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
我們大部分的蓮友是初次結緣,但有部分的蓮友是在象山社區見過面,第一次跟我見面的請舉手,請放下;我編的書,至少有看過一本的人請舉手,請放下。我出版的書很多本,比較通俗的有:《念佛感應錄》(一)(二)集、《走近佛教》、《凈土三經一論大意》,這些書都很通俗,雖然通俗,但卻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教理,應該會很有心去看才對。如果學我們這個法門,但這些書卻沒看過,或對教理沒這個心,表示可能不知道這幾本書對我們這個法門的重要性。不論如何,希望認識字的人能在念佛以外的時間,把這幾本書看完,如果看過這幾本書,會對我們這法門的基本教理有概念,念佛的信心會增長,不僅增長也會更加堅固,所以《念佛感應錄》、《凈土三經一論大意》乃至比較初機的《走近佛教》,希望大家能用心的去看。
今晚要跟大家討論的題目是「《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講稿見附錄二),《小經》就是指《阿彌陀經》,我們修持這個凈土法門,必須要有理論上的根據,而理論上最重要的根據就是佛經,因為惟有佛經確實是佛所說,惟有佛所說才能做我們學佛人的根據,因此每個宗派都需要佛經的根據,因為佛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祂透徹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祂所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成為真理,所以在這個地球上,可以作為宗門的依據理論,就是要依據佛所說。然後再依據祖師的傳承,因為佛是一個大智慧的人,祂所說出來的語言,不是我們凡夫所可以了解的,即使我們親自看這句經文,有可能了解,也有可能錯解或曲解,所以如依據祖師的傳承來看佛經,就不會錯解了。
而在凈土法門,祖師的傳承就是善導大師,因為善導大師是唐朝凈土法門的高僧,自古以來被尊為阿彌陀佛所示現。善導大師在二十多歲就已證入念佛三昧了,而且學問智慧都很高,他的著作,留到現在的有「五部九卷」。所以我們一方面根據佛經,一方面根據祖師的傳承,祖師的傳承就是解釋佛經的道理,然後再依據事實、證據,因為佛所說的理論是這樣沒錯,祖師的解釋也是這樣沒錯,但是如何證明這理論是事實,這就要有證據,也就是「文證」、「理證」及「事證」。
文證、理證及事證
「文證」就是經文及祖師的釋文,這些證文可以當做根據,否則就是空口說白話。現代有很多新興的宗教,都是教主自己造出來的,並沒有佛經的文證或祖師的文證,所以文證是第一個根源。
經文里的道理就是「理證」,當然理證也需要有祖師的傳承,因為有可能看不出經文的理,所以需要依靠祖師的解釋,這就是理證。
但是比文證、理證更重要的就是「事證」。比如說,念佛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文證和理證都有了,但是不是有人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如果都沒有,就缺乏事證,那要怎麼相信呢?如果有事證,亦即有人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自古以來國內國外都非常多,則顯示事證非常的充分,就更加證明這個文證、理證確實是真理無誤,那對我們的信心豈不是很能夠啟發嗎?
《小經》即《阿彌陀經》簡稱
我們這法門的經典根據共有三部,稱為「凈土三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部是《觀無量壽經》,第三部是《阿彌陀經》;其中《無量壽經》簡稱為《大經》,《阿彌陀經》簡稱為《小經》。
「《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就是指《阿彌陀經》的三段經文,這三段經文是《阿彌陀經》的核心,是《阿彌陀經》最重要的經文,一般學習凈土法門的人都知道,但是都很容易產生錯解,或者曲解,因此首先需要正確的解釋,來祛除我們心中的錯解或誤解所產生的疑惑。
凡是學習凈土法門的人,都知道《阿彌陀經》,甚至天天在誦《阿彌陀經》,但往往不了解這三段經文,所以每次誦到這三段經文時,心中就很苦惱、很不安,越誦越對念佛沒信心,對往生極樂世界沒信心,對阿彌陀佛也沒信心;但如對這三段經文有正確的了解,誦到這三段經文時,心中不但沒苦惱,還會感到安慰、歡喜,並且更加喜愛念佛!
《小經》三段經文
第二段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三段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經文主要的重點是: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第二段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第三段的「心不顛倒」這四個字。首先解釋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家先來看手邊的講稿:
1.得生彼國 ── 目的
「得生彼國」是我們凈土法門念佛的目的所在,我們念佛並不是專求現生的福報,或來生做人、出家學佛,我們專念阿彌陀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或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而只為了其他利益,這就不是我們念佛的目的,縱使有利益,也不是念佛最大的利益,這種利益如果和往生極樂世界比較起來,是非常沒有價值的利益,可有可無,甚至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念佛本身就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下就脫離了生死輪迴,決定成佛。
如果一生都在念佛,但最後卻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還在三界六道,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沒超凡入聖,豈非天大的可惜!因為凡夫和聖人是沒辦法比的,凡夫和凡夫可作比較,聖人和聖人也是可作比較,但人和天人就沒辦法作比較。天人的壽命最短五百歲,一天是人間五十年,而我們的壽命平均是八十歲;但是往生極樂世界,就已是超凡入聖,壽命永恆,無生死輪迴,而三界六道還有生死輪迴,有生死輪迴怎麼能和無生死輪迴相比呢?所以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因此如果對往生極樂世界沒把握,就要好好追求有把握的原因。
願生為凈宗大根大本
願生彌陀凈土,是我們凈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如果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就不一定需要修持凈土宗,可以去學其他的宗派;所以凈土法門大根大本的所在,即是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凈土宗的宗旨。
最近我們新出版的書,在封底都印有我們的「宗徽」,宗徽下面有「四句偈」,充分顯露出我們凈土法門大根大本的宗旨:
我們今天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目的就是要願生彌陀凈土,所以這四句偈語很簡要,當然願生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最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成佛廣度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經過五劫那麼長久的時間,發了四十八大願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為眾生累積菩薩六度萬行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建設極樂世界的目的。極樂世界雖然清凈微妙庄嚴,若是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或十方眾生不願往生,那就失去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的目的。
願生極樂世界,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十方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如果所講的法沒有辦法救度眾生,就沒有達到祂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反之,所講的法,不管是什麼法,只要能使十方眾生往生,使十方眾生脫離三界六道,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那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本懷。因為惟有往生極樂世界這法門才是我們眾生做得來的,也是今生可得解脫生死輪迴的,所以可說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十方諸佛的目的,十方諸佛都在他們的國度贊嘆、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在促使十方眾生了解阿彌陀佛願力的強大,來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願往生極樂世界,執持名號的人,十方諸佛都會來保護、來贊嘆,所以「願生」也是十方諸佛的目的。
而「願生」也是眾生人生的目的,因為六道是苦海,三界是火宅,了解的人就知道三界六道必須要脫離,而脫離三界六道,並不是每一道的眾生都有機會,必須要等到做人的時候,才有機會脫離三界六道。如果出世為天人,雖然福報比人間好,但是天界是享天福的地方,不是修因證果的地方,惟有出生在人間,才能修因證果、解脫生死。而人也較有智慧根性體會離苦得樂的重要,且有耐力和精進心來修持佛法。如果受生在三惡道,一方面是愚痴,一方面是時時刻刻都在受苦,根本沒有清閑的時間去聽聞、思惟佛法,也沒辦法修持,所以諸佛都在人間而不在天界或三惡道出世。
這樣說來,六道輪迴是需要脫離,但果如沒有出生在人間,就沒有機會可以脫離;而做人是脫離六道輪迴的最好機會,所以說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脫離六道輪迴。如果已經做人而沒機緣學佛,或已在學佛,但不知要脫離六道輪迴,這樣就是不知學佛的目的,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如修其他宗派法門,或者戒定慧三學、六度萬行,都很難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為什麼呢?佛所說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們解脫,但如果無法契應我們的根機,這個法即使如何的殊勝,也和我們沒有關係。
在佛法當中,我們惟有信受彌陀的救度,稱念彌陀的名號,往生彌陀凈土。這個法門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勝,可以當生脫離生死,往生極樂成佛,達到脫離三界六道的目的。這樣說起來,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目的,如果出生為人不知道學佛,尤其是願生極樂世界,那他出生做人,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因為人死後,還要隨善業、惡業去投胎轉世,不論是善是惡,都在三界之內。若是五戒之善,只能再度出生為人;若是十善只能生天,若未行十善、未守五戒,就不能做人、生天。但不論是做人或出生天界,都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已經做人,不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是白來一趟。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4.願生 ── 是智慧的結晶
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憐愍者。
宋朝時代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元照律師」,從小出家,學問智慧都很高,對戒律的修持很嚴格、很清凈。有一天他看到北朝時代慧布禪師的傳記,慧布禪師本人很有修持也很有願力,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裡享樂,不如發大悲心在三惡道救度痛苦眾生,豈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學佛的意義呢?元照律師看到這段文很欣慕,以為在極樂世界享樂,不如來三惡道救度眾生,所以也發願不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長久以來,他就抱持著這一種觀念,如果看人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就毀謗、輕視對方,認為這是逃避、是小乘。直到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識渺渺茫茫,這時沒辦法起大悲心,也沒辦法思惟所謂不增不減的空義,他非常的苦惱,知道多年來的願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那種思想並不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法不應機。病痛之中,神識渺渺茫茫,若此刻斷氣,不知能去哪裡?後來病癒,對以前的觀念懺悔不已,自責、痛苦、流淚不止,他知道那個志願雖大,但是我們的根器無法做到。
意思是說,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必須經常跟在佛的身邊,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會上進。又看到《凈土十疑論》里引《大智度論》的內容說: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
意思是說,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在這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眾生,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一個嬰兒要好好撫養,如果離開父母,就沒辦法成長而會死亡;或像一隻剛出生的小鳥,必須依靠樹枝,不能因為它是一隻鳥,就把它拋到空中去。元照律師對此非常認同,知道他過去是錯誤的,就把過去的觀念和所學的法門完全舍掉,自此以後,專看凈土的經論,專念彌陀的名號,二十多年盡一生沒再離開過這個法門。後來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若能專修念佛,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舍專修念佛而修雜業,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所以元照律師就依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專心一意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由上可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是元照律師一生學佛結晶的所在;所以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智慧的結晶,如不知要往生極樂世界表示智慧還不足。以佛法看人生的價值,和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世俗看人生的價值是看他賺多少錢,達到什麼樣的地位或學位來做標准。但佛法看人生的標准剛好相反:是以他是不是了解生死大事,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是不是曉得追求解脫生死輪迴,為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有,就算他沒受教育不識字,佛陀也會稱讚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就算他有好幾個博士學位、很有學問,佛陀也會說他是個愚痴的人,所以願生極樂世界是智慧的結晶。
故在座各位,即使不識字、不會誦經,也不可以自卑,我們只要今生一意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佛名,那我們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十方諸佛對我們的誇獎、贊嘆。
我們學佛都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有慈悲心。但是什麼叫慈悲心?人家沒飯吃,我們就給飯吃;沒衣服穿,就給衣服穿;沒房子住,有能力就給房子住,這是愛心,但是還不能稱為大慈悲。因為雖然你滿足他這一世的匱乏,但只要他的生死輪迴還存在,下一世以後的匱乏你有辦法給他嗎?所以唯有使他能脫離生死輪迴,這才叫大慈悲。今天他學佛,我們引導他三皈依、受持五戒,這雖然是善業,使他將來可以做人,或者生天,此種法門當然超過世間的法門,但是並不究竟;必須使他了脫生死,甚至使他成佛,這樣才是大慈悲 、大智慧的法門。
6.《大悲經》說: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說:我們若能自己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悲心;又互相勸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勸你、你勸他、一勸二或一勸十、十勸百,這樣就叫做行大悲,也就是真正在實行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不會講經說法,就覺得無德無能,無法做如此慈悲的工作,不是這樣。只要我們把念佛的好處,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真理,互相勸告勉勵,這就是在行大慈大悲。如果我們很熱心勸人念佛,但是不知道讓對方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是行大悲;能勸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在行大悲。這樣說來,若要行大悲,基本上是沒什麼困難的,只要我們勸人念佛,勸人願生極樂世界,就是在行大悲。
我們勸人修持凈土法門,本身就是在行大慈悲、大智慧;對方若是修持凈土法門,即是大善根、大福德。我們生而為人,即是很有福報,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既然人身難得,可見大部份的眾生都是在三惡道,要得人身極為困難,須要相當的福報。
我們得以做人,即是有相當的福報、有相當的善根。若進一步能修持五戒,行十善業,比起其他不知持五戒、行十善的更有善根、更有福德。若進一步能修持四諦 ── 苦集滅道,成就阿羅漢果,脫離生死,這樣他的善根、福德更加深厚。如果他能行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成就,這樣他的善根、福德比起修持四聖諦的行人,更加的超越、更加的有善根和福德。當然進一步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這樣的善根跟福德更加超越殊勝,不是其他的行者可以比得上的。
雖然行持六度萬行是非常大的善根與福德,但比起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福德則還不如。因為行持四聖諦、十二因緣或六度萬行,法門是非常的殊勝,可以解脫,行菩薩道,是善根、福德,但是我們是否有這種根機呢?若修持不來,往往是半途而廢,再繼續墮落輪迴。所以《大集經》雲:
意思是說,億億眾生修行其他法門,但是罕有一人能夠得脫生死輪迴,除非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可以得度生死,進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說起來,老實念佛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因為如果念佛是大善根、大福德,是殊勝的法門,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這樣我們修持念佛也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了,然而念佛是易行道,我們都做得到。所以不論何人,只要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大善根、大福德。尤其是我們若能成就對方,成就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則功德之大,不可思議。
8.印光大師言: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成就一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將這個念佛的法門傳授給對方,介紹給對方,讓對方可以因為我們的介紹,最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我們為對方助念,而對方因而往生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成就眾生往生。而成就眾生往生,即是成就眾生成佛,印光大師說此等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即是說我們想像不到這個功德何其大。
因為若能往生極樂世界,從今而後之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百千萬億、無窮無盡次的生死輪迴、造業造罪或是受苦受難,皆可斷除。如今宇宙中減少一位造業造罪、受苦受難的凡夫,多了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在救度千千萬萬的眾生,因此這樣的功德豈是其他功德可以比較的?此種功德之大,豈是我們凡夫想得到的呢?所以念佛的福報、殊勝的利益,經典中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即是說羅漢也好、菩薩也好,皆無法完全了解念佛往生的殊勝利益,此種利益只有佛和佛才有那樣的智慧得以了解。這是二乘非所測,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印光大師說不可思議。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把此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法門,盡量方便傳授。尤其是對方將要臨終的時候,去開示、助念,助他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是「用力少,得效速;下手易,成功高」。因為此時我們去助念,辛苦不過幾個小時,但是他若往生極樂世界,那樣的價值則無法形容。
這件故事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212頁。內容是說唐朝時代有一個人忽然間斷氣,到了閻羅王殿,閻羅王對他非常禮遇,且告訴他:「根據你的生死簿,曾勸人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憑這個福報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因此特來通知。」這個人答說:「往生極樂世界固然很好,但是我在世時曾發願要誦《金剛經》一萬部、並且朝禮五台山,這兩個心願若圓滿我才要往生。」閻羅王告訴他:「誦經和朝山都是好事,但是總不如你往生極樂世界更好。」但這個人不了解往生福報的殊勝,所以當下不想往生,不得已閻羅王只好讓他回陽繼續誦經和朝山。
但是我們知道往生比誦經、朝山、拜懺,甚至比還陽再去出家重要和殊勝,因為往生極樂世界就能成佛,成佛就可以講經,何況誦經呢?可以顯化一個靈山聖地給人朝山,更何況出家朝山呢?可以救度千千萬萬的眾生,何況再去修行呢?所以念佛可以往生,而勸人念佛,對方若因此而往生,我們也可以因之往生;時候到了,對方也會跟隨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所以自己往生極樂,勸人往生極樂,這些都是非常非常的有價值,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
佛陀三次勸願即常勸
10.《小經》之中 ── 佛三次勸願。
三勸即是常勸、無量勸。
《阿彌陀經》里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三次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次是在:
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凈土庄嚴以及阿彌陀佛的偉大之後,引起眾生的欣慕想要往生,所以佛陀順此情形勸導十方眾生,若是聽聞極樂世界的庄嚴、阿彌陀佛的偉大之後,理當發願,願生極樂世界。這是第一次的勸願。
第二次,釋迦牟尼佛說,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容易,大家都能做到,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既然如此容易,理所當然,聽了即應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順口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次是在釋迦牟尼佛說「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十方諸佛立即現身作證,證明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真實不虛,大家應該要相信;而且,凡是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的人,諸佛皆歡喜主動的贊嘆而且加以護持、護念。此時釋迦牟尼佛緊接著說:
這就是三次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勸我們娑婆眾生,無論如何都要願生極樂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即是表示無量次,時時的勸我們,時時希望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願生極樂世界,即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願,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最高的願望。
正因是純正、正確、主要、必定的因
11.正因 ── 純正、正確、主要、必定。
已經講了這么多,還未講到《阿彌陀經》的三段文,現在正式開始。三段文的第一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即是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也不可以少福德。少善根、少福德則不能往生。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往生。到底怎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呢?什麼是往生的正因?
所謂「正因」,即是純正、正確、主要、必定的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即是將不是正因的先說出來。
多善福在念佛
12.先簡非因。非因者何?有多少?沒講,很多。
若將正因提出,即知除此是正因,余皆非正因。
13.經中明言「多善福在念佛」,
此外不言,不言三學六度是多善福。
不過釋迦牟尼佛沒說到底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福德到底是有多少?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但是釋迦牟尼佛將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說出來。既然將正因說出來,不就知道除了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正因以外,其他皆是少善根、少福德。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一個問題,則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正因的答案,就在下面那段經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即是往生的正因,即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以外,其他所有的八萬四千佛法,以往生來講,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誦《阿彌陀經》誦到這句經文的時候,若誤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以為要多善根福德,就是要以種種法門的功德來迴向,才算是多善根福德,那就慘了,將會使我們退失信心,帶來苦惱,因為任何人都不敢說他已經累積那一方面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所有功德。其實一檢討即知,如果所有的功德是多善根、多福德的話,這樣是做不到的。比如說受五戒,一戒我們也無法清凈;五戒都不得清凈了,何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或者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菩提心發不來,因果又不甚了解,如何深信。所以若以修持種種的法門謂之多善根、多福德,我們就不行了。
所以若無正確的了解就會苦惱、不安,若有正確的了解,我們就會喜悅、安心,知道原來將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這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比如五戒若是清凈,也只不過是做人而已;十善清凈只不過是生天而已;即使是四聖諦成就,也不過是證阿羅漢果而已;十二因緣成就也只不過是緣覺的果位而已,都不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 多善根、多福德,原來就是「執持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親口說,「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皆不提。
14.梵文《阿彌陀經》說:
「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
15.《大悲經》說: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梵文本《阿彌陀經》中提到,眾生並非因為在世間所作的善事而往生凈土,而是以稱名,以此種稱名善根才可以進入極樂凈土涅槃界。極樂世界就是清凈無為的涅槃界,我們所說的涅槃就是佛的境界,即是不生不滅、沒有人為的造作,不會起貪瞋痴的妄想煩惱,這就是涅槃界。極樂世界是涅槃界,而且不只是涅槃境界,還可以和阿彌陀佛一樣具足四十八大願救度十方眾生。所以進入涅槃界還有剩餘(台語。綽綽有餘的意思)的善根、福德--就是專一持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又有剩餘呢?我們看第十六段。
諸佛之王,光中極尊
十方世界、大宇宙中,皆有十方諸佛在說法度眾生,但是唯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是諸佛光明之中最為極尊。如此說來,若以一個國家來說,地位最高的是國王,而且國王只有一位,除了國王以外,其他皆是國王的部下、此國的百姓而已。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由此可見今日我們信凈土法門,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豈不是非常的殊勝、高貴呢?我們所稱念、依靠的不只是佛,而且是佛中之王。
同時佛皆有光明,人也會發光,甚至連動物身體也會發光,善心有善的光明,念佛的心有念佛的光明,起了怎樣的心念就有怎樣的光明,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是諸佛菩薩鬼神都能看到,如果他念佛,心中自然會放佛的光明。
念佛會放光,在我所編的《念佛感應錄》中有一篇「念佛放光」的實例。即是不管這個人是否有信仰,信仰的是佛教、天主教或者基督教、一貫道、民間的信仰,甚至是毀謗佛教、心中全無信仰,他只要念佛身上就會放光,不管他是虔誠念佛或者邊唱歌仔戲念佛,或者無意中念佛,或者生氣的說:「啊!你這個人真是阿彌陀佛哦!」照樣在他的身上也會放光。好比將開關打開,電燈就會亮,不管是男生或女生開的,懂或不懂電的原理,只要開,電燈就會亮。因為「念佛放光」是天性之自然,自自然然,不需經過任何的造作,也不可能被阻礙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諸佛光明之中最極最尊、最大最盛,最可以救度眾生,所以說「光明中之極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17.《大經》說:「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彌陀佛之「威神」是指慈悲、智慧、願力、神通、辯才、救度眾生的能力,這就是「威神」。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能力,是我們凡夫所想像不到的,也是二乘菩薩羅漢所推測不到的,祂救度眾生的威神光明是十方諸佛之中「最尊第一」。其實「最尊」就是無從比較,當然是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諸佛雖然有光明,但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從比較。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多麼尊貴、多麼偉大!這也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願;祂的功行也是超過十方諸佛的功行。致使祂今天成佛的果報是十方諸佛最尊第一,所以有一首偈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凡是念佛的人都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什麼叫做「攝取不舍」?即是他在現世時,阿彌陀佛即予以保護,使他福德增長、智慧開顯、業障消除、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等種種的保護,也就是所謂的「消災解厄,增福延壽」;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與清凈大海眾菩薩持著蓮花來迎接。自念佛開始直至臨終,從未舍離,這叫做「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凡是念佛就受到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這是天生而自然,不必勉強,不必造作;就好像吃飯即飽,穿衣便暖,火往上燃,水向下流,冬天過後是春天,春天過後是夏天,是一種自自然然。這也說明阿彌陀佛的名號 ── 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因此凡是心想佛,口念佛,我們的身上即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不管我們是否有信仰,虔不虔誠,只要念佛,自然就有佛的光明來保護我們。
專門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執持名號是什麼意思呢?執持名號即是心中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要得以執持名號,必須先「聞說阿彌陀佛」── 先有他人予以解說此句名號的道理,或者去讀有關此道理的書;因此「聞說阿彌陀佛」就是以耳朵去聽,或者眼睛去看,用心去思惟,最後心中信受彌度救度的道理,這樣才算是「聞」。若不是這樣,稱不上是「聞」。
執持名號就是從今而後專一念這一句名號,這就是「一心不亂」。一般在解釋「一心不亂」都解釋錯誤,致使念佛之人心猶豫不安,已經在念佛而依然苦惱,甚至半途而廢,這全是因為對「一心不亂」的曲解所誤。「一心不亂」一般的解釋是指念佛念至功夫上進入定境的「一心不亂」,將「一心不亂」解釋是定的狀態。進一步是將「一心不亂」解釋成降伏煩惱或者斷除煩惱的「事一心」和「理一心」;或者淺一點的「一心不亂」是指,持名號念佛能夠念至睡覺或平時心無雜念,這稱為「功夫成片,夢寐一如」。
以上的解釋都錯誤,若往生必須達到上述的條件,那麼大部份的念佛人都做不到了。不過經文的意思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解釋,那阿彌陀佛到底要救誰?誰可以往生?能往生的人必然很少。一開始我就提到文證或理證必須依據經典和祖師的傳承,現在《阿彌陀經》這四字「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無法正確理解,有時解釋來解釋去,各人所理解的皆不同,因此必須要以一位可供依據的祖師的詮釋來理解。請看第十九段。
雜善難生,故教專念
19.善導大師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句「極樂無為涅槃界」是在解釋《阿彌陀經》中最初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正報庄嚴、依報庄嚴,極樂世界即是「無為涅槃界」。
第二句「隨緣雜善恐難生」是在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段經文。所謂「少善根、少福德」即是「隨緣雜善」的意思。隨順世俗的緣,將世俗的緣回嚮往生極樂世界,很難往生,這就是「隨緣雜善恐難生」。你隨順禪宗的緣,修禪來回嚮往生;隨順密宗的緣,將修密的功德回嚮往生;隨順學天台、學華嚴、學三論、學成實……來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這都是雜善,要往生很困難,所以說「隨緣雜善恐難生」。
那麼到底什麼法不是隨緣雜善?隨阿彌陀佛之緣的正因,是什麼法呢?不是隨我們的緣而是隨阿彌陀佛的緣,那是什麼法呢?解答在第三句「故使如來選要法」,所以釋迦牟尼佛選擇可以往生的正因,「要法」即是往生的正因。
往生的正因是什麼呢?在第四句「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專再專。「教念彌陀」就是「執持名號」。「教」就是「聞說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
意思是說,你雖然聽聞了這個法,但是不相信,等於沒聽到;你雖然相信這個法,但是未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等於沒有相信,所以最後你還是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意思。「一心」就是「專」的意思,「不亂」也是「專」的意思。所以這句「教念彌陀專復專」,第一字的「專」是在解釋「一心」,第二字的「專」是在解釋「不亂」,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金剛不壞的解釋,不可變動的解釋。其實「一心不亂」若是就其文字而不要偏頗的解釋,是容易了解的。「一心」的「一」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專」,所以「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因此「一心」就是「專」,「不亂」也是「專」,意思就是說要專念這句名號。
所以執持名號「若一日」,就是說若有一天的時間,這一天只稱念彌陀名號便足,皆不必念其他諸佛菩薩名號或咒語,免修其他的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是念十方諸佛菩薩,並且超越諸佛菩薩和其他法門的功德;不必去行其他的法,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勝過其他的法。「若二日」是若生命延長,有兩天的時間,則兩天都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若三日」,若有三天的時間;「若七日」,若有七天的時間;「若七年」,若有七年的生命;「若七十年」,若有七十年這么長的壽命,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改變,也不需其他法門,這就是「專」。「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就是說短則一日,長則一輩子,凡是有念、有修皆專念、專修南無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才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所以《阿彌陀經》里沒說要讀其他經典、修其他法門;善導大師的解釋也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要雜行雜修,雜行雜修都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要往生很困難。「隨緣」是隨眾生的緣,念佛就不是隨眾生的緣,是隨阿彌陀佛的緣。隨阿彌陀佛什麼緣呢?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叫做根本願。根本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發願,目的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在呼喚,呼喚十方眾生要接受祂的救度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了解阿彌陀佛的心願,未予違背、抵抗,隨順阿彌陀佛的心願,此即「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之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乃至十念」。這樣若不能使你往生,阿彌陀佛說,祂就不成佛,也就是功德能力還不夠;而如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緣,就是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你只要念佛,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若這樣了解、這樣相信,而依教奉行,就是隨順佛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念佛以外,所有一切的六度萬行,都是隨順眾生的緣,隨順他所接觸其他法門的緣,而不是完全隨順阿彌陀佛的緣。
接下來,請大家看第二十段。
自余眾行,全非比較
20.善導大師言: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此段文是說,除了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外,所有其他的三學六度諸善萬行,華嚴也好、天台也好、禪也好、密也好、三論也好,這些行持都是功德,都有善根福德,但它們只是能互相比較的善行,如果拿來跟令人往生成佛的念佛行相比較,是不可能的。如同凡夫跟佛如何比較?不可能的!只有凡夫跟凡夫能相比較。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成佛,其他的行持豈能跟往生成佛相比較,所以說「全非比較」── 完全沒辦法相比的。同樣性質的可以相比較,譬如拿台北101大樓跟火車站對面的新光大樓比,這是可以互相比,可是如果要拿大樓跟天比就不可能,因為地面上的可以跟地面上的相比,可是永遠無法跟天相比,意思是一樣的。
21.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言:「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這段文就是曇鸞大師說明功德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另一種不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確實是真實的,除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外,其餘的皆是虛假。「凡夫人天」是指六道中的人界和天界,六道中唯有人界與天界才有善,但凡夫人天他們在因地所修的善,以及所得的善果,都是顛倒的、虛偽的,不是真實、真正的功德,「是故名不實功德」。意思是說,五戒是因,生人是果;十善是因,生天是果。這個五戒十善的因所得的果,從佛的眼光、真實面來看,其因其果,都不是真實,反而是虛假的。
這段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震撼的,一般來說,我們學佛重要的是去惡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今天卻跟我們說我們所做的善事都是虛假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固然不錯,但是不論是善報惡報,都無法使人脫離輪迴。我們今天所追求的是沒有輪迴的,是成佛的,所以以「沒有輪迴」,以「成佛」那樣高的標准來看人天的善業功德,這些善業功德在佛的面前都是虛假的 ── 但是這會使人誤解,這樣我何必行善積德,好事就不用做了,其實不是這樣。我們在人間行善積德,不只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學佛的本分,應該隨緣隨分隨力地去做,只是我們要知道,這只是人天果報而已。有時這些人天果報反而成為三世冤,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凈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凈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就是說,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以種種善巧方便勸導眾生行善積德,不是希望他以行善積德來追求人天的果報,而是希望他直接求生極樂世界。因為人天果報的時間很短,沒多久就墮落下去了,所以不究竟,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果無上菩提這樣的善才是徹底究竟的。所以善導大師此段文的目的就是闡明往生凈土、成就佛果的究竟,讓我們趨向這個方向,並不是叫我們不要行善積德。
因此我們這個講稿主要是要講往生的正因,往生唯一的正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既然講「多善根多福德」。就要將不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作說明,這樣互相比較,才能正確了解「多善根多福德」的意義。
念佛具包眾德
22.《西方要訣》言: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西方要訣》就是往西天取經的玄奘大師的第一個弟子窺基大師所寫的。「諸佛願行成此果名」,是說十方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為祂們在因地所發的願和所修的行,都已經圓滿成就了才能成佛,所以只要念佛的名號,就自自然然的具足這尊佛在因地所修的願行和所成就的功德。我們念這句佛的名號,也就具足那些功德,所以念佛的名等於就是大善大福,不是少善少褔,所以叫作「故成大善」。
「不廢往生」,就是自自然然就會往生,不缺陷、不受阻礙,因為一句佛號就是萬德洪名,就是大善根,所以自然會往生。「諸佛願行」,為什麼會說阿彌陀佛為「諸佛」呢?因為諸佛都已經是這樣了,更何況諸佛之王── 阿彌陀佛更是如此。
我們再看第二十三段。
23.《要解》言: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要解》就是《阿彌陀經要解》這本書,是明末藕益大師所寫。這段文字是說,阿彌陀佛以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作為我們眾生多善根的因,然後這四十八大願的功德完全成就,也以這四十八大願的功德為我們眾生多福德的緣。這么說來,多善根多福德在哪裡呢?在阿彌陀佛的願行裡面都已經具足了。阿彌陀佛的願行在哪裡呢?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里,因為阿彌陀佛會成佛,第一就是發這四十八大願,第二就是修這四十八大願,因為願行成就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顯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願行的結晶,成就了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第一、成就了我們要去的極樂世界;第二、成就了我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和資糧;第三、成就了阿彌陀佛這尊佛。因為祂首先若沒有成就我們要去的極樂世界,也沒有將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和資糧成就,就是四十八大願還沒完成,這樣怎能成佛?所以祂必須先成就我們往生的極樂世界及往生的功德資糧,完成這兩種功德,阿彌陀佛才能成佛,也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得的善根福德等於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因此說「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就是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少,我們的功德就有多少,阿彌陀佛的善根有多少,我們的善根就有多少,善根福德同佛,當然是「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世間,經過六年苦行,最後祂夜睹明星,大悟徹底,成為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是證悟了什麼呢?就是證悟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證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覺,可說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現在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果地上所證悟的功德,完完全全的、無保留、無缺漏、白白的、無任何條件的送給我們這五濁惡世的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種境界,這種功德,只有佛跟佛之間才能徹底了解的;除了佛以外,其他九界中的眾生,靠自力都無法信解。宇宙中有十種眾生,第一種是佛,第二種是菩薩,第三種是緣覺,第四種是聲聞,這四種是「四聖」,四種超凡入聖的聖人境界,這四種的聖人境界也稱為眾生;再來六種凡夫眾生,就是天人、人間的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的眾生;前三種叫作三善道,後三種叫作三惡道。四聖和六道的眾生加起來叫十法界,這當中只有佛是徹底覺悟的,其他還沒有徹底,尤其是六道的眾生還在生死輪迴的境界。所以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佛以外的其他九界眾生的智慧能力所能相信了解。
24.《大經》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25.蓮池大師言: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27.法然上人言:
唯思『本願不虛,稱念必生』之外,心無所系也。
上述法語,大多一樣在解釋《阿彌陀經》這三段經文的第一、二段。就是只要以我們這種凡夫位的凡夫心,去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的心是什麼心?是貪瞋痴的煩惱心,是妄想雜念的心,就是以這個煩惱心、妄想心、雜念心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中,心還是有煩惱、妄想、雜念,邊念依然邊妄想雜念,就是以這種心去念佛。
並不是說,念佛要念到心很清凈,沒妄想雜念,才是「一心不亂」,並不是!而是以我們這貪瞋痴、凡夫妄想雜念的心,在一生之中專門去念佛,不管你念佛當中心是否清凈、有雜念無雜念,那些都不管,這樣就叫作「一心不亂」,這樣就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這樣就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以上說明《阿彌陀經》中有關往生正因的三段經文中的第一、二段。接下來談第三段經文的意義,以及這三段經文所顯示有關往生正因的「兩重因果」關係。
現在看第三段經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是說,「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的眾生,當他在臨命終時──「臨命終」就是快要斷氣而還沒斷氣時,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清凈大海的諸菩薩(聖眾),就會顯現在他的面前,來安慰他、保護他,讓他心安穩、無障礙,當下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而臨命終時有佛現前也要有一個因,那個因就是他平生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有這個因才會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所以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這是第一重因果。
經文又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是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自然「命終時」就能心不顛倒,而得正念往生極樂世界,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這是第二重因果。
但是很多人都錯誤的解釋此處的「心不顛倒」,認為臨命終時,你要保持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會現前,這是一個錯誤,經文並沒有這樣講啊!經文是說「佛現前,然後才心不顛倒」,如果佛已現前,我們的心怎會顛倒呢?所以這個因果關係是佛先現前,然後才有我們的心不顛倒;而不是我們先要心不顛倒,佛才現前。因為這樣的誤解,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念佛時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臨終時沒有問題、不顛倒,佛才會現前,這是錯誤的!如果需要靠我們自己臨終心不顛倒,佛才現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之所以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就是因為完全了解我們的根性,知道我們都是生死凡夫,貪瞋痴具足,念佛時不想打妄想但還是會打妄想,沒有半點定力丁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和往生極樂世界,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把我們能夠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來,然後賜給我們,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裡面,並且叫我們專念這句名號,並且預先約定「臨終之時」現前安慰、保護、迎接,使我們「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這幾段經文是有其次第性的,亦即:
二、臨終 ── 佛聖來迎。因專持佛名,故佛聖來迎。
三、命終 ── 心不顛倒。因佛聖來迎,故心不顛倒。
平生念佛是我們的責任,臨終往生是阿彌陀佛負責,當我們臨終佛自然會現前,我們不須去擔憂、顧慮臨終的狀態,都不必!因為天性自然,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現前來接引我們,這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靠阿彌陀佛,臨終時也是靠阿彌陀佛,不管我們臨終是無病,還是病苦,阿彌陀佛都會現前來接引我們;不管我們臨終時是坐飛機爆炸空難,還是逢遇車禍、水淹、火災、地震等災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們造的是什麼業,臨終會遭遇什麼情形,祂都知道,所以到時候,祂就會負責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平生只管念佛,臨終自有阿彌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們的事,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了正覺、成為佛,所以我們只要願生彼國,專念名號,自然就會往生。
所以到底我們信什麼?「信」的內容在哪裡?我們所追求的「信」就在這里,沒有別的信、沒有別的內容。所以聞說阿彌陀佛,如果沒有信受彌陀本願,執持名號,聞等於不聞,如果能夠知道專念彌陀佛名則必生極樂世界,這樣「信」就在裡面。因為念佛有困難嗎?念佛沒有困難啊!也沒有要求我們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只要求依我們十方眾生的根機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是男,是女;有智慧,沒有智慧;有學問,沒有學問;心清凈,心不清凈,都依你的根性、你的心境去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此外沒有半點要求,這樣豈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們都有嘴會說話,只不過現在起開始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凡夫都會起心動念,現在開始起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動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只不過把它轉過來而已。
當然起初在轉沒有那麼順,但是不要緊,只要有這個心,隨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時間就盡量念佛,如果你是年少遇到此法,此後就不用到處趕道場,你已得救了,你就專門念佛;如果是年紀大才遇到,也沒關係,你現在回心轉意,知道有生死輪迴,想求解脫,而念佛就能解脫!以前時常到處跑,這個道場也參、那個道場也參、這個法會也去、那個法會也去,結果都茫茫渺渺,不知道這么多的法門當中,只有念佛往生極樂,是我們解脫的唯一方法,了解這個道理,而回心轉意,這個時候就會專一不二不雜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一法救萬機」,以一個法來救度所有根性的眾生,就是我們這個法。有幾句話很貼切的形容我們這個法門的容易、殊勝,就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上等根器上至菩薩,要去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不離這個法門;下等根器譬如五逆十惡、追求脫離五逆十惡,甚至三界六道輪迴,也是以這個法門得到解脫,得到往生成佛,所以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然菩薩所修的行,下等根器修不來;而下等根器的修行,菩薩看來不夠份量;唯有這個是法菩薩看重,且下等根器做得到,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我們這個講題就講到這里,其他的時間讓大家發問,聽了之後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
問:請問法師,有人認為「阿彌陀佛法門」是後來的祖師發明的,古代並沒有阿彌陀佛,是不是?
答:這個法門正依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佛所說,而旁依的經典很多,有兩百多部,所以有佛說的根據,有祖師的傳承,也有現在的事證。現在的事證就是我所編的《念佛感應錄》,書中每一則故事都在述說念佛的感應,如果沒有阿彌陀佛,你再怎麼念也沒有感應。念佛有治病的感應;有驅邪避鬼的感應;有自己念佛,家人消災免難的感應;也有平時念佛,臨終佛來迎接的事跡;有的人一生沒念佛,到臨終斷氣之時,他只跟著我們念佛幾句