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_卷8

  (二)頌顯行願功德

  (1)超頌極樂果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頌,都是顯示本經所說行願的功德殊勝。今此四頌,是超頌極樂果勝。以普賢勝行之因,不導生華藏而導生極樂,其原因有四:一彌陀願重,偏願接引娑婆世界苦惱眾生。二雖十方佛土皆妙,但初發心無所依憑,故方便引歸極樂,使眾心歸一。三極樂不離華藏,亦華嚴世界之一,故導歸極樂世界,等如導歸華藏。四阿彌陀佛,即是本師,如密宗說: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是以密宗在大日如來外,不說阿彌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臨命終時,諸多牽掛,萬般無奈,加以孝子賢孫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礙重重,談何容易。何況一生所作善惡業因,於臨命終時,悉皆現前,一口氣不來,便被業所牽,輪轉六道。今修持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臨命終時,願王相隨,能‘盡除一切諸障礙’,得‘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一生極樂,助緣殊勝,不但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且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很快就能修學圓滿成就十大願行,故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當二利究竟,‘一切圓滿盡無余’時,便可以進而‘利樂一切眾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廣修菩薩行,廣利諸眾生,或回到娑婆世界來,巧把塵勞作佛事,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彼佛眾會咸清凈’,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處於清凈海會諸大菩薩圍繞中,‘我時於勝蓮華生’,即是上品上生,‘親睹如來無量光’,即是親見阿彌陀佛。‘現前授我菩提記’,是蒙佛授記。‘蒙彼’阿彌陀‘如來為我‘授記已’,就可以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譯言億,即一千萬,‘無數百俱胝’,即是化成無量無數的身,加上廣大無邊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界,使一切眾生咸皆離苦得樂,故言:‘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正是顯示極樂果勝。

  (2)結頌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通則總括本經所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即是十大願王;別則指普皆迴向中,統攝一切菩薩行的十種別願。若總若別,皆願力無盡。即使‘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我此行願亦無盡。何況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不可窮盡,所以我此普賢行願,是究竟永恆無有窮盡。故說:‘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3)追頌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剎,庄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此八句是追頌校量聞經功德,前長文中說: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可說佛剎極微塵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雖大,但不及一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之一。今頌文說:假使有人以堆滿十方所有一切無量無邊剎土如是眾多又庄嚴,又珍貴的眾寶,來供養一切如來,又以最勝安樂施於人天,並且經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數臂喻可盡,故言:‘十方所有無邊剎,庄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人天,經一切剎微塵劫’。

  但假若有人,能於此普賢菩薩所說的最極殊勝十大願王,偶然得聞,一經於耳,即能對此十大顯王,生起清凈信心,並進而如法修行,實踐此十大願王,以求實現眾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則其人所獲得的殊勝功德,實過於彼前以眾寶供養諸佛,及以最勝安樂,施於一切眾生的人,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

  (4)追頌諸行勝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以下五偈,是追頌增上等五果勝德。善知識能為修道的增上緣,反之,惡知識則為障道因緣,亦即是惡增上緣,如涅槃經德王品言:‘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壞無量身,無眾善心。是惡象等,能破壞不凈臭身;惡知識,能壞凈身及凈心。是惡象等,能壤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道;為惡友殺,必至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當遠離惡知識。’

  惡知識,既然是為患無窮,凡是修行人,必當遠離。今因得聞十大願王,並對十大願王起信心受持讀誦,即可以常遠離惡知識,擺脫惡友牽連,擺脫惡劣環境困擾,不致誤入歧途,不致障礙進德修業,是以善根增長,惡業消滅,不但永離一切諸惡道,且臨命終時,獲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見如來無量光。無量光如來即是阿彌陀佛。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教化下,在與諸上善人聚會中,很快開發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賢菩薩最勝的行願,正是增上緣最勝。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四句追頌等流果勝。人的壽命,皆隨各人宿業所感,長短不一,此中言:‘勝壽命’,非關壽命之長短,而是以能修勝行,不虛度歲月,不浪費生命為勝。否則,恣情縱慾,荒廢善行惡業轉增,將招致苦果無量,即是百歲亦非勝壽命

  法句經言:‘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凈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故知人的壽命是否殊勝,不是在人壽的長短,而是視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無限利益眾生事業而定。今此人由聞願王,即信解受持功德,不墮惡道,而且世世生生,善來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虛度歲月,故說:‘此人善得勝壽命’。此勝壽命之人,不久當可以成就如普賢菩薩的種種勝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行,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四句追頌離系果勝。‘五無間’罪,是一切惡業之極惡,一切眾生由無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惡友,作極惡之重罪,將墮無間地獄受苦。今幸遇佛法,得聞信受持讀誦此普賢大願王,即於剎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滅五無間業。遠離惡業的系縛,故言:‘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是離系果殊勝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初兩句是頌異熟果勝,後兩句是頌士用果勝。因信解受持願王功德此人不獨善來人中生,且生於名門貴族積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嚴相好庄嚴外在美,智慧庄嚴內在美。內外皆美的異熟果,是由讀誦受持願王的功德而生

  由於發心信受讀誦普賢願王,憑藉願王威神之力,不但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毀諸魔外道,應受三界眾生供養,如土大夫發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勝。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四句是頌究竟果勝,長行文中,但說五果,今頌文孤起頌究竟果,實則,能得前五之人,結果當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釋尊未成佛前,示現苦行六年,又示現知非究竟,而離苦行林,往尼運河沐浴,復受善生牧女供養,氣力平復,即詣菩提樹下,降諸魔怨,然後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佛於最初三七日,轉華嚴法輪後,便隱實施權,往鹿野苑為五比丘等,三轉十二行四諦法輪,繼而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最後說法涅槃,舍權歸實,開籎顯本,普令眾生,回小向大,覺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諸含識’。

  ‘諸含識’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勝。今此偶然聽聞普賢願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並且實行受持讀誦十大願王,所以能速詣菩提大樹王,坐道場,降魔軍,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諸含識’。

  (三)結頌受持迴向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初二句是頌前諸行,後二句頌顯勝益,諸行,包括前長文中所說聽聞,信,樂,受持,讀誦,書寫,及演說等,於諸行中,或具足眾行,或僅能受持一二,其所功德,誠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議,唯有佛與佛能知,結果:‘決定獲勝菩提道’,是說自利功德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願。

  此頌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讀誦此普賢願王,不要說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說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願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圓’滿一切功德。於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別是‘成就眾生’,是普賢行者的‘清凈願’,因為受持普賢行願的人,發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成熟眾生利益眾生,故凡能完成‘成就眾生清凈願’的行者,便能於一念受持之間,即可成就圓滿一切功德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此頌結成迴向。前二句是能迴向,後二句是所迴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賢十大願王的‘殊勝行’,所積集無量‘無邊’殊‘勝’的‘福’報及功德,悉‘皆迴向’一切眾生,‘普願沉溺’於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中‘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即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

  (四)流通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詞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為三段。一是如來贊善,二是指所說法,三是時眾受持。今初段文是如來贊善。此四十卷華嚴經發起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庄嚴閣中,與普賢文殊,及從普賢行願所生諸大菩薩,諸大聲聞俱。時佛因知諸大菩薩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於如來師子頻申三昧,不但令庄嚴閣,忽然高廣嚴麗,遍周法界,眾寶嚴飾;同時令逝多林廣增無限,與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庄嚴,十方佛剎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各持眾寶,圍繞恭敬供養釋迦牟尼佛。

  當時普賢菩薩,觀一切菩薩集會,欲為開發如來上師子頻申三昧故,而為諸大菩薩演說師子頻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於三昧中,亦於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諸菩薩。並現種種神變,令諸菩薩,入於如來神變大海,得無量三昧成就攝受利益眾生大悲門,而不離逝多林。

  當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菩薩眾,及常侍衛諸金剛神等,來到佛所,繞佛供養頂禮辭退,往於南方,福生城東,住庄嚴幢娑羅林中,以種種方便,隨眾生而為說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發菩提心,再鼓勵初發菩提心的善財童子言:‘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雲何菩薩行,菩薩雲何菩薩行,乃至菩薩雲何普賢行疾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

  善財受教,即往南方參訪善知識,如是展轉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為善財及諸菩薩,演說十大願王及其功德。故說:‘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當時,不但身為當機眾的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在座聽法的一切菩薩,亦皆大歡喜,而釋尊亦欣然從定境出,贊言:‘善哉!善哉!’即是贊嘆普賢菩薩說此十大願王,並導歸極樂,實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雙贊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時。

  此段文是說所說之法,‘爾時’是當釋尊從師子頻申三昧出,贊言:善哉善哉之時。‘諸聖者’指善財南下,展轉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及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因為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無論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薩摩訶薩’。當善財參禮諸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皆為其演說自己所證得不思解脫法門,雖然當時佛已入定,不曾參與演說,但佛是會主,且當普賢菩薩說完十大王後,佛即出定為之印證,贊言:善哉!對其他善知識所說不思解脫法門,佛亦瞭然而默許,佛是主,菩薩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

  ‘時’指當此會之時,亦是法會完畢之時,除佛及普賢大士外,還有眾多聽眾,故下文列出五類不同的聽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總結時眾受持,時會眾可分為五類:

  一是文殊菩薩,及其所率領屬下諸大菩薩,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類。

  二彌勒菩薩,並其所率領於賢劫相繼成佛的諸大菩薩是一類。

  三無垢普賢,及其所率領住灌頂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與十方佛剎極微塵菩薩,來聚集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宣說十大願王的功德,諸大菩薩是一類。

  舍利弗及諸大聲聞,包括緣覺等眾一類。

  初學佛發心的人及天龍八部等又是一類。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覺海而為上首約六千比丘,當初文殊菩薩,辭佛往福生城時,舍利弗亦辭佛並率其徒眾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勸諸比丘,歸依文殊文殊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一積集一切菩提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凈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力……。’

  諸比丘聞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為文殊菩薩的法眷屬,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薩教化的眾多菩薩,是以文殊菩薩為上首的一類,是屬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故說:‘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賢劫,是指現在住劫而言,劫以時間言,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如剛過去的住劫,名庄嚴劫,現在的住劫,名賢劫,未來的住劫,名星宿劫。現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釋迦牟尼佛是於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壽百歲時,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經說:當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時,有大水聚,凈居天子,觀此水中,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賢劫。於賢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孫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葉佛,第四是釋迦牟尼佛,第五是彌勒佛。釋尊於第九劫減劫中成佛彌勒於第十劫減劫中人壽萬歲成佛。之後,有師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繼出現於世,其最後佛名樓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當來成佛的諸大菩薩中,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當時亦在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說此十大願王,是在佛前當來成佛的一類。

  一生補處,一生,指僅此一次受生而言,補處,是當補佛之處。慈恩法師釋一生補處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後身三是道場身。菩薩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當來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時即是後身,及坐道場身。

  又菩薩五種生:

  一是除災生,是由願力為大魚等,於饑饉時,濟諸飢乏;或為大醫生,救諸疾病;或為善巧,善和斗爭;或為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水為火,為車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患。如維摩經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火風,劫中有疾病,現身作草藥;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隨類生:菩薩以願自在力,於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維摩居士:‘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

  三者大勢生:稟性聰慧,壽命形色,種姓高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

  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豐富具足,如釋尊生於王族,能成正覺,作諸佛事

  今言一生補處,於前五種生中,攝前四種,若已下生,住最後身,即第五種攝灌頂位,亦即是受職位。菩薩十地位滿,進入等覺,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勝職位。如世間太子將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頂;等覺菩薩,將入佛位,名灌頂位。華嚴海會中,能一生補佛之處,位居灌頂的大菩薩固然眾多,而來自十方種種世界,其數如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大菩薩更多,此等諸大菩薩,是以普賢菩薩而為上首,是灌頂位的一類。故言:‘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位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除十方種種之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大菩薩摩訶薩眾’。

  舍利弗是梵語,譯名鶖鷺子,因母立名。佛弟子智慧第一,原是金龍陀佛再來,今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度小乘根基眾生,先令一切眾生,入佛教出家學佛,然後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連,譯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訶二字揀別,合名大目犍連,是佛弟子神通第一。與舍利弗年少為友,同師外道,各有一弟子,後因聞馬勝比丘轉說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歸佛,助佛教化,是聲聞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經文先列菩薩眾,後列聲聞眾,應概括辟支佛眾,是小乘聖者的一類。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雜類,人是當時在座聽法的人間眾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四天,共二十八層天眾。龍有天龍,人龍,地龍,及王龍等四種,是就其職位而言,天龍是執持天宮殿,令不墮落者。人龍是主理人間水源,能興雲致雨;地龍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龍則守護王之寶藏。又就龍的形態言,有四種不同,一虯龍:是頭有角的龍;二鷹龍:是有翼的龍;三蛟龍是有鱗的龍;四驪龍:是有如意寶珠的龍,屬於龍王之類。

  龍有三苦,亦名三惱,或三患,一熱風或熱沙著身,燒其皮肉痛入骨髓,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諸寶物,以為苦惱;三金翅鳥搏食,諸龍怖畏,常懊苦惱。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時,二風吹雲散時,三修羅收雲入海時,四雨師放逸懈怠時,五眾生造孽過重時,龍天嗔責,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葯叉,譯捷疾,有翅能飛空,嗜吃嬰兒,居下天,守天城門。干達婆譯尋香,是天帝樂臣,帝釋須奏樂時,燃香,即尋香至。

  阿修羅,譯名無端正,男醜女美,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樓羅,譯名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兩翼展開,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濕、化四生,以龍為食。

  緊那羅,譯名疑人,形似人,體是畜,頭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羅伽,譯大腹行,是大蟒蛇類,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眾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眾生,總攝天龍八部以外一切眾生,此等眾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種善根,凡佛說法海會雲集時,亦來恭聽,如歸慈父,若趣醫師,是法會外護之一類。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結集經典聖者,敘述當時法會大眾,聞法之後的反應情緒,凡在法會中,無論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之眾,或是當來下生成佛的大菩薩眾,或位居補處,住灌頂位的十方極佛剎微塵眾,或是列席旁聽的二乘聖眾,或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聞普賢菩薩說完十大願王功德,經佛印證之後,無不皆大歡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師在圓覺疏中,引文殊所問經說:歡喜奉行有三義:一是說清凈不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說清凈,以如實知諸法體故;三得果清凈,以時眾聞法得益故。由是因緣法會大眾,聞法之後,皆大歡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品開始,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及諸大菩薩,說其修持十大願王,不可思議境界心得,甚至四十卷華嚴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各說其修行所得不思解脫境界而已。今最後卻說:‘聞佛所說’,是歸功於佛,因為佛是法會主,菩薩是伴,菩薩於佛前說,經佛印許贊嘆,即等如佛說,故說:‘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