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

第二四章  修四念處     

             
   一                雜  六二一(六○ 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二                雜  六二二(六○ 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法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法義分享】

四念處修法是綜合性的應用與全面性展開的完整修法那是二六時中,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在修行

◎起初要參加為期七天或十天的禪修,經善知識指導整套的修法,及如何去如實深觀、體悟身心內外及宇宙人生的實相。一方面也學習當下現觀身口意的衝動。

◎有正知正見後,採用四念處的全面修行法,那是隨時都有可能因真修實證開悟、斷結、證果。

◎但是,如果欠缺法義的聞思基礎而急著修四念處,有以下弊病:(一)只懂一些空殼名相。只學一些皮毛或只學到部份而沒辦法深入。(二)略有心得體悟後,就背著一把銳利的寶劍,到處要找人較量,或到處看別人之漏、挑別人的毛病,設法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

修行,如果不是用來隨時反觀自己身口意的衝動與我慢,如果不是用來反觀諸結縛而斷結,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都還在世間法裡面繞。

   三               雜  六二四(六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雲何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四念處

    【法義分享】

四念處是針對身、受、心、法,進行全面性的深觀。而且每部份又分為內身、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法、外法、內外法。

四念處實修分成幾個層次:一、觀察內身、內受(觀察自己的身體及覺受)。二、觀察內心、內法。三、觀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四、觀察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

◎一般教導四念處實修的,大部都在第一階段的內身、內受方面下功夫,少部份能進展到內心、內法。但完整的四念處修法,要深入到第四層。修行視野,要由點--線--面--再擴大到整個虛空

修行是要以個人五蘊身心為起點,但不要只局限在個人五蘊心上,否則會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林」。這與能否斷深層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關係

   四               雜  六三二(六一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雲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五               雜  六三三(六一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雲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法義分享】

◎「自護即護他,護他即自護」。把每一位眾生都當做自己一般的尊重與愛護。但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到眾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那還能保護誰?要自護、護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處」。

   六               雜  六四七(六三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七               雜  六五二(六三八)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擔持衣缽,到王舍城……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衣缽來。』」

  佛言:「雲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雲何自洲以自依?雲何法洲以法依?雲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法義分享】

◎真正善知識不會一直強調他的厲害、他的重要,而讓你加強對他的依賴。真正善知識只是無我無私的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自依、法依、不異依」的具體作法,就是以四念處為依止處。從有依再深入到無依。

   八                雜  六五三(六三九)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健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健連求,如來已離世財及法財。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健連涅槃故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舍利弗、大目健連兩位佛陀在世時的弘法主將兩位不但成就阿羅漢,又都積極行菩薩道、入世弘法度眾。其他成就阿羅漢的聖者也都是積極入世度眾生

◎這兩經還含有不少的啟示與深意,行者要慢慢去體會。

   九      念處經           中  九八

  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凈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雲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雲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卧則知卧,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凈心意解遍滿成就游……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凈充滿:我此身中有發、髦、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如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鴉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餘半,骨鎖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

  雲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雲何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痴無痴、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心如心。

  雲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謂五蓋也。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舍覺支知有舍覺支如真,內實無舍覺支知無舍覺支如真,若未生舍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修四念處法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為:(一)二六時中都在用功,保持清醒明覺。(這是一般人所稱、所能理解到的覺醒、明覺。)(二)透過如實深觀身、受、心、法之後,覺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從顛倒夢想夢幻世界裡醒過來。自我消失、我慢斷盡,成為真正的覺醒者、覺悟者。(這是世間法所稱的覺醒。)

◎實修四念處之際,行者的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要正知、明覺。這是養全面醒過來的最佳方法要有初步的全面覺醒,才有能到達最終的覺醒而遠離顛倒夢想

◎「身念處」的內容包括:(一)身體的一切動作舉止都要正知明覺。(二)正知出入息。(三)具足禪定。(四)光明想。(五)三十二身分。(六)六界分別觀。(七)不凈觀。(八)白骨觀。

◎「受念處」(覺念處)的內容包括各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正知其生滅

◎「心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痴、無痴,有穢、無穢,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無修,有定、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也就是當下生起的是什幺心?都要能如實觀察、如實正知。

◎「法念處」所要觀察的主要內容:(一)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是否有打結?根、塵觸後有起貪、瞋、迎、拒之心是有打結。(二)當下是否有五蓋?有的話,是處在哪一蓋?(三)當下是否有生起七覺支?有的話,是哪一覺支?

◎修四念處而培養正知明覺,目的是要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到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尤其要應用到在歷緣對境,在日常生活的實際考驗中,現觀貪、瞋、痴、我慢、我是我能‧‧‧‧‧‧諸結,要深觀到那蠢蠢欲動的潛伏心態。要深觀到習氣習性的反映。要深觀到那個怕無常、怕空、怕死亡而仍抓得很緊的「自我」。

◎修「四念處」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正知明覺後,要配合四正勤。例如:(一)觀察到已生惡不善法--要令斷。如貪、瞋、慢、六根打結、五蓋生起……。若看不到種種結,就不可能斷,能看到諸結,也未必有魄力斷。能看到,又有魄力,才能斷諸結。(二)觀察到「未生善法」就令生起,已生善法就令增廣。

◎如果能具足聞思基礎,有了正知正見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法門佛陀敢向你保證不必七年就能證到阿羅漢果,至少可證到三果。

佛陀再鼓勵行者:不必七年,甚至不用到七個月,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你就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或三果。佛陀不開空頭支票,也不是天方夜譚。

◎但,不要一看到這樣的鼓勵就馬上急著修四念處。若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若未建立起正知正見那就容易形成以「欲貪」為前導而修四念處。如此就會越修越厲害,我慢也越來越大。這樣的走向與佛陀所講的「斷結、斷慢」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