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剛法師:凈土法門與大乘了義教

凈土法門大乘了義教 

  這部楞嚴經》是了義教,這個了義就是究竟顯了,不是聲聞法,不是緣覺法,不是人天法,是諸大菩薩所修的成佛之法。也不菩薩六度四攝方便辦法,是斷除我們生死惑業的方便辦法。我們講的一乘實相法,是成佛之法,諸大菩薩依這個進行修證,就可以趣向無上覺道,所以一乘實相法是成佛之法。
  佛是本具的,不允許在一心之外再有所得,所以這是了義之教,不能以人天法、聲聞緣覺法來認識大乘了義之教,它和人天法、聲聞緣覺法、菩薩法不一樣。主要是要從理上悟明,理上悟明就是實相,更沒有一可得,包括佛這一法,去佛以還的這一事物有一可得了。就像心經所說的 "無智亦無得,"所以我們不能以有所得心來聽法。想得到點什麼,那還是貪心貪心就是生死的體。正因為"以無所得故",所以"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發明本具,若從心外得一物,那還是虛妄就不是我們的本心了,還是生死
  離相法門,離一切相,和聲聞緣覺法、人天法不一樣,聲聞緣覺法、人天都是著相之染修。凡夫人天果報,著世間的善相,沒離開世間相,沒離開有相,想要得人天的正報身心、依報世界,沒離開世間相,這不是貪嘛。聲聞緣覺雖然了達世間這一都是苦、空、無常無我,但沒離出世間涅槃相,所以他不是了義教。了義教是真實法,純正無邪,純真無妄,超越空有的一真法界
  應當是這樣的,不要以有所得心來發心聽法。三世諸佛,給眾生開佛知見,更沒有一與人,所以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里說,什麼是發菩提心呢?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是菩提心。佛是本具的,如果再得一法,心外再求佛,再想得一法,頭上安頭不,那不就顛倒了嘛,不允許的。比如說這就是我,按世間感情來說,這個身心就是我不允許再有第二個我,再有第二個我,那不是顛倒嗎?再有這么一個身心,那這個身心,那不是頭上安頭了嘛。本來是佛,如果再有一個佛,那不就虛妄真實了?因為我要想得一物,這不是貪嘛,貪心是三毒。這貪覆蓋真性,那能是佛嗎?那不還生死嘛,還是隨順世間的貪嗔痴性,生死狂性。不管是想得什麼,世間相也好,出世間相也好,都是不從求中得,不從得中成就,超越得和不得。
  因為佛是本具的,你再得一個佛,那不是頭上安頭了嗎?那不是起紛爭了嗎?就不是一真法界了。我們一個人只有一身心,再有一身心那就起紛爭了嘛,所以我們再想得一物,就把我們本來佛,無上佛寶失掉了
  想得一物之心就是因我們不覺悟,迷惑,以貪嗔痴性,就是說依真起妄,這個心是怎麼起的?想得一物這個心就是依真起妄,為什麼叫依真起妄呢?就是說貪心這種妄情思惑,這種妄情的力量作用這一念心起了,就遮蓋自性了,舉體虛妄就不真實了,不是我們本心了。從理上能說得通,理上講不通,那別人也不承認那。是離相法門聲聞緣覺雖然離了世間相,沒離了出世間相,雖然離了世間粗重之相,但是沒離開三界外的變異生死之相,還有微細之苦,妄心妄境之苦他不能像佛那樣圓滿大覺,得大解脫、得大自在,得大安樂,不是究竟之果報
  因為我們講了,了義教,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純談上乘,最上一乘,唯一佛乘,我們心裡若見諸佛清凈光明相,見眾生愚痴下賤相,見諸法差別相,見好見壞,如是見者,這樣見,就是我心上還有諸法差別相,知見還有好,還有壞,那麼黃檗師說了,盡未來際,想要得無上菩提無有是處。因為我們心沒平等,還是在住相生心,住好相做好想,住不好相做不好想,這怎麼能證得本心成就菩提呢?所以說這個是實相理,因為我要想證這個實相之理,就得離一切相,《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我們的本心,無上的正等正覺,我們心裡平等了,妄心才能夠不發起現行,開拓了本源心地,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道,就是廣大圓滿通達無礙的覺道。
  我們這部經是了義教,真實之法,離相法門甚深之離相法門佛說人天法、聲聞緣覺法都是方便施設,都是次第法、方便法,通過這個方便,逐漸地悟入實相,這是對中根、下根,因為他根機體性不一樣,不能頓悟實相,所以說了很多方便。因為講大乘了義教,就是直顯一心真實諦理,不顯其它,顯其它,那就真妄摻雜了,那你就不能徹悟心地,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我們不是常說嘛,得開悟見性楞嚴開悟楞嚴見性成佛,性成無上道。現在不悟,將來也得悟,說我也不悟,想成佛,那不可能、,無有是處。奢摩他,以悟理為要務。就像北京,我們上北京得知道北京方向、、位置、距離這就是悟,然後才能上北京,如果不知道,上北京無有是處。成佛也是這樣,我們是悟諸佛之所悟,這不是個因緣、開佛知見,三世諸佛所悟的,我們現在學著悟,學著明白通達
  不是人天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種惡業招感惡果,失掉人天、墮落三途道,這個好明白,因為他沒離虛妄心行之相,沒離具體的森羅萬象,有相可見。這密因就是無相可見,心上契合領會,如果會得實相道理了,那就不見有身心世界,不見有一可得了,不去貪著妄想執著了。心裡要是悟了,自然地認識了十方世界實在是再沒有一法,包括佛在內,實在是沒有一法值得我們再去貪著、攀緣妄想執著了,這樣心才能得清涼啊,這一念才能不生起,心頭火才能徹底熄滅,才不能熱惱衰變。這個心起了,心頭火點燃了,就熱惱衰變,則不自在有一就有一念,有一念,心裡的熱惱之火就沒熄滅,沒熄滅就不能得清涼,痛裂難忍。這是究竟解決的辦法,徹底根除的辦法,把生死苦根、罪業連根拔除的辦法,再也長不出生死辦法。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不能以人天法、聲聞緣覺法來推測、推度大乘了義教。這是了義法門
  念佛法門佛說的,特殊法門,無問自說,因為末法眾生不能仗自力徹悟心性,或者斷除生死惑業,《大集經》不是說嘛,末法億億人修行,沒有一人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是念佛法門是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是從有門入,不能離開能念之心,這個心不能離開所念之佛,因為阿彌陀佛,佛就是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法,雖然是佛的聖號,也是神咒,我們一心念,以心治心,我們隨順佛法的凈化因緣,我們就對治了這個世間生死染污因緣,我們的心就從三界六道這一事物中提攜出來了不念世間這些事情了。念佛法,離了我相了,但沒離法相。由於我們的根機體性不能像諸大祖師那樣利根,頓悟、頓斷、頓證,所以我們修凈土法門,從有門入,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如果是我們一心念彌陀佛,一心念,心住一境,不雜他念,就是這一念了,妄境不現前了,就是阿彌陀佛了,那麼這就是事一心了。功夫純熟了,深入地念,能念所念性空寂,性空寂就是把心念空了,離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了,最後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就是實相念佛,契入自性。這是從層次上來說,達到實相念佛了,就和我們自性一樣,但是這個是功夫問題,從最後的功能力用,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不管念佛法門,還是我們學實相法,都是回歸自性的方便辦法都是統一的,不能對立的。因為佛因機施教。
  禪凈雙修。宋朝永明大師作《宗鏡錄》,通宗通教,對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宗下、教下,教下就是如來禪了,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達無礙,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無不通達。教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對我眾生的教化。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佛法,這五乘佛法通達無礙,大小乘無不通達,所以能夠因人施教,無所障礙,通宗通教。宗就是宗下,禪宗不假文字,以心印心,見性成佛這是頓教法門對於如來三藏教典的義理對於頓教法門,宗下,宗下就是禪宗見性成佛就是達理崇道,這個就是頓悟、頓斷、頓證,這就叫宗下。即通宗也通教,這么大祖師,他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本來不有,虛妄嘛,五陰虛妄,本無五陰,如同夢幻,這樣的話已經正確認識了,諸大祖師對於十方世界這一事物再沒有什麼求取了,能看得破、放得下,最後歸心凈土一門深入。已經看破放下了,就為修凈土法門念佛法門掃清道路了。如果我們想修凈土法門,看不破、放不下,一念佛,五欲也出來了障礙。五蓋也出來了,好壞是非也牽掛放不下,那能念阿彌陀佛嗎?所以我們學大乘了義教,了達十方世界唯是一心,心外更沒有一可得,我們就能看破、放得下。凈土心上,掃除心裡的牽掛障礙,這樣念佛自然得一心了,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發明本覺佛性了,我們就能成就彌陀佛的智慧德相、功能力用。
  諸大祖師都是通宗通教,然後歸心凈土。像晉朝凈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結成蓮社,發心念佛他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最後歸心凈土。把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已經悟明本心了,不是迷悶猜測--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修凈土恐怕也有牽掛障礙之處,修不到真實處。
  凈土宗善導大師,唐朝人,也是凈土宗的祖師,他老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已經了達了宇宙人生,沒有一法可貪著、攀緣妄想執著了,什麼身心世界、好壞,都是糞土了,看得破、放得下,本來不有,然後修凈土法門,皈心極樂世界,一心念佛世間放不下,想念阿彌陀佛,想得極樂世界,恐怕就是要困難點。善導大師,法照大師宋朝永明大師明朝的蓮池大師都是凈土法門祖師,都徹悟心性,無有牽掛,無有障礙的。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善說妙法徹悟心性,這個理性最為透徹,闡述佛的大乘了義之理。近代的印光大師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對凈土法門說得最實在,最親切,印光大師也是通宗通教的祖師,最後歸心凈土。所以我們要向佛學,向祖師學。
  永明師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虎是山中之王,再加上兩個角,更厲害,勇猛不可抵擋。有禪有凈土,即通達禪,就是我們講這個上乘之理,諸佛所悟的,我們現在要悟明,學佛所學諸佛所悟的上乘之理我們都不能悟,還怎麼學佛呀。首先得悟明這個,悟諸佛之所悟,這是佛門弟子的要務、急務,應當履行的,應當把它悟明的。悟明了以後,我們方向明,路子不錯,成佛有路,這叫有禪,禪就是實相之理,不染為禪,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離一切相,不貪著、攀緣妄想執著這一虛妄事緣,不染為禪。離一切相,不妄想執著、貪著這一切了才能不染。不動為定,對外不染了,內心才能不動內心不動了,對外才能不染,靠什麼呢?就靠的一實相。
  三世諸佛都是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想得無上覺道,也不能夠再有其它的道路可走啊,不能另外再有一條路呀。 悟明上乘之理我們才能夠開大智慧,開佛知見。我們是悟諸佛之所悟,這不是理直氣壯的事情嗎,我們應當正大光明把它悟明,誰說我不應該悟這個道理那他錯了,因為佛告訴我們的,開佛知見。三世諸佛來到世間,本懷是開示眾生悟入諸佛知見,令眾生都得作佛,不是作人天、作聲聞、作緣覺、作菩薩,那不悟明實相能行嗎?
  佛在說《法華經》,《涅槃經》之前,為什麼不說呢?法華開顯,在說《法華經》圓教的時候才開權顯實,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佛說無二無三,唯一乘實相。二乘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都是方便施設,唯一乘實相才是真實法,寶所。聲聞緣覺、小乘涅槃阿羅漢道,辟支佛果都是化城,就像我們出遠門了,不能直接到達,中間變現一個城,暫住,就像住旅館似的,但不能總在旅館里住,是化城,不是寶所,寶所就是一實相。
  佛為什麼能得三十二相十種好,殊勝絕妙呢,就是因為三世諸佛能以般若波羅密多故,首先得悟明實相,悟明一心,斷除虛妄,因心成體,清凈心之所成就變現。我們要想得三十二相琉璃世界七寶宮殿,不從貪著佛的莊嚴相好得,要悟明實相,來證得自心清凈心體之所成就。佛的本意就是想給阿難開示這個覺路,阿難不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嗎,心生愛樂,佛給他開示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想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相好琉璃世界,佛的莊嚴相好琉璃世界這個相也得離,也不能去貪著、攀緣妄想執著,那本身就不是我們的清凈心了,不得清凈心體,不能得佛的莊嚴依正二報,這不是這個理嗎/要從理上會得。
  修學凈土法門,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是宋朝永明師說的話,即要在理上通達上乘之理,就是悟明一心,通達實相,這就叫有禪,為我修凈土法門掃清道路。有凈土呢,我們末法時期眾生不能仗自力了脫生死,雖然在理上明白,但是很難斷除生死惑業,縱然能夠降伏這一念心不起,但是這個種子生死種子很難斷除,我們只能用佛法,不能讓它發起現行。我們因為念佛了,修法,修戒定慧了,降伏它不發起現行,但是這種力量,我們的修為功夫達不到既斷除種子又斷除現行,因為佛說的,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人自力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為佛已經看到我們末法眾生這個貪嗔痴的生死狂性,這個生死習氣非常重,很難剔除。但不是沒有一人不成道的,就大多數來說。所以佛無問自說,特開方便法門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帶業往生,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
  為什麼佛在《十六觀經》里,《觀無量壽經》里說,蓮分九品上品、中品、下品、銅台、銀台,金台,就是因為我們念佛功夫不一樣,雖然生到蓮花生了,有的得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夠花開見佛,有的能夠實相念佛,那麼花開見佛,當下見佛,那就是不一樣。所以我們是凡聖同居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諸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包括我們凡夫,我們縱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以凡夫境界聖人在一起。因為因緣殊勝,得三不退都是順緣,容易進道,不像我們世間竟逆緣,剛想念佛,這個事又來了,剛想念佛這個心又起妄想了,所以到極樂世界諸上善上集會一處,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另外有諸佛隨時加持,但有諸樂,沒有眾苦,不用為衣食忙,容易進道。
  所以我們念佛法門是從有門入,不是離相法門,最後如果真的功夫純熟了,能夠念到一心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了,那說是我們的本心實相。禪宗法門凈土法門不是對立的,是統一的,諸大祖師不說嘛,永明師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既修禪,理上要通達,能看得破、放得下這些生死業緣,妄心妄境,然後"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世佛祖。"這不就是有力量嗎?他說四料簡,"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光有禪沒有凈土,仗自力修行,按大乘了義教容易發生很多因緣,因為我們的心在不停地變化,所以內心和外境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我們容易在這個進修的過程中迷失方向,貪著禪定境界,遭諸魔障就像本經不是說十種魔障嘛,境界突然現前了,理上不明,不能得到隨時指導,所以自力孤單,最後走入歧途,就不好辦。"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就是說自己沒斷除生死惑業,貪嗔痴性還很重,不能成就道業,到臨終時候把持不住了,業力現前了,善惡業成熟了,冤親債主都現前了,風雨飄搖,那就不好辦了,苦得不得了,起心動念,瞥爾隨他去,隨著生死走了,就不好辦了。
  最好就是有禪有凈土,當然無禪有凈土不懂禪一心念佛也能上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果要是有禪的話,既靠自力,也靠佛力,疾趣極樂世界,這是有道理的,有好處的,都是統一的,它不是對立的。所以就像我們現在,這個理必須悟,就我們末法眾生的實際因緣來說必須念佛這是圓滿的了,對我們現在末法眾生的根機體性就是我們這個善根是深厚、淺薄,這個貪嗔痴的生死習氣是重還是輕,普遍適用禪凈雙修。
  在理上明白了,能把世間的一切看得破、放得下,就撂下,這是告訴我們的,撂下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自然現前,我們自性就是阿彌陀佛。撂不下這些障礙,想念阿彌陀佛念不上去,念念還反而有時候煩惱,說念佛怎麼越念越不相應呢,因為妄想在里障礙,離開阿彌陀佛了那能相應嗎?念阿彌陀佛的過程也就是克服我們生死妄想過程,以心治心,隨順彌陀佛這個凈化因緣佛法凈化因緣,提起正念,來對治我們千千萬萬的妄念,這是個功夫過程,這也是個較量過程。為什麼我們念佛天天念,甚至念了少年了,還沒念到一心,還是感到心裡煩亂,就是我還沒把我們的貪嗔痴性、生死妄想克服下去,如果我們通達實相了以後,原來是這么回事,這些森羅萬象本來不有,這妄想也是如同水泡,沒有實法,我們當下看破放下了,自然不用費那麼大力氣克服它了,自然念佛就不那麼費力了,就能得一心了。
  我們現在就挺好,上課就聽法,所說的達理崇道,在理上要徹悟,下課就念佛,靠自己的心力,也靠佛力。實際我們念阿彌陀也得克服妄心,也是自己的心力,不一心去念,不克服這個妄想,不通過你自己心力,那麼阿彌陀佛也念不到一心哪。我們念到一心了,才能夠和阿彌陀感應道交,靠自己的心力,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也是他力,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也是我們的心力,得這樣往上會,自他不二,離開我們的心,沒有極樂世界可得,離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不能夠成就我們心上凈土
  對境發識,對極樂世界殊勝因緣佛法的凈化因緣,發起我們的正念,離開極樂世界彌陀佛,不能有彌陀這一清凈心,離開清凈也沒極樂世界可得心境不二,心佛不二。阿彌陀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離開阿彌陀佛,正念就不能夠提起,自他不二,自力心力一體,是這樣完成的。功夫深了,就是實相念佛,就是自性,這得具體地說,按照事情本來面目說,猜想是怎麼回事當然沒有依據啦,錯謬了。
  這就是禪凈雙修,既悟理,也念佛,這不是挺好嘛,就像世間說的,兩條腿走路,那總比一條腿好吧,就能去向遠方,不費力,一條腿還得拄拐杖。佛在哪部經上也沒說,你修凈土法門就別悟理了,不用明白實相道理了,不用悟明自心了,佛也沒說呀。佛也沒說你修禪了就不念佛了,也沒這樣說。那麼我們說,從我們末法時期眾生這個根機體性內心境界,禪凈雙修是最好的了,既要悟理,理上透徹,看得破,放得下,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然後再一心念佛,疾趣極樂世界這是實事求是的辦法。佛那個時代都是利根,靠自己的心力修禪,修禪定容易成就,在佛那時代正法,有教、有修、有證,大部分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皈依三寶,依法修行都能成佛都能證聖,末法有佛的教法,但是談不到什麼修行,更談不到什麼證,都是憎愛之心交替心中,就是念佛恐怕也難免摻雜妄想,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需要悟理,為了念佛,把念佛念到心上極樂世界,就需要悟理,這是念佛的需要,為了證得這一心,必須念佛這是悟理的需要,悟理需要念佛念佛需要悟理,就可以這樣說,這樣認識是符合佛法的。
  佛說了,要通達三藏十二部教典,法門無量誓願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沒說你可以學小乘,可以學凈土法門不可以大乘了義之教法也沒說你可以學大乘了義之教,不可以人天法。都得知道。佛是一切智人,不但內典內教佛法通達無礙,十方世界這一事物沒有不透徹明了的,外道說的邪知邪見,那些外道法,虛妄法,佛也通達明了,不通達怎麼降伏他呀。我們能正確地認識,正確地對待,所以這是圓融無礙的,不要把對立起來,依經不依人,依佛說的為准,這樣就圓滿了,不會有障礙
  念佛是為了證得一心,悟理也是為了更好地念佛,為念佛法門掃清道路,最適應末法眾生修行我是這樣認為的,我感覺這樣認識是符合永明大師,諸大祖師他們的認識都是一致的,和佛的經義也不違背,也是一致的。佛說了法門無量誓願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沒固定說你學這個可以,不可以學那個。佛法就是覺悟人心的,凈化人心的,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沒有隱諱之處不像外道父不傳子不告,就是讓眾生都知道、都悟明、都認識,才能發起利益,我們還不知道呢,怎麼發起利益呀?
  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當中沒有禁區,說這個可以學,那個不可以學,不學,那佛說它幹啥呀?所以咱們說法,要依佛說為准,傳佛語,不是在說法之外另有說法那就自己的妄想發明了。
  佛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最好把這三藏十二部教典學通,我們就能這一事物是怎麼回事認識清楚了,不迷悶了,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了,就有辦法就有主意,能自作主張,不用求人了。疑惑就是障礙,不解就是障礙障礙就是生死,就是罪業,就是痛苦佛法就是使大家明白"無掛礙故無有恐",要想徹底無掛礙,無有恐怖,那麼就得學實相。我們自己的修為功夫達不到,因為業障深重,所以我們還得藉助於凈土法門,這不是挺好的事情嘛。得三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最後直至成佛圓滿無上菩提,不會再退墮六道生死,一生決了,這也是個好事
  念佛法門和了義教不是對立的,就是五乘佛法都是我們本師金口宣揚的,對於人天根性的人五戒十善就最為殊勝了,能使他發起利益。比如我們皮膚長瘡了,或者長皮膚病了,那你就得用皮膚葯啊,才能把它消除,恢復健康,其它最貴重的葯,靈丹妙葯對於它無濟於事,得有它的使用價值,按世間說,這個物最貴重,那得看它的使用價值,對哪種事物說,它能發揮什麼功能力用。佛說的法都殊勝五戒十善從近因來看,是人天之因,不失人天,可是三世諸佛修證無上菩提也不能離開五戒十善,從五戒十善一磚一瓦開始,一戒一法開始,這是無上菩提的階基,台階和基礎,不能離開五戒十善。,純談人天法,就是人天之因,屬於世間善。三世諸佛都不能違犯五戒十善,必須把它修好,然後才能登上無上菩提,離開這個,無上菩提也不成就。這樣說就通了,融會貫通,從理上能夠理順下去,講得通。
  不能定說,因人而異。三加二等於五,一撇一捺,人、手、刀、口、對於學生說是殊勝了,因為他只能接受這個,如果你要把高等數學講給他,高等化學、物理,那他就不明白了,不但不能得利益,反而起反作用,他心裡障礙了。佛說的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每句話、每個字、每段經文,金口宣揚的誠實之語真實可信,都是金晶美玉,都殊勝佛說五戒十善就贊嘆五戒十善佛說《阿含經》小乘藏教,苦集滅道四諦法,佛說是無比法,這不是贊嘆嘛,世間的一切法不能與之相比。佛說菩薩法、六度法、四攝法就贊嘆菩薩法。佛說一乘實相法,就贊嘆一乘實相法。對大乘根性的人就贊嘆一乘實相法,對於人天人天根機的人,就贊嘆五戒十善法,對末法眾生,尤為贊嘆凈土法門。應當把它圓融起來,不是說念佛就不行悟理,那就偏了,佛沒這樣說,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發明了。不是說我們悟理就不可以念佛,佛也沒有這樣說。凈土三經,既有事也有理,既顯大乘也說凈土法門,不要隨執一邊,隨執一邊就自做障礙了。說我修凈土法門,不許讀其他經,不許悟理,這就障礙了,這樣學凈土法門障礙我們學大乘教理說我悟理,學大乘了義教,不許學凈土法門那就被這個障礙了。本來是圓融的,咱們自己要按照道理,按佛說的法去領會,不要想當然,主觀臆斷,得有個依據,理上能夠給人講通,得隨順理,給他理順了,大家一聽,是這樣比較好了,自己心裡開解,大家心裡開解,心明眼亮,要不然會引起議論紛爭,那就離開佛法了,
  佛那個時代都是利根,諸大禪宗祖師都是修禪的,宗下,就是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達理崇道,離一切相,純修參禪,不修凈土法門,就是靠自力直悟,離一切相。但末法時期,用這個辦法不穩妥,怎麼不穩妥呢?咱不能說是危險,是不能保證我們究竟了脫生死念佛法門最為穩妥。修禪的,既然離一切相,一切相都離,世間相、出世間相、眾生相、佛相都離,他當然不修凈土法門,但他們都是利根,智慧銳利,能夠摧毀打破生死疲勞,能頓斷無明。我們末法眾生有這個能力嗎?沒有這個能力。像世間說的獨膽英雄,自己就能透過生死關頭,那更好了,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也可以,但是就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純談宗下,就不念佛了,六祖大師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是說心上達理崇道。
  我剛才說有禪有凈土這對末法眾生來說最為契合,實事求是地說,因為要得真實利益,不是圖虛妄假名。對那些利根的祖師,獨闖生死關,那就是寸絲不掛了,立竿見影,見性成佛,不假方便,正直舍方便,這也是真實不虛的。為什麼佛拈花微笑,迦葉默契?這是傳心印。如果我們能這樣的話,能頓破無明,闖過生死關頭,那不也是個殊勝因緣嗎?大好事。但就我們現在眾生來說,貪嗔痴的習氣非常重,靠這個恐怕不能斷惑,不能一生決了,如果我們能真的仗自力一生決了,那也是一個殊勝好事因緣。所以像永明師說的,有禪有凈土,禪凈雙修,這是從我們末法眾生的實際因緣說的,實事求是的辦法,我們既不能否定頓教法門--大乘了義之教,也不能否定念佛法門,都殊勝,因人而異,因機施教。佛說,法無定向,諸行無常,哪一種法也不可以定說,這種法對這個人適用,那就殊勝,對那個人他就不相應,他就不能夠修這個法了,那就得改變一下方便辦法就像吃飯似的,這個人吃饅頭能吃飽,吃得香甜,解除飢餓,他歡喜高興,你讓他吃米飯,他感到厭煩,那不能勉強啊,都是為了解除飢餓,願意吃米飯就讓他吃米飯,這個人既願意吃米飯,也願意吃饅頭,多種營養那不更好嘛,滋養色身。飲食多樣化也可以,不拘一格,法無定向,這樣說比較合適了。他根性沒達到,硬讓他修了義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根性達到了,你不讓他悟理,耽誤他的出苦得樂的道路。他沒有悟性,根性暗鈍,悟不上理,你硬讓他悟,那他感到障礙,所以就得一心念佛,從事上修,最後能夠達理,修修就明白了,也能悟理。我們先明白理了,然後再方向明路子不錯,心裡明白,從因至果,從始至終,心明眼亮,這不更為得力嘛,所以不要對立
  就現在我們的實際情況來說,末法眾生,實事求是說,既要悟上乘之理--諸佛所悟的,這不錯,絕對不錯,應當這樣,佛告訴我們,要一心念佛念阿彌陀佛,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在《華嚴經》里,文殊普賢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也得極樂世界世界圓滿無上菩滿提。所以我們上課就悟上乘之理,明心見性,下課就念阿彌陀佛,在末法時期可以說是第一之修行了,不能說是第一之修行,現在找我們這個因緣恐怕還是不多的,既悟理也念佛,既念佛明理,那有什麼不好的?凈土和禪雙運,疾趣無上菩提,這個是第一之修行了。
  不要紛爭,說我就修凈土法門的,其他都不學了,那也行,但你不能說不許學理呀,那就見了,耽誤人家的事。說我就學理了,你不念佛,那也耽誤人家的事。因人而異,看他是什麼因緣。這樣就能夠普皆利益,發起佛法利益。能悟理的他能得悟理的利益,能念佛的得念佛利益,既悟理也念佛,悟理的利益念佛利益都得,不能偏執,不能走兩極,心無所住,就是法無定向,不能定說。
  不管是念佛還是悟理,都是出苦得樂的方便辦法、道路,都是手段願望目的都是為了覺悟凈化自己的心,這是根本。隨執一邊,那就障礙了,就達不到覺悟凈化,佛法利益就發不起來了。以能夠覺悟凈化自己的心,能發起利益為准,就用哪個法,這些法都能用,就圓滿而用,不可定說,因人而異。
  實事求是地說,既悟理也念佛圓滿了,不是說修禪有毛病,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贊嘆這個,決不能否定那個。比如,我就贊嘆我們的本覺佛性,實相道理,上乘之理,成佛之理,怎麼贊嘆都可以,佛說的,功德無量。我贊嘆凈土法門,怎麼贊嘆都可以,都不過分,但是我贊嘆凈土法門的同時,我絕對不能說修禪的如何如何,那樣就過了。我贊嘆修禪的禪理,最上乘之理,但我不能說念佛如何如何,這樣就有過了,就容易貽誤別人。我們既給他說悟理的好處,應當、必須的,也給他說念佛好處讓他根據他自己選擇,這樣的話各得其所都得利益,就沒有失誤。
  比如說我們贊嘆五戒十善,應當贊嘆,越贊嘆越好,怎麼贊嘆都不過分佛說因果法,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念佛法門也不能否定大乘了義之教,說不如五戒十善那就不行了。我們贊嘆實相法門,怎麼贊嘆都不過分佛說的,但是我們不能說五戒十善不好說你只能修人天法,只能修五戒十善世間善,沒離三界六道,不能這樣說。實事求是,因機施教,佛說的法不是隨便說的,依據眾生內心境界說,隨眾生之緣說,眾生因緣成熟他不能接受佛法,佛不說,佛爺不來。所以我們也不能把法強加給某個人,這樣就比較好了
  我佔用點時間把這個隨便說一說,因為有些人對這個事情還模糊,心裡還掛礙,甚至有什麼紛爭,這就不相應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