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指歸(31-35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1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三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一句看起:

  【九者,恆順眾生。】

  這一願就是迴向眾生菩薩在九法界裡面,十法界佛法界之外,九法界就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就平常所講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都沒有一定都是隨類化身,譬如佛菩薩到我們世間來示現,示現人身,雖示現人身,是什麼樣的身分也不一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不一定全是示現出家身,示現在家身的也很多,他是眾生的心願。說法也是如此。這就叫『恆順』,恆是恆常,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絲毫勉強,眾生有什麼樣的願望,佛一定能夠幫助他、成全他,正是世間所謂成人之美。只要是善念,佛菩薩一定幫助、成就他;如果說惡業,那就不相應,就不會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但是人有惡念,往往他也成就,誰幫的忙?不是佛菩薩幫忙,是魔王幫忙,魔勢力也很大,福報也很大,他也護法神。心地邪惡、不善,就跟魔起感應道交。我們曉得佛有光明,魔也有光明佛光金色的,魔的光也是金色的。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佛光柔軟的,你接觸到會非常歡喜身心輕安;魔的光就像太陽光,剌眼睛接觸到之後你有恐懼、有畏懼的感觸,不像佛光那麼樣的柔軟都有很大的光明。魔也是過去生中修積很多的福報,所以也不能夠輕視他,他有大威德、有大勢力。

  「恆順」這一願,跟我中國人所講的「孝」字是有密切的關係,孝就是講順,孝順。由此可知,順就是孝的實踐,就是孝道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一人事當中,要知道順從,不要有自己的意思,你就成就了。要加一點自己意思在裡面,就不順從那是叫別人要順從我,而不是我順從別人。別人順從我有什麼好處?諸位要知道,增長我執。要不超越世間,這好像是好事,但是你要想生死三界這是障礙。一切眾生修行,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就是有我執,破我執才能超越六道。但是一切眾生對於我執是非堅固執著,很不容易打破。佛法裡面教導真的是高尚智慧,極其善巧方便幫助我們破我執。破我執,首先就要把成見放下這是世間常講的,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就是執著堅固執著,這個東西妨礙道業,不但妨礙證果,而且妨礙開智慧,我們常常講開悟。人為什麼不開悟?也就是有這個執著。甚至於連往生都被它障礙,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面講的易行道,易行道都不成就,可見得我執是我們修行人的致命傷,不可以不知道。「恆順眾生」,你的心清凈了,你的心平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

  說實在的,講真實話,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命運所轉,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有什麼能力能改變因果?連諸佛菩薩都不能改變,諸佛菩薩隨順。我們起心動念想改變因果,無非是造業而已,實在講不可能改變的。所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就隨順你就會再我要怎樣怎樣做,不會;一切隨順、一切聽其自然,我自己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這就是佛菩薩眾生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就是樣樣要把自己意思放在裡頭,執著我見、我相,這是凡夫這是煩惱。所以要懂得順,隨順就沒有障礙不順障礙重重,你障礙別人,別人障礙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所以菩薩修行菩薩,連阿羅漢都知道,他遇到逆境、遇到惡人他能隨順惡人污辱他、傷害他,他也能忍受,為什麼能忍受?因為他知道前因後果。那個惡人為什麼要傷害我,他不傷害別人,這裡頭有因果的。總是我過去傷害他,今天他傷害我,一報還一報,所以心甘情願的接受,這筆帳就到此地就結了、沒了,不再有絲毫的怨恨心。起絲毫的怨恨心,你沒有接受,將來你又再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才叫真正可憐。而且果報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殘酷。所以,覺悟的人不再干這個事情,受再大的委屈也若無其事,也一筆勾消了。這是你真正在佛法裡頭覺悟了,了解事實真相學佛的人縱然是遇到冤家債主,心裡再怎麼樣怨恨聽了佛的教誨也一筆勾消,不再去算舊帳,這樣才能得清凈心。所以佛法的修學,《無量壽經》的標准非常之好,清凈平等覺,我們修的就是清凈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但是,若不隨順眾生你就決定做不到,曉得隨喜、恆順的重要。

  『眾生』的意思也要搞清楚,它的含義非常廣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現象,叫做眾生。所以,此地這個眾生不當作很多的人來講,那你講的這個意思太狹小了,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現象。因此,眾生包括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我們今天居住、生活環境很好,這也是果報,好的果報;我們居住的環境很惡劣,惡劣也是果報都要隨順。由此可知,此地眾生是包括了人、物,乃至於許多的事相都含攝在其中,范圍非常的廣大。這是迴向眾生

  菩薩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實在講動力從哪來的,什麼力量推動他?世間人肯認真努力工作動力名利,如果沒有名利,誰還願意去工作?縱然是我們這個道場道場裡面有許多同修心來義工,這非常難得。義工是沒有條件、沒有報酬的,但是做義工時間不是長久的,他有事情他隨時可以離開。因此要想一個機構真正上軌道,必須要有報酬,沒有報酬,你工作人員不是穩定的,發心很難長久;而且當中有障緣,你家裡面有事,家裡人不滿意。這些世法我們也不能不顧及。所以,我過去在台北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在教育部立案,教育部的官員就勸我們,工作人員一定要訂薪水,一定要制度化,你的機構才能長久,才能夠廣大,他建議很有道理。所以我們裡面工作人員都拿待遇的,而且有退休的制度。我們有章程,在我們這工作十五年,我們一定要送一棟房子給他,讓他有居住的地方在我們那邊工作,我們有房子給他住,有員工宿舍,滿二十五年這個房子就送給他他能心安你沒有這個制度的話,人家怎麼可能全心全力替你工作?所以他的動力世間工作動力他是名利,最低限度他生活沒有問題,能過的去。學佛的人不講究奢侈,但是一般生活標准能過的去,這是必須要照顧到的。你連這一層都照顧不到,你的事業要想成就、有發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世法跟佛法一樁事情

  但是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是純粹盡義務的,他行,為什麼?他徹底覺悟了。所以他的動力是從慈悲心裡面生出來的,他不名聞利養;換句話說,世間人的動力,追到最後的根本是貪瞋痴,那是他動力,滿足他的貪瞋痴。但是佛菩薩是從智慧裡面流露出來的,慈悲是他動力,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華嚴經.行願品》裡面講得非常之多,講得很透徹。所以,「恆順眾生這一願,是諸佛菩薩的根本大願。末後這一條:

  【十者,普皆迴向。】

  這個意思是把前面九種,九大類修積一切功德,總結起來歸依迴向實際。實際是什麼?叫真如實際,《無量壽經》前面第一句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現在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宇宙本體。這個說起來無論在佛法、在世法,這種名詞都很抽象,它不是一個形相實體。但是這個東西不是假的,它確實存在,所有一切萬法是從這里發生的。所以,我們一切功德到最後是歸向到實際,叫『普皆迴向』。

  佛法修學,最後想證得的就是實際,實際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實際就是心性真心本性,就是為這個。十願也好、迴向也好,到這個地方才算是究竟圓滿。由此可知,三句迴向裡面,前兩句是有實體的,事的迴向,從事相上的迴向,「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末後這一條是理迴向,有事必有理,有相必有性,所以一定有「普皆迴向」才圓滿。事離不開理,相離不開性,性相一如,理事一如,這才達到究竟圓滿

  【如上十願,願願皆曰。】

  普賢菩薩每一願最後的這幾句話是這么說的:

  【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學習發大願,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大願,不要想到自己。這是佛在經典上,真是千萬次的叮嚀囑咐,不要去想自己。佛的這些學生,無論在家出家,自古以來,這么多的學生為什麼他們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把自己舍掉。雖然修學佛法,修學大乘,修學一乘,這裡頭還有個我,我在修學。長期在講席當中參學的同修你就明了,我執沒有斷,我相天天在增長,不但沒有斷,它天天在增長,念《金剛經》就曉得,四相四見沒破。而佛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是真的菩薩不是真的菩薩行。真正修菩薩行沒有別的,從哪裡下手?破我執下手。而大乘用什麼方法我執?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不要想我,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好,我也是一切眾生之一,當然我也好,何必單單要想我?這個國家好,我是國家一分子,我當然也好;這個社會好,那我當然也好,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大乘稱之為妙法,不想自己、不想我,我慢慢就淡忘掉,它用這個方法來破我相、來破我執。起心動要想眾生利益,如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這是對一切眾生真實利益,究竟圓滿利益

  上面講的這十條、十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就究竟圓滿利益。所以這稱之為『大願』,這個願心『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一句非常重要。世間人偶然也發這個心,但是心不長遠,常常間斷。特別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把自己的願心掉了,還隨順煩惱,還要造作惡業障礙眾生所作所為菩薩道完全顛倒。這是前面講過,煩惱習氣太重,所以業障現前,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

  『身語意』三業,三業精進不懈,『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討厭世間人做一個工作,做久了他就有疲厭的現象菩薩無論做哪個工作,做的再久他都沒有疲厭的現象你要問,他為什麼無有疲厭?因為他無我相、無人相。凡夫工作為什麼會有疲厭?著了我相、人相,所以耐力不及佛菩薩。由此可知,覺、迷的利益好處的確是不相同,覺悟的人沒有疲厭,迷惑的人容易疲厭。下面這條

  【攝大乘論釋雲。】

  釋是解釋,這裡頭有一句說:

  【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這是解釋『無量』這兩個字,無量在本經里所說,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佛在經上說到無量,往往用比喻來說,比喻只能比個彷佛,不可能比到恰到好處。譬如從數量上來講,講到無量數字,佛在經上常講「恆河沙數」,恆河沙數還是有數量;講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還是有數量。這極其形容而已,與真正的無量差之真是遠又遠矣,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極樂世界講的無量壽、無量莊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無量也是有量的無量。為什麼?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將來也要入般涅盤,阿彌陀佛入滅之後,觀世音菩薩接著就示現成佛觀世音菩薩成佛之後,那個世界美好,比現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還要殊勝莊嚴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阿彌陀佛的壽命究竟有多長?經上那些比喻比喻不到的,這一句主要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絕對不是比喻能夠比出來的。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雖然是應化身或者是報身,壽量的確不可思議。第二十段。

  【行願品雲,聞此願王,讀、誦、書寫,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

  這幾句話雖然是事實,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不一定是現前受用。如果講『聞此願王,讀誦書寫』,這個緣我們都得到了。甚至於有些同修在《朝暮課誦》裡面念普賢菩薩的十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天天念,念得很熟,雖念做不到。為什麼《行願品》裡面有這段文字?這是告訴我們普賢行願的種子,已經種在你阿賴耶識裡面,這金剛種子,永遠不壞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將來一定會成就道理在此地。正如同《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所說的,現在造極重的惡業,毀謗三寶,破和合僧,障礙法利生,經上講,造這個業墮地獄是一千八百萬年,一千八萬年墮地獄之罪。從地獄出來之後,五百世愚痴下劣,要受這個余報,可是最後還是會回過頭,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蒙佛接引、蒙佛授記。可見得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非常殊勝不可思議。不過這個當中,有長劫的輪迴生死苦難必須要受,這個地方的意思亦復如是。

  所以,我們今天有緣聽到普賢菩薩的十願,我們讀誦,讀是看著經本念,叫讀,誦是背誦,你念得很熟,不需要看經本也能夠念得出來。書寫,就是今天講的流通,流通佛法功德利益最為殊勝。現在流通的方式比從前廣泛得太多,從前只是書寫經本,現在除了經本之外,有錄音、有錄影,種類多了。這些人『於一念中,所有行願』,所有行願就是指前面這十條,這十大願,『皆得成就』。但是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願才得到圓滿。由此可知,要想圓滿成就,一定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是有差等的,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一定在西方極樂世界。請看下面這一條。

  【仁王經疏雲。】

  這是《仁王經》的註解

  【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這是解釋「功德」兩個字的定義,什麼叫功德這個地方講『施物』,意思很深,如果你把它當作施物,我布施一點錢財,這就叫功,你就這句話就看錯了布施財物救濟別人,那是福,不是功,是福德,你修福,不是修功。修功怎麼樣?這個施當放下講,布施是舍、是放下布施裡面講三輪體空,就是不能執著。三輪是講不執著,不執著有能施的我,我能布施,對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執著也不執著布施之物,這三個都不執著叫三輪體空,這才叫施。所以,此地施的真正意思就是放下放下功夫,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事?事要照做,幫助別人的事情要照做,要很認真、很負責的去做;雖做,心裡絲毫執著沒有,這個叫功。

  『歸己曰德』,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你得到什麼?你得到的是清凈心,你得到的是平等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修行總綱領你得到了,清凈平等覺,你得到的是這個,這叫功德如果你布施布施裡頭著了相,著相是著了我能施,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眾生得到我的利益著相著相就不叫功,功沒有了,福,你修福。福有沒有得?有得,那就有施報。佛在經上常講的,世間這個眾生發財了,得財富財富從哪裡得?過去生中財布施多,著相的財布施這一生中得財富;著相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著相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是福德福德功德不能比,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功德是了生死三界成就無量智慧德能,真的是成佛作祖這是功德。由此可知,著相跟不著相利益的是天壤之別,不能比的。

  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行願品》大家常常讀誦,這兩部都是很容易見到的。世尊甚至於跟我們在比喻裡頭說,「無量恆河沙世界微塵七寶布施」,這還得了嗎?一條恆河沙數都沒有辦法都數不清,還要無量大千世界微塵七寶布施這是無法想像的,比不上一個人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功德這是叫我們仔細比較一下,福德功德利益差別之大。為什麼四句偈的功德這么大?佛經四句偈,能令人得清凈心,就是得清凈平等覺。諸位要知道,你果然得清凈平等覺,你的好處在哪裡?得清凈平等覺,跟諸位說,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你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大千世界微塵七寶布施的那個眾生福報再大,大到頂頭,做大梵天王這是六道輪迴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報享盡,還是要輪迴轉世,怎麼能跟法身大士相比?不能比,差太遠了,一個是凡夫,一個是大聖人。所以你從果報上來看,你就曉得佛講的話真實。我們平常布施你說要不要再著相?但是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我想怎樣做怎樣做,已經著相。所以十願裡面,叫你恆順眾生隨喜、恆順就是不著相

  對於菩薩我們要隨學,對小果聲聞我們也隨學,對一切眾生也隨學,你才真正能有成就,能夠快速的成就。所以一個會學的人,這個世間沒有惡人世間沒有惡事,世間無限的美好世間,同樣是一個境界,為什麼人家生活在這圓滿環境當中,我們生活在苦惱的世界當中?世界一樣的,都沒有變,為什麼他感受無限的美好?他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我們為什麼生活在這煩惱苦難世界?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境緣裡頭沒有好醜、沒有善惡好醜善惡從哪裡來的?是從自己分別執著里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世界境跟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平等的。所以要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發生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與外境實在沒關係

  一個會修學的人,看到善人,他的善心善行我們要向他學習;看到惡人,他的惡念惡行,我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有,馬上改過自新。由此可知,善惡都是老師對我來講功德平等的,都是大恩大德。善的一面,他是叫我隨順善的,惡的一面,他提醒我、警惕我不要作惡,兩個都是老師兩個都是恩人。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行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惡都是自己的老師都是自己的知識。怎麼可以批評?怎麼可以嫌棄?那就你自己有分別、執著、有妄想。對人如此,對我物質生活環境也是如此。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這一才會過的最幸福、最美滿,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現實環境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觀念變了、心態變了,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凡夫可憐,心隨境轉;修行人之可貴就是貴在境隨心轉,無論他在哪個環境統統是美好他能轉境。《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修行就是生活,在生活當中修正我們錯誤想法看法說法做法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知識學人,就是做學生的人,只有自己一個,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沒有同學,只有一個人,他才成就究竟圓滿功德。如果有個同學同學跟我差不多,恭敬就不圓滿。沒有同學學生有一個,除自己一個,都是佛、都是菩薩,他禮敬圓滿的。我們看到這些人,好人壞人都是菩薩示現的,他的眼光是這樣看法的,統統是諸佛如來。這尊佛示現一個善人來教我,我要修善,這尊佛示現一個惡人,警惕我不要造惡,所以他恭敬平等的。都是菩薩表演給我看的,都是菩薩來教導我的,都是大慈大悲,這成就究竟圓滿功德。所以,不許有一同學有一同學你的修行就有缺陷,就不圓滿。我們修學,善財是最好的榜樣。幾時我們能跟善財一樣,世間極惡的人,我們也跟他頂禮真心恭敬,佛菩薩裝的樣子,從反面來教我們,順境善人是從正面來教我。正面、反面功德利益完全相等,我們才能成就使我們的心真正達到清凈平等覺;稍有一念分別執著,你的清凈平等就沒有了。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明了,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實報土上上品的這些菩薩們,統統都是修的普賢行。修普賢行的那個人就叫做善財,普賢菩薩就是善財,表現在事相上就是善財。善是說善根,財是講福德具足善根具足福德,這個人叫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指一個人,是所有修普賢的人通稱,凡是修普賢行的,都稱作善財。再看下面一段。

  【凈影疏曰。】

  這是隋朝慧遠《無量壽經》的註解上,他解釋功德

  【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

  節錄這么一段,都是解釋功德的。功是功能,『諸行』這個范圍太廣大了佛說經,通常把諸行歸納為六大類,菩薩六度,分做六大類。《華嚴經》用十來代表圓滿,所以在《華嚴經》就把諸行,就是菩薩的行法,無量無邊的行法,八萬四千的行法歸納為十大類,這在教學當中說話就方便多了。歸納為六大類,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歸納為十大類,從般若後面又加了四條,方便、願、力、智,加這四條,而這四條實在講就是般若波羅蜜裡頭開出來的。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從內容裡面去看無二無別,這十條是把般若波羅蜜詳細說明。

  每個行門都有真實利益,而且每個行門都通其他一切行門,《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才能入不二法門。決定不是布施就是布施布施裡頭沒有持戒那就錯了。說一個布施布施就是圓滿行;說一個持戒持戒也是圓滿行,持戒裡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進,每一條裡面都具足其餘的,這才叫入不二法門。所以它有圓滿功德利益,則稱之為功。我們今天修行,說老實話沒有功德,我們所修的,有福德,沒有功德。為什麼說沒有功德?我們修一條不會具足一切,不曉得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心裡面有妄想、有差別,所以不見圓滿不二的境界,我們見不到。所修的有功德之名,沒有功德之實,所修的都是屬於福德

  『此功是善行家德』,所修的全是善行,「德」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你所得到的,自性的開顯而已,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自有之德」。佛給我們講,我們真心本性裡面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沒有絲毫欠缺,這是自性具足的。所以禪宗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兩句太重要了。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所生的,離開自性有一可得。所以,盡虛空法界,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如果要想真正認識自性、明了自性、體悟自性,而後能夠控制自己的自性,到完全能掌握、控制自性就叫成佛佛法的修證,如此而已!沒有一法是自性之外的,這叫功德,功是修德,德是性德。你有修德,你就能開發性德,性德是本具的。本具的現在不能現前,是因為你有障礙,這業障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必須在生活當中,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我們的性德就現前。

  所以德之體叫法,法是法界,或者講法身。我們講一真法界、講十法界都是你真正得到的,真正得到的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所以,《心經》最後的結論,教給我們「無智亦無得」。世間人心目當中所希求的是有智有得,諸位要曉得,有智有得,你迷了。為什麼說無智無得?因為所有一切是你自己本能變現的,你哪裡有得?無得是真得,無智是真知。你自性裡頭具足,本來具足無量智慧你怎麼會有智?有智是我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沒有的我再得到,那我有了。你本來有的,你怎麼說是你有智有得?所以,《般若經》上講無知而無所不知,無得而無所不得」。你真正做到無得,盡虛空法界你統統得到,你恢復了。有,那個念頭妄想,有智、有得是妄想障礙,把你本能智慧德能障礙住了,這是病根必須要認識清楚。因為從「有」這個妄念,然後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有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都是從「有」那個妄念裡頭生的;你真正了解無智亦無得,你才把那個妄想連根拔除。這是世尊十二年般若講到最後,最後的結論,二十二年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

  這句話我們念得太多了,念得很熟,多了、熟了變成麻木不仁。實在講,對於這句話真實義是毫無所知,真的念到麻木不仁,不知道這句話裡面的深義,不曉得這句話真相何在。底下一段,《唯識論》裡面講:

  【唯識論曰,法謂軌持。】

  這是解釋『法』,通常我們將佛法僧稱為三寶。佛的意思是覺,覺悟是佛。法是『軌持』的意思,軌就是軌道,我們今天講的原理原則;持是保持,永遠要遵守這個原則,永遠不能違背這個原理,這就是法的意思。要講到具體的方面,譬如佛跟我們講菩薩法,菩薩六度菩薩生活菩薩的行持一定要堅持這六個原則,決定不能違背這六個原則,這菩薩法。人天法,佛給我們講了,五戒十善必須要堅持遵守五戒十善,我們得人身而不人身來生還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所以它是軌道、它是原則。你只要不出軌,你修這個法一定達到這個法的目標五戒十善人身六度一定成就菩薩。我們修凈土凈土的法是三個條件,信、願、行,能夠遵守這個法則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是軌道,要永遠保持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這是法的意思。

  【會疏雲,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雲一切。】

  這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解釋「安住一切」,什麼叫『安住』、什麼叫『一切』?安住是不動,心守住在這法門上,不為一切外境動搖,這叫安住。譬如我們在佛法大乘佛法法門無量,我們選擇念佛法門,選擇之後,我們就一心一意專修,不為其他法門所動搖,這叫安住。心安在這法門,住在這法門一門深入。它的意思就是不為外境所動搖,『德成不退』所以叫安住,德就是功德。它的功德就是不退轉,不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現在就不退轉,這叫安住。

  『無德不具,故雲一切』,這裡頭的意思也很深很廣。一個法門具足一切法門,不但念佛法門具足一切法門,任何一個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門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方法、門徑盡管不同,它達到的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方向目標是什麼?是清凈心,這個一定是相同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就的是什麼?禪宗裡面講禪定,我們凈宗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講的名詞不一樣,內容是一樣的。所以,一就是一切,無論哪個法門都是得到這個東西,我們念佛也得到。正是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又說法門無量,無有高下它是平等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明白這個原理,明白事實真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他心是定的,知道我們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每個方法都好,關鍵一門深入,不能同時學兩個法門、學三個法門那就壞了。沒有一人說這個講堂,他可以同時從兩個門進來,不可能;從三個門進來,不可能,他只有從一個門才能進來。這個講堂四周圍許多的門,無量的法門,你只能從一個法門進來。一門進來你一切都得到,一切就得到了。你同時從兩個門進來,沒有那個道理都是從一個門進來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為什麼開那麼多法門?便利、方便,你在哪個門,就進來了,何必要繞圈子,何必要到處找,不需要。所以法門無量無邊,殊途同歸。這是「無德不具」,所以叫一切。

  【行願品中,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

  這個裡頭就是說明一即一切的意思,我們前面曾經報告過。十大願王,一願裡面就圓滿含攝其他的九願,任何一願都是圓滿的,這個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修學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圓滿、念念圓融具德,這才是真正會修的人。底下:

  【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這是解釋「方便」兩個字什麼叫方便?先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方』就是法,方法,我們今天講含攝的手段方式。『便』是便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適用,用起來很適當,這是「便」的意思。底下《大集經》裡頭說:

  【大集經雲,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這個『方便』裡頭指出目的,這個意思也非常重要。可見得諸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他有一個總的目標方向,無論用什麼方法、無論用什麼手段,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無量法門都是方便法,目標方向有一個,幫助我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無上的意思,「三藐」,三是梵音,意思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整個這一句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智慧,覺是智慧。所以他的方向目標確實是一個

  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圓滿智慧,它不是從外來的,智慧、德能、才藝都不是從外頭來的,都是自己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本來有的變成沒有,本來具足的現在變成缺乏,原因在哪裡?有障礙障住了,並不是我們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不是的。本來有的絕對不會失掉,而現在有障,你得不到受用。就如你很有錢,你的錢財存在銀行里,你現在身上一文都沒有,吃飯還要討飯吃你說多可憐!不是你沒有,你有你現在不出來,就好比是如此一樣。我們的富貴智慧、才華,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毗盧遮那佛住華藏世界,阿彌陀佛住極樂世界,我們的世界跟他沒有兩樣,他是完全得其受用,我們是不得其用。不得其用因為有障,障去掉,我們智慧德能恢復,我們的受用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障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類。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除掉妄想分別執著而已。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2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倒數第四行,從二十八段看起:

  【法華玄贊雲,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

  這是解釋方便兩個字。『方』是方法,此地這個意思比較上深廣。『施為』就是一切的造作,一切的設施,可以做為大眾的一個榜樣、一個原則,這樣才叫做方。由此可知,方是大眾通行的方法原則。『便』的意思是『善逗機宜』,是以一種善巧方便接引大眾的,這叫便。可見得它的意思比我們一般觀念上講的要深刻一些。底下一段:

  【凈影疏雲,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這是《凈影疏》裡頭,也是解釋「方便」兩個字,可以合起來做為參考。『化行善巧』,化是教化,教化眾生有一定方法,要隨順眾生根器。所以底下講『隨物所宜』,就是應當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方法並沒有一定。由此可知,因時、因地、因事,這裡面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這個方法用得非常巧妙,能令眾生有所悟入,這才稱之為善巧。

  『種種異現』,現是示現,異是不同的,用種種方法。像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在經論裡面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教眾生方法千變萬化,並沒有一定。但是每次法會,當中聽眾的人不一樣,有些處所也不一樣,時節因緣也不相同,必定能叫聽眾當下就得利益,這個叫『權方便』,權是權巧,也叫做善巧方便。

  【凈影疏雲,證會為入。】

  我們底下合起來看。

  【嘉祥疏雲,名理為藏。】

  經文裡面講的「一切功德寶藏」,是解釋這個。什麼叫『入』?入跟證的意思相通。入是講契入境界,就是前面『證會』的意思,證是證明,會是會通,證明、會通、契入都是入的意思。所以,入就是證,證就是入。

  『名理為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像倉庫一樣,裡面貯藏著必須要用的這些物品。這個地方的是我們心性心性就像一個倉庫一樣,無量的智慧、德能都含藏在其中。「名理」,名言、理論,無論是世法、佛法都含藏在其中,這個叫藏。所以,真如本性在《大佛頂經》裡面就稱之為如來藏。

  【甄解雲,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即是所得一乘也。】

  《甄解》裡面講得比較詳細。『如來』就是自性名號,佛在果地上有十個通號,所謂通號,只要證得佛果都有這十個名字,這十個名字不是哪一尊佛專有的,佛佛皆有,佛佛道同。這十個名號第一個就叫如來如來是從自性上稱呼的,意思也有許多種的講法,而是《金剛經》說的既簡單圓滿。它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四個字實在是簡單明了,而且圓滿,比其他的解釋都好,諸法如義。「諸法」是一切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如」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事如其理,理如其事,這個說得確實是非圓滿、非常清楚。不但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體性、相狀,包括作用,全都含攝在其中了

  下面說,『如來一切功德寶藏』,這就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一切功德寶藏」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面圓圓滿滿都具備的。就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一功德寶藏是本來具足的。『佛果功德也』,本來具足是性德,自性裡頭有的。但是,沒有見性的人這一功德你得不到受用,雖有,不起作用;見了的人就起作用就得性體的作用。因此佛教導一切眾生,教什麼?教我們見性而已,換句話說,教我們恢復自性本有的功德寶藏。我們自己的功德寶藏,跟十方一切諸佛功德寶藏是無二無別,諸佛不比我們多,我們不比他少,但是佛得到用處,都得到用處。我們自性功德寶藏完全是埋藏在自性裡頭,不起作用,雖有等於沒有。佛教給我修行,修什麼?去掉自性障礙而已,除障,障礙除了之後,我們性德就現前。所以除障礙這個過程,統稱作修德,我們要修行,這修德。修是修正我們所有一切的錯誤錯誤念頭,我們講錯誤想法錯誤看法錯誤做法障礙自性錯誤標準是什麼?是與自性性德相違背,這就錯了,與自性相應的就正確。佛菩薩的心行與心性相應,眾生的心行與心性相背,相背是錯誤的,要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就成功了。

  相應跟相背,其中的境界深廣無邊。從哪裡講起?佛在經中都是把這些方法歸納成幾個要領,說起來就比較方便。譬如《金剛經》上把它歸納成四相四見,這是錯誤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見解上的錯誤;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思想上的錯誤。一切大乘經裡面,把不相應的歸納為六大類,相應的也歸納成六大類。相應的是六度布施是相應,布施的反面是慳貪,慳貪與自性就不相應。所以把不相應的要舍掉,要修相應的,才能夠明心見性持戒持戒是守法,這相應的,不相應的是作惡,所以持戒惡業忍辱是相應的,與忍辱相違背的是瞋恚,貪瞋痴叫三毒煩惱忍辱度瞋恚的。精進是相應的,懈怠是不相應的;禪定是相應的,散亂是不相應的;般若智慧是相應的,愚痴是不相應的。所以菩薩這六大綱領,六個是相應的,六個是不相應的,這叫修行,修什麼?不相應的把它修正為相應,這叫修行修行,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不是每天念多少經、拜多少佛、念多少聲佛號,不是那個意思,那個沒有用處,要把不相應的錯誤的心行修正過來,都變成相應的,這個叫修行。《華嚴》裡面講十度、十波羅蜜

  像這些例子很多,我們要明了。依照這個方法修正我們錯誤想法看法做法使我們的心行與性德相應,相應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佛果功德」,我們所有一切不相應的都斷盡了這就是佛的果地,修德圓滿功德現前。功德是什麼?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寶藏,通常我們稱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

  『此之功德大寶海』,大寶海是形容、是比喻自性功德無量無邊,沒有法子稱說,用大寶海來做比喻;實際上大寶海怎麼比,也比不了自性功德。『說言佛法藏』,「說言」是佛講經說法,佛用一個名詞,叫「佛法藏」,你聽到這個名詞,你就曉得佛法藏裡麵包圓滿的性德與修德。所以性修不二,它還包含這個意思。也叫做『一乘』,這個佛學名詞諸位都常常聽到的,有大乘小乘聲聞、緣覺、菩薩,一乘就是佛乘,一乘是指佛,如來果地上稱之為一乘。

  【智度論雲,波羅,秦言彼岸,又雲,以生死為此岸,涅盤彼岸。】

  『波羅』就是波羅蜜,我們中國喜歡簡單,在翻譯的時候把尾音省掉了。它原來的音是波羅蜜多,我們把尾音省掉,稱為波羅這是印度話,梵語。它的意思是『彼岸』,這是直接翻譯,翻成彼岸。『秦言』,秦是姚秦,羅什大師譯場是在姚秦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翻的經都稱之為「秦言」。玄奘大師翻的稱「唐言」,唐朝。總而言之,這翻成中國文,我們都講翻成漢語,叫做彼岸

  『又雲』,底下舉一個例子,其實它這個彼岸是非籠統的,范圍很廣,底下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用佛法來說的。佛法是把『生死』當作此岸,『涅盤』就是彼岸涅盤梵語,意思是不生不滅生滅不生不滅是相對的,所以此岸、彼岸這就容易懂了。

  【凈影師曰,彰果畢竟,涅盤彼岸,到名究竟。】

  這都是波羅蜜多的,波羅蜜多的意思是到彼岸。『彰』是明顯,『果』是果位,『畢竟』就是最後的一個果位。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的學位,在大學裡面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到博士,上面再沒有了,博士這個學位就是畢竟,就是最後的學位。在佛法裡面,涅盤是最後一個果位,所以『涅盤彼岸』。『到』叫究竟,究竟的意思是你證得涅盤證得涅盤大乘佛法裡面就成佛了,佛的果位就圓滿這是解釋波羅蜜多的意思。下面第三十五段。

  【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凈土法門。】

  彭居士是清朝初年我們佛門一位了不起大德,他是在家居士,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他也給它做了個註解,就是《無量壽經起信論》。諸位要看這本書,這就是彭際清居士的作品。這個地方的一段文,就是從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頭節錄出來的。他說,這三句話把整個凈宗法門都包括盡了佛門裡面所謂的「具眼知識」,具足慧眼的大善知識他在經文才能看得出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行權方便』,什麼人行?諸佛行,一切菩薩也行祖師大德也行,我們現前在座的同修們各個也行。行就是用,用這種權巧的方便法,『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假如我們不用凈土方法,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往生不退成佛,不用這個方法,可以說沒有第二個方法我們在一生當中能成就的,除這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這是一定要曉得的。所以此地這個「行」,可以講上自諸佛如來,下至一切眾生

  「入佛法藏」前面講過,就是如來一切功德寶藏圓滿的性德。契入這個境界,我們講證得自性,那是什麼人?最低限度的也是法身大士,照天台家的說法,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別教初地以上,才入佛法藏;雖入佛法藏,沒有「究竟彼岸」。所以,入佛法這一是從圓教初住就開始,他就證入,要到究竟彼岸那是成佛,這裡面總共就是四十二個階級。菩薩果位四十一個,往上去是成佛,總共是四十二個階級。真的把凈土法門盡了,全都說盡了

  【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凈土,得常見佛。】

  在所有一切方便當中,這個方便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法門方法、門徑。佛教裡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門都稱之為方便法,每個法門都是方便法,『不離方便』。在一切方便當中,可以說持名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方法是最為方便,第一方便。為什麼?時間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方法簡單容易,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只要肯信、肯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這個願,能信、能願、肯念佛就行了。你看簡單、多容易。這是『以方便故,取於凈土』。只要老實念佛,你一定就見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常見佛』,你跟佛從來沒有離開過。不但常見阿彌陀佛,我們在大小兩本經裡頭都念過,他常見十方一切諸佛;換句話說,十方三世所有一諸佛他都常見。這種殊勝功德利益,確實任何一個法門裡面沒有見到,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說過,只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們,他們有這個能力能夠見一切諸佛如來

  見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了。我們今天想開智慧、想覺悟,我們要親近知識,常聽善知識的教誨,而我們所遇到的善知識都是凡夫。縱然說的有幾分相應,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這是實在話。我講經講了這么多年,即使是在晚年,還是錯誤很多,大家聽了沒有留意,如果留意一下,我的毛病很多。但是也很難得,有些人為我指出來,我也非常感謝。大致上在原則、大方向會有差誤的,往往我在言辭裡面引經據典引錯了的。年歲大了體力不如從前,現在很少看書,都是記憶當中,有的時候記錯了,這個在所難免的。好在有些有心人,聽了我的東西,他們去找原文,這個好事情,我很贊成,我也歡喜、也很感激。查到之後,把這些文字加以修正,便利於後學這是無量的功德。所以,親近凡夫哪有親近菩薩好,親近菩薩也比不上親近如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常常親近的是諸佛如來那是一點差錯都沒有。這是見佛的功德利益

  【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

  這是把見佛的殊勝功德利益都說出來。你能見佛,你才聞正法,不但修正行,修大行,聞大法、修大行。大,不僅是大乘,一乘法,究竟了義,你見佛有這個好處,能在很短的時間『入佛法藏』。「入佛法藏」這一句,就是禪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你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是法身大士。『圓滿覺心,究竟彼岸這是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十二個位次是很快就圓滿,絕不是佛在大乘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那個地方很快就圓滿。怎麼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哪些經文?佛說了,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十劫是很短的時間,諸位要是明了阿僧祇劫,然後你才曉得,十劫的時間好短!

  過去我們在台中,李炳南居士辦的「慈光佛學講座」,專門對大專學生的。他編了一份講義,《佛學概要十四講》,這裡面為我們說明三大阿僧祇劫的數字。阿僧祇劫這個名詞講法也很多種,數字差別很大,都有依據。李老師選擇一個年輕人最容易接受的講法,這個說法是以我們中國數字單位,我們中國是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兆做單位,做基本的單位。多少兆?就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這是一個阿僧祇劫,還要乘三倍。三個阿僧祇劫,從圓教初住到佛果,就是這四十二個位次,要這么長的時間。經上講的就清楚了,第一個阿僧祇劫,菩薩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要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愈往上面去愈艱難,從初地到七地。最後,第三個阿僧祇劫只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圓滿他是什麼身分?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三大阿僧祇劫圓滿。他上面還有等覺,由此可知,等覺要成佛,我們照前面這個看法,那一個位次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你看前面一路看上來,愈往後面愈艱難。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平常人說的,是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沒算在其中。

  在西方世界,阿彌陀成佛到現在才不過十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人太多了。由此可知,他方世界法身大士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的了佛,才能夠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西方世界充其量不過十劫。我照經上這個講法算一算,不需要十劫,大概快的,三、四劫就成就。慢一點,慢一點是懈怠,就是不太勇猛精進的人,大概是五、六劫就成就了。這個話根據什麼來說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諸上善人是指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而這些人數之多,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從佛這一段的經義就可以能夠推想到,如果世尊在西方示現成佛,最初去往生的,現在十劫,十劫他成佛了,這是最初往生的,第二劫以後到現在還沒成佛。那在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數字應當是少數,十分之一,不能算是多數。而佛在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他們佔大多數。由此可知,第二劫往生的也成佛了,第三劫也成佛了,第四劫、第五劫都成佛了,這樣子西方世界諸上善人,跟大眾來比例是一半一半,還不是多數。由此可知,他要是真佔大多數,第六劫往生的也成佛了。如果第六劫往生的現在成佛,四劫,諸位想想,算算這個帳。

  到西方世界,四劫能成佛,他方世界要三大阿僧祇劫,難怪文殊普賢往生!你才曉得西方世界成就太快了,真正是不可思議。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這是很重要的意思,不能含糊籠統看過。你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知道西方殊勝殊勝在哪裡?你說得出來。十方世界成佛都要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有快,也快不了多少,絕對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這就是為什麼一切諸佛宣揚這個法門,一切諸佛勸人修這個法門道理在此地。

  【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

  這個『方便』就是指念佛,指凈宗法門,往生不退成佛。要是沒有這個法門,『無量行門』,所謂八萬四千行門,四弘誓願里講的法門無量,我們很冷靜的去想想,確實如彭居士所說,『終不成就』。這句話的意思太深了,我們每一位學佛同修,過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部經典,不學佛的人就不說了。諸位看看我們自己周邊的一些同修學佛的這些同修幾個學佛同修接觸到這個法門?幾個學佛同修,接觸這個法門他能歡喜心、他能生信願?實在不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諸佛過了,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要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他遇到了也不肯相信,也不想修學。憑他自己的能力,無論用什麼方法,要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試試看,看能不能斷得了。

  最粗、最重的煩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身是我,幾個能把身見破掉?幾個人能夠肯定身不是我?破了身見,這第一關,再底下是「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界總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你才入門。如果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盡,在門外,沒入佛門,入佛門談何容易!所以,沒破身見的人都在佛門之外,沒入門。如果見惑斷了,你在乘法當中你是初信位的菩薩,好像菩薩法裡頭你念一年級。總共是五十一個年級,你入了一年級,小乘法裡面你是初果,這個才叫入佛門。入佛門就不凡夫了,為什麼?不再搞六道輪迴小乘須陀洹初果雖然還沒有六道,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保險了,六道雖然沒出,總得人天兩道去混混,絕對不墮三惡道。如果見惑沒有破,換句話說,在六道裡頭三惡道是決定有分。而且決定是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人天時間短暫,這個道理我們前面說得很多。所以此地講「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這句話是千真萬確,一點都不錯。

  【如大般若經雲,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這是居士舉《大般若經》的一段經文來作證,證明菩薩要想成就,決定不能離開佛陀。離開佛,佛是第一善知識,佛是最好的老師,究竟圓滿而沒有絲毫缺陷,跟這樣的老師成就就快、就容易。所以經上說『是菩薩』,這個菩薩就是具般若智慧菩薩,這個菩薩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破四相四見的菩薩。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菩薩不行,必須要破四相、要破四見。不但四相不著,「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也不執著,完全舍離,是這樣的菩薩。此地「是菩薩是指破了四相、四見的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只要離四見、四相,就與般若智慧相應;換句話說,只要你還有四相四見,你與般若智慧就不相應。天天念《大般若經》也沒用處,一天把《金剛經》念一百遍也沒用處,沒有智慧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讀這些經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放下什麼?《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從四相四見上來說,是從根本放下。根本既然放下,枝葉就不用管了,好像一棵大樹一樣,我從根把它鋸掉,那枝枝葉葉都不要管它。四相四見是根本。這個菩薩般若智慧相應了。

  『從此處沒,生余佛土』,這是菩薩修行,雖然看破放下,真的放下了,煩惱放下就是六道放下煩惱放下,就沒有六道了。妄想放下,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有什麼東西?給諸位說習氣還在,這個東西麻煩,他殘餘習氣在。斷習氣這就是講須要三大阿僧祇劫,須要經歷菩薩四十二個階級,斷習氣。他的見思、塵沙煩惱確實沒有了,無明煩惱習氣,非常微細。這個東西存在,要慢慢的去斷,因此他還要認真去修,「從此處沒,生余佛土」。他修到哪裡修?還是到十法界六道里來修。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菩薩菩薩以大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是消除自己的習氣習氣到哪裡去磨練,把它磨掉?要在眾生分上。譬如說心如意的我們就會歡喜心,那是習氣,我要在很多歡樂場當中,把這個習氣磨掉。在歡樂場中,我的心清凈了、平靜了,不再受外面境界波動,要在這裡頭斷習氣。瞋恚的習氣要在逆境裡面去磨。遇到、看到不順的人,看到不順心的事,慢慢的心也清凈、也平等、也若無其事了,不會再心動念。

  你不歷事,你怎麼能把習氣磨掉?習氣很難斷除,所以菩薩要把習氣斷盡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今天看到凡夫,小小的境界一動,馬上習氣就起現行、就發作,這是應當的。為什麼?你是凡夫你不是佛菩薩!如果境界風動的時候,你如如不動,那你是聖人你不凡夫;凡夫是應當他會這么做的。學佛的人,就要在境界裡面要懂得如何來降伏習氣,這就叫真正做功夫。所以念佛境界一動,心裡才一動念,趕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動的念頭把它壓平。這叫念佛這叫做真正會用功。佛號照念,脾氣照發,那沒用處的,那不是修行修行一句佛號要把心壓平,要在境界裡面修如如不動。所以,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哪個地方有求,他就到那裡去教化,教化是幫助眾生,也是磨練自己的習氣,消除自己的習氣。「從此處沒」這是示現,他應化身這個地方圓寂了,那個地方又出生,「生余佛土」,那個地方有緣,他那個地方又出生。他不會到六道他不是業報身,他是願力再生的,我們常講乘願再來他是願力生的,凡夫業力生死,自己作不了主,菩薩自己作得了主。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這是講一般的菩薩,一般什麼樣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菩薩;四相、四見沒有破的,沒這個能力他不能從一佛國到另外一佛國。一佛國到另外一佛國,是這一十法界到那邊一個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國土都是十法界他不能到另外一個佛國土能到另外一個佛國土,已經超越十法界法身大士才行才有這個能力。所以你看經文就曉得他們的境界他不是普通菩薩,普通菩薩縱然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他在一個佛國土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他不能越過娑婆世界到別的佛國土去,他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法身大士就有這個能力,他可以到他方佛國土去,從一個佛國土到另外一個佛國土

  『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這個地方國土的佛滅度了,底下一尊佛還沒有出現,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就是如此,釋迦牟尼佛滅度了,彌勒佛還沒有出現。我們算是不錯,生在釋迦佛的末法時期,末法完了之後是滅法,這個世界上沒有佛法。滅法的時間很長,根據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所說的,時間大概是五十六億萬年,這個世間沒有佛法。經過這么長的時間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內院下降到這個世界,示現再成佛。所以,有佛法時間很短,沒有佛法時間很長,遇到佛就更不容易。法身大士有這個能力親近諸佛如來,哪個世界有佛他知道,他往生到那個世界去,親近佛陀

  『供養恭敬,尊重贊嘆』,這兩句話范圍也很廣。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供養,我們不可以看到這個字,大概是送一點吃的東西、穿的東西就是供養佛,你把意思全搞錯了。「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財供養都不如法供養,法供養第一條是如教修行供養。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以恭敬心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叫恭敬,叫做供養恭敬。第二句是弘揚佛法,「尊重贊嘆」,是把佛教導他的,他自己又能夠依教奉行,把他自己奉行的心得,加上佛的教誨,他去傳授給別人這是尊重贊嘆。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就是尊重贊嘆。所以菩薩,佛的弟子也是這樣做法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就是一直到他成佛,『終不離佛』。這是講法大士,哪個世界有佛他就到那個世界往生生生世世都去親近佛陀這是講到十方世界菩薩修學的狀況,這個修行要跟西方世界菩薩比,不一樣。西方世界菩薩,我們在《彌陀經》,在三經上都看到,每天都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不是到一個世界去投生,去親近一尊佛,他每天都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彌陀經》上說供養十萬億佛,那是對我們講的,其實不止。因為佛講,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所以說供養十萬億佛,意思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回到地球上來看看,隨時隨地都可以來,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天天都可以來,是這個意思。實際上他的能力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跟《大般若經》上一比較,這些菩薩極樂世界菩薩一比,就差得太遠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只要三、四劫的時間圓滿菩提;《般若經》上講的這些菩薩,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菩提也就是說,他雖然是不離開佛,他只親近一尊、兩尊,親近的佛不多。不像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從下下品往生的,每天都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緣太殊勝

  【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這末後一句是彭居士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叫我們應當要知道,你要想不離佛』,必須『以念佛為因』,往生極樂世界果報。他這里舉《華嚴經》做例子,『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華嚴經》上十地菩薩是從初地到等覺,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總共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菩薩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這段文是很不可思議,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普通的菩薩法身大士裡面的大菩薩,我們稱之為聖人。前面稱為賢人,三賢十聖,這個十聖位次他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底下這一段。

  【法窟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

  這是解釋經文當中「願」這個字,可見它不是一般的願,我們世間一般人願望裡面都是富貴求名利,都是以此為願。還有一學佛的人不願往生凈土,希望來生還得人身,做富貴人,行菩薩道。這個願望是不錯,理想沒錯,能不能兌現那就不知道了,非常困難。我們這一若不求生凈土來生能不能得人身?也許有人說,我這一生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布施或者是慈善救濟,做了很多的好事。這些好事能得人身嗎?不能,你做的那些好事福報,你修的福報福報不能夠引導你向三善道,這佛在經上講得很透徹。要得三善道,要修德行,這個才能夠人身。佛給我們講的,得人身條件五戒十善儒家跟我們講的是倫常道德儒家講五常,常就是常道,不能夠失掉。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我們做到了沒有?佛法裡面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做到了沒有?如果自己的五戒十善得很好,可以能把八十分以上,那可以保證你來生不會失掉人身。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有虧欠,恐怕不及格,換句話說,人身就得不到。人身得不到到哪裡去?三惡道去了。你這一生修了很多的福報福報還是一樣享受,你看畜生道有福報的,外國人養的那些寵物世間人比不上,它的福報太大了,這我們能看得見的。鬼神裡面有福報的,世間人蓋很大的廟宇供養他,初一、十五去拜拜,熱鬧的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