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的起源及其方法!

uploads/content/2022/may/3029e211fc247ee0a43c03606e34567c.jpg" />

一、禪坐起源及其意

  總的來說,坐禪的概念比較寬泛。古今中外的先賢們對類似坐禪的靜坐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由古人自然養成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來中國傳統靜坐養生功法,最早可上溯於五千年前的皇帝時代。據《莊子》記載,皇帝曾向廣成子詢問先賢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老汝形,無老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指明靜坐既可以延年益壽,又可以開慧益智。而將靜坐明確為以修禪定修行方法並證悟宇宙真理的禪坐,唯有佛教禪宗,由此而產生的禪坐方法也很完備。

  坐禪,又稱禪修、禪坐、打坐,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得宇宙法界一切真理,並將這一殊勝的體驗傳遞給眾弟子,從而開啟了二千多年來的禪修之路大乘禪法經過菩提達摩親傳中國,千百年來,在中國開花結果,成就了無數的高僧大德。他們依照代代相傳的御心方法打坐冥想,制心一處定力增加,修習禪定不為外境干擾,因而產生了斬斷煩惱殊勝智慧,勘破潛意識中的迷惑和貪瞋痴等煩惱執著,在身心上得到了較高的升華與深層的受益。所以,無論是佛道儒,還是佛教中的顯密二宗乃至瑜伽術,都很重視打坐,認為是修行的必修課。也可以說,禪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惠及於全世界

  人體是一台精密的儀器,至今還沒有被破譯,如人類基因系統等。我認為,生命既在於運動,也在於靜止。通常人們只知道要鍛煉身體,保持運動,使身體各項機能充滿活力,永保青春;但是,劇烈的運動,往往會破壞身體的結構,產生疾病佛教看到了這一現象,提倡以禪坐的方式讓人們的身心保持零消耗,和深層的平衡。首先,要求人們萬緣放下,調節好呼吸,以良好的趺坐方式,諸如七支坐禪法,端秉一心,進入冥想狀態,使身心系統得到徹底、自然、深層的修復。事實上,中西方的醫學都有關於心理治療與治病方法,也都不程度地證明了調整心態對於促進身體健康作用,特別是在疾病康復過程中,心理暗示作用非常明顯。因此,我們應該特別提倡禪坐,增進心靈環保。

  可見,禪坐對於人們的心理的調節與平衡有著巨大的功效,能夠促進人的健康長壽。但人的情緒往往受到外部環境干擾與波動,產生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慌、抑鬱、躁動等情緒,輕則感官不適,胸悶氣短,白髮增多,頭暈腦脹,血壓增高,產生病變與併發症,重則攸關性命。特別當代社會,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全球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貧富差別拉大、行為失范、道德失衡乃至淪喪的現象遽增,精神上的污染與飲食方面的不衛生,使相當多的人包括許多兒童少年患上種種身體心理疾病。所以,通過禪坐,調御身心對於人們安身立命、延年益壽,是一重要的法寶

  佛教禪坐御心術對當今的身心醫學產生了很大的啟示作用。國際知名的美籍德國猶太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對於禪與精神現象關係作了深層次的研究,從精神分析學的視角,給予了禪很高的評價對於二戰後人們的心理調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寫下了《禪與精神分析》這一名著。日本身心醫學家池田次郎在其名著《自我分析》一書中說:“近年來,歐美的心理療法學者和專家們關心重視起東方宗教的祈禱、參禪等活動的醫療價值,把佛教慈悲智慧及‘無心’的鍛煉引入心身療法。”通過現代應用科學方法測量發現,人們坐禪時腦電波圖、腦血流圖及其它內臟功能的變化,與“入靜”狀態極為相似,說明,隨著禪坐的深入,心態趨於平靜,一定會導致腦電波圖、腦血流圖及其它內臟功能平靜與平穩。佛教通過禪坐,使精神統攝於“入靜”狀態,可以起到凈化心靈的良好作用佛陀曾在遺教近代心身醫學家們設計的多種心身療法,如精神分析療法、自我暗示療法、漸進鬆弛療法、自律訓練法、森田療法、形象控制療法等,都是提供一種有效調控自心的技術,鍛煉人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以一種明智的態度積極主動地應付生活中不可迴避的矛盾。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脫胎於佛教禪定瑜伽,具體方法從放鬆身體、調息、觀想某種形象入手。

  由於天災人禍、際遇窮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時的、言語衝突、舉止違順等,都可能使導致心理失衡。從養生角度來說,御心術的基本要求是要對現實中的各種逆順境界有正確認知,外不受惡語謠言等不良資訊的蠱惑,內不受負面情緒的左右,從而能保持理性的良好的心態,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一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過福禪師蘭若》一詩所雲:“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

二、禪坐的方法  1.禪坐前的準備

  禪坐前,一般須做以下準備:

  (1)地點。首選佛堂,次選書房,再次卧室等。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因賊風直吹身體,易得風寒;室宜靜,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具。最好是佛寺禪堂之坐凳。坐凳須敷以軟蒲團,以便久坐;臀部要較膝蓋高,以便腰與脊樑易於自然豎立。如無特製坐具,床上亦可。

  (3)衣著。在入坐之前,應寬松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膝蓋受風。

  2.禪坐時的姿勢——調身

  雙單跏趺最為優,

  交腳跨鶴亦無錯,

  正襟危坐方便法,

  五式普為禪子修。

  這首偈頌,說明古來禪行者普遍使用的五種坐禪方式

  (1)雙跏趺坐,俗稱雙盤──先將左腳掌置於右大腿上,後再將右腳掌置於左大腿上,這種雙盤的坐姿,又稱“吉祥坐”。假如先將右腳掌置於左大腿上,後再將左腳掌置於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則名為“降魔坐”,或稱“金剛坐”。功能不同,所以名稱有異。

  (2)單跏趺坐,俗稱單盤──只置一腳掌於另一大腿上,另一隻小腳,則放在大腿下。雙盤坐姿最為理想,盤坐時身姿平穩,易於久坐,然並非人人皆具雙盤善根。若覺困難,無須勉強,不妨退而求其次,先學習單盤,待適應了再進一步學習雙盤。

  (3)交腳坐,俗稱叉腿坐──將兩隻小腳交叉,放在兩隻大腿下,此坐式較為隨性。一般人交腳坐時大都彎腰駝背,若是坐禪人,叉腿擺好姿勢則是豎直脊椎、端身正坐的莊嚴道貌,如此才是交腳坐的正確坐姿。對於單盤仍覺得疼痛難忍者,可行此法

  (4)跨鶴坐,又稱日本坐──兩膝並攏跪下,兩腳大拇指上下交迭,然後將臀部坐在兩腳跟上。這種坐姿初學之時不宜久坐,才不致坐傷筋骨。每次練習十或十五分鐘即可,待習慣再逐漸延長時間。“交腳坐”跟“跨鶴坐”的坐姿,雖非理想,然並無不好,故說“亦無錯”。

  (5)正襟危坐,又稱端身正坐──練習此式,應先找一張與膝蓋同高的椅凳,然後端身坐半坐──臀部坐實,腿部懸空,兩小腿垂直,兩腳掌平放在地。若因腿部受過傷不能席地盤坐,或因上班工作之地不易尋得適當座位,即可以“正襟危坐”的坐姿習禪。由於是在非常的情況下才用此式,故說是“方便法”。

  以上五式坐姿,可隨順每日生活環境生理上的變化需求不同,而做適當調整。若初學坐禪,不妨一一嘗試看看;一旦試驗出適合自己的坐式,就以該坐式恆長學習,如是即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而“坐禪”時的“身姿”,亦有頌雲:

  盤腿豎脊結手印

  平胸頭正收下顎,

  舌抵上齶斂雙目

  名曰毗盧七支坐。

  這首偈頌,說明了調理坐禪姿勢必須注意七項要點:即盤腿、豎直背脊、手結禪定印、平放肩胸、頭正收下顎、舌抵上齶、收斂雙目(微張),即“毗盧遮那七支坐法”。其真義是使其光亮清明之意,也就是利用七支坐姿之鍛煉,使心意穩定清明,以開展禪定

  禪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脛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脛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為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於左右前後的倚斜。

  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於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麼可暫時松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漸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復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禪坐時,腰宜順著自然正坐,以免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不可作意挺起,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輕浮而不著力;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依循自然;腹的下部宜寬放鎮定,從而使全身的重心安定;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趺之,以助長定力;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眼宜輕閉或垂簾,以御昏睡;口宜噤閉,舌抵上顎,以使筋骨團結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3.坐禪時的呼吸——調息

  (1)呼吸方法

  我們學習禪坐,調和氣息,是下手時一項重要的功夫,而要調和氣息,當以自然呼吸為最佳。

  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氣下降,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係,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環流暢。

  (2)呼吸的練習

  為了使呼吸能夠正常而熟練,自宜加以練習,但禪坐時,必須逐步做到無思無慮,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寧靜,而且在禪坐時,決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練習,宜在禪坐的前後。

  (3)禪坐時的調息

  調和氣息,是學習禪坐下手時的一項重要功夫。因為息不調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謂息,共可分為四種相狀:一、風相,凡氣出入有聲的叫做風相;二、喘相,出入雖然無聲,但結滯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氣相,出入雖無聲,也不結滯,但不能靜細的叫做氣相,(這三種都是不調和相);四、息相,既無聲音也不結滯,也不粗浮,雖在極靜的時候,也不覺鼻息出入,氣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調和的相。

  初學之人,不免有心煩意亂、息不調和的情況,可根據下列兩種方法來加以調和:

  ①數息:就是在坐定以後,默數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時數一,出息不計數,再入息數二;或在出息時數一,入息不計數,再出息數二。這樣數至十,乃再從一數起,漸漸純熟以後,可數至一百為一個單位。假使沒有數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雜念,那麼重新從第一數起,這樣循環安詳地徐徐而數,久久純熟,即可收心息相依、身體輕安的功效,並可消除初學禪坐最易發生雜念紛飛和昏昏欲睡的兩種毛病

  ②隨息:學習上面所述的數息法純熟後,息既虛凝,心念也漸入漸細,這時便可進一步放棄數息,而用隨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計數。但一心依隨息的出入,念茲在茲,心不散亂這一方法純熟後,漸觀漸細,自覺此息彷彿從八萬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雲蒸霧散,到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靈,諸病消除。

  4.禪坐時的思想——調心

  禪坐的目的,不但在於促使身體健康,而最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求妄心的調伏,妄心調伏則智慧明朗。關於調心的方法如下:

  (1)《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論最初下手時,繫心一處方法說“初學繫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這樣因心有所緣,漸漸純熟,便不至胡思亂想。

  注意臍間不但可以對治散亂浮動,而且根據生理上的定則,我們心念專註在什麼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麼地方,繫心臍間或臍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而注意鼻端,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於調息。

  (2)天台智者大師論入坐時調息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雲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雲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雲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雲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即繫心臍間或臍下):二者放寬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初學禪坐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不學禪坐,妄念尚少,一學禪坐,妄念反多”,這是不正確的。要知道我們的念頭,忽生忽滅,本來很多,不過平時動亂之中,不易察覺,一旦習靜之後,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內雖有飛塵而不見,假使門窗透入陽光,方見塵埃紛紛飛舞,所以能察覺妄念多的正是自覺的第一步,我們只要一切摒棄勿想,用堅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練習觀照功夫,到相當時間妄念便能自然銷落而達到,心意寂然的境地。這種觀照功夫,假使在禪坐中練習純熟,漸漸能在平時日用之間,刻刻用心,凜然覺照,做到雖不禪坐,也能如禪坐時的心志靜定,自將得更大的受用!

三、禪坐與身心健康  1. 禪坐是最基本的修養

  禪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為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發生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慾憤怒、憂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做心病。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身病,對於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視。實際上,身病的發生大部是由於心虛氣弱;而心虛氣弱,主要是由於憂思驚怒,心神惱亂所造成。凡貪食、貪得,貪勝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貪之不得,勢必生瞋,貪瞋發展的結果,可以使心蕩氣促,膽驚肝火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因而氣血耗損,風寒暑濕,也都乘虛而入。各種藥石,只能救身病於一時,假使不從根本治療,那麼雖一時痊癒,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隨時有遭其侵襲的危險。人們在忙於生活人事之餘,不知設法安定思想,降伏煩惱,甚至有貪得無厭,縱慾忘身的,這樣處處與自己過不去,神志既然渙散,氣血便失調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這是非常可惜的。據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時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昨於身心健康物質。相反終日郁悶憂傷,貪嗔痴慢,就會使這種有益物質分泌紊亂,從而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我們要求身體健康,自應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須先補氣,要補氣就須先養性,要養性就須先調伏煩惱妄心,使心不動搖,自然精氣內充,抵抗力強,疾病便無從發生了。

  禪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運行優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於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健康發展。心理學家捷普洛夫也說過,抱著一種平靜態度,是與注意的分散作斗爭的唯—方法。同時心理既安寧而正常,思想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卻病延年。

  禪坐的實踐,可以使我散亂心念,逐步歸於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卻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的迷妄,獲得安樂,所以禪坐的確是最基本的修養法。

  2. 禪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煉術

  禪坐能使精神力統一集中,從而進一步促使體氣和平。我國近代佛學界的老前輩楊仁山居士,早年在舊書鋪內發現楞嚴經》的時候,由於這部經典內容契機,他看得出神,競不知天已入晚,後經鋪內人的提醒,才發覺已是暮色蒼蒼上燈時候了,再看書時,剎那異境,便不能有所辨認,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個具體例子。蘇東坡有詩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惟不見人,嗒然忘其身。”只有這樣集中心力,全神貫注在一對象上,作畫便能神化,治學便能深造。所以佛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禪坐之時,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的體上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所以凡禪坐功深的,能提起這集中後的全副精神力,貫注於身上病痛地方,便能運用這陽和之氣,來消融陰霾鬱結,使活力,熱力,漸漸發揮其治療的作用。從前憨山大師多年癰疾,一入定而痊癒,這更是人人具足的“電療術”的高度運用。以上是對身病而言,至於心病,由於我們的無始業習,根深蒂固,正象銅牆鐵壁,更非集中全都心力來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國古書堯典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人心正是習氣之私,道心則是一念之覺,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

  由此可見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強身體,大之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禪坐開始。

  3.坐禪與修定

  我們在人生的歷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而許多苦惱,大都由思想紛擾,痴迷不覺而來。譬如迷於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於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是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來,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鬆。這一切,主要是由於缺乏定力緣故。可見,自心放盪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如如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此外,根據佛法觀點宇宙間事事物物,無非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雖然幻象宛然,客觀存在,但卻生滅變化,了無實性。我們的肉體,無論如何強固,也終有變壞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須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進而研習佛法,破除對身心等的執著,來轉生死涅槃,轉煩惱菩提,所謂“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們的警惕!?而修定實是解決我們生命史上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

  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的上上禪定等。因此修持方法也就無量,而且本來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時中,都可修定,但由於我們散亂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必較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禪坐為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凈的律儀中,自可徐徐入定,而且迷妄若去,心體現前,自能逐步證入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說:“若人禪坐一須爽,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比畢競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可見,禪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功夫

  學禪坐要下定決心,牢記一個恆字,因為初學禪坐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遲速,寒暑無間地去做,漸漸地功夫熟練以後,自然會感到其味無窮。

  4、坐禪與科學殊途同歸——可以治療許多不治之症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和馬里蘭州大學哈里博士經過五年研究發現:“冥想禪坐可對視力、血壓、認識功能的激素水平提高大有好處,另可治療許多不治之症和心臟病、關節炎等慢性病。”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伯尼▪塞格爾也認為:沉思冥想是鬆弛思想的行動,可治視為絕招的艾滋病和癌症。”大乘佛教禪宗常講:“久坐有禪,久住有緣。”2005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鬆人的精神和安慰人的心靈,還可以改變大腦結構並增進人的智慧,且使人精力充沛,只需要短暫的睡眠即可。科學發現,還可以真的增加全額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正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地方,影響了許多生物過程。將打坐方法用在兒童教育上,可使他們安定下來,同時可以延長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增加專註、增強記憶力。打坐對於預防疾病、減去壓力有良好的功效。諸如緩解疼痛、改善免疫功能、降低血壓、抑制焦慮和失眠,防止抑鬱症都有很多的幫助。35歲的俄亥俄州眾議員提姆瑞安每天離家前至少打坐45分鐘,因為國會山莊宣騰的議事氛圍使他非得養精蓄銳才能泰然自若從容應對。他表示,打坐幫助她維持思緒清明,注意力更加集中,使他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聽眾,並能迅速做出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與判斷。他說,我比以前更加覺醒,也更加享受我的生活。根據2007年美國政府一份調查發現美國打坐人口超過2000萬,也就是每11人就有一人有過打坐經驗。可見,打坐好處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認可與運用,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