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

第二三章  修出入息念        

         
   一                雜  八一三(八○ 一)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凈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法義分享】

◎「安那般那念」就是出入息念,也就是觀呼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法門

◎「觀呼吸」主要是要將散亂的心漸漸收攝下來,讓心漸澄靜下來以便對身心內外、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最初大多要參加為期數天的集體專修,以便進行實修、實證。若能透過有正知正見有實際經驗的善知識指導,可免除許多不必要的摸索與錯誤

   二               雜  八一九(八○ 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禪,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雲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法義分享】

佛陀成佛後,除了固定作息、開示與教導弟子實修外,每天自己也坐禪。而且自己也要抽空閉關專修。像此經所述,佛陀一次閉關專修就長達兩個月。已為人師或當住持領眾的人,只要尚未證到阿羅漢,無論再怎幺忙,都要給自己有獨處專修的時候。有時候也要放下身份虛心的當學生學習,如此才會成長、才能突破。

佛陀閉關專修,主要的方法是用安那般那念。一切學人都可用出入息法,而此法門的優點可深、可淺、可窄、可廣、可止、可觀。不需要依賴他物,很簡便,走到哪裡都可用。

   三               雜  八二二(八一○)

  佛告阿難:「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為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心行息出息念時如心行息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有時聖弟子心覺知,心悅、心定、心解脫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心解脫出息念時如心解脫出息念學,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若聖弟子有時觀無常、斷、無欲、滅,如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是聖弟子爾時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滿足四念處。」

  阿難白佛:「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雲何四念處,令七覺分滿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念住已,繫念住不忘,爾時方便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分滿足已,於法選擇思量。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修擇法覺分已,擇法覺分滿足;於法選擇分別思量已,得精勤方便。爾時方便修習精進覺分,修精進覺分已,精進覺分滿足;方便精進已,則心歡喜。爾時方便修喜覺分,修喜覺分已,喜覺分滿足;歡喜已,身心猗息。爾時方便修猗覺分,修猗覺分已,猗覺分滿足;身心樂已,得三昧爾時修定覺分,修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定覺分滿足已,貪憂則滅,得平等舍。爾時方便修舍覺分,修舍覺分已,舍覺分滿足。受、心、法法念處亦如是說,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

  阿難白佛:「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雲何修七覺分,滿足明、解脫?」

  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乃至修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如是修舍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十三法,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法義分享】

◎本經是將出入息法與四念處修法結合,這是非常完整而又可很深入的修行法。如果結合成功,又有知識的指導,要開悟證果真的是不待時節,十天的禪修中,隨時都有可能。但先決條件是--你要有正知正見的法義聞思基礎,加上對出入息念十六勝行與四念處內容有所了解。

   四                雜  八二六(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法義分享】

◎熟練出入息法後,要修止、要修觀、要止觀雙運都可以。能進入止觀雙運,則易看到諸結而斷結而證果。

◎觀呼吸法可應用到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論走路、工作、等公交車、坐車、上班、炒菜、洗衣、上廁所……都可以當下現觀呼吸生滅、體悟無常、現見法。

   五                雜  八一五(八○ 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護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凈,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法義分享】

◎本經簡單的介紹出入息念十六階配合四念處修法文字用詞都很簡要,但含意都很深。如果沒有實修過,不容易解開此經的奧妙與深意。

   六      安那般那念         清凈道論

 「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習與多作時,實為寂靜殊勝,純粹與樂住,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世尊這樣讚歎之後又說:「然而諸比丘雲何修習安般念三摩地?雲何多作,實為寂靜殊勝、不雜與樂住及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諸比丘!茲有比丘,去阿練若,或去樹下,或去空閑處,結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一)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二)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三)『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學。(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學。(五)覺知喜……(六)覺知樂……(七)覺知心行……(八)覺知安息心行……(九)覺知心……(十)令心喜悅……(十一)令心等持……(十二)令心解脫……(十三)觀無常……(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舍遣我出息』及『觀舍遣我入息』彼如是學」。如是有十六事而顯示安般念業處。

    【法義分享】

◎阿含經裡面介紹出入息念十六階的經文都很簡要,行者不易體會到其深意、不易掌握到其竅妙處。因而摘錄清凈道論裡面對於出入息念十六階的具體內容,以便行者參考。

◎修習出入息法有一要領:讓呼吸自然進出,如實觀察就好。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掌控呼吸也不暗示想像。身心靜下來後,深入觀察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