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大乘無量壽經(第101-105集1998-2006年)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一集)  2000/10/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倒數第五行,看「忍力成就這一段文: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上一次我們講到此地。黃念祖老居士引用日本大德在《會疏》裡面講了十種忍,這十種忍是引用《寶雲經》裡面所說的。這一段文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得用今天的一點時間,把『忍力成就』的意思做一個補充。《寶雲經》裡面說菩薩所修的法門各說十種就像華嚴經這一例子,這裡面講到忍辱說了十種。這十種所謂的是:內忍、外忍、法忍、隨佛教忍、無方所忍、修處處忍、非所為忍、不逼惱忍、悲心忍、誓願忍,說了十種。由此可知,我們平常講個「忍辱波羅蜜」,只是說一個大概而已,實在講連大概都沒有能夠說出來,所以「忍」怎麼個修法?可是忍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金剛經》上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忍耐你就會有成就。所以佛在經典教導大眾修學,沒有一地方不提到「忍」這個字聖人之所以能成聖,賢人之所以能成賢,菩薩之所以能成菩薩,佛能成佛,沒有別的,能忍而已。不能忍,這個世間小事都不成就,何況是大道!

  經上說這十種忍,第一種叫「內忍」。什麼叫做內忍?這是說我對於物質生活環境,乃至於精神生活,遇到苦難的時候,飢寒交迫的時候,憂悲苦惱的時候,自己要能夠忍受,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樂天知命。像孔老夫子學生顏回,他這一做得相當圓滿。顏回,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記載,他的物質生活非常缺乏,《論語》裡面說:「一簞食,一瓢飲。」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竹簍來盛飯;喝水沒有杯子,瓢。瓢多半是用瓜,在大陸上用葫蘆最多,把裡面的囊挖掉,做為一個瓢。飲水用瓢,吃飯是竹簍子,貧困到這種程度夫子很感嘆的說:「這個生活是在別人非常憂慮,可是顏回不然,顏回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改其樂。」他生活很快樂這是屬於「內忍」。

  為什麼他能夠忍耐這樣困苦生活?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一定能忍;第二種是明了大道這是修行真有成就的人他能忍。我們看看顏回,顏回確實是屬於第二類的,在儒家是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儒家的果位也有三種就像佛法裡面的果位,有阿羅漢菩薩、佛,這是三個果位;儒家講,聖人賢人君子它也是三個果位。顏回最低限度,他是大賢之位,接近聖人的果位,對於宇宙人生大道理,他通達、明白了,所以不但能忍,而且過得很快樂

  其次一種,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像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早年的袁了凡先生,他的生活不富裕,但是能過得去,所謂是小康之家他能夠忍。他為什麼能忍?他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一生的命算定了。你每年有多少收入,一定的;你每年,那個時候年輕讀書考試,你考到第幾名,也是一定的。以後你的事業,都給你得很準確。算他五十三歲壽命盡了,命裡面沒有兒子、沒有兒女他自己在前些年,依照孔先生給他算的,仔細去核對,一點都不錯。每年收入果然如孔先生所說,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也如此,「算了!什麼都不想了,一切命里定的,想也是枉然。」所以他在南京跟雲谷法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人別說三天三夜,就算你在那裡坐三個小時你看看你有多少妄念?三天不起一個妄念這是很有功夫的人,雲谷禪師讚歎他;「你年齡不算大,禪定功夫值得人敬佩!」他就說:「我不是什麼功夫,我那個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枉然,不如不想就算了。」雲谷禪師聽了之後哈哈大笑:「我以你是聖賢,原來你是個凡夫。」所以凡夫之人知道自己命運妄念也就沒有了;這不是功夫這是屬於忍辱他能夠忍,不是禪定,了凡先生能夠忍。這兩種人內忍都能做得到。

  我們現在不上、下不下。上,構不到聖賢;下,比不上袁了凡。可是我們今天因緣殊勝,遇到聖賢之道。我們今天進到這個講堂來,是來學道的,是來修道的。學道、修道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忍辱波羅蜜學起。可是忍辱前面還有兩個階段不能不知道。佛最初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教我們能舍。諸位想想,如果不能舍,忍辱就談不上了。能舍、能放下這是最初方便,我們從這里下手。看到世間苦難的人,他需要幫助,我們是歡歡喜喜幫助他,一絲毫的吝嗇都沒有,能舍。能舍的人自然歡喜守法,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所以作姦犯科永遠就斷除了。有這個基礎忍辱就容易;沒有這個基礎忍辱難。學佛同修都知道忍辱波羅蜜重要,可是境界現前就是不能忍,諺語所謂:「看得破,忍不過。」忍不過有什麼法子!其實忍不過是沒有看破,果然看破了那就真的能忍。說看得破、忍不過,那個「看得破」是有問題,決不是真的看破;真看破了,一定能忍。這是屬於內忍。

  第二種,叫「外忍」。這個「外」我們就曉得,決定是從外面境界上來的,特別是人事上的環境。別人惡言惡語罵詈,在你面前稱「罵」,背後罵人叫「詈」;或者是侮辱、毀謗對自己,或者是人家在我面前,或者在背後,毀謗侮辱我們的父母兄弟親屬,乃至於我們的老師同學,這種種毀謗要能忍,不生瞋恚,決定不會起報復的念頭這一類屬於外忍。人為的毀謗甚至於陷害,這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們要想成就不忍辱不行。不要說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在中國曆史上也有一很好榜樣,諸位讀書都知道,韓信受胯下之辱,他那個忍是屬於這個地方講的外忍,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這些小小的侮辱陷害不加以理會,所以他有大成就。

  我們遇到這個情形,行不行?然後再仔細想想,我們有什麼成就?這正是古德所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一點不如意事情都不能夠忍受,這種人沒有前途,這是肯定的。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前途,從這些地方看相當準確。回過頭來我們自己想想,我們遇到外面環境侮辱,我們能不能忍?我們有多大的耐心?也有人說忍辱是有限度的,對!那個限度是什麼?就是他成就的大小。佛菩薩忍辱是沒有限度的,所以他的成就就太偉大了,沒有人能夠跟他比。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的成就忍辱能成正比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就歡喜學習,不能忍也得要忍。能修這個因,這是善因,善果自然在後面。

  第三種,叫「法忍」。「法」主要的是說佛法,你懂佛法你也就通世間法。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經,佛菩薩跟我們說他們親證的境界,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說,講個最方便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很多人不能接受;尤其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這是天文數字,現在我們的科技還沒有辦法突破娑婆世界的范圍。娑婆世界有多大?根據我們佛經上講的,有十億個銀河系。諸位想想,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科技算是相當發達,用無線電望遠鏡,還沒有辦法突破十億個銀河系

  釋迦牟尼佛講十萬億個大千世界,諸位要知道,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銀河系沒有辦法讓人相信。佛說這一類的話,我們能夠相信,這叫法忍;我們不懷疑,我們相信佛的話。一般人聽了之後,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他沒有法忍。這是大法世間科學技術發現要跟佛法比,這是小法。但是那些科學家,他沒有「佛法忍」,他有「世法忍」,幾乎用他全部的時間、全部的精神天天在研究。所以他有發現他有發明,又何嘗不是得力於「忍」的功夫?這個忍就是他有耐心,他能夠忍耐,所以他有成就佛法裡面修學,確實佛講得一點都不錯,「一切法得成於忍」。

  我們想學佛,頭一關要入佛門,說實在話,我們現在沒有入門,在佛的大門外。這個門檻是什麼?我執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身體執著是我?《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要破了,這才入佛家的大門。說「我相」大家不太容易體會得到,不但初學你很難體會,老修也不容易體會到,老修行的。我們用現代語來說大家比較好懂,「我執」就是現在人講的「自私自利」,這個大家好懂。哪個人不自私?自私沒有入門。佛的大門就是你要放下自私自利,你才能入佛的大門,裡面還有二門、三門,最後才登堂入室。你頭一個「自私自利都不放下你就永遠在佛門之外,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

  佛在經上說我們現前這些大眾,見到佛像都知道頂禮三拜;看到這里講經,都非常歡喜到這兒來聽。沒有入門,為什麼?還是自私自利這就是講,我們跟佛有緣,我們接近佛的氣氛,現在人講「磁場」,這個磁場不錯,很好、很舒適,我們到這兒來享受一下,沒有契入;換句話說,佛法真實的受用你沒得到。真實的受用怎樣?跟你講也講不清楚,必須你自己契入你才知道。古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親自嘗到,佛法裡面真正的享受、快樂才會得到。聽別人講、聽佛親自講,還是隔一層,必須要親證,親證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這是佛教給我們方法,特別是大乘法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自私自利念頭錯誤的,肯定是錯誤的。

  你們也許看到我上一次在香港香港亞視來訪問我。何守信先生他說一句話,他說:「法師!世間人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換句話說,人自私自利為自己是正確的,這有什麼過失?」他提出這個問題我當時就制止他,這一句話是錯誤的,這一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人不為己就成佛、成菩薩了,怎麼會天誅地滅?哪有這個道理?人要是專門為己,就天誅地滅。這個話講錯了

  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得很多,不是假的。昨天上有兩位居士跟我在一起吃飯,我們都談到輪迴事情,許多事情他們一生親自經歷的,決定是真實。前兩天美國一位同修給我寄了兩本書來,是美國一個教授用了大概是二、三十年的時間搜集這些輪迴事實,寫出這兩本書,舉出二十輪迴例子、實例。這是文本的,我交給我們同修來翻譯。因為中國有個不好毛病中國祖宗講的話不相信外國人講的話就相信,外國月亮圓。現在我們看看外國人講這個輪迴看你不相信你能不能接受?

  我們為什麼生生世世搞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自私自利害了。佛教我們把這個錯誤觀念轉過來,起心動念我們為社會想、為眾生想,特別要為那些苦難眾生想,不要想自己,多想別人,多替別人做事,我們非常快樂。我們全心全力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不求果報果報無比的殊勝,這些例子太明顯了。《了凡四訓》現在有不少人大力在提倡,馬來西亞還用電視劇的方式把它演出來。這個連續劇的錄像帶送到我這里來,我看過了一遍,大致上還算不錯,當然還沒有演得盡善盡美。聽說他們還需要改進,重新再拍這個記錄片。現在這個片子我覺得可以流通,雖然裡面還有一錯誤,但是有一些人不願意讀書,看電視劇他行,他就能利益,所以我主張這個片子可以流通。從這裡面我們了解因果道理因果事實真相,真正通達了,我們忍辱功夫也就提升。擺在我們眼前例子,非常非常之多,只要諸位同修留意,你看看人不為己,天會不會誅他?地會不會滅他?不會!我們要很仔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有心得

  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我第一次到新加坡來弘法認識了他,好像在第二年、第三年,他就得癌症。他那些診斷的x光底片三十多張,我都看過,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內臟,幾乎每一個部位都擴散到,醫生告訴他只有三個月他是被病逼著不能不放下,無可奈何;不是他心情放下,是要死了死了你還有什麼東西能帶得去的?這是放下了萬緣,到居士林來作義工,活一天替佛教工作一天,為佛教、為社會、為大眾服務,認真努力在做。十年過去了,他的病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所以人家說這是奇跡。人到不為己的時候,天也不誅他,地也不滅他。他要是為自己,十年前就過世,就不在此地了。這是一個很好例子,所以大家要細心去觀察。

  至於有一事情做得不能盡滿人意的,這個事情平常釋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做事情也不能叫個個都滿意。現在外面說閑話的人很多,「你們收了彌陀村這么多錢,彌陀村為什麼還不蓋?」不是不蓋,找不到地。最初隔壁這塊地沒有談成。洪恭蘭老居士來找他,說他有一塊地在楊厝港,我們也去看了,不錯,很歡喜,非常可惜,洪老居士那塊地租給日本人,租約三十年,人家才用八年,後面還有二十二年,他不肯交出來,我們又沒有辦法。洪老居士說是前天往生了,雖然這一樁事情,他獻地沒有獻成,他這個心是善的,他真心想獻出來,他不妄語他還會有善的果報。這個事情沒有談成,往後我們在報紙上聽到唐城經營失敗,關閉了,我們就想,如果把唐城那個地方,我們拿來做彌陀村非常理想,也很認真的談,談了有兩、三個月,到最後又不能成功。所以李木源逼不得已來跟我說,我們把居士林往上發展。他準備把我這一層大樓往上再去加兩層,我就問他基礎行不行?他說在技術上可以做到。這一他在北京,過幾天回來之後,恐怕就要準備要開工了。

  居士林底下那箇舊大殿旁邊,就是靠我們現在的廚房,那個地方好像有個角形一塊地,把那一塊地蓋成七層樓,將來居士林就蓋滿了。他說七層樓大概可以能夠有三百多個房間,三、四百個房間將來這個地方住眾,也能夠容納幾百個人,我想五、六百個人是可以在一生活在一起共修。這是逼不得已,沒有辦法找到地皮。這個事情一定要做,決定沒有私心,這個錢決定不是自己去用掉的,沒有這個道理的。如果他要有私心,把十方的供養要裝在自己荷包裡面去,那就天誅地滅了。所以大家仔細觀察,很多的例子在我們周邊,我們仔細去觀察就明了。

  我本身也是個例子,我過去講經也多次跟大家說過。我在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這過年我都七十五歲了。什麼原因?明了之後把自私自利放下,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佛法是教化眾生的。念念為這個世間苦難的人老人病人、窮困之人,我們常常放在心上,常常尋求機會幫助他們。特別是人在晚年,現在這個社會孝順兒女幾乎找不到了,晚年很苦。縱然你有財富,你的精神生活很苦,沒有人照顧。何況這個世間苦人多、貧困的人多,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不但要安定這些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這些人的精神生活,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一都是屬於「法忍」。

  第四、「隨佛教忍」。隨是隨順,教是教誨;如何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就如世間求學一樣,諸位想想,我們小時候上小學,你沒六年忍耐的功夫,你小學就畢不了業;初中、高中合起來又是六年大學要跟研究所合起來還是個六年你要沒有這十八年,如果拿博士學位要二十年,你沒二十年的忍耐功夫,你的學業怎麼能完成?佛法裡面的求學超過世間世間求學,學校教育二十年還有個年限,佛法里頭求學沒有年限的,從初發心如來地,一般佛經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你能不能受得了?你說:「這個時間太長了,算了,我不學了。」那你就放棄了。你要真正有耐心,不怕經歷長劫的時間,認真努力的學習。這里頭最重要的,接受老師的教誨。老師教導我們的,有時候他不給我們說明,我們覺得他很沒有道理。很沒有道理怎麼樣?要隨順;不隨順,我們的學業就不能夠成就

  我在早年跟李炳南居士學佛。聽說有這么一個大智慧、大修行的人,心裡很仰慕,到台中去拜他作老師。還有兩位介紹人,一位是出家的懺雲法師,一位是在家的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跟他同年,很好的同參道友,這兩位大德介紹我到台中。一見面他就開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當時聽起來覺得不合道理。「第一個條件,你到台中來跟我學,從今天起,只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其他的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一律不準聽。」你看這是什麼條件!「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文字,」就是看書,「無論看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我同意不準看。第三個條件是你過去學的幾年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他說:「你能不能接受?你能接受,我就收你;不能接受,你就到別的地方去。」

  我們當時聽了這個話,確實感覺得很茫然,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怎麼這個老師這么跋扈,這么自大,只可以聽他的,不可以聽別人的?但是想一想,既然來了,而且有兩位大德特別給我介紹的,我就受了。接受之後,他老人說話的語氣,就和藹得多了,跟我講:「五年我這條件只守五年。」還有期限的,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情。這個是什麼?這個要「隨佛教忍」。如果當時我們不能忍耐,聽到這個話好像條件太苛刻,我們就離開了,我們就不能有今天的成就

  究竟是什麼道理?我們也不敢問,問了他也不會講。一直到什麼時候才搞清楚?我十年前到新加坡來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才搞清楚。其實演培法師不清楚,我清楚了。他跟我學佛故事,他是從出家作小沙彌,十幾歲就出家作小沙彌,人很聰明,也很頑皮。演培法師的頑皮,大概新加坡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他有個老師在此地,廣洽法師。演培法師非常頑皮,廣洽法師打過他。怎麼打法?叫他去洗澡,洗澡衣服不就脫了嗎?廣洽法師把他衣服都拿走,然後拿著竹鞭到浴室里去打,所以是非常頑皮。聰明!早年他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他說諦閑老和尚他也是這三條。於是我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這三條不是李炳南居士的,也不是諦閑法師的,是佛門里祖祖相傳的。這叫什麼?這叫師承」,祖祖相傳,我們這才懂得,三個條件完全相同。但是演培法師不服,溜掉了,偷偷的逃出去了;他逃到廈門,廈門那個時候,太虛法師在那裡佛學院他就到那個佛學院去念書。他說他跟諦老法師大概只有一年,一年就逃掉了。可惜!我那時候替他可惜,他要不離開諦閑老法師,他的成就不這一生我們所看見的,那成就不得了!

  所以親近知識如果沒有耐心的話,那怎麼行!不過我比他幸運,因為他那個時候才十幾歲不懂事,我要是在十幾歲碰到李炳老,可能也像他一樣跑掉了。我去親近李炳南居士,三十歲了,儒家講「三十而立」,畢竟理智能夠降伏感情。所以我沒有跑,我還很認真學習。學習依照老師這個規矩去學,半年之後就有顯著的效果,我才懂得這個方法好,實在是高。為什麼?只聽老師一個人講經,其他都不能聽,等於說是閑雜音聲的緣斷掉;我們接觸的佛法比較純、比較專,趨向這個方向不像從前那麼雜亂。看書,老師沒有同意的都不準看,半年下來精純,得到一點受用,煩惱輕、智慧長。

  所以古大德教學,我們才想到,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用這個方法不準你看、不準你隨便聽,以這個來約束你,讓你的心從雜亂轉趨精純,長時間這樣薰習,不知不覺走入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才算禪定;「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所以古人用的這個方法確實是高明,我們深受其利,不知不覺得利益老師限定我五年,我五年還不到,大概在第四年我就跟老師說:「這方法好,我願意做十年。」老師笑笑。的確,像我們這種中等根性的人,十年下來我們的根才真正扎穩,沒有十年,我們的根不夠深。所以老師要求五年這是什麼?看看我們還能夠接受;如果他說十年,也許我們就懷疑、就不學了,太長了。十年是什麼?一定要自己發心,你覺得這個方法好,再延長五年。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有,我們在古人傳記裡面看到的,有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智慧才能夠展開經卷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經過這個嚴格訓練,怎麼能成功?這個要很大的忍耐功夫

  第五叫「無方所忍」。這個經上說的例子很好,它說有人白天可以忍,晚上不能忍;有人晚上能夠忍,白天不能忍;有人在這個地方可以忍,換一個環境就不能忍;還有在大威德長者面前能忍,在同輩或者在不如自己這些大眾面前,他就不能忍。這一類叫「無方所」。所以佛教菩薩一切時、一切處所、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統統都要忍。忍耐,決定沒有范圍,決定沒有邊際。對大威德長者或者是真正有修有證的得道的高僧,我們要忍,對一個無知無識、不學無術的人,我們也要忍。

  忍的表現在哪裡?普賢行裡面的「禮敬諸佛」。唯有從忍辱,我們的平等才能夠現前。我們對佛菩薩那一分敬心,對待一切眾生也是這一分敬心,決定沒有差等;如果有差等,「忍」這個字就沒有了。平等恭敬平等的讚歎,平等供養這是大道佛道平等道,不平等就不是佛。我們跟佛學最重要的就是學佛的真平等,以真誠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我決不能欺騙別人;別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別人。為什麼?心地平等的人他在迷位,他沒有覺悟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覺,我們在學覺。學覺,佛是覺悟的好樣子,要向佛陀學習,我們才會成就要學得像佛,佛沒有一樣不能夠忍耐,這叫做「無方所忍」。

  第六,「修處處忍」。這個經里頭也有一例子,說有人對父母能忍,對他老師也能忍,對他夫妻家親眷屬他能夠忍,但是外面人他就不能忍。佛說菩薩仁者不是這個樣子就如同對父母邊那一種耐心,那個忍耐的耐心,對於陀羅要有同樣的忍耐。「旃陀羅」是梵語,古印度最卑賤的一個族群,現在我們講「奴隸」,這是最卑賤的,佛舉了這個例子。我們對待奴隸那個忍耐,也像對父母一樣,這佛法講的平等這叫做「修處處忍」。由此可知,這個「處處忍」是在人事環境裡面。「無方所忍」是主要在一切空間、一切時間,是屬於外面境界的一個耐心;「處處」是對於人事環境上的忍耐。

  第七種,「非所為忍」。經上有這個說法:「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親友故生忍。」我們看了這些經文就懂得,這是說什麼?忍耐是有條件的,有條件是有所為的。「非所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條件的,這是菩薩應當修的。凡是里頭附帶條件的,那不是真正的忍辱,是你有企圖,是你有目的在此地,這不是佛陀教導的;佛陀教誨是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我們忍耐不是想得什麼好的果報,所謂是一般人講:「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我希望將來成就而來忍辱波羅蜜你還是有所為的。有所為,就是佛家講的有為法,有為法最高的成就不是在相似位中,也算是不容易了,在相似位中;真實位沒有分。這個道理,我們愈想是愈有理。

  我們要學諸佛菩薩,這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是無所而為。雖然為一切苦難眾生,心裡著不著相?如果要著相了,他又變成有所為而為。為一切眾生示現榜樣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給我們做好樣子他是來表演的。這個世間,像演藝人員,他上舞台表演,他是要拿報酬的,如果沒有一份很高的報酬,他就不去表演了。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他不要報酬,名聞利養統統不要,心地清凈痕跡都不落,這叫做「無所為而為之」,這就是「非所為忍」的意思。確實這個境界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換句話說,六道凡夫不可能。不但六道不可能,四聖法界也做不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通的佛果都還不能做到。誰做到了?法身大士做到。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果然能做到,你就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你距離法身大士很近了,這是第七種。

  第八種,「不逼惱忍」。這一條是我們想像佛教給我們這些戒律,依最基本的五戒十善。我們五戒十善為什麼修不好?不能忍,沒有忍辱功夫。如果有「不逼惱忍」,逼是逼迫,惱是惱害眾生,不逼惱忍,你的戒跟善就清凈了,五戒十善你能修得圓滿十善裡面不殺生,不殺生裡麵包括不惱害眾生;不偷盜,決定不能存一念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如果有一念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叫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的盜心動了。小乘雖然不犯戒,大乘已經犯戒了;起心動之處。由此可知,到下面不妄語、不兩舌,乃至於不貪、不瞋,沒有一條不是惱害眾生;不但逼惱眾生,實在講,是逼惱自己。我們冷靜去思惟,細心去觀察,害自己,自害害人。根本的原因,不能忍辱,不能忍。能忍,十善業不難修,自自然然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不僅是五戒,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誨,都能夠遵守而不違背,它的根就是在這條「不逼惱忍」。

  第九句是「悲心忍」。這個意思更深,這是大慈大悲,悲心忍。凈業三福最後一條,頭一句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落實,表現在事相上,就是無條件愛心,愛一切眾生勝過自己,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心顯示不出來,菩提心沒有發,發菩提心不是在嘴皮上的。我們從經論當中理解佛所說的,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什麼叫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這真誠。這兩句說得容易,你能夠體會就很難就不容易;你能夠做到,那就更難。真誠心的自受用,佛學的名詞叫「深心」。深心大家也不好懂,我們要把它意思說出來,「好善好德」。這個「好」是愛好,好善好德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大慈大悲,真誠心落實在事相上,如是如是。我們自己沒有一個好善好德,對別人沒有一個無條件愛心,就是你沒有「悲心忍」,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

  最後一條叫「誓願忍」。這一條難,你所發的願要兌現;你要沒有忍辱功夫,你發的願不會兌現的。最明顯的,四弘誓願,我們學佛同修,無論在家、出家,有沒有在佛菩薩面前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早晚課天天都在菩薩面前發願,一條都不能兌現。什麼原因?沒有「誓願忍」。

  我們看看經上講的這十種忍,說實在的話,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你要果然有一具足,十條統統具足;一條沒有,那個九條也沒有。這才真正體會得《金剛般若經》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這么久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消息渺茫,毫無訊息。問你:「有沒有把握?」「不行,沒有把握。」為什麼從前人修個三年五載就真有把握,我們今天搞了三、五十年還是沒有把握。原因在哪裡?沒有忍耐的功夫。這才知道忍耐是多麼的重要!可是「忍力成就」之前,在本經也給我們說了一些先決的條件,頭一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都要忍耐。貪圖享樂,不能吃苦,這個人沒有忍辱;換句話說,他沒有成就,即使有成就,也很有限。這八個字很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看輕。

  佛當年在世,快要離開人世間的時候,學生們很多向佛請教:「你老人家在世,我們都是跟你,依你為老師;你老人家不在世了,我們要依誰為老師?」大家都知道,佛說:「以戒為師。」可是佛還有一句話我們疏忽了;「以苦為師」。就是這兩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是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好!為什麼?對這個人間沒有貪戀,容易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容易。如果你生活過得太富裕,你覺得這個世間不錯,極樂世界光聽說沒看見,那不能作數,還是這兒好,對這個世間有貪戀,這對於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傷害,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機會,錯過了。應該怎麼辦?佛菩薩做種種示現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自己有福報,應當把這個福報布施給那些沒有福報眾生給他們去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有福報享福,人家說:「這不是天經地義嗎?」在修道人來說,你錯了你有福享福就害了你,那個福就是魔,障礙你的道業。你要是一轉過來,把你的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這是真正智慧,遠離一切魔障你真正超越了。

  所以古時候大德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的確是富貴人家出身的,是王子身分古時候所謂的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這樣的身分,把自己富貴舍棄,出家去修苦行。為什麼?這樣作法正確的,享受人間富貴錯誤的。你要曉得,那個富貴不是一生修得來的,多生多劫修的富貴,享福的念頭一起來,迷了,享受人間帝王福報,迷了。這個福報舍棄掉,更大福報來了,作佛了。

  諸位同學你冷靜去想想,在咱們中國清朝時代帝王福報最大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福報絕對不是十世所修的,十世修不到;幾十世所修的福報,一生就享盡了釋迦牟尼佛的福報也是幾十世所修的,他不享了,不享就更大福報出現,成佛了。這兩個人你仔細去比較一下,還是願意作皇帝,還是願意去作佛?也許一般人想到作皇帝好,作佛天天到外面托缽,過那麼苦的生活。可是你要曉得,作皇帝還要搞六道輪迴乾隆是一個皇帝,一生當中有沒有造罪業?不能避免。你去看他一生的歷史就知道了,也冤枉殺了不少人。所以作皇帝怎麼樣比,都比不了佛。佛多麼自在,所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得大自在生活這是帝王享受不到的。這就是迷跟悟了。

  破迷開悟關鍵在忍耐,什麼都要忍。真正能夠忍耐,然後才懂得『專求白法,惠利群生』,決定不會有一念頭去為自己。我們修行修行也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我們自己,常言說得好,我們修學苦行,斷惡修善,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也不是為自己;轉凡成聖,還不是為自己。怎麼知道不為自己?佛在經上說的,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哪裡為自己?由此可知,示現在這個人間是為眾生,轉惡為善也是為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專求白法,惠利群生」。這個地方講的群生,是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局限這個地區,也不是講的這個地球,范圍太小了。大乘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末後一句讚歎:『志願無倦』,「志願」不是別的志願,是普賢十願。真修,不是每天念念就算了。課誦本將普賢十願列入課誦的經文,每天都在讀誦,天天要念,念完了就完了,它不起作用。第一願「禮敬諸佛」,你天天念,你對人是是有禮敬?沒有做到,念一輩子都做不到。第一條做不到,後面全都沒有了。六度十願都有次第的,後後勝於前前;換句話說,沒有前面這一條,絕對沒有後面一條。像蓋房子一樣,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一層一層往上蓋的。沒有禮敬決定就不會有讚歎,就不能有供養;沒有布施持戒忍辱就談不上

  聖人的教誨他有次第的、有層次的,我們不能夠錯亂。普賢的弘願每一願末後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所以菩薩的願也無窮盡末後說得更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完全落實了。現在落實在我身上是個什麼樣子?這個最重要。我自己一定想到,我現在是什麼身分?我現在的是哪個行業?人貴自知之明,人要不自知,他就是個糊塗人,糊塗人就凡夫。人有自知之明,這個人覺悟了,是明白人,明白人叫菩薩,轉凡成聖就在這里。

  我們現在身分,是出家身分;我們從事的行業,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我有沒有盡心盡力把這個行業做好?像菩薩所說的,「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從事上說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從上講的。這就世間人常常說的敬業,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這個「敬」,如何用在「業」上?用在業上,生活工作行為,敬業,我一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我們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個總題目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全都包括在其中了那是總說。別說,我們現在出家身分,我們從事教學這個行業,我每天是不是很認真努力去讀誦經典這是自行,是上求佛道我所讀的、我所理解的、我所學到的,是不是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做到了,有人來問,我也說清楚了,我也說明白了。

  「意」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屬於意業,念念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三樁事情我們都要做,但是三樁事情有一個重點,重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因為我們這個工作是教學,教學是幫助人破迷開悟其他的是附帶的。這是我們主要的,主修跟助修要分得清楚。這一切的一切,全都屬於「忍力成就」。我們不能夠不明了,不能不清楚,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在經上講的理很深,事也講得很多,在六道輪迴當中,得人身非常非常難得,這個機率太少了佛說的話我們能相信嗎?只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就會覺得佛的話可以相信。

  佛給我們講,得人身具備的條件五戒十善。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十惡多、還是十善多?冷靜去想一想就曉得,我們惡的念頭多過善的念頭,惡的言語多過善的言語,惡的行為多過善的行為,那這好了人身就得不到了。要得人身,確實善決定多過惡,十分里七、八分是善,二、三分是惡,無論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這樣一個比例,那你就很寬心了,來生還能夠保住人身。如果說,我的善跟惡是一半一半,非常不保險,總要到七、八成,這才靠得住,不至於失人身。我們從這個地方冷靜去觀察思惟,就曉得佛所講的話有道理,值得我們相信。

  得人身佛說人得人身可貴。可貴在哪裡?可貴在開悟,可貴在超越六道輪迴要想開悟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就只有佛法。聞佛法機會不多,新加坡人身的將近四百萬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成比例。得人身者聞法是大幸;如果得人身而不能聞佛法,依舊起心動都在惡業,這個人身有什麼可貴?轉眼之間三途去了,這不可貴。我們現在確實值得慶幸,我們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不容易。我們這一生有沒有能力超越三界?有沒有能力過佛菩薩智慧生活?那就完全看自己的「忍力成就」。學佛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而且這個耐心,一天都不能放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什麼是我第一大事?學佛是第一大事,才能有成就,這要沒有相當的忍力,不會成功的。

  初學的時候,往往是日以繼夜。過去在台中跟老師學講經,那個時候年輕體力,每天晚上三點鍾睡覺沒有問題,第二天照樣工作。所以干什麼都要年少才容易成就,中年以上難了,體力不行了;縱然有願心體力不許可。三天三夜不睡覺,你還精神嗎?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三天三夜不睡覺完全正常,什麼工作照辦,絕對沒有疲倦的狀況,有體力,可是現在就不行了。所以必須要把握著機緣要把時間,決定要有成就,一切都要靠忍耐。這一經文,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二集)  2000/10/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2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三行,我們看「利他行」: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上面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惠利群生」這是慈悲的落實,「忍力成就」是忍辱波羅蜜的落實,接著說『於諸有情,常懷慈忍』;也就是說,「惠利群生,忍力成就」我們要恆常保持,念念不忘利益眾生。「惠」是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意願。菩薩布施,決定是對眾生有利的;世間布施里頭,確實有有利益的,也有有害的。至於妖魔鬼怪布施,決定是有害的;你初接觸,似乎他很和善,到最後吃虧上當,後悔莫及。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能夠辨別,佛菩薩純以利益眾生的心為心。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四個字我們必須要做到、必須要學習。修行有沒有心得、有沒有功夫,在你面貌上就看到,這正是最鮮明的境隨心轉,我們的面貌轉得最快、轉得最明顯。諸佛菩薩這四個字圓滿落實,「和顏愛語」。古德說「內無妄染」,你的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污染,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溫和,這就是「和顏」。我們今天容貌表現的令一些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厭,什麼原因?我們裡面的妄想雜念太多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容顏怎麼能夠溫和?這是事實真相

  黃老居士註解裡面引用《勝天王般若經》上一段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菩薩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清凈教,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所以佛家道場寺院、庵堂,一進山門彌勒菩薩放在山門的當中,讓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他滿面笑容。所以你要問:為什麼把彌勒菩薩放在山門口?放在對著大門正中央?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做的,這是菩薩

  什麼叫菩薩」?我們要搞清楚。也許你說:「他是菩薩我不菩薩菩薩對人笑,我不菩薩。」「菩薩」是古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覺悟的人」,玄奘大師翻譯作「覺有情」。我們是凡夫凡夫叫「有情眾生」,我們的情識沒有斷。情是什麼?煩惱煩惱習氣沒有斷,現在開始學佛皈依三寶,就是覺悟了。皈依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你修覺正凈,遠離迷邪染,你就菩薩菩薩日常生活行持就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學佛,既然做了菩薩,諸位同修,在家同修有不少都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你一定要學菩薩;你不菩薩,你受菩薩戒,就對不起佛菩薩

  菩薩從哪裡學起?見到人,先以笑臉迎人,這是菩薩頭一條;見到人不會笑,就不菩薩菩薩見到人一定要先笑,笑臉迎人,就像彌勒菩薩一樣,要能包容。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不是造印度彌勒菩薩印度彌勒菩薩像大概跟觀世音大勢至差不多的像;我們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是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期,跟岳飛同一個時代,現在我們造他的像。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出身分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佛門有這么一個例子你要是說身分,你一定要走;你要不走你是妖言惑眾,你別有企圖、別有目的,總是求取別人的恭敬供養。所以身分一暴露,他就離開人世。大家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再來,於是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他的像非常非常好,表法的意思非常明顯。

  如果肚量不大,不能包容,諸位想想,他怎麼能笑得起來?特別是生活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無論是個人的修學、團體的共修,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總是善惡參半,那已經就不錯,已經就值得讚歎了。這個道場、這個人,他有七分都是作惡,還有三分修行,就值得人讚歎。為什麼?世間人他造惡是百分之百,一分修行也沒有,能有三分修行,就太好了、太難得了。你要要求到十分修行,我勸你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就對了。要求自己要百分之百的修行,要求別人有十分之三就很好了,如果有這樣的雅量,你一定就是滿面笑容。

  現在在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楞嚴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聽到同修,有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人反對凈土法門法師提倡《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應當把這會集本燒掉。因為有很多同修已經都在念了,這位大德看到之後:「你們把它燒掉!」請問:現在凈土法門法師每天早晨都講一個半鍾點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要不要燒掉?佛法需要智慧,要覺悟,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錯了!實際上他並不是反對經典,是反對我這人天在這里講經,講得他們不耐煩。我今天離開台灣了,台灣有一法師很高興。為什麼?從前曾經找到我這里來告訴我:「凈土法門法師,你講經講這么多年,夠了!不要再講了。」我說:「好,我聽你的,不要再講。」為什麼?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你叫我不講就不講。那邊又有一些人講:「法師你要天天給我講經。」「好,隨順你,我就再講。」我們恆順眾生,不是恆順某一個人。所以這是決定要有智慧要有理智。

  如果說會集是不可以的,我們過去讀過,實在講,我讀經也並不是很多,我讀過《楞嚴經通譯》,這部書是明朝末年憨山德清大師所做的,他的著作。憨山大師玄義的部分,它不叫玄義它叫「玄鏡」,實際上也就是玄義,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楞嚴經》是會集的,不是佛有系統在一所說的,不是的。所以《楞嚴》傳到中國來之後,祖師大德判教就非常困難五時判教到底判它在哪一時?仔細觀察它的經文,有阿含時,像阿難尊者摩登伽女之難,那是屬於阿含時;有方等時,有般若時,又有法華時。到底是哪個時候講的?憨山大師說,前人也有這個說法,不是一時所說的。不是一時所說,就是佛在多時所說的,然後把它會集成這么一本書

  既然《楞嚴》是會集的,我們想想在《大藏經》里必定還有一經典也有這種情形,會集怎麼能說錯?我們從這個地方推理,去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又何嘗不是會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說過經,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就講得很明白,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句話,他所講的經,古佛所說的,古佛決定不是一尊。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是會集古佛所說的。如中國孔老夫子一樣,夫子一生「述而不作」,祖述古聖先賢的教誨。這哪裡有錯?現在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這些大德,我們聽他在各個地方開示他也是將古聖先賢的話,這里摘一點、那裡摘一點來供養大眾,也是會集;就像我們招待客人一樣,我們擺一盤水果,裡面有好幾種顏色、好幾樣東西,那不是會集的嗎?我們這個供養端出去,人家歡喜

  會集沒有過失!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批評無量壽經》過去幾個本子的會集本,他不批評會集,是批評會集的人改動了經上的原文,他是反對這個。會集不是翻譯,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文字,會集不行,會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一個字不可以改動,這才值得人尊敬。改動原文,在這幾個會集的大德是決定沒有問題。為什麼?他改動的比原文確實還好,改得好。改得好為什麼還要反對?反對是這個例子不能開。你改可以,沒有問題;你開了例子,後面來的人沒有你的德行也沒有你的學問,他看到經典不懂,他隨便改改,那不把經典改得亂七八糟?這樣大家都來改,經典傳到往後還能看嗎?反對這一點。所以一定要懂得祖師反對的是什麼,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不是反對會集,也不是反對像龍舒居士、魏默深居士他們改動經文,他們改沒有問題,改得好。這些人都是有修也是有證的,《往生傳》上都有他們的名字。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之後後患無窮,是這么個意思。

  正如同印祖反對廢棄出家度牒,這個事情是清朝順治皇帝做的。他在《文鈔》裡面提了多少次,對這一樁情感到太遺憾。順治皇帝當年廢止度牒一樁好事情,何必障礙一般人發心出家?從前出家不容易,要經過考試,度牒廢除就是廢除考試制度;換句話說,什麼人想出家都可以出家。這么一來,佛門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老法師是反對這個後遺症。在清朝以前,出家人經過考試,素質水平很高,得到社會大眾尊敬,所以出家人經典上都說得很清楚,「人天師」,在社會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不尊敬的,確實有道德、有學問,是社會大眾的表率。考試制度廢除,麻煩來了。所以今天我們的佛門出家人素質一落千丈,社會對我們輕視其來有自。

  我們佛門出家眾,確確實實比不上主教出家人;天主教的修士、修女,我們比不上他們。我在主教會教過書,他們要作修士(男眾)、作修女,至少要高中畢業,然後進神學院念三年到四年,畢業出來之後才能夠得到修士、修女身分程度高的,大學畢業的、研究所畢業的,最低限度都是高中畢業的水平。看看我們佛門裡面出家人,還有一些連小學都沒畢業的。這是我在台灣看到的,在這一方面文化水平比不上別人。所以神父修女出來,社會大眾尊敬他,確實他有知識水平擺在那裡。所以考試制度好,不應該廢除,印祖對於這個事情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我們要明了祖師贊成、不贊成,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要知道他所講的道理

  「菩薩行」,菩薩的是高度智慧生活我這說法大家就好懂,要說「菩薩般若波羅蜜你就不懂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菩薩的是高度智慧生活,無論他是工作或者處事待人接物,高度的理智,他不感情用事,這是我們應當學的。特別重要的是底下一句那是教我們初學的,「隨順清凈教」,隨順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清凈教誨。「清凈」有兩個意思,佛教我們要修清凈心,這一部經漢譯的經題「清凈平等覺經」,經典裡面教導我們要修清凈平等覺,這是清凈教誨;另外一個意思,佛教化一切眾生是從清凈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

  佛教眾生,我們在經典看到記載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家常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好像辦我們的佛學講座,辦講座大家在一起研究,辦這種活動辦了三百次。每一次時間長短不一定,看佛講的內容。講的東西長,時間就長一點;課程短一點,時間也就短一點。不是佛喜歡辦這些活動,佛實在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活動是怎麼辦的?都是有人啟請的。三百餘會就是三百次的活動,四十九年辦了三百次活動。

  像今天馬來西亞有十幾位同修來看我,跟我談我們到馬來西亞去辦活動,這就法會,就這樣形成的。他們來跟我商量,想請我們的同學馬來西亞去弘法。我說:「好!」我說:「你請法師去到那裡住多久?」他說:「住一個月到三個月行不行?」我說:「不行!他們一個人到那裡住一個月到三個月他在此地不能學了,我們培訓班都受障礙了。」所以我跟建議我說:「不可以超過一個星期。」這是我們的法會規模小、時間短。他說:「我們希望那個地方講經也不中斷」。我說:「可以不中斷。」他說:「一個星期怎麼能不中斷?」「這一法師去一個星期,那一個法師去第二個星期,不就不中斷了嗎?是不是?」他恍然大悟了。我說:「好,你去找我們會長談。」

  接著印尼有幾位同學來看我,他們也想請我們到印尼去弘法,到印尼首都雅加達。我說:「印尼那裡我沒有去過,如果有機會,我們先去看看那邊環境。」而且我提出來,我說:現在真正發心好事福報,什麼福報最大?辦學校福報最大,這是真實利益慈善救濟,他有苦難,他沒有得吃的,你送一點食物給他,沒有穿的,你送個衣服給他,你只能救他一時,你不能夠幫助他一生。幫助人一生是教學、是教育。我說:「如果你們有能力,應當辦學校。」如果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機緣,應當著眼在此地。

  像我們上一次在馬來西亞參觀華文的學校馬來西亞有不少華僑的小學、華僑的獨立中學,都辦得很好,辦得很有成就。新山這一邊我去參觀一個國光華文小學,它有學生四千五百多人,學校辦得相當好,聽說有很多學生想上這個學校,受名額的限制進不去。我們希望印尼也能夠像馬來西亞一樣,多辦一些華文的中小學。這個對於中文文化水平的提升、對於將來學佛,才真正奠定基礎經典的翻譯是非常艱難,多少年許多人都在做這個工作,很不容易。最好能學華語,直接的去讀誦、研究華文的經典古時候譯經的法師都是證果之人,並不是講開悟,真正證果,所以華文經典翻得好,不但是義理沒有差錯,佛的意思純正的保持下來,文字非常之華美。佛經是文學作品,在文學裡面它也有相當的地位,被文化界所尊重,所以華文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這是清凈教誨。

  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教化一切眾生、接受大眾供養,這也是佛的教誨。但是要記住,佛的教導,接受供養僅限於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佛陀在世每天出去托缽,接受一缽飯的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活在世間是業報身,每天要吃飯,這是飲食供養。第二個是「衣服」,衣服穿破舊了,可以接受在家人衣服供養。第三是卧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是睡眠出家人還是要睡眠。佛並沒有規定出家人不倒單,沒有這個規定,不倒是個人的事情佛經上沒有規定的。總而言之一個原則生活過得愈簡單愈好,所以接受卧具供養。第四個,這個身體生病病痛不能避免,病痛時候接受「醫葯」的供養。佛只給我們講這四樁事情,叫「四事供養」,這是如法的,出家人應當接受的,除此之外的供養,就是不應當接受的,這叫清凈教誨」。我們四事之外的供養不清凈,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

  我在許許多多地方也有不少很好信徒好心要建道場供養我,佛在經上沒有這一條,沒有說接受別人道場,沒有這一條。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沒有接受別人道場供養,我們學佛總要以佛做榜樣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有不少大富長者提供講經的場所,那些場所是借用,所有權、主人是在信徒的。《彌陀經》、《金剛經》只樹給孤獨園,佛在這個地方講過不少經,那個地方的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只陀太子、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共有的財產釋迦牟尼佛只是借用,這個可以。絕對不能夠接收他的產權,接收產權就錯了佛教我們出家,離開家了,結果沒想到又接收一個家,出了一個小家接收一個大家,這個麻煩不就大了?要知道家是個累贅,叫「家累」。出家是擺脫家累,結果你搞一個大道場,累死人!這是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我們過佛陀生活那就是高度智慧生活,就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這樣才是真正隨順佛陀教誨。我也勸我們年輕同修自己不要搞道場,自己搞道場最後是害了自己,你一生都不自在

  既然出家了,認真努力學經教。經教,你說:「我很笨,我沒有天賦,我學不好。」《彌陀經》上十六位尊者有個周利盤陀伽,你難道比他還笨嗎?我想你比他聰明多了。他笨的那個程度經典上記載,佛教他四句偈,教他上面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教下一句,上一句掉了。連那樣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很有耐心,都把他教成功了,最後他也大徹大悟,講經說法中國人所謂: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人能夠有恆心,奮發努力精進,沒有不成就的。何況還有三寶威神加持哪有不好的?

  但是修學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決定是一門深入。一生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專弘一部經,你就能成功了。一部經不必說太長,假定說講一個月這一部經一個月圓滿,講上十年,跟諸位講,沒有人聽,擺上桌椅板凳也跟它講,十年一遍一遍不間斷的去講,你成功了,你成為這部經的專家,世界第一。你能夠依教修行,依什麼教?就是此地講的「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你只要把四句學好,真正做到了,你的法緣殊勝,到處都有人請你去講經。你一年有十個地方去講,今天這個世界很大,你講一百歲都講不完你還地方干什麼?就不需要地方了。每一個地方去住一個月,講一個月的經,到處作客;作客人好,人家對你都恭恭敬敬的。作主人困難主人很苦;客人很輕松、很自在。處處作客,全世界各個地方去作客。尤其現在講經,聽眾都來自各個方面,他聽了歡喜他就請你到他那裡去講了。

  雅加達的那邊同修請我們去講經,還不是在此地聽了幾次聽了歡喜,才請我們去?所以一部經學會了,你的一生快樂無比,何必要搞個道場?累死了!這個決不是聰明人乾的事情道場給誰?道場給在家居士。在家居護法,我們出家人就做弘法,弘法跟護法密切合作,這樣弘法的人得很好,護法也做得很好,佛法才能夠興旺。這是講怎麼樣隨順佛的清凈教誨。跟大眾接觸,確實內心清凈真誠平等,自自然然表現出來是和顏愛語。

  講到「愛語」,這是四攝法之一。四攝法非常重要,佛菩薩他們的弘願,攝受眾生。這個「攝受」,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教化眾生。要教眾生,你用什麼方法讓對方對你生起敬愛之心,他尊敬你,喜歡你,願意聽你的話,這一套的手段就叫攝受攝受,佛講了四種法,人與人相處要懂得這四種法,你跟一切眾生一定都做了好朋友。四攝法要用在家庭,你家庭和睦;四攝法用在夫妻夫妻恩愛好合。現在常常聽到離婚,不懂四攝法,所以婚姻出了問題、家庭出了問題。我們常常聽到現在學校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不懂四攝法;員工不聽老闆的話,老闆不懂四攝法。所以這個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好好的來學四攝法,四攝法學會了的時候,什麼都通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間事最難相處的是人事,人與人相處、人與一切眾生相處,佛這四法說絕了。所以我們不但要學,要好好的體會這裡面的大道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怎樣把它落實。

  這四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送禮,諺語所謂「禮多人不怪」,常常送禮、小禮物,譬如說表示關心、表示愛護,禮不在貴重,是代表感情的。尤其是出門,現在常常到外國旅遊,看到一些小的紀念品,有些紀念品很便宜並不貴,但是回來之後送給你親戚朋友、送給你家人,家人會感激你出外旅行還沒有把我忘掉。不要看這一點關係很大!做老闆的,你們想想老闆出去旅行,出去無論到哪裡去,回來的時候有沒有給員工帶一點小禮物?不需要很大的破費,表示我雖然出門,對你們每一人都沒有忘記。一張卡片都是很珍貴的紀念品,不能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禮物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要懂得送禮。有一法師他們知道說凈土法門法師的法緣很好,演培法師還來向我請教過,要向我學習,我說這個很簡單:「送禮!」任何地方邀請我去講經,我都帶了許許多多結緣的佛書、善書、錄影帶、錄像帶,我都帶很多很多,跟每一個同修結緣,這是布施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追隨李炳南居士。他老人對於這個四攝法非常重視,教給我們:「你們學講經,一定要跟聽眾結緣;你不結緣,將來你就沒有法緣。」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結法,「哪有那麼多錢結緣?」「哎呀,簡單!你去買一包花生米,在門口,每一個進來的人給他一粒,就結緣了。這么簡單事情!」我們才學會了,買糖果、買花生,一大包。李老師那個時候講堂講經,聽眾大概是四百人的樣子,所以我們學生都在門口,笑咪咪的歡迎每一個人來,「來,來,給你,結個緣」,那個緣就這么結的,老師教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小事情,法緣就是這么結的。你學講經,你跟這些聽眾見面就好像沒有見到,理也不理會,你講經的時候誰來聽?所以我看每天你們晚上同學講經聽眾都不多,什麼原因?沒有結緣。你們如果買些糖果在門口結緣,你的聽眾就多了。你們要學會了,這也算是代代相傳。所以要懂得、要重視,要知道這個關係非常之大。這些年來我們跟九大宗教的聯系,經常往來都有禮物贈送,每一次見面都有一點小禮物交往,禮尚往來。

  第二是「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什麼?愛護他、關心他、照顧他、幫助他,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進步,幫助他改善生活品質,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裡面的善巧方便多了。到哪裡去學?佛的經典處處都是經典這是文字文字記載的是佛當年的言說,他句句話都是愛語,愛護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個非常苦難時代,苦從哪裡來的?是從眾生造作不善業所感召來的。我們要想脫離這個困苦消災免難,這決不是從果上來講,要從因上去想,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災難就能夠化解。

  今天我們看整個世界社會動亂人心不安,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天災人禍,這是個大問題,非常嚴峻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學佛的人常常聽到祖師大德說:「從根本修。」這一句話我們把它引申、把它延長,我們對於今天的社會也要懂得從根本解救,這才是辦法佛家講的根本,五戒十善;儒家講的根本,五常八德。我們看看動亂的根源,根本失掉了,根本動搖了。以十善業來說,現在一眾生,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貪、瞋、痴,人人都是造十惡業,社會怎麼會安定?天下怎麼會太平?人與人之間彼此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在防範,於是人與人的交情會破裂,不但是道義之交會破裂,親緣之交也會破裂。

  君臣朋友夫婦道義之交,父子、兄弟親情。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報紙上父子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