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26-30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六集)  1998/9/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6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第一行看起:

  【大教緣起第三】

  這一品是本經的發起序,說明這一部經這一法會發起的因緣。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的註解裡面,引用了五種原譯的原文,可以參考對照來看,這是很好一樁事情。現在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這是一小段,這一段是講世尊放光現瑞,引發這一法會殊勝因緣。『爾時』是介紹證信完畢的時候,也就法會開始大眾聚集,好像我們參加法會聽眾大家都到齊了,就在這個時候。證信序裡面,贊嘆與會菩薩智慧德能說得很多,我們也曾經詳細的跟同修報告出來。這個時候世尊『威光赫奕』,「威」是講他老人家的威德、威神;「光」是光明;赫奕,「赫」是非常明顯;「奕」是茂盛的意思。就是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光彩顯得很特殊,跟一般時候很不相同,與會的每一個大眾都很明顯的覺察出來。下面就舉了一個比喻,『如融金聚』,這個比喻好,在經上我們讀到,佛的色相常用金色來形容。金是七寶之一,金之所以被一般人看得那麼重,就是金在任何狀況之下它不變色,它的色永遠是美好的,尤其是黃金在融化的時候,在高溫融化的時候那個顏色更美了。以這個來比喻佛今天的光彩,這個比喻可以說佛光彩之美好殊勝,是一絲毫缺陷都找不到,就是這個意思。

  『又如明鏡』,「明鏡」是內外光明。下面講『影暢表裡』,「影」是說的光影,光影是講在外,佛的外表。「暢」是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從外表也能夠看出內里,這個裡面說佛的色相。我們常講這個人的色相是透明的,這個身體透明的,確確實實是如此,這個相好要用在一人來講,這是健康形象凡夫內外為什麼不透明?是因為凡夫妄想、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所以凡夫色相裡面是暗的,一團的黑暗諸佛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盡了,他內外是透明。我們一般凡夫自己裡面是一團糟,所以也沒能力看別人。但是這個世間有一修行人,修行稍稍有一些定功,也就是說他有能力煩惱伏住,這個不是斷,是伏住,也是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這種人心清凈煩惱少,煩惱很輕,他就能力看到一切眾生色身,也能看到色身的內部。我們現在人叫他做特異功能,或者有人叫他做x光眼,就屬於這一類。在佛法也說天眼通,他就能看到一個人的內部,所以你身體是不是透明的,他一看就曉得,如果是透明的,修行就有很高的功夫,至少他煩惱已經不起現行。身心透明,這個決定不是凡人凡夫做不到,這身體是透明的。

  往年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曾經有一美國人,他有天眼也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我講經的時候他也來聽,他看到《無量壽經註解》,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像,我們印在經本上,這個人看了夏老居士的像,他說夏老居士身體是透明的。他告訴我們,他說這個人不普通人。我們覺得很奇怪,如果他看到本人說透明的,這還有得說,看到一張照片,說照片的像身體是透明的,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但是他說夏老這個人,他也沒有見過面,也沒有聽說過,從來沒有聽說過,說說大致上都還滿正確他說這個人現在不在世,這個人是再來人,說他當年在世的時候也遇到一些困難所說都很接近事實。所以由這些談話當中,可以判斷他所說的話是可靠的,不是假的。到「影暢表裡」,這個有相當功夫了,這是形容釋迦牟尼佛身體內外透明,所放的光明,威光赫奕,對外遍照法界,對內還照自性這是影暢表裡的意思;影是表,暢是講里,講內在的。『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光明當中無量的變化,它是變動的。這裡面使我們體會到佛光遍照法界,跟華嚴會上的境界沒有兩樣,遍照法界法界體性、現相、理事因果,轉變無量無邊,這個境界就在佛「大光明」當中顯現出來,這是不可思議境界。佛現出這種境界,決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大因緣,要不然佛不會現這樣殊勝境界,這個境界非常非常希有。當時在會阿難尊者看到了,下面這一節,請看底下這個經文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凈。光顏巍巍。寶剎庄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難尊者世尊侍者,也是常常跟在世尊身邊的。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見到世尊今天這樣的光彩,這樣的示現,這是他心裡面在想。『色身諸根,悅豫清凈』,這兩句非常令人仰慕。「色身」是講世尊的身相,「諸根」是別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使人見了之後,就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世尊全身都是快樂的。「悅豫」是快樂,所謂是毛孔都發笑,都顯出笑容。清凈無比,這個「清凈」是講心清凈,根身悅豫。下面兩句是形容他,『光顏巍巍,寶剎庄嚴』,「顏」是容顏、面貌,今天面貌的光彩,世尊的德相。「巍巍」是形容高、殊勝,高大殊勝之意,這是極其形容。「寶剎庄嚴」,寶剎庄嚴就是前面講的「現大光明,數千百變」。佛放光,光中顯示諸佛剎土,光中顯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在佛光當中展現出來,所以這是希有

  『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想一想,自從出家跟佛做侍者,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看到世尊今天這樣的瑞相,沒見過。在經典裡面記載的,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的那一天,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正在這個時候阿難出世。這個訊息報到凈飯王那裡,凈飯王聽到他的弟弟生了兒子,又聽說太子今天成佛,雙喜臨門,就給弟弟這個兒子取個名字阿難阿難中國意思就是慶喜,慶祝歡喜,雙喜臨門,阿難名字是凈飯王給他取的。阿難二十出家也就是說前面二十年,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沒有聽到。出家之後做為佛的侍者,佛說法四十九年,後面二十九年,阿難尊者一會都沒有漏掉。尤其是多聞第一,記憶力非常之好,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阿難出家的時候,向世尊提著有條件條件裡面有一條,就是過去世尊講經說法二十年,那個二十年他沒聽到,要求世尊找空檔的時間給他重新說一遍世尊答應他。所以過去所講的經,又給阿難重複說一遍,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可以說阿難是會會都聽到,一會不漏。

  所以世尊滅度之後,阿難就成為集結經藏重要的人物,我們知道所有一經典都是阿難復講出來的,復講的時候,下面有同學給他記錄,這樣才編成經書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記錄。阿難復講有沒有講錯?這一點我們不必懷疑,世尊早就明白,所以阿難重複講經,五百阿羅漢為他作證,下面五百阿羅漢阿難復講,必須五百阿羅漢個個都點頭,沒錯,世尊是這么說的,這才能記錄下來。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一就不能記下來,所以集結經藏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都不行,都不可以記錄,一定要五百人個個聽了都點頭,都肯定世尊是這么說的,這才記錄下來。這是正信,後人展開經典能夠斷疑生信,決定沒有懷疑,阿難的復講就是世尊當年所說的無二無別。所以過去集結經藏,這樣的嚴肅,這樣的慎重。

  阿難,實在說也是法身大士倒駕慈航示現的,佛的這些弟子當中,尤其我們在大乘上看到,皆是大阿羅漢,不是小乘羅漢。那個「大」就是大乘大乘羅漢是什麼地位?阿羅漢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無學就是畢業了。小乘羅漢小乘教裡面畢業了,他所學東西學完了,沒有東西學了,才稱證阿羅漢果,就是畢業了。大乘法裡面稱阿羅漢那也是畢業了,那是什麼果位?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這是畢業了。經上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圓滿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是說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如果果如經上所說的,這些人皆是大阿羅漢,換句話說,他們最低的位次都是大乘法雲地的菩薩。這個在本跡裡面講,他的本來面目給我們透露了,現在在舞台上是表演,他是表演一個小乘初果須陀洹,阿難尊者這個時候是這么個地位。而實際上都是法身大士,所以這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對於經藏的集結就不會懷疑了。可是這些話對現代人來講,他很難相信,你相信我不相信,這樣的人太多了,不相信的人太多了,這難怪。這《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的,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是末法眾生,「剛強難化」,哪有那麼容易他就相信。

  真正能信得過的人兩種人,我們在講經常說,一種人是聰明利根人,你一說他明白了,他會深信不疑;另外一種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你給他他能接受,這一提起引發他過去世的善根福德,他相信他不懷疑。這兩種人能得利益,這兩種人就佛法裡面講的根熟眾生,他的根性成熟,可以得度。既不是上根利智,又不善根福德成熟,他怎麼能不懷疑?所以他一定會懷疑。這種懷疑不但在佛法里頭說得很多,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這是煩惱,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是煩惱障,疑是很大的障礙。既然有疑,他們的知見絕不是正知正見,他的知見錯誤知見執著自己錯誤知見這就變成偏見。在佛法裡面可以歸納在五種見惑之中,這五種見惑大家都知道的,「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第二種「邊見」,邊見就是偏見。第三種「見取見」。第四種「戒取見」。第五種邪見」,凡是不屬於前面四種的一切錯誤見解,都叫做邪見邪見錯誤見解

  我們想想佛說的話很有道理,今天的世界為什麼亂成了一團,過去說世界大亂我們很難體會,現在說世界大亂哪個人不曉得?個個人都看到了,個個人都親身感受到,亂世,亂從哪裡來的?偏見來的,佛教給我們要斷除,佛教導我們見解圓滿佛法講圓,信要圓信,解要圓解,行要圓行,證要圓證,覺悟要圓覺,修行要圓修,都講圓不講偏,一偏就壞了。今天世界,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很明顯體會到,今天世人所重視的也就是偏見,偏在科學技術,偏在財富。所以在整個文化里,整個生活裡面,它不均,偏在一毛病就出來了。我們回頭看看佛菩薩教誨,再看看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跟現前人所學的、所教的確實不一樣,儒佛都顧到全面。宇宙人生的整體,不是偏重在某一部分,忽略了某一部分,失去了均衡,就正如同現在地球去了生態平衡一樣,這裡面有危機了、有災難了。像這些道理很深很深,不容易體會,現在我們是眼前深受其害,展開佛經我們忽然悟到、忽然明白了。在這一會阿難尊者也是如此,是以往從來沒有看到,世尊有這樣奇特的瑞相,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看到之後非常歡喜,『生希有心』,太希有了。「希有」,希有的瑞相,世尊一定要說希有法門,他現瑞跟他教學一定有關聯。阿難跟佛時間久了,佛每一次講經說法放光現瑞,所以大家一看到佛有瑞相,就知道佛說法了,但是今天瑞相是無比的希有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

  這是禮節。底下這一段是「禮贊陳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請法。請法之前一定要行禮,禮代表自己重法,我們中國人講的尊師重道,所以禮不能廢。現代人雖然不講禮,可是遇到有禮貌的人大家都歡喜,可見得禮確確實實能順乎人性,看到有禮貌的人歡喜。禮,實在講一定要學。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居士,他老人給我們講《禮記》,《禮記》的篇幅很大,他給我們選講。而講《禮記》開課的頭一段話就告訴我們,他說他講《禮記》不是要你們學禮,學禮太難了。只是教你們懂得禮的常識,希望將來去處待人接物,別讓人討厭你,我們這一堂課就有意義就有成就了。不求太高,水平不太高,水平很低,你到外面去接觸大眾,人家對你不討厭,所以李老師教我們《禮記》,水平就在此地,這一點相當重要。

  古人所講的「不學禮無以立」,你不懂得禮貌你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是禮義之邦。禮教,禮的教學在古時候童子必修的科目,從什麼時候學?七歲上學就開始學,可以說是整個小學教育就是禮教,就是教你處事待人接物規矩。到民國初年還有一堂課,這個課我都沒有上過,大概比我大五歲的人上過,到我這年齡上學的時候,這一門課已經沒有了。叫什麼課?修身,有這門功課,我看過這個本子,小學裡頭修身的課本,修身的教科書我看過。但是我們上學的時候,這個課已經廢除,已經沒有,改作公民,還有這么一堂課,修身改作公民,多少還教一些。現在恐怕學校已經沒有了,已經沒有這個課程。尤其現在提倡民主、自由、開放、人權,這些東西很時髦,決定不能反對,這時代潮流那反對還得了,其實是偏見。這些口號並沒有能夠帶來整個世界安定和平,繁榮興旺,沒有帶來。仔細思惟這口號帶來的好像是災難,我們還不反省嗎?還不覺悟嗎?這個口號是真理嗎?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這是我們從禮節上想到。

  『即從座起』,聽經的時候,各人坐在自己座位裡面,如果需要請教,現在很方便,現在請教不必離開座位舉手就行我有問題發問就可以了。從前規矩大一點,一定從自己座位起來,到佛的面前行禮。『偏袒右肩』,我們現在搭的袈裟,右肩是「偏袒」,大家都看出來了。可是我們現在袈裟已經縮水了,真正的袈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現在小乘穿的袈裟是那個時候的。你看這一整塊的布裹在身上,通常兩個肩膀都不露,都裹上來,行禮的時候才把右臂露出來。但是現在小乘袈裟顏色不對,他們現在穿黃色的,有穿黃色的,我看也有穿紅色的,這個不對,應當是染色才對,它不是染色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疆域在印度的北面,諸位現在看地圖就曉得。所以中國的氣候比印度要冷,三衣決定不夠用,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在服裝、飲食許許多多地方中國化,這是我們常講的現代化與本土化,我們一定要明了,並不是一成不變。到中國來之後穿中國的服裝,我們現在穿海青,海青是漢朝人的服裝,在民間已經沒有了,出家人有個紀念,我們穿漢朝時候的服裝,叫海青。

  在家跟出家差別,出家人穿的海青,海青上不綉花,在家人穿的海青綉花,最低限度領子上、袖子上綉花。地位高的富貴人家全身都綉成花紋,那個花也是有一定的,不可以隨便綉的,代表你的身分代表你的地位,所以叫章服。你什麼樣的身分,士、農、工、商分得很清楚,衣服不可以穿錯,你出去時便於行禮,知道你是什麼身分,下對上要先致敬,要行禮;帽子也是,花紋上都有身分地位的標誌。出家人素色完全不綉花紋,完全沒有,差別在此地。可是衣,佛的三衣我們還是有,只有在法會期間當中,講經是法會,講經聽經的時候搭衣。但是這個衣就不必要原來那麼大,那麼大搭在我們衣的外面很麻煩,所以把這個衣就裁了一半,我們是縮小一倍,只有原來的一半大。在從前這里沒有勾環,用帶子,兩根帶子系起來,以後就不知道什麼人發明勾環方便多了,比打結方便多了,這中國化、本土化,所以我們的衣縮水縮了一半,這是講到「偏袒右肩」。可是佛教傳到日本去之後,日本人比我們更厲害,他那個袈裟已經縮成了三寸,你看日本法師他的袈裟,他穿西裝他不穿海青,他穿西裝平常他的袈裟放在西裝小口袋裡面,做法會的時候他就拿出來,他有個紅的帶子往頭上一戴,一塊三寸就擺在面前,他的衣就搭上了,他比我們還簡單還沒有我們這么麻煩

  這個就是紀念的性質,我們搭衣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紀念當時法會狀況使我們念念不忘佛陀恩德,意思在此地。這個屬於知恩報恩,返本報始,念念不忘老師恩德,所以偏袒右肩。為什麼要偏袒右肩?行禮的時候不忘伺候老師老師什麼事情吩咐你做,你的動作敏捷,右手做事情方便,承事供養。所以行禮的時候不是僅僅在那裡致敬,還要隨時聽吩咐,隨時服務。『長跪』,長跪通常是跪一隻腳,起來的時候方便,起來的時候快,中國跪是兩個膝蓋統統跪下去,起來沒有那麼快。所以佛經裡面也有常講胡跪,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的跪跟中國人跪法不一樣,中國人跪兩個膝蓋,外國人跪一個膝蓋,胡跪就是一個膝蓋著地,起來快,右臂露出來做事情快,這就是時時刻刻准備伺候長者,為長者服務,這是敬禮。『長跪合掌』,「合掌」也是致敬,表一心。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平常都是散亂的,胡思亂想,現在行禮的時候表示我一恭敬,把所有的妄念放下專心致敬,專心來尊長的教誨,所以合掌表這個意思。合掌懂得這個意思了,掌要合嚴才是一個,如果合當中是鼓起來,掌是兩個是一個,所以一定要合攏,它代表一,代表一心,表這個意思。下面是阿難尊者請法的話: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

  請教的話,裡面有兩段,這一段先贊嘆世尊示現的瑞相。阿難說『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是禪定甚深禪定。「定」,諸位要曉得,定不是盤腿面壁閉著眼睛我們現在都把這個樣子當作禪定。這種入定是小定不是大定,小定入了定之後就不作用大定行住坐卧都是定。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講經說法在定中,定的意義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是說六根不接觸外面境界釋迦牟尼佛眼也見色,耳也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內心裡頭如如不動不被外面境界干擾。我們凡夫見色聞聲會被外面境界干擾,為境界所轉,這很苦。佛與大菩薩他們有功夫真有定力,他們能夠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跟他清凈心絲毫沒有沾染,這種定就叫大寂定;定中能成就一切事業禪定,另外還有一個名詞梵語稱為「三昧」,三昧就是寂定。這大寂定古德講「寶王三昧」,又說「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一切諸法,佛菩薩已經證得平等,一切諸法不但是理上平等、性上平等,實在講事上也平等、用上也平等,這個境界很深。

  我們今天跟你講理上平等、性上平等,我們會點頭;說相上平等、事上平等,我們不同意,五個指頭伸出來長短都不齊,怎麼會平等?每個人個子高矮不一樣,面孔不一樣,怎麼平等?我們現在曉得這個事上平等,西方極樂世界平等,生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個子一樣高,相貌完全一樣,決定不會有兩樣,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每一個人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西方世界平等世界。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平等,大家就很難接受,而實際上還是平等的,我們沒有發現。怎麼說是平等?《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相是虛妄的,惡相還是虛妄虛妄虛妄不就平等了,哪有不平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都如夢如夢平等了。所以說真的相也平等、事也平等,入平等境界你心是定的,在一切法當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好惡,決定不生分別、執著,為什麼?知道一切法不可得,知道一切現象無所有。

  這一事實,現代科學家逐漸逐漸在證實,逐漸逐漸他在發現,證實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是事實,我們將來在《華嚴經》下面,要說明這一事實真相。佛的心為什麼是定的?佛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雖然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依舊是如如不動,真的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就是大寂定之相,現相。所有的活動都在大寂定中,正是大乘經上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龍象,龍我們沒有見過,象我們見過你看大象,到動物園看大象大象一天到晚看那個樣子,好像在定中一樣,走起路來慢慢的,不慌不張,它的態度都像在定中一樣,所以用這個來比喻比喻菩薩生活在定中。即使動作非常敏捷,你仔細觀察還是在定中,為什麼?他心清凈,他心不動,所以身再敏捷的時候,你觀察都是在定中。此地講的大寂定,歸到我們本經來說就是「念佛三昧」,跟底下阿難所說的前後呼應,確實說的是念佛三昧這一點我們要學,怎麼個學法?實在講看破、放下放下心就定了。

  給諸位說,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要放下?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放下是絕對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錯了你就凡夫放在心上你就有累贅,你就有牽掛,你就憂慮、有煩惱,要知道這個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說你是的是放不下,假的,如果你現在死了你還放下放不下?所以印光大師常常警惕我們,時時刻刻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你什麼都放下了,還有什麼好想的,哪有放不下的?你迷執,痴迷、執著,你放不下你要曉得放不下就是搞六道生死輪迴,你放不下什麼?放不下生死輪迴;一切統統放下了,恭喜你超出六道輪迴了。說老實話就這么簡單看你不願意做。不但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不是說得好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這佛教給我們的,佛法也要放下,為什麼?哪有佛法?佛法因緣生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講眾生有病佛法是葯,你病好了葯要丟掉,病好了要吃葯,又吃出病來了,這個道理大家容易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現在有病需要佛法,天天在那裡講,需要;到你悟入這個境界,這佛法要了,再要你就生病,你又不正常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覺悟了之後你就會像古人所講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一大廢話這一《大藏》叫廢紙一堆,入境界了。不入,這個東西有用處;悟入,沒用處了,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些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執著它,你就用得自在。法不是沒有用,有用,你生活得很自在生活得很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妄想你看快樂

  『住奇特法』,「奇」是奇妙,「特」是特殊,「奇特法」是指什麼?就是下面所講的,『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底下三句,把奇特法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住佛所住」,我們在《華嚴經上講過十住、十行,現在正開始講到迴向經文講到這是出席大眾表法裡面透一點消息。佛弟子要知道住佛所住、行佛所行,這個住與行實際上就是菩提心的落實。大乘經上,本經是大乘經,本經教導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修行的綱領。八個字合起來圓修圓證,偏在一邊可不行。如果你偏在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不行;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也不往生。所以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要結合起來,你就決定得生凈土菩提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願心這是菩提心。《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直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真誠到極處,什麼叫真誠?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才是真誠

  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他解釋這個「誠」,他說得很好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解釋接近佛所說的定義。你有一個念就不誠,一念不生真誠到極處,這就是直心。大寂定就是真誠到了極處,落實在住佛所住,所以菩提心裡面的「至誠心」就是住佛所住,「深心」是行佛所行。深心,古德給我們說,這是經論都說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善與德都與真誠相應,這才叫深,好善好德;善德與真誠不相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善導大師講「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個開示很有道理,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一切從真實心中作,一點虛偽都沒有。好善好德,這是自行、自受用、自成就末後迴向願心也就大悲心,這是利他的,也就說我們用的真心真心對自己是深心,真心對別人是慈悲心。真心對別人就迴向願心,此地講的是『最勝之道』。這個地方講的三句,「住佛之所住」,這是至誠心;「導師之行」是深心;「最勝之道」是大悲心,迴向願心。起心動都是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合在菩提心上來說,這是菩提心的落實。

  如果就事相而論,我們都要用心來學習,佛住在哪裡?佛住在真誠真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大德給我們說,這是性德的名字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叫做「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彌陀自性彌陀。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就是住佛所住,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諸佛如來不念彌陀佛的。我說的這個念,大家不要誤會,不一定是口上念,口裡頭念那個不算念,什麼叫念?心相應。你看看阿彌陀,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梵語,全是梵語,它的意思「無量覺」。「阿」翻成中國話是無,「彌陀」翻成中國話是量,「佛」翻成覺。你們想想看,哪一尊佛不跟無量覺相應?與無量覺相應,沒離開無量覺,這叫念佛,這真念阿彌陀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否則的話你一聽,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這奇怪了,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沒聽說過佛念阿彌陀佛,你要把理搞清楚之後,一切諸佛還真念阿彌陀佛,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今天念的一句彌陀是在學習,真正叫學佛,一點都不假,百分之百的在學佛。所以從外地來的同修我一定勸他到念佛堂來念佛,他要沒有來,那我就不客氣告訴他,你新加坡白來一趟。

  達拉斯康國泰居士今天晚上回去,今天早晨吃早飯我問他,你有沒有到念佛念佛?他說沒有,「你白來了」,所以他吃過午飯到這邊念了兩個小時。念兩個小時回到會所來告訴我他說確實是不一樣,他回去想學。我老實告訴他,學不來的。他說我這里有念佛機帶回去。不行,念佛沒用處,聲音跟這里完全一樣,甚至動作跟這里一樣,還是不一樣,到底不一樣在哪裡?我給他說明白,磁場不一樣,這是真的。何以說磁場不一樣?我們這個裡面念佛的人,有佛菩薩在里頭念佛,你那個道場找不到菩薩念佛,這就不一樣。所以你在此地你只要把心定下來,心靜下來念佛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你在裡面念一段時期你就有感受。我給你沒用處,一定要親身去體驗,這是你在別的念佛沒有辦法,做不到的。你要再追問為什麼?我就給你老實講個話,這個念佛堂的主人是李木源居士,那是個菩薩,完全沒有私心,完全為眾生,你那個道場能不能找到個李木源,你找不到,這個李菩薩天下希有這是奇特法,沒有了。他是真看破、真放下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沒有一絲毫私心。所以建立道場感動諸佛菩薩加持這是佛心相應,與佛願相應,與佛行相應,道理在此地。

  再有參加念佛同修同修當中確實有真誠清凈平等心在佛堂念佛的,這種人希有,所以你到這地方念佛念個幾天,沾他的光,接受他的磁場薰陶感受不一樣,道理在此地。念佛的人再多,裡面沒有一清凈的人,沒有一個發真正念佛心的人,那個磁場就不相同,沒有感應。所以我對念佛情形清楚得很,佛菩薩在裡面,護法神在裡面,而且護法神很多排隊的。所以這個道場我們世間一般人講,氣氛跟別人不一樣,外國人講磁場不相同,氣氛確實不一樣,希望你在這里能夠感受。有時間到這個念佛堂,你念的時間愈久愈好,這是一生當中希有難逢的因緣。你到別的地方你的心散亂的、雜亂的,你在這地方心是清凈的,非常非常之可貴,只有你真正明了,你才知道珍惜。所以此地「住諸佛所住」,就是住彌陀所住;「導師之行」,行彌陀之行,住彌陀之住。再說得清楚一點,念佛法門念佛三昧身心世界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你在這念佛念佛就是自行化他,這兩者統統有了,你在這地方念佛是自行,同時在這地方表演就是化他。你讓來自其他地區的同修,到這個地方來親身受到感受,這就是化他。叫他們來接受這個磁場的薰陶,使他們真正能有所感動,感動的淺深在個人的根性,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善根福德厚的感受就深,善根福德薄的感受就淺,但是如果善根福德的人也不怕,念的時間就行了。這個道場薰修的力量非常之強,能在這地方繼續不斷的念上三個月善根薄的也變成厚的了,因緣少的也變成具足了,不可思議。講經這兩個小時等於念佛堂講開示念佛堂應當不講開示,把開示時間集中在這地方,為大家說明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信、解、行、證都在念佛堂實現了,這個很不容易,這真正是奇特法。奇特法就是指的這個法門,就是指的這個法式,這個形式,這個樣子

  「彌陀之所行」,也就是經裡面常講的,這個方法能令五乘人平等同入實報庄嚴土,這個意思我們說得白一點,能令五乘人平等成佛。這個五乘是不平等的,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不平等的。其他一切法門,這個五乘人方法不平等成就果報不平等。可是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了,人人都是法身大士,人人都是等覺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了。經上世尊給我們說了,第六品裡面阿彌陀佛也親自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講得很清楚嗎?阿惟越致是什麼?圓證三不退,古大德給我們註解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所以有同修來問,我遇到好幾次,他們拿《觀無量壽佛經》下下品往生,經上講要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品位都不高,業障太重自己曉得,是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里頭還要待十二大劫?這個地方諸位修凈土一定要懂得,四十八願是凈土的基本法,任何說法不可以跟它相抵觸,相抵觸的都沒效,四十八願是最有效的,這是基本法。

  《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有沒有錯?沒錯,實在講沒有衝突,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大劫是不論佛加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經上講的「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什麼地位?登地,初地菩薩,花開見佛悟無生是實報庄嚴土。可是事實上,每一個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在實報庄嚴土。西方凈土的特別,是奇特法,它四土是在一起,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它在一起,不像其他諸佛世界四土它不在一起。像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雖然凡聖同居,我們凡人見不到聖人。最明顯的例子文殊菩薩聖人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找文殊菩薩找不到古時候有個法照法師,他很幸運他找到了,文殊菩薩道場七寶莊嚴在五台山,他找到還到道場裡面去參拜,聽文殊菩薩講經,還講了一會。離開的時候還到處做記號,怕以後迷了路,走了沒多遠,回過頭一看沒有了,一片荒山,再要見見不到了。凡聖同居土凡夫還是見不到聖人。《三昧水懺》裡面諸位念過,悟達國師在四川見到迦諾迦尊者那是羅漢道場他也是有緣,離開道場之後,回過頭再去一看沒有了,一片荒山,這是有障礙。同居土尚且如此,有餘土、實報土我們怎麼會看得見?可是在西方世界就不一樣,四土在一起,所以說五乘齊入報土,那個報土是實報庄嚴土。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見到觀音、勢至,就見到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天天跟大家坐在一起,一起活動,一起聽佛說法,你入他們這個團體這是什麼一回事情?這是彌陀佛威神加持加持你,你才入實報庄嚴土。

  《觀經》裡面那個說法有什麼意思?你這樣子生活生活到十二劫之後,到十二劫阿彌陀佛本願不加持你也入了,你也在這地方了,就這么個意思。換句話說,十二劫之前,你跟這些大菩薩一天到晚平起平坐,把手而行,佛力加持的;憑你自己,十二劫以後你才能夠入這個境界,是這個意思,都沒有說錯,說得都是對的。從十二劫,你就會感覺到非常驚訝,為什麼?太快了。如果照一般大乘來講,你要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至少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你三賢位修滿,第二個阿僧祇劫才入初地,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要十二劫,你在他方世界修行要一個阿僧祇劫。什麼原因?他方世界有退轉,西方世界沒有退轉,不退,圓證三不退道理在此地,所以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這是講「導師之行」,導師就是阿彌陀佛,佛才稱導師。這兩句話是住佛所住、行佛所行。

  『最勝之道』,那就是令一切眾生往生不退成佛。「道」就是指凈土法門凈土法門裡面所說成佛之道這是無比殊勝。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你見思煩惱不斷,你就證不了阿羅漢果。換句話說,就是圓教大乘裡面所說的,凈宗也是圓教大乘古人講這個法門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佛法,贊嘆到這個地步。以《華嚴》來說,《華嚴》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十信裡面的初信,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小乘初果。所以你要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你就不退,你決定不會再退轉過來作凡夫,不會了,可是這個位次,經上講得很清楚,見思煩惱八十八品的見惑斷盡,你才能證得。可是圓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須陀洹,智慧太多了,智慧須陀洹不能跟他比,神通道力都不跟他比,只是斷煩惱相等,斷煩惱這個是平等的。初信位的菩薩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須陀洹也斷八十八品見惑,這個地方平等的,其他不平等小乘聖者不上菩薩那麼樣有智慧。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小乘四果阿羅漢這才脫離六道,超越六道輪迴,相當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也就是斷證功夫跟阿羅漢一樣,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不是阿羅漢能夠跟他相比的,你就得多難。我們不要講別的,就是初果須陀洹都沒有辦法得到,你有能力去斷煩惱嗎?

  所以末法時期,說老實話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人能夠得度。法門沒錯,我們做不到,這是事實。這個法門怎麼樣?這個法門是一品煩惱都可以不要斷,這對我們來講,我們就行了,有把握了,不需要煩惱;不需要煩惱,但是要伏煩惱這一要注意到。煩惱沒有斷,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叫煩惱不起作用,這行,這就是「最勝之道」。所以凈宗只要伏煩惱就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不怕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跟文殊普賢把手同行,也跟這些等覺菩薩平起平坐就可以了。所以蕅益大師說,這些人你要他是菩薩,不是的,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你要他是凡夫,他跟這些等覺菩薩平起平坐。不能說他是凡夫也不能說他是菩薩不可思議境界這就是「奇特法」,這就是「最勝之道」。

  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成就,太難講了。多少人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結果還是空過,還是要去生死輪迴你說多可惜。無量劫中難得有一次碰到,然後你才曉得這個機緣多難得,這個機緣殊勝。今天我們只是幸運當中之大幸運,遇到李木源菩薩給我們建立念佛堂,建立彌陀村,只要有這么一個道場成就人就太多太多了。凡是進這個道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三年決定往生,為什麼?我們在《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在《往生傳》裡面看到,他三年功夫成就了,不是他命終,他壽命可能還有,命還很長,他怎麼樣?他不想住這里,西方極樂世界好了,他看到了,他見到了,他快點移民過去,不在這里受苦。到那個地方他活動的空間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他活動的空間,你看那個生活快樂。而後你才曉得這樣的道場希有難逢,到哪裡去找?可遇不可求。我講經這么多年,天天在夢想幻想,哪裡敢想到將來會有事實?沒想到,到這兒來碰上了,真的叫可遇不可求。實實在在難得,這也是諸佛菩薩給我們安排的,我們大家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所以諸佛菩薩來了

  有許多同修問我彌陀村要幾時能建好?在我想像當中,李居士事情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我看應該再兩年,頂多三年他就會造好,他的能力很強速度非常快。自從念佛堂開張以來,他日夜都在彌陀村,除彌陀村之外,他說他一個妄念都沒有,虔誠專註,必得諸佛菩薩加持,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諸位要看這幾句經文,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建立願心。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七集)  1998/9/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7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經文倒數第三行,我們將這段經文一遍對對地方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這段經文是接著前面,阿難尊者法會裡面代我們請法,請法的言詞先對世尊稱贊,稱贊裡面我們也學到了很多。今天我們念的這段文,是阿難尊者自己心裡面在猜測,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形相希有了。阿難世尊侍者,經常不離開佛身邊,在他經驗當中,他從來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今天這種殊勝奇特的光彩,我們一般人講風采,過去沒見過。所以他在稱贊裡面說,「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個住是心裡面安住,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心裡面的心思、念頭,他這個心念殊勝念頭好了,所以現的相就很特殊。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說的相隨心轉,所以相會變,怎麼變?決定不是去美容,去化妝,那個變不了的,變了還要起副作用,還帶來很多麻煩。相隨心轉,你心變了相就變了,不但相變了體質也變了。

  在中國我們常常聽說有一些特異功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美國遇到過,他們有能力看到人身上的氣,他們叫氣功,叫氣;在佛法裡面叫光;現在科學家裡面稱之為能,實際上都是說的一樁事情。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光或者是氣,並不是很難事情,只要有耐心,大概有一、兩個月功夫,你就會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增強,你也可以能看到別人,別人身上放的光,或者看到別人的氣。這個范圍大小不相同,色彩不相同,完全從你的心念裡面發射出來的,實在這個原理,就是念頭的震動產生的波動的現象。一般人粗心大意你看不到,稍微細心一點,心清凈一點的不難發現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今天的光彩太奇特、太殊勝了,所以說出前面這幾句話,這幾句話上一次跟大家解釋過。

  今天更進一步是他想到,這個念頭思想達到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念佛。所以他心裡想世尊今天,前面說過「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是不是佛在念佛?否則的話,怎麼可能現這么好的瑞相?從這個現相,能夠看到一個人的思想,所以思想的波動能夠看到,好的相一定是好的思想的波動,好到極處無過於念佛。所以諸位你們常常到念佛堂來念佛,人家問你念佛有什麼好處?你要表現給人看,釋迦牟尼佛念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你在這念佛堂念得怎麼樣?如果你在念佛堂裡面,你念得容光煥發,光彩奪人,讓人一見你就歡喜心,你念佛功夫就表現在外面。愈念愈年輕,愈念身體健康,本來身上有很多毛病這一念什麼病都沒有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妄想上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貪瞋痴這叫三毒,用現在話說是病毒。你心裡面有病毒,外面環境濁惡。佛經上講的,濁是什麼?染污,外面環境染污;惡就是念頭不好,起心動念不是善念。外有濁惡就是有污染,內裡面有三毒,內外交感,你怎麼會不生病?你生病程度與你內外交感決定成正比例。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裡面把病毒洗乾淨了,把貪瞋痴拔掉,裡面貪瞋痴拔掉了,跟諸位說,外面環境立刻就改變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明了、要肯定,心地清凈光明,你就不受污染,不會接受污染,絕對不會遇到這些毒害。佛家人要生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能解毒,能將所有一毒素化解,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

  所以念佛真的念佛功夫得力,在講堂里講過很多,念佛最重要的心口要相應。所以諸位看「念」這個字中國文字,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的。文字是一種符號,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我們老祖宗聰明絕頂,對於後世子孫愛護無微不至,如何將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傳給後世子孫,都要想一套傳遞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文字,又特別發明了一個希有的工具,文言文。古來的這些大德他們知道,語言是會隨時改變的,如果語跟文要是相同,時代改變之後,這個文字就沒有人看得懂。西方世界犯了這個毛病,歐洲的拉丁文現在沒人懂了,印度梵文現在也沒人懂了。我們老祖宗聰明,知道這種情形就發明文言文,就是文跟語分開,語言隨時會變,文永遠不變。孔老夫子去我們兩千五百多年,我們今天讀《論語》,還就跟孔老夫子面對面通信一樣,我們能看得懂他,能理解他的意思,這就是語跟文分開的好處,這個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我們才體會到祖先對於後世多麼的熱愛,多麼的關懷,真正有智慧

  文字也是充滿了智慧你看那個「念」,念是什麼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可見得念不是口念,口念不行,現在心上真正有叫念,念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現在心上沒有,嘴巴里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心上真有。我們常常看到許多老太太,老太太疼她的孫子心上真有,她也不是一天到晚掛著孫子孫子,沒掛在口裡,她心上真有,無論在什麼時候,她都會想到她的孫子,那個叫念。能夠把這個念頭,轉換成阿彌陀佛那就好了,問題就解決了。前些年有一老太太她來看我,告訴我念佛功夫得很不錯,她說:「師父,我什麼都放下,就是孫子放不下怎麼辦?」我就給她你把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的問題不就解決了。所以念是心上真有

  阿難尊者就連著想到了,十法界裡面佛是無比的殊勝,佛的修行功夫圓滿了,福慧二足尊。他的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兩種圓滿我們稱它二足尊,足就是滿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是有智慧、有福德人裡面最尊最貴的,我們今天稱之為尊敬的,真正值得人尊敬菩薩有福有慧但是沒有圓滿,佛才達到究竟圓滿。是不是釋迦牟尼佛也在念佛?真的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在念佛,所以他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就講的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都是「佛佛相念」。換句話說,佛的心裡面常常念著一切諸佛佛教給我們念佛道理,因為他自己念佛

  誰是佛?佛念佛,念過去佛我們容易懂得;念現在佛,現在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那個數量也算不出這個世界太大太大了。我們今天借重科學的儀器,探測到百萬光年以外的星球,星球就是世界,已經感覺得空間無限大了。而實際上無論科技怎麼樣發達,無論如何探測,也是在太虛空裡面極小的一部分。這個話什麼意思?現代科學家懂得,我們能觀察能夠探測到的,跟我們同一個空間,我們今天講三度空間,頂多達到四度空間,同一個空間你能夠觀察得到,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以上的,你就沒有辦法了,科學儀器也達不到。這個空間度數到底有多少?在理論上講無量,這是真的。佛法裡面講十法界十法界十個不同維次的空間,佛家這個講法這是大別的來說,說成十類介紹方便。十不是數字,老同修都很清楚,十代表無量,空間是無量的。空間怎麼樣造成的?《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如何能夠突破?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這是一種高深數學推理上發現的,但是現在不曉得怎樣突破?這他找不到

  佛告訴我們不同維次空間的形成,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境界。每一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同,所以空間的維次就無量無邊。怎麼突破?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舍棄就突破了。突破之後在佛法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頭,很明顯的呈現無量無邊眾生生活空間,你對於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生活狀況事實真相你就完全通達明白了。通達明白,你才有能力解決問題。我們今天許多問題為什麼解決不了?迷惑,不知道,不曉得這個問題是怎麼起來的?也不曉得它將來怎麼變化?憑自己的意識,憑自己的猜測,在那裡理事情,哪有不犯過失道理?

  佛法給我們高度的智慧,唯有高度智慧,你才能過得更幸福,過得更美滿智慧就展現在你生活之中,就在工作裡面,在你平常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平常的是什麼心?諸佛如來他用的心是念佛的心。「佛」是什麼?佛這個字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換句話說,念佛是念智慧、念覺悟。這個字是可以翻的,為什麼古人不翻?他不翻有他不翻的道理。從前翻經體例有五種不翻,這一種是尊重不翻,我們對於佛這個字很尊重它,不翻用音譯過來。他說智慧無所不知,他所講的覺悟無所不覺,我們普通概念當中,智慧覺悟范圍沒有這么大也沒有這么深,所以他是究竟圓滿智慧,究竟圓滿覺悟這是佛。換句話說,「佛佛相念」要落實在我現實生活上,念念都不迷,那就覺悟

  同學們學佛,首先要接受三皈的傳授,三皈的傳授最重要意義,就是把佛法教學的綱領傳授給你。三大綱領:第一個就是覺而不迷,第二個是正而不邪,第三個是凈而不染;這叫三寶這叫佛、法、僧。我們在生活當中,每一天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是不是做到覺而不迷?有沒有做到正而不邪?正就是正確思想正確思惟,邪是錯誤的。有沒有做到凈而不染?保持你的清凈心,沒有被外面境界染污。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凡夫之人,順自己心意的就起了貪愛,貪愛是染污,你被污染了;不合自己的意思,討厭討厭也是染污,起心動念都被外面境界染污了。佛教給我們要凈而不染,看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功,就不染著,心要做到真的清凈。真清凈了,在一切法裡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對,這佛教給我們的。那這個人是不是變成麻木不仁?人家笑板起面孔,人家哭也板起面孔,像個木頭人一樣,那這個佛也學錯了;人家笑我也笑,人家哭我也哭,這是「恆順眾生」。他們笑、他們哭動感情我這個笑、我這個哭是智慧不是感情差別在此地。他有笑有哭,他是被污染了,我這個有笑有哭沒有被污染。幫助他們、帶領他們超越污染,這是菩薩永嘉大師講「分別亦非意」,意就污染了,佛菩薩分別是智慧不是意,人家高明的地方在此地,這就是「佛佛相念」,我們要學的就學這個,大學問,真功夫

  這個說法還怕諸位同修不清楚,你要不清楚,你就沒有著手之處從哪裡學起?你就沒有了,你就不會了。諸佛的相念,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智光互照」。一切諸佛心裡頭只念一樁事情,普度眾生這是佛所念,我們應當學的。什麼叫普度眾生?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隨時隨處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幫助人,別人不願意接受我們幫助,那怎麼辦?那就不要幫助他。所以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叫無緣?他不能相信,他對你沒有信心,而且甚至於對你懷疑,不願意接受你,這個就決定不要勉強,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肯相信,肯親近,肯學習,這是有緣人。這是一門大學問。

  諸位同修都知道,佛教決定不是宗教中國古時候古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言語文字都非常簡潔,這是大家所欣賞的。我們稱佛教古人佛教個字意思大家都懂,「佛陀的教育」,都懂這個意思,絕對不會把它想作什麼宗教古時候沒有宗教這個名詞。宗教這個名詞是外來的,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西方宗教傳到中國明末清初,於是乎把佛教也列入宗教,這冤枉。佛教列入宗教,這個概念更晚,至多也不過兩百多年,清朝初年都沒有這個說法。可是佛門自己本身有宗教這個說法,但是跟我們現在宗教的定義不相同,我們稱「宗」是指禪宗;稱「教」,是禪宗以外所有的這些派別都稱為教,叫「宗門教下」,簡稱為宗教,是這個意思,跟我們現在這宗教的界說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佛門裡面要分宗門教下?他們教學的手段完全不相同,禪宗的教學不用教科書,沒有書本,沒有經本的。一開頭就教你坐禪,就教你明心見性開悟之後再讀經,當然那個方法來得快,沒有開悟之前決定不可以接觸經本,這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可是禪宗以外無論大乘小乘,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學習,就如學校上課一樣,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逐漸向上提升,這個叫教下。所以宗門教下,是指教學方式不同而說的,這個要懂。

  佛法裡面講的佛,佛是誰?佛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稱之為佛。佛家講魔,魔是什麼?魔是你自己的妄心;所以說佛魔不二。你用真心就叫佛;你用妄心你就是魔,折磨你自己你有苦惱,你有煩惱,從妄心上生的。佛是說自己的性德,菩薩是講修德,一切諸佛都是自己自性的德號,一切菩薩是自己修德的名稱,除自己之外沒有一可得這是「佛佛相念」。但是緣相當不容易,每一個人的緣不相同,但是我們決定不可以輕視。人遇緣有早晚,我們早遇到緣,早遇緣沒成就;另外一個人遇緣很晚,他一遇就成就了,我們怎麼可以輕慢他?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用平等心看待人,用清凈心看待人,用真誠心看待人,這就對了,對自己有決定的好處。所以我們應當學佛,念念關懷眾生,念念愛護一切眾生,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你這個叫真正在學佛。學作佛,學佛生活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

  所以底下這一經文說,『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你是念「過去諸佛」?還是念「未來諸佛」?還是『念現在他方諸佛』?如果念現在佛,當然現在佛絕對不是我們這個世界。大家曉得一個世界有一尊佛,好像一個學校有一校長,佛是導師有一個,一個世界有一尊佛,世界無量無邊,所以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佛要念佛,如果念現在佛,一定是念他方世界諸佛,所以特別指一個「他方諸佛耶」,真的。『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為什麼你今天的威德,「神」是講神奇,奇妙到極了,今天你所現的相容光煥發,顯得特別的光明。光瑞,「瑞」是瑞相,好相,「殊」是殊勝,「妙」是微妙,到這樣的程度阿難是天天親近佛,跟佛這么久的時間,從來沒有見到今天這樣的瑞相。阿難尊者說得沒錯,想得也沒錯,不過他沒有想到,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所以現這么好的瑞相。

  我剛才跟大家提到的,你們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你們的相好光明能不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應當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真念,你在這里假念,差別就在此地。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一個妄想都沒有,你在這里念阿彌陀佛,還是夾雜好多妄想在里頭,所以你的瑞相就不釋迦牟尼佛,道理在此地。果然能夠像釋迦牟尼佛那個心念彌陀佛,你所現的瑞相決定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哪裡會有差別?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不能念得容光煥發,自己要慚愧,讀這個經要慚愧釋迦牟尼佛念怎麼會念這種相,我們現在怎麼這個樣子,常常反省警策自己,希望自己勇猛精進,所以這個意思很好阿難說了之後,最後向釋迦牟尼佛請求,『願為宣說』,希望世尊為我們大家說說,今天你的相貌為什麼這么好?為什麼有這么好的光彩?我們大家都想聽,他請教的言詞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做一個說明,「贊請許說」。請看經文第九面第一行: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答覆他之先,先贊嘆他,這個意思很深。『告阿難言』,「告」是告訴他,告是上對下,老師學生用告;學生老師用白,你看前面「而白佛言」,這是敬詞,尊敬的語氣。『善哉善哉』,這兩個「善哉」就是你問得好、問得好,連續贊了兩聲,你問得太好了這兩個裡面還是有很深的意思,一個是你能夠體會老師的意思,老師的心思被你看出來,所以贊嘆你,善哉。另外一個善哉,眾生機緣成熟,你這一問問得正好,佛要把這個微妙法門告訴大家,所以兩個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阿難所問的,稱機,眾生機緣成熟了;當法,這個法門正是這個時候應當跟大眾宣揚;第三個非常契合時機,時節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所以佛贊嘆他。你為的是「哀愍」,哀愍是指眾生無量劫來把這一樁事情掉了、疏忽掉了、迷失了,迷失了自己。覺悟的人他明白,所以生起無限的同情心,這叫做哀愍。「利樂」就是幫助他,利是利益,要給一切眾生殊勝、最圓滿利益,要幫助他離苦得樂

  佛法的教學,它的宗旨目標只有八個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佛教怎麼會迷信?它要破除迷信教你智慧現前,幫助你開悟,這是在因上說的;果上就離苦得樂了。佛知道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你才有苦。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人生不指大眾是指自己本人,外面這些大眾都是我們生活環境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這一有情眾生是我們的人環境。這裡面它所用的詞,所用的字,真正的意思我們都要懂得,所以它講宇宙人生,就是講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你不了解、你迷了,所以你才有苦;你明白了之後,你就樂了。所以離苦得樂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老師能夠幫助我們的,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從這些稱呼上諸位也能夠體會到,佛教不是宗教。我們跟佛菩薩關係是師生的關係,師生那是在教育里頭的關係,我們稱他為老師,本師,根本的老師。現前一般人稱出家人和尚,其實搞錯了和尚恭敬過了分,他根本不是你的和尚你怎麼可以稱他和尚,這都是對於名詞的意義不了解。「和尚」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親教師,直接教導我的這個老師和尚。如果現在在大學裡面就是指教授,直接指導我的,我才稱他作和尚在我學校裡面教書的老師很多,不是直接指導我的不稱和尚,沒有這個關係。另外有個名詞叫阿闍梨,稱闍梨不稱和尚和尚是最尊貴的稱呼,關係最密切,我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怎麼可以稱他和尚。從這些地方諸位就能夠體會到,佛法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決定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他的身分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講,他是一位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且完全是義務的教學,並不取學生分文學費,沒有繳學費的。佛接受學生供養非常簡單,三衣一缽,每一天只吃一餐飯,到外面去托缽,過的是這種生活,所以是真正一個義務教育的工作者。他的教學目的是說宇宙人生真相;換句話說,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如此而已。今天留下來這么多經典,就是他老人家當年教學的教科書,教科書不是他寫的,他說的。佛滅度之後,過世之後,他的學生記憶當中把它整理寫出來,這才稱為經典,一生講得太多了,留下來的東西非常非常豐富。現在世間無論哪一個大學,裡面科系再完備,說實實在在話,所有科系集合起來,全世界學校科系集合起來,還沒佛經講得圓滿,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世界地方常常走動,我最喜歡的是學校,每到一個地方我一定看這個地區最好的學校。我到北京首先就去看北大,北京師范大學,靠近北京天津南開大學,在外國這些著名的大學,我常常去訪問。今天真正能解決問題,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最精彩的是無量壽經》跟《華嚴經》,這是大乘法裡面的精華,真正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決定要從破迷開悟下手。

  阿難今天的問,目的在此地,是為眾生問,不是為他自己。佛為大家說明,也不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所以下面贊嘆他『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如是微妙之義」就是這一部經所說的,也就是前面講「佛佛相念」,佛佛相念,念的是什麼?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切諸佛「佛佛相念」。如果把《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佛相念。現在《華嚴經講得很詳細,很不容易,《無量壽經這一次開講,也跟大家細說,現在因為我不受時間限制了。往年我每到新加坡來,大概都是個月,一個月是有期限的,一個月當中一定要講一部經,所以就不能夠細講。這一不受時間限制可以細說,但是細說時間就很長,配合《華嚴經》來講,這《無量壽經也能過得去。可是《華嚴經》目前這個說法我也很擔心,我原本想五年把它講完,現在這講法,十年都講不完我也問問聽經同修們的意見,他們喜歡我這說法我說好了,咱們大家都無量壽了,照現在目前這種講法,決定超過十年。但是細說有細說的好處,確確實實我們迷得太久了,不詳細的解釋分析,含糊籠統講過去不得受用,我們的念頭還是轉不過來。換句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