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               
 
  如果真正要到達涅槃究竟解脫這一條路一定要自己一步一腳印走過,看你什幺時候願意腳踏實地去走,就是好的開始。此章的重點在後面第四節。怎樣才能善用七覺支呢?

  (第一節)「有五退法,何等為五?」「五退法」就是有五種方法,叫做「五蓋」,好像五種蓋障住你、遮住你,障礙你的智慧,等於把你「蓋住」,讓你沒辦法了悟實相,因此叫做「五蓋」。因為它會讓你退墮、退失道心,於是也叫做「五退法」。如果以善法、惡法來講,叫做「惡法」、不好的法。什幺叫做「五退法」呢?就是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五退法。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則令增廣,是則不退法」哪些是不讓你退轉的「不退法」、「善法」呢?就是「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名不退法」「猗覺支」就是「輕安覺支」。【法義分享】「五退法」是指「五蓋」,五種會蓋住我們智慧的不善法,也會障礙我們邁向解脫道。反過來,「七覺支」就是七種善法,能夠幫助我們開發覺察力、覺悟力,幫助我們徹底覺醒過來。所以,「七覺支」稱做七種會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些法。

  所謂「睡眠蓋」不是說我們不能睡眠,而是不可貪睡、嗜睡,因為有的人把「睡眠蓋」認為是不好的,於是在修行之時,盡量不要睡眠,或是說有的還會比較:誰睡得越少,表示越精進;看到別人睡四個小時,我睡六個小時就很有挫折……。這樣沒辦法真正放下、好好去修。所以,「睡眠蓋」不是指我們不能睡眠,而是說不可貪睡、嗜睡。但是,真正重要的「睡眠蓋」、廣義的「睡眠蓋」,包括昏沉、懶散、無精打采、沒有修行動力才是真正「睡眠蓋」所要去除的,人常常這樣昏昏沉沉,生活也不知道目標,懶懶散散、無精打采,沒有修行動力,覺得修行可有可無,才是真正的「睡眠蓋」。如果把「睡眠蓋」會錯意,認為說就是不可以睡覺,尤其在禪修的時候不可以睡覺,記得!如果說睡眠不夠,身、心需要休息的量不夠,變成體力的透支,於是當你靜下來,你沒辦法放鬆的。

  如果又要在昏沉對抗,你沒辦法放鬆。如果一放鬆,就會睡著。所以,如果睡眠不足,你沒辦法放鬆;你一放鬆、就睡著。你一睡著,又想說:糟糕!我又睡著,又落入「睡眠蓋」,於是罪惡感的拉扯,在跟你昏沉拉扯,在跟打瞌睡在拉扯,又起罪惡感……,整個禪修都會在拉拉扯扯,會很苦啊!所以,禪修的睡眠要足夠、要適量,過與不及都不好。一般來講,就是讓身體放鬆,本身有自然的機轉在運作,它需要多少的休息量,就像說你什幺時候疲倦,該休息的時候、你讓它休息。當休息夠的時候,它自然會醒來,要讓身體自然的機轉來調整,當它疲倦、需要休息的時候,要讓它休息。唯有你睡眠夠,在禪修的時候,你該睡覺、就睡覺,該精進用功的時候,才能夠真的有精神專心用功才能夠真正放鬆。

  如果在禪修之時你有昏沉、有疲倦,你沒辦法放鬆,這樣就見不到法的。當你一放鬆、就睡著,結果你為了對治昏沉,又要用很多的對治法,去對治昏沉,因此昏沉本身已經是個苦了,然後在禪修的時候,還用很多的法去對治昏沉,要知道對治的當下,有沒有用力?這是用力啊!你都在用力啊!你沒辦法放鬆啊!如果這樣用力,你就會越修,就越挫折、繃緊,覺得會疲倦,都是為你一直在跟昏沉在拉扯、對抗。昏沉本身就已經是中一箭,然後你又在那裡跟它拉扯,這是第二箭。所以,真正的「昏沉蓋」,就是沒有修行動力,懶懶散散,還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把修行擺在可有可,才是真正的「昏沉蓋」;還沒有覺悟修行的重要,才叫做「昏沉蓋」。

  對治「五蓋」方面,對治是一個過程,但是你要到最後,最好是不要對治,因為對治是一種吃藥,真正要見法,你要來到全然的放鬆,而且是都不用力的,才能夠見到自自然然的法。所以,我們所講的這些是比較更高的,一開始這些懶散、不精進、不用功,就是要有對治,基本的對治法都要有,所謂「念覺支」,一樣可以對治昏沉方面。事實上,昏沉包括散亂心,你在散亂、打妄想、胡思亂想,「念覺支」可以幫助你提起正念,因為你在妄想、種種妄念很多,也是在消耗我們身體能源,也是容易導致昏沉啊!如果我們導向正知正念,這樣消耗能源會比較少,昏沉也會比較減少。當然,這也是對治的一個巧妙方法

  現在是比較深入的,包括對治這些的方法都要能夠超越、放下,到最後來到很自然、很放鬆的情況下,你才真正能夠溶入法界。如果要講,這算是更深、更高段的禪修裡面,我們要逐步去深入。有的人在禪修時,或是平常修行的時候,因為把「昏沉蓋」認為是一個敵人,然後要對治他,適當對治你的散亂心是不錯,然而如果你一直把睡眠認為是一個仇敵,變成人家睡六個小時,我?了要精進用功,只要睡四個小時就好,刻意的一直在訓練,平常也是這樣訓練,像這樣透過訓練,你的睡眠是會減少,這是不錯喔!但是你長久這樣下來,卻是不斷的在透支你的生命力。

  如果長久下來,你是不斷的在透支你的生命力,一段期間之後,你的免疫力會大大的下滑,抵抗力也會大大的下滑,很多身體疾病會慢慢的衍生出來。表面上你好像很精進用功睡眠很少,但是你其它方面的疾病也會慢慢的演變出來。所以,我們不鼓勵大家刻意去讓睡眠減少,但是你的睡眠不可以太多也不要懶散,最重要就是要有積極學佛、求真求證、求解脫心態而不是說懶懶散散。懶懶散散才是真正「睡眠蓋」最大的障礙

  「睡眠蓋」最主要是無精打采,沒有修行動力,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懶懶散散。如果你正常的睡眠,人家這樣已經夠了,正常的睡眠時段,當你睡了之後,還是在昏沉沉,還是在懶散,這個就要對治。如果你刻意的要去減少睡眠量,然後在打坐的時候,才在那裡昏沉對治,不是很好方法

  十個結後面有一個「掉」,「掉舉」就是「掉悔」,意即一個人吊兒啷噹,很不穩重、心無定著,常常這樣浮動、沖動,「掉舉」就是一種吊兒啷噹,不穩重、沖動情況,因為他做事常常是沖動的在做,於是會做錯很多事。然後當他對做錯事情之後,又常常在那裡後悔、拉扯,叫做一種「掉悔」,也就是他在做事的當下、欠缺智慧,都是一種沖動,然後又在那裡後悔,又是一種生命在拉拉扯扯消耗

  (第二節)自己看一下就可以,等於說是前面一種解釋。

  (第三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卻)增以焦炭(灰)。雲何比丘!非為增炭(灰)令火滅耶?」這裡面有三個括弧的字,是我把它加上去的,因為這樣經文才容易了解它的意思,不然不容易了解它的原意,有時候還會錯解。

  這裡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心情低潮,或是說他對修行不清楚,道心都還很薄弱,像這樣「其心猶豫者」,這時候「不應修猗覺分(輕安)、定覺分、舍覺分」它算是一種冷葯,因為當事人展現出「冷症」,對修行還不熱心,心靈、道心還比較弱小的情況,這時候不是要修「定覺分、舍覺分」的,如果是冷症、然後用冷葯,這樣就是用錯葯。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一個人的道心很弱、心情低潮,沒有動力心智還很弱,「以此諸法會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卻)增以焦炭(灰)」像說他本來的心,對於修行就只是有一盞小小的火,內心裡面道心的火,求道之心的火苗,它只是一個小火,這時候本來應該是讓他的火要越來越大,應該要增加他的善法欲,增加他修行動力,這樣才對啊!但是你今天的方法,卻是反而用一些冷葯下去,就好像說火小小的,卻覆蓋很多的炭灰。台灣說是炭灰,所謂「焦炭」,如果沒有補充「灰」字,大家以為是增木炭進去,事實上這裡講的是炭灰,這時候卻反而覆蓋焦炭灰進去,而讓那些小火很快的熄滅掉。他本來是冷症,你卻用潑冷水的一種冷葯下去,這樣反而會更退失道心,就是沒有對症下藥。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者,此則非時」這樣就會用錯葯,像這一情況,因為他心智比較弱,他的道心比較弱,這時候就要多一些鼓勵,所謂正確方法,它後面才講,前面這裡講的就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裡的「掉心」,類似一種喜歡爭強好勝、見諍不斷,這時候如果修「擇法覺分」,因為他這個人「掉心起」,包括說我很強,「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因為這樣越修,越容易落入「自我意識的作祟裡面,反而會增長他的一些我慢。就像一個人本來就很喜歡展現自我、我慢越大,這時候你跟他講一些增加自我意識方面的,認為說我越懂越多、我越裝越多,結果他的學佛就容易增加「我慢」。

  「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他本來就我慢熾盛,本來火就很旺,你又「(卻)足其乾薪」,「卻」也是我補充進去的,因為它前後上下有相反的意思,你卻用錯葯,反而增加一些「乾薪」下去,一些乾的木材下去,這樣豈不是令那些火更加旺盛嗎?!這就是說熱症,你又用熱葯,這樣就是用錯葯。

  所以,前面是錯誤的治療方法,後面是講正確方法。「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一個人的心情低潮,修行沒有動力,或是說修行沒有進展、道心比較弱,包括修行沒有進展、不容易突破這些都是。浸泡一段時間,還沒辦法成長、沒辦法突破,道心已經漸漸弱下來,這時候「爾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鼓勵他多加強法義的聞思,然後讓他法喜充滿。像一個人精進用功,到一段期間之後,覺得沒辦法突破,沒辦法再繼續,結果修行動力已經漸漸退失道心,這時候我們就是要鼓勵他,要好好的再回到聞思方面、多下工夫;聞思上面有問題,才會沒辦法突破。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讓他深入聞思的理解,這樣他就「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雲何,此火寧熾然不?」因為他內心裡面的火苗很小,現在是要讓他旺起來、大起來,於是這時候我們增添一些乾的木材,這樣的火就會漸漸燃燒起來,遇到個冷症,我們要用熱葯,這樣才能夠把他鼓勵起來。這一是在實修方面,整個修行過程裡面的一個重要對治,這是一種對治調整,因為眾生常常是在過與不及之間,這裡面都是告訴我們:怎幺樣去調整?當太過的時候,要用什幺適當的方法來調整?重要的就是你要調整回到中道。如果火太小,要讓它旺一點;如果火太旺,要讓它小一點。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一個人的腦內已經裝滿很多的知見,然後一直在知見裡面,展現他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時候應該要鼓勵他落實回來內斂、反觀、修行,所講的很多高談闊論,要問你有沒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來檢驗呢?有沒有一步一腳印的做呢?這是要鼓勵他能夠好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實修、要內斂,不要總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還是要回來看自己。「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有一種冷卻的作用

  「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心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焦炭(灰),足其焦炭(灰)」也就是說火很旺盛,現在要讓那個火,比較不要那幺旺盛,於是增添一些炭灰進去,那個火就會漸漸熄下來。「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七覺支」裡面,有分做三種冷葯、三種熱葯,而其中的「念覺支」,它是不分冷熱葯、全部都要有

  【法義分享】七覺支就是實修之際,要對症治療的葯。記得一個原則:「冷症要用熱葯,熱症要用冷葯」。這是中醫用藥方面的搬上來,讓大家一個參考,就容易了解到這一經所講的重點,如果用錯葯,則病症會增加。「熱葯」是指「擇法、精進、喜覺支」,有促進的作用。「冷葯」是指「輕安、定、舍覺分」,有冷卻的作用。而「冷症」是指其心微劣、其心猶豫,鬆散、沒有修行動力,或是說包括一個人太過內斂、悲觀情況他是要多鼓勵的。「冷症」包括說內斂、悲觀……都是,或是他以前在聽聞佛法之後,本身沒有正確知見,然後負面的取向,認為學佛好像消極悲觀負面取向,都要把他導回到建立正知正見上。

  「熱症是指其心掉舉,其心高亢、繃緊、憍慢,或是很喜歡挑剔別人、向外看,喜歡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那些是屬於「熱症」,像這一種我們要鼓勵他內斂、鼓勵他反觀。要能對症下藥並不容易,除非(一)久病成良醫,透過很多、很長、很久的修行之後,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然後終於比較能夠調整。(二)遇到良醫,有善知識的協助。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我們越能夠虛心學習,面對自己的不懂,面對自己的不知,能夠虛心學習,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第四節)是善用七覺支裡面,滿重要的一節,經文裡面有幾個字眼,我們要了解一下。什幺叫做「食」與「不食」?「食」就是吃東西,當你有吃東西就會補充它的營養,可以助長他。因為你吃會有營養補充,他就會助長。「不食」就是不去補充營養,就不會去助長他的成長。

  所謂「五蓋」,它是屬於惡法,應該是要食、還是不食?如果你吃了,「五蓋」它會增長,要看到「五蓋」是在怎幺樣的情況下,它才會增長?再來要去看到怎幺樣才能夠讓「五蓋」不增長、不食這一經講的就是怎幺樣才能讓「五蓋」不食也就是讓它營養減少,然後讓它漸漸地萎縮,因為這是讓它減少的。

  「七覺支」,它是屬於善法,要讓它增長。所以,原來經文是有包括說七覺支的不食,我們經文摘錄出來,這一段是把它省掉,就直接說怎幺樣讓七覺支能夠增長?了解這個原則,看經文就可以掌握。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就像我們的身體你要活著、你要健康必須要仰賴食物你有食物你有營養的補充,身體就可以繼續的活動,繼續的存在健壯。「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五蓋」的存在,是有它助長的因緣,就是「依於食」,有讓它助長的因緣存在。再來後面這裡就有一蓋、一蓋的解釋。「貪慾蓋以何為食呢?」「貪慾蓋」它會增加,是吃了哪些食物呢?「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慾令起,已起貪慾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貪慾蓋」的增加,是因為你有太多的觸。事實上,你的六根一直在向外接觸,一直在攀緣。你到處去攀緣表面上好像說我的人關係很好,其實你是抓很多的因緣,抓很多外面的境界,你一直在觸、一直在觸,不知足……,你的「貪慾蓋」就會越增強、越增長。所以,「貪慾蓋」的食物,會讓「貪」增強、增長的,就是因為你的觸太多,你的六根到處去攀緣,遇到可意就不斷的去抓。

  「何等為瞋恚蓋食?」「瞋恚蓋」增長的原因是什幺呢?「謂障礙相」遇到障礙相,一樣跟六根的向外接觸有關係,如果向外一直接觸,當你觸到可意境、順境就會增長你的「貪慾蓋」;如果你觸到障礙、不喜愛的境界,觸到逆境,這樣就會起瞋心。所以,瞋心的生起是因為「六根」去觸到你不想要的境界,叫做「瞋恚蓋」,是來自於「障礙相」。事實上,是因為心量狹小,然後遇到不可意境,這樣你就會起瞋。更深入來講,是你內心裡面有很多框框,而且你內心裡面有很多的二元對立。所以,貪慾蓋的增長,瞋恚蓋的增長,跟你內心裡面的框框、二元對立都有關係啊!二元對立世界就是這樣,這是你的框框,二元對立是這樣,有很多你的要,有很多你的不要。如果觸到你的不要,觸到你不要的境界,你就會起瞋啊!觸到你要境界,你就會貪啊!所以,是「貪慾蓋」與「瞋恚蓋」的食物

  「睡眠蓋」增長,有哪些原因呢?因為「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就是說一個人懶懶散散,對修行可有可無,沒有把修行放在第一順位,無精打采!不知道人生目標在哪裡?都會讓一個人增加「睡眠蓋」,

  所謂「掉悔蓋」有四種,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他沖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閑不下來、靜不下來,「掉悔蓋」在我們後面課程講述「最後的五大關卡」,也有再詮釋。一個人「掉悔蓋」增長的原因有哪些呢?因為「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

  什幺叫做「親屬覺」呢?親疏觀念很強,很在乎親戚朋友,對親戚朋友親屬的抓取很強,叫「親屬覺」,有很多放不下如果你有很多放不下放不下你的家人……,當你來禪修的時候,身是在禪堂內,心卻是在家裡,就是屬於「親屬覺」,會增加你的拉扯、掉悔。

  所謂「人眾覺」,就是都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整個心總是在想別人不曉得怎幺看?別人怎幺樣啦!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像這樣沒辦法有魄力承擔。修行,尤其要禪修的時候,你是要斬斷前後、活在當下,因此這些都要能夠放下

  所謂「天覺」,就是類似說一個人幻覺,包括異能那些都是,有人會跟我他會講天語、也會寫天文,等於說他看不懂,他也不知道為什幺會寫那些文字,問題就是說你會講那些天語、會寫這些天文,你的苦有減少嗎?你的煩惱有止息嗎?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幫助你的,助長你的一些「掉悔」,這樣而已。所以,重要的還是能夠針對你煩惱,針對苦的止息,有所益助才有用。

  什幺叫做「本所經娛樂覺」呢?就是一個人對過去所喜愛的經典,一直抓著不放。「本所經」就是本來過去所迷止喜愛的經典,一直抓著不放,然後要跟你講「歸零」,要重新來過,然後你卻一直放不下,於是沒辦法「歸零」,沒辦法柔軟心來聆聽,沒辦法活在當下,包括說要修行也是一樣,一直把過去的法門抓著不放跟你講說要「歸零」,一個新的開始--「歸零」,才能夠見到法。對於過去一直抓著不放沒辦法相應、沒辦法契入,這樣就沒辦法相應、沒辦法契入,因此也會增加你的掉悔、拉扯。所以,只要你真正能夠具足聞思的這些基礎,在禪修的時候真的能夠歸零,按照我們所跟你講的這些方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扎扎實實的去做,你幾天下來,會有很明顯的突破。包括說「本所經娛樂覺」,都會讓你一直執著不放,會增加你的掉悔。

  「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就是喜歡幻想想像

  「何等為疑蓋食?」哪些會令一個人的「疑蓋」增加呢?這裡的經文也滿有意思,但是你從經文上面,不太能夠看出它的深義。「疑蓋食」就是有三世的觀念它會增加你的「疑蓋」之意思。「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於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是什幺意思?沒有活在當下。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於對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疑蓋食」會增加,沒有活在當下。當然,裡面大家能不能再講出一個重要的恐懼?一直在業力宿命論裡面打滾,被很多的業力觀念所束縛,放不下過去,放不下未來放不下過去,一個心又一直盼望著未來。對現在呢?又是疑東疑西的,跟你說法是在眼前、在當下,你不信

  然後跟你講說好好跟著佛陀走過的解脫道去走,此生此世解脫都有可能,但他不信啊!認為「過去世應該怎幺樣啊!我應該怎幺樣啊!這要修幾大祇劫這樣啊!我怎幺有可能成佛呢?!我怎幺可能會成就呢?……」都是被過去、未來,這樣所束縛住,被很多的宿命論業力所牽絆住,叫做「疑結」,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善知識有信心,都是一種「疑結」,於是修行就沒有大魄力,背著很多的業力、很多的宿命,背著很重、很重的石頭在走路,你什幺時候才能夠解脫自在呢?你要不要放?真的就是要有魄力,活在當下,過去的整個總和成果,已經是呈現在你當下的眼前,未來不管是什幺樣的果出現,我都全然去接受,能不能有這樣的魄力?

  你未來要得到怎幺樣的果,現在你能夠掌握就是現在,你就好好把握當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至於說將來會有怎幺樣的果出現,我全然的去接受、去面對、不逃避。所以,修行要有魄力,尤其是在禪修的時候,更是要有大丈夫相,更是要有這種氣魄,斬斷前後、活在當下。還有這裡的「疑蓋食」,這裡的「疑」,再來分解一下,什幺叫做病態的「疑」?什幺叫做正常健康的「疑」?剛才所講的,是屬於病態的疑、疑心病,對人的不信任,對自己的懷疑,對自己沒信心都是自己在絆住自己,這是屬於一種病態疑。

  什幺叫做「健康的疑」呢?就是你要去存疑求證,就是佛教所講「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那個疑,不要混為一談,因為這個「疑」裡面,是一種求真求證,它是一種求真。不了解的,我要好好的存疑求證,虛心的去求證,都是屬於健康、非常好的疑。如果你沒有這種存疑求證的精神,所謂「不疑不悟」,你要大疑才大悟要有這一種求真求證的精神這是健康、也是我們所要的,但是前面的疑心病--對人的不信任、對自己的不信任、對自己也沒信心,然後認為「可能嗎?能夠嗎?成佛要想啦!我這種素質怎幺有可能?……」如果你這樣束縛住自己,誰能幫你解開這些繩套?解繩還是要系繩人。

  所以,什幺是病態的疑?什幺是健康的疑?我們要充分了解。如果你不了解,你要保留。所謂保留,不是去否定或是盲目相信;當你保留之後,你是要去求真求證。因此,我們存疑,要去求證,要去求真。像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你最初開始聽,你是沒辦法證實,包括「無我法印」也是一樣,你最初聽、你沒辦法證實的,但是你可以去求真求證。所以,不要以為聽到之後,就以為說「我已經懂『無常』,我已經懂『無我』了!」你懂了,跟實際證悟到、做到,還有很大的距離。「存疑、求證」是一個健康心態這是幫助我們大疑大悟

  前面是講出會讓「五蓋」增長的原因也就是講一些惡緣。後面這幾行,講的就是怎幺樣讓「五蓋」減少的原因?怎幺樣去增加一些善緣?

  所謂的「不食」方面,「何等為貪慾不食呢?謂不凈觀」怎幺樣才能夠讓你的「貪慾蓋」減少呢?「謂不凈觀」「貪慾」就是因為看到「味」,因為你只是看到「味」。然後你要讓貪慾蓋」不增加,你要去看到什幺?就是要去看到「患」,能夠去看到它的「患」,那幺可以衝掉那些「味」,你的貪慾就會減少,就是這裡所講的「不凈觀」。

  「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呢?謂彼慈心思惟」如果一個人對人生起瞋心,所謂「瞋心」,事實上是你的內心世界裡面又打結。當你在瞋恨別人,你在生氣別人,是你的內心世界在打結,怎樣把你的這些結打開呢?能不能慈心慈悲多做一些慈悲觀慈悲迴向世間呢?慈悲觀慈悲心,可以把你內心的瞋恨心衝掉、讓它消失。從另一個角度講,瞋心是因為一直在看眾生的「患」,看眾生的不可意、不合你意的地方,能不能去轉換一個角度去看到它的「味」呢?這也是一個對治的方法

  比如說你先生昨天責備你,然後你一直很在意,一直很放不下,於是從昨天到現在,你都一直在想他壞的這方面,「太可惡了!……」一直看他的「患」、負面,於是瞋心就會增加。這時候能不能扭轉過來、多看他好的這一面?這樣內心裡面瞋恨的結,會消失掉、會中和掉。當然,「離境」也是一種對治,當你遇到境界,你起貪、起瞋,沒辦法消化境界的時候,暫時的「離」,也是一種對治的方法。但是,所謂「離」,你是不是能夠真的去消化?離,它是有一個空間出來,能夠有助於事情的轉圜、改變,這是不錯的,但是你內心裡面,能不能真正消化,要看你後來的情況

  「雲何睡眠不食呢?」比如一個人打坐容易昏沉,「彼明照思惟」這時候禪堂就不要太暗、要通風,也是「明照思惟」的意思,或是在打坐的時候,然後昏沉、懶散,「正念明覺」也都是,或是光明想、日輪觀,也都是有助於對治睡眠蓋、昏沉蓋方面。

  「何等為掉悔蓋不食呢?」「掉悔蓋」就是一個人的沖動,容易沖動等於說不穩重,像這一情況,「彼寂止思惟要多冷靜思惟,重要的就是要有禪定要多修一些禪定。如果平常個性、做事,比較浮躁、比較沖動,像這方面多修一些禪定,有助於讓你的身、口、意,能夠緩衝下來,能夠緩慢下來,就是讓你的「掉悔蓋」減少。

  「何等為疑蓋不食?彼緣起思惟內心的疑蓋、疑結,唯有透過你本身的聞思修證。緣起法只是一個代表也就是說對整個法義方面,你要多深入去聞思修證,這樣才不會被眾生所催眠,被眾生牽著鼻子走,你內心裡面的疑結才會真的破除,就是「疑蓋不食」。

  像這些,我們一個一個講述,因為都是實際上面,包括在禪修,以及大家平常在歷緣對境的時候,都是要應用。看起來好像沒什幺,但是這都是很重要的對治,修行上就是要去調整,現在當下生起的是什幺樣的蓋,怎幺樣去讓惡緣減少、善緣增加,欠缺的「七覺支」有哪些?你要讓它增長,都是很實用的。

  怎幺才能夠讓「七覺支」增長的善緣?補充一些「七覺支」裡面的營養劑,助長它的成長,叫做「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正念明覺方面,透過四念處修行,行、住、坐、卧,不斷去開發你的覺性,讓你的覺性從點、線、面,全面的活躍起來。從原來很粗糙的心,慢慢進入微細的心;從原來很浮動不安的心,慢慢進入寧靜明覺的心。因此,「四念處是有助於開發我們的明覺,讓我們覺醒過來。

  「何等為擇法覺分呢?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你要透過不斷的聞思,事實上「擇法」是一種聞思,當你聞思越具足、越正確就像醫學理論懂得越多,然後實際在用的時候,就能用得上來,叫做「擇法覺分」,包括你要去分辨什幺叫做「解脫道」?什幺叫做「世間法」?什幺叫做「出世間法」?能夠區分何謂「究竟法」?什幺叫做「方便法」?否則你落入在「方便法」裡面,也不知道。因此「擇法覺分」滿重要的。再者,你要深入聞思、體悟,有正確的覺,才會正確的行,都是屬於「擇法覺分」。當你有具足聞思基礎,需要怎幺樣對治的時候,就能夠選擇適當的對治方法,因此「擇法覺分」很重要

  什幺叫做「精進覺分」呢?「彼四正勤思惟」。「精進覺分」就是一個精進精進的具體展現就是「四正勤」的應用。「四正勤」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魄力,該斷的就要斷,善法欠缺的、就要讓它生起。所以,精進的具體展現,就是「四正勤」的應用。

  所謂「喜覺支」,它的食就是「有喜,有喜處」,我們凡事盡量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我們容易去挑別人的毛病,盡量要往他好的方面去想。其次就是以喜心面對一切境界,包括說修行要有魄力,要有歸零的力道。當你「歸零」之後,不管面對什幺樣的境界,能不能都以歡喜心去接受、去面對?這個很重要。以喜心去面對一切境界,有慈悲心當然是更好,所謂慈悲喜、慈悲喜舍。「喜覺分」就是有時候當我們有所礙著時,我們能夠轉向自在,包括法喜、禪悅能夠跟眾生分享,也是一種法喜的分享,也會跟別人沾染、共享你的「喜覺分」。

  「何等為猗覺分?」所謂「猗覺分」,「身猗息」就是身段要柔軟,「心猗喜」就是心安詳、心柔軟平常要有這些柔軟的心。

  「何等為定覺分?」就是四禪八定,「修習禪定」算是很重要的章節,下一堂課我們就會講述。

  所謂「舍覺分」,「何等為舍覺分食?有三界。何等為三呢?」你要舍掉這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你要放下,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要能夠放得下這「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叫做「舍覺分」。你要能夠放下三界,但是講到更深的,就是你能夠舍下三界再來你也能夠舍下「怕入三界」,意即你要能夠「超三界」,也要舍下「怕入三界」,就是要能出、也能入,到後來是沒有出、沒有入。你能夠入涅槃也不執著涅槃才是真正的舍。如果當你體證之後,然後執著涅槃執著在「空」的世界,於是一出那個定,一出那個世界,就覺得很煩惱、很苦惱,就是說不敢入紅塵,去跟眾生結法緣,也不是真正的舍。所以,舍方面,它是能夠舍下三界也能夠舍下「不入三界」,你都要能夠舍。

  【法義分享】「食」就是指添加營養劑,以助其生長。「五蓋」有它增長的助緣,也有讓五蓋萎縮的助緣。七覺支也是如此。為了安全又快速的到達究竟解脫彼岸,當然一方面減少逆緣、減少障礙;一方面增加善緣、加強助力。所以「惡緣--五蓋」要設法讓它萎縮、消失,就是前面所講的不食、不吃。而「善緣--七覺支」要設法讓它增長、茁壯。所以,七覺支方面,是在修行整個過程上面,都是很實用的,尤其是四念處」的修法,與「七覺支」配合起來,你要開悟證果,很快!

  (第五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也就是不善法,「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我們盡量不要去抓、不讓它增長的,就是五蓋;要讓它越增長、越多越好的,就是「七覺分」。

  (第六節)「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也就是初果到四果,「四念處」跟「七覺分」的配合,就是要證果的階段,不要小看這些,包括你在日常生活歷緣對境裡面,所謂「善用七覺分」都是很重要,因為都是一種調整成長的過程

  我們一般人類,常常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然後來審判其他的眾生。審判之後,人類就把自己標榜為萬物之靈,我們很容易犯這種毛病,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一比較,就要把別人比出是小的、別人是低的,我們是高的、別人是劣根,我是頓根、我是利根,於是在自我」的比較裡面,都是一直要把別人比下去,然後顯現出自己的重要。

  我們這樣一路上課下來,慢慢跟大家介紹:要從整個法界、大自然方面去見到法,有的宗教師、法師就會認為修行跟大自然無關,修行就只有在我們個人身五蘊上面下工夫,不錯!我們也尊重這樣的一個說法,因為這些我也經歷過,我以前也都是在個人五蘊身心方面下工夫,但是到後來發現沒有跳脫出來,如果光是在五蘊身心方面,你看不到活生生的法,而且很多的我慢很難破除。我們現在來把人類與一棵樹來做比較,我們平常認為動物靈性植物高,人類又是動物中的萬物之靈、智慧最高。我們現在以整個層面來講,看看一棵樹人類對整個大自然的影響、貢獻,到底有什幺樣不同?樹對大自然貢獻,怎幺樣?講具體一點,它能夠供給氧氣,能夠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當然包括凈化世間空氣,還有它又能產生果實,養育眾生、讓眾生食用,又能夠防止土石流,做水土的保持,能夠讓眾生乘涼,也能夠美化環境。在治病方面,又可以當很多的原料……。所以,這棵樹地球來講,是正面的,然後它是生產者;對眾生來講,它又是個正面的;對整個環境來講,它又是一個保護者。

  我們來檢討人類對大自然大地來講,扮演什幺樣的角色?消費者、消耗者、破壞者。人類用什幺反饋大自然?把這身體捐給大自然?但是你不是心甘情願的捐,很多眾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捐。所以,我們平常反饋大自然什幺?有時候我們要靜下來,反省我們自己: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認為自己很有聰明才智、才高八斗,我智慧高、學問高,但是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以什幺為出發點?都是以「我」為中心,還有為「我所」,都是以「我」為中心,為「我所」、「我」付出很多的努力,很多沾沾自喜的成就,往往都是從「我」來考量,為「我」個人的成就,為「我」的家庭更好,為「我」的小孩能夠更好啊!為「我」的公司更好,整個都是為「我」跟「我所」在努力、在奮鬥。

  而我們所用的,都是不斷在消耗自然的資源,進入到大自然裡面,常常是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人類走到哪裡,大自然就遭到蹂躪、遭到破壞。你要想想看,我們人類都是不斷取自於大自然的資源、能源,你才能夠活著,但是我們真正放下這些「我」、我所,我們真正反饋大自然的,有沒有想過說到現在為止,反饋大自然的是什幺?對地球,我們活到現在,真正受益、受到你反饋的是什幺?現在縮小在樹方面,至於陽光大地空氣、水……是很深,以後我們還會再講,現在我們用樹來跟人來比,你從小到現在,真正反饋大自然是什幺?二氧化碳不是你反饋的,那是你排出的廢物,植物並不是需要你的二氧化碳,才能夠活著呢!植物可以不需要人類而活著,人類卻需要植物

  從小到現在,你反饋給地球、大自然的是什幺?種過幾棵樹是一種反饋,當然也不錯啦!但是我們可能種十棵樹,然後砍一百棵。真正反饋大自然的,不管你再才高八斗,死後當肥料,很多不是心甘情願的,心不甘、情不願。其實,我們真正反饋大自然的,只有大便、小便,是你的不要,但是本來你所排棄的、你最不喜歡的,你平常覺得最沒什幺的,但是整個大自然裡面,真正從你身上受益的,只有這個大、小便。所以,當人類以人本主義出發,把自己標榜很高、很重要,我們跟一棵大樹來比比,過去以前你不以為然的一棵樹,竟然它們對世間的存在貢獻,不輸於人類啊!如果你能夠去過濾、好好思惟,我慢的心就會很明顯的減少,慚愧也會漸漸地生起

  以後當你看到一棵樹,看到一花、一草、一木,你會以感恩的心,你會以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眼光,來重新善待它們、面對它們,這裡你能夠慢慢去體會到,我慢才會明顯的降服,你的身心才會漸漸柔軟你會珍惜一花、一草、一木,珍惜整個大自然,慢慢的你會溶入一體的世界,溶入一體的世界。不只是超越人我的對待而已,跟整個大自然,你會以平等心來善待它們,會跟整個大自然溶為一體。

    【幻燈片】

  今天的幻燈片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實際屍體方面,來看我們身體的各部器官這一系列比較屬於生理深入的解析,上次是實際的屍體這是生理的一種解析,等於說圖片方面來解析,但是它這個滿詳細的,這是前一半的系列。我們還有一半的資料,要下個禮拜才播放,今天是播放前半。我們今天播放的後一半,就是我們剛才有講到人跟一棵樹、大自然的比較。

  我們現在來看,這是生命之始--生命的開始,這是女子的整個生殖系統,陰道、子宮,還有卵巢、輸卵管,這是男性的精蟲,精蟲像小蝌蚪,精蟲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它就是一個眾生,卵本身也是一個眾生,也是一個生命體。在它們沒有結合以前,一樣都各自有自己的生命,維持幾天、它們就會消失,新陳代謝這樣。如果當它們有因緣結合之後,一加一不是等於二的,綜合起來的生命體,就會重新誕生出來,這裡就是有排卵出來,這是卵巢,排卵出來之後,然後這個卵會自然進入輸卵管,然後精蟲呢?在陰道裡面之後,它會一直跑、跑,它要游很長的路程,就像一個人在大海要游四十二公里長的路程,游到這裡來,要跟排出來的卵結合,這樣就產生一個受精卵,然後開始經過一天一天之後,就開始從一分裂為二,然後再分裂為四,再來又八個,不斷的再增加。所以,它在這裡受精之後,然後它慢慢的向前移、向前移,移到這裡的時候,在子宮裡面,就在子宮著床。

  這是一個受精卵,它不斷一直在分裂、分裂、變化,然後它來到這裡的時候,好樣有腳、樹根那樣釘住了,釘在這裡,叫著床。這是一個生命的開始,這是男性的,這是女性的,這是男性更深入的解析,這是睪丸方面,裡面就是製造精蟲的地方,精蟲製造好之後,然後它會上來,這是屬於精囊,它會在這裡,再來精子的構造。如果是射精的時候,它是從這裡跑出來,這裡是把精蟲更放大,這是整個精蟲的構造。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精蟲本身沒生命,它一樣都是地、水、火、風、空、識,所組合而成。精蟲本身還是一樣,有「識」的存在,展現在你的身、口、意中,它是身體裡面的一部分。

  精蟲裡面,它有分做前、中、後,真正的核心在這裡,這是它的能源就像一個火箭的能源這是它整個尾巴、像一隻蝌蚪,前進是這樣擺動它的尾巴,然後靠這樣前進,它前面頂體部分,如果遇到受精卵這一部分就是要破除受精卵那層膜,破除之後,這個核就會跟卵結合,會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體。受精卵當受精,本來一個卵跟精蟲結合之後,然後它就開始分裂,從原來一個受精卵,然後分裂為兩個,就是受精一天半之後,它就開始分裂兩個,然後不斷的分裂,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它在分裂的過程都是需要能源母體本身就是會不斷的供應能源,於是就不斷的分裂,然後就這樣慢慢的出來、慢慢的成長,這是五周大的時候,這八周、十二周,然後慢慢的成長。

  這是胎兒子宮裡面的特寫鏡頭,這是整個母體子宮,然後這是裡面的羊膜,胎兒就浸泡在羊水裡面,這是子宮裡面的胎盤、胎衣,胎兒就是透過母體子宮的營養,透過胎盤營養的集合,然後透過臍帶輸送到胎兒裡面,所謂「母子連心」、「母子連體」,這是生產的幾個過程步驟,這是臨生產的時候,一個婦女子宮的變化情況這是沒有懷孕以前,這是懷孕幾周,這是越來越大,這是臨生產前的情況……,她整個體內的這些變化,這是正要生產的時候,這整個四個步驟這樣逐步的,必須要打開、胎兒才能夠出來。出來之後,就是助產士要做工作,把臍帶切斷,胎兒也是一樣,每個人的肚臍都會扎一個小結,都是在出生的時候,就要把它切開,這就是出生的胎兒

  你看我們是這樣赤裸裸的來到世間,「空無所得「」的來到世間,就是這樣很單純、很單純,但是在這成長、教育的過程之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很多的染污,也是這樣不斷加入。小孩子眼睛的明亮、單純,在大人的臉上,很難看到赤子之心再來有的生命成長之後,我們看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六根,這是眼根,我們眼根的實際情況在我身體裡面解剖出來,看眼球的轉動,都是需要肌肉來牽、來拉,肌肉裡面都一定有神經的傳導,所以叫做意根。眼根,不是眼球本身就能夠轉動,它一定要有意根,以現在醫學名詞來講,就是一定要有眼神精的傳達,它才能夠轉動。如果眼神經遭受到破壞,縱然有這個眼球,眼睛還是沒辦法動、沒辦法看,「意根」能夠透過眼根方面產生作用這是眼球的整個構造。

  再來是耳朵,這是描繪出一個透視圖,我們耳朵裡面的實際構造跟位置是這樣,這是外耳,然後這裡有一個耳膜,進到這裡面,這是三半規管的位置,這裡是畫出實際透視裡面的位置,這是外耳道,這是耳膜、鼓膜,人家說耳膜破了,就是這個受損,就像鼓的那一層鼓皮,如果那個破了聲音沒辦法正常傳導,透過這一層鼓膜,傳達聲音來這裡,叫三半規管。如果三半規管有問題、故障,我們會產生什幺樣的現象?平衡方面會有問題,走路沒辦法平衡。所以,三半規管都有三度空間的,它可以讓我們產生平衡,這是三半規管更清楚的一個寫實。三半規管,嚴格講,它應該是這三個都有保持垂直面。

  再來鼻子這是我們鼻腔裡面,鼻腔裡面有很多嗅覺神經這是屬於嗅覺神經,所以我們才知道什幺味道都是要靠嗅覺神經鼻子裡面有很多的絨毛。再來舌頭舌頭本身它不同的地方,負責不同味道的區別,苦味是在舌根,前面這是甜味,鹹的是在兩邊,酸的是在更裡面的兩邊,它是負責不同的,是舌頭中間這裡,這是味蕾,我們舌頭的構造就是這樣,一個一個味蕾,叫做舌乳頭,都是負責味道感官器官這是我們身體裡面實際的這些,這是實際屍體的解剖,我們一個一個器官的去看。去了解,這是屬於所謂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再來我們看肌肉,就是屬於身,身體肌肉把它切半,這邊是正面的看肌肉,表皮皮膚層那些都已經去掉,就是看那個肌肉這是正面,這邊是背面,這是正、反面,一起把它合並的,這是看各種肌肉

  我們身那個肌肉能夠動,能夠這樣屈身,組織都是很嚴密、嚴謹的,這是一個肌肉肌肉素,組織都是很嚴謹的,再來就是看皮膚,我們平常都不覺得說它組織那幺精密,它把這整個皮膚這些,你看裡面的這些構造,包括一根毛,它都有相當精密的構造,也都不你我在決定的,是整個自然法界緣起它會產生這幺奧妙的身體,所以日本他們也拍攝一部「驚異的小宇宙」,就是介紹人體方面的一套錄像帶。

  前面是身方面,現在是意根方面,現在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中樞神經就是我們的意根,意根就是我們裡面的腦,這是大腦這是小腦,這裡下來就是脊髓,這一邊是把腦剖半,從這樣切開,然後看這兩邊,我們的大腦是有兩邊,就好兩個半球,這樣組合而成的,兩邊各負責不同的左右手,右邊的大腦是負責我們的左手,左邊的大腦是負責我們右邊的,所以剛好是交叉的。這是我們腦,這是背面,背面脊髓下來,這是整個神經系統,整個神經系統遍布全身,也等於是意根的傳達,就是這樣透過神經系統,我們從腦裡面的脊髓,就是整個神經系統,脊髓會有縫隙,神經就是這樣分枝,從這裡分出來,如果脊髓有受傷、有壓迫,或是有骨質增生,隙縫越小就會壓迫到神經,隙縫越小、它就會越小,就會壓迫到神經,這樣就會引起神經痛。

  前面這是脊椎,後面這一張是再把脊椎解析,看裡面的構造,都是很精密的保護膜,就像電纜有外層、裡層,整個組織構造都是很精密,如果你不了解,不知道讚歎啊!越了解就會看到:哇!驚異的小宇宙啊!這幺精密的構造,都不我在決定、我所能夠決定,誰能夠決定它要這樣構造?整個緣起甚深啊!組織構造就是這幺的奧妙。一個神經傳導的過程這是感覺神經末梢,這是運動神經末梢,當它這裡有接觸到訊息之後,然後它會傳達回來,它又會感覺神經,就是在整個過程裡面,當它有接觸到感覺到神經它會有一個來回傳導,會傳達到神經中樞,都是屬於神經,然後它又會傳回、下指令去動作就像說你被火燙到,或是被電觸到,你馬上會怎幺樣?你會收回,馬上那個動作出來,都是有經過神經的傳導,這樣它才能夠動作有的是意識方面,但是有的是它本身就自然反射。

  如果觸到電的時候,你還在那裡判斷,我現在該不該離?用頭腦去想、去判斷,變成是一個自我再去判斷,已經太慢了!我們本身的身體觸到電的時候,它就自然的,自主神經就會馬上起作用,一個是自主神經系統,一個是隨意肌,每個都有細胞的構造,包括肌肉、骨頭,還有那些血液,所有這些都是由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是不一樣、大同小異,但是基本的細胞,整個裡面都是非常精密的,基本的構造、一個細胞這些,裡面帶有很多的染色體,生命基因的密碼,都是非常神秘、非常奧妙,很深的,人類所想要解開生命基因密碼,你解開也只能解開部分,你沒辦法解開全部的。當你解開之後,還會發現到,很多還是解不開的。剛才就是一個細胞果,就像前面這個細胞,它再把它做一個比喻,一個細胞就像一座城市,一個細胞裡面的各種功能組織架構都有也有政府中心,也有警察,它的交通管道,也有化工廠--生產原料的地方也有發電廠……,都有。所以,不要看這一個小小的細胞,然後它裡面的構造,竟然是這幺樣的奧秘。

  另外一個系列幻燈片,就是人跟一棵大樹的比較,大家就從實際去體會、去了解。當你真正好好去消化、好好去思維,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才會慢慢的消失,才會跟大自然和諧共處、才會尊重,不只尊重每一個人,包括動物植物,你都會平等心來尊重他們。所以,你看一棵大樹,它很多的功能,這棵樹能夠產生果實、反饋世間,讓眾生受用,能夠讓眾生來乘涼,又能夠產生氧氣,凈化世間空氣。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我慢長養起來,要去比較。要去想想,我到底比一棵樹好到哪裡去?!我對世間貢獻,到底有比一棵樹大嗎?它們無條件、無所求的,製造空氣出來,就是迴向世間,並不是說你是什幺樣的人,我才給你空氣,它們是無所求的,然後來回饋世間

  一棵龍眼樹上面,結滿很多的果實,來讓眾生享用,這是在台南的孔廟拍攝的,這個樹都非常非常大,我們平常覺得動物的重要性都比植物們高,你看看它們在這裡存活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然後它們默默反饋世間,當我有因緣活著的時候,就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凈化這個世間;一方面也給眾生有個乘涼的地方,就是這樣默默在反饋、默默在做,你看眾生在這裡乘涼、在這裡跳舞,有沒有去看到背後有很多自然因緣,在默默的支撐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去看到背後整個大自然因緣,你在這裡能夠活活潑潑的跳舞,你也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你會跟整個大自然和諧相處。

  你看這些杉木林,它們也是一樣水土保持、凈化這世間,而且它們也是提供好的環境修行者來住、來禪修,我們是向大自然借一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可以修行,這樣就好。不會去大事鋪張,把整個地面都翻過來,真正的修行者一定是跟大自然結為一體。這些樹木平常不認為我們重要,但是我們還是默默在貢獻你有需要就來,你也可在這裡經行,我無所求啊!你要看我也好,不看我也關係!你感恩我也好,不感恩我也無所謂啊!但是,如果你在這裡,能夠產生一種快樂、法喜,我跟著你分享你的法喜,大自然一樣會跟我們反饋互動,就是溶為一體,那些不是幻想你真珍惜自然你會跟他和諧共存。

  這是在墾丁旁邊的社頂自然公園拍攝的,我今天的處境,雖然已經這幺的拮據困難,但是我還是盡量在扮演水土保持的角色,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全然的活,能夠幫這世間凈化,我就世間凈化。這個香蕉平常看它們沒什幺,但是我們也是這樣,地、水、火、風因緣這樣,有形成這些之後,剛好又有這樣的適當因緣,我們就開花結果,開花結果就是迴向世間迴向眾生,反饋眾生。所以,它們也一樣在呈現緣起性空,一樣呈現出來就是當它能夠活著的時候,它就全然的活,能夠反饋這世間我就反饋。

  當我們在吃這些以後,要吃香蕉、吃什幺水果,吃飯、飯菜的時候,我們每次吃這些,都是存著感恩的心,感恩世間,包括動物植物,它們都默默在為這世間,來盡一種反饋,大家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植物也是地、水、火、風、空,這些組合而成,裡面一樣有「識」,植物功能要蘊化它的水進行光合作用都是要有「識」,六道是把動物歸納有情、歸納動物這方面的,平常一般宗教,包括佛教都講六道裡面,把大自然這些都忽略掉,事實上它們也是超越六道方面,真正要體會這些,你要體會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要看到大自然的法。

  我們當下有因、有緣,然後我們就好好的開花、好好的活著,有因有緣具足的時候,我們就結出絲瓜來回饋世間,它們都是生產者,它們是在凈化空氣,它們在反饋世間,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跟它們就是溶為一體,感恩啊!謝謝啊!當我有有慢,如果有我慢,我就覺得比它們還不如。你看這一棵樹,我雖然是一棵小小的樹,但是我卻是長一些果實,因緣具足的時候,一些地、水、火、風,緣起嘛!因緣具足的時候,我就長出一些果實出來,讓眾生來享用,來回饋世間事實上,如果你會看,一花、一草、一木,它們都在跟我講經說法,何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要看越來越深入,最不起眼的地方都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

  你看蓮花,當我開花的時候,也可讓你欣賞;當我結果的時候,也可以讓你吃,而且蓮花本身全部都有功用。除了可以欣賞、可以看以外,再來它的葉子也都有作用,葉子可以泡茶,還可以包粽子,還有也可以用來蒸飯。荷葉也是一種中藥,它整個都沒有浪費,可以讓你欣賞、可以讓你吃,而且包括那個莖、蓮藕,全部都是供養眾生,所以蓮花從上到下,包括它在成長的過程都在散布著法喜,散布著芬芳,來回饋這個世間蓮花可以欣賞,蓮蓬一樣結出果實讓眾生吃,下面這裡有蓮藕,又可以反饋眾生

  一棵蓮花整個都是在反饋世間,問問我們自己:從小到現在各種的,都是在展現我是我能,這些種種裡面,都是為「我」、「我所」在努力,真是慚愧啊!對於斷除我慢就很快,慢慢會體證到無我

  這個叫做香水蓮,是睡蓮的一種,是比較新的品種,花型比較大朵,我一樣啊!在凈化世間空氣,散播歡笑、散播祥和、散播寧靜、讓這世間也是一樣,美化大自然,美化法界庄嚴法界蓮花也是一樣在庄嚴法界也在告訴我們都是緣起,各種因緣具足,我們就產生啊!當下該開花的時候,就全然的開花、反饋這世間

  這是茉莉花,我雖然是一朵小小的茉莉花,但是我不必去跟它比,我不必去比大比小,修行不是要跟別人比,是跟自己比,像前面的香水蓮,它也一樣會散出香味,蓮花本身就會散發出香味,滿清香的,我茉莉花不會去跟人家比,如果我去跟人家比大比小,糟糕!我跟前面比起來,我就不敢開啊!你會自卑啊!所以,我不去跟人家比大比小,當因緣展現,我現在是這樣的長相,我就全然的接受,我現在這樣的當下,然後全然的該開花的時候,就開花;能夠送出芬芳的時候,我就把芬芳迴向這個世間

  我們再看蜜蜂蜜蜂看起來好像沒有什幺,但是蜜蜂世間來講,牠也是一個生產者,牠本身可以產生蜂蜜,還有花粉、蜂王乳,當牠在采蜜的過程之中,牠也幫助世間這些植物傳播花粉,蜜蜂牠們怎幺樣呢?就好說你滋長我色身,然後我幫你傳播這些花粉,牠們跟大自然是一種和諧共存、互蒙其利,一方面牠們又可以做一些產品出來,反饋讓眾生人類來用你看牠們出來工作,然後腳上還帶著什幺?花粉,一方面牠們采蜜,一方面牠們也採花粉,就是在採花粉、采蜜的過程,又可以幫植物方面的,花粉的傳播,花粉就黏在牠的腿邊,沒有植物就不會有動物植物可以不需要動物而存在,但是如果沒有植物就不會有動物你能夠慢慢去體會這些,人類那一種優越感萬物之靈,自我膨脹方面,就會漸漸的消下來。然後你跟眾生處在完全平等的立場來善待一切,我們能在這裡活著,吸收大自然空氣,也是一樣,地、水、陽光……大自然這些,我們默默在這工作,我們默默在產生這些氧,來回饋世間

  如果人類沒有去看到大自然跟我們密切的關係,我們很多往往都是忘恩負義的,能夠去看到整個這些,我們修行才不會產生我慢。我們慢慢要去看到,人類要跟整個大自然和諧共存,在這角色之中,我們有時候要靜下來,跟旁邊一棵大樹來比,大樹是個生產者,是個凈化者,我們人類呢?到處就是在破壞大自然走到哪裡就破壞大自然,為欲貪、自己的欲貪。事實上,如果大家慢慢地把原始佛法這些,能夠慢慢去消化、去體會,你會跟整個大自然和諧共存,會感恩的。你到哪裡,真的會跟大自然和平共存,我們慢慢去體會,我們跟一棵樹來比,真的有助於我們我慢的減少,還有助於我們重新以完全脫胎換骨的心境,來看這個世間,然後我們的我慢會減少,再來慚愧的心會增加,感恩的心會增加,我們也會逐漸地去愛護、保護大自然這是我們大家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