播祝福;當能夠極專註地安住於該影像時,這影像會很清楚地映現在你的定心之中。對初學者而言,雖然不能生起定中影像,但是這個散播慈心動作要做得毫不猶豫,如此也能有自他得利的效益。千萬不要起疑心,因為定力不強,再稍有猶豫遲疑,則五蓋中的疑蓋現前,那就失敗了;所以切記要斷疑生信,起堅定的勝解意,這時就會產生令人驚喜的禪定經驗

       第四,慈心禪不但要對人、對惡道的眾生修,也要天神修。所以,今後無論走到里,也無論在那裡是暫住一天或常住一年,都要日日修行慈心觀,護念一切眾生,也祝福所有天神。如此則所到之處都能諸神護佑,宅舍平安,一切安穩光明吉祥

       說到這里,要跟各位講一個記載在《清凈道論》中的故事,每次帶禪修,我都很喜歡轉述這個故事大意是:有一位尊者以「慈心觀」做為主要的禪修所緣,他並且受持平等住」之法,也就是遊行諸地,居住每個寺院蘭若都不超過四個月,以斷除對於安定住所的安逸戀著之心有一次他遊行到一個寺院住下來,住滿四個月之後,便依例整理行囊,打算明日啟程前往他方。在離開的前一晚,他在靜坐中忽然聽到樹林中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就發問是誰在哭泣?原來是住在樹林中的一群樹神們在哭泣,他再問原因樹神們回答:「尊者啊!您有所不知,在您未來之前,我們原本是天天打架吵鬧的呀!您來住此地之後,不但天天修慈心禪,還把慈心發送給我們,所以我們這四個月來都和平安樂,沒有吵架,所有非人都得以互相慈愛;現在您要走了,我們又會開始吵架爭鬥,說粗惡的語言了,所以才會哭泣!」

       尊者是一個非常慈悲的人聽了之後覺得不忍心,覺得若能因為他在此處,讓諸非人們相安而住,是非常好的。於是就為此破例再住四個月,讓這些樹神們能平安吉祥。之後,四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尊者臨行的前一晚,這些樹神們又哭了,尊者就再答應住四個月。就這樣,四個月又四個月尊者每一次都不忍心看到他們哭泣,因此一直住下來,直到他在涅槃。………

       大家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想呀?這位修慈心尊者走到一個地方,連凶惡好鬥的非人眾生都被他普覆一切的慈心所感動,尊者走到哪裡,就把平安喜樂帶到哪裡,真是令人贊嘆!反觀我們,就像一句話說的:「我來,不是要帶給你平安,而是要讓你們起鬥爭的!」我們走到哪裡,就把平安與鬥爭帶到哪裡,當別人聽到我們要來,不但沒有歡喜,還引起厭惡與嗔恨!這二者真是天壤之別呀!

       再次提醒,除了惡鬼羅剎之外,慈心也要送給天神喔!當我們定力越來越強時,就會知道慈心觀益己利人功德有多大了!所以請大家回去以後,天天都要撥一點時間慈心觀。

修「慈心觀」應避免之對象

       修習慈心觀雖然可以得到很多利益,但是在開始修習的階段,由於定力不足,平等舍的心不夠,因此在某些對象會造成失敗,乃至於染著,這就要特別留意暫時不對之修慈心觀。這些對象包括:

       一、對極親愛的對象有可能慈心失敗。因為太關心對方,一修慈心,貪染心竟然隨之而來則會導致禪修的失敗。

       例如,有一次禪修,其中一位學員自己的兒子慈心禪,結果修到痛哭流涕。小參時問她怎麼了,她說:「我以兒子為所緣,在修慈心觀時,聯想到他大學聯考沒考好,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而我又跑來禪修,不知道他飯吃了沒?自己一個人在家過得好不好?我越想越擔憂,越想越難過,以致於傷感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師父我是不是太慈悲了?」我說:「不是太慈悲,是太悲哀了!」這位同學禪修時,因為對兒子有貪愛的染著,起了妄想,以致於引起貪憂的煩惱心,這是慈心觀失敗。

       當然,有時候我們聽聞佛法或修慈心觀時掉眼淚,未必全是染污心而起,有可能是一份感動與法喜的情緒在涌動。如果無法觀察心法內容來判斷它,也可以觀察色法的四大相:如果是粗糙、濁重而令人難受、顫栗的,就代表是惡心;反之,如果是輕軟而令人覺得舒服、愉悅的,就有可能是美善的心念,或是在較好正念狀態中。

       二、對無好惡的人也可能修慈心失敗。對他沒有特別貪瞋感情的中性者,有時因為我們的慈心不夠,向這些對象慈心時,會有倦怠、呵欠的情形這是因為對眾生沒有慈悲熱誠也會導致禪修失敗。

       三、很厭惡瞋惱的對象比如常和你作對,引起你排斥厭惡的人,因為在初修階段,不容易對這些對象慈心,可能一想到他們,就怒火中燒,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地祝福他們呢?所以,對這些人修慈心觀,也會失敗。

       四、異性欲界眾生容易對異性起貪染心,所以,初學者最好以同性對象慈心。不過,即使是同性,如果對方會引起你的貪染心,也不要以之為禪修對象

       五、亡者。有些人覺得慈心觀的效益很大,所以想對已沒有故的親人慈心,如亡故的父母親等,但這樣做是不能入禪定也不能得利益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現在的長相如何,而過去生的影象,在現在的時空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無法給他慈心利益,禪修者也不能得禪定。在《清凈道論》中就記載一個實例:有一位比丘,以他師父為所緣而修慈心觀。但他不知道對方已經去逝了,因此久修不成,無法證入三禪功德。他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知道師父已經去逝了。等到他換另外一個尚且活著的人修,不多久就成功地證得三禪。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對逝去的親人慈心,可以有幾個方法:第一,盡量培養定力,修天眼通,就可以像目犍連尊者一樣,去尋找自己亡故的母親投生之趣向,與此時所生形象為何,然後取他們現在的影像來修,就一定會成功。第二,我們可以行種種善,如布施持戒等,然後以此功德迴向給亡故的親友,藉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與感恩

以上簡單說明五門禪與四種護衛的禪法內容,有些項目在這課程中有教導大家實修,有些則限於時間學員程度,無法一一詳細的教導與演練;就是實修的功課,也是初階,並淺嘗即止。雖然如此,但是在這七天里,所學法門有時也已經勝過自己摸索,或獨修一種方法多了許多。意思是,如果只執著一個法門,堅持一定要把它修到圓滿程度,才願意換另一個法門的話,那對於整個佛法的修道次第會感覺很茫然,也無法在許多困境出現的時候,以確當的方法來護衛道心。這個禪修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兼顧,定學與慧學的均衡,並且展現修道在次第與技巧上的完整。所以,雖然禪修的進境是淺嘗即止,但卻更重視全面而不偏頗的正見啟發正確修行。希望大家都能獲得法益,並且對佛陀的所有教法,能生起歡喜踴躍的善法欲與學習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