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的救度
各位法師、領眾、台中分會的會長,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現在是冬天,前幾天台北還下著雨,但是今天陽光普照,風和日麗,是一個好日子,難得今天可說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凡是有佛的地方,就會放光;凡是佛教修行的道場,就有護法神;所以,凡是念佛的地方,都給當地帶來了利益,你們在這里建設道場,給這個地方帶來了吉祥。尤其據說道場前方的公園以前是墳地,現在公園里有一座「萬善堂」,可以說這里是孤魂野鬼所活動、所居住的地方。我們在這里建設念佛的道場,就等於帶來了吉祥光明,帶來了使他們得以超度、離苦得樂的希望。
這里是屬於凈土宗念佛會的台中分會,我們的宗旨是很明確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目標、有方法,目標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方法與目標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的價值,也是一件東西之所以能被保存的價值;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標,而且有方法。當然,這個目標必須是關係到生存的最高目的,才有價值。我們的目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只是學佛者最後的希望、永恆的目標,也可說是人類唯一的目標。
六道輪迴的眾生之所以能解脫,必須出生到人道,為什麼?因為佛法的弘揚,大多以人間為主要對象。六道之中,天界純是享樂的果報,阿修羅還有瞋恚鬥爭的習性,三惡道不是痛苦就是愚痴;只有人,有苦有樂,也有時間思惟怎麼離苦得樂,怎麼永恆地離絕對苦、得絕對樂。地球上六十億的人口,都應該有解脫的機運,可是如果福報不夠,就不能遇到佛法;或者善根不足,即使遇到佛法,也不能掌握解脫的法門。因為,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三百餘會,都是隨著眾生的根機,有方便性的、有真實性的,最終的目的是以方便導入真實。
學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與真實,不曉得方便是進入真實的通道,而執著、停留在方便上,就無法解脫了;這一輩子沒有解脫,還要等到未來世。如今我們不只生而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實解脫、當生成就的凈土法門,這可說是百千萬世承受阿彌陀佛慈悲智慧的導引,才使我們這一輩子本來不能出生為人而終於出生為人,不能逢遇佛法卻在種種順境、逆境中,遇到了彌陀救度的法門。
往生極樂不只是永遠脫離了六道輪迴,且能擁有與阿彌陀佛相同的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具足四十八大願的功德。所以,往生極樂是人生宇宙,也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崇高的目標;可說是佛法的結晶、所有行法的歸宗結頂。而往生的方法又很簡易,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目標是那麼崇高,果報境界是那麼殊勝,方法卻是這樣的平淡、平凡,毫不奇特艱難,甚至讓人輕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願與行。
一個人必鬚髮菩提心、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才能脫離輪迴、圓滿佛果,之後廣度眾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祂曉得十方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娑婆眾生,有的是無心於出離,或是不曉得出離,只知五欲的享樂;有的雖曉得享樂造罪會輪迴受苦,必須修行,卻有心無力,這個心還是被貪瞋業力所佔據。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祂悲憫我們,所以預先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願、所建設的極樂世界,主要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所以《般舟贊》中善導大師說:
在四十八願中,大部分的願都在建設極樂世界,如何使它清凈,沒有貪瞋痴慢疑,沒有三惡道乃至六道的眾生界;怎樣使一切眾生往生之後,就能跟佛一樣達到涅槃── 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心經所講的「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
然而這四十八願,可說每一願都為了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每一願也都在說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極樂世界固然有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的庄嚴,但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種種的庄嚴、清凈都沒意義了。就像大陸三峽的移民,要為他們建設流暢的交通,要有學校、郵局、銀行,現代化的房子……種種美好的環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能吸引三峽的百姓,遷到這里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一切的建設都徒勞、白費了。同樣的,阿彌陀佛要設想一種不但能吸引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同時使十方眾生都能輕易往生的方法,這就是阿彌陀佛五劫思維而成的四十八願,其中每一願都告訴我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萬德洪名
而為了完成這個大願,阿彌陀佛因地時又以兆載永劫的時間,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德行,把這些德行都融入在這一句名號里。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鬚髮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我們空有其心而毫無其力,所以阿彌陀佛代替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然後一點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號中,再把這名號送給我們。就如同中央銀行所有的錢容納在一張金融卡,宇宙的萬德也全部收在這六字名號里,所以稱為「萬德洪名」。
不管是誰,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具足六度萬行,就是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要脫離輪迴、往生成佛,最方便、最簡捷,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準備,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的,也是十方諸佛主動為我們讚歎證明的。因此,這個法門才能稱為「易行道」,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門,都是「難行道」。
所謂「易行道」,就是讓這句名號,聽入眾生的心中,讓他們可以憶佛念佛,專稱名號,這才是易中之易。所以易行道的「易」,不只是很簡單、很容易、很穩當,而且是說,任何眾生,只要機緣成熟,都做得到的。也因為這樣,念佛法門,才被讚歎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因此,從結論上來講,我們人生的目標、學佛的目的,都很明朗確定,就像旗子鮮明掛在高空中,四面八方的人抬起頭就看得到:這就是目標──「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專稱彌陀名號」。每一個人就依他當下的根器去念這一句名號,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種水平的規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調柔、無諍,就以調柔無諍的個性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剛強,凡事都要問清理由,或者煩惱比較重,念起佛來就妄想雜念紛飛,這都沒關係,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不管他有沒有妄想,個性剛強或調柔。因為每個人本來的業力、根性都各自不同,就好像人生下來,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別、有各個面貌的差別,而雖有這些不同,只要他念這句名號,都同樣承受名號的功能,而被牽引到極樂世界去。
也就是說,這句名號本身就能消除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德,使我們臨命終時,自然進入極樂世界的涅槃境界,就像地面上的千江萬水,最後都流入大海,所謂「上善若水」。這句名號是萬德萬行的結晶,只要我們專一稱念,最終畢竟歸入彌陀極樂世界的大海。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了往生極樂;而往生極樂,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念佛不是願生極樂,而只為了人間的福報,或希望來世再投胎為人,或者生天,這樣的話,就會隨著願力的牽引,到那個境界去。但我們不是那樣,我們的心願,念念都是為了往生極樂的。
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也就是上、中、下各種根機;三根是約略講,三三是九,九九八十一,就有無量的根機;每一種根機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當中沒有要求念到什麼水平:所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正念相繼」,甚至破除見思二惑……以為要這樣才更有往生的把握;完全不是這樣!而是只要我們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不管我們的心境如何,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我們就會被這句名號的功德、能量,牽引進入極樂世界。
所以,唯有我們這個法門才是所謂的「主動的、平等的、毫無條件的」;也唯有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萬修萬人去。這背後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了完成這句名號來救度我們,祂累生累世為我們犧牲、奉獻,經典上常有的施捨頭、目、腦、髓、「捨身喂虎」、「割肉喂鷹」,為我們布施的骨頭,超過須彌山,所為我們犧牲的血水,遠勝過四大海,點點滴滴都為了我們的往生。也就是說,一個眾生要脫離六道輪迴,必須先還清業債── 也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每個眾生所累積的五逆十惡無量無邊的罪業。譬如說,我們永劫以來的殺生,還有偷盜 (拿不應該拿的東西,賺不應該賺的錢)、邪淫 (感情的不當 )、妄語 (說騙人的話)……等惡業不計其數;我們現在要離開娑婆世界了,這些罪業有一絲一毫沒還清,就不能脫離六道輪迴。而阿彌陀佛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為我們累積償還業債的功德,為我們累積往生的資糧;甚至極樂世界的種種庄嚴── 地上鋪設的一片黃金,空中飄落的一朵蓮花,或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一點一滴都是阿彌陀佛預先為我們設計、為我們建設,我們不曾參與計劃,也不曾參與搬磚頭、砌石子……都沒有,點點滴滴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
這也可用一種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個獨子,就會預先為他做一輩子的生涯規劃,要怎樣扶養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學校與居住環境;如果這個獨子沒有能力,就必須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對於沒能力的兒子,會加倍地關愛他,為他設想──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獨子、祂本身,而來孝敬我們、撫育我們、成就我們。這些理論的根據都在《佛說無量壽經》,在我所校訂的《佛說無量壽經》後面所附錄的〈無量壽經摘要〉內都有結集,有志於講經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這些摘要背到滾瓜爛熟、運用自如。
現在就來引用幾段: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說明了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為我們眾生設想,行行步步都為了奉獻眾生。「庶類」就是十方眾生,「作不請之友」即主動來邀請我們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緣份、身份地位的考慮與限制;譬如我們到美國去,布希總統會不會接見我們?不會!因為身份地位懸殊;又譬如進入社會,如果對方的地位很崇高,他們即使願意,也不一定能與我們作朋友。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凡夫與聖人之間,也常常有類似的情形。
在我們出版的《見聞記》里就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坐船出海,遇上風浪而沉沒了,他很幸運地飄流到一座孤島,孤島上有寺院,他就在廚房擔任燒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眾都是阿羅漢,他能遇到阿羅漢,真是很大的福報!可是,不久之後有一位阿羅漢跟他說:你還是具足貪瞋痴的凡夫,而我們都是證果的解脫者,根本就不能相處。這阿羅漢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剎那之間把他送回家鄉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況我們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薩五十一階位來說,「十信」還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雖已是聖賢之列,也還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迴向」、十迴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覺」……這些境界相差懸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區別。所以,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的境界,也談不上跟他當朋友。可是今天阿彌陀佛主動來當十方眾生的朋友,是要承擔我們的罪業,成全我們成佛!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我們人生最重的擔子是什麼?不是欠人家的錢、也不是三餐不繼,這些再怎樣都會過去、會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輪迴這個擔子,是我們擔負不起的。而阿彌陀佛正是要承擔我們這個重擔,要為我們解決生死輪迴的業障,成就我們成佛的道業,所以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把我們的一切承擔起來。
大陸凈宗法師講解這個法門可說是很生動、很活潑,引用的例子也很隨興,信手拈來都是妙法。他對於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的重擔,用了一個基督教的譬喻:有一個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後終於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顧著人間的一生,凡是走過的地方都有四個腳印,當然,兩個是他自己的,另外兩個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與他同在、陪他走過一生的順逆。他看著這四個腳印,就對上帝滿懷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兩個腳印,才憶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逆境,這時候他就抱怨說:「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艱苦的時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說:「傻孩子,不是這樣呀!你最艱難的時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這兩個腳印是我的呀!」這個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這經文、根據,卻在佛教的《無量壽經》里明白的寫著:「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只要依靠祂、稱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們的業障,獲得無上的功德,所以《無量壽經》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我們無法想像的,可以成佛、度眾生的這個法,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差別、沒有條件地布施給我們,這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讚歎、彼此證明,所以《無量壽經》說: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這個法門,連阿羅漢、菩薩也沒辦法測度、想像,而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卻將這個法門主動介紹給我們,要求我們接受。
學佛人應該對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尊貴無比地高高在上供奉著,並且匍伏在下,五體投地的頂禮;然而我們這個法門,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與諸佛菩薩有微妙的不同,阿彌陀佛是從果降因,遷就眾生的根機,來到我們的左右,當我們的朋友,要求我們接受這個「不請之法」。
《無量壽經》說:
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願生極樂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號都在消除生死輪迴的罪業;我們的一切罪業被這句名號的光明所照透,被這支名號的寶劍所斬破。可以說,消除業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勝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章〉說: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聽聞讀誦大乘十二部經,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業而已。稱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億乃至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 千劫和八十億劫,真是天差地別!何況,誦經沒那麼容易,不識字,不能誦;沒經本,不能誦;沒空閑,也不能誦。可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管在哪裡,有事沒事,都能憶佛念佛,既簡單、又殊勝。
《無量壽經》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無上的功德。所謂「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因為沒有比佛更上的了;我們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們一體不離。
阿彌陀佛為了將這個不請之法,布施給我們,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說: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所謂「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百善孝為先,我們學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家裡兩位現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現我們做不到。《觀無量壽經》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種凈業:第一就是「世福」── 世間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戒福」── 小乘的功德:「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行福」── 大乘的功德: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而且要「勸進行者」── 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然而連最基本的第一種,我們都做不到了;所以學這個法門,要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但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彌陀佛把這法門布施給我們,祂善巧方便的來當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於隨便;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卻未必有親情。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祂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祂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讓我們不曉得要怎樣去感恩報答,所以這一段經文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視若自己」,等於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所負擔不起的,理所當然要來為你承擔。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彌陀佛,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對阿彌陀佛也不要客氣,固然佛是佛,我們要存著虔誠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認為祂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們在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這樣!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是生命共同體,祂要求我們把我們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彌陀的問題;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承擔不起,我們解決不了;好!阿彌陀佛理所當然,就要為我們承擔,為我們解決,這才是真正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也就是《阿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共命之鳥」。
共命之鳥
所謂「共命之鳥」,是兩個生命,共用一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可說是兩個生命,但是共有一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生命很愚鈍,而阿彌陀佛那個生命很聰明、銳利,祂可以吸收種種的營養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祂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是生命共同體,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而我們的負債就是阿彌陀佛的負債;我們的負債如果由阿彌陀佛承擔,那毫無問題,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輪迴的業障,在阿彌陀佛功德的大海當中,只不過是一滴水而已。因為我們真的承受不起永恆地在六道生死輪迴,無有出離之緣,而這業障由阿彌陀佛承擔,可說輕而易舉,當生就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是說我現在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名號,短期間就會往生,不是這樣的。反而專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壽,時間一到,就往生極樂世界,時間還沒到,我們就過著在現世受彌陀保護的生活。
「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跟我們約定好了;同時,這不但是十方諸佛的保證,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為人,示現成佛,講經說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攝取」的約定
這正是我們分會門口兩邊對聯所寫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大宇宙的無礙的光明,目的在何處?在於攝取念佛眾生。人只要念佛,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照耀他,使他消除業障,增長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使他驅除病苦,延長壽命;一直到他臨終,永遠不舍棄他,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約定。
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理,是天經地義、永不改變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專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因為這是阿彌陀佛從十劫以前,就跟我們約定好了。
機法一體,名體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同時,這一句名號萬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這一點來講,一個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就是所謂的「機法一體」,永遠不離。就是說,佛在我們心中,而我們也在佛的心中。為什麼?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阿彌陀佛的萬行萬德就在我們的心中。而佛又是什麼?就是光明,所謂「光明名號」,光明是無聲的名號,名號是有聲的光明。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裡面,而這個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也可以說光明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身體,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彌陀佛的身體裡面。因此,一個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跟阿彌陀佛一體不相分離的。像我們三福無份,像我們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像我們妄想雜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離。
人中芬陀利華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只要我們念佛,我們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華」── 大白蓮花。本來「芬陀利華」只有在稱贊佛,因為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現的,如同白蓮花是罕見稀有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涅槃以來,將近三千年,而釋迦牟尼佛之前是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之後是彌勒佛,相距的時間都非常漫長。像釋迦牟尼佛之後的彌勒佛,祂將來降生在這個人間的「龍華三會」,必須還要等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一般的花時常有,但白蓮花若時間不到、機緣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可是只要我們念佛,釋迦牟尼佛就用這么崇高的贊語來讚歎我們,同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主動地、歡喜地來當我們的朋友,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我們是凡夫,本來最後是得跟閻羅王見面,受閻羅王的審判;而現在因為念佛,竟然有等覺以上的菩薩二聖來當我們的朋友,等於阿彌陀佛來跟我們在一起,與我們相隨不離,所以這是很殊勝、很難得,很稀有、很可貴的。
「臨終接引」的約定
所以第一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遠攝取不舍。第三點的約定是什麼?在《阿彌陀經》談到,一個專心一意,專一不雜的執持名號的念佛人,不但一生當中受著彌陀光明的攝取保護,而且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帶著他的蓮花,率領著清凈海眾,浩浩蕩盪、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來到他的面前,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臨終接引」的誓願,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臨終一定來迎接我們。
最近報紙報導有一個神探叫做李昌鈺博士,他到台灣來,不經過海關,是直接下飛機,就把他從安全門迎接過來,出去也不經過海關,直接送出去,但是總統並沒有親自去迎接。可是我們臨終時,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甚至時間還沒有到,大勢至菩薩就先來了,其他的菩薩就先來了。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勝,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講苦修苦行的法門。我們再怎麼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廣修苦行,為什麼?我們本來心中都有念頭,都有心念,只不過是把我們的心念轉為念「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我們平常的心念都是煩惱的念頭,都是情緒的念頭,這一些念頭是污穢的,是苦惱的,是跟業障相感應的,現在我們把它轉為念佛,這句佛號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凈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們雜七雜八的念頭轉到這一句佛號來,只要經常念佛,身心就會有一種輕安、愉悅的感覺,而且跟佛的境界感應,自然能夠除業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說,它本身也不是所謂的修行不修行。
我們在這里的共修,可以說是很簡單、很扼要,很單純、很純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最殊勝的。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單調、太無聊,應該有一些唱念,還有一些拜佛、繞佛的活動,才算是一種法會的進行,或修行的活動。其實那樣是膚淺的,為初機而設的,還沒有更上一層樓;真正更上一層的念佛,是愈喜歡簡易、單純、沒有花俏的念佛。為什麼?從我們的佛性本體來講,佛性當中就是最孤獨、最寂靜的,而孤獨當中充滿了法喜,孤獨當中擁有了豐富、滿足、圓滿的功德。我們來想像,一個人如果成佛,他還會有貪瞋痴慢疑的煩惱嗎?沒有!他會有所謂的七情六慾的活動嗎?沒有!既然沒有,他的心是處於哪一種狀態呢?一定是一種遠離種種雜念,毫無任何情緒的狀態。
大家可以試看看,當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就靜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說有三種特色,一個就是心靈很寧靜,昨天的種種煩惱浮動,經過了一夜的澄靜,它已經沉澱下來了,而白天的種種事情,還沒有來到,所以心靈是很寧靜的,幾近於萬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時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麼贊,或者念什麼韻律的調子,他根本不相應;那個時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他高低長短他不相應。
所以,念佛念到寂靜,就會相應於這個調子,何況一個人獨修的時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氣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時,要他高低長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歡長短高低,有韻律的唱念,那是因為心中還有某種浮動,在這浮動當中,不可能立刻安靜下來,所以必須要有一種韻律,有一種調子,隨著這樣,它才能相應。一般的音樂,跟佛教的樂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樂是滿足感官的,讓人家愈聽愈唱,愈感覺熱鬧、活躍起來;而佛門的曲子是不一樣的,它很單調,法器都只是那幾樣而已,同時節拍也很單調,念起來很緩慢,讓人愈唱愈能夠使他活躍、躁動的心穩定、寂靜下來。所以一般的早晚課,還沒有誦經之前,都先唱贊,所唱的贊並不是敲打唱念,像趕場一樣,而是很寂靜、很溫和、很緩慢,不知不覺浮躁的心就沉澱、穩定、寂靜下來了,然後進一步才誦經、念佛。所以如果能夠相應於我們這種方式的念佛,就可見他不是初機的學佛者,已經是提高一層了。
剛剛我們念這三句是國語,國語是北京話。平常我們念的是台語,台語就是閩南話,閩南話其實叫做河洛話。所謂河洛話,是河南洛陽那個地方,所以我們這個閩南話是遠自唐朝時代河南洛陽、長安那一帶的語言,這種語言有什麼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因此我們念佛平常以閩南語為主。「南無阿彌陀佛!」( 慧凈法師以閩南語帶領大眾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聲聲都鏗鏘有力?(眾答:是!)
當然,法無定法,當念河洛話的時候就用河洛話,當用北京話的時候就用北京話。這一句名號是萬德具足的,當我們還沒有開口,阿彌陀佛就已經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麼話,你用英文念這句佛號,也可以,甚至你念錯了,念成「蓮霧、芋圓、豆腐」(台語)照樣能達到效果。這個「蓮霧、芋圓、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嗎?知道的請舉手。(大多數人舉手)這表示《念佛感應錄》(一)大家都有看過。沒看過的同修,希望盡快利用時間去看,因為這本《念佛感應錄》(一)有二個特色,就是有「經證」和「事證」。
「經證」就是前面的序文,有將近五十頁左右的序文。序文為什麼要寫得那麼長呢?本來一本書的序文不能寫長,要很簡短地介紹作者跟這本書的特色,簡短扼要就可以了,讓人家直接進入這本書的內容,所以一本書的序文都不是發揮個人文採的地方。但是《念佛感應錄》(一)的序文寫得那麼長,是為了把這個道理簡明扼要的顯示出來,所以序文的地方就是「經證」── 理論的證據。因為我們學佛,不管哪一個宗派,都必須要有經典的依據,沒有經典的依據就是外道,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而「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學佛各宗各派,首先要有經文的依據,因為經文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宇宙的大聖人,他證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所流露出來的,不管語言也好,舉止行為也好,都是真理的展現。釋迦牟尼佛這么講,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念佛可以消除業障,念佛可以消除災難,念佛可以辟除冤鬼,有很多殊勝的功德,說得天花亂墜,所謂「天花亂墜」,就是天空都散落種種花朵,來讚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辯才無礙,所說的真理內容。
天花亂墜的真理內容必須拿出證據來證明,沒有證據,只表示這隻是單純的理論,不一定與事實有關。所以事實勝過雄辯,理論不如證據,因此必須要有「事證」。這本《念佛感應錄》(一)有一百五十則,這一百五十則的感應事跡是依念佛所能得到的種種利益,分門別類而編成的。所以初機的人,可以先看《念佛感應錄》(一),當然故事比較精采,大家都喜歡看故事;經文比較艱澀,可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有心,多看幾遍,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自然就能夠在心中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對《念佛感應錄》多看幾遍。
念佛俱「現當二益」
《念佛感應錄》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目前正在編輯當中,是我們大陸的凈宗法師在編輯,據他告訴我,單單念佛治病的事例,就有四十件以上。本來念佛就能夠得到二種大利益,這叫做「現當二益」。「現」就是現生的利益,「當」是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念佛自自然然,不知道、不追求,自然擁有這二種大利益。
人生的最後所盼望的其實只有二件,希望健康,希望長壽,既長壽又健康── 不但要健康,還希望這個健康能夠延長。那麼,只要專一虔誠的念佛,就能夠消除業障,業障消除,就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以上的利益是附帶的,主要的利益不在這里,即使得到了健康長壽,還是小小的利益,主要的利益是脫離三界輪迴,往生極樂成佛,這才是念佛的主要目的。如果六道還沒有脫離,那麼就還有這個肉體,就永遠都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在煩惱熾盛之中受痛苦。所以,即使這一些解決了,也不是究竟解決,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究竟解決,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都在危險當中。
一個有智慧的人來學佛,他第一點優先考慮的是有哪一個法門能夠讓他現在就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使他生命中最大的擔憂、恐懼能夠安心下來。有智慧的人來學佛,他首先應該去找這一個法門,而這一個法門,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就只有我們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無量壽經》說:
我們人生在世,有種種的煩惱、恐懼,但是這一些煩惱、恐懼都有一個根,它們是從這個根產生出來的;這個根若沒有了,所有的煩惱、恐懼都會消失;如果這個根存在,即使其他的煩惱、恐懼都消除了,依然還會冒出新的煩惱、恐懼出來。而這個根是什麼?就是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人生最大的恐懼,是一切恐懼的根源;然而,阿彌陀佛說,你的生死輪迴,我來負責,我讓你的心能絕對的大安心、大滿足。所以,所有的利益都是附帶的,唯有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利益才是究竟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念佛人要曉得我們有「現當二益」── 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一個約定;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二個約定;我們念佛,還沒有等到臨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安慰我們、保護我們、迎接我們,這是阿彌陀佛的第三個約定。人生有這三種約定,就是最幸福,最安心。
衣里明珠喻
我們再引用《法華經》的一段譬喻,就是「衣里明珠」的比喻── 衣服裡面縫著一顆明珠,永遠不會離身,永遠不會掉落,不會被搶走。簡單地說明,就是有一個流浪漢,他居無定處,而且三餐不繼,這一個地方乞討完了,就要到另一個地方去乞討,長久以來都是當乞丐,四處流浪過日子。有一天,乞討到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有一座非常豪華的宮殿,宮殿的主人是一國的長者,所謂「長者」是他有道德、財富和愛心。剛好這個主人是他從小的好友,他乞討來到這個大城市,來到這座豪華的宮殿,偶然地跟他以前這位生死之交的朋友見面了,這位長者很疼惜這位生死之交的好友──你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呢?快快快!去洗個澡,然後我的衣服讓你穿。長者並吩咐僕人準備豐盛的菜餚,拿出來請客人。這個流浪者今天來到這個地方,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是這一輩子所夢想不到的,所以在吃喝陶醉當中,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正當這時候,主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離開家門,到遠地去。可是又見這個朋友,長久以來在外面受風受雨,辛苦流浪,好不容易吃飽喝足,酣然睡著了,不忍心叫醒他,所以只好不告而別。這個主人家裡最珍貴的財產,是一顆如意珠,這顆如意珠可說是他一生的積蓄,也是他所有家產中唯一最貴重的,有了這顆如意珠,就可以一生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要什麼,有什麼。因為這個流浪漢是他的生死之交,他可以為這個流浪漢犧牲奉獻,所以他要離開之前,就把這顆明珠縫在他朋友的衣服上,然後整裝出發了。這個流浪漢一醒過來,看不到他的朋友,曉得他的朋友已經遠赴他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回來,而他身邊並沒有至親好友,也一時住不慣,所以他又出外流浪去。但他不曉得自己的衣服上縫有一顆明珠,只要這一顆明珠拿出來的話,他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住有住,因此還是繼續流浪到外地。有一天機緣來了,又和他的朋友再度重逢。朋友就問:「某某人啊,你本來可以和我一樣富有,怎麼還在流浪呢?我在你的衣領上,縫了一顆明珠,你只要拿出來,就可以跟我一樣了。」這顆明珠以現代來講,如同美國聯邦銀行所有存款的價值。長者把這顆明珠指點出來,這個流浪漢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好早之前,就是一國最富有的人,怎麼還平白地在四處流浪、輪迴呢?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這是一個譬喻。我們來想一想,這位長者是誰?(眾答:阿彌陀佛!)這個流浪漢是誰?(眾答:我們!)是誰?是眾生,但進一步是「我」,不是別人。這顆明珠是什麼?六字名號,萬德洪名;萬德萬行、八萬四千無量法門、三藏十二部的功能,都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必定能往生凈土,解脫生死輪迴。如果今天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必須修萬德、累積萬行,那解脫成佛沒有我們的份了,我們還是得繼續輪迴。如果不是這一句名號,很清楚、具體地讓我們來稱念,而要去想像、去思惟佛德才能往生的話,那我們必然要輪迴了。因為凡夫的本性都是妄想雜念,要去思惟佛德是不可能的,不知不覺都往妄想雜念去了。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根機,所以用這一句很簡單、又具體的六字名號,來讓我們稱念。你們看,《觀無量壽經》的下下品凡夫,他是造作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讓他喊出口的話,必定會當下直墮地獄,永在輪迴。那時候的心,要去思惟佛德境界,或想像佛的相好庄嚴,是不可能的。若要懺悔、朝山拜懺、打坐參禪、誦讀經典、累積萬行才能往生,那來不及、作不到,必定要再度輪迴了。所以這一句名號,不但能讓上等根器的人覺得滿足,也能夠讓下等根機、五逆十惡的眾生,具足無上功德,解脫輪迴往生成佛,因此才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問:我們修這個法門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是去成佛,還是到那裡留學?
慧凈法師: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把祂的功德全部送給我們,這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在果地具足了所有成佛的功德,送給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使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雖不能經過「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的成佛過程,也能當下具足果地成佛的功德,這個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一般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環境,很好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其他的清凈大海眾就是善知識,我們與諸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容易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違背經典,我們應以經典為根據。經典是怎樣講?《無量壽經》說:
彼佛國土,清凈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去留學,留學的話,就好比從大一升到大二、大三、大四,而且根基好的,學得快速,甚至可以跳級。根基不好的,就怎樣?(眾笑,有人答留級)。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經典上說,現在就「次如彌勒」,就是位次如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候補做佛的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雖然還有貪瞋痴,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薩格」,意思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現在雖然有煩惱,但位階、位格等同於等覺菩薩;也因此,善導大師說: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念佛人的同學、朋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祂們就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路人,所謂「同學」「朋友」就是同路人,同階位的,平起平坐的,所以我們到那裡是要成佛,不是到那裡留學的。因此印光大師也說,念佛法門,如同「太子墮地(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太子墮地,他將來是要當國王,不是從九品芝麻官,一層一層到宰相,就升不上去了,不是的;宰相看到他還要向他作禮,所以如同「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慧凈法師:不會!一點都不會。我們本來都是凡夫,凡夫的定義就是他的心具足貪瞋痴慢疑,就是妄想雜念紛飛,這是凡夫的特質,如果不是這樣,不會出生到娑婆世界這個人間來。因為禪定修成會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禪定就出生在「無色界天」;而我們都是貪瞋痴很熾盛、很深重的,才會在這個娑婆的人間界,從出生一歲就開始修行到一百歲,貪瞋痴都沒有改變,妄想雜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曉得我們是「三福無份」,連世間的福都沒有份了,何況出世間的戒福、行福更談不上。
我們就是以貪瞋痴、妄想雜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雖有妄想雜念,但是不障礙往生,因為平時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迎接。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是眾生念佛必定往生的佛。所以我們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雜念;一方面雜念,又一方面念佛。都是這樣,對不對?(眾答:對!)我也是這樣啊!
當然,為了讓自己念佛更加安詳寂靜,所以用「十念記數」,十念記數這種方法的運用,不知道的請舉手!不知道的話可以請教分會的會長。用十念記數,大家應該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可以用「三念、三念、四念」(三三四)分段記數,這樣,大家應該都做得到。因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記數,自然會比較攝心專註;心比較收攝,心就比較平靜、比較清靜。盡管如此,還是有微細的妄想雜念,並不是運用這種方法,一念佛就沒有妄想雜念了。
所以我們要「信」,信什麼?信只用我們這種雜亂的心去念佛就必定往生,不是信我們一定要念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亂,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才能夠往生,不是信這樣。所以我們是信只要我們以凡夫心去念佛,必定往生。「願」是願什麼?「願」是隨順彌陀的呼喚,彌陀說你要「欲生我國」,所以我們就「願生彼國」。那「行」是行什麼?就是專念這一句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心不隨便地讓人家影響,不會人家說禪宗好、境界高,就學禪去了;人家說密宗殊勝、感應多,就學密宗去了,不這樣!
所以我們始終就是老老實實地,很平凡的、很平常的、很平實的、很平淡的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己看成很平凡── 我不是根機很銳利的人,我就是一個有妄想雜念的人,我就是很愚痴、有很多罪惡的人,我就是這么平凡。這么平常的念佛,人家說念佛應該怎樣念,有很多玄妙的,奇巧的念法,我們都不要,我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平常,沒有什麼奇特。而且很平實的,很老實的,很踏實的,有事無事,都來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很平淡的,好像天天都是吃米飯,百吃不厭,這樣的平淡。人家密宗搖鈴、打鼓,很奇特,我們不去,我們只要念佛。有什麼其他特別的修行心要、修行方法,我們都不跟,我們始終都是這樣的平常、平實、平淡,都是這樣毫不起眼的念佛。而其實,往往最殊勝的,就是最簡單的,最看不起眼的,最平凡、平實、平常、平淡的。
問:凡夫夢中作不了主,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非常痛苦,那時候會障礙念佛往生嗎?
慧凈法師:一點都不會!我講過「《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這個講題,已潤成文字,將來會出版,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核心的經文。
《阿彌陀經》核心的經文有三段,第一段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就是說「必須要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得生彼國」,那麼,什麼是「多善根福德」?這個是核心的地方。第二段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什麼才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第二段。第三段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什麼是「心不顛倒」?我在那個講題裡面都有詳細的解說。
這三段核心的經文,簡單來講,所謂的「多善根福德」,就是「執持名號」,因為它是「萬德洪名」。如果不是執持名號,以自己的力量所修的任何法門,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第一點。所謂「一心不亂」,就是專一地念這一句名號,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再來「心不顛倒」,是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才使我們「心不顛倒」,不是我們先念佛,功夫念到能夠「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來迎接我們,不是的!那樣的講法違背經文的次序。
所以我們平生念佛,臨命終時佛就來迎接;佛來迎接,我們才心不顛倒,不是說我們得先累積能夠心不顛倒的功夫,佛才來迎接,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夢中作不了主,那有什麼關係!四大分離,非常痛苦,那有什麼關係!只要平生念佛,平常能「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專一不雜亂的執持名號,這就是「平生念佛」,平常的時候就這樣。到了四大分離臨終之時,臨終是佛來迎接的時候,不是我們非念佛不可的時候。我們能夠念佛固然就要念佛,不能夠念佛也沒關係,因為平常有念佛、有願生心,所以這時候就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來迎接。即使我們昏迷了,昏迷是器官的昏迷,我們的心哪有昏迷呢?我們的心清清楚楚啊,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也清清楚楚看得到;即使有病痛,病痛念不出佛來有什麼關係呢?曉得現在病痛嘛!痛得不能夠念佛,心中仍感安慰,因為曉得時間到了,彌陀就會來迎接我們,所以安心地等待,雖然身懷病苦,苦歸苦,但是心中有安慰。所以臨終不是非念佛不可的時候,因為阿彌陀佛會來迎接護持,就不會有往生的障礙。所以剛剛講,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三種約定,就是臨終會來迎接我們,我們不必懼怕,即使遇到空難,飛機失事死亡,或是面臨地震、水災、火災等災難,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是我們的事情,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情,我們只管平生念佛,臨終的往生是由彌陀安排,我們不必來跟彌陀插手,所以念念都是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當中,我們盡管有能力,也是安份守己的坐在願船上,所有的能力,無有用武之地!因為這一艘船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駕駛者是阿彌陀佛,這一艘船是萬無一失的,再怎樣的風大浪大,對這一艘船毫無影響,何況我們毫無自力能解脫生死輪迴。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礙光,不受我們煩惱的障礙,不受我們冤親債主的障礙,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大安心、大滿足,不要懼怕臨終;懼怕臨終,就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
阿彌陀佛說我要給你大安心,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光明攝取你,臨終接引你,你還這樣大憂,那你把我看成什麼?就是懷疑阿彌陀佛了。等於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了,是不是?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對阿彌陀佛懷疑的疑心,就是最大的罪業,因為如果沒有懷疑,一定往生,往生以後,世間上少一位造罪造業的凡夫,而且多一位佛在廣度一切眾生;如果繼續輪迴,一定會殺生、偷盜,無惡不作。所以信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無量無邊;懷疑阿彌陀佛救度的罪業,也同樣無量無邊。因此可以說,真正的罪業,是懷疑彌陀的救度;真正的功德,是信受彌陀的救度。
我們每一本新書後面,都有我們的宗旨,凈土宗的宗旨就是這四句偈,第一句是「信受彌陀救度」。彌陀怎麼樣救度我們呢?彌陀說你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就「專稱彌陀名號」。不過如果我們不願生極樂世界,還在六道輪迴,哪有被救度到呢?所以要「願生彌陀凈土」。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是我們這個凈土法門的源頭,「專稱彌陀名號」,就是殊勝又簡單的方法,「願生彌陀凈土」是我們的目標,「廣度十方眾生」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樂,而是要來救度十方眾生。那問題來了,我最怕的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啊!那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到這里來,那豈不是危險嗎?不是!到這里是倒駕慈航,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來這里救度眾生,不是隨業流轉的,所以在這里永遠不會受三塗六道的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都是來回票,有去一定有來。為什麼?因為到了那裡,我們心量就打開了,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讓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來幫助十方眾生。就是這樣!
問:凡夫累世造罪造業,非常之多,無量無邊,這樣的話,臨命終的時候,會產生障礙嗎?
問:有的在家眾因為士農工商都有工作,而且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固定做功課,只有想到才念佛,這樣會往生嗎?
慧凈法師:是這樣的,只要他真有願生之心,不必加以鞭策,他就會隨時、隨地、隨緣去念佛,所以士農工商沒有妨礙、障礙念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他的職責上、崗位上念佛,因為他願生心懇切。
願生心懇切的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對他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願生心不懇切,他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五欲的享樂。當然,我們都是貪瞋痴具足的凡夫,即使願生心懇切,這個心還是不知不覺會去攀緣,那沒關係,因為剛剛講的,不管何時、何地、何緣,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憶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願生之心,就會忙裡偷閒,鬧中取靜地去念佛,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正是指我們這個法門。
《念佛感應錄》(一)有一位黃打鐵,他一面打鐵,一面念佛,本來在火爐旁邊打鐵,又熱又累,自從一面念佛一面打鐵,這顆心在念佛裡面,忘記了熱,也忘記了累。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夠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動嘴巴念佛,例如,從台北到台中,或是從台中回台北坐車時念佛。除了動嘴巴念佛號,也可以靜坐的時候,心中默念佛號。因為「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現。」只要有這個心,他就會流露於語言,顯現在行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如果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覺,他自然就會念佛,除了動腦筋的時候,可是腦筋一動過了,就會自然地回到佛號上來。
《念佛感應錄》(一)談到,有一個看護,她早晚上香之後,都會念一串佛珠的佛號,上香念一串佛珠的佛號,頂多二、三分鐘,大家都做得到,天天如此,等於是定課。這個故事是我所寫的,是我本身的體驗。那是民國八十三(一九九四)年,我的父親罹患癌症,住在三軍總醫院十一樓七號病房,平常我在那裡照顧,六號病房是一位七十歲的老太太,她得的病是骨頭方面的病,她請了一位看護。有一天下午,她的看護到我的病房,請我過去,老太太問我說,她很苦,沒辦法睡覺,因為眼睛一閉上就夢到兩條黑影,而且有一座山要倒下來壓她,嚇得她眼睛不敢閉,眼睛不敢閉,當然就沒辦法睡呀!她問我是什麼原因,要怎麼排除?我簡單解釋說,這個就是冤親債主來要功德。平常你不會遇到,現在年紀大了,體力衰老,他們才能夠跟你接近。那麼如何解決呢?很簡單,不必花錢請人家作法,或拜懺、點油燈,只要在這里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念到最後想睡覺,就念個迴向偈迴向給他們,你就可以安心地閉上眼睛睡覺。
所謂冤親債主,「親」就是親人,祖先在陰間痛苦,希望陽間的子孫作功德給他,這個在《地藏經》講得很清楚。那麼「冤」呢?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欠他的,殺他的命啦,偷他的錢啦,虧欠他的感情啦,要來報復的。不管冤也好,親也好,只要念佛就有功德給他。在旁邊的看護搭腔說,「師父啊,我也是佛教徒,每天早晚都在佛堂上香,只是沒有時間像你們出家人可以做早晚課,我上香之後,就匆匆忙忙去上班賺錢,不賺錢不能養活。」我說:「你沒有時間,固然沒錯,可是既然到佛前上香了,總可以念一串佛珠,念一百零八句的佛號啊!因為念佛功德很大。而念一串佛珠的時間很短,只要天天如此,比人家做早晚課,雜修雜行,功德還來得大。不然好不容易到佛前上香,白白就離開,未免可惜了。」她一聽覺得有道理,回去就照著做,當天晚上回家上香之後,就把一百零八顆的佛珠拿起來念,念一句撥一顆,念完後念一首迴向偈。
隔天早上七點五十五分,她拿了一包瓜子進七號病房來找我,很高興地說,「師父啊!這一包瓜子,請你收下來。我連續七天都夢到我的祖先和我先生。就昨晚一覺到天亮,都沒有夢到。」連續七天都夢到祖先,祖先平平白白會來託夢嗎?不可能,一定是要功德嘛!如今她念佛的功德已經送出去,讓祖先領受到這個功德,之後就再也沒有夢到去世的親人了。從此之後,她就是這樣,每天早晚起碼念一串佛珠。即使我們再忙碌,都有念這一串佛珠的時間。
剛剛講,我們早晨醒來有三種特點,亦即「三凈」:「第一,心靈寧靜,第二,空氣清凈,第三,環境安靜。」那個時候靜坐念佛非常好,所以大家盡量早睡早起。不過早睡早起說來容易做來難,往往自己勸導人家,自己卻做不到。如果真的早睡早起,而且至少睡足七、八個鍾頭,這個人平常不大會有病。早睡早起沒有煩惱,就不生氣,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沒有情緒的浮動,甚至心喜口笑,心中歡喜,笑口常開,這個人就百病消除。
這位看護跟我說完話,便匆匆趕到六號病房上班,但一會兒又到七號病房來跟我講:「師父啊!怎麼有人這么好睡,睡到尿濕了整個床鋪,都還在睡。」這個病人好久沒有睡了,為什麼沒有睡?因為有二條陰魂和一座山,她嚇得都不敢合眼,現在念佛不怕了,讓她自然地睡著,那二條黑影也離開了,功德送出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