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法師: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二 《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續

智泉法師講經系列(之二)續
妙法蓮華經》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釋智泉
2009年十月二十三日

   接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開示觀世音菩薩用何方便為眾生演說佛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而為說法應以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就如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都有哪些方式,所以,隨後講的,便是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說法度眾。應該以什麼身出現,能使對方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他說法。殊不知,說法眾生才是菩薩救苦救難的核心環節。無論之前為眾生做了多少事,到最後都要歸到學修佛法上。三十二應就是三十二種變化,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和身份應現在六道輪回中。實際上應該說不止三十二應,這裡列出的三十二應只是為了顯示其多。觀世音菩薩能用各種各樣的化身眾生接觸,教化他們。依照眾生業力,會對某些特定的因緣產生好感,故藉此為紐帶,能對他們維持長期的教育引導。
   這段沒有說觀世音菩薩具體講什麼法,只是說觀世音菩薩在怎麼變。觀世音菩薩能現這麼多種身,這麼多種形象,也說明了他具有無限神奇的方便力。這種想變什麼就變什麼的力量,仍然是因為生生世世慈悲度眾所積的功德,產生的果報,也是一種因果連帶關係。在紅塵當中,他隨順眾生,幫助眾生忍辱負重,處處設化,唯恐照應不到,以此因緣,導致了自己最後能夠變來變去,尋聲救苦了。鍥而不舍地幫助眾生開悟解脫這就菩薩的特點,這離不開廣大深厚的慈悲心。菩薩雖然早已有了脫離輪回的力量,但是他沒有走,他也不會走,而且以他們的智慧遍觀,也沒有另外的地方可以走,這也恰恰是與凡夫的期望和認識相反的,這是菩薩們特有的大智慧。當然,菩薩們並不是因為考慮到度眾生能快點成佛,所以才去度眾生。而我們只對某些有特殊因緣的人,才會有感情,比如自己的親人,或者以前幫過自己、對自己好的人,或者沒什麼道理,就是自己看著順眼的人。我們會因為他們高興而高興,因他們受到了委屈或者痛苦,自己也痛苦,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反正不忍心看到他們不高興不忍心看到他們受苦,這是我們共有的一種小範圍的憐憫心、惻隱之心
   菩薩無償幫助眾生的大願,就像我們每天念迴向文中提到的那樣,是把自己的解脫和那些不認識的,自己一輩子也見不上眾生都捆綁、聯系在一起了。不忍心丟下他們不管,要共同解脫,起碼是要有這麼一個心理的。他們圖什麼呢?不圖什麼,只是看著我們受苦就強烈地心不舒服。好比我們在對待自己最親的親人有過善緣的人一樣,願意和他們一起分擔憂愁,不會置之不理。大乘佛教的與一切眾生呼吸、共命運意識,在經文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我們也需要經常去培養它。我們念經時只要念到、想到這種慈悲胸懷它就已經植入了我們的生命信息中了,只是我們目前往往把它形式念,感應道交的觸動還不夠強烈,但是它終究會慢慢地越來越成長起來,等這個心長大了以後,我們的心量就不僅僅是纏繞在自己今生眼前的家人身上,為家人而活,為家人而死菩薩的心量是廣大無際的,不只是和自己有親密關係的,或者對自己好的,能讓自己產生好感的,才回饋給幫助、愛心
   別看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如果放到泰國緬甸小乘佛教就不是這樣認為。小乘佛教認為,不一定得把自己的修行大眾解脫利益掛鉤,只要具足定力,體驗空性,就可直接破掉凡夫生命世界的一切障礙,走出輪回。萬事萬物本性就是空的,如同1+1=2一般無可爭議,這是鐵的事實,通過定力透達六道輪回的本質,就自然如夢初醒,脫離輪回了。他們如是認為,也確實如此做到了。但他們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脫離了凡夫世界就等於成佛了嗎?已經沒有了凡夫妄念,什麼「空性」、「無我」、「如來藏」的方法都是多餘的了,起不到作用了,在無形無相世界行走,唯有拄著慈悲心這根柺棍才能到成佛的果位。中國這片土地大乘佛教有著不解的甚深淵源,我們每天念的這些經典都是大乘經典,字里行間蘊含了佛陀菩薩們的大慈大悲,也經常敘述到他們度眾生時,在經過著無數的坎坷磨礪而修鍊。在我們所有的法事活動的儀規中,到最後都是迴向文。這就大乘佛教的特點,不舍離其他的眾生,不管是和自己有沒有關係,都包括在自己修行時的發心發願範圍里,這已經把所有眾生解脫和我們自己的解脫,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只是很多人學佛時,沒有下意識地訓練這個與一切眾生同體相連的心,僅僅是當成儀規規定的任務在念,沒融入心田,所以修行的進步不明顯。
   對觀世音菩薩只要一稱其名,即得加持,立得解脫,這樣的神力是必須積聚相當夠的功德,才能在眾生叫他的一剎那,把力量傳輸給眾生。如果他本身沒有力量那就算整天跟在他身邊也不行。在俗世間,做事業找合作的人時都懂一個道理,得找運氣好的人合作,不能找走背運的人合作,運氣背的人還自顧不暇,怎麼去加持別人呢?大菩薩佛陀能在你使用最簡單的溝通方式,哪怕是一念相應之下,他們那龐大的加持力就過來了。溝通的本身就是因緣,何況是與具足真實力量的佛菩薩在溝通。看似無形的想念就是最基本的因緣元素,當然,即使是一個念,根據想的力度誠心,想得純不純的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和我們說的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一樣,有的人念十聲能往生西方,可有的人念了幾百萬遍也往生不了,區別在哪兒?如《觀無量壽經所說,需迴光返照,看內在的直心,深心,迴向願心究竟做得如何。我們檢討一下自己的心純不純、深不深,是不是已經真地義無反顧了。這點很重要,能解開很多人心存在的對佛菩薩靈驗與否的孤疑。
   這裡說的三十二應,也就是三十二種變化,隨機現身度眾生。「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在初學者看來,當時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才叫佛的樣子,實際上這是在特殊因緣下,佛為了把法留在某個世間而示現的一種法王相。後面提到的天人身居士身,以及在官場上做官的,還有童男、童女,甚至種種神、鬼的樣子觀世音菩薩都可以隨方在所變現。而當我們看到這些樣子的時候,又有誰能知道這就是佛菩薩化身呢?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知道對方就是佛菩薩。對佛菩薩而言,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跟隨他們修持,切實地、相續不斷地發生轉變,才是菩薩關注的重點。當佛菩薩選中某個時間地點出現在我們的世界,他們不必過分擔心我們不聽他的,很簡單,因為前世他救過我們。所以,雖然佛菩薩沒有顯一個偉大的、令人震驚的樣子出來,但客觀上曾經結下的這種善緣是存在的,我們會感受到他們的親切,會信任他們、尊敬他們,會聽他們的說法,按照他們的言教行持、修鍊,即使在修的過程當中遇到坎坷、問題,但堅固的信任感會超過猶豫和懷疑,仍然堅定地跟著他們走下去,終得正果。
   這個堅固的善緣就是菩薩們曾經給予過我們的雪中送炭的幫助,救我們於水火之中、危難之中的幫助形成的。有了這種救命之恩的善緣作為基礎,在來生來世,不論菩薩現什麼身份、什麼樣子當我們和他碰到一起的時候,都會由衷地崇敬和信賴,猶如找到了尋尋覓覓後的依靠。我們能和佛菩薩得很近,並不是因為我們與眾不同,特別有智慧,而是曾經的善緣引導作用下的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還有被以前無量無邊的業力在驅使著,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感受與想法看似簡單、直接、偶然,實際上蘊含著千生萬世的習慣,並順延到今天的集中表現。最簡單例子,比如你喜歡紅的顏色、我喜歡黃的,我們會認為這是性格問題,還有對於進行的某些事情你是這樣計劃的,我認為那樣去做才會好,或者你認為先這樣好,我認為先那樣好,意見不一樣,這種意見上的不一樣,我們也只是歸結於考慮角度的不同和經驗的不同,我們難以想到,高達90%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前世,導致了現在不同的性格取向和經驗遭遇,今生的影響竟然不足10%。當然,這與命運被註定的宿命論是不同的,畢竟無數的前世中,由我們自己累積下的行為生命信息太浩瀚了,短暫的今生所佔的比例太微乎其微。所以,我們能跟隨佛菩薩,更多的是前世綜合性的緣分在起效於我們。
   其實,學習佛法,說來說去,依然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就是改變自己,正確地改變自己去了知一切的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從而獲得真自由,真解放。言下之意,目前的我們對現實,的確是不懂而自以為懂、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的,這種無知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又更加深了我們的無知,全部的無知又輾轉往復,構成了我們習慣中的現實。我們對一件事情往往已有自己固定的看法,甚至很堅固很難扭轉。所以,不難理解,當我們即使很幸運遇到佛法這個救命大法自己的經驗依然嚴重阻礙著我對它正確的理解和深入。包括大量的皈依弟子們自以為是,淺嘗輒止,偏離導向,終究回歸的是自己前世業力編織的對佛法的認識。菩薩前世幫助拯救過我們,我們由此產生的感恩、信任與尊敬延續了下來,成為來世再次相見時的心理基礎,所以,不論菩薩以何種凡人形象凡夫世界投胎,跟我們接觸,只要有善緣作基礎都會使我們莫名其妙地跟隨他。當然,凡人們還有很多其它的惡業和陋習,當菩薩與我們之間的恩情超過了雜緣愚痴業力量的主導時,自己在與佛菩薩化身的相處中,即使很多地方不理解,也會做出讓步,聽他的話,這樣菩薩才實現了對我們的教化,轉變我們不願意轉變的習慣當我們在善知識的引導下,開始扭轉某一種自認為正常的習慣,改變某一種自認為正常的思想才會發生自己都想不到的意外變化。善緣不具足,即使是家裡親人為了我們好,而施加壓力讓我們轉變,我們也轉變不了,只能越壓越產生反感。但是菩薩如果與我們曾經有善緣,我們便有一種自發的感恩信賴之心,會服從他的教化。
   這可不是小問題啊!現實中的教化不容易啊!大家想想,我們是不是已經在潛意識中,把佛菩薩的救度理解成那些或騰雲駕霧,或乍現即逝,變來變去的神跡示現了呢?對於真正修鍊的理解,我們完全還是一片茫然的。所以,就必須形成並建立在穩固的師徒關繫上,全方位的信,再跟著修鍊,發現自己有了收獲,這就不一樣了。這不是一般的因緣所能起到的效果,一般的因緣,實際上世間妄念永遠說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我們是無法遍觀一切因緣的,而是在一定範圍里看一件事對不對,那是自己的經驗,也是自己前生前世帶來的業力,導致自己有這種性格,喜歡這麼考慮問題,是進是退、是取是舍,很多牽扯到無量劫以來的業力,不是那麼簡單事情。人再神通廣大,也跳不出自己的業力,再大的偉人也跳不出業力,他的每一個思想、每一個選擇,都和業力關係
   佛法就不一樣,佛法看到了我們凡夫所有的偏差、錯誤漏洞盲點。所以佛法給我們的,全是對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的改變、完善,作為一個真正的能夠依止的善知識,我們對觀音菩薩有好感,並不是我們修的很好,可能是從觀音菩薩這裡受到了恩惠,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求觀音、拜觀音、相信觀音,或者有的時候遇到了聖緣,裡面有觀音化身,遇到的這些機會太多,反反複復結下了很深的善緣,所以今生我們很容易的相信觀世音菩薩,願意靜下心聽經聞法。對於我們很當然的一些行為,在社會上不論和我們有緣無緣的人,他們是另外一種緣分,因為他們和佛教、和佛菩薩前世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所以不管怎麼給他們說,他們不見得相信,因為他們覺得和明天計劃沒有關係,心也靜不下來進入到這一命運大法的體系。
   觀世音菩薩神力無邊,只要我們用純潔的誠心、深心與他溝通,那麼奇跡會不斷地發生。當然,我們誰也不想有災難發生,而且,即使觀世音菩薩救了我們很多次,比如救了一百次、一千次,但還會有一萬災難繼續出現,永遠也救不完的,這可不是聳人聽聞,為什麼?因為這些命運中的麻煩是從自己那沒有智慧功德心靈和日常行為,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的,我們自己便是原始製造者。所以,觀世音菩薩不厭其煩,現種種身而說法,就是因為眾生懂了法才能從內在發生轉變,從自己的心靈發生轉變,從而改變一切因緣,停止產生不好因緣,這樣才不會做對不起自己的事,從根本上轉變了命運
   《普門品》分前後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無盡意菩薩提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什麼叫觀世音菩薩,主要說觀世音菩薩觀到有需要幫助的因緣來臨,就會立刻靈驗,所以把他觀世音;第二部分說,觀世音菩薩如何善巧方便地用佛法教化眾生,實現解脫輪回。實際上,前後兩部都能顯現出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大神通、大威力,但這兩部分所表達的意思,有一種前後遞進的關係。也許前一部分聽起來會更有意思,眾生危在旦夕,菩薩顯靈,有求必應,實際上還只是結緣,真正的關鍵在後面一部分,用佛法眾生也就是三十二應隨機變化,說法度眾。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結善緣,第二部分是用佛法徹底度人,這是《普門品》的結構脈絡。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威神之力,他結起善緣來也很厲害,一般人幫不了你的時候,記住去求菩薩,求上一千次、一萬他也不會煩,不會捨棄你,而世間因緣經不起這種考驗,久病床前無孝子。所以,我們親近菩薩,相信佛菩薩,常念觀世音就可以得到觀世音菩薩加持將來可能參加聽觀世音菩薩說法也就有我們一份。只要常念、常想,結下深厚的因緣,必定在將來的某一世,我們會遇到觀世音菩薩也會作他的弟子,跟隨著他學佛,我們也就成了這三十二應里的受益者,也聽菩薩說法,也被菩薩所度。
   《普門品》通篇的義理,這麼理解就行了。第一部分救苦救難是什麼,結善緣;第二部分三十二應是什麼,說法度眾。一前一後什麼關係?正是因為有了前面堅固的善緣,導致後面結下了解脫的法緣,從法緣當中,真正得到成佛好處對於菩薩來說,救我們脫離一時的痛苦遠遠不是目的,因為命運因緣是沒完沒了的,但每個因緣不外乎從心製造,所以,轉變我們的內心世界融入真實真相,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前一後,從事情上的結善緣到轉凡成聖的結法緣,呈現出一幅佛菩薩眾生世界相濡以沫,處心積慮,巧設方便,不願離去而拯救眾生的偉大藍圖。大家把頭緒理清楚,以後再讀《普門品》,加持力就更大了,當然,《普門品》沒多一個字、沒少一個字、沒改一個字加持力會更大,就是因為我們正確理解得更深了,所以,我們再讀它的時候,也會更加為之觸動、感動。
   為什麼菩薩會這樣不計得失不講條件地去救人,然後又不厭其煩地苦口婆心地說法佛教的這些方法,看似不直接參與人類社會中的一些行當,不直接去解決社會中遇見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跳出重圍,從根本上在解決生命中的一切問題。我們好好地學習實踐佛法剎那剎那間,罪業障都在消失,福氣功都在增長。
   我們所在的人世間,似乎一切都很真實,每天被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情纏繞著,似乎不面對不行,每件事不去做,都會給自己帶來損失,實際上是已經到了惡性循環的地步了。其實,如果我們夠狠心,真地按照佛經正法所說的堅持去做,那麼就在此時,因緣就在發生變化了,只是在初期,俗業滾滾而來相續不斷,很多人會以佛法靈驗,就收手了,不知道是自己惡業太重愚痴太久而帶來的慣性使然。特別在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不要手忙腳亂、驚慌失措,保持好正念,頂住壓力誠心懺悔,敢於承擔,積極發願利益社會就會剎那剎那消除罪業,並在罪業發生過程中積聚下難能可貴的功德。除此之外,用其它的辦法解決麻煩,不是說無效,但一定要知道這是看似有效,實則是推遲了這個因緣的繼續發作,它還會再來的,會變本加厲地再次爆發的。所以,當我們沒有深入經藏,用佛法解決、化解問題時,即使福星高照,也不要高興得太早,早日歸入菩提才是自己當家作主的開始。
   眾生更好的福地不外乎天界了,天界也分很多的層次,我們人間最好的地方天界里最差的地方比,也差得很遠。天堂的享受是靠我們曾經行善積德,和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好事形成的,但是天堂也並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永恆,只是在他們智慧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已經是最好的了。我們的要求還遠遠不是在天界這樣的環境享福,因為佛菩薩告訴我們,天界是有很多無奈,天界的人壽命雖長,但也是終有一死,繼續輪回,所以,天界並非我們的歸宿
   無盡意菩薩釋迦牟尼佛介紹完觀世音菩薩,也對觀世音菩薩生了無比的崇敬。釋迦牟尼佛說,「是觀世音菩薩就如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叫施無畏菩薩,在有的讃子里我們唱的就是施無畏菩薩摩訶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無盡意菩薩把自己脖子上戴的值百千黃金珠寶卸下來,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他說:「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仁者,受此法珍寶瓔珞。」他叫觀音菩薩仁者,請你接受我對你的法供養。這時候,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觀音菩薩不要,無盡意菩薩不甘心,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瓔珞。」無盡意菩薩並沒有說:你不要就算了,我自己留著。而是繼續堅持供養他說,這不行,觀世音菩薩您必須收下,為了憐憫我們這些沒有您修得好的修行者,您應該接受我的供養。什麼意思?觀世音菩薩如果接受了供養,無盡意菩薩功德簿上就要加分了,會修得更快了。接受信眾供養,實際上是佛菩薩、善知識眾生一個輕易就能產生福氣的大好機會
   以前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們出去討飯要次第乞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當然,那個時候是佛法普及的時期大家都爭著供養行人。因為大家知道,誰有機會能夠供養德性智慧的修行人的話,就是給自己積福了,將來因緣會層出不窮。可僧人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家每天做飯的時候會多做一份,等著出家人上門要飯,只要出家人一敲門,進院子,飯馬上就端出來了。但僧伽制度規定要次第乞食,不要刻意地選擇哪一家合自己的心意才進去結緣,必須從哪兒開始後就挨著順序走,不要挑。有的僧人專門找那些連自己都吃不起飯的人去要飯,是要幫他們能輕松地扭轉噩運,所以會越窮越去找他們。還有一僧人是專門找富貴人家要飯,不是因為他們的飯菜好吃,而是想讓他們能延續這點可憐的福氣,培養善心,繼續再接再厲地行善,不可「死於安樂」。雖挑窮挑富都出於善意,但佛陀還是規定要挨著順序乞食,平等結緣。
   布施供養是基本善法,民間也常有人說,捨得捨得,能舍能得,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得失成敗間的辯證關係我們現在具有的種種形式福氣,也是遵循著這條法則而不是違背了這條法則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在吃以前存下的東西,享以前存下的福氣。越是對自己在乎的、喜歡的能施捨,福氣會越不可思議
   觀音菩薩一直不肯要無盡意菩薩供養,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開口說話了。釋迦牟尼佛告訴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觀音大士你要憐憫無盡意菩薩代表的所有聽法大眾,接受這一瓔珞釋迦牟尼佛在旁邊勸觀世音菩薩,「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在釋迦牟尼佛的勸說之下,觀世音菩薩憐憫這些大眾,就收下了。「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收下了以後,他把項鏈珠寶分成兩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供養了多寶佛塔,多寶佛塔裡面有已經涅槃的古佛——多寶佛。觀世音菩薩受了供養,同時也做了一個表率,他也布施供養,他供養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最後,持地菩薩讚歎,如果有眾生聽到了剛才所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神通之力,應該知道能聽到此普門品的人,以前所積聚的功德一定是很多的。佛說普門品的時候,聽眾大會裡面有八萬四千眾生,一邊聽就發了志求無上菩提的心,真正發了純正的無上菩提心的修行者就是菩薩了。大乘佛教聖賢,即指聖位菩薩和賢位菩薩,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開始,就位列賢位菩薩了。僅僅受了居士菩薩戒不能稱為菩薩那是我們為了訓練菩提心和慈悲心而做的一種基礎修行,無者令其有,有者令其增長。做不到、做得不夠好,所以有戒。因此,菩薩是為了訓練菩薩心,為了將來能發展成菩薩作準備,不是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一個名字當中,就蘊含了這種能給予我們的神奇加持力,這和阿彌陀佛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在修行路上已經積聚了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所以,他們就能夠釋放出,並給予我們力量,我們要至誠無疑地與佛菩薩相應,才能正確地成長。(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