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玄義(第6-10集1994年)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六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6

  請掀開講義,第十四面第一行:

  【蕅益大師雲。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明朝末年人,圓寂在清朝,所以我們在他的著作當中,有時候看到明蕅益,有些地方看到是清蕅益,其實是一個人不兩個人。這一大德在凈宗實實在在是希有。凈宗歷代祖師當中,用現代的話來說,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慧遠,這是初祖,善導、蓮池、蕅益,這四位幾乎人人都知道,這些人都不普通人物。蕅益大師給《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要解》,蓮池大師註解叫《疏鈔》,《疏鈔》實實在在是博大精深,《要解》也確實名副其實,是《彌陀經》的精要,言簡意賅。

  近代我們凈土宗印光大師對於《要解》的贊嘆「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實在是贊嘆到極處。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菩薩再來的,大勢菩薩對這個註解這樣的贊嘆,那麼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身分沒有露出來,但是大勢菩薩這樣贊嘆,那蕅益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否則的話,擔不起大勢菩薩如此的贊嘆。這些大德在我中國出現,實實在在是中國人的福報,我們看看這個世界其他的國家地區確實沒有中國人的福分。這段話就是《要解》裡面所說的,非常重要。

  『信願行』,古德稱為凈土的三資糧。資糧是過去古代出門旅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資是資財,從前帶一點銀子,帶一點錢財,出門的時候還要帶糧食,要帶乾糧。因為古時候飯店沒有這么多,吃東西沒有這么方便,旅行要自己帶乾糧。這種情形,年歲大一點的人應該都還能記得。我這年齡小時候在大陸,我們那個時候是逃難!跟日本人打仗,我們逃難的時候是自己要帶乾糧,這叫資糧。就是你出外旅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取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條件必須要具備的,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他告訴我們要有三個條件信、願、持名,要有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都是佛在《彌陀經》上所講,蕅益大師的《要解》,在經的三分之中,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都用信願行來標示,不僅是正宗分里頭講信願行,序跟流通分里頭亦復如是。這才看出來,這三個條件確確實實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缺一不可。

  『一經要旨』,要是最重要的,旨就是修行方法宗旨。『信願為慧行』。有許多人對於凈宗沒有深入的研究,往往批評念佛人沒智慧念佛人好像不學般若,沒智慧,因為經上講一心不亂,可能有一點定,沒慧,這是對凈宗沒有研究。如果要沒有真智慧,他怎麼肯相信、他怎麼肯發願?所以信願是智慧!怎麼曉得信願是智慧,而且信願是大智慧,可以說是究竟圓滿智慧,小智慧的人還不行。我們看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有智慧,他們遇到這個法門還未必能相信,未必肯發願往生,那我們看看大菩薩文殊普賢、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聽到這個法門立刻就相信就發願求生,這是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蕅益大師這是智慧,沒錯。『持名』是在事上的修行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執持名號這是小本《彌陀經》裡面所提倡的,執持名號可以說是有一人不會,沒有一人不能,這就說明這個法門人人能修,人人得度。

  底下這兩句話說得太好!『得生與否』,就是西方世界你能不能往生你去得成還是去不成,關鍵就在信跟願。如果你真相信,你有強烈求生的願望你就決定得生。這一句話跟佛在大經裡面為我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想想相應不相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就想到極樂世界就想阿彌陀佛,那就去,相應!就決定得生。所以這個願是關鍵,當然願一定要有信,沒有信他怎麼會有願?有信一定有願,有願一定有信,這是往生關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有四土九品,『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淺是講功夫,沒有說持名之多少,沒講這個。所以一天念十句阿彌陀佛跟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沒什麼兩樣,不在乎多少,而在乎功夫的深淺,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什麼樣的功夫叫深?這一佛號煩惱掉了無明破了,那這個功夫就深;如果說無明沒破,煩惱也沒斷,這個功夫就淺;煩惱雖然沒斷,但是我這一佛號能把煩惱控制住,不叫煩惱作用這就往生。我們常講業障!這句佛號能把業障控制住,叫業障不起作用,不障礙我們,那就能順順利利去往生,這非常要緊。我們這一佛號確確實實要把煩惱控制住。因此早晚課誦、念佛是提醒自己念茲在茲,心裡面常常念阿彌陀佛,念西方世界依正庄嚴

  怎樣叫功夫?我們是凡夫,是凡夫就有煩惱就有妄想煩惱妄想就叫業障。這個東西一起來,妄想一起來,煩惱一起來,「阿彌陀佛」,就把煩惱壓住妄想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慢這個念頭那是煩惱!這個念頭一起來,立刻佛號就提起來,就把煩惱打掉,不要叫煩惱繼續增長,這就功夫。古德常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煩惱念頭!念頭起來不怕,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它當然會起,不可能說沒有這個妄念的。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什麼?你那個佛號提起太慢了,怕這個。這個妄想打了半天,這才想到念佛,這個不行,那個功夫就很差勁。這妄想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這叫用功,這個人叫會念佛。沒有煩惱的時候可以不念佛,有煩惱的時候一定要念佛,把這個煩惱打掉,把妄想打掉。所以這功夫淺深是在這個地方看。

  淺深,在經裡面也跟我們分了三個等級,淺深的等級。當然這是大分不能細分,細分這個等級是無量的等級,不止三個。這三個就是我們常講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理一心不亂是破無明,那個位次就高,將來往生,生西方世界實報庄嚴土;事一心不亂這是次一等,煩惱斷了,無明沒破,煩惱斷了,生西方世界便有餘土;功夫成片這是最淺的,煩惱沒斷,但是那個佛號管用,能把煩惱伏住,有這個力量這叫功夫成片。就是確確實實能把煩惱伏住,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夫淺的。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最低限度也要把煩惱妄想要伏住,這才能得生,才能往生

  總而言之,我們首先要把這兩個世界認識清楚。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佛給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個世界裡面的狀況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因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對這個世界放不下,有留戀放不下;那個世界沒搞清楚,佛雖然說得好沒見到,去的這個願望不深、不懇切。所以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知道那個世界的確比我們現在這世界殊勝。不止殊勝一倍、二倍,說實在的話不止殊勝千倍、萬倍,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法子跟那個世界相比。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這個世界生活很辛苦,你看大家為衣食住行天天在奔波;西方極樂世界衣食自然不需要經營的。我們這個世間能力非常非常有限,親戚朋友在遠方,不要說太遠,在美國我們坐飛機也要坐十幾個小時能到,這很辛苦;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人他們的親戚朋友在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土,他們想去看他念頭才一動身體已經到了,你看這多方便。他有神通,他有能力,我們這里不能分身,很辛苦,他那個世界每一個人都跟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化身百千萬億。十方世界眾生念他,他就能夠分身去,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個眾生無論在哪個地方心裡一想,想他,他就能化身去,有這樣的能力,我們這個世界怎麼能跟他相比。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一定是非去不可,什麼力量都阻擋不住!你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唯有到西方世界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確確實實能得大自在,真正能夠得到事事無礙、事事如意。那麼要怎樣去?就必須要具足深信切願,一心持名。我們這個世界,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講、常常教導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沒有罣礙,沒有留戀,心裡面只有一念頭,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依正庄嚴那就對了,這才是真正修凈土的人

  『故慧行為先導』,慧在前面引導我們,信願在引導。『行行為正修』,一心持名是這一法門的正修。末後這一句是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我們眼睛看路,沒有看錯;持名就好像是走路,一定能夠達到。這是把這個修學的方法告訴我們,蕅益大師說的話不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正是為我註解《無量壽經上講修行綱領。我們在「三輩往生章」裡面見到上輩、中輩、下輩,講到修行的綱領,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這個信願持名是一向專念,解釋一向專念。這幾句話就是解釋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實實在在蕅益大師以前沒有人這樣講過,經本、典籍裡面也沒有看到這個說法這一講到菩提心,要依《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依《起信論》裡面的說法「直心,深心,大悲心」。再要詳細跟我們解釋,我們愈聽愈糊塗,聽都聽不清楚,這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菩提心要不發,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世界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怎麼能作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的地位圓教初信位的普賢菩薩,這個地位都很高。下下品往生地位都了不起,當然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怎麼能成菩薩?這的確使我們迷惑。蕅益大師這個一解釋,我們恍然大悟,原來菩提心不難!而且想一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真的不但是菩提心,而且是真實究竟圓滿菩提心。

  『深信發願』,前面講這是「慧行」,菩提心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菩提心。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釋迦牟尼佛能給我們假話嗎?能欺騙我們嗎?不可能的!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多清楚,「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如來是真語;「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佛所說的,決定跟事實真相完全相符,說到不增不減,這就叫如。實在講就是老實話,「不誑語,不妄語」,決定不欺騙人!我們對於佛的話要深信不疑,何況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說法。我們在《彌陀經》看到,佛給我們說明後面六方佛的贊嘆,這個贊嘆就是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他們對一切眾生說法,介紹凈土法門,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模一樣。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勸導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願望,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深信發願就得到一切諸佛如來願力的加持諸佛護念。其他法門裡面說諸佛護念,不見得是真的,這一法門諸佛護念完全是真實的,這就是無上的菩提心。我們想想,這個人真的發心想到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大、小本經里頭都跟我們講,連四十八願裡面也說得很清楚,生到西方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薩。《無量壽經》上稱為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翻譯的,那個音稍微有一差別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古德給我們講的「圓證三不退」。

  圓證三不退最低的地位都是圓教七地、八地,這個地位太高太高,我們剛才講我們帶業往生生下品,實際上我們的地位只是圓教初信位,那是真的。但是我們表現的神通、道力、智慧跟八地菩薩一樣,這不是自己修的。這個能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不是自己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自己的地位實實在在是圓教初信、二信的地位,那是真的,但是佛力一加持使我們的智慧能力一下就提升到八地菩薩這是有一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它真的難信,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世界都變成了可能,都變成事實。所以合信願,合這個深信切願,這個深信切願我剛才講了,一定要對於凈宗真正的認識,深刻的認識,我們的信願才能發得出。

  『的為凈土指南』,的的確確是凈土的指南,這就跟前面講的先導是一個意思,在前面引導。欲深信切願,而執持名號那就古人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相應?我們的信跟願不足,如果是真信切願,你這個念佛,聲聲佛號都相應,這是真信。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蕅益大師在《要解》里頭說的話,『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都說發菩提心,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

  今天我們所講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凈宗經典裡面稱為大本,而《無量壽經》,佛明白告訴我們修行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無量壽經修行的綱領,宗旨就是綱領。

  【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實在跟蓮池、蕅益大師他們的教誨完全相應。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引用《觀經》:

  【觀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這就是《觀經》上講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下面的三心。這我們常講一心稱念,怎麼會跑出三心?此地這個三心三心二意不一樣,三心二意決定是障礙,這個三心就是一心,『至誠心』是體,是心之體,真誠;『深心』跟『迴向發願心』是用,有體有用。用為什麼有兩個?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我們存心,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這講作用。我們儒家講心的體用,他也講體也講用,用他只講一個,作用只講一個。佛法裡面作用兩個,有自有他,這比儒家講得詳細。

  儒家在《大學》裡面說過「誠意正心」,誠意是體,至誠心。正心作用,對自對他,他沒有分,只說了一個正心佛法裡面講得詳細。所以我們念佛,我們想往生,希望這一生當中真的能往生,我們用心就不能用妄心,要用真心、用真誠心,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千萬不要以為我對菩薩真誠,對別的人他騙我我也騙他,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真誠,一切真誠,別人騙我,給他幾次有什麼關係?沒關係!他搞六道輪迴我要極樂世界。用妄心是搞六道輪迴,用真心是到極樂世界。這要問問你,你是願意搞輪迴,還是願意到極樂世界?願意到極樂世界,一片真誠,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用真誠心,這很要緊!我們常常聽人家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念佛的人,只有二、三個往生,什麼原因?雖然念佛還是用的虛情假意,那能不能往生?那二、三個往生的就是完全用真心原因在此地。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是什麼意思?好善好德,什麼是善,什麼是德,要搞清楚。信願持名是善,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往生不退成佛是德。好善好德,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自愛,自己知道珍重,就是這個意思。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德,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不要,出世間的善與德我們也不要,專要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沒錯,因為西方世界善德是究竟圓滿的。

  「迴向發願心」,這是對人,對人、對事、對物、對外面的我們要用這個心迴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我自己不要享受,我的功德給一切眾生共同去享受,這是迴向。怎樣供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享受?你也要懂得善跟德,你要懂得這個。我們自己求的是究竟圓滿的善德,我們供養眾生也不例外,也要把最好的善德供養大眾。這樣迴向發願就對,同樣的我們也曉得怎樣去做。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供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都是無價之寶!世間人有傳家之寶,不見得是真的寶,這個經典如來唯一的真傳,是諸佛真傳之寶!你得到了,可以永脫輪迴,了生死佛道。你得到其他大乘經典,你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得到這個經典,除非你不肯干,你要肯干,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是真寶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發願迴向要拿出具體的行動出來,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把那個迴向偈子念幾遍,有口無心,那不叫迴向迴向要拿出行動出來,我說到做到,我口裡說沒有去做,這說得不好聽的話,騙佛菩薩、騙自己,叫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還能到極樂世界?沒這個道理!你念這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你報了沒有?你拿什麼去報?「下濟三途苦」,你拿什麼去濟?會念沒有行動,根本就沒有去做,所以這個迴向偈念得都落空。真正報恩,要勸父母念佛求生凈土,真的要下濟三途苦。三途在哪裡?你把眼睛睜大一些,你看看你周邊這些眾生有不少是三途,為什麼?貪心重的餓鬼,瞋恚心重地獄愚痴心重畜生,這些人轉眼之間就要入三途,你怎麼樣去救他?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下濟三途苦真做!

  現在在台灣我們真正肯做,容易、不難!古時候人想做沒有助緣,想做做不到,台灣這個助緣太多,印刷術太便宜。這一本《無量壽經》印得這么樣的精美,台幣才二十塊錢,我每天去買菜吃東西,省個二十塊錢就一部《無量壽經》,一年至少你就會省出三百六十部,十個人就三千六百部,一百個人就三萬六千部,度多少人!我們要拿出行動出來,光空口說白話不算數的。我們印了很多書在全世界到處贈送,送去了還怕他不識貨,怎麼辦?我還要到處去,去給他講解介紹說明這是寶貝,他明了了就真干。這辛辛苦苦到處跑是幹什麼?去介紹、去說明,講經就是開說明會,教他認識這個寶貝。但畢竟我們的能力是有限,時間有限,許許多多地方我們還達不到的,沒有法子去的,那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真的流通全世界。利用這個工具幫助說明,這是我們發願迴向真正落實,這不是空的。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報恩濟苦就是傳法利生,這是第一善、第一功德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個人能夠存這樣的心,決定得生,這個『必生』語氣非常肯定。所以在今天這個大時代當中,災難很多,這個災難不是局部,整個地球,無論哪個地方都有災難。我們要覺悟,要認識清楚,要存好心,這三心是好心;要做好事念佛,勸人念佛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存好心,做好事都要落實在此地,沒有比這個更好。全心全力去做,我們現前得到身心安樂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邪門外道妖魔鬼怪自然離開你,你也不需要得罪他,自然離開你。佛護念,善神保佑,存好心做好事

  【菩提心義雲。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這一段是為我們說明『菩提心』在整個佛法裡面,所佔的地位非常重要。《觀經》三福,第三條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佛又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個凈業正因就是此地講的『成佛之本』,這兩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菩提心是成佛之本。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成佛,所以西方世界對於菩提心就非常重視,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凈土。我們念佛,很勤奮的念佛,每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也只是跟西方世界結一個法緣,這一生不能往生,要這一生決定得生,一定要發菩提心。『大事因緣』,這個大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是大事,成佛是大事。了生死佛道,那個因緣莫過於此,沒有超過這一事情的,這一事情就是了生死佛道因緣,你就想到真正是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是菩提心論》上有這么一段開示。『菩提心』是圓滿的覺心。菩提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完全覺悟的心,他不迷了,真的覺悟也就是說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個心就叫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都是覺心裡面興起的。同樣一個道理,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造罪業之法,都是從迷心裡面興起的。他迷了,對自己迷,對自己生活環境也迷。迷惑就顛倒,所以他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是錯誤的。錯誤的心行,所造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惡道,變現出這么一個境界來,迷變現出來的。悟了變現出來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那就不一樣。所以菩提心就包藏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法。

  『若修證出現』。菩提心確實是本有的,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為什麼還要說修證?因為現在迷,所以要修,現在失掉,所以要證。修證是對初學人說的,在高級佛法裡面沒有修證,但是我們在初學這個階段的確有修有證。前面我們也曾經說過,無修無證太高了,不是我們現在事情我們現在要去打那個妄想,決定做不到。我們還是從有修有證,依據佛在經典上的教誨,認真的去學;依經典上講標准把我錯誤見解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果然修正過來,你在境界裡面的感受、享受就不一樣,那叫證。證是證得,你所得到的享受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雖然不能完全相同,逐漸逐漸接近,我們享受跟佛菩薩的享受接近,這叫證。修證出現就是你的清凈心現前、覺心現前,這個時候所現的那個樣子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不必要學習,一接觸就明了、就通達這就是出現,出現就是這個意思。

  『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眾生導師老師,這個老師不是普通的老師這是佛。佛是一切眾生導師菩薩是一切眾生的阿闍黎,佛是眾生導師。這個意思是說菩提心現前,你就可以做一切眾生導師。《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就是導師什麼時候能現佛身為眾生說法?菩提心現前,就行。這在果證的地位是屬於哪一個層次?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菩提心現前。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菩提心一發,你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在別教裡面講就是初地菩薩。別教是初地,圓教是初住,菩提發了

  菩提發了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有沒有發?大家都很關心自己,不要以為我這個菩提心已經發了菩提心發出的時候有一樣子有一標准標准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四相破了,我們有沒有破四相?假如我們四相真破了你自己就清清楚楚你菩提心發出來了,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念佛往生,生實報庄嚴土,決定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生實報土。為什麼?那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菩提心是理,理一心不亂!叫我們要修、要證。

  落實在日常修持當中,用什麼方法修?深信、發願、持名,這是修。證是什麼?一心不亂,真正念到一心不亂菩提心現前了。要認真、要努力!許多同修來跟我說念佛念了幾年,就是沒有辦法妄想雜念控制住,問我怎麼辦?你們想想怎麼辦?妄想雜念當然有,無始劫來的無明習氣哪有念個幾天就能念掉,哪有那麼容易?那麼容易不是個個都成佛?那哪裡還會凡夫?要知道,沒那麼容易。你看在一般經上講修行人,從凡夫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你念個二、三年就成就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理,要知道事實真相,要繼續不斷的去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今天這個妄想雜念伏不住,是功夫太淺,功夫不得力,果然深信,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下去,念個三年五載,功夫逐漸得力。得力的現象,就是你妄想少,雜念少,不可能說沒有,少了愈來愈少,這是功夫得力。

  要想功夫得力,要來得快一點,能把時間超前一點,也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從今爾後,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真實利益,不要想自己,會提前,這個功夫得力會提前。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也就是說,除了自己念佛之外,一心一意就是想如何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這個法門都能夠明白這個法門都能喜歡修學這個法門,就專想這個,不要想別的。我們果然能這樣想,換句話說,你的心心念念與一切諸佛的大願相應,就是與一切諸佛教眾生的弘願相結合,這個佛力加持效應就特別顯著,能幫助你遠離妄想執著,這個可以超前,速度可以加快。如果起心動念還是想自己,那就難!為什麼?我們的心行與佛的願力不相應,得佛力加持固然是有,不明顯,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明了。所以果真念到理一心,念到菩提心出現的時候,這經上講的這個果報就現前。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是密宗的,諸位要知道念佛法門是一切宗派都在其中,你看《無量壽經》裡面有不少句子是密宗的,都是密宗最精要的綱領。所以這一阿彌陀佛,不要以為我是凈土宗,其實禪宗密宗都在其中,統統都修了,自己修了還不曉得。果報是密嚴土,是密宗里頭至高無上的果德。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不起於座是比喻,座是什麼?座是不動,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座是不動的意思。這個不動不是講身不動,心不動。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心不動,決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但是一切佛事做得圓滿滿的,像我們常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統統做得圓滿滿的,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不起於座。這一事業自然然的成就,圓圓滿滿的成就這是佛法凡夫要做一樁事情,都起心動念,都在那裡策劃,都在那裡構想,很麻煩,都搞這些。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是不起於座,不起心、不動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說法四十九年,大家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佛就很清楚的表明,佛沒說法,如果有人說說法,叫謗佛。沒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是怎麼回事情?佛沒有起心動說法。佛從來沒有個念頭,我來給你說幾句話,沒有;佛也沒有事先去設計一下、去想一想,我這一次到那裡要跟他講什麼話,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佛說法眾生提出問題,佛是隨問隨答。我們凡夫聽到人家問個問題,想一想怎麼答覆他,那就動了心、動了念頭;佛答覆人從來沒有考慮我要怎麼答覆他,沒有,沒有這個念頭。隨問隨答,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佛是覺悟,所有一切事都是而不迷,圓滿的大覺!

  【又贊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這是贊嘆『菩提心』,這是一首偈,四句一首偈,這首偈說得非常之好。假如我們求佛的智慧,『佛慧』,這兩個字的含義是究竟圓滿智慧這是佛慧。菩薩雖然有智慧,但是不究竟不圓滿,一定要到佛才究竟圓滿你要求佛慧,一定要『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簡單扼要的說,就是《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剛才跟大家講過,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我們才能夠通達菩提心,菩提心現前就肉身成佛,我們世間人常講肉身菩薩。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首偈子完全符合他,他就通達菩提心,所以一切法他沒有障礙。確確實實他說法跟佛很像、很相似,從來不考慮,從來不去設想,隨問隨答,這是肉身,『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大覺是佛,佛位!這個地方的佛,如果廣義的說,初住以上都叫佛。我們看《金剛經》,《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江味濃居士註解解釋諸佛他就是說初住到等覺都是諸佛,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麼?這四十一位菩薩都能夠現佛身說法,至於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就錯了他就不是不動他就已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諸位要知道,到法身大士跟一般人不一樣,已經不起心不動念,法身大士。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還起心動念。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光目女向阿羅漢請教,問問她過逝的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阿羅漢一定要入定,入定就是有意,他要入定,入了定之後再出定,他才能跟她講。如果要是證得菩提心,菩提心現前不需要入定,你只要一說,他已經看清楚,他立刻就告訴你,不需要入定,沒有出入,那才叫不起於座,是這么個意思。所以說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法身大士有這個能力,所以「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個大覺位不見得是圓滿佛,但是最低限度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位次這叫大覺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七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7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十五頁第二行,從第八段看起: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這是引用佛在《華嚴經》的一段重要的開示,說明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世尊這幾句話是對菩薩說的。菩薩小乘人、與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前面已經說得很多,雖然說得很多,大家對於這樁事情,實實在在講還是很模糊。每位同修都知道要發菩提心,也都很想發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怎樣發法?為什麼老是發不起來?可見得這實在也是一樁事情。我們說得簡單一點,容易領會一點,菩提心不外乎真誠心。所以《觀經》第一個跟我們講至誠心,就是真誠(真心誠心),可是我們自己也常常感覺到我的心很真、很誠,這就是不曉得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虛妄心當作真誠心,所以你的菩提生生世世都發不起來。不要說是這一生,無量劫到今天從來都沒有發起來過,假如有一次真的菩提心發起來了你怎麼會到現在還在人間輪迴?不可能的事情。這是說我們無量劫生生世世修行,也曾經供養諸佛如來,這兩樁事情沒做到:一個是菩提心發不起來,第二個是煩惱沒能斷掉,所以依舊搞六道輪迴,搞到現在這個地步。

  斷煩惱這個事情我們暫且不提,經後面會講到。今天我們要來問問菩提心。菩提是覺,真心一定覺,真心不迷,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還是迷而不覺,那就一定要肯定自己,我們用的是妄心,妄心不覺,真心本覺。你要能從這上面去體會,就曉得我們菩提心沒發出來,我們用的是妄心。我們自己以為對人、對事很誠懇,並不見得,未必是真的。佛在許多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想雜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六祖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真心,那個心是真誠心,真誠心的樣子也就菩提心的樣子也就是覺心的樣子覺悟不迷了。我們這經題上「清凈平等覺」,就是菩提心的樣子,我們的心清不清凈?我們的心平不平等?我們心不清凈,有妄想不清凈;有煩惱不清凈;有是非人我,不清凈;有貪瞋痴慢,不清凈。從這些地方觀察我們就明白,這個菩提心與凡夫心是不一樣!

  那要怎麼去發?不容易!菩提心一發出來就不凡夫菩提心一發出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遠遠超過了小乘羅漢、辟支佛,超過他們太多太多。為什麼?他們沒發菩提心,或者想發發不出來。所以菩提心一發就是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凈土經》裡面講圓證三不退,那個沒有圓,菩提心一發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圓那總到八地以上,那是圓了。我們講的是圓教初住就證三不退,由此可知,不容易。《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作的,大乘起信是剛剛開始入門開始發菩提心,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是菩提心人的境界我想諸位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講境界也是初發菩提心的境界。所以菩提心一發,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如果有四相,顯然你還有分別,你還執著你還妄想,不是真心顯露。真心裡面沒有四相,有了四相就不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不是菩提心。這想起來菩提心是真難,真不容易!

  凈土大乘法,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很嚴重,「三輩往生」裡面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實在說凡夫往生也不能沒有菩提心,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一向專念,菩提就在裡面;沒有菩提心,這個一向專念做不到。所以我們不要問別人,問問自己:我們自己能不能一向專念?為什麼不能一向專念?我們還會受外面境界困擾。心裡面煩惱還不能斷,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專,如果專一,其他念頭不生了,妄想執著真的伏下去了,外面境界也不理會了,也不會受外境干擾了,這是一向專念。所以一向專念,菩提就在其中,如果不是真正的求生凈土,一向專念他做不到。

  佛菩薩慈悲!教給我們許許多多與菩提心相應的這些行法,所謂行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遵守的一些方法,與菩提心相應的,這是上講太多太多菩薩的教訓。像我們凈宗提倡的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行的五個科目這就是與菩提心相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我們選的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所講的是覺悟人的行為,覺悟他們的生活行為,迷惑顛倒就跟這個相反。「孝養父母」,孝養父母覺悟的行為,一切諸佛菩薩有一不孝父母的。「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覺悟的人十善業;迷惑的人不修十善業。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細節裡面去觀察,細行當中去觀察,知道自己到底是覺還是迷。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三皈,我們皈了沒有?皈是回歸、回頭,我們回頭了沒有?我們有沒有依靠三寶?三寶是覺正凈。實在講,我們這個經題裡面「清凈平等覺」,清凈是凈,平等是正,底下一個是覺,所以清凈平等覺就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清凈平等覺也是三學,戒定慧;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它是三學三慧。這是我們修行人總的綱領,總的方向,大原則,大前提。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決定不能違背,違背了那就是『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佛這句話他的意思你就懂得。

  所以『發心之要,不可言喻』。發心的重要,說不盡。由此可知,菩提心的確是幸福安樂真實法。我們要想得到幸福、得到安樂從哪裡求?從發菩提心求,從真正覺悟。正覺一定要從日常生活細行裡面去修,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從前不孝父母,現在要學孝順父母;從前不尊重老師,現在要學到尊師重道;從前對一切眾生慈悲,現在要學慈悲;以前不修十善,現在要認真修十善業,你要真幹才行。不肯真干,菩提心怎麼發也發不出來。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菩提心發不出來,就是細行上沒有認真去做把它疏忽掉。光是在理論裡面去尋求,結果全都落空,都是玄談、不切於實際,這個東西一定從實際裡面去求、去修,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你不做你不曉得,你要做你才知道。

  可是有人說年輕人跟老人在一塊住很不好相處!這個很不好相處,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太多!如果你想像菩薩菩薩跟這些不好相處的人也能處得很好,你成功了、到家了菩薩忍辱波羅蜜,那不好相處的人就是你忍辱波羅蜜的老師,天天在教你忍辱你沒有這個好的善知識,你忍辱波羅蜜怎麼會圓滿?怎麼會成就?所以你要懂得這是修行他是我的好老師,他找你麻煩,你一定也很歡喜接受,為什麼?我在修行我在忍辱波羅蜜,我在禪定波羅蜜,我在布施波羅蜜,在修持波羅蜜。你看看,你的六度都全修了,這行菩薩道,菩薩真干!不是在口上、口皮上修菩薩道的,是在生活當中真正在修行菩薩道,沒有不能忍的。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到是虛妄,還有什麼?連忍的念頭都沒有!哪有一法不圓融?法法圓融,頭頭是道,這里頭就快樂,就真正有幸福你有福,你一家人有福這一家人有福,這鄰里鄉黨就有福。由此可知,大家學佛不是真的學佛,學假的,沒認真做,所以你修一切善法,統統是魔業,得來果報是什麼?果報都是障礙。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總不能離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菩提心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則是介紹底下一句一向專念。真正覺悟了的人必定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的人未必覺悟,但是它的效果跟真正覺的人往往能夠相同,這就是古德所講的「暗和道妙」。發菩提心,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發菩提心能一向專念的,念久了,他自自然然相應,這也很不可思議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之義也。】

  先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專門,『恆』是永恆,決定不改變,『依』是依靠,『止』就是定在這上面。定在這阿彌陀佛名號上面,一生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死心塌地這一佛號念到底,這叫做『一向專念』。

  【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凈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為什麼要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這可以說是彌陀凈土的精髓,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唯獨彌陀凈土裡頭有『十念必生』。這個十念是指臨終的十念,臨終最後的那個十念如果是念阿彌陀佛必定往生凈土大勢菩薩為我們做了很好榜樣大勢菩薩就修這個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佛號沒有改變過。《楞嚴經.大勢菩薩圓通章》,諸位細細看看就知道,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尊稱他是凈土宗的初祖,這很有道理。凈宗初祖是大勢菩薩,他用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簡單一句:內無妄想,外無希求,他的心定了。這句話就是甚深禪定!我們的六根會被外面六塵境界誘惑,眼被色誘惑,耳被音聲誘惑,舌被五味誘惑。菩薩都攝六根,決定不被六塵誘惑,這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念是念佛念佛清凈心念。凈念就是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是這一佛號;相繼是不斷,不間斷。

  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一佛號念到底,它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是講定、是講慧的,講首楞嚴大定。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一方法,同樣的證得楞嚴大定成就如來果地圓滿智慧,就這一名號。此地也就是根據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凈土』。這個語氣非常肯定,決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果報不可思議。『圓證不退』。所以這也是彌陀本願的實現,阿彌陀佛的願力是這樣的,凡是生到西方凈土的人都成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在一大乘上講是七地以上,但是如果說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圓的意思,正確的意思,這個圓應當是等覺菩薩菩薩位到頂了這才圓,沒有比他更高。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還不能算圓,所以這個圓的意思正確的來說,就是等覺菩薩,可見這個法門成就不可思議

  【一向專念者。】

  我們要來研究研究這『一向專念』怎樣講法

  【古雲。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這個說法很好這是大德講的。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形」,是我們的身體形狀、身形;「壽」,壽命。『盡形壽』,我活一天就念一天,活一個小時我就念一個小時這叫盡形壽。從我們初發心開始,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明了這個法門,我們發心念佛,從今天起一直到有生之年、有生之日絕無中斷,這叫一向專念。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前面所說的,在我佛門裡來說,這得很有福報。你從發心一生念佛不間斷,沒有人給你打閑岔,你用功很順利,這很難得。如果或者是因為你的事情很忙碌、工作忙碌,家累事業煩心,你沒時間去多念,那麼你就用『十念法』。十念法是最簡單修行法。這個十念法是指慈雲灌頂法師傳的十念法,以這個做早晚課。他的方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不必要加多,加多的話也傷身體。十念法是只要十念就好,十口氣呼吸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不論多少聲佛號,長短不拘,一口氣叫一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早晨起來之後洗臉漱口,你就可以念十口氣佛號家裡面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拜幾拜佛很好;家裡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合掌恭恭敬敬的念十口氣,每天早晚都不缺,這也符合一向專念。他一生當中,一天沒缺,這也是個方法

  我去年在馬來西亞傳的十念法,跟灌頂法師不太一樣。我教大家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就更簡單,我們合掌你念六字、四字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十聲不一定一口氣,你換一口氣也沒關係,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圓滿了。這個時間很短,不要一分鐘。你如果說這個時間都沒有,那就怎麼說也說不過去!但是這個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要念九次。早晨起來洗了臉、漱了口念一次,到早晨吃飯的時候念一次。我們平常學佛的人,吃飯都念個供養咒,一般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才開動。其實念這個咒有口無心,我看沒什麼用處,不如念十句阿彌陀佛,然後再吃飯,也好幫助消化。十句佛號念了,心定了,這個很好。上午工作的時候,在你上班工作之前也念十句,下班的時候念十句,吃中飯的時候念十句,下午上、下班,吃晚飯,晚上睡覺之前,一天九次。如果說是一次不缺,也符合一向專念。

  諸位要曉得這個十念法的效果很大,它時間短,但是沒有隔多久又一次,所以我覺得比灌頂法師那個早晚的十念法還來得有效。就是每隔不長的時間又要修一次,一天修九次,這是最少的,能夠修得更多就更好。一次只要一分鐘,你這個時間決定會抽得出來。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雲十念必生也。】

  這個地方所說的就是第十八願的本意,本來的意思就是這樣的。世間一生造作惡業,臨命終時才聽到佛法,才悔改的人臨終後悔了,『十念』也一定得生凈土,佛來接引你,這是第十八願。這是真實不可思議。但是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明了事實真相,最怕誤會。怕什麼誤會?就是臨終的時候十念還能往生,現在多造一點罪業還沒有關係臨終還來得及,就怕你這樣錯會意思,那就不得了。

  諸位要知道,臨終十念往生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你想想這三個條件你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條件臨命終的時候自己的頭腦要清清楚楚。我們看許多害病的人還沒有死就迷惑顛倒,就人事不醒,那沒有用處,那不能往生。在臨終的時候,頭腦還很清醒,難!第二要遇到善知識在這個緊要關頭的時候,要有一個善知識來提醒你、勸你念佛,到那個時候要沒有這個人,那不完了?頭腦清醒也不行,也沒用處。第三個條件,你聽到善知識勸導的時候,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悔改,就承認自己一生造的罪業是錯誤的,就肯悔改,真正改過向善念佛求生,這才行!這種緊要關頭你有這個能力嗎?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一生造作罪業,臨終遇善知識,聽到勸導立刻悔改念佛凈土的,不是平常人!而是他前世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迷惑顛倒造作惡業臨終時因過去的善福非常深厚。他不修福沒有福報,人怎麼會清楚?人臨終頭腦清楚是福報、大福報。一聽善知識勸導馬上就知道悔改,過去世的善根發現,所以他不普通人。普通造作惡業的人你去勸勸看、你去試試看,臨終的時候什麼都不曉得,一塌糊塗。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僥倖。我們千萬不要妄想,現在造罪業沒關係臨終還來得及,到那個時候,你臨命終時依舊墮地獄你不要說佛法不靈,是你錯會了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了的。

  【行者應知。】

  修行這個法門同修們,應當要曉得。

  【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愈是最後愈重要。

  【反之。如有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這個情形很多、常見。我們常聽說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這也是現實狀況念佛人跟往生的不成比例!一萬個人念佛,只有一、二個往生,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往生?都是這個地方說的,愈念到後來愈沒有信心,不肯念了或者改學別的法門,這樣子不能往生你看看那往生的人決定堅持到最後一念他也不放鬆,這個人往生了。為什麼他會中途變卦?他念了幾十年,覺得沒有感應,聽說參禪快,念咒快,有神通、有感應快,他就把念佛放棄,去學其他的法門這就錯了,大錯特錯!或者像後面所說這種人是非常非常之多,口裡求生凈土,巴不得佛趕快來接我,到臨命終時不想去了,貪生怕死捨不得這個世間,不肯去,那這就法子。不要笑別人,說不定自己就是這樣子的,嘴裡說得很硬:我要求生凈土阿彌陀佛來了,嚇死了,這不得了,這要死了,這還得了!

  所以平常放下要看破,對於世緣要冷淡,不能有一毫、絲毫留戀。留戀的都是障礙你要想現在我還需要,到臨走的時候我再放下。不容易,非常非常之難。要放下,現前就要放下。現前放下,不是叫你在事上放下,事跟諸位說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礙是什麼?心上的罣礙。所以大乘叫你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這就講的毫無牽掛。事上應當怎麼做法,就怎麼做法!佛法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世間不壞世間法(不破壞世間法),不但不壞世間法,成全世間法。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不是成就世間法嗎?哪有一法壞世間法的?心裡不能有牽掛。我們問法身大士他在生活行持上怎麼樣?他也是盡孝道,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樣樣做得圓滿。心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心裡頭一點牽掛都沒有,事上做得圓滿滿。所以叫你放下心上放下,諸位要清楚,你不要搞顛倒。事上放下,心裡牽掛,那不就顛倒了,那大錯特錯。心裡放下,跟諸位說,事上決定圓滿,所以你有幸福快樂

  佛法就是教我們怎樣生活佛法教我們怎樣過一個快樂日子,一生!心裡不能有牽掛,你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誠心,你表現的就是智慧真實圓滿智慧,你處事待人接物怎麼會有過失?一切過失都是利害得失裡面發生的。一個覺悟人心裡頭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沒有利害得失,他怎麼會犯過?所以這要知道,要從心地真正放下。下面一段,第十一段很重要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這是提出一個疑問,或者是有疑惑。實在講,有這種疑惑的人很多,念佛為什麼會有這么大功德?不但我們懷疑,小乘聖者、權教菩薩都懷疑。這底下解釋得好,答得好!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這句話答得太好了,答得非常圓滿。一部《金剛般若》就是為我們講『實相』。念佛的人菩提心一向專念,能念所念當然都是「實相」。縱然不曉得菩提心,要能做到一向專念,那與實相也就接近了,這是理!這個道理明白了,事上就不會懷疑。下面註解里頭說:

  【要解雲。】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

  【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

  我們念佛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真就會死心塌地老實念佛,什麼疑情都斷得干乾淨凈。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名號什麼意思?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跟無量光就是法界的全體。說光,用現在的話來講空間,光明遍照,這是指的空間;說壽就是時間時空一交叉這就是整個法界本體法界本體是什麼?就是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就是自性,就是真心這一阿彌陀佛就是我自性的德號。禪宗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他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明心見性,能不能做到?大勢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跟禪宗用的方法不一樣,目標完全相同,所以彌陀名號法界全體的德號。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無量壽、無量光是阿彌陀佛的身,也是阿彌陀佛的國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是眾生本覺理性。】

  『本覺理性』。這四個字就是經上講真如本性真心理體,我們的真心!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本來面目,就是自家本人,真我不是假我,這個身是假我,這個本覺理體是真我,這不是假的。

  【持名即始覺合本。】

  『持名』是方法我們現在把本覺迷失,所以佛說凡夫在迷位。如何破迷開悟?這是佛教化一切眾生不二法門方法再多,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方法阿彌陀佛,『始覺』。可是諸位要曉得,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開始覺悟。但是現在大概我看一萬個念阿彌陀佛,有九百九十九個是迷而不悟。為什麼說他是而不悟?他根本就不懂佛號是什麼意思,他不曉得他怎麼會覺?他不老實念,換句話說,不會念!只是嘴皮上學了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曉得,阿彌陀佛什麼功德不曉得,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也不曉得。那怎麼行?

  那我們要問:怎樣從這一名號上開始覺悟?諸位要知道,這一名號就是這部經的題目。你看小本《佛說阿彌陀經》,我們這個本子叫大本《阿彌陀經》,整個經題十五個字《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這十五個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題目。念到這個題目就曉得它的內容,題目一念,文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覺悟。所以為什麼要勸大家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因為三千遍念了之後,提起阿彌陀佛,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覺!這三千遍是第一個階段是熟,先要熟。我這一佛號,整個經都能提得起來,然後進入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解義。經裡面的意思我明了、我懂得,所以叫你聽講,叫你註解,幫助你在這經文裡面字字句句都清楚、都明了。第三個階段要實行,要把經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對人生、對宇宙看法想法,把經典裡面一切的教訓,哪些事情佛教給我們要做,哪些事情佛教我不能做。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叫修行。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這就是覺。「始覺合本覺」。

  「本覺」,佛代表「本覺」,一切菩薩代表「始覺」,佛代表本覺。我們對宇宙人生看法,處事待人接物的行持,要跟佛靠近。佛是榜樣、是標准,我們要學習,要認真學習,這叫「始覺合本,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這從理上說。從事上講

  【生佛不二。】

  從事相上講眾生跟佛不二。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要想透徹的明了,那要深入大經。大經大論裡面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真相說了出來,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去涉獵這些大經大論,你就老實念,念到清凈,豁然開悟事實真相立刻也就悟明白了,從悟裡面能得到。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

  那個一念要相應,我們念佛人,許多念佛念到最後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迴,他念的是不少,不相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一聲相應,那就法子有一聲相應,那個功德不可思議。這個相應法我們在講席里頭也講得不少,相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行要跟佛所講的一樣,那才叫相應;換句話說,做到才相應,做不到就不相應,理解都沒有用處。理解叫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斷煩惱,要證悟!怎樣才能證悟?一定要通過修行,行才能證,不行,怎麼行?我們今天學佛,信、解、行、證,我們到信解就完了,不肯照做,所以就不相應,行就相應,所以你信解了之後要實行。

  佛教我們孝順父母,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給我們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去做?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就是沒有行!佛法修學四個過程當中,第三個我們就不要了,所以證果就沒有份。往生是證果,修行才證果。修行把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能證果。證果就是得到佛法所說殊勝功德利益你真正能得到,可見相應非常重要,所以相應是行證,信解不行。我們今天學佛,說老實話都停留在信解上,行證沒有認真去做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這就難得了,『念念相應』必定成佛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過去講得很多很多,真正明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實在不多,因為他知道他一定肯干。這一名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信願解行要與佛相應,與經相應就是與佛相應。

  【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念佛就是念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從字面上來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樣樣都要覺,我們對一切人要覺不迷,對一切事也要而不迷,對一切物也是覺而不迷,這個就是名號本義,所以這句名號提醒我們的自覺自性覺,提醒自性覺,所以佛號不是念給佛聽的。佛是圓滿覺悟,我們覺了,跟佛就相應,就是這個意思。

  【所念之佛。正我本覺。】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念佛這就是一個覺心,這就覺悟的行持,所念的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

  【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所以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就顯示出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議大師這一段話為我們解釋能念所念皆是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覺是事實真相,迷是妄想,不是真相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個個可行。】

  這是說念佛容易,念佛不難,這一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

  【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這兩句是贊嘆這個方法,非常巧妙,你懂得,當然好,很明顯的相應,相應的很快速;你不懂,肯老實念,漸漸會覺悟。會覺悟,為什麼?老實念容易得一心,一心就是清凈心,得清凈人就開悟對於一切事實真相自然就明了,所以他是巧合妙道。

  【從有念巧入無念。】

  這個法門老實念,有念,念到最後得一心,得一心就到無念。

  【即凡心頓顯果德。】

  果是佛,如來果地上的德能,就在我們凡夫生活行為當中顯露無遺。

  【如疏鈔雲。】

  蓮池大師所說的。

  【齊諸聖於片言,越三隻於一念。】

  齊是看齊、平等。『諸聖』,十地菩薩,實在這地方都是講的等覺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他們的地位平等,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好,念到相應,就跟這些大菩薩地位相等。『越三隻』,越就是超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他們那些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功的,我們不需要,我們只要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他們要那麼長的時間,才修到這個地位,我們只一念、十念就超過了

  【極圓極頓。】

  『圓』是圓滿圓滿到了極處。『頓』是頓超、快速。修行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成就的是快到了極點,至簡至易。可見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容易到不能再容易。我教大家這十句阿彌陀佛,容易,沒有比這個再容易!你一天念九次,一次念十句佛號有一同修兩個星期打電話告訴我有效,那個時候我還新加坡講經,馬來西亞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說念了兩個星期果然有效。

  【故知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這就是本經實實在在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總原則。本經所說的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綱領、方向。『一大藏教』,《大藏經》。到這個地方是將本經的宗旨說出來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八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08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四明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凈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前面一大段是明宗,也就是說明修學的綱領。我們修學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這就是趣。所以宗旨所歸叫做趣,也就是我們期望的果報。這第一條裡面就說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就是往生凈土,就是圓證三不退。諸位要曉得,這兩樁事情是世出世法裡面的最難,最難的都能夠得到,那容易的就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