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11-15集)

  無量壽經  (第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這是概要的第四個大段:

  【方便力用。】

  在這一段里頭,主要給我們說明,我們學習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方法,究竟有什麼用處。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庄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佛出現在世間,只有一目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死大事。這一樁事情,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確實有一些人覺悟這一個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法子解決。也就是說發現輪迴這個事情有,對於輪迴狀況能夠理解明白的也有;可是輪迴究竟怎麼發生的?怎樣才能夠超越?這個問題,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明了。所以佛才出現在這一個世間,幫忙我們解決這一個大問題,這個就是講的方便度生。

  度眾生這個「度」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解決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個意思。「方便」,方是方正,便是便利,這是從方法上講的;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很容易而且很正確方法。方便是就這個意思,容易而且非常正確這是佛幫助眾生一個很大的願望,也是佛的智慧。我們說佛的德能,這也是佛德能的表現,所以稱之為庄嚴這個問題,也只有佛能解決。因為佛才有這一圓滿智慧,無盡的能力這就是果覺的究竟。因此,在這一部經前面跟我們講了教起因緣,再講體性,再講宗趣,接著一定要說明佛幫助我們的方法以及學習的用處。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實在講,我們學佛,這些地方很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哪三種?第一個是:

  【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

  這是佛對眾生最有利的一樁大事。「說經」,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這叫做法布施。我們從佛的教誨當中,漸漸明白了,漸漸的開悟,再依照佛教給我們方法來修學,這一真實境界,我們也像佛一樣的可以親自證得這就是俗話講成佛了;換句話說,他能成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成就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這就成佛。這些名詞術語,它的含義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然後才知道佛法裡面沒有迷信佛法確確實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換句話說,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必須要認真學習的。第二種利益

  【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凈土,乃至成佛。】

  這是事實。我們凡夫業障太重,所以見不到;雖然見不到,佛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護念,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地方要給諸位報告的,佛的身相光明從哪兒來的?他有,我們也有。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問題是他光明完全顯示出來了,我們的光明煩惱、被妄想蓋覆住了,所以雖有,好像不起作用,這個就是佛在經上常講迷失了;是迷失,並不是真正的失掉了,只是迷了暫時不起作用,雖有等於沒有,是這么個意思。光明是從智慧生的,也就是從清凈心生的;心清凈,就生智慧,就放光明相好福報是他真正能夠修福所成就的。由此可知,光明自力自己修行果報相好利益眾生果報

  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的短促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一個人的一生,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年,一百歲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一百年的時間,實在說,非常的短促,並不是很長,一剎那就去了在一生當中,這個日子究竟怎麼過的?過的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現代人講,你在一生當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究竟有哪些貢獻?這個也與我剛才所講這個意思很接近。佛法所講的范圍就更大了,不是對這一社會,不是對一個國家,而是對盡虛空法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事情,這就有意義了,這個一生就沒有空過了

  所以學佛學佛的什麼?一定要學佛的心量。佛的心量廣大無邊,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能包太虛空;太虛空是我們所知道最大的了,心包太虛空。量是度量,度量能容納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今天所以不能成佛,不能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你要問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兩個人都容納不下,這怎麼能成功!所以首先要把心量拓開;心量一大了那就自然然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音菩薩是誰?是自己,不是別人。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把眾生苦難問題解決了?我們看佛在經典上說的,一切諸佛如何幫助眾生徹底解決苦難的問題?參透了大小乘經典,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勸導眾生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事實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換句話說,佛出現在世間能夠做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別的事情難,佛能做的、菩薩能做的,我們做不到;勸眾生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事情能做菩薩能做,我們也能做。這才知道,這一樁事情是幫助眾生真正徹底解決問題這是屬於究竟圓滿功德諸佛菩薩關心我們,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提醒我們,這是佛的威神。

  「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眾生要有緣分,有這個機緣能夠接受佛菩薩加持,接受佛菩薩的護念。用什麼方法接受?你有就行了。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如子憶母」,母親憶念兒子兒子也念母親那就行了,這個力量就接上了。換句話說,佛念我們,從來沒有間斷;我們一念佛跟他相應了,這個力量就得到了,所以說「稱念觀察」。

  「稱念」是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名號。「觀察」是屬於觀想,我們心裡面常常想佛,常常體會佛的教訓,體會佛的意思,能夠憶佛念佛,當然能滅罪,當然能消業障。滅罪消業障,就絕對不會墮三途。在這世間有求必應將來一定得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當生成就圓滿菩提這一段是講佛以他的本願功德威神,加持一切眾生這是平等加持,沒有偏愛。第三:

  【勸令父王念佛三昧。】

  這一句話很要緊。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愛父母?哪一個人不關心父母?你所得到的法門總會希望自己的親人修學那個法門是第一殊勝的。第一殊勝的是什麼?念佛三昧。無量無邊的法門,佛勸他的父親修這個法門。為什麼沒有說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在他出世沒有幾天的時候就上生忉利天了,世尊是他姨母扶養長大的,所以這里說他的父親,沒有說他的母親

  這個地方特別節錄經文里頭的一段話: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這是勸告父王的一段經文。一切眾生生死中,就是輪迴之中,就是說三界六道,無論在哪一道,無論受的什麼身,只要起心念佛,能夠繫念不止。這個不止,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凈念相繼」,也是我們常講的「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就是繫念不止。這樣的人,他決定生在佛前,決定得生。生到凈土之後,無始劫以來,他的業障、他的罪障自自然然消除了,而成像佛菩薩一樣的平等慈悲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

  這是對於一切法門的讚歎,祖師大德常常提示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事實。雖然法門平等,我們眾生的根性不平等,因此有些法門我們學起來容易,有些法門學起來困難這是對於法門不能不選擇。這一段,也就是佛為我們選擇,看他是怎麼個選擇法。因為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凡夫,也跟我們一樣,業障習氣都很重,佛為他選擇的是佛法門。

  【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這就其他的法門凡夫聽聽是可以,修學起來確實有困難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

  這個「繫心」,系就是專心的意思,專心念佛,我們心裡頭常常牽掛著阿彌陀佛。這個系就是牽掛的意思,不要牽掛世間這些拉雜事世間一切拉雜事都是輪迴一邊事,你心裡有牽掛,那就輪迴,造輪迴業。把世間事統統放下佛法裡面的事也放下,一心一意就念阿彌陀佛。實在講,現在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年歲大,或者是年輕;年紀大了、老了,時間少了,不夠了,學其他的法門來不及了,耽誤時間,應當徹底放下專心念佛年輕的,覺得自己時間還很多,這個想法也未必正確。這個世間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有沒有能力避免?像基督所說的,世界末日快到了。世界末日是哪一年?他們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上帝耶穌都要下到人間來審判世人。今年是九二年,到九九年,你看還剩幾年?這要提高警覺世間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何必浪費時間。所以一切佛法,我們也暫時把它放下專心念佛,求生凈土。如果要想博學多聞,到極樂世界再辦,這是一個聰明的打算。現在在這世間不搞了,到極樂世界再去搞。這是說這個法門,繫心念佛法門。

  【最是應機。】

  最適合於我們現代人修學。

  【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我們都曉得自己業障很深。怎樣消災滅罪?念佛這個方法最有效、最殊勝、也最快速。下面說:

  【念佛四種。】

  這個四種,實在是四大類,每一類里頭還可以分許許多多種,只介紹這個四大類。第一個

  【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這一方法,《無量壽經》上提倡。《無量壽經》教給我們是這個方法,小本的《阿彌陀經》也是這個方法都是教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特別引善導大師兩句話。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人,在那個時代中國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唐朝時候是最強盛的時候;靠我們的東方是現在的韓國日本,南面是越南,像現在的寮國、柬埔寨,這個附近的小國都到中國來朝貢,都派他們優秀的學生中國來留學。而到中國學佛的就非常之多,成果也很殊勝,像日本這一高僧,對善導大師就非常崇敬,比我們中國人這個敬愛之心要勝過很多。在台灣,台北有個善導寺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不是我們自己建的,是紀念善導大師,這個寺廟用善導大師名號這是對他的敬意。造善導大師的像,在日本很普遍,中國大陸就很少見到了。善導大師中國凈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所以諸位看到那個寺叫善導寺,那一定是念佛的,是凈土宗的。他老人家說「唯有徑路修行」。這個徑,是最近的一條道路;我們講成佛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念阿彌陀佛。

  在傳記裡面,我們看到有這么一個說法,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我中國歷史上,阿彌陀佛應化,身分暴露了,被後人知道的有幾位;善導是一個;以後有永明延壽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還有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豐乾和尚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三位在歷史上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佛菩薩中國化身確實多,但是不露身分,露身分的很少。

  為什麼大師給我們介紹、推薦這個法門?正是因為它方便、容易、簡單、直捷,而且成功快速,有這么許許多多優越的條件,佛把這個法門給我們這是對我們的恩德,佛對我們的護持,表現在具體的言行之中。第二個:

  【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是第二類的念佛方法,叫觀像。觀像,也就是把佛的形像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之中;照佛法的名詞來講,深深的印在八識田中,這是用觀像。觀像,這個比較前面要麻煩一點了。因為你必須要有一個很庄嚴佛堂佛堂裡面供養菩薩形像你在佛堂裡面以清凈心、恭敬心觀看佛像這是一種念佛方法,把佛像印在自己的腦海之中。但是離開佛堂你這個修學就中斷了、就間斷了,佛不在你的面前;必須時時刻刻面對著佛像。當然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工具,這個佛像很容易仿造,可以隨時帶在身邊,也是個辦法。總而言之,不如持名來的方便。何況觀像一定要有閑,你有工作就沒法子了,一旦離開佛堂你這個「因成間斷」了。這是一類。第三類是:

  【觀想念佛。如觀經所說。】

  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一共有十六種觀法,所以也叫做《十六觀經》。總而言之,《十六觀經》的綱領不外乎:

  【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這是觀想原則,正是佛在大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可是一定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方法、所講的理論、所講的境界去觀,如果觀錯的話,那叫打妄想那就不是觀想,是妄想了。現在很多人妄想當作觀想這是很大很大的錯誤,所以他修學這個法門很難成就。何況,底下說:

  【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

  譬如這十六觀裡面,第一觀最容易,觀「落日懸鼓」,就是叫你看黃昏的那個太陽,剛剛要下山,那個紅紅的太陽叫你觀那個。怎樣才算觀成就了?觀到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睜開眼睛太陽在你的面前,閉上眼睛太陽也在面前你這一觀觀成了。換句話說,還是要專心;不專心的話,這個境界不可能現前,這是第一觀。第一觀,它的用意就是想西方,專想西方。

  第二觀,觀這個地,大海結冰。西方世界的地跟我們這里不一樣,我們這里是土石地,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地,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翡翠,它那個地乾淨;平,它沒有起伏,平坦;透明的,從地面可以看到地底下;就像海水結了冰,就有一點像琉璃了。怎樣觀成?觀成之後,你看到這個大地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是琉璃地。如果一看,我們這個地是水泥地鋪著地板的時候,你沒有觀成。不容易,相當不容易!

  實在講,這個十六觀觀成之後,極樂世界在哪裡?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地;別人看到這個地是沙土你看的是琉璃;別人看這個馬路是柏油鋪的,你看馬路是黃金鋪的,完全不相同,這是你真正見到的,是用你自己的思想觀念把這個境界整個變掉了,把這個穢土完全變成凈土了,這是用心力量把它變的。萬法唯心,所以這個觀想力量非常之大,因此一個人不能打妄想

  年歲大的人,不學佛不懂得,我們看到真可憐;我們想幫助他,幫不上忙。為什麼?他不肯聽,他不能接受。老的時候病苦,他怎麼會老?他天天在念「我老了,我老了」,他在觀想他老了,他一天就比一天老了;觀想他這里有病,那裡有病,病統統都生了你說,這個麻煩麻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這個念頭要一轉變去觀佛,佛的相好光明,他天天想佛,他自己的面就變成佛相,永遠不老。想到佛是金剛不壞身,他永遠不生病。這是講從最近的來講,我們現前我們身體健康與我們的念頭關係很密切,這個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心清凈,身就清凈;心健康,身就健康。「一切唯心造」,我們這個身體是唯心所造的,唯心所變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諸位看《十六觀經》,不要以為想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現前日常這個身體跟我們的生活環境,統統都是不出這個原理。你要是真正懂得的話,你這一生當中,健康長壽,真的生活愉快!為什麼去胡思亂想?所以,應當要多去想佛。實在講,十六觀境界太細密了,我們沒有辦法觀成。但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很好,我們想不到佛的那個細相,我們常常想念我們自己供養佛像,這也很好可以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把你的雜念斷掉。

  【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實在講,觀像、觀想都沒有這個念佛來的方便,來的容易。第四種叫:

  【實相念佛。】

  前面三類都是事上修,從事相上下手;實相是從理上下手,這個跟前面三大類不相同。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前面說了這么一大堆,要用現代的話來講相對的,生滅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能所是相對的,我們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什麼人能夠超越相對?超越相對就契入實相。如果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那個相就不真實相。《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指的是什麼相?生滅相是虛妄的,有無相虛妄的,能所相是虛妄的,言說、名字、心緣統統是虛妄的。離開這一虛妄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在念什麼?念自性佛。這是我們做不到的。為什麼?我們沒辦法離相。最基本的是什麼?有我,跟我對的是人,人我相沒辦法離開,是非相沒有辦法離開,利害的相離不開。換句話說,這個實相念佛我們做不到。現在做不到,將來總會有一天做到。到什麼時候才做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學一個階段就做到了。這個通常我們講一心不亂,這屬於理一心。只要證得理一心之後,你念佛統統屬於實相念佛;沒有證得理一心之前,都是前面這三種念佛

  【實相念佛,圓覺之性。】

  圓是圓滿,覺是覺悟,性就是自性。圓覺之性,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雖然眾生本具。】

  心性,哪一個人沒有?統統都具足。可是雖然具足

  【但因妄心念生滅而不能觀。】

  你的功夫為什麼用不上,因為你有妄心,你有雜念。只要有妄心,只要有念頭這一念佛方法你就不上了。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因為明心見性,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換句話說,初地以上,他們念佛是用實相念佛,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念佛不離開前面三種

  我們顯教的凈宗跟密宗修法不相同,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因為在佛門裡面所有的宗派,要把它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覺正凈」,就是三歸依裡面的「佛法僧」,最後歸納這三個門。禪宗、性宗走的是「覺門」,走的是覺悟,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從這個地方入。禪宗以外的教下,包括像華嚴宗、天台宗(法華宗)、法相唯識、三論等,這許許多多的宗派是從「正門」入。律宗也在其中,就是正知正見,從這個地方入門凈土宗跟密宗是從「凈門」入,所以這兩宗是同樣的修清凈心,這兩宗是同一個原理。

  但是凈宗跟密宗不相同的地方,凈宗是依照《十六觀經》觀想,想西方世界依正庄嚴,想佛的自行化他、無量的功德大願,觀想這些;而密宗裡面所觀想的,多半是觀想菩薩神通道力,它觀想這個,所以跟我們的觀想不一樣。那一種觀想,如果沒有真正好老師在指導,一下想錯了、想岔了,就入了魔的境界你看楞嚴經上講的五十種陰魔,那個境界如果現在我面前,我們怎麼知道它是魔境?往往把這個境界當作佛的境界,哪裡曉得它是魔境。很難辨別!愈是往高的境界,愈不容易辨別。這個諸位要細讀《楞嚴》,你就曉得了。

  佛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將來佛法哪一部經最先滅?佛說楞嚴》最先滅。我們想想,有道理!《楞嚴》要不滅,那個魔怎麼樣現,有一標準在此地,拿到《楞嚴經》一對照,就曉得他是佛,還是魔,就知道了。《楞嚴經》沒有了,這個標準沒有了,魔來了,佛來了,沒有能力辨別,它先滅是很有道理的;它要不滅佛法不會滅。所以,我從前講《楞嚴》的時候,我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在《楞嚴經》指導之下,妖魔鬼怪原形畢露。現在我們看這個世間,講《楞嚴》的也少了;縱然有講,真正沒講錯,如法如理的講就更少了

  【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勸他父王採取實相念佛,而採取持名念佛,這個有道理為他父親選擇法門,他父親是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眾生的一個代表為他選擇法門,就是為我們大家選擇法門,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使我對他的選擇深信不疑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四種念佛是徑路,是成佛快速的道路。四種念佛里頭,又以持名念佛最直捷、最簡單、最容易,成就最快速。你看,這個持名念佛七天能成功。觀想七天不能成功,觀像七天也不能成功,但是持名能成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

  這是會看的人看出來了,看出它的門道了。我們知道,佛在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像念佛把佛的形相,三十二相十種好,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八識田中。如果求往生,沒有問題,決定往生。如果想明心見性,那這個大有問題,這個妄想障礙。觀像是個妄想觀想還是妄想。所以觀,很難觀成;觀成之後,也很不容易拿掉。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妄像、妄想拿掉,你才能夠進步,才能夠進入到實報庄嚴土。如果拿不掉的話,那你還是在同居土、在方便土,實報庄嚴土就很難往上提升,問題在此地。

  你這一想,不如念佛要把那個名號拿掉很容易,那個名是假名,換個名不可以嗎?換個名,行!那個假名叫你離開容易,這個形相離開不容易。

  所以,持名暗合道妙。道妙是什麼?道妙是實相,持名是最容易契入實相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勸你持名,不勸你觀想你就曉得了。如果諸佛菩薩不說持名,教我們觀想,到了西方世界,還要費那麼大的事情,還要吃那麼多苦頭,你就會責怪佛,原來那麼好的方法為什麼不教我,教我這么一個方法。一定要懂得、要明了,才知道這個法門妙絕!因此念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得力。

  真正念佛人,近代印光大師是一個榜樣。印祖自己住的小房子,現在還是完完整整的保存在蘇州靈岩山。你去看看印祖的關房,他自己修行的那個小房子,只有三間房,一個小佛堂裡面,只供一尊佛、一個香爐、一杯水,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像後面,老人寫了一個「死」字,放在佛像後面,拜佛就看到,一抬頭就看到那個「死」字,死心塌地念佛,沒有什麼香花庄嚴,非常簡單簡單,容易舍,容易放下

  這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生活簡單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對這個身體也沒有留戀,將來佛來接引,走得痛快,走得瀟灑,沒有一絲毫牽掛。這是在平常生活當中要覺悟的,要鍛煉的,使我們一點障礙都沒有。

  【疏鈔雲: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蓮池大師這個兩句說得很透徹,實相不是外面沒有相,前面不是講要離生滅相,離有無相,離能所相。生滅有沒有?有,有無也有,能所也有,一切萬相都擺在面前,不是教你離這個相。離什麼相?離心裡面的生滅相。外面的生滅相不相干、不礙事,你心裡頭那個生滅的分別執著礙事,妨礙你的清凈心,要離這個;不是教你離外面,外面那個離不了,那就錯了

  底下講「離言說相」,釋迦牟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在講,一天沒停過,那怎麼個離法?不要執著他的言說相,這是你自己心裡頭離言說相。佛說了許許多多的法相名詞,持名念佛是名詞,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也是名詞,這都是佛學名詞,不要執著,你執著錯了。佛怎麼說,你明白意思就行了;意思明白了,他怎麼說法,不執著他,他說些什麼名相,也不執著他,也不要去思惟想像,都用不著。為什麼?我們想佛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句話什麼意思,全叫妄想。聽佛的話,悟多少,就是多少;沒有悟的,不要去理會它。為什麼?保持自己清凈心,不要讓自己清凈心被佛法染污了,這是對我們唯一的願望

  有些人佛學得很可憐,佛菩薩看了都流眼淚。為什麼?被佛的法語污染了。佛教世間法離開。好,世間他不染,他染上佛法了,還是污染。殊不知世間法我們把它離開,佛法也要離開,統統不染著,我們的清凈心才能現前。清凈心的作用就是般若智慧,這才能達到佛教學的目標,真正幫助我們,不但出離了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成就圓滿佛果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有人認為念佛的人沒有智慧,充其量可以得一點定。因為經上講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屬於定。念佛愚痴,沒有智慧這是很多人對凈宗的誤會。往往我們聽了這些話,我們的信心動搖了,還想得去參禪,還想得去學教,認為那個有智慧,那個有般若,我們念佛沒有,不知道念阿彌陀佛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

  這一句佛號念熟了,功夫深了,自自然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

  【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這個時候入了什麼境界?入了《金剛經》的境界。《金剛經》就是金剛般若,用念佛這個方法自然然達到,到達這個境界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金剛經》上頂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而生其心」,你看念佛人,他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到了這個境界。依照禪修,依照教修,依照《金剛經》修,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念佛人往往很容易入這個境界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這個話講的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是事實。可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定要念到不夾雜、不間斷,就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念佛,入不了這個境界是有夾雜、有間斷,所以這個境界不能現前。我們把境界不能現前的因素找出來,只要把這個因素消除,這個境界就有希望現前。這個境界現前,就是理一心不亂,給諸位說,那個往生是上上品生,那不是普通往生,上上品往生

  【小本有一不亂之文。】

  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上有「一心不亂」。

  【今本不雲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上沒有這個字樣,《無量壽經》是「一向專念」。

  【而專主一向專念。】

  「一心不亂」跟「一向專念」差別很大。所以從前我介紹凈土法門給一些同修,他們看到《彌陀經》上一心不亂,打電話告訴我,說「法師,做不到,一心不亂做不到,怕的是修學這個法門將來會落空」,被一心不亂嚇壞了。我們這一部經里頭沒有一不亂,是一向專念;看到一向專念放心了,一向專念我還可以做得到。

  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一心不亂不是《彌陀經》的原文,梵文本也不是一心不亂,而是一心繫念,跟此地講的一向專念意思很接近,是講一心繫念。看玄奘大師譯本知道了玄奘大師是按照原文翻的。羅什大師是意譯,他有沒有譯錯?決定不錯。如果翻譯錯誤玄奘大師一定會說出來;玄奘大師沒有說,這就承認他所翻的正確

  為什麼說一心不亂正確?因為我往生的人,一定是要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功夫成片,就是此地講的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實在講,就是不夾雜、不間斷;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這個意思。念要凈念,夾雜就不清凈,有妄想不清凈,有懷疑也不清凈;間斷,那就不是相續了。所以《楞嚴》這四個字,把這個念佛方法念佛的要領說絕了;要緊的就是「凈念相繼」、「一向專念」,這個才叫功夫成片,所以帶業往生

  【是所宗更為明確。】

  本經在經文上比小本《彌陀經》更為明白、更為確定。

  【更契眾生根機。】

  使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就不會懷疑;看到這個經文,自己能夠生起信心

  【彌顯慈尊恩德。】

  這個法門能夠契一切眾生之機,能夠普度九界有情原因就在此地。它實在是太方便、太容易了,只要你能夠專就成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警惕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這一夾雜就壞了,夾雜就不專,就不凈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

  「大悲」是大慈悲,「勝願」是殊勝的大願。這一句就是稱揚彌陀的四十八願。

  【方便至極,力用難思。】

  這兩句是特別讚歎第十八願「十念必生」。

  【凡聖齊收,利鈍俱被。】

  「凡」是指六道,「聖」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利鈍」是講根性。

  【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

  可見得不難,只要真正發心。發什麼心?發求生凈土之心,要發這個心;還要發一個把這個法門普遍介紹給別人之心,要發這個心。專念,這是修行。前面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要專念。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能把這個事情做到了,發心專念做到了,就是如來度生的本懷;換句話說,就是如來對於我們的願望,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我們只要發心專念,佛的願望就達到了,才是究竟方便。這一樁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它叫做究竟方便。世尊四十九年,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些法門眾生修學,一生當中不一定能成就;換句話說,它就不叫做究竟方便。唯獨這個法門,所謂「萬修萬人去」,這才叫真實的究竟方便。

  無量壽經  (第十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第六行,這是第五個大段:

  【所被根機。】

  這一段裡面,主要是說這一經典、這個法門,它所教學的對象是哪些人。明了之後,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適合於修學這個法門

  【疏鈔雲:前三非器。】

  這個「器」,就是我們講的根器;「非器」,就是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

  【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蓮池大師這一句話,包括的范圍非常之廣,他說三種人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第一個不相信的人,那當然沒有法子;第二個是不願,縱然相信凈土法門他不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對他沒用處;第三個,雖然有信、有願,不肯念佛,這個也沒法子。換句話說,能信、能願、肯念佛的統統都是這個法門教學的對象都能往生都能成就

  【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信心要這樣的建立,這個有理、有事,一定要相信。佛法,特別是凈宗,講到信,跟其他宗教裡面說的信不一樣。我有一次在達拉斯,遇到幾位基督教的牧師,他們來訪問我,談到他們認為基督教跟凈土宗非常的接近。我說何以知道接近?他說我們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他們信上帝,我們信阿彌陀佛,這個信就能往生,那個信就能夠生天堂他說這個非常接近。我就告訴他不然,我們凈宗講的信跟你基督教講的信完全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我說我第一個要信自己,你是上帝,是信他,不相信自己。我們是信自己,然後再信他,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任何人想幫忙都幫不上

  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第一個是信自,第二個是信他,所以我們把信阿彌陀佛擺在第二,把信自己擺在第一。信自己什麼?信生佛不二。我們是眾生我跟阿彌陀佛不二,不二就是一,一才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跟佛是兩回事情,你就錯了,我們再也作不了佛,跟佛再也不會有感應道交了。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阿彌陀佛是心,我們眾生也是心變的;換句話說,能變是一個心,所變是十法界。十法界是所變,能變是一個心,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菩薩也不二,眾生阿羅漢也不二,眾生與天、人、鬼、畜統統不二,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才真正明了是心可以作佛,佛是心變的。我現在這個心,念念要作佛,念念想作佛,那當然就作佛了。我們念佛的理論是在此地,這個跟一般宗教所說的完全不相同。

  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將來就變什麼,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一般世間人,他們想錯了。怎麼錯了?人死了都變鬼,他將來當然會變鬼。為什麼?他有這個意念,不管這個念頭是強、是弱,總而言之,阿賴耶識里頭他有這么一個印象死了以後就作鬼去了。所以人死了作鬼,不是沒有道理的。就是六道里頭,他不想天,他不想人,他單單想鬼,想鬼的人很多,所以作鬼的人也就多了,就這么回事情。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想佛,一定要作佛。如果一生修行,不想往生,不想作佛;換句話說,六道很不容易超越,非常非常的困難這是佛把這個原理原則告訴我們,明白這個理論事實真相,我們對於念佛這個法門才會清凈信心才會堅定信心

  「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一句要注意「究竟」這兩個字。究竟是圓教的佛果,沒有比這個更高,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他不是藏教佛,不是通教佛,不是別教佛,因為這些佛都不究竟,究竟佛是圓教佛。我們要相信自己決定得生凈土,相信自己決定成佛要有這個信心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

  這是願,一定要願意離開這個世界你不離開這個世界,怎麼能到極樂世界?要想極樂世界,一定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把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放下。現在這個世界非常混亂眾生一天比一天辛苦。如果諸位要問,苦從哪裡來的?可以說,科技日新月異進步帶來的副作用,所以並不是個好的東西

  如果追究它根本的原因,是現代人把教育舍棄掉了這就不得了了。也許諸位聽我這說法感覺很奇怪,現在學校這么多,怎麼會沒有教育?諸位要知道,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它教學的目的在哪裡?這個要知道。中國儒家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教給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換句話說,這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今天大家不要倫理,不要道德;倫理道德要是舍棄了,社會秩序就會混亂,這就像黃河的堤防一樣,一下崩潰之後,沒有人能夠收拾,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個崩潰,現在正在加速度的崩潰。所以一個平靜和諧安寧的社會這是大家心目當中的理想,不可能實現。真正要實現,除非把儒家的教育重新再恢復。重新再恢復,即使國家提倡,真正要來做,要收到效果也得三十年之後;沒有那麼快的,要三十年之後才能見到效果。所以李炳南居士往生的前幾天,告訴學生們說「世界已經亂了,即使諸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這是老人家最後說的話。

  今天世界的局勢擺在我面前,我們從電視、從廣播、從新聞都能看得到,確確實實一天比一天混亂,而且這個亂還要嚴重,決不是止於目前的狀況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唯一的一條生路是積善修德。佛法裡面講這是大眾的共業。共業裡面有別業別業是個別,與他們不共的,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夠在這個亂世當中倖免於難,這就相當不容易了。如果再能夠依照經典的教訓,真正發願求生凈土,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所以對於這個世界要看得很清楚,要認識它,要了解它。真正要認識、要了解,單單看眼前是不夠的,一定要讀歷史,知道過去、知道現在,才能夠判斷未來,所以應當要有歷史的眼光。

  底下這兩句比喻比喻是取自於《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上所說的,這個願望之切,就像兒子憶念他的慈母一樣,念念不忘,求願往生

  【行謂從願起行。】

  有信、有願,當然就要有行持。本經教給我們修行方法是「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個方向,就是西方凈土這一方向。我們認真的去念這一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這叫行。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真正求往生,這三個基本的條件必須要具備,少一個都不能夠成就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我們在講堂裡面研究經論,它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我們的信心才能夠生的起來;換句話說,信心建立在理論與事實基礎上,這個信心才是真實的。願是依信而起的;換句話說,願是建立在信心基礎上;行,這又是建立在願望基礎上。所以課堂裡面的研究討論,都是幫助建立堅定信心而設施的。

  【凈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這個法門非常特別,非常的奇妙殊勝。如果說到當機,依照經上所說,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

  【上輩往生,唯是菩薩。】

  古大德有這么一個說法,「上輩往生」(本經裡面講「三輩往生」),這個上輩菩薩。我們不是菩薩,我們就沒分了。

  【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

  善導大師以前古來的大德

  【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

  這個位次太高太高了

  【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為什麼?都是菩薩,初地就明心見性這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唐朝古德們所說的。善導大師說法跟他們不一樣。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這兩句是個小標題,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化身到我們中國來的,那麼善導大師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

  【善導大師四帖疏。】

  這個《四帖疏》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註疏,這個註疏是善導大師說的。因為他這一部經分成四個部分,所以叫《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經》的註解

  【破前說曰:】

  這個「破」,要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批判;批判從前人所說的,從前人說的不對,不是佛的意思。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

  這是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善導大師所講的是《觀無量壽佛經》,用在無量壽經》上,或者用在阿彌陀經》上,都非常適當。為什麼?因為這三部經都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一而三,三而一,可以通用的。換句話說,佛說凈土法門,這個凈土三經裡面,它的理論、方法境界,全是為六道輪迴眾生所說的。

  這個「常沒」,就是指六道。「沒」是什麼?「沒」是佛經裡面用的比喻,叫「頭出頭沒」,比喻三界;三界三善道,生到三善道,這個人好像在水裡面冒出一個頭出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說明這個時間很短;再一個筋斗栽下去,就到水底裡面去了,不曉得到什麼時候再能夠冒出來一下。說明六道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叫「常沒眾生」,特別是指六道裡面,三惡道極苦的眾生,佛為這些人說的。

  「不幹大小聖也」。干就是干涉。大聖菩薩,小聖是聲聞、緣覺。前面古人上輩往生、中輩上品都是大乘小乘菩薩阿羅漢,善導大師反駁,與他們不相干,三輩九品統統是為度凡夫的。

  【又雲: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話說得非常非常之好,非常的明確。為什麼會有九品差別?我們將來往生,到底能夠得什麼樣的品位?善導大師說這個的確不一定,看你遇緣;正是《彌陀經》上所說善根福德因緣。換句話說,得生凈土與否,是你的善根福德;品位高下,那要看你所遇的緣分關係在此地。緣分,實在講,你所遇到的老師、你所遇到的同學,在佛門叫同參道友也就是你修學的環境如果你所遇的緣殊勝,遇的這個老師對凈宗的理論、方法境界,真正通達明了,你跟他學,決定斷疑生信,你走的是一條最直捷的道路,不會走彎曲的路程,不會耽誤你的時間,你的成就就快,成就就高。如果遇緣差一點,對於凈宗的理論不能夠明了,方法也沒有真正徹底理解,這一句佛號也能成就也能成功,品位可能會低一點。這個九品差別原因在此地。

  【又雲: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這是把凈宗攝受的根機圓圓滿滿統統包括盡了,上到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能修學,沒有一個不能成功。

  【大師之說,上契聖心。】

  善導大師這個話才真正是佛的本意,是佛度眾生的本懷。

  【下洽群機。】

  對於我們業習煩惱深重凡夫說是很大的鼓勵。我們曉得,如果遇到的緣殊勝上輩往生我們也有指望,也不是沒有希望。我們今天的緣,可以說比過去歷代,任何一個時代的緣都要殊勝,真的是是在苦難時代,佛菩薩對於眾生憐憫心更切。我們在受苦!

  殊勝在什麼地方?唐朝以後,一直到民國初年,這一千多年,《無量壽經》沒有人讀,沒有人流通,也沒有人講解,大家所能夠依據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沒有《無量壽經》這么樣的詳細,這么樣的明白。換句話說,信願果然堅定,那實在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

  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大德們常常警惕我們,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念佛而不往生?還是遇緣有差別,遇到的緣不一樣。我們今天讀的這一部《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這也是大菩薩再來,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用了十年的時間,將五種譯本會集成一本;這個本子,實在就是集五本原譯之大成,我們讀這一本,等於五種譯本統統都讀到了。這個緣就殊勝,過去人沒有見過這個本子。換句話說,十年前,諸位想見這個本子都見不到,大概你也沒聽說過,因為在台灣流通量很少很少。

  民國三十九年,李老師第一次在台灣講這一部經的時候,大概只印了一千本。三十九年第一次印,以後就再沒有印過了。到民國五十八年,我到台北發心想講這一部經,印了兩千本。李老師認為時機沒有成熟,不讓我這一部經,這個本子也就跟大家結緣了。一直到李老師往生之後,也就六年前,為了紀念李老師,我們將他眉注這個本子,印了一萬本流通,這個數量才比較多一點,大家才真正能夠看到。如果單看這個本子,它的好處不見得能看出來;李老師註解,雖然注得很簡單、很扼要,經的重點,確實他統統給我們指出來了,所以你看這個本子能生歡喜心。

  一直到三年前,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有一部非常詳細的註解在我台灣開始流通,對這一部《無量壽經》深入研究,才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參考資料。

  所以,諸位接觸這個經之後,都能夠生歡喜心,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緣比十年前修學凈土的那些人殊勝太多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換句話說,我們不成功則已;如果成功,我相信品位都相當之高。

  【實大有功於凈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善導大師學生日本人很多,韓國人很多,他們都遵從善導大師這一說法

  【專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

  這個地方說專接上根,旁及中下,「上中下」三等根機,這是佛經里頭常說的。我們是哪一等?看到蓮池大師這一段話,我們會很慶幸。「信位初心」,這就是初學佛的人,初學佛的人四種根機。在台灣,禮懺拜佛這個風氣很盛,拜大悲懺、拜梁皇懺、拜水懺,用這一方法修學的人這是初機,也就是下等的根機。

  【以修習止觀被中機。】

  「止觀」指修禪的。參禪的,學教的,這是中等根機。

  【以求生凈土被上機。】

  真正發願,求生凈土,不但是上等根機,而且是上上根機。為什麼這樣說法?禮懺,他所得到的只是人天福報而已,但是他必須還要持戒精嚴才能得人身;否則的話,他的福報在三途。三途裡面也有福報的,像鬼裡面的鬼王土地公、閻羅王城隍,這些都是鬼里頭有福報的。畜生里頭有福報的,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真有福報,就到那個裡面去享福。那都是過去生中禮佛拜懺之人,搞到這個樣子去的,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五戒十善修得非常好,他到人間來享福;再好的在天上享福,這是人天福報。只曉得拜佛、禮懺,不知道修五戒十善果報是在畜生道、餓鬼道。所以,這是初機。

  修禪、學教、修學止觀,很不容易成就;換句話說,很難超越三界就像倓虛老和尚所說的,他老人在一生當中,這些參禪得禪定的人,他見過,聽說過;開悟的,沒聽說過,也沒見過。參禪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禪定,不希奇,得禪定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四空天去,還是在三界之內,天福享盡,依然墮落。所以,這叫中機。唯有選擇凈土法門,決定帶業往生往生不退成佛他不是上上根機,誰是上上根機!這個說得好。我們再繼續看底下:

  【初謂業障眾生。】

  初機是業障深重眾生,迷惑顛倒。

  【中謂凡夫二乘。】

  中間是凡夫業障輕的。

  【是知凈土大乘菩薩所修矣。】

  蓮池大師說的這么肯定。宋朝王龍舒居士凈土文裡面,也是這樣的強調,凈宗是菩薩所修的法門

  【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

  這是蕅益大師所講的,這個法門深妙。

  【破盡一切戲論。】

  戲論,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所有的研究討論像兒戲一樣,我們俗話講開玩笑的,沒有一句是真的。這個話不假。你要念佛念到心得念到清凈,然後你會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都是廢話,那你就差不多入門了,你已經看到事實真相。真的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連這一部《無量壽經都是戲論,這些都是事實。所以到最後,只提起這一句佛號其他的統統放下了。

  【斬盡一切意見。】

  這是禪宗所講的。禪宗是觀心、參話頭機鋒、問對,這全部叫做意見。由此可知,這一句佛號念到心地清凈的時候,超越一切法門,它真正能超得了。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蕅益大師說的這幾句話誰能夠承當?我們凡夫沒有法子理解。馬鳴、龍樹是古印度的大菩薩,流傳在中國佛法的八個宗派都是馬鳴、龍樹傳下來的,他這個祖師的地位是八宗共祖,每一個宗派,他都是祖師都是從他這里傳下來的,他能承當。在中國,像智者大師天台宗的祖師;永明延壽這是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德晚年回過頭來專修凈土,專弘凈土他是我們凈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這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在歷史上記載,他也阿彌陀佛再來的。民國初年,寶靜法師所寫的《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是諦閑法師的傳人,他跟倓虛法師同學,他寫了一本《親聞記》),把這一故事得很清楚,寫得很明白。像這些人,他們能夠擔當,他們能夠明了。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

  「圓」是圓滿圓融,到達了極處,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圓;換句話說,這一方法包括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就在這一法裡面。所以說「一修一切修」,那個「一」就是念佛,無論什麼法門,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頓」是講頓超,就是快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了。罪障深重之人,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說一日到七日,哪有比這個更快的!所以法相宗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他替《彌陀經》作了一個註解,叫《通贊疏》,這是法相祖師所說的,也把《彌陀經》判作圓頓大法那就是經上講的一日到七日成功,一切法門裡面沒有、見不到,這是講它快速,真的是無上法門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不但我們凡夫沒有方法想像它,當然更不能去討論它;即使是羅漢、緣覺、菩薩,他們也沒辦法思量討論。【故曰深妙。】

  【但驀直念去。】

  「驀直」是一直,只要你一直念去。

  【不假方便。】

  這個「方便」,就是指其他的方法;不須要藉其他方法來幫助,用不著;也用不著觀想,也用不著參究;什麼方法都用不著只要你一直念去就行

  【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

  只要念到功夫純熟,念到心地清凈自然開悟了。這個「自得心開」是自自然就得開悟,跟禪家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它用那個方法達到開悟很難,凈宗這個方法念到開悟禪宗容易。我們要問,容易在哪裡?禪宗純靠自己的力量這就難;凈宗一下手,就是有十方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幫助你、加持你。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己一分力量,佛菩薩一分相對的力量幫助你,所以它來的容易。

  【當下破盡戲論,盪除一切計度分別。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大士」是大菩薩的稱號。換句話說,你如果能夠真正聽到這個法門,立刻不懷疑,就能夠接受,就能發願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你是什麼人?你就是大菩薩這一句話,絕對不是恭惟,絕對不是說好聽。因為你這一生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立刻就圓證三不退。照一般菩薩果位上來說,你的智慧、德能等於八地以上的菩薩,那怎麼不是法身大士!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你決定在這一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現在你不法身大士,叫肉身大士這一往生肉身丟掉,就證法身,真的快速,真的容易。

  【要解雲: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話梵文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叫成佛了。換句話說,釋迦牟尼是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佛給我們說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給我們,這個法門是什麼法門?是他自己修行成佛法門。換句話說,他在沒有修這個法門之前,修的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是修的菩薩法門;菩薩不修這個法門,不能成佛;修這個法門成佛法門。他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直捷了當的把成佛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就省事了,不要作阿羅漢,不要作辟支佛,也不要作菩薩,一下就作佛了。這個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佛的話句句真實,決定沒有妄語,我們要深信不疑,那自己真正有福了。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些話都是蕅益大師講的,講得好!這一法門經典裡面所說的,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只有成佛才能徹底明了;換句話說,等覺以下的菩薩對於這個法門事實真相都還含含糊糊,沒有辦法搞清楚。

  現在我們為什麼能接受,為什麼能相信,能夠發心修學?這是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也很難解答。讀了《無量壽經》之後,這才恍然大悟;這個大悟,就是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情。佛在經上說,凡是在末法時期,就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行,這種人不是普通人他在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以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人的善根福德之深厚,只有佛知道;除佛之外,沒有人能說的出來。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這一因緣。有善根有福德,遇不到緣,這一生沒有遇到,那也是空過了。遇到之後,你的善根福德作用,起什麼作用?深信不疑歡喜發願老實念佛,那你這一生就成功,這一生就作佛了。殊勝是在此地,不可思議是在此地。

  【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這個「上根」,就是指善根福德深厚的。我們在今天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你只要看對方一聽就歡喜信受,你就知道這個人是真正的上上根人。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培養這樣殊勝善根福德他不能接受,不肯深信,這是非常正常的。不但普通人不能夠接受,小乘羅漢、辟支佛,大乘菩薩都不能夠相信,都不能夠接受,何況凡夫?所以我們曉得不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

  【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講的。「菩薩之父」,這個父母比喻生成,菩薩唯有依念佛法門才能成佛。「生育法身」是比作父母就把佛法門比作菩薩父母。「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兩句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大義,《華嚴經》上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從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再往上去是等覺,總共十一個位次,在華藏世界裡面,這十一個位次對於佛法門沒有懷疑。所以,他們真正的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是華嚴經》上說的。

  你讀《華嚴》,如果體會到這一事實,你才曉得這一法門真實涵蓋了無盡的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這些法門,乃至於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傳授給一切眾生無量的法門,他們修行最後的歸宿都是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之後,在那邊修行,等到哪一天在華藏世界修到初地菩薩了,他對於佛法門大致上了解差不多了,他不懷疑,他相信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接受了

  這是說明,你修別的法門,到達華藏世界,從華藏世界再聽普賢菩薩的勸導念阿彌陀佛,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拐了一個彎去的。我們不拐彎,我們直接去的。這個彎,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彎,不是小彎,可能這個彎是三大阿僧祇劫、是無量劫!諸位想想看,不要說別的,單單出三界輪迴就不是個容易事情;學禪、學教、學密,修學其他一切法門,想超越這個圈圈,不容易!念佛法門是橫超三界,這個容易。這種成就,可以說沒有法子比較。這些事實,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這是蓮池大師兩句責備學佛人的話。學教的,參禪的,很容易滿足,認為參禪,我開悟了,見性了,就滿足了。見性,你見的性不圓滿;在教下裡面開悟,悟的不究竟,怎麼能夠自足?在我中國古代,參禪真正得禪定,真正有功夫,知道來生到哪裡去投胎,在中國禪宗有「三生石」的故事

  那說的是圓澤禪師,他那個功夫了不起,定功很深,他知道來生到哪一家去投胎。知道了,盡量的避免,不跟他這個父母接觸。他母親懷孕三年,就是因為他不肯去。有一天是被逼的,被一個同參道友兩個人到四川去旅行,他要走旱路、陸路,那一位一定要走水路,水路坐船方便,不會很辛苦。到後來沒法子跟他一道走水路。

  走到一個地方,遇到那個婦女,他流眼淚了。陪他一道去的這個老居士,就問他為什麼事情?他說離我們這個岸邊上,有一婦人懷孕三年等我,我之所以不願意走水路,就是不想去投胎,現在沒辦法,一定要去了

  他叫他三天之後到村莊去,三天以後你去看我,就變成嬰兒了,我對你一笑,我們兩個有個默契,你就認定那確實是我投生的。他在船上一坐,就化了,他有能力坐化,去投胎了。過了三天,他去敲門,要看那個小孩見了面,果然笑一笑

  不能超越三界。這樣的定功,如果念頭一轉,念佛求生凈土,品位一定很高。蓮池大師說的,就是說這一類人,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太可惜了。

  【可見凈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前面祖師把他這一些人列入中品根性,有道理!他不願意往生。你問他,知不知道這個法門?他知道。你教他給你講講《彌陀經》,他也講的頭頭是道,他勸你往生他不往生,這個沒有法子。可見得善根福德是一點都不能夠勉強的。

  【蓋此法門,乃彌陀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議也。】

  這是不可思議道理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段話非常非常的難得。「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句話都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所以這個法門如來從究竟圓滿真實智慧裡面為我們說出來的,當然不可思議。所有一大乘經也是如來真實智慧裡面流出來的,不是究竟,不是圓滿的,像月亮一樣,十三的月亮、十四的月亮光明已經很大了,這里流出來的;這一部經是十五滿月里頭流出來的,怎麼能相比!所以只有成佛才能證得究竟圓滿智慧,佛佛道同,才能徹底明了。等覺菩薩,好比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沒有究竟,對於如來果地上這個境界他還不能究竟透徹。

  所以對於阿彌陀佛一乘願海,這個「一乘願海」就是指四十八願。「六字洪名」,這一句南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