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裡(凈因法師)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

凈因法師

(2007年7月22日上午於文殊閣)
 
現代社會,急速發展,人們都很忙,很難心情,有時間去溝通,人與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所以每天都有很多的悲劇上演。但實際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的溝通。所以,今天的講座我們講「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裡」。

這里的「分享」,不單指財富的分享,在佛教看來,更重要的是分享的心態。依據佛教觀點,一個人分享所獲得的功德的大小,跟捐出財物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你的起心動念。今天,我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麼?第二,滿足了這些人生基本追求之後,就能確保幸福嗎?第三,一個人成功、幸福關鍵的是什麼?第四,分享的意義

1.、 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麼?

我想問在座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中,讓你選一樣東西你會選什麼,也就是你認為哪一樣東西最重要

營員一:快樂

凈因法師:真的是快樂嗎?對於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第一件事情是找工作。但是工作不是目的目的是掙錢養活自己,以及隨之而來的結婚、買房子、成家立業,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想靠自己的努力掙錢,過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富有了,像比爾?蓋茨一樣,這個時候你還渴望什麼呢?還請這位同學講。

營員一:還是快樂

營員二:我覺得健康

凈因法師:其實,人追求財富僅僅是為了財富嗎?不是,他還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就是美名。假設現在,你既富且貴,你還求什麼?

營員三:我覺得是幫助別人。

凈因法師:我發現大家的境界總能超前一步。在我看來應該是健康有的人往往什麼都得到了,卻突然沒了命。命都沒了財富名譽有何用?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不拼搏不能成功,但能者多勞,事業愈成功,你的機會愈多機會愈多,就愈忙碌……最後呢,當你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健康沒有了,還積攢下一些危及性命的疾病。無數的「能者」每天都在拚命地工作,過勞死的報道屢見不鮮。「全國每年至少有百萬人『過勞死'。」(《瞭望東方周刊》2006.07);「70%的知識分子瀕臨『過勞死』。」(《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2006);「在近五年內,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有一百三十五位教授死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五十三點三歲。」(《北京晨報》);「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年齡為五十八點五歲,而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五十八至五十九歲降到調查時的五十三至五十四歲」(《中國法制晚報》2006.07.14)……這些精英都是在「拼搏」中成功,在「搏命」中喪生。因此,健康長壽對於每一個人也同樣重要。
設想你既富且貴,又健康長壽,這時候你還需要什麼?

營員四:要感情真心的。

凈因法師我想我問錯人了,這個問題應該問年長的人。我個人認為,生命總有完結的一天,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財富、美名、健康都會隨風而來,隨風漂去,沒有了。如果說「人死如燈滅」,是不是太殘忍了。如果一個人真的老了,給他一個美好的寄託,一個「騎鶴下揚州」的美夢,保持住現世的幸福。因此,他會如此祝願:願我死後生天享福。

2.滿足人生最基本的追求,就能確保幸福嗎?

以上四種人生的基本需求滿足以後,就一定能永保幸福嗎?譬如說,一個人有了錢就能心滿意足了?美國有個幸福指數的調查,「income & happiness in the usa」一條線是gdp——衡量社會財富的多少,另一條線是度量快樂感覺。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時間內,快樂財富的增長基本是對應的,財富增長的同時幸福感也在增長;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變化就出現了,財富的增長與人們開心的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

中國《人民日報》2006年也有一文章,名為《「幸福指數」引起了政府重視》。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幸福,比上年(2005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另一項調查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十年中,先升後降。和美國人一樣,與經濟發展的曲線並不同步。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高了,但人們的幸福感覺反而下降了。因此,財富確實能帶給人幸福感,但是達到一定程度時,財富不但不能給人帶來幸福,還有可能壞人幸福感

另外一項調查試圖比較愛情金錢,究竟哪一個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調查結果非常有意思,重感情的人比重金錢的人,更容易快樂。另外一個調查,就以婚姻為分水嶺,調查人們的幸福感,統計結果很有意思:剛開始,結婚前四年幸福感覺朦朦朧朧,沒有太大變化。到結婚前兩年,談戀愛時由朦朦朧朧開始,幸福感開始一路攀升攀升,到結婚的時候幸福感達到最高點,之後,幸福感覺又開始下降,而且還降得不少。

另外一個調查更離奇,人們通常認為,突然失去丈夫寡婦是最不快樂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的幸福感也逐步趨向正常。

3. 一個人成功、幸福關鍵是什麼?

那麼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營員一:快樂是一種感受到的幸福快樂可以影響別人。

營員五:快樂是一種滿足感。

凈因法師:對,快樂是一種感覺跟你佔有的財富、資源的多少沒有太大關係,它確確實實是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與人思維方式態度息息相關,這也就是佛教里強調的——心的力量

我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六祖慧能「風動幡動」的故事。一天,六祖慧能在法性寺聽經。中間休息時,一位僧人看到院內風吹幡動,便說是幡在動,另一位僧人反駁說是風動才有幡動。二人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六祖慧能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這個公案大家都熟悉。但為什麼六祖慧能的「心動」比風動、幡動要高呢?要理解這一公案,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佛教核心——緣起法。「緣起」就是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由種種條件——也就是佛教講的「因緣」——按照一定的規律關係組合而成。因為事物是由各種因緣所生,受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因此沒有一事物獨立的,是不需要依賴其他條件的,因此佛教講,事物都是「空」的,「空」不是說沒有,而是說隨著條件變化,事物也相應做作出改變,所以事物有一獨立不變的自性,或者通俗講的「本性」、「本體」或者「本質」。我們剛才討論的幸福,也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換句話說,幸福不是真的,你們也不是真的,同意嗎?

營員: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

凈因法師謝謝你呵。世界上其實沒有完全客觀的東西,很多標準定義都還是帶有主觀的成分。事物並不一定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真實不虛。比如說美女,美女一定是美女嗎?美女是客觀的、不變的、絕對的,是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在任何場合下,任何人的眼中,美女都應該是美女才對。

舉個例子,唐朝的時候,因為國運昌盛,人們都以肥為美,那個時期的仕女圖,也都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都要展示出盛唐之下的華貴之美。那麼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想起來應該不會太瘦吧?那麼如果把她放到現代來,大家還會覺得她是美女嗎?我想不一定,現在都是「骨感」美女。

下面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女是客觀的,蚊子也看她是美女才對呀,在蚊子的眼中,她是美女嗎?其實,在蚊子的眼裡,美女就是一片麵包。因為蚊子會吸她的血,對不對?因此所謂的美女也是相對的,只在某一群人,某一個時間范圍內被大家所公認。那麼為什麼我們大家對美的標準不同呢?答案就是緣起法。世間萬事萬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的。以蓮花為例,要長出一朵蓮花,首先要有蓮花種子這是它的主因;還有就是助緣,陽光空氣、水、泥土、肥料等等,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因、緣。除了因緣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是這些因緣間的相互關係。同樣如此,對於人來說,我們感覺、感受的生起也需要三個條件:根、境、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境,簡單說就是外境,人們的感官思維感覺對象;最後就是產生的感覺喜歡、不喜歡無所謂等等。注意,這種所謂的好與不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再以蛋糕為例,蛋糕是好還是不好?通常來講,蛋糕味道很好大家都喜歡。但是,有的女生會說,蛋糕有很多的脂肪,卡路里很高,吃了很容易長胖,胖了就不好看了,所以她們把蛋糕敵人一樣看待,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蛋糕不好

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那還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沒有了。實際上我們認為的客觀、公正,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前面的公案六祖所講,並不是否定了風動、幡動,而是說風動、幡動一定要由你的心來感知,所以風動、幡動之前,一定要心動。再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個人罵我我有三種方法可以讓自己高興。哪三種呢?第一種,讓自己根本聽不見,絕緣。我剛到香港不懂粵語,很多人在我面前我不好,我都笑眯眯的,一些信徒看到就說,師父你真了不起我說,我一句也聽不懂自然不會發火,因為它們對我不起作用啊!第二個方法,他罵我,我怎麼樣可以擺脫掉呢?不見他,不聽他的電話,或者乾脆把他頭砍了,他就也不能罵了,但事實上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因此佛教講,還有第三種方法,這也是唯一可行的、你自己能控制的。通常佛教講的「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意義在於「修心」,因為歸根到底,都是你的心在反映外界的事物,如何反映這些事物,就決定了我們到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佛教里特彆強調的是什麼呢修行就是修一種健康向上的思維方式,而它是人生成功和幸福關鍵。所以人常說:「人的心裡像一座花園,你想什麼它就長什麼。」雜草叢生還是鮮花滿園,都在你的一念之間。這個是佛經里常常講的,萬法唯識,對所有事物的認識,都有我們的心的參與。事實上,真正重要的並不是那個所謂客觀的事實,而是我們怎樣去思維感覺那個事物。所以有時候人們講,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那麼很多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你都能成就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很多事情都往壞處想,那麼事情也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人的心就像一塊磁鐵,當你身心愉悅,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那麼美好東西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相反的,當你悲觀、鬱悶,覺得什麼都不好,那麼負面的一切也都相繼來報到了。一百多年前美國一個鐵路工人在一場事故中,一根鐵棒從左下顎插入了頭顱中,也很不幸地穿入了右腦中。這個人還算幸運,被救活了。但是,他從此變得非常冷漠,也就是說,他大腦中控制情感的那個區域,在事故中受到了損傷。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他們發現人的右腦管理著各種情緒感覺,而左腦管理語言、分析和邏輯思維現代人都知道,智商(iq)並不能決定一切,有的人智商很高,但是情商(情緒智商,eq)很低,現代人應該怎麼樣去提升情商呢?現在世界上,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在深入研究這一課題。我現在也在參與一個研究項目,與相關大學醫學院共同合作,運用現代儀器設備,測量禪修對人腦電波的影響,也就是檢驗禪修對人情緒控制所產生的作用。研究發現佛教中的修行確實能幫助人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佛教修行就是修心,形成一種對待事物獨有的心態禪宗講,要直指人心什麼叫直指人心呢?就是說人心才是根本,只有轉化你的起心動念,事物才能跟著轉化,一個健康心態非常重要。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兄弟一起參與寺院大殿的修建工程。老大是無神論者,反感一切神靈,心不甘情不願,因此每次工作下來,總是疲憊不堪、心煩意亂。老二是一個無所的人,做這個工作是為了養家糊口,所以他也是應付。老三呢,是一個虔誠佛教徒,他覺得是三生有幸,能有機緣參與這項工作感覺非常難得,因此盡管有點累,但他一樣非常快樂,還企盼著第二天的到來。同樣的工作,拿同樣的錢心態大不相同,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所以,心態的是很重要

佛家看來,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不是絕對的苦,也不是絕對的樂,都是緣起的。一念之間苦也可以轉為樂,因為它不是客觀的,心的參與是最重要的。

有一故事英國特別流行,說有一個人什麼都不信,活得特別快樂,臨命終的時候他受到上帝最嚴厲的懲罰。上帝把他關進一個酷熱的房間里,以示懲戒。七天以後上帝看他,問:「這么熱你還開心嗎?」他說:「熱呀,但卻讓我有在公園裡曬太陽感覺,暖洋洋的當然開心了。」上帝聽後,又把他關到一個寒冷刺骨的房間,盡管他凍得渾身哆嗦,但仍然很快樂上帝不解地問:「你為什麼還那麼開心?」他說:「是很冷啊,但這嚴寒讓我想聖誕節快要到了,又有聖誕節的禮物,又有聖誕節的氣氛,當然開心了。」於是上帝把他關到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又過了七天,這個人反而更開心了。他說:「我是一個足球迷,但我喜歡的球隊總是輸球,我記得有一次球隊卻意外地贏了,當時的天氣就是這樣,又潮濕又陰暗呀。」

客觀條件惡劣嗎?當然惡劣。但是影響到他的心情了嗎?沒有。大家在生活中都會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所以講如何對待的智慧,這個就是佛教裡面的「境隨心轉」。簡單講,有人罵你,這是境,而你的心不為所動,這就叫」境隨心轉」。佛陀,大家知道嗎,公元前6世紀出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人生,也結過婚,後來出了宮門分別看到生、老、病、死,出家修了六年苦行,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成佛後又度化眾生。通常人們認為,佛陀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更沒有人敢找佛陀麻煩。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學佛是沒有麻煩,對嗎?

營員:對。

凈因法師:其實不是。設想,學了佛之後也有可能人不小心撞到你,怎麼會沒有麻煩呢?但是,重要的是有了麻煩你怎麼反應。像佛陀成道以後,他的麻煩並不少,制定清規戒律啊,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弟子啊。有的時候,佛陀連飯也沒的吃。而他七十多歲的時候,一個鄰近的琉璃王誅殺了他的族人。但是,面對這些事,佛陀痛苦嗎?佛陀開心嗎?

學習佛法就是向佛陀學習。學什麼?學習在有麻煩的時候仍然快樂怎麼做呢?就是「轉境」,然後時時刻刻把握你的心不為外界所動。佛教講「八風吹不動」。不要說「八風」了,一般的人,人家說你一聲漂亮就可以樂半天。外面各種各樣的誘惑都是像風一樣,在你心裡吹來吹去,你一有所動就是上當了佛法就是要人學習一種本領,不論逆境順境,你都能很快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就是心的力量

所以佛教裡面講,要「境隨心轉」,而不要「心隨境轉」。當你心隨境轉的時候,就是凡夫煩惱之人,老是受別人所左右;當你「境隨心轉」的時候,你就能把你的心,決定如何去對待,如何去反應,你是你自己主人。但是,無論如何,佛陀僅僅只是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去做,但是你一定要自己去做

有一趙州和尚公案。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開悟?老和尚說:你等一下我去洗手間。回來之後老和尚說,你看連我上洗手間都得自己來。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沒有人能夠代勞,比如老和尚就不能讓弟子來代勞。佛教里講的都只是一種方法都是引路的,但做不做在你,走不走在你,有沒有用在你,別人幫不了,不能代替。在佛教里,你懂得用心地方,你就會開心。

《四十二章經》里講,有一外道,他的嫉妒心很重,一天,他碰到佛陀講法,好不容易找到這個報復的機會他就跑到佛陀身邊佛陀,罵了好半天了,佛陀還是笑眯眯的,很平靜什麼都沒有說。等他罵完了,佛陀他說,你送禮給人家嗎?那人回答說,我送禮的。佛陀又問,如果人家不收你的禮,你怎麼辦呢?他說,我只能帶家了佛陀說,你剛才罵我就好比送了我很多禮,我現在不受這個禮,你還是帶回家去吧這就是心能夠有這樣的力量,把罵的所有的話都當成禮物。同樣的,一個人老找你麻煩你可以兩個反應,一是你很恨他、討厭他;但你也可能去喜歡他、甚至感恩他。有沒有可能

其實是可以的,佛教將這個稱為「轉化」。佛教里認為,任何東西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相互依賴的,都是相對的。愛和恨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你戀愛的時候,可以愛對方愛得很厲害;但是同樣的,當兩個人分手了或者離婚了,可能會恨對方恨得也很厲害,恨不得把他(她)殺了在這中間,愛轉化成了恨。電視里不是天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東西嗎,由愛到恨,由恨到愛。同樣如此,一些家長常常把兒女當成一朵花,小心地呵護,盡量地讓他們避開風雨。但是一旦遇上逆境,可能你就應付不來了。相反的,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如果你家境比較貧困,環境也比較險惡,為了生存你必須要努力思考,這樣你自然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很多的鍛煉。每一個人都是找你麻煩的人你可以把他當成敵人恨他,也可把他當成幫助你成長的刺激和肥料。你遇到的麻煩越多,你經歷的事情越多,你長得越快,比其他人更有經驗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即使麻煩找上你,你也依然很高興,而成功就是能夠化解不同的麻煩很多人一遇到麻煩就喪氣了,覺得心煩,這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增加了更多的麻煩。但如果把力量心力放在如何化解麻煩解決問題上面,事情看起來就不會那麼麻煩了,同時,那些找你麻煩的人反而成了你的恩人,你是不是應該感謝他呢?重點不是說麻煩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麻煩不是麻煩了,麻煩還是麻煩,但重點是,調整你的心態,轉化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4. 分享的意義

接下來要講的就是第三個,「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這也就是培養一種心態有一顆分享的心,整個人生會有所不同。佛教認為,分享是最能對治自私心的,也是幸福之根本所在。人類文明,在分享中誕生;和諧,在分享中產生;快樂,在分享中加倍;痛苦,在分享中減輕;仇恨,在分享中融化;人際資源,在分享中整合;生命資源,在分享中得到善用;潛能,在分享中激發;命運,在分享中改變。最後,要「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

4.4.1 分享對治自私

以分享來對治人的私心,是修行學佛的開始。你有沒有私心,我們看一下這則故事

有一天,閻羅王正在分發小鬼們投胎做人的去處猴子見了,也求閻羅王讓它投胎做人。閻羅王說:「你全身毛茸茸,怎麼去做人呢?」猴子說:「把我的毛拔光,不就成了?」閻羅王拗不過猴子,只好答應。當閻羅王猴子拔除第一根毛時,它便痛得一溜煙跑掉了閻羅王嘆道:「連一根毛也捨不得,怎麼有資格做人?」

猴子,連拔一根毛都不肯,這難道不是私心嗎?佛教常常用「八識」來解釋人私心產生的根源,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相當於傻瓜照像機,它只接收從外面傳來的資料,只收集信息。第六識「了別識」相當於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它負責處理和分析前五識所攝取的資料。第七識「末那識」,執著我為實有,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做分析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呢?對我有好處我就說好,對我不好我就說壞。這些信息傳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一樣,將所有的事情都儲存起來,以後會調出來用那人煩惱從哪裡來呢?就是第七末那識,以我的利益為中心思考問題,為保護自身的利益權力名譽等而展開一切的活動。大家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冤枉的,認為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不可能很自私。不服氣,對嗎?

這樣一個典故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

任人有又問:「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我想大家都讀書人,肯定都講禮。那麼我想問大家同樣的問題:「講禮沒飯吃,會餓死;不講禮去搶才有飯吃。那你搶還是不搶?」

營員:搶。

凈因法師:所以這些都是圍繞「我」來說,執著於「我」而生私心。一旦有了「我」,所有的麻煩都會產生出來。佛教常常以水為例,人的思想本來很清純,如同水一樣。一旦純凈的水受到污染了,我們就看不到它的本色了。如果把一粒普通的石子放於純凈的水中,我們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它的本來面目——仍是一粒普通的石子。但是當純凈的水被污染了,它的顏色就變了,你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如果把石頭放到墨水的裡面,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石子。同樣,如果一個人太貪了,人家就會這人的心都黑了。所以佛教講,凈心如凈水。怎樣凈心呢?學會分享,逐漸的拋開自己的私心

在古代分享是一種美德,大家都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大家都只是口中說說,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假的。我國計劃生育已實施二十多年,在座大多數也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樣的家庭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個小孩身上,他(她)自然或多或少地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更不懂得分享,沒有一團隊精神和整體思維習慣。這樣的人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都會盡量避開,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融入一個整體,反而帶來無盡的麻煩

當今社會,人們的私心特別重。在自私心態驅使之下,於己有利的東西,便千方百計去獲得,貪心生起;一心只想獲得自己喜歡東西而不考慮後果,痴心生起;將一切不利於我者,皆視為敵對的一面,嗔恨心生起;有權有勢,自命不凡,傲慢心生起;過度地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時時提防他人,多疑心生起;不知反省自我,推卸責任心生起;當別人比自己強時,妒嫉心產生。在極端自私心態驅使之下,為了爭名奪利,人們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會間的種種糾紛與衝突,使得一個大好的人間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煩惱重重、痛苦不堪。故私心起,痛苦生。所以一定要學感恩,學會分享。人家照顧你、關心你不是天經地義的。人與人都是相互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如何對人,人如何對你

4.4.2 人類文明,在分享中誕生

人類的文明,是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但為什麼一個地球就只有人類建立起了如此燦爛文化呢?為什麼動物就沒有?很多人說是勞動工具的使用,這不完全對。有些動物(大猩猩)不但可以直立行走,而且也能使用簡單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動物(如海豚大象或狗等)都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還有不少動物(如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極強。應該承認,一些動物在某些方面並不比人差。那麼,人和動物根本的區別在哪兒?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現代人基因與三萬五千年前石器時代的人基因並沒有多大變化,使兩者發生質的變化的關鍵原因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人類文明。所以我認為,人類的文明是在分享中產生的。據考察顯示,古代一個村莊幾百人,會定期到另外一個村莊去聚會,總結分享各種經驗,包括勞動的經驗、預防災難經驗等等。因為要分享,語音就慢慢地發展起來,語音總結、傳播了他們生存的經驗,逐步又演變出用圖形和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語言文字的起源。藉助於語言文字人類的生存經驗代代相傳,不斷積累,最終形成輝煌的人類文明。可見,分享使人類文明得以進化,也使得人類徹底的從動物家庭中分離出來,成為萬物之靈。

4.4.3 和諧,在分享中產生

在一團體裡面,如果你要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又要使這個團隊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大家都能夠和諧共處,需要什麼呢?需要分享。

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在與佛教有關的版本中,講述三個雲遊四方的和尚,一天路過一個村莊化緣。那個村莊曾經飽受饑荒、洪水戰爭,所以人都很冷漠,互不關心,甚至還懷疑自己的鄰居和尚去到後,村民們都躲進家中窺視,沒有一個人出來迎接。望著空無一人的村莊,飢腸轆轆的和尚終於被逼出了一個絕招。他們歡歡喜喜找來三塊石頭,仔細清洗後放入一口大鍋內,架起一堆柴火,開始煮這三塊石頭。所有村民都感到困惑,最後,一個小女孩終於忍不住了,走出家門好奇地問:「你們煮石頭幹什麼?」三個和尚很認真地答道:「我們打算煮一鍋香美的石頭湯。當然若再加一點鹽和胡椒什麼的,那味道就更不同了。」小女孩立即回家拿來他們想要的東西出家人嘗了一下石頭湯後,自言自語地說:
「要是再加一點胡蘿卜、捲心菜、土豆、香菇……那會更好。」奇特的石頭湯引來村民們的好奇與注意,他們不自覺地拿出家裡有的東西,加入湯鍋中,石頭湯變得愈來愈香,愈來愈美味了……一鍋神奇的石頭湯終於煮成了村民們與三個和尚一起品嘗著奇美無比的石頭湯,心中生起一種從未有過的愉悅。

你想啊,這么多東西放在湯里,這湯能不美味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東西拿來給大家分享,三個和尚才能巧妙地把三個石頭煮成一鍋美味的湯。這就是心的力量世界萬事萬物條件本來就在宇宙中間,如何以最快速度、最佳的方法,把各種關聯條件組合到一起,從無到有,做出有意義事情,這才是判斷一個人聰明才智的試金石。

4.4.4 快樂,在分享中加倍

如果你懂得分享,你的快樂將會加倍。有個故事很有意思,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心癢癢的很想去揮幾桿,但猶太教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這位長老終於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安息日,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不怕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面前告狀,說某某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第三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成績,幾乎是一桿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桿進洞。因為太神乎其技了,於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天使又去找上帝說:「到底懲罰在那裡?」上帝只是笑而不答。打完十八洞,成績世界上任何一位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么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生活需要伴侶快樂痛苦都需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面對的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4.4.5 痛苦,在分享中減輕

在各大乘經典中,幫助佛陀教化眾生菩薩極多,靈鷲山法華會上就出現了八萬多位,重要的也有十八位,其中有四位在世界各地極為流行,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民眾中間,也許有人不信仰釋迦牟尼佛,但對觀世音菩薩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觀音信仰普遍性的最好寫照。為什麼信觀音的人如此之多?答案就是:分享的力量觀世音菩薩總是尋聲救苦,即分享別人的痛苦。哪裡有人需要傾聽、幫助,觀音就會出現。當人們有痛苦的時候,即使是一個耐心的傾聽,也一樣可以減輕人們的痛苦

禪師有一弟子出家被人誤解,遭人譏笑與欺凌,心中痛苦不堪。出家後,生性好強的他,一直不願舊事重提,但過去留下的心靈創傷,一直折磨著他,令他活得很辛苦。禪師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一直在尋找機會幫助這位可憐的弟子

一天,禪師讓這位弟子倒一杯水,然後再在杯中放入一把鹽,攪拌後,便叫這位弟子喝下去。這位弟子心知不妙,但還是依禪師的吩咐,小心翼翼地嘗了一口。
禪師問:「味道如何?」

這位弟子呲牙咧嘴地吐出了口中苦不堪言的鹽水,只吐出一個字:「苦!」

師說:「請把這水倒進湖中。」

弟子將這杯鹽水倒入湖中後,仍是一臉茫然。禪師便叫這位弟子再從湖中舀一杯水嘗一嘗。弟子一嘗,喜形於色,由衷地發出 「很新鮮」三個字

禪師又問:「你嘗到鹹味了嗎?」

弟子答道:「沒有。」

鹽,其實一點沒有少,只是稀釋到一定程度,喝起來就不再覺得苦了。同理,當一個人有痛苦時,不願與他人「分享」,或有苦無處訴,只能把自己的痛苦藏在心中痛苦便會像濃縮的鹽一樣,又咸又苦;反之,一個人有痛苦時,若能學會與別人「分享」,又有人心甘情願地傾聽,痛苦便在「分享」中得到減輕。這就像一包鹽一樣,直接放入嘴中肯定苦不堪言,但如果每次在菜中只加入少許,立刻就能做出美味的菜餚。把自己痛苦放在心裡,也像濃縮的鹽一樣,又咸又苦。所以我希望你們有痛苦的時候,講出來和人分享。

4.4.6 仇恨,在分享中融化

不僅是痛苦,仇恨也會與人分享的時候融化掉。有時候,我們總是由於種種誤會和不理解,同人結下冤讎,但只要透過分享,也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三大男高音,多明哥、卡列拉斯、帕瓦羅蒂,其中多明哥和卡列拉斯,兩人都是西班牙人,但同行冤家,又因為政治觀點不同產生更多的磨擦,所以兩人關係很差,碰到也會掉頭就走。因此,兩人從來不在同一場演出中出現。後來卡列拉斯患血癌,需要到美國接受治療,但費用極其昂貴,他實在沒有能力負擔。後來他聽說一個叫荷姆沙的基金會,願意幫助他提供治療經費。一段時間後,卡列拉斯終於戰勝了病魔,又重新站在了舞台。康復後的卡列拉斯從未忘記荷姆沙基金會的幫助,他非常地感恩,也希望加入基金會作為義工奉獻自己的力量,以做回饋。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原來這個基金會的創建就是為了醫治他的病症,而基金會的會長和資金來源,就是他的「死敵」多明哥。而多明哥一直以來以各種方式隱藏自己在基金會中的角色,因為他知道,卡列拉斯一定不會接受「敵人」的資助,這會傷害他的自尊心。知悉真相的卡列拉斯,感動不已。一次,在多明哥的演出結束時,卡列拉斯走上舞台,當著所有的觀眾,跪在多明哥面前,請求他的原諒,並表達了他對多明哥的無限感激。多明哥也熱情地上前擁抱他,兩人前嫌盡棄,成了生死之交。自此以後,我們才開始看到兩人同台演出。

這種分享的力量的是無窮的,所以我希望你們大家多一份分享心,多為別人設想,多幫助別人,人們都會感受到你的好意的。《法句經》中也有首偈頌:「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4.4.7 人際資源,在分享中整合

分享不僅能化解隔膜和敵意,更能幫你建立起良好的人關係。現代社會人才最重要。良好的人際可以為你人生路上帶來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大家看過《人猿泰山》嗎?泰山不過是一個小男孩力氣不如大象速度不如虎豹,靈敏也不猴子,但為什麼他是森林之王呢?因為他會關心、照顧他的動物朋友們,他樂意幫助所有的動物,分享他的智慧泰山的森林法則,一樣可以運用到現代社會。每一個成功人士,都不是單打獨鬥的,他們背後都整合了一隻強大的團隊,在幫助和支撐他的所有決策和行動。只有依靠團隊力量,集眾人之所長,才能夠創造並獲得成功。成功的定義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過多少人。

4.4.8 生命資源,在分享中得到善用

最近(2007年4月),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突然辭世,留下數千億港元遺產。她生前丈夫歷經數十年打拚,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丈夫卻突然遭到橫禍,她又開始同人打官司爭鬥丈夫遺產打了八年的官司,八年抗戰才完不久,就病故了。現在留下千億的遺產,還不知道會給誰。就像前面講的,錢財只是身外之物,若能領悟到這點,趁自己有精力、有資源的時候,學會分享,善用這些資源,為社會為有需要的人群做些有益的事。

4.4.9 潛能在分享中激發

分享還可以激發個人的潛能。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johari窗戶理論」:每個人都有四個我。

一是公眾的我,自己看得到,別人也看到,例如自己在公眾場合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優缺點

二是秘密的我,自己看得到,別人看不到,如自身的專長、弱點。

三是背脊的我,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的部分,如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小動作口頭禪

四是潛能的我,自己看不到,別人也看不到的潛在部分。

每個人的腦細胞,即使在去世的時候,也只用到了3%,而聰明的人愛因斯坦也不及10%。許多人都認為,只有在工作、當官或做學問過程中,才能發現人的潛力,其實還有其他方法

分享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分享,第二個秘密我和第三個背脊的我與第一個公眾的我融合起來,別人會幫助你修正缺點;第二個秘密我所隱藏的專長,可以慢慢被挖掘出來,在前三個我不斷成長的基礎上,潛能的我慢慢也就被開發出來了

我初到港大的時候,也非常不容易,但經過這六年,我也有很大進步,為什麼?把什麼東西都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不明白的,把自己放小一點,請教別人。有什麼需要提升的,有什麼需要改善的,經過溝通和商量,人家會指出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在和人分享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新點子出來,或者激發你的靈感。因為一個人的思維非常的有限,三個臭皮匠也可以等於一個諸葛亮,集思廣益,彌補不足,這正是團隊力量。所以工作中,真誠的分享和溝通顯得尤其重要。

4.4.10 命運,在分享中改變

這個是講工作中特別重要的。這個時候的分享你要真誠你要沒有私心希望大家工作時特別重視。

分享,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一對老夫婦走進一個旅館,想要住宿一晚。但旅館房間都滿了,那個接待的服務生不忍讓他們再出去。於是,把他自己房間騰出來同老夫婦分享。第二天早上結賬的時候,又是這個年輕人值班,但年輕人跟他說,你住的是我的值班房不是客房,我不能收你的錢。這個老人臨走時點頭贊許說:「你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幾年後,這個年輕人收到這位老人的掛號信,信中提及了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所發生事情,另外信里還附上了一張邀請函和一張紐約的機票,老人邀請他去紐約玩。那位服務生到達曼哈頓後,在第五大街的路口再次見到了有過一面之緣的旅客,站在一幢剛落成的華麗酒店門前,老人告訴他說這是我為你蓋的酒店,我希望你來經營它。我沒有任何條件,因為多年前我就知道,你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這幢酒店就是華道夫-阿斯多里亞酒店(waldorf-astoriahotel),42層,它是紐約尊貴地位的象徵,是各國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去紐約之時,也曾下榻該酒店。這位名叫喬治?皮特(georgeoldt)的服務生,幫助華道夫奠定了世紀地位。命運人生總是如此,充滿著許許多多的機緣和「貴人」,每一個都有著將你推入雲端的潛能。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把握住呢?一個晚上分享一個房間與人為善,聽來如此簡單,但卻可以改寫整個歷史。因此,人應當廣結善緣,以分享的心態面對,不要很「現實」,這隻會把自己局限起來,難有發展的空間。

4.4.11 以分享的心,回報大眾

世界上任何東西的產生都是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很多人認為錢是我掙的,我幹嘛要與你分享?但追問一句,如果沒有你的父母供養你,沒有師長教育你,沒有社會給你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你還能掙錢嗎?整個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相互關聯、循環往複的整體,沒有人能夠脫離開而生存,更不要說掙錢了。回想一下,在你成長的過程中,難道從來就沒有接受過別人的幫助嗎?那麼現在,當你有了一定的能力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回饋給大自然,給這個社會什麼呢?有人還是講,我現在賺錢了,我幹嘛要布施窮人。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前幾年印度尼西亞,很多人打劫華人的商店,如果這家商店是你的,你還能生意嗎?你什麼都做不了。只有在一個好的環境中,保持社會的良性運轉,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個人才能更好地發展。

所以,分享在佛教裡面是一種因果律,是一個循環的,是一種緣起法。學佛重點是抓住它的核心,是了解我們的心,了解心的力量,學會如何去轉化它,形成積極的、向上的思維,真正地讓「境隨心轉」,這才是佛教中講的「智慧」。這一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我們的私心,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我而沒有他人,學會分享就是放下私心的第一步。分享真的很重要,它促進人類文明的形成,它加倍我們的快樂,融化我們的痛苦,獲得各種資源,挖出你的潛能,最後讓我們真正的明白,分享是你的責任,是你的義務。但願人們能與家人同事、親朋好友多多分享,你會發現,默契與溝通自然隨之而增加,美好感覺將在會心一笑中產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