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剛法師:佛七開示

佛七開示
 
  一九五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日,長春般若寺全體僧眾舉行了冬季念佛七。在此閉關期間,方丈和尚僧眾作了方便開示,由弟子錄音整理後謹慎推出。由於當時倉促錄音,有不圓滿之處,請諒解。阿彌陀佛。

  般若方丈成剛法師開示

  無論是我們佛門事情,還是世間事情,如果我們要發起某一種因緣的時候,在做這種事業之前,都得有一個準備過程,以便能夠使我們做這種事業順利地進行,中間免去障礙,最後取得圓滿成功,獲得不可思議利益世間事業是這樣,我們佛門佛教事業也是這樣。
  比如說:我們要到北京去,在起行之前,就要做好到北京去的一切準備,這樣我們才能夠一路上順利地進行,中間沒有什麼困難障礙,最後真正能到北京,所以就得準備。世間講,"窮家富路",在家裡困難一點兒、貧窮一點兒沒關係,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就可以了。可是我們要到遠方去出遠門兒,在旅途上缺一分錢也不行,所以必須準備充足的錢財,這樣我們在路上才不會發生困難。準備衣物,準備旅行用品,考慮坐哪趟車,怎麼走,在哪兒下車,到哪住宿......這就叫"前方便"。在這事情沒做之前,就得採取這個方便辦法就能確保這個事情能夠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中間不退失或者引致失敗的結果。所以必須得做好前方便。
  我們打念佛七也好、打禪七也好、設壇、誦咒、剋期取證也好,都得事先準備好,掃除一切障礙。我們要想使這個佛法因緣順利地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像楞嚴經》里說的設壇、誦咒,事先都得種種因緣、種種方便辦法都是前方便。做這種事情之前採取的方便辦法,就是確保這個事情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發起不可思議佛法利益
  《童蒙止觀》說:第一要懺悔,第二要發願,第三要訶五欲,第四要棄五蓋,第五要調身,第六要調息,第七要調心,第八要採取方便,然後你才能夠真正的把這件事情實行起來。
  懺悔,因為無始劫來我們眾生貪著世間妄想執著這個世間,心裡有所住著。在我們的八識田裡積聚了積重難返的生死習氣這就業障,過去所做的一切罪業,成為我們修學佛法障礙。如果不把這個障礙排除,那麼我們想修學佛法那是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想使道路能夠暢通無阻,必須得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然後才能通達無礙。所以我們必須懺悔罪業。
  "十大願王"里說:"四者懺悔業障",業雖然沒有形相,沒有相貌,沒有顏色,不是具體的事物,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力量作用不失。佛在《華嚴經》里不說嗎,如果一個眾生的罪業要有形相的話,盡滿虛空也容納不下,就是一個一個往上摞,盡滿虛空都擱不下。可見我們眾生的罪業深重,孽台高築,罪深千丈,所以要徹底拔出這個罪業根子,把孽台推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麼我們就得懺悔宿業,懺悔罪業,使無始劫來的罪業--貪嗔痴、殺盜淫妄、斗亂危害這些罪業,不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道路的障礙,那麼怎麼辦呢?懺悔
  懺者發露,悔者自新,這樣我們才能改往修來就像我們衣服似的,衣服本體是乾淨的,就因為染上了油污和塵土,浮在上面,所以這衣服舉體都是臟的。但是油污和塵土不是衣服本體,我們經過洗滌就可以恢復衣服的乾淨。懺悔就像洗滌衣服,洗滌油污和塵土一樣。所以有罪業不懺悔病毒在我身心之中、永遠在這裡泛濫,那不會好的。我們要把它罪根撥除,懺悔就是把病毒徹底拔除,我們就會消除病苦健康安樂。所以懺悔這個事總得今天懺、明天懺,盡未來都要懺悔
  不發懺悔心,不發露自己的罪業,你就不能自新,不能成為一個新人。就像我們犯了罪一樣,不很好的改過,不很好的改造自己,就不能成為新人,永遠是一個罪人,所以得懺悔懺悔罪業。在佛前發露,怎麼想的、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採取什麼方便,危害到什麼程度,得發自誠心,痛哭流涕,才能求得諸佛菩薩的加被,諸佛菩薩有異方便,特殊的辦法就會使我們的宿業消除,身心清凈,這樣再發起我們佛法因緣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不懺悔是不行的,就像我們這個桶似的,過去盡裝毒了,現在要想把它甘露就得徹底地把這毒洗刷乾淨。不洗刷乾淨,留一點毒,再裝上甘露甘露也變成毒了,就不用了。所以要懺悔懺悔業障,業是罪業、障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我們要想念佛,罪業就出來障礙,念不下去。我們要想禪定,罪業又出來障礙,念不下去。這是罪業--過去生生世世造的,身口意造的罪業。必須懺悔懺悔以後罪業就消除了,就不為我們的障礙了。
  障有三障,我們不每天念么"願消三障諸煩惱",一個是業障業障屬過去造的業,是障礙障礙我們菩提道,障礙我們修學佛法。今天我們不知道,還貪著這個世間,還妄想執著這一事物,心有所住,還起惑造業,所以紛繁之事擾亂心神,叫做"煩惱障"。現在還在繼續作業,招惹這一事物反過來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這就煩惱障。再一個是報障,報障就是因為過去造惡業了,墮落地獄惡鬼畜生道,這種果報就不能見佛聞法,就不能修無上覺道,障礙他不能夠得佛法利益。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打禪七之前,要很好懺悔業障,消除三障諸煩惱
  現在我們要身心放下,什麼也不攀緣,什麼也不妄想執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紛繁之事就不能擾亂我們的心神,我們就沒有煩惱障。現在我們得到人身,能夠見佛聞法,我們就沒有報障,就能消除三障諸煩惱。沒有這三種障礙,我們才能發起勝進,進修無上菩提,發奮念佛極樂世界懺悔宿業,這是第一個,不懺悔不行啊。
  第二、懺悔完了以後要發願。發誓發願就像世間人做事業似的,說我一定發誓發願事業做成功,不成功不來見你。也得發誓、發一個決定心,把這個事業做好。對於過去所造的惡業誓不再造,發願懺悔宿業以後身清凈,三業清凈,心不貪嗔痴,口不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身不殺盜淫,發願從今以後誓不再造,發誓發願再不造惡業
  願分兩方面,一個要止惡,過去造的罪業懺悔了,再不造,這就截了生死流。再一個發願,我今天發願念佛,我今天修禪定修無上覺道,不是為了我自己出苦得樂,更重要的是我要自我成就成就眾生。發大乘菩提之心要想眾生之苦,要不忘世間眾生生老病死之苦。所以發願:"我為普度眾生都出離生死苦輪得大安樂,所以我要修無上覺道,我要好好修禪定我要好好念佛將來普度眾生同生極樂國。我念一句佛,做一絲一毫的善事,都普皆迴向:令眾生皆得出苦得樂。"
  必須發大願,願為前導,沒有願,一切事情都不成就,縱然我們發起這個事情,中間遇到點兒困難挫折,或者遇到點兒利益就會退墮,高興了,不進行了,或者是失敗了,氣餒、退了不幹了,所以得有願。得不喜、失不憂,不管遇到好的境界、壞的境界,我們的事業不能停止。念佛非得把它念到底、念好。修禪定非得把它修好、修到底,非成功不可。得發這個願。我們發心念佛,打念佛七,修禪定,不是為了自己,都為了法界眾生出苦得樂我要修行將來就不能普渡眾生
  發大願,願為前導,這樣我們才有力量,有動力這是我們能夠完成事業的保障。心是主宰,不發願、不發誓是不行的。佛在《華嚴經》里說:"不發願而修一切善法,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合,終不長久"。就是我們用五彩巧繪做的工藝品,雖然做的很好,但是不用膠粘上就脫落了,不能長久。用膠粘上,把它粘固定了才能長久。我們的願也是這樣。 一定要發誓、發願,不管世間事情,還是我們佛門事情,沒有一件事不發願而得成就的,中途都會退卻,不會成功的。所以第二要發願懺悔以後要發願,能使我們發起勝進,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最後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
  第三,要訶五欲。訶就是訶斥。食慾、味欲、觸欲、淫慾、睡欲,五欲是生死的泥坑,就像五個賊似的。我們要想發起勝進,修無上菩提之道,這五欲、這五個賊時時出來障礙。我們要想念佛,一會兒食慾出來了;一會又想睡大覺又困了,振不起精神,睡欲又出來了;一會觸欲又出來了感覺到不舒服,還是躺在沙發床上好;一會味欲又出來了,又想吃點好的;一會淫慾又出來了男女貪愛又上來了。這五欲嚴重地障礙我們修禪定念佛,所以得訶斥五欲。就像五個賊來了,想進我們的門,我們知道它是賊,就得把它訶斥走。不能歡迎它、接待它,歡迎它,那它進來以後,不就得危害我們嗎,所以我們訶斥它,把它攆走,不能讓它進門。這五欲之念一起,馬上就把它訶斥走,不能隨順它、歡迎它、助發它。就像賊似的,來了以後,必須把它訶斥走,我們才能不受它的危害。所以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里說,要訶五欲,訶斥它、譴責它,把它遣走。當然我們修行禪定念佛,正常地起居,睡眠飲食、穿衣,這都是正常的,為了保證修道。但是那些過分的,已經釀成罪業的事情那就不行了。要訶五欲。
  食慾,我們飲食以滋色身,能支撐這個色身活命,所以也不能不吃飯,但是不要貪著地吃。不要引取無厭,要少欲知足就像我們吃飯似的,這個飯挺好吃,要吃十分飽。吃多了,各個器官負擔加重,馬上昏沉身體沉重,走道兒走不起來,難受,這就障礙禪定啦。想要禪定,哪兒都不舒服,肚子、胃裡都不舒服,所以要節制食慾。到時間就用齋,不到時間不能一天老吃,飲食這個念老往出發,一念佛了,這個念就往出發。食慾這個念就和我們念佛這個念紛爭起來了,交戰心中,它倆就鬥起來了。所以念佛這一就不能順利進行,就成為我念佛障礙了,也成了禪定障礙了,我們這個事業就不能順利進行了。所以食慾也是我們六道眾生一種最嚴重的生死習氣,應當做葯想,不應當貪著飲食。因為什麼呢?一會兒想吃,一會兒又想吃,這個念熏習得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盡表現它了,那麼阿彌陀佛就表現不出來了你想念佛,它這一念出來了就把阿彌陀佛這一念遮擋了,所以要訶五欲。
  味欲,就是貪著美味,好吃的美味。住味生心,說這個好吃、味道好。嚴格來說像臭豆腐和腐乳,那裡都有酒,最容易住味生心。不但是這兩樣,其它的一些住味生心的飲食不要貪著。貪著以後,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住味生心。這樣的話,貪愛熏習地非常嚴重,力量非常強,所以一要念佛、修禪定、學佛法它就現前了,障礙我們修學佛法。所以要訶食慾、味欲,像飲酒、抽煙,有的人好吃這個、好吃那個,都是住味生心,我們出家佛門弟子有什麼選擇,飲食要隨其自然,不要養成這種壞習慣這是味欲。
  觸欲,佛說隨遇而安,我們住在馬棚里也是極樂,住在宮殿里也是極樂,睡在沙發床上也是極樂,睡在地上也是極樂,少欲知足嘛。佛說:"知足者常樂"。所以要少欲知足,不要貪著好的感觸,住欲生心,說這兒舒服,比如坐在禪堂念佛堂,一坐坐半天,腰酸腿疼,那不舒服這就不行了,得訶斥觸欲,把它訶斥走。觸是感觸,屬於身根的感觸。說穿上這個衣服舒服,穿上那個衣服就不舒服。適可而止,不要過格。像我們鋪蓋,不冷了暖和就行,一個草墊子、一個褥子、一個被,暖和就行,不凍著就行,不要鋪得挺厚,一個這個、一個那個......鋪得那麼高,貪著觸欲就不行了,不能唆發它,唆發它就要成為我們修道的障礙
  睡欲,睡欲就是迷惑昏沉之心,提不起正念。比如說我們心裡昏沉,提不起精神,非睡不可,這是一種妄心在作用妄念作用,能睡出生死。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長睡眠也不行啊,晝夜貪睡,睡眠昏沉過程是在建立生死,所以我們要訶斥睡欲。要適當睡眠,該休息了就休息。如果這種生死習氣熏習嚴重了,沒等念佛,往那一坐就困了,呼呼睡上了,昏沉、掉舉。這樣阿彌陀佛就會昏沉這個妄心遮擋,不能現前,所以我們念佛也不能順利進行,修禪定也不能順利進行,障礙我們念佛和修禪定。睡欲也是無始劫來熏習的,所以我們要訶斥它。
  淫慾,欲染為淫。無始劫來男女互相貪染,男的種子種在女的八識田中,女的種子種在男的八識田中,因緣會遇,這個種子就引發出來成為現行,互相貪染。所以佛在經里說:"淫慾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慾之心若不斷除,想出離生死塵勞那是不可能的。《楞嚴經》里說:"身不淫,心不淫,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身不行欲事,心也不能有淫慾之念,斷除身淫、心淫,能斷之心也要把它斷除,這樣於佛的無上菩提才有所希望進趣證得,否則它就會成為我們最大的生死障礙
  殺生也好,偷盜也好,妄語也好,斗亂危害也好,在一生死罪業當中淫慾是根本。如果要是沒有淫慾,那麼我們這個三界六道都不成就男女不互相貪染了,就沒有我們這個身心世界了,所以這個是根本,生死的怨賊,是第一惡的。殺生、偷盜、斗亂、危害、妄語,我們明白它的危害,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要不殺生,為什麼要不偷盜,為什麼要不妄語,我們就能夠馬上把它斷除。可淫慾是無始劫來貪染形成的,染污的非常重,所以有纏綿性,糾纏不清。雖然明白了,知道它的危害性了,但還是難以斷除,所以它就把我們拖入了無邊的生死。我們要想念佛七,一心念佛上極樂世界要想禪定,進修無上菩提,必須把這個生死怨賊給它攆走,訶斥走,不能隨順它,不能希望他,應當討厭它,把它徹底地斷除,不斷除就會為我生死障礙。我們一念佛,一修禪定愛欲之心油然而生,想念佛念不下去,想修禪定也修不了,所以要訶責淫慾。這個五欲之中淫慾為首,若沒有淫慾身心世界尚不成立,三界六道都沒有了,還有什麼食慾、味欲、觸欲、睡欲呀?所以它是根本,必須把它清除。
  不但人是這樣,男女互相貪染,畜生也是這樣。所以熏習的最重,這個妄心、習氣勝過一切,所以必須把這個根本給它斷除。不斷除,勢必危害無窮,自我危害、危害他人。如果這個淫心不除,它是最大的客塵煩惱,如同火燒,如同刀割,它的危害性極其嚴重。所以佛在經里一再教誡我們,要戒除它,要防止它,要斷除它。不但說我業力凡夫要防非止惡,不讓它發起現行,要減損它。縱然得了神通仙人,如果不嚴加防止,還要因為這個而墮落。佛在經里說:證了小乘佛果須陀洹的人,須陀洹是聲聞四果,因為餘業還要七返天上,七返人間,來受生,然後才能證阿羅漢果,斷除生死惑業。就在七返天上七返人間的時候,如果迷了,還要還俗取妻,何況我們凡夫呢,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出家僧人,不要受它的危害。
  佛在經里說:在佛那個時代有個獨覺仙人他在山中修道十二年,是修外道的,他得了神通了。有一天,山上下大雨,因為他年歲大了,一不小心就栽了個跟斗,因為他沒斷除嗔恨,所以隨吟咒力--外道咒的力量,令這個地方十二年不下雨,乾旱了十二年,所以發生了大飢饉災,就是飢餓。國王大臣老百姓都沒有飯吃,餓得了不得。這時候國王大臣都非常著急,心急如火。有人告訴國王這是山中道人力量,所以國王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對策,如何降伏此道人。大家來了以後面面相覷,說這個獨覺仙人有這麼大的神通,我們誰能治服他呀?都沒有良策,想不出好的辦法。這時候有一淫女,以行淫為業的淫女,打扮得花枝招展來見國王她說我能降伏此道人國王說你若能降伏他,解除飢餓的災害,我給你重賞。所以這個淫女就搖搖逛逛的來到山中。獨覺仙人在洞里修行,參禪打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淫女就上前摸上摸下,摸摸觸觸,這個獨覺仙人為他沒得無漏的禪定是有漏定,所以他妄心一動,慾念一起,頓失神通神通沒了。所以這個淫女提著獨覺仙人來見國王國王給她重賞。就是仙人已經得了神通還要墮落,何況我們凡夫呢,更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要防非止惡,切莫受騙上當,後悔晚矣。
  淫慾是三途之因,地獄惡鬼畜生道之因,使我們能夠遭受無情的大苦,必須把它斷除,若不斷除那就危害無窮了。事理不二,我們要防止。防止的方便辦法,佛在《長阿含經》里說:"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阿難是佛的堂弟侍者,他問佛,佛滅度以後,諸女人輩來受誨當如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不要和她相見,這樣就能防非止惡。"阿難又白:設相見時,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不要和她言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假如她非得說話怎麼辦呢?"佛言:當自檢心。"就是收攝自己的身心,切莫隨妄緣而走。
  《阿含經》又雲:有一外道問婆提羅,婆提羅是個尊者,"汝於正法中,曾行欲事否?"說你在佛的正法修行你行沒行過淫慾之事?婆提羅回答說:"莫做是語。"你不要這樣問。"我八十年來未曾起欲想。"他已經活八十多歲了,不但沒行過淫慾事,就是一個淫慾的想念也沒有。為什麼他能達到這樣,就是因為"未曾視女人面"。眼不視女人,從來沒抬頭看過女人的臉面。"未曾與尼相問訊",也沒曾經和一個比丘尼互相問訊。"乃至道路中亦不與共語",也不與女眾共語。這就是防非止惡的辦法。眼視女色,身惡也,就是身犯惡。口與共語,口犯惡。心裡意念思想,心犯惡。身口意啊,要防止身口意犯諸過惡,防非止惡,這樣的話就可以戒止,防範於未然。
  另外,《戒經》里是這樣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因為男女互相貪染,能生長出地獄。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生過。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需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這都是訶責的辦法,防止的辦法。佛在《戒經》里說:"言視毒箭傷",言就是語言,視就是用眼看視,和女人說話,看視女人就像中了毒箭,受了毒箭的傷害一樣。就是說我們法身慧命已經受了這個毒箭的傷害,因為一言一視,都會唆發我們八識田中的生死種子,貪愛習氣。這樣的話,生死種子、貪愛習氣得到熏習,生死就增長了,法身慧命就受到傷害了,所以不要語言,不要看視,要遠離女人
  《佛教三字經》說:"入深山,遠女人。"就是訶責的意思。"近女履鋒刃。"願意接近女人或者是經常接近,履就是鞋子的意思,近女人就像光著腳在鋒利的刀刃上走一樣,那必然受到傷害,要遠離,不要親近。所以女眾來了以後,我們要用佛法正面觀察,佛在經里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老的就是我們的母親,作母親想,比我們年長的作姐姐想,年少的做妹妹想,稚者、小孩兒做女兒想,這樣生度脫心,就能防非止惡,防止染污染污之心不能發起現行。如果她不主動跟我們辦事情,我們不要去俗家,或找女人辦事,打電話、寫信、親近,說一些世間染污的話。這就是近女履鋒刃的意思。
  "身手撫斬砍",就是我們的身分或者是手足,撫到女人身上,就像人被斬首一樣,被刀砍一樣,就是說法身慧命已經受到傷害,我們出家人手足、身分不能和女人相觸,觸了以後就會女人想了,就動感情了,法身慧命就受到斬伐和砍傷。"受物捧刀輪",用雙手去接受女人送給的一切物品,就像手捧刀輪。刀輪就是旋轉的刀,必然得受到傷害。所以女人來了以後,都得五尺以外。"入家墮火宅",我們僧人隨便走入世俗家、女眾家,就像墮落到失火的房子里一樣,必然得大火燒身。"街行迎風炬",不但不許到女人家,而且不許和女人一起走、並排走,談笑風生,上船下船、百里千里那麼走。如果這樣做就像頂著風拿著火炬,逆風而行,那必然招致燒身,業火燒身。"同坐處深井",也不能跟女眾坐在一起,說種種話辦種種事,也沒有個界限就像坐井觀天一樣,坐在井裡看天那太痛苦了。"來書報死訊",出家以後不能跟女眾互相通信來往,如果書信來往,就等於說這個人已經死了,報死信一樣,法身慧命已經死亡。因為什麼呢,書信來往都是些生心動念的事情法身慧命沒份。這是《戒經》上說的,我給加了兩句:"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思念意想,心就狂亂,不許心念意想女眾,對我好啊,對我不好啊在我們本覺佛性清凈本然,沒有什麼男相女相。做女人想了,就叫見惑,見惑生起來,知見不正,所以唆發貪愛的種子這就叫思惑。見思二惑正在生死,所以不能思想思想心狂亂,如是墮三途,就墮落三途道:地獄餓鬼畜生道。
  "閻浮有毒樹",閻浮就是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毒樹不是一個好樹,用毒樹來比喻女人的危害性。"觸樹見樹形",凡是人觸到這個毒樹上,或者看到這個樹的形狀。"嗅香聞樹聲",鼻子聞到樹的香氣,或者聽到樹的聲音,"聽聞見畫影",聽到毒樹的名字,或者見到毒樹的畫影、影像。"聞談說密議",聽聞人說毒樹,說女人事情,或者自己談說,密議就是計劃,跟女人交往,辦什麼事,這就叫密議。"齊中毒身死",都得中毒身死。愛欲是毒,這是佛在《戒經》里嚴戒的事情,要防微杜漸,戒止於未然。
  訶責淫慾把它訶責走,從內心把它根除。咱們剃度的時候不是說了一個偈子嘛,"剃除煩惱發,斬斷愛欲根。"愛欲生死的根本,要把它連根拔,再別讓它長出生死。"得成無上道,普度於眾生。"我們只有剃除煩惱發,不妄想執著三界六道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這一事物就不能夠逼迫我們,障礙我們,系縛我們,紛繁之事才不能擾亂心神,這就叫剃除煩惱發。不妄想執著,不攀緣,心無所住著,這就是剃除煩惱發。斬斷愛欲根,欲就是五欲,食慾、味欲、觸欲、睡欲、淫慾,要把它連根拔,再不讓它長出生死這就叫斬斷愛欲根。煩惱發剃除了,愛欲根斬斷了,生死無所依據了,然後才是我們的菩提道,得成無上道。得成無上道以後,我們才能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普度於眾生,普度人天,普度十方,才能夠拯救眾生出離生死苦輪。所以修行之前要採取方便,要懺悔罪業,要發願,要訶五欲,這就叫前方便,使我身心清凈了,我們再進行修學,這樣就能夠順利進行,最後取得圓滿成功。不這樣的話,業障就會現前,障礙我們的菩提道,所以要訶五欲。
  第四,棄五蓋,棄就是放棄,為什麼要拋棄這五蓋呢?因為這五種虛妄心行能覆蓋真性,覆蓋和糾纏我們的本覺佛性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顯發,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烏雲遮擋太陽似的,必須把烏雲消散,太陽的光和體才能顯發,所以要棄五蓋,拋棄五蓋,捨棄、放棄。如果不從心上把這五種覆蓋捨棄,它就會成為我們進修無上菩提念佛、修禪定障礙,所以我們想順利地念佛禪定那是不可能的,必須得棄五蓋。這個五是表示數量的,有五種生死覆蓋。蓋、就像棉被似的,在我們本覺佛性上覆蓋著五條大棉被,風雨不透,那能好嗎?所以必須拋棄。蓋就是大蓋子的意思,蓋被的蓋,覆蓋,都是指心說的。我們說佛法不管是說物、說事,還是說人,都是說心。心外更沒有一法,所以離開一心沒有單獨存在的事物,都唯心所現,識變。識就是心,由識和心來變現這一事情。這心是體,這些境界是相,虛妄之相,所以必須棄五蓋。棄五蓋就是我們在修禪定念佛之前的前方便,方便辦法
  第一是貪欲蓋。貪心慾望這種妄心覆蓋著我們的本覺佛性,使心地陰暗無所明了,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禪定,我們一念佛一修禪定它就現前。貪著世間錢財名利呀,貪著好人壞人,貪著這一事物,種種貪著,這叫貪欲蓋,貪心慾望覆蓋。
  第二是嗔恚蓋。嗔是嗔恨,恚是發怒,覆蓋心性
  第三是睡眠蓋。前面我們講五欲時講睡欲,和睡欲是一樣的,不過在五蓋里單獨提出來了,在五欲里有睡欲,這叫睡眠蓋、貪著睡眠覆蓋心性
  第四是疑蓋。優柔寡斷,心裡疑惑障礙、覆蓋心性
  第五是掉悔蓋。掉在悔恨的泥坑,就像的人做了錯事悔得不得了。懺悔就拉倒,罪性本空不可得無我我所記憶在心反而成為一種病,就是掉悔蓋。這五種覆蓋必須把它拋棄。
  下面我具體說說,什麼叫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引取無厭為貪。得到了還想得到,慾望沒有止境,就像世間所說貪心不足蛇吞象,當了科長還想當局長,得了十萬塊錢還想得一百萬,引取無厭。貪分兩方面,愛他為貪,別人的一切,錢財名利、物品我們都想得到,所以就叫貪,愛他為貪,就是我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想據為己有,這就是貪。另外是慳,慳也是貪,慳貪正在生死,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法身慧命,殺害人的法身,毒害人的慧命,使人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所以必須捨棄。愛他為貪,自愛為慳。慳吝就是吝惜,自己雖然富有,但是捨不得施捨給窮人錢財不肯施捨,財物不肯施捨,飲食衣服不肯施捨,佛法也不肯施捨,慳貪不舍。慳貪是生死因,不舍慳貪能出離生死嗎?生死是在心上,所以佛讓我們棄五蓋,舍掉慳貪。因為有貪,所以才發起種種慾望,飽暖生淫慾貪心助發我們的種種嗜好,種種慾望。在前邊講的五欲:食慾、味欲、觸欲、淫慾、睡欲。因為貪心發了我們的種種慾望慾望就是生死。具體的說可以概括為五種,但是要說出我們的慾望百千萬億恆河沙數說不盡,這就貪欲蓋。
  有一首偈子是這樣說的:貪多業亦多,貪少業亦少,萬般諸煩惱,除貪一時了。我們為什麼每天煩惱、造業、輪回生死呢,都是由於貪心而得建立,貪心是體。所以今天我們要打佛七了、要修禪定了,要進修無上覺道了,我們不舍貪欲之心是不行的。把這個大覆蓋,這條棉被得揭開,得透亮。我們心地愚痴暗昧之性得把它滅除,發明本源心地智慧光明之性。我們什麼都不貪了,一切貪欲心都歇下來了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貪這個、貪那個,放不下,想念佛,那麼就被這個貪欲障礙了,不念還沒辦法,所以我們得棄五蓋,首先是貪欲蓋。要廣泛詳細地說那說不盡,我只能就大致的情況跟大家說說。
  第一是貪欲蓋,貪就是貪心。因為有貪心才建立無邊的生死三界六道地獄惡鬼畜生,才互相打罵、嗔恨,斗亂危害、互相殺伐。若貪心滅了天災人禍都雲消霧散,心安理得、吉祥如意了。妄心不生吉祥,心裡無事吉祥貪心就像毒蛇一樣,人心不足蛇吞象么,貪心就像一條蛇想把大象吞嘍,人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學佛的,出家人比丘僧人應當斷除貪心,這樣,佛就不念自然而念,掃除我們念佛道路上的障礙
  第二是嗔恚蓋。貪嗔痴么,嗔就是嗔恨,對逆境憤怒之心,甚至要罵要打要殺,怒不可遏,這個嗔恨心如火、如毒、如刀。佛在經里說這個嗔恨心若起了,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四大失去平衡,氣血不能周運,血液發生毒變,馬上陷入病苦就像把刀自割、執火自燒一樣痛烈難忍。所以我們發心修學佛法,要斷除嗔恨之心。嗔恨能壞我們的無上菩提,能成就我們的無間地獄,所以我們對它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別受騙上當。恚就是發怒,自己沒有事兒就在那兒怨天尤人。由這個嗔恨種子習氣散發,怨天尤人,嗔恨這個,嗔恨那個,這就叫恚,嗔恚蓋。
  恨他為嗔。我們這一果報都是循因結果、循業發現,心外無法,沒有因外之果、業外之報,我們這一生的好壞、苦樂都是循我們過去的因和業而發現,而結的果,絲毫不從天上降、不從地下長,也不是別人給的。表面好象很不合理,很冤枉,其實都是自造業還自受,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明因識果,深明因果不好境界現前了,苦果現前了,我們要明白,這是我過去造的惡業今天成熟了,果報業力的支配,我今天受苦報,應當很好地接受過來,發懺悔心,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在苦果上再怨天尤人,嗔恨煩惱,起惑造業,將來墮落得更苦。隨緣舊業,且莫造新殃。如果好的境界來了,我們也要明白,幻造幻受,因為過去造的善業,今天受點好的、樂的果報,也是無常的、可壞的,生滅之法,不可得也不要貪著。心裡平平常常,沒有什麼好,沒有什麼壞,沒有什麼苦,沒有什麼樂,八風吹不倒,端坐紫金蓮。應當是這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我們就能夠消除宿業,善根增長,將來有個光明出處
  一天老在嗔恨煩惱當中,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嗔恨,那就是自己捉弄自己,自己給自己找苦吃,那就愚痴了,沒有智慧之性,所以不要恨怨他人。都是自己的業,業力的支配,如果我們過去造的業很好,它不會有苦果的。我們出家人第一個深信因果不昧,第二個深信輪回不昧,這兩個是我們信仰佛教基礎,我們還怎麼能夠嗔恨煩惱呢,怨恨他人呢?要斷除嗔恨。過去熏習的生死習氣,我們要採取方便把它斷除,不應當使它增長。
  自恨為恚。不恨怨他人了,坐在那兒沒事兒尋思尋思就煩惱了,這也有啊,就想危害人、報復人,這就叫恚,嗔恚蓋。嗔、恚,通屬於嗔恨,所以覆蓋了我們的真性,使心地陰暗,障礙我們念佛修行。沒等念佛呢,嗔恨心、憤怒心起來了你說怎麼念吧?念吧,妄心還障礙不念吧,還難受,所以自相障礙,另外容易招致災難,遭災惹禍,禍根,所以我們修行要棄五蓋,貪欲蓋要捨棄、嗔恚蓋也要捨棄。貪嗔痴么,嗔恨心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我們的法身,殺害我們的慧命,使我們長劫輪回生死,不得出離。既然它舉體都是毒,我們為什麼還抱在懷里不舍呢,不要背這個包袱把它放下,這樣我們才能夠輕裝上陣,好好念佛。所以要放棄、捨棄、拋棄嗔恚蓋。
  第三是睡眠蓋。睡眠蓋就是睡欲,整天昏沉,心裡昏沉提不起正念,振作不起精神情緒低落,搖搖欲睡,總發困,這是一種妄心的力量作用,在支配,也是生死習氣,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能睡出地獄,不能提起正念,不能開發智慧之性,不能成就如來智慧德相。睡眠是一種昏沉狀態,我們在睡眠時種種妄想、種種夢幻,在睡眠當中憎愛取捨、斗亂危害,這都是業呀,在睡眠就不造業?在睡眠當中也造業。所以我們要適當地睡眠,我們沒證聖之前適當地睡眠,睡七八個小時就行了,不要黑天、白天大睡,要提起正念精進修行。這種妄心覆蓋心性睡眠昏沉之心無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晚上黑暗似的,伸手不見五指,什麼也不能做。我們還沒念佛呢就睏困了,你說念佛吧還困得了不得,你說要想睡吧不念佛還不行,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修禪定。修禪定念佛是為了治昏治散。散亂掉舉,妄想紛飛,這不行。另外一個就是昏沉,不昏沉,不掉舉,不散亂,心裡歷歷明明就和自性相應了,這樣才行呢。就是心裡沒有妄念,還不昏睡,清清楚楚,歷歷明明,這個境界正是和禪定相應。心裡有散亂不行,沒有散亂昏沉想睡覺那也不行,念佛禪定都是治昏治散的,所以我們不要貪著睡眠這是一種嚴重的生死習氣,覆蓋我們的心性
  第四是疑蓋。疑就是疑惑,疑心大,優柔寡斷、沒有決定性,所以就障礙覆蓋我們的心性。心裡障礙重重,是這樣呢,還是那樣呢?總是疑惑、猶豫,貪、嗔、痴、慢、疑、這五鈍使,能使我們流入生死疑惑這個,疑惑那個,甚至有人疑心嚴重了,坐在屋裡想:他是是在危害我,說我什麼壞話呢?這種習氣嚴重了。疑心人人有之,疑心生暗鬼。疑心要大了,這鬼在黑暗中就出來了就像晚上走道似的,本來什麼也沒有,就因疑心,是不是有鬼跟著我呀,這個害怕心嚴重了,後面就沙沙作響,前面就有影像,好像有鬼出現,其實沒有。所以這個疑心也障我們的道,覆蓋我們的心性,疑心是一種煩惱身心世界一切法無我體性空寂有什麼可疑的?我尚且不有,還疑什麼呢?我尚且不存在,那麼身心之外這些事情更不可得都是夢幻,沒什麼疑惑的,把它放下,只要我們能夠提起正念,沒什麼顧忌的。我們顧忌什麼,什麼就是我們的生死處,是我們的痛苦之處,是我們的罪業之處。我們顧忌什麼,反過來什麼就系縛我們,障礙我們,逼迫我們。所以我們學佛法通達實相,悟明一心,無所顧忌,端秉一心,好好念佛、修禪定,不要疑惑,心裡要有佛法
  第五是掉悔蓋。掉是掉下去的掉,悔是悔恨的悔,懺就是發露,悔就是自新。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油污、塵土了,它不是衣服本體,我們經過洗滌,洗滌乾淨就拉倒,再就不記憶它。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懺悔以後還記憶不忘,我將來是不是得受苦報哇,我的罪業能不能消除哇?黑天、白天悔恨得不得了,掉在悔恨的泥坑,悔劍入心,難以拔矣,那就苦得不得了,本身還是罪業。掉在悔恨的深坑裡不能自拔,這不也是罪嘛。罪性本空,我們懺悔了就拉倒,不要記憶它,再不犯就行了。不要畏罪,且莫造業。我們懺悔了以後,你就不要再恐懼憂愁了。再恐懼憂愁,這種妄心就覆蓋我們的心性,也挺嚴重啊,所以叫掉悔蓋。
  上面和大家說的是棄五蓋,這五種生死覆蓋人人有之,包括世間信佛的人,包括我們出家僧人,不同程度都有,必須把它放棄、捨棄,要不它就為我們修學佛法念佛障礙了。所以要棄五蓋。
  前面我講了前方便,念佛修行禪定的前方便,方便辦法。要懺悔罪業,要發願,要訶五欲,要棄五蓋,這些都得進行,就是掃除障礙。然後就是調身、調心、調息,我們要修禪定了,要念佛了。調身,就是身心都要放鬆,我們整個筋骨、脈絡、四肢,從頭頂到腳底都不緊張。把肌肉、筋骨、脈絡都放鬆,放下色身,不要顧及它,這是調身必須做的。把身放鬆、放下,不要緊張,不要故意做作,這樣身體四大調和,氣血周運,沒有病苦就不能成為我們修禪定念佛障礙了,然後按照修禪定的規定,結跏趺坐,結彌陀印。身在修禪定的時候,參禪打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不傾不倚,不卑不亢,這就叫調身。身攝則心攝,調身就是把我們的身攝受佛法當中,不放逸。身若放逸不能收攝,那麼心就放逸不能收攝,所以調身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調心。心要放下對於身心世界這一事物都不妄想執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沒有牽掛障礙,一切放下、放舍,什麼都不顧及。心要放鬆、放下,心裡不裝人、不裝事、不裝物,清凈本然,然後才能修禪定,才能一心念佛。要調心,心不要種種掛礙,種種嗔恨煩惱,種種貪嗔痴。放不下,那能修禪定念佛嗎?那不成障礙了嘛。心裡若無事,佛自然現前,所以要調心。心要放鬆、放下,身要放鬆、放下,這樣的話就把我們心--像猿猴似的從這棵樹跳到棵樹,收攝起來了,停下來了什麼也不攀緣妄想執著,心無所住著,把心收攝回來安住自性心安實相,這就叫調心。
  第三是調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出呼入這叫息。息有三種相,一個喘相,呼呼喘,就像人跑步似的,這個就粗重了。你想禪定還沒平靜呢,氣還很粗,心平靜不下來,念佛、修禪定不可能。另外是風相,就像颳風似的,呼呼的。再就是綿相,若有若無。我們調息就是讓呼吸綿長,若有若無。息隨心而走,心若粗了息,就隨著粗重,心若逐漸歇下來,息也就沒有了。
  這樣我們身調了、息調了、心調了,自然心安自性念佛念到一心,修禪定能夠修到一心,了無障礙這是調身、調心、調息。我們懺悔罪業了,發大願了,訶五欲了,棄五蓋了,身、心、息又都調止好了然後再禪定,再一心念佛,我們就會發起勝進,了無障礙
  修禪定,都調好了以後,然後採取方便,就是"五停心法"。如果我們身心障礙重重,佛說:"障礙眾生念佛觀",我們一心念佛,即為諸佛之所護念,一切障礙消除了,就能念到一心。
  "散亂眾生數息觀",如果我們心好散亂、掉舉,我們就查出入息,查出息不查入息,查入息不查出息,比如查出息:出一口氣查一個、出一口氣查一個......查十個,然後再查十個,連著這麼查,我們的心就拴在這個息上了。時間長了,這一妄念就歇下來了就能通達一心,這叫數息觀。
  "貪愛眾生不凈觀。"貪欲多的眾生不凈觀,就是觀死人。死了以後胖腫、青瘀、膿爛、生蛆,最後白骨,坐那兒觀想這個,如果觀想成了就能超越。或者系緣止,把心繫在鼻端,專門觀想鼻端,或者系在丹田,制心一處自然散亂心歇下來,也能通達一心,這都是方便辦法要想徹底通達就修實相觀,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心性不實,依他為幻,心外無法,遍計本空。內不住心,外不住法,心無所住自然超越。所以你修實相觀,自然心安實相,心安自性這都是方便辦法了,得採取辦法。我上面跟大家講的就是前方便,這樣我們才能入定才能念得一心。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乘願來到世間設教,一共說了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意義道理非常豐富,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闡明得特別究竟明了。佛說這麼多法,就是為了使眾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本來面目去認識,不錯謬使我們能夠返迷為悟,走光明解脫的道路。佛法大海,信則能入,只要我們相信佛說的宇宙人生真實諦理,我們就能走入佛門。信為入門,信則入、不信則不入。信就是心裡認可,對佛說道理教義教理,心裡認可、承認,愛樂隨行而不違逆,由信而入,信為入門。佛在《華嚴經》里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沒有信,一切都不成立了,更沒有我們的無上菩提可得。現在我們見佛聞法了,因為我信佛,對佛說真實道理誠實之語深信不疑,所以我們才發心學佛出家學道,以信字而得建立,才能發起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功德將來究竟成佛
  佛說的法如同大海,一共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煩惱種子,所以佛對病說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除了對病說葯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說法,一個是把我們的生死大病指示給我們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斗亂違害,殺生、偷盜、淫慾妄語,一切虛妄心行,這是我們的生死大病。因為我眾生在迷,不能自返,不能夠自我覺悟,不能認識,不能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佛把我們的病指示給我們,佛是醫王,專治生死大病的。在這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的本師一個是說病,告訴我們心上有八萬四千生死大病,另外一個是對病說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內容。除了說病說葯以外,佛沒有另外說法。佛是藥到病除,非病非葯,在佛那裡既用不著也沒有病,佛是一個健康的人,徹底覺悟、徹底凈化的覺者。
  我們今天發心學佛,這個生死大病具足,絲毫未減,所以我們才要用佛說的法葯來醫治。佛就是醫王,說無上阿伽陀葯,能治我們的生死大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究竟從何入手啊,修哪個法門呢?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有個清醒的認識。佛和祖師都一再闡明,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像北京似的,我們大家都希望上北京,條條大道四面八方都有上京的道路。道路雖然不同,但目的願望是一個,就是到達北京祖師也講修行一門深入容易成就就像我們世間似的,有人經商能夠盈利,有人種田能夠得收獲,有人做工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那麼經商、做工、種田都是手段、方便辦法目的願望是共同的。就是為了取得生活物質資料,能夠正常的生存生息,有飯吃、有衣穿、有物用,這目的是共同的。所以至於是經商好還是做工好、種地好呢,那就根據我們本人的實際情況願望,本人的具體需要和可能了。我們自己認為種田相應,我們就好好地一心種田,一門深入,在種田上狠下功夫,不辭勞苦,這樣我們到秋天就能夠有收獲,也能夠發家致富。如果經商和我們相應,那我們就很好的交易,活躍市場經濟,自己又能夠盈利,使自己富貴起來,生活幸福起來。說我做工最合適,那麼就很好的做工,也能有個出處,所以一門深入容易成就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若集中了就有不可思議力量作用就能夠透出一切障礙,徹底透亮。就像舉重似的,三百多斤的重物,他在舉重的時候必須精神高度集中達到一心,所以他一抓馬上就舉起來了這是心的力量作用。如果他在舉重的時候不一心,既想舉重又顧及其它,他決定舉不起來。我們出家修行也是這樣,要一心。既然走出世俗的塵累,辭別了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對於父母不能奉養了,對於國家不能報效盡忠了,還得依靠十方供養,所以我們就把世間的一切統統從身心上把它放下,徹底放下,走入佛門,好好修道。出家人就是以修道為業,工人做工,農民種地,商人交易。如果農民不好好種地,就是不務正業,我們不好好修道同樣也是不務正業。朝三暮四,種種牽掛障礙,這樣就不能修道,所以我們要一心撲在佛法上,我們要在修學佛法上出大成績,我們要把道修好。
  一門深入也得有個條件、前提,歷代祖師不管修哪個法門,比如說禪宗、教下、律宗密宗凈土宗,五大宗派都是諸大祖師依據佛法建立的法門這都是道路、手段,是方便辦法。通過這些方便辦法達到歸元,自己覺悟,心徹底覺悟、徹底凈化,能夠得成無上菩提成就如來智慧德相。這五宗是五個道路,但是目標願望是一個都是為了證得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大祖師,不管哪一宗的祖師,都必須得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要發心學佛了,不做工了,不種地了,不經商了,沒事可干,修道是我們的正業。我們要把全部身心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律藏、論藏。佛說道理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三藏十二部教典不需要學了,佛就不說了這是我們得成無上菩提的理論依據。離開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我們學什麼呢,我們怎麼成佛呀?所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佛說的,祖師也一再這樣論述。
  沒有天然的釋迦自然彌勒。不是天然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彌勒佛原先就是佛,都是從五濁惡世三界六道眾生中間修出去的。由眾生而成佛的,都得有個學習、修行過程,所以我們要想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彼岸,不肯很好的修學佛法能行嗎?所以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做聖僧。對佛法要有學識,通達教義教理,悟明一心,通宗通教。不深入經藏就迷悶,還是愚痴暗昧。得深入經藏,佛在四弘誓願里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要發誓、發願把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達明了,這樣我們才能心開意解、心明眼亮。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何時何地,我們都是個覺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兒沒有疑惑。不管別人怎樣說,我們都能夠鑒別他說的是不是符合佛法,我們就不會受騙上當,就能夠有主意,自作主張。如果我們出家以後,對於佛的教義教理,佛的基本知識都不明了,那麼我們雖然出家了,但是和在家人有什麼兩樣。我們是人天師表,導師、師范,是眾生的皈命依靠處,僧寶嘛,眾生的學處。我們導引眾生出苦輪的,如果別人向我們請教一個問題,我們一問三不知,這樣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起不到僧寶的作用了。所以我們本身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用佛法庄嚴我們的身心,要通達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通宗通教。
  什麼是禪宗啊,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教下啊,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律宗啊,我們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密宗啊,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什麼是凈土宗啊,我們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疑惑。我們都明白了以後、道路已明,這條通達無上菩提那條也能通達無上菩提,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法門說我凈土法門相應,說我一心研究戒律、精持戒律相應,說我一心研究佛的教義教理相應,自己要有一個選擇,然後一門深入,這樣才容易成就
  說我對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字不知,我就一門深入,恐怕中間難免發生障礙。因為我們對宇宙人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個事物來了,那個事物來了攀緣妄想執著,不能解脫,都把我障礙了,修行不了,所以我們還要很好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後一門深入。諸大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通宗通教以後心裡一切都明白了,然後一門深入。你看凈土宗的諸大祖師禪宗的諸大祖師都是這樣成就的。所以我們要想成佛也要諸佛和諸大祖師的後塵,走他們走過的道路,亦步亦趨,這樣我們才會真實不虛,一門深入。
  但是末法時期所說末法不是法末,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生習氣非常嚴重,障礙我們,對於佛說的法不能實行,或者不能完全實行,所以就沒有佛法氣氛。佛法表現不出來,世間生死習氣表現得非常嚴重,所以稱為"末"。
  如果我們真正能使自己覺悟起來,發決定心要修無上菩提,不怕艱難險阻,就能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我們就具有佛法氣氛了,佛法就能表現出來,而生習氣就能降伏、斷除,這樣就是正法了。末法、正法在我心上,所以我們修行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我們才不錯謬
  因為我們本師大慈大悲,知道我們末法眾生業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特開凈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特別法門,因為其它法門都是弟子們發問、請問,佛因弟子們之問而答,法都是這樣形成的。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誰也沒有去過,我們在迷的眾生根本不知道,我們本師為了使末法眾生不失掉西方極樂世界利益,所以不問自說,沒人問,自己宣說。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正在說法,接引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直至成佛這是給我們末法眾生開闢的一條特殊法門使我們可以一生決了,不受後有,我們此生此世就解決生死大事,再也不能進入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六道,再也不輪回生死。這樣好的特殊法門,最為殊勝
  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殊勝佛說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法、實相法,佛說哪個法門就讚歎哪個法門,本無高下就像世間有病似的,他是這個病就得用這個葯,這個葯對他來說最珍貴的,他是那個病就得用那個葯,那個葯對於他來說是最珍貴的。佛是應機說法,從根本來說是沒有高下的,都是攝受眾生覺悟凈化的,所以佛說的法都殊勝就像對小學生大學的課就沒有用了,如聾若啞。對大學生說小學的課那就白費了,耽誤時間。所以對小學生必須說小學生的課,對大學生必須說大學生的課,各得其所。因此不能說小學生課程殊勝也不能說大學課程殊勝,都殊勝、因人而異。沒有小學生課程怎麼能有學生課程呢,但是老停留在小學生課程上那也不行,所以是應機說法
  佛說哪個法門就讚歎哪個法門,說人天五戒十善,雖然屬於世間法,但是佛說五戒十善不失人身。從廣義上來說,五戒十善是無上菩提的階基、台階和基礎。我們要想成佛沒有五戒十善,那成不了佛,沒有空中樓閣呀,所以看怎麼說。末法時期因為眾生業障深重,難以仗自力了脫生死,佛從實際情況出發,大慈大悲凈土法門,我們要珍惜愛護,不要當面錯過,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要及時努力,良機難得,切莫錯過。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沒有一個能仗自力斷惑證真、得成無上覺道的,因為末法眾生業障深重,自己不能斷除自己的生死惑業,所以修行的人雖然千千萬萬,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得成無上覺道的,達不到這種程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一依靠念佛法門,一心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度生老病死,出離六道這是佛就我們末法時期的實際情況說出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
  如果不依凈土法門,我們修禪宗,修律宗,不能夠悟明心地,斷除惑業,也不能夠超越。修律宗,律就是戒律,我們精研戒律,不能研究明白,守不到嚴處,那也不能超越,尤其末法時期生死業緣非常復雜,障礙非常多,所以很不容易。念佛呢,一個是仗自己的心力,一個是靠佛的願力,自他不二,容易成就。所以佛說這個法都是真實不虛,正因為是這麼一種實際情況,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雖然眾生業障深重,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但是我們本師還是不舍眾生大慈大悲,無問自說,把極樂世界殊勝因緣告訴我們。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若沒有這個凈土法門,就難以拯救末劫了,因為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只要我發心,深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發願,願生彼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只要我們信、願、行三法具足,我們都可以登上無上菩提的台階,最後得成無上菩提
  這個法門妙不可言,妙就是不可思議語言表達不了,心行還想不到。願聞者共效之,願聽聞這個凈土法門都要效仿凈土法門,好好深信、發願、持名,切莫錯過,切莫當面錯過,而失極樂利益也。如果我們錯過了今生不好念佛生到極樂世界來生因為無始劫來的業若是成熟了,不知把我們牽扯到什麼道呢,三途六道。到那個時候想念佛也不知道了,不可能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愛護,切莫錯過。
  這個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攝受一切有情佛說乘法人天乘,五戒十善法。乘就是運載的意思。聲聞乘,苦集滅道四諦法。緣覺乘,十二因緣法。菩薩乘,四攝六度法。佛乘,一乘實相法。這五乘佛法佛是應機說法人天乘只能攝受人天這部眾生聲聞、緣覺乘只能攝受聲聞、緣覺二乘人這部眾生聲聞、緣覺乘不能攝受五戒十善眾生菩薩乘,只能攝受大乘菩薩這部眾生。佛乘,一乘實相法,只能攝受利根、上根人這部眾生。而凈土法門收攝無餘,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往生論》說,不但我們人十惡五逆一心念佛,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就是畜生心念也有往生的。所以這個凈土法門廣大無邊,包括無餘,攝受一切有情。只要我們相信、發願、持名,皆得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殊勝當中的殊勝佛法殊勝,但是凈土法門又是殊勝當中的殊勝。我們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用花錢不用費力。行、住、坐、卧、吃飯、穿衣、睡覺都可以念,簡而易行,功效不可思議,就是費力少、效果殊勝,這樣的法門天上難找,地上難尋,所以我們出家學佛很好修行。我們開展這次念佛七也是為了使大家熏習念佛法門,養成個好習慣,最後達到不念而念。
  念佛,不是誰督促的,你若從理上明白了,誰不讓你你也不幹了,你就心念了,不是免強的。我們要有一正確的認識,這樣好的道路,這樣光明的道路,這樣好的寶所,我們為什麼不去呢?還在這個糞土世界生老病死逼迫,苦不堪言呢,所以我們應當發心好好念佛,修凈土法門
  佛在經里說:"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佛做了一個比喻說法六道眾生能夠繼續人身的,就像手指甲土那麼多,大家看看這個手指甲裡面也有點兒灰塵,但是這個量是極少的。那麼佛又作了一個比喻,失掉人身就像大地那麼多,相差懸殊。人身是難得的,失掉人身的,就拿我們人道來說吧,很容易的,六道眾生想進入人道人道是來歷多途,從各方面來的,按照《楞嚴經》說,佛說墮落地獄的人重業消了以後,餘業從地獄來報餓鬼道,餓鬼道報完了以後餘業進入畜生道,畜生道報完了以後,餘業進入人道,從畜生道進入人道都是愚痴暗昧,濁惡不善。我們看世間的人愚痴暗昧,濁惡不善,這基本都是從三途道來的。因為他愚痴暗昧,濁惡不善,所以縱然能夠見佛聞法,但是因為八識田中沒有種下這個佛種、善根,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他也不能夠生信、皈依受戒修行,還要貪著世間,起貪嗔痴性,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斗亂危害,縱然得人身了馬上又要失掉,還要進入三途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人道之因,人道的浮囊。在這苦海里我們所以不沉落餓鬼地獄畜生道,就是因為有這五戒的浮囊,能夠繼續人身人道之因。不殺生,一切生靈都不能殺,蒼蠅蚊子也不能殺,只有救助的義務,沒有殺害的權力。不偷盜,一草一木也不非理而取。不邪淫不幹犯他人男女。不妄語,不說謊話。不飲酒,酒能迷亂人心,起惑造業。可是我們回頭看看世間世間信佛眾生有幾個真正能夠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呢,幾乎很少。不同程度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因為沒有五戒的浮囊,所以都得沉淪地獄餓鬼畜生道。佛說的法都是事情本來面目,是本師親聞、親見、親自證得事情本來面目,原原本本的告訴我們佛說的法都是誠實之語真實可信。所以真正發心學佛佛門弟子,在家居士,優婆塞、優婆夷,他們能夠接受三皈五戒很好的守三皈五戒能繼續人道,修十善能繼續天道。可是信佛眾生和不信佛眾生比較起來,畢竟還是少數,不信佛的千千萬萬,信佛的人還是寥寥無幾,所以人身難得。
  我們在座的各位,人身難得今已得,說明我們過去還有點福德因緣佛法難遇,不是在一切時間裡,過去、現在、未來都有佛法。還有空劫,沒有佛來設教,沒有佛法,想見佛聞法不可能。佛出世的時候,我們轉入其它道,我們生到人道的時候又趕上空劫,趕不上佛法佛法難遇。佛在經里說:佛法就像優曇缽羅華,百千萬劫不出現一回。難值難遇呀,所以我們今天得到人身又得到佛法,真是良機難得,不能錯過。
  我們今天能在這兒結七念佛,我覺著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幸福,再沒有比這個幸福事情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把這一生死業緣都放下,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最大的福德因緣。除了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再顧及其它就沒有用了。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在建立極樂蓮邦,不一心念阿彌陀佛只能建立無邊的生死。這個心能造無邊的生死也能極樂,所以我們應當秉佛之教,把身心收攝回來一心念阿彌陀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應當珍惜愛護,使我善根增長,乃至成熟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阿彌陀佛"能出生我們的無上菩提使我們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忘記,要念茲在茲。"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佛說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十二部教典,什麼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呢?"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只要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成就如來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大勢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用其它辦法自然心開義解,得成無上覺道,普度人天這都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力量作用使我們超凡轉聖。除了阿彌陀佛這一法、這一因緣外,還有哪一法、哪一種事物使我們達到超越呢?沒有。所以相形之下,就顯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心要就是宗旨、要義。翻譯過來就是說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
  佛在每部大經里都導歸極樂,導引我們歸向極樂,《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華嚴經》說,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等覺是過了十地以後才是等覺,等覺趣妙覺差一等,妙覺就是佛。如果若能斷除最後的生相無明證得金剛後心,就進入妙覺究竟成佛。像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地藏都是等覺菩薩。《華嚴經》里佛說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都已經是等覺菩薩了,趣佛差一等,還要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陀。來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最後也得導歸極樂。所以說阿彌陀佛是佛說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要義。
  我們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如來智慧德相,圓滿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教義教理不可思議呀。"阿彌陀佛"是無上的阿伽陀葯,能治一切生死大病。不但能治我們六道里的分段生死,而且能醫治三界聲聞、緣覺的變易生死,出離兩種生死災難,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們應當禮敬,用來醫治自己的生死大病核心之要,就是說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什麼是佛法的法印呢?實相,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印呢,以印印成,來證明是真實不虛的。就像去做官似的,官憑印,人憑土地官憑印嘛,佩帶官印才能夠號令施政,別人才能聽從,你要沒有官印的話,那誰聽你的?實相的道理就是平等性理,凡是違背實相的都不佛說都是外道說。實相就是成佛之法,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