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2e3df542fd11ad8b6b92483dd698e99c.jpg" />
四所被階品,分二:初料簡,二總收。初料簡。已知此經文略義豐,言近旨遠,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階等?先明料簡,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別階等,有勝有劣。欲令舍非從是,棄劣取勝也。信,謂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經所雲“汝等皆當信受我語”是也。願,謂信非徒信,如子憶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經所雲“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也。
這是“十門開啟”的第四段,主要講在凈土法門中,《阿彌陀經》所被的根機和往生的品位。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兩個結構段:第一是“料簡”,料簡哪種是根器,哪種不是根器。第二是“總收”,就是從凈土法門的普攝、普門的立場來談其收機甚廣的特點。
從前面所談的“義理深廣”中就能夠了知這部《阿彌陀經》文句非常簡略,但是義理非常豐富,具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的玄門。所以此經文句雖然非常淺近,但是旨趣非常深遠。佛經中有些是廣經作略經講、深經作淺經講。
《阿彌陀經》就屬於很深邃、廣大的一部經典,然而卻以一種淺顯的文句來表達,所以它的特點就是“言近旨遠”。這兩句話就把《阿彌陀經》文句、境界的特點概述出來——“文略義豐,言近旨遠”。
接下來的“未委”就是不知道,不能確知《阿彌陀經》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器量能夠修習,通過修習凈土法門往生,又有什麼樣的階品。
這裡談到的根器,這個“器”說的就是是不是這塊料。器就是一切器皿、一切用具的總稱。器皿能夠盛東西,故佛教經典就常常用“器來比喻堪受教法或者善能弘法的根機,所以稱為根器,即根機和器量。能夠接受佛法而信受的人就被稱為法器,或者道器。反之,就叫“非器”,不堪為法器、道器。
第五種,在方便法門當中,比如聲聞、緣覺,而不了解中道了義的人,也叫“非器”。這五種人稱為五種非器,於說法、授戒時都要簡別而摒棄的。簡別就叫簡器——簡別不是這種根器。
第二種人是“無願者”,就是對往生極樂世界不好樂、不發願的人。
最後是“無行者”,即不去執持名號的人。也就是說不具備信、願、行的人,這就叫“非器”。
反之,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的人都是凈土的根器。所以先闡明這個根器“有是有非”,“有是”,“是”就是“是器”,“非”就是“非器”。具足信、願、行就是“是器”,不具足信、願、行就是“非器”,這是先闡明根器。
其次要甄別往生的階位“有勝有劣”。“勝”就是上輩三品往生,“劣”就是下輩三品往生 。所以這一段討論的目的就是欲令我們能夠舍“非器”而從“是器”,放棄下輩往生而取上輩往生。
下面談信。凈土的根器首先談信,那信什麼呢?首先要“內重己靈”。我們雖然還是輪回的業力凡夫,但現前這一念的體性與十方三世諸佛的體性平等不二。我們是迷惑顛倒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
從果上來說,當一個修道人成佛的時候,他現量親證一切眾生都成佛了。從因門來看,一個菩薩修行,要知道念念當中有很多的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由於眾生跟佛在體性上是平等不二的。體性上平等不二就是諸佛所證的,也就是我們眾生介爾一念的體性。
而這一念的體性、如來藏,跟佛所證是平等不二的,即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是在相狀上,我們還是有煩惱的,有分別。所以佛是斷了煩惱分別,“至為清凈”,他就叫佛陀。我們還沒有斷,就是凡夫。所以,性和相,首先要相信我們的性體跟佛沒有兩樣。
既然心、佛、眾生等無差別,那就是說生、佛不二。這個佛就在我們內心,我們眾生也就在佛的內心,於是我們業力凡夫去念這個果地圓滿的佛,這就是“外慕諸聖”了。果地上的佛就一定能加被我們,就一定能令我們往生到極樂凈土。一到極樂凈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夠究竟圓滿成就大乘的佛果。
在凈土宗本源意義上,你得要同時“內重己靈”和“外慕諸佛”。要了解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他的大悲願力,他的實相的法身、願海都在我們的念頭裡邊,我們也在彌陀的願海裡面。只要一念回光,具足信願,乃至一念,即得往生,這樣圓頓的往生道理就是從生佛不二的層面上建立的。
所以,《阿彌陀經》常常點示“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很懇切,因為這是難信之法,但是你們要相信“我語”。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他是不會說假話的。
具足這樣的信之後,就得談願了。前面談的對凈土的信不是脫空的,這個信要具體落實在願上,這叫由信啟願。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了。這個願是從信裡面升華出來的。
既然眾生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那麼阿彌陀佛就像慈母一樣憶念我們。我們這些業力凡夫流浪在三界啊!我們是浪子啊!我們要有浪子憶念慈母的心,這個心生起來了,就有一種瞻仰之感,對阿彌陀佛瞻仰、皈依、神往和欣慕的情懷就能出來。“瞻依向慕”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到極樂凈土,跟自己的慈母相逢。
之前我們沒有願的時候,在無量劫的輪回當中,“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雖然阿彌陀佛像慈母一樣憶念我們,但我們從來沒有去憶念慈母,“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現在我們這些專忘的浪子,知道有阿彌陀佛了,相信有阿彌陀佛了,相信他在我們內心了,相信他四十八大願的願海來救度我們了,所以一定要生起凈土的情懷。這種凈土情懷就是這四個字“瞻依向慕”,其目的就是“必欲往生”。
最近我們的悅眾法師正在給大家培訓東林佛號,就是在談應該用什麼心態去念東林佛號。不是有氣無力地把佛號拖得很長,昏昏欲睡的,一定要有情懷啊!沒有情懷,你很難表達懇切的願哪!這種情懷念出來了,你才能悲喜交集啊!你這個浪子才能夠跟你的慈母對面哪!
母子是天性相關的,只要這種情懷建立了,我們這顆草就變成一根針了,這根針就跟那個大磁場同構相吸了,馬上被阿彌陀佛願海所攝受了。
這一攝受你身心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的悲喜交集才能出來。要麼你一點情懷都沒有,只是“阿……彌……陀……”這樣稱念佛號,有時候念得真想睡覺。所以一定要強調這種宗教情懷,凈土法門是要講情懷的。
《阿彌陀經》三次勸願,說明這個願很難發起來啊。能發起往生凈土願的人,就像從污泥濁水裡面生長出來的蓮華。我們無量劫的煩惱淤泥累積得無比深厚,發願往生,就是從這一堆“爛泥”當中生長出的一種覺性。
你只要把這個願發出來,你就能往生。若已願就若已生,若今願就若今生,若當願就當生。無論是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只要發出這樣懇切的願,你就不退轉了。為什麼?因為你的這個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海接通了,阿彌陀佛的願海把我們緊緊攝受住了,叫“攝取不舍”,把你抓住了,不舍棄你,你還能跑到哪去呢?所以這個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