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玄義(第11-15集1994年)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一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1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面倒數第二行,看第九小段: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這一在此地做了一個總結,結出本經的歸趣。四土九品有一些的確是我們凡夫一生都不能夠到達的。凈宗的殊勝是在凡聖同居土,同居土的殊勝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殊勝,由於本師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使每個往生同居土的人就等於同時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這確確實實古人所講千經萬論所無。佛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實,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真的是其來有自!

  『證位不退』,位不退是小果,在小乘須陀洹的果位,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諸位要知道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位不退,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便宜佔大了。因為要在我們這個世間一定要修學大乘,將見思煩惱當中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果位,這個事情就很不容易。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的確確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使我就能夠得到這個果位。其實不止這個果位,彌陀願力把我們提升了,實際上諸位要曉得,我們往生叫帶業往生,實際上是位不退這是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這個果位。

  佛的願力再加持,就『圓證三不退』,這很不可思議。「三不退」前面講過,此地特別注意那個「圓」字,圓是圓滿。證三不退菩薩在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滿,到什麼地位才圓滿?如果真正說圓滿是等覺菩薩菩薩圓滿了,再沒有了,往上去一步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圓滿位子是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放低一點,不要限得這么高、這么嚴格,那最低限度也是八地、九地菩薩。這不能再低了。與願文裡面所說的,世尊在經中所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完全相應,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我們學佛,遇到這個法門是非常的希有,非常的難得。這個法門的的確確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錯過這個機緣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世緣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怕的是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就是講求的專修這個法門,一定要專修。

  『念念普利群生』,這就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念念都是廣度一切眾生。『心心流入覺海』,這個「覺海」在佛學的名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海的意思,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大覺,念念趣向大覺,這是精進!是這一部經的歸趣。也就說我們修學依照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法門最終的目的。可見得它是成就圓滿菩提圓滿的果覺。

  再看底下第四大段「方便力用」。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沒有方便,一切眾生就無法恢復自性也就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方便就包括佛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法門,這個法門都叫做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便宜的意思。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庄嚴。果覺之究竟處也。】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佛修行成佛之後做什麼?或者我們要問到底什麼個樣子就叫成佛?這幾句話把它顯示出來了。任何一尊佛菩薩在因地之中都曾經發過很重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都發過這個願要度眾生。那麼他修行證果了,這個時候智慧有能力、有慈悲、有方便,他從前發的願當然要兌現。那要不兌現,不就打妄語了,一定要兌現。所以普度眾生是果地上『大願之所結』,這個結就是結果,沒有不度眾生的。

  佛有無量的智慧智慧實在講也是在眾生,他的智慧才能顯示得出來,如果不度眾生,佛的智慧沒有辦法看出來。佛一天到晚在那裡打坐,他那個智慧從哪裡顯示出來?在教化眾生方面,我們就曉得佛的智慧無量無邊。眾生根性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佛為眾生講經說法,能令一切眾生歡喜心,能令一切眾生利益這就是大智慧之所顯。『萬德之所庄嚴』。這個地方的「庄嚴是指十法界十法界當中,唯有佛的德能才能叫一切眾生得到真實利益。這個庄嚴就是真實利益,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真善美慧,唯有佛法裡面才有。『果覺之究竟處也』。如來證到極果,極果之究竟處的表現,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度眾生沒有理由,所謂的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的,沒有理由的,一定是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

  佛的願力,即使諸佛如來也讚歎不盡,可是我們自己要努力、要爭氣,不要使佛菩薩失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不能脫離輪迴,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落空。所以你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記住能不能了生死三界?如果這一法門決定可以幫助我永脫輪迴,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真實法;如果沒有把握了生死輪迴,這個法門對我講就是不究竟。修得再好、再精進、再庄嚴,也不過是來生一點福報而已,那個福報得很快!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就看得很清楚,這個社會上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為什麼做大官發大財?前生佛門裡面修的一點福報。我們冷靜去觀察,他那個福報很快就消掉了,如果享福不知道修福,往往那個福報幾年,二、三十年就沒有了,一生都保不住!即使修得再好的,能夠保持到這一富貴善終,來生怎麼樣?就靠不住了!尤其享福是一樁很危險的事情,我們中國古話說得好,叫「利令智昏」,豐富的物質享受會把我們享昏了頭,智慧沒有了,於是做事情就顛倒。邪正顛倒了、是非顛倒了、善惡顛倒了、利害顛倒了,這個愚痴

  所以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的人,好像他也在修福,做很多好事。那些好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詳細念念《了凡四訓》,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看得出來他那個好事是真的好事、是假的好事這就是說利益沖昏了頭,這個事情麻煩!福報盡了,大多數的人都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的時間就長了。所以我們想到這一苦處就不能不認真把握凈宗法門。我們明了只有這個法門,只有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夠永脫輪迴。我們的問題,無量劫來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一生能夠徹底解決,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不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的大事,是我們無量劫來唯一的一樁事情,怎麼能夠疏忽?說到這樣大的利益

  【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前面講本經的『體性宗趣』,接著要講方便力用: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這是一切諸佛示現的樣子,在佛法裡面叫儀式,示現的榜樣第一個講經說法

  【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佛出現在世間就為這么一樁事情,後來的菩薩祖師大德也是為這樁事情,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發願做佛的弟子,理應繼承佛陀事業佛陀事業就是講經說法,所以古時候出家人有一定的住所,所謂是「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生活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為什麼?到處講經說法,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緣要深一點多住幾天,緣要淺一點少住幾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顯示出這個樣子,佛沒有一定的住所。我們讀佛陀的傳記,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差不多是走遍了整個的印度。經中常講「五印度」,把印度分作五個區域,東、南、西、北、中。南面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錫蘭島),北面是他出生的地方,現在的尼泊爾;他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比較長,許多大經、重要的經論幾乎都在恆河流域所講的。所以世尊一生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

  我們展開經本,在序分裡面就看到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在某個地方,佛沒有住,佛在哪個地方。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後天又在另外一個地方。所以用在不用住,住在那裡就不動。在那個地方,今天在,明天不一定在。道場叫做常住道場不走道場是誰建立的?不是佛菩薩建立,這個諸位要知道,道場這個地方人士、在家的信眾,他們在此地有家有業,他不能夠行雲流水他是長住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精舍,請出家人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經講完了,這個法師又被別人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出家人的是這個生活

  出了家,沒有家,這才是正理佛教傳到中國也是維系這一個道統沒有改變,所以中國從前大道場差不多都是國家建立的,所以叫十方常住,不是私人,國家得多。另外有一部分是這些大富長者們,他們有這個力量或者是一個人獨建,或者是集合幾個人共建道場。引請,現在叫聘請,聘請法師大德住持弘法。自己建立道場的歷史很短,可以說在近代才有這個現象古時候沒有。古制度有一好處出家人身心清凈,他沒有雜碎的事情。這個道場是他的,他不需要管理,你這房子漏了漏了他換一間;沒有人給他整理,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他心清凈,不管雜事。所以這些維護道場這些事務,行政上面都是在家人操心,在家人護持三寶,這樣佛法才能夠興隆。

  今天出家人,身出了家,進到一個寺廟寺廟裡面的事情家裡事情還要煩、還要多。所以現在講修行成就,在家人往往容易,出家人難。你在家應付不過是父母兒女兄弟朋友有多少人?算你多,一百個人不得了!你看那個道場信徒,大一點的道場,我們台灣最大的道場聽說有三百多萬信徒,你家裡眷屬那麼多嗎?他要應付這么多人,還有什麼時間修行!所修的都是是非人我,都是這些拉拉雜雜,所以往生就難了,在家人往生容易。

  我們古德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就多」。現在在家人認識的人出家人少,少,是非就少;在家人知道的事情出家人也少,少就煩惱少,所以出家人是非多,煩惱多,這不可以不曉得。我們這個道場小,大家到這個地方來聽經的人也不多,所以比較起來煩惱是非少,少得很多。而有些人告訴我法師,你將來要不要去再多拉一些信徒你這道場太小了。我說不可以,再多我們吃不了兜著走,那還得了!小道場有小道場好處,自己成就,大家成就。要這么多人成就,那不得了,這是希有庄嚴道場。所以這是正如同古德所說的,我們重質不重量,我們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所以這是法利生非常重要。弘法的目的這裡也講得很清楚,那個目的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弘法的目的。要幫助他早證菩提,這個證菩提就是成佛道,幫助他早一天成佛,弘法利生的目的是在此地,千萬不能搞錯了

  【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凈土乃至成佛。】

  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講清楚,諸佛確實這個身相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相好是稱的報身佛。我們沒有那個智慧也沒有那樣的心量,我們沒有辦法觀察。我們能夠觀察應化身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已經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實在還沒有能力去觀三十二相,能夠觀其中一相、二相都得利益都能消災滅罪。所以塑造佛像,現代造的佛像已經不講究了,使我們看到這個佛菩薩形像是一種藝術的人像,不是佛像,沒有依照《造相度量經》裡面所說的來雕塑。因為照這個《造相度量經》裡面造出來的像跟人像不一樣。現在人講求藝術,講求美觀,所以那個佛像是美男子像,菩薩像女子之像,這種像叫人看了之後增長罪業,消不了罪業,增長罪業。為什麼?起貪愛之心,增長貪瞋痴。那個三十二相造出來的,它不是的,它的確叫你消滅貪瞋痴。

  因為三十二相那是果報,果必有因,所以看到佛的相好,自己就要知道修因;善因才得善果,惡因才有惡報。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佛的相、菩薩的相都很慈祥,羅漢的相跟佛菩薩的相不一樣,但是你仔細觀察他還是很慈祥的,但是他那個相貌奇奇怪怪的,那代表什麼?習氣沒斷,他還習氣沒斷。習氣要斷掉之後,他的相貌就非常圓滿,非常的慈悲,所以他還習氣在。所以這個相確實是表心的,所謂是「相隨心轉」。心清凈相就清凈,心真誠相貌里頭顯出真誠,心慈悲相貌就顯出慈悲,相隨心轉,這一都不錯。所以眾生見到佛的相好光明

  『稱念』,稱念是讚歎,十大願王裡面稱贊。『觀察』,觀察是屬於觀想這是智慧。能讚歎這是福,能觀察這是慧,福慧雙修。一個人修福修慧,當然就『滅罪消業』。道理這個地方。肯修福、肯修慧,絕對不會墮三途,跟三途相背的。三途是貪瞋痴,業報!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所以佛菩薩一切的教誨,乃至於這個身相的示現,身相示現,身教;講經說法,言教,他做出來表現給我們看,讓我在這裡面生智慧,斷煩惱,是這么意思。『常生凈土乃至成佛』。

  【三勸令父王念佛三昧。】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因為前面一、二兩條所說的是籠統,沒有指定那一個法門;換句話說,大小乘佛法都可以包含在其中。這第三條它有專指,專指凈土法門,沒有指別的,這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勸誰?勸他的父母、家親眷屬。諸位要曉得父母、家親眷屬是世間人最親愛的人、最關心的人在一法門當中,應當以什麼法門勸他?最好的法門,第一殊勝法門,勸他們修。這個意思在此地。前面沒有專指,這一句專指『念佛三昧』。所以古德說這一三昧當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明白佛對我們的暗示,這沒有明的勸勉我們,你看他勸他父母、勸他家親眷屬用什麼法門,那這個法門還能錯嗎?他的父母、家親眷跟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大概是差不多,他們修學這個法門成就,想必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修這個法門也必定能成就就如同底下所引的: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在六道生死輪迴之中。我們在這裡生起念佛的心,這個心的確很不容易生起,為什麼?他確實要具足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這三個條件具足,可見得很不平凡。這個樣子不懷疑,對於這個法門理論、事實真相、修學方法真正能夠理解,能夠明了,他才能夠建立信心願心,而後『但能繫念不止』。但能就是專一,一心稱念。此地用繫念好!為什麼?繫念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如果說一心稱念,一心不容易做到,繫念容易做到,繫念就是我們常常講掛念。心裡頭常常有他,常常想著他,這就叫做繫念。這都可以做得到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這兩句實在上就是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名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有一開示得很好,我們曾經把它印在阿彌陀佛佛像那個卡片的背面,他說大凡修凈土的人這就指的多數修凈土的人當中,多數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你修凈土為什麼不能成功?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人家念佛功夫好的,半年、一年就功夫成片就得念佛三昧;功夫稍微差一點的,三年、五年就得到。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念了少年了?有人從年輕一直念到老死,心裡頭還是亂七八糟,功夫成片都做不到。他不檢討自己,他還懷疑佛法,還謗佛,佛經上講的不對,講的不靈,這罪過就重了。他不能得三昧原因是為什麼?就是夾雜。在世法裡面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貪瞋痴慢。念佛還要求富貴,還要求平安,還要求長壽,還要求陞官發財你說這糟糕不糟糕?夾雜這么多東西在里頭。

  佛法裡面也夾雜,夾雜了誦經。一個念佛的人每天念《彌陀經》,又念《普門品》,又去念《金剛經》,又去念《地藏經》,又去念《藥師經》,很多!我們現在同修當中,你問他早晚課他說出來一大堆、一大堆的。還有人告訴我兩個鍾點我都做不完。急急忙忙的做,還要去趕上班做事情,這夾雜!還要夾雜的是持咒,又要去讀經又要去持咒;還有夾雜的還要去做法會,交際應酬很多。大師說:又還要喜歡說一些沒有要緊的禪話。這就是夾雜禪,夾雜著密,夾雜著教,還要去夾雜一些什麼神通感應吉凶禍福,還搞這些東西,真是見神、見鬼,到後來都變成神經分裂。果報他得到了,到哪裡去?神經病院,這他證果了,證的這個果,你說冤枉不冤枉?他怎麼能往生?他怎麼能得三昧?這些都是夾雜。

  這一夾雜你的心就不能專一了。心不專一,換句話說,見佛往生就難了。這是自己造成自己的障礙你不成就。我們明白這一事實,這才曉得大勢菩薩的偉大,印祖將《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凈土四經之後,成為凈土五經,這很了不起!大勢菩薩給我們專修專弘,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切其他法門統統放下。所以古來有不少的高僧大德(修凈土的人)就是一本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雜,所以人家的功夫很快就成就了,道理就在此地,秘訣也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專一、精進,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一定像過去一樣,空過了!這一空過,麻煩大了又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劫你才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很不容易遇到。

  現在人說老實話比從前人有福,得利於科學的工具,錄音帶、錄影帶的傳播。諸位想想假如沒有錄音帶、錄影帶,我們這個講經,到現場來聽經就這么幾個人,就住在台北市學佛同修,一生當中沒有踏進我們這個佛堂的人有多少?他沒有機會遇到!現在確確實實是得利這個錄音帶跟錄影帶,這個東西經書好,經書有的時候他不喜歡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聽比較歡喜,看嫌麻煩尤其是最近的第四台的傳播,確確實實許許多多人在電視機旁邊、廣播旁邊聽到這個法門,知道這個法門殊勝利益,發心來修學。這一點比過去人有福報,但是真正要想成就那就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從今之後一切放下,專心念佛。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要緊、最要緊的一樁大事,其他的事情隨緣,決定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要繫念阿彌陀佛,那就對了。

  菩薩說了一首偈「阿彌一句,萬法之總持」,這個意思我們懂得,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講過很多遍,我們明了的確是萬法之總持,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可是念的時候聲與心要相應,口裡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想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這就叫相應。口裡阿彌陀佛,心裡頭不想阿彌陀佛,這個不相應,這沒有用處的。口念心裡頭要想

  所以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跟我們講的五念法,那個方法確實是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效法的。五念法第一個禮拜,我們拜佛專拜阿彌陀佛,不必再拜其他的佛,拜其他的佛,我們又夾雜、又搞亂,只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代表,拜一尊阿彌陀佛,所有一諸佛如來統統都拜了,要懂得這個意思。第二個拜佛禮拜恭敬最重要就是我要用恭敬心來修行,一心恭敬、一心禮敬,是這個意思,這不能錯會。我們身雖然沒拜佛,但是我們的修行是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那這就禮拜。稱贊就是稱名,作願就是求願往生。我念佛、我修行不為別的,專為往生極樂世界,專為親近阿彌陀佛,要有這個強烈的願望

  第四個觀察。觀察就是想念,他不觀想,用觀察。察好!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你觀想你想念,要想得很清楚不能夠模糊,想什麼?想西方世界依正庄嚴也就說我要想佛在經裡面所說的。所說道理所說方法所說境界,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了,這叫觀察。末後迴向。所以每句佛號裡面都具足這五法,天親菩薩念佛方法我們現在念佛有一阿彌陀佛,其他的四個都沒有,所以我們的功夫不上天親菩薩

  菩薩這個法門傳到中國之後,中國凈土把它當作經典一樣重視,三經一論,一論就是《往生論》,把它經典一樣重視。早年曇鸞法師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曇師有《往生論》的註解,他用這個方法。後來道綽用這個方法,善導大師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非常有效。在近代諸位看到的夏蓮居老居士,他用這個方法你看他編的《凈修捷要》,那是給一個工作繁忙的人,提供他作為早晚課誦用的。完全依據五念法來編的,所以它有三十二拜,有禮拜、有稱贊、有觀察、作願迴向,是念念法法具足。這相應非常要緊,念茲佛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末後一句這是果報果報決定得生凈土。要緊就是念茲在茲,這個意思是念念不忘,這才行。那這就成了三昧,所以念佛三昧樣子就是如此。這是『定生佛前』,決定得生,『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惡緣都斷了、都沒有了,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裡面雖然有惡的種子習氣,沒有外緣來勾引,所以種子習氣永遠不會發作、不會起現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好了,最理想修行環境,我們怎能不去?可是諸位要記住,要去決定要專,決定不能雜,這個要緊,這個千萬要記住。所以到那個地方決定是斷惡修善,成大慈悲

  【此乃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

  你看對他父母對他的家親眷屬就勸他念佛,沒有勸他修其他的法門這是真實的慈,『大慈至孝』,孝順到了極處了。為什麼?因為念佛一生可以成佛,修學其他法門當中,一生成不了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千萬不能誤會,千萬不能錯過。

  【可見種種法門非不殊勝。】

  大師在此給我做一個總結。尤其是大乘法門不是不殊勝

  【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這一句話說得好,法門雖然殊勝凡夫法子修。為什麼沒有法子?他要斷煩惱譬如說中國念《金剛經的人很多,念《心經的人很多。《金剛經》的標準要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去破,果然能夠破了,行!《金剛經》這個法門對你算是很契機,可以滅罪、可以消災、可以明心見性如果你四相斷不了,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要知道。不是說那個經念幾遍,罪就滅掉了,那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受持讀誦,如教修行」。說了一個讀誦,裡面就包括受持、依教奉行。你要把它做到才行,做不到,光是念沒有用處。但是要做到真難,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成天打妄想,睡覺都打妄想作夢!夢就是打妄想發現的,不打妄想就不作夢。所以心地清凈的人夢就少,沒有妄念的人決定不會作夢,夢是從妄想生的。由此可知,睡覺都不老實。這個習氣日夜都不能斷,你就得多難。所以說『非凡眾之所能修』,大小乘佛法都是這樣的。

  【唯有繫心念法門,最是應機。】

  在所有一法門當中,唯獨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行,為什麼?不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不斷煩惱成就,我們才有指望。斷煩惱才有成就,我們沒指望。除這一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煩惱才能成就,不斷煩惱決定不能成就。這個事實,實在講我們應該冷靜去多想一想。學了佛,總相信三世因果,我相信大家都相信三世因果。相信三世因果,就一定想到我們有過去世,咱們過去世也學佛、也修行!

  《無量壽經》佛為我們授記,為我們說明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單單是講修行,就是講供養諸佛如來,也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像《金剛經》上說的,不是那麼少。供養這么多諸佛,那當然我們的修行,那個時間累積起來也是無量劫了。想想看現在結果怎麼樣?擺在眼前不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原因無量劫修行落到如此地步?沒有斷得了煩惱,就是這么個原因。這才曉得斷煩惱有多難,知道這個事實,其他一切大乘法門自然就不敢去嘗試,為什麼?我不浪費這個時間,做不到!做不到還想聽這些大乘經,那簡直叫打閑岔。這個閑岔不打,他心不死他不肯回頭,這就無可奈何。

  我說這些話,最近有人要找我講《金剛經》,這打閑岔。其實講《金剛經》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曉得我們是用什麼態度來講,用什麼方式去講,不違背我們念佛宗旨。我們講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在就是解釋《往生論》上兩句最重要的話,天親菩薩在《往生論》里頭,把西方世界依正庄嚴歸納成十七句,到最後做總結。十七句總歸一法句,總結就是一句這一句是什麼?叫清凈句。清凈句是什麼意思?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大家要問這「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什麼意思?《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的。那一部《金剛經》就解釋這兩句話

  同樣一個道理,我過去講《地藏經》,一部《地藏經》就是講三福里頭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講的這四句這就是所有一大乘經統統會歸到凈土,幫助我們認識凈土,理解凈土,我們對凈宗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金剛經》上說的。我們往生的願才會切,真信切願,然後死心踏地老實念佛這是俗話常講「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些大經大論說說讓他死了心,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我們用意是如此。

  【但能依教念佛。】

  依照世尊彌陀諸佛如來的教誨,老實念佛

  【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

  那個惡是什麼?就是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你縱然是生天享天福,做了天王,做了大自在天王,不能出輪迴還是惡。縱然你有甚深禪定,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輪迴也是惡,惡是這個意思;轉惡成善,善是大菩提、大涅盤這是善。永脫輪迴不生不滅,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這是善。所以此地的善惡,不是六道裡面善生善道,惡感惡道,不是這個善惡

  【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念佛力量念佛的用處,這一部經也是很明顯的給我們說出。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認識到這個經,這個法門力量,它的功用,我們自然就肯念佛,肯認真、肯努力的去修學。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二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2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三行,請看第四段:

  【念佛四種。一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佛法重在實行,如果只是在經義上研究、探討,而不能真正去做真實利益是得不到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受用,或者今日之下所講的享受,真實的享受我們得不到,所以一定要重視修行修行方法很多,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比喻比喻的門徑。又看到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無量比八萬四千又不得多了多少倍。由此可知,方法門徑很多、很多,在這么許多方法當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或者說哪一種方法最適合我們自己修學的?我們能夠有這么一個想法這樣一個選擇,這就是有智慧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在眾多方法之中特別贊揚念佛方法。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諸佛都讚歎。這個方法實在講值得我們去研究,值得我們細心的去觀察、去肯定它,這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因為在無量法門裡面確實是浩如大海,我們怎樣去選擇實在是很不容易,這是一切諸佛給我們一個指示,給我們一個提示。不妨依著這一提示仔細去觀察這個方法對於我適不適合。念佛這個法門,這是從總綱上說,念佛也有許許多多種的念法。但是再多種類,也不外乎這四大類,此地講的四種,種是種類。有持名、有觀想、有觀相、有實相,總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了。這四大類當中,佛祖又特別提倡的持名,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也就是《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所提倡的。這是釋迦牟尼在這個法會里頭特別提倡,勸我們採用這個方法,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世間人、許多學佛的人不了解佛法,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實。許多學佛的不知道佛是什麼,許多念佛也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什麼,那就難怪他念這一名號念了很長的時間而得不到效果。底下引用善導大師一句名言『唯有徑路修行』。徑路就是近路,也就說我學佛的是成佛成佛最快的一條道路,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但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得很好,講得一點都不錯。如果我們要把這一句話的意思真正懂得、真正明白了,那就很不簡單。說實在話,必須像古德所講的「通宗通教」。宗是禪宗禪宗以外是教下,宗門教下你全都通達,你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善導大師為什麼這樣說,你才真正明了。

  這個我們也不能詳細說,詳細說可以講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就是解釋這兩句而已!最重要的,佛在大乘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庄嚴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宇宙人生,這所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就是生的意思,就是出生的意思,這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唯識所變」那個意思完全相同,唯識所變我們不太好理解,如果沒有學過唯識不好懂,但是要講到「從心想生」,我們就比較容易懂了。

  心裡常常打妄想,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像一些人作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也許你會說:我今天做這個夢很奇怪,沒想!沒想他怎麼會夢?其實這個微細的想,往往我們自己都不能覺察,實實在在是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體會佛為我們選擇法門的依據,那我們心裡想佛不就作佛了嗎?這真是直捷穩當!所以說他講『方便直捷,成功迅速』。直接叫你去想佛,心裡想佛就變佛的境界。說實在話,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有這樣的直捷,有這么樣的穩當,有這么樣的快速,道理在此地。

  所以佛教給我們想佛。想哪一尊佛?佛很多!有很多同修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錯?沒錯,也很難得。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念阿彌陀佛,教我們去想阿彌陀佛,我們偏偏不聽話,偏偏違背他的意思去念釋迦牟尼佛。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味道,佛為什麼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可以說把這個理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因為我成佛不容易,不但成佛不容易,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都非常困難

  依照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每位同學你今天能夠到這個佛堂來,在這裡坐上一個半鍾點,聽這一次經,不是偶然的,決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我們下面愛買市場人很多,你去拉一個上來聽聽,你看他能不能坐得住?五分鐘都坐不住,他就跑了。你們到此地來能夠坐上一個半鍾點,不簡單!佛說這是過去生中都是學佛的人,過去多久?那這個沒辦法計算,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尊佛出世,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數字那怎麼能算得清?真正是無量劫來多生多劫的修行,這個善根福德很大、很大,要不是佛說,我們怎麼曉得?可是無量劫修行供養那麼多諸佛如來,今天是個什麼樣子?我們自己很清楚,今天這個樣子這是結果,結果還是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沒有超越六道也就是說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辦法超越六道;如果能超越六道,那早已經成佛、成菩薩,決定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超越六道之難!太難、太難了。

  形成六道原因是什麼?佛說得很清楚是我執我見。我們細細想想,不錯。我們起心動第一個念頭一定想到是「我」,這就是一條非常堅牢的鎖煉,把我們鎖在六道輪迴裡面,沒有法子出離!什麼時候我執破了六道就出去了,所以經典上常講四果羅漢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會超越?因為他我執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煩惱斷了這才能夠超越六道。由此可知,我們累劫的修持沒有能斷煩惱、沒有能破我執,所以落得今天這個樣子。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來生來世縱然又遇到佛法修行,大家想想亦不過是這一生一樣,談不上成就

  而這一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所以你要會念,你要懂得這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這一佛號就能夠幫助我們破我執、斷煩惱這叫真正會用功。如果這一佛號依然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破我執,我們這樣念佛念一生,還是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不是佛號不靈他不會念,怎麼叫不會念?他是口裡頭念,心裡頭不念那就沒用處,要心裡頭念。所以「念」這個字是一個會意的字,讓我們看到這個字體會它的意思。在六書里頭它屬於會意,你看它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在這個心,現在這個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那才行這叫念佛。一般人念佛,口上念佛,心裡頭念名聞利養,念貪瞋痴慢,那就錯了,就搞輪迴了!口裡念佛,心裡頭還繼續不斷的搞輪迴,他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所以念佛要緊的是上有佛,決定不能夠夾雜。

  前面跟諸位說過,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念佛忌諱的就是夾雜;換句話說,心裡面只可以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凈凈,這才叫一個念佛人,這才叫做執持名號。這樣的念法,那這個效果就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見佛;大勢菩薩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日到七日。所以你想想看無量法門當中,哪有這個法門迅速?它真快!所以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通贊疏》裡面,都讚歎念佛法門是頓超的大法。頓超就是不經過菩薩的階級,不必經過;不必經歷長劫的修行,一天到七天就成功。

  我們念佛不止七天,七年都不止了,為什麼連個消息都沒有?就是不會念,這個念的是口是心非,心上沒有佛,所以這就沒有感應。我們念得不如法、不如理,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所以經上講的沒有錯,祖師的話也沒有錯,我們要重視「持名念佛」,唯有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實成就也有人說念佛好處充其量不過是往生來生事情,現在問題不能解決。這個觀念錯了,錯在哪裡?他這個念頭就叫妄想妄想就是夾雜,念佛里頭夾雜著妄想。真正念佛人現在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可思議!現在得到的利益叫花報,往生凈土果報,花果都不可思議。我們細讀經文你就明了。

  【二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個方法很好,諸位要知道這四種念佛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為我們說的。這是十六觀里頭第十三觀就是『觀像念佛』。修這個法門真的要有相當的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沒辦法修。你一定要有一個庄嚴佛堂供養庄嚴佛像,時時看佛像,把這個佛像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之中。現在人講腦海,佛法裡面叫「阿賴耶識」,把這個印象印在八識田中。大勢菩薩告訴我修行的原則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所以相繼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末後句話說,如果你開了佛堂,離開了佛像,就間斷了,就不能相繼了。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都在佛堂里看佛像,你的衣食住行都有供養都有人照顧,這個福報就很大!不像前面的持名,持名念這一名號,隨時隨處他都能念。觀像念佛就受很多的限制,離開佛堂他就變成中斷了。這是這一念佛方法

  【三觀想念佛。】

  在《十六觀經》裡面,世尊教我們念佛方法,實在說是以『觀想』為主要的,十六觀裡面講「觀想」就講了十二種。由此可知,世尊確確實實是以「觀想念佛」為主。觀是觀察,想就是心想、想念。

  【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依報是生活環境,無論是正報、依報,相實在講非常微細。以佛的相來說,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像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怎麼能觀得起來?不要說佛的這個身相,就是劣應身相,佛在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都沒有辦法把他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想不出來,何況佛這個殊勝的相。所以這是難的地方,但是我們要曉得它重要。

  因此天親菩薩造《往生論》,這是我們一般俗稱叫《往生論》,其實就是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修學的經驗報告。天親菩薩依照《無量壽經》,他用五種方法念佛,所以《往生論》也叫做五念法,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禮拜禮拜不只是拜佛,像在早晚作早晚課的時候,我們至少都要先拜三拜佛,我們修凈土的人就是拜阿彌陀佛,也有的人先拜本師釋迦尼佛三拜,再拜阿彌陀佛,這也可以。表示我們對於世尊恩德念念不忘,這個法門是他教導我們的,他要不說我們不曉得有這樣殊勝法門這是報恩的意思。而真正的意思?這個禮拜就是恭敬,我們用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來修學念佛法門這就禮拜,所以禮拜並不重視在形式上。形式你沒禮拜,但是你用的是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這個意思就具足了。

  第二是稱念,稱念就是稱名,「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可以。因為《彌陀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所以念四個字可以,很如法。第三要發願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目的就是求生凈土,一定要有願,每一聲佛號里頭都具足五念,就是五個意思。因此念佛法門也叫做不迴向法門,課誦完了之後不必再作迴向,為什麼?念念當中都是求生凈土,句句佛號都是為了求生凈土,所以它叫做不迴向法門

  第四個叫觀察。這個觀察就是觀想。換句話說,不但我們要念佛,我們要常常想佛,要想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想什麼?當然不是像觀想念佛那個想法,因為觀想念佛那個境界微細了,我們沒法子達到。我們這個觀察裡面,想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的發願,想阿彌陀佛在世自在如來那個地方的求學,想他勇猛精進,想他發願建造凈土,想他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換句話說,《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種種的事相我們常常念在心上,我們想這些就不要打別的妄想,想西方世界的依正庄嚴,想這些。一方面使我們對凈土仰慕之心,一方面啟發我們學習的心理,我們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樣發心我也怎麼發心;他怎樣發願我也怎樣發願;他怎麼修行我也像他一樣修行。總而言之,我們的心、願、解、行都向阿彌佛學習,這就是觀察。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與觀想念佛很接近。

  至於修行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懺悔懺悔是通大小乘有一法門,可以說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的懺悔法。我們這個法門念佛、想佛就是懺悔法,所以它妙不可言!這我們要真正懂得。世間有些不明理的人事情做錯了,到佛前發露懺悔,發露懺悔小乘人的辦法。我做了多少多少錯事情,在佛前面求懺悔,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錯事回味一遍,就又造了一次。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每回憶一遍就又造一次,這個業障怎麼能懺除得了?愈懺愈多,懺一遍就又造一遍了,這還得了!這是不懂懺悔道理不懂懺悔方法懺悔是後不再造,這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後不再造。所以不必再想過去造的那些罪業,因為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遍,從此之後我統統都不想了,我天天想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消完了,真正懺悔掉。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業障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懺悔都懺不完道理是在此地。每天在佛菩薩面前,都再造一遍,再造兩遍,唯恐造得不多,這是我們搞錯了。所以你一心念佛,讀經念佛就是真正懺悔。所以觀想念佛,確實不如持名念佛那樣的方便。因此,方法雖然是非常高明的方法,可是諸佛祖師大德還是提倡持名。像天親菩薩這個修法很好,聲聲佛號裡面具足五個意思,五念在一佛號裡面完成,所以他念佛得力,上上品往生

  【四實相念佛。】

  這是念佛法門裡面最高級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也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曉得有這個方法,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看看底下這一段就明白了。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

  『生滅』是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滅念頭沒有了,諸位想想那是什麼境界?阿羅漢都做不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我們曉得這一開口就是圓初住菩薩的地位,別教是初地。由此可知,我們哪天證得圓初住菩薩,從那個時候以後,你每天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念念都是實相念佛,沒證得這個境界之前,你與實相都不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明了不要去也不要去學,學不到的。你學這個都叫打妄想這是什麼境界?在《彌陀經》裡面講的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這是理一心不亂。得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以後還很長,你看圓教初住菩薩就得理一心。理一心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實相念佛,這自自然然的入了實相,證得實相。『遠離生滅有無,能所』。上面講的三句都是相對的。

  【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都是說的圓教初住菩薩境界,這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二乘權教菩薩都做不到。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自性本具天真之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

  【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

  這一句話很重要也就是凈宗里頭常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這個時候念的佛,的的確確是念的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可是我們凡夫

  【因妄心念生滅而不能觀。】

  『觀』是觀察。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這就是說釋迦牟尼對他最親的人這是父子至親,以他來作為一個榜樣。佛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那一定是最好的,那總不會騙人的。勸他父親『持名念佛』。為什麼持名念佛?因為實相念佛不是凡夫境界,可是從持名能夠達到實相,自自然然達到。持名念佛功夫三個層次第一個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就是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實相念佛。所以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不要勉強。

  我們這幾天把前面這一份概要講完之後,可能還有二、三次的時間,如果講經也只能夠講個一、二段,我想我們把經就止住,下一次回來的時候經文再從頭講起。剩下來的時間我跟諸位簡單報告一下《金剛經》的大意。《金剛經》就是講的實相。換句話說,《金剛經》的境界完全是實相念佛。我們雖然做不到,懂一點對我們有好處對我念佛,在功夫上來講確實是有幫助。譬如我們的煩惱斷不掉,我執沒有辦法除掉,菩提心發不起來,聽聽《金剛經對於這些都會有幫助。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這個『徑』是近路。古大德把整個佛法做一個比較,大乘修行的近路,比小乘人巧妙太多了。譬如小乘人破我執,難!他有一個我,要破我,這個麻煩。所以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身見沒有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可是我執還有,不過是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這證小乘初果,從此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把思惑斷掉,這樣才能夠把我執斷掉,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七次往返,那個時間都是天文數字,很不容易。大乘人用的方法巧妙,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把心量擴大,教給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想一切眾生,心量就大了。如果照這個方法去做時間做久了,自自然然那個我執不破,自己沒有了,這個方法就高明。所以它的時間短,只要你真正肯做,絕對不是方法有問題,是我們沒做。

  我們雖然天天讀大乘經,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這就糟糕,沒做!如果真的如教修行,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社會、都想到大眾、都想到一切眾生。不必多久,你能夠做上個半年、一年,你對於「我」就很淡薄了。這個方法非常好!就是沒有認真去做,所以大乘修行的近路,這古人說的。大乘裡面的禪宗,在大乘法裡面,禪又是近路,這近路的近路,徑中徑,徑中徑是禪宗念佛?比禪還要近。所以念佛法門叫徑中徑又徑。古德是給我們這樣說法的,這就是說這一條路是最近的路子。你看這一條路子直接叫我們想阿彌陀佛,直接叫我們想西方世界依正庄嚴,所以比禪還要高明!禪要修得如法很容易出岔子,這個法門決定不會出問題,也就是常講決定不會著魔,沒有魔事。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決定沒有魔事,這就是徑中徑又徑。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這前面講的四種念佛,看起來好像實相很深,觀想很難,這是從表面上看,而實際上它是相通的。『理事不二,淺深相即』,你看它淺,它跟深通的,你看它深,它在方法很容易,很淺顯。

  【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圓人』就是見解圓融的人,看一個事情得很徹底、看得很究竟的。他曉得起步持名念阿彌陀佛,殊不知,這一阿彌陀佛就是究竟圓滿。但是剛才說過了,要一心稱念,這就關鍵這個地方。一心就沒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所以這個持名叫你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一向專念」,注重那個「一」,《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你要用一心念那就對了,你用二心、三心這就不行,那隻能夠說是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個結緣的事情我們幹得太多了,無量劫干到今天都是在阿彌陀佛結個緣,從來沒有一心念;如果一心念早就往生了,早就成佛了,所以關鍵在一心,這非常非常重要。

  【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

  這個一心稱念跟『實相』真的沒有兩樣,實相念就是一心稱念。

  【疏鈔雲。】

  《疏鈔》是蓮池大師所說的。

  【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這是「實相念佛」,並不是說我們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個離相併不是把事相真正離開,不是這個意思,心裡頭不執著。這個重要。離是叫你心離,不是叫你在事上離,事上沒有妨礙。《華嚴》上說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不妨礙,妨礙是我們的執著。我們分別、執著這就是妨礙,如果說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裡頭只有這一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這一段的意思很好,而且是真實事實,決不是理想,決不是虛構的,字字句句都是講的事實真相。『持名即是甚深般若』,我們曉得禪宗所修的是般若這一點大家也必須要了解,這是佛學常識。禪宗不是修六度里頭的禪定你要為他修的禪定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徑中徑,他是修的般若。諸位要是讀《六祖壇經你就明白,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他是般若的。禪是手段,依禪定而得到般若,所以他是般若的。那麼我們持名念佛?不但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就跟《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世音菩薩怎麼行現在我們明白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過去我們常常念《心經》,觀音菩薩怎麼修的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果然與西方凈土相應,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候補佛,他怎麼不念阿彌陀佛?當然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這我們才曉得怎麼個念法。剛才講過「一心稱念」,那個一心稱念就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念的時候就是萬緣齊放。可是那個「放」,雖然放,一不念又回來,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況在一心念的時候,心裡頭很清楚「阿彌陀佛」,沒有的別雜念佛號放下了,亂七八糟念頭來了。它有個彈性的,永遠沒有辦法把這些妄想執著舍掉。原因是什麼?功夫不夠,所以要念得純熟。只要在純熟上用功就行了。功夫純熟了,妄想雜念舍掉之後,它再不會回來了,那功夫就得力了。所以實實在在許多同修來問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你功夫不夠。哪有一念就得力的?沒這種人!所以只顧一心稱念,不要去妄想也不要怕妄念起來,那個沒有關係妄念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

  妄想雜念起來,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管它,只照顧佛號時間久了,功夫純了,妄想雜念自然少了這就功夫漸漸得力了。這我們自己會覺察到的,不必去問別人,我們自己功夫,別人怎麼會曉得?很顯著的一個現象晚上不會做惡夢了,沒有學佛的時候會做惡夢,而且夢中境界非常的凌亂,這都是不好現象念佛功夫要得力,惡夢沒有了,而且縱然作夢夢裡面的境界很清楚,就像白天處事一樣,不會很亂。更要純熟,夢中常常會念佛,常常會思惟經義,夢中裡面會開悟,會突然想到經里頭的意思,會明白了,會有這個現象。這些都證明功夫得力了。

  我們的妄想雜念少了功夫得力了,再進步這就入一心不亂那就得定。得定之後夢境會再有,但是定中有境界,定中境界夢中境界不一樣。所以「萬緣齊放,能所頓空」,這個時候就是無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學禪的人學到無住就得定了,但是很少在無住里頭再生心,因此他那個禪只學了一半,來生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去,因為他有無住、他有定,看他定功的淺深,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諸位要曉得,他還是出不了三界!我們念佛人不一樣,我們念佛人無住跟生心同時,這就高明了,比他高。所以『一句佛號,朗然明白』。這一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相續這就是生心,所以這一佛號為什麼跟你講是「甚深般若」?金剛般若甚深般若!一心念佛與金剛般若完全相應。禪宗這個號稱他們修的是上上乘的法門他不曉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徹底、比他究竟、比他圓滿他不知道。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無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無住是一切都不執著,不但不執有,也不執空,空空亦不執著。《金剛經》上所講的法相與非法相統統不執著,一切皆離。離的念頭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真心現前,真心本性現前。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這個起用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到真正的極處,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他要不念佛,那有無住就沒生心,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佛佛都相念」。佛佛相念什麼?都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不但是理,實在講它是事實

  『念念放般若光』。這到放光的時候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這是光明通達。《心經》裡面舉出一個例子「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放般若光。這光從哪裡放出來的?從名號裡面放出來的,真正離苦得樂,所以念佛號就是念實相,也可以說念佛號就是生實相。

  【小本有一不亂之文。今本不雲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則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彌陀經》,羅什大師是意譯的,所以我們看玄奘大師譯本上不是『一心不亂』,這是意譯的。他譯得好,連玄奘大師、窺基法師都很尊重、都很佩服。但是這一句往往使初學的人看到,生起畏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太難了!這一不亂做不到,於是他也不念了他不學這個法門,這法門太難了,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大本經上講『一向專念』。想想一向專念這我還可以做得到。這就是他清楚、他明白,使一般初學的人看起來不感覺害怕,不會覺得恐懼,自己衡量自己也許還能做得到。

  其實一向是下手,一心不亂功夫。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才能成功。法門可貴的是專修專弘,決定不能夾雜。因此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他一生的修行一定就是一部經、一句名號他是真的明白、真清楚了。蓮池大師晚年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念四個字,這成功了。你要問他為什麼早年他去學那麼多經教,他不念佛?早年不懂不認識,沒搞清楚!要早年就懂得、就清楚、就這樣幹了,那一定是上上品往生。所以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了,這個時候自然放下,不要等人勸,自然放下。真正認識一即一切,一部經就是一切經,讀一部經就是讀整個《大藏經》,念一句佛號就是修無量的法門。他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到晚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所以真正進入一向專念。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恩德。我們看到這個開示就覺得不難,我們可以能夠做得到。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這是在論用這一段裡面做出了完整的結論,彌陀的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重點,這是古德為我們說出,就是第十八願跟十九願。十八願,十念必生就是一向專念;十九願是發菩提心。所以經上講往生這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根據第十八願、十九願而來的,真正是方便到了極處。它的能力、它的功用不可思議。就一般而論,能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若就利根而論?就在現前已經能夠與甚深般若相應了;換句話說,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同樣的境界,所以說『力用難思』。

  『凡聖齊收』。根性劣的凡夫,凡聖同居土往生;根性利的這些人,方便土、實報土往生。『利鈍俱被』,被是加被的意思。無論是利根人、鈍根人,所以是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法門能夠普度,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度鈍根的就不能度利根,度利根的不能度鈍根,不能夠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法門『但能發心專念』,這就這么一個條件只要你肯真正的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真正「發心專念」,那個心就與菩提心相應,就是甚深般若甚深般若是高度的智慧!文殊普賢是高度智慧的人選擇這個法門你也一心稱念,你的選擇跟文殊普賢是相等的。其他的智慧不上他,選擇這個法門智慧,跟文殊普賢無二無別,這是甚深智慧的選擇。所以只要能專念,『悉得度脫』,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入如來甚深智慧的。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諸佛幫助眾生,就是希望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佛的本懷。在所有一法門里頭,唯獨這個法門與佛的本懷相應,也就是說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在現前唯獨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確確實實充實了自己的生活,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你不學佛不念的人不能感覺到,真正念你會感覺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三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3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三面第六行,這是玄義的第五大段,「所被根器」。被這一個字是念破音字,不念「貝」而念「匹」,跟「披」是同一個意思。台灣話裡面講「加披」是對的,這個音是很正確。我們看第一條:

  【疏鈔雲。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器』是根器,這是一個比喻,原本這個器就是器皿,譬如我們要供養人茶水,必須要有茶杯,這個杯就是器,有這個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裡面把一切眾生,用這個字來做比喻能夠接受佛法的,依照佛法修學的,就稱之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教法的這些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有三種人是『非器』,就是不能接受這個法門,除這三種之外,都能接受。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所被根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