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36-40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六集)  1998/12/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6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凈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接著再看: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前一次跟諸位報告過,這六句求「自利德」。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怎樣求自利;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六句裡面以智慧為首,以三昧為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那就是一生都受用不盡。無論是學佛,還是我們平居過日子,如果沒有智慧佛家講容易造業;什麼叫造業,甚至於自己都搞不清楚。造業當然要受果報十法界依正庄嚴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要清楚、要明白,爾後才知道哪些是真實利益,哪些利益不是真實的。佛法對於真、假,它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得到福、得到利,來生就得不到,佛說這個福利不是真實的;現在能得到,來生也能得到,往後生生世世都能得福佛說這個福利是真的。也有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現前得不到福利,來生得福利,後生能得福利,這也是真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跟我所說,可以說是長遠利益而不是一時,不是短暫。一時、短暫的利益,佛菩薩跟我們講都是假的,可是長遠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上。

  而真實利益就是前面所說一句,「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所嚮往的、所希求的,但是他為什麼得不到?一個是智慧不足,清凈圓滿。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依這個標準來講,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緣足,「速到菩提究竟岸」就辦到了。我們今天的緣分實在是希有難逢,緣分具足,問題在我們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這六句里頭第一句善根,後面這兩句福德。只要我具足,甚至於我們欠缺一點也沒關係,只要緣殊勝,正是善導大師所謂,「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有殊勝的緣,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時間裡面把它補足。這種情形自古以來,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的例子,所以可以補足。

  下面兩句這是真實的受用,『無明貪瞋皆永無』,「皆永無」非常難得,永遠斷了。由此可知,這決不是普通人這是讚歎佛的。「貪瞋」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除此之外,佛給我們講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說無明、說貪瞋,三種煩惱都斷盡,很不容易。見思煩惱要有定力才能夠伏住,《金剛經》裡面所謂「雲何降伏其心」,要定功。定能降伏,不能斷,不能永斷,永斷要靠智慧。這個智慧絕對不是見聞之學,我們多聽經,多讀經,多研究討論,能不能開智慧?也能得一點小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能斷煩惱,更不能破無明。破無明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智慧才能夠無明。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怎樣下手?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個學法?從哪裡學起?一定是先斷最粗的煩惱,最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用現在的話來說,見是錯誤見解也就是說你對人、對事、對物錯誤看法這叫煩惱;思是思想,對宇宙人生你的想法你想錯了,那叫做思惑,思想錯誤

  見解錯誤里頭最根本也就是最嚴重,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這是見解錯誤。這一句很難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哪一個人不身體當作自己?甚至於我們說,連佛菩薩也不例外,經本一展開「如是我聞」,豈不也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嗎?這裡面就有講求,眾生把這個身體正當作我,這個錯了諸佛菩薩覺悟之人也能隨順一切眾生,「你說這個東西是我,好,我就隨順你,這個是我」,交換意見就方便,這叫隨順眾生說話他自己心裡頭有沒有執著?沒有,確確實實沒有執著這是覺悟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之處。因為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麻煩大了,於是起心動念要照顧這個身體,要照顧我。諸位想想,一切自私自利念頭,就從這個地方生,不但要照顧我,還要照顧我所我所是什麼?我所有的。至親是我所有的眷屬父母夫妻兒女兄弟我所有的眷屬;我所有的財富我所有的地位,我所有可多了。我所有是附屬於我的,天天為這個忙碌,天天為這個事情造業。我們才明了佛家善惡,它的標準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講善惡,什麼是惡?為我就是惡。什麼是善?為人就是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都能眾生、為別人,佛說這是善;起心動念都為我這是惡。我們這才把世尊這個教誨參透了!

  因為有我這個執著,就變現六道輪迴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經里頭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這些相都是虛妄的,都不真實的。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我執變現出來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證得無我那就恭喜你;無我,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譬如你在作夢,幾時證到無我你就夢中醒悟過來,這一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只要你執著有個我、有我所,你依舊在作夢你沒有醒過來。所以六道輪迴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執著沒有,六道就沒有。可是你還妄想、還有分別,到那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佛告訴我們,那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這個境界現前;所謂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會現這個境界境界差別這是執著有輕重不同,你的分別執著有輕重;分別重的你是聲聞、緣覺,分別輕的你是菩薩、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別,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這就成佛。雖然成佛圓滿,在《華嚴》裡面講叫法身大士禪宗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這兩種東西障礙了。執著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們的自性使我們不能見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我們離開分別執著,這個事情才能解決。這兩種障礙放下放下之後明心見性在我念佛人講你得理一心不亂,這個地位就是《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的地位。《華嚴經》是圓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成佛了。剛才說雖成佛,不圓滿、不究竟,為什麼?還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講的無明無明妄想無明就是還沒有搞明白,沒有搞明白才會妄想,統統都搞明白,當然你就沒有妄想了。

  這個無明是說什麼?說自性宇宙的根源沒搞清楚。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比我們清楚太多,我們哪能比得上人家。對於自性沒搞清楚,自性的體、相、作用他也證得一些,但是不圓滿古人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月亮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剛剛有個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不圓滿,要跟十五的月光來比那差遠了,所以圓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薩就像月牙一樣。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圓滿,他的無明要慢慢破。無明也有厚薄不相同,《華嚴經》上說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那還有四十品沒破,還得慢慢的修,一品一品的破。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這才叫「無明貪瞋皆永無」,破盡了這是什麼果位?圓教的佛果,究竟圓滿佛果佛果是什麼?佛果是我們自己,禪宗的話說「父母生前本來面目」,也正是世尊在《華嚴》、《圓覺》裡面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你成佛沒有別的,恢複本來面目而已。大經裡面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為你有什麼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里頭本來具足的。絕對不是說自性之外,還有東西可以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本能自性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你恢復自性的德能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要明了。

  後面這一句『惑盡』,其實這一句兩個字,就是前面這一句講的無明;『過亡』,「過」是過失,你以後的生活行為,對人、對事、對物永遠不會犯過失,「亡」就是沒有,過失沒有了,這還不就是前面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怎麼樣永無?怎麼斷的?末後一句告訴我們斷的方法。靠什麼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語音譯,它的意思就是禪定。在佛法裡面翻譯的很多,最常見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禪定。因此佛法的修學,是以禪定為樞紐,我們不能不認識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無量無邊,總而言之,都是禪定,我們不能不知道。三昧為什麼不翻作禪定?三昧禪定的意思要圓滿。如果說禪定世間的四禪八定也是禪定世間四禪八定是不是三昧?不是。三昧這個禪定超過四禪八定,它也禪定,我們可以說比四禪八定還要高、還要深;因為四禪八定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的受用,不能算正常的受用。

  佛在經上講六道眾生的受用,可以把它歸納為五大類,總不出這五類。身有苦樂,你身種種享受不外乎樂受、苦受,這兩大類。心理不出憂、喜,這兩類的受用;憂是憂患憂愁,喜是歡喜這是六道凡夫,你們所享受的不出這個范圍。但是在四禪八定裡面,這個時候好,很舒服。為什麼?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受很好;就是苦、樂、憂、喜都放下、都離開,佛講這叫舍受。舍受是很好,但是不長久,不是永恆的,它是有一段時間,隨著你禪定功夫的淺深,你舍受的時間短長不一樣,不能稱為三昧。所以三昧這個意思,最低限度阿羅漢證得,《楞嚴經》上叫「九次第定」,他這個定功第九層。因為第八定在世間世間禪定最高的到八定,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這種禪定才能算作三昧。由此可知,這是很深的定功,你要想斷見思煩惱,你一定要依三昧,要依禪定

  這一首偈子,總而言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教導我們生活方法;我們很希望過佛菩薩生活,佛菩薩生活就是智慧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學,佛教人什麼?佛就是教人開智慧。所以佛法智慧方法佛學智慧學問,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別的,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定中得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沒有定功那一種的智慧,我們世間人稱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佛講世間人的智慧;辯才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甚深禪定當中開悟。換句話說,這個智慧是從外面求得的,是內心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這個事我們乍聽就又聽不懂,怎麼不學,智慧會現前?

  佛在經上常常把我們心比作水,這個大家好懂。我們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動的,水就沒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靜止,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觀在水裡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見就比喻智慧清凈沒有波浪那就禪定。諸位要曉得,定能開慧,這是智慧。這個水很靜,很乾凈、很平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現在心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是動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裡能照見?所以你學得再多,聽得再多,見聞再廣,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是水平照見的智慧,你不過是聽人家說的,人雲而雲,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個念頭也是起伏不定;你是從妄想來的,你是從外頭來的,不是從自性當中生出來,這不是真智慧

  因此佛弟子也就是我們學佛同修,我們常常喜歡家裡面設一個佛堂,供一尊佛像,表我們對老師的敬意。佛是我們老師,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供佛像是這個意思。既有佛像,我們當然也要供養供養裡面最主要的供養具就是一杯水。我們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不燒香沒有關係,不供花也沒關係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叫你看到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凈、一樣平,智慧就現前,供水用意在此地;不是供給佛喝的,佛不喝這個水。是給我們自己看,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心就像水一樣,「三昧力」。希望我們大家都懂這個意思,你學佛就不迷信佛法真的沒有迷信佛法是教人覺悟,教人成就真實智慧

  一切供具裡面都有它特別表示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許多同修喜歡飲食,供飯、供菜,三德六味。供飯、供菜表什麼意思?你想想飯菜起什麼作用?讓我們這個身體能夠多活幾年你不吃飯就死了,所以吃飯是養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常住這個世間。然後你就曉得,供這個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想到飯菜,目的是什麼?正法常住世間。譬如正法也得飲食也得到滋養,它可以常住世間。所以這是願望,希望佛菩薩,希望善知識,希望佛法常住世間,表自己這一點意思。所有一切供具都有它特別的意義在裡面,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由此可知,智慧三昧重要。明白這個才曉得,我們應當怎樣自己修學?怎樣自己過日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再看底下這一首: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這一首偈是求佛的「覺他德」。自利得到之後,一定要利他,所以我們科題上講「如佛救苦」。法藏有這個願,我們學佛要學習法藏,學習法藏求自利德,學習法藏求利益眾生這一能力;德就是德能。第一句說『亦如過去無量佛』,「過去」時間長,過去無量劫無量劫當中當然有無諸佛如來,他們這些佛出現在世間,都為『群生大導師』。佛門裡面這些稱呼,我們都要知道,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他能夠指導我們,他能領導我們,超越生死輪迴,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這樣的人才能稱為大導師,只有佛才擔當得起。

  大導師簡單稱就稱「大師」,我們中國喜歡簡單,多一個字都不願意,所以在中國平常大師。諸位要曉得,大師是對「佛」稱的,如果有「人」稱大師那就未免太過分他不是佛,不是大師,一定要稱他作大師,過頭了,這是很不適當。菩薩觀世音菩薩那還得了,在我中國知名度最高,所謂「家家觀世音」,哪一個不知道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沒稱大師,我們稱觀音大士,「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我們把這個話講清楚、講明白,諸位同修有這個常識,以後你們看到出家人,你們要寫信給我,寫個明信片給我,凈空「大師」,錯了;一看到你這種稱呼,就曉得你沒學過佛,你是行人你不是內行人你真正是恭維讚歎,把我看作個菩薩,凈空「大士」,那還勉強,怎麼可以稱大師?不可以,這個要懂得。

  佛家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稱大師習慣上稱法師。如果是各宗派禪宗裡面一般稱「禪師」,這學禪的;學戒律的我們稱「律師」;研究論典,長於譬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長於研討這些論典,我們稱「論師」;研究經教的一般稱「法師」。在從前帝王老師稱「國師」,沒聽說過稱大師,你找不到;翻譯經典的稱「三藏法師」,稱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在我佛法裡面講通家他是「經、律、論」這三種他都通達、他都明了,有資格翻經,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因為我們現在世間大師太多,也把人搞糊塗了,一個世界有一尊佛,只有一大師,哪跑那麼多大師出來?正如同一個學校有一校長,怎麼跑好多校長出來,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普通稱呼我們要記住。師就是師範,他的言行,可以做世間一切修行人典範、模範,這才稱之為大導師。佛是九法界眾生導師,這才稱大師。不但是人間天上阿羅漢菩薩,到等覺菩薩都要佛學習,所以佛稱大師,這個意思在此地。

  除這之外,有一些普通常識也不能不知道。譬如大家習慣看到出家人和尚和尚不能隨便稱,為什麼?太尊敬了。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和尚」這兩個字的意思,實在講是一種輕視的口吻,稱和尚和尚好像都沒有人瞧得起的,他不懂得和尚兩個字什麼意思。內行人看到出家人不能隨便和尚,可以稱法師,不能稱和尚和尚梵文音譯,是從印度話裡面翻譯出來的,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在翻經不翻他的意思,翻他的音,這個名稱是屬於「尊重不翻」。我們對他很尊重,用他原音稱呼他,這屬於尊重不翻。實在他是可以翻,叫親教師。像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親自製訂教學政策的,這個人才是親教師。是誰?校長。諸位要曉得,一個道場是一個學校這一學校有一個是親教師,只有一校長。所以一個道場,只有一個人稱和尚我們現在住持、稱方丈,那個人才和尚其他的家人不能稱和尚不可以說,這么多和尚,不行,不可以這樣稱法,那你就完全搞錯了,那稱法師法師是什麼?是學校裡面的教員,和尚學校校長校長有一個,教員很多,所以稱法師、稱阿闍梨。

  阿闍梨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他言行可以做我們學生榜樣,叫軌范師。軌是軌道,范是模範,稱軌范師,不是親教師,秉承親教師,協助親教師,教導初學的學生。像古代寺院寺院將來這些稱呼一定要改成現代化,否則的話大家都不懂。寺院裡面也許你們有聽說首座和尚,再加個首座首座做什麼工作?他是屬於阿闍梨。像首座維那監院都是屬於阿闍梨,不能稱和尚首座管教學,就是教學部的負責人,像現在學校裡面,大學裡面教務長,中學裡面教務主任,管教學的;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寺院叢林裡面這叫綱領執事,分這三個大部門;教務、訓導、總務這三個大部門,跟現在學校里頭行政組織完全相同。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你從它這些稱呼,從它這些工作性質,你完全明白。我們對於這些稱呼的常識一定要有,否則的話,你一開口內行人就知道,你沒有學過,你不懂。

  還有一個普通稱呼,在此地附帶講一下,「眾」。眾這一個字佛法代表團體,不是指一個人,指團體。我們念三皈依皈依僧,眾中尊」;僧是僧團,僧也不是一個人,團體佛家團體。無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你組成這個團體團體稱僧。像居士是一個團體居士林就是個僧團,這個僧團在家居士組織的。僧團不分在家、出家都叫僧團,只要遵守「六和敬」,依六和敬修行,那就叫僧團。這個團體是個僧團,因此一個人也稱僧,要照它原來意思講,在家、出家都稱僧。但是現在在中國習慣,在家居士不稱僧,出家人稱僧,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既然是個僧團,那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你要向人請教,居士你要說你們的道場住多少人?人家一聽,你外行,你沒有學過佛。學過佛的人他要是向人請教,他不會問你這里住多少人,他問什麼?你這里住多少「眾」,不會說你住多少人。為什麼?說住多少人,你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上講的;或者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著相了。那說眾?說眾就把這個相破掉。眾什麼意思?你這個道場住了有幾個「眾緣和合」的東西,就這個意思,眾緣和合的。在說話這當中都叫你開悟,不要執著,這眾緣和合的東西。所以佛家這些術語,真的都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教我們不要著相。這是說到這個地方,稱呼附帶跟諸位說幾個

  下面大導師導引的是什麼?『能救一切諸世間』,這真能。「諸世間」上面又加個「一切」,一切不就是「諸」,諸不就是一切嗎?怎麼會重複?這怎麼講法?我們先說「世間」是什麼意思,世是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個字,「世」這個字是三十,三個十。古時候中國人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稱一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是空間,所以世間也叫世界,界也是講空間。世間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現在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都在裡面,這是世間兩個字的意思。佛法裡面講「諸世間」,是說三種世間,一個是有世間,一個是器世間我們現在學術界裡面的分類,分做動物植物礦物;動物就相當佛法裡面講的有情世間動物感情的,這是一大類;植物礦物佛法里稱之為器世間也就是我們講的物質,這里頭沒有精神,只有物質動物精神物質和合而生現象。還有一類叫正覺世間這是我們世間法里頭沒有的。正覺世間指什麼?指諸佛菩薩阿羅漢。換句話說,六道以外,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正覺世間,他們是覺悟的。有情跟器世間在迷位,這是迷悟不相同,覺悟的稱為正覺世間這叫世間。「一切」兩個字怎麼講?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三種世間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這一尊佛是大導師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也無量無邊,前面講「過去無量佛」,一切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三種世間,佛有能力救。

  這個世間裡面有『生老病死眾苦惱』。這一句現象最明顯的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生老病死眾苦惱」統統具足;苦惱佛在經上講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誰能夠避免?誰能夠救護?佛能救,佛有能力教我們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可是現在我們已經生了,佛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不老、不病、不死?有,真有辦法。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因為我們對佛不相信那就法子了。你要真正相信,真正明了佛所講的意思,依照他的話去做,你就能避免,這是給你說真話,不是給你說假的。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佛是把「生老病死眾苦惱」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佛的教導就是講這些。你為什麼會有生?你為什麼會生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曉得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不知道。實在講一般人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真正是諺語常說的「醉生夢死」,大多數人都是這個現象。活的時候像喝醉酒一樣,瘋瘋癲癲,不正常;死的時候糊裡糊塗這一輩子就過完了,你說多可憐!幾個人能夠知道生從哪裡來?你為什麼要生?死到哪裡去?去干什麼?這是大問題,這是大事因緣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給諸位說就是為這樁事情而來的,《法華經》上佛說得好,「為一大因緣,出現世間」。大事是生死大事,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們,我說生死」事不大,「死生」事大,我們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投生?這個事情大。佛在經論當中告訴我們,人死了以後再去投生,則有十法界,實在講法界是無量無邊,佛把它分做十大類,你到哪一類去?這十類我們從底下往上面看,最下面地獄,你可不可能到地獄去?再是餓鬼你會不會變餓鬼?大多數人死了都變鬼。為什麼?人死了就作鬼,他沒有想別的,他就想作鬼,所以他死了當然作鬼。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沒死之前他就想去作鬼,他怎麼會不作鬼?所以絕大多數的人他去作鬼。還有去作畜生這叫三惡道,造作一些罪業,感受的惡道的果報。還有三善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再往上面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這是佛大致上把我死後去處說了十個,這十個你到哪一道去?這才是大事。

  要往哪一道要具足那一道的條件,你才能夠生到那一道。條件很多、很複雜,佛在講經說法只舉綱領,就是在所有條件裡面,哪一個條件最重要給我們舉出來。我們如果把最重要條件抓住,其他條件好辦,容易具足。佛給我們如果你要想生到佛道佛道最重要條件是什麼?「平等心」,佛心平等。換句話說,你的心不平,你就不可能生到佛道。佛的心,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對一切萬物平等的;不但對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一切萬物佛心平等的。這個難!我們凡夫心極不平等。給諸位說,平等心就是清凈心,我們提出修學的綱領比佛講的羅嗦,我們講了五種,「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諸位如果把這五種修成功,你死了以後一定作佛,你作佛去,這是佛道條件這一部經裡面就是跟我們講作佛的條件,所以我們選擇這一部經,就是選擇我死了之後要走佛道,我來生要作佛。因為這個經題上,非常明顯教導我們「清凈平等覺悟」,我們具足清凈平等、覺的條件那就作無量壽佛。這是殊勝的選擇,最高明的選擇,最正確的選擇,選擇作佛。

  比佛道差一等的是菩薩菩薩條件修「六度」。底下這一首偈:「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波羅。」這是菩薩道,菩薩必須具備的條件。這六個條件,我們在底下一首偈再跟諸位詳細說明。你要統統做到,統統具足,你來生菩薩。另外一種緣覺,緣覺佛經裡面稱為辟支佛,辟支佛三個字都是梵語音譯;辟支翻作緣,因緣的緣,佛翻作覺,所以緣覺是中文的意譯,辟支佛是梵文的音譯。他修「十二因緣」,我們修十二因緣具這個條件你就是投生辟支佛。如果你修學「四諦」:苦、集、滅、道,你就阿羅漢,叫聲聞道。如果你修「十善業道、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心量很大,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舍是布施;慈是與樂,給一切眾生快樂;悲是拔苦,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叫悲;喜是看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生歡喜心。再加上修「四禪八定」,這是你取得天道條件。如果來生還想作人,人道條件是要修「五戒十善」;五戒持得好,十善修得好,一生都不違犯,來生可以得人道。阿修羅道比較上特殊,阿修羅修的福報很大,喜歡布施喜歡供養修福,可是好勝、傲慢。譬如在佛門裡面布施,看到人家布施一百塊錢,他要布施兩百塊錢,一定超過你,好勝、好強,將來果報就墮阿修羅道。燒香要燒頭一炷香,燒第二炷香不甘心。阿修羅好勝、好強、好鬥喜歡斗爭,這就修羅道。

  下面三惡道的業因,餓鬼道是慳貪,這是他的業力,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吝嗇,所以慳貪是鬼道。畜生愚痴,真假、是非、邪正、善惡,乃至於利害,他都搞不清楚,常常搞顛倒了。譬如把善看作惡,把惡看作善,顛倒那就畜生。世出世間的大善是教學,這是最大的善。諸位細心去想想,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很多,在世的時候還得了,權勢富貴盛極一時,中國人所謂的「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以後到現在幾個人知道?沒人知道,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辦學,辦教育。孔老夫子平民辦教育,千年萬世提到孔老夫子,哪個不尊敬?孔老夫子遺留的典籍,人人都還想學習,這是真的。釋迦牟尼佛舍棄王位,一生從事於義務社會教育工作,今天提起釋迦牟尼佛,哪個人不尊敬?佛留下來這些教誨,在這個世間多少人認真努力在學習,這是真的。我們修福、種福,這才叫真正的福田,過去有人說三寶當中是修真正的福報世間大富大貴從哪裡來的?都是三寶當中植的福,你才得這個果報。我們有能力辨別善福這是智慧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怎樣去種福。李木源居士常常提起,我們幫助苦難兒童,幫助無依無靠的孤兒,幫助他求學,教育他,這叫希望工程,有希望,這是真正的福德

  由此可知,在一切教育當中,佛教育最殊勝佛教育培養什麼人才?培養菩薩人才也就是將來十法界在我面前佛教育是培養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個多殊勝!進佛學院來干什麼的?來作佛,來作菩薩,不是普通學校。普通學校進醫學院,你來干什麼?我要來作醫生;法學院你來干什麼?我來作律師;佛學院干什麼?我來作佛。你們想想看,這不就清楚、就明白了嗎?我們四樓念佛堂,念佛堂你來干什麼?我來作佛。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到這兒來是作佛的。諸位同修要知道,他來菩薩、作佛,「生老病死眾苦惱」沒有了,這是講「能救一切諸世間」,佛有這么大能力。所以你一切都清楚、都明了,你不會變畜生,你要把是非善惡搞顛倒是愚痴畜生去了。這個世間哪是真正的福報?哪是假福報?哪是真實功德?哪是假功德?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這一生干什麼?地獄道是瞋恚,這是最糟糕的,瞋恚心、嫉妒心地獄。所以生死不是什麼大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才是大事。佛為導師,佛能救度我們。

  生老病死,眾苦就是講八苦,佛將一切苦楚歸納下來歸納為八條,生、老、病、死這四條人人不能免,除這四條之外還有四條。第一個是「求不得苦」,你有很多心願、願望,不能滿願,求不得很苦。另外一條「愛別離」,你喜歡的人,你喜歡的物,不能常常擁有,很苦!喜歡的人常常別離,不能團聚,喜歡東西不在眼前。這個世間貴人在這個世間世界上很多名勝風景地區,買了別墅非常豪華不能去住,很苦;請個工人去住,每一個月給他錢。那個工人很有福報,但是他沒有主權,主權是老闆的。你很喜歡那個房子,很喜歡那個地區,不能去,愛別離苦世間這種苦人很多。我曾經聽說過也見過,有這些富貴人買了別墅,一生聽說只在那裡住了一天,還常常想著,常常牽掛著;還有一種人買了很豪華的別墅,一生當中一天沒住過,也是天天想那個地方世間有一種福報的人,他天天在那裡享受,替他房子,還要給他工錢,他有福報他在那裡享受一輩子。所以有很多人有福,自己不能享;有很多人雖然自己沒有錢、沒有財富,他挺享福的,各人業報不相同,我們要曉得。所以愛別離苦

  還有一種叫「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見面的偏偏見面,常常見面,這個很痛苦,一切不如意事情常常遇到,所謂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常遇到。這一類的苦都包括在怨憎會苦,不想遇到的偏遇到。佛講這七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是七種果報,七種苦果。另外還有一種,是苦之因,你為什麼會有這些苦?佛說都是把因跟果說出來,他講得很圓滿末後講一種叫「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比較難懂,那是因,就是你前面這種苦怎麼來的?佛給你五陰熾盛五陰是講宇宙人生真相,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叫五陰。「色」是什麼?身,身體,我們身體是屬於色法,現在人講物質,後面四種都是精神現象,所以一個動物,是物質精神組合現象

  精神裡面講了四種,「受」是你的感受,受苦、受樂、憂受、喜受,就是苦樂憂喜舍的感受;我們人間憂苦多,喜樂少,這在人間。第二「想」,妄想,天天在打妄想妄想永遠都不會停。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想都是錯誤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你的受怎麼會不苦?所謂樂、所謂喜,說老實話,是你的憂、苦暫時停了一下而已。所以佛講憂、苦是真的,喜、樂是假的。這個真假標準在哪裡?佛說樂會變,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苦不會變成樂,苦是真的。譬如你好吃,你喜歡東西,特別喜歡喜歡東西;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各人愛好不同。你喜歡吃你的食物,吃一碗很快樂,如果叫你連續吃個十碗、吃二十碗,你就苦了,受不了,樂不是變成苦?所以樂是假的。為什麼苦是真的?你一餐不吃飯餓得很苦,三天不吃飯更苦,不會變成樂;不會說是給你三天、五天不吃飯,忽然快樂起來,沒這個事。苦是真的,樂是假的。年輕喜歡跳舞,快樂!叫你跳上七天七夜,苦了,受不了。所以樂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人家用鞭子打我們,苦!打一遍苦,打兩遍更苦,愈打愈苦,絕對不會打到最後哈哈大笑樂起來,沒這個道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思想要純正,問題就解決了。

  第四個叫「行」苦,行是什麼?行是剎那在變化,你不能夠保住。譬如舍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好,這個境界好了!但是你保不長久,不能永遠保持,這叫行苦。最明顯的,世間人常講青春不住,這就行苦。人十七、八歲很好,不能永遠保持十七、八,一天比一天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曉得一天比一天老,這種現象叫行苦。末後一個「識」,識比較難講,比較難懂。簡單的說,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這些善惡複雜的印象我們現在講是都落在你記憶之中,在佛法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像個倉庫一樣,起心動念業習種子全部都含藏在里頭,什麼時候遇到機緣它就作用冒出來,止都止不住。譬如說,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阿賴耶識就像自己的一個資料室、檔案庫一樣,你一生所做的,過去生生世世所做的,全部有檔案,全部有記錄,一樁事情都沒有遺漏,你說這個東西麻煩麻煩?不要以為我們說做幾件事情人不知道,記錄得很准確,一字都不漏,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佛講五陰熾盛熾盛是形容像火燒得很猛烈的樣子這是前面七種苦果的根源。

  諸位想想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得這么清楚,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怎麼知道的?佛在甚深禪定當中見到,他見到我們的資料庫,他看過我們的檔案,我們沒有辦法瞞過佛菩薩。這個經上說,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有如來果地上一樣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那個能力全都恢復。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阿賴耶的檔案,他們統統都可以看到。我們如果明了這一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不但我們不可以做惡事,動一個惡的念頭都不可以。為什麼?我們要作佛,佛是純善無過,我們怎麼能犯過失?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一定要做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作佛之道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社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今天要想參加上善俱樂部,我們自己要具備上善的條件。所以大家如果要決心求生凈土,一定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有損害一切眾生不可以;不但不可以有損害一切眾生的事相,連念頭都不能生。我們妄念太多怎麼辦?佛教給我們念佛」,念頭才生,如果念頭惡念,立刻用「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悟不能遲緩,立刻用「阿彌陀佛」換過來。如果是善念,利益眾生念頭,行!可以。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可以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趕緊一句彌陀佛換過來。所以說九界有情,六字洪名就普度一切,這是能救一切諸世間」,這是普度。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七集)  1998/12/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7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的第六行: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們看這首偈,這首偈科判裡面是「悉令成佛」。四句文中具足四弘誓願,前面兩句這是常行六度,包括學法門、斷煩惱,第三句是度眾生末後一句成佛道,所以四弘的意思圓滿具足六波羅蜜是佛的行持,也就是說諸佛如來示現在六道、在十法界,他表現的是些什麼?佛法裡面講示現,我們現在人稱表演,他的生活工作、教學、處事待人接物所表演,這六條就全部都包括了。菩薩學佛也得落實在生活當中去學習,如果離開生活學佛是空洞的,是不切合實際的,有理論沒有事實那就成了玄學。佛法有事有理,理事交融,這才是真實智慧

  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重視『常行』這兩個字,「常行」就是永遠沒有間斷。諸佛如來、諸菩薩眾在六道、在十法界,正如經上所說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隱顯自然,他的心行永遠沒有間斷。佛菩薩的是什麼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凈平等、覺」,這是諸佛菩薩用心,以清凈平等覺來行事,這就是佛行、菩薩行。我們今天想學學得不像,我們也學布施、也學持戒、也學忍辱,怎麼學不像?我們的心不是佛心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依舊是迷而不覺,依舊是染而不凈,依舊是邪而不正。我們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薩的心是「覺、正、凈」,這不一樣,這是我們怎麼學都沒有學像,原因在此地。如果我們真正學佛,古德常說「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修心,但是心跟行有密切關聯不能分割的關係,所以行也非常重要。

  我們細心觀察佛菩薩的行持,他們布施的是一切都放下,把見思煩惱放下;見思煩惱裡面,第一個我見」。我們今天對佛法的修學是不得其門而入,很想入門而入不進去,為什麼入不進去?我見沒破,所以怎麼學都學不像。幾時你能把身見破掉,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要問我是什麼?諸位在大乘經裡面也聽得不少,特別是《華嚴》,佛在經上明白的為我開示,「我」是一切眾生幾個人能知道?一切眾生是我,一切眾生是我的身相,當然也包括這個身在內,你算是真正明白過來。虛空法界是我們居住的房舍,是我們家中的庭院,你有沒有能體會到?你果然體會到,那就大乘經上常說,你已經證得清凈法身。這時候你修六波羅蜜就相應,就跟佛行、菩薩行相契合。這是大德教導人所謂的「從根本修」,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觀念轉過來。

  這個道理我一提,諸位同修多少能體會到一些。為什麼一切眾生是我身,虛空法界是我家、是我們家園?《華嚴經》上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的心識,不是別人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今天迷就迷這樁事情諸佛菩薩悟也是悟這一事情,迷悟在人,事實沒有迷也沒有悟;事是給你講事相,實是給你真實之理,就是自性真心真如。事相跟理體都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你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一念迷惑佛變成凡夫,就這么個道理。可是諸佛菩薩凡夫,受用苦樂差別懸殊太大凡夫受用非常辛苦,諸佛菩薩的受用得自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覺悟,必須要學佛,要學佛的放下

  六度裡面般若是看破,其餘的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慳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貪戀,對世間法、對佛法都無貪戀,為什麼?一切法不是真的。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萬物,能變的性體是寂靜的,佛經裡面講寂默如來見到證得證得叫寂滅忍,菩薩證得叫無生法忍,他們了解事實真相,能變的是寂滅,所變的哪裡會有真實?所以「諸法緣生」,佛講得太多了,因緣生法。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它的自體是什麼?寂滅的性體,這是它的自體,所以體是空寂。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才是事實真相。明白這個真相叫看破,看破之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決定不會吝惜,這個心永遠斷掉,這叫布施波羅蜜。我在這里句句跟諸位講的是真話,可是這個境界很難做到,什麼原因做不到?佛說得沒錯,第一個聞經太少,第二個原因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所以你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此地。聞經是多麼的重要,一天兩個小時不行,兩個小時聞經提醒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還有二十二個小時迷惑顛倒在打妄想你想想看怎麼能成就?

  古時候寺院叢林世尊經典裡面也常說,每一天二時講經。世尊所講的二時,是古印度計時的單位,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用的計時單位是國際上通用,把一晝夜分成二十四單位,我們中國人稱為二十四小時。小是什麼意思?它比中國古時候計時單位小。中國古代計時單位,是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中國用的代表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用這個來代表。我們中國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時辰,小時。可是古印度計時單位中國還大,我們在佛經上常常看到,晝三時、夜三時,他們把晝夜分為六時,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他們稱白天三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白天三時;夜晚三時稱為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是六時。所以古印度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世尊講二時講經不就是八個小時,我們每天聽經聽八個小時才夠標準

  我們想想佛的話有道理每一天聽經八個小時,再加上念佛八個小時,大概打妄想機會就比較少,所以才能把你無始劫的習氣把它化解掉,能化解掉你就開悟;不能化解你這個功力也能把它伏住,不讓它起現行。所以我跟大家說,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是聞經太少。可是你們要問:我一天聽八個小時給我講?真的,你找不到給你講;可是現在行,現在有錄音帶錄音帶我勸諸位同修一天聽一個,不要聽多,這一個反覆的聽;如果這一錄音帶是一個小時你就聽八次,一遍一遍的聽,這叫時期的薰修,你才會聽懂。一遍不懂,聽第二遍有新意思,聽第三遍解得就更深,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古來大德求學都用這個方法,在古代最著名我們曉得道宣律師,唐朝時代律宗祖師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聽二十遍,那個時候真難,真不容易;哪個地方法師講《四分律》他就去聽,他的二十遍是二十地方二十個人講;人家求學那種精神毅力,我們要學習。唯有多次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夠伏住煩惱才能夠開啟智慧,哪裡是聽一遍就會開悟,沒這個事情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講《華嚴經》,你們同修要求要講得詳細一點;可以,反正我們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可以長講。大家能不能得受用?不見得。講前面你不知道後面,聽到後面前面忘光,這些都是事實。你要想真正學《華嚴》有方法,我們每一堂課都有錄相、都有錄音,你把錄音重複,每一天重複多少遍,鍥而不捨,給諸位說你的心是定的,你心裡面妄想雜念就伏住了。沒有時間妄想,沒有時間去起妄念,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覺就成就禪定。這個禪定不是盤腿面壁,這個禪定功夫高,面對著花花世界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念頭思惟經義,你天天聽經,你天天在思惟經義,時節因緣成熟豁然大悟你就契入華嚴境界,你就得華嚴三昧,或者你得念佛三昧,它真有效果。所以現代人發明這些高科技,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

  現在只要你發心學習,說實在的話,緣比古人殊勝太多太多了。古時候你聽講經,你要不是相當好的根器,你聽一遍能記住、能理解,你才能有受用。如果一遍記不住,不能理解,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善根,種個遠因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因為沒有機會重複的聽,沒有機會時間的薰修,現在利用科學工具,這個問題解決了,這一點今人比古人福報要大多了。可是問題你肯不肯用?如果古人得到這些工具,我們肯定相信,學佛成就人要增加很多倍,這是我們能夠肯定的,他們真干。很可惜在那個時候這些科技沒有發明,他們沒有遇到這樣殊勝機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古時候比,有殊勝也有不及之處這一理事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怎樣去修學,怎樣去修布施心地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塵不染、一絲不掛,你的布施波羅蜜就修圓滿了。

  如其不能,那就修福。修福,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我們每個人今天生到這個世間,大家得人身,你為什麼會得人身?佛在經上講,過去生中你修過「五戒十善」。佛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做到了,一生都能夠信守而不毀犯,佛說這是你得人身條件;過去生中曾經修過這個因,好不容易這一生才得人身。沒有遇到佛法,像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給我們倫常」,古聖所講的五常,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講的是「仁、義、禮、智、信」;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古聖先賢教化眾生,能夠信守可以得人身佛家這叫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得人身。雖然大家都得人身每個人福報不相同。有人一生享福,有人一生日子過得很艱苦,這又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六波羅蜜你在六波羅蜜里頭,這六條沒有好好的去修,所以雖得人身生活得很艱苦。別說你人間如果你生天,天的引業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你生天,天人福報也不一樣。不過大多數天人都享福,還有少數天人貧窮,不如我們人間貴人家。什麼原因?他有人天道的引業,沒有天福,可見得修福還是很重要。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種福得福

  佛告訴我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果報。這個世間有人發大財,有人很貧窮,決不是說這個人很能幹、很聰明、很走運,比他能幹、比他聰明、比他走運的人還多,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為什麼偏偏他發財?命里頭有的。命里頭怎麼有的?過去生中修的。佛告訴我們修財布施財富果報,所以他有財富,我們知道前生修財布施多,他這一生才得財富;如果他沒有修財布施,他這一生再聰明、再能幹,日子還是過得很貧苦。由此可知,你要想財富,你一定要修財布施,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施與報一定成正比例,這才是真正的道理世間有一事情僥幸而成就,沒有,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佛說聰明智慧是法布施果報,法布施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所謂無畏布施,別人有苦難,我們伸援手能夠幫助他,能夠安慰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穩,離開一切憂慮恐怖這一類的事情,都叫做無畏布施。所以修這三種布施,才得三種殊勝果報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冷靜去觀察施報的事實給自己做修學的參考。得大福報的人,我們講那是福慧具足,有財富又有聰明智慧,又健康長壽,這個人在世間福報是相當的圓滿了。可是這一生享完之後,他在享福的這一生當中也做一些好事,但是跟他福報不成比例,我們就知道他來生的福就降等,這個樣子每況愈下。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實話,六道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都是事實。三善道裡面,壽命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三惡道壽命長的,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壽命無量劫。我們在經上看無量劫、無數劫,不是八個大劫,無數無量大劫。佛說這些話,我們聽到真正是寒毛直豎,太可怕了!如果聽到還若無其事,給諸位說那就古人講的「麻木不仁」,這個人麻木,不知道利害其他的不談,切身的利害給你說出來你都不明白,你還能救嗎?一轉眼又回到三途去報到,三途是老家。佛給我們說這些話,我們要有精進,要覺悟、要警惕,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不是開玩笑的。

  覺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積極求出離,出離六道輪迴。有沒有方法出離?有。佛說的許許多多法門,無一不是出離的法門。佛又怕我們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太重,修學一般法門不能得力。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道場,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是「大彌陀村」,歡迎我們無條件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我們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發心建小彌陀村,也是無條件的,不收諸位一分錢,只要你念佛肯去,你真覺悟了。覺悟人才往生覺悟的人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脫離六道輪迴,住進彌陀村就是幫助你、滿足你這個願望。所以極樂世界是大彌陀村,接納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希求出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的這些人,阿彌陀佛統統收容。這種悲願仁慈,盡虛空、遍法界找不到第二個,所以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就在這個經上說,「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

  我們想這一成就一定要行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里的舍,要捨得乾乾凈凈。心裡面把你的憂慮牽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舍掉;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只取所需就好。自己縱然有大福報我也只取所需,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這些資源就夠了,不要過於享受。你有福報你是可以享受,為什麼不肯過分的享受?佛教我們「以苦為師」,生活過得樸實一點,警覺的心會常常提起。如果一放逸、一懈怠過分的享受,這個世間美好,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這是給我們講,我們這個世間富貴學道難」。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好、怎麼好,沒見過,我現在這個生活太好,樣樣都如意,在社會上有財富、有地位,一切都稱心如意,不想求生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減少,減少到最低的限度,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矣!不要過分享受。過分享受容易懈怠、容易墮落,這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忠告,我們要記住;仔細想想,愈想愈有道理。我們有多餘的福報布施給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是真正的樂事這是菩薩的行持;唯有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共同享樂,所以有福大家享。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絕不超越,這樣才好,永遠保持高度的警覺心,求出離心,你的煩惱自然輕,智慧自然增長,對於出離、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所以布施的心,布施的行為,布施的事,永遠不間斷,「常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去效法。我們在這部經上,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布施他做榜樣給我們看。

  一切布施當中,最重要的、決定不能忘記的是「法布施」。法布施是什麼?我們今天印了很多的經典,印了很多佛菩薩形像,製作許許多多的磁帶、錄相帶,到處結緣布施,是不是法布施?不能說不是法布施,法布施之小者。今天中午我們在二樓客廳,茗山老和尚仁德和尚,我們很難得聚會在一起。兩位和尚非常感嘆,現在在中國,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說法的人少了,想辦佛學院,想辦佛教大學找不到老師,怎麼想也是空想也不能夠實現。諸位同修想一想,法布施應該要怎麼做?我們今天做的這些法布施依舊無濟於事,真正法布施在培養人才,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永遠不會中斷,這是布施我們現在也正在努力將培訓班擴大,來辦佛陀教育學院,這是布施。只能說比以往進了一步,有沒有做圓滿?沒有。要怎樣才能做圓滿?諸位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這個法布施圓滿!

  佛在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是真正的法布施圓滿的法布施。我對於佛的教誨接受,這個接受具足「信、解、行、證」叫做受持你要具足這四個字不叫受持受持兩個字也常常被人誤會,我受持無量壽經》,什麼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受持,這個完全錯了;每天念一遍只能說讀誦,這不是受持受持具足「信、解、行、證」,我對於這部經深信不疑我對這部經裡面所說的能夠理解,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真正把它做到;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功德利益,我真正得到,這是證。「信、解、行、證」少一個字受持就不圓滿。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為人演說,表演給人看。像《華嚴末後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與諸位善友,把佛法做出來給人看,這叫演。說是人家來問,詳細給他講解。我們建講堂,每天在講堂裡面開講,這叫說。做出來給人看,那叫演。演是身教,說是言教,受持是意教,「身、語、意」三輪教化,這才是佛家家業如來家業

  佛在經上講的句句話,字字沒有講錯,很多人讀經意思錯會,意思淺解,意思解偏差,所以真實利益永遠得不到。得不到,反過頭來,他不檢點自己,不反省,還認為佛經不太可靠,還要懷疑聖教,造嚴重罪業,造成自己的障礙,他怎麼能開悟?怎麼能契入?這些道理一定要懂。不懂布施這個法門你沒辦法修,你不會修,你所修的不盡如理,不盡如法。當然也能得一點小果報人天小福,真實殊勝功德利益,你得不到。這些總而言之一句話,還是聞經太少。我們想一想,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佛是個再來人,不是凡人,一天說八個小時,一天說二十四小時他也不累,不像我們凡夫,說多了就累了他是永遠不疲不倦,這是佛對眾生無比的恩德

  當年有那麼多人跟隨著他,常隨眾!常隨眾,我們現在經上所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出家弟子,跟著佛出家,參加這個僧團,不離世尊一步,這記載的。沒有記載的,諸位要曉得,比這個人數還要多。在家的弟子,在家弟子不會說是常年跟世尊他在有空閑的時間會追隨一段時日,跟釋迦牟尼佛幾個月。我們想像當中兩、三個月,半年、一年,這種人一定很多很多;三年、五年這一類的弟子沒有記載在經書上。可是我們在經書上常常都看到,除比丘眾之外,有菩薩眾、有天人眾,那個人里頭,就包括沒有記載那些人。像我們現在在此地建立講堂念佛堂一樣,居住在新加坡同修,天天來參加,每一堂我都看到你們來聽經,你們到這兒來念佛。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區,你們到此地來,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很多,這一都不屬於叫常隨眾。我們今天情況如此,世尊當年在世又何嘗不如此?

  由此可見,法緣法會殊勝因緣希有,只有真正覺悟、真正認識佛教的人,他才肯好學,他才能學成。學成之後為別人做榜樣,到這個地方來學一段時期氣質改變,叫變化氣質;你回去之後,你這朋友、同參,看到你之後覺得你不一樣,出去之後時間沒多久,果然就有改變,於是他也想到這里來學,就受你的影響。你影響這些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你就是接引他們,度化他們。所以我們自己學了之後真正做到,自行便是化他。不是自行之外,另外有一套化他,沒有。自行跟化他一樁事情,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一而二,二而一,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門檻。

  第二「持戒」。戒,不僅僅是世尊為我們制訂的這些戒條戒條裡面所規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超越時空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不受時間的限制,世尊在三千年前,現代外國說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記載是三千多年前。不論是兩千五百,是三千,總而言之,這個時代久遠了,那個時代我們現在時代絕對不一樣,佛制訂的戒條在那個時代適用,到現在這個時代還適用,這就叫超越時間戒條裡面哪些?我們現在所講的「根本戒」,這是決定超越時間。關於生活儀規、威儀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時間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樣,許許多多制度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因此那個時代成為歷史,過去了。可是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不違背戒律精神,想想現在應該怎麼作法這是時間上的問題。

  空間呢?世尊當年教學游化是在印度古時候印度那時候交通不便,世尊沒到中國來,他的學生也沒有到新加坡來。而且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思想信仰也不相同,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根本戒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無論信仰什麼宗教大家都認同,那這就超越空間。「不殺生、不偷盜」,無論哪個宗教都有這個戒條,這超越了。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沒有人說殺生是可以的,偷盜是可以的,沒有。所以根本戒,佛法裡面根本戒是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於時空還不行;佛制訂的根本戒是四條,確確實實超越時空,我們一定要遵守。不飲酒這一條戒,佛說得很清楚叫遮戒,其餘四條戒叫性戒;換句話說,無論你受不受戒,無論你懂不懂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是我沒有受過戒,我犯沒有罪了,沒有那個道理;你沒有受過戒,犯了還是犯罪。但是不飲酒這一條,你要沒有受過戒,不犯罪。佛為什麼制訂這一條戒?酒能亂性,酒醉了之後就幹些殺人偷盜,就干這些事情。所以叫你不飲酒,是保持你的頭腦清楚,不至於迷惑,不至於犯罪,是這個意思。酒戒屬於是防範你犯罪,飲酒本身沒有罪過,是防止你犯罪的,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這算是大戒;雖不是根本,它算是大戒。這屬於戒條

  除戒條之外,這個戒,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是諸佛菩薩生活規范、生活典範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典範,在他們生活當中流露出來非常自然,我們要學他,要學習。在廣義,佛所有一切經教我們都要遵守、都要學習,這是持戒。這個戒就是佛祖的教誡,他所教導我們的這一些訓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所以戒律的范圍就大了,在佛門裡面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一類「律儀戒」,這就是佛所制訂,有明文規定,律儀;明文規定,包括我們現在世間,所有一切的法律,所有一切的規約,它都是有文字記載,這就屬於律儀。

  每一個國家地區,每一個時代不同,這是我們講到佛法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常住世間。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不懂得現代化,它一定在印度那個地區早已經就變成歷史,怎麼能傳得下來?能夠傳下來是超越時空,超越時空一定要適合各個地區的現代化跟本土化;除了根本戒之外,所有的戒律也要現代化,也要本土化。像中國唐朝時候,百丈大師所立的清規,那個清規就是古時候戒律中國化,那時候唐朝唐化了,我們今天講的現代化、本土化,戒律的現代、本土化。現代我們的生活隨著科技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人文生活受了影響,也跟著起變化,所以諸位知道,法律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修訂就是時代不一樣,隔了幾年那些法律現在不適用了。所以不斷的修訂,不斷的現代化,不斷的適合於地方化,我們地方大家在生活這個地區便利。所以法令規章時時在修改,有些法律一年修改兩、三次,甚至於連憲法每隔幾年要重新檢討一次,修訂條文,都是這個道理

  除律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