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一集) 1999/1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面第一行: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章是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這個上一次有沒有講過?這一願主要的是說宿世造作惡業的人,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可以說都包括在這一願當中,往昔、今生造作的惡業太多了。從這一願我們就很清楚、很明顯的體會到「帶業往生」,過去曾經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這一願就是允許帶業往生。願文前半段跟魏譯的,就是康僧鎧的本子,第二十願相同;後半段夏蓮居老居士是采漢譯的本子跟吳譯的本子,這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這個本子的好處就是集五種原譯之大成,文字都沒有改動,消深易淺,讓我們現在人看到,比五種原譯本當中的任何一本,讀起來都非常順暢,經義非常明顯,讓我們對凈宗生起信心、願心,發願求生凈土,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經文一開端,『我作佛時』,「我」是阿彌陀佛的自稱,他在西方世界已經成佛。世尊為我們介紹,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可見得他每一願都兌現。下面說『十方眾生』,這一句話是十方宿世作惡的眾生,我們讀了這一句非常的欣慰。下面這是講我們在這一生得度的條件,只要具備下面所說的條件,往昔今生造再重的罪業,都能得生凈土。這個利益是一切經論裡面,佛都沒有說過的,我們要格外的珍惜。條件是『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這三句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往生的條件。「聞」,這個經是大乘經,是菩薩修學的法門,不但是大乘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我們在本經一開端就看到,無量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經文第一句,所以不是普通的菩薩,是普賢菩薩。菩薩是「聞我名號」,這個聞就不是普通的聽聞,是屬於菩薩所修學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這聞裡面是充滿了智慧,不是普通凡夫之聞。凡夫雖然聞了,他的利益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善根,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他沒有慧;什麼慧?戒定慧。菩薩的三慧是戒定慧,這個慧裡面有聞慧、有思慧、有修慧。
我們聞了這部經具不具足智慧?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的重要條件。這個慧從哪裡看?聞了之後,你就相信,你能夠理解,深信不疑,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改變方向,這是智慧。為什麼有些人最初相信這個法門,往後就退心了?我們很清楚,他沒有定慧,焉能不退心?對凈宗、對阿彌陀佛認識不清楚,了解得不夠,對自己現前生活環境,娑婆世界,也沒有搞清楚,所以他的心猶豫不決,進進退退,這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人的現象,這缺乏定慧。具足定慧的人,《彌陀經》上講善根福德,所謂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慧、是信解,福德是行,老實念,老實念的人有福。
老實念的樣子是什麼?萬緣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心裏面所牽掛的,我說牽掛大家好懂,經上講繫念,「繫念我國」,繫念就是我們講的牽掛,世出世間一切事都不牽掛,只牽掛一樁事情,「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庄嚴」,常常把這個放在心上,這叫念佛。念是你心上真有,念這個字,這個字很有智慧,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現在心上有,這叫念。不是口念,口念心上沒有不叫念佛,古人常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心上沒有,「喊破喉嚨也枉然」!最重要的心上有,這才叫念佛。
「繫念我國」,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極樂世界我們沒有看見,我們怎麼個繫念法?讀經就是繫念。所以我勸同修們修學凈土,先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什麼意思?三千遍念完之後,你就有「繫念我國」了。不能少,少了怎麼樣?少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忘掉,起心動念還是娑婆世界是非人我、名聞利養、利害得失,天天念這個東西,這是念六道輪回,念貪瞋痴就是念三惡道。十法界業習種子,我們每一個眾生統統具足,可以說這是平等的,平等因。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將來到哪一個法界去,這是我們現前選擇的關鍵。
我們將來到哪一道去?這一部經是教我們去成佛,十法界裡面佛道;四弘誓願的「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經是教我們走佛道。要走佛道,只要「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具足這個條件就行了。這個事情不難,難在我們是不是真的覺悟了?真正覺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統統放下。這個放下,諸位不要誤會,不是說事放下,是說你心裡頭的牽掛放下。事情要做,雖然做,心裡頭不執著,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真的有智慧。二六時中,當我們有事情來的時候,佛號放下,專心去辦事,事情辦完了,心裡頭痕跡都不落,只繫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這個人叫修凈土。只是這個一念,這個念頭轉過來,無量劫所造的業障都消除了,這是實在的話。
所以「繫念我國」,繫念兩個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繫念就是專念,一心專念,發菩提心。世尊在本經「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告訴我們上輩、中輩、下輩,末後一段,這是修學其他法門迴向求生凈土,過去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判得好!往生的條件,世尊給我們講了最重要的開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繫念我國」是一心專念,是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重要,經文為什麼不把發菩提心放在前面?「聞我名號,發菩提心,繫念我國」,豈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把「繫念我國」放在前面,「發菩提心」放在後面?這有很深的意思。一心繫念的人,菩提心才發得起來,心思很亂的人,妄想很多的人,菩提心怎麼能發得出來?可見得這個經文順序是有很深的意思在。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原來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落實在「一向專念」上。菩提心是大覺之心,真正徹底覺悟了,對於法界依正庄嚴、理事因果通達明了,這叫菩提心。明了這就不迷惑,於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不再用輪回心了,用輪回心念佛也是造輪回業,也不能往生。所以繫念重要,繫念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輪回心放下了。
一心是真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同樣一個道理,一法是正法,二法就不是正法。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印宗法師向惠能大師請教,禪定、解脫。能大師在黃梅親近過五祖忍和尚,印宗向他請教:忍和尚平常跟大家講經說道,對於禪定、解脫是怎樣講法的?惠能大師給他的答覆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印宗不容易,一聽之後他就悟入。佛法是不二法,佛為了教化初學方便,建立許許多多名相,不會的人反而被這些名相迷住了,會的人點點頭,笑笑!世尊無論講多少名相都是一法。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言說名相,不過是一法的方便說而已,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應該怎麼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懂了,你就會了。馬鳴菩薩教人,聽教、聞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三句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千言萬語是一法,無量名相是一法,《華嚴》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就完全明白了。
所以會聽的人聽的是一法,不會聽的人聽了好多法,好多法是世間法,一法是佛法。我們要有本事,學會聽,學會看,千經萬論,一法!不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來這一部《大藏經》是一法,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一法,會嗎?《華嚴》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是一法,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嚴不都是一法變出來的嗎?一法變出來,怎麼會變出二法?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是一法。難怪禪宗裡面開悟的人說,虛空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就是說這一樁事情。這是菩提正覺現前,菩提心現前,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妄心,什麼是妄心?一般人也聽得迷迷糊糊。妄,大概不是真,什麼叫妄?也搞不清楚。我們再說白一點,說得不好聽一點,你就懂了,虛情假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用的虛情假意,你看到哪一個人用真心?真心永遠不變,那是真的,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今天我看到你歡喜你,明天看到你討厭你,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用心是真的;換句話說,他們對一切眾生的愛心永恆不變,你罵他、欺負他、侮辱他、陷害他,他對你的愛心從來沒有衰退一絲毫,真心!諸位要知道,真心就是佛性。真心現前,恭喜你!你已經成佛。依舊用妄心,那你還是六道凡夫,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
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的自受用叫「深心」。深心是什麼意思?清凈平等。清凈,絕不染污,染什麼?現在的話講病毒,這個世間奇奇怪怪的病,我們說病毒大家的印象比較深,清凈心決定不染病毒,所以你的心健康。平等心對於一切諸法決定沒有高下,清凈心生定,平等心生慧,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是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平等的供養,這是自受用。他受用則是大慈大悲,我們今天講無條件、無私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大悲心,是迴向發願心。
我們凡夫往昔今生造的惡業太多,所以惹上一身的病痛,這個病痛有身體的、有心理的,心病比身病還要麻煩,心不清凈、不平等,我們生理上有病,很不容易調養。如果心理健康,心地真誠、清凈、平等,這個身體有一些小病,很容易恢復正常;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是境,境隨心轉,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要重要!真正講求健康,心理佔百分之九十,生理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佛是大醫王,教導我們怎樣調心。佛十號里頭有「調御丈夫」,調是對心來說的,御是對身來說的。用什麼調心?用定用慧;用什麼調身?用戒律;戒定慧三學調順我們的身心,所以稱之為調御丈夫。
世尊用這個方法成就自己無上道,又幫助別人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是菩提心的落實,發菩提心的人必定是這樣做的。沒有這樣做,我們就很清楚,菩提心沒有發。阿彌陀佛在此地教我們,不但要繫念、要發心,繫念跟發心要『堅固不退』,意思就是說你要永遠保持才行。修行證果最困難的就是保持,一般人發心很容易,發得很猛,退得很快,諺語裡面說得很好,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非常虔誠;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了!那怎麼能成就?堅固不退的人就成就。為什麼你會退心?剛才說過,內沒有戒定慧的修養,外面惡緣誘惑的力量太大,外面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在那裡給你招手,都在那裡誘惑你,只要你心一動,你的菩提心,你的正念,立刻就喪失掉了,保持太難太難了!
世尊對這個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不但苦口婆心教導我們,而且還表演示範做出來給我們看,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如何能夠堅固不退?唯一的一個方法:安貧樂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表演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不建一個講堂、建一個精舍?這個東西一有,誘惑就來了。我們冷靜想想是不是?誘惑來了,我們「堅固不退」這一句就沒有。你的心在你那個道場,把阿彌陀佛忘記掉了,把極樂世界忘掉了,你念念的只有你自己小道場,怎麼樣叫它繁榮,怎麼樣叫它興旺,這個心念是輪回的念頭,出不了三界,頂多在佛門裡面修一點福,修一點福報。惠能大師講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生死大事,修福沒有用,再大的福報不能夠解決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救,我們就不能夠刻意去修福,要學諸佛菩薩,斷惡修善而不享福報,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
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行持,我們要細心觀察,冷靜的去體會,認真學習。他曾經接受不少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禮請講經說法,我們在經上最常看到的只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一些道場都是在家居士經營的,他來請佛,佛是暫時住在那個地方弘法,這一部經講完,法會圓滿,佛就離開了。這給我們做最好的樣子,教導我們怎樣才真正能做到「堅固不退」,對於世緣絕不放在心上,這是正確的。佛法到中國,中國的國情跟印度不一樣,中國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跟印度完全不相同,佛法不是定法,佛法確實「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到中國來之後,印度這些高僧大德,隨順中國的風土人情,也穿中國人的衣服。我們現在穿這個長袖子的海青是漢朝服裝,海青是漢朝的服裝,寬袍大袖。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也跟我們中國人一般打扮,我們中國人看到歡喜,他跟我們是一家人,不是外人。
中國帝王做護法,供養他居住弘法的場所,給他建個道場,這中國第一個道場,諸位都知道「白馬寺」。稱作「寺」,可見得不是出家人的,並沒有把這個道場送給出家人,而這個道場是政府辦事的機關。古時候的制度,我們就以漢朝而論,那個時候朝廷裡面所設的辦事機關,宰相下面稱部,它有六個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禮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教育部,兵部是國防部,刑部是司法部,戶部是內政部,機關的名字用部。但是直接歸皇帝管的機關用寺,就不用部,寺是什麼意思?寺是嗣承的意思,這個機關是永遠設立的,不會被更改,不會被撤銷,其他機關不是用這個名稱的,那個機關是可以更改的、可以撤銷的,不是永遠設立的,永遠設立的辦事機關稱寺。皇帝下面有九個寺,九個辦事的機關。所以「寺」這個字的來源我們要清楚,是國家辦事的機關。清朝被推翻之後,走向了民主,民國了,辦事機關里頭寺沒有了,但是我們佛教活動的場所依舊還稱寺。我們對於這些名詞意義要搞清楚、搞明白,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常設的機關,永久性的機關。
白馬寺辦的是什麼事情?佛教教育,佛教教育的機關稱寺,跟皇帝底下一級單位名稱相等。所以道場,我們一看到這個字就曉得,道場是屬於國家的,所謂十方常住,不是屬於個人的。我們再看中國歷代叢林、大道場,都是國家建立的,我們看到匾額:「敕建」,敕建是皇帝命令建立的,不是私人的。但是在歷代私人大戶長者,他們學了佛,晚年將自己的房舍、田地捐獻出來,做佛教的道場也很多。這些道場都歸國家統一管理,制度非常之好,出家人不管這些事情。出家人要管理這些事務,是從馬祖、百丈開始,這個可以說在中國是佛教的革命,走上一個新的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位都是禪宗第八代,惠能大師的徒孫,將佛法制度化,這個歷史我們要懂。制度化就是把佛教正式變成一所佛教大學,那個時候叫叢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所以有主席,叢林主席就是方丈、校長,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首座、維那、監院。這三個綱領執事,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現在的大學裡面還是這三個綱領執事,名稱不一樣,它的組織、它的職責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在中國正式形成了學校,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佛教是教學,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從前科技不發達,交通不方便,我們人的生活活動範圍很小,甚至於有少數人生長在他那個村莊,一生都沒有離開過,縣城都沒去過,與鄰近的村莊看得見的,老死不相往來。那個生活也不錯,非常安定,悠閑自在。因此佛教教育要普及,就必須要建許許多多的寺院,方便大家求學。實在講中國這個教育,佛教教育比任何教育都要廣泛,到處都有小寺院。往往有不少小的寺院接受大的寺院指導,它們之間沒有統轄的關係,有聯誼,在教學上有輔導的關係。這就形成中國以後叢林裡面的宗派,每一個寺院有它獨立的道風、學風,成為一個學派,成就許許多多的人才。
我在早年親近方東美先生,方老師曾經多次跟我說,如果要佛教恢復,他說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他這個話給我講過很多遍,我們想一想,他的話不無道理。現在我們要想挽救世道人心,現在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人心沒有歸依,沒有依靠,沒有歸宿,每天胡思亂想,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安,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自古以來這些聖哲、佛菩薩,他們有智慧,有慈悲心,熱愛眾生,教化眾生,佛家講依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盡心儘力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以叢林發揮了很大的效用,在今天還是需要。
我在十二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拜訪趙朴老,那個時候他身體還很不錯,我就給他談起這些問題,他也非常贊成。我說今天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科技發達,交通便捷,道場不要多,建十個道場就夠了,將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集中,建十個大道場。為什麼建十個?佛教有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不要分散,分散之後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功。人力、財力全分散,能成就什麼事情?從前到處建小道場是不得已,沒有法子;現在很方便,從北京到新加坡六個小時就到了,所以建一個道場就夠了,每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道場用什麼形式來建?模仿外國的大學城,用這個方式來建。我們到外國去看,人家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值得我們去參觀。這一個大學城裡面,我們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修行的部分,一個是研究的部分;研究部分稱佛學院,修學的部分我們稱學會。像凈土宗,凈宗學院、凈宗學會,兩個部分合在一起,這是凈土宗的大道場。天台宗建一個,賢首宗建一個,法相宗建一個,每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佛法就全面都復興起來了。朴老聽了之後很歡喜,這是個很好的構想。
現在交通方便,就是坐火車幾天也就到了,兩、三天的行程。不像從前,從前要走路,非常非常辛苦,一千里路走十幾天,所以非常不方便。現在交通太方便、太便捷了,所以一定要把人力、財力、物力統統集中使用,建大道場,不建小道場,影響全國,影響全世界。今天世界著名的大學,每一個有志的年輕人都想去讀書,都很方便,美國的哈佛,英國的牛津,一天的行程就到了。時代在變,我們的思想不能夠死在古老那個時候,不行!行不通。
所以經營道場這些事物,交給那些人去辦,我們全心全力做學問;學成之後,出家人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我們從事教學的工作。教學要不要場所?不需要。我的想法看法,將來教學,二十一世紀教學,可能這些講堂都不需要。也許你們現在漸漸已經體會到,將來政府辦公的機關也都不要,為什麼?每一個人在家裡可以辦公,有電腦連線。所以看到將來電腦那個時代,人的生活方式跟現在都不一樣,不必天天到外面上班,在家裡辦公。你家裡日常生活不需要到市場去買東西,太麻煩!在家裡電腦打上去,人家東西就送過來,你的付款他從銀行里頭去拿錢,人家把東西送到你家裡來,不要出門。我看將來學生也不要到學校上課,自家裡。所以整個把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改變了,這電腦的時代,你們不把電腦學好怎麼行?不把電腦學好,你就被時代淘汰掉,他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你還是二十世紀的人,跟不上!所以我們現在出家人,也要很認真努力的來學電腦,我們的同學們每一個人都有電腦,這時代在變。
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萬緣放下!不是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需要做,我們只是認真努力研究教理,修學德行。儒、佛的教育,德行擺在第一,德是什麼?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培養清凈心、平等心、真誠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菩提心。要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里頭去磨鍊,接受大乘經教的教誨,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的關係。其中事實真相通達明了,自然就曉得事情應該怎樣做才如法,應該怎樣幫助一切眾生,要把過去我們一些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我們要認清楚,錯誤的根本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頭是輪回的根本,如果不能舍棄,你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念佛也不能超越,參禪也不能超越,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超越。你要想超越,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自私自利的行為放下。大乘法裡面教我們教得好,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不再想自己,平等的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
幫助服務里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幫助他覺悟,也就是說幫助他放下自私自利,這是佛教育。一切眾生所希求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實現了。如果不通過這樣的教學,誰肯放下自私自利?誰肯樂意去幫助別人而無條件的?做不到,這些事情要靠教育。中國我們古老的祖先有智慧,我們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固然也有不少有聰明、有智慧的人,但是跟中國古聖先賢比還是遜色很多,《禮記》「學記」裡面就清清楚楚給我們說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教學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來辦,這是正確的。人是動物,人跟其他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人能接受教育,其他動物沒有辦法接受教育。所以人容易開悟,人能明理,那不教怎麼行?
中國古諺有一句話,教導從政人應當要明白的,搞政治這些人物。政治是什麼意思?管理社會大眾之事,這叫政治。政就是大眾的事,怎麼樣能夠把社會大眾的事情管好?古人講了四個字,這四個字是秘訣:「政通人和」,關鍵在通,通是通達。換句話說,問題發生都是哪個地方有障礙不通,不通問題就來了。領導與被領導的要常常溝通,現在講溝通、交通、交往,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在歷史上,在現前也能夠看到,種族沖突,宗教沖突,發生殘酷的戰爭,什麼原因?缺乏溝通,缺乏往來。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落實《大方廣佛華嚴經》,落實《無量壽經》的教學,我們跟不同的族群交往,跟不同的宗教交往,我們通了,通了就是好朋友,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有什麼問題馬上請過來,坐下來我們談談。
「通」這個字比什麼都重要,怎麼能夠通?教學就能通,你不教他怎麼會通?我們一個人身體健康,為什麼會健康?全身脈絡貫通,沒有阻礙。如果哪個地方筋脈血管有阻塞,這人生病了。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身體生病就是不通。這是一般常識,許多人要生病去看醫生,醫生首先問你大便通不通?小便通不通?這個通了,醫生就曉得你是小病,不是大病;如果這兩個不通,那可嚴重了,那是大病,不是小病。治病治什麼?就是你不通的部分把它打通,恢復正常,病就沒有了。我們一般人用藥物來幫助你,藥物是用化學的作用,使你的管道暢通。更高明的不要用藥物,中國人用針炙,用這個方法比藥物好。比針炙更好的方法是推拿,無非是打通你障礙的地方而已。可是最高明的方法,但是失傳了,現在沒有人知道。佛在經上講念咒,最高明的方法治病,什麼病都能治,佛經裡面雖然留下咒語,現在人不會念。念咒怎麼能治病?用聲音振動,把你阻塞的部位,用音聲振動把它打通,這個有科學根據。但是那個咒發音要正確,音量要正確,太高了也不行,太低了也不行。所以這個咒從前是口傳的,我們在古籍裡面看,歷史上記載看到,唐朝時候還有,西域一些高僧還能用咒語來治病,收到很好效果,可惜現在失傳了。我們看到《大藏經》咒語不會念,念得不準確,音都念錯了。所以「通」字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今天要特別提倡,特別認真努力做一個好樣子,《華嚴經》沒有一樣不通,上面通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聲聞、緣覺、諸天眾神,下面到惡道眾生,它整個貫通。所以那是一個最健康的宇宙,最健康的人生,沒有一樣不通,這叫學問,這個叫實學,真實的學問,大學問,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堅固不退。所以我們的退轉是不通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誤會,都是彼此不往來,彼此猜疑,愈疑愈深,愈疑愈遠。如果天天往來,天天見個面,打個招呼,談談話,什麼事都沒有了。中國古人所說的「謠言止於智者」,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謠言就止於他?他查證;你傳來的謠言,我要查一查是真的還是假的。愚痴的人他不查證,聽了就信,就認為是真的,到他這裡就阻塞了,就不通了,所以毛病就出來了。有智慧的人到他這裡,他通,他去調查,到底這個事情是真的、是假的;一調查,水落石出,事情就明了。
世法、佛法,人與事,事與理,重要就是一個通。通了就和,和是和睦相處,平等相待。要不通,和平兩個字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已。要真正能夠做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一切都要通暢無礙,這個工作要靠教學。靠誰?我想了很久,只有靠宗教家來教學。所以我跟每一個宗教領袖接觸,我都是虔誠的祝禱他們要著重宗教教育。宗教的儀式固然重要,教學更重要,只重儀式,跟其他的教、其他不同的文化不能溝通,教學就能溝通,溝通才能解決問題,才能達到和平;和是和睦相處,平是平等對待。我們對所有宗教裡面的眾神平等恭敬,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堅固不退」,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無論是善緣,無論是惡緣,都不會退轉,這一生當中決定就成就了。
下面一句『植眾德本』。「植」是培植、種植;「眾德」,眾是多,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德行的根本是什麼?你們諸位同修能答得出來嗎?就在本經里頭。古德的註解,注的是「彌陀名號」,「六字真言」,這是眾德之本。他的話說得沒錯,可是我們聽起來不懂,真的不懂。只聽說過萬德洪名,你聽了不懷疑、不反對,難得!你有善根。現代一般年輕人、知識分子聽了之後,他會問萬德洪名是真的、還是假的?為什麼念這一句六個字就是「植眾德本」?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六個字裡面的含義,它什麼意思?名必有實,名實相副,它才起作用。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是稱贊,這都是古印度的梵文音譯的,意思是皈依、歸命,南無是皈依、歸命;真正的名號四個字:「阿彌陀佛」。按照字面上來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那你想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是不是眾德之本?沒錯!可是我們念念,我們就能夠成了無量智、無量覺嗎?天天念念就行了嗎?奇怪,還真行!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無量智覺就現前。為什麼?因為無量智覺是我們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有的無量智覺,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現在是被妄想分別執著掩蓋住。我們一心念這個名號,妄想沒有了,分別也沒有了,執著也沒有了,就念這一句佛號,用這個方法修定。所以念到一心,豁然大悟,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沒有兩樣。悟了之後,明心見性,自性里頭般若智慧現前了,眾德之本就出來了,就開花,就結果了,所以妙不可言!你一定要曉得,你才會真念,你才懂得怎樣念佛。決定不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把你的德本毀掉,把你德本障礙住了。這是一個意思,說明白了,你就懂得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另外世尊在本經給我們又做了一次解釋,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佛在這個法會上問阿難尊者,你要不要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平等覺完全從意思上翻過來,我們懂。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只要你用平等心,平等心就是覺,覺就是佛,佛心平等,心不平等是凡夫,平等就是佛。這個意思非常明顯,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平等覺。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保持你的清凈心、平等心,本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保持?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的則生歡喜心,歡喜是煩惱,是七情五欲,把我們的自性障礙了,所以那個心才一動,「阿彌陀佛」,把那個心換過來;逆境、惡緣生瞋恚心,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就擺平了。
這一句阿彌陀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把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把它擺平等。我還告訴諸位同學,最好能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稱作阿彌陀佛,我們的清凈平等覺不難恢復。清凈平等覺是我們的自性彌陀,只要恢復清凈平等覺,西方凈土就是我們自性凈土,古大德常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我們怎麼會不成就?不但決定往生,而且決定上上品往生,不是生在同居土、方便土,生在實報庄嚴土。就看我們念頭能不能轉,關鍵是一念之間,只要你這個念頭轉過來,西方極樂世界不難去,很容易去。念頭轉不過來,那就太難太難了,無量劫又無量劫,這是真的。我們過去生中修學無量劫又無量劫都沒有辦法往生,就是不懂得這個關鍵在哪裡。像我們開保險櫃一樣,號碼對準了,一拉就開,對不準怎麼樣也開不開。無量劫來都沒有對準,現在我們這個號碼告訴你了,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開?
這是把「植眾德本」這一句的意思給你說出來,可是你要問怎麼落實?也就是如何將阿彌陀佛、將清凈平等覺,落實到我們生活上?這是你真正修凈土,你要不能落實,你還是枉然,茫然一片。落實,我們「凈宗學會」在緣起裡面,寫了五個修行的科目,這就是彌陀六字洪名的落實。第一個科目是凈業三福,第二是六和敬,第三是戒定慧三學,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五個科目,不多,很容易記住。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就是六字洪名落實了,清凈平等覺落實了。我們不能這樣做,那你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不能成就的。念這句名號,名跟實要融合在一起,融合成一個,名跟實不能分開,分開來就沒有用處。
我們把經典裡面的教訓總歸納為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不但是凈土教修學的根本,可以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總歸結。三福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中國人講的孝親尊師,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總方向、總目標。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誰做得最圓滿?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缺陷,不圓滿,那就是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親尊師就有一分的欠缺。由此可知,什麼是孝行的圓滿?你的德行沒有一絲毫欠缺,你的孝道做圓滿了。你要怎樣尊敬師長做到沒有缺陷?你圓滿的證得自性,這個我們對得起老師,對老師有圓滿的交代。等覺菩薩對老師雖然交代得不錯,但是還有欠缺,還有缺陷。由此可知,佛法教學徹始徹終,無非是「孝敬」兩個字而已。開始就教孝、教敬,孝敬做到究竟圓滿,你就成佛了,成聖了。佛家裡頭沒有迷信,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教導我們怎樣孝親,怎樣尊師重道。
行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學習而已。如何學習?始終不外乎改進。改正錯誤就進步了,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天天改正自己的錯誤,天天自己的品德、智慧、德行向上提升。佛家講「懺悔」,懺悔就是改過。但是改過,一定要知道自己過失在哪裡,你才會改。知道自己過失就叫做開悟,悟後起修,修就是改正,把錯誤改正過來。可是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有過失,世尊清楚明了,他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你不是看到別人過失嗎?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看到別人過失,行!看到別人過失,馬上回過頭來,叫迴光返照,照照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於是你就發現,自己沒有這個過失很好,無則嘉勉,希望自己不犯這個過失;如果自己有?有則改之。這個辦法好,幫助我們檢點、觀察、發現自己的過失。
所以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善友,皆是我們的善知識,皆是諸佛如來。為什麼?他給我們示現,讓我們一切時、一切處都曾經接觸得到。看到人家善的,我們有沒有?有,很好!要保持,不要失掉;沒有,趕緊學習。看到別人有過失,立刻反省這個過失有沒有?有就改;沒有,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哪一個眾生不是我的老師?不一定說一定要教導你,教你書的這個人是老師,不是!你會學了,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就是老師。一切人是我的老師,是諸佛,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你就成了善財童子,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你完全體會到了,你完全學到了,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成佛道。這一願願文很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二集) 1999/12/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2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一願,這一願經文分成兩段,從『我作佛時』到『無不遂者』是一段,『若有宿惡』到最後,這是第二段。上一次我們講到『植眾德本』,今天我們再看末後三句,『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學佛的同修對於「迴向」都非常熟悉,可是迴向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拿什麼迴向?決不是空口說一句迴向就有效果的。我們從此地經文上來看,聞名、繫念、發心、不退、植眾德本用這個迴向,我們想想我們每天迴向拿什麼迴向,這個要清楚。迴向就是發願,此地迴向佛教給我們「至心」,至心是真誠到極處,一心一意求生凈土。世法、佛法都要完全舍棄,這個心才算是至心。如果對這個世間,名利、五欲六塵種種享受還有絲毫留戀,就不是至心了。這個樣念佛求生凈土就很難,只能在凈宗種一些善根,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真正希望這一生往生凈土,必須將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徹底放下。
這一次我在香港,有一位同修寫了封信給我,他的生活環境非常清苦,晚上做工,所以不能來聽經。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他人很好,待人也很不錯,為什麼一切的災難,他都非常不幸都遇到,問我這些災難要怎樣才能夠化解?我昨天回來之後,此地的同修也有這個情形,跟我談起來。這個情形決不只一、兩個人,許許多多人都有這個問題。我們身也很善,也肯修福,也肯幫助別人,為什麼許許多多災難都不能避免。使我想到《俞凈意公遇灶神記》那一篇文章,我們過去曾經詳細講過,留著有錄音帶流通。俞先生是個念書人,讀書明理,平常也自命為好善樂施,處處幫助別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為什麼也是種種不幸他都遇到了。心裏面免不了怨天尤人,佛菩薩對不起他,老天爺對不起他,還要寫上疏文在灶神面前焚化。沒想到灶神真來了,點化他,說他:你還算不錯,良心還沒滅,不過你造的業障,你自己不曉得,雖然你口能勸善,你身好像也沒有做過錯的事情;灶神說:你的意不善,你的心不善。這就好比一棵大樹一樣,心是根,意就是念頭,念頭是樹榦,身體造作是枝條,口的言語是樹葉,你這樹葉還不錯,枝條也不錯,根本壞了,你還能有救嗎?沒救!
所以古聖先賢教我們修行,斷惡修善,從哪裡做起?從根本修。我們今天許許多多人犯的過錯,不知道根本,心不善,念頭不善,你身口再善,你抵不過業力。我們從一棵樹來做比喻,大家很好懂,如果你心善、念頭善,身口縱然不善,都有救,樹不會死;你枝葉、花果再美再好,它沒有根本,幾天會枯死,它不能活。所以心善、意善比什麼都重要,《俞凈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文字講得太清楚了,凡是遭遇到這一些障難,這一篇文章應當多讀讀,認真反省,依教修行這個經典裡面所教導我們的綱領。
聞名,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聞」是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是菩薩的三慧。不是普通的聞,我們聽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這麼大的殊勝功德利益。真正有智慧的,聽到佛的名號,他就能生信心,他就能覺悟,他就能回頭;這一回頭,繫念西方極樂世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放下了。這個放下,前面要記住,心裏面妄想、憂慮、牽掛統統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利害得失放下,從今而後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讀經,經要讀熟,時時刻刻都會想到經裡面所說的,這就是「繫念我國」。你經文不熟,你怎麼能繫念?
為什麼勸大家要把這個經念三千遍?你才能繫念,繫念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就是此地講的繫念,你經文不熟,你就做不到。所以覺悟的人,聞名之後他真干。我們年歲大了,記憶力不好不怕,遍數多就行,過去曾經有人念過六千遍,這一部經才會背。根利的我也見過,念五百遍他就能背誦。天天要念,時時要背誦,背誦就是憶念,就是繫念。菩提心是從這裡發起來的,「發菩提心」,我們一般人菩提心發不起來。當然發不起來,你對於世尊經教一無所知,你的菩提心怎麼發得起來?起心動念都是煩惱,起心動念都是造業,《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什麼原因?剛才說的,我們的根本壞了,枝葉修剪得再好,沒有根,沒有本,再漂亮也不過是花瓶裡面插的花而已,死的,不是活的,不能長久。菩提心是從聞名、繫念裡面發的。對於經教理解得愈透徹,理解得愈深,你的心愈堅固,遇到任何境界你都不會退轉,為什麼?順境、善緣不起貪愛,決定沒有留戀,逆境、惡緣不生煩惱,永遠保持自己清凈平等覺,這才能「堅固不退」。然後你才會全心全力斷惡修善,這就是「植眾德本」。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十願,你才能夠落實。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無不遂者」,當然成就!這是宿世造惡真正回頭了。
後面一段再勉勵我們,『若有宿惡』。這個「宿惡」是講你現在還繼續在造惡,你還沒有回頭;前面這一段是造惡,過去生中造惡已經回頭的人。我們過去生中惡習氣很深,很想回頭,回不了頭來。那就要問了,我們有沒有警覺心,想不想離開六道輪回,還是打算繼續在這個世間造業受報?這個要問自己,如果真的覺悟這個世間苦,那就得要回頭。怎麼回頭法?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聞我名字,即自悔過』,關鍵就在「悔過」這兩個字。什麼叫悔過?佛法裡面講「後不再造」,叫做悔過。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明天又干,幹了再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求佛菩薩赦免,這是假的,這個一點用處都沒有。儒家講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以後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正懺悔。我們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夠懺悔,這一生只能夠在凈宗種一個善的種子;換句話說,還要繼續輪回。什麼時候你能夠出頭?能夠脫離六道輪回?哪一天真的悔過,真的回頭,你就永遠脫離六道輪回。關鍵就在這兩個字,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幫不上忙,自己做自己受,你也用不著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罪上又加罪,於一切人都沒有關係,自作自受,世出世間聖賢都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講得透徹明了。
我們講席當中時時提起,希望我們聽得耳熟,常常能夠記得,不再做錯事。我們錯誤的根是什麼?根沒有辦法拔除,根就是自私自利,根就是無始劫來堅固的我執,起心動念都是為我,我是宇宙萬法的中心。這個觀念大錯特錯,這個觀念就是我們的根跟本有了問題,根本不善。所以我們在佛法裡面無論怎麼用功,無論怎麼修學,都感到功夫不得力,都沒有辦法像世尊在經典裡面所說的殊勝的功用,我們得不到。所以「悔過」這兩個字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讀過,阿闍世王,提婆達多,這兩個人狼狽為奸,破壞佛法,五逆十惡都造盡了;提婆達多這是示現,生身墮地獄;阿闍世王臨命終時至心懺悔,真的悔過,求願往生。他就是得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的加持,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告訴我們上品中生。這個使我們感覺到非常驚訝,怎麼會有這麼高的品位?懺悔的心切,懺悔的心真實。我們從這些地方體會到,不可以輕視造惡的眾生,他造再嚴重的惡業,如果他臨命終時至心懺悔,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還在我之上,我怎麼敢輕視他?
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蕅益大師教導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他們兩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一切物沒有一個不是清凈平等,沒有善惡,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好惡。善惡、邪正、是非、好惡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起來的,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於外面境緣不相干。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幾個人認識事實真相?唯有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的人,徹底懺悔了,真的回頭了。縱然看到別人過失,也合掌令歡喜,決不敢輕易批評,說不定那是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麼知道?肉眼凡夫,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太多太多。道場裡面古德常講龍蛇混雜,道場裡面確實有凡夫,但是也有聖人示現在其中,你知道哪個是聖?你知道哪個是佛?哪個是菩薩?那我們怎麼對待?我們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諸佛菩薩,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養,我們就沒有過失。這是真正懺悔,真正回頭,他的行持決定是這個樣子。回過頭來的人,他的思想變了,行為當然也變了。思想剛才說,他的根本善,心善,念頭善,所以他的言行一定是善。
『為道作善』,他修善不為自己,為道。什麼是道?菩提大道,成佛之道,為這個斷惡修善。什麼是菩提道?什麼是成佛之道?菩提跟佛是一個意思,都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覺」,圓滿的覺悟,徹底的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所以他修善。世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是學術界一樁大事情。有沒有結論?實在說哲學裡面沒有結論,科學裡面也沒有結論,宗教里頭有結論。佛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我們的根,識是我們的本,性識是真的,絕對真實。
印度教、婆羅門教,他說是從大梵天變現出來的,他說的大梵就是佛家講的性識;天主教、基督教講上帝,上帝也是講性識;拜火教講的上帝,他們上帝是智慧,我們佛法裡面講報身佛,報身是智慧身,大乘法裡面講的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宗教裡面講的這些名詞術語不一樣,其實都是說的一樁事情。所以性識、大梵、上帝、神聖、法身,它們是能現、能生、能變,超經驗的真實存在。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佛家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誰要證得這個境界,在佛家就講他成佛了,婆羅門教裡面就是你生梵天,大梵就是這個意思,大乘佛法裡面講你證得法身,法身大士。我們為這個作善,這是道,在佛家講究竟圓滿的佛果。
他真的作善,決定沒有惡,沒有惡心,沒有惡意,惡的念頭沒有了,純善!身口或有不善,那是手段,它不是目的,那是示現,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一種手段,我們要明了。我們在《華嚴經》上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教化眾生種種善巧方便,我們見到了。所以我們對一切人、一切物怎能不恭敬?怎能不讚歎、不供養?我們看菩薩為道,這一句實在講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凈土經典不可思議,我們確確實實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但是我們所作所為等同法身大士。你要真正理解《無量壽經》,真正信奉《無量壽經》,依教奉行,雖是凡夫,你是相似的法身大士,這個經是不思議經。
「善」這裡面的含義無盡的深廣,決不是我們自己凡夫經驗當中這個善,不是我們凡夫經驗,超經驗!但是我們也能夠體會一些,現在人所講的正面的影響,不是負面的,負面的是惡,正面的是善,影響的面盡虛空遍法界,影響時間的久,盡未來際,影響程度之深,徹法底源,這是真善,這是大善,這是作善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決定不可以做負面的影響,做負面影響就造業了。
這八個字,前面一句是懺悔,是懺罪;「為道作善」這一句,前面經文世尊屢次教誡我們,積德累功。如何落實?世尊在底下教了我們一句:『便持經戒』,這是落實,「為道作善」的落實。經是佛的教誨,不必多,一生真正能受持一部經,就能成就,任何一部經典,古德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持是受持,受持相當不容易,受是完全接受,怎樣才能做到完全接受?必須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行!我們今天學佛,始終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是不肯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接受佛的經教,實際上還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作主,只不過是拿佛菩薩教誨參考參考而已。
這怎麼能夠把這個罪業轉過來?轉不過來的!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全是錯誤,沒有一絲毫是正確的,可是我們自己又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甚至於還說佛菩薩講錯了,佛菩薩三千年前的人,所講的東西不合於現在時代。這樣的心態都是以自我,實在講就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做主宰,堅固而不肯拔除,所以對於經戒受持就談不上。你讀誦得再多,聽得再多,甚至於你也會講,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被煩惱所轉,還是造業受報。不是佛在經上講得不夠清楚,是你自己不肯聽,不肯接受。所以我們真正要發心受持,必須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才真正叫受持。
「經」,在此地說理論、境界;「戒」是說方法,這個戒在此地是廣義的,我們決定要遵守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對於這一句也非常用心,仔細斟酌,因為佛的經戒太多了,三藏十二部我們一生讀一遍都不可能;如果有人說,《大藏經》他從頭到尾念過一遍,我都會懷疑。真正讀過的,他的思想行為決定不一樣;如果念過之後,思想行為還沒變,還是老樣子,念也等於沒念,絲毫不得受用。尤其是現代人,現代的社會,工商業高科技競爭的社會,如果經論太繁雜,分量太多,沒有辦法受持,在現前這個社會,愈是精簡,愈受大眾的歡迎。所以十大宗派里頭凈宗的經論精簡,總共只有五部經一部論,而且經典分量都不長,五經一論現在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而已,便於受持。經典分量雖然不多,經典裡面的理趣非常豐足,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法,都不出五經一論之外,所以義理深,義理廣。
凈宗這些經典我們是不是要全部受持?不需要,能夠學一、兩種,足夠了。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建議學三種:第一種《無量壽經》,第二種《阿彌陀經》,第三種《普賢行願品》,選得好!三種如果嫌多,實在講一種也行,一部經深入。先第一步把它念熟,縱然不能夠全經背誦,也一定要很熟很熟,要念得很熟,日常生活當中境界現前,佛的教誨你能提得起來,要能達到這種功夫。第二要深解義趣,經文字字句句要深解,解淺了不行,要深解。怎麼樣才能夠深?一定要依教奉行,你不在日常生活實際上去鍛煉,你的深度是有限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也就是講解行相資,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才能夠逐漸加強你的深度。
而在實際修行要懂得抓綱領,綱領愈簡單愈得受用,綱領決定不能夠忘記,真的要精熟透徹,對於我們行解兩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選擇綱領,依據經論教誨,選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選《觀無量壽佛經》「凈業三福」,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總共十一句經文,我們要常常念茲在茲,要把它做到。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我們要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師長?佛法的教學,它的根本就是這兩句,從這兩句開始,也在這兩句圓滿,這兩句做到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孝有欠缺,他的敬,對老師的敬也不圓滿。到如來果地上,孝親尊師才做到圓滿。
所以人家一問,什麼叫佛法?我們可以一句話答覆他:「孝親尊師」,佛家千經萬論沒有離開這個宗旨。千經萬論闡揚孝道,闡揚師道,我們能做到幾成?下面九句就是教導我們落實孝敬的綱領,什麼叫孝?慈悲心是孝,不殺生是孝,「修十善業」是孝;說孝,敬就在孝裡面,「受持三皈」是孝,「具足眾戒」是孝,「不犯威儀」是孝,「發菩提心」是孝,「深信因果」是孝,「讀誦大乘」是孝,「勸進行者」是孝。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無非教人孝親尊師而已矣,我們懂不懂?六和敬是孝親尊師,戒定慧三學,菩薩修學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普賢十大願王。我們選擇這五個綱目,五科,好記!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行行都不違背這五科的教誨,這個人叫行菩薩道,這個人叫學佛,這個人叫受持經戒,這個人可以「至心迴向」,他真有東西迴向;真的回過頭來,真的「為道作善」,決不是空口說白話,認真在做。佛說得很好,誰做誰得利益,諺語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佛法是平等法,我們聽了之後要懂得,要真正明了佛的慈悲,佛對我們的幫助,我們要孝敬於佛,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怎麼對得起老師?依教奉行才對得起老師;不肯依教奉行,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父母。也許有人問,我自己這樣修行,甚至於父母已經不在,與父母有什麼相干?你不懂得孝道,你要修行證果了,你的父母也一樣作菩薩、成佛了。你想孝養父母,父母不在你想超度父母,你拿什麼超度?念幾部經、念幾聲佛號迴向就能超度?那隻可以說是念比不念好。真正有效果的超度,你們去念《地藏經》,你看婆羅門女、看光目女人家怎麼超度?人家是受持經戒,依教奉行。自己得禪定,自己證菩薩果位,父母在惡道裡面立刻就超度,那才真的是以此功德迴向親人,真有效果。所以自己不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超度的功德不大。你能夠轉惡為善,你的家親眷屬不墮惡道,可以從地獄裡面超升;你能夠轉迷為悟,你的家親眷屬就可以到天道去;你能夠轉凡成聖,你的家親眷屬就可以永脫輪回。所以自己要真正修行,這才是盡孝,你圓滿成佛了,你的家親眷屬也成佛了。要報父母之恩,要報老師教誨之恩,究竟圓滿就是自己圓成佛道。所以經要熟,要深解義趣,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持戒。
『願生我剎』,這一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只有發願求生彌陀凈土,我們圓成佛道的時間縮短。不求生凈土,那你必須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你才能超越六道輪回;再斷塵沙煩惱,你才能超越十法界;再破四十一品無明,你才能圓成佛道。斷見思、塵沙那個時間我們不算,單單算破四十一品無明,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佛家常講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對法身大士說的,從破一品無明那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道,你看時間多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間大幅度的縮短,縱然是下下品往生,《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人,要經過十二劫花開見佛。十二劫的時間太短了,要跟阿僧祇比,簡直不能比,這是講下下品往生。上上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正因為不可思議,所以華嚴會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發願求生凈土。為什麼?縮短時間;他們在華藏修行,要證無上菩提時間長,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所以哪一個菩薩不希望到極樂世界去?問題就是他有沒有這個緣分?
我們今天因緣殊勝,緣分具足了,問題是我們想不想去?想不想去,大家都想去,要問一個你是不是真的想去?真的想去就要依教奉行,就要放下萬緣。這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聽說在中國大陸有不少誤會的人,他把事放下,工作也不做,到最後變成是沒有收入,吃飯都成問題了,這個錯誤的。不是說事上放下,事上要放下,釋迦牟尼佛也不講經,他也放下了,他何必辛辛苦苦,每天七、八個小時跟大家講經說法?事上不能放下,心上放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境緣不要放在心上,是叫你放下這個。對於事會做得更積極,做得更認真、更努力,為什麼?凈業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意思就是要度化眾生。這個度就是幫助別人,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大眾,這個事怎麼能放下?幫助大眾不能著相、不能居功,我做了多少事情,我有多少功德,那你就錯了。你要把這個念頭放下,要學諸佛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做,非常認真的做,為什麼說無作?心裏面清凈,一塵不染,做了就像沒做一樣,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是叫你放下這個。心裏面繫念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心希望親近阿彌陀佛,這叫「願生我剎」。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這一句話我們要了解它的意思,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你過去造的罪業太重,你一定墮三惡道,因為你懺悔,因為你回頭,你覺悟了,「為道作善」,依教修行,求生凈土,你才不墮三惡道。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非常明顯的看到「帶業往生」。過去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他們找了不少人去查《大藏經》,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於是極力的否定,說凈宗沒有帶業往生這個說法;帶業往生是祖師說的,不是佛說的,祖師說的不算數。這種說法曾經引起整個世界的震撼,許許多多念佛人慌張,我們都遭遇過。
實在說這一些學人粗心大意,這一段文這不是帶業往生是什麼?佛在入滅之前,特別教誡弟子「四依法」,佛就知道後來有這些人粗心大意,會誤會經義。所以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決定要以經典所說為根據。第二告訴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依佛經里頭講的意思,不一定是語言,佛沒有說帶業往生這一句話,但是這個地方是帶業往生的意思,我們依意思就行。前面「若有宿惡」,這不是帶業嗎?惡業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這不是帶業往生嗎?意思多明顯!佛教我們不要執著文字,不要執著言說,要懂得意思,依義不依語。
我們現在又看到有一些人執著,他是依語不依義,這個沒有法子;否定這個會集本,說會集本不是原文經典,主張一定要讀原譯本,不可以讀會集本。這個問題跟反對帶業往生一個意思,都是依語不依義。《無量壽經》的會集最早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一直傳到今天沒有人反對,偏偏反對夏蓮居的本子,奇怪不奇怪?王龍舒可以會集,夏蓮居不能會集,說夏蓮居是居士,王龍舒也是個居士。蓮池大師大家都尊敬,凈宗十三代祖師裡面,傑出的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善知識,他的《彌陀經疏鈔》對後人影響非常之大,《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三分之二是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為什麼蓮池大師可以採取會集本,現在人要反對會集本?會集本是依義不依語。而且夏老師這個本子,我們將現在存的九種《無量壽經》的本子,我們都印出來了,諸位可以比較看,不勉強。九種本子,你選擇任何一種本子都好,不必勉強。反對那個本子,一定要受持這個本子,這又何必?只要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都能夠帶業往生。
我們今天特別要著重就是帶業往生,知道我們自己的業障非常重。可是一定要記住,帶業只帶舊業,不帶現行,這一點千萬不要搞錯。不是說我天天造罪業沒有關係,我往生的時候都能帶得去,你要這樣想法,那你就錯了,你完全錯會意思了。帶業往生就在這第二十一願,佛是怎樣教導我們?真正悔過,真正回頭,繫念、發心,堅固不退,積德累功,要緊!要緊!
尤其是我們處在現前的社會,災難頻繁,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太平無事,那你就錯了。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香港同修告訴我,他說,我說什麼八月間有災難,結果沒事過去了,凈土法門法師說的話不可靠。什麼八月十大行星排成十字架,不是我說的,哪裡是我說的,我在報紙上看到的。是不是有災難?那真有災難,不是沒有災難,現在災難多頻繁。有很多人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一九九九年還有二十天,還沒到最後那一天,你怎麼能夠說它不靈?很難講!我們知道災難哪一天發生?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敢說。但是你看看現在的人心、現在的社會,我們看到《慕西雜志》,對於美國現前社會反常的現象那個統計,我看了非常驚訝,我在李木源居士桌上看到的。那個統計可以多印一些,放在外面給大家看看。
你看看現代的社會,社會造什麼樣的因,它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善因決定結善果,惡因怎麼會沒有惡報?看看現在社會,造的是不善的因。縱然是學佛修道之人,心裏面不平,那一股怨氣,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所以現在修行,說個不好聽的話,人不如鬼。老林長的冤親債主到這個地方來求授皈依,來要求聽經,我們今天二樓、一樓那個電視機為他們放的。他們還真的懺悔,想回頭,我們現在還是懵懵懂懂,怎麼得了?災難肯定是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我們心裡頭要做準備。災難來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心要定下來,念佛求生凈土。決定不要想著倖免,這個觀念錯誤。不怕災難來,我們也不求倖免,我們求往生,這個世間太苦了,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值得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