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0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10)

第 10 講

時 間:公歷2009年10月17日,農歷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身語業風轉者:入息、出息是名為風。要依身心,此方得轉,由業所引,故名業風。業風轉故,發起身語,能成所作,由是說言身語業風

語意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啊!業風轉呢!實際上說這個業風啊!重要的是「轉」字上面,實際上這個要注意到跟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有一地方,我們的人的投胎問題。我們過去受生,投胎,就是人的中陰身啊!跟精細胞,卵細胞結合在一起,要這幾個結合在一起,人的生命才能夠存在,這個細胞結合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個中陰身,是由阿賴耶識的現起。那麼這個阿賴耶識的現起的中陰身,就應該包括阿賴耶識所有業力種子,全在裡面。它怎麼樣跟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在一起?按佛法 講,它就是由業風吹,有業風轉動,就把阿賴耶識的種子,和精細胞和卵細胞一起容為一體,就是一個新的生命產生,那麼這個地方講啊!業風啊!很大程度上我個人理解的,就是那個業力,的習慣勢力,就像發一陣風一樣,我舉一個很簡單例子,你比如那個,磁鐵----你在這兒放一個磁鐵,旁邊放一塊鐵的話,只要靠近了一定的距離,因為磁場原因,它自然就會向它靠近。它就習慣的勢力,升起了,靠近了,所以這個業力啊,我剛才講了,這個下面要談到的,人投胎的時候,這個中陰身啊!阿賴耶識!碰到父母緣的時候,父母緣就等於那塊磁鐵,知道嗎?阿賴耶識和中陰身就等於那塊鐵,那麼一但阿賴耶識,中陰身碰到父母緣得磁場以後,它自然就被父母緣的力量就會吸引它。就等於這個地方描述的業風一樣。就移動一運轉,就像磁鐵和鐵一樣碰到一起。那麼這個時候喃,就是中陰身,阿賴耶識和父母緣融為一體,那麼這三者融為一體時,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就是父母緣和阿賴耶識碰在一起時,中陰身就不存在了。那麼這個時候作用的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業力。和父母緣碰到一起,就是新的生命開始了。那麼這個地方談到,的要注意這個用詞,業風轉,這個轉是什麼回事,就有一點像我剛才講的磁鐵和鐵的關係一樣。就是那個時候,他不能自主的了。下面我們會談到投胎的時候,說我不去了行不行?你只要進入了父母緣的磁場以內,你是不能自主的,自拔不了的。但是還沒碰到父母緣以前,現在西方流行的《西藏度亡經》,包括《中陰身得度法》為什麼在中陰身它還可以得度。它一定是中陰身狀態,一旦遇到父母緣時,它已經不是中陰身了,那個時候你再想改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要改變它不現實,必須是中陰身狀態還可以改變。這個時候要有很多的力量,這個是什麼力量,這個下面我們會談到,這個地方我們只是補充給大家提醒一下。那麼下面看這個

雲何離欲?

雲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

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一卷二頁1816)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即以種姓為依為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復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頁1869)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瑜伽聽聞教誨,由是因緣,於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於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凈煩惱,究竟解脫

方能離欲。

雲何離欲?「雲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離欲,就是我們講的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心。那麼提到出離心,我順便提一提,佛法啊!我歷來強調,它和世間哲學宗教不共的,根本的東西,我原來也講過,我個人認為就是三個,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般若見,也是空性見,這三個東西是和世間所有的東西是不共的。那麼這個出離心啊!菩提心啊!世間有一些其它的哲學宗教也有提到,但它不徹底,最不共的,就是 這個般若見,也就是空性見(在中觀上講),你比如這個出離心啊!有其它的講到隱士有一消極意義佛教出離心啊!我告訴諸位並不是逃避,才叫出離,它跟世間的隱匿派,和隱士思想是不一樣的。世間隱士思想它完全追求的是世間隔絕的生活世間完全切斷的生活,但是佛法出離心不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說我要躲開這個世間我要和這個世間斷絕關係了,才叫出離,不是的。佛教出離心是在這個世間入世而出世。這個才叫佛教出離心,就是於欲而離欲,你想那個前提嘛!沒有那個世間,你出什麼呢?是吧!它這個一定是同時的,很多人以為佛教和憤世的厭世的思想是不對的,當然你用的不好它就往那個方向去,就容易厭世啊!憤世啊!不關心世事。所以其它的,但是不像佛法的這樣,還有就是菩提心,按世間的講,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你要眾生,按我的說法,你要出離這個世間,不是我個人,不是以私人目的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如果只管自己還是太狹隘了。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要以一切眾生都出離為己任。按我講就是菩提心。今天的話講就是關心他人,關心他人一起出離,按我們今天也有涉及到菩提心這一塊,但沒有佛法圓滿,你比如菩提心有一基礎的,就是關心他人,但世間有很多關心他人的,你比如儒家講的修十善也好,其它宗教講的要關愛他人也好,他也講到。但它不像佛法菩提心這麼圓滿,和深廣。為什麼?佛法的這個菩提心啊!它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後面的這個般若見,是聯繫在一起的,佛教出離心啊!就是和般若見加在一起的,才能構築成這個出離心核心的一點,他要出離,要讓一切眾生出離,並且是無我的,這個般若見、空性見,就是無我嘛!一切世間的法都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存在。都是緣起的,佛法這一東西都是假相都是短暫的存在,都是暫時的存在。你比如我們現在的這個屋子它也是短暫的存在。有了這個牆壁,這個屋頂,地板這幾個在一起就成了屋子。條件組合的,可是這個條件不具備了,這個屋子也不存在了。我們一般人對世間事物還容易理解一點,是條件組合的,實際上人也是條件組合的。你比如天天念的心經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你的這個身體,我們的這個色身。我們人的整個身心世界就是整個五蘊構成。色、受、想、行、識。色嘛!就是這個物質的軀殼世界,受、想、行、識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把這些除外,哪個地方有一真實的我可以解脫出來。找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性見,般若見啊!就是以無我核心的。這才是佛法世間最不共的就是這一條,剛才我講了,出離心世界上有宗教也涉及到一點點,但不圓滿,雖然它也圓滿,但它講到要關愛人嘛!佛教最不共的就是這個般若見,空性見。講無我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都沒有談到的。你看西方的哲學家他一直想到還有一個我,所以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我在那兒呢?我想就是我。他始終還沒有脫離這個框框,總以為有一個我,佛法最徹底的東西就是沒有我,有我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一切生死的根源。所以六祖說: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你只要有我了,一切造業,都從這個地方起來,這個我啊!有我和法我,那就多了。人我:就是有眾生,包括其它的有生命的了!法我: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我,就是法我。分成兩條主線,不管你人無我也好,法無我也好,你學了《百法明門論》嘛!講了一切法無我。這個無我,講了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就是世界上一切有情,法無我就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以你看我們人的一生啊!都和電影屏幕裡面一樣,是一幕一幕,一剎那,一剎那的。你看電影真實你還會為那個東西所感動。對吧?跟真的一樣。實際上製造電影簡單了,他就是拍完了。這麼一個一個拼起來,對不對!人何嘗不是呢?並且還要更緊密。你看按照佛法講,說事物在一剎那剎那的變化,人也是,是常常跟著個人在一起,10年以後,你看有多大變化?以為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可是你10年不見他!一看,喲,變化很大!那麼這個變化是突然的嘛?它絕對不是突然的。他一定是一點一點的,你比如人一樣的,你今天拍一個照片明天拍一個照片你把你一生的照片擺過來,就會看見這個過程很明顯,你的一生就是這樣組成,人一生就是這個樣子,講了這個離欲,我就順便談到,離欲啊!就是以出離心基礎,但是要記住,菩提心啊!一定是涵蓋了出離心的。不然啊!容易出偏差,有些人啊!說我求出離,我就要在世間你的心很偉大,但是你實際上是辦不到的,它也出離心在裡面,同時把出離心更擴大化。讓一切眾生都要出離,這就自然成為了菩提心。如果說我不要出離心我就開始有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不對,所以按照廣論的說法,只能叫世俗菩提心。按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有菩提心,所以要發起無漏的菩提心啊!要有出離心般若見為指導的,那個菩提心才是圓滿的徹底的。為什麼,你沒出離心,你對世間事物有掛礙,擺不掉,第二個,你沒般若見,沒有空性見,你幫助人,沒有無我的思想,還是很狹隘,很自私自利菩提心就不圓滿,所以實際上講起來,廣論上講出離心菩提心般若見,好像看起來是有次第的,實際上大乘佛法,這三個升起來,一定是統一的。但是出離心不同,也有可能在修出離心的時候,他的菩提心沒有升起來,或者般若見。他就有一部分人我的,自己那個人我的,要有般若才行。所以這個裡面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關係,或者說我先修出離心,再修菩提心,或者說我只要菩提心。不要出離心,這些我覺得都不是那麼圓滿要想圓滿啊!這三個一定是同時的,所以佛法啊!它一定是一用一切用。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在一念之間,一切都可以具備。這個地方先交待一下,那麼什麼叫出離啊?什麼叫離欲?這個離欲就是叫出離心什麼叫離欲,什麼叫升起出離心啊?有幾種情況,先看那個粗的黑字。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雲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就是具備這些殊勝因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啊!就是他小字裡面講的離欲因緣總有四個,第一個,離欲根成熟故,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第三個遠離彼障故,第四個,方便正修無倒思維故。要具備著4 個因緣,這四個條件。都可以促使升起出離心第一個主要是針對自身而言,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就是我們講的親近知識。要親近善友的力量可以促使你,其它這三個都是針對自身而言。這四個裡面有三個講的都是自身素質,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唯獨第二一個講,可以藉助他力。就是在其它的條件的促成下,你要碰到了這樣的善友,善知識也可以促成升起出離心菩提心。看看這個小字吧!這個小字主要解釋它的。「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補特伽羅就是人,就是有眾生。住種姓補特伽羅,就是過去啊!有各種情況,有了那些情況呢!他還沒有證得涅槃。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那個不般涅槃啊!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你想嘛!他都出離世間了,出離生死輪回了,還要修出離心嘛!根本就不用了,所以出離心,就是擺脫三界六道,以這個為基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這三界六道裡面都叫生死苦海。那麼這個三界六道裡面主要是欲為基礎,但這個欲在三界裡面又有不同的。色界、無色界要輕一些,欲界裡面那是最多的,所以「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就是有四種因緣,使得長時間六道裡面流轉,沒有這個出世間法。沒有出離三界,沒有出離輪回。「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第一個生無暇故,這個」暇」就是沒有缺陷。第二一個「放逸過故」,這個就是學百法裡面講過的了,就是不但放逸,還放逸過。過度嘛!「邪解行故」就是沒有樹立起正見,第四一個「有障過故」,有障礙,就是善根成熟時,沒有這些情況。這個地方啊!有一地方很難理解,就是身無暇故,其它的地方為你障礙還好辦一點,這個無暇嘛!就是不圓滿,這個是從世間的角度,不是從世間的角度,來想。出世的角度,得暇滿人身算好的了, 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還有八難裡面,生在長壽天,在天上一活就活幾十萬歲,那個裡面很快樂,根本不知道修行。還有那個北俱蘆州,福報很好的,所以你看韋陀菩薩都是三洲感應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那個韋陀菩薩都要護法,就是不去北拘盧洲不去,為什麼呢他不敢去,那個地方福報好了,沒有學佛的。那個地方福報好到什麼程度,那個地方的樹子啊!25:14到處都是平地,很好的,上廁所,不用上公廁,不用交錢,你想一下,那個樹子上就下來了,所以北俱盧洲啊!是有很大福報的人,所以你要生在北俱盧洲是難!生在長壽天那更是難!所以三災八難!不是頭上長瘡,腳上長瘡的八難!真正的難,是佛前佛後,聾啞盲膿,這個才叫難!還有長壽天,這個條件好了,他就不知道修行了,就像《四十二章經》講的富貴學道難!你說世間苦,他說我沒覺得苦,我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所以條件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有些人師父啊!我天天學佛,怎麼還這麼苦啊?苦是好事你要不苦了你就懈怠了。那就容易墮落,所以有一些時候啊!你有一些疑境,有一障礙。並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我們人啊!他障礙來了,就開始退縮,恰恰,就走錯掉了你在前進過程中,你的障礙越大,越要邁過它你才能成就你要邁不過去,魔還是你自己。你邁不過這個坎,所以佛法把這個叫做心魔。你還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不是別人把你障礙住了。所以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啊!低下「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離欲根成熟故」,那個根啊!就是出離心升起來,還不是最圓滿的!「即以種姓為依為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復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信嘛!就是百法裡面講過了信心所,戒嘛!就是主要是善根成熟出離心升起來!就能夠離欲。當然了世間啊!我剛才講了,離欲啊!絕對是我們講的逃避。或者是隔絕,絕對不是,你想嘛!我們舉個簡單的,《阿含經》講的,你看這個佛啊!身邊的大弟子都是離欲阿羅漢都是證得了出世間法的,可是你看他們還跟佛一樣,穿衣啊!吃飯啊!走路啊,還要到城裡面去啊!去玩了,還要到竹林精舍啊!到靈鷲山啊,他和這些人基本上都一樣,他和人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人在這地方生活時,被障礙住了,你是陷在其中,看不清真相,他們呢!也在這世間生活,他的出離啊!很大程度智慧的照耀,他的智慧照耀起來,也跟我生活一樣,但沒有掛礙,不會被這些東西所束縛,可是我們這些人呢!處處被這些東西所牽制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被這些東西所牽制住了。色,好看的,好聽的,那麼阿羅漢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內心能保持如如不動,他的區別在這裡,不是說我給它隔離了,遠離了,這是不對的。離欲,不是遠離,而是擺脫色聲香味觸的束縛,這個欲是什麼?就是色身香味觸,就像中國人講的財色名食睡。過去祖師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這東西不擺脫啊!就離地獄近。你和都是相關聯的,我們一定要清楚這個離啊!不是逃。我跟你講這個離啊!不是逃,佛法出離心,不是逃跑主義,一定是擺脫束縛。就像阿含經講的,阿羅漢跟我生活一樣,但是這些東西有恰恰不能幹擾他。就有一點像心經講的無掛礙,我們這些在世間活得眾生啊!都是有掛礙的,色聲香味觸啊!對你是有影響的,所以就很麻煩,第二一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這個好懂!「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瑜伽聽聞教誨,,」就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從善知識或者是善友、同學。善知識包括兩個或者是大善知識或者是跟你一起學佛道友,所以我們要發心啊!你看嘛!受菩薩戒裡面講嘛!十方菩薩同學伴侶,就是菩薩都是你的同學伴侶。但是要當好同學,不要當拉後腿同學,其它同學成佛了,你還在倒數第一名。「由是因緣,於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這個很重要,後一個是對善知識說的,這個善知識啊!」於修作意如應安立,」安立的這兩個字,這個安立就是,他大概可以觀察出來你在哪一個狀態讓你根據她給你指的路去修行。到最後「觸證心一境性」什麼是「觸證心一境性」?就是那個彌陀經裡面講的念佛三昧的心一境性。那麼這個心一境性就是出離心。你剛開始升起出離心是有間斷的,知道吧?到最後永遠都是出離心就不會受外面環境干擾了。過去不是有一個公案嘛!說是有一個發大乘心的菩薩有一阿羅漢,證了阿羅漢的是師父,那個發了大乘心的菩薩還沒有正果的徒弟,他們兩個出去,當然了師父出去徒弟當然要被包包了,徒弟就背著包包,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耕地的,石頭一翻過了有很多蟲子,看見一些大的鳥去吃那些蟲子感覺著個世界太苦了,以強凌弱啊!要趕快修行出離生死出離心就升起來了,他的師父是有神通的證了果的,師父就說把包拿來。一會走到街上,看見有迎親的,覺得這個世界蠻好玩的,他的出離心退了師父就說把包拿給你背。徒弟想不通,一會我背,一會你背,就問他師父師父說你剛才看見鳥吃蟲子的時候,慈悲心,出離心升起來的時候你比我高,所以我該給你背包,可是你看見迎親的時候呢!出離心退了我是證了果的,比你高,所以還是該你背包包。這個說什麼啊!就是人的這個出離心啊!我剛才說的心一境性,像剛才我們說的出離心啊!此一時彼一時,此起彼伏,就是我們講的朝三暮四,就不叫心一境性,有夾雜有間斷,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還沒有達到連續性、穩定性,這個心一境性,就是他發起了這個心以後永遠保持這個心。一境嘛!就是保持這個狀態,用今天的話講真正的獲得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我老實講,這個東西部容易啊!我們學佛的人心裡最清楚了,你有時候受一點打擊啊!我老實修行,心裡有不舒服了,隔不了幾天家裡面的事情了,哎呀這個東西還好玩的。他總是在這樣徘徊的,但是一定要記住啊!你現在徘徊是正常的,關鍵是在徘徊的過程當中啊!你要提起這個念頭啊!少受那種墮落性質的干擾。要清楚這個東西干擾你的,你一定要精進勇猛往前進。不然啊!你總是像稱的兩頭一樣,翹翹板一樣,一會這頭起來,一會那頭起來,原地踏步。你前進不了,所以要注意這個關係。這個地方講啊!前面那半截,「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瑜伽聽聞教誨,」這個是講的善知識,後半截由是因緣,於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是講的善知識作用。就是她能夠引導他,所以當善知識也不容易,安立,什麼叫安立!就是跟你鬧著玩的,跟你發明一個游戲,讓你去玩!你要發明一個有戲,就說明你要高明的多喲!他最會玩了。他能發明這一套,讓你跟著走,走到最後。所以善知識要有這個本事,你不要因為誰可以說兩句就是善知識了,差的遠。善知識作用很大的。走到那個地方該牽一下你,走到那個地方該不管你,你跟著他,但你要知道他給你說都是安立的,不是真的,就是給你開的藥方。知道你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葯,就給你開一個藥方。但這個藥方你不能一天到晚拿著吃。安立的,假安立的。安立的前面加一個假,你就明白了,就是方便善巧的。所以大善知識都有種種的方便善巧。你嗔心重的人,他知道怎麼接引你,,貪心的人,知道怎麼接引你。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那麼這裡面還有一個,雖然善知識有這個能賴啊!你這個學佛的人也應該往這個方面去想,你兩個不相應啊!也不管用,所以禪宗裡面講,機教相扣,教就是指教你,機就是指學佛的人。要相扣,相應,他是那麼想的,你是往那裡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往那裡想,你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你還是等於白費。就是我常講的關節一樣。關節能活動,一定有一個關節頭,一個關節窩。兩個一定是同時銜接的。如果他是關節窩,你也是關節窩,就搞不成了他是關節頭,你是關節頭兩個也搞不成。所以禪宗講機教相扣啊!「教」就是指師傅教你,「機」就是指學習的人,「相扣」指的是要相應,他是那麼想的,你是往那邊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那樣想,你沒到那個路上、你沒到那個程度,還是領會不了、還是不能學會。就像我常講的關節一樣,關節能活動,就一定有個關節頭、一個關節窩,兩個東西一定是同時銜接的。關節頭和關節頭兩個搞不成、關節窩和關節窩兩個搞不成。禪宗講「機教相扣」祖師常常打的比方就是孵小雞,當然現在孵小雞變化了,過去孵小雞啊就是母雞把蛋弄在下面孵,孵到大概二十來天的時候,小雞在里頭、母雞在外頭,兩個就要同時用那個嘴去啄蛋的殼,小雞才能出得來。如果小雞不知道時間,本來要二十天它十八天就開始啄,啄出來它也要死掉;母雞也是一樣,兩個要同時啄那個蛋殼,出來的時候小雞才能存活。母雞就是比喻老師啦,蛋殼里的小雞比喻學生啰,兩個要同時,就是剛才講的相應,在這地方實際上講到了。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頁2116)

第三個,「遠離彼障故」,這個障礙就多了,這個講的是籠統的。「遠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就是有這些障礙跟隨你的時候,你的出離心也難升起。「加行障」,多了,比如你正勇猛正在加行用功修行的時候,這些時候狀態最好的時候,有些就來干擾你呢,「走啊,我們出去耍兩天啊!」障礙來了,不知不覺障礙就起來了,甚至這些障礙來了你還不知道是障礙,「好吧,我過兩天修行,放一下,我們出去完兩天再回來。」這些都算是的,加行障。「遠離障」,那更是這樣子啦,就是逃避主義,我剛才講到的,這都不出離心。「寂靜障」,為了獲得寂靜快樂,難生出離心,這些都會成為障礙。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於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凈煩惱,究竟解脫

第四,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什麼叫無倒思維簡單的講就是有正知正見的。「遍滿所緣境事」,就是在任何情況下,你的知見都不會動搖,我們今天的學佛人,有時候知見總是搖擺不定的,一會兒人家這麼說,哎呀,說的有道理,隔一會兒人家那麼說,好像別人說的也對。這樣就會很浪費時間的。「二者、凈行所緣境事」,這個就很簡單了,凈行就相當於不凈行,就是指的善法。「善巧所緣境事」,善巧就是指的方便。「凈惑所緣境事」,凈惑就是對你修善法有干擾的。「於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就是在以上這幾種情況裡面,都能不動搖,不受他們干擾,這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才能凈煩惱,才能究竟得解脫。這個主要講的離欲。

雲何離欲退?

雲何離欲退者:此之因緣,總略有五,如下自說。通世出世,翻前應知

雲何離欲退?」就是離欲的心退掉了,就是出離的心退了這個意思,那這個就好懂了,剛才講離欲,現在講離欲退,正好相反。「總略有五」,有五種情況

謂性軟根故;

性軟根者:謂是鈍根下劣欲解故。

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

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者:此中善品,謂定地中心心所法。最初修學補特伽羅,名新修善品者。要於彼定諸行相狀數數思惟,方能入初靜慮,或所余定。由是因緣,未能證入諸無漏定。未證無漏故,或從離欲退。何以故?由於諸色乃至識法未能思惟如病、如癰等行,於有為法未能心生厭惡、怖畏、制伏,於甘露界未能繫念思惟故。此中行狀相者,行謂麤行、靜行。如其所緣作種種行而入定故。狀謂臨入諸定,便有諸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了知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相謂所緣及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三卷三頁1075)

受行順退法故;

受行順退法者:謂入靜慮或所余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是名順退分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三頁973)又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於諸靜慮不復樂入,亦不思惟此行狀相,於所得定隨念愛味,不能上進,當知此定成退劣分。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三卷六頁1090)此中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能堪忍,及於所得定隨念愛味,是名受行順退分法應知

煩惱所障故;

煩惱所障者:謂由煩惱不能永拔,障得涅槃故。

惡友所攝故;

惡友所攝者:由五種相,建立惡友。一、無羞恥,二、有邪見,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如下決擇分說。(陵本六十四卷十七頁5139)由為彼攝,引導無義,是故能令從離欲退。

從離欲退。

有哪五種情況呢?一是「性軟根故」,二是「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三是「受行順退法故」,四是「煩惱所障故」,五是「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有了這五種情況,就容易讓你生起出離心退死。第一個「性軟根故者」,就是指的根性不好,這個性是指自己的意思,所以性字在佛教里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這個性主要指自己,每個個體的有情。軟根就是下跟,指根性不好。第二個「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注意那個彼字是指什麼啊,籠統的講,彼就是指的欲界,也就是世間所有能讓你的心能夠散亂情況。把這句話再翻譯得白話一點,就是「新修善品者」,剛要修善法的人,剛生起出離心,「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數數」就是經常。講個例子吧,就是那個火剛點著,不猛,可是突然一個大風老吹過來,那火還燃得成么?燃不起來的,所以新修善品者等於剛燃起來的火、剛發心的人。「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就是總是想著世間上那些色身香味觸,什麼好聽的、好玩的那些東西的話,你那個心啊也容易退失。它就干擾你。你比如有時候打坐,你就有這個經驗了,剛開始靜下來的時候覺得很舒服,但是坐上兩天,容易疲勞,疲勞以後,比如外面突然有火鍋的香味飄過鼻尖,你馬上就想到火鍋好吃啊,今天還是算了不打坐啦,還是約人去吃火鍋吧。它就樣子的,主要指的就是這些情況。為什麼呢?因為你這時的出離心還不鞏固還不堅定,剛才講的離欲心鞏固、出離心生起來了,就是什麼力量干擾不了他了,那就無所謂了,那麼這個地方就不行。這個小字你們自己下去看一看,我剛才給你講的應該懂,不懂的時候再問。

第三個是「受行順退法故」,這個主要是指「謂入靜慮或所余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堪忍就是保持的意思,不堪忍就是不能保持。這個就是我原來講過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樣,其實逆水行舟剛起步的時候覺得還不艱難,走到一定的程度才覺得艱難;其實走到一定的程度,那個上水,要快,你要堅持一下呢,也就到了點了,如果一不堅持,你松下來呢,也就全部前功盡棄了。這個地方也是,就是「受行順退法故」,就是在修行修靜的過程當中,由於對境中出現的喜啊、樂啊不能夠保持,你鬆懈一下,你就從那個定境里退失出來了,退失出來的後果是什麼呢?下面講了「從初靜慮還退出已,於諸靜慮不復樂入」,就是不想再入定了。「亦不思惟此行狀相」,也不思維定裡面的樂啊、喜啊的境界。「於所得定隨念愛味,不能上進」,就不能前進了,主要是指的這個。

第四個「煩惱所障故」,這個煩惱多了,本身世界上色身香味觸,這些東西都是煩惱,我們學百法里頭,那個煩惱多了,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不正知、不正見都是根本的,還有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這些都是屬於煩惱。由於煩惱長期干擾,不能自拔,所以出離心也生不起來。你想,你每天一天到晚心裡頭,都是發火啊、生氣啊,先不要說那個根本煩惱啦,就是那個小隨煩惱天天在你心裡頭,你都很難把它擺脫,還不要說根本煩惱

第五個「惡友所攝故」,惡友,用佛法再翻譯一下,就是惡知識,就是和善知識相反。有哪幾種情況呢?就是「無羞恥」,無慚愧心。「有邪見」,那多了.佛法講如是因就有如是果,有些人不相信因果,就是有邪見。「有懈怠」,其實我們今天都是在與這些為伍的。所以第一個講無羞恥,所以佛法裡面為什麼講「慚愧安樂」,就是有慚愧心才具備修行基礎,沒有慚愧心就很難,那就不知道修行你看天人就最缺這個,無恥就很麻煩你看天人幹了壞事他還覺得不會幹壞事的人沒本事,今天這個風氣都很盛行,這就麻煩了,所以今天常常有人跑到我那裡講,說:「師父,」我說:「幹嘛?」他說:「我做生意,要是我不偷稅我就賺不到錢。」要是全社會成這個風氣就很危險;還有「我不搞假也賺不到錢,不做假賬也賺不到錢。」這個就有點無羞恥的狀態,所以今天這個人要修行還要成佛還要當菩薩,他哪管那麼多哦,只覺得吃串串香好吃,這就是有情眾生墮落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和現象。大家要引以為戒的,實際上我覺得老實實做生意的還是能賺錢,也不是不能賺錢。我們有時候就是給自己找個借口。因為他們那樣干,所以我要干,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所以沒有羞恥就很麻煩佛教裡面講生慚愧心,幹了壞事內心裡面要覺得良心不去,最基本的要有這個觀念而不是幹了壞事都不紅,那就麻煩了,就是沒有羞恥。這樣的人你說他還可以去修出離心嗎,當然不是。邪見更是,那是不懂因果呢,今天世間人的觀念受斷見的影響,人死了就沒有了,哪還有什麼因果,所以殺人都不眼睛。因為他無所謂么,他不害怕。所以無懼者無畏無畏者的力量就太大了。所以佛法里的發心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爆破力,你能出離心爆破力來,那你就不是下根、就不是鈍根。佛法里怕的就是這種人自甘墮落,「我不行,我就這樣。」你拉都拉不動這就麻煩了,這樣的情況他也不會去修出離心的。這五種情況就會離欲退,就會出離心的行列里退下來。總的一句話,就是有了這五種情況就會讓你長期沉淪於生死苦海,你出離不了。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

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者:樂欲所作相應煩惱數現行故,名現行法。令墮惡趣,故名為惡。行相猛利,故上品攝。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

下面一個,「雲何善根?」這條很重要,特別是我們原來學唯識的人,解深密經里講五種人天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還有個不定種性。過去有講決定性有情,絕對不能成佛。學到這個地方你都知道,那些都是方便說,一定不是究竟說。按佛法講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的,包括這個地方講斷善根,翻過來一頁,有這一句話,20頁第二行,「非由永拔彼種子故」,如果說斷善根那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照這個樣子講。「非由永拔彼種子」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他還機會,只是說在這一個階段,他沒有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以為那個人斷了善根,就永遠沒有成佛機會了,不對。

下面翻回到19頁來看,「雲何善根?」在什麼情況下叫斷善根呢?「為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注意,你可能想不通的了,後頭是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就是干大壞事的人,就是上品諸惡,就是最壞最壞的。「意樂現行法故」,干大壞事,不僅是人壞,還干出大壞事來。前面那個「為利根者」,我跟你講,佛法就這個樣子,利根就是根性好的,發心不正能幹大壞事發心一正能幹大好事,所以佛法裡面講為什麼有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往往干大壞事的人也是很聰明的人,但是不是鼓勵大家去幹壞事哈,不是說幹不了壞事就不聰明了,那不對。就是這種人,按照佛法的話講,他斷了善根,「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這裡面實際包括了「成就上品諸惡意樂」,這隻是意業;「現行法故」,就包括口業、語業和身業,從身口意三方面來講,他都是最壞最壞的。「樂欲所作相應煩惱數現行故,名現行法」,現行法,就是表現有行為了。「令墮惡趣,故名為惡」,有了惡的行為,造的有惡業,有了惡業就要墮惡趣,惡業是因,惡趣是果。「行相猛利,故上品攝。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這個成就,就是指的惡種子沒有被降服掉、沒有被對治掉。「永害」的害可以講是對治。佛法一定是對治之法。這種情況下叫斷善根。但是你看後面那句話,「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按照我們的講法,他幹了壞事,斷了善根了。但是這個地方的解釋是,「由彼種子」,這兒種子是指惡業、極大的惡業;「未被損伏、未被永害」,這裡面就還潛藏著一層意思,也有可能被損伏,也有可能被永害。所以這個地方講斷善根也是方便說,就是他造了極大的惡業惡業力量大,因此他在這一階段惡業作用,他的善根生不起來,所以這個時候就不可能發的起出離心、發的起菩提心,能夠修行。所以看起來他和學佛成佛無緣一樣,但是只要他這個惡業力量結束了,他還會遇到善法,他還成佛,知道嗎?一定是這個樣子的,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一定是暫時沒有機會

隨順彼惡友故;

隨順彼惡友者:信順惡友,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故。

二種情況,「得隨順彼惡友者:信順惡友,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故。」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惡友為善知識。就是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完全都是跟惡友言聽計從,就是老百姓的話講的「跟好人好人」,我們老家講的跟著齋公跳大神,跟著誰就受誰的影響,所以跟著惡人干惡事,善法就生不起來,當然斷善根。所以這個「斷」,我的理解是什麼?叫做「覆藏』,就是把它暫時的蓋起來了、暫時的覆蓋住了。就等於天上太陽月亮一樣,烏雲密布的時候雲層把那個太陽遮住了,本來有太陽是有光明的,可是烏雲一過去,把太陽遮蔽了以後,是不就是黑暗了?可是黑暗以後並不意味著光明永遠沒機會了,烏雲再一過去,太陽要來的,它一定是短暫的。這是二種情況

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

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者:於無施與、無愛養、無祠祀等所說義,自心生起決定勝解,名邪見纏。最極厚重上品所攝,故名極重。乃至少分未能損減,故名圓滿。摧伏善法,不為善法之所摧伏,名到究竟。

三種情況。「邪見纏」,「纏」字就很簡單了;「邪見」,有沒有一成不變的邪見?有沒有固定的邪見?沒有嘛!一聽這個纏字就知道了什麼叫纏?看這個筒筒,你看這個繩子,綁在上面叫纏,它甚至把裡面這根粗線纏在裡面你都看不見,但是它們絕對不是一起的,一旦你把纏在外面的這根線剝掉,裡面的線還是要露出來,所以邪見就好比纏到我們人的自性啦,懂嗎?所以叫纏。最後這個邪見一拔出去、一破掉之後,自性還會露出來的,這是邪見纏」。「極重圓滿」,什麼叫極重圓滿?就是邪見到了極點。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比如這個繩子,把這個筒筒纏的密不透風了,就叫極重圓滿。如果纏的很稀,這麼纏,還沒有把它覆蓋住。所以有可能邪見作用,也有可能自性還起點作用。而全部纏的密不透風,一點縫隙都沒有,那就全部是邪見作用。主要是這個意思。那什麼叫「究竟圓滿」呢?就是最後那句話,「摧伏善法,不為善法之所摧伏。」它把善法覆蓋住,善法拿它沒有作用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力量,用今天的話講,善惡交鋒的時候,惡法是占絕對優勢。是你拿它沒辦法,你翻不了盤的,只有等到最後善法的不斷積累,善法的力量佔到優勢的時候,惡又處於劣勢。修行就是這樣子的,就是我們沒有修行之前呢,惡法是占絕對優勢的,慢慢的修慢慢的修,善法的力量加強,惡法就不是絕對優勢了,只是相對優勢。從相對優勢到最後沒有優勢了,那善法的力量就起來了。到最後,慢慢的,你看,它一定是這樣子,開始時惡法絕對優勢,相對優勢,到最後慢慢的是沒有優勢,棋逢對手了。慢慢的,善法一增長,善法就有優勢,相對優勢、絕對優勢。它一定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三種情況,叫斷善根。所以你看這些斷善根情況實際上是不是叫斷呢?斷了沒有?沒有?就等於剛才說的覆蓋住了、覆藏住了。就像烏雲把太陽遮住了一樣。烏雲遮住太陽是永遠的嗎?是短暫的、有階段性的。所以這個地方說的斷善根是有階段性的。

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

彼於一切惡現行中等者:謂於一切身語惡不善業諸現行中,無有厭惡心生歡喜,不見少分所有過患,是故無畏。於他有情樂為損害,名無哀愍。

第四,「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你看,今天的人就是最 這個了。你看,「得無畏故」,他無所畏懼了。「無哀愍故」,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苦難無憐憫之心、無悲憫之心,就是連絲毫同情心都沒有。今天我看這種事情是有的呢,你看窮人靠乞討為生,他還去偷窮人的錢你說還有哀愍之心嗎?我們一般一看弱勢群體就已經很可憐,頓生同情心,他不但不同情,反而去摧毀它,他根本就沒有同情之心,這個就叫善根。「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什麼叫無畏?「謂於一切身語惡不善業諸現行中,無有厭惡」,他不厭惡,幹壞事幹得好,還要為幹壞事的人鞭炮;「心生歡喜」,還要讚歎他:「哎呀,這個哥們,行呢!」 「不見少分所有過患,是故無畏」,現在幹壞事的人絲毫不覺得他是錯的,覺得只有這樣幹才是對的,那就麻煩啦。所以就像剛才說的,如果大家都像他這個樣子,這個世道亂了,不做假掙不到錢,好像不這樣干都不行了,那就是斷善根的跡象啦。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

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等者:謂於先世所習善因,此名種子。由此種子,於現法善能為增上,故名善根。然非此說。唯取無貪、無瞋、無痴諸現行法,名為善根。若遇違緣,令不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斷彼善種子名斷義故。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這個地方善根指的什麼?就是指的這些東西善根是指種子。「無貪瞋等亦名善根」,剛才那些都是指的現行?善根種子兩種:一種是種子善根、一種是現行善根種子善根就是阿賴耶識里的那個能量,現行是表現在外頭的,那這些東西都是「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什麼叫「斷善根」呢?就是只是指現行法。善法相相續,「非由永拔彼種子故」,不是把那個種子都斷掉了善根種子斷得了不?斷不了的。所以斷善根是指現行的善根相違相續,就是指惡法的力量,惡法的力量和善法的力量是相違相反的。惡法的力量處於絕對優勢,善法就生不起來。還有叫相續相續什麼呢?就是惡法的力量讓善法不能相續,不能生起來。這就是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彼是指什麼?是指善根。不是把善根種子斷了。但是我問你,惡法的種子斷得了不?那肯定能斷嗎,惡法的種子不能斷那就不成佛啦。你說只是暫時沒有啦,將來還起來,那就簡直沒希望啦,是不是?這個要搞清楚啊,善的種子斷不了,那惡的種子也斷不了,不是的,修行是什麼?就是去積累善根,所以那個自戒詩里就有一條:令已信者信,令未信者增長。就是善根要不斷的增長,所以過去那些老和尚寫信的時候在最後要祝你——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祝什麼?祝你賺錢、祝你發財,祝你身體健康。過去人寫信,祝你法喜充滿、祝你福慧增長、祝你福慧增上,都是樣子,會增長的。這是佛教裡面。善根增長、福慧增長,這些都是可以的,那麼你剛才講啦,既然這個善根不可能斷掉,只是現行暫時不能生起。下面一個,雲何善根什麼叫「續」,就是重新讓你生起現行來。

雲何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因生猶豫證決定者:謂於邪法心生猶豫為先因故,後於正法生起正見而證決定,由是因緣,還續善根。復次,此中善根若斷、若續補特伽羅及其因緣,有多種別。如來成就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習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於現法染凈門轉,生起當來染凈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如下攝事分說。

雲何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分幾種情況呢?四種情況。還可以讓你善根重新生起來。第一個,「性利根故」,就是自己的根性成熟了,是指的自身的條件。「見親朋友修福業故」,看到你周圍的人,親朋好友啊、同事啊他們都修福業、修行,能夠影響你、感染到你,你覺得他們那樣干很有好處你也跟著干。所以過去,修行也是這樣子的,要遠離惡知識親近知識,等於儒家裡面經常提倡的孟母三遷一樣。孟子母親,為了把孟子培養成人才,她幹什麼?她為什麼搬家呢?她選鄰居鄰居不好也要把他影響壞。人是有相互影響的。很簡單的嗎,你看見人哭,別人很傷心,越哭越哭,你也覺得快要哭啦,一樣的道理。我常講情緒是能感染人的,要是情緒不能感染人呢,這世間就沒有藝術家、沒有文學家。文學家為什麼那麼多寫的東西能夠賣給你呢?你看了他的東西,覺得說的真的好哦,用我們今天的話講,能夠有共鳴。什麼叫共鳴?哪有共鳴?那就是感染啊。情緒感染。來學佛法就是用好的情緒來感染,什麼叫好的情緒?就是善法,就是《百法名門論》里講的善心所。不好情緒也能感染,就是煩惱心所,我們不說了,看語言文學家描述的東西看了東西不帶任何感情的任何東西,但是他這麼一寫啊,你覺得就和真的一樣。你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都在掉淚,它掉淚了么,你自己在掉淚,寄託到那花上去了,所以世間上的東西都是這樣的,會互相影響。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講的善根能夠啟發。就是朋友親友他們修善法能夠啟發你的善根重新生起來。這就是指的在同輩當中,還有高的,「詣善丈夫正法故」,就是親近大善知識也能讓你善根重新啟發起來。「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這個不太好懂,生猶豫還能讓這個善根生起來呀?不對,這個話是這樣子你看下面的小字,「因生猶豫證決定者:謂於邪法心生猶豫為先因故,後於正法生起正見而證決定,由是因緣,還續善根。」 所以續善根主要是在證決定上,那怎樣去證決定呢?因為原來不決定、心生猶豫嘛,現在證了這個決定啦,原來在生猶豫的時候,你那個善根被遮住了,可是這個時候聽了正法生起正見、證決定以後,那個覆蓋的東西等於說就揭開了善根就重新又生起來了,所以這個話要這樣理解。不要見了個字「因生猶豫證決定故」,想因生猶豫還能相續善根啊?主要是這個意思。

雲何死?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說一種致死因緣,隨應當知有多差別。贍部洲人,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所餘生處壽量決定。又贍部洲人十歲時壽,名為少壽。傍生一分,亦名少壽,極至十日十夜壽量可得故。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名為多壽,經於八萬大劫數故。如下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頁4176)若諸如來菩薩阿羅漢等,於壽行中延促自在,無壽量極,名出離死。故此不說。

下面講死,死也是不容易的,死不容易,後面那個生也更不容易。這個死還是很有點意思哦。你可看看人是怎麼死的,包括那個生也是這個樣子的。你看那個生,你們注意看,學醫的應看看那個生的地方。28頁那個地方,「雲何產處過患?」今天社會上不是到處看到治不孕不育症嗎,這個地方早就談了,你看佛法多先進啊,有哪些地方不會,就是你這個父母不具備,有哪些病,你看這一段就是講的哪些情況下你不會受孕的。你看,這些佛法幾千年前就給你講了,今天恐怕醫術上還不一定有這麼先進的。當然今天這個我是給你提醒一下,還不能夠說到那個地方去。但是我們由此可以知道,這個佛法智慧不是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剛才翻到的那一頁給那些學婦產科、治婦產科病的人,拿給他看,他一定不會覺得這個東西過時的,可能有一些他都還想不到的。除了這個裡面談到的以外,佛教裡面還有一部經,叫《佛說入胎經》,也叫《佛說胎胞經》,裡面也都談到這些東西,你比如今天世間講的羊水,就是嬰兒在母胎里如果沒有羊水提供的話,也要胎死腹中的,其實上佛早就談到這些問題了,這段我為什麼熟呢?因為我曾經研究過一段,我還寫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很匆忙的趕出來的,嚴格意義上講,如果詳細弄那裡面還有好多問題。我比較過,那個入胎經裡面講,就是投胎以後嬰兒七天一個變化,今天生理學上也是講七天一個變化,七天怎麼變?我列了兩個表同時比較過,當然這裡面有相同的,也有些不同的,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你說這個佛法幾千年前沒什麼顯微鏡,沒什麼儀器,他怎麼知道的,天眼啊,不要儀器,儀器靠不住,萬一停電了,儀器不管用了,可是你有神通你不怕停電,你的智慧是源源不斷的。

雲何死?你想知道你是怎麼死的嗎?我為什麼問這個呢?我沒說你想不想死呢?不問這個,你想不想死,他都得死;你想死,不一定死得了,你不想死,幹嘛呀?辦不到。你不想死,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想長生不老,哪個嘛,天天喊萬歲的,還沒活過一百歲呢?好不容易,那既然人都要死,對吧?這是規律喲。所以,佛教徒是坦然面對生死,既然都要死,把這個地方學學,看我們怎麼死得好一點,怎樣體面風光的死,佛法講了生死,就是要死得風光,死得明白。世間上沒有不死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佛的色身都要壞的,生住壞滅。所以,不是死就等於沒有啊,注意啊,諸位,死不等於沒有。所以,有此文學家講:死是重新的開始,這個話是對的,死是代表這個階段結束,嚴格意義上講,生住異滅,他只是短暫的,他用另外的形式存在;沒有絕對的生死,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不死的,只有佛才發現智慧。談生死問題,只有佛法才談得最徹底。道家不談這個,道家談就是要你練丹,長生不老;當然,我給你講,今天道家誤解,他練丹長生不老和這個色死場,也不對,道家練丹,長生不老,並不是指的這個,就是傻瓜也知道是要老的嘛;對不對?道家講長生不老,用另外一種什麼無畏真人也好,那個另外一套,不是指的這個身體,這個不死不老,哪裡是喲,都要老的,都知道的。儒家不講這個,孔夫子徒弟問他,未知生焉知死,生都沒搞好,那搞什麼死喲。

佛法說:不行,這兩個東西是統一的,都要搞好,都要了解清楚,人都要死的,沒有不死的,諸位!所以,人家罵你老不死,沒關係嘛,老了不死是賊,為什麼?都要死的嘛。過去佛在印度的時候,有一婦女,她中年得子,有一兒子,很聰明,很是喜歡他;突然有一天,兒子死了,她很悲傷,到處去找醫生,說:唉呀!誰有本事把我兒子救活啊,我簡直是感謝他八輩祖宗,我感恩他。問了很多醫生,人都死了還能醫活,真是,醫得活不?見過沒有?誰說沒見過,小說里多了,其實含水份很大,那是寫書的。那是表達一種願望,實際上並不行的。有人說佛陀可能行,他有本事,有點希望,她就去找佛了,佛看她又那麼悲傷,這沒問題,這小事,唉呀!她高興壞了,她終於找到救命的了,找到救星了;佛就講:我要給你孩子醫活,有一條件我要一個藥引子,這個藥引子其它地方找的要不得,要在從來沒死過人的人家找來才要得。她就去找,把門敲開過後說:我要東西什麼東西她說要有條件,就是你們家死過人沒有?每家人都答應她:你神經病,哪家沒死過人。她敲了幾天,挨家挨戶問,都死過人。她又覺得這個東西找不到了,還是垂頭喪氣又回到佛哪裡去。佛說你怎麼來了?唉呀!你說要我沒死過人家去找我找幾天,全都是死過人的。佛就趁機開示他說:既然每家每戶都死過人,說明人一定是要死的。這個時候點她一下,開悟了,成羅漢了。點早了也不行,點晚了也不行,要是早的時候,人都是要死的嗎?哪個醫得好,可能她早就走了佛陀來個善巧,我有辦法我能醫好,把她留在這地方了,對不對?哪後面她去找了一圈人都要死的,這時才開示她,這要有智慧你我都沒得這個智慧嗎?如果說人家人死了,來找你醫活;你神經病了,人都要死的嗎,死了的還醫得活呀!她一定跑得很遠的。

關於死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因為死的情況不同的;每個人每個人的死法,死是不一樣的,都要這是規律;但死的不同,那就根據各人的業力所定,哪么怎能樣個死,這裡講了很多種,為什麼要死?這裡講的第一個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就是人的壽量,人的壽量有沒有限量?有,這是有一定的數量的。壽量極故,就是人活到壽量到了,他就干嗎呀?一定要死。就等於買產品一樣,你買任何一樣產品,你看都有保質期好久,不一定嘛,有的一天、有的幾年、有些幾十年,人的保質期是多久,人都是個產品,父母緣、中陰身、阿賴耶,這些條件拉到一起,製造個人出來了,但這個人出來的時候沒給貼個標簽,沒有上面貼個保質期,要是貼也很科學的,貼一個出來,這個人只能活七十歲;但這也不好,貼個標簽出來,他活七十歲,他就不認真了,他就不認真活了,也不行。有些人給他貼個標簽出來活百二十歲,他說,咦,老子壽命這麼長,慢慢活,那也不行。所以,這給人貼標簽,也是不對的,貼個保質期麻煩了。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說一種致死因緣,隨應當知有多差別。就是這個致死有很多種,這裡只是提到其中的一種,是哪一種?壽量極故。贍部洲人,或是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就是在這南贍部洲,壽命無有量,有些人長,有些人短,無有固定的。所餘生處壽量決定。其它的地方是有決定的。你比如天人,有的是活八萬四千歲,有的是活五百歲,那都是定的。唯獨南贍部洲的人,我們這個地方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壽命統統都活八十歲,全部統統都死掉,而其它地方有情眾生呢?當八十歲,統統八十歲,哪不是全死掉,全死掉對不對?不對嘛。有的八十歲還沒到點,有的八十歲已經到點了,總的來講,平均壽命是多少?八十歲。南贍部洲不是,除了壽量極故而死以外,還有下面這個

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

壽盡故:剛才說了壽命盡了。福盡故:福報沒有了,缺吃缺穿,他本來不應死,壽命還沒到,福報不夠。不避不平等故:什麼叫不避不平等故呢?舉個例子,你比如明明這個電燈掉下來要把我打死,對吧?說你走嘛,我才不相信呢,掉下來就把你打死了,這個就叫不避不平等死。

當知亦是時非時死。

是時非時就把上面兩種概括起來,一種是是時間哪種呢?壽量盡了。非時死呢?後面兩種,是時是什麼?應死的時就死。非時是什麼?就是不應死時死了

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這些在後面要談到,有些善心死是什麼?就是你臨死的時候,阿彌陀佛放光菩薩來接你,你思維辦法,包括你臨終時心裡要念。不善心死多了,死的時候惡法現前,拿刀的、拿槍的,有些人不是死的時候有恐怖相嗎?多了,往往這種情況多。往往安然很高興死的人少。還有無記心死的,就也不是善法,也不是惡法,就沒有痛苦哪種一夜睡過就死了,搞不清楚,腦溢血,睡過就死了這就是無記心。下面是具體解釋的,

雲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雲何壽盡故死:就是什麼叫壽盡故死呢?猶如有一:猶如有一個眾生。隨感壽量滿盡故死。這種死很多,這種死屬於正常死亡。說這個器官壞了,不是說有些人死的時候沒病,一般今天在外面發朴告的都是:「因病醫治無效」。都是樣子的,不對,有些因病醫治無效還太攏統了,嚴格意義上講:這個壽盡故,要讓發朴告:「年老體衰」。心臟衰竭,但是這個衰竭不是其它的病引發綜合症衰竭,這個器官衰竭;就是很正常的器官衰竭。這個叫壽盡,自然老死的,按照中國醫生就定下這個目標,要這樣子死。可能你說:唉喲,簡直是善莫大焉了;要按佛法講:鴨鴨巫,這個東西都是小事,因為這很正常嘛;就跟開汽車一樣,開到後頭來,殼殼內臟一壞,就到報廢場,汽車報廢了。這個壽盡就等於這個。

雲何福盡死故,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什麼叫福報盡了?這個就是有的人資具闕,就是你生活的用品,生活環境;哪個具:就是指生活的用品;哪個資:就是指生活環境;闕:就少了。等於文化大革命哪個時候,自然災害一樣,餓死的那麼多,本來不該死,餓死的。這就是福報你不要以為啊,有些人看來是天災,實際上還是與你自身相關的。所以,人這個東西,有些時候是怪不得別人的,很大程度上,為什麼?他就投生那個時候了,你也投生那個時候,你也一樣,這是業力決定的。

雲何不避不平等故死?

剛才已說過,就是講橫死的。馬踏、車傷、牆壓、雷擊、岩崩這些都算是,這個非時死的下面還舉了幾個例子

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

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者:九種差別,如下當釋。望義不同,各說有九;非由各說其事有別。何以故?即此九事,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故。

有以下幾種情況,就是不是正常死亡,不是屬於老死的。

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

食無度量者: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中食無度量乃至不近醫藥,當知唯約段食為論。若食極少,令身飢羸;或復極多,令出入息來往艱難;如是說名食無度量。

脹死的,餓死的都算是。食無度量:你那個胃要有一定度量,你那個胃裝多少?都有一定限定的,這裡講食有四種,一個是斷食,斷食就是我們這樣生活,就是斷食。吃東西要用嘴巴嚼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食物,吃進去可以資養我們的色身。還有個是觸食,觸是什麼呢?就是觸摸、觸覺,摸一下覺得很輕松,很愉快,讓你有精神,按摸很簡單的,就是這個玩意,對吧?還有意思食,你看地震的時候有啊,八十個小時還活著,她沒死,她想著:我不能死,我還要活著,就靠這個力量精神力量支撐的。也能夠支撐一段時間的,這個食不僅僅指的飲食,凡是讓你能活下來的這些條件都算是食物。不僅僅是飲食,我剛剛講的,後面好個觸識,那麼有些人,按摩一下;意思識:你想一下,求生的慾望,就指的這個。

識食:那個識食主要指阿賴耶,阿賴耶識支撐你這個身體,你才能活;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