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_卷7

  (10)頌普皆迴向

  1.別頌菩薩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頌普皆迴向願,共有三十偈,其中別顯菩薩十願,是長文中沒有的。前長文略,今頌文廣,故多屬孤起頌。迴向眾生,願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辦,地前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何況凡夫境界,若無願力支持,豈能常行菩薩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賢菩薩於重頌普皆迴向的大願中,特加孤起頌,說明菩薩十種別願。

  依十地經說:菩薩應發的十願是:‘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二利行,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凈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此二偈,是頌十地經所說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二種受持願’。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於世,故亦名‘護法願’。

  佛道遙遠,菩薩發心菩薩行時,欲想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決條件,就是獲得宿命智。否則,恐被隔陰所迷,為塵勞所蔽,無法繼續進修菩提行。故言:‘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揀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薩,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薩功德利益,又遠非在家菩薩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觀經中,盛讚出家菩薩功德殊勝,能遠離在家種種過失。因為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凈禁戒,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

  ‘垢’是污垢,垢染,今言無垢,即持戒清凈,無諸垢穢污染。破是破壞,無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攜帶浮囊,如無穿漏,必可度過河流,抵達目的,否則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達目的,反被洪流淹歿。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槃岸,若然犯戒,將永沉生死大海,無法出離。

  今普賢菩薩勸導行者發願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凈無垢,無破,無穿漏,自可常居人天勝族,成就自利,進而利他,能以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眾生語言音聲為其宣說佛法,故言:‘所有一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種境界,已經獲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了。

  十地經言:‘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今頌文‘我為菩提修行時’,即是十地經的攝菩提願,‘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經的受持佛法願,‘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是十地經護諸佛教願,‘天龍夜叉鳩槃……’等四句,能以一切音語言為一切眾生說法,即彼十地經所說:‘受持一切佛法輪’願。

  勤修清凈波羅密,恆不忘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導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頌‘修二利願’,即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四修行二利願。初二句是標諸行體,次二句是明業行用,後四句正明諸行相。‘勤修’,顯然是精勤修學,揀非懈怠菩薩能精勤修學,諸清凈波羅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則,退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業,亦成魔業,豈可不慎?

  梵語波羅密,譯名到彼岸彼岸對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煩惱彼岸涅槃,是菩提眾生因無正智力,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煩惱流,起惑造業,輪轉六道,為四魔所纏,不得自在。今菩薩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修無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離生死岸,度煩惱流,到達涅槃彼岸自然能滅除昔日的煩惱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論言:到彼岸有三義,一以生死為此岸,菩提彼岸;一切如來,無不從生死此岸,到達菩提彼岸,此約果法言。二以有相為此岸,無相彼岸,是約心法言。三以六蔽為此岸,六度彼岸,是約修行解釋。

  要由此岸到達彼岸,必須具足七種最勝之法:一安住最勝:是安住於菩薩種性中。二依止最勝: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三意樂最勝:是樂意悲愍一切眾生。四專業最勝:是具足一切菩薩饒益眾生事業。五巧便最勝:要以無相,善巧攝受一切眾生。六迴向最勝:是迴向無上菩提。七清凈最勝:能解脫二障不為所纏。具足此七種最勝法,即是清凈波羅蜜。既能‘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退菩提心’,自然可以‘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種波羅密,十種波羅密,能度世間十蔽,究竟登涅槃彼岸故名妙行。

  十波羅密是:

  一布施波羅密:運心廣大名布,輟已惠人名施。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以私人財產,無論是外財或內財,對凡有所求者,無不施與,名財施;見有眾生,受種種憂惱恐怖菩薩悲閔同情,方便救脫,令得安穩,名無畏施;以佛法真理為人演說,名法施。

  二持戒波羅密:防非止惡,名之為戒,於戒不犯,名之為持。戒有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薩三聚凈戒。菩薩能斷一切惡法,名攝律儀戒。能修一切善,名攝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饒益有情戒。由攝律儀戒,建立菩薩行;由攝善法戒,廣集佛法;由饒益有情戒,廣度眾生

  三忍辱波羅密:他人無理加害,名之為辱,能安然忍受名為忍,可分為三,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於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嗔。二安受苦忍:菩薩修行辦道時,若遇寒暑饑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三諦察法忍:是運用智慧,審察諦觀一切諸法,原無生滅,而得無生法忍。由於了達諸法無生自然忍受外來一切怨害,以及內在身心之苦惱,故諦察法忍,是前二種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處之泰然。

  四精進波羅密:專心無雜謂之精,勇往向前名進。精進有三種一名被甲精進菩薩精進甲,積極進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猶如猛將身被甲胄,能摧怨敵無退屈心。二攝善精進菩薩修習善法,進取無倦。三利樂有情精進,對弘法利之事不生疲怠厭倦之心

  五靜慮波羅密:以其攝心不亂專註一境亦名定。有三種一名安住靜慮,是心住定境,輕安悅愉,受用法樂,心無怠倦。二引發靜慮,依此定境,能引發六種神通,諸所思事,皆得成就。三辦事靜慮,依此定境,能成辦利益眾生事業,如以定力,止息饑饉等災害。

  六般若波羅密:譯名智慧彼岸,能通達諸法,決斷無疑名智,能斷惑證真,與實相理相應名慧。此亦有三,一生空無分別慧:以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四大無我,而證我空之理。二法空無分別智:知諸法緣起性空,而證法空之理。三俱空無分別慧:是能證人空法空,令我法二執不起的智慧

  七方便波羅密:善巧攝化眾生,能離過止非,應變自在名為方便。有迴向方便,及救濟方便二種迴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積集的善根功德迴向佛道,屬般若德。救濟方便,是善巧救濟,眾生苦惱,屬大悲行。

  八願波羅密:意向欲樂謂之願,有求菩提願,及利樂眾生願,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弘頗,亦即是菩薩的四弘誓願,四事圓滿究竟,名願波羅密。

  九力波羅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謂之力有三種,能思考決擇,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擇力;能修習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習力;能起神通變化,降魔制敵,是變化力。

  十智波羅密:善能通達了知一切諸法名智,有無相行智,受用法樂智,及成熟有情三種。由前般若深達實相,無住生心,離相布施,是無相行智。由修前六度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運行自在,名受用法樂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羅密,可饒益有情,而精進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與前般若不之處,是般若觀空,而智照有。實則由於般若波羅密,而開出方便、願、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證理,而生後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願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別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願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菩薩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達涅槃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煩惱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懈怠禪定散亂智慧愚痴,方便度耽滯,大願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羅密,滅除眾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後二句是喻。惑業及魔境,是世間行,解脫,是出世間行。蓮華喻世道解脫日月喻出世解脫蓮華生於污泥而不染,出於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薩道,以十度度十蔽,滅諸煩惱障垢,成就清凈波羅密一切妙行,證諸法性空,不執著於有,故能於世間惑業魔境道中得解脫,如蓮華清凈無染。菩薩雖然不執著於有,但亦不滯於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如日月不住於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此頌成熟眾生願,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五種大願,初句令一切眾生得離苦,是大悲心;次句願平等施與一切眾生樂,是大慈心。第三句‘如是經於剎塵劫’,是豎窮三世,即時間無盡,‘十方利益恆無盡’,是橫遍十方,即空間無盡。‘諸眾生’,包括三界六道,四生五類,‘我常隨順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正顯弘願無盡,‘恆修普賢廣大行’是因,‘圓滿無上大菩提’,是果,故後一頌是總結長時間成就因果

  佛教教化眾生程序有三:一是未種善根者令種,二是已種善根令其成熟三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脫。今菩薩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眾生,拔苦與樂,非限於一時或一處,而是盡虛空,遍法界平等隨順救度十方三世,所有一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者令成熟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脫,如是於無限時間及空間中,成熟有情,廣修普賢勝行之因,證無上菩提之果,故言:‘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此二偈是頌不離願,即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八種願,願生生世世不離諸佛菩薩及一切善知識。凡能助長道業,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識,是以乞取頭目手足的惡眾生,亦為成就布施忍辱波羅密的善知識

  華嚴經言:‘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喻靈山,長諸葯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善知識者,是功德凈法生處,譬喻大海,出生眾寶。善知識者,能凈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煉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譬喻須彌,出於大海。善知識者,不樂世法,譬喻蓮華不著於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喻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圓明。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知識教,得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等。’

  因為親近知識,有以上種種利益功德,所以菩薩發願與一切善知識,於一切時,一切處,皆共同集會,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共同分擔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菩薩的一切行願。特別是所有開示,使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獲得利益的善知識,或為我開顯指示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的善知識,更願常與我共同集會,且‘於我常生歡喜心’。

  人與人之間相處,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讚美,互相悅愉,實在不易。所謂:‘日久生厭’,總不肯容忍對方之短,發掘對方所長;反而吹毛求疵,惡意批評關係如此惡劣,如何同行、同願、同修學?又如何共同擔當如來家業,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務?是以普賢菩薩勸導初發心菩薩發願親近知識,恆不舍離,且設法令知識‘於我常生歡喜心’,不致日久生厭,默然擯之。故言:‘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此是普皆迴向十大別願中第五供養願,亦即是十地經中所說菩薩十願中的第一供養願。供養而言廣大,其義有六:‘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是福田大。‘於彼常興廣大供’,是供具大。‘盡未來劫無疲厭’,是供養心大。‘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凈普賢道’。其中清凈二字是因大。普賢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賢菩薩所修的佛道,已達究竟圓滿,而獲最勝功德故,‘盡未來劫常修習’,是時大。

  修學普賢行願的菩薩,除願常見佛及其弟子,而興廣大供養,常以華香燈塗果樂種種財物供養三寶外,更願修持諸佛微妙法門學佛所學,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顯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凈三業,實踐普賢行願,以法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盡未來際,永遠勤勤懇懇,無窮無盡的修習,永不疲厭,故言:‘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學’。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此頌普皆迴向十大別願中的第六利益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九利益願。菩薩菩提行時,願於一切時、一切處、恆作利益眾生事業,永無止息,從不空過,故又名‘三業不空願’。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後一句,是不空果。‘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禪天、及初禪天中之大梵天,四禪天中的凈居天與無想天,無色界四空處),菩薩歷劫修行,於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雙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種種方便,利益眾生法門,或修八解脫等,結果,‘獲諸無盡功德藏’。

  ‘無盡功德藏’是:暫見身,則必得佛之法身;暫聞音,必得實智慧;才生凈信,必永斷煩惱故名無盡功德藏。如華嚴經出現品中說:‘譬如雪山,有葯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凈若有聞者,耳得清凈若有嗅者,鼻得清凈若有嘗者,舌得清凈若有觸者,身得清凈若有眾生,取彼土地,亦能作為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足,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凈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凈若有得嗅如來戒香,鼻得清凈;若得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凈;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凈;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凈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是名無盡功德藏。

  次偈是說利益眾生的時及處,菩薩願於一切時,一切處,皆能見佛聞法修行事實上無論任何時處,無不皆有佛。‘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是說明於一粒微塵中,充滿像極微塵數眾多的佛剎土,而每一個佛剎土,皆有不可說可說微塵數如是眾多難以思量的諸佛,眾多諸佛,一一皆處眾會中,為廣大會眾之圍繞,為廣大會眾開演菩提妙行。

  ‘我見’,指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於一切時處,皆恆見無數難思眾多諸佛,演說菩提道,皆願參與一一佛處眾會,皆願聞法修行,三業精進,廣修福慧,利益眾生,以達到利益眾生願望,故言‘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是頌普皆迴向別十願中,第十轉法輪願,亦即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三願。法指諸佛正法,輪是譬喻,車輪,有回轉及摧輾二義,佛說法能回轉眾生舍惡向善,能摧破眾生煩惱惑業,是名轉法輪。初偈頌是說明轉法輪之處,次偈頌說明能轉法輪的圓音,後一偈頌中,初句明能轉法輪之人,次句明轉法輪之語,第三句明所轉的法輪,末句是能攝方便。

  頌中共有七個‘海’字,皆是形容詞,用以形容時,處、佛、音、及辯才語言皆無盡,如海之深廣無盡。

  ‘普盡十方諸剎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間中,有無量無邊眾多佛剎土,是國土無盡。

  ‘一一毛端三世海’,是形容一一極小之毛端,皆經三世的時間,是顯時間無盡。意思是說:十方空間所有的佛世界國土無窮無盡而無窮無盡的佛剎海中,諸佛亦無窮無盡,而無窮無盡諸佛的一一毛端,皆經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可知時間亦無窮無盡。今普賢菩薩,於無量無邊的空間,無量無數的諸佛處,及無窮無盡時間中,普遍修學一切菩薩行,而經無量無邊劫海,故言:‘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諸佛如來,凡有所說皆契理契機真實不虛,故言:‘一切如來清凈’。如來所說不僅清凈,且於一言中,具備眾多的音聲海,十方眾生,種種不同的語言,盡括在佛一音聲中,故佛以一音演說法,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意樂而了解得益。如華嚴經言:‘一切眾生語言法,一音演說盡無余’。又如維摩經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起信論亦言:‘圓音一演,異類等解’。佛不但一音圓具眾音,且一一音聲,皆具四無礙辯,能斷眾疑,令得慧解,故言:‘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是明說能轉法輪之人,過去一切佛,現在一切佛,未來一切佛,皆於彼十方無盡佛剎中,發出無盡的語言相續不斷,據真如理,稱性而說,故言:‘恆轉理趣妙法輪’。

  諸佛所轉詮受妙理的法輪,非一般凡夫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發願修學普賢行願,求得高深的智慧,憑藉願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諸佛所轉的微妙理趣法輪。‘深智’是能入,‘無邊剎海’是所入,以甚深智慧,深入無邊剎海,隨從無量諸佛,盡未來際,轉妙法輪,利益眾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威力

  此二偈頌是說明普皆迴向十大別願中,第八凈土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十凈土願,雖然頌文無凈土之言,但實含有七種凈義:

  一同體凈:即念劫同體,雖然一念與一劫,其時差距離極遠,但念劫之性,同一無二,普賢菩薩已證入諸法體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於未來’。並且盡未來有一劫數的長時間,攝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切劫。亦可盡攝在一念中。‘我’普賢能於一念之間,便可盡入三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時攝一切劫入於一念,故言:‘為一念際我皆入’。此即是華嚴所說:‘劫念相攝’,劫念時差,雖長短懸殊,但皆無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於三世一念中,凈佛國土

  二自在凈:由於證入諸法體性本同,故能於一念中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人師子是佛通稱普賢菩薩能‘普盡十方諸剎海’,經‘一一毛端三世海’,深入諸佛所轉的妙法輪,證得法性,念劫圓融,故能普見三世法身真佛,能統攝一切佛國土自在無礙,名自在凈。

  三因凈:因凈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萬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維摩經說:‘布施菩薩凈土……’等,以六度萬行功德庄嚴佛土,故名因凈,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圓鏡智凈識為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後得智通慧為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凈土,亦即是相凈。

  四果凈:果凈有二:一所生果,由無漏凈識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則含在佛境界中,廣則影在後頌承事願中。二示現果,由於凈因凈果,應眾生機,示現應化身土,普賢菩薩於一念中,普見三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凈土

  五受用凈:佛自受用土離過成德,頌文中:‘如幻解脫’是離過,‘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脫威力’即離眾過,能解脫種種煩惱束縛,成就種種功德清凈受用境界故名受用凈。

  六眷屬凈:亦即是住處眾生凈,依十地經,在此品有‘眷屬’二字,眷屬凈即住處眾生凈。

  七相凈:相指佛境界,攝在果凈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頌具前七種凈義,因此名凈土願。

  太虛師說:‘一念中想到過去無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來無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脫離現在一念,並無過去未來,故過去未來無實,依現在一念。此現在一念,緣過去未來無數劫而其前後次第不亂,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脫威力之佛境界,即佛凈土也。’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庄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此二偈頌是說明普皆迴向十大別願中,第九種承事願,即十地經菩薩十願中,第六願。前凈土中說:念劫圓融互攝,今承事願中,說塵剎互容無礙。

  初頌明承事之處,‘於一毛端’所佔極微小的空間中,能夠出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清凈庄嚴的佛剎,且毛端不止於一二,而是像十方極微塵國土,盡碎為塵,一塵一毛端之多,於如是眾多毛端中,所有十方三世佛剎土,普賢菩薩悉皆能深入,到每一佛剎土中去,廣修六度萬行,使所有佛國土清凈,更庄嚴。故言:‘我皆深入而嚴凈。’

  ‘深入’有智深入,及身深入二種普賢菩薩,若智若身,皆能深入十方塵剎,嚴凈國土親近承事,供養諸佛。‘三世庄嚴剎’是一切相,‘十方塵剎諸毛端’是無量相。一切相,無量相,皆不離諸法實相,以其同一實相,故能大小相容,一多無礙,即華嚴所說:事事無礙境界

  ‘所有未來照世燈’,諸佛出世以智慧光明,照耀世間,作為一切眾生,黑夜中的明燈故名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涅槃’,是說未來諸佛八相成道,‘我皆往詣而親近’,是明能承事之人。以能承事之人親近供養承事諸佛故名承事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凈庄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此三偈是說明普皆迴向十大別願中的第十速成正覺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願中第十願。平常說佛有十力,今於十力中開為十二力,前九力是明七種業用,後三力是結因成果,共成十業,以顯佛業力功德殊勝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佛之自在業,以法智神足等神通力,變化自在,能於極短時間中,迅速而又周遍於十方世界,廣作佛事,運行無阻,名自在業。

  ‘普門遍入大乘力’,是正覺業,修習大乘佛法,能不離毛端,而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故名‘普門’,以大乘稱理,互相即入,故言‘遍入’,大乘佛法目的在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故名正覺業。

  ‘智行普修功德力’等三句,是說實諦業,菩薩智慧力,普修無量法門,解行並進,內滿功德,故言:‘智行普修功德力’,是實智證理;復以大慈悲力,為眾生說法,慈威兼施,普蔭有情,故言:‘威神普覆大慈力’,是權智鑒機。菩薩自利兼他,令自他皆得離障,故言:‘遍凈’,二利究竟,智圓福滿,名庄嚴。以福慧二嚴的福德力,說實諦理,饒益眾生,名說實諦業。

  ‘無著無依智慧力’,是證教化業,菩薩菩提智,契涅槃理,此理無著無依,說此親自所證無著無依之埋,令眾生了解生信,名證教化業。

  ‘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種種說法業,菩薩具足定力、慧力、方便力、及威神力,能以一音演說法,普令一切眾生,信解歡喜,名種種說法業。

  ‘普能積集菩提力’,是不斷佛種業,菩薩自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亦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集菩提資糧,續佛慧命,令佛種不斷,故名不斷佛種業。

  ‘清凈一切善業力’,是法輪復住業,佛內證實智,能使一切善業清凈,但為度生,復示現種種清凈善業,為眾生法輪,教示利喜,從實施權,名復住,令諸眾生成就種種善根,名法輪復住業。

  ‘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此三句是結成果,亦即摧滅煩惱業,降諸魔怨業,及普圓勝因業。意謂菩薩將成正覺時,內則運用一念相應智,摧毀滅盡心中所有粗細煩惱,外則降伏一切魔軍,圓滿普賢行願諸行力,而得成正覺

  2.結頌菩薩十願

  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智慧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三頌是總結普皆迴向中,別說菩薩十大願,由於稱性所起諸願,其境界深廣無涯,如大海之深不可測,故一一皆以海而形容之。

  ‘普能嚴凈諸剎海’,是結第八凈土願,菩薩能遍庄嚴清凈十方三世一切極微塵數佛剎,令所有佛剎,皆成凈土

  ‘解脫一切眾生海’,是結前第三成熟眾生願,即願成熟一切眾生,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善能分別諸法海’,是結前第十轉法輪願,意是願以智慧,善巧分別一切諸法善惡,邪正,因果等,令諸眾生,辨別善惡和邪正,明因果,由有漏業,進修無漏法等。

  ‘能甚深智慧海’,是結前第一受持願,若能受持一切如來正法,深入經藏,必得智慧如海。

  ‘普能清凈諸行海’,是結前第二修行二利願,菩薩廣修自利利他諸行,不生執著,無住生心,離相布施不著於有,不住於空,以解脫世間一切惑業與魔境,使二行清凈

  ‘圓滿一切諸願海’,是結前第六利益願,利益眾生,是一切菩薩的職責,亦是一切菩薩的志願;為圓滿利益眾生的志願,應盡未來際,修無量苦行,以成就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是結第五供養,及第九親近承事願,親近諸佛時,自當供養承事。

  ‘修行無倦經劫海’,是結前第四不離願,菩薩自願於一切時,一切處,親近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與諸善知識,同願同行同修學,精進不懈,無有疲倦,永不舍離。

  ‘三世一切諸如來’,以下四句,是結成第十速成正覺願。‘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是明修因圓滿,‘以普賢行願悟菩提’,是明所證正覺圓滿果。

  3.頌歸二聖功德

  一切如來長子,彼名號普賢尊,

  我今迴向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自此以下共有五頌,是結歸二聖。二聖,指文殊普賢大意是說:欲想完成普賢勝行,必須具有文殊大智,以智解理,依解起信,因信發願,因願立行。是以普賢勝行的完成,當歸功於文殊大智

  普賢固然真身法界,為一切如來長子;而文殊智慧最勝,位居究竟,周遍十方三世,為諸佛母。今在福城東,庄嚴幢,娑羅林中,以般若智,啟導六千比丘菩提心已,又開導善財童子,使發菩提心,遍訪善知識,尋求大乘解脫道,最後參禮普賢菩薩,依普賢清凈行,成就清凈願,然發願目的,在於成就菩提行。故此以下共有五偈,所說無非是依文殊之勝解,而學普賢的勝行,故名結歸二聖。

  長子即是父母第一個兒子,在佛經說,佛子可分為嫡子和庶子,嫡子指大乘菩薩,庶子是二乘聖人,而眾多菩薩嫡子中,有資格被稱為長子的,是一切菩薩的上首,今頌文說:‘一切如來長子,彼名號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是釋尊座下長子,而且是十方一切如來座下長子,主要原因是:普賢行願是一切行門中的最勝行,究竟圓滿普賢行願,即成正覺,如世間人的兒子,能繼承父業,又猶如國王長子,能繼承王位一樣。

  金剛瑜伽頂經言:‘普賢真身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虛空’。無始即是長義,不舍因行,故名佛子

  ‘我今迴向善根’。善根,通指前十大願王所積集的一切善根十大願王是由智慧而生信生解,然後立願起行,屬於智慧的行願,因名‘諸智行’。‘同彼’指一切如來長子即是普賢菩薩。意思是:我等發心修學普賢行願,願將過去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迴向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中,並願自己所有諸智慧,諸行願,悉皆同彼普賢菩薩一樣。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不但願自己身口意三業恆常保持清凈,即使是自己所修的一切行願,及自己所到的一切剎土,亦恆常保持清凈,直至成佛所居國土,亦復清凈

  如是智慧是指所說甚深智慧,凡是具足甚深智慧的人,皆可號稱普賢,然則我願與普賢菩薩一樣,具足甚深智慧具足清凈三業,具足清凈諸行及清凈國土,當我一切與彼普賢菩薩同等時,我就可以被號稱為普賢,故言:‘如是智慧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此三偈頌是雙同二聖。因為文殊表解,普賢錶行,以能行故言:‘我為遍凈普賢行’;以能解故言:‘文殊師利諸大願’。普賢菩薩說:凡是發心菩薩道的我等行者,不但願普遍修持普賢的種種大行,亦願普遍實踐文殊的種種大願,並且使所修的大行及所實踐的大願,悉皆圓滿無缺,猶如彼普賢文殊二聖的事業,同等無余,同時經未來際,永劫修行不生疲倦,故言:‘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既發心修持普賢的大行,及文殊的大願,則我所修行法門,應該無有限量。由於所修的法門無量,所獲得的功德,當然亦無限量,故言:‘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由於修無量法門,得無量功德,當然要安住於無量無邊所修諸行中,全心全意,繼續進修,不使中斷。於其中間,所得到的神通境界,自己能了達確知無疑,故言:‘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以下四句,正是結歸二聖。因為在一法界中,就能諸法義邊說,名為普賢;在能照法界義邊說,名為文殊普賢法門是所入,文殊般若門是能入;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賢明廣大義,文殊甚深義,二皆不離智慧般若之智利如金剛,故言:‘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之行能斷惑降魔,故言:‘普賢慧行亦復然’。是以修學菩薩道,必須依文殊智慧勝解,以求普賢的廣大勝行。以普賢殊勝行,發掘文殊甚深智慧;以文殊甚深智慧,推動普賢廣大無盡的行願,使解行相扶,智願合一。

  ‘我今迴向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是將過去在菩提道上修行過程中,所積集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迴向普賢文殊大士,以期隨彼二大士所修習的一切法門而修學,常修學二大士大智與大行。其實,初發心菩薩,不但要學文殊大智普賢的大行,更要學彌勒的大慈,觀音大悲,以及地藏的大願,不過此經是華嚴經之一品,華嚴是說華嚴三聖的境界,因此,特別推薦初發心菩薩要學文殊普賢大聖大智大行而已,今此頌文,正是結歸二聖。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此頌結歸迴向:‘如是最勝諸大願’,通指前文所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以及孤起頌中,特別顯示的菩薩十大願,二皆屬於最勝之願,故為‘三世諸佛所稱嘆’,是值得每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修學,但修學如是最勝諸大願,所得功德不應據為一己所有,應該毫無保留的迴向一切眾生迴向菩提,以及迴向實際真理,其目的是為得到普賢菩薩所有的一切殊勝行,以及所得的一切殊勝功德,故言:‘我今迴向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