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宣講《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在這個教室,我們從今天開始,一直到九月十八號,每一個星期有六堂課,星期一至星期五,我們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半到十點,星期六是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半,這樣連續大概有十二個星期一百多個小時,所以我們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講是足夠了。我們用的經本,今天也都帶來了,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本,同修們拿到之後可以帶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讀誦,來聽講的時候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個小本子是概要,《無量壽經》的概要,是從前講經所謂的玄義,也就是沒有講經文之前,先把這一部經的概要給諸位提出報告,使大家對這一部經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再進入經文的研究探討。因此,我們這一次講演就從概要開始。這個經本諸位帶回去,這個本子我們送到此地來的不多,大家帶去也沒關係,希望來聽經的時候再帶來。因為這個本子不多,經本很多。
好,我們掀開這個概要的第二面。《無量壽經》在台灣、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國,我們都講了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聽過許多的錄音帶。這個聽多了,我相信諸位能夠體會到每一次所講的,每一遍都不一樣,當然這一次講的跟以往的還是會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這就是經典,跟學校的教科書不相同。學校的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只有一種講法。而佛教的經典,無論是哪一部經典,它這個內容可以說都是深廣無邊;換句話說,它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略說、也可以廣說。
究竟我們要用哪一種講法?實在講,這必須是講經的人他自己的修養、他自己的領悟,像凡夫講跟阿羅漢講,當然不一樣;阿羅漢講跟菩薩講,絕對不會相同。由此可知,我過去雖然講過很多遍,為什麼後面講的好像比前面講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講演都是盡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這個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於是這個經典的講解,也就是後後勝於前前,總是後面一遍一定要超過前面,於是後聽的人福報是愈大。這是事實,決不是吝法,佛法講演它確實有這個情形,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個講義是在「圖書館」第一次宣講的時候所講的,是七年前編印的。第一次宣講是七年前,這也可以看到《無量壽經》在海外弘揚的歷史;在這個以前,在台灣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次;這個第二次,我們就編這個講義來宣講了,所以七年前在台灣算第二次。以後在許許多多地方演講,我們還是以這個講義作依據,今天我們還是用這個本子。
這個講義的編寫,前面第一大段是講因緣,這個我們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當時情況來說的。我們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緣的簡單的報告。所講的數據,編寫這個數據,以及演講全經的這個依據,都是根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版本以後會跟諸位詳細報告。這個批註最初只依據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綱,也就是眉注。我們這個大本子,這個裡面的批註是李炳南老居士親自寫的,他是用毛筆寫的,這就是民國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講經所寫的這個本子,我們將他這個本子影印出來,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紀念。另外,就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批註,這個批註已經流通得非常之廣泛了。
同修們多數看到的還是老居士這個初版,因為早些年來他送給我這個本子是初版,我們帶回台灣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將這個批註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訂,所以他有個修訂本,這個本子也交給我了,現在在台灣作版也印出來了,這是個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這是我們佛門很大的一個損失。這個本子,我們就修訂本出版,我們計劃印兩萬冊。依照我們過去印經的經驗,最困難的是校對,錯誤總是在所不免,甚至於對了七、八次十幾次還是有錯誤。由於這個經驗,我們這個兩萬冊先印五千冊,流通送給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後,發現有錯誤通知我們,使後面這個一萬五千冊統統能把這個錯字改過來,希望它沒有一個錯字,這個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傳了,將來別人要印,照這個本子影印,就不會有錯誤了。
第一次在「圖書館」宣講是依照兩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參考數據,以後我在每一個地方宣講,甚至於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第二次講的,也是在今年講圓滿,總共講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個半小時,跟我們這一次的時間相當。這一次宣講就沒有依照他們的批註了,我想他們既然有批註,諸位可以作參考。他們兩位老人家沒有講到的,我這些年修學的心得體驗,特別提出來給諸位報告,提供諸位同修作一個參考,所以可以說我們這個講座是研習報告。經文裡面的名詞、術語、典故,我統統把它省略掉了;因為那些批註裡面都有,可以在批註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時間。關於概論的部分,依然用這一個綱領,就是今天給諸位這個小冊子。
首先我們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法,不能夠誤會。佛教究竟是什麼?現在在整個世界,每一個社會階層都認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換句話說,現在的佛教確確實實是變成宗教了。為什麼我說它變成宗教了?因為它原本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因此,我們對佛法的探討,首先要認清它的本來面目。
在現在的社會裡面,可以說佛教有五種不同的型態存在當前。第一種,就是剛才講的,它變成宗教了。第二種,它變成學術了,有不少人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佛經哲學,它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第三種,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們才看到的,它變成邪教了。宗教跟學術,說實在話,不至於害人,雖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圓滿的修學目標,還不會有太大的傷害。這個變成邪教,接觸到之後會深受其害。第四種,這是近代,在最近幾年這個佛教變成作秀了,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講經說法也變成表演了。第五種,就是我們要認真修學探討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而沒有變質的這個教義。這是什麼?實在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
我們中國古人喜歡簡單,無論是文章、是言語,要求的標准都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詳細明白。中國人怕麻煩、怕啰嗦,所以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簡稱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現在為了怕大家對它誤會起見,不得不多加兩個字「佛陀教育」,你看到這個名詞就不至於發生誤會了。孔老夫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今天接受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要認識清楚。
佛教本身稱宗教,而所稱的宗教跟我們今天所講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因為它的教義非常的博大精深,絕對不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完全學習接受的,於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就將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個完整的大學裡面分院系,你只要學一個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這個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個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經、一個法門也決定能成就。為什麼稱為宗教?這個「宗」是專指禪宗,禪宗的教學法很特別,跟其它的宗不相同;這個「教」就是禪宗以外九個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門教下」,那個宗門的「門」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這就稱「宗教」。所以佛門稱宗教,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意義不相同。
為什麼佛法又把它這樣子分作宗門教下?剛才講了,它的教學手段不一樣。這個宗門,它不從文字下手。禪宗以外,無論哪一個宗都是從經典下手,經典就是教科書;換句話說,它從教科書下手。禪宗不要教科書,所以說「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它這個手段跟一般教學完全不相同。禪宗是悟了以後再讀經的,沒有開悟就不必讀經。其它宗派修學方法都是從經典下手,從經典裡面慢慢來開悟,所以這個叫漸悟;禪宗是頓悟。但是禪的根機不容易,必須很聰明,根性很利,所謂上根利智;要拿我們現代話來說,那是天才兒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經過這個次第,他能夠躐等的來修學。所以禪宗教學跟教下不一樣,是這樣一個分法的,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給我們什麼?它的目的、宗旨何在?這是我們首先要探討的,然後我們才知道這個教育我們應不應該學習、值不值得學習。佛教的教學,宗旨內容要用經典裡面的術語,就是「諸法實相」。這一句話,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諸法」就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這就統統包括了;換句話說,佛法教學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因為我本人以外,以外還有許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環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屬於環境,我們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除自己身外的統統是環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講的、所探討的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如果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這才知道這個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學。
我們常常聽佛門裡面講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薩。迷悟個什麼?就是迷悟自己與生活的真相。我對於自己、對於我的環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如果對自己、對於生活環境不明白,還是迷惑顛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薩不過是一個明白人而已!對於自己、對環境明白;凡夫對於自己、對於環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與佛沒有兩樣。所以佛法對於整個大宇宙的觀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礎上,為什麼平等?因為本來平等,事實上就是平等,絕對沒有高下。這是佛法教學的內容,我們一定要清楚。
我們現在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真相確確實實是迷,那要怎樣才能覺悟,怎樣才能真正明了?佛有一套方法教給我們,幫助我們明了,幫助我們覺悟。諸位一定要記住,佛只是提供經驗、方法;因為他從前也是個迷惑人,他開悟了,他明了,他把他覺悟明了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他不能幫我們開悟。怎麼樣才能開悟?還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證,統統還得靠自己;離開自己,誰也幫不上忙。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真話。
所以佛法號稱「無依道人」,學佛的人沒有依靠,不能依靠別人,佛菩薩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給我們要靠誰?靠自己。所以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只教導我們,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師,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舊是枉然,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才是真正傳統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國,這一千多年來都保持這個傳統。變成了宗教,說實在話,最早變成宗教是日本。以後我們自己這個佛教逐漸逐漸也變質,現在社會上,我們所看到這個佛教的儀式確確實實是宗教,這個也不能夠否認的。可是我們了解這一些事實的存在,我們自己如何選擇,這是智慧,這個也是經典裡面講的福德、因緣。
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這一部經論,這是佛教十個宗派裡面的凈土宗。十個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詳細的介紹,有專門介紹的書籍很多。簡單的講,在整個佛法裡面,有三個宗派可以說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與它都有關聯。第一個是律宗,就是戒律,無論修學哪一宗,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總不能不守戒律!這個律宗雖然它是一個獨立的宗派,實際上它是共同科目。當然有專研究律宗的,那就變成這一個宗派了。但是任何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都必須接受戒律,遵守戒律,所以它是佛門的共同科目。另外一個是法相唯識,法相唯識是講的理論,也是任何一個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論的基礎。第三個共同科目就是凈土,凈土是歸宿,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禪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師定的禪門清規,這是唐朝時代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和尚,我們稱他馬祖,他俗家姓馬,他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我們稱他作馬祖,不是台灣媽祖廟的媽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個劃時代的創始人。因為佛教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一直到中國,佛教沒有共修的,沒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學的。只有佛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來聽經,來上課;上完之後,個人修個人的。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如果說是打一個佛七、打一個禪七,那是大事!經典應該有記載。查遍《大藏經》,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打過一次禪七的、打過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個人修個人的,佛從來不幹涉,也從來不過問,個人修個人的。只有上課聽講,你有疑問的時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一生都從事於教學的工作。
早期的人,無論中國外國,這個世界上人口少,資源也很豐富,生活能過得很自在。人很老實,很真誠,所以接受到佛法,說實在話,個個都有成就。傳到中國來之後,從漢到唐七、八百年,這個法傳久了,逐漸逐漸就變質了,於是大家對經典研究討論很喜歡,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決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馬祖跟百丈禪師這兩個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這個修學的弊病。提倡什麼?提倡共修。當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制度。譬如我們凈土宗最早的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結蓮社,「東林蓮社」,這個比百丈禪師早,但是它沒有形成一個制度。百丈禪師跟馬祖建立了叢林的制度,就好像我們這個一般教育,從私人教學變成有完整制度的一個大學,中國的叢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學。
我們現在叫大學,那個時候叫叢林,名稱不一樣,裡面內容是完全相同的,組織結構都相同。叢林的主席叫方丈,相當於學校的校長,維那師相當於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於教務長,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相當於總務長。他們的職權確實是如此的,這個管教學的、管訓導的、管總務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個綱領執事,分這三個單位,名稱不相同,職權完全相同。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完整佛教大學,這是從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這樣建立之後,這就集合全國的精英,大家在一塊共同修學。所以往往一個叢林裡面有幾千人、幾萬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叢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眾靠眾,一個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懶,大家在一塊兒,彼此互相看著、互相勉勵,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別人精進,自己不如人,慚愧心生起來了。所以這個制度確確實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後日本的佛教、韓國的佛教,在中國留學者也把這個制度帶回去了。所以這個可以說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師這是禪宗的大德。禪宗的叢林,我們看它朝暮的課誦,它晚課也念《彌陀經》,臨死的時候也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門,最後也回歸到凈土。這個教下其它不同宗派的,求生凈土,那就太多了,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這是智者大師帶頭的。所以凈宗是佛教的歸宿,這是我們從中國佛教史裡面看到的事實。
如果從一切經典裡面去探討,你就更能夠覺察到,就像古人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歸到凈土。凈土的經典,在各宗來說,它的經典最少,少就容易學。在過去,凈宗依據的經典只有「三經一論」,這個三部經都不大,最大的就是《無量壽經》了,其它的《阿彌陀經》,諸位看到的,那比這個少得多了,《阿彌陀經》恐怕比我們這個小冊子還少;《觀無量壽佛經》的經文比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也要少;《往生論》也不長。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據的經典很少。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凈土五經,這五經從哪裡來的,我們一定要知道。在前清咸豐年間,咸豐是慈禧太後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後,是咸豐的西太後。我們講咸豐很多人不知道,說慈禧太後這名氣很大,沒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離我們不算太遠。咸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我們將來這裡面還會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學家,對於凈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把它附在三經的後面,這樣就變成「凈土四經」了,四經是這麼來的。所以諸位將來讀古書,有時候看到凈土四經,這樣凈土才有了四經。
他把這一品加進去有沒有道理?他不加進去,我們往往疏忽了,沒有留意這一椿事情。他這一加,我們特別注意,仔細去看一看,有道理。因為《無量壽經》從四十八願一直到全部的經文,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關係非常密切,你看經文一開端,就說明「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行,像這個句子就很多,而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最明顯的證據。所以把這個經合在三經之後,稱為四經,這個非常完美,確實有道理,有慧眼,有見識,發前人之未發,對於後世有很大的貢獻。
這個第五部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是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將這一章經特別提出來,附在凈土四經的後面,變成五經了,這樣變成「凈土五經」了。同樣的一個道理,我過去學佛,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是主攻《楞嚴》的,我的基礎是《楞嚴》。而《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楞嚴》很熟,但是從來沒有體會到「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後看到凈土五經之後,這就提起注意,為什麼印光法師把這一章,這一章經文不長,總共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他老人家這一提出來,我們仔細回頭,再到《楞嚴》裡面去觀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了這一章就是《楞嚴經》的心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不是老法師這樣一個舉動,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得到。附在四經後面,這樣變成五經。
實在講,這一章經是凈土宗的心經。不但是凈土宗的心經,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經,諸位要是明白《無量壽經》之後,你就能夠認識它,你就能夠體會它,才知道這一章經,才知道大勢至菩薩在凈宗法門的地位,在凈宗法門的重要性,我們才真正認清楚、才搞明白,五經是這麼來的。我想將來如果我們有這個機緣,我們這一部講完之後,這個五經要有機緣的話,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講一遍,緣是無比的殊勝。凈宗的特色,要在這一段時間,依據這一部經典,給同學們作詳細的報告。
我們現在看第二頁的第二段:
【確認凈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徑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這是把這個法門簡單明顯的介紹給我們。佛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哪一個法門最好?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哪一個法門最有把握成就?這是要選擇的。選擇對了,那就非常幸運,你這一生當中就圓滿成佛了。選擇不當,這一生當中成就不了。
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從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時間怎麼個演算法?從前李老師在台中佛學講座給同學們編了一個《佛學概要十四講》,裡面講到這個問題,講到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有好幾種計演算法,他這裡講最簡單的,以我們中國這個數字單位是個、十、百、千、萬,萬萬是億,萬億是兆,用這個「兆」作單位,那是多少兆?老師告訴我們,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是一個阿僧祇劫,還要乘三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所以這個修學成就,那不是一生、兩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經上給我們講得最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告訴我們,我們常講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外國人講上帝,大概都是講的忉利天。佛告訴我們,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們這個人間,對我們這個人非常的憐憫,壽命很短,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多可憐!那麼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們人間這個演算法,他的壽命是忉利天的一千歲,那在我們人間算,不曉得是多少千萬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層,他的壽命加一倍。我們常常講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兩層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他的壽命在那裡是四千歲,必須到他那裡壽命終止了,這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換算到我們人間,這個時間多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彌勒下生經》上,這個時間是這樣演算法的。
他還不是最高,往上去還有化樂天,還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禪十八層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那不能用時間算了,論劫來算。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才知道這個成就在時間上來講,真難!
我們每一個同學,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問題太容易了,可以說沒什麼問題。我們有過去,我們也有未來。你要知道有過去、未來,那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我們過去世有沒有聽到佛法?有沒有依照佛法來修行?給諸位說,決定是有。為什麼說決定是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有前因後果。今天我們聽到佛法,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還能修行,特別是這一個法門,證明了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你如果沒有學過,你會感覺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進去!聽了喜歡,想學,願意學,愈學愈歡喜,過去那個修學跟這一生連起來了。
那我們過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幾生幾世?《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佛告訴我們的話: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修。也許大家聽了問題又來了,佛說成佛三個阿僧祇劫就成,那我們修了無量劫,怎麼還沒成佛?我們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數。好像念書一樣,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試都是零分,始終不及格,始終不能升一級,這有什麼用?所以都不算數。雖不算數,你確實學過,確實有善根,確實有福德,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是你從來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麻煩出在這個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們要問,什麼標准叫及格?在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在我們大乘圓教裡面講初信位的菩薩。凈宗是大乘,是圓實大乘,是圓教真實的大乘。大乘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我們生生世世修學,就從來沒有上一年級;換句話說,生生世世都在幼兒園,沒有學籍,所以那個不算數。佛給我們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學校多少年可以畢業了,你要入了一年級,這才能算數。一年級還沒有上,那怎麼能算!那不能算。
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努力的修學,能不能上個一年級?恐怕還有問題,大多數人上不了。難在哪裡?難在必須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才能入一年級,才能達到這個標准。什麼叫見惑?錯誤的見解。佛給我們講煩惱的根源是兩個錯誤,一個是見解的錯誤,一個是思想的錯誤。錯誤的見解叫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類。思惑是思想的錯誤,三界有八十一品。那個思惑要是斷盡了,那就證阿羅漢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級了,在大乘裡面講,大概是六年級。一年級斷見惑,六年級就斷思惑了,就不退轉了,那個三大阿僧祇劫會修到第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畢業了,五十二個就成佛,第五十二個位次就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聽起來,難!太難太難了!斷煩惱是真正不容易。
有沒有能夠不需要斷煩惱的,我們這一生也能成就的?給諸位說,只有這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除這一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煩惱,斷惑證真。所以佛菩薩、古大德常說,那些法門叫難行道,真難!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容易!叫易行道。比較起來,確實難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問題,還是去不了。這個法門雖然不講斷煩惱,要講伏煩惱。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這就行了。其它這個法門,你能把煩惱控制住,不管用,為什麼?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你就免不了輪迴,這個難了。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這一個法門是真實法門,是真實的智慧。什麼人能夠接受?華嚴會上講的十地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等覺也叫作十一地,這是十一個位次;等覺再上去就成佛了。他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法門?他們的智慧將近圓滿、接近圓滿了,佛給他一說,他就明了了,他接受了。第二種,像我們凡夫,凡夫裡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這種人會接受。這是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是什麼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是《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對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那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深厚。
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是「自力」;現在接觸這個法門,必然得到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以威神加持我們,我們才能生歡喜心,這叫「他力」,這是諸佛如來幫助我們。我們善根現前,自己不覺得,確實有諸佛菩薩在幫助。到你修學到相當一個程度,佛菩薩加持,你會感覺到。你在初學還不太容易感覺到,你學個幾年之後,果然認真修學,學個幾年,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在加持你,佛菩薩在協助你。到什麼時候才感觸?在心清凈的時候,清凈心與諸佛菩薩就感應道交。
這是講到凈土,這個凈宗修學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統統叫作念佛。大分分為四大類,有實相念佛(實相念佛跟禪沒有兩樣),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們在所有方法裡面,我們選擇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諸佛如來弘揚的,一切諸佛如來普遍勸導一切眾生修學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法門,所以這是「一乘了義」!一乘是佛法裡面最究竟、最真實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讀到《法華經》,《法華經》是世尊末期的教科書、末期的教學,完全說真實的,開權顯實,告訴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我們曉得佛講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要講真實,真實是一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們要問,什麼叫作成佛?佛是什麼?我們總要搞清楚。所謂佛,在佛教教育裡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像我們現在這個學校裡面,學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學士,再上面一層是碩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門裡面也有這三個學位,名稱跟他說的不一樣,最低的學位叫阿羅漢,阿羅漢相當於我們一般學校的學士;往上一層叫菩薩,相當我們的碩士;最高的學位稱佛陀。所以諸位要知道,羅漢、菩薩、佛是學位的名稱,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學位?必須要智慧究竟圓滿。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圓滿了,那就是無所不知,這才圓滿。有一樣東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沒有圓滿。不但我們這個世界的事情,你樣樣知道,別的世界也知道,這個很不可思議。靠近我們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陽,你知道多少?擴大一點,我們銀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點,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這個學位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宗教裡面贊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個,哪一個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們講,可能嗎?能。為什麼能呢?佛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我們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沒有別的,是教我們本能再恢復,這就可能。如果我們本來沒有,要想有,這就不容易,這個就難了。本來有的要恢復,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本能是個個都具足的,個個都圓滿的,一切諸佛如來的智慧,我們統統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統統都有。他是完全恢復了;我們雖有,喪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復。佛給我們說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幾時一覺悟的時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復了。可見得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麼失掉的呢?佛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怎麼失掉的?因為有妄想有執著,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有煩惱,德能失掉了。這一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我們會永遠迷惑,永遠不知道,不會明白;佛對我們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給我們的教學,學什麼?無非就是教我們斷煩惱斷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給我們修學的總樞紐就在禪定。定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們的德能就恢復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簡單說就是定的功夫淺深區別這些位次。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手段,修什麼?修定。所以凈宗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一心是定,不亂是禪。方法手段不一樣,境界目的完全相同。
無量壽經 (第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2
上一次講到自性本來具足智慧、德能,而且佛告訴我們,這是十法界(就是包括了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平等的。這樣的智慧、德能可不可能恢復?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不可能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恢復?這更是一個大問題了。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說佛是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兩句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讚歎?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是事實,那我們要問,一個造作極重罪業的人,照佛在經上所說,決定墮落地獄,佛有沒有能力讓他立刻成佛?假如佛沒有這個能力,那麼佛的德能還是有限制,這個萬德萬能是讚歎,而不是事實。佛如果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他,使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德能我們就能夠肯定它,我們能承認它。我想這是許許多多同修都很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在整個佛法教學當中,可以說是肯定的,佛確確實實有這個能力、有方法,問題就看對方相不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對方能信、能接受,依照佛的方法去做,確確實實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究竟是什麼方法?實在說,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念佛法門,執持名號。《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若一日到若七日,決定能夠圓滿成就。可惜的是這樣殊勝的法門,相信的人不多。古德告訴我們,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無非是引導我們、誘導我們,讓我們體會到這一個真實的法門,就是此地講的「一乘了義」;也就是佛在法華會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講三乘、講五乘是方便說,真實說就是一乘法。再說,真實就是這念佛成佛的法門。
了義,「了」是究竟了達的意思。如果從教學對象上來說,譬如小乘經,它的對象是根性淺的人,不包含根性深厚的人;大乘法門,它的對象是菩薩,不包括小乘。這一些教學的對象都是偏在一邊,而不能夠涵蓋全部,這就是不了義。如果這一個教學方法,從上上根到下下根,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了義。這是從教學對象來說。
我們看凈宗法門,展開《無量壽經》,諸位仔細去研究,確實對於所有根性的人全部都包括了。所謂「三根普被」,上、中、下三等根機,利鈍全收,利根的人、鈍根的人統統都包括了,而且是平等的成就,這個真正尤其是不可思議。
講到利益,佛在一切經典裡面,有些經論小根得利益了,大根不得;有些經論是大根器的人得利益,小根器的人不得利益。像這樣的經典,也不能算了義。必須這一個法門,一種教法,能夠叫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利益,這才算是了義。
所以以這個標准來觀察,在一切經裡面,究竟了義確實是凈土宗的經論,我們今天講的「五經一論」,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一乘了義。底下講「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徑登四土」,這些話全部都是說明它是真正一乘了義。
出三界,非常之困難。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必須要斷盡八十八品見惑,還要斷盡八十一品思惑。通常我們講的煩惱障,這個煩惱斷盡了,見思煩惱斷盡才能超越三界,為什麼?因為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是煩惱變現出來的。這個煩惱是能變,六道境界是所變。只要能變在,所變的這個境界就不會消失,永遠會存在的,你就出不去。
什麼叫作見惑?什麼叫作思惑?在這裡簡單提一提。見是錯誤的見解。見解上的迷惑,有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我們想想,哪一個人不以為身是自己?認定這個身就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那身不是我,誰是我?這個問題很大,如果諸位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最好去讀《楞嚴經》,《楞嚴經》對這些問題說得非常透徹、非常清楚。這是第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身是自己。
第二個錯誤的看法叫邊見。什麼叫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相對。這個相對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見解是錯誤的,譬如: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實在講,六道眾生生活在哪裡?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科學家發明的相對論是我們佛教的邊見,這個不是真理,但是是事實,確確實實我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這個世間包含了時空(時間與空間),都是相對建立的。
第三、第四個錯誤的見解,我們中國人叫它做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個成見是錯誤的。成見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從因地上的,就是修因;一類是從果上的,修因證果。這個誤會,不僅是在世間,即使在佛門裡面也在所不免。譬如,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沒錯,但是有許多人就誤會了,並沒有把它搞清楚,以為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之後就能成佛。念佛的人很多,不能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這是沒有把它搞清楚,這裡面產生了誤會。
佛對於這兩種錯誤的見解,在經上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這個在當時印度人很容易理解。譬如講修因,印度有很多修禪定的,這個定中有境界,他在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死了之後,這個牛的神識生天了,這是他看到的。他看到這個事實,於是他就產生了一個錯覺,牛死了會生天,人死了會墮三途,會墮餓鬼、墮地獄,人都不如牛了。
牛究竟修什麼會生天?牛替人耕田,牛吃草。他也去幫人耕田,也去吃草,去學牛,所謂持牛戒,他去學牛。學牛,說實在話,他將來來生就變牛,就變畜生,他作牛去了。他怎麼會生天?不知道牛是這一生作牛,他在受果報;果報受完之後,他過去生中必定修有生天之因,他那個因緣成熟。絕對不是他作牛,這一生有什麼功德。這是看到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產生了誤會。這一類的情形都叫作戒取見,這是講的執著,固執錯誤的因緣,這是一類。
第二類的成見,就是果報。有許多人以為生天這是究竟的,生到天上去就得永生了,不會再墮落了,這個見解不正確。為什麼?天的壽命確實比我們長,長得太多太多了。像昨天給諸位報告的忉利天、兜率天,這還是二十八層天低級的,不是高級的。高級的天,像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壽命八萬大劫,這個計算的時候是天文數字,壽命是真長。但是這個八萬大劫它還是一個數量,總有到的一天。到了怎麼辦?到了之後,他還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不能再上升了,升到頂層了,那隻有往下墮落,依然是六道輪迴,可見得生天不是究竟。把天堂當作究竟,這是錯誤的見解。
除了上面講的四大類,其它一切錯誤的見解,總歸成一類,叫惡見,就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見解。
另外五大類是思想上的錯誤。第一個是貪愛,貪愛是錯誤的想法,絕對不是真實的。第二個是瞋恚,第三個是愚痴。這個愚痴就是把事實真相搞錯了,把真的當作是假的,把善的當作是惡的,是非顛倒,這個叫作愚痴。第四個是傲慢,貢高我慢。第五個是懷疑,這個懷疑不是對於普通這個懷疑,是對於聖教懷疑,聖賢人給你的教訓,你不能接受,你對它懷疑。「貪瞋痴慢疑」,這是思想的錯誤,我們想錯了。
前面的五種是我們看錯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看錯了,於是你的思想有錯誤,你的見解有錯誤,帶給你無量無邊的煩惱,這個煩惱是從這兒來的。它的結果就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境界,你就沒有辦法出去。就像蠶一樣,作繭自縛,沒有人找你麻煩,是你自己製造的,你自己在享受,確實是自作自受。
這個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變現的,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自己變現,自己主宰的。可惜變現出來之後,自己完全迷在這個境界裡面了,所以自己變現的境界,自己不能控制,這就苦了。諸佛菩薩也在六道,也沒有離開六道,他在六道裡面幹什麼?在六道裡面教化我們,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他那個六道從哪裡來的?還是自己變現的。但是他變現,他明了,他能夠控制這個局面。我們變現的,我們自己不明了,迷失了自己,反而被境界控制了,這叫顛倒。
佛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不難,幾句話就講清楚了、就講明白了,問題在我們聽了之後,是不是真正覺悟了?果然覺悟了,我們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了,迷悟確實不隔毫端。諸佛菩薩在悟,我們在迷,只要能夠反迷成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你要問,我這個覺悟要用多少時間?這沒有時間的,確確實實在一念。一念迷,一切迷;一念悟,一切悟。我說這個話,我想諸位還沒聽懂,哪裡聽不懂?那個一念,這個不容易懂。我們的念頭很復雜,這個復雜的念頭就是那個一念的迷悟。悟了,一念永遠是清醒的,也就是永遠是清楚的;迷了之後,這個一念裡面就變成許許多多的妄念了。
這一念,實在講,就是凈宗裡面講的一心。修學的關鍵,迷悟的關鍵,就在這個念能不能專一。一,就容易悟了;二,就沒有辦法開悟了。好像我們開這個保險箱的號碼鎖一樣,對準了,一拉就開了,差一點點也打不開。這才知道佛法修學的樞紐在禪定,定就是一心。不管用什麼方法,所謂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門道雖然多,只有一個目標,叫我們的心歸到一;這個不能講心,講念頭,念頭歸到一就成功了。
這個一念到底是哪一念?禪宗里頭有一句話說「萬法歸一」。後來又有人說,一歸何處?諸位能不能體會這個意思?萬法歸一,一歸到哪裡?一歸萬法。所以萬法歸一這個一是任一,任何一,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句話實實在在是出在《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萬法。多即是一,萬法就歸一;一即是多,一歸萬法。所以,這個歸一是任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任何一門都能夠教你恢復自性,任何一法都能夠教你明心見性,都能教你證無上的佛果。所以法門是平等的,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懷疑,都不能分別執著。
事實雖然如此,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心理精神、思想見解的種種染污,每個人不一樣。所以有些法門很適合我們修學,很方便,很容易;有些法門修起來很困難,而不容易見到效果。這就是要講求了,法要契機。法是平等,是沒錯,理論上是平等,但在作用上來講要講求契機,要對症。說實在的話,我們的習氣毛病太重太重了,通常一般的法門,我們修學起來感覺到困難。譬如,我們參禪不能得定,這大家可以練習,可以在家盤腿打坐,看看你能不能定得下來。這一坐下來,人身是坐到了,滿腦袋胡思亂想;不胡思亂想,就打瞌睡,睡著了,定不下來。這就曉得這個法門難,不容易修。
密宗持咒,長的咒記不熟,何況這個咒在持的時候三密不能相應。密法的修學,心要觀想,口要念咒,手要結印,叫三密相應。這個對我們修學起來,也很不方便,也很困難。何況這個神咒一定要靠口傳。這個咒子雖然記錄在《大藏經》裡面,我們每一個人念的音都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我們的方言不一樣,念出來怎麼會相同!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裡面,語言都不相同;縱然拼,沒有辦法拼得很正確。這個咒語裡面許許多多是鬼神的言語,所以你念他懂,有的時候你把他找來了,再念咒把他送去。假如這個咒念的音不準確,他不懂,就沒有感應了。
這個咒語,實在講,力量非常非常的廣泛,裡面有一部分是鬼神的言語,另外一部分根本沒有意義的,只是音聲。譬如,《大藏經》裡面有許多治病的咒。佛當年在世,眾生有病來求佛治療,佛教他一個咒,他一念病就好了。我們覺得這個奇怪得不得了,其實用今天科學的眼光來看,非常適合科學的方法。人身的毛病,人是一個機器,這個機器裡面,我們講哪一根筋、哪一個關節裡面發生毛病,這就不通了,病痛就來了。我們今天用藥物治療,用針灸治療,目的何在?目的是把它調整,把它的阻礙打通,你就恢復正常了。佛用什麼方法?佛用音聲。用某一個音聲,發那一種音聲,會震動身體某一個部位。佛一觀察,你那個部位裡面有問題,教你一種聲音的時候,將這個震開,你立刻就恢復了,很符合科學的精神。
今天的咒在《大藏經》,我們照那個去念,不行。為什麼不行?發的音聲不對。所以這個咒語一定要靠口傳。口傳,釋迦牟尼佛到我們現在,依中國歷史的記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一代傳一代,愈傳愈訛,傳得變調了,所以現在大家念咒都不靈了。不像歷史上記載,像隋唐那個時候,印度高僧到中國來的時候,那個咒語確確實實呼風喚雨,役使鬼神,能治百病。在那個時候,所傳這個音相當正確,它能起作用。傳到今天,這個咒語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個音純正,所以念起來不靈了。
過去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學過密的,他學東西非常的認真,而且在抗戰時期都跟西藏、蒙古、青海這一些喇嘛,我們俗稱活佛呼圖克圖,接受他們的教導,學得也非常認真。他給我講,他學了兩百多個法,但是沒有一個靈。學兩百多個法,他是真的認真學。他舉個例子,他學隱身,念咒人家就看不見了。他說我念了十幾遍,你們還是看見了。實在講,那不是咒不靈,這個我們要知道,不是咒不靈,是我們學得不如法,音不準確。音不準確,這個心裡觀想不如法。結印大概還不成問題,這個手印不至於傳錯。最重要的一個是觀想,一個是咒語這個音聲。觀想不如法,這個音聲不準確,這就很難。所以他告訴我,他花了八年的時間,沒有效,就放棄了。最後很難得,因緣殊勝遇到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勸他念佛,所以他說他的成就在念佛法門。他學過八年禪,學過八年密。禪沒有得定,密一個法都不相應。這是以他這個修學的經驗提供我們作參考,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冤枉路,不要浪費時間。這個的確是很寶貴的教訓,他的真正成就是在念佛。
唯獨念佛可以不斷煩惱就出三界,除這一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必須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出三界。見思煩惱不斷,能出三界的,只有這一個法門。所以這一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修學起來容易、簡單、直捷、穩當,但是難信,真正是難信之法!不但一般人說難信,諸佛菩薩都說難信。這是講「橫出三界」。
「徑登四土」,徑是快捷方式。一切諸佛都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實報庄嚴土,有常寂光凈土,這個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是這個四土是有界限的。譬如,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見不到實報土,我們也見不到方便土;世尊的四土,我們只能見到一個,其它三個見不到。正如同我們讀書,小學生見不到中學生,他不在一個學校,學校分開了;中學生見不到大學生,學校分開了,它有距離,有隔礙的,有障礙,有間隔。西方世界很特別,特別在哪裡?譬如,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在一個教室上課,這很奇妙!統統在一起;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同居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看我們左右,有阿羅漢,又有菩薩;阿羅漢住方便土,菩薩住實報土,統統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
此地這個地方講「徑登四土」是這個意思,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說,這個狀況,佛在所有一切經里頭沒說過,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情;娑婆世界沒這個事實,他方諸佛世界也沒有這些事,唯獨西方世界特殊,這個好處就太多了。所以為什麼生到西方世界那邊去,你就永遠不會退轉了,你一生圓滿成佛?而是老師好,同學好,你所接觸的都是諸佛菩薩,你怎麼可能退轉!我們這個世間常講,一般人的習性不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所接觸的朋友會影響你。西方極樂世界的朋友都是諸佛菩薩,不知不覺你自己就變成佛菩薩了。這是環境好,四土是指環境。
所以凈宗確確實實是極圓。圓教,固然是圓,是不是圓到了極處?那倒不一定。《華嚴》是圓教,《法華》是圓教,這在我們中國佛門裡面大家公認的。《華嚴》之圓,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就不是究竟圓滿,何況其餘?而本經正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到最後歸凈土,《華嚴》是圓,它是圓中之圓,那是圓極了。頓是頓超、快速。禪是頓,禪有沒有七天成功的?沒有。我們這個法門,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連窺基大師都讚歎,這個法門是極頓之法。窺基是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他在《彌陀經》批註,這個《彌陀經通贊疏》就是他注的,他對於《阿彌陀經》的讚歎,也稱它是圓頓大法,它是屬於頓教,快速的,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了。所以末後這一句總結讚歎,說「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再看底下:
【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
我們先看這幾句。在凈土三經裡面,三經是最原始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提倡持名念佛,《觀無量壽經》裡面所教給我們的方法有三種:有觀想,有觀像,有持名,它並不是專講持名,但是它把持名擺在最後,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要特別注意。佛經上的習慣,最好的東西放在後面。好像唱戲表演一樣,壓軸戲是最好的。前面有的人可以不看,中途來看最後的壓軸戲,最好的擺在後面,最殊勝的擺在後面。那麼十六觀裡面,它把持名擺到最後,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
就像《楞嚴經》上,《楞嚴經》以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種不同的法門,而把觀音菩薩排在最後,排到最後就是特別法門。因為《楞嚴》如果按照順序、按照次第,它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後面加上七大,十八加七是二十五。這是說明一切眾生修學,總不出這個二十五大類,包含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出不了這二十五類。觀音菩薩是耳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它的順序應該排在第二,結果他把他抽出來排到最後,這是特別法門,顯示這個法門不是普通的,是最極重要的。
除這個之外,我們要注意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也是個特別法門,為什麼?沒有按順序排列。大勢至菩薩是見大,七大裡面的見大。要依照順序排列,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它是屬於見,就是見大。在七大裡面,它應該排在第六;如果在二十五個位次裡面,它應當排在第二十三,那就對了。觀音菩薩擺在第二,大勢至菩薩排列第二十三。現在順序變更了,觀音菩薩排在最後第二十五,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所以楞嚴會上講特別法門,是講兩個,不是講一個。大家往往看的時候,粗心大意,只看出一個特別法門,這是錯誤,這是粗心。
為什麼不把大勢至菩薩排在最後?這個含義就很深了。大勢至菩薩念佛這個法門是能夠普遍契合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根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於我們娑婆世界,不一定適合十方世界,非常適合我們來修學,所以把他排在最後。從佛教承傳發展上來說,確實是這樣。像耳根圓通應用在禪上。禪宗,不但在中國,今天在全世界來講,還是最發達,接受的人、修學的人最多,為什麼?它屬於耳根圓通,楞嚴會上的選擇,沒選錯,非常適合於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大勢至菩薩念佛是普遍適合,我們也不在外。所以佛法流傳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宗各派裡面,發展最為普遍的,成就也最為普遍的,確實是凈土宗跟禪宗。
這使我們知道,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要特別提倡念佛法門,它是真正的圓滿、直捷,不是委曲婉轉的,它是直捷、方便、究竟。修學其它法門,沒有這個法門來得方便。譬如,禪在初學的時候要靜坐,這就有了限制;離開禪堂,心就散亂了。密宗的修學,儀規特別多,非常的繁雜,沒有凈土方便。凈土就一句「阿彌陀佛」,坐著可以念,站著也能念,走著也可以念,躺在床上還可以念,它不拘形式,這就方便了。你參禪,躺在床上不能參,一定要盤腿打坐才能參,沒有凈宗來得方便。所以凈土這個法門,這一句佛號,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保持這句佛號不間斷,它的好處在此地。所以它是方便當中的方便,究竟更是它的特色。它從有念,慢慢念到無念,從有念,到無念;從有想,到無想,念到能所雙忘,就入了諸佛的境界了。
【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這幾句話把凈宗不思議微妙法,可以說說盡了。這是真實的,是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發現的,很難體會的一個事實。因為別的法門修因證果是從因到果,因果不同時。唯獨念佛這個法門,它是因果同時,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凈宗又叫作蓮宗,以蓮花來作比喻。我們曉得,所有這些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是先有因後有果,因果不同時,花謝掉了,果實才長成。蓮花很特別,它是因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裡面的蓮蓬上就結蓮子,所以它是花果同時,因此用蓮花來代表凈土宗。凈土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當你「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是因果同時。這裡面的這一句,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
「以彌陀一乘願海」,這個一乘願海,就是本經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而且四十八願,每一願涵蓋其它四十七願。真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願統統都是圓滿的大願。由此可知,隨便念一願,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大願。
「六字洪名」是方法。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裡面,特別要注意的是「南無」。南無是梵語,它的意思是歸依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用中國話來講是歸依阿彌陀佛,這個重要!歸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世出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里回頭;回過頭來,一心一意就依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從我們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回過頭來,我就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用這個方法,恢復我們的清凈心,達到一心不亂,這是很巧妙的一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古德說這是甚深的微妙禪!不但是禪,也是究竟圓滿的神咒。密宗裡面講是神咒,是無上的大神咒。這是這個名號,不僅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切諸佛如來究竟果覺的德號。我們這個修行,直接就用它,用它來作因地心,把諸佛如來的果德作我們的因心。所以,這個修行的方法,跟其它的方法,確確實實不相同,我們將佛的果覺作我們的因心。
「以果為因,因果同時」。這個法門,你看看它的成就,不可思議!它在這個下手處就不可思議了,它跟其它的法門不相同。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世俗人也常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裡來的?心想生的。有人說,我作夢,我沒想過。沒想,怎麼會作夢?實在講,你想了,你自己不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你想的,你自己知道,那個想叫粗想,那個想得很粗,很容易發現;微細的那個想,自己不能發現,但是在夢中現境界。如果你真的沒有想,你決定沒有夢;你有夢,證明你有妄想。想什麼就現什麼,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從想像而生的。那我天天想佛,這個人怎麼會不作佛!佛一定現前。所以,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
「心作心是」,這四個字出在《觀無量壽經》上的,是凈宗理論的基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是佛,現在我們又要念佛,現在要作佛,那怎麼會不成佛?當然成佛。所以這個不可思議。下面一段說:
【彌陀要解雲】
【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一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為什麼?蕅益大師以前的人,從來未曾說過。仔細去查經,他講得一點都不錯,他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是事實。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什麼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做了樣子給我們看。
「五濁惡世」,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這一句裡面,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從下面看,「三菩提」翻作正覺,「三藐三菩提」翻作正等正覺,再加個「阿耨多羅」,阿耨多羅翻成無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你拿到正覺了。如果你要是得到正等正覺,那就給你加一個菩薩,你叫菩薩了。你要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了。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佛、菩薩、羅漢是學位的名稱。這是說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這幾句話很重要。換句話說,念佛成佛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他們所修行的境界;除佛以外,從菩薩以下,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這合起來叫九法界眾生。這一個法門,只有佛與佛才能清楚,才能完全了解,而不是包括菩薩在內的;都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九界眾生沒有辦法理解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深廣。不要看這個經典好像不多,分量很少,就是這一部《阿彌陀經》,它內容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理解,他怎麼會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
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都不能相信,那為什麼我們會相信,為什麼我們會理解,這不就奇怪了嗎?這裡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我們今天能信能解,可見得不是自力。這個力量從哪裡來的?這個力量是諸佛如來加持而來的。我們能體會,能懂得一點,能說一點,這是佛菩薩威神加持。諸位同學在此地,你們聽得能懂,聽得能歡喜,也是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如果得不到諸佛如來加持,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這個話都是真實的,沒有一絲毫誇大,完全說的是事實。蕅益大師又說:
【舉此體。】
【作彌陀身土。】
所以彌陀的身是法性身,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動物有「生老病死」,我們剛才講了,就是天上,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雖然很長很長,他那個身體還是有生滅的;換句話說,他不是永生,他不是永遠不變的存在。所居的土地,也是如此。土地,我們講礦物,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個現在大家都沒有疑問,我們從天文望遠鏡裡面觀察到,每一天有很多新的星球形成了,那個世界就成了;也有很多星球爆炸了、毀滅了。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他不是常住的,不是永恆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不生不滅,永遠是這個樣子,他不會變的,所以稱為無量壽。世界也不會變化,人是永生,樹木花草也永生,是這麼一個奇妙的世界。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它是法性土。我們十方世界是法相土。相會變的,有生滅;性不生滅,性不會變的,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是法性所變的身,不是法相所變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