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玄義(第16-19集圓滿1994年)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六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6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六面第六行,我們看這個圓圈下面這個題目「藏教所攝」:

  【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知此。則有助於理解全經。】

  這是概要裡面的第六大段,也就是天台家所謂的「判教相」,判是辨別,教相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教學的儀式就像現代學校學生編排課程課程標準;這個課程應該編在哪一個學校,第幾個學年來修學,像排課程一樣的。這對於學習就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方式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所做的。諸位要曉得,世尊當年在世說法是應機而說的,沒有這個例子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很多,這些經論從分量上來說有大有小,從內容裡面講有淺有深,部類太多,要不給它加以整理編排,理出一個頭緒,我們修學就很因難,所謂是經典浩如煙海,不曉得從哪裡學起。因此祖師大德們費這番苦心,這是值得贊嘆的,對於後學確實是有幫助。

  【所謂藏。佛經大分為三藏。經藏。律藏。論藏。】

  這是把大的區分,分為這個三大類。諸位同修要記住,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都是人做的。佛說法必定是令一切眾生真實利益,無論說哪一個法門,細細去觀察,它的內容都相當豐富、都很圓滿,絕對不偏在某一方面;換句話說,無論大小乘經典內容幾乎把經、律、論的意思都包括了,那麼我們要把這個經典分屬於哪一類,確實是很困難。古德所採取的標準就是看佛在這部經上,講哪一部分講得最多,從說得多的,把它歸屬於某一類。

  這三藏要從內容上來說,就是戒定慧三學。經是講定,論是講慧的,律是講戒的。如果這部經定講得多,戒跟慧講得少,我們就把這部經歸到經藏裡面去。譬如《無量壽經》,後面有個「經」字,那麼在三藏裡面它是屬於『經藏』。裡面有沒有戒律?有,最明顯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都是戒律,但是在全經裡面來說,戒律講的分量不多,大概只佔個十分之一、二,所以它講定的地方多。講慧有,跟阿難、跟慈氏菩薩討論的時候,那裡面是慧解。由此可知,這部經裡面就具足戒定慧三學。但是三種比例,這個定學占的分量是大多數,所以把它歸到經藏。如果屬於討論智慧這一方面佔得多的,那就歸到『論藏』去。講戒律,講規矩、講威儀講得多,就把它歸到『律藏』,是這樣一個分法。如果嚴格的劃分沒有法子,所有一切經的性質都是如此。由此可知,世尊當年說經的時候非常活潑,這是我們知道經典傳到中國之後分類的起源。也有二藏,底下是二藏:

  【二藏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

  我們通常稱之為大、小乘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藏」是庫藏的意思,從前經典很多,我們把它收藏,那這三大類。以後特別是前清乾隆年間,將中國自古以來的典籍全部收集起來加以整理、分類、收藏,就採取佛教這個例子分作四大類,稱之為四庫,庫跟藏的意思是一樣的,叫庫藏。《四庫全書》那個構想是從佛教來的。在三藏裡面本經是屬於經藏,裡面說定說得多,也就是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講清凈平等覺的多;二藏裡面是菩薩藏。

  【本經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凈佛國土。依正庄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

  所以這個經不是小乘經,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告訴我們,本經是大乘中的大乘,無比的殊勝。這個意思、這個事實我們在前面都詳細報告過了。底下這幾句說『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詳陳是一直貫下去,就是詳細陳述,為我們說明信願往生這個因果是第一殊勝世間法離不開因果,出世間佛法也離不開因果,所以因果定律是世出世間法則也就是世人所說真理,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在佛法裡面,修四諦之因一定得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之因一定證辟支佛果,修六度之因一定證得菩薩的果位。由此可知,因與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前面跟諸位說過「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還是一個因果關係。在世出世間一切法,果報之中,佛果是究竟圓滿的,沒有比這個更究竟、更圓滿,再找不到佛果是什麼?就是佛在本經裡面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佛果真實之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打開了我們現在真如本性是閉塞了,雖有不起作用,到如來果地完全打開了,一絲毫的隱藏都沒有了。化是變化,自性起用顯示出來這個形象是什麼?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十法界依正庄嚴」,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這都是自性演變出來的。

  我們在迷,迷也起作用自性是決定有體有用,但是迷的時候起的作用,從自性那一方面來說,自性沒有迷悟,所以起的作用自然的,就是經上講的「開化顯示」,是自然的。迷在哪裡?迷是我們本身迷了,我們自己迷了,自己迷了之後看外面這個境界就會看錯,看走了樣子。看錯了,你的判斷就錯誤了,你的想法錯誤了,於是你的說法、做法全都錯了。這個錯誤念頭也能夠使這個境界產生變化,能現境界真如本性,就是此地講的真實之際能現境界。可是境界里頭起變化,起變化才有十法界依正庄嚴那就念頭起的,念頭在那個地方讓這個境界產生變化。念頭清凈所顯示的境界是真常的,念頭錯誤了,就把這個真常的境界轉成一個病態的環境,那個病態的環境不正常了。是什麼環境?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我們自性污染不清凈的一個境界。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污染不凈不是本性,不是自性有染凈,是我們自己本身有染凈,所以看到這個境界就起了變化,是這么一回事情。

  佛教給我們怎樣轉境界佛法里頭無比殊勝之處就在此地。境界是可以轉的,境界都能轉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境界的一部分。所以現代社會上常說的改變體質,這個改體質就是轉境界。我們的體質很差不好,怎樣能把它轉好?的確可以轉。我們的身體弱可以轉成強,疾病可以轉為健康短命可以轉為長壽,就看你會不會轉。這個轉是自己轉,別人幫不上忙,這一點諸位要曉得,千萬不要誤會了。佛菩薩了不起智慧神通廣大,我們要是靠他,求他幫忙來為我們轉,那你就錯了。佛菩薩要有能力為我們轉,不需要我們求他,我們求他。他才來幫忙,不求就不幫忙,那還算什麼慈悲!那大大悲是假的。實在講是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轉,為什麼?業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轉變這是正確的。

  我們在《楞嚴經》裡面可以說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難尊者起頭就發生一個錯誤觀念阿難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釋迦牟尼佛也很喜歡他,也很疼愛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看到別的同學:你們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時候大哥就把給我了。所以他是多聞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大哥不上忙,這才覺悟修行要靠自己。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者不得,這才明白事實真相

  佛對於我們的加持,我們常講保佑,那是什麼?就是佛把他自己修學的經驗告訴我們他是怎樣從凡夫成佛的,把這個修行的途徑、方法經驗說出來,提供我們做參考而已。路還得要自己走,他不幫我們走,他為我們指路,路一定要靠自己走。所以成佛既是最殊勝的果,成佛之因就是念佛,那我們單單靠念佛能成得了佛嗎?難。難在哪裡?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是講方法、門徑不相同,它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都是成佛之道

  凡夫成不了佛,佛跟我們講因為有兩種障(障礙),哪兩種障?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煩惱障要是斷掉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但是還不能成佛六道輪迴沒有了,六道輪迴煩惱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只要有煩惱就有六道輪迴六道從哪裡來的?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造的。所知障破掉了你就成佛了,自性圓滿的開顯。試問問這兩種障我們有沒有能力把它斷掉?在所有一修行方法裡面,念佛方法的確是好、是高明,這一句佛號可以斷煩惱,可以破二障,那要真正念如法大勢菩薩跟我們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要把這八個字真正做到了,行!念佛成佛了。

  我們也念佛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我們念這句佛號裡面,一面念佛,一面還在亂想,還在胡思亂想。念佛念到這么久了,我們煩惱還沒斷,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就是念佛如法這一要想成就就難,因此念佛一定要求生凈土。我們在這地方念佛功夫不得力,這個不得力就是斷不了煩惱,破不了二障,這沒法子才求阿彌陀佛幫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接受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薰陶。釋迦牟尼佛在這經典裡面,為我說得很詳細、很明白。

  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保了險。第一個給我們保證的就是你無量壽,壽命長!我們這個地方壽命太短,這個身體非常脆弱,生命非常脆弱,壽命短促,所以很難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壽命跟阿彌陀佛相同,阿彌陀佛無量壽。這個無量諸位一定要知道,是真正的無量,絕對不是說有量的無量,不是的,是真實的無量。有量的無量是教下所說的,不是事實,他所講的也有他的依據,但是他沒有深入,他只看到表面、表層。如果細細深入,那的確是真實的無量。因為每個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證得究竟圓滿佛果,那怎麼會是有量的無量?怎麼講也講不通,所以它是真實的無量。我們要深信這個法門,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要有懇切願望往生凈土親近彌陀佛。能親近彌陀佛,同時就有能力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看這個緣多殊勝,這個緣是修任何法門裡面的菩薩都得不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為什麼不退轉?為什麼成就那麼快?原因在此地,這就是講的殊勝因果

  『凈佛國土』。這西方清凈極樂世界依正庄嚴,此地所說的依正庄嚴,決不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物質享受那樣的美好,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要講一切享受之殊勝,佛在大乘上講得很多,他方世界有一些佛國度比極樂世界殊勝得更多的,數量不少,不是極樂世界就是第一,這我們要清楚。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佛在經上講,另外一個佛的世界極樂世界還要好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想想為什麼我們不求生那個世界,何必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裡面的事理都要搞清楚,那些世界雖然好,修學的環境不見得好,西方極樂世界環境還可以,它最殊勝修行環境好,在修行環境當中,是一切諸佛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如果講福報庄嚴,那比極樂世界殊勝的還很多。我們今天去修行,不是去享福,諸佛世界福報很大,我們沒那個福,去不了!我們今天講的是修學,論修學,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依報、正報就第一殊勝,依正庄嚴是這樣說法的。

  庄嚴究竟是怎麼庄嚴?這十方世界都沒有!正報就是講的諸菩薩,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量沒法子計算,經上講的無量無邊!人人念阿彌陀佛,他方世界雖然殊勝,佛菩薩很多,不見得都念阿彌陀佛。所有人都念阿彌陀佛,正報殊勝。依報?六塵都念阿彌陀佛,依報庄嚴,所以它這個地方庄嚴,就是那個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統統念佛念佛是真因,成佛是真果,我們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為什麼這個世界都變成一個念佛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前面我們說過四十八願的核心是第十八願,十八願就是執持名號。所以西方世界你所聽到的是一片念佛音聲,所以你的佛號不會中斷,你的妄想不會生起,你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阿彌陀佛。所以這是彌陀願海,普度眾生之道』,這個道就是方法。阿彌陀佛建立這樣一個修學環境讓我們直截了當成佛,其中絕對沒有委曲方法直截了當。所以這個法門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真的是第一殊勝,真的是有一諸佛剎土不能跟它相比,原因就是這個環境里頭一片念佛聲。這是菩薩藏攝的。底下一段:

  【說時有五。】

  這是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把它分作五個階段就像我們現在學校教育,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把它分成這個階段,循序漸進。古大德也將世尊一代時教用這個方法來分,所以分五時

  【第一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這就示現成佛了。成佛之後,他把他自己所見到的境界,原原本本、詳詳細細的宣說出來,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誰懂?法身大士,不是凡夫。在哪裡說的?佛在定中說的。所以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底下打坐這一坐坐了二、三個星期,沒動,入定了,哪裡知道佛在定中講《華嚴經》。聽眾要有本事入釋迦牟尼佛定中,你才能夠參加這個法會你要沒有能力入佛的定中,你就沒有能力參加法會。所以《華嚴經》的那個法會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有資格參與這個法會。正因為如此,所以印度像現在南傳小乘不相信大乘,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在打坐,你為什麼偏偏說他在講經說法,他們不承認,所以一句話就把大乘推翻了,「大乘佛說」,是你們後人造謠言,自己編的,不相信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經。

  定中的時間跟我們現在的時間觀念不相同,定中時間跟我們現在時間,現在人講的有時差,時差很大。現在大家對時差的觀念比較容易理解,不但定中時差不相同,夢中的時差也不一樣。作夢時間很短,他在夢中已經過了幾年了,可見定中的時差跟我們現在時差一定很大的距離。所以他能在三七日中也有的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就把這部經講圓滿了。

  這一部經分量多少?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佛說這部經,這部經集結起來之後,大龍菩薩就把這部經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龍樹菩薩曾經見過。龍樹菩薩回到這個世間告訴我們,全部的《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是算這個經上文字的數量。我們中國的演算法是一個字個字算,像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就是這一部書五千字這樣演算法的。印度不是算字數,它是算句子,四句叫一偈,以這個為單位,這個句子長短不論,四句是一個單位,叫一偈,以這個來計算,那多少偈?十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這是假設我們把它磨成粉,那個一粒一粒的微塵,那一個微塵是一個偈,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塵,諸位想想這個分量多少?太大太大了。

  品類?是一四天下微塵品,一四天下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太陽系,整個太陽系裡面的星球把它磨成細粉,那有多少粒細粉就多少品。釋迦牟尼佛用多少時間來說?三七日中。這我們講很難相信,但是講到時差你就明白了,你就覺得這個可能了。特別是大經《華嚴上講的「念劫圓融」,念劫圓融就是講時差很大,一念,在我這個地方一念,在他那個地方無量劫;在我這個地方無量劫,可能在他那個地方就是一念,這就是說明這個時差是很大的。為什麼有這個差別?因為時間不是定法。我們在唯識裡面所讀到的,時間跟空間都不是定法,它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它純屬於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因此長短就不定了。

  所以《華嚴》是最初所說說了之後,只有法身大士得利,中下根人如聾如盲,聾是聽不見,盲是看不見。這個中下根人不是指我們凡夫是指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都如聾如盲,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不但是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還有六道凡夫,還有鬼神眾在裡面,那他是怎麼回事情?他們怎麼參與的?諸位要知道,那些人都是法身大士化身的,不是真的凡夫。我們在那裡看到很多鬼王,那不是,都是法身大士餓鬼道、在畜生道示現的身分教化眾生,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他是菩薩,所以佛講《華嚴經》他都參與,是這么回事情。這是整個的把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全盤托出來。再一看這中下根性不得利益,不見不聞,所以佛再出定把這個攤子收起來,為什麼?眾生不識貨。

  【第二是阿含時。次十二年說。】

  釋迦牟尼佛出定之後,到鹿野苑看這五個他家裡面派來的,陪他來修行的這五個人,他把這五個人召集起來,為他講經說法。這五個人根性都很利,聽了之後很歡喜發心出家,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了,在鹿野苑裡面就成立了最早的僧團,五個比丘釋迦牟尼佛這一老師帶五個學生佛教就從這兒創教了,這六個人起家了這就是講『阿含』。「阿含」是梵語,它的意思對法、對機說法,這樣才能夠幫助人。你是小乘根機就跟你說小乘法你是大乘根機就跟你說大乘法,說的一定要適合你的程度就像學校一樣,雖然你是拿到博士學位,一切都通達了,今天你遇到的對象是六、七歲的小孩,那怎麼辦?只好辦小學,沒辦法辦研究所,辦小學。如果遇到的對象是四、五歲的小朋友,只好辦幼稚園。所以說是眾生是什麼樣的程度,看他是有什麼樣的需要,用善巧方便去教導他、去培養他。所以這個教學十二年,這十二年就像佛教的小學,所以我們以後稱它為小乘。這十二年的培養有了相當的基礎,再進入第三個階段

  【方等。】

  『方等』就好比是中學。

  【次八年說。】

  佛說方等講了『八年』。方等裡面的內容就很豐富了。

  【廣演四教。】

  這天台所說的藏、通、別、圓教義統統都講。

  【均被眾機。】

  看眾生不同的根性就跟他說不同的法門,所以法門就無量了。那麼我們這部經《無量壽經》,佛在方等的時候就開始說了

  【第四般若時。次二十二年說。】

  諸位要記住,世尊當年在世說法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佔一半,這好比是佛教大學,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中心,就是講般若這一部分的經典中國翻譯的也很豐富,《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在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部頭最大的就是《大般若經》,它有六百卷,經典太大,讀誦、受持很難。現在我們還常常看到有念《華嚴經》的,念《大般若經》的沒聽說過。《華嚴經》八十卷,一天念八卷,十天才能念完一部。所以六百卷《大般若沒人敢念。愈是往後去,對這些大的大部經典,讀誦的人就愈來愈少了。在中國流通最普遍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古大德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就因為這一卷是六百卷的精華,六百卷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它提出來單獨流通,也就是說你沒有能力去讀全經,讀這一就可以了,依照這一修行,等於受持六百卷的《大般若》。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簡單不喜歡羅嗦,不喜歡麻煩都是抓到最重要的綱領。比《金剛經》更精要的還有一卷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個分量比《金剛般若》就更少了,二百六十個字,可以說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綱要。因此這一卷經流通的最廣了,不管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幾乎每天課誦里頭沒有不念般若心經》的。你要問為什麼要選《般若心經》?因為般若世尊一代時教裡面的中心。

  我們修念佛法門,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就是沒有般若基礎,如果有般若基礎,我們一定就發菩提心了,念佛法門的修學綱領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覺悟,發菩提心要有覺悟的心,般若就是覺悟的心。所以我們沒有般若,心是迷不是覺,菩提心發不起來,這念佛功夫不得力,煩惱斷不掉,妄想除不掉。由此可知,參禪離不開般若,學教離不開般若念佛同樣也離不開般若。再說得明白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哪一樁事情都離不開般若。懂得般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都叫菩薩心,都是在修般若波羅蜜,穿衣吃飯也是,待人接物也是,沒有一樣不是。沒有般若,那有什麼?就煩惱、就妄想般若煩惱妄想的反面,沒有般若就生煩惱、就生妄想,可見般若重要!

  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是無上的波羅蜜,我在講《心經》的時候跟大家介紹過,《心經》後面贊嘆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我給這幾句話總歸結到就是阿彌陀佛,這的確沒錯。可是人不懂!為什麼這一句彌陀佛是甚深般若?為什麼這一句彌陀佛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你要通達般若你就明白了。我們今天不通達、不明了,不明了如果能老實念,也行!那就古人講的「暗合道妙」。老實念,行!念久了他得定,他開悟他能夠入這個境界。由此可知,我們既不明了是又不老實,所以念得沒效,念得這么久了,都還沒感應,都還沒有消息,我們的過失就犯在此地,所以反而不如老太婆。老太婆雖然她不知道,但是她老實老實也能成功,老實非常可貴,暗合道妙,這是般若,我們應當要重視。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把《金剛經》講一遍我想也有道理,幫助大家發菩提心,幫助大家認識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是甚深般若。最後第五個時期

  【法華涅盤時。】

  這也是講了八年,《法華》講了八年。《大涅盤經》是一日一夜,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的前一天所說的,也可說是世尊對後代弟子遺囑這就是現在所翻的四十卷《大涅盤經》,是世尊一日一夜所說的。《法華》實在講又會歸到《華嚴去了,《法華》的教義跟《華嚴》無二無別,這就還原了,這好比是佛學的研究所。所以我們中國大德佛經都稱《華嚴》、《法華》這兩部經是「經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這是大致上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分為這五個時期這是古德所判的。

  【說此法時。在第三方等時。】

  我們要問《無量壽經》是什麼時候說的?是世尊在『方等時』說的,方等就好比這個課程是要列在中學,是奠定小學基礎之後,佛就給我們說這個經。這就是說明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這才能成功。可是小乘佛法在隋末唐初興盛了一個時期,但是那個時期不長,在中國有成實宗、俱舍宗。我們現在講佛講十個宗派這兩個宗派是屬於小乘,沒多久就衰滅了,以後再就沒有小乘了。但是小乘經典,我們中文所翻譯的可以說是相當的完備,以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面小乘經,小乘的經律論跟南傳巴利文的經典做一個比較,巴利文經典只比我們多大概五十幾部,可見得我們翻得很完全!

  為什麼小乘會衰?諸位要知道,中國過去學佛出家的這些法師都念過孔孟的書都有儒家的底子。從前出家要經過考試的,那個考試的科目世間的進士差不多,進士及第就像現在國家高考一樣,要高考及格,那個時候的考試,國家考試考進士是考儒家,以孔孟學說為主。所以出家的出家人都有儒學的底子,有道家基礎,都念過老莊,讀過孔孟,有這個基礎,這基礎實實在在講,比小乘佛法還要好。因為儒家道家思想非常接近大乘有一思想是超過小乘法的。所以有這樣的基礎,就是中國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中國沒有辦法興起來,道理在此地。

  可是在現代這個階段就壞了,為什麼?儒家道家東西不多了,小乘又瞧不起,一下就想大乘就像房子一樣,底下的兩層我不要,我要蓋第三層,這是搞空中樓閣。我們這一時代你看修行的人很多,修行環境比從前好,典籍非常豐富,很容易得到,而成就沒有,原因在這地方,我們把基礎毀掉。所以在大乘法搞空中樓閣的時候,這是一生費盡了心力都不能夠完成。這就是真正要想學佛,要念佛求生凈土是例外,如果要想法利生,要不從小乘經下手,一定要從儒家四書五經,道家老子》、《莊子》、先秦諸子去下手,從這個地方奠定根基,再入大乘沒問題。如果說是把這種東西都舍棄掉了大乘上想成就那是非常艱難的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也。】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一樁事,我們從流傳下來的《無量壽經》的原本,這個原本是翻譯本,從歷代翻經目錄裡面來觀察,這後面我們會講到的,《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翻譯,譯本,其中有七種失傳,現在還保存著五種,這五種都收在《大藏經》裡面。這五種我們細細去做比較,裡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德判定原本決定不是一種。如果原本是一種,五個人翻的內容總是大同小異,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它出入太大了。有一經文這個經上有,那個經上沒有,痕跡找不到這是這樣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一定是講過很多遍,每一遍講的不一樣,所以集結的本子就不相同,這是證明佛當年在世,這一部經是多次宣講,不同於其他的經。

  其他的經,實在的講世尊都是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唯獨《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多次宣講就很特殊!換句話說,很重要。要不是很重要,為什麼要講很多遍?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很大的啟示,曉得這一部經是世尊在這世間度化眾生這是主要的法門。因為多次宣說就不能把它列在某一時,換句話說,每一個時候世尊都說過。像第一個華嚴時,《華嚴》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末後那一卷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不但文殊普賢求生凈土,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全體,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想一想這個狀況,再想一想這個樣子,華藏世界導師毗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佛的大弟子,是毗盧遮那的傳人。這兩個把他所有的學生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毗盧遮那佛看起來,這成什麼話!毗盧遮那佛沒發脾氣,沒有說話;換句話說,默許了,完全同意了。你從這個景觀去觀察,西方世界依正庄嚴你才能體會得到。如果像這里兩個道場兩個師父領著道場,那個道場的他那些徒弟把人統統都帶到這里來那他不氣壞了?就像這個樣子文殊普賢把毗盧遮那佛的學生全部帶到極樂世界去了,諸位從這個地方去想,由此可知,毗盧遮那佛贊成,沒錯!不但不怪他,還贊嘆他。什麼原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諸佛如來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家早一天成佛,並不希望你耽誤時間。這說明了在華藏世界成佛需要一段長時間,到極樂世界成佛時間縮短了,到那個地方去是正確的,是對的,沒有錯誤的。我們讀《華嚴經》要能夠看到這個事實,看到這個境界才能夠體會到西方世界,經上講的「依正庄嚴」這四個字跟其他經上依正庄嚴是一個意思,不是一個講法這是世尊說法時期

  下面講判教,教就是教科書。這個教科書我們應該怎樣去觀察它,應該如何去辦別?怎樣來接受、來修學?判教,古德有記載的有十八家。從晉到唐,但是後來都不傳了,傳下來現在只有天台跟賢首兩家。實在講這十八家以這兩家判教最具體、最圓滿,值得後人採納。其他人所判的不及這兩家圓滿,所以就不傳了。

  【天台立四教就是藏。通。別。圓。】

  所以它不叫小教,叫藏教,因為小乘裡面它具足經、律、論三藏。它三藏完備所以稱它作藏,不稱它作小。但是賢首宗就叫小乘,賢首的小乘就是天台的藏教。天台的通教,通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就是大乘的開始。所以在賢首家列的是大乘始教,大乘開始,這就是天台家的通教。天台的別教,別是不同於小乘,換句話說,這裡面的教義沒有小乘的,純粹是大乘的。在賢首宗立的就是終教,就是大乘它有開始、有結束,就是有前半、有後半,後半部這個大乘就是屬於別教,裡面沒有小乘教義天台的圓教在賢首把它分作兩類,有頓有圓,但頓教跟圓教在天台都在圓教裡面。賢首把它分成兩類,頓是講的頓超,沒有階級、沒有次第。像我們念佛這個法門就是屬於頓教,這個沒有次第的。圓教是圓滿的,換句話說,大、小乘教理統統具足,漸頓教理具足這是圓融圓滿

  【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

  這十八家每一個人對判教看法不一樣,如果說到漸教跟頓教,這是大家都有共識。

  【凈影疏曰。】

  這個《凈影》是隋朝的慧遠法師跟我凈土宗的初祖法名完全相同,兩個字都一樣,都叫慧遠。所以在歷史上稱作小慧遠、大慧遠。我們凈宗初祖東晉時候的慧遠大師大慧遠,這是小慧遠,隋朝時候人,隋唐時候。這個疏就是《無量壽經》的義疏,在台灣很流行,慧遠大師的《無量壽經義疏》,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慧遠是小慧遠,不是廬山的慧遠。

  【今此經者。為根熟人頓教法門。】

  它這個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說的這個經就是《無量壽經》。這個《無量壽經》是『根熟人頓教法門』,什麼叫根熟?前面說得很多,諸位一定要記住,真正相信,決定不懷疑,有懇切願望求生凈土,想見阿彌陀佛,這樣的人就根熟了,就是根熟的人。遇到這個法門,半信半疑不想往生,那根沒熟,那個沒有熟。根熟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往生成佛了,所以這是教法門。

  【雲何知頓。】

  『頓』是頓超。

  【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凈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

  這部經裡面的教學正是為了凡夫凡夫六道輪迴,畏懼生死太苦了,想脫離六道輪迴,想了生死,專門對這種人真有這樣的心就可以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教導你發心,發什麼心?發求生凈土的心。這個求生凈土的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就是無上菩提心。真正發願求生凈土,這個世間真正放下,一心一意就想見阿彌陀佛,叫你發這個心。『生於凈土』,所以往生條件就是信、願、行三個條件,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樣的人就決定得生。所以他不必經過小乘,不必經過等次,不必!所以它是頓教。何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到西方世界,你的神通、道力、智慧乃至容貌、身體、壽量跟佛完全相等,所以西方世界平等世界!這也是西方世界依正庄嚴裡面最特殊的。十方世界那個依正庄嚴不平等的,西方世界平等的,為什麼會平等?這是彌陀佛的願力,所以它真正不但是頓教,頓中之頓。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是元朝時候的人他有一個著作流傳在世間,在台灣也能看得見,《阿彌陀佛經圓中鈔》。這裡面說:

  【漸頓分之。此屬頓教。】

  可見把凈宗看作頓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它絕對不是漸教,不是按著次序來修,這真的是一步登天,一生成佛,不要經第二生,一生成究竟圓滿佛果

  【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為頓教所攝。】

  這在我中國古來的大德判《彌陀經》跟《無量壽經》,大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阿彌陀佛經》,幾乎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這本是屬於頓教。黃念祖老居士引用古德的說法,這個法門「頓中之頓,圓中之圓」。這個說法正確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七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7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八頁第四行,我們看第四小段: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凈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

  這是說到大德對本經的看法,『五教』是賢首宗就是華嚴宗的判法,前面介紹過,「五教」是小、始、終、頓、圓。古大德都認為本經是屬於『圓教』,蕅益大師給我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說天台純圓』,天台是《法華經》,這是屬於圓教的;『賢首全圓』,賢首是講《華嚴經》。可以說是中國大德大乘佛法一乘教義的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跟《梵網經》,以為這三部經是一乘法,也是圓教的經典。古德也曾經做了一個比較,我們在前面都曾經看過,《華嚴》、《法華》要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這《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華嚴》、《法華》也不過是本經的導引而已。這個說法,我們乍聽好像太過分了,可是細細聽聽古大德的意見,以及他們提出的證據,確實是可以相信的,像《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部經自始自終字字句都是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正是《華嚴》、《法華》的歸宿,所以本經是圓中之圓,這後面我們會看到。

  所以蕅益大師講:《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就在本經。這個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的,也就是小本《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麼小本《阿彌陀經》,我們今天念的是《無量壽經》,蕅益大師不是在這部經上說的,為什麼引用在這地方?這我們要曉得《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關係是一不是二,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大本、小本;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比《阿彌陀經》說得更詳細、說得更清楚。《阿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說得簡單扼要,裡面的內容無二無別,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因此,祖師對《彌陀經》的看法,換句話說,跟《無量壽經看法就無二無別。

  【圓中鈔雲。】

  這是元朝大佑,前面我們曾經看到過,《彌陀圓中鈔》在本省也有流通,流通量雖然不大,但是曾經印過幾次

  【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證圓果。以階不退。】

  這是先把圓、頓教的定義為我們說出來,他這個地方說得很好這是我們學佛同修必須要注意到的。他的順序一定是『先開圓解,次修圓行』,然後才能『證圓果』,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的教學是符合現代人所講的科學理念,絕非迷信!

  昨天下午,有一出家人到這兒來看我,他倒非常關心我們台灣的國運,他來要求我講《仁王經》。因為台灣這么多年來,過去年年都作仁王法會,仁王護國息災法會過去都作七天,以後聽說減少兩天,就作了五天,又過幾年就減少到三天,聽說這兩年只作一天,他說這不是好現象,要找我來講《仁王經》。我說:講《仁王經》行嗎?就能護國了嗎?那個講是解而已,明白這個道理,理明白之後如果大家不肯照做,那無濟於事。不是說講《仁王經》、作仁王法會,這個地方諸佛菩薩龍天就來保佑,那是迷信那是宗教,那不是佛法,所以大家對這個意思統統都錯會了。

  仁王法會我們在過去曾經講過,但是這個經很長,我們曾經用二十天時間,一天兩個小時,四十個小時講《仁王經》大意,沒有講全部的經文,把大意都講出來了。仁王法會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國家災難的時候要召開一個救國會議,所以仁王法會是救國法會。經上告訴我們要禮請一百位的法師這一百位,百是一個圓滿數字不是定數,你請一百個出家人,不管用!這一百位,換句話說,應該參與這個法會的統統都要到。這個法會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是了解現前的危機,建立共識,是這個意思。宣揚佛陀智慧的教導,我們大家彼此放棄自己的成見,同心合力來挽救這個社會危機,來挽救這個國家,是這么個意思。如果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實在講是教育救國會議,譬如在平常,這舉一個例子,因為從前道場法師都是負責教化一方的,個人有個人的宗旨,個人有個人教的方法,現在國家有難,必須要統一方針、統一宗旨,能夠團結全民來應付這個災變,那個會議宗旨是這個。不是我們找一百個人來把《仁王經》念念,這個災難就消了,那是迷信!解了以後要行。

  所以我就老實告訴他們,我說那個經講了沒用,我講得再詳細,沒有人肯相信,沒有人肯照做,那有什麼用處?災難不可以避免的,大家不能夠改變心理,不能夠斷惡修善,這個災變如何能避免?所以學佛明理佛法決定沒有迷信,所以是能夠真正修行,圓解圓行。

  『破三惑』。這是修行功夫,三惑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障礙障礙了我們的真心本性障礙了我們智慧德能。縱然修行,如果這三惑不破,那個修行沒用處、沒效果!就好比在學校讀書,讀得是很勤快,考試都不及格,那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所以修行效果在斷煩惱。我們今天用功修行大家都很認真在精進,有沒有效果?自己要常常去檢點我們的妄想是不是少了?煩惱是不是輕了?如果今年妄想比去年少,煩惱輕了,那就說明你修行功夫得力了,你有進步了。妄想少、煩惱輕,相對的一定是智慧增長,我們檢點功夫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假如我們的妄想雜念煩惱跟去年還一樣,甚至於比去年還多,那你修行功夫叫白修了,一絲毫都不得力,白修了,等於沒修。如果是妄想少、煩惱輕達到相當的程度,你念佛就能夠得三昧,我們常講功夫成片你就能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這在修凈土人來說才算是有成就。否則的話,依舊是六道輪迴。這不能超越輪迴就不是有成就

  這個地方「破三惑而證圓果」,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是理一心不亂。三惑里頭有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理一心不亂往生的品位就高了這是一般講「圓頓法門」,圓頓法門一定要明心見性,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不能夠算是圓頓。

  【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

  這才說到本經,我們這個法門跟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諸位要知道其他大乘法門一定要破三惑,也就是說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才是圓頓法門,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不算是圓頓。但是凈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所以這個法門里頭,『但說』,只說西方世界依正庄嚴,我們聽了之後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沒有善根福德的人他懷疑,他不相信。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對於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佛是個好人,佛不騙人,佛不會拿我們開玩笑,佛的心是真誠的,佛的智慧圓滿的,佛所見到的、佛所說的必定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相信佛的話。佛告訴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相信確確實實有。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虛構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想像的,一定是真有,一定真正有阿彌陀佛,我們念佛,他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深信不疑,發出懇切願望,我們願意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願意見阿彌陀佛,有這樣懇切願望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

  這個修行的是簡單,「持名念佛」,時間也不算太長,經上給我們說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七日就成功。那我們現在同修念佛不止念了七天,七十個七天都不止,為什麼你還沒消息?念了七年、念了七十年也沒消息,原因在什麼地方?絕對不是經上有錯誤,佛在經上講的沒錯誤,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我們自己只要好好的去檢點、檢點,把這個根源就找出來了。我們的信有問題,信不深,信心不深;我們的願不懇切,我們的信心要跟世間名利財色做一個比較,就比出來了。所以我前面跟大家做個比喻,今天晚上有個機會你去談一筆生意可以賺一千萬,今天晚上你來不來聽經?不來!這個比較去信錢財的心比信阿彌陀佛的心,不曉得超過多少倍!信佛的心像水上浮萍一樣,若有若無。這樣的信心念阿彌陀佛,不但七十年不成功,七百年也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

  所以信願行都有問題,不懇切。真正是懇切,七天決定成功。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過這個例子,有人念佛,三天、五天、七天就往生了,他也生病,預知時至,佛來接引。所以證明佛給我們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心不亂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能不能做到?真能做到。但是要深信切願的人能做到,信願不真實的人做不到。

  現在這社會上,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書刊,我是很多年都沒有上過街了,現在市場上一些東西我很都不知道,但是我從一些報紙上,電視、廣播里頭看到廣告,知道一點消息。現在中國外國預言家很多,從前很少,現在很多,到處都是。有些預言家水晶球看到將來世界,有的時候有人看鏡子,還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可不可以相信?我相信。我為什麼相信?跟佛法裡面講的原理是一個,他把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一點上,他得定。那個境界是怎麼產生的?定中見到的,跟我佛法講入定沒有兩樣。他關在一個小房間里,房間里黑黑的,不讓任何人來打擾,旁邊擺個水晶球,專門看那個,看那個裡面就出現象

  所以專門意志集中的時候,那就是修定。定境現前,在定中境界可以突破我們現在講的時空的元次,他突破了他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所以這個原理一點都不希奇。不僅是水晶球鏡子也好,任何東西只要你專註,因為是從定中現的境界,是這么一回事情。但是他那個功夫很淺,時間不長,他定功失掉了,他這個境界也就消失了。所以在定境裡面能夠觀察到過去、未來的這些事情。像這樣的事情,這不是一般的預言,這叫現量境界,不是推測的,往往是很正確的。如果是他的是這樣修的話,他所看到境界真實的。如果說是他有意去編排來欺騙人的,那當然那是妄語,所以這在原理上我們同意。

  念佛也是如此,他為什麼很短的時間往生?也就是他做到我們《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只要做到一向專念,或者是大勢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種功夫很容易成就你這功夫現前,如果你願心希望往生那就成功,就達到了。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訊息,如果我們用心,心要專一,七天沒有不成就的,根性利的一天就成功了。根性利的是心比較清凈妄想雜念的人,一天這個境界就達到了。妄想雜念較多的人,就要三、四天,五、六天,七天是個極限這是佛說的,決定成就。如理如法修行這一不亂實在是可以得到的,這是凈宗修學的法門

  【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

  臨終往生是可以隨著自己願望的。念佛真正念到一心,真正成就三昧生死就沒有了,佛家常講「了生死」,這生死就了。了是了斷,沒有了。往生極樂世界可以隨自己意思,想現前去,現在馬上就去得了,一日到七日成功了,他去得了;想在這世界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也行,得這個自在。但是諸位要曉得,如果到這境界沒有不希望早一點往生,為什麼?那邊的境界比這邊好得太多了。那還要在這邊多住一個時期那是什麼意思?他與這邊眾生還有緣分,多住幾天多勸一些人、多帶一些人過去,是這個意思,決不是貪圖這個地方的苦受。在這世界沒有樂是受苦!所以那樣的人就是乘願再來,就是代眾生受苦。他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不去,他要在這多住幾年,多幫助一些人,在這地方受這些苦難,代眾生受苦。這個在法供養裡面,「代眾生供養」。所以確實有這個能力生死自在。修其他的法門,達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修凈宗的人達到這個境界,可以說很容易。這個很容易原因也非常非常之深,絕對不是偶然的。就自己來說,那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現前,不是偶然的。就外面的力量來說?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所以才能夠在短時間不可思議成就

  所以『臨命終時』。就是這個世界六道輪迴,我們做一個了斷,做一個結束了,從此以後再沒有輪迴了。縱然到這個世間來,那是屬於乘願再來,是菩薩再來的,是願力現前的不是業力業力是自己做不了主,生死自己做不了主,願力自己可以做得了主,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來去自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我們《無量壽經》上翻的阿惟越致菩薩是一個意思,這就是圓證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薩跟其他大乘經上所講的不一樣,其他大乘經上廣義的說「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可以他是阿鞞跋致菩薩。如果狹義的說,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跟大乘經上常講證無生忍的菩薩境界大概是相同的、相類似的。可是西方極樂世界阿惟越致菩薩就大大的不同,因為他是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三不退是圓證三不退,不是分證,圓證,他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跟等覺菩薩是相同的,也就是我們常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是相同的,這絕對不是自己修行功夫證得的,不是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得的。這是不可思議功德這是超越一切大乘法門,任何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這一句總結出這部經、這個法門,在整個佛法裡面是至高無上法門,因為他成就至高無上成就。『醍醐』是比喻把它比喻世尊五個階段的說法,古德用這個比喻。醍醐是從奶裡面提煉出來的,最原始的是奶,從奶裡面提出酪,酪裡面提出酥,生酥、熟酥,熟酥再提煉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裡面最好的,用這個來比喻教法門,比喻法華時。在這五時說教裡面比喻法華比喻大乘圓教。他在醍醐上加一個『無上』。

  【甄解稱本經。】

  《甄解》是日本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學生,回到日本之後,在那個時代日本凈土宗比我們中國還要興盛。《甄解》是《無量壽經很好的一部註解。黃念祖居士這個注子裡面引用了不少,這也是其中的一段。

  【無量壽經是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這幾句實實在在的是把本經贊嘆到極處了,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夠超出本經之上,這是實實在在的。所有一切的大乘經,在中國佛教裡面大家都知道的《金剛般若》,的確是大乘法裡面了不起的一個法門,但是諸位要知道,要跟《無量壽經》、《彌陀經》一比較,那它差得很遠很遠,為什麼?依照《金剛般若》的修行如理如法,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了不起!那是什麼樣的果位?跟諸位說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別教初地的果位,是這樣的位次他也證三不退他是初證三不退,好像我們看月亮,他才是個月牙,初二、初三的月亮,才露一個月牙;在凈土宗的月亮是十五,滿月。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那個光明大小就差太多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個人能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到那個月牙就了不起!那就已經證得三不退了,但是不圓,我們這個經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那怎麼能比?可是在功夫上來講,依照《金剛般若》那個功夫了不起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了,才達到那個境界。我們這個不要斷,見思煩惱也不要斷,塵沙煩惱也不要斷,無明也不要破,只要具足信願行,有個懇切願望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而且到那裡去,那個地位比圓初住、比別教初地菩薩高得太多太多了,他跟等覺菩薩一樣。我們如果要不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你就會死心塌地去念佛,還認為其他的法門好,是好,不是不好。我們這個概要講完之後,下一次回國,我們用一點時間把《金剛經》跟大家講一遍,然後你就曉得《金剛經》跟《無量壽經》天壤之別,但是《金剛經》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幫助我們發菩提心,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能夠看破放下,我們很容易得一心不亂。所以藉它來幫助,這有好處。現在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看不破、放不下!

  【印光大師贊要解雲。】

  『贊』是贊嘆,對於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贊嘆。

  【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他這個註解叫《要解》,文字不多,我們看大師自己寫的跋文,他注《阿彌陀經》用了九天的時間,九天時間寫成的,對於道理事實真相說得非常透徹。『各臻其極』,真的說到究竟圓滿說得好了。所以印光大師講的自佛說這一部經以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只樹給孤獨園講《彌陀經》,一直到今天,歷代都有許許多多的大德為《彌陀經》作註解,都比不上蕅益大師,比不上他的《要解》,這裡麵包括蓮池大師的《疏鈔》,包括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所以《彌陀經》註解裡面《要解》確實是第一。蓮池大師的《疏鈔》內容豐富,《要解》是真正把綱領都抓到了、都掌握到了,我們研究《彌陀經》可以以《要解》為綱領,以《疏鈔》為別目,以《疏鈔》為輔助。這樣對於西方世界依正庄嚴,你一定會很清楚、很明白。理事明了了,方法懂了,往生極樂世界你當然就有把握了。

  所以印光大師贊嘆是『妙極確極』,妙是說文字表達的巧妙,言簡意賅。文字不多,但是表達得非常圓滿,非常充分,沒有遺漏,這是「妙」。所說的理與事確實,確極,完全正確;換句話說,蕅益大師所說的就是佛所講的。所以縱令古佛出世,再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這個註解贊嘆到極處了。我們曉得印光大師大勢菩薩再來的,這很多人都曉得。大勢菩薩對這個註解這樣贊嘆,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身分始終沒有顯露出來,在我凈土宗我們曉得的第二祖,凈宗第二祖善導大師是阿彌陀再來的,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再來的,這十三位祖師裡面,我們知道兩位是阿彌陀化身來的。蕅益大師是不是阿彌陀再來的?我們真的就不曉得了,但是從印光大師這幾句話來推測,若不是阿彌陀佛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不可能注得這樣圓滿

  再看我們近代,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夏老居士絕對不是普通人,要不是古佛再來,大概也是觀音勢至之流,為什麼?如果不是這樣的佛跟大菩薩,是沒有辦法會集得出來的,這很不容易!宋朝王龍舒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魏源的會集本,在我們看都很不錯,都很難得了。實際上裡面有瑕疵,不圓滿,到這一部才真正是做的圓滿,絕對不是普通人,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珍惜這個緣分,不能錯過!

  【可見上之判教。如佛親判也。】

  這是舉出幾個例子,古大德的判法就跟佛親自為我們判別沒有二樣。

  【疏鈔廣引凈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

  《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蓮池大師那個時代背景我們要知道。他那個時代禪宗很發達,凈宗沒落,弘傳的人少,社會上大家對於禪宗非常尊重,修學的風氣也很興盛,輕視凈土。這樣殊勝法門,一切眾生在末法時期,離開這個法門不能得度!蓮池大師在這環境裡面,想把凈宗抬高抬不起來;如果要是貶禪宗,會引起很多人不服,那會帶來很多的障礙,很多的麻煩這是我們讀《疏鈔》,看到他老人家用心。《疏鈔》裡面處處引用《華嚴》、《法華》來解釋《阿彌陀經》,這個用意就很明顯。就是把《彌陀經》跟《華嚴》、《法華》等量齊觀,用大經來解釋,就把彌陀經》提高了,每段後面還有一個特別的解釋稱理,稱理那一段,我們在古大德注經里頭都沒見過,恐怕蓮池大師以後也沒有,只有在《疏鈔》裡面看過這種例子這是很不平常例子。稱理那就禪宗機鋒,專門對學禪的人所說的,以這個方法來接引參禪的人你看看凈宗段段與你們禪的境界相應!所以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到蓮池大師的深意苦心,著出這樣一部《彌陀經疏鈔》。《彌陀經疏鈔》說實實在在話就是一部小《藏經》,裡面的內容的是包羅萬象,是以《彌陀經》作綱,整個佛法無所不包。因為他這個《疏鈔》後面還有往生咒的註解註疏往生咒是密宗的,前面經是顯說,咒是密說,真正是性相顯密,無不圓融

  蓮池大師注《彌陀經》是用這樣的方式註解,所以《疏鈔》確實就是一部小藏經,說明《彌陀經》境界跟《華嚴經》上事事無礙的境界無二無別,這就是把《彌陀經》提升到《華嚴經》。所以,清初彭際清居士就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只是講得詳細、簡單而已,裡面的內容無二無別。這是凈土宗提升了,這不是勉強提升上去的,事實如此!過去一般人忽略了,沒有看到,蓮池大師契入這個境界,才為我們詳詳細細說出來,這要知道,證明本經屬於圓教,《華嚴》是圓教,它是華嚴》的綱要、《華嚴》的歸宿;所以《甄解》稱為圓中之圓,圓是《華嚴》、《法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華嚴》、《法華》的歸宿,豈不是圓中之圓。『實不容或疑也』,你要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就能深信不疑

  【黃念祖居士依疏鈔義。】

  他註解這個《無量壽經》是仿照蓮池大師《疏鈔》這個格式,採取十門開啟,這跟《華嚴經》完全相同的。

  【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

  《華嚴》最特殊的就是十玄門這是其他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而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指出,這《無量壽經》裡面具足玄門,他一條、一條跟我們列出來了這一段我們省略了,因為那個要節錄下來太多了,講解要費很長的時間,諸位可以參考他的註解

  【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

  《華嚴經》的註解,現在在《藏經》裡面有三種完整的注子,這個《探玄記》是賢首大師依據《六十華嚴註解的,所以《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我們通常看到的流通本最廣泛的是華嚴經疏鈔》,《疏鈔》是清涼大師的,是《八十華嚴》的註解。《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這個時期早。清涼是賢首的學生,他的老師依《六十經》作《探玄記》,他依《八十經》作《疏鈔》,這是師徒二人。後來他的弟子宗密也非常了不起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他有圓覺經疏鈔》流傳於世,著作也相當豐富。對於華嚴》,他有華嚴經別行疏鈔》,也是我們現前在講的這一部,《別行疏》是清涼大師的,《鈔》是宗密的。

  【引證經文。】

  這是黃老居士以《探玄記》十玄門的次第來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個十玄統統具足

  【以明本經實具十玄。】

  實實在在具足華嚴經》的十玄門,換句話說,跟《華嚴經》無二無別!

  【於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

  中本《華嚴》最早是彭際清講的,彭際清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是我們佛門的一位在家的大德,這個人很有成就,《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他作的,彭際清作的。

  【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凈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這是引用古德、引用經典,證明大、小二本確確實實是圓教,一點都不假,絕對不是修凈土的人自己狂妄、自己誇大,不是的!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絕對不過分

  【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華嚴》到圓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為什麼?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的歸宿。就是般若也不例外,般若也是如此,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的是分證佛,也就是說圓教初住菩薩就像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這大家要曉得,《楞嚴經》上二十圓通,那個二十五位菩薩代表的是圓教初住,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你看都是觀世音菩薩,他那個階級不一樣:《楞嚴經》上是圓教初住的觀世音菩薩,《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的觀世音菩薩代表第七迴向,是三賢菩薩之一,第七迴向;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的觀世音菩薩你看觀音三經他代表身分地位不一樣。但是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化身這個地方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去作佛了,以佛的身分出現來度化眾生。所以成佛得問你成什麼佛,初住菩薩就是佛,真佛,絕對不是假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就是四十一尊佛,稱為諸佛,是講這個意思。是哪一個等級的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這我們要知道。所以這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天台家都稱作分證即佛,他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

  所有大乘法門的修行,到了分證佛位都到華藏世界,《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都到這個地方去了這個地方教主是毗盧遮那如來,上首菩薩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