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軟

第二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軟   

      
   一                雜  五六七(五六八)

  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雲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復問:「雲何身行?雲何口行?雲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指我們身體動作,包括出入息;「口行」是指言談說話;「意行」是思想念頭

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斷的衝動,很難停得下來。或是在禪修的時後能緩慢下來,但一出禪修區,又是不斷的衝動。

◎能在歷緣對境中,把講話的衝動速度慢下來嗎?能聽到自己講話的音調高低與聲浪起伏嗎?能覺察到想講話的衝動與衝動背後的我是我能、我慢嗎?有看到手腳、身體動作的急躁與輕浮嗎?能緩和下來嗎?有看到思想意念的衝動嗎?當我是我能的慢心、貪心、瞋心升起之際,能覺察到嗎?能停得下來嗎?

打坐、禪修、四念處以及種種修行法門,除了靜下心來去深觀法義外,目的要用在日常生活、歷緣對境中來現觀種種衝動與我慢,檢驗是否真的「知行合一」。

◎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講),行者的身、口、意衝動,一定會透過現觀而緩和下來。不是刻意很慢很慢,而是明覺正知、柔和安詳,沒有衝動急躁。當身口意漸漸柔軟下來,「我慢」也會因為透過現觀、反觀、凈化而漸淡薄。

   二             雜  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爾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如是念:雲何自護?雲何不自護?復作是念……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者,當知斯等為不自護,而彼自謂能自防護。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自防護,雖謂自護,實非自護。所以者何?雖護於外,不護於內。是故,大王!名不自護。大王!若復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當知斯等則為自護。彼雖不以象、馬、車、步四軍自防,而實自護。所以者何?護其內者,名善自護,非謂防外。」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                   中  五一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知識;具親近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四                雜  三四五(三四六)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

  所以者何?以慚愧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

    【法義分享】

◎整個解脫道次第都是環環相扣,都有前因後果。只要能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依法次法向而行,要見法、斷結、證果、解脫那是不待時節,隨時都有可能

◎最大的問題是:「我慢」梗阻作祟,要歸○而虛心學習,談何容易。

    五                 雜  二八○(二八一)

  佛告縈發目健連:「汝為何等福力故,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

  縈發目健連言:「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

  佛告目健連:「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迭相破壞。」……

  縈發目健連白佛言:「雲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佛告目健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贊嘆、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雲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

    【法義分享】

眾生喜歡聽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優人劣……的高談闊論。滿足彼此內心的欲求。

◎「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迭相破壞。」這是世間很普遍的現象佛門也是不例外。

◎若能守護六根,因有向內反觀,所以身、口、意衝動會漸減少,而且會漸柔軟

◎「六根觸滅」,並不是六根不可去觸,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緣、不黏著、不起貪愛;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惡、不拒、不瞋。也就是能平等心、舍心去面對一切可意(順境)、不可意境(逆境),所以內心能安住不動解脫自在。(但不是像木頭人--麻木不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