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講記

  凈土法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講記

  (第一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2-01

  諸位請翻開《疏鈔演義》的序分,也就是下面阿拉伯字的頁碼第一頁,翻開第一頁,科判後面的第一頁。

  這一次承蒙葉居士啟請,講這部《觀經妙宗鈔》。《疏鈔》我們正在印,今天可以送來,送來之後分贈給諸位同修。《疏鈔》不但分量多,而且有相當精深的程度,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很難把它講完的。我們講座採取《疏鈔演義》,《演義》是諦閑老法師將《妙宗鈔》做了一個精簡的本子也就是把它重要、精華的地方選擇出來,所以《演義》就是《疏鈔》的精華。我們這一次跟諸位在一塊共同研究,也用精簡的方式,使諸位在短短時間當中,對於凈宗的理論、修學、因果成就,都能有個概略的認識,這個講座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我把老法師的序文也不捨棄,因為他序文寫得很好,序文裡面重要的也要提一提。

  我們看序文,「觀經疏鈔演義序」,我們先把它一遍。「彌陀經以信願力持佛名號,為至直捷,至圓頓,最極穩當,最易成就,是世尊徹底悲心,普令業重眾生,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故稱異勝方便之法門也。」凈土宗最重要的是三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與本經,稱為凈土三經。《無量壽經》是凈土宗概論,將西方世界依正庄嚴做一個圓滿的介紹,所以是凈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精要,它的特色是勸信、勸願、勸行。這幾句話把《彌陀經》的特色統統都給我們說明了,它確實是「異勝方便」,異是奇異,跟其他的經典法門不相同,勝是殊勝,奇異殊勝無比方便的法門也就是說任何方法都度不了,這個眾生業習太重,都度不了,這個法門能度。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第一殊勝法門

  我們再看本經,偏重在凈宗的理論、方法方法就是十六觀,包括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念佛方法在這部經上。同時又給我們說明凈土四土九品因果,比《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往生」更要詳細、更要清楚。所以修凈土的人,實在說三經要合起來看,對於凈宗才能徹底的了解、認識,信心才能夠生的起來。後來這些大德們,像魏源居士將《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凈土四經。印光老法師這是我們凈宗近代的一位祖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菩薩圓通章》附在四經之後,成為凈土五經。我們想想,還有沒有必要有什麼經附進去成凈土六經?實在講,到五經就真正圓滿具足,用不著六經,再也用不著,到這里就圓滿了。所以凈宗修行,這五部經是圓極了,圓滿到了極處,也是頓極了。這是我們這一的人有福,圓備的經典在這個時候出現。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古德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這說明念佛是無上甚深微妙之禪學,不僅是禪,一句「阿彌陀佛」還是無上之神咒,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的。此土密宗是金剛薩埵菩薩傳下來的,金剛薩埵是密宗創始人,是密宗第一代的開山祖師,這位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化身普賢菩薩華嚴會上,最初提倡凈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一句彌陀佛就是密宗無上的神咒。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不但是教,也包括了禪,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戒律,所有一法門統統包括無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底下說,「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願,但念彌陀,則無論時之久近」。久是你念佛念的時間長,近是你念佛念的時間短,甚至於在臨命終時開始念佛也不遲。「功之淺深」,功是講功夫功夫是講伏煩惱心地清凈程度。「臨命終時,決定往生。無可疑者」,到這里是一段,這都是勸我們要認真的修學這個法門。這底下兩行很重要,「如其信不真,願不切,念不專者,不名但念」,這就不叫但念,但念就是專念,《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就是此地說的但念。那就不叫做一向專念了。「乃名雜念」,不是專念,是雜念,「雖肯念佛,難臻實益」,雖然念佛念佛真實利益不容易得到。什麼叫真實利益?這一往生那是真正的利益這一生不能往生就不真實利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這個道理就在此地,大師在此給我說得清楚、明白。

  老法師雖然是天台宗的祖師他是念佛求生凈土,在他會下,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的人很多。我們從前聽倓虛老法師講,諦老有個學生有個徒弟不認識字,從來沒有聽過經,沒有聞過佛法跟他老人家出家他就教他一句南無彌陀佛」,他說你就這一句佛號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將來一定有好處。這個學生實在講非常老實對於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的依從。他就這樣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替他辦後事,這個不容易,往生之後還站三天,諦閑老法師學生。所以這個事情千真萬確。老和尚註解這個本子是他自己真實修證的功夫,絕對沒有一句是妄言,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下面序文諸位自己看,我把重要的地方跟諸位提一提。我們看第二頁,頁碼統統看底下的,第四行最後三個字看起。「佛說三種凈業,答彼思惟,說十六妙觀,酬其正受。」這個「彼」就是韋提希夫人,她是在一個惡劣的環境,她的兒子拿現在話來講就是搞政變奪權,他的父親國王,奪他父親的權,殺父害母。在這情況之下,她發心不想住在這世間,想求生凈土,希望佛告訴她有沒有好的地方讓她往生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將一切諸佛剎土變現在韋提希夫人面前讓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選擇。她看了之後,她向釋迦牟尼佛說明她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韋提希夫人自己選擇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她介紹的。佛度眾生方法是很民主的,不是專制的,不是勸你到哪裡去;整個諸佛剎土給你看,你自由選擇。當然她選擇是最好的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選擇之後,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麼樣才能去的了?於是佛在此地教給她重要兩個方法,一個就是「三種凈業」,一個就是「十六妙觀」,這是修凈土重要的方法告訴她。

  在這一段裡面,諦老給我們說明,「前十二觀,為上根人,教觀想念佛」,所謂上根人煩惱輕,這個根性是上根。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前面十二觀是「觀想念佛」),那是為中根,中根就是煩惱比較上要重一點,前面那十二種方法他不適用。最後一觀就是第十六觀,為下根人,下根是什麼人?業重惡人,在第二面倒數第四行,從當中看起。「唯最後一觀,為最下根業重惡人臨終獄境現前之時,善友教令稱佛名號,即得往生」,這是造作五逆十惡業障非常重。我們想想我們的業障重不重?有人說我不是上根,也算是中根,我還沒有到下根。其實你把這個經仔細去看看,我們的確是下下根人,我們造的惡業,極重的惡業,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覺悟!希望在這一個星期當中,諸位聽了之後,自己能夠知道自己業障習氣之重,你來參加這一就有收穫了。極重罪的人,什麼方法能度?持名念佛能度。業習、罪業重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知道,不曉得回頭,不曉得念佛那就法子了。極重的罪業,自己知道業障重,知道念佛,知道求生凈土,那就有救,不是沒救。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不可思議法門

  我們再看底下第三頁第六行,看最後這一句。「經雲,持是經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足證持經持名,無二致也,須知持名一法,法爾圓具三觀妙行,所謂吾人日用自不知耳。」這幾句話很重要,明白給我開示,念經跟念佛是一樣的。正是大勢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為自己業障習氣很重,這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諸位同修提起,什麼是業障?佛在《華嚴》上給我說得很清楚,妄想執著就是業障。《華嚴經.出現品》裡頭佛講得很明白,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是煩惱障,你有這兩樣東西存在,你就不能見佛,就不能明心見性佛法的修學就是去二障而已,他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這個東西是以毒攻毒,教你持戒律,持是執著,用執著這個方法來破執著,以毒攻毒。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戒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得定。戒律持得再好,心不清凈,這個戒就變成有漏的福報,變成世俗之間一種善行世俗的善不是真善,是有漏的福報,一定要得定。好像我們上樓梯一樣,戒律好像是樓梯,目的在哪裡?要往上面一層樓上上去,不能停在樓梯上不前進,那是錯誤的。登上樓梯,登上上面一層,必須要舍下面一層才能夠上上面一層。所以說捨得,你能舍底下的才能得到上面的。因此戒律要不要?要,要嚴持戒律。所以古德勸我們持戒念佛。在《無量壽經》,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所以我們圖書館同修早課,我們念四十八願,晚課我們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持戒念佛。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的心願,希望我們的解行,跟阿彌陀佛相應,跟阿彌陀佛相同,這樣才能決定往生這就是說明,讀經跟持名功德完全相同。

  念佛目標是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容易求到,所以勸同修們先念《無量壽經》,先把經念熟,念到能背,背得很熟,這是第一步的功夫。背得很熟之後,那就要修清凈心,就要講功夫功夫是什麼?在這一部經從頭到尾不起一個妄想這叫功夫。如果念了一半打個妄想了,不算,從頭再來起。又念到一半又起個妄想了,還不算,還再從頭來起。這叫功夫!功夫淺的,一部經當中沒有妄想;功夫深的,三部五部也沒有一妄想;再深的,念十部、念十二部,當中都沒有一妄想,那成就了。功夫淺深是從這里說。

  我為什麼不說佛號?我們罪業深重佛號不行,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所以沒辦法功夫淺深,念佛號實在是看不出來,念經看的出來。念經時一個妄想曉得我念錯了錯了從頭再來,所以功夫淺深在念經很容易覺察。念到自己功夫確實成就了,就是我念十部,一個妄念都不起,那時候就不要念經,專念佛號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把這個方法教給諸位,你用這個方法去做,你這一生決定往生障礙結症在哪裡?結症是我們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是非人我太多你這個東西不放下,不行!所以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統統要放下

  好事好事不如無事,我們今天要什麼?要無事,不能要好事。到你功夫真正成就了,希望你多做好事。現在為什不能做好事?你沒功夫,你一做好事就壞了,就要墮落,你的妄想執著斷不了。所以好事要做,人家說我們是小乘,我們是消極,隨他講去。我功夫不夠!好像看人掉水裡要淹死了你這個人沒有慈悲心,你都不下去救他。我不會游泳,下去白賠一條命,我得趕快去學游泳,人家說你是小乘,自了漢,我在學本事,現在沒本事救不了人。所以希望諸位不要做好事。這不是我勸諸位要消極,我看大家沒有這個本事,你沒能力好事這是我跟你講真話。

  序我只跟大家介紹到此地,現在我要看本文,在第五頁。《觀經疏鈔演義》卷上,我們看第一行的題目,「佛說觀無 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佛說觀無 量壽佛經這是本經的經題,疏是疏通的意思,經太深了,我們初學的人不懂,疏就是註解給我們解釋,把義理給我們疏通,這個叫做疏。注它的名稱很多,論是註解,疏是註解,用這些字有什麼差別?菩薩注經,像《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我們看李長者李通玄注《華嚴經》,他叫《華嚴合論》,用論,他不用疏,不用鈔。諸位要曉得,用「論」這個字,就是他自己說明他所注的決定不錯,跟佛講的沒有兩樣,後來的人不可以更動,這個語氣非常肯定。菩薩大德注經用這個字。後來這些祖師大德謙虛,就不用論,用疏。疏,可能我裡面還有不對的地方請你多加以改正。論是不可以改正的,我注的跟佛講的沒有兩樣,不可以更動的。所以,用疏、用鈔這就謙虛多了。現代人更謙虛,用講義、用淺釋,這就更謙虛了,連疏、鈔這個字都不敢用,愈來愈謙虛。

  這個《疏》實在上講就是論,是大師謙虛。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疏還是很深,初學的人還不容易懂。四明尊者這是天台的後裔,再將智者大師,這個疏是智者大師作的,再將智者大師的疏加以解釋,這就叫鈔。疏鈔就好了,這個鈔為什麼叫「妙宗鈔」?底下的解釋裡面就有了,我們看,就在這頁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鈔名妙宗者」,這個鈔題目叫妙宗鈔,「乃取疏釋經題大意」。他這個「妙宗」是取智者大師解釋經題的大意,就是玄義里,解釋經題玄義里,五重玄義裡面。智者大師是以「圓妙三觀」解釋能觀,就是解釋「佛說觀無 量壽佛」這個觀字。這個觀,天台大師用空、假、中三觀來解釋這個字。能觀的觀,是圓妙的三觀,所觀的佛是無量壽佛,所以能觀、所觀統統是圓妙至極。觀的對象,能觀的觀是空假中三觀,這個我們不難體會,所觀的境有十六觀。十六觀,為什麼他只說觀無 量壽佛?他為什麼不說日觀、水觀、樹觀,他為什麼不說這個,說無量壽佛?諸位要曉得,十六觀觀裡面以佛為主,說無量壽佛,依正庄嚴統統都包括了。譬如我說日觀,日觀不能包括無量壽佛,說佛是包括了一切,說其他的不能包括一切。第八觀是觀身相,觀西方三聖,第九觀是觀無 量壽佛,所以他就是取第九觀。經題所觀的是取第九觀,觀無 量壽佛。

  「佛既總攝餘十五境」,就是十六觀全都包括了,「故知一一皆是圓妙三諦三觀也」,這是所觀的境界,能觀是智,所觀是理。「是經既以妙觀為宗」,這部經,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就是宗旨他是以觀為修學的方法,「學者應當注重妙宗」,特別注重。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觀,列在第十六觀,如果說是持名裡面沒有三止三觀那就不符合經義,這個道理許多念佛都不知道。不知道,他要是能夠老實念佛也不要緊,為什麼?老實裡面,妙觀就在其中。我們一般人實在講就是不老實老實好了誰是老實人?諦閑法師講他那個徒弟,那才是老實人老實人萬人當中難找一個,老實人對老師的教誡,百分之百的服從,沒有懷疑。那一句佛號真正念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叫老實。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個佛號,又想東又想西,又想前又想後,這哪裡叫老實這就老實。可見得老實真正不容易。

  底下,頂格的,這是原文。「天台智者大師說」,這個「說」是說《疏》,《疏》是智者大師作的。「四明法智大師鈔」,這個鈔就是註解疏的,是四明尊者,就是知禮法師。四明是地方上的名稱,就是浙江的四明,天台山。這兩位大師天台智者是隋朝的人,知禮大師宋朝時候人,是天台的後裔,對於天台很有貢獻,可以說是天台中興的大師。他的著作很多,我們通常尊稱他為「四明尊者」,這個鈔就是他作的。這兩個人的傳記我們都把它省掉,諸位在《高僧傳》里可以看得到。此地他是智者大師的傳略了,四名尊者略略的寫了一點,這個我們可以不必去讀了。

  我們看他的序文,在第八頁,我們看頂格。「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這四句兩個世界的比較。「樂邦」是極樂世界,「苦域」是我們娑婆世界,先從兩個世界生活環境來看,西方極樂世界比我們這里殊勝太多了。我把大意說了,解釋諸位自己去看。第二句,「金寶之與泥沙」,這是物質環境。我們這個世界,所看到的是泥沙,大地是泥沙,西方極樂世界七寶。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土地琉璃琉璃是什麼東西?我們中國人講翡翠,翡翠是綠色的玉,這是玉裡面最好的、最珍貴的、透明的,佛法裡面稱之為琉璃。西方世界大地是翡翠做的,不是泥沙,那個地堅固,地是透明的,地底下都看得清清楚楚。經上講黃金為地」,黃金是鋪馬路的。地的質是翡翠的,是琉璃地,琉璃地上鋪成黃金的馬路,黃金是鋪路的,像我們這邊柏油、水泥,是鋪馬路的。你就知道那個地方物產的豐富,這兩個世界不能比!我們這個世界拿著這些七寶鑲成手飾,戴在身上很美。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地上的泥土,是鋪馬路的材料,誰要這個東西你就曉得這兩個世界物質結構不相同。

  現在我們曉得,七寶跟泥沙如果在化學分析之下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分到最後都是原子電子,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其實一切物質是一個基本物質變現出來,這個物理的現象,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這個世間科學家最近才發現,佛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說清楚了。《金剛經》講什麼?「一合相」。「一」就是我們今天講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這一物質和合組成的,我們今天講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所排列成的。這個方程式是怎麼把它組成的?給諸位說,這是意識的心變現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就是想像。我們心都想惡事,它組合的就不好,結果就不好,就變成泥沙。我們心很清凈,所想的是純善,它的結構就變化,就變成最美好了。所以,這個世界之凈穢,人事善惡,統統是我們心裡變現的。

  現在的人心比過去的人心,說老實話要壞得多了,沒有從前人那麼樣的淳厚。所以,現在全球有嚴重的染污,這個染污幾乎叫這個世界人類沒有辦法生存,所以說環境染污環境染污從哪裡造成?心理染污精神染污,這個才是根本!如果我們不能從心地去凈化,精神上去凈化,要在環境上去改善這個染污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那是標,心地是本,從心地上下功夫這叫治本。外面怎麼努力去做都是治標,沒辦法徹底真正去挽救。這個第二句是講物質環境

  第三句是講人事環境。我們這個世界胎生,胎卵濕化,胎生,胎生苦。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華池』是七寶池中蓮花化生。這個怎麼能比?胎生有生、老、病、死苦,化生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去,佛來接迎我們,蓮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不會比阿彌陀佛矮一點,也不會比阿彌陀佛丑一點,不會的。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的化身跟佛相同。所以西方世界平等世界,這個事情記載在《無量壽經》。不但《無量壽經》,而且在四十八願裡面,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講的。所以西方世界的人,面貌完全相同、個子大小也相同、皮膚顏色也相同、壽命也相同,統統是無量壽。不會說化生蓮花裡面是個小孩,慢慢長大,那跟我們這個世界有什麼兩樣?他只要會變化他就有生死,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沒有變化,沒有少長,也就沒有老死。佛無量壽,所有一往生的人也無量壽,這是不可思議!我們這邊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所以這個世間講萬法無常。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變化,他一切法是真常。有變化就不是真的,沒有變化這才是真的,這是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得非常的詳細。

  末後一句是講受用。我們這個地方生活艱難,好比在荊棘林,有刺的樹,非常之難走,人生生下來到老死,這條路太苦了,這是比喻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瓊林玉樹,那完全是享受,是遊山玩水,是享受,這不能比。所以,這個四句簡單給我們說出兩個世界不同之處。事上我們明了了,為什麼不同?這就講到什麼原因,底下一段就說出來了,實際上這個原因剛才我跟諸位稍稍提到過。

  我們再把這段文念下去,在第九面倒數第四行。「誠由心分垢凈,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麤妙。」四明尊者在《鈔》裡面講,「報之凈穢,實從心行二因所致」。兩個世界果報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是兩個世界的人心不一樣、行為不一樣,這是把它所以然的原因告訴我們了。心是什麼?一個是迷,一個是悟,了就是覺悟,我們娑婆世界人心迷惑顛倒,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心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行為,這裡頭就有善惡他們的行為完全與真如本性相應,這叫順,這叫善;我們的行為與真如本性完全相違背,這叫惡。這是說明為什麼兩個世界果報不相同,他的因不一樣。這部經裡面特別要說明的,就是把這個因果要詳細的告訴我們。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的心要凈,我們的行要善。心不清凈,行不善,念阿彌陀佛也沒用處,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只能說種一點善根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要著重在心行上修持

  是不是下課了?好,我們休息幾分鍾。

  (第二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2-02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三行:

  「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形端」,端是端正,比喻凈因、善行;影直這是比喻果報,西方因果殊勝是從里來的。回頭看看我們娑婆世界,「源濁」,源是講心源,我們的心是染著的,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染污。經上常常形容我們的世界叫「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五種嚴重的染污。心不清凈,所以行為就不善,行為就是造十惡業,行就不善。所以這是「流昏」,流是像流水一樣,它自然不幹凈了。這個水是「昏」的,這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這是兩個世界因與果報比喻上來說。

  底下一段文,「就凈示修」,在第十一面第四行。「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凈業」,這是大師在此為我們剴切的開示。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知道十六妙觀,十六妙觀任何一觀修成了都能往生西方世界。從第一觀日觀到最後持名,任何一觀成就都行,修其中之兩、三種也行,十六觀齊修也行,不論多少,只要你能夠修成。怎樣才叫做成?經文下面會給我們說明的。這個十六統統是妙觀,為什麼?任何一觀裡面都是空假中三觀圓修,一心三觀,這十六種觀法統統是一心三觀,包括念佛這是正修,善中之善。「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凈業」,三種凈業非常重要,我們在講《彌陀經疏鈔》的時候,曾經跟諸位細說。在此地還是要跟大家細講,因為有些同修彌陀經疏鈔》沒聽到,對我們修凈業關係大了。這三種凈業在後面我們會看到的,到經文的時候會看到的。我們再看下面序文,在第十二面第二行。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這段是講這個法會來由,怎麼會有這么個法會?是因為阿闍世王叛逆的行為,使他母親非常之傷感。韋提希夫人是他母親,啟請世尊,希望往生到一個安樂凈土。這個法會是這么來的,也就是這部經這種教學緣由是這樣興起的。「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我們看頂格的這個文,序文。大聖釋迦牟尼佛,在一聖賢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沒有比他更高的,我們尊稱為大聖。乘機演法,乘這個機緣演講這個法門。「曜玉相以流彩,聳金台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這幾句話是說世尊放光現瑞,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這段的公案。前面跟諸位略略的提過,釋迦牟尼佛將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夫人面前,由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在鈔文末後這句說,就是第十三面第三行,她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這是夫人自己選擇的。再看序文。

  「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實在說韋提希夫人、阿闍世王都是菩薩化身,好像唱戲,演戲給我們看的,哪裡是真的有這惡逆?無非是用這個方法來勸我們選擇無上、圓頓、第一殊勝法門使我們一切罪惡眾生當生成就這是諸佛菩薩真正是徹底悲心,尤其是末法時期,末俗,末法世俗有緣的眾生,哪些人有緣?像我們在座同修都有緣。緣有淺深不一樣,緣深的,一接觸他就相信,他就認真修行。緣淺的,他能信,還放不下,就前面講的不能專修,雜修,這是緣淺。專修的是緣深,緣深的這一生決定成就;緣淺的是結個法緣,這一生不太容易成就。古德告訴我們,雜修,一萬個人當中只能有三、五個往生。專修的人,善導大師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往生,一個都不漏,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實在講難信,真難信!

  我們看古來的祖師大德,往往到了晚年才相信,凈宗祖師都不例外,蓮池、蕅益都是晚年。蓮池大師晚年,我們曉得他真正是徹底覺悟,他才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晚年徹底覺悟之後,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其他的統統舍掉。諸位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凈土五經,你去查,它的條件是信、願、行。「信」是真正相信,絕對沒有懷疑,「願」是有懇切願望,我就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想見阿彌陀佛,「行」,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不夾雜,這就叫行。我們看蕅益大師念佛開示,一個念佛人,又要去持戒、去搭衣、去持缽,又要去誦經,又要去做法會,又要去拜懺這叫雜修!這個果報只是世間一點的痴福而已,不能成就,把專修完全破壞掉了

  我們想到蓮池大師晚年,就是一聲「阿彌陀佛」四個字你在《竹窗隨筆》上看到,別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老人家教別人修行怎麼教法?他說我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彌陀佛」。人家問,你老人家自己修行呢?他說我自己修行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別人就問他了,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我是一心一意在這一生決定要見阿彌陀佛,經上說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所以真的想往生,一切那些客氣都不要,都不需要。他說我勸別人,別人未必願意往生,加個「南無」好,南無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就是皈依彌陀佛、恭敬彌陀佛,但未必想去;真正想去,這一切顧忌統統沒有。

  這個法門古德講得很清楚,是華嚴境界華嚴是什麼境界?華嚴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沒有障礙;換句話說,沒有一忌諱。阿彌陀佛的像,卧房都可以供。你說持戒的人,這還得了,這不恭敬!好了,這恭敬使你功夫間斷、夾雜了,你不往生。現在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事情不談了,要緊的是什麼?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我都能提起「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一點都沒有錯。對於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要恭敬,你卧房是普通房間不可以供佛像。真正想往生的人,什麼顧慮都沒有,這是諸位要知道。為什麼?目的就是叫二六時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決定不能有一次忘掉。我們聽到念佛聲音提醒自己、看到佛像提醒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什麼顧慮都不要去忌諱,這個法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圓頓之極,無礙之極,古人講「專中之專,頓中之頓,圓中之圓」。如果還有這些障礙,怎麼能稱為圓?那就不圓了。這樣不能,那樣不能,那就有障礙,不是無障礙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

  我們唯一的一個希望,說老實話,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唯一的希望,是希望我們這一成佛,是希望我們這一生這句阿彌陀佛不要中斷。心裡面只有一佛號,絕對沒有第二個妄念有一妄念錯了,這個妄念就變成夾雜,就間斷了。如何叫我們的功夫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一定要遵守的。這叫緣深,緣成熟了,這一生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決定作佛,你想想這個緣多稀有。所以,彭際清居士在《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講,「這是無量劫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再看底下這兩句,「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這就講到本經的十六觀,十六觀第一觀是日觀,觀落日,也就是教我們想西方。它這裡頭觀落日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叫心不馳散,心不散亂;第二個叫念念想著西方。這是正覺悟,徹底覺悟,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都搞六道輪迴,太苦了。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修過凈土?有修過,不但有修過,而且生生世世修過。為什麼生生世世修都不往生,都沒去得成?就是我修行的不如法功夫不得力,耽誤掉了。怎麼不如法?雜修,不是專修。這一生如果又犯了毛病,換句話說,這一生還不能成就,再要等來生這一生真正覺悟了,從今以後我們專修,決定不雜修了。

  專修,那要問我要修多久才能成就?這就看你自己功夫的勤惰。你如果要精進時間就不必很長,你要懈怠,那得要好幾年功夫。還要看自己善根的厚薄,什麼是善根?真信、真願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專念是有福、是福德,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專念是有福,雜念,福就薄一點了,專念福是最厚。蕅益大師勸我們專持佛號,一切放下,為什麼?一句佛號裡面,不但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門所說的一切方法統統包括,即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也超不出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大總持法門,你不念你念什麼!念其他的、修其他的是一部分,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全體。這個要知道,這個功德不能為比。

  底下一句,「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這第二觀,水觀。這種觀想,《華嚴經》上把理論給我們說出來了,《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由此可知,一切物境都是分別想像變現出來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庄嚴是從心想生的,心凈,變現的境界就是凈土;心穢,所變的就是穢土。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壽命還沒有盡,生活在這世間,在世間苦樂禍福自己就可以做得主宰。只要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能作主,自己確實在這一生當中能夠享受最圓滿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生。給諸位說,這叫花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果報

  幸福美滿的人生,不一定是很有錢,不一定是很有地位;說老實話,有錢有地位的不見得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是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憂慮這是真正幸福。心裡面什麼事都沒有,心清凈、身清凈身心清凈世界清凈世界是境隨心轉,世界清凈這是真正幸福!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心就不清凈就有煩惱就有業障清凈心裡頭哪來的障礙?沒有障礙。所以諸位要想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業障消除了?你什麼時候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憂慮、牽掛,你業障就消除了。這個時候你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就感應道交,跟他通消息了,有電報往來,自己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了,這個快樂!在這世間就像諸佛菩薩示現一樣,游戲神通,到處遊玩;到娑婆世界來觀光、來旅遊的,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圓滿

  再看下面兩句,「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這兩句,前面一句是「寶樹觀」,後面一句是「寶池觀」,七寶蓮池,我們到後面都能看得到。「觀肉髻而瞻侍者。念色相而覩如來」,前面這一句,觀觀音、勢至;後面這一句,觀無 量壽佛。西方世界,佛菩薩色相相同,佛跟菩薩差別,就是佛的相頭頂不一樣,頭頂,佛是肉髻相,菩薩是戴的有帽子。實際上,菩薩帽子要拿掉,跟佛完全一樣,完全沒有差別,他戴個帽子帽子就有差別觀音菩薩帽子當中是一尊阿彌陀佛的立像,大勢菩薩帽子當中是個寶瓶。就這一點差別,我們能夠辨別哪是觀音,哪是大勢至。沒有這個相的話就沒有差別,完全是相同的。到經文我們就會讀到

  「及其瞑目告終。上珍台而高踴。文成印壞。坐金蓮化生」,這是講三輩九品往生的,四明尊者解釋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活著往生的,沒有死了往生這是諸位要記住。這個法門實在是不死法門。品位高的,預知時至,看到佛來接引他,跟大家來告別,「我現在跟阿彌陀走了」,他才往生的,活著往生的!下品往生的,業障深重的,佛還是來接引,沒有說不來接引的。因為他業障重,他也看到佛來接引,他想告訴大家,嘴唇在動,沒有聲音、沒有氣力了。下下品往生還是活著往生,絕對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許多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人過世之後,斷氣八個小時不要動他,給他助念。實在講八個小時給他助念,他沒往生。他往生,氣沒斷他就走了,他走了才斷氣,那叫真往生。但是斷了氣,八個小時是怕什麼?怕他惟恐他沒有往生。沒有往生在這個時候他神識沒走,我們念佛提醒他。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想起佛號往生他還是能去得了,這是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講「度中陰」,度中陰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刻以後就非常困難就不容易了。即使沒有往生這個時候給他助念,實在講是給他增福,減少他痛苦,幫助他往生善道,不至於墮惡道,目的是在此地。因此求願往生最好是靠自己,不要靠人助念,不要依賴別人助念。萬一到臨終時候沒有這個緣分,沒有人助念怎麼辦?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你看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給我們講青島山寺念佛會的那個女居士張氏,人家往生沒有要人助念,預知時至那個人生活很清苦,先生是碼頭上拉黃包車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有生活。自己也不認識字,參加念佛會跟人念佛,在廚房裡面打雜,幫人家洗碗洗筷子。她居然佛號念到那麼好,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走的時候是上午走的,不必要人助念,曉得什麼時候走。所以,這些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身有病的人老實念佛、念《無量壽經》是不可思議。我第一次到北京見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告訴我他有幾個學生跟他學的。學生告訴我,他們生病不看醫生、不吃葯,全家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病好。學生給我說,他說我們確實是這樣做法的。這個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有病痛、有障礙的話,有業障,你念這個經一定能夠消除。

  下面說「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這兩句是講三輩往生,從上上品到下下品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橫截」就是橫超,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之處。修其他法門沒有橫超的,沒有橫超就太難了,為什麼?他要修四禪八定。四禪生色界天,八定成就了,在無色界天,再要修第九定這才超越輪迴,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佛在小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小乘人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果,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夠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修成第九定超越輪迴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要多時間?人間壽短,天上壽長,可見這個難。大乘其他法門也不例外,也是要斷見思煩惱才能成就

  唯獨凈宗不需要斷,不要斷但是要伏。伏不是斷,「伏」古人比喻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壓到怎麼樣?壓到叫它不起現行。什麼是石頭?草就比喻煩惱妄想執著比喻這個,石頭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用這句佛號把你的妄想執著、分別壓住,不讓它起現行。這個東西確實沒有斷,只要它不起現行就行,就管用,就能往生。但是要壓住,壓不住不行,壓不住不能往生壓住就叫功夫得力。所以我們念這句佛號,不起煩惱、沒有妄念了,這個功夫得力。這一句佛號念到,還起妄念,還生煩惱功夫不得力。這是特別要注意的。

  「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這是這一段裡頭一個總結。「微」是微妙微妙至極,修行是指三種凈業,「妙觀」這就是指十六觀。「道」是成佛之道,「至」是到了極處,成佛之道無過於此。「術」是方法最重要方法就是三種凈業、十六妙觀。十六妙觀在前面給諸位說過,只把握到一觀就成就了。佛世尊諸佛祖師大德們教給我們選擇第十六觀,選擇「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你看凈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提倡,《阿彌陀經》也提倡,這就知道一切諸佛菩薩有一個不提倡這個法門。即使是諦閑老法師給我們講解《妙宗鈔》,這是他的講義,你看他序文裡面一開端,他也是提倡持名念佛,可見得持名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翻過來看第十六頁。

  「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這是說明本經的明宗辨體。「經以觀佛為題,疏以心觀為宗」,這是四明尊者一開頭就給我們交代清楚明白。詳細的、重要的,我們到經文的時候再跟諸位報告。現在我們曉得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三種凈業、十六妙觀。三種凈業很難做到,但是又不不做,為什麼?不做不得往生不做不能超越輪迴,一定要把它做到,這比什麼都要緊。它的原理就是此經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所以起心念佛是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薩菩薩,念聲聞聲聞,念天就生天,念人得人身,念貪瞋痴、念五欲六塵那就三惡道,就看你念什麼。

  註解裡面,我們看十六頁第五行,看第五行末後這句,「今觀彌陀依正為緣」。這個經上常常講觀,他為什麼不講念,為什麼不講想,他要講觀?這個字關係很大。如果講念、講想容易產生情執,情執就是感情執著,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說我在我不愛這個世間我愛彌陀佛,這不能往生。觀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就是像禪宗裡面所講的觀照、照住、照見,是用的這種功夫念佛也是念念不離觀照的功夫,觀照是屬於理性,不是屬於感情的。所以他用觀,他不用念,他不用想。

  「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不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這幾句話念佛秘訣,要知道。知道了你才肯念,念成了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是「唯心凈土」。阿彌陀是什麼人?是「自性彌陀」。也許有人問,唯心凈土跟阿彌陀佛那個凈土一樣不一樣,是一還是二?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彌陀有什麼關係?給諸位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不但極樂彌陀自性變現的,我們現前這個娑婆有一切芸芸眾生,還是自性變現的,這是自性變的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你自性變現的凈土,為什麼?因為你清凈就變成凈土。你心不清凈凈土不出來。唯心凈土西方凈土是一不是二,沒有邊界,自性彌陀跟法藏修成的彌陀也是一不是二。這是真實的原理。

  世間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就是心性。禪家修行要求從根本修,殊不知凈宗修行才是根本之根本,超過禪宗太多了。所以終日念佛就是終日觀心,一定要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念佛功夫才真正達到了極至,達到最高峰。到這時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佛,看一切物也是佛,看一切事還是佛,那就成佛了。佛眼看一切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由此可知,確實境隨心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是一點都不錯。

  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這是個段落。下午我們就講到經的題目。

  (第三集)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2-03

  請看第十七面第四行:

  「所言佛說觀無 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雲佛說觀無 量壽佛。」經題有通有別,所謂別題,就是於其他經不相同;通題,則是一切經相同的。下面這個「經」字就是通題,上面「佛說觀無 量壽佛」是別題。此地說「佛是所觀勝境」,這個佛是指無量壽佛,境是境界勝境就是最殊勝境界,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觀佛的因由、觀佛的功德。「正報」是佛身,我們觀無 量壽佛就包括無量壽佛的世界,他的生活環境。「化主」就是教主也就是老師。提到老師,當然就包括了他的學生極樂世界就像一座大學校一樣,無量壽佛是校長,其餘的都可以說是他的學生。觀法雖然說了六種,說佛就將十六種觀法統統包括了,周是周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這個經的題目叫「佛說觀無 量壽佛經」。「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故雲經也」,我們道場是長年不斷的講經,像這樣的通題就可以省掉,就可以不必說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此經義疏,人悕凈報,故說聽者多矣。」此經,義疏是智者大師做的這個註解,因為修行人都希望求生凈土,這個註解修凈土非常重要的一部書,因此講的人多,聽的人也就多了。這個裡面給我們細說西方世界的依正庄嚴,依報正報,因為要不細說,我們無從觀想必須要詳細說明修行方法。所以真正發願,想在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說實在話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幾句是說明為什麼要做註解。下面,「所稟寶雲師首制記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絕,皆宗智者」,這句是講師承,如果沒有師承,則不能取信於人。中國印度對於師承非常重視,你所學的,你是跟什麼人所學的?這個很重要不像現在,現在人不太重師承每個人自己都可以獨成一家,在古人沒有的。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你看《壇經》看到永嘉禪師永嘉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遇到玄策,玄策看出他是個人才,勸他要找一個高明的人給他印證,給他證明,給他證明的人就是老師。如果沒有人證明,說自己學成的,玄策就講了,在佛法裡面說,威音王前可以,威音王之後,要沒有師承都是天然外道。諸位想想,這就很嚴重了。所以,他就勸他到曹溪去親近六祖,拜六祖為師這就有了承傳。永嘉實在是聰明,見到六祖幾句話一談,他就契入境界。得到祖師給他印證,他就准備離開,就准備走了。六祖大師說,你不要這么著急,留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稱為「一宿覺」,一宿是一個晚上他就開悟、就覺悟了,也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師承不一定是要跟老師多久,經過老師指點,自己真正覺悟,徹底覺悟這就夠了。

  這個註解師承的是「寶雲」,註解裡面講,寶雲是四明所稟法師也。寶雲是高麗國人,是韓國人,他在智者大師會下開悟的。他到我們中國來留學,悟了以後,他想回去,回到自己國家裡面去弘法,以後是被我們這邊的同修把他留住了。他說佛法沒有種族界限的,也沒國家界限,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弘,何必一定要回到你自己國家!所以他就留下來了。寶雲有兩個弟子,這兩個弟子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出名的,一個就是四明尊者,另一個是慈雲遵式大師這都天台宗後來可以說是復興天台主要的幾位大法師。他的傳記我們也把它省略掉。

  再看下面,「著述用意」,第十九面最後第一行。「豈有不知修心妙觀,感四凈土文義者耶。」他先從反面來說,豈有就是哪有的意思,哪有不曉得修心、不曉得修妙觀,能夠往生西方凈土?西方是有四種凈土,常寂光凈土、實報庄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句就概括了,四種凈土都要修妙觀。同樣修妙觀,為什麼生的土不相同?是你妙觀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所以不管修哪一種方法功夫之淺深,在凈宗經典裡面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大別的分。如果細分,每一種裡面又有參差不齊,所以才有三輩九品

  下面一段,「正示」,說明這個意思了。「良以憫物情深」,物是眾生通稱,如果要是說人,就不能包括諸天,不能包括畜生餓鬼地獄。所以用物,就是把六道有情眾生統統包括了。佛開這個法門,不但要度我們,也要諸天也要度三惡道,即使是地獄眾生他能夠相信、能夠依教奉行都能往生。可見這個法門確實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這是祖師大德對於一切眾生生起悲憫之心。「適時智巧,故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務在下凡,普沾緣種。」這就是說一般講經說法,為了契機眾生根機劣,眼光短,貪圖眼前的利益,還不想往生凈土那就給他結個法緣就好了就不必深講。這就是「多談事相,少示觀門」。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確實有善巧方便。先要叫眾生歡喜心,願意聽,願意接受,不至於聽了一次,下次就不來了,所以要用善巧方便來接引他們。等到他入門,稍稍有一根基了,再給他說真話。你說先一開頭就給他念佛往生不容易,他下次再也不來了。「這個法門沒用,我念了一輩子不能成就我還來幹什麼?」所以先要告訴他很容易,到他覺得很容易學了幾年之後,再告訴他,這個法門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這跟你講真話。

  所以我們教人,你看教你受持經法,執持名號,先教你熟,這是第一步功夫。熟透了,再教你用這個方法去伏煩惱也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統統伏住。能伏就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到達這種功夫的時候,告訴你,你為什麼不要再進一步?進一步是事一心不亂,把煩惱斷掉,功夫就更殊勝了。這就要講觀門。所以修學、修行是有次第的,這個法門雖是圓頓大法,它裡面還是有次第。正如同《華嚴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

  「方今嘉運,盛演圓乘,慕學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證矣」,這一段話這是說因緣成熟了,因緣不熟不能說,成熟就可以說。嘉運這是好會,這是殊勝法會,圓乘是圓頓一乘。本經是《無量壽經同類,《無量壽經》古德贊嘆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大乘當中的大乘,圓教當中的圓教,贊嘆到了極處,本經既然和它同類,當然也是圓頓一乘法。能夠對這個法門羨慕,想修學,這不是普通的根器。正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是什麼樣的根器?是成佛機緣成熟,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了,這個不得了!一切根器當中,成佛是第一,比成菩薩還要高。這個人這一生要作佛、要成佛了,才能感動諸佛菩薩為我們說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嘉運。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他說「圓頓初心」,圓頓是講他的根性,確實是圓滿頓超的這一類根性之人這是菩薩根性。「喜聞圓義」,他聽經、讀經喜歡讀圓教的大乘經典,他才能滿足。「仰慕妙宗」,對這種微妙殊勝修學的方法非常羨慕。這個時節因緣成熟絕對不是偶然。我們從這些地方看,諸佛菩薩憐憫眾生確實是無法想像的,比父母憐愛子女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愈是在苦難的時候,愈容易見到。不是在苦難的時候,就是機緣成熟,大家還懵懵懂懂,不想求上進,所以佛菩薩不來。當一個大劫難苦難來的時候,人就會感覺這人生人世非常痛苦,希望解脫、希望離開這個環境,這時候是機緣成熟,佛菩薩來了

  凈宗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殊勝法門,說實在話,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一切諸佛出現於世,你要問他,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度眾生成佛道的。你用什麼方法?沒有一個不是用念佛方法都是用這方法,所以這是第一法門。為什麼說其他的,說那麼多經典?那是他的善根成熟對於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這才講其他的法門來培養他的根性,誘他回歸到念佛法門來,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的設施。諸位如果深入經藏,你就能夠看出來。中國人與佛法有很深的因緣諸佛菩薩化身中國非常之多,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則沒聽說過。這不是佛菩薩有偏心,佛菩薩沒有偏心的,是哪個地方眾生成熟了,他就來示現。因緣沒有成熟,再慢慢等待。

  我們這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於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是最痛苦的一個時期,過去沒有像我們現在遭的這樣大的劫難,所以佛菩薩出現在近代就很多。我們知道的,印光祖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菩薩再來的,這是我們曉得的。印祖對於蕅益大師《要解》的贊嘆,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值得大勢菩薩這樣贊嘆?他要不是阿彌陀再來的,我相信決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我們從這個贊嘆能夠推想到一點消息。在近代這是遭最大劫難,凈宗最不容易被人接受,不但我們現代一代中國人不肯接受,外國是更不必說,所以出現了一個夏蓮居居士。夏老居士是什麼人再來的,沒人曉得。我們從許多方面跡象來觀察,這個人不是佛再來,也是等覺以上菩薩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他出現在這世間來幹什麼的?就是要把無量壽經》重新整理,能夠叫這個世界眾生普遍歡喜接受,他來干這個的。也就是這一部經流通到中國多少次的翻譯都不圓滿,沒有一圓滿本子這是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

  我跟黃老居士說過兩次,希望他把夏老師的傳記寫一寫,我們給他流通。他老人家這次告訴我他說不行,時候還沒到。為什麼?怕寫出來人家毀謗。我在大陸上觀察一下,確實是時節因緣沒有成熟。但是夏老師這個會集本的經,在台灣這樣的盛行,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提倡這個經才三、四年,居然台灣現在從南到北讀誦這部的人這么多,演講的人也多、印的人也多,真是希有難逢!這是時節因緣成熟,很不容易見到。所以,台灣這個地方是寶島、是福地諸佛菩薩護念,龍天加持,這個地方會有災難的。我們俗話所謂是有驚無險,不會有劫難的。

  下面,「述鈔所以」,說明他自己做這個註解意義。「故竭鄙思,鈔數千言」,這兩句話是四明尊者的謙虛。尊者,說實在話是佛門通家,通宗通教,為我們講這個經還費什麼心思,不費力的。他這里說故竭鄙思,鈔數千言,這是客氣話。「上順妙宗,略消此疏」,就是隨順微妙修學的宗旨,來解釋智者大師的疏。「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這就更謙虛了。這個意思是講,時節因緣湊巧,三寶加持,不是我自己的能力。這個話是謙辭,實在也是真話,我們今天能說能聽,歡喜信受,都是過去善根現行,現在三寶加持這是真的。

  下面是他真正的用意,「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他做這部《疏鈔》留給當代、後世,用意就是這兩句話。他自己在這部經裡面真實利益得到了,得到之後,希望我們大家統統都能得到。願共有情,我與一切有情眾生,即心念佛。注意!不是口念,不是教你即口念佛,是即心念佛。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沒有用處的;心裡有佛,口裡不念是有用處,還是管用的。所以要緊就在心,心才是妙宗,從心修叫從根本修。諸位要曉得,妄心裡頭沒有佛,妄心裡頭有什麼?妄心裡頭有魔。魔是什麼?折磨!妄心好苦,你用妄心,受盡折磨;如果你真心清凈自在。所以真心是佛,我們念佛的這個心是真心,起心念佛,這個心是真心。我起個心念菩薩、念羅漢,這個心不是真心,不是純真。特別是在一切諸佛裡面起心念彌陀佛,這是純到了極處。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是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個心與佛完全相應,這種功德利益,是任何一個法門沒有辦法相比的。

  念佛同修很多,知道事實真相的人不多。如果你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會歡喜念佛你會不間斷的念佛。為什麼?確實「一念相應一念佛」。當你念佛的時候,心是佛,口是佛,行是佛,三業已經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他能不念嗎?所以「念念相應念念佛」,他不念別的,其他東西都不要念。為什麼?念佛,其他所有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成就。《華嚴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就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歸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即一。念一句彌陀佛,一切法門統統都圓滿修學,念到一心不亂,所有一法門都圓修圓證,一即無量。

  古德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做個比較,他說一切經,一切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經典,比較一下,《華嚴》第一,這是中外高僧大德都承認的。《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一下,《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如果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不圓滿,歸到極樂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那當然《無量壽經》是第一。夏蓮公所會集的經本分為四十八章,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無量壽經》是兩尊佛說法,裡面有些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還有四十八條,哪一條第一?這也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歸到一個佛號。所以到最後你才曉得,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

  那你要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意思。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也就是彌陀佛詳細說明。再說的詳細一點那就是《大藏經》,全部《大藏經》講什麼?就是講一個阿彌陀佛,你總搞清楚了!這個要沒搞清楚的話,真的把阿彌陀佛看小了。所以古德重重較量,這是慢慢比到最後才發現山的最尖峰原來是阿彌陀佛,統攝無量無邊法門。所以,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議

  四明《鈔》裡面,末後二十一面最後的一句。「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鈔也」,四明尊者這幾句話,可以說解釋得非常透徹。智者大師作疏,目的是教我們「即心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記住是真心,沒有妄念的心。禪家修行宗旨跟此地講的沒有兩樣,大珠和尚在《語錄》裡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善修的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從心地上下手,這叫從根本修。可是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這才是修行。所以禪宗修行方法是參究,他不叫研究,我們今天常說,什麼事情你好好去研究研究,禪家叫你去參究,不叫研究。為什麼?研究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識;參究不用思考,不用心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末那是執著,第八阿賴耶是落印象,這三個東西不要;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才叫做參究,參究用真心世間人用分別心、用執著心,他會印象,他用的是意識,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大乘佛法統統都要真心,宗門用真心,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你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他教給我們,無論是讀經、無論是聽講,「離言說相」,就是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離名字相」,那就是不執著,不用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不要起妄念,不要去胡思亂想。經裡頭意思也不要去想,決定不可以去研究,不用第八識。所以,教下也是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凈土宗你要不離意識用心意識去念,用妄心去念,行!還能往生這就奇怪了,真不可思議,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八識念佛往生的;實報庄嚴土、常寂光土是離心意識念佛往生的,這就不一樣了。所以,凈宗還有個好處,不會用真心也能往生這是諸佛菩薩之所以特別贊嘆。正因為如此,它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上中下根性眾生統統都得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離心意識那就方便多了、安全多了,為什麼?不要再搞六道輪迴這是這個法門特別方便。

  序,到此地就結束了,介紹圓滿。下面這就「入文」,就是《妙宗鈔》的正文正文一開端是天台家的五重玄義天台講經、註解都遵守這個原則,就是先用五個大綱介紹全經的大意,將全經大意介紹完畢再講經文。所以,玄義這個部分非常重要。這種方式佛法裡面,實在講佛法註解兩種,就是論有兩大類,一種叫宗經論,一種叫釋經論。宗經論是根據經義來闡揚、來發揮,不是一句一句來解釋經文的,玄義這個部分屬於宗經論。到入文解釋的時候,一句一句經文解釋,那就是釋經論。在我佛經大論裡面,《瑜伽師地論》是屬於宗經論,他不一句一句解釋經文的。《大智度論》是釋經論,他是一句經文一句一句解釋的。天台家他把兩個在一起,宗經論、釋經論統統都有玄義是屬於宗經論的。

  「釋經五義,名,體,宗,用,教相,雲雲」,雲雲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等等,就是他用這五個項目,就是五個科目來介紹全經的大意。我們把底下這個鈔念一念。「鈔雲」,鈔是四明尊者解釋的,智者大師解釋得很簡單,「言雲雲者,令依諸部,明於通釋五章之義」,這就是五個章體,把它分成五章來介紹全經的大意。「妙玄雲」,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妙法蓮華玄義》就是解釋《法華經》經題、辨體、明宗、論用、教相。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這是天台家有名的叫「九旬談妙」,典故就從這里來的。它的分量,我們圖書館有,精裝本這么厚,大概今天你們諸位同修拿到的《妙宗鈔》這樣厚,有三本。這三本是什麼東西?是《法華經》的五重玄義還沒講到經文智者大師十天所講的記錄下來的,這么厚的三本書這是「妙玄」,天台大部這是一大部。

  第二大部就是講經文經文是《法華經文句》。所以前面這個兩大部,前面的第一大部,「妙玄」是《法華經》的宗經論,「文句」是《法華經》的釋經論,另外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摩訶止觀》。這三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